课程的总体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的总体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针对我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按照城市规划工程实践的要求,突出规划师素质与能力培养,结合课程教学的要求与组织等方面,提出了理论体系、课程案例、规划题目、组织模式与环节设置、模拟评审等6个方面的课程改革措施。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课程改革 案例教学 教学组织与环节 模拟评审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城市规划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我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已讲授至2007级,共计5届,授课学时共计320学时。从教学实践过程看,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改进。
一、课程问题分析
(一)课程理论基础
“总规抓战略[1]”,城市总体规划在规划层次中属于宏观层次内容,要求相关的理论准备呈现完整、体系化的支撑。对于总体规划课程而言,相关基础课程的开设时序与内容衔接缺乏协调,相关教材对于规划思维、分析方法等重视不足,学生相关知识储备结构分散,缺少全面理解和把握城市各要素的能力。
(二)课程案例准备
总体规划课程的展开依赖一定数量和结构的案例群来进行支撑,以达到贴近工程实践,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然而课程案例来源、类型以及入库标准等问题仅凭一人之力,依靠项目积累难以实现,同时个人偏好也一定程度影响案例库的建设质量。从前期运作来看,案例数量不足,结构上没有细分,部分案例陈旧,更新速度慢,相应地对于案例教学的支撑相对单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效果。
(三)规划题目选择
在总体规划教学中,有限的教学时间、严格的教学进度,同逐步完善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程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城市总体规划“真题真做”的理想模式陷入困境,因此一般规划题目选择都是“真题假做”。然而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导致规划调研不够充分,学生对于现状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无法充分把握某方面的城市要素。同时缺少方案评审环节的“真题假做”,容易导致学生对总体规划的整体程序认识不够全面。
(四)教学组织模式
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一般将学生分为若干设计小组,由教师进行设计开题,布置总体规划题目和要求,各学生设计小组独立负责整体方案的构思、设计以及成果展现。教师负责相关理论讲解,在课程过程中按照既定的阶段和思路对于学生进行纠正,导引和评价。此种“师徒相授”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开放性不足,多元化不强,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并且相关的评价机制无法建全,容易导致评价结果偏差,产生误导。
(五)课程环节设置
一般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环节设置为:开题—收集资料—方案一草—方案二草—方案三草—方案确定—成果表现。此种环节设置的问题集中在必要的规划程序环节与教学周期的矛盾上面。按照既定的节奏完成必要的环节,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城市诸要素的复杂关系及其影响,其思维偏重于空间安排,对规划本质认识不足,规划方案流于表面。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按照城市规划行业发展的实际,参考培养规划师的实践要求与能力标准,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锻炼和能力培养,在课程中引入规划行业相关机制,促成学校教育与行业标准的对接。
(二)研究教学规律,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开放式、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按照理性方法建设课程理论体系、完善案例教学,组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培养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课程改革措施
(一)课程理论体系重组
按照《城乡规划法》(2008)以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中关于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和内容,对于总体规划相关理论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划分为3个子系统:关于城市理论的课程,主要讲授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机制;关于规划理论的课程,主要讲授城市规划基本原理,促进对于规划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关于规划技术与方法的课程,主要在于促进多种技术与方法的规划应用。
在上述调整的基础上,课程系统应立足于“土地利用与空间组织”,将总体规划编制的新理念、新方法融入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对城乡统筹、资源保护和公共利益等内容的关注和理解,形成正确的城市总体规划认知体系[2]。
(二)课程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参考其他院校的做法,总体规划课程应该在案例来源、类型、选择及应用等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
1. 案例来源与类型,课程案例主要来自教师主持或参与的总体规划项目、研究成果以及优秀规划案例。并且根据总体规划展开的层次,课程案例库细分为:战略规划与研究、总体布局、专项规划、专题研究等。
2. 案例选择及质量保证,案例质量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环节,案例选择应该体现如下原则:一致性原则,案例应与教学大纲保持一致,内容上应涵盖相应知识点,功能上突出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实用性原则,应对入选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明确其优点和特色,缺点和不足,方便教师、学生的使用;实施优先原则,应优先选用规划实施的设计项目,教学上做到形象直观,形成前后比对,强化教学效果;模块化原则,根据教学需要,将案例分解组合成不同模块化集合,与课程知识点协调对应,提高实效性。
(三)合理选择规划题目
总体规划课程题目的选择对于学生从微观空间设计到城市空间的多要素组织协调的过渡至关重要。根据多年的调查和教学实践,既要保证总规内容的完整性,又要考虑教学认知与能力培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学校附近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应优先考虑作为总体规划课程的题目,在基础资料以及调研等条件较为充分时,可以考虑将规划对象扩大为附近城市(县城)总体规划[3]。将镇总体规划作为规划题目,在内容框架、方法上与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致性,起步设计不复杂,空间组织上能够延续学生在处理微观空间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有利于促进强化城乡统筹的知识学习,为后续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城市规划打下基础。
(四)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按照总体规划编制实际工作特点,应打破教师专业界限,依托各专业教师和外聘规划师组成教学指导小组,改个人指导为小组集体指导,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小组设主讲教师1名,负责本教学组的总体工作,对总体规划的教学进度和具体环节进行统筹协调,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中的项目主持人;指导教师2~3名,负责教学组日常教学工作,如组织和落实教学计划及教学环节,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中各专项内容负责人;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还可吸纳外聘教授、职业规划师参与部分教学环节,为学生讲授学科前沿热点问题、新理念和规划新方法等内容,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特聘顾问。建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目的即在于更贴近总体规划实践,确保多元化的知识来源,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划理念和价值,拓宽思维空间,同时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五)改进教学环节内容
根据总体规划编制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设计教学流程,重点把握现场调研、方案编制、阶段成果汇报及评审等4个环节。现场调研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方案编制、阶段成果汇报环节则采取课堂表述的形式,教学组成员扮演委托方的角色,进行方案点评并引导讨论;评审环节采取“讲评结合”与“教评分离”的形式,邀请组外教师或同行专家参与,由学生进行汇报,组内与组外教师(专家)现场点评,各评审教师与专家现场独立给分,努力贴近工程实践。
(六)建立模拟评审制度
在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实践中,应针对性地发展“课题模拟评审制度[4]”,即规定学生在完成课题初步方案后,按要求参加课题模拟评审。评委会由专业教师组成,可以邀请设计单位相关专家等参加评审。评审时,学生向评委会和全体同学讲解设计方案及构思过程,评委会针对设计方案提出问题,综合大家的建议,提出修改意见,并且采用现场打分制,评审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课题模拟评审”并非正式评审,教学组织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自由发挥,促进学生、教师、评审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在了解评审常识的同时,丰富设计思路,提高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6):2-10.
篇2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本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材建设方面,以前使用的是各校自编教材,1983年由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土地规划学》全国统编教材。随后,面向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土地科学丛书等都有《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材的身影。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探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并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建设与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关系等等,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厚实的专业背景形成了独特优势,许多高校的《土地利用规划学》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学科定位、培养目标等为我们提供了有利借鉴。但作为地理科学一级学科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同的背景和知识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不能照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模式。因此,根据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规划人才的迫切要求,适时优化和组合国土规划的教学内容,构建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框架,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资环专业的高效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教学内容改革设计思路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型教学思路是以培养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规划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学科研究前沿与课程基础理论,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探讨探究案例式、“亲验式”等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同时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研发思维,促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探讨“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其结合时机、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规划设计技能,增强学生的工作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教学改革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在:
第一,突破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师生互动、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与学生互动为通道,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第二,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实训、创新思维一体化,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规划人才;
第三,提出“学生进入企业、社会,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培养机制;提出“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实现的时机、途径与措施。
2 理论教学改革内容的筛选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庞大,以少而精和避免重复的原则进行了各部分内容的精选,明确和突出授课的内容重点难点,详略得当,减少了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并增加新知识点,适当拓宽讲课内容,如增加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各专题等内容,介绍新的学术观点如在土地供需预测课程讲述中加强对新方法的运用的论述,加强实践环节和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体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潜力分析专题研究相结合等,开阔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导论: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土地管理的有关概念、内涵等
课堂讨论:土地与土地利用概念?目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程序;我国5个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课堂讨论: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土地评价的程序?
第三章土地规划的数学基础:坐标系、投影、标准分幅等内容的讲解
作业与讨论:请将H-49-84-(45)旧编码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 89-92》新标准进行转化后的编码,并写出过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原则:本部分内容安排一次课时间查阅资料,准备课件;然后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理论的课堂讲授。
第五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概念、性质、目标、任务、编制程序
布置作业,准备下次课讨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演变历史?现在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章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重点与创新:从宏观层次概述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的背景、理念、成果等
课堂讨论:所在家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讲座:计划请校外或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个专家给学生做一个次讲座。
第七章土地利用供需预测: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案例;耕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
布置作业并讨论:以武汉市或所在家乡城市为对象,阐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粮食安全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的程序?
第八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结构、拟定方法结构与布局调整地要求、步骤,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方法及案例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及大纲等讲解、展示:实施评价、适宜性评价、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题,潜江、鹤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成果
作业与讨论:根据各专题研究的需要,以家乡所在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某一个专题为研究对象,制定一个资料收集清单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城镇化问题、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规模及其预测,居民点布局,村镇用地规划
第十章耕地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的方法、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结合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规划编制的要求讲解(整体框架、水资源平衡分析、耕作田块规划、土方工程量计算与调配、田间道路配置、排灌工程的设计与布局、规划设计预算编制)
课堂讨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等的施工工艺分析?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实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GIS、LLIS)、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课堂讨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许多土地利用问题有什么作用?
3 实践教学改革内容的确定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引入研究试验学术气氛,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试验技能;同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技能如GIS、CAD等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结合单位GIS等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其考核结果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报告格式要求,至少提交2个实验报告和相关成果图件。根据实验课时的限制,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拟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一:土地利用规划基数转换
熟练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及其编码,将某某县土地现状分类(二调,2009)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过渡期,2005)均转化到土地规划基数分类体系中,并借助ArcGIS将一幅分幅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数据基数转换。
实验二: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
以耕地需求量预测为基础,列举耕地需求量预测所需要的资料清单,并以某某县为例,采用粮食安全法预测规划期间(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再此基础上,撰写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提纲。重点掌握借助Excel实现趋势回归、灰色预测等方法预测人口、各行业用地需求等。
实验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间的关系
学习某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指标分解的数据表,试提出对某某县指标分解需要收集或掌握的资料清单。
实验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
以实验一进行了基数转化的分幅现状图为基础,结合野外关于基本农田、预留建设用地等调绘成果,以国土资源部最新颁布的《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为依据,借助ArcGIS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幅图,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要求及编绘技巧。
篇3
关键词:高职 城镇规划专业 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教学
近年来,高职教育一直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局面。从学生的就业及各行各业的评价来说,高职学生的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是高职教育面临的巨大问题。分析原因,一是高职教育一直沿用着本科的教学大纲,高职教育的时间一般为三年,时间上的缩短仅是教学大纲的缩减,没有系统性的解决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二是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高职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较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足,对知识的应用不灵活等特点。
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是做出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大纲。二是应用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知识应用水平的教学方法。这里面我主要通过自身的教学经历来谈下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教学方法。
要谈教学方法,首先说下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城镇规划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从事城乡及村镇规划设计、城乡及村镇规划管理等技术工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城乡建设和管理行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城镇规划员,村镇建设助理员,设计院设计人员等。从培养目标上来看高职生通过三年的学习需要具备下列专业知识及能力:(1)具备识读与绘制规划与建筑图的能力;(2)掌握城镇规划编制的一般知识;(3)具备运用CAD进行设计及表达的能力(4)具备运用专业软件编绘效果图的表达能力。(5)具备城乡与村镇规划成果编制能力;(6)具有编制规划文本、说明书的能力;(7)掌握城乡建设管理与法规知识,具备建设管理及执法的能力;(8)具有熟练应用测量器具进行城镇建设工程测量的能力。
这么多的专业知识及能力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最好的方式就是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指将实际项目作为教学的基本框架及主线,项目任务书作为课程的教学成果及评定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处理各个环节要求的目标,熟悉整个项目的操作流程。项目教学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高职学生有着不亚于本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毅力和信心。他们在遇到问题的同时有着更高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有效方式。通过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去查阅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方法手段,解决理论教学中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下面我以《控制性详细规划》课程的教学为例,来谈下项目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处于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中间环节,作为总体规划的深化及延续,同时兼有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作用。在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完成上学期总体规划学习后,进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学习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最有特色的一种规划类型,主旨在于对“控制”的把握。控制分为土地使用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配套设施控制及人的行为活动控制。对于各项控制的把握,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程项目教学的前期准备:某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图纸、说明书)、某城市城市规划编制导则、地方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所需的相关规范。某城市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作为本次规划所需达到的设计要求及成果要求。教师可以模仿甲方,对设计任务书做出疑难解答。要求学生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对城市有整体的认识,了解城市特色及规划重点,特别是对所做控规的地区进行详细了解。要求学生做出土地利用现状图,了解现状各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属,同时结合上位规划了解规划地块现状与规划的差异,对设计的合理性做出选择。
项目设计阶段:学生在现状图的基础上,结合上位合理性的规划。项目设计阶段分为三阶段:初期构思阶段、方案完善阶段、成果表达阶段。结合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的理论知识及不同的操作技能。
1、初期构思阶段:这阶段主要要求阅读大量的设计实例寻找设计灵感,表达手段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随意发挥创造力,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常见的方式为手绘进行资料的收集及想法的表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进行方案构思。教师可以模拟甲方对学生提出的想法进行评价。
2、方案完善阶段:这一阶段要求教师进行适当的理论教授。通过成果要求学生进行各图纸的表达。每张图纸的内容要求都会产生新的知识点,学生会对新知识点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深化及衍生,交给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时所依据的设计规范、不同情况下的设计方法,指标计算方法及合理性。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控制”的要求。
篇4
记得IBM的创建人汤姆斯丁•沃特森说过:“你可以接管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但只留下我的那些人,我就可以重建IBM。”当时我还不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直到学习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我才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在企业经验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能不能创造效益,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都决定于人。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只有拥有了人才优势,才能具有竞争优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现代企业来讲,远虑就是谋其更强远的发展,进行不断超越,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人才储备,对人才进行战略规划,以使企业能永久地保持充沛的动力源。纵观大部分企业,企业岗位往往是因岗设人,与现今企业管理的旨意相违背,为此,企业有必要在战略层、经营计划层进行总体人力资源规划,以优化配置。我们知道,企业总体规划和业务规划把握着企业发展的命脉,总体规划是以战略目标为依据,制定战略计划内的政策、实施步骤等等,并以此进行总体安排。业务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分解,并以总体规划为中心实下达方案,包括人员职位升降、员工培训、激励方案、薪酬评估等。在企业总体规划层次上,主要涉及企业外部因素,即预测未来企业的人才需求,对远期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数量进行调整规划。在业务规划层次上,主要涉及内部职位及人事调动,根据内部人力资源供需量进行合理的方针政策支持,并制定具体的方案措施,同时进一步对具体事务进行规划,使内部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更具方向性与流畅性。
我认为: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促进企业发展必须从以下程序来进行。首先,进行人才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和企业内部的人才信息与资源信息是企业信息的重中之重,人才信息是决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并最终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做好资料的信息处理,对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对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来说就是有了一个便利的工具,能有效为后面的各项工作开展做到省时、省力的目的。其次,对企业内外部进行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现实能力是通过学习、工作经验的积累而形成,而潜在能力则是未来可以从事某项工作的能力。因此,在掌握资料的信息处理后,对企业人力进行归档,对人员进行未来分析预测,并考虑人才的潜在能力,并可作为依据进行岗位的适宜配置,也就是企业需要什么人、需要什么人在岗位上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以针对职能对现实能力进行调控,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对口”。为此,在进行配置后,以激励机制进行调节,以薪酬体系进行掌控,未来的人力资源就一定会持续长久。然后,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供需比较。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对内部人才的信息处理,实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预测出未来企业需要的实际人力。其后,针对企业现在的人力资源和未来预测的人力资源进行比较,并从中分析出未来企业需求人力的实际净需求量,从而达到企业人才资源的持续增长。再次,人力资源的具体实施方案。完成以上步骤后,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制定出人力资源具体方案,这是一个细微的工作,但其作用巨大,根据供需数据,对企业内部和未来的各项资源管理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定,并要求有关部门依据实施计划进行下达执行。最后,进行资源的评估和分析。这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最后一步,通过组织人力资源部门所参考的因素,对各个业务进行综合的效益评估,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与评价,查找人力资源计划中的弊端,并加以优化,以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领域的扩大和在管理环节的提前等表现,使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运作中需要不断创新,其核心是在企业管理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我相信如果企业能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一定能够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篇5
[关键词]中学;教学资料库;网站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网络已经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教师经常利用网络来下载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但是,我们总会有教学资源非常匮乏的感觉,而大多数教师必须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力不从心。同时,全国都存在资源重复开发、利用率低的现象。因此,构建学科教学资源库网站,对资源进行共享就显得非常重要。
中学教学资源库网站利用互联网,不但具有快捷、无距离传输以及随时随地均可更新的特性,而且更能提供一些互动性的功能,如留言薄、积分制、会员制、论坛等,使得网站充满生气,让人备感亲切。开发建设教学资料库网站,既可向广大师生提供教学中所需资源,也可给师生提供一个交流教学资源的平台。因此,师生既是网站的受益者,也是网站的建设者。这样就避免了教师无谓的重复性劳动,节省大量的时间用于教学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也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辅导的空间,为他们课后的巩固、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
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教学资源网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问卷调查表等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希望教学资源网提供的服务和内容
要建立一个网站,首先要明确该网站建设的意义、需求及网站所能提供的功能和内容。教学资源网站所面对的对象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必须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学资源网能够提供的服务和功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采取与师生交谈、下发问卷调查表等方式了解师生希望教学资源网提供的服务和内容,然后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认真分析,编写一份详尽的需求说明书。把好这一关,可以杜绝很多因需求不明或理解偏差而造成的失误和网站建设的失败。一份好的需求说明书是以后工作的基础,要切实把需求说明书写成一份目的明确、内容详实、简明易懂、准确无误的网站建设初稿。
二、建立网站模型并进行编程开发,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分类
在写出需求说明书后,需要对网站进行总体规划、详细设计。总体规划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是网站开放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应对网站整体风格与主页、栏目页、内容页的设计作出说明。它主要确定:1.网站的内容定位;2.网站的栏目结构;3.网站的服务功能;4.网站的链接结构;5.网站数据库的类型与格式;6.网站的交互性和用户友好设计。
在总体规划出来后,再写出一个网站建设方案。网站建设方案是网站顺利按时完成的保证,它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申请网站域名与空间;2.网站内容的安排,相互链接关系;3.使用软件、硬件和技术分析说明;4.开发时间进度表;5.维护方案。同时,对资源库建设成员进行明确分工,要求按计划完成各自份内工作。
三、师生共同进行测试并提供反馈意见,开发者不断作出修改予以完善
首先,根据开发时间进度表,网站制作人员全力进入开发阶段,结合多种制作软件,运用多种网络技术、编程语言进行网站程序编制与开发;同时,其他成员则多方面进行资料的收集、制作与审查整理。
网站程序初步完成后,测试人员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对网站即时进行测试,检查网站结构是否合理,程序是否存在缺陷,交互界面是否美观方便等。即时将测试结果反馈给程序开发人员,督促其对其进行改正。
网站测试完毕,大家开始上传经审查整理后的各类教学资源,并不断进行补充。测试人员则随时测试网页与程序,发现错误立刻记录并反馈修改。
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模式
土地利用规划不仅在土地管理领域处于龙头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保障一个地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在我国已经开设了50余年,对于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而言,《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其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其涵盖了土地、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工程、管理、法律、信息系统、社会人口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学科综合性、知识复杂性、实践性强等特点。而当前,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1]。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3S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农业生产为主,发展为当前的以土地持续利用为中心,这对《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目前高校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进行了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课程设置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安排等提出优化的建议。
1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把“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必修课,但只有部分院校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它作为必修课程[2]。尽管有些院校的这两个专业均将《土地利用规划学》设置为专业主干课,但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下设的方向不同、专业成立时间不同等原因,但其课时分配、考核学期、教学的重难点等均不同。
1.1 课时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实践工作技能。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的课时安排主要考虑课程讲授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大多数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主要通过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对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调查结果看,土地利用规划实践课程往往采取集中进行课程设计的形式,时间为一周或两周[3]。 此外,毕业设计也是考察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1.2课程性质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融合自然、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同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4]。从学科性质来看,土地利用规划属于边缘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较大的相关性。该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目前,《土地利用管理学》已经初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举、以科研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特色[5]。
1.3 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实践性已越来越被广泛地接受和熟知。其教学任务和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需要具备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而规划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撰写报告文本、编制图集和建数据库3项基本技能上[6]。为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设此课程的高校都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课程的设置,如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其中,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采取的是软件学习的形式,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上机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熟练运用土地信息系统软件――MAPGIS、MAPINFO、ARCGIS等。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利用已有资料,让学生分组实践,完成某地市或者乡镇的土地利用的规划文本撰写及相关的图件制作,从而系统的训练学生做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输出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学生毕业论文的编写和答辩环节,以此来巩固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规划技能,系统掌握整个规划过程,真正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规划设计能力。
1.4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地资源管理行业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始的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新型的高新技术的管理方式已出现,并逐渐取代传统的管理方式。这就相应地决定了该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即该行业急需既懂得专业知识,又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且懂得遥感知识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所以,在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具体的内容应该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内涵、理论和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证措施等方面[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是考察学生掌握规划技能的关键环节,也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战略性、全局性的规划,专项规划是在总体的框架控制和指导之下,针对土地在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方面的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直接对某一地段或者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其配套设施做出具体安排。
随着土地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变化,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加强了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即在课程中增加了对土地信息系统软件的学习,并逐渐重视其在整个课程中的作用。
1.5 教学设施
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以教学视频或幻灯片作为主要的辅助工具,这样往往不能生动地反映所要讲授的事物的特征,从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将信息技术中的高端技术用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目前,开设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高校对该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已普遍进行了添加和完善,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3.3 实现教学模式产学研一体
土地资源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变化对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该课程课堂教育与课后模拟相配合。以培养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科学构建和优化学生的实践教育体系,尽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因此,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课堂教育与课后模拟相配合,建立基于GIS的课后模拟练习题库,实行全过程的实践教育,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后模拟练习实践中,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GIS课程作业的模拟练习,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和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及水平。
3.4 更新和完善教学设施
随着空间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对数据的精确性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也对于一些新的技术,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的课程上需要不断提高GIS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能够较快地适应行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此外,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变化迅速,我国土地利用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且不断完善,相关的土地规划课程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与时俱进。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室和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实习资料信息库,是保证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效果的技术条件。因此,要尽量改善实验室设备,更新已有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在此基础上,引进先进的土地利用管理软件,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46-50.
[2]杨君,林瑜,段建南,等. 农业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沿革特色及学科建设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8,9(5):78-79,86.
[3]李瑞华,林华,樊良新.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5):121-122.
[4]李月娥,龙专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2,(36):159-161.
[5]杨小艳,雍新琴,陈龙高.《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07,13(21):119-120.
[6]刘金华,郑新奇,杨忠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构建.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1,39(10):6277-6279
篇7
一、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一)健全消防安全工作职责。镇要将消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平安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和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层层签订消防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消防安全工作重点,实施消防责任捆绑制度。要健全消防安全委员会议事规则,及时解决重点问题,研究部署消防安全工作,健全镇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
(二)健全行业部门消防安全工作职责。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定消防安全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部门信息沟通及联合执法机制,强化部门措施,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经发办、建环中心、农服中心、财政所等部门要积极推进消防站、消防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环中心要加强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用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监管。
(三)强化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各级各相关部门要与所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并督促单位抓好落实。要明确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多产权多业主建筑以及联合主体、共同主体等模糊主体的消防安全责任,并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相关职责。推动社会单位完成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
(四)强化消防安全行政问责机制。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消防安全约谈、问责等制度,对消防工作实行半年督导、年终考评制度。凡发生较大以上或者造成社会重大影响火灾事故的,要严格按规定进行问责,除追究火灾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还要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属地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二、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夯实火灾防控基础
(一)进一步完善城乡消防规划。镇要认真组织实施《市镇“十二五”社会管理创新发展规划》(府办发〔〕71号),在编制总体规划时要同步编制消防规划,将公共消防设施、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消防安全布局纳入城乡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2013年已完成总体规划的建制镇要完成消防规划编制或在总体规划中设消防专篇,并将农村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等消防基础设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消防装备建设。根据《市镇“十二五”社会管理创新发展规划》和《公安消防部队-2015年灭火救援装备建设规划》要求,消防站车辆器材装备和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需达到《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要求。
三、创新消防安全管理模式,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一)提升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水平。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市镇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府办发〔〕67号)要求,落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相关要求,明确消防专(兼)职管理人员,保障运行经费。推行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度、联防联治、定期检查、隐患处理、联席会议、宣传培训、信息报告等七大工作机制,确保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有效开展。镇消防大队要加强指导,确保年内50%的乡镇、村、社镇达到“网格化”管理的标准。
(二)提升社会单位“户籍化”管理水平。要按照镇政府制定出台的“户籍化”管理办法,全面实施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行业、系统的主管部门应在本行业、系统内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督促指导单位(场所)落实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建立消防安全联勤联查制度,提升消防安全档案规范化建设,完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消防安全自我评估三项报告备案制度,实现单位消防安全“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镇消防大队要加强指导,确保年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实现“户籍化”管理100%达标。
(三)提升火灾隐患防控督改水平。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深入开展出租房、合用场所、公众聚集场所、高层建筑及建筑消防设施、消防产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消除火灾隐患。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等重点时段,专项部署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加强重点火灾隐患集中镇域和重点场所的监管力度,定期开展督导,协调督促隐患整改。要扎实开展“除火患,保平安”、“畅通生命通道”等专项行动,彻底消除一批重大火灾隐患,确保全年火灾形势平稳。进一步规范“96119”平台运行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健全有奖举报投诉、定期回访等机制,广泛发动群众举报投诉火灾隐患。
四、强化消防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一)加强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根据公安部等五部委《关于积极促进志愿消防队伍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我镇应当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提高我镇、农村抗御火灾等灾害事故的能力。采取发展志愿消防队伍、全民火灾预警员等措施,扩大消防力量覆盖面。
(二)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地方消防经费管理办法》(财防330号)精神,进一步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要将消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优先保障消防抢险救援所需的特种器材和个人防护装备经费,并适度建立健全消防队员工资福利待遇和医疗保障制度。
(三)加强消防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要落实综合应急救援联席会议制度和灭火救援专家组例会制度,定期分析研判我镇灾害事故形势,评估队伍装备建设水平,密切各联动部门与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信息联络。建立健全灾害事故应急预案联席修订制度,实行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实时动态更新。
五、深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一)深化消防宣传基础工作。全面宣传贯彻《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纲要》,创新“进村达户”式宣传,将消防安全宣传工作纳入“网格化”、“户籍化”管理内容,重点抓好《消防安全二十条》的宣传,编写适用于普通民众阅读的非学历型短期培训教材,并大力开展消防知识大普及行动。
篇8
首先,我谨代表是建设局党委欢迎参加本期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专题培训班的各位同志。本次培训班是在全市奋力决战四季度,会战宜居城市建设年度重点工作的情况下举办的。本期培训无论是在师资、内容、时间,还是参训人员上都经过了精心的筹备,可以说一期全市规划建设工作者齐聚一堂、相互交流的大聚会,也是一个能让大家相互学习、增长学识的大课堂。本期培训无论是对提高同志们的工作水平,还是促进宜居城市建设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要充分认识新形势。
*年,宜居城市建设64项重点工程均全面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各项重点工作中,城乡规划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报送省人民政府审批,抗震设防、燃气、给水等十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正有序开展,老城区6.5km2控制性详规、新金西路西延区域3.9km2控制性详规均形成了较高水平的成果。村镇规划工作中,西亭、三余、平潮、平东、五接等五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川姜、张芝山、先锋三镇的新一轮总体规划正在编制,十总、二甲、五甲等镇控制性详规讨论稿已经形成,全市27个三类村庄建设规划和353个一般村庄总平面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已接近尾声。城乡建设各项工程在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围绕“解决民生问题、完善基础功能、强化城镇管理”等方面全面展开,可以说,我市通过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管理,城乡规划水平有了全面提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与兄弟县(市)相比,与创成“长三角北翼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地方”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真心希望能通过这次机会,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提高。
二、要认真把握新机遇。
随着宜居城市建设的推进,我市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重心从拉框架、打基础逐步转向抓功能、提品位,重点是一手抓城市硬件功能的提升,一手抓城市软件功能的完善。在硬件功能建设上,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城乡一体、配套完善”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前启动一批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高标准推进一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在建项目,使城市基础设施主体框架更加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在软件功能建设上,更加关注城市设施建设的“细节”,切实把满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作为功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取向,在城市公共交通、上学就医、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方面优先安排、优先建设、优先保障,加快将为老百姓服务的公共产品向农村、向社区延伸和覆盖,使城乡居民真正从道路的沟通、服务网点的开辟、绿化绿地的设置等细微之处感受到城市建设的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宜居环境与创业壮业的结合,努力把通州建成各方人才投资和创业的首选之地,使各种资本在通州能发展、做得大、留得住,各类人才住得起、住得好、住得久,实实在在享受到社会的和谐、生活居住环境的优美、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文化氛围的个性魅力。从城市建设者的角度来说,如何在新机遇、新要求面前,把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关口,确保市域范围“单体建设多元化、局部建设个性化、整体风貌和谐化”目标的落实,使城市社会人文、经济贸易、建设管理等各项元素在组合中相得益彰、高度协调,已经成为我们在把握新机遇面前必须深思的问题。
三、要全面学习新知识。
根据课程安排,本次培训相比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这个课题来讲,时间的确比较紧。而且今天在座的都是全市规划战线的骨干力量,平时的工作任务和业务量都是比较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坚持把大家组织起来进行集中学习,机会十分难得。本期培训内容大多数都是我们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已经面临并且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授课的相关同志,大家也都不陌生,他们都能充分了解通州的发展情况,并在城乡规划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是我们的老朋友、智囊团。因此,希望大家能抓住这次培训班的宝贵机会,真正沉下身学习、静下心思考,通过学理论、听讲座,努力从专家、从规划同仁、从交流研讨中获取知识、提高水平,从而更加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适应城乡规划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同时,通过这次培训,也为我们城建战线的同志们建立起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长效机制,希望大家通过专题研究班、这个交流平台,不断学习前沿知识、更新规划理念,自觉推动本地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往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科学指导城乡建设。
篇9
一、目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误把学校课程等同于校本课程。这类学校的所谓“校本课程”呈现“高大全”格局,什么都包揽其中,一些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一些学科的培优辅差、一些学科知识体系内的兴趣小组活动等等,统统都算是“校本课程”,并把国家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美其名为“基础性课程”。这种状态是学校校本课程结构大多如下:
这就是典型的“误把学校课程等同于校本课程”的情态,因为它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都纳入校本课程范畴。这本身就存在逻辑问题。
(二)误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等同于校本课程。这类学校的所谓“校本课程”呈现杂乱松散格局,没有主线,没有体系,更没有特色,所有的校本课程几乎都是国家课程的衍生物。这些学校发挥了老师的特长,开设了一些培养学生特长活动,但基本上只是一个活动而已,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其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指国家课程规定的要达到的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用学校的具体载体来实施。这与广义的“校本课程”基本相似,但它绝对不是等同于校本课程,尤其是不能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三)误把学生选修读本等同于校本课程。这类学校教师数量庞大,大家积极性也很高,选编了很多读本。但是,仔细深究下去,不仅没有一本能反映地方文化资源的读物,而且没有一样是按照“课程的格式”来设置的,仅仅是读本而已。
(四)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不知所以。这类学校以农村中小学居多,老师们对“校本课程”的认知依旧还停留在初始的认识层面。究竟校本课程是个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开发,几乎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与实践。
二、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是相对独立的课程。作为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要充分体现地方教育特色,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除了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之外,我认为还应包括“特色性”。
(一)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它特别强调课程有利于学生深入社区、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去建构自己对社会的认知与情感、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这也是校本课程独特之处所在。校本课程也不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国家课程的衍生物,它之所以成为学校本身自己的课程,就是因为它具有本地域属性。这个属性注定了它具有地域特色,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地域性,特定的校本课程只适用于特定的社区中小学。如广州市番禺区沙涌小学的《鳌鱼文化》特色课程,只适用于沙涌小学。因为,在广州市只此一处有“鳌鱼舞”这一民间艺术,而且是广东省“非遗项目”,沙涌村又是一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据此而开发出来的系列校本课程地域性非常鲜明。
(二)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我们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需要什么课程来支撑我们的办学特色?这是每一个办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校本课程是针对自己的办学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其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如果不从办学特色需要这一层去理解的话,那么任何一个老师实施的一个主题活动都应该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也就失去了“校本”的真真意义。
三、掌握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几个技术问题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路径日臻成熟,很多问题有配套要求,如课程标准、实施意见、评价意见等。但如何开发校本课程依旧存在技术性问题,让许多学校和老师都颇感困扰。那么,怎么才能较好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问题?我认为还有一些必要的技术技巧需要把握。
(一)要有明确的校本课程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是行动指南,有了整体规划或顶层实际,学校教师才有下一步的方向。要完成这个总体规划,就要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框架分离开来,恢复校本课程的独立性,使之自成体系。校本课程一旦主题确定,它的基本框架应该是这样的:
其中,认知性课程板块、实践性课程板块、创新性课程板块都包含若干子课程,一同构成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这里面只有国家课程目标要素,没有国家课程基础内容。这才是校本课程原本应该有的面目。
(二)要明白校本课程研制与实施的基本流程。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一般是这样的:学校颁布校本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教师根据规划找自己熟悉的项目或话题――教师按课程要求进行设计――学年初(学期初)教师向学校申报――学校审定、排期、公示――学生选课――组织实施――学生、家长反馈效果――学校确认课程价值――继续完善推广,乃至形成特色课程、品牌课程。
(三)要严格按照“课程格式”来设计与审定校本课程。课程规划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而一门好的子课程也应该包括这些基本要素,这才是比较符合规划要求的规范的要求。规范的东西,一时半会不够完善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坚持严格要求,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修改、完善,校本课程的设计便可以得到较好的规范。
篇10
关键词:网站建设;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2-617-0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站建设业已兴起,越来越多的网站任务需要专门的网络公司来完成。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中,网页设计、网站建设与规划、网站管理与维护等课程成为学生的首选课程,而且成为学生择业、就业的一个主要方向。
通过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尤其是对网络公司的项目实施、网站建设过程的跟踪,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在网站建设过程中,而且带有普遍现象,例如:网络公司不能按期完成制作,网站不能使客户满意,设计费用超出预算,网站维护不及时等等。
对各种问题及其产生过程进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轻视项目进度监督,公司不重视项目管理,只着重抓合同,忽视开发进程,导致不能按期交付网站作品;
2)忽视客户的需求变化,网络公司在项目承接和建设中只考虑客户提出的具体要求,对潜在需求及未来发展的分析不足,与客户沟通不够,导致客户满意度不高;
3)没有保留历史文档作参考,技术人员只注重程序、网页的保存,忽略了文档是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导致修改维护费时费力、费用超支、客户不满意;
4)忽视不断的测试和修改。公司对项目的跟踪不够,过分依赖于项目验收;
5)没有使用专业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依靠主观决策、行政命令。
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减少失误、控制和管理网站建设过程呢?
网站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可以看作一个项目来管理。项目管理是研究在时间和资金一定的条件下,如何通过科学地计划、控制和组织达到既定目标的科学。对网络公司来说,项目管理就是对网站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项目管理理论,结合项目实施中的具体经验,针对网站建设的特点和重点,在专业教学中不断实施、补充、完善后,我们整理出一套以项目管理方式实施的、切实可行的网站建设管理和控制的方法,称之为网站建设项目管理。
网站建设项目管理是网站建设项目的管理和控制方法,要根据特定的规范,在预算范围内按时完成网站开发任务。这是一种特殊的、标准的操作程序,能够强化管理,改善经营机制,提高网站质量,促进资金合理运用,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网站建设项目管理的实行,不但使客户得益,保护投资,而且使网站制作行业趋向于规范化,效益提升,更使从业人员得益,包括项目经理、网页设计师、程序员、网页编辑人员和测试员等。
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网站建设综合水平,教学中应该强化课程设计,模拟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把学生分组后再分成客户、网络公司甲乙双方,按照网站项目从洽谈到提交完成的顺序,指导学生分布实施网站建设项目管理。
1 客户需求分析
一个优秀的网站建设项目是建立在对客户需求的详细了解、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的,通常需要经过以下二个过程完成:
1.1 成立项目小组
网络公司在接到客户的网站业务咨询后,双方有关人员要不断接洽和了解,通过基本的可行性讨论,初步达成网站建设协议,这时要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立项。
比较好的做法是在学生小组中成立一个专门的项目小组,成员分派项目经理、网页设计人员、程序员、测试员、编辑/文档人员等必需人员。项目小组成立后应该首先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这样能有效实施监管,保障项目顺利进行。
1.2 需求分析报告
网站建设项目首先需要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
很多客户对自己的需求并不是很清楚,需要不断引导,帮助他们分析。
经常出现的状况是,询问客户做网站的目的,客户回答“没什么,别的公司有,我也得有!”。这就需要技术人员耐心说明,仔细分析,挖掘出客户潜在的真正需求。
要配合客户写一份详细、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会花很多时间,也是很费力的,但这样做是值得的,而且一定要让客户满意,签字认可。把好这一关,就可以杜绝很多因客户需求不明确或双方理解偏差而造成的失误和无效劳动,进而避免项目失败。
高质量的网站必然有一份优秀的需求分析报告,这就要求项目小组从实际出发,通过实地调研、用户座谈、汇总归纳、系统分析等多角度入手,至少达到以下要求:
正确性,每个功能模块都必须清楚地描述出交付客户时应具备的功能;
可行性,确保在当前的资金、开发能力和系统环境下可以实现客户的每个需求;
必要性,提出的功能是否必须交付,是否可以推迟实现的时间,是否可在削减开支时“砍”掉;
简明性,为了使双方的理解一致,必须把意思表达清楚,最好不要使用专业术语;
检测性,项目开发完毕,客户应该如何根据提出的需求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必须是简单、可行的。
2 系统设计
2.1 网站总体规划设计
完成客户的需求分析报告以后,紧接着并不是直接开始制作,而是需要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设计、详细设计,拿出一份完整的网站建设方案给客户。
总体规划设计是项目建设非常关键的一步,是为即将建设的网站提出一套完整的设想,要依据需求分析报告确定网站需要实现的功能、网站开发软件、硬件环境、人力资源、时间、需要遵循的规则和标准等。
总体规划设计对网站的功能完善、安全可靠、性能先进至关重要,报告至少应包括网站的栏目和版块、网站的功能和应具备的相应的程序、网站的链接结构、数据库的概念设计、网站的交互性和用户友好设计等。
2.2 网站建设方案
总体规划设计报告完成后,通常需要给客户提供一个网站建设方案。
很多网络公司在接洽业务时就被客户要求提供方案,但那时的方案一般比较笼统,而且是在客户需求不是十分明确的情况下提交的,往往和实际制作后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应该尽量取得客户的理解,在明确需求并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后再次提交网站建设方案,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
网站建设方案应该包括有关的图表、图片、网页设计草图等,一般应具备以下内容:
1)客户分析,实事求是地剖析客户的现状与发展,尤其要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为客户需求说明书奠定基础;
2)网站的目的和目标,由此产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形象设计;
3)网站形象说明,从艺术的角度分析,一般需要美编对客户进行较深入的了解,结合客户公司的产品和企业理念进行设计;
4)网站的栏目、版块和结构,最好提供简介明了的结构图;
5)网站内容的安排、相互间的链接关系,尤其要注意知识产权问题,还要注意链接网站的安全问题;
6)使用的软件、硬件、技术分析说明,要突出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要考虑实际应用效果,不要一味求新、求异;
7)开发时间进度表,在用户能够接受的基础上,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富裕度,以避免突发事件的影响;
8)网站宣传推广方案,要做好与客户的商务部门的联系;
9)网站维护方案,要明确区分免费维护期、收费维护期的费用、升级费用等,界定维护期和维护响应时间;
10)制作费用,要兼顾双方的财务制度,并与合同相吻合;
11)本公司简介,包括公司理念,成功的作品,技术、人才说明等内容。
方案通过客户的认可,签订正式合同(一般由销售经理或项目经理起草)后才可以开始着手建设网站,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作,还要进行详细设计。
3 网站详细设计
总体设计阶段以比较抽象、概括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化。
网站详细设计是公司的内部技术资料,主要是针对程序开发而言,却不是真正地编写程序,而是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小组设计出程序的详细规格说明,其作用类似于工程领域中工程师经常要使用的工程蓝图,应该包含必要的细节,如程序界面、表单、模块接口、需要的数据等等。
本阶段务必规定统一的软件接口,以避免增加程序链接、调试的工作量。
4 项目实施
4.1 整体形象设计
网页设计师负责设计网站的整体形象和首页。整体形象设计包括标准字、标准色彩、Logo、广告语等。首页设计包括版面、色彩、图像、动态效果、图标等风格设计及banner、菜单、标题、版权等模块设计。
首页一般要设计2-3个不同的风格,完成后方便客户选择。一定要注意的是,在客户确定首页风格之后,务必请客户签字认可。这样,客户以后一般不会再对版面的风格做大的改动,否则将被视为二次设计。
4.2 程序开发与网页制作
详细设计、整体形象设计得到客户确认以后,程序员根据详细设计进行编程,网页设计师开始制作网页。
需要提醒项目小组的是,测试人员要随时测试网页与程序,发现Bug后立刻记录并反馈给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修改,一定不要等到完全制作完毕后再测试,那样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项目经理要经常了解项目的进度,协调、沟通程序员与网页设计师的工作。
4.3 网站调试与完善
网站初步完成以后,要上传到服务器,对网站进行全范围的测试,包括速度、兼容性、交互性、链接正确性、程序健壮性、超流量测试等,发现问题应记录下来,交项目小组及时解决。
(下转第623页)
(上接第618页)
网站项目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文档必须详细记录并保存,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改补充文档,使网站建设流程趋向于规范化,趋向于合理性。
4.4 网站宣传推广
网站宣传推广方案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与企业宣传活动同步进行,一般采用与企业的策划、公关及商务宣传活动同期、同时进行,可以一举多得。
网站宣传推广的方法有多种,设置适当的META标签、登录搜索引擎、发表新闻稿件、使用Email邮件列表、广告条交换、付费广告等,这些方法的使用一定要事先与客户沟通,得到客户的确认。
至此,网站项目建设完毕,项目小组将有关网址、使用操作说明、验收要求及相关文档等内容提交客户进行验收。如果客户需要,还应另行签订网站维护合同。
4.5 网站管理与维护
网站成功推出是长期维护工作的开始,与客户签订网站维护合同后,公司应该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或固定的文员负责响应全部或大部分客户的网站维护工作。
1) 及时响应客户反馈,可以采取Email自动回复方式,在1-3个工作日内(具体可与网站建设方案中的维护响应时间一致,必须与合同一致)解决问题,然后再次回复客户,并征求客户意见;
2) 网站流量统计分析和相应对策,客服人员要关注客户网站的使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对客户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3) 尽量推广和使用所设计的网址,包括在客户的宣传材料、产品介绍、名片、电子邮件上注明客户网址,与客户沟通后一般会得到积极响应;
4) 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和维护,要注意内容的合理性、合法性和观赏性,要与客户的发展和商务活动相结合。
5 网站建设应遵循的规范
网站建设项目管理要求制定一系列的规范:目录规范、文件命名规范、接口规范、尺寸规范、首页head区代码规范、连接结构规范等,并在项目实施中严格遵循。
在逐步建立网站建设项目管理规范的基础上,最终要形成网络公司统一的网站建设规范,为下一步的网站建设项目提供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样,就能够在未来的网站建设、维护中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财物,极大地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美誉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资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