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

篇1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要求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1]。医学心理学课程具有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开展医学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结近几年医学心理学改革要明确其自身地位和作用,构建并合理调整学生的咨询技能课程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新教学模式;课程教学

一直以来,国家对高校发展高度重视,大学规模逐步扩大,部分高等医学专科学校被合并入综合性大学。随着医学模式的变迁和改革,临床医学心理学的要求已经跨越理论的需求、观念的更新阶段,更多的要求解决实际问题[2]。我校已经将医学心理学作为选修课程纳入授课计划,主要针对临床、口腔等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但作为选修课纳入医学生的教学大纲实际上是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和社会的需要。那么,医学院将如何正确的开展心理学课程?怎样的改革才能紧跟社会“潮流”?

1明确心理学教学的作用,适度增加教学时数

在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是深化开展立德树人,高校改革、学科发展的重点分支。长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更多的侧重于对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比较而言,对生命、患者、患者家属的人道主义的培养空间较小,社会道德、医患关系等因素重视程度低。以致少数医生渐离对生命的重视,医患关系紧张,各种矛盾频发。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加大课程的覆盖面积,是引导医生关爱生命和患者的必修课程,也是向伦理、社会、法制的新医学模式变更的必要。医学在校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基础医学、心理医学、人际沟通等价值观都融汇于教学当中。医学心理学可以辅助在校学生改变思维逻辑、情绪控制和沟通方式,让医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重视医患关系、缓解各方纠纷、和谐医疗环境。之所以,长期以来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已被执业医师考试定位必考科目,是因为在综合新大学医学院的教育和社会对医生能力的需求医学心理学地位非凡。

2改革教学方式,构建形式多样的心理学实验课程体系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3]。但与医学相关的心理学实验在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比例较少。因此,医学院校的临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相融合,才能让医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理论学习、增强其动手操控热情和能力。心理治疗与咨询所接触病人属于非一般人群,治疗手段异于临床的基础医疗方式,多数案例只能一对一治疗,案例可用于课堂但不可实验观察教学,心理学实验能把各种案例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提升医学生对心理学实际应用感触和理解,提高学生科研和创新的意识。心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多数人把它当成一门文科来学习,这和心理学教学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不进行实验研究有一定的关系[4]。心理测量、咨询、诊断各个方向的理论和实践,在当下的各种文献中也少有提及。这些实用性、灵活性很强的技能如果学生都可以掌握,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研究的热情和对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认知,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关注你、我、他,从而更好的为自己和他人服务。教学方式的改革,采用展示、讲授、交流、实景剧、转换角色等多种学习方法,应用当前先进“个性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经典案例进行组合。另一方面以合理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改进教学。医学的实践技能与科学研究是相互依靠、同仇敌忾的。科研课题的辅佐,老师能够及时掌握专业的研究动态,把科研中各种成果和专利应用于教学研究,为理论与实践增添不同的“色彩”。大力提倡在校师生积极申请学校“各种课题基金”,老师申报的项目可带领部分学生进行研究,学生申请主持的课题要求选定教师在各方面进行学术指导。在一起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当中以学促教,学教相辅。既为科研学术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又可以多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添学生咨询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心理咨询技能

医学心理学的应用也就是利用心理评估与各种治疗手段的过程中,既学习书中理论也需熟悉对应的操作技能,即心理咨询、各种检测的使用。临床医学通用的心理测验包括应激及相关问题、人格、智力、心理与行为问题四类,其中自陈式量表可以指导来访者自行填写,而他评式量表需经过严格培训方可实施操作。在心理咨询中,学生要收集来访者的资料,学会初诊接待,然后掌握相关具体的咨询方法。学习如何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制定个体或团体咨询方案,并结合具体问题采用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最终评估咨询效果。各种咨询技巧,各种有效的方法主要要求训练者熟悉掌握训练放松和放松想象法;认知方面的疗法要求训练者适度把控相应的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明确突发事件、不合理信念以及不适的情绪和行为,领悟该理论,及时修通和再教育。

在今后的医学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提高医学心理学在大学课程的覆盖面,并侧重引导其独立进行实践、咨询的能力,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医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和针对性学习的热情得到很大的上升,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正符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通过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将更具有“个性化”的思维和职业潜能,更能适应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畅栾树鑫李敬阳.“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8-8.

[2]李朝晖.当代心理学危机———从理论心理学视角[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6):221-222.

篇2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循证医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与技巧;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英语、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化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安排一般不少于48周。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临床医学专业在医学类专业中属于高考报考中热门的专业。医学生是就读于医学院校的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生中的一种,其他医学生专业还有药学、护理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中药专业等。高考报考医学类专业目前来说已经成为了热门中的热门了,因为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步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并且人类的进步永远离不开医学所以报考医学类专业的人数越来越多。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类专业之一发展从古至今已经相当成熟,因此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类专业报考的人数也是相当之多。

临床医学专业在医学上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专业,并且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当然临床医学专业作为综合型实践性专业也是需要很大的知识量的,一般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制都是五年制的也就是学士学位,但是这并不影响在毕业以后从事医院中一份重要的工作。因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不可少所以它的就业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护士;

4 内科医生;

篇3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展开我的自荐信,我是XX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应届毕业生。

经过大学六年的北上求学,南下学医,怀着严谨谦虚的专业态度、职业道德,加以老师的指导,我相信自己能往卓越的临床医生及针灸师方向发展。

久闻贵院是专业的医疗水平,娴熟的诊治技术,优质的服务态度而获得社会的认可。贵院不断的进取精神,舒心和谐的工作环境,为人师表的教学方式,追求医者仁心的职业理念也让我十分的敬仰。希望自己可以化身为其中的一员,这一平台上在为共同的理念而坚定地完成自己所选择的职业。

我的学业成绩都处于中上游。中医西医英语多范围的学习,可以容纳繁琐,打破常规,却富于创意。本人应试能耐或许不出众,但乐在治学,不断自我充电。

求学近六载,初步具备了迈向临床医生的基本素质。在实习的同时,结合临床,自我钻研中医针灸耳穴疗法,期间给多名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取得一定的疗效,获得好评,更深刻的体会着医者仁心的从医之道。

期间曾到XX中医院内科门诊跟师见习,初步掌握针灸手法,参与诊治病人达200人次,熟悉了内科及针灸的常见病,拓宽思维;在XX医院实习,掌握了临床基本技能及常见疾病的诊治,领悟了临床辨证施治的思维和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此外在与XX等大公司的策划合作项目,使我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思维和与社会、人际、公司沟通的一定能力;去著名高校求学的经历,丰富了阅览,并且学会了淡然的面对挫折的能力。这些使得我坚信能在工作中多方位的思考,灵活协调的处理团体协作和人际关系。

当今,医疗体制,医患关系在不断的完善中,期间也会存在暂时的复杂纷纭,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还有一系列问题,故有责任感,思维跳跃,洞察力,忍耐力和强适应性的我,针灸,医学心理学,环保,摄影及策划编辑,瑜伽是我的特长。一直希望可以实践医者的理念,从事医疗相关职业为医患多方寻求彼此所需。殷切期盼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有价值的事业进取。

最后,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祝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篇4

[关键词]农村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

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由我校牵头、其他有关兄弟院校配合,开展了立项课题其中一个子课题———现行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研究范围、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范围及内容。基于对不同层次医学教育培养定位的考虑,本研究中,“农村医学教育”的概念限于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因此,研究范围为国内开设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的医学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性学院或大学。结合此类院校的分布情况,选择42所院校进行典型调查。这些院校分布在全国22个省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研究内容包括:(1)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现状;(2)课程设置体系及其结构层次、类型分布;(3)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4)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学时分布情况;(5)其他有关问题。

(二)研究方法。

1.资料分析。收集相关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含课程设置),进行综合分析。

2.问卷调查。分3类问卷进行调查:(1)对开办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的院校,主要调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学时及其运行现状、存在问题等。(2)对基层医院(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的骨干医生,主要调查农村卫生岗位的需求和特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其改进意见等。(3)对近三年毕业的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本校及兄弟院校毕业生,主要调查岗位满意度、工作适应力、从职感受、对课程设置的建议等。

3.现场调查。选择5-10所医学院校,前往进行实地考察,就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问题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访谈。

4.专家咨询。专访全国知名医学教育专家若干名,就有关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求问咨询,聆听指导和建议。*通讯作者

5.召开座谈会。召集100多家豫健医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此集团由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漯河医专牵头)成员单位,广泛听取对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课程设置总体现状。

1.课程分部。从层次上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部分;从特性上一般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两种;从类型上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各院校基本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组织课程教学。

2.课程学时数。课程总学时数平均为3393学时(见表1)。其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平均为8.731。理论与实践比为0.771。3.课程门数。平均课程总门数39门,其中必修课30门,选修课9门。

(二)课程分布特点。

1.各院校总学时数相差较大。如,总学时最多为4188学时,最少为277时,相差140时。

2.各院校部分课程教学时数相差较大。公共基础课程,如政治课,校际之间最大相差114学时、英语课相差167学时。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数也相差较大。如:人体解剖学,最多为144学时,最少51学时,相差93学时;专业课程存在类似情况,如:全科医学概论,最多为68学时,最少为18学时,相差50学时;社区预防保健(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等,都存在学时数相差亦较大的情况。

3.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门类相差较大,选修课类型复杂多样。必修课开设门数,最多为39门,最少为18门,相差21门;选修课开设门数,最多者为17门,最少者为4门。

4.基层(社区)实习环节相对薄弱。通科轮转实习平均41周,其中,基层(社区)平均实习周数仅2周。

(三)主要课程学时分布。就课程设置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主要课程和一般课程。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把开设院校在8所以上的某一门课程作为主要课程来处理。分析可见,共有主要课程33门,其中:公共基础课13门,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医用化学、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基础课9门,包括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专业课11门,包括全科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五官科学。

(四)与全科医学、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有关课程开设情况。此类课程,共有18门,仅有社区预防保健(预防医学)为多数院校普遍开设,开设率为88.10%;其次是全科医学概论,开设率为35.71%。其他有关课程,如卫生法规、社区常见疾病防治技术、健康档案管理、社区健康教育技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等,开设院校数均在五所以下,说明这些与全科医学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重庆医专、浙江医专、天津医专、赣南医学院、海南医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医科大学,这七所学校以培养“全科医生”、“社区或乡村医生”为方向,制订了课程设置方案,凸显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的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五)现行课程设置的特点。

1.选修课比重增加。说明各院校都重视学生个性学习需求。

2.人文社科选修课程普遍开设。这对于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

3.课程设置向“小课程”方向发展,这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学科门类日渐增加和扩展有关。

4.课程设置标准不一,差别进一步扩大。这与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自的扩大有关,各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凸显自身优势和灵活性、自主性。

三、关于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农村医疗卫生岗位需求,以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为起点,合理设置主要课程,发挥骨架支撑作用[2],同时,合理安排选修课程;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加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提高适应基层岗位的能力[3]。加强全科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合理开设全科医学课程[4]。

(二)加强课程管理,统一课程设置标准。课程设置标准是课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规范和组织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农村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具有一致性,那么,课程设置的标准也应该具有一致性。因而,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在门类、学时、比例等各元素上一致的课程设置,使教学活动围绕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进行,对于培养农村基层需要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姚黎英,杨帆,许晓晴,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79-80.

[2]白咸勇,赵明东,秦国民,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及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28-29.

[3]崔明辰,刘畅,王福青.医学专科学校促使毕业生“下得去”的实践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6):833-835.

篇5

医学的本源是解除病痛对人类的折磨,在本质上是人学和仁学,具有根本的人文属性,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以人为本;“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2],认为“仁爱”、“淳良”是医者的必备条件。“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l3]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从医品德,为病人谋幸福。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给予了我们医学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确定了“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定位和“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道德修养境界。同样,人文精神也是西方医学的核心,佩里格里诺指出,“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等”,“无论何时登堂入室,我都将以患者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医学有三个因素——疾病、病人、医生,医生是这种艺术的仆人”[4等经典论述都体现了仁、术、德的完美结合。医学人文精神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它不断探索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等医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敬畏生命、挚爱生命。根本目标是围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幸福展开,追求真善美,实现美好人性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其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容易忽视,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随着人文医学走入医疗实践应运而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要求执业医师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备医患沟通、心理调节、依法行医、伦理指导、团队合作、人文服务等基本能力。其通过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将人文精神应用于实践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以医学人文精神的目标为宗旨和价值导向,以医学人文精神为依托、寄存。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和核心来培养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能使医学实践者通过人的价值层面,从整体角度去尊重生命、追求健康、理解医学。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如果离开人文精神将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将成为纯粹的、过度依赖的技能和工具,脱离本身的价值。而人文精神如果不贯穿应用于人文医学实践,将最终将流于形式,缺乏现实和实践意义。

2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以医学人文教育为载体

医学人文教育是围绕医学及医学人文学科群对医学生、医务工作者进行人文精神培育、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是对医学实践者进行的素质和品格教育,贯穿于医学院校教育、医务人员培训、继续医学教育阶段,以培养具有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的医务工作者为基本要求,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弘扬人文精神为根本目的。

2.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模块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了《爱丁堡宣言》,其中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仅仅满足于治疗某些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现代的医生应该是: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上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以及组织的管理者。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也应围绕这些要求进行,具体而言,是提高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情感能力和人文认知能力。目前,关于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要求医学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依据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一定要遵循医学模式的转变、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主线,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形成“公共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类”,“医学人文类”,“临床人文医学技能类”三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计算机、英语、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创作、经济与管理等系列课程。医学人文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医学人文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在该模块中,各个医学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设任选课或必修课程,如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思维学、中医发展史等课程。临床人文医学技能模块主要是在l临床实践中结合具体医疗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高尚医德、精湛医技、人文医学技能等相关教育,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和培训等。此外,也有专家建议形成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有机结合的医学人文课程模式。笔者认为这三种课程模块的划分和上述三大医学人文类模块建设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区别。但隐性课程实质上包含“公共基础人文社科类”、“人文医学技能类”两大类,它涵盖的范围要更加宽广,包含医学院校校园人文教育文化建设、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等。医学实践者对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教育容易产生逆反情绪,根据医学实践者崇尚技术与实用的心理特点,隐性课程更易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实用技能类课程一般在临床实习阶段展开,该教育模块必须强调实用性。《全球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成为“基本要求”。据此,医学专业技能、职业价值、医患沟通、伦理道德、医学心理、法律素质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所学内容通过该模块进行实践。依据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模块内容,结合相关课程,笔者认为实用技能模块应主要包括人文医学绪论、医师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医学伦理和道德规范、和谐医患沟通模式、医学心理及应对压力的技能、医疗实践法律处理、人文性采集病史的技能及人文服务能力、团队及团队合作技能等_5]。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考试侧重于实用技能的考查,很多情景问题解决题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案例分析、实地观摩学习等方式,帮助广大医师加强团队合作,了解患者心理,提高法律素质]。笔者在医学伦理、卫生法规等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也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训练,采用分组讨论、启发提问、医患模拟、案例分析等很多方法注重培养人文医学执业技能。针对一些专家提出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不能一味强调规避道德和法律责任的风险,不能过于注重实用性原则,不能过多要求“做一个不违规的医生”等问题l8],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一定要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使医务工作者医德和医技并重,否则技能的作用就仅停留在工具层面而已。

篇6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049-02

全科医生行使的医学行为称为全科医疗,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AFP)规定[1]:全科医疗是一种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医学行为,以家庭作为医学实施的范畴和对象,而不是以病人的年龄、性别或疾病来分类。全科医生是指在社区、诊所、医院里向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级、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生,承担对病人病情和诊疗作出初步决定的责任,并在适当时请专科医师会诊。随着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全科医疗服务被确定为改革的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教育部2010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将给予我校100名免费医学生订单定向招生计划指标,我校根据本省的农村卫生工作需要,认真思考探索,如何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认真开展调研,明确培养要求

以我校2010年8月招收的100名五年制本科免费医学生为分析对象,考生分别与我校和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六年。在学期间新生户籍仍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录取专业为五年制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生源范围面向南宁、柳州、玉林、贵港、钦州、防城港、北海等七个地级市,涉及40个区县。农村生源占82%。招生录取执行广西二本控制线。从招生录取情况看来,我校生源足,计划招生100名,实际报名考生近800人,一次性完成录取计划。总体生源质量好,录取平均分为503分,超出二本控制线70分。对于这100名国家订单定向农村医学生的培养如何进行地位,我们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以研究成果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将其培养规格从全科医学的能力分析入手,分析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并作为制定培养方案的依据。全科医生的方法能力包括学习方法能力、工作方法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它决定将来是否能成为优秀全科医生的能力。定向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人才培养的途径特殊性,即人才培养应满足定向农村对全科医生的要求,所以应当采取校市合作强化实践的模式。全科医生的社会能力有其特殊性,社会能力即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一要适应全科医生职业的特殊性,二要适应基层农村工作的特殊性。培养全科医生的专业能力,是对常见病地方病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对疑难重症能判断并及时处理,承担基层主要的预防保健任务,掌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教育工作,从业能力与他们定向农村关系甚大,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应当学习民族医药技能。

二、坚持办学特色,建立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特点进行分析后,我们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定位为能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适应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为此我们积极推进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在西方国家,社区医疗机构承担了约80%以上的门诊服务及大量的预防保健工作[2]。中国现有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学历和职称偏低,真正能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的医师很少,而美国的全科医师占医师数的34%,英国、加拿大的全科医师达到50%[3]。目前中国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发展滞后,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广西医科大学地处省府广西南宁,是广西医学教学的最高学府,长期以来为本省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积极地贡献,培养了大批的医药卫生人才,多数人在省内各专业学术上发挥领军作用,为使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需求,我校发扬“造就本省人才,为本身之用”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

三、更新教学培养理念,构建科学的培养方案

1981年Clarke等[4]认为全科医生毕业时应做到:(1)对预防疾病和保护健康应采取积极的、始终如一的和理智的态度;(2)应意识到个人和社区健康的重大变化,可能会取决于人的行为改变;(3)对全科医生这个角色应持正确的态度,并具备成为合格医生的必要能力和信心。国外的全科医生培养一般需要六七年时间,如美国,就包括四年的本科教育和四年的医学培训。中国当前基层农村医学人才匮乏,需要一批全科医生尽快进入基层卫生机构开展服务,以利于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现阶段国外的培养模式显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目前国家订单免费定向医学生学制五年,五年内如何能培养出初级的准全科医生,我们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和全科医生的工作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教学设计,以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型、突出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设置为综合素质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临床课程模块、预防保健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并将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为加强动手能力,采取3.5+1.5模式进行,前三年半为理论学习,后一年半为实习期,真正达到培养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学实用专门人才的目标。

篇7

1医学人文教育在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中的现状

1.1国外医学院校基本课程的设置

自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关注医学人文教育,尤其是自1972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后,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西方医学改革的重点。美国的医学院校在其课程改革中强调,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至整个医学生培养教育的过程当中;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已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3]。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医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4-5]。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法国、日本约为10%~15%[6-7]。

1.2国内医学院校基本课程的设置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起步和发展均晚于西方发达国家,部分医学院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及卫生法规等。相比之下,国内的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授课方式比较简单,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有研究表明在国内开设人文教育的医学院校中,此类课程的最高比例不到10%[8]。由此看来,在国内的医学院校中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相对匮乏。

2人文教育的缺失对医学教育造成的影响

2.1直接影响行医者自身素养

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学校教育是作为文化传承、传播先进技术与思想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进行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忽视,导致大学校园里出现多起与高等教育似乎极不相符的“人格缺失”导致的恶性案件。1995年及1997年,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先后发生两起学生铊盐中毒事件;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某在读研究生,遭室友在饮水机中投毒,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享受着一般人享受不到的教育资源,却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选择了背离道德的方式,做出了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扼腕惋惜的事情!在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人文教育更应该始终陪伴左右。倘若一个“专业”的外表下,隐藏了一颗不仁义的“心”,那将是彻底失败的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医学生的教育,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如果长期被忽视,势必会影响对医学生个人素质的培育,医学院校培养的“医者”就不一定具有“仁心”了。

2.2间接影响医患关系

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近年持续关注中国的医患纠纷,在所发表的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这些令人揪心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中国医生的处境。近年来,媒体报道的伤医、杀医事件不断增加。仅在2013年10月的1个月时间里,媒体公开报道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伤医事件就多达6起,其中最严重的是2013年10月25日,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被一名男子捅伤,其中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死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医患关系如此紧张?有人将这种现象归因为医疗体制问题,医疗资源短缺造成“看病难”,医疗体制市场化取向造成“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贵”引起的愤怒自然会直接发泄到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务工作者身上;也有些人认为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总体信任度下降,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同时加剧了医患间的极度不信任,使医疗行业更易成为一个矛盾爆发点。但笔者认为作为医务人员,更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现实中有的医生几句话就打发患者,容易导致误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20世纪以来,由于大量高科技成果被引入临床,医生们过分依赖各类仪器设备、各种生化检查,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常规的“望闻问切听”渐渐被涵盖越来越广泛、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各种检查所取代,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患者的痛苦被转化成为检验单上无生命的数值或各类影像图片,作为一个整体的患者被逐渐消解了,医生只关心疾病,不关心人,忽视了患者的患病体验,忽视了对患者及家属人格的最基本尊重,而这种忽视,恰恰是造成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医学要进步,不能单纯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患者是在病床上体验疾病,医生则是在病床边观察疾病,而“躺在床上”和“站在床旁”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医生的眼里,不能只见疾病,不见患者的痛苦;不能只有医疗技术上的救助,而没有对心灵的抚慰。医生在患者身上,不仅要投入时间和技能,更需要投入情感,应该尝试换位思考。如果医生对患者没有关爱,再先进的技术也会贬值。医生技术行为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医学更加倡导医生将患病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心身紧密相连,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对待患者的认知应该是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医生从“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整体层面更好地认识和治疗疾病。医生尝试从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去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其“疗效”甚至优于一剂良药。将人文精神注入医疗行为之中,强调“以人为本”,医生不仅只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更需要对患者的关怀和照料。古希腊的哲学家、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在我国古代,医生也被誉为“仁爱之士”,可以看出对医生的培养强调的是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患者的关爱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解决患者痛苦的同时,更注重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医生通过对患者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患者情感上的关照。一个好医生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更需要具备完善的人文精神,这是医生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医生,应当恪守“医者仁术”的基本原则,自觉养关怀的习惯,在诊疗过程中,时刻注意尊重患者的人格,使用得体的语言,注重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顺畅沟通与交流,关心患者的疾苦,不仅要始终关注疾病,更要正视在痛苦中的患者,并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唯有如此,医患关系才可能逐渐回归和谐。

3如何提升医学人文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中的影响力

3.1更新教育者的理念

2008年,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是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加快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9]。全科医学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10]。除此之外,强调以人为本,如何加强医学文化和医德医风教育,也成为培养人民满意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保障[11-12]。与医学文化同步而生的医德医风,更是我国从业医务人员的道德准则。医学教育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通俗地说就是指学校的基础医学教育和医院的临床实践教育两大部分。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师以外,大部分是临床的医务人员。更新和加强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要更新临床医务人员的教育理念。长期繁重的临床工作,使一些医务工作者只注重“疗效”,过多地关注疾病,而忽略了过程及患病主体。直接面对患者的医学人文教育才是最直接、最实用的,可以让医学生从中领会到医学人文的内涵[13-14]。因此,不能忽略这部分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例如,从事检验专业人员、也经常与患者有直接的接触,在工作中尝试换位思考,从患者角度出发,探求如何提高检验质量、如何优化检验流程、缩短检验时间、如何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自己的检验结果。时刻牢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的服务宗旨,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渗透,强化人文关怀理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2课程设置要灵活生动

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避免空泛,需结合实际,采集真实案例,在课堂教育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角色演绎,换位思考体会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5-16]。实际上,当今多数医学教育工作者都比较注重医学人文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只是把“人文关怀”理解为简单的关怀式语言,用机械性的语言对待患者,与“患者”没有眼神的交流,甚至都不去“看”,“关怀”似乎是有了,但不是发自内心的,只是为了“关怀”而去关怀,不能让患者体会到真正的关怀和应有的尊重,这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探讨新的模式。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可以渗透到所有的专业课当中,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可以借助具体病例进行个案讲解,让学生们模拟患者和医生,在具体的事例中提高对人文教育内涵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生动具体,也可以形成一种循序渐进式的人文教育模式,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医学人文教育,不断加强和深化医学生甚至授课者本身的人文素养。

3.3从业后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从学校延伸到医院,从医学生延伸到医务工作者,真正演绎和诠释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但当前的各级继续教育中,上至国际级、下至市级,大家关注的焦点无外乎是各专业、各学科发展的前沿,但都忽略了对于医学文化和人文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提升和重视。而就业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是真正实践的全新开始,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医者是否有“仁心”,患者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因此,从业后的继续教育中医学人文和医德医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也是被忽略的。要重视和提高对从业后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教育,让医生真正体会到用于描述“指标”、“体征”等冷冰冰的数字背后的患者“痛苦”,才能真正成为有“仁心”的医者。

作者:马晓露 许朝晖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

[1]杜治政.医学人文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人性化的医疗[J].医学与哲学,2013,34(8A):6-11.

[2]邱祥兴.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

[3]张亚斌,刘晓薇.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1615-1617.

[5]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6]殷小平,苏博,刘鉴汝,等.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6):25-29.

[7]聂素滨,金祥雷,于双成.发达国家医学人文学科教学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4(1):18.

[8]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1999,4(1):41-42.

[9]陈竺.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1年12月14日.浙江在线•教育频道http://edu.zjol.com.cn.

[10]王衍晶,郭福玲.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全科医学理念与人才观[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6):812-813.

[11]孙艳琴.人文教育思想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8(7):242.

[12]梁洁,王瑜浩.广东省职业卫生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调查状况分析[J].校园心理,2015(4):278-279.

[13]张宝云.古代医学教育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借鉴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2):5-6.

[14]刘玉,彭立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J].现代医院,2015,15(11):11-12.

篇8

关键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59-02

自1998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之后,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对医学生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至今已走过十多年的实践历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设置随意化,课程量不足,实效性有待提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医学生未来职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通过分析借鉴国外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做法,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框架、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一、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尚需改进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从宏观上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如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指出:“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国内医学院校从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些专家学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也从不同角度对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都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全国统一的整体性思路和具体的指导意见。由国家硬性规定的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一门,多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有些课程的开设是依据学校或教师的兴趣而定的,没有可操作的教学大纲,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门数,各个院校参差不齐,致使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从总体情况看,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时间大概只占总学时的8%。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时相对较少,而且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学分情况选修,这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由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造成的医学生原本人文知识匮乏的状况。总的来说,虽然教育部、卫生部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政策指导,但截至目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散乱,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依据

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时展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把医学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相结合,形成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坚持与现代医学实际相结合,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医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除了要掌握常用的医疗技术外,还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现代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学应以情感和交往为支撑,既要有技术的功底,又要有一定的内在人文伦理价值的张力。培养医学生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二是国际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是构建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参照依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此后,我国在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过程中,由教育部、卫生部于2008年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参照国际医学标准办学,提出了政策性的指导意见。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的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2年美国医学院协会在其“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源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130多所医学院校已有100多所把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学科列为必修课。日本也针对这一国际趋势,提出实施“全人的医学教育”,日本各医学院规定,每一学生必须修完多达60多学分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课程。三是着眼于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依据。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尤其是在传统的理工农医为强势学科的院校,开始逐渐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功能为传播价值理念,“包括共同的政治、经济态度、共同的语言和对未来前景的共同构想等。”而这些价值理念也正是作为一名未来的职业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在近年来我国医生的评价体系中,也把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把人文素质等相关内容纳入到考核中。

三、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的设想

根据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对人文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确定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列入教学计划,制订相应的规范管理措施和保护政策,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稳定性。人类社会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带动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医学模式也从原来的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模式。适应未来职业胜任力的要求,医学生必须充实完善人文素质结构,具体内容是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素质。对病人施以理解、关怀和体贴,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掌握与人沟通的艺术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乐于向他人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中人文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医学人才的人文素养,造就一批专业技术过硬、道德情操高尚、自我价值受到社会认同的复合性医学人才。由此出发,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作为未实现课程整合的、内部相对独立的学科群可分为三个子系统:人文基础系统、交叉学科系统、操作技能系统。第一层面是人文基础系统,涵盖了具有普适性的课程。第二层面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系统,应该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第三层面是操作技能系统。上述三个层面子系统课程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着培养医学人才综合人文素养的整体功能。

为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建议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作为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对上述三个子系统的课程群分别列出具体课程目录,纳入教学计划。并建议将第一、第三两个层面子系统课程作为选修课,每门课1学分(18学时);将第二个层面子系统课程作为必修课,每门课2学分(36学时)。也要把人文素质教育同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大纲中有目的地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深化这些课程的文化层次。

篇9

[关键词]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抑郁;焦虑;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研究报道,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对其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应对现有的学习生活压力,也将影响到他们自身未来的工作能力,还将影响到他们接触到的病人以及与病人相关联的人对医生、医院、医疗行业的认识,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此,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从新生、从低年级学生做起。因为有了低年级的良好基础,才会有高年级的丰硕收获。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二阶段法对四川省沪州医学院的一、二年级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抑郁和焦虑状况作了调查,并进一步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四川省沪州医学院2004级(大二)、2005级(大一)各班心理委员(从班内一般学生中产生,尚未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男、女生各1名,共195名(护理学院只有女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口腔、护理、医药营销、医学心理学、药学、麻醉、法学及公共卫生等专业。年龄17~24岁,平均20.14±1.76岁。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国际上通用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涉及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此表由90个项目组成,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5分评定,1分表示没有:自觉无该项症状。2分表示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分表示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对被试有一定影响。4分表示偏重;自觉有该项症状,对被试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分表示严重:自觉有该项症状,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此表分为9个症状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被试某方面症状的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实际施测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

1.2.2 抑郁问卷(SDS)和焦虑问卷(SAS)用于测量被试的抑郁和焦虑状况,采用Zung分别于1965年和1971年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的中文修订本,20个题目,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4级计分,将测得的粗分转换为标准分。实际施测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

1.3 操作步骤的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由笔者于2006年4月8日于同一教室同时对全体对象统一施测,另2位老师协助。共发放问卷204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95.59%。由于笔者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及附属医院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评分后又邀请SDS所得总分的标准分大于60分的学生面谈,按CCMD-3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

2 结果

一、二年级学生,男、女生测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 低年级医学生SCL-90测验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2.2 低年级医学生SCL-90各因子分各分值段人数分布。SCL-90各因子得分小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偶尔有某种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不影响学习、生活;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自觉有某种症状,且已对被试有一定影响,需要引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关注,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很小。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4分者,需要引起特别关注,本次调查未发现此类学生。

2.3 低年级医学生SDS、SAS测验结果。SOS标准分:按测量常用标准划分,低于50分者为无抑郁,共160人,占82.05%;50~59分者为轻度抑郁,共27人,占13.85%;60~69分者为中度抑郁,共7人,占3.59%;70分以上者为重度抑郁,共1人,占O.51%。SAS标准分:低于50分者为无焦虑,共175人,占89.74%;50~59分者为轻度焦虑,共16人,占8.20%,60~69分者为中度焦虑,2人,占1.03%;70分及以上者为重度焦虑,2人,占1.03%。

2.4 面谈结果SDS测验所得标准分为60分及以上的8人全部接受了面谈。符合CCMD-3抑郁发作症状标准(至少符合4项)和病程标准的有3例,无1例符合严重程度标准。8人都不能诊断为抑郁症,但都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

3 讨论

3.1 关于样本选择及施测时间的确定本次调查对象为一、二年级各班心理委员,他们是从班内一般学生中产生的,尚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考虑到了男、女生及各专业学生比例,具有代表性。

本次研究将施测时间定在4月,主要是为了避开新生适应期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反应对结果的影响,以便真正检测出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因为对大学新生而言,青春期本是人一生中波动最大的年龄段,此期他们不仅面临身心的剧烈变化,而且面临自我认识与发展等重要的发展课题。此外,进人大学需要适应的东西太多;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学习方法,新的同学关系,新的生活方式(住宿)以及与父母的分离等等,这么多问题扑面而来,新生暂时感觉不适应并有较强负性情绪反应其实都是正常现象,绝大部分人在适应期间的负性情绪反应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正常。

3.2 关于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在SCL-90测查结果分析中发现,“躯体化”得分最低,是唯一低于全国常模的1个分值,其余因子分较常模高,有的达到统计学上极其显著水平,一方面表明低年级医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另一方面也表明测验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年轻人身体好,但在3个月的时间跨度里总会遇到这样那样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强迫”这一项得分最高,“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

分列第二、第三。对青年人而言,“强迫”意向的核心是指完美主义倾向,“偏执”指缺乏灵活性、少变通。低年级医学生“强迫”与“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平均得分较高而因子分>3者却并不多,可以解释为:青春期阶段因上进心强和缺乏自信而求完美,因自我认识的需要而在乎他人评价,因此这3项得分偏高,是符合大学生的发展特点的,表明低年级医学生总体上心理是健康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发展性教育的咨询为主,要特别注重人际关系方面的训练及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同时对个别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或治疗。

在对医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分析中发现,医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情绪,报告有抑郁情绪的学生较报告有焦虑情绪的学生多,且程度相对来说较重。Freud曾指出,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是对压力/丧失或对压力/丧失和威胁的生物学反应。Brenner作过进一步的区分,抑郁是对当时的或过去的压力/丧失的一种反应,焦虑则是对未来可能的压力/丧失的一种反应。如此看来,过去的压力/丧失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而他们相对较少担心未来。造成大学生抑郁症状出现的原因很多,与考试压力、竞选受挫、人际矛盾(特别是与家长、教师、好朋友之间的沟通不良)自我认识等有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重视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及时疏泄他们的不良情绪,会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篇10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质量工程”)精神,增强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医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试行,至2010年正式形成了后期临床教学及考核方案,强化中医专业毕业生临床应用能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现将我院近年开展的后期临床教学和考核改革工作作一总结。

1 从独立学院的特点出发深化后期临床教学管理改革

后期临床教学是医药类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关系到学生能否学以致用,顺利地从学生过渡到医生的角色转变。因此,我们根据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质量所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理论够用,实践性强”的办学理念,利用母体学校优秀的师资和教学管理经验和签约实习教学医院,贯彻“侧重临床技能”培养,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要求的原则,重新修订后期临床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临床见习、实习模式。同时,实行有效的教师教学评价和督导制度,以制度管人,并根据毕业生综合评价和督导结果对实习教学医院进行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合作。我院采取每两年召开一次后期临床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每年的上学期由分管教学校领导亲自带领专家、管理队伍到实习单位检查和听取学生实习情况等措施,针对后期临床教学所面临到的学生多、病例少,病人不配合等实际问题,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临床教学医院领导、带教教师一起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1.1 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为了确保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我院一是加大对基础实验设施的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升级现有的组胚病理微免等数码互动实验室、生理生化微免、中医诊断基础、西医诊断基础、临床各科模拟机能实验室、基础护理实验室、药学(中药)专业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理、精密仪器等26个实验室;二是加快临床见习教学改革,组建了医药实训教学基本文由收集整理地,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内、外、妇、儿等科室的临床模拟实教室、急诊技能培训中心、药物制剂模拟生产线等。我们还计划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先进经验,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先进的教学软件、模拟人、标准化病人等,以弥补见习、实习生因临床操作机会少而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①②通过大幅度增加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使我院学生的训练动手机会增多,弥补了临床见习病例不足,并在正式进入实习前就能够熟练地在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身上进行心肺复苏、综合穿刺术、高级外科清创缝合、高级助产训练、新生儿抢救护理和腹部触诊、智能化心肺检查等综合的技能操作。结合实行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课外开放管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有效果地增强了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能力,为提高理论学习效率,顺利过渡到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加强实习教学医院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通过合作办学、联合科研攻关等形式,进一步增强我院实习教学医院基地的功能,在区内,重点整合母体广西中医学院两所附属医院、邕宁区中医院等实习教学资源;区外则根据生源较大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出发,加强对医护类临床教学基地的联系和建设,并积极开发其他类专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若干实习点,目前已建立的24个实习教学医院基地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陕西等地。同时完善对实习生在实习点实习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促使其按时、按质顺利完成见习和实习任务,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 中医本科毕业生考核模式改革

考核既是检验临床教学质量的杠杆,也是改革的风向标。考核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所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能较好地完成对毕业生临床应用能力的客观评估,成为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取得毕业证书,成为合格毕业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我院后期临床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更是为我院今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加。我院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点出发,根据专业设置情况,结合目前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项目与要求,为我院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考核提出如下思路。

2.1 考核对象

考核改革方案适合于我院中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中医学(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外科学方向)、中医学(医学心理学方向)及针灸推拿学等五年制的中医体系本科专业学生。大三年级以上在校学生均应完成临床科目的见习和接受临床技能培训,毕业生则均应在医院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实习满一年返校,且成绩得到医院认可方能参加毕业考核。

2.2 考核方式

根据我院设置的不同专业(方向),结合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项目与要求,对医学类学业考核按以下一至六项项目进行,其中对在校生要求凡临床科目考核均改革为理论和实践应用两部分进行,实践应用测试从第二至第五项中抽查,占总评成绩40%;对毕业实习返校学生则要求考核全部项目内容,实行100分制,其中病历、体格检查、无菌操作要求70分为合格,答辩要求60分为合格。答辩科目的选择在考核开始前15天通过学生自己抽签决定。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第一项:职业道德范畴考核答辩(占10%)。要求学生完成对医德医风、职业道德、医疗法规、医学伦理、卫生法律常识等相关内容考核,在这几个项目中任意抽取一项回答,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超时者被评为不合格。

第二项:病历书写(占10%)。要求学生从所提供的病例资料中随机抽选,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历书写规范》书写住院病历一份,要求在60分钟内完成,由教师根据病历书写质量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及格。

第三项:临床技能操作之体格检查(占20%)。要求学生在“头面颈部检查、前胸部及肺部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等5个项目中任选1项,在“患者”身上进行体格检查操作,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教师现场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及格。

第四项:技能操作之无菌技术(占20%)。本项目在外科实验室进行,要求学生在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消毒与铺巾、缝合(含打结、拆线)、换药等5个项目中任选1项进行操作(外科学和骨伤科学方向的同学全选)。要求在10分钟(40分钟)内完成,教师根据其步骤和熟练程度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合格。

第五项:内科答辩(占20%)。要求每位学生回答3个问题。一是西医内科学基础理论,二是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三是围绕毕业实习手册《实习量化考核册》进行,由主考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的病种和操作情况现场提出问题。三个问题的内容要求涉及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临床操作和适应症、操作过程、目的、注意事项等,目的是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

第六项:分专业答辩(占20%)。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或兴趣特长等,从中西医外科、中医骨伤科、中西医妇产科、中西医儿科、针灸科等中抽选一门来答辩,由教师按毕业生的《实习量化考核册》中所记录的实习病种和操作情况提出,分科进行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本项目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

2.3 考核方案要求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