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综合素质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综合素质

篇1

高职舞蹈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完成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通过舞蹈教学中的特点来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高职舞蹈教学相对于那种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来说要更加的广泛。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更注重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思维能力,通过舞蹈教学不断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高职舞蹈的教学主要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教学目标的,在高职舞蹈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逐步地让学生拥有舞蹈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形成一种人格化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舞蹈训练。我国高职院校要将舞蹈教学融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首先就需要对如今高职舞蹈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高职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以及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够让高职舞蹈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的高职舞蹈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所有学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因此就导致了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舞蹈动作以及舞蹈修养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舞蹈基础普遍都不是很好,大部分学生之前都没有接触过舞蹈,即使有些学生之前接触过舞蹈的相关训练,但是对舞蹈的相关理论知识还是不清楚。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舞蹈的技能以及知识都比较差,这也就为舞蹈教学带来困难。舞蹈教学属于一种艺术教学,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过于松散,同时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本身就没有很好的组织纪律性,这就导致在整个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纪律组织性比较差,这同样也就导致了舞蹈教学不能够顺利地开展。

二、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智育素质的培养

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观察老师的相关动作来进行学习,然后对这套舞蹈动作进行模仿。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就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观察力,同时还能够逐渐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其实舞蹈的动作也是一种肢体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舞蹈中的内涵,在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又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让学生放飞心灵,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舞蹈中的各种技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发散思维。在高职院校中,因为学生学习舞蹈的时间并不是特别多,因此在有限的时间要求学生掌握舞蹈中的技能,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力以及注意力。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还能够逐渐地将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注意力培养起来,从而让学生的智育素质得到了培养。

2.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这种艺术主要是通过人的身体进行各种含有韵律的动作来体现。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够达到舞蹈的要求,这门舞蹈教学注定需要学生刻苦的训练。在学生的训练过程中,其实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磨练。在长期的艰苦训练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必须不断地增强才能够坚持下来。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学生在长期的舞蹈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地增强思想品德修养。并且舞蹈表演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需要多人一起表演,在多人一起表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的动作必须统一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逐渐养成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并且表演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团体协作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每个学生都具有集体观念才能够完成表演。因此这些都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了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得很多学生都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很少去在乎别人的感受。因此通过舞蹈教学中的集体训练,能够很好地消除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3.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通过舞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各种舞蹈动作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将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活动开来。舞蹈训练能够让学生的肌肉、内脏器官以及韧带等身体的多个部位都得到运动,并且在运动的过程中,还能够促进身体全身的血液循环,让身体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对学生大脑的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相关的资料表明,长期参加舞蹈训练的学生,身体一般都非常的健美,身体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且身体的协调性也得到了加强。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利用舞蹈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改善,让学生时刻都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对学习各方面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职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高职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1.关注教学过程

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舞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够只观察学生对舞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意整个舞蹈的教学过程。因为舞蹈的本质就是一种艺术,因此舞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舞蹈的艺术美,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气息。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效率,不能够完全沿用套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运用现代的科学效益观以及现代的价值创造原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在同样的教学质量基础上,最好是用最少的时间,这就是现代高职舞蹈教学的目标。还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而且舞蹈的基础也比较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不能够太注重学生的舞蹈技能,教师应该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给予鼓励与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舞蹈。

2.渗透文化气氛

我国的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只是结构设置中,通常学校都比较喜欢注重对象的专业性结构,对知识结构的完整综合性却不是非常地看重。这种培养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出舞蹈艺术的表演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综合性素质人才,要求高职舞蹈教学中培养的是知识结构更加齐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过去的这种传统的教学结构设置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高职舞蹈教学,而现代的高职院校需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通过舞蹈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要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因为文化素质是高职舞蹈教学中的知识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地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一个学校只有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氛中,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且结合学校本身的特色,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培养学生舞蹈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需相应地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结构的设置中,同样要注重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实践活动

因为舞蹈的本身就带有很高的实践性,所以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重视舞蹈的实践性对学生的重要性。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培养学生相应的舞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要多为学生创造舞台表演以及在社会中义务服务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通过让学生在社会中实践,不但能够很好地磨练意志,还能够增强学校的影响力。高职舞蹈教学的实践性不仅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比如在讲完各种舞蹈知识之后,可以安排更多时间进行实际的排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自己喜欢的舞蹈,并让学生自己创作与编导一些相关的舞蹈节目在学校中表演,这样能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出来,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也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一个目的。

4.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之一,人类就是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取得发展与进步,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也应该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因为舞蹈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挖掘舞蹈动作中的内在关系与规律,培养学生的在观察中不断思考,从而养成一种创新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的先进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打开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结语

篇2

这是一种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呼吸系统这一课时,对吸烟的危害性可创设特定情景。可以用几组小白鼠进行对比实验,分别置于吸烟产生的不同浓度的烟气中及新鲜的空气中,数周后通过解剖观察肺部变化,使学生了解吸烟的危害,这样通过实验加深印象使他们远离香烟及。也可以演小品或是分组讨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吸烟者、生产产家,卖烟人,吸烟人的亲戚朋友)分别发表对吸烟的态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学生动口动脑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了正确的对待观。还可以到室外去学习,我们在学习植物的根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时,场所可拓宽到室外来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通过植物的环割实验来进行探究。对于这些情景的创设在增加学生的新鲜感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贴近生活,拓宽学生生活知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联系并最终指导生活,在生活中得到运用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也是科学的最终目的。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生活中常说谨防马铃薯中毒,马铃薯是可以食用的为何要谨防中毒呢?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会引起中毒?(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或是查询资料来寻求答案。原来是马铃薯贮存不当,发芽、变质或是薯皮颜色变的青紫的,在这些芽、芽眼周围和青紫部分会聚集大量的有毒物质———龙葵素。若食用这种马铃薯才会引起中毒,所以有了“发了芽的马铃薯不能吃”这一说法。加深讨论如何利用这些发芽的马铃薯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三、相互渗透,加强学科之间联系

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综合素质;物理兴趣;课外实验活动

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进一步发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势在必行。

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加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一、从教师到学生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中学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愿意学习科学知识。学生有了科学兴趣,不仅在学校能主动积极学习,而且离开学校后也会自觉地进行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在教学中可以把物理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理性为感性,使学生感受到思维的乐趣。采用的方法有两种:

(1)以趣设疑。如,在讲述大气压强时,我并没有先讲清概念,而是先在一个玻璃杯里盛满水,用张硬纸片盖住杯口,然后把玻璃杯倒立过来。此时学生的心情都非常紧张,瞪大眼睛观察,当他们看到水没有流出来感到很奇怪。就此我及时提出“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这一激发思维的问题,从而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这样,学生学得有趣,因急于知道“为什么”,学起来就非常认真。

(2)以奇激疑。如,在教学“简单的电现象”时,我拿一块包装用的泡沫塑料,叫一位学生上讲台站着,告诉学生注意即将发生的现象。接着把塑料块往学生头上一放,当塑料块还未放下时,只见该学生头发突然向上飘动起来,这使学生大为惊奇,但不知其所以然。此时,我就因势利导地转入课文,原来塑料块事先带了电。这奇妙的电现象激发起学生学好电学的兴趣,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中学物理的基本概念,理解物理的基本规律,学会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

有些物理概念在学生头脑中虽已初步建立,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甚至出现片面理解的现象,对此可设计一些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速度这个概念,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以来接触的第一个由两个量的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学生往往容易从数学的角度理解公式“v=s/t”,易错误地认为“物体运动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大;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学生通过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很容易明白,速度的大小由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对速度概念就有了较准确、较深刻的认识,对以后理解“密度”“压强”“电阻”等概念起到了先导作用,学会了研究同类问题的方法。

二、在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上,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实验设施,提高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开出率

1.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切实落实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

理解和掌握现代物理实验教学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对教材教学大纲中要求正确使用仪器,真正了解并掌握它们的构成、原理、使用方法和相关规则。对大纲规定的实验,在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会选择符合要求的器材,确定操作步骤,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准确测取数据进行正确的数据处理,会分析实验误差,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2.增强实验在整个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比重

系统安排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各个实验,精心准备和组织每一个具体实验,不让学生搞突击战,避免“纸上谈兵”、在黑板上讲实验等不良倾向。在做实验前要求全体学生预习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并掌握相关实验仪器,在具体的实验中,明确正确合理的实验步骤,并按章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科学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问题,分析误差并及时写好完整的符合实验事实的实验报告,使学生得到规范的实验训练,培养科学的实验技能。

三、在实验教学中,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物理实验丰富多彩,对于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理论,有时可借助于一些模型进行模拟处理,使其抽象理论具体化、抽象概念直观化。例如,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而作用效果又随分子间距离不同而不同,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攻破难关,可做如下模拟实验:用两个废乒乓球,并在两球间穿上只弹簧,使其在两球间产生压缩形变,用橡皮筋两端加以固定。实验时把压缩弹簧的压力表示为分子间斥力,伸长橡皮筋产生的拉力表示为分子间的引力,当压力(斥力)与拉力(引力)相等时,两球(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球距离就是分子平衡位置的距离。当两球间的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弹簧再度被压缩,压力(斥力)增强,橡皮筋缩短,拉力(引力)减小,此时对外表现为斥力;反之则表现为引力。这一模拟处理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的弱点、难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充分设计并做好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傅可钦.中学物理实验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中学物理教育学,2012(08).

篇4

一、数学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在中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以及它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的学习能训练人的思维方法,完善人的个性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所代表的进步观念已经超越了自身的范畴,数学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文科学的进步,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程。

中学数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表现出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数学教育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它以数学知识内蕴的思想方法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建立、完善和变革;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极大的精神道德价值,能够引起人的思想品质、观念和道德价值的深刻变革。

二、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数学史是我国中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中学课本中直接介绍中算史的就有17处,涉及数学家、数学发现、数学方法等近50个方面的内容,并以习题、注解、课文(如“勾股定理”一节)、附录等多种形式出现。

这些内容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介绍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产生了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以及以等积变换求体积等朴素的数学辩证思想,刘徽的“割圆术”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国在现代数学发展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中学数学中含有极其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教学中应当注意渗透以下观点:①运动、发展的观点。在中学数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判断、推理都有自身的内在矛盾,都是运动、发展的,使学生充分认识一个数学对象自身的矛盾形态,而且利用这种矛盾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例如中学数学中的曲线与直线、点与圆、点与椭圆、无穷小量与零等都处在这种矛盾形态中,而这种矛盾恰恰为解决问题提供了过渡和说明。例如:过圆上一点P的圆的切线方程,就可视为该圆与P点所对应的“点圆”的公共弦方程。

②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学数学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比比皆是。例如:“未知与已知”、“相等与不等”、“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动态与静态”等等。我们在解某些系数中会有字母的方程组时,可视未知数为已知数、已知数为未知数;在解一个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时,可以考虑用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求解;在含有参变数的问题中,参变数既是变数,又是常数;在处理极限问题时,往往是变无限为有限来处理;几何中探求动点的轨迹的本质,就是寻求处在动态的对象中的不变因素……这些方法就是对立统一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运用。

③量变质变的观点。数学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往往也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如,圆的切线就是割线运动的特殊状态……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如使用彩色粉笔作图,或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把其间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生动逼真,淋漓尽致。

④普遍联系的观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内部的诸因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例如一个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总是互相制约的;一个数学分支的因素与其它分支的因素也存在着横向联系。要教育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把握数学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类比、联想、变换、数形结合等,既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又提供了探寻这种联系的方法。

3.个性品质方面的教育。严谨与抽象是数学的特征,也是数学对于一般文化修养所提供的不可缺少的养分,通过数学中严密的推理、论证,通过错例分析、检验解题过程的合理性及条件的等价性等,可以培养学生严密思考、言必有据以及实事求是、不轻率盲从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数学需要智慧,更需要热情和毅力,尤其需要开创精神。数学是发展的,其历程又是艰难曲折的。通过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推广命题、难题巧解等手段,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4.审美方面的教育。“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中学数学中有着丰富的美育素材,数学语言的简练,数学思维的灵巧,数与形的融合,数式形的对称……它们无不展示了数学的美,数学的美,具有无比的感染力。

易被忽视的,是发挥数学美在学习知识、深化理解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其实,这时数学美是有其独到之功的。比如,可以根据数学美的和谐性特征,让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比较、串联,沟通它们的内在联系;适时阐述解题中的和谐化思想原则、方法等等。揭示了数学真与美的有机统一、岂不是使学生的思想在数学学习中步入新的天地!

数学教师,不要忘了美的诱因,美的魅力。

三、数学教师要强化德育意识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该强化德育意识,更加重视发挥数学科的教育功能。

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努力学习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力求站在哲学的高度分析教材,处理教材,阐述教学内容;要加强数学史的学习,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各个时期的数学思想体系,力求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还应了解美学的有关知识。钻研当代的基础教育理论,探求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活动特征,以不断提高教学与教育水平。

篇5

【关键词】综合素质;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所谓教学相长,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教育方法不免落后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深化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工作迫在眉睫。

1.大学物理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物理注重培养人缜密的思维方式,抽象的理论知识欠缺趣味性,同时物理学要求较高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使专业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大学物理教学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使得“深奥”的大学物理让不少大学生吃不消,原有的积极性受打击,学习热情不高。

1.1“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改革是面向综合素质培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仍旧采取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于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听课,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填鸭式”、“满堂灌”。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则是实现学生自主,“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无法保证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往往使大学物理课变得枯燥无味,降低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大学物理教师队伍老龄化

教师是改革的动力之一。然而改革的动力不断变化,任何一个力量可能成为动力也有可能变成阻力,过去教师是改革的动力,现在教师也可能是改革的阻力。目前我国的大学物理教师普遍存在老龄化现象,一方面来说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们专业知识过硬,经验丰富。但经验本身也会带有主观主义,所以难免过于古板,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不灵活,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教学中欠缺创新性。

1.3应试教育下的课程考核方法过于僵化

中国教育多年来对学生的考核“重结果轻过程”,考核采取试题和作业为主的方式,大多仅有固定答案,对于考核过程不太注重,不能达到大学生物理研究、探索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同时,应试教育特色鲜明的期末考试是大学物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使学生学习的功利心增加,学习趣味性降低。

2.面向综合素质培育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措施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物理教育中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因势利导,让学生们把浓厚的学习兴趣转化成学习乐趣,进而最终能转化成学习志趣。

2.1坚持学生本位思想,改革课堂教学

首先,重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物理教育应注重实验教学,开展多种兴趣盎然的物理实验让实验课堂充满积极思考的氛围。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因材施教启发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在动手中掌握物理知识。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加大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丰富多彩的讲座、拓展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巩固物理学知识。例如我院曾举办大学生拟作教具的活动,分小组并配备指导教师。有学生自主设计制作方案,包括设计原理、设计原理图、装配图、元器件清单,由学院提供经费和仪器支持。经过5个月的劳动,学生们完成教具制作84套,20件获得学院奖励。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锻炼团结协作能力,是面向综合素质培育教学改革的典范。

2.2开展教师培育活动,转变教学理念

面向综合素质培育的教育改革对大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新老教师的交流,定期开展物理教学研讨会,以使年轻物理教师更好的学习年长物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优秀经验,同时年轻物理教师帮助年长物理教师学习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二者扬长补短。

2.3注重能力培养,考核标准多元化

面向综合素质培育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不仅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修养的提升。课程考核中应逐步减少笔试成绩所占比例,增加对学生课堂表现、实验能力、论文撰写能力、探索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种情况的考核,制定系统的评价标准体系,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

2.4大学物理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量子信息学、生物物理、光学、电子学、天体物理学等等新兴学科均是以物理学作为基础,大学物理学教育为国家的航空、航天等不少高精尖行业培养栋梁之才。因此,大学物理教学中应尽早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活动,树立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结束语面向综合素质培育的大学物理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责任心和情商,使大学生同时具备实践能力和较高的专业修养,以期使大学物理教学取得可喜成果。

作者:杨军 单位:中北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健勇,赵光欣,常钢等.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方法论教学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2,(11):78-78.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教学 综合素质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宽就是1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实践证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选取电教媒体,准确地把握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契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我设计如下环节: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2.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八个小扇形,再将每个小扇形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割、拼的动画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近于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的。这样既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又渗透了无限分割的思想方法。

又如在教《圆柱的体积》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这一重点,电脑演示把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通过动画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学发现了什么?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与圆柱的底面积、高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得这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得以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在备课、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上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按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例如: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空间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图形,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的设计,让图形的某些部分出现闪烁,强化视觉效果,增加信号对学生头脑的刺激,这样做形象直观,既能讲清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方式及其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及时把新信息传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①把12朵花看作单位“1”(屏幕显示12朵花,再用圆圈圈起来);②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提问:每份有几朵花?③把其中的一份(3朵花)闪动一下,提问: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④引导学生思考:这12朵花还可能怎样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可平均分成2份、3份、6份、12份,教师分别在屏幕上进行演示,每演示一种分法,都启发学生思考:每份有几朵花?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最后提问:“同样把12朵花看作单位“1”,为什么每份的数量却不同呢?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和研究,从而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求,在这里,教学媒体的使用就具备和发挥了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

五、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篇7

在生物教学中,重视科学过程和知识发生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的重要途径。科学观念的形成,具有自身的机制和规律,虽然离不开知识作为背景,但观念不能用传递———接受的方式去教授,要引导科学探索,让学习者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另外在生物教学中,还要深挖教材中蕴涵的科学观念,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如细胞的整体观、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观、生命活动调节的整体观及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等。另外,生物学还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厚的知识面,有关生物类群的内容是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介绍自然界中形形的生物,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一些生物类群的基本特征,能够辨认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种类,在小学自然知识的基础上,给予科学性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实践的重点,观察不细或有误,就失去了实践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观察力首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让他们带着任务去观察。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按顺序逐次观察。第三是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观察。所以我将观察和实验作为培养科学方法的切入点,对观察实验的项目和内容作了精心的选择,增加了研究生物科学方法和生物的检索等实验内容,并且注重了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规范性。通过课外实验———“动手: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阅读———人类征服疟疾病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生物学的学习方法。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与教材的实用性有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生物学知识本身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应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和现象入手。例如,“茎的结构”,观察实验选用的材料是大豆茎。“被子植物分类”一节中,十字花科的代表植物是青菜,蔷薇科的植物是桃花等。有时启发性的问题提出来,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后得出的。例如,有关如何预防近视眼的内容。由于学生天天做眼保健操,对如何预防近视眼的知识很熟悉,设置了一个讨论题:“青少年应该怎样预防近视眼?平时看书、写字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学生有亲身经历,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其次,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了解所做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具体做实验之前先强调一些关键性的步骤,要反复提醒学生注意,并向学生介绍器材的是使用方法。实验时应注意学生的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好的话则可以推广。实验大多是探究性的,有观察、记录、制作、培养和测量等。实验强调了观察、思考、实验结论的形成以及实验后的讨论,从而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真正落实在实处。例如,“生物的营养”一章,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通过观察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小肠和牙齿的结构,通过实验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针对部分青少年偏食的习惯,讲述了保护牙齿和青少年膳食指南等内容。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生物教学中大力推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坚持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生物教学创新就是按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主线,把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包括生物世界的探索、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生物的营养、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生物的呼吸、生物的排泄、生物的支持和运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植物的类群、真菌、细菌和病毒、动物的类群、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和人类与环境等。20世纪,科学创新技术发展迅猛,而生命科学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如基因工程、克隆羊、生态农业,环境中的营养富集、污染和资源等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讲授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介绍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成就。通过讲授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例如,通过对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讲授,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与神仙、上帝无关,从而有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正确的人生观。

4.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篇8

1.中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1)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加速期,应把握住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全面发展身体,打下良好的体力基础;高中学生进入青春后期,生长发育减缓,重点应巩固已获得的体力,在发展力量、耐力素质上逐步提高要求。

(2)从发展学生运动素质与掌握技术、技能入手,全面发展运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内外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和锻炼的时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拟锻炼计划,自造锻炼内容与方法,自定运动负荷与练习难度,从而加强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3)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在完成必修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体育专长,养成锻炼习惯。与此同时,还应重视身体锻炼原理与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与独立锻炼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1)兴趣入手,趣中导练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甚至千方百计地利用体育教材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巧妙地设计课堂的主动性的练习方法,使教材在课堂上展现出活力和魅力。如进行篮球的投篮、足球的射门、跳远的速度比赛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把学习的责任“下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的依赖性学习转变为独立性学习、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主动性不断上升。

(2)设置成功,建立评价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体育课,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在课堂上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为此,我改变了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训练法和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与一系列的游戏比赛和奖励的方法,使学生对每节课的练习都有一种新鲜感和快乐感。甚至还可以降低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而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潜力,培养学生有求知求练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在田径项目中的“快速跑”教学,我给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跑才会快?学生中马上有人举手回答:用力跑就会快。我紧接着做原地“用力”跑的动作让学生们观察“快”了吗?这时肯定很多学生发现了问题,学生的再次回答是“大步幅”,我的第二个动作表演的是大步幅的慢动作,学生很快明白了教学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快频率和大步幅的密切配合,这样就使学生掌握了快速跑的动作要领,从而让学生主动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主动地吸收体育的理论知识,主动地思考,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学习效果自然提高了。

3.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1)抓住学生的成就性心理需要实施教育

新学期开始或某一新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学生会产生“重新开始”、“争取进步”等成就性心理需要。

这时,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心理需要的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心理需要的满足,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境,从而使学生对学好体育产生信心和希望。

(2)抓好学生的情感性心理需要施行教育

学生在学习某一动作取得进步时,会产生“我的动作很优美,老师会表扬”的想法和等待、希望得到赞扬、肯定、合理评价 的情感性心理需要。

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做到认真地分析和对待,及时给予合理评价,并做出适当的赞扬,同时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情感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就会更加努力去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会使其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或者是教师只表扬优生而对差生不闻不问,也会让差生产生“老师看不起我”、“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想法,形成心理障碍。

(3)抓住学生的自尊性心理需要施行教育

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动作做不好时,学生就会产生“不要在大庭广众下批评”、“不要把事件扩大化”、“不要转告班主任”等自尊性心理需要。

学生犯了错误,总是希望老师对他个别教育,不希望把问题、缺点、错误暴露在同学们面前而丢面子。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课后进行心平气和地开导教育,就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如果采用疾风暴雨式的严厉指责,或新账旧账一起算,把学生已改正的错误一起端出来批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也许他就会从此消沉,一蹶不振。

(4)抓住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心理需要施行教育

在学生练习动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不要别人帮助”、“我会做得很好”等独立性、创造性的心理需要。

篇9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1]。实验教学在高校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以及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2]。基础实验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巩固和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获得实验研究的基本素质[3]。

物理化学实验是理工科许多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以往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验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形式单一等不足。

本文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综合素质培养的措施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体,学生模仿老师进行实验,学生常常处于“照方抓药”的被动地位,不能体会实验的真谛。这样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验能力被削弱,很难适应社会对高级人才素质的要求。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让学生作为主体,轻松愉快地进行实验。

1、强化课前预习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很多学生的课前预习只是一种形式,有些学生将实验内容抄写一遍,有些学生甚至不预习。学生不经过大脑思考,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实验课没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不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物理化学的每个实验都涉及一个物理化学理论,应用不同的仪器,因此指导老师们在课前根据实验内容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仪器、操作、数据处理方式等,设计若干思考题,提前一周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教材中、图书馆查找相关内容,相关物理量的理论值,并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数据记录格式,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等,同时了解他人的研究与应用。进行实验前,指导教师检查并提问学生对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掌握的基本情况,对没有预习或者预习不充分的同学,先不允许进行实验,直至预习好才能进行实验。这样严格要求,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正确、实验结果准确。

2、“以生带生”的指导方式

物理化学实验涉及的仪器设备较多,在进行独立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教学中一名指导老师要同时指导20组学生的实验操作,如此多的学生,加之设备陈旧,教师无法及时顾及到每个学生,学生的疑难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此实验课前老师就实验内容要点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培训几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老师”,辅助老师指导同学的实验操作。课堂上多位“小老师”与指导老师同时在实验室巡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学生及时得到全方位照顾。老师在必要的时候就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3、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物理化学实验验证性实验较多,学生每次实验课基本上是通过仪器操作,获得系列数据,经过数据处理、绘图,求斜率等,进而求得某个物理量的值。以前学生主要是利用坐标纸来进行作图,由于坐标纸作图取点有很大的主观性,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理论的解释存在出入。有的实验数据还比较多,处理数据比较麻烦。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Excel、Origin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数据软件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为因素,所得到的数据相对比较客观,还大大节省了同学们数据处理的时间。

4、改革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报告是实验操作过程的总结以及对获得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的书面表达形式。是衡量学生实验效果的依据,是体现学生实验动手和写作能力以及总结分析能力的凭证。在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可以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分析操作中的失误及误差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报告基本是固定格式,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采用小论文的形式来撰写实验报告,这不同于传统的实验报告,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5、以竞赛和科研促进教学-开放实验室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实验是按照指导书上所写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激活创新思维。因此我们通过实验竞赛对设计实验进行开放式教学。

例如“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中,一改以前固定温度、蔗糖浓度、酸种类、酸浓度等,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自由选择一种影响因素,分别设计实验方案,每小组测定4-5组数据。实验结束后,小组成员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得出该因素对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半衰期影响的结论。

经过这样的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配合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比较欢迎,普遍反映学习效果较好。

篇10

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和音乐教育的普及,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而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成为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一项重要环节。钢琴是一种对演奏技巧要求极强的乐器,其音域宽广,音色独特,表现力丰富。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钢琴演奏知识和演奏技术、技巧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乐感的培养、听觉素质的提高、手指能力的训练、背谱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

2、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所谓乐感,是指学生对音高,节奏,调式,调性,和弦,曲式,旋律的感觉或者说是反应的灵敏程度。对于作品来说是指学生对弹奏的曲目,是否能激起满腔的感情,从而创造性地再现乐曲,并通过学生的弹奏传达给听者,使听者通过声音的媒介去领会作曲者所要表达的一种情绪,最终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因此,乐感即是对音乐乐曲本身的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准确而深刻的表现。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乐感,单凭高超的演奏技术,是很难打动人心的。乐感产生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天赋,有的人对节奏、律动感比较协调,对音高、音强的感知敏锐,而容易感受和表达情绪,这就是人潜在的,与生俱来的乐感。这对于学习音乐是非常珍贵的。另一种是后天培养形成的。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觉得音乐中也有画和诗,有着一切的艺术的美。人一般都有着音乐的某种天赋和灵气,只是这些意识没有经过后天的挖掘而释放出来。因此后天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开发音乐的智慧与后天的艰苦训练相结合,方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乐感的学生。真正的乐感是能够有解释的,符合音乐语言、风格、情感的表达,是能够用理论和审美意识来解释的艺术表现形式。大部分人是经过后天的勤奋努力逐步培养而成的。真正的乐感要从视唱练耳、音乐鉴赏等诸多音乐实践中培养而来,要在理论的支持和引导下,并在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课程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课,除理论课上的学习外,专业教师还应在钢琴教学中,结合演奏作品的实际,帮助学生分析和声、曲式,巩固和加强基础理论,使学生能够把书上的知识与演奏实际相结合,易于掌握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读书,特别是人文科学方面的书,比如说:中外名著,哲学,心理学等等;再如强调严格按照乐谱上的表情记号进行弹奏,在练习时不单是要用手去弹奏,更需要用心去弹,去听,去体会。[1]仔细弹好每一个小节甚至每一个音符。严格按照乐谱上的指法,弹奏技法去弹奏,而且要边弹边在心里唱,要有表情地弹唱。从开始就刻意地去做力度变化,逐渐过渡到能自然地去表现音乐中的强弱变化,进而发展到将自己和音乐融合在一起。由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在乐曲的弹奏中充分体现出音乐的感情特征。

2.1 注重对学生听觉素质的提高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通过听觉器官来接受、欣赏和鉴别音乐。具备敏感的听觉,是学好音乐的前提。

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进行的主导。起基础作用的主导旋律变成音调,形成具有特定旋律与特征的意义片段时,就形成了旋律的主题音调,并发挥着变化导向作用。决定音响运动的关键在于音高的关系。音高起伏与波动,形成了一定高或低、升或降、平直或曲折等变化多端的音像流动线。弹奏者要感受这些旋律的丰富变化,才能在音色处理中把握变化,用心体会旋律线条,感受其进行方向,处理强弱控制与起伏。根据旋律风格去感受音乐特色,用真诚体会去抒发内心情感,发挥音乐本质功效。任何音乐审美都源自于原始的歌唱。弹奏前,要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创设完美声音意境;对旋律线条加以设计构成初级印象。弹奏抒情乐句时如何把握音色控制,坚定旋律如何进行力量的释放,都需要用听觉去评判。只有用听觉去感受无穷的旋律,才能把最好的音乐奉献给别人。

节奏是音乐的时间形式,是音乐的骨架。音响长短时值与强弱等不同表现,形成旋律的节奏关系。要善于感受和理解节奏强弱力度、长短力度,以和谐有致的弹奏去抒情达意。对不同作品所处不同背景,采用贴切的速度体现。抓住节奏复杂多变的特点,体会强弱效果,适度表现。每个节奏型是一个独立个体,只有诸多个体连接在一起才能形成整体。旋律要依附与节奏,不能离开这个骨架。把握音值长短和强弱、拍位律动规律、作品节奏特征与风格,运用长短、强弱、张弛、动静对比等基本训练,挖掘音响节奏与肢体节奏通感,从而达到肢体节奏与音乐审美融合。

学生要通过听觉器官感受音色,但往往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各种音色注入了感彩,并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建立不同音色标准。不同颜色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觉,不同乐器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音色审美观念。

和声是多部旋律结构的有机构成体。和声有丰富的表现形态,要善于在多声部组合中明确自身声部的位置,创造有整体和声的和谐效果。和声本身是协调不同声部创造完美统一音响的重要心理素质。弹奏不同的和声,体会不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弹奏出和声的色彩变化。用心体会和声进行,品味和声的旋律性和色彩性。

乐曲的层次,包括旋律曲调的本身,和声整体效果,各个声部之间层次。要培养正确声部审美观,就必须培养学生主体内心听觉的主动性,从练习第一个音开始就要学会去听,把旋律本身的和声分出层次,就像在聆听管弦乐作品中多种乐器演奏一样,学生用不同乐器的音色来表现音乐,这样整个作品才会表现得丰富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