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篇1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分析

在国际分工中,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基础,正是在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国际贸易实现了长久可持续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也成为了其量大趋势。面对这世界经济进入了即时强关联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了显著的本质性的变化。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在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从总体来看,两者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利大于弊,对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促使区域政治联盟成立的可能。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定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贸易开始全面发展,全球贸易经济和金融投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相互依赖性也逐步提高,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经济合作的次数也逐步增多,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中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由多个国家及地区经济团体为主体,在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制定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贸易协议,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从而加强其贸易沟通与合作,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体世界性的贸易进步,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新的世界性贸易组织,更是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虽然目前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仍就有其弊端所在,引起了社会各界学者们的广泛争议,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更多的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提高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也是经济全球化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所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由同一地理区域的国家由中央政府出面签署一份平等的自由贸易协议,实现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形式,从而加强对内之间的贸易合作和沟通,增强合作国家间的贸易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所有缔结国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如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较为著名的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对国际贸易中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

当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观冲突,但从大的方向上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向全球化的阶梯或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也是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为全球经济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同样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各个国家的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为激烈,为了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必须要实施经济一体化的措施,加强与区域经济合作,吸引跨国投资能力,从而保持区域内的经济实力得以提高,提高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力。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1.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走向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会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单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相对是较弱的,面对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必然会对单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带来阻碍,影响着单一国家的国际经济竞争力。为此,要加强区域合作和多边合作,凝聚更多的经济竞争力,通过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是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从而利用国际分工,为本国的发展谋得了更大的利益,诸如这类的区域经济组织在未来发展中还会增多,经过区域各个合作国之间的联系,加速资本的互相渗透,必然会带动合作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2.经济全球化加强,使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多样性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单一国家与临近一个国家或者是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利用彼此之间的经济优势,加强经济联系和沟通,弥补其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使合作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效率提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跨地区和重叠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和加速向外扩展,这种多样性的合作方式更好的突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限制,也更加提高了经济发展中所需的互补性,带动利益相同的国家合作,实现资本、技术、人才的资源互补,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的新的发展,更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繁荣稳定,还能有效的防止地区性经济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动荡,跨地区和重叠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抵抗经济危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3.两者的发展对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力加大

二战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创伤,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美国垄断扩张的格局,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唯一超级大国。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欧很多国家为了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形成了欧共体经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经济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美国为了抵抗欧共体的经济竞争,连同临近的加拿大、墨西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并由此开创了打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组建区域经济组织的先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使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产生更多新的经济格局,最终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世界经济仍将继续向全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增多,使世界各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经济,大大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并向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盟,同时还改变了政治经济的格局变化,其发展的趋势正是向经济彻底全球化进程过渡。现今是全球化与区域化两相交织的发展时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章丽娥: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1;(15):12-13.

[2]陈森浩: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1;(02):23-24.

[3]耿国祥 王 娜: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J];法制与社会;2011;(25):19-20.

[4]张 塞: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由进程[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44-45.

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篇3

 

随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我国的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无论是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影响日益密切,因此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信仰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外界各种人所的所产生的影响。针对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其提高到一定的位置,对该项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以不断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实践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首先,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是很多的,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的体系;其次,课程设置经过多次调整也开始逐渐趋于优化,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再次,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大力支持的格局基本形成。

 

当然,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变化巨大,自然也给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整个教育队伍知识结构相对比较老化,在专业性方面还比较欠缺,从教学过程来分析,虽然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正在不断完善与更新,但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冲击,无论是教育观念、方式,亦或是手段等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涨;教学以及评价方式还相对单一。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首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逐年增长,正因为经济措施的得力证明了理论具有巨大的活力,并且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以及感染力,这对于就爱拟定当代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也使各国的国门打开,给我们来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提供了便利条件。西方国家在教育形式上更加灵活、途径上也更加广阔,灌输、强制的痕迹美誉,对于教育内容在渗透性上更为重视,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

 

再次,全球经济一体化也给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在当今网络时代里,网络的高度发达使得知识的更新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各种新的教学手段更是层出不穷,而这些都可以让教育变得更加生动。这样一来,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高了,使得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必须要掌握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以及各项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社会这种迅速的发展。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首先,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之下来进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表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时代背景方面,亦或是在内外部环境方面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使得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人们的交往也更为便捷。毋庸置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也开放了,文化、信息等环境也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要发生根本的变化。当然,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在整体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具有迥然的差异,中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接受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会受到其一定的冲击,因而该项工作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引整个社会群体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我们有效地来防止西方一些错误思想以及价值的武器,因此比如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并且要在实践中践行,从而促进研究生知行统一。

 

其次,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给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不断发展,加之高校校园网建设地不断进步,无论是给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教育和学习条件,每个人在学习方式上也不断变化,这就是新的基于与挑战。在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身份是虚拟的,不但不知道对方的工作、年龄,甚至连性别都无从辨认。而在网络交流中,特别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网络生活容易导致研究生群体将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淡化,长此以往会使其更加依赖网络而逃避现实。

 

再次,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方法上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无论是处在哪一个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来反映具体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时才会被整个社会所认可和接受,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并且要不断进行创新。研究生群体在知识的结构上是在不断提高的,思想教育自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庭以及社会的任务,因此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完善育人机制,三方密切配合,各自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那么对于高校而言,也要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各部门密切配合,心理咨询、校内外活动都积极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好务,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充分挖掘我国的教育资源,还应该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作为教师,必须要通过自己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作为一名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对思想,必须要根据时代背景的变化来转变自己的观念,树立以人文本的思想,并且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充分尊重所有的学生,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学习者的学习不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他们的知识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尤其是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如果教师还在墨守成规,依然以传统讲授的方式来进行授课,那么学生自然是不感兴趣的。所以,作为教师要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使得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鲜活,让学生的精神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更新高校教育方式方法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必须要准确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进行整体规划,形成一定的科学体系。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地不断加快,使得跟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全新的挑战在做难免。作为年轻一代,他们年富力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够及时接受新事物,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更新教育方式以及方法,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被社会淘汰。除了课堂授课之外,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上论坛,就学习内容展开激烈地辩论;积极倡导广大学生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生动鲜活的多媒体技术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注意对该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冲击,部分研究生的功利性比较严重,往往注重眼前利益,强调个人所得,而缺乏集体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极大地危害。所以只有见他们的个人利益和国家以及集体的利益进行紧密结合,才能够最终实现我的梦中国梦。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了解他们的需求,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用“中国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他们,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来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让研究生们能够切实将个人理想与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紧密结合,这样一来,他们的人生才会活得更加精彩。

 

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既给高校研究生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清醒而坚定地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认真分析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同心协力客服我们目前所遇到的教育困境,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以及创新,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使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在目前这样的新形势之下通过全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全新的突破,培养出更加合格的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篇4

1.1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具体表现为:(1)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与设备和管理经验.(2)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以获取更大利益.(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1.2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在外贸领域引资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引资面临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第二,由于我国经济目前增势良好,有望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第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我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1.3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我国不断进行对外开放,因而扩大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速度大约为7%-8%,其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大约是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每年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在此情况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由于可以便利的进行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从而为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我国的贸易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从而可以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

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冲击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一体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我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危机.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的经济安全.这具体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2.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资金是贸易的源泉,我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从我国贸易引资情况看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第一,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1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第二,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间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面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第三,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投资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1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2.3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第一,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第二,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第三,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第四,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3我国外贸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3.1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作出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应该积极作出回应,根据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1)改革应着力于制度创新,开放要着眼于提升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2)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3)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的要求,才能既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能抵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消极因素.

3.2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外贸作出的对策

篇5

近日,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刊登题为《被颠覆的全球化》的文章,指出国际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将是跨国制造商逐渐放弃全球供应链,而转向区域化供应链。未来制造业将从中国向东欧,拉美等地迁移,中国可能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总结起来,提出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有两点:第一,能源价格的高涨和能源供应不足使国际运输成本攀升。第二,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集中,产生了“地域性风险集中,增加了系统受供应链断裂攻击的可能性”。

深入思考该报提出的两点依据。可以发现,事实上这两点根本站不住脚。第一,近两年来国际油价的高涨,与美元汇率的波动和国际金融资本的炒作密切相关,而不完全是国际石油市场实际供需的真实反映。第二,国际货物运输的成本在短期内可能受到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但从中长期看,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运输费用相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所占商品价格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第三,跨国公司的供应链布局决不是仅仅考虑国际运输成本这个单一因素(这也不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而是会综合考虑东道国的人力资源价格和素质、基础设置,产业配套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政府扶持政策等多种因素。如果综合考量,目前以及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相对于东欧、拉美等国家仍然会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只要这种竞争优势依然存在,跨国公司就不会在短期内轻易调整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布局。我们不否认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高企和环保政策的强化,可能会有一小部分企业转向区域化供应链。但全球供应链的基本格局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显著改变。第四,关于全球制造业的地域集中带来的风险集中。应该认识到这种制造业的转移和集中趋势,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市场力量自发形成的国际产业转移(而不是某几个国家产业扶持政策造成的),这种产业转移是具有效率的,带来了各参与国生产率的提升和居民生活福利的改善,对各方都是有利的。在完全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全球供应链的布局和制造业资本的流向形成了目前向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集中的格局,这符合效率改善原则,更多体现的是各方收益和福利的最大化提升,作为经济观察者,不能只单一方面紧盯着风险这一次要因素。

其实,供应链发展的区域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这只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一个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由浅入深分别包括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政治联盟等,不同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安排在会不同程度上促进供应链的区域化发展。讨论供应链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关系,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后两者关系的表现,后两者的关系决定着前两者关系。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科技进步,更多国家实行开放政策、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三大因素决定了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但其发展进程却是经历着各国的政策博弈而曲折前行的。理论上讲,经济全球化将使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都受益,但在一定时期内,会存在各成员国利益分配不均衡的情况。所以WTO多边贸易谈判总会面临重重阻力,这就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区域一体化目标已成为很多国家经济战略的一部分,发展方兴未艾。关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关系,被公认的主流观点“兼容和过度论”。而《金融时报》文章的观点认为供应链发展的区域化将颠覆全球化(其标题就被鲜明的定为“被颠覆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冲突论”在国际经济理论界已越来越多的受到批判,正在逐渐被边缘化。应该看到,区域一体化是对全球化的一种重要补充,并不排斥也不会取代全球化,而是与全球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不代表会出现世界经济的地区分割。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在短期内可能存在矛盾,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完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在现阶段具有其必然性,它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化多边主义的组织与制度基础,区域一体化的成长也有利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在供应链方面,区域化只能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阶段性形式。

总之,在全球供应链的未来发展方向上,区域化只能是短期,局部和阶段性的,全球化才是不可逆转的长期和整体潮流。随着国际分工,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发展,以及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未来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而不是被削弱。近几年内,中国仍将是发达国家生产服务外包和国际直接投资的首选地。

篇6

关键词:地区经济;一体化;政府;产业

毋庸讳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二者并驾齐驱,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主导。从国内来看,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协作水平最好、经济活力最强的三大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的一体化趋势也在逐步加强,通过一体化的聚集效应,又进一步强化了它们在国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近几年,区域经济一体化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运动中都处于兴盛阶段,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实践运动方兴未艾,国内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发展区域经济所实施的一个重要战略。在此背景下,应当对经济一体化本身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一、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因素

从国际上看,无论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非洲经济共同体还是APEC会议,无一不是由一国政府代表本国出面参与各种会议并签署协议。从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上看,无论是单一商品的经济一体化(如欧洲煤钢共同体),还是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全面的经济联盟以及完全的政治一体化等,都是由各国政府出面签订相互给予对等优惠待遇的有关协议。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经济一体化就不可能真正能实施起来,也就不可能达到现在这种一体化的程度。从国内来看,现在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三个经济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也都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由政府出面协调成立的组织。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要弥补市场失灵,抛开经济一体化,政府也仍然要参加经济管理。实施经济一体化,就更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政府凭借其强势地位,通过各种强制性措施,整合制度与规则,迅速获得社会认同并付诸实施,省去经济主体为签订契约、开展并监督其实施过程的许多交易成本。通过政府间的各种互利的优惠协议的签署,使民营资本和企业在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地区内进行各项经济活动时节省大量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经济增长质量,这也就是实施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参与的原因之一。

二、经济的一体化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许多学者在谈到经济一体化时,都注意到了政府对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作用。有关经济一体化的各种报道也往往侧重于各级政府之间达成的协调机制、各种经济协调组织成立等,而忽略了一体化中市场的基础地位。这会给人一种误导,认为经济一体化只要政府大力推动就可以实现。其实不然,从国际社会看,目前较为成功的欧盟的经济一体化,其成员国都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不包括新近加入的前东欧国家,它们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从我国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追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自求平衡,产业体系的特征就是大而全、小而全。当时的经济运作方式完全是有政府全力推动的,市场基本上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但它也属于一种经济一体化模式,但由于这种经济一体化模式缺乏市场基础,从实际效果来看,它是失败的。目前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的是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在我国刚实行改革开放时,这两个经济区并未提出经济一体化,国内学者也没有提出在这两个地区实施经济一体化的主张。但是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发展,近两年来,有关这两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研究著述颇多,实际上,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力量不断地摧毁着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传统领域的统治地位,推动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强化专业分工,相互的经济依赖性也自然随之增强,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必然会显现出来,从而也促成其在理论界的研究和提上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议事日程。

三、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往往滞后于实践运动

1953年以前,在国际经济学标题索引中找不到“经济一体化”一词。但是现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程却始于1951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伴随着欧洲共同体的正式成立,有关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才日渐增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总体来看,一体化的理论主要是针对西方尤其是西欧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以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为研究对象的一体化理论相对较少。而且,其理论也往往是在一体化的实践运动中出现新现象以后,相关的理论研究才应运而出,而很难做到从理论上提前进行科学的预见。从我们国内看,改革开放前有关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主要源自于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我们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更多的理论还是处于要不要市场经济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上,对于如何建设市场经济的讨论尚未展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建设市场经济的讨论风起云涌,但对于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不多,即使有一体化的研究,更多的也是侧重于对国外一体化理论的介绍,很少有将国外一体化理论与国内经济一体化运动相结合的。直到近两年,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运动的客观要求,理论界掀起了一股经济一体化的热潮,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是,这种一体化的研究相对于国内经济一体化的运动来说是滞后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应当是:理论源自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无论从国际社会和国内的经济一体化运动来看,有关一体化的理论总体上是滞后于一体化的实践,一体化的理论往往是针对已经付诸于实践的一体化运动进行事后的探讨和总结,丧失了理论的前瞻性。如果一体化运动一开始就能够得到理论上的指导,相信一体化运动会少走弯路,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专业分工,增强了经济互补性

许多学者都强调实施一体化的区域内部相互之间应当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其实,经济互补性只是实施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理论上讲,发展中国家缺少资本,资本作为生产的稀缺性要素,如果说资本投放到发展中国家,那么它的投资回报率会很高,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经济的互补性很高,应当有大量的发达国家的闲置资本投向发展中国家,但实际的结果却并非如此。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随之出现了两种倾向:第一,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第二,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多,产业竞争加剧。

对此,传统的经济理论并没有从一体化角度进行解释,这一方面表明在传统理论中并不认为经济互补性是进行经济一体化的充分条件;另一方面也表明对于经济互补性和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传统理论对此并未有较深入的研究。从一体化理论的角度讲,这一时期国际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就是以欧共体的成立为代表的经济一体化运动的兴起,而欧共体的成员国恰恰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根据斯密定律:市场规模限制专业分工。只有当区域实行了经济一体化以后,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专业分工会越来越细化,从而经济的互补性也会越来越凸显。也就是说,经济互补性未必是实施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但是通过实施经济一体化以后,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内的经济互补性会增强。

很多学者在谈到经济一体化时,都强调经济一体化的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必须强。从经济互补性的角度看,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强调经济的互补性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通过实施一体化,使一体化的各成员单位之间加强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经济互补性不是决定是否实施经济一体化的唯一标准。1956年,理查德・李普西和凯尔文・兰卡斯特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即“如果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的帕累托最优条件都得到满足,结果也未必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次优理论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一个地区在构建一体化的过程中,也许它不如其他进行一体化建设的区域内的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强,但是,这决不表明这个地区的一体化建设一定会比那些经济互补性强的地区差。

五、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体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度的、动态的概念。从一体化所涵盖的角度讲,一体化可以实现一国内部的地区经济一体化、跨国界的几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也可以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从一体化程度的高低讲,一体化可划分为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一体化和政治经济一体化。从一体化的实施步骤上看,即可以先从某一产业实施一体化,也可以在所有经济领域内同时实施一体化。从一体化的推动力量上看,既有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型一体化(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实行这种一体化),又有以计划体制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型一体化。从上述对一体化的分类可以看出,一体化的概念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一定角度上讲,一体化本身是一个概念群,所涉及到的理论也就构成了一个理论群。对于一体化的理解,因当是动态的,作为一种具有多维度特性的一体化概念,对它的理解不能僵化。

六、一体化是手段,不是目的

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许多人也认为,通过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就能够为本国或本地区带来许多经济利益。例如,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获得投资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获得国外储蓄,以及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输入观念、技术和制度等,以帮助其成功绕过一些传统的实现快速增长的障碍,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加入一体化组织本身并不是一种可以依赖的、能促进持续的经济增长的基础。加入一体化的国家和地区必须在实施一体化战略的同时采取互补性的、明确的、连贯的政策和制度,才有可能将加入一体化所带来的潜在的经济利益变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因素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加入一体化只是有助于这些基础因素的出现。一体化是我们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参考文献:

[1]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国内及国际区域合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中国;日本;韩国;FTA;战略

一、中国的FTA战略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已成当前国际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任何国家要想经济持续发展,都不可能回避这趋势。由于经济全球化风险的同步凸显,以及在WTO框架下推行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日益困难,各国都将发展经济与贸易的视角放在地区间经济一体化上面,纷纷签署双边或多边的FTA。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必然能认识到这种趋势并且努力顺应这种趋势,使自身在这种趋势中获益。

(一)中国参与FTA历史进程

受以前“不结盟”外交思想影响,中国参与地区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较晚。直至2001年加亚太贸易协定 后,中国才正式开始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十七大报告中,中国更是首次提出了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标志着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加速向前迈进。 自自由贸易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先后与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与澳大利亚、冰岛等国正积极开展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与印度、韩国、日本等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相关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二)中国参与FTA的战略目标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归因于中国对自身的清醒认识,也在于中国根据不断变化国际经济形势,能适时不断调整自身经济发展战略。中国正积极实施FTA战略,试图以方位的、多层次的方式构建自身的FTA网络。十七大报告中的FTA战略,将FTA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这对于推动中国与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从中国经济战略的角度看,中国参与FTA的总体目标可以定位为“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FTA网络,以此落实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为中国经贸发展创造条件”。

(三)中国参与FTA战略的选择路径

从当前中国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情况来看,中国参与FTA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加强战略规划,特别是要从战略层面设计参与路径、具体的参与政策策略等。

制定中国FTA战略总规划。虽然中国已明确提出实施FTA战略,但是至今仍未建立起目标明确、设计有序、措施具体可行的国家FTA战略,这种情况不利于中国及时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不利于中国最大限度获得自身需要的战略利益。为了更主动,更积极有效地参与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事务,提升中国在区域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中国必须从推动对外贸易、缓解贸易冲突、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和寻求政治利益等多角度出发制定一套总体的FTA战略规划。

成立FTA专门机构,由专门机构负责具体实施FTA战略及处理FTA相关事务。中国在正式确实了自身的FTA战略后,中国也应成立一个能够起主导和协调作用的专门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及管理FTA战略实施等有关工作。

3、加强对FTA战略的宣传,积极落实行动,加快FTA战略进程。为了更好地实施FTA战略,中国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中国政府应该大力宣传、普及FTA相关知识。

二、日本的EPA/FTA战略

日本对于何为EPA/FTA,是这样定义的:“FTA(自由贸易协定)是国家或地区旨在减少同贸易方间贸易障碍和废除外商投资服务贸易管制而签订的国际协议;EPA(经济伙伴协定)是贸易国家除了签订FTA一般内容外,更是为了放宽在投资和移民领域的限制而签订的国际协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EPA比FTA包含内容更广,EPA要求在更广的领域,比如说一切外国投资和外国移民等领域达成某种协议。这比FTA要求更高,日本的EPA战略就在于构建一种比FTA更紧密的经济联系。这也可解释为什么日本的是EPA/FTA战略,而不仅仅是单纯的FTA战略。日本作为一个以前对多边贸易不太积极的国家,作为后来其对多边贸易的日益重视和其力图实现后来居上的赶超心态,日本的这种FPA战略新思维和新实践正是为了摆脱其落后于中国、韩国等国FTA战略的真实反映。

(一)日本参与EPA/FTA历史进程

战后,在贸易立国战略指导下,日本始终坚持在GATT/WTO框架下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持怀疑态度。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冲击下,日本感到了自身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和韩国先后分别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一向以亚洲经济领导者自居的日本更是感受

到了这种危机,因此,在此后的对外经贸中,日本采取了比FTA更紧密的EPA战略,日本先后与东盟各成员国及东盟签订了经贸关系更紧密的EPA。日前,日本正在与更多的国家开展EPA/FTA相关的谈判和研究。

(二)日本FTA /EPA战略目标

实现日本经济持续繁荣(Strong economy)。 基于WTO等多边贸易体系短期内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而世界主要贸易大国都纷纷建立FTA的背景下, 日本为了摆脱“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和日本经济逐渐下滑的颓势” 这种现实困境,同时也为了避免“日本的投资贸易环境吸引力下降趋势”,日本要实现经济持续繁荣,就必须“推动同主要贸易国家缔结更高水平的经贸伙伴关系及其它类似的经贸关系协定” 。

维持日本在东亚的经济领先地位。21世纪以来,日本不仅感受到了来自美国、欧盟等传统经济对手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压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像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挑战,因此急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实现超越,促使日本积极推动FTA/EPA进程。

国家战略安全的考量。日本作为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对外资源依赖性强,因此,日本希望借经济一体化来获得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从保障资源、能源供给安全中达到日本国家经济安全的目的。

(三)日本EPA/FTA战略选择路径

根据2004年的《关于今后推进EPA的基本方针》,日本政府对于EPA的对象选拔遵循这样三个标准:一是形成对日本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二是保证日本经济持续繁荣;三是日本EPA/FTA对象实现EPA/FTA的可能性。又据《日本的FTA战略》, 其主要的选择标准有:

经济标准:贸易伙伴对象的经济规模总量和分析它们所处的发展阶段,评估通过EPA/FTA,是否能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双边的贸易、经济关系以及签订EPA/FTA对日本国内产业以及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影响。

地理标准:首先是致力于加强亚太域内经济关系,促进东亚及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然后是加强与亚太外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最后促进与世界其它国家的经贸关系。

政治外交标准:致力于与那些政治稳定、统治能力强和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建立EPA/FTA谈判,以经济关系加强友好关系,推动日本战略性经济外交的开展。

现实可能性标准:根据日本国内民意及日本敏感产品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看谈判双方是否能达成在自由贸易方面的共识。

时间标准:根据日本的市场开放能力和谈判能力、与WTO谈判的关系及与日本政治、外交和经济的关系,预测日本是否能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自由贸易。

据以上标准,日本对EPA/FTA对象进行了重点划分和规划。第一,以东亚为中心,力图在中长期内构筑起日本的领导者角色(Play a leading role )地位,这也是日本EPA战略布局的重点。第二,为保证日本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因此,日本积极开展同资源和能源大国(比如澳大利亚、印度、南美国家等)的EPA/FTA谈判。第三,开展价值观外交,构筑日本“自由、安全与繁荣之弧”。因此,美国、韩国、东盟、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这些与日本在意识形态上相同的国家在日本的FTA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三、韩国的FTA战略

韩国作为一个传统的以出口导向为主和对国际市场有相当依赖程度的国家,其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力,因为对国际市场是否具有足够的感知度,直接关系到韩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因此韩国对于FTA战略极其重视,这深刻地反映在其对外贸易实践中。

(一)韩国参与FTA历史进程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韩国就不断从多边贸易体制中受益。韩国一直以来都非常强调多边主义原则,对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表现得相当冷淡。但自2003年卢武铉上台后,韩国政府在恪守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与大型发达经济体的FTA谈判和签订。“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韩国政府的FTA战略基调就定位于‘同时多边行动’和‘全面的、高水准的’自由贸易协定签约原则。” 现如今,韩国已将FTA战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推动本国对外贸易和拉动本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经济战略。

(二)韩国FTA战略目标

目前,韩国在推动本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正从区域内的FTA政策转向区域外的FTA政策,为何有这种转变呢?

首先从传统国家利益方面来看,一是为了韩国的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外市场。二是增强韩国的国际影响力。韩国推行FTA战略一方面是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现实,同时也是为了保证韩国国际商品市场占有率,通过FTA的签订来改善外部商贸环境,并持久增强韩国产品竞争力。

再从国际经贸易体系变化方面来看,随着国际经贸体系的急速变化,区域贸易协定在全世界广泛扩散。当前国际贸易体系的一大特点是区域贸易安排(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RTAs) 的迅速出现。RTAs的迅速增多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RTAs这种新的而且重要的贸易政策工具,这是对多边主义贸易政策的补充辅助。因此,韩国也正是从这种国际经贸体系的变化中,积极寻求区域外的FTA战略伙伴,来达到本国经济的收益最大化及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韩国FTA战略选择路径

根据韩国外交通商部 于2008年的《韩国FTA政策》来看,韩国认为应该通过FTA政策来弥补WTO的不足,其主要的贸易伙伴积极开展FTA谈判。其主要的标准有:

推动的方向是与大型发达经济体和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国家签订FTA。韩国在同周边国家比如东盟各成员国、中国、日本展开FTA谈判和签订的同时,积极推进着与大型发达经济体(欧盟、美国等)FTA协商、谈判、签订的步伐。

韩国政府所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包含的内容广泛,签订协定的成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商品领域,更是包括了新兴的服务领域、投资领域、政府调控、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等领域的内容。

广泛征求国民意见,在国民共识的基础上推进FTA进程。韩国为了推进韩国国民对FTA战略的共识,在FTA的签订中,不断提高FTA透明度,FTA签订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意见,争取取得国民共识。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2]约瑟夫·M.格里科、G.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M].王展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3]张蕴岭、沈铭辉.东亚、亚太区域合作模式与利益博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4]张彬等.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黄大慧.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东亚的崛起及其秩序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

[6]马春辉.中日韩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前景研究[ J] .东南亚纵横, 2009 (2).

篇8

【关键词】引力模型 区域经济一体化 贸易效应

一、相关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J.Viner提出关税同盟理论,通过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来度量关税同盟成立对贸易流的影响。根据此分析方法,Viner得出结论——关税同盟效应就是贸易创造收益减去贸易转移损失所取得的实际利益。

关税同盟经过Meade等人的扩展,形成Viner-Meade框架,着重研究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对成员方以及区外经济体的影响,成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传统理论的核心。近些年来,在贸易创造效应方面,Makhtar Diouf通过对西非经济共同体的研究发现,其贸易创造效应很小,甚至存在着贸易抑制的作用,因为从区域外的进口是为了国内生产而不是从区域内进口所替代。在贸易转移效应方面,George采用1952-1969年的数据对拉美自由贸易联盟(LAFTA)进行贸易效应分析,发现该区域内贸易增长主要是由贸易转移效应引起的。事后估计的目的是测算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立后的经济效应,主要方法是引力模型。用引力模型分析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流量需要依靠虚拟变量,Tinbergen首先用引力模型对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实现拟合。Frankel等通过在引力模型中引入一个拟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内部贸易的虚拟变量,来考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成员方贸易流量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模型建立。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对引力模型Tij=A(Yi*Yj/Dij)取对数将其转化为线性模式后,还需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自变量,由此可以得到扩展的引力模型方程:lnTij =C+β1ln(Yi*Yj)+β2lnDij+β3lnNiNj+β4COMij+uij。

上式中,lnTij表示国家i对国家j的出口贸易额的自然对数;ln(Yi*Yj)表示国家i与国家j的GDP的成绩的自然对数;lnDij表示国家i与国家j的首都之间的距离的自然对数;NiNj表示国家i与国家j的人均GDP乘积取自然对数;COMij代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虚拟变量,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前使用0,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后使用1。C、β1、β2、β3、β4为回归系数,uij为误差项。

数据收集。研究资料来源于以下几个网站:中国对新加坡的进出口额数据来自国别报告库;中国和新加坡的GDP以及人均GDP来自联合国统计局。

中国与新加坡自贸区建立对中国从新加坡进口额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对回归方程的检验,根据该模型汇总1可知,模型1中的调整后的R2比模型2中的大,且P值也能够通过给定的任意显著性水平(1%)的检验。因此模型1优于模型2,能够更好的拟合所给数据。回归系数检验中,模型1中GDP乘积的回归系数的P值通过给定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数P值为0.0121,能够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

三、实证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与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对双边的贸易额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中国向新加坡出口的实证分析:根据回归方程,两国的GDP乘积每增加1%,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额就会增加0.621%,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向新加坡出口的系数(0.321)不及两国GDP乘积的系数(0.621),说明GDP乘积的影响较两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更大。

中国从新加坡进口的实证分析:根据回归方程,两国的GDP乘积每增加1%,中国从新加坡的进口额就会增加0.621%,还可以看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向新加坡出口的系数(0.401)不及两国GDP乘积的系数(0.299),说明GDP乘积的影响不及两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更大。说明中新两国自09年自由贸易协定自实施以来使得双边贸易量快速的增长,已经超过了GDP乘积对两国自由贸易流量的影响。

四、发展建议

积极深化与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协定,扩大合作范围。中国应当积极深化新加坡的自由贸易进程,加强与新加坡的贸易谈判,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充分利用该地先进的技术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地理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双方在金融、旅游、技术引进等服务领域的合作,建立持续稳定的经济合作氛围。同时在较大范围来讲,中国应努力推动APEC的发展,深化“10+3”的合作机制,巩固与东盟的双边互惠关系,在跨区域层次上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以及战略安全维护等工作。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中国与新加坡进出口商品结构。在中新两国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便宜的劳动力价格意味着便宜的商品价格。但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是最终目标,而应当是一种过渡模式,我们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增加产品出口,获得显著的规模经济和学习型经济,特别是对一些国内市场规模还不足以支撑其发展的某些生产具有较强规模经济且价格较高的消费品以及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信息产品,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认清周边形势,积极融入亚太多边区域主义的发展进程。多边区域主义是当前形势下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必然之路,它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区域自由贸易的标准和规则,深刻改变亚太经贸格局和影响各国的经济地位。因此,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这种趋势,积极融入多边区域主义的发展进程。尽早参与规则制定,避免被越来越多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成员方边缘化,最大限度减少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篇9

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制成品再到实现销售,这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 后来Peter Hine进一步发展演绎价值链,将那些与生产行为直接相关或有影响的企业也包括进去,使不同企业间的“协同”成为新型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Jefferey F. Rayport和John J. Sviokla于1995年又提出了虚拟价值链概念,提出构建全球一体化基础上的虚拟企业。价值链理论从之前的一种管理分析工具发展成为企业战略。

价值链理论认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经营环节都创造价值或者具有比较优势。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和比较优势,实际上是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环节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经营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战略环节。企业的竞争优势,或者说核心竞争力,实质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的战略环节上所具有的优势,这些战略环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只要控制住这些关键的战略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企业要发展或者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并不需要在企业的所有环节上都保持优势,关键是发展或者保持那些创造价值同时产生比较优势的战略环节的优势。

目前,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采用价值链理论来管理其全球价值链。最常见的做法是,这些公司实施业务 “归核”战略,把经营活动中产生核心能力的战略环节严格控制在企业内部,而将一些非战略性的活动外包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例如耐克公司尽管在全球开展业务,但是公司总部仅仅掌握产品设计与研发、营销这两项活动,其它如产品生产、物流等诸多职能全部采用外包。这种战略不仅不影响其正常的运营活动,反而使耐克能够轻装上阵,集中企业全部资源在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中,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第一运动品牌地位。

■ 建立企业价值链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发展核心能力,建立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国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竞争越

来越具有“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明显特征。与拥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本土企业面临着重建竞争优势,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艰巨任务。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在建立竞争优势时,与竞争对手相比,根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建立全面的竞争优势。企业只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集中企业资源重点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的战略环节,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放弃一些劣势环节,就能获得竞争优势。

价值链理论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木桶理论”。木桶理论要求企业重点去“补短”,以保证企业“滴水不漏”,从而获得最大价值。而价值链理论则是干脆拆除企业竞争中的“短板”,打破木桶,加长原有的 “长板”,使之成为竞争的利器!

(二)实现企业价值链的横向整合,提高运营效率,避免 “规模陷阱”。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随着产品线的延长和人员的增长,会出现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增加现象。具体表现在企业收入增长,但利润并没有同步增长,也就是说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实际盈利能力没有提高,甚至还会出现下降。这就是“规模陷阱”,也是“大企业病”的重要症状。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成长只是一种规模的量变过程,企业的竞争力并没有质的提高,企业的规模也是不可能无限增长的。(边际收入为零时为企业的最大规模)

价值链理论能够使企业在准确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通过虚拟经营、业务外包等手段,主动消减甚至完全去除一些非战略环节,集中优势建立和巩固企业核心能力,从而有效避免企业发展中的“规模瓶颈”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的“大企业病”。更重要的是,通过价值链发展战略中的战略联盟等手段,还能够使企业实现对产业价值链的“横向一体化”整合,间接实现多元化、寻求新增长点的目的,有效规避多元化陷阱。

(三)以价值链为顾客提升价值,避免价格战陷阱,实现竞争突围。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和技术发展,产品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仅仅依靠好的产品已不足以差别化企业的竞争优势。此外,目前互联网流行的价格比较网站和一些团购网站使顾客拥有更多的产品选择或价格选择,买方力量不断增强,这种环境变化对于任何企业都是强大的挑战!

价值链战略能够有效降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一方面它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产生成本优势,使企业处于主动地位。其次,价值链上不同企业间的“协同”能够在同等价格上为顾客提供更高的、更长期的价值,赢得顾客忠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行业价格战,实现竞争突围。例如NVIDA公司在推出新一代电脑显卡时,总是联合世界著名的游戏开发商、内存生产商等,同步推出新产品,包括基于新一代显卡的画面更华丽真实的游戏、更高速度的显存等,与联盟企业一起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赢得顾客。

(四)充分利用全球(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企业发展的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可以通过虚拟经营、战略联盟等手段在低成本地区寻找合作伙伴,加工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本地化投资、高成本运营带来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企业“价值链发展战略”是共生共存的。没有全球经济一体化,价值链发展战略就不可能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而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发展战略又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因此,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能否利用全球(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建造自己的产业(或企业)价值链,或者成功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前途,否则就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工厂”,也正是充分利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低成本优势,成为境外公司建立的产业价值链上的生产环节,才成就了目前的制造业大国地位。

■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

实施价值链战略,首先进行价值链分析,找出企业的战略环节。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各

项运营环节进行“流程再造”(BPR),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进行流程再造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横向一体化实现的,而实现横向一体化的战略手段包括虚拟经营、战略联盟等。

·企业价值链分析

实施价值链战略,首先是进行价值链分析,找出企业活动中的战略环节。在企业的价值活动中, 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会使企业价值增值而具有竞争优势。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只有某些特定的活动或活动之间的联系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关键环节。它可能来源于采购、设计、生产、人力资源管理、营销、服务等活动过程, 也可能来自于价值链活动中某两个或几个活动之间的联系, 或者某个活动的细分活动。对于战略环节的确定, 需要估算每一项活动创造的价值及成本增量, 求得每一环节的附加价值, 进而确定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价值链分析的基本步骤:第一,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划分企业的的主要价值活动。在划分过程中,关键在于确定影响各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成本动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结构性成本动因,包括产品规模、产品的技术、范围、多样性等。另一种是执行性成本动因,包括员工责任感、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产品设计合理程度等。通过这种可以量化的成本分析,找出自己优势的价值活动。第二,分析外部产业价值链。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局限于内部价值链分析,还需要把企业置身于整个产业价值链,从战略高度分析、考虑是否可以利用产业链的上游、下游来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或者调整企业在整个产业价值链所处的位置。 第三,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在充分识别竞争对手价值链和价值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价值链的调查、测算和模拟,确定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在各价值环节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对以上对价值链的综合分析,就可以找出企业的战略环节。

·业务流程再造(BPR)

确认企业的战略环节后,下面就需要实施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所谓业务流程再造就是结合价值链分析明确战略环节的基础上,集中企业资源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业务和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环节,同时把自己不具有竞争优势或非核心的价值增值环节分离出去,外包给社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在此指导原则下,企业要对建立在传统的分工理论基础上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的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的再设计,以对客户的服务流程来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在更好、更快满足顾客的需求的同时,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显著绩效改善。

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就必须通过分解和重构价值链,实现价值链的横向一体化,由位于价值链上的各个企业分工协作并组成战略联盟来共同完成价值创造过程。这是流程再造的重要任务。

·从纵向一体化到横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是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多种手段,从所有权上控制整条价值链或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包括从原材料、零配件、产成品到销售的整个过程, 从而降低价值链各环节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市场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性、不确定性, 纵向一体化的负面效应开始不断增大。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企业的资金负担重,还使企业不得不在产业链的各个业务领域与众多对手进行竞争;其次,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展,企业难以集中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在相对擅长的领域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使管理过程变得更为复杂;第三, 纵向一体化使企业逐步丧失了至关重要的快速反应能力。

实施价值链发展战略,企业发展就必须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变。因为横向一体化的是实施价值链战略的关键环节。横向一体化的本质就是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经营模式。对本企业即核心企业来说,只需要控制企业的核心战略环节: 产品研发和市场。至于生产,只要把握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甚至可以全部委托其他企业加工。 除此外,从纵向一体化转变到横向一体化的主要原因还包括:1、市场需求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能够抢占先机,快速响应顾客多样化的需求,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市场。要做到这一点,对于陌生的新领域,只能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合,才能够快速渗透,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2、新技术已经成为除成本优势以外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来源,研发和掌控核心技术,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是,单靠一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要获得新产品开发要求的所有技术,无论是资金还是时间上都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局面必然被打破,企业与企业之间横向的强强联合必将成为增强企业研发实力、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的有效途径。这种联合甚至超越了竞争界限。例如国际市场新一代的DVD蓝光标准就是由互为对手的PHILIPS、PIONEER等几家公司联合研发的。3、随着全球制造和国际化经营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国际化分工协作领域不断扩大,,通过横向一体化,企业间可以达到资金、技术、市场等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在全球范围内挑选最佳合作伙伴,最大程度上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从而大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纵向一体化转变到横向一体化后,企业运营将产生以下几大优势:1、 生产更具专业性。企业能集中有限的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围绕核心能力从事开放式专业化经营。 2、 市场更加广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与各国公司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从而突破本国市场的局限,开拓国际市场。 3.、管理更具价值。横向一体化使企业管理的边界从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扩展到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的管理与沟通。企业关系成为一种共生共存、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从而使企业管理更具附加价值。 4、组织更具柔韧性。企业将开始剥离低收益的附属业务,甚至精简管理机构,以建立更适应价值链管理的、能够快速响应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代替宝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整个组织将变得更加柔韧。

·虚拟企业与战略联盟

所谓“虚拟企业”,就是在市场变化加快、全球性竞争背景下,单个企业仅仅依靠自己内部资源的整合已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为了追求最大适应性和实现敏捷制造,以快速把握变化的机遇,在多个优势互补企业之间形成的、暂时的公司联盟,就是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一种基于“双赢”与 “合作” 的经营理念,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同发展。其次,虚拟企业具有突出的核心能力。通过对各成员企业核心能力的快速集成,能够在管理、技术、资源等方面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分享市场机会与顾客。第三,虚拟企业是一种具有高度柔性的联盟,具有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能迅速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迅速调整成员构成,以更快的新产品开发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虚拟企业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打破了传统的串行工作方式,各个成员能在统一的目标指导下,依靠充分的信息交流,彼此协同作业,并行完成任务,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及生产的时间与成本。例如波音747飞机的制造需要400多万个零部件,但是这些零部件的绝大部分都不是由波音公司内部生产的,而是由分布在全球65个国家中的1500个中小企业提供的。

实施虚拟经营给企业带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其次能够使大公司适当缩小规模,保持敏捷性;第三,有利于转嫁经营风险;第四,既可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专业化服务,又可以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于核心产品,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

实施虚拟经营,建立虚拟企业,就需要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价值链上进行的某项或几项活动的协调和共享,以此来聚合彼此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上的核心专长,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它通过对各个成员技术、信息、资金管理和市场资源的重新组合,获得更大的协同竞争优势,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

战略联盟的优势在于:有助于企业顺应价值链横向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整合价值链系统中联盟企业的分散资源,迅速增强企业实力,获取新技术,进入国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运作速度,分担市场风险,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实施战略联盟的形式主要有:第一,产品品牌联盟。例如格兰仕作为全球性微波炉生产基地,利用自己的成本优势,为世界各国微波炉品牌代工产品,而做为代价,对方企业将自己原有的生产线甚至技术转让给格兰仕,共同开发区域市场。第二,新产品开发联盟。例如在世界著名的波音777客机开发中,为了与欧洲空中客车进行竞争,由美国波音公司、日本三菱公司、富士公司和川崎重工共同出资40亿美元开发波音777客机项目。第三,销售联盟。当企业自身销售能力不足时,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联合销售或由其他企业销售的方式来共享已有的销售渠道资源。例如神州数码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全面东芝笔记本产品。第四,供需联盟。即供求双方通过签订供销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借以节约采购成本,这种方式常见于大规模的制造企业。第五,市场开发联盟。在地区市场壁垒森严,外国企业难以进入时,这时企业往往采用与当地厂商合作的方式进入。例如法国家乐福超市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巧妙的提前进入中国市场的。

■ 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企业面临着跨国公司的严峻挑战。如何利用价值链管理理论,形成并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因此研究跨国公司价值链战略管理的做法对于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以下是对英特尔公司和IBM公司的价值链战略管理的简要分析。

IBM公司作为全球IT领域的知名企业和曾经的龙头老大,在它的每次转型中,其表现都堪称价值链战略管理的典范。80年代末,IBM推出PS/2电脑,遭受市场重创。新总裁郭士纳上台后,对IBM实施转型,定位于高端服务和高端计算技术,推出NC网络电脑,为了增强这方面的核心能力,95年IBM以35亿美元收购莲花软件(LOTUS),使其网络软件与IBM电脑集成,大大增加了产品附加价值。90年代末期,IBM再次战略转型,公司定位于“提供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了发挥IBM硬件优势,针对IBM公司不擅长管理咨询服务的现实情况,02年IBM斥资35亿美元收购普华永道旗下咨询子公司PWCC Consulting。至此,IBM公司拥有一流的硬件,一流的软件,同时又具有专业的管理咨询服务能力,最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客户服务价值链,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大大增强,完成了从一家IT硬件制造商向IT服务商的初步转型。在IBM打造自己的价值链过程中,针对自己不具有竞争优势的环节,也在不断的优化组合。例如02年IBM剥离硬盘制造业务,将硬盘业务出卖给日立公司。04年,IBM 剥离PC业务,将PC业务出售给中国联想,而原因在于,IBM公司基于自己的整体价值链分析,认为:“PC业务越来越具有家电行业特征,它创造的利润将依赖与规模经济和价格优势,不符合IBM公司的整体战略和定位”。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IBM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围绕价值链管理、打造企业核心能力、去掉不具有竞争优势的环节来实施的。

篇10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原因影响

一、前言

置身于21世纪,我们旋转地球仪,要从中找出100个参加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国家 ,是十分容易的,而要从中找出10个没有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国家,则是非常困难的。 时至今天,仍然未参加任何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源地欧洲少有了,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也少有了。中国是一个大国,要想发展就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经济一体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都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

(一)发展规模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

在技术和资金日益密集的现代化生产中,要增强企业竞争力,就需要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各成员国的生产要素和商品可以自由流动,自然有利于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稳定物价的需要

相邻相近的国家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间降低或取消关税,与邻近国家的贸易比重提高,使进口原材料和出口产成品的运输费用减少,自然使企业生产和流通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费用降低,市场商品可供量的增加,则有利于物价的稳定,通货膨胀的控制。

(三)扩大商品贸易和要素市场的需要

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成员国之间通过签订政府条约或协定,规定相互取消或降低关税和贸易限额等非关税壁垒,允许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实际上就是把各成员国以往一国统一 的市场范围,扩大为多国统一的市场范围,使商品的要素市场范围绝对地扩大了。各成员国在区内减免关税,提供贸易和投资等便利的同时,对区外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依旧,那么,各成员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就相对扩大了。

(四)稳定货币汇率,防范金融危机的需要

任何国家,要稳定其货币汇率,防范金融危机或减少其损害,当然主要是靠自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金融和资本日益国际化,伺机出击、无孔不入的国际投机资本高达成千上万亿美元(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今天,单靠一国特别是实力弱小的国家的一国之力,是难以与强大到足可倾城倾国的国际投机者抗衡的。发生于1997至1 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就是证明。因此,相邻相近而又在经济上利害与共,生死攸关的国家联合起来,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共同稳定汇率,防范金融危机,就是非常必要的。

(五)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需要

在完全自愿平等的原则下实行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各成员国就共上了一辆战车,经济利益就捆绑在了一起,彼此就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了。各成员国间有了矛盾和摩擦, 就应该也能够通过平等协商来解决。各成员国跨国公司的相互投资、市场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关系的形成,彼此生存空间的共享或趋向共享,使彼此诉诸武力解决争端成为不可能。政治关系决定于经济关系。经济上的一体化,会使极端的政治即战争失去生存的土壤。当年欧洲实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欧洲永远消除战争, 实现欧洲持久的和平与稳定。

(六)协调一致,增强对外竞争实力的需要

经济实力弱小或相对弱小的国家,在世界市场上面对实力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激烈竞争, 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这些国家要摆脱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困境,就有必要成立区域经济一体 化组织,通过多国联合来增强竞争实力。欧洲共同体当年成立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增强成 员国与美国和苏联的整体竞争抗衡实力。北美自由贸易区则是美国等面对日益紧密联合起 来的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挑战而成立的。

(七)合理利用和配置人力、物力资源的需要人力和物力资源在各国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一国的各类物质资源和各层次劳动力的供给 与需求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各生产要素的你多我少,我多你少的现象存在是普遍的。因此,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要合理利用和配置其人力和物力资源,以提高其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就需要进行多国合作来互通有无与多寡。相邻相近的或特定的地理范围的国家实行区域经济 一体化,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的影响

1、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地区内各国之间壁垒的消除,简化贸易层次程序,加速货物自由流通,并有利于资源跨国界的流动,从而在地区内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同时,市场规模扩大,使各成员国有更大的可能获得发挥规模经济的效果,因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2、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地区内部竞争的激化。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将会加强经营管理,利用新的手段和科技成果,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国际竞争力。

3、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各成员国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加强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关系,汇入国际社会,进而形成一种合力作用。

4、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要放弃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等重要领域的控制权,所以成员国对于国家控制权有一定的担心。

5、如果贸易转移大于贸易创造时,将会产生不利影响。贸易创造是在自由贸易区内,高成本的国内生产商被低成本的供应商所代替。贸易转移是低成本的外部供应商被自由贸易区内的高成本的供应商所代替。只有当自由贸易协定所创造的贸易大于转移的贸易时,才会对整个世界贸易有利。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非成员国的影响

首先,非成员国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获得的机会:

统一市场的创立可以提供相当多的机会,使原本受保护的市场放开了对外来竞争的限制。比如,1992以前,欧洲保护程度最高的是法国和意大利市场,而今,这些市场在出口和直接投资方面对外来竞争的开放程度比以前大多了。

其次,非成员国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受到的威胁:

尽管实行统一市场,大大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但各国间的文化和竞争方法方面的差异仍是一大障碍,它们将生产活动集中在某些关键地点并为一个由多个国家组成的统一市场生产标准产品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对我国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会冲击我国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低端产品的出口,造成部分农民工失业。例如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远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而我国还没有完成产业升级,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还得从事那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会对我国汇率造成影响,许多国家会继续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这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产业的发展。

四、小结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和正在给予其成员国巨大实惠的事实,日益为各国人民所认知。越来越多的认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巨大作用的各国人民,必将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趋势是注定了的。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城市营销100.海天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