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潜课程;显课程;校园英语助学

潜课程研究在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些学者就开发教育中的潜课程达到“教书育人”目的进行了深入研究(陈旭东,1994;任友群,龙文静,2001;蒋述卓,2004)。纵观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从学校宏观层面角度提出如何充分挖掘学校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促进学生的发展,少数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潜课程文化因素。而实证材料的研究极为罕见。本文在对潜课程的相关理论梳理后,重点探讨以“校园英语助学”为形式的潜课程建设

一、背景

通常所说的学校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也称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或manifestcurriculum)、常规课程(regularcurriculum)或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him)。相对于这些教学课程,学生还体验了一种非正式的、没有书面教材的课程,叫做潜课程或隐性课程。

潜课程(即hidden curriculum,latent curriculum或implicit curriculum)这个术语最初由杰克逊在《课堂生活》(1968)一书使用,用来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应该关注隐性课程,并获得一个校园环境的全面视图。 美国学者布卢姆认为,潜课程的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有关,也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这是因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负有相互支持、关心和尊重的责任。学校的学习不可能是学生的单个学习,它是集体的活动。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有时要强调控制、等级、竞争,有时要强调鼓励、平等、互助。

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对人才成长而言,潜课程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它不是显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而是实实在在、作用巨大的教育和学习形式。教育的功能,一方面要通过显课程来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潜课程来实现。显课程和潜课程是互为一体的一个整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往往是成功学习的条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不够主动、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需求调查分析

为保障充足的学习时间,高职院校规定了早自习时间。但这种自习不像中学管得那么严,又不似本科院校那样由学生自由安排。早自习的管理上没有正式课那么严格。所以早自习的学风存在诸多问题。而良好的早自习学习对学习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就如何提高早自习英语学习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许多班级希望得到英语专业学生的辅导,同时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希望能够有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将平日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既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又服务于他人。在这种情况下,“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应运而生。

三、“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描述

“校园英语助学”是以潜课程和“学生为中心”理论为依据,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习惯、态度、行为和相互支持、关心和尊重的责任心,营造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主要任务是由专门教师培训和指导的英语专业学生在早自习时间里到非英语专业班级负责英语领读及答疑,以使助学和被助学者养成主动、认真、刻苦学习英语的好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果。使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助学工作来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锻炼和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助学,深入到我院机电类专业的学生中去,了解工科学生的学习及相关专业情况,实现英语和非英语专业相互依托、渗透,达到“双赢”的目标。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与强化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为重点的正式英语课程不同,“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主动、认真、刻苦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态度和行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监控和评价办法成为“校园英语助学”的难点,为此, “两队两制”成为该潜课程的有力保障。

第一,建立“助学队”及其制度。召开学院全体英语专业学生动员大会,发出关于组建“校园英语助学队”的通知,并说明“校园英语助学队”工作的意义、条件和要求。在同学们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面试,挑选语音、语调好,工作认真、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了“校园英语助学队”。为了保证质量,每学期进行队员更新,将工作中表现欠佳的学生淘汰,挑选新的队员。队员由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后挂牌上岗。

为使助学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助学效果,专门制定助学制度。其主要内容具体规定领读的形式、内容、领读的纪律以及领读队员的定期交流及反馈,还包含教师对领读队员的定期培训和对助学队员的奖励等。

第二,建立“早自习检查队”及其制度。为加强对校园英语助学的管理,在组建“校园英语助学队”的同时成立了教师“早自习修检查队”。教师“早自修检查队”由教师自愿报名,挑选工作认真负责的英语教师组成。主要负责以下三方面工作:

(1)“校园英语助学队”学生助学前的指导、培训工作。如挑选领读材料、培训和指导领读、答疑能力。

(2)“校园英语助学队”学生助学过程的监控工作。与助学队成员一起下班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助学队的成员集中,了解工作状况。包括与被领读班级学生的配合情况。让他们谈助学体会,取长补短,帮助解决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校园英语助学队”学生助学后的评价工作。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早自习的效果,并对进一步的工作进行调整和指导。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分析与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2003年颁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力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自颁布开始,各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相继下发了通知,提出了建设精品课程的规划和措施。与此同时,我国各高职院校就积极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中来。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调查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方面任重而道远。课程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质量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隐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所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起步较晚,并受各种因素制约,精品课程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应用情况,本研究主要对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也对兄弟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调研。

(1)高职院校教师调查。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38份,有效问卷37份,回收率为92.5%。下面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分析被调查教师群体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态度。第一,教师对精品课程的知情程度。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了解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和相关政策;而近75%的普通教师虽知情但并没有深入了解。第二,教师对精品课程的应用现状。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配有所授课程的学习网站,并在网络上共享了相关的学习资源,而普通教师仅占8%;100%的被调查教师同意将课程资源上网,其中有13%的教师认为,应当对网络公开的课程资源采取保护措施,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第三,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评价情况。100%的被调查教师认同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53%的精品课程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能够完全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规模,而47%的普通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规模;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与本地区的行业企业发展密切相关,但普通教师中仅有78%认为二者有关联;所有教师均认同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为核心。第四,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意见与建议。教师认为由于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资源不均衡,使得精品课程推广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尽管如此,还是应当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宣传与推广,比如召开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经验交流会、精品课程开发技术培训等。精品课程建成以后需要加强应用,及时对网上资源进行更新,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2)高职院校学生调查。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全部为有效卷,问卷回收率为92%。下面通过具体的问题分析学生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态度。第一,学生对精品课程的知情程度。只有10%的学生熟悉本校精品课程的情况,40%的人仅了解,50%的人完全不知情。第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应用情况。学生中,仅有15%的学生回答本调查问卷时称,其所学课程在校园网上有相应的课程学习资源,而回答没有、不知道的人数各占30%和55%;对于浏览校内外精品课程网站上的教学资源的频率这一问题,回答经常浏览的学生占9%,较为经常的占13%,偶尔的占15%,而几乎从来都不看的占了63%;另外,87%的学生认为学校精品课程网上的学习内容更新频率过低。第三,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情况。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10%的人认为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能给自己带来新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对课后练习有所帮助,15%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75%的学生则认为一般化;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这一问题,学生中16%的人认为作用较大,56%的人认为一般,而认为作用较小及毫无意义的占了28%。由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多持观望态度。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对高职院校相关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可知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各不相同,其课程建设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别于“学科型”教育,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它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设定的,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这与国家倡导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是相吻合的。目前,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

(1)课程建设意识薄弱。精品课程是具有最优秀的教师队伍、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等特色,并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推广作用。由此可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一些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把精品课程建设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具体体现在:精品课程入选门槛低,申报程序简单,中期检查、督促工作不到位,申报高级精品课程时,着重形式上的包装和网上资料的整理,忽略了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和深远意义。(2)教学团队不够稳定。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是课程开发设计、建设和实施的主体。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要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整体实力要好,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能力素质强,要让对教学管理有一定经验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参与到课程项目中来,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践教师。目前,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进程中,存在着外表拼凑教师团队,内在只有孤军奋斗的尴尬局面,在申报阶段,为了满足申报条件,课程负责人到处召集团队成员,网罗符合条件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形成一个结构优化、战斗力强的教师团队,一旦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也就是这个教师团队解散之时。(3)实践课程数量过少。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教学在高职的课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上都要求体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实践类课程安排的学时比例一般都大于或等于总学时的50%,但将实训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加以建设的案例却如凤毛麟角,这与高职教育理念不符,明显落后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究其原因,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受到教学资源、实训条件、校企合作、师资力量、成果体现方式等因素的制约。(4)激励机制严重缺乏。学院虽然制定了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但没有配套的鼓励政策,在精品课程建设前期,学院没有任何扶持资金投入,这就导致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企业兼职教师聘请难度较大,不能保证课程的建设。另有不少教育部门采取只给名分,不给建设资金、或较少投入,造成精品课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课改措施(包括教学手段、教材)无法实施,大多停留于表面。(5)校企合作难度较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课程的设计最好让企业参与进来,从而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高技能职业人才。但由于目前没有配套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政策扶持和鼓励,企业资深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授课缺乏驱动力,很难全心全意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中来。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对策研究

(1)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意识。精品课程作为课程中的精品,应当是高水平、特色化、具有前瞻性的课程,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示范性于一身。因此,应定期召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研讨会、专业指导工作会等,组织学习有关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文件,展开讨论,要深刻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同时,精品课程建设必须提高“建设”意识,彻底走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误区,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严把项目立项关、检查关和验收关。(2)发扬教学团队的协作精神。审查精品课程立项时,专家组首先就应考虑到该课程是否有一支精良的团队,这支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及专兼职教师数量的结构是否合理,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能否胜任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能否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完成等方面。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督促精品课程组经常组织成员召开研讨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目前闭门造车的现象,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团结协作,保证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的建立。(3)加大实践课程的建设力度。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实训条件和真实的生产环境。首先,要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的实训要求,并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校内实训技能和校外岗位能力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采取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大实践课程的训练力度。(4)提升激励机制的政策优势。为保证精品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配备教学资源设施,同时支持与精品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建设;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完善教学软、硬件教学设备的管理制度,保证学院已有的教学设备能充分地发挥作用。(5)凸显校企合作的鲜明特色。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职业指向性。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通过对相应课程的学习达到职业资格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员。因此,精品课程应当以企业中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特定的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必须具有针对性、应用性。通过邀请企业中资深的专家组对申报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进行辅导、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及时解决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Z]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3]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展示[EB/OL].http://125.220.161.100/

[4]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网[EB/OL].http://jpkc.hgpu.省略/

[5]李巧平.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106~107

篇3

论文摘要:隐性课程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才培养离不开隐性课程。因此,应在分析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和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从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行为层开发建设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途径,从而切实提高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实效。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

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潜在课程(Patent Curriculum)、潜课程、隐课程等,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类型。关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表述不尽相同。我们依据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范兰丝(Vallance.E.)在1991年出版的《国家课程百科全书》中对隐性课程所作的界定,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为:是高职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学校政策中,但又在教育实践情境中以非预期的、隐蔽的形式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信念、意志、知识、情感、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包括渗透于高职院校显性课程中或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偶然的、无意的影响,如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环境及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人格、学习气氛和其他非正式团体的影响等等。

高职隐性课程的特征和建设意义

高职教育完整课程体系应当既包括显性课程(正式课程),也包含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的形式,明确、直接、外显陈述的课程,是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而隐性课程则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预期的心理反应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课程以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方面独有的特征,弥补了显性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上的缺陷。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补充,只有二者彼此协同、目标趋向一致时,才能使整个教育课程体系达到最佳的功能和效果。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内容上,具有整体性 隐性课程蕴含了学校的精神底蕴、物质条件、制度体系和人际关系,从范围上看,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显示了校园里的各种教育要素,而且使学校各种教育要素构成了有机的教育生态环境,具有浓厚的宏观制约色彩,是促进学生在校园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多样性 隐性课程具有时空的多样性或多元性,它不以确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教育,而是以多元的时间和空间为自身存在的价值形式。它既可以是一种氛围,如教学氛围、讨论氛围、学术氛围、课堂氛围、生活氛围等,也可以是一种风气,如学校的校风、院风、系风、班风、教风以及学风等,还可以是一种环境,如校园人文环境、学习环境、生态环境等,甚至还可以包括学校多年积淀形成的治学态度和方法等。这种多元的时空造成了更为宽广的教育机会和更为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学校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有了表达体现的机会,可使学生在多元化、立体化、体系化的资源环境中获得显性课程以外的多种求学需要的可能。

在教育目的上,具有隐蔽性 这是隐性课程实现教育目的的特有属性。隐性课程不是直面教育,不是教与学两种主体直接接触的教育。它是以氛围、情境、关系、规则为媒介,以跳跃、渐近、过度为节奏,通过折射、反映、反照,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心智等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成熟,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获得潜移默化之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周围环境综合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达到培养具有完整个性人的目的。涂又光教授总结的“泡菜理论”,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了隐性课程的这一特点。

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不确定性 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程度、效果与学生的主体选择密切相关。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不同的主体会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往往是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没有预料到的,或者有时是无法控制的。教育者不可能完全知晓并控制教学活动的具体状况和每一细节,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试图从积极方面进行某种尝试,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的,这就是隐性课程非预测性特点的表现。

在教育效应上,具有持久性 学生在学习显性课程时,学过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可能很快就忘了,但隐性课程主要靠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力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其行为的态度方式是不会一下子就消失的。一方面,隐性课程在学校的统一规范和学生的兴趣之间创造了充分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以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提供给养,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深深扎根于学校的校风之中,形成既深刻,又久远的教育效应,有的甚至在一生中都难以消除。

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普遍较短,一些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或中等职业院校升格、合并组建而成的。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招生人数、办校规模日益扩大。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建设等还十分薄弱,普遍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轻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因素的发展;局限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生产、工作场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水平、人格发展和完善等方面关注不够。这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识的偏移,使高职院校成为一个技能训练场或者技能加工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从隐性课程的特征可以看出隐性课程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和各种行为。在物质层面上,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校园文化设施、校园艺术生态等都是隐性课程的载体;在制度层面上,学校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班级管理、评价体制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教育和影响;在精神层面上,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是隐性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在行为层面上,学校领导及师生的言行举止、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交际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隐性课程的建设附着或隐含于这些载体中,因此,隐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主要应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隐性课程物质层面的建设 隐性课程的物质层面,如校园的建筑设备、园林绿化、壁画雕塑等既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陶冶功能。校园的门庭走廊、教学楼、食堂、学生公寓、图书馆、花坛、草坪、雕像、楹联等本来是没有生命和情感,也没有教育价值的,但经过精心设计和创造后,这些建筑和环境也能“活”起来。学校的校园建设应融文化性、艺术性、特色性于一体。布局合理、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宽敞明亮、井然有序的食堂和宿舍可以给学生舒适安逸的感觉;藏书丰富、舒适的图书馆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富有启迪意义的楹联、温馨的提示语可以让学生时刻检测自己的行为规范等等。一所学校的校园包含着这所学校的文化特征和内涵,蕴含着学校历史的、思想的、精神的等多种教育价值,对提高大学生的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隐性课程制度层面的建设 隐性课程制度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保障措施,这些制度集中体现了学校领导者的教育思想、育人目标、价值观念,是显性的。但当这些规章制度成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利用校园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觉规范时,所起的作用就是隐性的和潜在的。在进行隐性课程制度层的建设时,应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权利,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制度建设的核心,既要用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又不能简单机械强迫地管理,应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在制度的制定和管理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学生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认同感、屈从感也有所下降,因此,学校要配备专门的教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遵纪守法、生活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提升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同度、遵守度。

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 大学精神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不成文的,但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它活跃在讲台上、校园里、人们的言谈和行动中。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可能因时代的进步而老化、淡忘,但大学精神却能长久地影响学生的事业发展,直到永远。良好的校园精神能催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大学要加强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至关重要。在精神层面的建设中,师德建设是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作风等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教书育人的杰出品性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引领示范作用。良好的师风是良好大学精神的一半,因此,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应该加强和关注学校的师风建设。

隐性课程行为层面的建设 隐性课程行为层面的建设主要是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包括社团)活动等,是一所大学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其载体包括学校主体的行为、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学校行为主体包括学校领导的领导风格、教师的品德修养与仪表风气、学生的行为与服饰、教辅人员的管理行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际行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际行为等,这些都是隐性课程行为层面所承载的内容。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学识、言行、品质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言行举止、意识风范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期,他们善于模仿,易受感染,对周围行为方式的认同感较强,因此,隐性课程行为层面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被动地接受说教更加有效和深刻。

篇4

关键词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 普洱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将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就校本课程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一项基本建设。在我国,对于校本课程概念的理解有多种,本文采纳叶澜教授的观点,即“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是校本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以“普洱茶与茶文化”为例,普洱市地处丘陵地区,当地茶叶资源十分丰富,绵延数十里的茶园不仅繁荣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当地人民长期接受着茶文化的熏陶。基于此,当地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对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为主题进行茶文化的二次开发,对普洱茶叶的色、香、味、韵的品饮,茶艺和茶谣等璀璨的民间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当地的学校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浓厚的人文情怀两方面的条件推进下,校本课程的建设就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开发茶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当地学校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主要承担课程实施的开发、规划、指导、监督、评估等工作。实施起步阶段在确保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通过短期或定期的师资培训,将各班的班主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指导教师,让教师在培训中掌握基本的课程内涵、目标、原则和教学评价,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实践活动主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实施茶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资源,主要是教师在学生了解普洱茶文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把课堂延伸到自然、生活、社会中,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基地的功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基地,在茶山或学校种植园里进行栽种、管理等劳动实践。

其次,引进当地的高校资源,多渠道开展中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高校的教师到中学开展普洱茶文化的相关专题讲座,让职业学院的同学们与中学生们进行茶文化交流。利用当地高校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沙龙,组织同学们参观高校茶文化社团学习的开展,与高校社团同学建立茶文化学习的一对一指导小组,组织茶道表演、品茶会、手工艺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再次,普洱茶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绝大部分校本开发的课程领域仍然集中于选修课和活动课,对中学的课程实施而言,每学期定期安排一定的课时开展茶文化教育,开设适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在自主实践中得到锻炼。在课程的落实和教学的组织、学习下,让“校本课程开发”在新的课程领域中不再是一个空而泛的新名词,而是通过具体的实践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和一种新的课改模式。

最后,普洱茶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校以形成性、发展性为主的教学评价,既可以在评价中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又可以在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操能力。在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中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的情况等;二是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课堂讨论等学习方式形成的作业成果;三是学生在校外的实践情况,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家长、专家、社区人员、社会专业人士等。当然以上这三方面只是对校本课程评价实施的一个方略,在实际教学中课程评价应坚持评价的多元化,这些多元化可以表现为主体上的多元例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也表现为评价方式的多元如教师观察、杰出表现记录、活动产品分析、评议法、专题作业法等评价方式。

普洱茶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对于当地的中学而言它既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一个学校能否成功创办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对于校本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以当前中学课程资源建设的情况来看,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注意: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地域优势,开发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辅助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以及树立课程资源共享观念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同时它也是各校因地制宜,彰显学校办学的特色之一。在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优势之余,学校还应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打造适合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的课程,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教学资源创建实验基地和文化中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真正的校本特色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旭东.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隐性课程 高职学生 隐性课程建设作用

1 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课程,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等,实践课程包括社会调查、学生会、团委等学生团体组织的自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隐形课程包括除上述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也称潜在课程(atent curriculum)或隐蔽课程(implicit curriculum)。

隐性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有一定的暗示性。隐性课程以隐蔽的方式,在暗示中把关于道德、审美、观念、文化等经验渗透到具体的各类事物或者活动中去,从而能够影响教育学生。

第二,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形式灵活多样,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隐性课程是受教育者无意识的接受学习的行为,在各种环境中因地制宜,非形式化,非结构化的参与隐性课程教育,给受教育者深刻的过程感受,或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间接性、无意识性和持久性,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隐性课程主要以间接、潜在等不明显的方式,通过无意识心理反映机制来对学生产生影响,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但是其影响效果是长久的,稳定的,乃至终生的。而受教育者进入角色的过程也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2 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特点

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面向基层和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学生管理工作,归纳一下得出以下几点:

2.1 高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大;学习习惯与方法欠佳,对某些专业性比较有难度的课程会有厌学心理;因为学习力较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感到迷茫等。

2.2 高职院校学生在行为方面通常存在自卑心理较重,但自尊心又极强,比较矛盾;价值观和审美观有偏差的问题;自我控制力较差,意志薄弱,上网成瘾等坏习惯难以改变;生活自理能力弱,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差;青春期情感关注度高,但对异往行为方面有偏差;青春期叛逆心理比较重等。

2.3 高职院校与学生的主导关系发生了变化,传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教育关系平衡发生了改变,学生因缴费上学,学生与学院的关系变换成了消费者与提供消费者的关系,学生摆上消费者顾客的位置。

2.4 高职院校综合大专生有体育、美术、音乐等专业的特长,他们较热衷于参与校园各类的文化活动,对于科技竞赛、网络文化、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有一定的兴趣,加上职业学生文化课按排量相对本科院校较轻,有更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3 隐性课程建设对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成才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必然要求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展,造就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性,以培养新型人才为基准,这是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学生培养之路。正因为如此,隐性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它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等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结合隐性课程的特点,要从完善制度优化学校整体育人环境、发挥教育者人格作用、重视学习过程、丰富校园活动等四个方面有目标有计划地建设隐性课程,使隐性课程的目标真正实现。

3.1 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学校整体育人环境

校园内的规则制度,是学校进行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与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隐性课程资源。在高职院校,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塑造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格。

3.2 教育者人格魅力对受教育者的作用

教育不仅是教育者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育者通过自身良好的形象和行为,去教育人、感染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知识中,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教师态度、情感、品格的渗透。因此,隐性课程建设时,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作用,让教师给学生树立各方面的良好形象,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各方面知识,并有所感知与领悟。

3.3 丰富校园活动,打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隐性课程中最精彩的部分,它能够吸引高职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具有深远的影响。校园活动中的隐性课程的建设,资源丰富:一是鼓励高职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组织策划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责任意识等多方面能力;二是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成立研究学习型小组,有专业教师指导开展专业研究交流活动,参加各类专业性比赛,完善学分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以及组织社团,培养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四是开展文化传承类活动,发挥隐性课程的潜在教育作用,在校内结合各种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挖掘周边自然、社会、人文资源,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构筑传统精神人格;五是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台、学生刊物等有效传播途径,构筑全员共建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对身在其中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隐性课程以其独特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虽然它不像显性课程那样表现得有形有声,但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但由于隐性课程具有潜在、间接等复杂性,以上的探讨与实践只是初步的,隐性课程如何有效实施,增强教育效果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阳海燕.通识教育视野中的高校隐性文化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6(03)责任编辑夏焕堂.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库

一、研究现状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指出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处理数字化、传输网络化、检索快速化、呈现多媒体化、组织超链接化的特点。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了研究。2003年,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了网络教学。目前,全世界85%的大学拥有自己的网站,其中的1/4推出了网络教育课程。2002年美国99%的公立学校连入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教学的比例达到77%;政府建立了教育资源门户网站,解决资源共享问题;目前远程教育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已达4.9万个,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的所有学科和专业。英国1989年开始在所有的高校中实施CTI计划,目前已有24门学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的彻底变革,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影响巨大。目前,美国GEM教育资源库、澳大利亚教育网络EdNA、加拿大CAREO教育资源库是三个典型教育资源库,其数据系统有两大优势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000年我国校园网建设掀起热潮,专家们提出了“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口号,资源库建设被正式纳入议事日程。目前我国已有38所高等学校开展了网络教学项目,但是主要是高校和中小学教学资源库。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应用相对比较滞后,硬件建设远重于软件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质量高、体系不够完善,相关的教学应用研究较少。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开发途径、质量、标准化研究、实用性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我国对此很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5年高职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一点经验。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

1.本研究的主要目标

建成一个代表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水平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该教学资源库由教学资源和资源管理系统两部分构成。

2.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依托校园网,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应用平台)。

(2)教学资源库的开发。

以五年制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基础课程《家畜繁殖》为对象进行教学资源内容开发。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家畜繁殖工(三级)职业资格标准为要求,开发《家畜繁殖》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拟建成以下二级库。

①媒体素材库:包括繁殖工(三级)职业标准以及技术标准、工作流程、作业规范。主要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等文本;企业工作场景、校内教学条件等图片、音频、视频和flas等

②网络课件库:包括《家畜繁殖》课程的全部教学课件。

③文献资料库:包括《家畜繁殖》课程相关文献资料电子稿,以及专业教师、企业与学生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④事件案例库:企业案例以及企业网站链接、其他职教教学资源网站链接等

⑤试题库:包括《家畜繁殖》课程的相关试题、试卷。

三、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本项目研究思路在课程建设中,探索以技能培养为主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开发具有五年制高职特色的教学资源库,真正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2.研究过程:在解读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将书本专业知识与企业实用技术有机结合;将电脑技术与文本知识有机融合;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建立一个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操作性强的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3.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案例法、行动研究法。

四、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步伐还非常落后,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那就是五年制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相对较晚,就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发的经验教训,使我们的资源开发工作在一个高起点上开始。

2.创新之处:

本课题教学资源开发应该做到:一是体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色。在资源内容建设方面要按照项目教学和“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五个对接的改革目标,体现家畜繁殖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认真研究职业岗位需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二是资源标准化、规范化,具有开放共享性。三提高教育性与服务性。围绕专业课程教学需求,让广大师生能方便及时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能通过一个友好、简单明了的导航与操作界面,通过简单的操作,在最短的时间内简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付宁.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9:1-42.

[2]程文豪.著作权保护与学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利益平衡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1-45.

[3]孟祥志.高校教学资源库及其设计与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1-47.

[4]李新宇.中职汽修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200:1-45.

[5]郭晓宁.东城区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的调查及相关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1-39.

[6]陆真.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109.

[7]张一春,祝智庭.知识管理技术与e-Learning资源库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5):53-58.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事课程建设;实践

军事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学习军事理论,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观念,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精心打造军事课教学团队

军事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于抓好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予以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制订了建设意见,就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任务,军事理论课教师职责、专兼职教师聘任资格以及军事教师培养、待遇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按照省厅要求,该院专门为军事理论课组建了政治及军事素质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并把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将军事课教学团队打造成一支“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业务娴熟、结构合理”教师队伍。

二、扎实组织军事理论教学

在组织开展军事课教学中,为了保证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学院将军事理论课教学纳入学院整体教学计划,依照必修课建设要求,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三方面有保障、有成效。在教务处指导下,军事教研室具体负责实施教学工作——制订《军事理论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聘任教师、组织编写教案,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落实教学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军事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高职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军事理论教研室十分重视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集思广益,统一思路,发挥集体智慧,使教学内容科学完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严格教学管理与质量控制

在教学中,一是认真抓好教风教纪,要求军事教师认真备课,严格执行教学规定,接受学校教学质量监督;二是狠抓学生课堂纪律、严格考勤。学院明确规定,凡被该院正式录取的全日制学生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接受军事理论教育。按照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严格考勤和考核制度,学生经过考核后,军事课成绩按规定计入学分。凡不及格者需补考或补训,否则不予毕业。该院还加强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监督,建立查课制度,由相关领导、质控部门检查任课教师教学的效果、听取学生的反映。通过管理,保证了该院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篇8

当然,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基础之上,如何找准切入点,实现取材于当地,惠及多数学生成长,还需各学科教师深入探究、调研。为此,本刊特设专题,从特色课程的开设和传统学科融入特色教学资源这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为“因地制宜”教学的全面、深入实施提供参考。

浙江省仙居县第一小学 滕盈萍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04-02

慈孝教育课程化,即把慈孝教育列入学校课程系列,由指定教师担任引领者,定期、定点开展慈孝教育。其意义在于,慈孝教育不再是随机的、可有可无的某一项或几次活动,而是学校必须长期进行的育人工程,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同等位置。慈孝教育课程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途径与策略:

一、慈孝教育课程化建设的原则

1.坚持慈孝育人为首。把慈孝教育提到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紧紧围绕慈孝育人工程,系统、扎实地把慈孝教育落实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及至每一堂课,坚决摈弃用形式主义思想应对慈孝教育的开展与落实,坚决反对用虚夸的包装汇报慈孝育人的成果。

坚持慈孝育人为首原则,要求教师充分认识慈孝育人的重要性,学会做人与做事,比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立德行孝根之本,善心善言人之基;坚持慈孝育人为首原则,要求教师率先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师者不慈不孝,何以教人知孝行孝?坚持慈孝育人为首原则,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明日国之英才,始于我行我孝”的教育理念,把自我行为同化为规范要求,把慈孝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延伸到每一个环节。

2.明确慈孝育人目的。慈孝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学会尊重他人,感恩父母、老师、朋友,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恩之心;第二重境界是常怀感恩之心,懂得付出,乐于奉献,做好本职工作;第三重境界是用爱心感恩世界,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大自然。第一重境界为小孝,第二重境界为中孝,第三重境界为大孝,因此,慈孝育人的目的应立足小孝——怀感恩之心,实践中孝——懂得付出,瞄着大孝——为国为民。

3.贯彻慈孝,做到知行统一。懂慈孝,学慈孝,会慈孝,是慈孝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慈孝仙居》一书的编撰结构基本都是“知行”统一的模式。著名学者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就是这个道理。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慈孝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贯彻知行统一是一项基本原则。

4.丰富慈孝实践活动。慈孝教育注重的是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在学校、家里及社会上践行慈孝,它与活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基本适用于慈孝教育的实践活动,慈孝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实际心灵的沉淀,行动的付出。因此,慈孝教育要丰富慈孝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懂得感恩,学会做人,善于付出。

二、慈孝教育课程化建设的途径

1.落实课内:形成合力。慈孝教育列为学校课程,主阵地就在课堂,即慈孝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慈孝仙居》教材,课程目标、课时设置、课堂教学、课外延伸等务必落实。任课教师应该认真备课,设计教案,针对实际,科学安排,还应牢记和践行慈孝教育原则,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这一课程。此外,任课教师还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相吸性和趣味性。作为学校的系类课程之一,慈孝教育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是统一的,绝不可割裂开来,学校各课程的统一在于育人,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大目标的统一下,学校的所有老师、所有课程都必须担当慈孝教育的使命,各学科课程教学都要在合适的教材中渗透慈孝理念,学校的所有教学活动和其他活动也要在合适的地方紧密渗透慈孝理念,真正把慈孝教育形成一种合力,让这种合力有一股气势,有一片正能量的天空,能穿透教学的壁垒,能压倒一切负面效应,成为全体师生行动的核心价值观。

2.注重课外:从小事做起。学校课程建设主要在课堂,但除了课堂,还有课间、课外时间,这些时间内,学生如何做,是可以引导的。例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要引导他们尊重别人,礼让他人;要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感恩他人、感恩老师。又如,学生之间的活动和游戏,要引导他们方便他人、善待他人,就是方便自己、善待自己;还要教育他们哪怕一个小小的举动和要求,都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再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课外互助学习,要引导他们明白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要教育他们,合作的关键是“合而不同”,无论是语言和动作,都必须坚持“团体至上”的宗旨,以实际行动建设小组合作。校园小事诸多,每日每时每刻每秒都不一样,开展慈孝教育就要从这些小事做起。

3.校内引领:正确导向。慈孝教育需要正确导向,正确导向,就是弘扬慈孝美德,宣传慈孝典型人物,肯定慈孝言行,提倡知孝行孝。从学校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强调慈孝教育的正确导向,就是要从课程标准建设的角度,做好校园慈孝育人工作的宣传、舆论工作,润化学生的心灵。慈孝教育正确导向,要求教师在校园、教室、走廊布置慈孝文化宣传栏、宣传窗和宣传板报。慈孝教育正确导向,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及时作出评价,让懂得感恩成为校园风尚。慈孝教育的正确导向要求教师把主题升旗仪式、班队活动、少先队集会、校园艺术节、文化节等各项活动融合起来,整合为统一的行动指南,所有活动都在慈孝教育的理念指引下,分工不分家,让每次活动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慈孝在身边”“慈孝是美德”“慈孝是修养”“慈孝是准则”。

4.校外实践:日积月累。慈孝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行孝。行孝,是行动,是实践,是体验,是内心牵引着的善行。善行,当从日常点滴做起,学生回到家给父母的一个微笑,给长辈的一个拥抱,为父母洗洗脚……小事虽小,但都是难得的善行,日积月累,定当是宝贵的经历。因此,校外实践强调日积月累。在慈孝教育中,校内引领、校外实践一定要步调一致,节奏合拍。

三、慈孝教育课程化建设的策略

1.落实课程目标: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课程有目标:校长要担负第一责任人的重要职责,从学校层面,设置慈孝教育课程目标,统一思想,把慈孝教育列入基础课程,确保基础地位不动摇,并规范慈孝教育课程,开足、开齐慈孝教育课程;班主任要担负慈孝教育主体的职责,从教学的角度,设置慈孝教育课程的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上好每一堂慈孝教育课,不随意占课,不随意更改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循序渐进;教师要担负慈孝教育中流砥柱的职责,每一个教师都要从自己做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率先做慈孝的典型,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生,以感恩的心胸回馈家长,把责任写进自己的一生,把慈孝融进每一个鼓励,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人人都会教,人人都能教。课程需要人教,慈孝教育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大家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不熟练,对课堂模式的运用不完善,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不突出,凡此等等,都很难免。为此,需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累积丰富多彩的教学实例,筹集详实的教学资料。教学研讨要因地制宜,以校级研讨为主,以板块级和县级研讨为辅,让大家在教研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研讨,需要教师合作研究,以教研组、年级段为单位,定时、定点进行讨论,确保讨论有成效,不流于形式。最终做到:全校几乎每个教师,人人能教慈孝课程,人人会教慈孝教育课。

3.强化课程实施:确保每周一节,每节都落实。课程贵在实施,实施课程,必须规范。《慈孝仙居》教育课程的实施要确保每周一节,且每节都落实。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编排,每周有两节地方课程。根据仙居实际,可以用一节课安排《慈孝仙居》内容,一节课安排《美丽仙居》内容,这样一来,生在仙居、长在仙居的公民,就会了解仙居,热爱仙居,就会把慈孝仙居刻在脑海之中,无论走到哪里,总不忘仙居的山、水、小吃、方言,更不会忘记仙居的孝子、仙居人民的美德。

4.完善评价机制:自觉行动,适当激励。课程需要评价,没有评价,课程实施无从谈效果,但评价必须有标准。慈孝教育课程评价标准是学生的行为,不是学生掌握的慈孝认知。“慈孝储蓄卡”是值得推广的学生行为评价机制,即由学生、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慈孝行为进行评价,用积分累积,像储蓄一样,储蓄自己的慈孝行为。这样,学生就可以每天自觉知孝行孝,另外,学校还要把慈孝教育课程实施效果列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慈孝教育做得好的,评先、评优应适当予以倾斜。

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听说 教学改革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72-03

一、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建设的理论指导

(一)新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以下简称《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相比于旧版《要求》的教学目标,更加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需要。新旧《要求》中都特别强调英语听说的重要性,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口语听力教学加大改革力度,力争消除“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顽疾。同时,英语听说课教学一定要与本院作为应用型旅游院校的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在课堂中有计划地进行大量的行业英语视听说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听说课中对英语交际策略的运用

参考Tarone和Faerch & Kasoer对英语交际策略的分类方法,在英语听说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采用提问策略、调整策略、造词策略、迂回策略和寻求帮助策略等交际策略提升口头交流的效率。

二、英语听说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旅院公共外语部长期从事大学英语的一线教学工作,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是有热情的,但在学习方向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有的因为自身的英语基础不扎实,导致对英语课程完全跟不上进度从而失去学习动力;有的因为简单地以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终极目标”等。学生往往单纯地认为通过记背大量的单词句型、采用题海战术就可以提高英语水平。而平常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也更侧重单词、词义、句法、结构等规则的讲解。在这样的教与学中,学生普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我表达主张及实现交际的时间和机会。语法能力的强化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一定能在各种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信息,即顺利获得社会语言能力。另外,多数学生对交际策略知之甚少,更不用说提高策略能力对英语听说能力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样造成即使学习英语很长时间,学生的交际能力依然非常有限。学生缺乏对交际策略本身的认识,就更谈不上如何运用这些策略方法了。

三、英语听说课程建设对策

(一)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在英语视听说课上把课本内容和教学班级专业结合起来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学科发展需求,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专门用途英语。因此,应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修订,使教学目标清晰而具体,只有转型,我国的大学英语才能获得新生。相应地,大学英语教师如果不能适时地转型,仍只专注于基础阶段的教学,显然无法适应学生与日俱增的需求;再者,以后的出路也可能成为问题。ESP 教学恰好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提供了空间和机遇。所以大学英语教师转向ESP教学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桂林旅游学院大部分专业都是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如酒店管理、烹饪、西餐、旅游管理、会展、导游、空乘、高铁、邮轮等……与专业接轨的听说课程设置在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无疑也对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学校、系部等职能部门应充分考虑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定期组织公共外语教师到星级酒店、旅行社、饭店、机场等一线旅游服务单位挂职锻炼、调研学习。

(二)开展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

应积极开展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歌唱比赛、配音比赛、辩论比赛、project presentation大赛等。

1.开展英语歌唱比赛。众所周知,学唱英文歌曲是个提高英文发音听力能力的好方法,定期举行如“校园英文歌十大歌手”大赛这样的活动,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此外举办朗诵比赛也是一个加强口语的好方法。

2.开展英语配音大赛。美剧、英剧这些年在学生中非常流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大学生配备个人计算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因此可以考虑通过英语配音比赛的形式,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观剧的层面而是从一遍又一遍的模仿中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和发音技巧。通过精听美剧英剧中的人物发音,可以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日常对话中发音习惯与课文录音是有截然不同的。因为语音不单包含单词的发音,还包含真实交际中词汇的连读、失爆、弱化、浊化、重音、缩读等一系列的音变形式。此外,语调节奏是地道流利表达英语的剂,看美剧英剧,就好像和英美人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体会语调节奏在表达意思上起到的巨大作用,学生在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方面也能有所提升(教师应在听说课上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音标及发音技巧)。

3.举办英语辩论比赛。对英语辩论赛,学生们参与热情普遍较高,学生能团队分工合作,预先准备好材料。在课上激烈地辩论(以英语为主,难以表达的部分用中文阐述),在小班教学的条件下,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组,进行几次班级内部的比赛,每班选出一个最佳辩论队或从各队中挑选精英代表本班级参加英语第二课堂组织的全校性辩论赛。通过自下而上的选拔,既可以让大多数学生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也可以筛选出尖子学生,作为储备人才。

4.Project Presentation大赛。学生以小组形式(4-6人一组)讨论选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调研后以PPT展示的形式用英语作介绍并分析现象后的原因及提出自己的思考,这对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等思辨能力有较高要求;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办公软件应用能力。

(三)合理高效地使用外教资源

1.进一步严格对外教在教学上的管理,如要求外教在学期前指定教学计划、提供教案讲稿;定期组织教师听课并反馈意见建议。

2.定期开设外教主讲的英语讲座,可以介绍英语国家风貌(桂林旅游学院英语外教来自不同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等);讲授英语学习技巧等;研讨有关英语流行文化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主题,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浓厚校园英语学习氛围。

(四)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培训

对本科院校来说,英语四级过级率是衡量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听力占的比重也有非常大的提升。四六级听力由改革前占整套试卷的20%分值增加到35%,题量增加;改革后听力题型中对话题占15%,听力短文占20%,难度上升。针对这个情况,建议在每年上下半年定期开展四六级培训班,由不同教师分别负责听,读,写,译的培训。在听力方面,负责培训的教师首先要熟悉题型,了解改革后英语听力部分的难度和出题方向(如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其次,除了做历年考题或模拟题,教师还要额外找材料给学生做听力训练。建议节选VOA(美国之音)的听力视频资料。VOA分慢速和常速英语,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英语听力。VOA资料涉及领域极其广泛(如工业、农业、医学、文化、科技、政治等),教师可以以专题形式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对某领域的了解。VOA有实时更新的新闻,可以使学生与时俱进,了解社会这方面当下发生的重要事件或逸闻趣事;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所教授的酒店管理试点班常年推行课前VOA听力练习,具体做法如下:学生轮流节选一段2分钟左右的听力材料,将文本材料制作成填空题(空白部分可以是单词,也可以是词组或句子)。首先由该学生读两遍,其他学生做听写,第三遍放VOA原声录音,其他学生检查填空部分。这样不仅提升学生英语听读能力,也能拓展知识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进一步完善教学环境

应考虑为所有的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从而有利于英语视听说教学。同时,学生往往在轻松氛围的场所对英语学习参与度更高。如3207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室、360吧等场所、或外草坪等。在这些场所,环境温馨放松,学生和老师自然地不再像在普通教室那么拘谨,可以更自由地交流。建议教师在上听说课时,灵活选择教学场所,以便师生在更加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英语交流。

(六)视听说课小班教学(建议每班不超过20人)

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因受课时的限制、高考的制约,通常以阅读为主,兼顾听说,无论学习内容还是语言水平都只是处于基础阶段。因此,大部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远逊于自身阅读写作能力。那么,在桂林旅游学院这样的应用型本科旅游院校,大力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1.按英语基础分类。大一入学时每班进行分级考试分为AB班,A班(口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侧重交际策略的技巧传授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视听说练习;B班(口语基础较差或基本属于哑巴英语的学生)首先进行英标基础的学习。在本院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在中小学阶段没有经过系统的音标学习,导致没能掌握英语发音的科学方法。不会发音就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畏难情绪。如果这些学生的英语启蒙老师本身英语发音不标准,那么学生的发音水平可想而知。所以在大一上学期给英语口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语音音标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音标就如同汉语学习掌握拼音,此举还将大大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2.建立流动机制。AB班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要有流动机制,A班口语听力测试较差的学生和B班进步较大的学生互换班级。流动机制可以鞭策好生切不能骄傲自满,也可以鼓励后劲学生迎头赶上。教学要求上,A班侧重英语交际策略的养成;对不同日常生活话题(参考雅思口语测试Part2,3的形式)的掌握及与专业相关英语话题的熟练运用。B班在大一上学期教学侧重掌握音标基础,大一下至大二与A班教学基本同步,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日常口语和与专业相关英语话题的听说技巧。

(七)在口语课堂中定期进行英语面试培训

随着桂林旅游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会迎来更高规格的企业单位,同时也会面临更严格的筛选和对英语应用能力更高的要求。建议从大二开始在听说课中进行英语面试技巧培训的相关课程。培训内容主要包含有行业就业形况介绍、不同行业有针对性的简历制作、面试礼貌礼仪、面试流程、面试技巧、模拟面试、面试经验交流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以期达到的效果:一是提高英语口语课堂的目的性以期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练习面试技巧的平台,减轻学生在面临真正企业面试时的陌生感和紧张感,从而增强全校各专业学生整体的面试表现并提高面试通过率。三是学生通过模拟面试和简历制作,发现自身不足进而鞭策他们在学业、社团工作、社会实践、实用技能、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做一定的准备。

(八)强调英语早读的重要性

一日之际在于晨,目前公共外语部每周都会给学生提供新的早读资料。

1.建议这些早读资料能配上有声资料(教师录制或请外教录制),并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学生可以更好地模仿跟读。

2.建议每个班级选出口语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导读员,带领和管理本班学生早读。进行在期末的口语测试中拿出一定的分值检查学生对这些早读资料的练习情况。

四、结语

作为一所刚刚升格为本科的旅游院校,桂林旅游学院大学英语本科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大学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服务于本院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与旅游业相关的专业及日后为旅游业一线部门工作的定位,在提高学生英语实际交际能力上下大力气,力争把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接受高质量、多样化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晓玲.英语交际策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3]钟伟轩.民族地区新升本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4]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5]林盛.EAP教学――大学英语教师转型的机遇[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6]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课程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69-02

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行了在校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即大一至大三都构建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体系,指导课程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针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而言,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

1.思想上重视,但教学观念依然落后

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从学校层面来说,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逐步构建了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观念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更新。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完善了机构设置,成立了招生就业处和职业指导教研室,组建了专兼职教师队伍,课程也列入公共必修课。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观念还没有更新,体现在两个方面:(1)有些任课教师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只是一门辅课程,不是专业课程,导致对课程教学要求不严,授课不认真,对学生放松,存在应付心理;(2)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是主修课程,受有些任课教师的误导,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没有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升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素质要求上,导致学生上课缺课或迟到的现象比较严重。

2.投入上重视,但师资力量仍不足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我国高职院校来说算是一门新的课改课程,各高职院校也加大了投入力度,课程建设的成效是显著的。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学院投入了300多万建成大学生创业园,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成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投入了20多万建设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配备了28名专兼职教师。但学院的投入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上,而在师资培养的力度上仍显不足。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和最新的职业政策,掌握好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仅停留理论说教,变成纸上谈兵。目前很多高校院校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力度远远不够,任课教师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比较少,缺乏走出去参加必要的系统知识学习。

3.教学上重视,但课程体系仍不完整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编有符合本校教学需要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安排了教学任务,但高职教育重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很多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性教学上,理论性的知识教授太多,不能很好地结合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造成学生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实行了大一至大三全程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课时安排共40个学时,分别为:大一职业生涯规划14个学时,大二创业指导12个学时,大三就业指导14个学时。在课时的安排上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从实践教学来讲,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学院实行2+1教育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两年,外出实习一年。学生在学校一般需修完50门左右课程(约130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因此,教学排课非常紧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也只能在两年内学完,这样就变成了大一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大二安排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仅停留于课堂教学,教师一般都是在这些课时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灌输性讲解,使得大一大部分新生对课程教学没有太大感触,而大部分毕业生又觉得其过于形式化,没有实际作用,从而使得教学没有效果。从学校层面到教师个体来说,均没有很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开展职业调研,校企合作开展教学也仅停留在理论上,从而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

二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研究

1.更新课程教育观念,加大课程建设投入

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效的保障机制,学校要定期过问课程建设情况,研究解决课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要从上至下提高对课程的认识,更新课程教育观念。学院教务部门、教学系部要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过程的始终,在保证授课时数的同时应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要充分调动学院的领导、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做到相辅相成,努力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机制。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专门的资料室,配备丰富的教学资料,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广泛稳定的联系,形成人才培养共建合作机制,努力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环境。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突破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瓶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发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在人才培养上的骨干力量,通过校企之间的交流、课程建设专业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等方式,尽快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有较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一是要建立校内核心的教师骨干力量,由就业部门专职人员、各系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专职辅导员、就业干事及社科部教师共同组成,任课教师要能够较深入地了解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能从专业的角度给出相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二是要建立校外辅助的中间力量,聘请一些知名企业(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或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及专业的职业咨询顾问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顾问,建立一支较为稳固的校外辅助指导队伍,这样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和人才共建,增进校内教师与企业之间对教学的研究和交流,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3.健全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仅只包括教材建设、教学计划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学生本身的教育体系,课程的课时安排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设计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要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重点要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考察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专业知识、获取信息,进行就业体验并拓展综合素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进职场,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让企业、用人单位相中到成为合适的招聘对象;让教学主管部门了解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应做哪些必要的修订,使各方都投入到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增强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和变通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专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选择适合的职业生涯,并制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训练计划,为将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走上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娌.高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