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在校生人数逐年上升,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属于五类考生,学生成绩整体偏低,对文化课的态度一般,偏科现象严重,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与本科院校相比,更难做,更难取得效果。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利用当代最新成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结合、与行业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堂设计、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本文根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性质,对有关问题做一个探讨。
一、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的分析
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经验也在不断地积累当中。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使得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与职业教育良好的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课并没有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职业教育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高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来讲,一方面,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主,是能够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产生“重技能提高、轻思想教育”的思想。高职学生的择业方式有两种,即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和自谋职业,毕业后绝大多数也是就业到企业生产的一线岗位。用人单位最注重的就是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不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绩高不高,此现象就令广大学校师生家长们忽视思想政治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却更多的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存在着学好技术就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会影响到就业状况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使得思想政治课的道德内化功能受损,课上是教师的照本宣科,课下是学生烦躁、应付、甚至逃课。
2.思想政治课与高职教育相互结合不紧密,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过去几年,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和高职院校办学方向调整等多种主原因,使高职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入学起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高职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入学起点与本科院校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当前的高职生一般是高考中的“五类”考生即一本、二本、三本、区外高职学生之外的考生,和老高职(中专起点的学生)和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生三种,他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高中起点的学生,他们基础相对扎实,知识面相对较宽,求知欲强,逻辑能力较强,但思想活跃,乐于争辩,思想波动性大。对于中专起点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面较窄,思想相对不集中,表现散漫,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而初中生源的学生特点是可塑性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他们绝大多数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这三类学生和差异对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略显单调。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在授课形式上仍然遵循了本科院校公共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注重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讲授,而对企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灌输和实践能力方面讲授的相对较少,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是很认真,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职院校尚未形成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实训课及其他形式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没有形成能够体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限制,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上,由于教师上课的照本宣科,举例不生动,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容易产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思想政治课政治教科书对于高职学生们来讲缺乏针对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反映当前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同样存在着“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问题,使学生走向社会后缺乏职业操守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老师专职教师较少,大部分多是兼职教师。而且,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课教师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和特点
高校是各种思潮、观念交锋的主要阵地。同时,严重的就业压力也摆在每一名学生的面前,这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茫。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事关企业的生产、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应区别于本科院校中偏重于理论研究的做法,以服务于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重点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系统有序地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在授课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如何做一个有职业道德和操守的学生,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通过潜移默化的课堂讲授和实践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法律观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修养,进而选择正确的价值与行为取向;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提高判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积极进取的开拓创新意识,以克服自身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更好地适应全面发展的需要。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但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学生来源、培养目标、就业去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高职思想政治课应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贯穿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职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把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和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突出其职业教育的特点。由于高职生源的来源不同,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当前,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同度还不是很高,高职教育在一部分眼里属于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加之当前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导致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显得十分艰巨,如何帮助高职学生认清自我、认清社会、树立信心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对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探讨
1.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建设应与专业建设相结合。政治理论课程要与专业相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教学过程除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和考虑专业间的差异。结合学院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任课教师要认真收集各专业领域或各企业、职业领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尽早接触并熟悉本职业领域内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尽快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直接进入角色,成为合格的、受欢迎的“灰领”人才。
篇2
1深度学习与数字化课程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相对,最早源于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的实验教学法研究,按照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把学习者分为浅层加工者和深层加工者,即对应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强调知识的延续与螺旋递进;强调学以致用的灵活学习;强调探讨式的合作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充分通过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职业认同、专业收获及情感浸润,从而符合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旨在转变教学观念,结合专业课程特色,将数字化课程建设回归到本源,助力学生深度学习。近来来,通过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我们发现当前我校服装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个性化校本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亟待开发;(2)现有的教学资源没有统一规划,建设成果缺乏特色,无法推广;(3)教学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获取缺乏便捷性;(4)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中极少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课程资源缺乏交互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单一,手机终端的便捷性与推广未能体现;(6)数字资源的内容扩展性不够,无法满足学生的深度学习及品质课堂的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更无法实现项目化的教改思路。显然,目前的服装课程的资源配置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理性看待数字化资源发展与共享现状,是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思路
以我校“手工印染”课程为例,本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主要从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课程的顶层设计——链路设计——细节设计层层规划建设,融入教学资源+思政资源的形式,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从而进一步解决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1顶层设计——思课程设计之妙,构建完善的思政嵌入式教学平台资源
数字化思政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从顶层框架设计出发,从人才培养的长远视角梳理专业学习与资源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及课程标准,将课程进行重组,划分项目化课程思政模块,梳理各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层层分解学生成长需求,依据顶层框架设计规划数字化课程建设。依据课程所归属的学科和专业,从课程模块划分,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等方面体现顶层设计的特色,以顶层设计框架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构建课程思政平台资源库的框架。我校“手工印染”课程,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课程主线贯穿始终,重新整合划分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懂设计、精技术、善创新”的核心能力为目标,采用“分段推进”的教学思路将整体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前后之间层层推进,难度螺旋提升,各模块中按照产品开发程序划分教学子项目。从面料改造的单纯印染工艺体验,提升到以服饰品设计制作为目的产品化教学,学生充分体验设计与制作的完整工艺流程。从认知层面认同——感情层面内化——行为方面转变,实现学生的体验感知、情感浸润、以文化人,强调对学生及学科的人文关怀及深度学习。而思政嵌入的课程资源平台,则是以此框架为基础,丰富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各种教学资源,将手工印染名师、地方特色染坊、校本特资源等融入专题模块中,在数字化平台资源建设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更加广泛而高效地传播非遗扎染文化。
2.2链路设计——思课程设计之拓,构建手机端公众号资源平台
课程链路设计即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之下,链接好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校内教学开发与校外辐射教学、教学人员教学与专业人员引领,思政教研挖掘与支部党建引领,充分开发手机端的资源操作及公众号资源平台。例如本课程团队教师在课程平台资源库中拍摄了一系列的手工印染项目作品制作视频,从课程平台资源中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拓展到课后的社会实践,形成“宣传+学习”的公众号平台资源,从而建成效果良好的课程生态系统,学生通过手机端同样可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资讯,充分激发学生的沉浸式学习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会邀请一些手工印染的非遗大师,手工印染名师、企业技能大师走进课堂,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扩充平台资源的内容。最后将课程思政挖掘与支部党建引领融合,让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既有职业认同,又有情感浸润,达到以文化人的学习效果。
2.3细节设计——思教学设计之巧,构建特色体验馆及课程空间站
细节设计即在顶层设计和链路设计的引领下,深挖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建设思政嵌入式教学资源库、打磨思政元素、开发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增值性评价体系,从而关注学生的得艰励同,即得到学习成效、艰苦学习过程、激励学习动力、获得学习认同。(1)深挖教学模式,贯穿平台资源建设“手工印染”课程以扎染服饰品的创作流程为线,以任务和项目为逻辑纽带,按照CDIO教育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全流程划分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融入于课程平台建设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兼顾不同层次及学生个体需求,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匠心精神的形成。(2)提炼思政元素,融入平台资源例如在专题项目中,文化衫定制(成衣扎染)项目中,项目以“冬奥会文化衫设计”及“江海文化地域文化衫设计”为主题,从项目文化载体,项目主题、创作元素、构思创意来渗透思政教育,植入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串联手工扎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作品创作。在平台资源中,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资源库的现有资源,技法学生的深度创作,从作品转化为产品,融入双创理念。(3)展示文化底蕴,数字VR博物馆建设我们的数字化课程建设中,除了思政嵌入教学平台的建设,同时还开发了数字VR博物馆结合课程框架中的溯源篇—传承篇—立新篇,制作手工印染VR博物馆,展现手工印染的传承与创新。(4)开发特色课程资源,课程学习空间站建设基于专业素养及岗位职业,结合CDIO的教学模式,采用闯关挑战的方式,开发课程学习空间站,例如在学习“扎染叠扎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叠扎法的作品制作,而是采用倒推挑战的方式从市场产品及成品推导作品所用的方法、工具及配色图案设计等,通过层层闯关,充分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结合“三教改革”,思考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教学模式,融入数字化课程建设中,让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真正能够辅助课堂,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感。(5)深度评价增值性,提升高阶思维结合量化考核、质化考核及感性维度的评价方式,从课前、课中、课后平台数据分析,形成多维度、过程式、立体化的增值性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利用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等技术通过记录学习过程、识别学习情境、感知学习状态,并进行实时统计与分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包括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方法、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学生学习资源的智能化选择和推送等关涉学生个体的学习信息。通过“审美表现能力、技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展示表现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及时跟进课程的更新、优化,给予评估与调整,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认知不足,形成符合学生本人起点的动态评价标准,克服了过去静态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出问题,收获自信。
3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高校档案;校园文化;媒体融合;信息安全
档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资源,对于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以档案与校园文化的结合点为抓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已取得些许成就,建设成果多以纸质化、具体化、实物化等固态化方式呈现,数字化成果、网上服务较少。5G时代,信息、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虚拟传播的手段与效果日益强化,高校档案工作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在师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拓展校史馆、档案馆的教育功能[1],提高档案在校园文化服务中的地位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拓宽档案文化价值
高校档案具有记录查考功能[2],是高校精神面貌变化史的真实写照,记录着先人为学校发展默默奉献的光辉事迹,记录着学校师生奋发图强、刻苦钻研的时代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3]。高校可以将折射学校发展沿革的素材运用于校园硬环境建设,赋予一景一物以文化底蕴;将冰冷的档案信息融入校园软环境建设,实现校园物质与精神文化传承。利用档案中生动鲜活的素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既生动又极具说服力,既直观又极富历史感,有助于加速校园文化的凝练,充分发挥档案的校园文化教育价值,有效平衡档案文化价值结构失衡问题。
(二)增强师生归属感
归属感是个人被所处环境接收、认同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既是衡量师生对学校满意度的指标,也是师生在工作、学校、生活中秉持的一种积极态度。[4]归属感与校园文化建设成效呈现正相关关系,校园文化建设愈成功,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就愈加强烈。高校档案作为高校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借助档案进行校园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师生凝聚力,提升高校自身竞争力,扩大海内外影响力,深化大众认可度,促进学校全方位发展。
(三)助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高校档案因具备直观性、历史性、知识性等特点,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部27号令第八条更加强调宣传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更加注重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并增设了有条件的高校档案机构可以申请创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纳入高校档案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衡量标准,有助于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和文化教育作用,让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5G时代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5G时代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
1.技术变革机遇。5G使得虚拟现实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高校应将档案工作重点转移到线上服务,对现有资源进行数据化,并借助5G技术对档案用户数据(包括用户利用需要、利用动机、利用行为数据等)进行快速采集、实时分析、深度挖掘、精确预测。2.人才结构调整机遇。在“5G+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档案部门对技术有灵敏的应对与接纳能力,应抓住技术机遇,用活档案信息资源;需借助5G的时代契机,优化档案部门人员结构,引进计算机、通信技术人才,合理调整人员结构,为档案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3.资源开放共享机遇。[6]5G技术可以有效实现线上不同档案管理系统间的对接,方便线上查档、异地查档、跨平台查档,为高校档案资源区域性开放共享提供机遇;有利于展现高校历史底蕴,实现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
(二)5G时代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1.资金投入问题。高校档案部门的场馆建设、平台架构、具体服务等还未充分与新兴技术相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楼宇等技术在档案馆建设中应用也较少。档案部门,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以服务为主,具有非盈利性质。5G时代,现代化档案馆建设迫在眉睫,相互独立的不同管理平台的连接、数字展厅的建设、人才的引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7]2.信息安全威胁。5G时代,数据挖掘、用户画像等信息技术可能会未经用户允许对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况且目前高校档案部门关于用户信息的管理与保护制度不健全,容易造成个人数据泄露,甚至危害档案用户的人身及财产安全。3.资源开发类型转变。在网络环境下,档案用户需求呈现出移动化、碎片化、智慧化、个性化的特征。传统的图文结合形式已不太符合公众的喜好与习惯,与媒体影视平台融合,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宣传[8],可以有效提高用户利用率,扩大档案文化影响力。
三、5G时代高校档案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5G时代,高校档案部门要深化教育部门将档案管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的理念,提高档案专业理论素养及将档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常态化意识,加大资金的投入比例,解决档案服务资金受限制的难题。同时,高校档案部门应从服务理念、信息化、人才队伍、媒体融合、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优化档案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转变档案服务理念
1.精准服务。精准服务包括档案内容精确性与档案服务及时性两方面。[9]对用户已明确表达的利用需求,高校档案部门应尽可能及时、准确地予以满足,提供精确的档案内容;对用户意识到但没有表达出的利用需求和潜在利用需求,应运用细粒度分析进行匹配,做好预测,实现全方位、超前式、创新式服务;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对未满足的信息需求做好记录台账,以便进一步完善。2.高效服务。信息具有时效性,提供的及时性可以决定信息价值的发挥程度,由于档案工作者数量有限、信息查找速度有限,往往存在回复不及时现象。在5G技术的支持下,自动回复、自动记录用户借阅信息,根据用户在其他平台的检索记录精准推送等功能加强,能够节省大量时间成本,确保主动服务、精准服务、高效服务的实现。
(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管理方法更智能。对高校档案工作而言,发挥5G技术特性,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举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馆藏档案数字化,利用5G技术的高密度性促进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提供海量云存储空间,丰富信息资源存储载体,有效实现档案云存储与云备份,进一步夯实数字资源,扩大开放利用。其次馆藏档案网络化,利用5G技术的高速率、低功耗、低延时特性将数字化档案信息置于网络,方便对数字档案资源进行挂接,在提升速度的同时控制成本,优化流量高峰期下载速度,给予用户人机交互快速回应。最后馆藏档案建设规范化,包括存储格式、著录规则、元数据方案、信息资源网络体系结构等的标准化,以方便不同软件与系统兼容,更好地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三)聚焦档案人才队伍转型
档案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临时团队,集各部门人员为一体,加强校史馆与学校自身专业的合作,如新闻出版学、档案学、历史学等,强化学生专业自信的同时锻炼他们的专业能力,有助于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多层次了解学校的艰辛发展历程,使得校园文化教育深入人心。其次需要抓住5G时代技术变革的机遇,优化档案部门人才队伍,对人才进行合理配置。一方面鼓励他们利用移动终端跨越时空限制参与档案行业知识讲座和学术会议,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调整招聘计划,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扩大招聘范围,将计算机、通信类人才纳入招聘规划,增强对5G人才的吸引力,使得档案工作者具备拍摄视频、剪辑视频、短视频账号运营等能力。最后需要重视人才储备,5G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高校档案学专业需开设通信工程、计算机等相关课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贯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型理念,加强学科交叉的深度与广度。
(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5G凭借超强移动宽带、超低时延通信和大容量网络连接等特点可以有效完善档案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及APP等新媒体建设[10],充分发挥响应式网站自主响应用户行为及设备环境的优势,实现不同终端兼容。媒体融合兼顾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有效实现数字信息传播的无边界化与去中心化。[11]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内容编辑需要在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上引入VR、AR、AI等技术,而5G技术数据传输高速率、低延时、数据容量高密度的特性刚好解决AR、VR、AI技术发展受限的难题,有助于提升用户沉浸体验层次,提高校园文化宣传效果,助力高校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网上虚拟档案馆(室)、网上校史馆、虚拟展览。数字信息传播过程中需要防火墙技术、加密算法、人脸识别、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持,而5G使技术响应时间缩短,加速平台上节点间的传输速率,提高数字信息的共享效率。5G+区块链更可以实现双赢,既提高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可靠性,增强档案信息一致性,使链上的每个节点都成为校园文化服务和信息流转的管理者、监督者;又通过增加节点等减少堵塞时间,提高资源平台的可扩展性,实现校内相关部门间、跨校合作,在加强数字信息的安全防范,保障校园文化宣传内容的真实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5G技术加持下网络传输速度更快,档案数据和用户数据更容易被获取。一方面,高校档案部门应树立档案整体安全风险意识,将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纳入高校信息管理部和网络监督检查部管理范略。另一方面,高校档案部门计算机管理体系应从整合化角度制定安全管理战略,通过建设高层次网络防护体系,在软件层面保障档案信息安全。5G时代,还需要注意防范档案利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加强档案安全顶层设计,加强异地查档维护工作,通过引入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档案信息在线监管,促进档案信息监管的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同时,高校还应利用5G时代档案数据标准化处理的优势,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和加密,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标准化建设,更好地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四、结语
篇4
课程,基于落实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
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并且结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
“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础”课课程建设特色
[作者简介]邓复群(1964-),男,江西南康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
学。(广东江门52909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08-03
高职院校如何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化而来,
实施后,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们进行更加规
(以下简称“05方案”
“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笔者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江范化的建设。我们的课程建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着重从课程特色的角在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探索、课程网站建设等方
度来探讨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问题。我院的“基础”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院“基础”课程的
课程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法律基础”课程合并转主要特色是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
一、高职院校“基础”课程建设为何要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
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首先有几个关系问
题需要厘清:
1.如何处理课程建设中的规范与特色的关系?笔者认为,
规范是政策,是制度,是前提,是基础。如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政策文件,教育部关于高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实施方案(“05方案”),省委省政府和教
育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等规定;特色
是实施,是措施,是教改,是亮点。讲特色不能离开规范,讲规范
不能离开特色。
2.如何处理课程建设中各高校的共性与个性(特色)的关
系?笔者认为,一方面,课程本质上是思想课、理
“基础”政治课、
论课,而非一般文化课(通识课)、技术课、技能课、工具课,应防
止将本课程急功近利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课程又属于
“基础”
修养课,应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应防止脱离现实、脱离学生、脱离
培养目标、脱离专业特点的无的放矢。我们的课程建设既有与
本科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共同之处,也有与其他
高校课程建设的不同特点,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注意提炼课
程建设的特色,以便进一步促进今后包括教学改革在内的课程
建设。
从共性而言,高校“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
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是:以人为
本,为学生健康成才施教,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把本课程建设
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从个性而言,基于落实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背景;并且结合我院“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
乡”的办学理念,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注重实践性、融合
职业性、体现开放性、突显互动性的特色。
二、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注重实践性
我们认为,提高高职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关键在于践
行。因此,我们在保证本课程理论教学基本学时的前提下,特别
注重抓实践教学环节。
1.在本课程教学大纲中规范了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明确
了实践教学的目的、途径、主要形式和学时。我们把实践教学的
途径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实践教学是指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专题性的案例教学、
讨论课、辩论课、调研心得交流课等;
演讲课、“第二课堂”是指
课堂外的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指导学生社团文化活动
(如求是学社)、校内调研、“第三课堂”
学生课题研究等;是指校
外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组织参观访问校外实践基地、指导学
生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等,特别是基于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
顶岗实习叠加实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这里特别需要探讨的问
题是“叠加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完整意义上的工学结合,逻
辑地包含实施思政课“叠加教学”;将本课程延伸到企业是“三全
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在高
职院校推行“叠加教学”有助于在高职生实训或实习期间,有效
开展本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弥补过去高职生顶岗实训、实习期间
思政课缺位的缺陷,满足他们顶岗实训、实习期间对思想政治教
育的需求;可将本课程实践教育教学延展到企业,有助于实现全
方位的工学结合,推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模式改革跃上新台阶;
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其成为精品课程
和品牌课程。其次,要建立健全“叠加教学”的制度与机制,拓展
“叠加教学”的方式、方法:(1)要整合学校、企业教育资源,校企
;采取依托网络、
携手实施思政课“叠加教育教学”(2)“QQ群”、深
入企业调研、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搞专题辅导报告等多种切
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送思政课到企业或其他实训岗位;
(3)“叠加教学”要靠制度与机制来加以保障;(4)边试验、边探
索、边总结、边提升。
2.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本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如江门市华侨
博物馆、江门市档案馆、广东宝力电器有限公司、开平富林纺织
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我们下一步还要继续拓展一批校外实践
基地(如梁启超纪念馆)。
3.制定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案,确定了实践教
学的分值比例及考评依据。总评成绩
100%=理论测试
80%+实
践考核
20%(其中:实践报告
10%+实践表现
5%+本课程课堂表
现
5%)。
三、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融合职业性
1.在教学内容方面。(1)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融合了职业精
神的教育内容,在本课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
观、廉洁观教育内容中,融入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人格、
职业理念、职业态度和职业法律的教育内容。(2)课堂实践教学
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专业、贴近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在教学
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3)在校外实践教学内容方面重点突出
职业适应、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和引导,辅导和帮助学生
进入职业角色。
2.在教学环节方面。我院是高职院校,本课程教学根据职
业教育的要求,通过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把教材体系转换成教
学体系;又通过互动教学法,把教学体系转换成学生的认知体
系,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将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1)把专家
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师的教学体系。我们对专家编写的全国统编
教材进行研究,掌握其逻辑体系和基本内容(如职业精神、职业
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法律等),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
的实际情况(如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学生未来岗位群、学生个体
特点等),将教材体系科学地转化为我们教师的教学体系(包括
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把教师的教学体系转化为
学生的认知体系。我们对经过研究、融合、调研、备课等系列环
节得来的教学体系再加工为专题教学体系或案例教学体系,采
取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师的教学体系
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3)指导学生把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
系。知识贵在运用,学习重在实践。我们教师将教学体系转化
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后,教学工作不能就此结束,而是应通过实践
教学、课外辅导、评价考核和教师为人师表等途径,激励、推进和
指导学生将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包括职业行为和其他为
人处世的行为)。
3.探讨本课程融合职业性的案例教学法。(1)明确“基于工
作过程”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将成为高职院校一大趋势,与此相适
应,在我院“基础课程”中全面推广案例教学也将成为一大趋
势。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
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
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特点是开放、互动。在本课程教学中
恰当地实施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改变传统政治课重理论轻实
践、枯燥乏味的状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
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真
正落实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2)要规范本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
环节和逻辑顺序。我们认为,以下基本环节和逻辑顺序是比较
全面、合理的:第一步,陈述案情;第二步,提出问题;第三步,引
出原理;第四步,分析案例;第五步,讨论启示。(3)要明确实施案
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施案例教学的重点是:探索一套适合
本课程案例教学的方法体系;本课程每个章、节的典型案例收
集、选取、整理和撰写(含案情、问题、原理、分析、启示);设计、制
作本课程案例教学多媒体课件。实施案例教学的难点是:本课
程如何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
学;与职业和职业教育有关的典型案例选编、案例分析和案例
启示的撰写;本课程案例教学在全校的全面推广。(4)需要探讨
本课程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问题:我们认为,案例教学与
举例教学虽然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但二者还是有区
别的。一是二者的主体不同:案例教学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参与
式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信息交流是双向的;而举例教学是教
师的一种讲授,是教师的独角戏,信息交流是单向的。二是二者
的教学逻辑顺序不同:案例教学一般是从案例到原理,而举例教
学一般是从原理到案例;三是二者内容的复杂程度不同:案例的
内容比例子的内容复杂;四是二者的作用不同:案例教学主要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教学是通过通俗
易懂的例子来说明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体现开放性
1.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引外延”。(1)教学团队建设的“内
引”。我们在
2010年上半年先后邀请了省内
13位思政课专家到
我院思政部指导和讲学。专家们的指导促进了本课程教师的教
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此外,聘请了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兼职
指导教师。(2)教学团队建设的“外延”。加大师资外出培训的力
度。近几年来,在本课程教师团队中,有
2人先后参加了为期半
年的访问学者研修,有
9人先后参加了为期
20天的“广东省哲学
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有
5人参加了北京的全国教师
培训会;有
3人先后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高职现代教学法研修
班”。此外,树立教师社会服务的品牌。本课程骨干教师积极参
与江门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明办牵头主办的专题宣讲活
动。如“党的十七大精神”“职业道德教育”
巡回宣讲、专题报告
和“普法教育”专题报告等。如笔者近年来在校内外作了七十多
场大型专题报告。(3)建立本课程教师下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的
机制。本课程教师下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应该常态化、制度
化。教师应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现实视野,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2.教学内容方面的“延伸拓展”。(1)将本课程内容延伸到其
他相关专题讲座(如党课讲座、“学业与人生”励志讲座)。(2)将
本课程内容拓展到企业文化、侨乡文化、校园文化的教育活动
中,并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有关专题文化活动。
3.教学途径的“开放多元”。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有:
(1)开设“思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学习平台。本课程主要教学资
源已全部上网,鼓励学生课外上本课程网站自习。(2)送课到学
生顶岗实习的企业中。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需要,对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学生顶岗实习叠加实施进行尝试
和探索。
五、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凸显互动性
“基础”课程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
师之中,而应发动全校各有关部门和师生共同参与。我们在近
年来的课程建设中,凸显了学院党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的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学院党委宣传部的互动、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学生工作处的互动、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辅
导员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可以说,我们的课程建设是
在互动中进行的,我们的互动是多元的、立体的、交叉的,是与整
个学院的育人体系接轨的。
这里着重探讨师生互动中的互动教学法。关于互动教学
法,我们曾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培训,与该校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孙建荣博士进行互动,共同探讨了互动教学法的以下四个问题:
(1)为什么“互动”?(2)“互动”什么?(3)什么时候“互动”?(4)
如何评价“互动”?
第一,要明确互动教学法对学生和教师的有利之处。促进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教师角色的转
变,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困惑,提高教学针对性,增强
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沟通。第二,要明确互动教
学设计的几个原则。与课程目标吻合,明确互动的目标性;清楚
的要求;合理分配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自己的特
“吻合”
点、个性、性格。第三,要明确“互动”什么?一是知识学习方面
的互动:利用已有知识,提问;寻求“新”知识,完成项目;分享知
识,小组讨论。二是能力发展方面的互动:小组讨论可锻炼学生
的各项能力;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可锻炼学生的分析,交流与评价
能力。第四,至于何时“互动”,应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灵活运
用。既可课前互动,也可课后互动;既可课中互动,也可课外互
动;既可课堂开场互动,也可课堂中场或尾场互动。
总之,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把高职院校“基础”课
程建设成为教学规范、教改有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优质课
和精品课,真正发挥它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复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
社,2011.
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课;文化创新;教学模式
一、引言
在中职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当前大量的教师实际上并未能够通过对教学文化创新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因为如果要推行文化创新,那么就意味着原有的教育方法需要进行升级和改进,这对于教师群体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这一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推行中已经刻不容缓,因此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要能够探讨科学的方法,对该项工作进行全面的推进。
二、公共基础课教学文化创新问题
(一)教育方法问题。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虽然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发出新型的教育方法,但是只是一种表面的模仿,未能从新型教育方法的本质出发修改自己的教育思路和教育理念[1]。比如一些教师会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把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内,但是之所以采取分组方法只是知晓一种名为“小组合作教学”的新型方法,对于该方法的目标、实施模式、教师的课堂身份的转换、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对于课堂中各个情境的建设等方面和原有的教育方法完全相同,也可以说,虽然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但是本质上根本无需采用合作学习小组的教育模式就可以达到与当前教育模式相同的成效。(二)教育理念问题。实际上,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方面,新的教育理念未能得到优化,只是完全根据原有的教育理念形成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布局。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本身就会抵抗教师的这类教学习惯,该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任何教育内容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可能会在个人的师德建设上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不匹配,这显然也无法充分利用教师教育思想,无法帮助学生全面提升。
三、公共基础课教学文化创新方法
(一)教育方法选择。新型教育方法中,不追求教师大量掌握多种已经开发出的新型方法,只需要彻底全面掌握一种可以在教育中长期应用的方法即可[2]。比如对于教学资料和教学时间要求相对较低的合作教学法,基础工作自然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把学生配置到不同的教学小组,此时可采取的思路一种是保证小组内的所有成员素质相同,另一种是每个小组内含有成绩优秀、良好、一般、较差、极差的学生。为保证小组建设的合理性,教师要设定教学目标,其中前种方法适合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后种方法适合让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共同提高成绩。教师在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构建了教学小组之后,可以采用课堂导入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课堂。例如中职化学基础课“烃”的章节教学,在教育小组中,初期教育时间内,向学生分发烃类物质的结构式,此时无需向学生说明分发这类资料的用意,不过学生已经通过观察结构式产生了疑问,如相关结构式代表何种物质?类似物质的化学特性是什么?之后教师正式授课,讲解的内容包括烃类物质的特征、烃类材料的常见使用方法以及文化产业一些典型习题,此时要让学生以小组的模式内部讨论相关的有机物化学式是否烃类材料,并让学生给出理由。同时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可以让其带领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共同分析烃类物质的常见化学反应。(二)成果跟踪方法。今后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全面监管学生的研究过程,研究针对课程核心素养的建设成果。比如教师在化学课堂的教育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让所有的学生以不同的小组模式进行实践。那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到实验室内了解相关器材的具体使用方法,同时也必须能够了解每个小组在该过程中是否将所有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成果都进行分析。比如在教师讲解有机高分子材料课程知识时,教师可以同期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已经学习了的关于有机物部分的知识,比如烃类物质、蛋白质以及糖类物质可否经过适当的化学反应转变成高分子材料。此时教师可以直接分析学生对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的现有印象,若发现学生出现了过于严重的遗忘问题,可通过开设习题课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三)目标设定方法。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能够依照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让所有学生接受不同类型目标的限制。具体工作主要是根据当前小组在相关成员的学习过程以及各类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针对所有知识的具体利用方法以及各类知识的本身代表含义,让所有学生在该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针对各类知识的应用方案,同时也可以根据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各类知识的利用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在该过程中,让个人的知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性的升级。唯有如此,才可以让所有的学生从最初预想的教育成果和最终取得的教育成果具有完整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四)理念转变方法。相关教育理念的思想转变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能够意识到自身要能够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即在所有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引导教学,同时在适当阶段升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真正让学生意识到教师正在以身作则,从而让学生可以改变自身的行为。比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中职化学中实验室操作规范方面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讲解,就需要讲解并介绍,如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其他同学必须要能够第一时间采取对应的方法,该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模式是给出一个设定的场景。而在物质的量教学中,教学重点是配置固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大部分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相关知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实验室内进一步学习溶液配置方法,并且让每个小组内的所有成员分别参与溶液配置,并让小组内的其他成员监管操作,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高。(五)资源投入方法。在资料的投入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的方法是让所有的学生在该过程中都更加主动参与针对知识的专业分析过程[3]。比如在成立了各个学习小组之后,小组内的成员在中职化学知识的掌握方面必然有所差别,该过程中要对学生素质差距进行设定,每个小组在该过程中要根据所有学生的平均能力分发不同的研究课题,要求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参与到专业化的研究过程中,并且每个学生在给出相关的想法时,必须要能够在研究课题内将个人给出的想法和个人付出的努力进行标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化学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思想转变问题、教育资源的投放问题、教育理念的转变问题等。这类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教学文化创新的研究过程中,并且针对学生当前取得的工作成效以及设定的工作机制进行分析,从而让所有的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万莉莉.应用泛函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03):72-73.
[2]朱国娟.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建设[J].华夏教师,2020(08):5-6.
篇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90后”大学生生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显成效的时候,受时代的影响,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跟以往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提出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客观的认识,相应的也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使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以期能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性。
一、“90”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
1.1 自我实现意识强,社会责任感弱。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也逐渐进入我国,从而导致“90后”大学生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较深,注重个人的、现实的和经济方面的利益。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本应该树立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是部分“90后”大学生却缺乏这些方面的认同感,其自我定位的价值评判标注就是财富、地位和个人美好的生活,于是这种认知成为了导致他们养成自私的习惯,往往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应,甚至忽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
1.2 个性特征强,团队意识弱。“90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思想较为独立,更加喜欢强调自我个性的展示,强调与众不同。“90后”大学生往往从自我的得失出发做出判断和抉择,缺失和忽视集体主义价值观和荣誉观。于是由于对个体重要性的过分强调,导致很多的“90后”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相对较差,团队意识相对较弱。
1.3 竞争意识强,抗压能力弱。“90后”成长的时代正在经历着广泛的社会变革,高考的扩招、国有企业改制、就业方式的转变、居高不下且继续上涨的房价等等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带给他们的压力和恐慌是前所未有的,为了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出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90后”也是充满激情,勇于挑战,大胆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代人。但是“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从小娇生惯养,所以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非常强。经不了风雨,耐不了寂寞,受不了挫折,这也是使得他们吃不了苦、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以及较弱的挫折承受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就表现得很明显很过激,抗压能力弱。
1.4 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90后”大学生可以说是亲眼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迁,日渐繁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这一系列的变化对于向往民主、重视民利和民族管理、民主作风,渴望在社会上出人投地的当代大学生而言都是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意识和热情的积极因素。但是,在他们的身上也表现出了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缺点,如与真实社会的接触面窄,社会实践的锻炼和生活阅历不够等,从而导致缺乏社会经验,简单地、片面地看待问题,由此也导致“90后”大学生很容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的对象,从而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除此之外,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的进入也导致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对新时期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为当代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思想意识开放,对于新的东西接受能力强,但是却缺乏有效的鉴别能力,分辨不出这种文化中糟粕的东西,所以认识的偏差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往往表现出很迷惑的状态,行动也比较盲目。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管理工作开展应该根据管理目标呈现出来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工作,这样工作才会更有指向性。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就应该根据“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开展,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2.1 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高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目标体系,通过开展课程教育,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对其自身的短期学习、长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而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道德.
2.2 引导“90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起课堂教育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对“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不理性或者错误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弱等问题开展教育,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自觉抵制和消除不良价值观带来的影响。
2.3 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培养,进行规范性管理和正确引导。针对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大学生制订适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对“90后”大学生实施管理和教育的首要前提就是尊重“90后”的个性,肯定他们的优点,并积极鼓励他们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90后”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能力往往会与传统的、大众的观念不一样,甚至会有所冲突,但是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我们应该本着包容的心态,以“扬弃”的态度区别对待,全面的认识他们的观点,好的方面加以提倡,错误的方面帮助规范和引导。长此以往,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让每个青年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更好地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成为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言献策、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2.4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把校园网路建设成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到,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和快捷。许多“90后”大学生的观念深受网络的影响,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在网络上吸收,有的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针对“90后”大学生网络依赖性较强的特点,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成为“90后”大学生交流思想的平台,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上要将主动权牢牢把握在手中,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2.5 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管理机制。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活跃在校园里面,主体是学生,主要内容多为课外文化活动,以校园精神为其主要特征。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其实是有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其中的。因此,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效应;针对“90后”大学生追求民主、维权意识强的特点,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民主自制管理方式,引导“90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管理。
三、结束语
针对不同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大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使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作者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篇7
实现有效管理,促进公司上下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公司各部门执行工作目标的效率,追踪各部门工作进度。集思广益,提出改进性及开展性的工作方案。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方法、工作进度、人员及设备的调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例会发言,供大家参考学习。
例会发言1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又到了期末的时候了,回顾即将过去的一个学期,财务部在会长的正确指导和各位成员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在顺利完成我部各项工作的同时,也很好的配合了社联各项工作的开展.财务工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以下是这个学期我部的工作情况:
一、财务部内部工作
1、招新:参与招新并负责会费的管理工作。
2、招干:经过面试一共招了两名干事。
所选择的干事各方面的素质都较高,工作也很积极。
3、社团活动支出发票的收取:在各部成员的积极配合下,我部对上交的发票进行了清点和统计,及时将发票登记入册作为社团联财务清查及报销凭据。
4、社团联财务清查工作:这是本部本学期最主要的系统工作。
按照社团联制度要求,对各协会本学期的经费使用情况做出了清晰、细致、如实的统计整理。经过社团联审核,表扬了我部门工作,这是值得小骄傲的,同时好的方面我部将会继续发扬。
5、参加社团联财务部定期例会,了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反省,及时解决。
同时对干事进行培训、鞭策和激励。
二、部门之间的协作工作
财务部除了在认真做好本部门工作的同时也帮助其他部门,如宣传部的海报,综合事务部的手语舞教学,小组部的小组负责人,社区部的表演队伍等。
三、财务分析
本学期会费主要用在各部门活动宣传、文英奖品费。我会财务收入主要是向会员收取的会费。支出方面,由于我会的性质,日常办公费花费较少。在活动支出方面,由于本学年我会的活动相对丰富,而且协会在不但创新发展壮大,因而支出相对较大。
四、财务改进建议
1.协会资金主要来自会费,外联赞助方面做得不够,需要加强外联经费的收入,以方便协会今后的持续发展。
2.及时将财务收支信息向协会公布,同时还可以向全体会员进行公开。
五、总结
本学期财务部的工作不太多,但要求较细,这学期内我部门基本完成了协会赋予我的使命,完成了我部这一学期的工作任务,大体上清楚了财务部以后的工作走向,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由于我是在这个学年新上任的,许多工作在刚开始时还很生疏,只能停留在上面有什么指示我们就做什么的基础之上。刚开始也是只停留在收管会费,收收据的方面,对记账报账的事还不是很熟悉,操作起来有些生疏。另外,就本身财务部的职能而言,太过单调,工作比较少,这不利于部门内部成员的锻炼,工作没有很好的分工,人才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也不利于部门的发展。
这些是我们这学期重点思考的主题,所以在下学期要尽量避免这些错误,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按规定工作的同时,多培养新干事的创新精神,是财务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能够更好的为协会服务。
例会发言2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晚上好!
能代表x年级班主任与大家交流我倍感荣幸,面对济源一中众多优秀班主任在此不敢妄谈班主任经验,只想把自己当班主任以来的点滴做法向大家做一简要汇报,希望不会耽误大家时间。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我们班主任工作也必须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以曾经的经验以不变应万变。自身能否发展完善成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根本和前提。为此我做了以下努力:
1.加强理论学习,内化管理素养;
为了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我先后学习了魏书生,李镇西,万玮等著名班主任的理论书籍,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结合自己班级的个性情况,使用了他们的一些好的做法。比如我们班正在实行魏书生的人人有责的管理方式效果不错,全班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2.提高专业水平,增强授课魅力;
亲其师信其道,对班主任而言更为重要。如果一个连课都教不好的班主任是不会得到学生的信赖和支持的,班级工作必将会举步维艰。为此我不断加强备课,吃透教参和资料,多听课勤反思,不断提高授课技巧,用激情感染学生,用知识征服学生。我始终相信先做好任课教师才能做好一位好班主任。
3.不断扩大视野,更能登高望远;
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只是专业学习必将成为井底之蛙。为扩大视野我长期喜欢阅读《特别关注》、《思维与智慧》、班主任之友,济源日报等报刊杂志,尤其喜欢特别关注,她让我快捷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国事史事、家事天下事。也许是时间紧的缘故吧,我选择的可以说是比较功利性的阅读。
4.博采众家之长,铸就独特自我;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成为别人则是一种悲哀。我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思考它山之石如何攻玉。如何铸造独特的自己始终是我不懈的追求。
二、知己知彼,和谐发展;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需求,我们只有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卓有成效的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我做了以下工作:
1.率直学生交流,快捷了解班情;
为了尽快了解学生,我经常和性格直率的同学聊天,因为他们性格直率,所以对于课堂内外的一些人、事他们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能很快地得到自己所需的材料,高效快捷的掌握班情。
2.抽看随笔反思,捕捉个性信息;
对于学生的个性情况,我采取抽看学生随笔和让学生写阶段学习生活情况汇报的方式来了解。言为心声,虽然有虚假的成分,但只言片语也能透漏学生的内心世界的。
3.共建班级博客,了解学生喜好;
为了建立更多的与学生沟通的渠道,我创建了永恒0631的班级博客,开辟了一些板块,鼓励学生节假日共建班级博客。博客上传了很多班级照片和视频,链接了数十个适合学生的网站,开辟了学法指导,0631班级公告,和谐班级共建设等板块。我利用业余时间发了130余篇关于人生感悟、学法心理辅导等博文。学生及其家人可以通过博客学习和关注班级的发展。并且通过学生所发博文洞察学生思想。
4.网上浏览学习,关注学生发展;
三、协调师生,共存共荣;
班级发展不能靠班主任唱独角戏,需要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付出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众人划桨开大船。为此我不断坚持以下做法:
1.了解搭伴教师,勤于思想沟通;
2.正面宣扬教师,树立教师威信;
3.做好后勤工作,为师生排忧难;
4.充分利用班会,多方沟通搭台;
四、习惯养成,持续发展;
学生在学习的路上能走多远,能爬多高,不问手脚问习惯。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关键。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应该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
1.班会课堂共学,课下师生监督;
2.坚持抓大放小,长期逐步推行;
3.注意点滴言行,以身作则示范;
4.抓典型扬正气,表扬打压并举;
五、科学管理,先理后管;
班主任工作千千万,有有形的但更多的是无形的,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很难面面俱到,所以我们要想事半功倍,必须学会如何科学管理。
例会发言3上学期已经提出了大约是5:2.5:2.5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目前进展良好。学生与辅导员的反映。
从教书育人的角度看,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真正要学生能够学进去,提高素质,还必须建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这就必须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就是生本教育。
一、关于生本教育是否适用于理科的问题。对高中理科的生本教育实践、对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注1)、百度云生本教育文件夹中其它文章已经表明此方法对理科教学也是有效的,不过相对于文科,需要老师在前置作业阶段给予更多的指导和督查,不能布置完前置作业就了事。
二、关于认识规律的讨论:
知行分开:所谓儿童是行知律,成人是知御行?
知行合一。自适应学习、实践论、摸着石头过河都属于此。为什么?现实比逻辑更为复杂。
这关乎到生本教育是否适用于大学。
王x认为知与行仅是一件事的两面。不可能将其分开。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做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应用与深化过程。“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百度云生本教育文件夹中有关大学生本教育教学实验的事实已经表明生本教育也是适用于大学各个专业的。
三、关于教育规律的讨论: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找到的一个根本性的理论就是模仿自然。贯串在《大教学论》全书的是人文主义、自然主义、民主主义和感觉主义。靠师本教育不能实现。生本教育有可能解决多年来未能解决的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的问题。为在耿丹学院建立提升大学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需要建立两个体系。一个是“专业课程体系”。学分制框架解决的是学生选择学习课程的主动权。另外一个是以生本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体系或者说“素质训练体系”。它要解决的是学生选择课程后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
四、林植潘实验室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五、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生本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应该是工作重点之一。
六、在x学院实施生本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案。建议如下:
1、本学期先在我开设的《创新创业训练营》、《心理调整读书会》课程试验生本教育方法。
思政部老师和其他系部感兴趣的老师准备。
2、成立x学院生本教育教师工作坊。
对生本教育感兴趣的教职员工志愿参加。工作坊将介绍、推广生本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就参加工作坊各位老师自己在实践生本教育中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专题性讨论。促进各位老师深入思考生本教育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借鉴和吸收他人的观点和方法,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提高。生本教育本来就是多样性的。有时老师还针对一个学生采取一个适用于他的方法。上个星期四已经举办一次,讨论非常热烈。希望各系部的领导支持!
3、下学期在思政部开设的课程中逐步实施生本教育方法。
争取在1-2年内,学生在课堂展示时间逐步提高到50%。这将影响和帮助x学院每年入学的新生养成自省、交流、讨论、合作、互助的习惯;认真听课、主动学习、独立和积极思考、遇惑查书或者请教的习惯;随听随记、随看随注、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经思考不回答的习惯;书写认真、考虑问题缜密、一丝不苟的习惯;出错反思、及时改正、注意积累的习惯;知行合一,从己做起,严于律己的习惯,“成功”的习惯。增强学生从自身找原因,从己做起,带动周围和社会进步的能力。
4、x学院其他系部有积极性的也主张开展试点。
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开。实施时间长短由院领导确定。
七、对于《关于制订学分制框架下x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讨论稿)》的书面折衷修改建议:为在x学院建立提升大学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需要建立两个体系。一个是“专业课程体系”。学分制框架解决的是学生选择学习课程的主动权。另外一个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体系”。它要解决的是学生选择课程后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
建议可以在《关于制订学分制框架下x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讨论稿)》中提一句:“为在x学院建立提升大学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将建立两个体系。一个是以学分制框架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另外一个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体系”。限于时间和篇幅,本文件将首先着重建立在学分制框架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关于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体系”,本校将在个别课程与系部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如果在x学院能够探索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体系”,将大大改进x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多赢之举。希望大家支持。期望教务会议能够深入研讨一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问题并且付诸实践。非常感谢!
例会发言4同志们:
刚才孙x总监代表依据合同文件明确了监理程序和施工监理过程中的主要程序以及各方的联系渠道等方面做了说明,x就开工条件和阶段性目标做了说明,志明同志宣布了总监代表和驻地监理,同时明确了沿海建管处内部职责分工,以上同志讲的意见,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关于施工单位提出的有关问题,建管处有关科室、各级监理要马上研究,提出解决意见。今天,召开监理例会,明确了各方职责,工作程序,进一步理顺了各方关系,同时,也是一场开工前的动员会议,就是要在分析当前工程建设地域特点及发展形势基础上,安排部署好近期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提高质量、抢抓工期和今冬明春的阶段性目标,统一思想,广泛发动,凝聚合力,团结拼搏,创新工作,打好开局。下面我代表沿海建管处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牢记使命、共筑精品。
沿海高速公路是x省建设沿海经济强省发展战略,实现“东出西连、南北通衢”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盛市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前期,郭庚茂省长、付志方常务副省长、张和副省长亲自批准项目立项,沧州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创下了沿海高速公路x段当年工可立项、当年开工的历史高速度。对于项目的建设,市委、市政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将沿海高速建设成渤海新区一流的形象工程。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我们广大建设者来说,是挑战和机遇,更是风险和责任。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追求高起点、高标准,通过精细化管理,以优质的工程质量,共建安全、环保、创新、高效、阳光的“精品”工程,展示企业形象,共筑项目丰碑。
(一)质量管理目标方针
质量管理总体目标:国内一流,全省领先,科技创新,创鲁班奖。
管理工作方针是:精心组织,规范管理,科技创新,质量至上,加快建设,节资增效,上下动员,共筑丰碑。
“全面创优”的质量管理目标是:单位工程优良率100%,工程质量评定95分以上,争创优质工程。
(二)工期目标
总工期目标控制:确保三年内:主体工程--路基、桥涵、路面工程完工;力争机电交通安全设施、服务区等配套工程同步完成,实现提前通车。
关键阶段目标控制:x年11月确保50%以上的路基上预压土,x年11月完成路基收尾。涵洞、通道工程围绕路基土方工程进度,x年底完成。桥梁构造物与路基同步或交叉进行施工,中小桥x年6月份完成;大桥、特大桥x年8月份完成主体工程,x年10月前完成桥面铺装及防撞护栏工程。路面工程开工时间锁定在x年7月以前,确保x年8月土建工程完工。
今冬明春工作目标:月底各参建单位完成驻地及试验室建设,并确保年内工程全线开工;年内完成投资3亿元。春节前完成征地拆迁、试验室临时资质认证、主要原材料料源考察、钻孔灌注桩的砼配比试验工作;明年3月份完成围堰排水、施工便道、水网改造工程、预制场及拌合站的建设工作,并应具备桥涵结构物开工条件。
目标的实现,需要严格的管理程序,严肃的合同约定、刚性的管理手段,创新的管理理念来保证。在此告诫大家:沿海高速不是试验田,我们也决不允许“一流队伍投标,二流队伍进场,三流队伍施工”的现象发生。今年,x省全面建立了合同履约、检查评比、黑名单等信誉档案制度。建管处也已经制定了质量控制、计划管理、合同管理等系列制度和办法,同时明确了对进度滞后强行分包、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质量管理等强化过程控制的检查奖惩措施,其目的就是要出重拳,硬手段,切实保证工程质量,保工期,保形象。各单位都是具有相应实力的甲级监理或一级施工企业,有着良好的业绩和管理信誉,沿海高速是你们展现自我价值、展现企业形象的平台。干出成绩是丰碑,干不好则是耻辱柱。
二、着眼当前,周密部署,狠抓落实,打好开局
自合同预谈判后各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加紧驻地建设、工地实验室建设,积极协调人员、机械进场,为即将开始的冬季大干做好了准备,同时有的项目经理部积极寻找土源,积极与当地修路指挥部、所在地乡镇联系,尽管各参建单位进展不一,但大多数队伍有着高昂的信心,积极开展工作,形成了一个良好态势。
12月18日拆迁动员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拆迁、工程建设拉开序幕,明天就要开始放线、征地拆迁核查、施工围堰工作,要求各项目经理部马上行动起来,人员、机械不能满足现场需要的马上组织调配,确保拆迁和工程的顺利开展。
为确保阶段目标,建管处将实行全天候无节假日工作制,全员盯现场,抓开工。拆迁工作在月底前要初战告捷,本周内施工单位要全面开工,跟进放线,开展围堰和施工便道施工,土源问题必须在近日逐步解决到位。施工组织计划要在月底前完成上报。建管处、总监办要马上开展人员、设备等履约检查工作,关注个别苗头,抓住关键环节,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工程进度。全面推行工程进度、现场管理日报制,周调度、月联查会议制度,推行问题督办和消号制度。细化今冬明春工程安排计划,制定详尽的施工作业流程、人员设备等资源配置等实施方案,同时,要搞好岗前培训和现场交底。今冬明春阶段性目标是工程能否实现全面顺利开工的关键,对于阶段性目标严重滞后的,特别是关键的围堰、水网改造工程,要采取强行分包措施,保证工程整体推进。对于限期履约整改不到位的,要采取严厉合同措施,确保工程开门红。
三、凝聚合力、细化过程,重点实现五项管理工作
(一)以资源投入为重点,确保施工水平满足合同要求
这里所说的资源,就是指技术管理人员的投入总量和专业素质水平,是指机械设备的投入总量和作业水平,是指资金投入的多少以及核算和管理的水平,是指各种原材料的准备到位情况和质量保障能否达到工程要求,是指施工组织设计和总体管理思路是否清晰、可行和实用,是指与当地党委、政府、乡镇村和人民群众等各方面关系的处理和协调能力是否满足工程施工和建设的需要。
(二)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狠抓质量不松劲
质量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的永恒主题。各参建单位要持续不断地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质量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具体要求抓好六个到位。一是抓管理到位。要严格按照“企业自检、社会监理、业主检查、政府监督”的四级保证体系,建立组织,强化责任,层层落实,管细管严。二是抓现场到位。要做到该做的事提前想好,明天的活今天交待好,现场有层次,工序有衔接。监理要盯住现场,做到旁站到位;技术人员要守住现场,对施工及时给以指导;项目工程师要及时巡查和跟进,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现场抓好了,质量问题就减少了。三是抓人员设备到位。万事离不开人,人力不足,素质不高,抓管理的良好愿望和意图就实现不了;施工设备不足,机械老化,三天修两天坏,瞎凑合,就会误事误工干着急。只有精心组织合理调配人员设备,才能保障质量进度两不误。四是抓材料把关到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劣质材料产不出精品。在施工材料上一方面要把好源头关,要做好重要原材料的选定考察工作,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要制定计划超前准备,抓好原材料的运输储备工作,提前做好半成品试验检验、组成设计工作,要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材料的选定、上报和管理工作,材料进场做到挂牌管理、分类堆放、隔潮防雨、措施齐全,避免材料的浪费,用管理的高效率促成施工生产的高效益。五是抓试验检测到位。要严格按照要求对分项工程的各道工序及时进行检测,充分发挥工地试验室、监理试验室、业主试验室的作用,在对重点部位环节进行控制的同时,加大检测频率,做到取点合理、标准操作、数据准确。六是抓检查奖惩到位。检查要做到不定期抽查与定期联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综合检查相结合;处内检查与省厅检查相结合。检查要深入细致,不留死角,不讲情面。检查结果要及时落实,及时通报。要继续落实奖优罚劣的制度措施,体现以奖促干以罚促改的目的。只要我们认真做到这六个到位,工程质量就会得到很好的控制,质量管理目标就能得到实现。
(三)以精心组织为保证,章法得力促进度
工程进度的保证和实现,得力于施工组织设计的实用和精确,得力于工期的合理安排和资源的有效投入。组织严密、谋划超前、保障得力、纪律严明是确保工期进度的关键。这个题目说白了就是管理工程要有严格的时间观念,要章法得力纪律严明,把工程进度管理抓上去。今冬明春的阶段性目标是各施工单位能否完成总目标的基础,一方面,抓住施工的黄金季节,不等不靠不内耗,积极主动多方协调,争分夺秒抢进度;另一方面,章法有度抓管理,计划周密谋划到位,制定预案排好工期,做到科学调度合理安排。
(四)协调一致主动配合,优化施工环境
项目建设中,各参建单位要严厉律己、文明施工,同时妥善处理与地方的协调关系,涉及到与地方有关的问题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修路指挥部,各合同段都配备了地方协调人员,要经常与修路指挥部、县乡政府沟通,摆正位置、未雨绸缪、主动协调。
各施工单位积极与修路指挥部联系寻找土源,有了合适土源要与修路指挥部、卖土方签订有关协议,取土完成后及时将土底费拨付给修路指挥部,由修路指挥部将费用拨付给卖土方。按照12月18日召开的拆迁征地动员会议的确定的土底费价格拨付:3公里以内的5.5元以内,3至5公里的5元以内,5至10公里的4.5元以内,10公里以上的3元以内。
(五)抓好安全生产,做到文明施工
“安全、人文、环保”是沿海高速公路的管理理念。各土建、房建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各项规定组织施工,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建管处制定印发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等具体规定,增强安全意识,加大岗前培训力度,加强现场管理,规范作业程序,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文明施工优环境。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以标准化、规范化施工为统领,各分项工程、复杂关键工序的施工作业指导书标准化,工艺流程、设备组合标准化,驻地、料尝预制厂标准化。要全面推行首件工程联合验收制,以样板工程提升质量水平,确保“内实外美”。
四、以人为本,廉洁高效,“树交通新风,建阳光高速”
加强交通系统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是当前交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贯彻落实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十公开”阳光工程要求。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纪检监察进驻制度。规范计量支付、变更设计、资金拨付程序。各级监理和建管处管理人员,要切实履行廉洁自律和“八不准”要求,坚决防止故意刁难,吃拿卡要现象发生,要在严格程序的同时,提高服务和协调意识,坚决杜绝“不给好处不签,给了好处乱签”。各项目经理部要规范材料采购、劳务分包方面的经济活动,确保路畅人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坚持“修三年路,树百年人”的廉政目标,发扬开展“阳光工程”活动以来取得的成绩,使“以人为本、加快发展,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廉洁高效、风清气正,团结友爱、奋力争先”成为新的高速公路建设新风。
同志们,沿海高速公路建设大干序幕即将拉开,我们要振奋精神、不辱使命,凝聚合力、昂扬斗志,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全面完成高速公路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和实现交通强市的战略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篇8
摘 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研究以成都大学为例,在城市型综合大学的背景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以及大学生的发展特点,构建了集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创新力素质为一体的五大素质提升体系的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实践探索充分证明了该工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城市型综合大学;大学生发展;素质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各级各类人才的“潜在力量”、“补充力量”,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具有长远的意义。我国城市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现状却形成一个矛盾的局面。教育部有关调查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以城市型综合大学为背景,力求探索当代大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的路径,培养符合城市发展的人才模式,促进大学与城市的共生共赢。
一、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发展理念
成都大学作为成都市属的唯一普通本科院校,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力求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科与专业设置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衔接紧密;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培养的人才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发挥好”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城市型”理念。城市型大学是指行政关系隶属于某座城市,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紧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大学。这样的大学从高等教育属性、科学研究、学科结构、专业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类型以及教育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应更加贴近所属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城市的需要,服务于城市的成长
城市型综合大学的“综合”理念。城市型综合大学立足于所属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全方位、系统性的动态发展相并轨,满足城市对人才的全面需求,在学科设置上是属于综合型的,具有学科综合性的特征。
城市型综合大学的“人才”理念。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服务于社会一线的工作者是城市型综合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培养人才方面,主要以学科基础能力训练为平台,以企事业标准为插件,适时引进行业新标准、新成果,缩短产学距离,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充分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中涌现出许多精英人才,“鸟巢一代”就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新一代大学生的素质和魅力,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缺乏实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产生了重大冲击,原本单一的思想素质教育显得缺乏实效、缺乏活力,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大学生人格素质教育不够重视。高等教育过分讲究专业对口、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略、忽视心灵教化、人格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大学生人格不健全,或者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缺乏进取精神。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程度不够。在第三次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活动中,被调查的大中学校学生自评同时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力”、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和“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的被调查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1.6%;调查中认为大部分老师教学是“灌输式”的大学生达到44.0%。[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报告概述[EB/OL]. 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28/n36419/10196393.html.2004年03月19日.]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比较欠缺,为高校进一步以创新素质教育为先导,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创新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出了要求。
(二)大学生的发展现状
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丧失。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有所变化。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是以集体主义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该是个人利益无条件的服从集体利益;在对待奉献和索取的关系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按奉献多少索取利益。这些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集体奉献精神和对事业献身精神有所减弱。
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已经表现出择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择业偏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仅把工作当作谋生手段,弱视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等不良趋向。人民网-麦可思2010届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月度跟踪调查(2010年9月-11月份数据)结果显示,仅有24%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并且被调查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收入和工作强度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有直接关系。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随着其收入层次的降低而下降,也会随着其加班时间的增多而下降。[理想与现实:2010届大学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分析[EB/OL].mycos.com.cn/NewsShow/select.action?entry=29574.]
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56-62.]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所必备的条件和基础。但是当代大学心理承受能力却较低,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表明有20.2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上和生活上的不适而引起的焦虑,人际关系的不良而引起的苦闷,消费上的攀比导致心理失衡,性和恋爱而产生的心理困扰等。
三、成都大学“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结构体系探析
成都大学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针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和素质能力的情况为经验依据,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战略在大学生素质能力上的微观激励机制进行经验性的解析,开展实施了“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该工程是以学生工作委员会和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为支撑,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为保障,旨在培养道德修养高、专业能力强、身心健康、具有创新能力、科学知识丰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的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成都大学“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结构体系
“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的结构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创新力素质五个提升体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能力体系。
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主要基于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培养理念,立足于城市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满足大学生就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力素质是现代城市发展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将学生的所有素质集中凝聚在这五大素质提升的培养上,就是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学生素质发展的最根本的要求。通过这五大提升体系使得当代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是相一致的。同时,麦可思的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学生就业的状况与学生素质成明显正相关。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主要也体现在本文提出的五大提升体系和三大能力,这从数据上也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工程体系。
四、成都大学“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的实践成效
成都大学在近三年时间充分围绕城市型综合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素质教育。各学院以学科特点为依托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工业制造学院通过推进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动手能力,塑造科学思维方式,继续打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和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特色工作品牌。美术学院结合专业实际建立学生文化创意项目孵化区,采用项目化运行管理模式,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专业竞赛实训或承接公益项目、商业项目实战,将学生原创的文化创意项目以作品或商品的形式孵化出来与产业相结合。在承担的成都伊藤洋华堂公司自主品牌IYB服装图形创意设计项目中,提交设计方案300余件,通过竞标,已有8套使用方案被确定,现已全部投放市场在商场售卖。各学院的项目和活动各具特色,各有长处,紧密围绕工程的理念,积极进行实践,展示出学院在素质教育上热诚和努力。 (一)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大学是各类人才产生的摇篮,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评估是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评估,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的全面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高等教育应时刻把握思想政治素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始终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
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体系的建设方面,成都大学以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为主渠道、以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为引领、以思想网络阵地建设为手段、以党团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第一,抓好入学教育。大学新生一年级开设入学教育课程,让新生尽早认识专业方向,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好大学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注重社团能力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经验、技能的表达能力。同时善抓分时分众主题教育,以突出教育实效。第三,加强网络教育。利用互联网高效、互动性强,学生参与面广的特点,积极构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在学生中努力倡导积极、健康、绿色的网络主流文化;重点加强学生天地网站、学院-班级QQ群思政联动体系的建设,着力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网络道德教育、网络行为规范引导、网络法制教育。第四,实行班级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创建先进班集体活动,启动创建先进班集体网上申报工作,建设网络“班级之家”,实现班级事务公开、班级财务公开、班级各项活动展示公开;积极推进班级民主建设,形成班级建设工作可视化、可比化、监督无障碍化。
(二)人文科学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人文科学素质作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素养、行为规范等素质的综合体现,既是人的素质结构的基础,又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最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就是要
把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积累的价值理念、品格素养、人格情操等精神财富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素质教育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科学以人文为本,人文以科学为基础。在人文科学素质提升体系的建设上,主要通过通识教育工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社团活动来实现。例如,素质拓展体系的建设,整合、深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出台了《成都大学关于实施素质拓展卡积分的暂行规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和需求,实行学生素质拓展卡,逐步构建多样化、模块化、动态化的素质拓展体系,并与学生的各级各类评优评奖挂钩,使学生在活动中拓展学习知识的范围,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如通过校园文化平台的建设,举办了学生社团文化节、、“魅力曲艺、悦动青春”中国传统曲艺进校园、《成都大学校歌》《成都大学学子之歌》仪式暨校歌大家唱等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身心健康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身心健康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身体素质表明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魄,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大学生接受一切教育,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身心健康素质提升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全年开展各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常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运动锻炼热情,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以各类高水平运动队参加全国各级大赛为契机,带动全校学生整体运动水平,并积极参与服务社会活动。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每年有近6千学生受益,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在危机预防与干预上,一方面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举办新生讲座;一方面协同各学院排查有各种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对筛查出有危机倾向的学生逐一面谈,并对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咨询、干预。
(四)职业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职业素质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
在职业素质提升体系的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了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服务体系,将就业指导、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等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将学生的发展与其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将其学业选择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衔接起来,以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力。建立课堂教学、课外讲座和竞赛活动三级培养体系融入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全校必修课以及《学生领导力》、《创业实务》等全校任选课,自编出版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赢在校园——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通过三大品牌讲座、知名企业进校园、校友讲堂和创业讲堂等举措开展就业和创业意识教育;举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模拟面试比赛等,让学生以赛代练,理论联系实际,有力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择业指导。
(五) 创新力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创新力素质是指一个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具体表现在心理素质、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所具有的开拓性、独创性、新颖性等特点,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大学生创新力素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科技竞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创新力素质提升体系建设方面,学校一直注重学生工作与专业教学、专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积极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宽松氛围。建立ECOC创业服务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E即教育,通过构建创新人才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C是通过竞赛遴选创业项目;O为通过建立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推进大学生创业;C指构建创业扶持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学校聘请了50余名成都市青联委员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与地方政府设立的大学创业园联合建立了创业预孵化基地,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实践;成立创业俱乐部,开创kab创业基础教育选修课,举办创业讲座和创业设计大赛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不断得到增强。3个学生创业团队被评为成都市大学生创业重点项目,IDO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2010创业成都市“创业潜力奖”,豆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表西南地区(只有4个团队)参加CCTV《创意中国星》全国总决赛,获得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50万元的投资。全校已经形成了“以课堂教育为基础、课外讲座为补充、就业创业实践为特色、专业教师队伍为保障”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四、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人力资源,加强大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而且也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职责之一,有利于促进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成都大学“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的推进工作还将在探索与实践中继续深化,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战略实施的实效性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晓明.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2]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3]刘绍荣.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途径[D].复旦大学,2004.
[4]理想与现实:2010届大学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分析[EB/OL].mycos.com.cn/NewsShow/select.action?entry=29574.
[5]汪莉.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
[6]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报告概述[EB/OL]. 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28/n36419/10196393.html.2004年03月19日.
- 上一篇:有关演讲的技巧
- 下一篇:非遗文化的现状和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