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综合素质文化素养

篇1

一、独立学院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现状

自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继续提出振兴扩大文化产业的总体战略后,文化创意产业呈井喷式发展,面对市场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很多独立院校开设了动画设计、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智力支持,然而,在对人才的培养上,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案滞后,培养模式固化

由于不少独立学院往往是依托于高水平母校建立的,在办学过程中,可能会简单借鉴和模仿母校的培养方案,教学理念,忽视独立学院本身的特征,导致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精确。此外,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往往从学校层面,科研层面,而不是从市场企业层面考虑,忽视市场企业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特征,课程不够实用,导致培养方案和市场需求脱节,在培养模式上,往往还是沿用“教授”为主的方式,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欠缺,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相关毕业生却无法迅速上手。现有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如果仍然墨守成规,那么在国际发展的大背景下,其发展必将举步维艰。

2.缺乏系统的创意创新课程,实践平台与产业缺乏有效互动

虽然文化产业对人才的核心需求之一是“创意,创新”,不少院校也将其列入了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不少院校墨守成规,往往是在某些课程中加入实践内容作为创意培养的体现,很少单独或者系统开设“创意创造类”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而在国外,创造力的培训已经形成一套成熟课程体系。此外,独立院校提倡“产学研”一体化,虽然与相关建立多个实践平台和实习基地,但与实践平台的沟通往往是短期的、表面,缺乏有效互动,更缺乏评价反馈机制,导致学生的实习也好,实践也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忽视文化创意人才理论教学和文化底蕴和修养的培养

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文化基础薄弱,专业基础也不扎实,导致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理解不够灵敏、透彻,不能够做到点就通。他们往往愿意接受兴趣度较高的专业实践知识,如拍片导演,专业设计,而对于基础理论不够重视,这样导致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知识欠缺,文化底蕴不足,修养不高,最终致使其逻辑思维不够灵敏、辨别能力不够正确以及判断力不够科学;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对相关文化背景和内涵的领悟,学生对艺术作品内在的广度、精髓、新意缺乏深度理解;创作灵感缺乏新意等等,这样的学生即使进入文化产业,往往也只能成为技术的执行者,或者是低端环节的复制者。此外,文化产业需要的创意型人才往往需要跨界,而对于不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需要多层次领会融会贯通的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因而很难达到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

4.缺乏有业界经验的教师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素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而从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师资力量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教材数量少、水平参差不齐,大大落后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教师的知识体系不能紧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少教师往往是从“学校——学校”的职业发展模式,又由于自身职业的发展需求,重视理论知识和高深的学术研究,而忽视业界从业经验的积累,这样就很难培养出业界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提高独立学院文化创意人才综合素质的途径

1.根据独立学院定位,按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培养计划

文化产业本身是一门新兴产业,为此,开设该类专业的独立院校应当进行充分市场调研,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走出去,请进来,与市场对接,不断完善培养计划,对市场需要的本专业技能进一步解析,从人才的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等多维度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充分的师资力量来保证学生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的获取,从而培养出社会需求相符合的“高素质、宽口径、重交叉”的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以南广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来说,该专业与业界合作完成了汤山街道文化产业规划和江西南昌出版产业园规划项目,充分利用各种业缘关系,利用广电总局课题的调研活动,成立了由学界和业界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更好的实现了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化、市场化。

2.深化课程改革,夯实理论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创新创意培养

文化创意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创造力,而根据王雪野等人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创新意识、知识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其创意人才创造力的提升最有帮助。因此,独立学院应该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设置适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学科课程,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激活创造性思维。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专业知识,理论课是学生获得和提升通识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首要途径和基本环节,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素养,才能谈创新和创造,为此,应当进一步夯实理论课教学。同时,坚持“一专多能,求实创新”的原则,加强实践环节,具体可通过设置“集中实践”、“课内实践”、“项目专题实践”、“定点合作实践”等多个实践环节来强化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以实践带动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开拓实践教学的广度,更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深度,如南广学院文化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业界建立了“7+7+7”的实践基地,每年暑假组织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调研活动,会展专业每年定期参与中国会展经济年会,提高了创新意识。在课内实践这一块,文化管理学院新设“文化项目创业策划与实践”课程,将课程最终的考核与校内外的创业大赛结合在一起,使得实践课程不流于表面,丰富了课程的现实意义,该院相当一部分课程已经逐渐建立一套比较成熟的课内实践及评价体系。

3.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授是人才培养的首要途径,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人才素质的高低,为此,应当进一步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选拨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老师组建教师团队,鼓励相关老师走出去,进修,定期参加文化产业学会或者是业界举办的活动或者是国内外学术会议,跟进文化产业发展,了解文化产业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同时强化激励机制,打造教师团队领头人。此外,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以模块为基础的教师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多种模式,构建“创业知识普及+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在实践中重点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性背景和创意人才“能力群”的训练。这里所要求的“能力群”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

4.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评价机制,建设校园孵化器

为了更好地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人文素养、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独立学院应当制定并且落实相关制度,积极组织各项党团活动,开展各种励志教育和自律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志愿者活动,通过给予实习补助、举办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取专业技能和创新实践的相关证书。建立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定期进行动态评价,同时也可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表彰大会和经验交流会。同时,有条件的独立学院也可以建设相关创意产业成果的孵化器,如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帮助学生将其创意成果转化为真正的,以此激励学生。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文化融合;英日双语;综合素质;积极作用

一、引言

现存的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东西方文化泾渭分明,背道而驰;另一种则认为东西方文化在本源上讲有很多共性部分。笔者认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现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将目光放在如何有效利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切实提高双外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这一问题上来。从这一点来看,双语(尤其是东方语系和西方语系同时学习的)学习者,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首先,双外语的竞争力比单一语种更强,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双语(尤其是东方语系和西方语系同时学习的)学习者因为能够接触到完全不同,甚至是相悖的文化,在综合素质的养成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东西方文化融合对英日双语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

英日双语学习者能够接触到东西方两种文化,应该充分利用双文化这一优势,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与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接受和吸收。笔者认为东西方双文化比较融合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价值核心

英美国家重视成果,成果是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而日本则将成果只是作为评价标准之一,日本的价值观中,个人的成长过程同样重要,即使结果不圆满,但是过程中的成长也同样能够体现个人的价值。只重视成果,容易出现实用主义倾向;只注重过程,则可能目标方向性不强。价值核心方面的东西方文化融合,能够在提供明确前进方向的同时又不拘泥、不强求结果,能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来不断提升自我。

2.信仰追求

英美国家追求自由、平等,能够在各个领域形成一个比较自由宽松的环境,但是缺点是可能会缺乏制约和秩序。而日本社会等级秩序的观念和社会模式,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在信仰追求方面的融合可以让大家在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各司其职,权责分明,同时充分尊重他人的不同想法和行为,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和平台。

3.思维模式

英美国家注重个性培养,鼓励锐意创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自身实践来积累经验的;而日本则非常注重前人的经验积累与传承。过度单纯求异求新,想法难免天马行空,难于落到实处;但是过度在意前人经验,则可能裹足不前,缺乏激情。因此思维模式的东西方融合,可以在尽可能地吸收利用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锐意创新,既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又能不断实现完善和提升。

4.工作模式

英美国家工作中倾向于个人奋斗,个人的工作成果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而日本则更注重团队协作,弱化个人的功能,强调集体的成就。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人才的全球化趋势也在不断增强。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缺一不可,既要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又要有集体协作的精神。因此,工作模式上英美国家的积极进取与日本的团队精神互为补充,其融合是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

5.表达方式

英美国家语言表达以达成目的为主,准确直接,高效清晰;日本人则更注重自己表达的礼节性和氛围性,推崇暧昧委婉,礼貌和煦。所以西方国家的人在学习日语或于日本人沟通的时候常常一头雾水,把握不到谈话的重点。而与此相对,日本人常常觉得英美人很多时候太过直接,不顾及对方的心理和感情。正是因为这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迥然不同,才导致了沟通交流不畅,甚至产生误会。那么,如果能够尝试融合东西方表达方式,基于东方文化,更多地关注到对方的心理和感情诉求,进而采取更恰当的表达方式,同时融入西方表达方式的简洁明了、注重实效,那么,我们将能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目的明确地进行有效沟通。这对于跨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双语专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现在还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双语中的“英法”“英德”“英西”等专业,因为处于较为相似的文化圈中,文化在人才的综合素质养成方面因为其“一元化”性质明显。而“英日”专业有其特殊性,语言体系文化体系可以说背道而驰,但是同时这种“多元性”文化的差异和融合也有着有益的影响。

因此,在英日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大文化的导入力度,不仅要通过文化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更要让学生辩证地吸收两种文化的精华部分,以英美国家的自由平等、求实求新、拼搏奋斗作为动力,以日本的谦虚有礼、稳中求胜、集体协作为保障,为双语型、应用型、全球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3

本文主要介绍了文化育人在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可以让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育人在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工作者应该寻找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将文化育人的作用尽情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关键词:

文化育人;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1引言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应该贯穿文化育人的理念,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通过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现代人才教育的要求。

2文化育人在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2.1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高职院校中也是一样,只有为学生的成长和素质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养成,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文化育人的实施,可以使整个学校充满文化的气息,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也会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和感染。文化育人可以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一个生动活波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校园中不断发展自己。校园文化活动是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每当一届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教师对应该对学生宣传校园文化,并举办关于校园文化的各种校园活动,例如各种演讲比赛、体育比赛以及文化表演比赛等都是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只有高职院校整体上呈现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等风貌和校园文化,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2.2文化育人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家庭,受到不同的家庭教育,因此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在高职教育中,虽然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贯彻文化育人的理念,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在贯彻文化育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应该开展各种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活动。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学校不能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开展不同形式的内容和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例如擅长体育的学生可以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口才好的学生可以参加口语演讲比赛,有文艺特长的学生应该在文艺表演中展现自我。为了让不同性格特征以及特长的学生都能够拥有展现自我的平台,学校应该充分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创建一个文化育人的良好的氛围,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3文化育人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高职院校中也是一样,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提出更高的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过程中,文化的熏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其实可以将对学生的教育看成一个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贯穿到教学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加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学生也会在充满文化内涵的教学氛围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素养和素质。因此,院校应该开展各种不同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活动,使整个校园的文化内涵可以得到提升。不仅如此,通过开展文化育人的活动,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是以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为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比一般的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可以说几乎全部的活动都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的,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3发挥文化育人在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作用的方法

3.1树立文化育人的新观念

在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全体师生的文化育人的新观念。为了树立全体师生的文化育人的新观念,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教育,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另外,还应该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和职工进行文化育人思想的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人才培养观念,尤其是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更应该加强其对文化育人观念的认识,只有让教育工作者接受和认同文化育人的观念,培养其贯穿文化育人思想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思想,才能让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工作以及教学开展文化素养的养成教育。只有加强了教师的思想认识,才能让整个学校都笼罩在浓厚的文化育人的浓厚的氛围中,从而对学生开展文化素养的教育工作。在更新教学观念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校的教师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到本校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都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一些专业课的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认为那是其他教师的责任,从而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教师对文化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另外,高校本身也应该认识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的责任。在现阶段,文化育人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教育的大背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将文化育人作为一项日常的基本工作和责任,之后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3.2构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系

文化素养属于一种综合性的素养,因此在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仅仅依靠一部分人的努力是不能完成的,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只是通过某一种方法和途径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和多种内容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系,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进行系统和完善的培养,才能真正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构建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体系的时候,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在构建学生文化素养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课程建设提出更高的重视。在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接受文化素质课堂体系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从多个相互联系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接受全面的教育。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文化素养教育的队伍建设,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才能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进行,例如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招聘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从而不断提高文化育人的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还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同时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果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一些学生可能会不愿意单独进行咨询,因此学校还可以对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开展一定的心理课程,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为文化素质的培养奠定厚实的基础。

3.3有效融合职业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培养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指导,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的人才,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已经转变成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在实现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因此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本校的教学特点,依然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提出相应的重视。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提供文化基础,从学生的职业能力也能一定程度上看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在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视度的认识。在将职业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培养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提高。

4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高需要依赖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将文化育人理念贯穿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可以为了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此外,文化育人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学生的素质养成中,学校应该树立文化育人的新观念,构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系,同时有效融合职业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培养。

作者:程立珂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军.浅析大学素质教育中的文化育人[J].北方经贸,2011,(5):76-77.

[2]陈平,严燕.论文化育人视野中的通识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84.

[3]周立华.文化育人思路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困境分析及实践路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21-25.

篇4

(一)增强体育人才的人文情怀

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体育人才在训练过程中较为艰辛,并且多数的体育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无法提起兴趣,导致自身的文化素养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出现[2]。对体育生的教育,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逐渐深入,相关专家学者对其重视程度愈加提升,就如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以往学者认为体育生文化课程学习水平较低,从而导致综合素质偏低。与之相反,体育生综合素质偏低主要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合理的沟通,学校对体育生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缺陷,过于重视体育生的专业素质和成绩排名,而忽视了对体育生人文清欢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最基本的人文情怀变得匮乏。

(二)提升体育人才的语文素养

在针对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语文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配合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在长时间的熏陶中,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宽视野,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他学科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推动体育人才的全面培养。

(三)缓解体育训练打来的枯燥性

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日常的教学课程多是针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专业技巧进行训练,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加入适当的语文教育,能够有效的缓解体育训练带来的疲倦感和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3]。从以往的体育专业训练内容来看,由于需要参加各种比赛,日常的训练不可缺失,导致体育生每日的运动量较大,保持着平稳的生活节奏,内容较为单一,长此以往容易给体育生带来心理上的压抑,不利于未来发展。将语文教育加入到体育人才培养中,一方面加强了体育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使其训练之余生活内容更加多彩,增加欢乐和情趣,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面对体育训练以及生活过程中,培养更加灵活的思维意识。

(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语文教育加入到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4]。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日常训练枯燥、乏味,每天的生活节奏相同,而成为优秀的运动员更是在少数,成材率远远要低于其他专业。为了在赛场上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从最初的阶段就开始了激烈的竞争,淘汰落后的人,由此致使淘汰的学生面临着转换其他专业谋生的问题。在面临社会就业压力时,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语文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展现自身素质,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竞争,奠定未来发展。

2、我国体育人才语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

就目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而言,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取得实质的成效,学校在制定体育人才培养战略部署时,未能充分考虑到体育人才的语文素养所起到的作用,对于促进体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我国的众多体育院校,对于体育生的教育方式主要遵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未能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长此以往造成了教育体制的僵硬,教学成效逐渐降低[5]。同时由于部分体育学院自身规模较小,在设施投入以及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难以保证充足的资金予以支持,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学校的忽视,导致教师缺乏前沿教育理念,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体育生的未来发展。

(二)受专业性质影响

体育专业由于特殊限制,导致体育生在文化课知识的学习方面缺乏兴趣,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将文化课教学任务落实到实处,加之学校对文化课知识学习的忽视,致使体育生没有按时学习的习惯,来提升自身语文素养。此外,体育专业的教师在开展文化课知识传授过程中,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尚未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观念,认为体育生并不需要过多学习文化课知识,应将教学重点放在身体素质锻炼以及运动技巧训练方面,以便更有效的提升成绩。久而久之,学生文化课知识学习力度不足,缺少文化熏陶和语言素养的提升,内心会受到强烈的挫败感,甚至出现压抑的现象,从而影响正常的体育训练,训练成效降低,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难以有效提升。

3、高校语文教育与体育人才培养的整合措施

(一)提升语文能力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以及教师对语文教育予以高度重视,能够有效的促进体育人才语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宣扬语文教育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引导学生能够明晰此种观念,带入到日常学习和训练中。教师应明确自身定位,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同学生充分沟通和交流,促使两者能够意识到语文素养提升对体育人才培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指导今后的工作顺利开展[6]。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能够主动的配合教师参与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并逐渐专为常态,养成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语文教育同体育人才培养的整合。

(二)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

为了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同体育人才培养整合,应摒弃传统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将语文驾驭同体育训练有机结合,采取多样式的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更好的配合教师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纵观我国目前体育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文化课知识同体育课教学内容结合一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问题,多数高校存在顾此失彼,过度重视体育专业技巧和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由此,为了规避此类现象的发生,有效的提升教学成效,应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特点,针对性开展教学,丰富教育手段,久而久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日常体育训练过后,教师可以通过文化演讲的形式,促使优秀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来引导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构建新型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明确自身的引导者身份,构建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潜移默化中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国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看法,将自身定位在课堂的主置上,制定课堂规则,教学过程中以自身思路来开展教学任务。而学生只能被动式的学习,接受教师填鸭式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学习兴趣下降。由此,为了规避此类现象出现,应构建新型课堂模式,促使师生之间能够平等交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建议和看法,此外需要兼顾体育生学习特点,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语文素养为目标。

4、结论

篇5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人们的肚子里有大量的“墨水”,饱读诗书,自然才华横溢,高雅光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极为重要。文学素养是教师思想、文化水平的直接体现,是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教师的文学素养具有内隐和外显的双重性质,但又常常处于内隐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展现出来,在言谈举止中流落出来。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较高的文学素养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不断地拓展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教师的文学素养对学生有一种美的熏陶和感受,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提升,促进自己文学素养的提升,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和观察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但对于绝大部分的语文教师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会阅读或者关注一些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但是,很少有教师会坚持每天阅读,将阅读作为一个日常的行为和习惯;经常写作的教师更是少数,尤其是对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日益浮躁,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进行写作和创作的教师更是少数。所以,对于现代的语文教师而言,文学素养偏低是一个普遍的现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样的现状急需得到有效的改变。那么,是什么促使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偏低的现状呢?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的客观因素

 

当前,我国的绝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都来源于师范院校。按道理经过专业化的师范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但是,当前,在师范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往往偏重于一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忽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品读能力培养,从而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着文学素养偏低的现状,这类学生一旦涌入高中院校,其思维习惯也容易影响到高中学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偏低是师范院校培养存在问题的直接体现。

 

(二)教师自身具有惰性心理

 

对于很多公立院校的教师而言,一旦入职,将属于已经端上了“铁饭碗”,从而使得很多教师在入职以后,思维和行为习惯开始慢慢懒散,不再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往往过度依赖参考书,从不思考和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通过各种丰富的参考书对学生进行教学。长此以往,教师的思维惰性逐渐增强,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文学素养都会呈现逐渐衰退的局面,不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教师教学压力大,无暇顾及阅读和写作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更是感到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已经花了不少心思。尤其是对于一些既有家庭又要工作的中年教师而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更甭谈什么阅读和写作。所以,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偏低,一方面还是源于教师压力较大,少读懒写,影响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提升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策略分析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偏低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提升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刻不容缓。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极为重要。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怎样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明确阅读方向

 

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和长期大量的阅读密不可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对教师的阅读进行一个详细的规划和研制,确保教师在日常行为中进行有效的阅读。例如,学校教育专家给教师开出一些专业化的阅读书目,或者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确保教师在日常行为中进行广泛的阅读,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学素养。

 

(二)激励教师进行文学创作

 

写作是展现教师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校可以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的形式,激励教师写作。文学刊物的创作必须具有特色,且在每期的刊物中,要通过一些简单的评比激励教师的写作热情。例如,在每期刊物中,学校可以通过推选“本期人物”的方式,对一些喜好写作的教师进行一个人物概述,激励教师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让教师在日产生活中积极进行文学创作。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教师自身要具有提升自己文学素养的意识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要彻底改变传统懒散的教学心理。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建设,确保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进步。

 

(四)学校加大培训力度

 

要想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学校需要多做努力。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名师讲坛的方式,对大量的青年教师进行再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学校可以设立青年教师比武的擂台,培养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解读能力,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息息相关。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低下的现状,笔者通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提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策略

篇6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学生;文学素养;方法

现今,中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育普遍存在过分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而无视其文学素质升高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高职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前进与科学人生观的树立而言具有特别大的不利影响。为了有效地改变这一现象,各高职院校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用一系列与自身实际相符的措施,给予学生文学素养充分的重视,增强其文学素养,最终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增强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高职学生高尚人品及气节的养成。纵览中国数千年文明史,浓郁的文化底蕴及各家思想的熏陶,让历代文人均拥有了一种文士风骨及气节,让他们的生活充斥着夺目的色彩。千百来年,此种气节始终影响着国民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由于受我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特别深,所以我国的文人们均拥有了一种与西方民众不同的人生追求,同时其品格及气节亦与众不同。

(二)有助于高职学生审美眼光的提升。人们鉴赏文学作品,通常不是有目的地接受知识,提升认知水平,而属于寻找一种精神的慰藉及情感的满足,以期于一种短暂的“忘物”境界中收获心灵的及栖息。读者于艺术世界里尽情地翱翔,直到忘却世间诸般烦恼,此种无意识的效果能够让人获得满足,让其灵魂获得净化及升华,能够让人于长时间的文学感染里,眼光变得开拓,境界获得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品读,能够重塑高职学生的灵魂,让他们领会到人生的终极意义;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进而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当中。

(三)有助于高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人类的需求理应创建于物质及精神生活之上,二者应当同时具备。于追求物质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的行为正不正确,高不高尚均与其素养高低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在现今倡导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高中学生心态的好坏、行为的正确与否均会对他人及社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当前,因为信息时代的迅猛前进,人们慢慢领会到文化知识及文学修养的重要性。此外,鉴于高职院校文学课程的开设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及文学修养的提升,所以各高职院校理应自现实情况出发,增设文学课程。

二、新形势下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

近年来,鉴于社会对文学素养重视度的提升,怎样提高高职学生文学素养亦变成了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属于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所以各高职院校文学老师理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并在“灌溉”学生的过程中,采取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鼓励学生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各高职文学老师理应提倡学生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名著,培养学生品读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拓宽其阅读面,促进其乐观豁达精神品质的形成。阅读属于学习的前提,而文学作品的品读则属于促进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的前提,没有品读,学生便无法具备文学的积淀,也无法形成对文学的领悟力,文学素养的提升便成了纸上谈兵之举。

(二)创建文学社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文学社系由诸多拥有相似文学喜好的人汇聚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社团。在此社团里,社员们互为知己,共同学习交流,好比于沙漠中行走的人们见到了水源,失去方向的航船遇见了指明灯。学生于文学社活动里获得了精神慰藉,更收获了实施文学学习的勇气及信心。文学社团的创建不但能够将喜爱文学的学生汇聚在一块,让他们彼此鼓励,共同进步;同时还能够形成一种文学效应,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文学的学习当中。所以,各高职院校理应为文学社团的创建供给诸多帮助,并指派专业的指导老师实施文学的管理,对其诸类文学活动进行指导。

(三)定期举办文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学眼界。文学品鉴属于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对于那些领会了文学奥妙的人而言,即便是独自一人待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只要给他一本书,他也能够怡然自得,获得专属他的欢乐。然而,就刚刚接触文学的高职学生而言,个人独处便如同于旷野里歇斯底地里地呐喊也没有人会听见一样,最后他们便会慢慢丧失呐喊的勇气及信心。文学活动好比为爱好文学的学生供给了一个舞台,此处灯光闪耀,知己者甚多,在此种文学舞台上,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及兴趣便能够充分地被激发出来。

(四)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生评价系文学课程落实的关键构成部分,它兼具导向及教育意义,正确的评价能够较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及成长。近段时间来,与学生评估相关的内容获得了教育人士的普遍关注,且于高职学生培育中取得了运用及落实。以前高职教育对学生的评估普遍重视终极评估及知识评估,此种评估方式极具片面性,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造成诸多阻碍。现今,各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学生形成性评估及素质评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前进是特别有利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及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前进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理应给予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充分的重视,以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社会竞争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前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高职学生文学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途径[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08).

篇7

关键词:钢琴教学 音乐素养 综合素质 培养途径

钢琴艺术的完美表达需要演奏者拥有精湛的钢琴演奏技能以及高超的曲谱理解能力,同时也需要钢琴演奏者热爱钢琴艺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情感,可见,钢琴艺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对钢琴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职业生涯以及我国钢琴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也正因如此,高校进行钢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力求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文化艺术市场繁荣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修钢琴专业,高校钢琴专业也由此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但是从目前的高校钢琴专业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来看,钢琴教育过于强调钢琴知识的理论性和专业性,甚至教师在以学生的钢琴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钢琴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深厚的钢琴专业素养,也要了解一定的钢琴人文艺术知识并具备钢琴音乐的审美情趣。总之钢琴音乐素养的培养与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均是目前我国高校钢琴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坚持这种人才培养理念才能实现学生钢琴专业技能与高尚情操的统一,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那么,钢琴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该具体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验,将相关建议和教学策略总结如下。

一、制定正确的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阶段内,想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钢琴专业素养,就要督促并监督学生进行钢琴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理解和领悟能力。而培养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则需要教学人员充分明确当前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形式,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大量教学工作经验表明,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钢琴专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浓郁的钢琴艺术氛围。教师在选择钢琴教学曲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曲目的专业性和教学难度,还要考虑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艺术美感和情绪渲染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需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努力发掘钢琴曲目中蕴含的审美价值,并通过自己的加工和表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钢琴音乐曲目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被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所打动。学生选择进修钢琴的原因多样,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主观层面的热爱。而且在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刻板,过于重视技巧的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在长期枯燥单一的训练过程中失去了学习钢琴的耐心,在钢琴技艺层面也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而通过对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偏好,在钢琴技巧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更大程度的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才能。钢琴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利用钢琴教学中的每一个因素,不同节拍、旋律、调性均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和情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准确的把握每一个音乐细节所蕴含的情感和功能,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进一步提高对钢琴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高校可以在目前允许的范围和条件之内开设一些与钢琴音乐在专业上相关的音乐鉴赏课程,借以全面的培养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能力。

其次,钢琴专业需要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人文认知能力。很多进修钢琴专业的学生虽然专业能力较强,但是长期的专业训练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大部分钢琴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薄弱。虽然表面来看,文化课知识与钢琴专业知识不存在直接关联,但是钢琴训练过程中所需掌握的一些思维和方法与文化课程中的思维方式是相互联系的,而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也能够对钢琴专业的学习起到启发和创新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钢琴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钢琴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化课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钢琴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表现程度的好坏可以被视为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想要培养一名优秀的钢琴专业人才,除了要培养其钢琴技能和钢琴情感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大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做出判断,但是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并不丰富,面对一些复杂的事物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有可能会走入误区。因此,高校钢琴教学一定要担负起为人师者的责任和义务,将自身的钢琴技艺与丰富的人生经验相结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仅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更要做学生人生路途中的精神导师。

二、创新钢琴专业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高校钢琴想要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要充分重视当前教学模式和理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高校钢琴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因此逐渐失去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导致钢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也有很多教师过于重视钢琴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钢琴实践的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实际演出的经验,难以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这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十分不利。因此高校钢琴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注重根据不同阶段内学生的特点,对理论、实践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节与安排。大部分进修钢琴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基础,但是可能尚未形成独特的钢琴演奏体系,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也尚不全面,因此在这个阶段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主要培养学生的音感,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并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情感的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将钢琴知识与其他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融合,实现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的融会贯通,培养起学生们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综合鉴赏能力,让学生从生活和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当中。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其兴趣爱好相互结合起来,开展具有钢琴专业特色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对现在普遍流行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进与创新,更多的开设一些实践活动类型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音乐,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风格。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钢琴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

除了舞台表演能力之外,高校钢琴专业也需要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钢琴艺术创作性思维。在高校钢琴教育的这个阶段内,教师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钢琴创作能力。

三、打造高水平的高校钢琴教育团队

在高校钢琴教育阶段内,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好课堂时间,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更大的价值。作为钢琴专业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督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把握时间和利用时间。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钢琴练习的过程感觉到厌烦,想要放弃钢琴音乐时,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以正确和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钢琴学习和练习,保持对钢琴的热情。

与此同时,高校钢琴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钢琴知识以及其他文化课程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每一个学生特点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每个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误区和盲点,帮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在练习和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扎实、牢固的音乐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钢琴专业在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新时期,需要钢琴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转变钢琴教学只注重理论忽略实践的不利局面,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钢琴综合素质能力,使之真正意义上成为符合我国钢琴文化艺术市场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璐璐.浅析钢琴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西部(下旬刊),2011,(05).

[2]敖欣,肖杨新.高师数码钢琴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

[3]孙静.谈高师钢琴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4]包慧琴.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神州(下旬刊),2014,(03).

[5] 倪静.浅谈高师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J].音乐大观,2013,(19).

[6]赛欢欢.关于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J].雪莲,2015,(08).

篇8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评价的随机性、常态化,努力做到“四个结合”,把评价贯串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

1.评教结合,将综合素质评价与课堂教学管理有效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紧密地联系起来,随机制订包括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倾听表达、小组合作、质疑探究等多维度、多指标的评价内容。学校对教师教学的目标、教学实施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制订了各学科评价标准,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建议维度等多个教学指标。观课教师利用管理平台分别对被评价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用最后形成的数据作为分析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依据。

2.评学结合,将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习品质养成有效融合。

我们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品质。课堂上教师进行以提升学习品质为目的的学习评价;每个班级在黑板上开辟综合素质评价专栏;学生的课本上贴着老师奖励的小星星、小笑脸、小红旗,课堂作业本、家庭作业本上张贴着代表不同奖励等级的小贴纸。在评价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愿学、会学、乐学、善学的浓厚学风。

3.评育结合,将综合素质评价与行为规范教育有效融合。

我校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真实场景配上充满正能量的图片、朗朗上口的童谣和师生合唱录制的歌曲,做成了德育微课视频《一日常规歌》,每节课前各班播放,同学们都会自觉地跟唱。这种图文、影音结合的评价方式避免了简单的说教,使德育更容易内化成素养。我们还仔细研究了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以及台湾等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特点,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结合《新二十四孝》、传统节日主题电子报刊等校本课程以及少先队德育活动,将综合素质评价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

4.评研结合,将综合素质评价与课题实践研究有效融合。

如今,我们已顺利完成了“小学生综合素质多元化评价”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和开题工作,并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渗透到课题的实践研究中,采取多种研究方法落实课题研究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我校最终通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全面呈现出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综合素质报告不仅丰富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了自己,为其发展规划提供了一个科学、系统的参考。

四、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1.学生方面:随着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及评价内容的具体化,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点。自评中,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有待提高,审视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勇气需要增强;互评时,学生常常因缺乏对他人深入的了解而无从评价,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予他们合理有效的引导,学生之间还须加强沟通和交流。

2.教师方面:教师应避免对学生作盲目的鼓励或批评,避免作以偏概全的评价。随着学生自我认识和愿望的提高,一些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由于学生评价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变化,评价指标的细化,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与扎实的功底,否则难以胜任评价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和业务理论,广泛深入地了解学生,细心观察学生,做大量的、细致的调研工作,才能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意志、个性等。

教师要做到因人施评,突出学生的发展趋势,让每位学生获得肯定和成功,看到更高的目标和希望,体验到教师、同学的关爱,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到自己的成长!

3.家长方面:评价工作受家长素质、家庭环境的制约,很多家长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认识还不够,“只要成绩,不重素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强化策略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教学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不仅要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实现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特殊性,其对于学生技能关注较多,而对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则关注较少,由此导致语文教学的主体性地位不断下降,趋于边缘化发展,这必然会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针对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的加强语文教学的策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其全面发展。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语文教学逐渐边缘化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是必须的,在其学习过程中占据着主体性地位,而近年来,职业教育逐渐得到重视,课程学习实用性的观念不断强化,由此导致大多数中职院校一方面实行着如火如荼的专业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不断削减基础文化课学时,为专业课学习提供更多的课时。此外,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拘泥于传统教育模式,不能够与时俱进,课本上的很多知识都未向学生讲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热爱文学的学生即使想深入学习也无从下手。中职语文教育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其边缘化趋势也越发明显,对于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传统语文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职业教育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几乎所有岗位都对劳动者就业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竞争,但是,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其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具有一定偏差,大部分的中职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并不断引起先进技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需要,而对于基础课程则投入较少。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由此导致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已经难以满足新的职业教育需要,制约了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虽然我国对于专业型劳动者较为渴求,但对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中职院校的倾向型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养非常不利,需要及时改革与创新。

二、加强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策略

1.强化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语文教学都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主体性课程,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对此,中职院校在革新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强化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坚持基础课程教育与时俱进,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对于中职语文教学,中职院校要广泛宣传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确保每周都安排适当课时教授语文课程,以确保学生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基础文化素养的提升,以更好的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立足之地。

2.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由于中职院校对于文化课学习的片面认知,导致语文教学难以受到重视,很多学生对于基本的文化知识都缺乏了解,严重影响了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此,中职院校应当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及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分析,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坚持与时俱进,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国家应当改革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内容,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当包括现代文、文言文、文学作品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训练等部分,同时保持各个部分的相互独立,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同时还要兼顾实用性和时代性,以更好的切合现代文化发展需要。其次,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竞赛,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平时注重阅读各种不同的书籍,以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好的满足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目标,促进中职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加强。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语文教学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而就当前中职院校语文教师的情况来看,对于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仍有一定欠缺,因此,要想促进学生加强语文课程学习,就必须促进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中职院校应当严格招聘程序,确保招聘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胜任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要定期对语文教师实行培训,以确保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研组内部也可是适时举办讲课说课比赛,老师们各展所长,相互学习较好的教学方法。此外,中职院校还应当加强对语文教师道德素养培训,以做到始终为了学生,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虽然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并没有较大关联,但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却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必须不断的汲取时代知识,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4.促使学生将语文学习运用于实践

中职院校不关注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语文学习难以在实践中应用,由此使得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无所谓,只要将专业技能课程学好便可以了,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影响了语文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此,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技巧,将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当中,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实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专业技能活动,让学生走上社会感受高素质说话方式与低素质说话方式的区别,同时引导学生观看一些文化底蕴强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中职院校还可以举办各种专业技能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够知根知底,用文化知识来说明一项技能的发展,用技能来说明一项技术所蕴含的文化知识,通过将语文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紧密结合,可以不断促进学生专业素质与基础素养的共同提高,从而实现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更好的满足其就业需要。

三、结束语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未来的职业方向已经基本上确定,因此,其表现意识大部分都会表现在专业技能的展现上,但不属于专业课程的语文教学却是其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这对于提升中职学生的专业素养意义重大。因此,在未来的中职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语文教学,积极改革和创新语文教学内容及语文教学模式,同时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将语文教育与专业技能教学紧密结合,以实现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海花.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思考[J].新课程学习(下) 2011年02期

[2]魏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措施的创新[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年08期

[3]何丽波.中职商贸专业语文“渗透式”教学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35期

[4]余青.提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效果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中学) 2009年03期

篇10

【关键词】职校生;教育;综合素质;缺失;提高

近几年来,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和幼儿园对符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大。而当今,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选择标准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用人标准从以往的“实用型”逐步转化为“综合素养型”,他们对学生的社会认知技能要求超过了其专业技能。由此可见,只有专业技能的技校学生其就业能力受到严重削弱,学生的职业拓展受到局限,增加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风险。同时,也给我们的中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

1 中职生综合素质缺失的表现

1.1 缺乏钻研精神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专业技术不刻苦,不勤奋,教育教学实习不认真,随心所欲,缺少钻研精神。

1.2缺乏奉献精神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习惯别人为自己着想,不习惯替别人着想,只求索取,不求奉献。对同学、同事无同情心,对别人缺乏爱心。

1.3缺乏责任意识 待人处事随意,不负责任,言而无信,教育教学实习时安全意识淡薄,集体活动时无集体观念,无团队意识。

1.4缺乏文明礼貌 穿着不整齐,举止不文雅,言谈粗鲁,对老师、同学缺乏礼貌,不遵守幼儿园的管理规章制度。

1.5缺乏吃苦品质 教育教学实习中不能经受岗位的考验,嫌脏怕累,一遇到困难就退却,不听从用人单位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挑肥捡瘦,挑三捡四,致使实习无法进行下去。

1.6 缺乏自制能力。个别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自制力差,网瘾泛滥,上课玩手机,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及手机游戏看小说中不能自拔。

2中职生综合素质缺失的对策

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缺失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应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反思。作为职教工作者,更应积极探讨中职学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2.1转变职教观念,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如何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养,在外也就表现为美好、积极向上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文化修养,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以及敏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它是其他一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校要更新观念,树立人文教育理念。首先,利用好语文、政治等基础课程,里面都有生动的美德典范、审美文化,更有体现传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体现我们传统美德、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教学中,教师将内容稍加点化,便可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人内心世界的感悟。其次,在专业技能的教育过程中,同样要贯穿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节课,多一个微笑,多一些童趣,多一些宽容和赞扬,再在其中贯穿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使他们真正树立起对人类真、善、美以及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重视学前幼儿教育学生师德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将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2.2实际从课改入手,配合素质教育全面培养

职业学校要重视对中职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很多中职学校对课程做了不少的调整,也适当删减了专业课程中重复、偏深、偏难的章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类、中华才艺展示类,他们的道德素质和艺术修为都会得到很好地提升。

2.3中职校的教育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

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改变教学内容,增加与其切身相关的新鲜话题,如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贴近学生实际,关心学生切身利益,把学生变成积极的主体。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校教育工作的特色和重点,学校必须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角度出发,围绕着学生学习的沟通能力、积极性、做事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规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等方面加以培养,着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2.4进一步落实中职生职业生涯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更早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及其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为他们的事业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而且能够使其接受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具备适应将来发展需要的良好素质。所以,学校在新生一入学,就要一以贯之地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使学生“年年有目标,步步有规划”,阶梯式接近职业理想。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类项目,注意将职业生涯指导渗透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把职业指导与教育教学实习结合,在教育教学实习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 结论

如果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升,素质缺失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学前教育学生才能在现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时,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种种金钱和物质利诱,社会的道德冲突和道德困惑等等,仍能保持优良的道德品质、诚信品质以及敬业精神,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与时俱进,他们个人的职业道路也才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斌. 走人文素质教育之路[J]. 职业技术教育, 2001,(1):55

[2] 班华.创造美好人生―学会做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