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监管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用监管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信用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目前,工商、银行、税务、海关、公安、审计、质检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对企业信用建设进行了尝试,取得了初步经验。但这种在单个部门内进行的企业信用管理缺乏全面性,其信用数据单一,信用评价片面,实际效果不好。因此,整合各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资源,形成比较全面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企业信用建设的当务之急。在这个过程中,工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主导权,进一步提升工商监管的能力和地位。一、工商部门开展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优势

企业信用管理是对传统的监管制度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体现了适应市场契约经济、接轨国际征信惯例、运用现代管理手段的内涵。开展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对职能部门的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有严格要求,工商部门无疑具有独特优势。

1、在企业信用信息的掌握上具有优势。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和职责看,企业的产生、发展、消亡全过程受到工商部门的管理,工商部门掌握企业大量基础性、原生性、动态性信息,在推进企业信用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法律职能、地位和信息优势。

2、在企业信用监管的有效性和力度方面具有优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肩负的市场监管职能,具有涉及领域广、涵盖范围大、职能综合性强的特点,即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涵盖各类市场主体,拥有企业准入、营运行为、企业退出和最终的处罚权等综合性监管权力,可对企业实施全方位动态监管。

3、在行政组织结构上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中央到地方的五级行政体系的定位,附合企业信用建设体系中纵横相连,条块结合的衔接要求,有利于统筹兼顾、协调一致。目前,其他政府部门还不具备如此完整的监管体系。鉴于此,工商部门在信用建设体系中不能满足现状,要突破传统观念,创新发展,在目前有关的信用建设体系中率先整合信息资源,发挥企业信用建设的基础性核心作用,在企业信用建设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部门协调、数据开放等领域把握主导权还是大有可为的。

二、制约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因素

近年来,工商局积极运用社会化资源,努力建立覆盖全市各部门、各单位的统一透明的企业信用信息监管网,以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平台为契机,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的进程中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但是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一些跨部门、深层次的制度性、体制性问题仍在制约着企业信用管理平台的建设。主要表现在:

1、企业信用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制约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信用管理是涉及社会多个行业、多个部门连锁式反应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与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进行规范化运作,才能使之健康发展。但是当前还没有一部跨部门、跨系统的企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我们在信用监管实践中发现,现在对信用机构的设置,信用管理的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权利与义务等,法律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急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作为行政保障,包括披露、公示违法失信企业时出现的不当行政的法律救济措施。

2、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状制约着联合征信体系的实施。当前各部门对征信体系认知和信任程度远远不足,部门间的信息相互封闭,造成了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的片面性,客观上制约着信用建设的发展。如区实现了以工商牵头的联合征信,但是对部门报送信息的质量、数量和标准缺乏客观考核的依据,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各自为政”的部门观念导致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积极性普遍不高,未能真正建立起畅通的社会信用联动机制。

3、机制不健全,标准不统一制约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运用。统一的征信标准和健全的信用评价机制是运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前提。在企业信用管理实践过程中,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缺乏统一的征信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涵盖所有部门信息,导致在收集信息过程中,没有标准可以参考,部门报送信用信息的主观性还比较大。同时,企业信用评价机制也尚未成熟,如具体指标、扣分因素、信用积累、信用流失、信用修复等均不健全,极大地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4、数字化建设的滞后制约着企业信用管理平台的发展。企业信用信息的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政府部门就涉及几十个。而各部门信息化程度却参差不齐。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部门,如工商、税务,能够较容易地收集、提交信息。但是一些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部门,要从原始档案中逐个选择信息,其工作难度非常大,提交的材料也不完整。

三、工商部门把握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主导权的途径

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平台是一项开创性的系统工程,没有现存的经验可以照搬。特别是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是难以避免的。对此,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制定长远宏观的工作计划,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视问题困难,抓好统筹协调,做到稳步推进。

1、推进政府建章立制,在制度层面确立主导权。工商部门应该争取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发挥专业和系统优势,制订完善的信用管理办法,包括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反馈、信用提示、信用培植、信用披露等各项制度,循序渐进地推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金东工商分局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取得了区政府的支持,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分管领导组成,工商具体操作的“金东区企业信用工程领导 小组”和“区企业信用工程联络小组”;再以区政府名义下发由工商部门制定的《区企业信用信息综合管理办法》,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工作职责、信息征集内容、申报时间、申报方式途径等,从而在制度层面确立了工商部门在地方企业信用工程建设中的主导权。

2、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在征信环节上掌握主导权。近年来,工商部门坚持统一、系统、效能原则,充分发挥经济户口对于企业信用监管的基础性作用,在信用建设中抢得了先机。下一步,应该积极推进信用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包括数据库结构和标准,信用数据格式、内容、指标和标识标准,数据库技术支持软件等应通用或相互兼容。要打破各部门业务系统的独立性和局限性,明确各系统间数据交流的相互关系,规定共享的信息,消除原有的信息壁垒,从而保证信息的合理共享使用。

篇2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 内部评级体系 管理战略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违约风险(default risk),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另一部分是信用价差风险(credit spread risk),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指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以经营信用为基础,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与生俱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以我国为例,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l%,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并且,在开放的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都将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纵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至现代风险管理的重大转折。传统的风险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经历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三个阶段。现代风险管理源于2O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上多家银行受信用风险的影响而纷纷倒闭,商业银行由此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研究,我国尤其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深刻意识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体系已经到了必须重新研究的阶段,于是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这样的背景应运而生。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当前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如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银行业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地、富有进取地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发展到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银行业可充分共享包括银行在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管理工具由内部控制工具发展到外部交易工具;管理手段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管理内容由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并更加注重全面风险管理。银行更注重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由各自为政向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建立了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和有效的个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指由外界决定、商业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国家经济状况改变、社会政治因素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它直接决定了信贷资产质量高低和信贷风险大小,这种因素渗透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督等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 

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所有业务中和银行管理的所有层次。目前,国际活跃银行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风险管理体系,如图1: 

该体系可以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此外,风险管理体系还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国内,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传人我国,一些对银行风险管理比较重视、观念比较先进的国内银行开始认识到对全行风险管理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开始慢慢尝试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式。例如,中国银行率先在总行成立全球风险统一管理部,对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风险的发生通常具有突发性、不可逆性和传递性特点,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较多问题,使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还是由于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所致。

1.运用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时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对象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的传统方法,是静态和被动的管理方式。客观上。缺乏有效的征信渠道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征信公司经营规模小、收入低、效益差,业务开展上也不尽如人意:个人征信刚刚起步,征信的数据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企业之间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着失真现象。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尚不成熟。商业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机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整体水平较低,缺乏对个体信用风险基本要素及其损失的度量问题的定量研究,先进的信用风险模型的使用几乎没有开展,难以准确地识别和度量经营风险。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定量技术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国内对VAR方法的使用还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门层次,在银行层次的运用还很少。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的事前风险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由此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借款管理偏重于抵押贷款,而几乎没有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功能的衍生产品以及证券化技术转移和分散管理机制。以中圈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如表1。

篇3

一、新媒体时代公共关系面临的新形势

(一)新媒体的运用成为考量公共关系的新指标

新的传播平台与路径的出现,既为公共关系提供了新的手段,有助于提升组织的公共关系效率,同时也使组织的公共关系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新媒体的运用与发展已然掀起了公共关系变革的汹涌浪潮,无论愿意与否,组织都必须学会有效利用新媒体,创新公共关系新格局。对新媒体的运用将成为考量组织公共关系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指标。能否用好新媒体将直接关系到组织公共关系的成败。

(二)新媒体拓展了公共关系的时空边界

信息的跨时空即时传递是新媒体的最大优势。这种跨时空的即时传递极大的拓展了公共关系的时空边界,在提升公共关系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公共关系的难度。信息传递时空的拓展意味着公共关系受众边界的延展,这种延展半径是组织无法预料和控制的,但又是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应对的。在自媒体时代,受众的延展同时又是传播主体的延展。传统媒体时代组织为主导的单一主体被新媒体时代的多主体所取代,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极大的稀释了组织这一主体的话语浓度,而且极易形成强大的共振效应以挤压组织的话语空间。传播的多中心也使得组织不得不面临自身的去中心化态势。如何在多元主体的传播格局中始终保持自身的话语权,在多元立体的信息传播系统占据主流生态位,是对组织公共关系的重要考验。

(三)新媒体改变了公共关系的交流方式

新媒体使公共交流方式由单向度的发送式传递改变为多向度的交互式传递,传统的公共关系中组织与公众的主、被动关系被新型的互动关系所取代。传统媒体时代,组织借由对媒体的控制而掌握了足够的话语权,处于信息传递的主导地位,公众只是被动的接受,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也难以汇聚充分的话语力量,公众也因此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媒体为双方提供了一个直接相互交流的平台,打破了时空、身份地位等诸多限制,任何个体的声音只要被公众所接受,就可能成为主流民意,公众不仅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传播者。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的转变极大的唤起了公众的参与热情。也使得公关效果不仅取决于组织的话语质量,更取决于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契合度。所以在新媒体时代,组织不仅要会说,而且要会答;不仅要会答,还要及时答。

总之,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使公共关系处于深刻变革与转型中。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地运用新媒体构建新型检察公共关系,已成为各级检察机关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二、新媒体时代新型检察公共关系的特点

(一)主动性

新媒体搭建了与公众之间的新桥梁,作为检察机关应该掌握主动性,紧握“话筒”,把握话语权。一是主动交流。一方面要及时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通过新媒体加强与媒体人、“粉丝”较多的微博账号的网络在线互动;另一方面在线下应主动走出去积极邀请媒体人、微博达人等在新媒体领域影响面广的个人或组织来院参观交流。通过主动交流扩大自身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影响力,最终形成自己的舆论阵地。二是主动宣传。以提高检察机关形象和执法公信力为目标,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采取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及时把检察工作中好的方面宣传推广出去,起到广而告之的效果,让大众理解、信任和支持检察工作。三是主动服务。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及时性和互动性,将检察机关的工作措施、制度等在新媒体上,方便公众查询,为公众提供法律在线咨询等,提高检察服务公众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四是主动引导。发现影响检察工作的不利因素和社会舆论,利用新媒体主动做好舆情应对,积极引导舆情向正面转化,尽最大努力维护检察机关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二)互动性

新媒体时代的检察公共关系更加强调检察机关与公众的互动性,通过互动,更加深入的了解各种利益需求和复杂的社会心理,提高工作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提升检察机关良好的形象。一是要善于微互动。要丰富与公众的互动形式,充分利用网上调研、“微调查”、“微博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征询公众对检察工作的意见或建议,直接主动与公众交流想法,了解社情民意。二是要及时微回应。对公众在微博等平台上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或解释,必要时安排专人与网友进行线下联系,积极发挥新媒体便捷高效的沟通交流作用。三是要落实微诉求。对公众在网上反映的问题不仅应该在线上及时给予回应,更应该结合实际,在线下的工作中依法依规予以落实或解决,确保公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把网上交心网下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作为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新方式。

(三)开放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方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与影响,更加强调执法办案过程的公开透明、文明规范。一是要习惯在新媒体的“围观”下办案。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大要案和敏感性案件,公众往往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途径关注案件办理过程。办案人员在执法观念上要逐步适应环境的变化,要有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新媒体的“围观”。通过微博等平台及时公开案件办理流程及处理决定,并对相关结论作相应的释法性解释,保障公众对案件处理的知情权、参与权。二是要自觉接受新媒体监督。在执法办案中面对新媒体的监督不消极抵触,无动于衷,要敞开大门,坦诚面对,科学分析网络舆情的性质,及时正确权威的信息,与关注事件者沟通对话,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及时回应舆论关切,疏导公众情绪,变被动的等待媒体监督为主动的接受监督。

(四)立体性

在强调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建立新型检察公共关系时,并不是要放弃检察公众开放日、举报宣传周等传统的与公众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相反,传统检察公共关系所具有的亲历性、集中性、深入性等优势是新型检察公共关系所不能具备的。因此,要建立一个线上线下都能良性互动,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交流沟通的立体式检察公共关系。

三、当前利用新媒体构建新型检察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利用新媒体建设新型检察公共关系的战略思考与系统规划

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许多检察机关都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开通各类新媒体交流平台,比如开通官方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但这些平台的建设很多是赶潮流的跟风,在如何有效运用这些平台方面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许多平台建成之后利用率较低,也没有与其他沟通平台路径形成互相支撑互相呼应的整体格局。特别是没有从战略高度对利用新媒体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公关系统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这就使得利用新媒体建设新型检察公共关系的效果大打折扣,没有充分发挥出新媒体对建设检察公共关系的突出作用。

(二)对公众信息需求了解不足

目前检察机关在使用新媒体信息时仍然以自身宣传为第一要务,将重点放在“想要群众知道什么”而不是“群众想知道什么”。的内容多为检察文学、检察宣传、法条解释、预防犯罪等,对于公众普遍关心的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社会热点案件、敏感案件的办案程序、工作进展等内容较少,甚至几乎没有,不能满足网络上社会公众“知情”的需求。

(三)应用新媒体与公众交流互动方式不足

目前检察机关在开通微博、网站、论坛时都具有一定的互动沟通意识,但在互动中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原文转发多、网络语言应用少。在宣传司法解释或法规政策时,往往原文,很少将其转化为直白简单的网络语言,不能让所有人都“看的懂、理解透”。二是文字图片多、视听资料少。如在平台上检察机关的活动时多采用活动现场照片加文字叙述的模式,对活动的音视频少,有时会给群众造成“摆拍、作秀”的误解,使互动沟通不畅。三是赞扬内容回复多、批评意见回复少。部分平台管理人员本着“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保证不触礁”的原则,对于网友上表示赞同的评论每条必回,对于批评的意见则采取“敷衍”、“回避”的态度,不理睬或者表示接受但再无下文,影响了公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

(四)应用新媒体仅限于表层,缺乏对新媒体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检察机关由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技术设备少,影响了新媒体的运用,如Flas、视频剪辑、图片效果编辑等均无法制作,在对新媒体的应用上检察机关大多停留在初始的信息,缺乏深度的开发与利用,宣传的内容无法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要求。

四、新媒体时代建设新型检察公共关系的路径

(一)深刻认识新媒体时代构建新型检察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在新媒体时代作为基层院检察长更加要具备现代公共关系意识,“摒弃公共关系建设可有可无的观点、摒弃用宣传的方法来进行公共关系建设、摒弃公共关系只是一种应急措施的观念”。[1]要从检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新媒体时代检察公共关系,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型检察公共关系是提升检察形象和执法公信力的内在需要,是建设新型检察院的现实需要,是适应新媒体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正确把握新媒体时代建设新型检察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特殊性,在利用新媒体建设新型检察公共关系时必须遵从一定的基本原则。具体是:1、立足检察职能原则;2、依法依规原则;3、平等互动原则;4、及时主动原则;5、服务公众原则;6、客观公正原则。

(三)高度重视对新媒体平台的管理与使用

在新媒体时代,检察机关的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就是检察机关对外的窗口,是检察机关的形象,是检察机关与公众之间沟通桥梁。一是要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强化对平台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的培训,打造一支会数字化工具和技能、会网络语言、善于沟通、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二是要主动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网上社会公众所思、所想、所需,使检察机关的信息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提高对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应急处置能力。利用新媒体及时发现舆情信息、及时分析舆情信息、及时引导舆情。

(四)着力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面对人员、技术等不足,作为基层检察院不应该裹足不前、消极抵触,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比如引进技术人才、服务外包、与专业公司深度定制媒体服务等多种形式弥补工作“短板”,积极顺应新媒体技术给检察公共关系带来的影响,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建设检察公共关系。

(五)积极转变执法办案方式

要顺应新媒体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转变执法办案方式方法。一是检察干警要主动适应在新媒体时代下办案、办事,在执法办案、办事过程中强化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意识,自觉规范执法行为和工作行为,切实提高办案、办事质量效果,让公众满意。二是要提高社会风险的预判能力。新媒体时代信息迅速传播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检察机关办理案件必须在确保法律效果的前提下,做到与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在办理案件中尤其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要审慎对待舆情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预案。三是积极打造阳光司法。除涉及国家秘密、案件秘密、影响执法办案等不能公开的事项外,所有可以公开的内容应尝试推行逐步全部予以公开,接受公众和案件当事人的有效监督。同时在办案中应该通过新媒体及时对公众关心的问题做出解疑、释法、说理等工作,以执法公正公开透明取信于民。

五、结语

日益呈现网络化、全球化、全民化、移动化、融合化、社会化发展态势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势的媒体,并深深“植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新闻舆论传播等诸多领域。功能不断延展的新媒体与社会融合的日渐深化使其成为推动社会成长的新力量。《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卷)》预测,新媒体将成为执政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2]同样,新媒体也将成为检察机关建设新型公共关系,改进工作效能,重塑崭新形象的重要手段。

注释:

篇4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

信用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信用是一种资格和能力,是财富的体现。企业是社会最基本最活跃的经济细胞,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社会大环境对企业的客观要求,企业信用建设是建立建全社会信用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健康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经济运行主要是靠信用来支撑,没有信用的企业最终是要的。

一、企业信用现状分析

造成企业信用管理现状的原因非常复杂,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原因,总的说来可经从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和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两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企业经营环境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影响是造成目前企业信用管理现状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经营特点,对信用管理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企业经营环境对信用管理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因素:一是市场竞争的影响。市场经济竞争激烈,部分企业为了加大市场份额往往采用价格策略,造成很多企业管理被动。二是重市场、轻管理。一些企业领导往往只注重眼前利润,而缺乏全面的管理,尤其是缺乏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三是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往往只和产值和利润挂钩,忽视了帐款回收的重要性,促使有些人员重生产而轻收账。四是客户的有意欺诈行为。客户伪造资信资料,企业分析和管理能力不够。

2.企业信用管理自身的问题

企业信用管理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健全的信用管理制度。授予客户的信用在主观的决策控制下运作,缺乏有效的信用决策系统,没有统一的信用承诺制度、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二是客户的档案不完整,信用的决策和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企业缺乏系统科学的客户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三是认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单纯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实际上财务部门对应收帐款的控制更多的是事后控制,并不能承担信用管理的全部职责。

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和主要构成

通过对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造成的结果进行分析,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级领导,各个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系统实施。有效的信用管理模式必须由企业的主要领导倡导,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使各部门成员具有统一的认识并建立在全局的基础上。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企业信用建设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组织也把信用建设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这就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再加上企业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角色定位、部门设置、制度落实,就能够成就一套完整的并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

与信用管理有关的各部门必须正确地在这一管理系统中进行角色定位,这样有助于统一认识,加强内部协作。信用管理涉及到的部门很多,包括企管部门、财务部门、人事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等,每个部门都应该明确自己在信用管理系统中的责任,制定相应的信用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信用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立一个资信水平高的企业。

三、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抓:首先,要做好思想认识落实。因为企业信用管理并非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企业的众多部门甚至是全企业职工的共同问题,要在整个企业内部强化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使人人都意识到信用如同企业的生命,每个员工都应该引起重视。一方面企业自身要讲究信用,积极创建以信用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企业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其次,要做好组织人员落实。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首先要有人员的保障,以信用管理部门为主导,落实各部门之间的信用管理角色分工,从体制上防止个别人或个别部门盲目决策或投机行为可能导致的风险。同时还要注意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素质。

篇5

关键词:工程建设;监理企业;信用体系

由于工程建设市场的发展需求,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的监理,对于提高工程建设市场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市场在进行实际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普遍存在信用行业监管不足、信用意识缺失、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给监理行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本文在分析国外的建设行业信用管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监理行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策

1.我国工程建设监理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信用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全社会热衷关心信用问题。我国党和政府在国家重大会议上就一遍遍强调信用体系建设的作用,增强社会各界的信用观念认识,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信用。然而,在我国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都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工程建设隶属于政府的管辖范围,由政府直接拨款进行投资建设,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进行监督管理。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明确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工程监理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将诚信和信誉作为监理企业的河核心要求,要求监理企业树立诚信守法、公正以及科学的从业准则,制定明确的监理企业诚信行为的评介标准。而且,这种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依据不同地区的市场条件合理设置国家政策指导下的信用管理的具体规定。例如,北京、上海以及江苏等地,不断加强信用意识的宣传,使监理市场的信用建设不断进入规范化的程序。

我国目前的监理行业的信用建设虽有成效但增速较慢,企业的信用规模不断扩大,但相比政府和银行的信用建设来说,处于较慢的速度。而且,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规模比较小,达不到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的信用需求,出现一些工程纠纷和施工企业受处罚的情况增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正常运行。

2.我国工程建设监理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的信用体系建设较晚,我国加大对工程监理行业的体系建设的关注和投资,一些积极措施的应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外的信用体系建设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下需要进行及时的改进。

2.1企业的征信行业建设与工程监理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不相适应

在我国,信用建设的时间较短,其规模也不大,相应的信息数据库建设也不全面,使得信用服务较为单一,一些信息数据开放程度降低,不能对监理企业形成吸引力,对建设监理企业的信用信息不能完整的公开,出现很多的信用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监理企业的信用建设停滞不前,不能深入扩展监理企业的信用体系的建设。

2.2我国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的信用意识不足

从全社会的信用建设来看,普遍存在信用意识不足的问题。因为信用意识不强,导致很多的工程建设监理部门出现了不讲信用的行为。甚至一些监理企业为了逃避监理过程中的法律责任,亦或是为了钻空子获得一些不正当的利益收入,监理企业进行资产申报时做假账,以不实的信息招揽业务,实行低价投标等多种不正当的方式提高过程建筑的任务量。

2.3监理信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

在我国的企业信用建设中,工程监理企业信用对于自身的商业秘密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工程监理行业的信用建设和运行关乎工程企业的利益,需要合理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但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建立相应的企业信用体系,对于工程建设的信用记录以及征信组织的相关监督制度不健全,一些涉及反对不正当竞争的法律中提到过诚实守信的原则,但是没有形成一定的完整的体系,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要求,出现很多的工程监理企业失信的行为。

由于我国的监理企业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漏洞,能够公开的准确信息比较有限,对于许多工程监理企业提供的资料都很有限,而且很多时候都缺乏一些客观性和可信度,对于监理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审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调查取证,在进行信用评级工作中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处,使得评级的结果并不客观,不能如实地反映过程监理企业的实际信用状况。

3.我国工程建设监理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

由于工程建设监理行业的信用建设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严重降低,对于企业的资本和资源创造的价值大打折扣。有些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的信用意识不强,导致不良风气盛行,对整个行业的秩序建设形成影响。一些经营者的道德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对某些工程的收费相对降低,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种不良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客户和社会的利益。所以,加强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至关重要,需要提出具体的对策进行改进。

3.1加强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的信用档案监理,促进信息的公开

我国的工程监理档案的建立和使用,需要由建设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对监理信息进行强制连接,从而连通道银行、税务等多个部门,将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同时,建立一个专职的工程监理行业协会加强信用信息的档案管理,聘用专业资信机构进行信用评估。通过多项评估工作,加强监理企业的信用奖惩措施,促进监理企业自觉维护自身的信用。

3.2建立健全监理企业的信用法规和奖惩机制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下,既要讲求信用,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将信用的自律和法律的他律作用进行结合。因此,国家要加强关乎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建设,对于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及时地废止或是修订,完善企业信用的法制基础。

良好的制度需要合理的奖惩措施进行保障,激发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监理企业的信用建设,可以促进监理企业在贷款和行政建设方面的特殊优惠,而且信用度高的客户,在贷款优惠中可以降低一定的利率价格、一些失信的监理企业会进行长时间的曝光,必要时需要采用一定的经济法规和法律进行制裁,加大对工程失信成本的惩罚力度。

3.3工程监理企业的信用教育和研究

工程建设的监理企业,其信用体系的建设以顾客的需求和从业人员的信赖为基础,因此监理企业需要加强基本的信用意识,树立诚信立本的理念,将信用管理的意识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而且,我国的监理企业信用建设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工程建设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从而减少评级困难,为工程监理的信用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在目前的工程监理行业信用体系问题较为普遍,信用缺失的问题导致监理信息的公开不透明,监理企业没有发挥实效作用。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理信用建设至关重要。建立合理的奖惩措施,完善信用评级的相关制度,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工程建设的监理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工程建设市场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王刚.试析当前建设监理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J].经营与管理,2009(11)

篇6

一、德国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历程及架构

(一)德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历程及现状

德国信用体系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历史进程。德国早在 1934 年就建立了信贷登记系统,即联邦银行信贷登记中心系统。除此之外,公共信用信息系统还包括破产法院破产记录、地方法院工商登记簿、地方法院债务人名单。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既是德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也是私营信用服务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由于以公共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不足,20世纪90年代初,私营信用信息系统有了较大的发展,使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得到有益的补充。目前德国社会信用体系包括公共信用体系与私营信用体系,其中私营信用体系已占主导地位。

(二)德国主要私营征信局业务领域与特点

私营信用服务系统按照信息主体不同分为个人征信局和企业征信局。其中个人信用征信局以SCHUFA为主,该公司占个人信用市场的九成以上;企业征信局以BURGEL等公司为主。SCHUFA成立于1927年,拥有德国最大的个人信息库,也是目前德国唯一拥有银行信用信息的信用服务机构。SCHUFA拥有14岁以上德国人的个人信息,即6600多万人的信息,统计显示德国只有4%的成年人不知道SCHUFA。SCHUFA还拥有8000个以上的合作伙伴(信息互换伙伴),银行或企业获取SCHUFA信息的同时,也向SCHUFA提供相关信息。BURGEL公司成立于1885年,数据库有全德国460万家企业中的400万家企业的信息,并掌握每年约3万条左右的企业破产信息,其数据库中20%左右的企业信息可以从联邦政府公示网站查询,每天约有1.2万条在联邦法院注册过的企业更新信息。其余80%左右的企业需要BURGEL搜集,公司有250人专门负责通过打电话搜集小企业信息。

二、德国社会信用信息的采集及使用机制

根据德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模式,可以把德国社会信用体系分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私营信用服务系统,下面分别从两大系统的信息采集、信息使用等方面进行对照研究。

(一)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主要是强制归集信息,央行金融信息内部使用、政府部门信息对外公开

信息采集方面,德国的央行信用系统主要是由政府出资,组成全国性的征信信息调查网络,建立全国数据库,并通过法律强制性要求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参加公共信用登记系统。破产法院破产记录、地方法院工商登记簿、地方法院债务人名单等则由政府部门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收集。

信息使用方面,德国信贷登记系统的数据使用有较严格的限制。根据相关法规规定,其数据的提供和使用实行对等原则,该系统的信用数据只是向金融机构提供,而不向社会开放,属于封闭式模式。破产法院破产记录、地方法院工商登记簿、地方法院债务人名单等政府部门产生的公共信用信息则完全对外公开。

(二)私营信用服务系统主要采取合作采集信息的方式,公开有偿使用

信息采集来源方面,征信机构采集的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基本信息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唯一的社会安全号;信用信息主要来自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和私人部门等,比如德国的SCHUFA公司95%的数据来自合作伙伴,5%的数据来自邮局、法院等公共机构。

信息采集成本方面,征信机构可以免费采集政府部门和法院的相关信息,但在采集邮局的信息时一般要向邮局支付费用。采集私人部门的信息是否需要付费,一般由征信机构和信息提供者协商确定。如果信息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则征信机构可以免费采集信息,但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时需要付费。

信用产品使用方面,2010年德国政府立法规定,每个信用服务机构每年有义务向公民或企业提供一次免费的查询服务。其中,个人信用数据每季度更新一次,企业信用数据每天更新。从 SCHUFA等公司对信用报告使用量上统计显示,付费报告的使用量远大于免费报告。

德国公共信用系统与私营信用服务系统的对比

三、德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集中于信贷信用体系方面,随着信贷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地位的确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公共信用信息系统。2013年国务院《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要求“推动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2014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17年将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随着“十三五”时期公共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公共信用体系将成为促进市场经济向信用经济转变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公共信用体系为核心,为构建统一的大信用体系打好基础

德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历了由央行主导到市场主导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长远来看,与我国不断深化的市场经济相适应,需要市场化运作的征信服务机构。笔者建议在不断推进完善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我国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以公共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信用行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培育信用市场。同时着眼长远,预留区域统筹及不同信用体系之间互通的接口,为下一步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大信用”体系夯实基础。

(二)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共享是促进信用市场发展的有力支撑,需要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

在德国,行政、司法部门的信息系统作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依法向私营信用服务系统提供信息服务,成为私营征信机构信息的重要来源,为发达的信用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建议我国各省市以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考虑通过法律法规的制约、建立联盟组织等形式形成长期有效的数据归集共享机制,保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活力与可持续性。

(三)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是信用体系构建的基本保障,可探索德国立法模式,加快推进信用立法进程

德国的经验表明,制度建设是在短期内提升社会诚信水平的方式之一,它可以有效地起到规范社会行为、抑制失信现象发生的作用。建议在没有统一明确的社会信用法律法规的条件下,考虑在各行业层面建立各自的信用相关的配套法律;对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与影响的数据库,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四)公共信用信息按照互惠对等原则交换,并非完全免费,建议探索多种形式的公共信用信息供给模式

篇7

【关键词】华北油田;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

一、引言

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首次鲜明的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发展途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赋予信息化建设技术新的历史使命。在“十”报告中,十八处提及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信息公开等关键词,由此可见,充分体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影响,也反映了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只有企业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好各个环节,才能使信息快捷流通和有效的为企业服务,真正实现信息的整合,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二、华北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华北油田公司持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和推进力度,有效提升了各项业务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数据资源分散、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孤岛太多,资源不能全面共享,信息一体化程度不高,影响了油田生产运行效率;应用系统重复建设较多且不成规模,集成化程度低、可重用性差、难以升级改造和集成等问题,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信息系统对管理类业务流程的支撑作用极其有限,大量复杂的业务流程游离于信息化管理之外,不符合油田公司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的要求。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业务流程做全面的梳理,对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化,对现有系统进行集成和整合,从根本上清除信息孤岛,满足各级领导管理和决策的需要,满足各级用户的个性工作需要。

三、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信息化建设:技术是手段,管理是核心,组织是保障。因此,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建立信息驱动的业务机制是管理的中心内容;把握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提供有效的业务解决方案是避免决策失误的重要保证。

信息化建设要本着:应用驱动建设,建设促进应用。要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不能贪大求全。特别是数据资源建设一定要配套应用系统的开发。

信息化建设要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资金到位,人才到位。特别是信息人才的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培养和使用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人才激励机制。

信息化规划:应紧紧围绕公司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企业管理工作的要求,聚焦公司关键目标指标的完成,切实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形成对生产经营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覆盖。

四、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产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是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也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有着间接的和直接的作用,从间接方面讲,它提高了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的知识含量,从直接方面来讲,它通过对流程的优化,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管理层面的应用和渗透,必然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结构、规划策划、管理制度、协调控制、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企业信息化将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进行,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整体优化。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管理功能,提升管理效率。企业信息化是“柔性”建设,可以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数据变成有用有价值的信息,以更快的速度帮助油公司提高产量和采收率,更好地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生产安全性,使石油行业、乃至能源行业能够更加安全和环保的运营。使业务处理更快捷、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有利于提高领导的决策水平,有助于管理功能的加强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2、引发组织变革。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成员的沟通方式,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换不再受制于时间或地理位置。整个组织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及工作和决策的整合,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与信息传递方式紧密相连的管理组织机构,必然引发企业组织的革命性变化。纵横交错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传递方式从阶梯(等级)型逐步转变为水平(自由型),也必然会从传统的“金字塔”型变成扁平的“矩阵”型。结构扁平化,传统的按照职能划分的界限分明的职能部门,将逐步被按照任务划分的跨部门团队所取代;传统的高层决策、基层执行的管理模式,将逐步被基层越来越多的参与决策所取代。

3、革新管理思想。企业信息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发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企业在进行相应的组织机构调整或者业务流程重组时,这两者相互作用,加快和推进企业进行“企业再造”和“管理重塑”。同时,企业信息化将提升企业意识到自身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有必要把自我改造和员工培训作为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求得有效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篇8

二、以务求实效为落脚点,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公司化运营之初,__邮政的突出问题是业务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比较粗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对此,省公司党组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历史遗留问题。去年,全省工作会议的主题就是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省邮政改革发展。今年,省公司党组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的思路与措施向纵深推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强化管理、务求实效,促进了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以实施重点战略为带动,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近两年,省公司党组以金融、速递和函件三项业务为重点,带动和促进整体业务快速增长。一是以加大邮务类业务发展的力度来有效弥补储蓄业务的政策性减收。二是坚定金融业务发展不动摇,加大自身业务结构的调整力度,进一步改变增长方式。三是深入分析研究,优先发展高端高效业务,有效防范经营风险。通过两年多的调整,寄递类业务收入比重增加,业务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四、以“三个中心”为着力点,大力推进营销体系建设。为更好地实现邮政营销方式和盈利模式的突破,我们在市场经营部和速递局成立了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三个中心,形成产品设计—销售—服务—客户反馈—完善产品设计的完整的经营管理闭环。我们以高效营销团队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市场营销水平。

五、以实现网络优势最大化为目标,努力打造邮政核心竞争能力。__邮政大力推进网络优化,加强网络支撑力度,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坚持邮银密切协作,发挥全网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六、以加强制度管理为保障,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强化依法管理、规范经营意识,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相继出台了《储汇稽查工作管理办法》、《业务视察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基础管理。三是研究制定了《市局绩效考核办法》、《市局、直属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办法》。这些考核指标体系坚持业绩导向,注重效益,兼顾公平,强化考核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效益的引领作用。

篇9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田东县金融改革试点前后的时间序列,利用协整与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采用农户入户率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指标,研究田东县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贷款利率定价的因果方向性问题。结论表明:田东县纳入征信体系农户入库率与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表明农户入库率的上升是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的原因,但反过来不存在因果关系。在田东县涉农贷款中,农村合作银行(后简称农合行)是支农贷款的主力军,故以田东县农合行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银行贷款关系中,由于授信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交易双方的信息数量和品质不相同,会衍生出所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无法区分贷款者的风险程度,从而给予适当的贷款利率,因此,容易吸引高风险的贷款者前来借款,导致银行的风险大增。要消除这样的问题,可以与借款者建立良好的往来关系,降低银行信息收集和审核成本,而这些成本的降低都有可能反映在给借款者的借款契约条件上。

对银行来讲,一个借款者对其所产生的信息既有意会信息,也有数码信息。但是不同的借款者产生的信息类型是有偏重的,部分借款者主要产生的是意会信息,而部分借款者主要产生的是数码信息。农户就是主要产生意会信息的借款者,由于意会信息具有难以量化、传递和强烈的人格化特征,获得此类信息就必须接近信息源(农户),否则有价值的信息就会被忽略。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户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可以理解为主要是意会信息没有生产出来,意会信息的缺乏和利用不当则是信贷配给的实质性原因,这正是关系型借贷的关键特征。Kane和Malkiel ( 1998 ) , Diamond ( 2000)以及Boot, Thakor (1992)都认为,当银行与借款者有良好的往来关系时,贷款利率会下降。Petersen与Ra-jan (1995)将银行与借款者往来的期限长短当作银行与企业关系强度的衡量工具。发现交易双方有教长的往来时间,贷款额度会上升。

农户信贷信息收集工作是农户与银行建立“关系型借贷”关系的“信息处理技术”。一方面,银行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个人通过与银行分享信息,解决了个人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融资难题。

二、田东县实证

2008年10月,吴邦国委员长到田东县视察,并对田东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调研,重点对新农村建设情况做了深人了解,提出“以田东县为试点,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的重要建议,据此人民银行总行将田东县列人2009年全国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试点县,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工作部署,依据人民银行的职责,人民银行百色市中心支行制定《田东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试点方案》,田东县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中。通过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断完善人行征信系统数据信息。截止2009年10月末,完成了10个信用村和百色辖区内首个信用镇,共评定信用户11186户。利用农户信用评分结果为农户发放了贷款证,并按其信用等级给予贷款利率和贷款额度的优惠。实现了对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简化”的优惠,已完成28191农户的信用信息的采集录人及信用评分工作,占全县农户的37.34%,共为22321户农户发放贷款证,授信金额45526万元,通过“贷款证”发放贷款4004户,金额7686万元,贷款手续简化后,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季节性生产资金需求。

我们通过对田东县农户入库率与农合行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数据的观察,采用因果分析法,找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证实了收集农户信贷信息,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降低农户贷款成本。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标

我们选取农户人库率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的指标。人库率描述的是田东县纳入征信体系的农户户数与农户总户数的比值。这一指标反映了田东县的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规模,由于信用体系建设数据库的金融数据资料相对缺乏,故此指标可以较好的作为衡量的标准。

2.农户贷款利率定价指标

选取农户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作为贷款定价的指标,此指标将不同贷款期限的农户贷款,以贷款的份额为权重,加权得到的贷款利率。此指标将不同贷款期限的利率加权,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农户贷款的实际贷款利率水平。

本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标来白人民银行百色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农户贷款定价指标来自田东县农合行,样本期为2008年11月到2009年10月,我们采用EVIEWS5.1软件处理数据。

(二)实证检验结果

1.单位根检验

因为儿乎所有的表示绝对量指标的宏观经济学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具有时间趋势.所以在作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前,通常要对变量做平稳性检验,只有变量在t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做因果分析,本文采用常用的检验统计量ADF来检验人库率和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平稳性,具体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对X序列进行了二阶差分处理后则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对Y序列进行了一阶差分处理后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所以对这些非平稳的经济变量不能采用传统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它们的之间的相关性,而采用协整方法进行检验分析。

2.协整检验

如果一组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存在一个非平稳的线性组合,即该组合不具有随机趋势,那么这组序列就是协整的,这个线性组合被称为线性方程,表示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本文采用Johnsen协整检验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转贴于 由表2可知,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向量,即无论如何组合,人库率和农户贷款定价利率之间都存在长期的相关关系二但是协整关系只能说明变量之间至少有单向的因果关系,但是不能判断因果方向,所以我们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检验。

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于田东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贷款定价的因果方向检验,我们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检验。在时间序列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考察两个经济变量X与Y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由以下的定义确定:在包含了X与Y的过去信息条件下,若加上X的滞后变量对Y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即变量X有助于提高对Y的预测精度。设人库率为X,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Y,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原假设“X不是Y的Granger原因”被拒绝,而原假设“Y不是X的Granger原因”则被接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人库率与加权平均利率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田东县农合行纳入征信体系的人库率的变化是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与已有的只考虑信用体系与贷款定价的定性分析研究不同,本文深人研究因果方向性问题,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检验的结果显示,人库率与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相关关系,表明田东县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贷款利率定价之间的密切关系。

篇10

企业在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策略无法有效落实、管理标准不好统一、实施与运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等,从而使HSE管理体系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出现所建体系客观性差、运行不稳定;操作不连续、信息不可靠;管理效益、效率低;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兼容性差等,也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和管理的复杂性。

领导承诺无法落实。最普遍的问题是一些管理人员不了解承诺的真正含义,仅仅认为对HSE的承诺只停留在最高管理者签署一个HSE承诺书,或在大小会议上表达对安全的重视,这些仅限于口头或形式,很少在实际中执行。即便是部分管理者有改善HSE业绩的强烈愿望,但缺少展现行动必备的方法和载体。

各部门多头管理、准则不一。很多企业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即上级单位的各职能部门都代表各自利益行使权利,直接指挥下级单位对口部门,HSE管理名义上属于直线管理,但管理权却在上级HSE职能管理部门,同样跟HSE相关的业绩考核、人事管理、设备管理的管理权也都属于上级的各职能管理部门。造成的结果是在多种权利交叉管理情况下,该基层单位的第一负责人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行使决定权和控制权,但其却担负着最终管理责任,这种管理模式是造成多种HSE管理问题的根源。各企业没有在已有做法的经验和理念上积累改进,未能形成公司内的统一管理原则或准则。

实施与运行不能很好执行。管理流程脱节阻碍了整体目标的实现,虽然在某种管理流程中有明确的HSE分工,但由于各部门缺少协调整合,导致许多工作仅为本环节的目的服务,而没有考虑本工作与上下游部门之间共同的目标。

检查与纠正缺少有效工具。没有系统性的HSE业绩考核和能力评估,各企业大多数以结果性指标考核HSE业绩,结果性指标的发生往往带有偶然性,无法衡量员工在预防性过程控制中所做出的努力。且业绩考核是集中式、大范围的,一般在年终进行,如果出现不符合的情况,改进方法和修正方向已经来不及了,从而无法推动员工更多关注过程控制,实现预防为主。同时没有系统的管理工具来支持完善的考核与评估。

HSE体系建设应用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HSE信息化是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客观保证。在传统的管理状态下,领导者的关注力、企业干部的工作能力、关键岗位人员的流动率、员工素质的差异程度、生产节奏的快慢或是生产工艺的变化等都会使管理体系运行呈现不稳定状态。唯有信息化管理工具才能从客观上给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根本保证。

强化管理职责促进体系运行的协调统一。HSE管理体系作为一套强化HSE管理的体系程序,它要求企业内部所有涉及健康、安全、环境的业务部门,都要参与到HSE体系建设与管理中来,这些部门都是HSE体系建设与执行的重要单元。这种管理模式通过系统化、信息化的方式,按照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责在系统中设置相应的管理权限,遵循“属地管理”、“直线管理”的业务特点,以工具化的手段强化管理的职责,明确各部门、各人员在整个HSE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使体系管理的模式从书面管理规定提升到系统的实施要求,从管理方法推进到管理工具,使整个HSE管理体系在信息化系统中得到规范统一,将各管理要素有机集成,增加体系运行的可操作性,促进运行的协调统一。

丰富监管手段,加强体系运行的受控管理。适时检查与纠正,是确保HSE管理体系良好运行的基础,是否能动态掌握各项管理内容的运行情况是决定体系运行成败的关键。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体系中运行信息的存储形式为纸张或电子文档,二者都难以保证信息存取快捷、准确,更无法进行实时监控。

辽河油田公司HSE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构架与功能

围绕辽河油田公司HSE管理体系工作,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信息化体系。开发应用了六大系统工具,实现HSE体系管理工作,实现多方位统一、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具体系统构架与功能如图所示:

统一管理:在企业各层次HSE信息的管理上,由分散趋向统一,在企业范围内实现标准化应用。在大规模数据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促进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标准的升级,更便于管理层的数据统计与数据查看等监督工作。

知识管理:通过系统可以完成HSE管理经验的积累和知识共享,指导日常工作,为各级管理层、操作层提供HSE工具、风险知识,指导解决业务中的问题。

业务集成:通过与职能部门业务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HSE管理系统有关信息共享。例如 与ERP、GIS等系统的集成。

下转第035页

上接第015页

控制集成:“管控一体化”,与现场监测监控的集成,与风险模拟工具的集成。通过对HSE监测数据、事故记录数据的深入分析、研究与挖掘,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以及大量的数据报表实时地在系统中传递和反馈,逐渐形成一个可共享的数据平台。

持续提升HSE管理工作,成功应用的六个工具

HSE信息系统成功的应用:

使员工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HSE管理体系的运作过程是一个有序地处理大量信息的过程,大量原始记录的处理、保存和调用也就成为管理人员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用手工处理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工作繁重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实工现了信息化管理,问题就简单多了。

使运行的信息处于动态管理、资源共享状态。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体系中运行的信息的存体储形式为纸张或电子文档,二者都不是标准化版本。存储的秩序化程度低,难以保证信息存取快捷、准确。在信息化系统中运行的HSE管理体系信息以标准化形式存储,存储、调用全部实行实时管理。更重要的是,系统运行的即时信息不仅处于动态传递之中,而且可以提升至智能化状态,能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提醒或发出预警。

安全经验分享平台成功的应用:

“安全经验分享”作为HSE体系推进工作一项活动内容,油田公司组织开发了安全经验分享网络平台,分设采油、作业、基建、交通、应急、职业健康、安全文化等11个专业,各单位用户注册后可以自行上传以文字、图片、视频安全经验信息分享给大家。

辽河油田公司HSE体系推进网成功的应用:

根据集团公司HSE体系推进工作要求,辽河油田公司建立了HSE体系推进网,并与安全环保处工作平台有机结合。按照集团公司门户建设规范,HSE体系推进网设立三大板块、15个栏目,历年信息总量6000条左右,成为HSE体系推进工作信息的第一门户,以特有的信息交换、存储、查询方式为辽河油田公司HSE体系推进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信息及时通讯系统成功的应用:

油田公司应用了“信息及时通讯系统”,集成了各单位安全、环保有关人员,严密的组织架构,丰富的联系方式。同时是一种高可靠管理、低成本、易部署的应用平台,集成了丰富的沟通方式,包括文本会话、语音/视频交流、手机短信、文件传输、IP电话、网络会议、以及应用程序共享、电子白板等远程协作方式。经过多年来的运行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已成为HSE体系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办公工具。

事故隐患平台得到成功应用:

油田公司开发了事故隐患平台系统,该平台由安全环保隐患上报模块、安全环保隐患进度跟踪模块、油气水管线违章占压模块构成,对安全环保的重点、难点进行统计、分析和跟踪。全面核实掌握现存的安全环保隐患情况。

在线监测系统得到成功应用:

为提高重点领域监管质量,安全环保处在交通系统、特种设备系统和环保系统开发应用了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全程实时受控。

一是在油田公司所有车辆上安装车载GPS系统,利用先进的终端监控,实时记录车辆行驶情况,彻底杜绝超速等不安全驾驶行为。

二是开发并试用了起重机操作人员身份认证系统,确保未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员不能操作特种设备。

三是在重点废水排放口安装化学需氧量(COD)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石油类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pH水质自动分析仪和流量计,在重点废气排放口安装气态污染物(SO2、NOX等)连续监测系统以及数据采集传输仪,有效提高污染源监督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水平。

管理是基础,系统是工具,利用信息化系统工具,落实HSE管理体系工作,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体系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

安全环保处)

[1]GB/T28002-2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

[2]高 波.HSE管理体系信息化研究.上海众达信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