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体育课程设计

篇1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学设计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134-01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既是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又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体育教师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适合本校的实际教学方法,努力使每节课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新颖,生动有趣,措施有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 目标设计——学习的导航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育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变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首席”,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核心去进行设计。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设计、思考和预设学习目标,应摒弃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设计方式,避免使用“对学生进行教育”或“使学生养成品质”等这些设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和从属关系的表达模式。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堂目标是学生自己学习运用运动技术、促进和维护身心健康达成的具体目标,实现目标的主体是自己,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例如,以高一年级篮球模块教学中运球结合跳投的动作学习内容为例。在设计本次的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设计篮球运动技能方面的具体目标,也要考虑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其他方面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设计学习目标时,没必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要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和接受能力去衡量。一般以三个具体的目标为宜,以促进学生在学习篮球运动的过程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该课堂的学习目标应设计为:较好地掌握运球和跳投的组合动作技术;增强速度、灵敏性等体能;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合作意识。

二 内容设计——价值的挖掘

依据新课程“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在根据课时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有效地把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锻炼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而且还要考虑学生怎样学和用教材。例如,在对高一障碍跑模块教学内容的选取时,除了考虑障碍跑本身所具有的需要“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情感因素和知道“跨越垂直和一定高度的障碍物跑的基本方法”的功能特点之外,还要挖掘用“踏上式”跨越沟渠,或者用“跨步式”攀爬高墙等障碍物的逃生技术,以及障碍跑所具有的特殊的健身功能,否则就会造成障碍跑教学内容的“隐性流失”。

三 教学策略设计——积极性的调动

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实现体育课堂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它包括课的类型和结构、教学内容的顺序与节奏、教与学的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活动实现的对策等。例如,在课程的开始准备部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快乐游戏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又如,在学习简单、枯燥的田径模块教学内容时(如短跑、长跑、跳远项目),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笔者采用“快乐体育乐园”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准备足够的体育器材(或自制器材),让学生在规定的场地、范围、时间内,以健身为主要目标,练习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内容自主,同伴自由组合,效果自我评价,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这样,就会唤起学生“好奇、好动和好玩”的天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并且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耳目一新。因此,学生们也就会乐在其中,不会觉得疲劳。而且,留连往返,喜欢上体育课。

四 评价设计——效果的推进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设计,也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去设计“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通过学习效果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与同伴的体能、运动机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看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以便扬长避短。

五 课后反思设计——促进专业的成长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设计

一. 拓展训练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通过体验学习激发学生潜能,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创新能力为总体指导思想,同时重视拓展训练内容的文化含量,把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素质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需要。

二. 拓展训练课的教学目标

拓展训练以小队为单位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项目的开展,不仅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提高个体的管理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原则

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应当遵循可行性原则、有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顺序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

四.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师资及场地,在师资及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选择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项目内容,将不同类别、不同应用层次的项目合理地组合到每一次课当中,以达到课程效果的最大化。比如说团队项目与个人项目组合、高空项目与地面项目组合、沟通类项目与心智类项目组合等等。

五.课程的实施

拓展训练课程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准备部分。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在项目开始之前做一些常规的关节拉伸的准备活动,或者以游戏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常规准备活动完之后就应该是项目的介绍及任务的宣布。项目介绍时要做到语言简洁到位,用充分的情景假设引导学生进入预设情景中,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2)基本部分。在学生进行项目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观察者,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如发现有危险动作时应当马上制止。观察过程中还应做好纪录,以便在分享过程中依据记录提出一些现象,帮助学生回忆当时的情境。同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时间,如学生一直在某一误区时,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提示。(3)结束部分。即分享回顾部分,要求学生大胆地提出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相互交叉对谈,老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和总结。

六.考核与评价

评价是整个拓展训练课程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展训练课程更加重视对心理方面的评价。在拓展训练课程中,传统的评价方式(如达标、技评等)是毫无意义的,它们很难与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对应。笔者在此仅对高校体育实施拓展训练课程的学习评价提出参考性建议。

1.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根据拓展训练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制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时,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评价内容。

2.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拓展训练是通过体验活动来达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主要目标,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由于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和每种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在选择评价方式时,建议发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等级评定与评语相结合等方法来对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

3.开展特色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①以激励性为主。当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行为或取得一定进步后应尽可能早一些、快一点,恰当的给与口头或精神上的激励,采用优胜激励法、语言激励法、情感激励法等方法不断激励学生的良好行为,充分给学生提供机会和创新空间,满足各类学生接受鼓励的需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

②重视对学生随机评价。随机评价方法是在拓展训练教学过程的进行中,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判的一种最方便、最能立竿见影的评价方法。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难度较大的项目过程中,拓展教师及时有效的鼓励,如“好样的”、“你是最棒的”、“干得不错,再努力”等带有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自信的完成任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拓展训练课程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拓展训练受场地、器械因素的影响,以及拓展训练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及特有的心理挑战等,决定了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并不可怕,因为这种风险是可以预知和控制的,只要采取正确、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拓展训练就可以安全、有序的进行。因此高校拓展训练教师的安全操作要注意以下原则:

1.备份原则 所有需要安全防护的地方或器械都就有备份,确保万无一失。主锁、安全环、安全带等问题及时更换,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2.复查原则 第一次的安全保护在准备完成后都要再复查一遍,避免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安全器械的检查由专人负责,降低交叉管理的可能性,防止由于器械经人手过多问题出现后却没有人上报,造成责任不清的局面。

3.监护原则 教师对项目进行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进行全程监护,将任何隐患消除在萌芽中。

4.及时处理原则 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或突发事件,如果出现突发事件,教师要镇定自如,保持冷静,不得盲目慌张,及时恰当的处理好突发事件,并现场分析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从而教育和引导学生以正确地方法进行拓展练习。

八.结束语

拓展训练是利用人工精心设计的特殊环境,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进行体验,从中感悟出各项活动所蕴涵的理念,通过回顾与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与心智,实现可趋向性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的模式,它通过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然后在培训师的引导下进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自我认识。拓展运动项目蕴涵的特定功能与价值,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多元化的实际需求,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行动能力,充分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稳定的体育价值观的养成,对培养其生理、心理和适应社会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正贤.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安全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

[2]胡仲秋,沈纲.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模式的探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洲(3)

篇3

Yang Liu, Bi Jianlin, Wang Lishuo, Wang Xinhui, Dong Xuey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ak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Beijing) as research cas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187 questionnaires and literature survey results, discussing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researching university. Through th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ing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the results shows issues obviously expressed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ill need to coordinate; monotonous teaching methods; the curriculum has yet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s quality need to improve. This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double main teaching”, curriculum research group, the undergraduates' career planning research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researching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ouble main teaching

1 研究背景

本科教育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康奈尔大学校长鲁兹(FrankH.Rhodes)曾说过,公众是通过本科教育直接认识大学的,研究型大学的成败与否完全系于本科教育[1]。本科教育传承人类的优秀文化,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启动了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计划,但是,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针对我国建设研究型高校过程中本科教育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寻求相应解决途径,有利于促进我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研究科研人才,为实现我国科技强国战略提供坚实基础与保障。

2 我校本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一所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重点高校之一。学校坚持能源与安全特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从1998年招收本科生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本科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在建设研究型高校的过程中,本科教育处于不断探索改革创新的阶段,而且受学校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的限制,本科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阶段性问题。为此,我们经过5个月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法、观察法以及文献调研法等方法,了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本科教育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课题组在全校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213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文献调研、实际访问等研究结果,对我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与分析。

2.1 教学与科研尚需协调

1990年,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中,欧内斯特?博耶提出学术不只意味着研究,应该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地位,以促进学术之火不断燃烧[2]。本科教育是大学最基础、最重要的服务功能,重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这不是学校工作的阶段性举措,而是研究型大学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3]。但目前由于国家、学校高度重视大学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成果,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科研地位的日益彰显以及制度环境与利益机制的驱动,研究型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少数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研究型大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为期一个学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我校这所全国重点大学也出现了教学与科研关系紧张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6%)的学生承认他们选择学校的依据是学校知名学者、学者的数量以及学校的整体实力,但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只有少数知名学者参与本科教学,而学生因本科课程安排,也无法切实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中。

2.2 教学方式相对单调

一份针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不认可,他们认为,教材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死板,不能使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4]。而针对我校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传统授课方式”最为死板,是大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授课使教师过于关注电脑操作,减少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教学方式处理不当,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影响本科教学质量,影响研究型高校的建设。

2.3 课程设置尚需完善

研究型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在掌握本学科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同时,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了解学科前沿问题、学科交叉问题,掌握一定的科研技能等。但传统的课程设置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过多地进行机械训练和记忆。另外,选课制度将学生局限于专业内课程学习,视野范围越来越窄,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优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2.4 本科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建设研究型高校的过程中,出现了学校、教师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的问题,但不可否认,随着高校扩招,本科生素质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包括本科生和教师,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61%的调查对象不满意自己的学习状态:对本科学习阶段的能力培养,缺乏主动思考;认为自己比较懒惰,学习没有毅力;对未来比较迷茫,时间利用率不高;闲散时间喜爱玩电脑游戏。

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部分是因为学校和教师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主要原因是学生长期处于填鸭式教学模式下,进入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后,出现了不适应。

除以上问题外,在建设研究型高校的过程中,本科教育也出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就业压力大等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3 建议与对策

我校作为全国重点大学,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但由于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教学方式未能与改革接轨、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阻碍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针对本科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我校开设的环境质量评价本科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

3.1 双主教学模式

双主教学模式是解决最令学生厌烦的“传统教学”和“PPT教学”的有效途径。双主教学模式就是“主导―主体”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强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并基本保留“传递―接受”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主动思考、探索、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5]。在整个进程中,有时教师处于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有时学生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6]。

调查结果表明,相比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双主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学方法死板,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研究型高校本科教育常见的疑难问题。而且,由于师生之间交流互动频繁,学生对本专业前景以及前沿、未来就业形势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3.2 教学与科研的双赢

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是目前我校,乃至所有大学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7]。既促进教师科研能力与成果的提升,又要保证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需要学校成立专门研究组进行教学与科研双赢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从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机制、教师职业道德与信仰等多方面积极采取措施。

3.3 完善本科课程设置

本科课程设置的有效学时研究,也是建设研究型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以致用,才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开展自主科研和参与教师的科研[8]。本科课程设置是最为突出的制约条件。为进一步完善本科课程设置,需要学校、学院成立专门研究小组,进行不同学科本科教育课程合理性设置的多次、多方研讨。唯此,才能够办出令学生满意的大学,培养高素质本科人才。为践行本科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我国高校普遍增设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3.4 本科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

针对当代大学生出现的迷茫、懒惰、目标不清等普遍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本科生需要在入学之初就接受较为深入的职业规划教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人生目标,提高时间利用率,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目前,我校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职业规划需要进行长期辅导,需要学校对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教师进行职业规划培训,也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技能方面的培训,使本科生的职业规划指导贯穿本科教育始终。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课堂习题;教学设计

在高中物理课堂习题教学中,许多物理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机械式”背记等教学模式,导致课堂习题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按照新课改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课堂习题教学,促进习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课堂习题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到物理课堂习题教学中,要求要进行探究性学习,而非“灌输式”。同时,要求老师要善于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实践,实现最大限度的能力提升。

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应做到“三个有利于”:(1)有利于高考强调要考查的五种能力培养,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2)有利于实现新课改“三维”目标;(3)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物理老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课堂习题教学设计,使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物理成绩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课堂习题教学设计与实践

1.结合习题特点,科学设计教学

习题教学不同于基本的理论教学,更不同于实验教学,具有更强的知识关联性、学科渗透性、解法多样性、过程逻辑性、注重创新性等特点。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改的标准要求,结合习题特点,注重教学策略,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时间、方法和手段。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都应该始终坚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坚持基础理论与解题实践相结合,既不能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也不能片面追求题海战术。具体而言,就是在内容安排上,坚持以课本习题为主;在时间安排上,坚持精讲多练;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2.明确目标定位,发挥主导作用

(1)要深入了解教材。老师要对物理教材了然于心,并根据教学进度确定习题教学的内容、标准和要求。(2)要深入了解学生。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3)要深入了解习题。要对习题进行深入分析,慎重选择。既不能选择过于简单的,也不能选择过于复杂的,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例如,高一“匀速圆周运动”的习题课,通过教学设计启发学生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拓展,掌握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匀速圆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针对学习方式,设计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的学习方式通常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自主学习,需要老师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促进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探究学习,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为此,老师在设计习题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确保方法更加科学、气氛更加热烈、思维更加活跃。比如,“一辆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由静止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求第5s内的平均速度?”老师可以同时采取“观察―引导”“探究―解决”等模式进行教学,还可以采取竞赛形式,鼓励学生找到“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求解”“用推论求解”等一题多解的途径,激发学生拓展创新性思维。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打破教师“一言堂”“独唱会”的传统模式,形成学生全程参与、双向互动、主动探究的创新模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低效的教学模式,对习题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瞄准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不断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

一、实施选项教学的意义

广西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选项教学的积极意义在于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可根据学校的场地条件特点、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兴趣,制订相应的选项计划;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设计选项分班的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也为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开拓了用武之地。

二、实施选项教学具体情况的设计

1.学校设立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采用是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法。选修内容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与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必修内容为健康教育、田径、体操、武术。

2.根据学生人数进行重新分班。学校教务处和体育教研组共同商讨,利用开学前一周的时间,按学生人数对各班的学生进行重新分班。根据重新分班人数以及场地、器械条件制定体育选项班名额分配表,教师依据选项班名额分配表组织学生进行选项报名。

3.选项遵循的原则。学生选项报名时遵循的是自愿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如仍然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意愿,教师加以引导,调整,做到合理选项,合理流动。

4.选项课的教师安排。选项课的任课教师安排首先是由本身是该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如果分项的项目没有相应专业出身的教师,则由本组中该项目能力最强的教师担任。

5.模块教学的评价。构建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学分初步设想、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健康行为等方面),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方法。

三、在实施选项教学中应考虑存在的因素

1.选项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在选项的设置上,因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我们解决选项人数多少的问题,应采取同一选项再分班。对于被调剂的学生,教师主动向学生进行耐心的解释,让其更快地融入该选项学习中。

2.由于广西普通高中普遍一年级文理进行分班,所有时常会有男生人数报不够,女生人数报不完的现象。所以我们在项目设置时,应做到适合女生项目数额分配上给文科班的数额多一些,适合男生项目数额分配上给理科班的数额偏多一些。

3.我们进行选项分班通常是在开学的前一周进行,而且在选项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因为项目人数太多,只能换项。所以,造成报名分班后,项目教师上课考勤时实际人数和报名人数不符。体育教师应让每个学生在自愿报名的前提下,亲自做好报名人数的协调工作。

4.高中阶段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兴趣的不稳定性,主观上有换项的意愿。针对部分学生中途换项的问题,我们教师可以按照模块选项教学的特点、内容安排等问题通过理论课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并根据个人体质给予选项上的建议。

5.由于一个选项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班级,这就给科任老师教学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我们教师首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德育渗透。

6.选项教学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选项教学中,由于项目的多元化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老师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老师要通过不断地进修学习来提高教学质量。

四、实施选项教学的建议

1.实施体育选项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模式更符合学生的主体需要,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专长。因此,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大力推行选项教学的教学模式。

2.目前我国的选项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隐患,所以,需要进行规范化,作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每位体育老师都要主动与各方面协调配合,制订切实可行的选项教学计划,建立完善的课程安排c管理体制,制定规范的选项教学管理制度等。

3.选项教学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选项教学中,由于项目的多元化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教师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继而提高教学质量。

4.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学生的体育选项内容也渐渐贴近生活,终身体育意识趋向明朗化。但集中的选项内容也给学校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引导并配以学生广泛的兴趣,促使选项教学能够和谐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将选项教学作为育人的载体。选项教学不应单纯以提高技术为主,应把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选项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样选项教学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6.014

0 引言

教育部2010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以及2011年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高职衔接,特别是“课程衔接、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学习制度衔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我校在创建省级应用型大学中全力推进职教改革,积极尝试“对口招生”、中高职“3+2” 分段教学等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全面推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时间探索我们发现,中高职衔接,归根要落脚到课程的衔接上来。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最终要靠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来落实。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从2013年开始实施“3+2”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2014年开始实施对口招生和自主招生。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同时也为我们连锁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案例和实践对象。本文课程体系的设计主要针对“3+2”五年一贯制连锁专业人才培养。

1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

1.1 企业调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典型工作岗位分析

通过对连锁企业职业店长及门店运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过程分析,总结出连锁经营管理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工作岗位出发,提出连锁专业动态岗位概念,即初级岗位、中级岗位、高级岗位。

1.2 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是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前提

目前中高职衔接中普遍从在的问题是课程体系衔接不顺畅的情况,一方面有些课程在中职已经学过,高职再学一遍出现重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些需要前期基础的课程中职又没有涉及,学生知识出现断层,学习起来很吃力。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中高职人才培养中对培养目标界定不清楚所导致,所以课程体系设计前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总结中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银、理货、陈列、促销、仓储、统计汇总等的能力;而高职主要培养学生商品规划、商品优化、空间布局、商圈分析等能力。

1.3 以职业能力体系为指导,构建课程体系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拉尔夫・泰勒的观点课程组织需要确定“用来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这个“要素”在当下的职业教育中我们认为是对岗位体系的不同水平能力的要求。所以在开发课程之前我们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企业的典型岗位进行了调研,分析典型岗位的能力要求

1.4 课程体系设计布局

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布局上,中职阶段主要完成对连锁专业基本岗位技能的学习,高职阶段主要完成对连锁专业中级岗位技能的学习。而中级岗位技能的习得需要以基础岗位技能为前提。我校连锁专业“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中,前三年学生在中专学校学习,后两年跟着高职大二学生学习。中职的前两年主要学习文化知识,专业基本概况及专业典型岗位核心技能。高职阶段主要学习有关基础理论,掌握中级技能和拓展技能。中高职衔接主要体现在第三学年到第五学年,因此在课程体系整体的布局上,思路如下:

第五学期:基础技能性课程模块;侧重于连锁经营专业基本知识和操作性课程,初步培养专业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考取典型岗位能力证书。

第六学期:结合学生个性优势,参与连锁经营企业实习,反馈提炼业务操作经验。

第七学期:基础管理型课程模块:知识结构和内容要求拓展到连锁经营管理层面,系统的掌握连锁经营企业基本运行知识和管理原理,对行业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和思考,争取考取品类管理师等资格证书。

第八学期:拓展探究型课程模块:本阶段尤其要体现差异化教育,突出学生个性发展,课程性质为开发研究性,向连锁经营专业理论深层次拓展,引导优秀学生在管理层面做些思考和探讨。

第期:基础管理知识运用与检验阶段。实行顶岗实习,全面参与连锁经营企业服务与管理过程,强化锻炼操作技能,初步参与基础管理工作,积累和提升管理理念。

第十学期:全面实践阶段。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从业前的练兵期,亦即对五年学习效果的总体检验和提升。

1.5 实现能力阶梯化培养,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为了让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后既不出现课程重复又不出现知识断层的情况,需要对中高职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在深入调研和前期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对中高职衔接课程进行的一体化设计(如表1所示)。

2 结语

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出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的不同培养规格,形成中高职人才培养的阶梯式配昂扬目标。然后再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中高职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尽可能相接,不同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不同,这要求授课教师对岗位技能和内容要求要有深刻的认识。这一点可以通过制定系统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来实现。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授课教师通过集中备课或讨论来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与实施路径,促进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与整合性,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交叉。从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实现中高职衔接。

篇7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激发;学生热情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98-02

一、前言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教育。高中体育课堂亦是如此。作为日常文化课程的重要补充,高中体育课扮演着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重要角色,通过体育课程的锤炼,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目前高中体育课堂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能够确保高中体育课堂自身的发展及存在的必要性,能够为学生文化学习提供更好的补充。

二、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集体心理状态,其中情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因素,在教学心理气氛中占主导地位[1]。在高中体育课堂中,虽然学生自我锻炼是最主要的课堂方式,但是老师的讲解是学生更有效、更科学地锻炼的基础。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变化、认知能力均会对课堂的整体心理气氛有直接的影响。在这种长期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中,会形成对各自行为的外界刺激,进而会让师生之间产生潜在的心理互动,在此期间给予学生适当的正向激励,便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优化高中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条基本途径来实现:

1.高中体育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并努力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体育知识、技能的弘扬和传播者,体育老师应该让学生拥有与其知识相匹配的体育意识,应该让学生明了虽然文化知识重要,但体育课程仍旧十分重要,它能够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从而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体育老师通过这种思想教育工作,能够让学生产生内在的体育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积极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教育的同时,应该在课堂上尽力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组织好每一次课程活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确保关心到每一个学生。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哪怕学生自己都已失去耐心,老师也应该拥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直到其学会。在体育课中,一般是两节课为一课时,老师可以在第一节课教授统一知识,让学生学习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第二节课可以按照学生自身的兴趣进行组队,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诸多活动。活动开展较好的小组,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通过这些手段,能够很好地优化课堂心理氛围。

2.积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确保师生关系和谐有序。教育,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当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时,学生能够更好地按照老师的要求高效率地开展学习。因此,在体育教学当中,高中体育老师应该致力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地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争取与学生打成一片,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和亲近,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

(三)体育老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修养

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因此,高中体育老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为学生带去更多更好的体育知识,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高中体育老师应该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确保拥有良好的师德,为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三、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先行设计

通过对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的建立,学生已经与老师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纽带。此时,有趣、有效的体育课程,能够确保学生从课程中获得乐趣和充分的满足感,从而使其在繁忙的文化课压力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释放,进而保持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年龄阶层,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为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和体育老师应该共同努力,采取如下手段,来确保课程设计的有效性:

1.为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学校可以将高中体育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内容是对全体高中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共同要求。对必修内容实行学分制,在制度范围内确保学生对应修体育课程的积极性[2]。

2.对选修系列课程设置模块,学生可以进行自由组合,只要达到既定的学时即可,同时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自身的兴趣。比如,规定高中学生体育选修课共计20学时,选修课程包括篮球、足球、有氧操等,每个选项拥有对应的学时。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课程自由组合。

3.在日常教学中,高中体育老师应该根据各年龄阶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跑步练习过于枯燥,那么可以采取加上手部动作、唱歌等形式,完成跑步任务;固定教学任务完成后,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开展自由活动。在充分满足学生活动欲望后,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集中精力去开展下一项学习任务。

四、结语

学习是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建设良好的课程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在一个祥和、融洽的氛围中得到健康、快速的成长。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课程先行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广大高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体育课程带来的趣味和满足感,使体育课达到育人的目的,推动高中体育课程持续、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体育;学生个性;教学方法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高中体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具体的体育教学中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让高中体育教学既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又能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呢?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在自我学习中体现出自身的个性。所谓个性化发展是指学生应具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者是让自己的体育爱好得到最大体现,换言之即学生的辨识度培养。比如,就足球课程的教学来说,其主要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完成一些基本的技术动作,然后进行对抗训练,对学生的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灵敏度进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集体意识。这一具体课程的技术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安排两两一组进行颠球训练,由学生自由选择合作方式进行技能训练,如果自己觉得能够达到相应操作要求的时候自愿到教师处进行过关考核。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最大限度地进行自我发挥。

二、分层教学的合理应用

高中阶段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体能素质方面,同时还体现在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上。因此,为了促进学生体育方面的个性化发展,引入分层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措施。分层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是学生的学习层次以及爱好程度,它基于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兼顾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教材的具体特点,不仅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出分层的特点,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相应的指导。同样以足球课程的学习来讲,有的学生有一定的足球运动基础,而有的学生没有丝毫底子,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具体技术的难易程度,采取分组练习的形式展开相关教学,基础薄弱的学生从最基本的步伐开始学,而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适当地从技术环节开始进入,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会怠慢对于教学进度要求较高的学生,同样也能保证基础不好的学生掉队。

在传统教学中,所学的课程知识侧重程度一样,整个体育课堂显得异常沉闷,不仅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应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营造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一代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这一轮课程改革借鉴了国内外多方的改革成果,更多地将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笔者以为这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从体育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乃至于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角度来看,其从理论成为现实首先决定于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从体育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当前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追求的已经不是纯粹的竞技性质,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的视角应当从单纯的身体素质中扩展开来,扩展到学生的体能、技能、心理健康、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综合性方面。实际教学中,再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田径运动上,用三大球去应付一个学年的体育教学,而应当从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去研究、改编教学内容,以让学生的体能技能得到发展的同时,心理健康也有相应的提升,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需要面对技能学习与将来的就业,这其中需要学生的体能与心理健康作为支撑,体育教师在其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任务。必须强调的是,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要摆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固有观念,而要作出这种改变,途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理性思考。

二、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要追求多样化

长期以来,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一大不足是教学的单一化,有资深的体育老师戏称十年前后看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有时几乎看不出变化。这说明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要作出一定的改变,而在这个方面,体育教师本身首先要有多样化的追求。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以及体育教学的经验(经验的作用有时甚至要高于教材),从课程设计(宏观层面)、教学内容的设计(微观层面)等方面着手,既注重学生的运动技术的训练,也注重学生的体育训练意识、观念、经验、方法、内容训练,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基础为本,强调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必要的时候还要突出实用性、娱乐性等,以让学生高效参与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笔者实践的经验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吸纳学生的观点,如学生的建议常常带有体育赛事的技术性,与某些电视节目的娱乐性,这些内容的采用,会让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显得十分的丰富多彩。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作为教学的价值取向。笔者以为这一教学理念至今仍然需要强调。职业高中的学生具有基础较弱、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较差的特点,在体育课堂上常常表现为纪律的不遵守者,而体育教师往往又没有做细致工作的耐心,因而职业高中体育课堂上常常显示出较为强烈的“张力”。而要化解这种张力,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实施教学。笔者的一个经验就是紧紧依靠学生、认真研究学生,只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与特点,就能够找到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不应当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由于专业选择不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因此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生常常显示出不同的学习特点。这种学习特点在体育课堂上也有充分的表现,因此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在于某个具体的方法,而在于在遵循“因材施教”的课程改革理念基础上,去结合学生的特点以确定教学方法。

三、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要注重细节性

篇10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育教学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66-01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重要手段、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口缺少的重要途径。高中体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知其因方能加以重视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随之改革。为此我们要明确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取其精华,避其糟粕。目前,很多学校教学理念陈旧。“树立健康第一”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理念,但部分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未能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理念局限在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上,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教法”而轻“学法”;注重运动成绩而忽视学生个性完善和身体全面发展。部分教师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认识不足,还未能确立起所有方法、手段都是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内容固化。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内容的选择没有统一的规定,仅仅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但这样一来,反而使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些迷茫,虽然在内容上存有了一些变化,但实际上还在沿用老传统教育,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执行教学大纲和教材,而是一个课程设计的学者,而我们的部分教师,一时还难以适应这种新的转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符合新时期对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上种种原因是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所述,还有很多地方遗漏,希望广大教师加以重视,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有所突破。

2 正视小组合作教学在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新时期,我们逐渐增加了对小组合作教学的重视,人是群居动物,合作可以增加效率这是不争的事实,新时期,作为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所谓小组合作教学小即采用小组互助教学法,具体操作为教师在一个新教材教学时总有一些学生能够较快学会动作完成学习,于是在这些学生中间选准几位确定为教学小组长,然后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分成若干教学小组,一般一个教学小组的人员与教学小组长保持不变,再把教学小组长分配到各小组教授

其他同学,相继学会的学生去协助教学小组长去教授剩下的同学,依此类推,教师则在各组中间巡回辅导直至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教学生,每一名学生都是教课者,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所以每一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都非常认真,在学动作过程中都非常投入,人人都在争取早当教师,这样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有利于团结同学增强班级凝聚力,因为小组互助教学法是学生之间一种相互探讨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跃,亲和力强学生的情绪良好有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即使个别同学平时有些矛盾这时也都会得到很好的和解,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一些班级人数较多男女同学混合上课的学校。由于一位教师面对几十学生,反复重复教材内容重点难以落实,小组互助教学法则是由学生教学生可以成几何倍数提高教速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而且能使老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对个别薄弱重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 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

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深受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洗礼,笔者觉得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我们应该提高老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应该同等对待。新大纲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的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