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专业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专业课程设计

篇1

Mu Hongyan

(青岛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青岛 266109)

(School of Food Science & Engineering,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摘要: 立足于本专业特点,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教学资源,建立食品专业英语网络课程。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同步测试、交流互动、知识拓展各功能模块有机结合,为学习者建构一个舒适的学习情境,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Abstract: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specialty, the network course of English for food science & engineering was developed with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ies.Through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with progress test,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knowledge linkage, etc., an open, various learning situation was built, and students' self -study ability was improved.

关键词: 食品专业英语 网络课程 课程内容 课程框架 设计

Key words: English for food specialty;network course;teaching contents;curriculum framework;design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79-01

0引言

食品专业英语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完成普通大学英语学习、并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本专业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专业英语的特点,熟记一定量的专业英语词汇,能较熟练地阅读食品专业方面的英语文献、书籍和杂志,并具有一定的食品专业英文翻译水平和写作能力,从而以专业英语为工具,获取国际食品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信息。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多以教师“教”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效果不佳,因此如何改进专业英语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专业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1]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充分应用于专业英语教学中,既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又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且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2]

1课程内容的设计

网络课程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产物。[3]

2课程框架的设计

网络课程中,能够提供学习导航功能的结构组织及其策略就是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建立清晰、明确、简单的导航系统可以方便学生阅读,简化学习过程。本课程中采用模块导航,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音像课堂、知识链接、同步测试、交流互动等。

2.1 课程介绍包括课程简介、课程特色、课程建设规划;并列出了主讲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情况和学术研究情况,使学生对负责课程的教师有一定的了解,并提供教师的联系方式,以便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能及时联系。

2.2 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结合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的重点,每章学习的基本要求、学时安排、相关补充,让学习者了解教学总体情况,明确学习目的、学习任务,以便制定自主学习计划。食品行业包罗万象,我们在选取教材时,最终确定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专业英语文选》(第二版)为教材,从中节选了食品营养、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加工、食品保藏、果蔬产品、粮油制品、畜产品、食品质量与安全等9个分支,并指导同学们查阅近5年内国外重要的英文食品学术期刊,选择文本规范的文献,学习食品科技论文的写作及翻译技巧。通过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英语的表达特点,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通过食品学术论文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翻译能力,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四年级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摘要的写作和翻译。

在课件设计中按照书中的章、节次序编排。开始显示教科书中的总的章节标题,单击章标题后在页面的左侧显示本章的节的标题,右侧显示内容。整个目录还可以扩展,在节的标题下面引入第三层每节的主要内容。树型导航部分的每个标题单击后右侧直接显示此标题下的内容。内容学习完后可以回到主页,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其他内容。

2.3 音像课堂为了增加网络课堂的生动性,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提供了与食品专业有关的音频、录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观看视频,收听音频资料,一方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从而大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

2.4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模块包括食品科技新知、专业发展动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延伸、典型网站链接如国内外重要的食品网站、食品专业相关的国外主要英文期刊网址等。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查阅,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

2.5 同步测试同步测试部分,借鉴了以往多媒体网络课件中的习题模式,并按教学过程的要求编排与课文相对应的练习题,主要从食品专业名词解释、英汉互译及问答题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每部分都附有参考答案以备学生自己检查作对与否。

2.6 交流互动网络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交流和沟通,该模块主要采用留言板的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方便快捷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什么疑问都可以进行注册登陆后在留言板上留下所遇到的问题,任课教师会及时准确的回答。如有特殊情况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查看留言板,学生还可以把此问题直接发送到任课教师的信箱。多种途径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英语知识,提高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结束语

随着国际交流日新月异的发展,专业英语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是对学生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强化,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养现代化食工专业人才的关键。建立食品专业英语网络课程,采用网络教学的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一个积极、开放、资源丰富的网上食品专业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专业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慧芸,吴瑕,孙旭.食品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黑河学刊,2010,(3):115-116.

篇2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综合实训 实训内容

中图分类号:TS-201-4 文献标识码: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Design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Food Factories

MA Lizhen, LIANG Peng, HUANG Zonghai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lant desig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ncept, idea, purpose and content of the framework as well as specific training, etc., and through our specific practice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practical exercises skill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embark on a new path.

Key word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raining content

食品工厂综合实训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通常是以食品工厂实习、食品新产品科学研发或食品综合性实践教学等方式来实现的,食品工厂实训是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取得生产知识的重要阶段。实训者通过对食品工厂的产品结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的检验与开发、企业管理模式与营销战略、工厂设计等方面的认识与了解,巩固和丰富课本知识,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了解专业及行业特点,掌握专业工程技术及相关产业知识。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理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建系以来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分“四步走”的战略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考验,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先进综合实训教学理念:(1)综合的实训理念。构建多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实现由技能训练向工程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2)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3)三个课堂相结合的理念。把校内实验教学的第一课堂、校内教学计划外开展的学科竞赛、创新实验等教育活动的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训活动的第三课堂有机结合,互补互动,有效提高实训效果和学生工程素质。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思路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强调学校制定的“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16字方针,着实在“质量、人才、特色、文化”8个字上下功夫。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实行三个课堂的结合,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训项目方案思路:(1)构建综合背景下的实训教学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从最初的实验室验证性试验到以食品工艺学实验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从课内理论教学扩展到课外实训实践,包括创新大赛、课堂兴趣小组、研发基地科研课题项目、毕业实习和其它创新实践训练以至同校外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的实践训练的三个课堂的扩展;从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到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四个层面的层次扩展,注重学生在实训中工程素质的训练和养成。(2)推动三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为教学计划之内的实训任务,第二课堂为在校内的课外实训,第三课堂为校外综合实训。三个课堂结合,在原有的第一课堂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到第二课堂更多地体现创新实践,在教学方式上也由以教师紧密型指导为主转为教师松散型指导为主,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3)提升教学手段。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方式,结合计算机模拟工厂岗位的仿真技术,教学网络化管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研学,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教学平台。(4)食品工厂面向学生开放。食品车间进一步实行全面开放政策,为学生提供具有不同特色、不同教学要求和较大发展空间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教学计划,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训练层次,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刻板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构架体系

食品车间的综合实训体系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包括实训课程多媒体展示、食品机械设备运行原理、食品产品生产过程、食品检验与检测4个模块。第二层: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包括产品食品加工的工艺条件控制、食品机械设备实际运行过程、食品产品质量检验、生产组织管理4个模块。第三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包括食品研发技术方案、食品工厂建厂设计、模拟岗位职责实训3个模块。第四层: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包括工程创新综合平台模块,含各类竞赛和大型的工程创新课题。

在以上四个层次中,第一层次为基础,第二层次为主体,第三层次为扩展,第四层次为提高。

4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内容

4.1 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设备

学生在进行食品工厂实训时应多方面了解食品生产设备的实际状况,掌握食品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期间让学生掌握食品工厂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了解各道工序的技术参数和工艺效果,从技术原理、产品质量、设备投资、成本、安全、卫生等方面综合分析工艺的特点、合理性及先进性。学习和掌握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操作与检验方法,了解和分析常见产品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尝试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2)让学生了解主要生产设备的型号、结构特点、技术参数、适用范围、生产厂家及购置费用,收集有关设备的技术图纸或绘制草图。分析设备性能与产量、质量的关系,学习主要设备的操作要领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3)还要让学生了解生产车间、冷库、锅炉房(蒸汽发生器)、工厂内各车间相互走向、辅助部门、实验室、生产设施、排水系统、换气系统等主体建筑和辅助设施的整体分布、面积分配及各个建筑特点。

4.2 生产卫生防范措施

实训期间培养学生的卫生安全意识尤其重要。相对其他行业的工厂,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要求就相对较高。食品专业的学生是食品行业的继承者,是未来食品行业的中坚力量,为减少与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卫生要求、卫生现状及卫生防范措施。

(1)食品工厂卫生要求。让学生明确国家标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对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做了要求。要求食品在“原料―加工―成品―包装―贮运―市场”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安全卫生和不被污染的环境之中。

(2)卫生防范措施。实训期间,为模拟真实的工厂环境,让学生了解采取各种卫生防范措施。首先,实训期间在学生中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立卫生督导员,并有指导老师监督,对过程中所有食品卫生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其次,实训前动员会上让学生了解和贯彻食品卫生有关法律法规,并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卫生防范意识。最后,从食品工厂环境、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学生个人等方面制定出详细的卫生消毒方法,以便保证食品工厂卫生。

通过多方面让学生了解实训工厂的卫生现状,结合对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在实训结束后应达到掌握食品工厂卫生防范措施的目的。

4.3 产品开发及产品检验及

(1)产品开发。实训期间食品工厂要为学生安排产品研发工作,具体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原有产品品质的优化、产品加工工艺的技术提升等内容。

新产品的开发是让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新型产品的研制,包括新产品加工工艺研究、配方研究、设备选型、批量生产技术研究等。产品品质优化是让学生对他们生产的产品品质的改良,通过配方调整、工艺改进等方法改善产品的色泽、口感、质地、稳定性等质量指标,如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延长产品保质期等等。加工工艺技术提升是要求学生对工厂现有生产出的产品工艺进行改良,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品品质、节约原辅材料、减少生产能耗以及不必要的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实训工厂的产品研发背景、研发思路、研发能力等方面做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产品检验。产品检验是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对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并将结果与标准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合格情况。感官检验主要是产品色泽、形态、组织、滋味及气味、杂质等的检验;理化检验主要涉及的是产品的营养成分、有害金属元素含量、农药残留量、中药物残留量、食品添加剂含量、化学致癌物质含量等的检测;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细菌总数、大肠杆菌、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方面的检测。对于不同类的食品,因加工工艺不同,所选用的原辅材料不同,其检测项目也有所不同。

4.4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的管理模式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管理模式尽可能地效仿对食品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并且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并加以指挥和控制。为了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目标,有必要模拟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研究制度、汇报制度、总结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规范实训行为,以促进发展。

学生在实训前应对当今企业几种管理模式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在实训过程中,应对所在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解,并根据企业现状和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对企业现有管理模式提出建议及具体可行的修改意见,以加深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4.5 实训期间的营销战略

实训期间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市场营销部门根据战略规划,在综合考虑外部市场机遇及内部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市场目标,选择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并采取有效实施和控制的举措。

为了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有正确的认识,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做出精确的把握,在工厂实训过程中就应对所在企业的营销战略有一定的了解,对生产的产品进行试销售,让学生实地策划销售方式,试销售前进行销售预算,试销售之后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 马俪珍,刘金福,梁鹏,等.食品工艺学实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 何维泽.基础实验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31).

[3] 毕建杰,常安瑛,等.科研与实验室建设有机结合 探索实验室开放管理新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2(82).

[4] 赵成军,石志标,等.实验室开放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3(145).

篇3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81-03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在毕业设计(实习)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上,有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毕业设计(实习)进行系统管理和制度建设、改革和创新管理核心思想、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实现本科生毕业设计(实习)的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以及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我们以2011届和2012届本科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认识、看法、态度及行为,以期全面地了解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今后教改的深入进行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的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和分析、实验及教师指导、资料整理和论文写作、论文答辩、对自己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评价等七个方面内容。

考虑到学生对某件事物的态度存在着一个程度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反映个体学生对教学措施的态度和认可程度,我们将打分题的可选分值设定为0-10的数字,分值的大小表示学生认可程度的高低,填10表示程度高,非常有必要、重要等;填5表示一般;填0为持完全否定态度,完全没有、完全没必要。通过对打分结果的次数统计并做成次数分布表,使我们能更清楚地、量化地了解和认识学生对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教学措施的态度。从多个分布图分析,我们认为打在分值8-10的学生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6-7的学生持一种比较肯定的态度,打分值5的学生可能持一种“一般”、无所谓,中庸成分比较大的态度,打在分值0-4的学生可能持一种否定,“没必要”的态度。

调查涉及2011届、2012届毕业本科生231人,其中我院食科061、071民族言语班的学生81人,我院汉语言班食科072、074、082、084学生150人。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论文的态度

学生对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重视程度与其在毕业论文中下工夫和投入精力的相关性很大,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大吗?”详见图1。

图1本科生做毕业论文必要性态度的调查情况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53.7%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很大;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7.5%,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是有必要的;有18.6%的学生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或认为必要性一般;有3.9%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较小,也可能持不赞同的态度。

(二)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涉及选题的方式,题目设计的水平、来源、实用性、创新性,学生对题目的兴趣等方面,它对后面论文完成的程度及质量影响很大,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的论文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程度?”详见图2。

图2论文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程度调查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25.5%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利于今后的实践和工作;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0.1%;有22.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和生产实际结合一般,或并不相关、不了解自己研究的内容是否能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7.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选题和生产实践没有太大的联系。

(三)文献查阅和分析

文献查阅和分析使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准备材料的过程。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对文献综述的重视程度?”详见图3。

图3学生对文献综述的重视程度调查情况

调查的231人当中,有39.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文献综述非常重视,占76.2%(选6-10d)的学生对文献综述的重视持肯定态度;有1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重视程度一般,持无所谓的态度;有4.8%的同学不重视文献综述。

(四)实验及教师指导

毕业论文实验涉及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双方的相互作用及实验条件等因素,是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关系到该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及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问题1:“指导教师能经常主动与你进行交流与沟通吗?”详见图4。问题2:“你能经常主动与指导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沟通吗?”详见图5。问题3:“根据学生的时间,将毕业论文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看法?”详见图6。

1.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情况调查

图4指导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情况

从图4可以明显看出,22.5%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教师能经常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3.2%,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能做到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有18.6%的学生认为教师做得一般;有10.4%的学生持不认可的态度。

2.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情况调查

图5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情况

由图5所示,32.0%的学生选择10d,认为能经常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81.8%,即大多数学生认为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有13.4%的学生认为与教师沟通交流一般;有4.8%的学生认为不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

3.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支持程度调查

图6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支持程度

从图6可以明显看出,23.5%的毕业生选择10d,对毕业论文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持完全支持的态度;选择分值6-10d的毕业生占70.9%,即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做是可以接受的;有21.3%的毕业生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7.8%的毕业生持不认可的态度。

(五)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涉及学生写和教师改、学生的表达能力、格式的规范化等内容,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你的论文写作水平显著提高的程度如何?”详见图7。

图7论文写作水平显著提高的程度

如图7所示,24%的学生选择8d-10d,认为自己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后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55.5%的学生选择6-9d,认为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后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有16.2%选择5d,认为论文写作水平提高程度一般;还有4.4%学生选择0-4d,对提高论文写作水平持不肯定的或否定的态度。

(六)论文答辩

针对以往答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从答辩教师和学生在答辩中的态度、行为和做法等方面考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的满意程度?”详见图8。

图8对论文答辩组织、分组情况的满意程度

如图8所示,28.1%的学生选择10d,表明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十分满意;80.1%的学生选择6-10d,表明大多学生是认可的;14.3%的学生认为一般;5.6%的学生选择0-4d,表明这部分学生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不太满意。

(七)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评价

以往对毕业论文的评价都是出自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在此希望能了解学生对自己论文的真实评价,对我们今后教改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详见图9。

图9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

根据图9所示, 29.4%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4.5%,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有一定的提高;有21.6%的学生选择5d,这部分学生认为提高一般或不多;有3.9%的学生认为提高较小或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就业和考研等现实问题分散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精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毕业论文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最终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

2.目前主要采用学院公布学生选题的方式,很多学生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到合适的论文题目,影响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文献的利用、查阅和综述能力差,不少学生不是在查阅大量的文献基础上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而是抄文献综述。

4.论文成绩采用单一的论文答辩成绩很难合理地反映学生的整个毕业论文情况,评优论文的过程还有待改进。

(二)解决方案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实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指导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设计(实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使学生自觉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实习)。

2.多种毕业选题方式的尝试。改革原有的单一的论文选题方式,逐渐推行多种选题方式并行。

3.集中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综述方法的讲座,使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得到普遍的提高。

4.适当提早开始和延长毕业设计(实习)的时间,将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灵活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或从大三就开始。

5.改变单一的论文成绩构成方式。为有效地考核学生论文成绩,做到公平公正,论文成绩应由多个方面构成,成绩构成比例:指导教师占30-40%,评阅教师20-30%,论文答辩成绩30-50%。

[参考文献]

[1]季明,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07,(5):20-22.

篇4

[关键词]高职 特色专业 课程一体化

[作者简介]李影球(1971- ),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分析、食品营养与职业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B107)和2011年度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食品营养与检测”(项目编号:GXTSZY0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04-02

“特色决定生存”已成为共识。但目前很多院校在办学时仍未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未能突出从事食品专业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原则

1.体现区域特色。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要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广西区域为例,广西重点发展粮油食品产业,辐射东南亚,因此要着力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样本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对区域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结合充分的市场调研与论证,设计工学结合的具有广西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把区域特色建设与课程特色建设结合起来。

2.体现专业特色。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将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双证制”有效衔接。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成为粮油特色鲜明的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在全面总结和归纳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将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建设方法扩展到专业所有课程,开发化学基础、分析化学等专业样本基础课程,最终使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全面实现。

3.体现教学特色。大幅度提高专业课程与实训教学水平,根据区域与学校人才培养重点,突出专业教学特色,体现教师教学独特风格。体现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及课程教学以实践为主的特色;促进所有课程教学水平共同进步;实施“实验―实训―实习”的三段式实训体系;以专业实训、基础实验和岗位实习为基础,形成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持续创新的教学模式。

4.体现师资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使专业带头人、核心课程负责人的教学能力(理论与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得到迅速提升,能胜任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的任务。培养一批专兼结合,在同领域具有引领作用和突出专业影响力的食品营养与检测学科带头人及核心课程负责人。

二、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步骤

1.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确定专业及人才培养规格。从广度和深度上动态地对食品行业进行市场调研,以就业为导向,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分析行业特点和岗位(群)的人才定位,进行专业课程开发。为准确定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规格,课题组对广西区域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研后发现: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迫使社会需要增加大量的食品检控人才;食品工业是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14+4”千亿元产业集群第一个突破千亿元的产业,其水产加工业、油脂加工、方便休闲食品加工发展迅猛;传统粮食院校改制撤并、粮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转行,造成广西现有粮食储检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国民日益严重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病比率大幅上升使社会对营养师的需求也日趋热烈。针对上述市场调查结果,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尊重学院是广西唯一直接为粮食行业提供粮油储检专门技能人才的历史,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定位为食品检控岗位、粮油保管岗位和营养指导岗位,针对这些岗位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要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出发,参考最新食品检验国家标准,与食品检验工、粮油保管员、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全面接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点突出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特别突出粮油检验及粮食保藏的特色;以“食品分析与检验”“粮油保藏”两门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重点,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这两门核心课程,重构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多岗位弹性就业,课程体系彰显粮油特色。重构后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6个模块:职业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食品检控技术课程模块、粮油保藏技术课程模块、营养指导技术课程模块和校外职业实践课程模块。在主要课程模块还设置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项目;每一个模块包括相应的课程,在此基础上,融合进不同种类的跨学科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建构的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充分考虑了专业特色、学生认知和职业发展的规律。以粮油保藏技术课程模块为例,此模块包括“粮油保藏”课程,融合了“粮油储藏、粮仓机械与设备、粮油品质分析、储粮害虫与防治”等跨学科课程;同时设置了粮油保管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不设置课程边界的前提下,融合跨学科课程,使专业与课程融为一体;每个模块设置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提高了课程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以适合学生学习的引导文和工作任务单,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电子课件、教学进程表等相关配套文件,并开发试题库。设置课程网站,将以上学习资料放在课程网站上;设置网上实验室;设置标准操作示范录像、纠错操作示范录像等模块,给学生提供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开通网站交流讨论平台,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打破了课程体系的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使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

3.以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提升理论与实训教学水平。“食品分析与检验”“粮油保藏”等核心课程教学都需要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为此,首先要进行专业带头人培养。派送专业带头人带项目到国内著名大学、法定检测中心和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与挂职锻炼,提高其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教研教改能力,使其能敏锐地把握专业改革方向、制定改革措施。有意识地把食品分析与检验、粮油保藏课程负责人放到相应企业挂职锻炼,或开展技术攻关,使其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及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增强课程教学能力及科研、技术服务能力。通过“传帮带”的师资培养方法,对“食品安全检验”等5门主干课程负责人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进行主干课程的建设。如将食品营养配餐实训室、食品加工实训室改造为食品加工厂,创建“校中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食品加工厂生产糕点、饮料,为校内师生提供食品;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食品加工技术实训、食品营销实训的同时又给学生一定的经济补贴。通过这些方法还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使师资队伍与实训室建设处于良性发展的循环中。此外,对兼职教师加强教学业务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校企互兼互聘师资,努力实现专任教师企业化、兼职教师专业化,同步提升专兼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以“导师带培”“新老教师结对”等方式进行新老教师、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鼓励青年教师以学历深造、业务培训、短期进修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学习,使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和技能竞赛、申报科技项目、参加社会服务,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形成合理完善的专兼教师队伍。

4.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如“粮油保藏”课程教学中,设置了情境教学:“粮情检查”项目,下分“检查温度”“检查湿度”“检查粮堆气体”“检查害虫”“检查粮油质量”五个环节;以学生宿舍环境为实践基础,要求学生按要求检测出各自宿舍一周的温度和湿度,绘制温度曲线和湿度曲线图;然后,将学生带到粮库,分别在教师和粮库技术员的带领下,按实际工作程序完成储存粮油库房的温度检查、粮堆气体检查、害虫检查、粮油质量检查。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画出普通粮仓气温、仓温、粮温的检测点;每个小组分别用PPT展示一个小环节的工作过程及技能要求。每次展示完毕,师生再共同讨论问题所在,并提出问题解决办法;最后教师总结归纳。这种教学方式,师生同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师更多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均得到了有效提高,培养了学生主动适岗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符合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当然,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分四个阶段:职业基本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和预就业。第一学期是职业基本素质训练,如化学基础训练;第二、三、四学期为职业技能训练,分别开设粮油保管员及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为顶岗实习;第六学期为预就业,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均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这种实践教学安排完成了从职业基本能力到职业综合能力、从一般工作员到主管的阶梯式培养。同时,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社会评价综合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学生的平时成绩由自评、小组长评价、小组间评价、教师评价按相应权重相乘相加而来,占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则参考食品检验工、粮油保管员职业资格考试笔试内容,占总成绩的40%;如果学生通过了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证,则直接以食品检验工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成绩,即由社会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考核体系能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符合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5.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形成覆盖所有课程的教学实训基地。引入生产性实践教学环境的同时,根据课程要求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有选择地挑选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条件优秀的检验机构及龙头企业作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输送后备人才、直接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方式,密切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乐于接受专业学生实习就业,从而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专业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总之,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需要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粮油课程专业的特色;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使毕业生实现“零对接”就业,提高就业层次,提高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郑学玲,李利民.坚持粮油特色方向 建设好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安排序化教学体系,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联系起来,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显著特征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相连,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适应高职学生思维特征。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课程的开发设计全面展开,但课程开发往往停留在研究层面,真正走进课堂的很少。本研究吸收和借鉴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岗位需求、能力培养、学生未来五年之内的可持续发展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酒店行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调酒和制作咖啡为特色、以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面向酒店及相关行业,具有较强酒店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工学交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实习相结合。课程设置依托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来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整合与序化。全面促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合理化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快速发展。

3.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专业酒吧和咖啡厅、星级酒店、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自主创业等方面就业。主要从事调酒、制作咖啡等饮品和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

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人际交往的沟通、外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一般通用知识;具备调酒与咖啡制作和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及食品营养卫生等专业知识。

4.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完善,取决于设置哪些课程,通过什么方式去完成。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前提。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如何突出特色,把握核心专业课程,明确它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技能,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各课程衔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2](德)劳耐尔.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 工科

我国生物工程专业自1998年设立以来,迅速发展,而社会发展使生物工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验技能、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经验都提出更高层的要求。如何使高校人才满足行业需求,达到供求平衡发展,建设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使人才培养落实到位,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因各高校设立背景不同,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上下游技术教育结合不紧密,或偏工或偏理的情况。各种教材因对体系完整的要求导致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比例偏大,浪费教育资源的情况;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致使生物工程的教育偏理其工科本质,实践教学比例远远满足不了对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条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一、调整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建设改革

在课程体系上既要注重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类课程的开设,又要兼顾生物学类基础课程、生物工程上游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保证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使其有别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而充分体现生物工程专业的工科特点。除此之外,课程设置更须注重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衔接,避免教学内容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以有限的时间传授最大量的信息。

以我院为例,其生物工程专业是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到发酵工程专业逐步演变而来,发展初期存在重工轻理、生物工程上下游技术脱节、实践课时紧张等问题。2003年初修订了专业培养方案,将以微生物体系为主的原专业体系,拓宽至包括酶、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内的整个生物体系,并增加理论基础课程:基础生物学、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删除了工厂供电与自动控制、工厂建筑概论。经过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和逐步完善,建构了依托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电一机化等学科优势,以工科为背景,食品学科为优势,微生物学为基础,技能培养为特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技能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近一步的设想将原教学体系中以多门工艺学课程为主、学时较多的专业必修课,调整为生物反应工程、发酵工程和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三门课程,以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为主线,阐述生物生产工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从事生物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打好应有的理论基础。将生物工业分析课实验融合到生物工艺大实验中,改为设计性、综合性大实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

二、 突出学科建设核心,切实加强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梯队建设,所谓学术梯队就是由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科研人员队伍组成,高校中的科研人员主体就是大学教师。优化学术队伍的组成,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加大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必将促进学科发展,为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

生物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构建一支学历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求、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1.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引进学术带头人,特别是海外高水平人才,同时每年遴选在校教师进行国内外学术访问与进修;2.注重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深入生产企业,加强工程能力的实践和训练,并聘请知名生物工程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丰富师资类型,通过联合办学等形式,外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诸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指导。

在教材建设方面,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获奖教材,以适应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在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编写中明确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全面梳理各科知识点和授课内容,减少课程重复。在实际教学中,还需根据知识点及时引入学科新动向,用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兴趣和思维习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以目前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情况为例,14名专任教师中,硕博比例达到86%,国家粮食局直接联系专家1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2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在现有师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博士,每年派1~2名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高水平学术梯队也为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教材建设方面,编写适合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特色教材。已出版《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发酵工业三废处理与工程实例》,即将出版《生物工程工厂设计》。目前已有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程2门,院级优秀课程5门,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性质决定了其实习的重要性,应非常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在实习经费上加大投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合作,产教结合,为学生提供就业实训机会;另一方面努力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如我系生物工程实验室已建立一个小型啤酒发酵车间,学生可参加从原料处理、发酵、分离提取到啤酒成品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还将建立一个中试发酵车间,配备30L、100L和500L发酵设备各一台,并辅以电热锅炉、无油空压机、板框过滤机、膜过滤器等下游设备,可以进行中试规模生产。通过这些基地实习,有力地巩固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中获得乐趣。

四、加强课程设计环节的实战性

根据工厂企业等生产一线问题或结合教师科研内容设置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题目,增加实验的实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弥补了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因课题要求局限造成的工程与科研训练不均衡的缺陷。

课程设计在内容上,以生物工程产品为纽带,融会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增加综合性。比如在年产100吨蕃茄红素工厂设计项目中,菌种的扩大培养与发酵过程中形态观察涉及微生物学;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涉及生物工艺学,产物生成速率、细胞生长速率及底物的消耗速率等属于生物反应工程的内容;过程中参数的检测与控制方案涉及生物过程检测与控制;菌种的代谢涉及生物化学及代谢控制;上罐发酵涉及生物工程设备以及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的相关知识点;蕃茄红素的提取则利用了生化分离工程中的方法;在绘图过程中又复习了AutoCAD和生物工厂设计。通过综合性课程设计建立起了绝大多数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完善了生物工程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毕业环节的改革

除了由在校教师拟定的科研题目外,毕业设计的课题还可来源于企业要求,允许一些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根据隶属企业的培养要求安排课题。学生可以对企业的生产产品、生产流程、产品质量要求等内容提前掌握,即为企业做了一点实际工作,又缩短了入职适应期。我院2002、2008届各有1个毕业生在郑州良源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进行了《柠檬酸菌渣制备壳聚糖的研究》《利用餐馆废油生物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通过毕业设计完成实习期任务,毕业后直接上岗。

我院还采取了联合培养的方式,如和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江苏省江阴生物酶制剂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和河南省科学院生物所、永达食品集团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院所建立了共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协作关系,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行联系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工作。2003年还曾将3名学生派送到上海农科院去做辅助科研并完成毕业论文,其中1名学生因此获得就业。

结束语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国内外生物工程发展的趋势,不断改善和优化课程体系,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为全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智力支持,并为全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高水平专业平台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浪,翟丹丹. 生物工程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界,2012.

篇7

一、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主线

酒店专业课程体系再造设计的主线是职业生涯发展。依据在于:首先,课程体系服从并服务于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扼要说来,是培养职业新军、造就职业人才梯队和经营管理后备队。概要地说,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与职业素养,能适应现代酒店和高端服务业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一定经营管理基础和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及其进入国际酒店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简要地说,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职业新军+熟练员工+技术能手+经营管理者后备队的梯队。

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要以此定位、以此为重。就是要以酒店行业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为基本内涵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以学科分类来设置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显示明确的区分度、成才的梯度,切实满足酒店行业对于用工与人才的需求层次。其次,课程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教育过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规律的表现。酒店专业课程的改革也应当循此递进阶梯。再次,课程体系要汲取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模式、还有澳大利亚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通相接的做法等,都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方法。应当借鉴国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水平。最后,特别要指出的是,职业生涯发展作为课程体系主线的合理性也在于其普遍性。也就是说,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作为共性其适用于并可贯穿于各个专业课程。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职业能力的递进提升,这条主线是本质使然、逻辑必然。

2.课程体系主体

在以培养“酒店新手熟练员工技术能手经营管理者后备队”的梯队思路主导下,再造的酒店专业课程体系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每一阶段教学训练的主要内容为:①初步感知:酒店入门课程包,酒店参观,养成训练;②初级训练:体能训练,基础性多项技能包;③中级学习:专业课程包,拓展知识课程包;④岗位适应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专业技能竞赛,职业技术等级考试;⑤晋级训导:经营管理课程包,中观讲座系列(限选),宏观讲座系列(自选);⑥岗位实习———调研报告:实战初步、管理能力与潜力表现;其一,这一设计,从总框架来说,架构的梯级体现由低到高的进阶;体现了培养目标的递进关系与层次。任何管理者的成长都是从不懂到懂、先会做再会管、从会做到会管的过程。这个课程体系就是按照这样的发展来训练引导学生的。从另一角度看,这个课程体系的设计真正符合社会实际,贴合行业的需求。

培养人才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都追求的目标;但是,无论哪一个学校,其培养的学生总是有差异的,成为技术与管理人才的总是占一定比例的。尊重这一客观事实,课程体系与教育过程中的分层学习训练就十分必要。既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行业、有利于学校,也有益于学生。其二,这一设计,每一阶段的转换体现学训结合、工学交替。打开视野、借鉴国际经验很有必要。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的“双元制”意义深远,广受赞誉。“双元制”模式的偏重实践、双轨并进,切实地使理论联系了实际,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和就业导向。英国职业教育的“三明治”模式生动地表达了工学交替的培养过程与教学方式。这两种模式的共性在于,都强调职业环境中的实践与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养成。酒店行业并非抽象的纯理性的领域,其工作特征除了强调具体操作性基础上的动手能力之外,还特别注重与人沟通、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人交往,不仅需要知识智力,还需要有较高情商;解决问题,不仅需要学识技能,还需要毅力耐力。达到这些要求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训练,需要在实境中训练、在情景中熏陶。因此,学训结合、工学交替至关重要。

著名酒店学校瑞士洛桑旅馆学校也是以半年学习、半年实习的工学交替的模式成为酒店专业学校的标杆。其三,这一设计,围绕着阶段目标与阶段水平要求来设置各个阶段教育训练内容的课程包。从每阶段的教育训练内容来说,此体系则是围绕着阶段目标与阶段的水平要求,来设置课程包,形成每一阶段的教学模块及其组合。并且,每一梯级的课程包内的教学模块及组合对于这个阶段而言具有必要性、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凸显关键能力与关键环节。例如,最初级的阶段、“初步感知”阶段,以相似相通于酒店新员工入职培训的“酒店入门课程包、酒店参观、养成训练”,来进行第一个阶段的学习。其中,“酒店入门课程包”中的各个模块的基本内容也是依照酒店新员工入职培训的相应单元与要求来设置,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的。具体地说,如,酒店业介绍、礼仪(初级)、安全消防(初级)、卫生常识,等等。

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再造设计的创新及特色

本文所述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基于原课程体系基础上的拆分、改造、再造、理顺、复位与增添。具体说明如下:

1.拆分

设计的突破在于,对现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餐饮、前厅等)进行拆分;哪怕是进行了项目课程改造后的专业课程(如餐饮、前厅等)。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职业新军+熟练员工+技术能手+经营管理者后备队的梯队。因此,课程设计尤其是各专业课程设计要按照这样的梯度基本均衡、相同进度、相互呼应、齐头并进。应当以酒店行业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为基本内涵设置,设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而不是以习惯思维的学科分类来设置课程。这样,才是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强化职业教育为行业服务的功能。也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将显示明确的培养梯度、成才的梯度。具体到课程尤其是每一门专业课程,就应当据此逻辑拆分为不同要求、不同水平级的业务内容模块。例如餐饮课程,一个新员工最初安排跑菜,就必须先有礼仪、卫生、安全、托盘的基本训练与基本能力,而餐厅管理与经营暂不要求,在餐饮课程序列中首先的模块就应当是初级要求。

2.改造

根据行业需求和培养梯度,改造某些现有的课程。其一,整合原有课程设置中交叉重叠的内容。如,服务心理学与沟通技巧、形体与礼仪。这些课程有些内容相似相近,难免交叉重叠。打破“学科本体”的思维,不受学科体系的限制,也就是说,不需要按照学科体系从头到尾地讲一门课,而是根据不同梯级的培养要求,抽取剪裁其中必要的内容,构成相应的培养梯度的模块来进行教学。这样才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有用实用原则,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其二,强化一些被忽视的内容和补充缺损的内容。如,安全救护与卫生标准。关于安全与法律类课程,酒店管理专业问卷调查统计表中有不少名称。根据所了解的同行院校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开课较多的是旅游法规、食品安全与卫生;有的甚至从未开设酒店安全课程;紧急救护也是罕见。对于酒店业,有个最为基本的常识,就是新员工的入店/入职培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安全培训,并且要操作演练。

3.再造

拾遗补缺、改造强化是再造课程体系的内容之一。再造原来课程设置中缺损或曲解的内容。如,酒店概论。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入门的教材林林总总。已有教材大多都是两种书名:《酒店概论》或《酒店管理概论》,两种体系:管理原理加酒店业务的“双拼”或者酒店业务与管理的“拼盘”。无论是教材名称还是教材体系与内容都偏离了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应当调整或者再造,真正地全景式可感知地介绍酒店,激发学习兴趣与从业热情,将学生接引到酒店行业(基于对酒店入门教材现状的审视与思考、课程定位与名称、课程视角与切入点、课程架构和主体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另见专题文章);这才契合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真正推动酒店专业建设。

4.理顺

理顺现有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的逻辑关系,摆正权重、贯通整合、相通相融。例如,项目课程改革中有的课程是以职业阶段阶梯作为课程模块主线的,以从服务到管理经营为线路展开;也有以业务内容划分模块的。对于前者,已部分截取了管理营销的内容;对于后者,这些内容几无涉及。再如,关于管理学的就有“管理学概论”、“管理经典导读”、“酒店管理基础能力”等不同的课程名称,由这些名称推断其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放到课程体系中思考,其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及其权重就有必要调整。理顺课程体系的内部关系、摆正权重与拆分专业课程是改革课程体系的难点;也是真正打破“学科本位”的重锤;同时,还是传承既往成果、弘扬教改理念、探索创新再造的关键。

5.复位

根据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个递进的目标体系中高级目标是“经营管理者后备队”。这是一个符合实际的提法;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终点。不能指望,在校两年就把一个刚进门的职业新人培养成为酒店的管理者(有的甚至拔高到中高层管理者),管理者从来都不是速成的。MBA入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入学者管理岗位及管理经历的要求,应当真正认识其中深远的内涵、意义。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中某些课程的设置与否及其深浅。复位的调整并不意味不需要“管理”的学习培训,诸多专业课程里的管理内容、特别是业务与经营管理能力的综合训练以及基层管理者的督导培训都是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

6.增添

篇8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建设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信贷与结算、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德州学院创建山东省特色名校为契机,大力推进专业特色建设,积极服务德州经济,为区域经济贸易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国际经济与贸易高级专业人才。为此需要制定符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案。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建设现状

    目前,德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了“课程实践、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移动商务专业竞赛全国高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全国商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职业技能比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中连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好成绩。

    但是实践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诸如:实验室硬件建设不足,生均实验经费较低,实训平台尚需建设,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制度建设需要加强。社会服务工作尤其是德州市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师等职业的培训工作亟待展开。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建设目标

    为此,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要求,成立创业项目管理公司和虚拟食品国际经济与贸易项目管理公司,教学与虚拟国际经济与贸易运营一体化,以此为依托,实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拟建成大学生创业和食品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教学案例室,以及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建设内容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贸易领域内多家知名企业的长期合作,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包括校内创业实践教学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两部分。

    1.实践教学模块

    立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实践操作的专业特点,构建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

    其中,基础实践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暑期社会实践,认识实习,企业创业技能培训等内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模块是由专业课内实验及课程设计组成,包括食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验、微观经济学实验、宏观经济学实验、金融学实验、国际金融实验、财政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统计学实验、国际商法实验、国际结算实验、经贸英文函电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程课和专业课的课内实验,旨在使学生具备基础性的国际商务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实践模块包括大学生创业综合实验、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及毕业实习,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模块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综合专业技能,并在专业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创业技能与专业技能的结合与提升。

    三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并表现为阶梯式逐级递进的结构层次关系,基础实践为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模块奠定基础。在具体课程内容设置时,注重不同课程内容的递进与衔接关系,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基础实践模块的课程在1至3学期逐渐开展,专业实践模块的课程集中在2至6学期开展,综合实践模块的课程在6至8学期全面开设。

    2.实验教学体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独立设课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室开放计划、开放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开放及实验项目等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和利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各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践和创新训练三个模块。

    强化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各模块中的相关理论课程与实验教学相关联,并使实验教学形成一个逐渐深化、环环相扣的完善体系,保证各学期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验教学环节包含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独立设课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大学生创业综合实验;其中,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不少于70%。独立设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包括实验(课程)名称及内容、管理规定、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实验教材(讲义)等。

    调整实验教学计划,更新与优化现有课程实验内容。改变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制定独立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增加实验学时(含课外学时),增加跨学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占80%以上,探索将课程群内课程实验整合为更加系统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载体和保障,结合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在现有实验教学资料基础上编写具有特色的与实验教学配套的系列教材。

    系实践委员会制定岗位责任制,加强设备论证、采购的管理;结合科技进步、社会需求变化,修订实验实训任务,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善实验室管理、维护、维修和保养工作,保障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系每年将派出专职教师或管理技术人员,围绕企业生产实训和教学方向进行专业培训;与理事会成员单位一起建立以食品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和创业教育为主体的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基地。

    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安排开展企业培养阶段工作,在保证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及导师共同协商确定在每个企业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校内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外贸负责人参与课程教学,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并组织考试或考核,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部分或全部课程。

    3.第二课堂实践教育

    第二课堂实践教育主要包括: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和社会实践。

    首先,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供基地。在满足多层次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各实验室保证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2小时,除了负责正常课内的基本实验内容之外,还对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课外实验选题,同时为学生自带课题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以大学生科研训练形式,为学生科研立项,引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同时以开放实验与科研项目结合的形式向老师开放,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其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识实习、社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的实践基地;结合毕业生就业,在每年举行的毕业生招聘会上与部分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建立实习基地,为专业教学及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

    此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鼓励学生关注并积极参加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指导下,结合相关执业资格所需具备的知识要点,系统优化创业基础、食品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保障毕业生的相关执业资格考试通过人数达到一个较高的比例。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实验条件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训练,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规范的能力训练。按照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兼顾,单项与综合并重,虚拟与真实结合,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原则,在原有校内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拟投入50万元,完善虚拟现实实验室的建设,与学院其它实验室一起形成服务教学的、完善的数字化设计与规划实践中心。

    2.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扩建现有的国际贸易实验室,新建1-2个食品国际经济与贸易仿真模拟实训室、1个ERP实训中心、1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综合运用各种内外部条件继续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力争将其数量增加到23-25个。校外实训基地将重点开展“校企融合”、“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

    四、国际经贸与贸易专业实践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专业实践建设顾问委员会和专业实践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小组领导下的专业负责人负责制。依托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专业负责人全面负责专业建设,根据制定的专业实践人才培养计划组织专业全体教师分工实施,定期组织学科带头人、实践骨干教师进行工作汇报,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定期听取他们对专业实践建设的建议等。

    2.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一方面,本专业将建立竞争机制,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统筹规划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营造健康、和谐、愉悦又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力度,积极推行实践教学科研奖励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走进社会和企业实践,为教师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

    3.管理保障

篇9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即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以及工作方法与经验,这一课程模式符合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在当今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领域课程。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中,通过对辽宁省食品产业的调研,根据其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需求,明确了为食品行业培养食品检验员、品质控制员、食品安全管理员及营养师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形成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项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课程开发方案

1.根据职业需求设计课程目标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工作岗位群之一,是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本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够胜任食品检验员工作岗位的相关工作任务,如实验室使用维护与管理、微生物样品的采集、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验、生产环境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出具检验报告等,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质量与安全意识。课程目标描述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食品样品采集和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掌握微生物检验一般程序;掌握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酵母计数和致病菌的国标检验方法。

(2)能力目标。能根据相关要求,正确采集和处理食品样品;能使用国标方法,对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酵母菌、致病菌进行检测;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食品标准判定结果,并能规范书写检验报告;能正确使用微生物检测中所涉及的各种仪器设备;能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微生物检验室,并能对微生物检验室的建设提出正确设计方案;在食品检验过程中,能与其他组员进行良好沟通,并能根据实际检测情况进行方法变通,解决实际问题。

(3)素质目标。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意识,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以典型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开发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工作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到必需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章节,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为线索,按照从行动到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设计的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从新手到能手的成长过程,以典型的食品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从微生物的认识,到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再到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和生产环境微生物检测,最后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与管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合理整合,根据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智能水平以及认知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结构。

3.根据工作程序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教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用来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学习情境根据食品企业微生物化验室常规工作及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程序,遵循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同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学习规律,设计了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观察、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测、食品生产环境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实验室设计与管理等5个学习情境和15个任务单元。各个学习情境既相互独立,又存在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关系,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既掌握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4.根据行动导向设计教学环节

行动导向教学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下达工作任务,学生则根据工作任务,通过独立查询资料、分析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过程、评估工作结果等一系列行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完全是在模拟企业实验室的校内实训场所进行,使学生能够在与企业环境相似的条件下学习和实训,同时,与学校的食堂及其他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接受真实的检验任务,如食堂餐盘、环境的监测、食品原料及产品(如糕点)的检测等,学生有真实的工作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企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以检验任务书的形式布置检验标准、仪器设备、检验程序、结果报告等工作任务,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开展教学;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检验工作,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锻炼,理论知识得到运用。任务完成后,师生通过共同分析、总结任务,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完成检验任务的检查和评估。

5.以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学习评价

在进行学习评价时,我们将职业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既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与经验,这样就做到了既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为60%,终结性评价权重为40%,评价方案见表2所示。形成性评价包括工作态度、合作精神、职业素养、工作方法、工作质量等内容,终结性评价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这样的评价方式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核,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把学习当做乐事。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改革,以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根据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情境,对传统的课程结构进行了有效的革新。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加深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职业标准及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获得了岗位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6.

[2]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4):1.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傅伟,袁强,王庭俊.学习领域课程《化工用泵检修与维护》开发与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25-28

[5]姚勇芳,莫慧平.《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8):60-61.

篇10

依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剖析现有生物技术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开设情况,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整体初步的改进,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和创业需求。首先要明确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善于表达和交流,能适应市场竞争压力的实用型人才。

1.1基础课

生物技术专业基础课有:化学、计算机、英语、体育和数学。课程改革是全部课程的改革,基础课的教学中主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师团队要开发适合生物技术专业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材,本着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1.2专业课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技能型为主的实用型人才。其要求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均应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同时,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与学科特色授课,不能盲目的向本科大学培养的应用型趋同,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针对并结合农业、食品、药品、发酵、园艺、组培和食用菌等行业的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的特点,量身定做一个符合自身学科优势,强化专业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3拓展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及较强的能力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如果说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专业课是学生就业的根本。拓展课是一种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又达到了拓展训练的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根本目标。例如,市场营销课程中,教师给定某一产品,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销售计划。首先,学生根据产品的特点制定销售计划,包括制定计划书、人员的配合、实施的过程以及预计的效果等环节,这一步骤既考察了学生对产品的特性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销售过程中,考察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学生针对销售计划进行汇报,各组总结其在销售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之间共同进步。

2课程改革建议

2.1教学模式灵活

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教学改革的精神指示,在教学改革上,考虑到教学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根据各门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将课程进行模块化、项目化和任务化设计,以工作项目为基础,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岗位过程为主题,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体现高职高专教学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创新性。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延伸,注重课程的灵活性,做到既能够打牢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的涉猎,提高专业技能的熟练性,同时在教学中又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渗透。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

2.2注重双师型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真正的实现教学改革,并且将教学改革认真、有效的开展下去。首先,教师要经常去企业实践,和企业人员交流,去其它院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培养具有双师型基础的专业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训练,并且教师也可以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企业实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形成教师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和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最终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近距离与企业对接,提高就业率;最后,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为培养专家型教师和打造专家型团队搭建平台。

2.3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变,势必要求对课程考核的方法进行思考,本专业的每位任课教师都针对课程改革的特点做了相应的考试模式,采用分层次考试方法,即平时+期末的考试方法,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也做了适当的调整,根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置情景模式的考试方式,学生自行抽取考题,进行分析作答,并且在试卷试题的安排上还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避免死记硬背。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创新精神。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