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特种设备 信息管理系统 开发 要点

1 引言

特种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特种设备动态监管的重要工具。加强特种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对于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分析与决策、促进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种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不仅仅是对特种设备、人员和单位的基础信息进行记录和查询的数据库,还要实现特种设备的作业历史信息管理,同时还应实现特种设备相关业务的流程化、电子化、自动化协同操作。因此,使特种设备的监管更加实时、高效、规范是特种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

2 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要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新的要求,而且特种设备数量增长与特种设备监检人员数目增长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国家质检总局制定了《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特种设备的监管,必须进行安全监察、检验体制和工作模式改革,还要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提高动态监管能力。

2.1 要实现全国范围的统筹规划、统一标准

为了实现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应该按照经济、有效、易用的原则,在金质工程[2]平台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开发平台软件,分级、分类确定功能需求,实施全国联网,克服无序、无规划的盲目发展以及无标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可以使全国范围内各级特种设备监察、检验系统的数据交换更加便捷,实现下级质检部门与上级质检部门数据库、省级质检部门与国家质检总局数据库的自动交换,实现安全监察与检验检测数据的联动与共享[3],实现对全国所有特种设备的实时、有效、规范监管。2.2 要实现监察和检验信息的实时共享

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县以上地方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实施安全监察(以下统称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4]。同一行政区域内的特种设备监察、检验业务密不可分,特种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层应采用同一数据库,即监察系统、检验系统及其他应用系统建设在同一个底层数据库基础之上[5]。

2.3 要实现业务的流程化操作

特种设备的监管工作模式要向着责权清晰、分工明确方向发展,就要求落实各个单位的安全责任主体,明确各个操作人员职责,并实现工作人员的协同操作,使监管部门对特种设备监管更加规范。实行业务流程化操作以后,可以对各流程节点的处理时间进行限定,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业务处理时效也可以作为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之一,使有限的监管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与节约效能,促进特种设备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协调统一。

2.4 要实现移动办公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框架拉大,交通拥堵加剧,而特种设备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监察和检验人员也分散居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如果现场监察和检验工作前都要到监察部门或检验机构的办公地点去领取及分配任务,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如果能够利用移动通讯技术和手持设备来实现移动化办公,则可以使监察和检验人员能够移动安排和接收任务,监察和检验结果录入也可以在现场完成,特别是监察信息和检验信息能够实现现场与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实时交互,则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5 系统功能可以模块化扩展

软件系统在做用户需求分析时,不可能把所有的功能都包括进去。并且软件开发时往往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需求分析的功能也不可能完全做进去。在系统的试运行过程中还需要对系统功能进行调整。这就要求软件系统在开发时要采用组件技术,将大而复杂的软件应用分成一系列可先行实现、易于开发、理解和调整的软件单元组件。每个组件功能确定,单独设计,分开编码,最后用组件组装应用,完成系统开发和部署。因此,以组件为基础的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可以使系统的开发效率高,维护成本低,复用能力强,功能升级方便。

2.6 业务流程应可以灵活定制

随着特种设备监察、检验体制和工作模式的不断改革,工作模式的变化会导致工作流程的变化,单一的“直线”流程不能完全反映特种设备监察、检验工作的实际情况,要求特种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可以灵活定制,加入等待、回退、多人协作功能。对涉及的人员角色属性可以灵活配置、组合,因此必须引入工作流引擎[6],使工作流程可以灵活定制。这样可以适应特种设备监管工作模式和业务内容的变化,使特种设备的监管更加高效。

2.7 业务报表和表单可以灵活定制

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新的检验项目会不断出现。随着各相关单位安全职责的转换和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监察、检验工作内容和项目也会相应发生改变,例如对于电梯的定期检验,在强化电梯维保企业维护保养和自行检查责任的基础上,将逐步、有序、科学地减少电梯检验项目[7],最终实现电梯定期检验向监督抽查型转变,相应检验的原始记录、检验报告、收费项目明细等表格均会随之发生改变,要求报表和表单制作和维护容易,支持模板和数据分开存储,具备完善的版本管理,支持脚本程序并能够对检验项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等功能等等。业务报表和表单的灵活定制可以使特种设备的监管更加高效、规范。

2.8 应具备设备实时监控功能

特种设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某些零部件失效或者功能模块故障得不到及时修复和更换造成的,如果能对特种设备重要安全部件和安全模块的工作情况实时监控,就能够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在对特种设备安全重要安全部件故障监控的同时,还可以对特种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8],如果发现有事故即将发生,可以立刻采取紧急措施,阻止事故发生。

2.9 强化人员角色权限管理

特种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权限设计中,应按照人员的单位属性、部门属性、职位属性和角色属性分配数据访问权限和业务处理权限。系统根据登录用户的不同,用户登录后,软件显示登录用户常用操作流程和任务界面,软件功能可以模块化配置、按需求定制安装。能够对具有不同的属性组合的人员进行权限的组合和分配,所有人员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单位管理、部门管理、职位管理、角色管理、角色切换。加强人员角色权限管理将规范系统用户的操作,追溯信息变更历史,使特种设备的监管更加高效、规范。

2.10 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从我国特种设备监管和检验的法律、法规体系来看,质监系统对特种设备可以说是“全生命周期”方式的管理,从特种设备的制造许可、制造过程、安装、注册登记、定期检验、变更直至报废注销等,每一台特种设备都应该有完整的历史信息记录,并且能够记录变更见证资料,可以给安全检验、风险评价、事故分析等过程提供参考依据和证据,加强对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将使特种设备的监管更加实时、高效、规范。

2.11 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它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设备与设备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9]。

2.12 推行电子化办公

特种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纸质文件,如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的检验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等。按照现有的工作模式,在检验中都需要提供纸质的检验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这些纸质文件的打印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纸张,纸质文件的存档每年都要大量的人力和库房,而存档后的文件使用率又非常小。如果能够做到无纸化办公,把相关纸质文档转换为电子文档,则可以节约大量纸张,又能大大提高办公效率。实行电子化办公将使特种设备的监管将使特种设备的监管更加实时、高效。

3 结语

在进行特种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时,一方面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要与现有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检验体制和工作模式相适应。另一方面也要创新工作模式,使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为特种设备的动态监管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工作方式和监管手段,以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能力。同时也要采用新技术,依靠科技创新,为科学、有效监管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以提升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效率。以此为指导思想,建立的特种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信息实时共享、业务流程规范、操作权限明细、业务操作便捷、功能模块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特点,使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更加快速、高效、规范,起到加强特种安全的监察管理、降低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 2010: p3

[2] 王万春,山东金质特种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2005,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p 8-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TSG Z0002-2009 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则. 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3年3月1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73号公布 根据 2009年1月24 日《国务院关于修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决定》修订). 2009

[5] 陈金兰,特种设备安全性能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2009,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省淮南市. p. 15-16

[6] 汤倩,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2008,重庆大学: 重庆. p34

[7]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国质检特〔2010〕593号 关于印发 《关于改进和加强特种设备检验工作提升检验能力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2010. p5

篇2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病特点;护理分析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是指患者虽然无明确的疼痛症状,但具有心肌缺血表现。相关资料报道称,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使得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人数每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我们认为导致患者发生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主要与患者疼痛阈值发生异常等相关因素有关[1]。无痛性心肌缺血病情隐匿,若未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将可能演变成为心律失常,导致患者直接发生死亡。本次研究将分析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有疼痛情况分为无痛组以及有痛组,每组患者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67-89岁,平均年龄(73.3±4.5)岁;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69-91岁,平均年龄(75.3±4.4)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同,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监测方法

根据医嘱给予所有患者相关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心率以及发病时间和心电图特征等情况进行比较。

1.2.2护理方法

1.2.2.1健康宣教

在对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用简介、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普及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相关知识,同时可为患者发放健康手册、录像等方式进行宣教,教会患者如何控制自身的血糖、血压以及血脂等。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以及临床特征有足够了解和掌握,及时发现心肌缺血情况。

1.2.2.2心理指导

由于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病时间不稳定,患者易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和易怒等情绪,从而增加了心肌耗氧量,使得心率加快。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控制自身情绪,不良情绪对病情造成的影响,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易于患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治疗。

1.2.2.3运动指导

有文献指出,针对于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而言其发病时间段集中在6:00-22:00,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此时间段为患者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和运动时间,防止患者过度疲劳,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心慌、心悸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1.2.2.4病情监护

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尤其是要重点监测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等变化情况。针对于高危患者要增加巡视次数,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有及时的掌握和了解。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发病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休息状态下发病人数;睡眠状态下发病人数;两组患者心率以及心电图S-T向下偏移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数据全部经过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以(X+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使用t做计量资料对比。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验证,P值如果

2.结果

与有痛患者相比较,无痛组患者>75岁发生心肌缺血的几率相对较高,(P

表1 两组发病特点分析

3.讨论

有文献报道称,将近80%左右的心绞痛患者会存在无痛性心肌缺血表现,无冠心病症状以及无冠心病史患者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几率仅为6%[2]。当前针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病因素还并不清楚[3]。此次研究中对患者采用心电图监测后发现,有痛组患者发病时心率为(82.3±6.4)次/min;无痛组患者发病时心率为(64.3±4.5)次/min。两组差异显著(P

同时我们认为针对于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降低患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4]。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心肌缺血患者相比较,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具有诸多特点,对此类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分析同时给予一定的护理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褚春燕,张兰芳.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5):168.

[2] 胡丽云.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1):492-492.

篇3

【关键字】 信息 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

一、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兴起

管理信息系统学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在我国逐步研发,并形成了系统科学。我国的管理信息系统最早出现并应用在财务软件方面,在取得了不晓得成功之后逐步过渡到其他领域,并为我国的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在经过了30余年的发展和进步之后,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已经越来越能够适应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环境对其的需求。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涉及到众多的业务领域和学科知识,且需要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因此要保证其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进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全球化发展

现如今,全球信息化的进程正在不断改变着世界的格局,重塑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形势。信息化的发展无疑成为了各个国家争相竞争的焦点。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管理信息系统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

首先,全球信息化对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际间的相互关系也更加密切。;

其次,国际化背景下的专业活动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托国际间的会议或学术活动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学习,信息系统专业的学术会议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从业站来共同学习;

再次,国际共享逐步在管理信息系统内实现,随着各类国际组织建立自己的网站,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信息也在互联网上得到共享和传递,各元素间通过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化学科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学科十分广泛,可以看作是一门多学科紧密联系、交叉作用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令人瞩目。广泛是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正在经历专业化发展,并在不断走向成熟。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知识体系方面。管理信息系统在其广泛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成长,理论体系逐渐建立,体系基础日趋独立,已经成为现代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学科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方法支持,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建立同样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相关行业的支撑。

其次,学历教育方面。在近20年中,管理信息系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的学历教育名目,在高校中逐渐设立了相关的课程组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都有着相关的课程安排。在非学历教育中也已经逐渐扩展到很多高层管理人员及基础管理人员,形成了层次化鲜明的培养体系,不断地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丰富的力量。

最后,学科探索方面。管理信息系统从一个领域成长为一个学科,具有学科的属性,其已经不止是一门计算机学科的专业,更有其他的内涵。从其建设方面分析,其间距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的综合性,从定义方面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又介于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交集之中。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定义,尤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点。

四、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进程从数据处理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到决策支持系统。当前国际上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发展也随着相关的理论研究不断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技术方面将出现持续进步。随着现如今管理信息系统朝着集成化和网络法以及知识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智能经济系统的高级形式也在不断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在网络化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带动电子商务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共同繁荣,其在未来发展模式中,会逐步赶超知识经济的步伐,在系统结构、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寻求突破,形成相应的专家系统。以基于网络神经元构件、遗传算法的智能网为主, 到那时, 信息系统对人类的贡献将会更大。

五、应用领域继续拓宽

在未来贸易全球化的时代,电子商务将成为每一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高级阶段”,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善传统的商务运作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商务模式。未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将具有社会性、集成性、开放性、安全性、全球性、可扩展性等多方面特点,这将大幅度的拓宽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参 考 文 献

[1]何凌燕. 浅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动力及趋势[J]. 商场现代化,2007,35:77.

篇4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24-03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因为它无可置疑地融入了信息技术这一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再集成人和信息的威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机一体化系统。[1]近年来,智能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促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理论、内容、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认识和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灵活运用各种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以解决管理和决策中的实际问题,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中各类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财经院校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要适应新常态的需求以及考虑财经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必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优化。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构建

全球化和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几乎每一天都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机会与激动人心的挑战。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机会与挑战,并及早预见信息技术变革对未来世界经济与管理活动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成为当今管理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机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既需要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也需要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能够充分理解组织管理的各种问题,从而建立IT(信息技术)与管理信息相融合的知识结构。它真正帮助学生获得信息化运营和管理决策方面的专业技能。

因此,从课程的内涵出发,需要构建一个既包括管理学基本理论,又涵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管理视角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对管理的影响;从建设的角度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和管理要点;从应用的视角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和主要应用技术;从用户的视角理解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财经领域的应用情况。

我们构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分成三个层次。[2]在每个层次设置若干基础课程,从而达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当然,也可以将这三个层次的内容进行组织与融合,成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为社会、人文基础,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学校的通识课程来进一步强化。

第二个层次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基础与相关领域知识三个方面的内容。组织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掌握一般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常用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数据库应用两门课程来学习。

第三个层次为课程的提高层次,通过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在财经、管理领域的应用情况,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作用与在金融、税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在这个层面上主要通过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来实现培养目标。

结合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4类[3]:

第一类: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主要介绍管理、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从组织的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4个职能来理解职能信息系统;从经典的三层金字塔结构分业务层、管理层和战略层来分析不同层次的信息系统;从集成的角度介绍如何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进行组合;以迈克尔・波特五种力量模型和价值链模型为基础理解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从流程的角度理解信息系统与企业变革的关系。

第二类: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技术,重点是数据分析技术、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和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隐私保护等。

第三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常用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在组织如何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通过对现实中管理信息系统失败案例的分析,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并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引入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以提升成功率。

第四类:财经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该部分主要通过对几个典型的财经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解决的主要组织与管理问题等进行介绍,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会计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系统、税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且课程本身大多涉及组织与管理的各种问题。但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与感性认知,对组织管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实际组织的感性认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如何理解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本质是系统,按照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基本模型,应对于每个管理信息系统理解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问题背景,主要理解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了什么样的管理问题。二是解决方法,明白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提供了哪些功能来解决上述问题。三是成本和收益分析,主要理解该管理信息系统的商业价值是什么,对不同用户来说,其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这个基本的思路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并能够推广到其他的系统。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可通过课程实验加深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在课程中安排了16课时的实验。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主要会使用到Excel,应结合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生产决策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最优投资与组合两个实验,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Excel解决实际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借助学校购买的泛雅平台,教师在线上平台提供教学视频和知识点PPT等学习资源,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对线上资源的学习,而在课堂上(线下)教师则对学生反映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授课内容移到课外(线上),学生通过在线视频学习重点知识,通过课堂时间(线下)完成知识的消化吸收,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发生了改变,使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明确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的效果。[4]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主要提供课程简介和“系统思想”、“信息与信息系统”、“系统规划”、“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信息系统建设概论”等20余个教师上课视频,同时通过链接央视财经频道的“商战之电商风云”和“互联网时代”等记录片视频,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四)案例教学法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每5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通过阅读案例、收集资料、网络问题式学习研讨、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制作汇报n件、课堂汇报、课堂小组间互动等环节对案例进行深入的讨论与理解。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案例包括IT改变物美,西门子公司“恩威并施”的知识管理之道,海尔――互联工厂是“众创定制,产销合一”,“一带一链”――国美O2O超级链接是如何打造的,恒丰纸业――走在信息化路上的一卷纸,免费WI-FI之战,谁在开启进场服务“任意门”,全聚德――打造“舌尖上的”IT盛宴,透视微众“刷脸”贷款时代来临,万达购物中心的数据分析策略等。使用的案例既有传统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进行转型的内容,也有基于IT的创新内容。同时将案例流程的全过程纳入课程的考核之中,强化学生对案例的投入学习。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我们强化对学生平时课程参与的考核,课程考试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程平时成绩(40分)。由课程考勤(5分)、在线学习(20分)、案例分析(15分)三部分构成,其中,在线学习成绩=个人成绩÷在线学习平台最高分同学成绩×100×20%;案例分析成绩评分由小组互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分组成,分别占40%、20%和40%,最终按满分15分折算。

第二部分,课程实验(30分)。根据在教学平台上提交的综合实验报告1和综合实验报告2的分数综合评定,每个实验报告15分。

第三部分,期末测试(30分)。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三、总结与展望

教与学是课程教学的两个方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从整体上看,理论内容比较多,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效果是一方面,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对管理信息系统新的内容的把握与学习。

互联网时代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从IT使能的产品与商业模式创新、IT使能的业务流程与管理创新和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等上聚焦个人与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瑞梅,张建林,王锁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5),14-17.

[2] 徐升华,沈波,舒蔚. 财经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校本课程;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7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2

管理信息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存储、维护和拓展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已成为管理学、信息学以及计算机软件学的基础性课程。校本课程源于欧美国家,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发展和研究重点。校本课程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校为本、以学生需要为指向、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本地化课程,强调课程中的学校特色,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本文指在将国家课程中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革,使其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与学科方向深入结合更具针对性。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分析

1.1 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现状及问题

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定位于管理学专业、信息专业以及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和系统工程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边缘学科。其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很多学校和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一直处于边开展边改革的状态,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但课程中的一些问题一直存在,例如: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广义定位,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进行定义,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以及不同专业的培养定位等,导致其针对性差。管理信息系统是交叉性学科,对教师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计算机专业、信息专业的教师不懂管理,管理专业的教师又不懂计算机一直是难于解决的问题之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受到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难以提供系统化的实践环节。上述问题一直是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大家探讨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课程校本化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实质是课程的学校本地化,由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学校为基地,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及学生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的定制、实施和评价活动。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也不可能兼顾广大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和储备,导致其在教学方法指导和教师方案实施等方面针对性差。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需要校本化开发,其主要意义体现在:①充分体现相关课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只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制定者;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校本化的背景是学生的知识体系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主体由教师到学生的转移;③基于学校平台,彰显学校的专业和自身特色。

2 管理信息系统校本课程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辽宁医学院医疗健康管理专业的指定选修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本校自身的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教学改革。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由课程负责人牵头的教师小组(教师小组由课程负责人、计算机专业教师、信息专业教师、管理学专业教师、健康管理专家与辅导员等组成)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改革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小组对教学环境和效果进行分析,进而对学生主体的需求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最终确定实施方式。

2.1 需求评估与确定目标

在需求评估过程中,教师小组参考了国家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大纲,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以服务于医疗健康管理为根本出发点,以满足健康管理公司、营养保健公司、体检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需求的校本化评估。健康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指出:健康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标是指导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理论和概念,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掌握医疗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和业务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健康管理公司以及营养保健公司ERP系统、医疗健康电子商务、医疗健康政务管理以及数据智能化处理等。

2.2 组织与实施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校本化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主要在教学资料、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3个方面进行。

教学资料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在课程校本化组织过程中,教师小组以需求评估和目标为指导,首先,对教材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健康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重点在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与实施,因此,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等内容进行了缩减,并在已有的课程里增加了电子健康、医疗电子商务、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与移动健康等健康管理信息化的重点内容。其次,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使学生不止能看到教学案例还能进一步了解其运行机制。再次,教师组结合目前主流的翻转课堂和网络化课程的形式收集、整理、录制了相应的视频教学材料。

实现教学环境的校本化,首先,构建了网络化、信息化、多媒体教学与实践中心。该中心拥有具备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40台,并安装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实施的开发软件,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其次,大力组建了“互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环境,其包括在线课程、微信课堂等。最后,结合本单位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优势,以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为切入点,以医院、社区卫生机构为主要实践考察机构,构建了真实的医疗健康信息系统实践环境。

教学模式在校本化改革中,重点发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其中,让教师作为信息系统知识的引导者,指导学生学习和互动,并实施了计算机专业教师、管理专业教师和健康管理专业教师联合指导的教学形式。在校本化改革的教学模式下,学校提供多媒体信息化教学与实践中心环境等资源,网络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和知识共享的平台。教师、学校、网络组成了三位一体的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

3 结 语

健康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校本化课程经过一个教学周期的实践―评估―开发过程,较好地完成了校本化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深受学生的欢迎。课程的校本化改革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以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管理信息化需求和未来发展为导向,使教学目标更清晰明确;②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校本化过程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教师不仅是课程的讲授者,还是课程的开发制定者;③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了教学环境,使学习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④学校在医学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资源优势在校本化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⑤打破了只由一个教师讲授的模式,采用多学科教师联合指导的形式,实现了教师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健康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交叉学科知识领域的全覆盖;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使课程的校本化改革与现代主流教学形式相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校本化改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问题,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实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校本化以后,教学监管和评估如何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压力增加会不会导致教师积极性不足,多教师联合指导过程中如何实现较好地团队协作等。

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产物,更是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健康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校本化教学改革研究,确立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资料、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的校本化改革,在实践中得到逐步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发现了改革中的不足。该课程的校本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存在的问题。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已成为许多学校的自觉行动,本研究迈出了国家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校本化改革的第一步,对其他课程的校本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当前,为了提高高校信息管理的效率,很多高校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信息管理子系统,管理效率虽然得到了提高,但是其彼此独立的特点,也使得整体管理遇到了很大的难题。由于彼此独立,信息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而且各部门的信息也储存在不同的管理系统内,只有很少用户才有访问的权利。长此以往,信息管理被分割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门的管理上也存在差异,由此形成了庞大的信息异构空间。信息较分散,所以用户在使用信息时,就需要自行对分散的信息进行整理。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

1.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步骤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好坏关系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当前,在网络环境下规划高校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也更加广泛,所以应努力做好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工作,站在全局的角度整体把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明确规划的方法和期限,从高校各部门以及书籍文件中收集相关信息,并对现有的信息系统硬、软件以及职工的信息意识进行客观评价。明确整个学校信息系统的目标以及服务对象,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本以及相关进度,书写规划书,并由相关领导进行审批。

2.明确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原则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是一项长期的、比较复杂的工作,随着社会发展以及高校之间竞争的激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迫在眉睫。要建设高校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加强领导的参与和重视。只有高校领导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进来,才能够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满足学校发展的要求,也才能够保证资金的来源以及信息队伍的组织规划,使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各项基础性工作都得到深化。其次,高校是由不同院系以及部门构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就必须从全局出发,整体设计和规划方案,以实现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资源共享。再次,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应是实用、先进的,规划设计的思想以及软硬件等都要满足先进性和标准化的要求,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优。最后,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除了要进行正常的办公事务外,还需要对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相关信息做好保管工作,尤其是一些保密性的文件,所以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时要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从而更好地支持高校工作的开展。

3.明确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目标

在高校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下,选择合理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方法,合理使用各种资源设备,建立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覆盖整个高校的网络,并将高校各部门的局域网、宽带、终端设备等进行连接,形成沟通便利、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够满足高校各部门管理工作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各部门收集和传输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篇7

随着信息技术在管理上越来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在技术上已逐步成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高效率地把企业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就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即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的有效管理,建立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

电话交换机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中山海粤(集团)公司信息产业开发部为公司内部管理开发的项目。主要目标是对电话交换机记录自动记录统计,并提供网络中客户端的浏览查询。

本文着重针对自动化程序的编程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作用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此系统是运用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设计开发的,不但严格按照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评价,而且也体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要求:连续性、先进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电话管理,重用技术

:11000多字 有目录,中、英文摘要,源程序及参考文献

200元

备注:此文版权归本站所有;。转贴于

篇8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rp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ERP 重要的组成内容,也有效发挥出了显著的优势与作用,为了更加健全财务管理系统,有必要正确认识ERP 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本文从ERP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模块功能出发,分析其优势特点,并阐述其应用现状中呈现出的问题,对企业高效实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ERP;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ERP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财务管理是其组成内容之一,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用系统的思想分析、设计和建成的为处理财务管理业务,提供财务信息的现代化财务系统。系统主要包含三个子系统,以满足其财务管理主要业务的需求,即对财务的分析与预测、对财务的决策、对财务的预算与控制。其应用环境则主要包含硬件平台、软件工具和数据源。与国际上的ERP 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相比,我国目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未形成独立的架构体系,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一、ERP 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优势

1.有利于综合集成管理企业的财务工作

ERP财务系统是高度的数据集成系统,实现了对企业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等资源的集中化管理。ERP财务系统中含有中央数据库,其是提供财务报表和查询功能的核心,在中央数据库的支持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信息处理的实时性与集成度更高,并大大降低了工作量。与此同时,系统提供的综合全面的信息,也为企业的财务建模与分析模块提供了必要的管理服务,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集成性。

2.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整体的有效运行

在传统的手工财务管理与控制行为中,企业的出纳只有查看银行存款与现金账簿的权限,其只需要对这些账目凭证进行管理并加以控制,就可以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保持有效运行。然而,其管理控制模式早已不能适应ERP 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ERP 财务系统改变了传统的财务运作模式,对企业财务管理业务进行了明细记录与数据汇总,并将业务流程、业务本质相近的业务数据项目定义为“管理业务”,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对管理对象的“管理关系”,以实现不同管理目标,ERP财务系统还扩展了“管理凭证”的意义,使之成为联系整体的必不可少的纽带,进而保证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整体的有效运行。

二、ERP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1.ERP 软件的升级受到阻碍

当前,在企业的计划管理功能上,ERP软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在企业的组织管理功能上,ERP软件又明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我国一些ERP软件的财务管理功能并未与财务会计有效融合,发挥不出财务管理的实效性,与国外ERP财务系统的功能存在较大的差距。

2.ERP财务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上推广较为困难

从我国实施了ERP 财务系统的实际情况看,ERP财务系统的功能与运用层次与国外企业的应用水平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国外对于R/3、IFS 等ERP财务系统早已支持ABC成本法,而我国ERP财务系统尚还不具备此功能。当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依据会计电算化的已有数据,因而缺乏计算机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与预算、利润的分析,就导致了企业在资金环节中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与事后考核的难度的增加。

3.ERP 财务系统中组织结构单一、权责模糊

以德国SAP公司生产的R/3 系统为例,其财务管理系统中自上而下的组织单位层次为:总公司(最高组织单位)、子公司(公司代码)、业务范围及利润中心、业务或职能部门。与之相应的财务管理则分为:成本控制范围、成本利润中心、作业类型等三个组织层次。可以发现,以上R/3 财务管理系统的组织单位层次和财务管理层次与我国企业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些财务软件都能适用于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然而,比较遗憾的是国产ERP财务系统中还未设计出这个环节。

三、ERP环境下高效实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议

1.重组业务流程及管理基础

从以上内容可知,ERP财务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信息的集成性,因而决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该以业务为中心,遵循效率优先原则,采取渐进方式促进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应该切实根据行业特点、发展概况、会计核算业务基础及财务结构等,全面分析ERP 及其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会计核算流程,促进业务流程的重组,促进财务管理基础的调整与完善。

2.构建与企业相适应的财务及成本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建立ERP 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管理水平,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提高其质量标准。现代企业在实施ERP 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实际的经营目标、营运流程、成本管理等,充分发挥ERP 财务系统的信息集成、共享、建模等功能优势,建立适合于本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指标体系、投资项目评价体系、资产管理指标体系等财务分析评价体系模板,进而有效发挥出资金管理的作用,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经营决策制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提高ERP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性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软件,依靠因特网或局域网而进行系统的运行,网络是其系统数据相关传递与共享的主要渠道。同时,通过公共接口而将企业内外部系统进行联结,促进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合运行。因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性显得极为重要,企业要保证网络的传输通畅,推进智能化的路由器和网管管理,加强防火墙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并配备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加强对系统网络安全性的管理,从而促进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4.努力培养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

ERP 环境下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集中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其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财务人员不仅掌握会计原理知识与财务管理知识,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要加强对在职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重点培训ERP 理论、系统软件操作使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内容,进而培养出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增强其在财务决策、计划与控制方面的作用发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四、结语

总之,ERP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作用,企业要想超强发挥系统的功能,就应该科学认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性能以及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优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永超.浅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作用和意义[J].现代商业,2011(5).

[2]杨娟.浅谈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和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6).

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03-02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特点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收集、传输、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以旅游企业战略竞争、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并能为旅游企业进行决策、控制、运作的人机系统。以我校为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总课时为54学时,其中实验课占18学时,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实际操作课程,该课程与其他旅游类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际,操作性和应用性强

操作性强,即理论学习必须配合实际操作,并配套上机实验,这与一般的计算机课程相类似,又有别于其他旅游类课程;应用性强,指教学的结果能在实际中使用,所采用的软件必须是当前旅游企业所普遍使用的主流管理软件,如为与大理的旅游企业对接,我校实验室采用了千里马、FOxhis等酒店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教学软件。

2、实验课程必须以旅游专业知识为基础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服务体系,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必须以酒店、旅行社等专业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旅游企业实际,因此,其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课程,专业性更强。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对象的特点与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熟知学生的特点和该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将使实验课程的重新设计和教学更具针对性。

1、知识结构偏重文科,对学习理科知识有畏难情绪

旅游管理专业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国内高校的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基本上是脱胎于地理、历史、人文、管理等学科兴办或增设。从云南省近几年高考学生的选考科目和招生情况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来源以历史、政治等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多存在偏文科的现象,理工科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计算机类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从心理上就存在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2、计算机知识特别是数据库基础知识薄弱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计算机类的课程一般只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公共必修课,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时数一般为72学时,其中还包括了实验课时。由于课时总量比较少,既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并未能充分掌握上述知识。特别是学习《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所必需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知识,在非计算机专业一般是不开设的,只有极少数学生曾自学过此类课程。

3、相对课时少,学习时间不足

根据调查,目前使用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在讲述数据库技术部分知识时,采用FoxprO关系型数据库软件为对象,而数据库技术课程之前并未开设,在讲授《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必须安排补充这方面的知识,结果导致该门课程学时数极其紧张,而且对于完全没有数据库知识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难度很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实现《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系统化思路及改革策略

从实验的过程分析,系统化过程中拟解决的关键主要有:实验软件系统化的实现;实验主体(学生)和客体(实习、用人单位)的评价研究;实验室的网络建设等。针对此,现提出具体的系统化措施。

1、实现实验内容的系统化是关键引入多种专业软件,实现实验内容的系统化

拥有资源是开展系统化教学实验的关键,根据教学需要,这种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方面,在原来实验室内部局域网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机服务器的配置,争取与部分旅游企业实现联网,增强实验的效果。软件方面,除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外,根据教学需要引进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物业管理信息系统、高尔夫管理信息系统、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在采购选择软件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软件开发商具备国家信息产业部资质认证;软件的发展比较成熟;在市场上有多家企业使用;售后服务比较好。为避免泛泛而谈,在系统化实验中,应该让学生精专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同时熟悉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以达到通晓原理、举一反三的实验教学目的。

实验措施的制订是实验系统化的外部保障,应该按照实验计划逐步实施。首先,制定室内实验要求,规定实验目标和步骤,让学生遵循一定的方向开展实验;其次,制定课外实验要求,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了解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市场上的使用情况,增加实验的针对性;再次,制作调查和实验考核标准,将学生调查的结果讲解后存档;第四,与实力雄厚的软件开发商建立联系,引入资格证制度,如可与千里马等大型软件开发商建立合作关系,软件采用千里马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学生实验考试合格,由开发千里马酒店管理系统所在的广州万迅电脑软件公司颁发操作认证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重视实验形式的系统化形式是巩固内容的手段

为使实验与实际紧密联系,在形式上应该与旅游企业建立联系,实现实验形式的系统化。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酒店、旅行社、度假村、物业管理公司等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选择实验酒店的参考标准:该酒店采用的软件有代表性,具有比较稳定的客源,三星级以上,部门结构比较典型等。选择旅行社的标准:国家百强旅行社,具有稳定的客源,拥有1家以上的分公司或两家以上的门市部。选择旅游物业公司的标准:有国家物业管理资质认证,组织结构比较齐全,在本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等。

根据实验的需要,把实验分为认识实验、数据库设计、操作实验、实地操作实验等几个阶段进行。认识实验主要参观旅游企业运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况,安排在课程讲授之前进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数据库设计实验安排在课程基础理论和数据库知识学习之后进行,以提高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企业需求的认识,掌握设计步骤和原理,为培养熟练操作技能打下扎实基础。操作实验与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介绍等部分教学内容同步进行,主要是熟悉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学习和掌握操作技巧。实地操作实验在旅游企业进行,根据达成的协议和学生个人的专攻方向,把学生分组安排到不同的旅游企业开展实验实习,以体会实际应用效果,积累现场实验经验。

通过上述实验形式,成为该课程实验系统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3、注意采集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实验

实验教学系统化效果如何需要在实验中检验,因此必须重视实验反馈意见的采集。检查实验教学系统化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二个:一是学生的意见和掌握操作技能的程度;二是旅游企业的反馈信息。学生意见的收集分别在认识实验、数据库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实地实验等阶段进行,根据其中的合理部分开展讨论,修改实验的内容和形式;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主要通过学生设计的数据库作业、操作实验成绩、通过企业标准操作考试的合格率等几个指标进行评价。而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实习中的信息反馈一般都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必须重视。采集旅游企业的评价方法有:根据协议定期评价,上门访问,交流研讨会等。通过旅游企业和实验主体――学生的信息反馈,不断修正实验,使《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朝科学性、实用性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实验系统。

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挖掘师资潜力,配合新的教学方式,以务实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水田,陈平平.《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系统化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356―358.

篇10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决策 控制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志码:A

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工程项目信息的全面管理、系统管理、规范和科学管理。从而为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及合同管理等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及合同管理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综合系统。其功能的实现要靠公用数据库的支持,该公用数据库将各子系统共用的数据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并存储起来,以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

二、当前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中的问题

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还不成熟,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主要在工程项目领域,应用现状差强人意。在工程项目领域,由于施工企业的效益整体不佳,企业信息化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有限,加上项目多样性、复杂性和规范性不够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仍停留在文档管理、概预算、CAD制图等方面。主要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实际工作尚未有明确的标准。例如各种报告、信息、数据和各种费用项目的划分,各种文本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这带来了计算机应用的困难,软件难以共用。

2、工作时的随意性,非程序化工作和干扰,使得先进的计划方法、控制方法难以使用和显现其效果。

3、基础管理问题,整体管理水平过低,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这限制了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而计算机和软件无法再实际工作中发挥它们的应用的作用。

4、人员素质问题,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以及实施者尚不能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

所以,建立完备的功能齐全的与用户友好的项目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是当务之急。现在在这方面人们重点研究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及如何解决他们之间数据沟通问题。国际项目管理专家认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必须符合企业以及企业所从事的项目的特点,而通用的系统很少有用处,现在真正起作用又十分缺乏的仍然是这一类系统。那么,在工程项目中,要很好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做成一个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就要借鉴目前比较先进的管理软件,还要密切结合自身企业自身项目的特点,来完善管理系统。

三、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及实际应用情况研究

目前,在国际工程管理领域,应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三种模式:

(一)购买比较成熟的商品化软件。

这些商品软件一般以子系统的功能为主,兼顾实现其他子系统功能。如中海壳牌海南石化中间体和产品罐区项目中,采用了PRMAVERA公司的P3软件,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框架,分层次,按等级将项目的众多要素和接口关系有序组织形成整体,并以进度计划为主线实现各管理业务的集成化管理系统,分别在动态进度与投资控制,合同及费用管理,文档管理,沟通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大系统的统筹和协调。

(二)根据所承担项目实际情况开发的专有系统。

一般由专业的工程管理咨询公司开发,基本上可满足项目实施阶段的各种目标控制需要,经过适当改进这些专有系统也可以用于其他项目中。但这种模式对于工程管理咨询公司的实力和开发人员知识背景有较高要求。

(三)购买商品软件与自信开发相结合。

将多个专用系统集成起来,也可以满足项目目标控制的需要,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模式,很多工程管理咨询都采用这种模式。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需要结合工程管理公司所承担的项目实际情况和工程管理公司的综合能力,包括其人员构成、资金实力和公司在相关工程领域的知识积累的程度。作为一个工程公司,应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项目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增强计划的可执行性,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设计思路

(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

设计思想来源于日常的工作内容,根据系统的要求,把每项工作细化作为一个模块,根据工作关系,把若干个这样的模块通过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上所述,工程管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我们暂且把它分为横向与纵向两个体系,横向体系中包括了工程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图纸管理、合同管理、招标管理、设备材料管理、施工资料管理,其中,进度管理包括预计进度和实际进度;成本管理包括预算和结算;图纸管理包括图纸上传、查阅功能;合同管理包括合同查询和生成:招标管理包括标书的查询和生成;材料管理包括了出入库管理;资料管理包括工程签证、会议纪要、设计变更、图纸会审。纵向包括了设计人员,施工人员、造价人员的沟通,通过设置访问权限,使各部门人员的查询工作穿插在横向管理系统里面,其中:设计人员可以访问图纸管理系统;施工人员可以访问进度管理、设备材料管理和施工资料管理;造价人员可以访问成本管理、图纸管理、合同管理、招标管理、材料管理、施工资料管理。这样,一个完整的工程管理系统就形成了。

(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目前,从国内外资料来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有以下几种模式:传统生命周期模式、原型实现模式、面向对象模式等等。下面我们将分析三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模式各自的特点以及技术支持介绍。

传统生命周期模式,又可称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模式或者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它是迄今为止较为成熟的、被广泛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传统生命周期模式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堆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它将系统的生命周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如:系统调查、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等阶段。

生命周期模式的主要特点:(1)开发目标明确化,传统生命周期模式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整个开发过程中都要保持与客户的良好沟通,达成与客户之间的共识,由此开发出来的管理信息系统才是更为可靠和符合要求的。(2)工作过程规范化。传统生命周期模式的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明确,这样就有便于控制整个开发过程。在每个阶段工作完成后,要对该阶段工作的工作目标与要求进行审核,这样就使得各个工作阶段工作有条不紊,也避免为以后的工作留下隐患。(3)设计方法结构化。传统生命周期模式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同时又采用了自上而下的结构化、模块化分析与设计方法,使各子系统间相对独立,便于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这样的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思路正是传统生命周期模式科学性的表现。

原型实现模式,此模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随着计算机如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系统开发生成环境产生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设计思想、设计工具、设计手段都全新的系统开发方法。原型实现模式从最初的用户需求收集开始,按照用户的要求,利用系统快速开发的工具,初步建立起一个系统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之上,与用户进行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开发方法。通常情况下,开发者与客户在一起确定软件的总体目标,提出需求,并对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范围进行规划。接下来就是进行快速设计,主要是集中于系统中那些用户可见的部分,如输出方式,输入格式等。由此引出了系统的原型。然后由用户对原型进行评估,并对系统的需求进行细化。经过多次反复评估和细化,逐步调整原型,使得其满足用户的要求,同时也使开发人员对要做的事情有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是迭代的。原型模式主要分为了以下几个阶段: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初步设计、系统调试和系统转换、系统检测与评价等。用户只需要在系统分析与初步设计阶段完成相对于系统的描述,开发人员在得到需求的基本信息之后,便可以使用相应的开发工具来生成一个原型系统,快速构建一个符合应用要求的最初版本的系统,并把他提交给用户进行测试、评价。根据用户的修改意见再进行新版本的开发,反复这个过程,不断地完善和调整,最终生成用户满意的系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不断发展,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逐步成型,并且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面向对象方法,一改那种只能单纯反映管理功能的结构状态,数据流程模型只是侧重反映事物的信息特征和流程,信息模拟只能被动地迎合实际问题需要的做法,从面向对象的角度为我们认识事物进而开发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五、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心得

科学的信息概念起源于通信技术的需要,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门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领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有效的概念。根据近年来人们对信息的研究成果,科学的信息概念概括是: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反应,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从信息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美国的信息管理专家霍顿给信息下的定义是:信息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简单说,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它能够提高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因此对信息接收者和将来的行动或决策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与此同时,现代工程项目的建设,不但内部组织庞大,分工复杂,而且其外部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从而使项目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不但在数量上大幅增加,在质量上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必须保证正确性、精确性、相关和时间性。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作为一门正在发展的新兴边缘学科,是对一个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的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改进一个企业组织管理水平的作用,是协助领导作出决策的工具。显得管理信息系统都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一个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把企业或项目中各个子系统连接起来的神经枢纽,是把它们凝聚成一个统一力量的强力胶。它使得企业中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按照系统方法去组织和协调各个子系统的行动,从而借助于协同效应最有效的实现企业的目标和目的。

对工程项目信息进行分类是基于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需要,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其来源、层次、稳定成等各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工程项目信息进行分类不仅是对信息的研究,也便于在工程项目信息管理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得信息能通畅的流动。通过信息的分类来明确信息的特点,这样就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讲师)

参考文献:

[1]李小东.工程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周苏.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张维明.信息系统集成技术[M] 北京: 电子工业科学出版社,2002.

[4]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