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设计思路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设计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 教学方法 新思路
1.引言
《食品机械与设备》是食品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食品加工类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工程学科;是一门以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的实践性专业课程;是保证学生将来在食品企业生产岗位上正确、安全使用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基础保证课程,是食品加工类各职业工种的共同基础课程。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设备学习的兴趣,提高技能学习效果并确保实训操作安全,如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食品生产企业常用设备的操作和常规维修技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是本人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改进该课程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2.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难题
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科学、轻工程”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2.1基础学科教学课时不足
宽口径的教育思想,虽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但是许多基础课学时削减,造成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难度加大。就本专业而言,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学时的缩减,造成学生空间想象力变差,对食品机械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和机械性能等难以理解。
2.2课程安排脱离工作流程
该课程设立在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 食品工艺学之前,针对我院食品检验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没有掌握过多的食品加工工艺技术的知识。因此,很难了解某一食品加工单机在食品生产线中的作用、单机的性能及比较出同类设备在应用中的差别。即使在食品工艺学之后开设,那么运用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存在上述学习困难。
2.3实习设备不能满足教学
食品加工的种类非常多,涉及到的食品机械与设备的类型也非常多,作为学校,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讲解各种机械和设备,也不可能添置所有的食品加工机械设备以供学生实习。
3.建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设计新思路
《食品机械与设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为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调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塑造其人格魅力。
3.1打造“一、二、三、四、五”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对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进行了概括,提出“一二三四五”学习目标。
一强:强化“三不伤害” 安全意识。严守实训纪律和操作规程,杜绝触电事故与机械伤害,确保人身安全;禁止盲目操作与野蛮操作,确保设备安全。
二成:养成胆大心细、严谨认真,勤于思考、敢于动手的作风;养成团队合作、坦诚配合、善于协作,勇于负责的精神。
三会:会操作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一能按照操作规范正确、安全使用和合理选择制药设备;能进行常规的维护保养;能对因操作失误造成的问题或一般性故障分析产生原因、找到解决方法、排除机器故障。
四懂: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对照具体机器能说清讲明设备的结构、原理、性能、用途。
五融入:融入学科、融入集体、融入企业、融入人际关系、融入社会。现在的学生缺乏爱一行钻一行的信心,团体意识模糊,不懂企业文化,人际关系淡薄,不能很好的去适应环境和社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全面手,真正的向课堂45分钟要实效。
3.2在理论学习中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传授和自学能力培养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实物图、原理图、结构图同时讲解,部分细节进行放大,让学生能够充分对比了解机器的内部结构;对结构或原理比较复杂的食品机械和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制动画,真实形象地展示食品机械的工作过程;利用讲座与自学的形式,对典型的食品工艺流程、生产线进行介绍,增加对单机功能与应用的理解。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后,就能对教材中出现的具体机械与设备的例子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3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主讲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对食品机械单机功能与用途的理解;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与合作企业的设备资源,增加试验与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充分利用企业商业网络、食品机械专业行业网站资源,了解食品机械最新发展动态,丰富本专业的知识层面;积极联系食品加工企业,引领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围绕主题开展活动,调动学生操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4保持不断完善与创新的积极态度
作为一门工科专业,《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是一门紧跟科技发展的学科,若想在教学中取得卓有成效的结果,就必须保持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工作态度。
根据教学情况,完善课程内容。针对机械类课程设置较少的情况,在教学计划中,增加食品机械设计、食品机械构造、食品机械自动控制等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签订学生培养与招聘意向书,根据企业需要,设计食品工程课程群,突出食品加工、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法规与管理等核心内容。安排学生分批分阶段进入企业车间实习,提高学生在学用结合方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企业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状态,可以多角度地考察、选择适合的新员工。
4.结论
经过三年来教学效果的跟踪与反馈。在课程设计新思路的指导之下,教学应用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第一,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积极上进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第二,实操课与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学天性,在快乐与成就中,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提高了学习成绩。第三,在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风气的影响下,学生的创造潜能与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强化,职业素养得到提升,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商务礼仪;培养;注重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理论探索,笔者认为商务礼仪课程的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设计思路的创新。而创新商务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必须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认识礼仪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体现三个注重。
一、深化对商务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
(一)礼仪修养是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中职教育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需要较多与人打交道,因此,如果将中职生的专业能力比作“硬实力”,那么其礼仪修养就是“软实力”。有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教育学论文,结果显示: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技能等“硬实力”指标逐渐退居二线,而人际沟通能力、敬业精神等“软实力”指标成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因为“软实力”才是毕业生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可持续发展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稳定的职业能力,也是他在就业岗位上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作为提高学生礼仪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的课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商务礼仪》是一门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职业形象是学生展示其专业能力的“橱窗”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形象魅力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产生正向的首因效应,在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相反,糟糕的个人形象却会产生“扫帚星效应”,使得交往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作为一名“准职业人”,中职学生只有多了解一些礼仪常识,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开启展示自身专业能力的“橱窗”,进而产生“晕轮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专长,拥有强大的个人职场竞争力。
(三)商务礼仪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以营销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可以归纳为“办文、办事、办会”等“三办技能”以及协调沟通能力,而这些能力均离不开礼仪素养的支撑作用。同样地,在文秘、物业管理、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及物流管理等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商务礼仪》课程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总之,《商务礼仪》課程对于中职院校的“职业人”培养有着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商务礼仪课程设计应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实际上,《商务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正是在研究解决“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
(一)为谁教——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
作为公共课程,《商务礼仪》要面向市场营销、文秘、物业管理、会展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的中职学生。“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去的是职业人”。经过三年的培养,在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之后,他们将被打造成一个个“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这既是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商务礼仪》课程的纲领性目标。
作为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务礼仪》课程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引导其塑造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形成彬彬有礼的交际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场沟通技巧及待人接物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其职场竞争力。
(二)教什么——教学内容的取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再加上由于现代交往日益扩大引进的国际礼仪,礼仪知识可谓是浩瀚的海洋。《商务礼仪》应当怎样来做内容的取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职的专业就是工作岗位。和本科教育讲究知识的系统性不同,中职教育“职业人”的培养讲究的是针对性。因此,我们要依据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科学灵动地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既要有各个专业基本通用的内容模块,又要有依据专业岗位需求进行了差异化处理的内容模块。
(三)怎么教——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课程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
在《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一直积极尝试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价格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试点实践,课题组逐步摒弃了传统的礼仪课教学以讲授礼仪常识为主、强化知识认知的做法,进而构建了强调技能掌握及行为转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实务课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特点和岗位(群)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对工作情境进行项目细分,构建讲训一体的教学模块,提供合适的教学场所,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素质。
新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课题的互动,尤其是学习与将来工作的互动,学生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也特别注重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从而将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三、商务礼仪课程设计应体现“三个注重”
在《商务礼仪》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悉心研究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还应特别体现“三个注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期刊网。
(一)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商务礼仪》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针对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整合教学模块、序化教学任务,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实际需要突出技能点训练。我们通过对各专业岗位(群)能力及品质需要的分析研究,把课程模块整合为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日常交往礼仪及职场礼仪三大模块,进而提炼出支撑每个模块的具体单元项目和若干个关键技能点。
(二)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
90年前,教育先驱黄炎培在他撰写的《教育大辞典》中这样定义职业教育:“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课程在注重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设立了品质培养目标,关心学生情商、逆商的提升及诚信守时等优良品质的塑造,关爱他们的心灵成长,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商务礼仪》课程教学面向市场营销、文秘、物流管理、会展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应用英语、应用日语、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等多个专业的学生,也就相当于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课程三大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中,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和日常交往礼仪大体保持一致,只做具体技能点上的区分;而“职场礼仪”模块则采用开放式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灵动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这种课程内容上的开放性和弹性制,很好地解决了《商务礼仪》作为公共的专业技术实务课程与生俱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
总之,教学商务礼仪课程改革,创新课程设计思路,应当秉持“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职业人为课程的綱领性目标,按照各专业的“职业人”培养方案,根据各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科学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适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洪致平.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1
单片机技术(包括嵌入式技术)是现代电子工程领域一门飞速发展的新技术,在各种智能控制系统中应用广泛。单片机课程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工科涉电专业(如电子信息、自动化、机电、测控)的必修课,是一门本科阶段必须掌握的应用技术与技能。目前国内多数高等学校单片机教学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以及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远不能满足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一、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二)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建设
单片机作为涉电专业必修的应用技术类课程,旨在培养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应用型人才,建立和完善“以芯片为基础,以接口设计为主线,以系统设计为目的”的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将主流的51单片机作为单片机入门的基础性芯片来介绍,同时介绍其他流行的单片机。在介绍51芯片时,硬件方面重点介绍引脚特性、片内功能部件、片外的时钟电路、复位电路等最小系统,然后软件方面介绍指令系统、常用程序设计,中断系统、定时器、串口等汇编程序的编写,并举例说明。
将接口设计作为教学的主线,首先是RAM、ROM的扩展,让学生掌握地址空间的划分即可。其次对于I/O扩展,介绍82C55和81C55等,并介绍如何利用串口来扩展并行I/O口。最后介绍人机对话接口――键盘、显示器(LED、LCD)、BCD码拨盘、时钟日历芯片等内容。
将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作为课程的最终目的,如最小系统设计、复杂系统设计、系统的软硬件调试能力,以KeilC51和Proteus为开发和仿真工具的“项目教学”,可靠性设计――抗干扰设计、掉电保护和低功耗设计等。对于应用型本科教学,应当提高教学目标与起点,借助新的开发工具和仿真软件,将培养学生具有“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能力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
(二)引入EDA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在单片机教学中,使用Protues和Keil的联机调试,可将实验室带到课堂上来。给学生布置课外题目,要求学生使用Proteus进行仿真调试。首先使用Proteus进行硬件设计,然后用C51进行应用程序设计,可以降低成本,实现了随时随地有电脑就有的虚拟实验室和家庭实验室。
针对SOC/SOPC技术的发展,可以在FPGA中嵌入51单片机IP软核。在学生学过EDA技术后,结合所学的51单片机知识,利用FPGA平台,就可以实现SOC系统。这些内容作为升华与扩展,也可以给学生进行适当的介绍。
针对一些新的技术发展和动向,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介绍,如新的单片机机型AVR、PIC、MSP430、STM32等,以及一些新的接口芯片,一些新的总线如I?C、SPI等,可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由于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要提高学生的电子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尝试了“自学+布置题目+学生完成+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下三部曲: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这种教学模式侧重知识的学习。对于侧重应用的学习者,可以采用新的三部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教师讲授工程案例,这些案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要求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进过四年的教学实践检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减少初学者的在学习上的困难。因为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变“让我学”成“我要学”,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国内总是把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方式。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不仅难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程实践和创新等综合能力,而且会使学生误认为学习单片机只要死记硬背即可。因此,应采取与课程教学相适应的考核形式。
针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采用如下考核方式:期末成绩50%,基础实验25%,EDA仿真大作业15%,出席和课后作业10%。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应用的概念,进而提高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单片机课程建设思路
根据应用型师范类院校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了“注重基础,强化实践,理顺关系,加强建设”十六字的单片机课程建设思路。
(一)注重基础
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在单片机和嵌入式微处理器层出不穷的时代,仍以51单片机和汇编语言为对象讲授《单片机原理》,增加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的内容。整个51单片机的教学过程涵盖了除了操作系统以外嵌入式应用设计中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为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ARM)、EDA技术、DSP技术、SOPC技术等后续课程获得必要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
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学体系。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要强化课程设计和科技创新活动等教学环节。争取课程设计独立开课的时间不少于2周,使电子设计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三)理顺关系
理顺下列5个关系――工科专业与师范专业的培养模式的关系、课程群内部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考研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关系。
(四)加强建设
最后,加强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及课程群建设。
参考文献:
[1]林益平,赵福建.单片机C语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104-106.
篇4
近年来,现代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取得了蓬勃的发展,这给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现代化人才的责任,还肩负着为现代社会及企业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职责。企业管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的管理类人才的基础课程。
1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落后,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不能认识到企业管理课程的重要性,认为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只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而对课程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不能结合课程发展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另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自身的认识,和本科院校使用同样的企业管理课程教材,不能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导致高职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教学课时内掌握大量的企业管理课程理论知识,而严重缺乏实践教学,学生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提升,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
1.2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
在现代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经管类课程教材中,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还经常出现重合的现象,比如在会计课本中重点讲过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在企业管理课程中又要重点讲解,这样不合理的课程结构设计不利于高效利用课堂时间,重复讲解还会导致学生出现厌烦的心理。而且其中的内容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层面,而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缺乏合理的设计,偏离了企业管理课程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在参加工作后难以发挥自身所学。因此,高职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有必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1.3教材具有局限性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的供高职院校使用的企业管理类教材,而大部分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企业管理课程的教材大多都是在本科院校教材的基础上压缩而来的,内容严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缺乏实践操作性,对于实际的岗位应用来说缺乏灵活性,对于具体的企业管理知识只做蜻蜓点水式的讲解,缺乏深入的剖析,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岗位中对企业管理类知识的需求。
2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改革其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改进课程设计模式。要想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运用科学的、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率。
2.1课程内容整体设计
在对高职企业管理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强调整体设计,要规划好课程的整体内容。在这方面,企业管理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虚拟企业项目,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贯穿于企业管理教学的全过程。即在课上提出项目一,课下提出项目二,两个项目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同时推进,教师要将所讲的课程知识内容合理的设置到两个项目当中,到课程结束时项目完成,并且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成绩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评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对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还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践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企业管理实际能力,这样的课程设计也更加符合企业真实管理的需求。
2.2教学方法的设计
①项目教学法。在该教学方法的要求下,教师可以把企业对人才的目标要求进行分解,与企业管理教材相结合,形成分阶段的教学目标,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整理,教师对于其中的难点重点进行适当的讲解,并对教学成果进行分阶段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②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校企合作”的企业真实管理案例为依托,给学生创造真实的企业管理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剖析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法当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拓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3课程考核评价方案设计
企业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复杂,因此最好进行分阶段考核。考核内容除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对课程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比如,在考核的总体内容中,项目完成过程考核占80%,其中包括项目成果40%、考勤10%、课堂表现30%,这当中包括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对于岗位知识、岗位技术技能的应用情况,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项目成果及报告的考核占20%,总共一百分。对于项目进行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团队还要进行适当的加分,鼓励学生有更优秀的表现。
3小结
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工作过程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不仅包括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还包括获得工作回报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1]。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工作过程化教学在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摒弃了旧的教学设计中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简单相加,取而代之的是分析、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思考、整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判断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理念以及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内容
面向制造类专业,高等职业院校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为以后参与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注重他们道德素质以及个人品质的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提供大量的人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专业知识的运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组织和社交能力的提高三个方面。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将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自身的就业岗位的需要,将课程理念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就我国机械制造专业的发展形势而言,虚拟情景化的教学仍然存在,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缺少联系,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正确把握离不开实践,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包括生产性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基于制作过程中的课程教学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生产性教学设计
生产育人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2]。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能够学生消化和吸收课程理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学生能够从职业生活中获得书本上没有的实际体验,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2、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项任务。单项技能的训练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模式是教、学、练和做,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在综合技能的培养方面,主要发挥任务的领导作用,项目的激励作用以及工作岗位的导向作用,在满足零件工艺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实际的情况,在零件制造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对综合技能训练项目进行安排和设计。
3、制作过程中的教学设计
在制作过程中的教学模式以工作情景和任务为切入点。在制作零件的过程中,对工作任务进行划分,根据工作任务创建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素质。通过将学习领域分成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学情境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设计单元教学。
(二)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教学法、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法以及六步教学法五种主要教学法。
1、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在此教学法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知识量的积累,收集大量的实际或者生产资料,通过引经据典,加深学生的印象,深化他们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此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以集体讨论的形式开展,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言论,提出自身独到的见解,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工学结合法
工学结合教学法完全达成了教学场地与实习基地的一致性,实现了教学的一体化,学生在实习基地开展实践培训的同时接受理论知识的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消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项目教学方法
从狭义上看,所谓项目是指生产中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3]。教学实践中的项目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以项目为导向,将项目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开展教学活动。
4、引导文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文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引导文法主要是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工作计划和进程,教学文件是该教学法的主要切入点,一般作为辅助教学法,在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和使用下,发挥其积极作用,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律精神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
5、六步教学法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以及评估是六步教学法的六个主要步骤。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并评价计划,掌握职业基本技能,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形成独立、完整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力开展,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越来越多的理论和方法被引进并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以工作过程为重要教育理念,对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六步教学法为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学会自主地思考、分析、总结实践所得,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作者单位:潍坊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毅.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刍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4,12:149.
篇6
【关键词】机械加工课程;课程设置;实施项目化教学
针对机械加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院实际情况,提出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专业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式的建构具体想法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的建构借鉴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CBE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种全新的一体化课程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学校课程模式。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职业能力模块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在实践操作的同时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由“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把学习变成自主的、快乐的活动。
围绕机械加工技术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参照我国高级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我们制定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模块。各个能力模块要求不一样,课时安排的多少也就不同,核心能力模块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按照人们认识新事物由浅至深的规律,我们对每个能力模块进行分解,以具体的训练课题来细化,如车工技能模块(核心技能模块)。
二、课程设置主要特点
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教学计划的限制,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理论知识要讲究“实用与够用”。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钳工、电焊、车工、电工、数控等几种技能,每学期安排一到两个技能项目,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应用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开发与改革针对当前学院机械加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产业特色教材体系开发与建设。组织课程组成员、周边支柱产业企业专家,结合当前高职高专机械加工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考虑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及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对传统教材进行删减、修改、重组、补充,体现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拟定教材结构框架,完成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整合,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减少繁复的理论,增加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和提炼,使教材成为“实用型技术手册”。我们已经编写完成了《钳工加工技术与实训》。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的特定能力培养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全面进行培养。
三、实施情况
最大可能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机械加工技术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改造、建设实训场地,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多媒体教室、液压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等,使教学管理与企业生产管理相融合,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模块化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训场地条件,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并按照考核要求,设计“一体化教学考勤表”、“钳工基本操作能力考核表”、“刀具刃磨能力考核表”、“测量技术考核表”、“典型零件加工能力考核表”等,形成一套与一体化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文件。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进行操作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每个模块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实施,由2~3名专业教师组成,分别承担教学讲义(教材)的编写及相应模块的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和技能鉴定,或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参与教学与管理。
教学组织安排过程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将职业能力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又具有关联,根据特点实施项目化教学。
四、取得的成果
学生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原来枯燥无味的专业学习,现在变得直观、生动,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工机械实践能力明显加强,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高级工的要求。方法能力有所锻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了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综合和系统思维能力、系统工作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社会能力有所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有成就感,学风、班风有明显好转,同学之间能互助交流,团结协作,班级集体荣誉感增强。创新能力有所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积极思维,提出很多新颖的想法,自己动手做出了一些产品,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
我院还与本市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为我院学生实习提供场地和设备,为我院专业教师操作技能训练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样,我院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职工的文化知识和技术培训提供帮助。
总之,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院、分院、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颜珍平,吴献文,颜谦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型课程教材开发,职业教育研究,2012,(5).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网页设计课程资源资源库建设
课程资源包括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所谓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主要目标就是收集有价值的资源辅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因此,它的出发点是提升教学和学习效果,关键是在资源的有效性而不在于资源是否丰富。在职业教育中,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一直是热门的话题,也受到很多院校的重视。根据我院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谈谈《网页设计》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大纲、校本教材、教案、课件、实训素材等。前期资源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团队的智慧和努力,而资源建设成型后,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从而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教研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1.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决定了课程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要求,因此它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实际的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首先,我们针对网页设计师这个岗位开展市场调查,了解该岗位的技能要求,再根据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并结合《网页設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课程大纲。它不仅要反应出新的技能要求和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要突出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程大纲的指引下,我们后续的课程资源建设才能有效地进行。
2.校本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也不能完全符合所有学生的要求。因此,围绕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以结合企业的真实案例对知识点进行剖析。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结构,对教学内容的编写进行适当的处理,避免出现只利于教师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况。
3.教案、课件
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教案为依据,而教案的编写要符合课程大纲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专研课程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对我们的教学活动进行精心地设计。我们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感受和体验。编写好的电子教案,不仅是为了上好课,也是为改进下次授课做准备,使一个教案的完善有一个持续的过程。除了编写教案,我们可以做好配套的授课课件,因为它可以得到重复的使用,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
4.实训素材
实训素材不仅包括课堂案例所用的素材,应该包括实训步骤手册,课堂效果评价表等等。素材的准备我们要做到简单、有效而且分类明确,尤其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用到较多的图片素材,必须要保证能快速的查找。实训手册文字的描述要做到简洁,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片或符号来代替文字,做到直观明了。要充分考虑在简短的一堂课时间内,它的作用是供学生参考,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效果评价表的设计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性的设计评价要点,目的是让学生认清自己在一堂课中的学习效果和不足的地方。
二、学习资源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学习资源变得非常的丰富,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新途径。学习资源的建设不仅要确保学生能巩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资源的建设需要借助网络平台,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它主要包括微课、作业指南、试题库等等。
1.微课
近几年,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在微课的设计中,我们要做到时间短,重点突出和语言简洁,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快速的掌握要点。一般我们都是针对课程的重点或难点,有针对性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或对操作步骤进行演示。尤其对课堂上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在课余时间通过微课进行巩固,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会自主研究。
2.作业指南
《网页设计》课程实操性比较强,同时操作步骤较多,学生仅仅通过课堂的学习,对操作要点的记忆并不是非常的深刻。课余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学习,我们要保证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使学生能持续的研究下去。作业指南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此问题,它不同于实训步骤手册,应该更注重于操作步骤要点的提醒,引导学生有效地完成作业。
3.试题库
试题库不仅是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学生通过试题库学会灵活应变。试题库可以针对一堂课,一个知识点,一个模块或一个阶段进性设计,同时它可以包括理论和实操。在试题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试题的质量,做到知识全,针对性强,确保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巩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点。
三、课程资源建设原则和意义
课程资源建设是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为原则,重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因此,资源建设不能脱离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避免出现冗余和泛滥的现象,所有资源的选择要考虑教学和学习的需求。同时,资源建设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它是永久持续的,必须结合每个时期的情况对资源进行补充和更新,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性。
课程资源建设不是靠一个教师的努力,是要一个团队的集思广益,在建设过程中也是培养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结语
课程资源建设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同时,它又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网页设计》课程实际案例多,技术更新快,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通过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内容,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杜强,潘国芬.高职“网页制作”立体化校本课程建设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23):95-96.
[2]何启旻,曹智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2(03):14-16+20.
篇8
一、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和追求,既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过程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主体的愿望和主观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说,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可划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二、制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根据各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内容。虽然信息技术是主要的部分,但不是唯一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
制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学科整合原则。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
2.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世界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触手可及。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开放的,所以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就应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制订上要突破教材局限,从学生实际出发,开放教学内容,归还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的权利,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从中体验到全球对自我的一种帮助和自我对全球的一种责任和贡献。
3.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当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和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时,当人们辗转于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时,弘扬人文精神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不断使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得到升华,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学习某一软件时,可介绍相关的人物与成长经历;在体味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别忘了多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
三、选择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教师应首先感受到并有条件率先实践它教与学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立足点只能是学而不是教,因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是手段,学是目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在传统的模式上有大的突破,创设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方式的环境,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有:
1.任务驱动学习法。“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任务”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文字说明)、图表呈现或观察得出任务,讨论得出任务,也可以边学习边得出任务。
2.课题解决学习法。学生需要自己去寻求答案,学生的已知条件比“任务”学习少,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
3.协作学习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支持学生之间进行交互活动,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互教互学,小组讨论和小组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由多个各有所长的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四、设计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可表现为:
1.课堂向课前开放。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对新的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在主动渴求之中。
2.课堂向课后开放。如“课题解决学习法”可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
篇9
一、生成性设计的着眼点
“生成性”教案设计应首先着眼于学生主体所具有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技能水平等状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需要,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何种程度”“用什么方式更有效”,改变空洞的、抽象的、模糊的教学任务,使教案中的教学任务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和评价性,动态地把握教学目标。
二、生成性价值的隐性把握
教师要充分掌握教学对象的学力水平,预先假设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困难之处和兴奋之处,充分运用体验性、过程性的表述方式来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把握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尤其涉及具有挑战意义的教学环节,在兴奋之处要积极引导,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发挥语言艺术,运用赏识性词语和诸如挥拳、击掌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认同,使师生在互动融洽的氛围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课程的生成性价值;同时也要在困难之处反复揣摩,激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智慧力量,通过反复练习和训练,或者适当降低标准,让学生啃下“硬骨头”,并充分“消化”运动过程中挫折和痛苦之后能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并依此升华体育课的生成性价值。
三、预设必要的“弹性区间”
体育课堂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环境组成的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教案设计再全面、再具体、再细致和再巧妙也不可能预测到课程的所有变化,因此弹性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体育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场地空间大、互动交往和沟通频繁,并存在着场地、器材及学生实际起点差异性大等不确定性问题。因此体育课教案实质上是一种“动态、预设性”指导方案。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状况是有差异性的,因此教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的差异,这样的教案将有利于在教师、学生与体育课堂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实践证明:弹性化有助于学生的即兴发挥和创造,有利于师生的良性、可持续的互动,可以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解决“厌学”体育课现状。
四、“兴奋点”的生成
学生学习结果并不在于“授之于鱼”而是“授之于渔”是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的锻炼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以“导”的角色出现,增加学生自身体验机会,丰富学生技术动作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教师不能单纯的“标准化”或“教科书式”地处理,而是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汗水与笑声”是体育课程的现实追求。汗水是一定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反应,笑声则体现了学生在运动中的快乐体验。学生个体存在时具体的、独特的、自我的,体育课堂中学生的体验、顿悟、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等非计划的形式,包含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证明: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的无限发展成为了可能。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15-01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已处于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职业教育课程的随之改革已成为了未来的必然趋势,在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的定位和课程目标的确立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成败的重中之重。
一、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定位
职业教育有别于院校的生长型学历教育,其课程的教学定位也有别于生长型学历教育的学科体系,对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定位就是确立课程教学目标的纲领。
如何对课程进行定位?首先要明确培养对象需求方的要求,目前的企业大多需要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能够具备熟练操作能力的学生,希望新进员工能够快速的适应岗位的要求,创造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具有指向性明确、实践性强的特点,其课程应侧重于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重视所学知识、能力的直接、快速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
笔者对职业教育的课程定位为:以工作岗位需求为根本,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实践型、岗位型人才为主体,突出“能力本位”、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确立的来源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既对整个课程教学起导向作用,又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应包含教学的目的和培养应达到的要求标准。教学目标应同时具备导向、激励、标准的功能,既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性,由简到繁、由低到高,也要具备一定的整体性,构成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考虑到个体的差异,也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教学目标的确立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大多数初始文化程度是高中,其进校后的工作岗位的指向性明确,发展方向清晰。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成长,具备岗位任职能力的长期指导作用。
2、任职岗位对专业理论的需求。学生的任职岗位均是针对具体的职业或工种,不同的任职岗位对专业理论的需求不同。但对学生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课程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各课程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到不同课程的区别,也要体现各课程间的联系。
3、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强调的是“系统的应用知识”,专业理论知识首先要“能应用”,其次是“要系统”。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不仅要对任职岗位知识进行阐述,适当和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也不能忽略。
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国内外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分类体系有很多,也有比较成熟的方案。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体系,都包含有知识、能力、素质、情感等分类目标,而对于设计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说,三维目标分类体系更加适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体系中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升华,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也被称为结果性目标。职业教育课程能力目标可以细化为基础技能目标、岗位能力目标和综合能力目标。
职业教育的基础技能目标是每一名学生都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岗位能力目标必须按照任职岗位的划分,分岗位进行设计;综合能力目标是一名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它是学生能力的最高体现。
知识目标是在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推衍,即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就需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不同任职岗位的学生,其知识目标是不同的,需要根据任职岗位的性质确定其知识目标,应突出对应用性知识的学习,弱化对原理的复杂推导,强调理论知识的结果性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属于体验性目标。过程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主要体现为获取知识结论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则是设计过程中的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陈述,不能是教学过程的简单概括,也不能仅描述获得知识结论的学习方式,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学习的知识内容(活动内容)、经历的过程方式、感受的结果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注重传统与现代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教、学、做”的一体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是要通过学习培养爱岗敬业的情操;二是要培养安全工作的意识;三是要培养对岗位文化的热情意识;四是要培养长期学习和发展的信念。
总之,确立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核心,好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使老师愿意“教”,好“教”,也能让学生愿意 “学”,有目的的“学”。课程教学目标是否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是反映课程开发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企业监察管理制度
- 下一篇: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