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道德为基础,以守法遵章为准绳,以企业自律为重点,培育食品工业企业的诚信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者行为,通过政府指导和推动,逐步建立起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订制度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我县食品工业企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重点推进、稳步铺开”的原则,在全县食品工业企业加快推进诚信体系建设,重点在肉类、米粉类食品等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诚信标准的宣传和贯彻,加快诚信信息平台建设,营造食品行业诚信氛围。
三、工作任务
(一)启动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我县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步伐,按照省市工信委下达给我县诚信体系建设试点企业名单,启动我县惠康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的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二)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企业的诚信文化宣传教育,弘扬诚信传统美德,增强企业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质量诚信意识,逐步形成以守法、履责、诚信为核心的企业诚信文化。
(三)建立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体系。以市食品企业诚信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逐步建立我县食品企业诚信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食品工业企业信誉评价、企业资质、合同履约、不良行为、黑名单等信用记录,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信息,逐步实现与全国统一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管理平台的对接。
(四)开展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一是组织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的试点企业,开展达标自查自评活动。二是推动企业开展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活动,按照《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评价准则》的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原辅料进货管理制度,生产过程及仓储管理制度,产品检验、不合格品处理制度,产品追溯、召回、申投诉处理、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从业人员诚信教育及考核、关键岗位人员诚信信息等相关记录档案管理制度等等。推动我县食品工业企业逐步建立诚信教育、企业失信因素识别、企业内部信用信息采集、自查自纠改进机制和失信惩戒公示等运行机制。
(五)加强行业自律机构建设。一是引导食品工业企业重合同、守信誉、依法生产经营,倡导文明诚信经商,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形成有效的企业自律机制。二是在先期开展建立诚信管理体系的肉类、米粉类食品等企业建立内部失信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四、工作要求
篇2
【关键词】评价体系;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落实
引言
近几年,除了我们熟知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之外,又相继出现了“毒馒头”、“假羊肉”等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实在令人担忧。这不仅仅威胁到上海市民的安全问题,还影响了上海的国际形象。必然地,上海在食品安全方面加强了打击力度,率先开通了“食品安全投诉一号通热线”方便了群众的监督,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面对日益引人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多学者从中得到启示,越来越重视这领域的研究。同时学者也认识到了诚信体系建设这一薄弱环节,但是现有体系大多停留在诚信因素方面,缺乏可操作的理论。本文从食品企业诚信存在的问题、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的政策建议等方面进一步展开讨论。
1.食品企业诚信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大力推动和全社会积极参与下,食品企业不断探索实践,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为我们敲响了诚信建设的警钟。深度解析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发现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地血液中遗失了诚信的养分,丧失了道德的成分,在食品中使用非食品原料、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制假、售假,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诚信贬值,失信严重!
1.1 企业诚信基础薄弱,诚信文化匮乏
许多企业已经把诚信作为经营战略加以考虑,但企业诚信管理的人员和资源相对缺乏,组织机构和程序得不到落实,普遍存在诚信管理系统化、专业化水平较低,信用管理不完善。
而且,在开展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进程中,众多的企业没有认识到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性、主动性始终不高,工作敷衍,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推进较慢。
1.2 诚信信用现状不容乐观,主体责任尚未落实,企业积极性差
一些企业对诚信体系建设紧迫性认识不到位,一心只想到个人短期利益,做些败德的事,以致企业诚信主体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企业诚信制度尚未建立,措施不得力。
1.3 诚信建设缺乏引导,推动机制滞后,宣传力度不够,诚信管理落后
我国缺少在诚信管理方面的标准,这些方面还得像美国德国学习,他们不仅有健全的诚信管理体制,关键考核认定量化。缺乏完善统一的企业诚信建设评价体系;企业诚信建设工作推动进展不均衡;由于缺乏统一的诚信标准体系,信息交换等难以对接与兼容,导致信息不对称,诚信信息使用滞后。
1.4 监督机制缺乏,惩戒机制乏力
在这种市场为导向的环境下,厂家必定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失信企业将消费者的健康抛之脑后,采取各种办法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这些迹象表明缺乏有力的监督,对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乏力时,厂家很难以消费者的利益为中心,从从而失去诚信,食品安全从何谈起。
2.构建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有必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推进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建设,以促进食品行业自律,完善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2.1 构建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关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应是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也必然要求构建与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
2.2 构建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是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会想当然地认为,加强食品安全诚信管理,规范食品生产企业行为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然而,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也并非持续有效。特别是在其内生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时也表现出低效。
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优势,构建包括第三方评价主体在内的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对食品生产企业诚信实施分类监管,不断提升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2.3 构建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是食品生产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食品生产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唯有诚信至上才能长盛不衰。诚信,企业则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向心力,企业品牌形象就会上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会不断增强。相反,不诚信不仅会让企业自身利益受损,还会影响到整个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食品生产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其负面影响直接辐射整个行业,甚至波及面更宽、更广。
3.食品安全诚信体系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3.1 征信数据的采集、评估及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运作
目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不发达,食品安全信息在政府与消费者、其他社会机构间存在着不对称。企业内部的食品安全诚信管理体系宜由各省(市)政府牵头建设,企业持观望态度。
这种体制不利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3.2 食品信用的征集、评价、披露和奖惩等一系列制度的构成
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有良好激励机制的信用信息征集制度,评价指标科学严密细致的信用评价制度,客观公正的信用披露制度和奖惩适当的信用奖惩制度,缺一不可。如果只征集不评价,食品安全信用便没有好坏之分;只评价不披露,食品安全信用便没有了用武之地;披露了而没有奖惩,则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形同虚设。我国目前由各省(市)政府牵头重点建设了企业内部的食品安全诚信管理体系,而对于食品信用的征集、评价、披露和奖惩等一系列制度的建设稍显滞后。
3.3 食品安全信用评价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建设
开展诚信体系的建设应当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否则容易出现征集困难、信用标准不统一以及信息标准不统一的现象。
4.上海市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构建与落实的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统一、高效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其他9部委指导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依法实施诚信信息征集和使用共享,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监察机关对政府部门推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行政监督。行业协会组织展开诚信培训,指导企业建立诚信制度、实施国家标准,组织企业参加诚信评价活动,加强行业质量诚信宣传。
4.2 严格依法行政
构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法律体系,加强制定相关规章、标准,对于各考核评判指标进行量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根据企业守法和诚信情况,实施企业分类监督,依法调整执法检查和监管重点。对严重违反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实行重点监管,要依法采取限期召回产品及其它行政处罚措施,并向社会公布;行业协会要利用诚信提示、警示等方式实行诚信惩戒。
4.3 发挥信息平台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诚信信息管理网络,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诚信信息建设平台网络化、诚信信息内容系统化、诚信信息使用社会化。
4.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支持企业诚信体系必备的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源向诚信企业倾倒。
4.5 责任主体限制
食品安全首先是食品生产者、加工者的责任,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对食品生产者、加工者的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加强了企业的责任,企业也迫于压力而诚信经营。
5.结论
总之,要从自律、监管、政策、法制、宣教等多方面着手,是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愿犯法、不敢犯法、犯不起法”,从根本上扭转食品企业失信严重的问题,诚信经营,为消费者利益着想。而完整的食品诚信体系由四大因素构成:企业、政府、评级机构和消费者。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的良好运转有赖于各要素间的协调和配合,关键在于体制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钟宝龙.“龙头企业”要做食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龙头[J].上海农村经济,
2005(1).
[2]徐光耀.对食品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思考[J].安徽医药,2005(9).
[3]窦芙萍,康仲如.食品生产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8(5).
[4]何坪华.浅析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信用行为的影响因素[J].企业活力,2009(3).
[5]李琳.甘肃省建立食品生产企业质量诚信体系的对策刍议[J].农业质量标准,2009(1).
篇3
【关键词】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食品工业 思路 对策
食品工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和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是河南省和郑州市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业。河南省以从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以及从“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为目标,郑州市则致力于打造食品工业强市和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而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发展目标是打造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因此,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郑州市政府必须深入分析开发区食品工业的现状和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具体保障措施的研究。
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部,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2.49平方公里,经过三次扩充,当前规划控制范围为郑州市的陇海铁路以南、机场高速以东、郑民高速以北、万三公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产业工人及从业人员10万余人。开发区以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为五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和郑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以及郑州东南部的绿色产业园。
2、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开发区食品工业坚持把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良好的区位交通、广阔的市场规模等优势条件,紧紧把握中部崛起战略、东部产业转移、区域食品产业振兴规划和居民食品消费升级的良好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布局调整为主线、以项目投资为载体,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2008年,区内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7.17亿元提高到9.35亿元,逐渐发展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区内已拥有郑州益辉食品、河南省天冰冷饮、河南笑脸食品、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郑州红门饲料、郑州东海九鼎饲料、郑州上好佳食品等七家规模以上食品类企业。同时,通过招大引强和内引外联的策略,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食品类重点项目相继进驻,如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和新郑卷烟厂联合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项目、百事可乐郑州灌装厂及配套吹瓶厂项目、双汇集团肉类加工及物流配送项目等。开发区在食品工业的四大行业门类(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都有企业涉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发区食品工业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局面。
二、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开发区食品工业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但食品工业产值规模仍然偏小,2008年产值不到10亿元,占开发区同期12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8%,与郑州市内的新郑薛店中原食品工业园、二七区马寨食品工业园、以思念和三全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等差距明显,甚至不如三全、思念等食品龙头企业的产值规模。同时食品机械、食品配料、食品包装、生物制药等食品工业的辅助产业发展缓慢,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比较滞后,不利于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2、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开发区内的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具备品牌规模优势、支撑辐射作用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现有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仅七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只有一家(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2008年工业产值为5.71亿元),超过1亿元的也仅有四家,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对做大做强开发区食品工业十分不利。
3、研发创新能力弱
区内食品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较差,仅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设有研究中心,但也仅为市级,层次和水平不高。虽然郑州市拥有一批食品行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但开发区以及区内食品企业与这些机构并无密切的联系和合作。研发力量的薄弱和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开发区内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难以有效进行产业链的延伸。
4、空间布局和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区内食品企业的空间布局基本是自然形成,缺乏应有的前期规划,无论是现有企业还是开工建设中的新进企业,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零散,企业间的协作几乎不存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同时,现有食品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而且原料来源过分依赖本地,省外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的产业链尚未真正的形成,产业链条短且产品大多属于初加工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品种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而且产品主要供应区域和国内市场,尚未有产品出口海外。
三、食品工业的发展思路
基于开发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实际和存在问题,为实现将开发区打造成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开发区必须以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的总体要求,秉承“科学发展、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遵循“开放带动、龙头引领、品牌竞争、创新制胜”的基本宗旨,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改善投资环境、健全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等途径,形成结构优化、品牌集聚、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同时,应注重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产业基础较好、重点项目覆盖面广以及享有资源优势的面制品、肉类加工、饲料加工、烟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饮料制造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以及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功能食品、绿色与有机食品、都市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高成长性行业;鼓励发展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包装印刷、食品物流等相关行业。
四、保障措施
1、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上述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尤其是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原料采购、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企业实施良好作业规范(GMP)和建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安全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有效干预、快速反应为核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相结合的覆盖全面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四是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加强质量诚信为核心、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以保障食品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指导、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逐步建立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制度能落实的企业诚信体系。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针对开发区食品工业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的发展现状,开发区必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引进大项目——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中小型项目,迅速壮大食品产业规模。一是明确招商引资的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二是确定招商引资的对象,树立“区外即外”的招商引资意识,抓住境外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寻找信息,重点围绕大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配套寻找项目信息,围绕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找项目信息。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飞地招商等各种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做好招商项目的包装、推介、洽谈和落实等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责任制,实行全过程“保姆式”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五是明确目标责任,加强考核奖惩,建立“月统计、季通报、年考核”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完善“不埋功、不藏拙、不亏待”的招商激励机制。
3、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充分利用区内现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优势(如牧鹤饲料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在不断完善原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巩固骨干企业地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二是选择一批机制“灵”、产品“精”、有发展前景的中等企业(如上好佳食品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培育对象,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重组,逐步做大做强。三是依托即将入住的大企业项目,如中粮集团、双汇集团、河南中烟、百事可乐等,鼓励它们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张,壮大规模。四是直接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家队”大企业。为培育龙头企业,必须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4、实施名优品牌战略
引导鼓励企业树立和强化品牌竞争意识,积极进行名优品牌创建活动。一是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二是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名牌,对获得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及河南省和郑州市名牌和著名商标的食品企业,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对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宣传费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对参展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参加展会的规模、层次等具体情况而定。四是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银行贷款等到方面优先安排财政贴息,在质量管理、信息市场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五是每年选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聘请境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帮助企业推动品牌建设。
5、鼓励推动技术创新
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入手,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为一体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食品工业的升级。一是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创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二是鼓励食品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并按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四是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对食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的支持性政策。
6、优化投资环境
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是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和实现招商引资成功的基础性条件。经济发展环境中,硬环境是基础,软环境是核心。在硬环境的优化方面,应继续推进和完善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生活设施、研发平台、社会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在软环境的优化方面,一是在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支持性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实际,在税收、土地、贷款贴息与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支持政策。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规定时限、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积极落实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树立“亲商、重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建立与客商定期交流信息制度、对重点客户进行定期走访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企业联谊会制度、节日对外来企业家进行慰问走访等制度,帮助解决好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全托式服务、人性化服务、“无边界”服务。
【参考文献】
[1] 娄源功、戚建永:信阳市粮油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3).
篇4
此次年会将邀请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乳业发达国家驻华使节、外国企业展团及国、内外乳业专家参加。精品展示会将集全面性、针对性、专业性于一体,是了解国内外乳品行业发展趋势、新技术、新产品、信息交流的平台,更是学习、沟通、洽谈贸易、寻找合作伙伴的良机。
展会将在涵盖牧场设施、乳品加工机械、包装材料与印刷、乳品添加剂、乳品生产主料及配料等领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保障系统的展示。当前形势下乳品加工企业急需扩大自建牧场,增加奶源,本次展会将顺应这一市场现状,增加牧场建设所需的机械设备、检测仪器以及疾病防疫技术等内容。
2014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在京举办
本刊讯(记者 唐蕊)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联合举办的“2014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于4月17日在北京召开,数百名中外食品安全专家及企业家参会。
本次会议以“强化食品安全科学基础,实现社会共治”为主题,意在夯实中国食品安全的底座和基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钱桂敬、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王、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张志强、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巡视员高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刘金峰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到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守护“舌尖安全”不仅是中国政府的责任,更是中国食品界的使命。
大会分设了“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控制――关注全产业链的安全控制”、“乳制品产业链安全与可追溯体系建设”、“传统食品工业化与食品安全”等专题。大会期间,由国家食药监总局指导的“媒体沟通会”同期召开,国内外专家就食品安全――“透明产生信任”与近50家媒体的代表进行了沟通。
2014中国食品安全展将展示“全产业链安全”
本刊讯(记者 孟雯)在国务院食安办、商务部指导下,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2014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创新技术展览会将于6月17~19日在北京举行。
篇5
一、提高思想认识,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
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近年来,我县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深入开展食品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犯罪活动,食品质量明显好转,有力地促进了全县食品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县局部地区、部分商品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方面还存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和无证经营食品的现象还屡禁不止,全县食品安全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提高全县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
二、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全县食品安全工作顺利进行
一要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大农业投入品整治力度,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认证体系建设,集中整治农残、药残等超标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
二要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切实提高食品工业水平,严格掌控食品企业开办标准,严厉查处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行为,依法打击面粉、肉类、儿童食品滥用添加剂的违法行为,把好生产关。要严格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新资源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把好质量关。
三要突出抓好食品流通体制改革。一是大力推行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促进食品市场的发育完善。二是进一步健全食品购销机制和质量责任制,强化食品专业批发市场监管,加快农贸市场退路进厅和超市经营步伐。三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卫生例行监测机制,加大市场监督抽查力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销毁和信息公布制度。要把儿童食品和农村食品市场作为食品市场整治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学校周边、城乡结合部和乡村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零售门店和消费场所的监管,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农民和低收入者的合法权益。四是积极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重点抓好学校食堂、民工食堂和餐饮业等密集消费单位的监管,坚决杜绝区域性、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四要突出抓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信用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完善企业诚信档案,加大失信惩戒力度,综合抓好食品安全制度、行为规范、监督系统和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监督网络建设,促进农村食品供应网络建设,把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向深入。要通过宣传教育、需求教育、失信联防等活动,普及食品安全典型,及时曝光失信案例,进一步增强食品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信用意识和自律意识,努力营造诚信、安全、放心的食品市场环境,全面提升我县食品行业的质量信誉。
五要积极开展春节期间的食品、药品、农资安全检查工作。为做好节日期间的食品、药品、农资安全工作,防止各类事故发生,各部门要利用春节前一段时间组织开展一次食品、药品、农资安全监督检查集中活动,重点检查粮油、蔬菜、水果、肉类、乳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质量情况,超市、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生产加工销售情况,宾馆、饭店、学校、民工食堂食品安全情况,以及处方药销售、农村药品农资市场等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各有关单位要有一名负责同志具体靠上抓节日期间的食品、药品、农资安全工作,保证节日期间监管不断档,并做好处理突发事故应急准备措施,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保障广大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三、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方针,不断强化责任、统筹兼顾、标本兼治,逐步建立起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食品监管体制的运行机制。为做好这项民心工程,县政府已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具体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责任细化量化,落实到具体科室、具体人员,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食品监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要按照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各有关执法部门的职责,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食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权责一致”的原则,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工作;农业部门要加强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要加强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要加强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其他有关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做好食品监管工作。根据市政府要求,自年1月1日起,我县食品放心工程的牵头工作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负责,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合力。从年开始,工商、技术监督、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要以书面形式向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上报工作情况,保证信息的沟通、交流和共享,以便县政府及时掌握食品安全情况。
篇6
比如今年3月,澳优乳业公司宣布已出资1600万欧元收购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51%的股份,从而成为这家有着110多年历史乳企的控股股东,澳优此举成为我国乳品企业首次对海外奶粉企业收购第一案。而此前的2010年,光明乳业也并购了新西兰的SynlaitMilk公司,后者是当地高附加值奶粉供应商之一。
据著名品牌专家、国家乳品中心首席战略专家冯启介绍:“目前澳优、光明、施恩、雅士利、圣元、娃哈哈等都在选用进口的奶源。”去年5月,娃哈哈推出爱迪生婴幼儿配方奶粉,娃哈哈集团总裁宗庆后表示该奶粉为娃哈哈委托荷兰奶粉公司贴牌加工而成;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声称其近期推出的纯进口优博婴幼儿奶粉,所用原奶来自欧盟纯净牧场。
我们可以理解,在三鹿事件之后,国内奶业是一落千丈,无不感到风声鹤唳,充满着危机。面对着国内蓬勃的市场,尤其是面对国内高端奶粉市场海外品牌的攻势越来越强,为顺应市场选择,强调自身产品的安全性,国内乳企纷纷开始寻求海外优质奶源,为我所用,逐步进入高端奶粉市场。在国内乳业看来,为了能在品质上与洋奶粉抗衡,似乎只有并购海外乳企是条脱胎换骨的捷径。它们通过控股海外奶粉企业,实现在国外落地加工,从而保证乳业的来源的“干净”。但是这是否能够真正拯救国内乳业,颇让人感到怀疑。
需要说明的是,乳业的问题真是乳源的问题吗?倘若这个前提成立,那正应证了三鹿事件之后,传遍网络的戏言,追究来追究去,乳业的责任最后落实的路径是“奶牛——草——草他妈”,岂不更成为人们的笑谈。
国内的乳业问题也许更应当从深层次寻找原因,食品关系民生,由食品引发的安全危机早已将国内食品企业多年累积的信誉破坏殆尽,而乳业又是食品特殊中的特殊,其不仅仅关乎消费者健康饮食的今天,更是关乎消费者健康的未来——须知哪家不是将孩子视为自己未来的希望?上个月在江苏无锡召开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交流暨培训会上,就有专家以为,如今的乳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而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包括乳业在内的整个食品企业诚信体系需要重新花大力气构建,而重建诚信工作尤要以加强质量安全诚信为核心,突出企业的主体责任。
离开这一点再谈企业的发展,那是南辕北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国内食品企业的诚信基础已经相当脆弱,再也经不起任何的折腾。
早就有专家指出,现阶段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之所以问题重重,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标准太低,尤其是与国际标准相比,差距十分巨大,这就导致国内乳业还未投放市场便已先差人家一截。更不用谈与国外著名乳企品牌竞争了。
前几年,国内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社会需求飞速增长,导致管理法规和适宜技术一直无法得到同步提高。国内无论是消费者,生产企业,管理部门,还是标准的制定者都对乳业的认识存在着许多误区,在如此背景之下,便给了不法商人可趁之机,制造了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如此才导致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安全危机,造成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产业和市场极大的伤害。
这样的危害已经对我国整个社会的诚信、安全、科学、文化带来了破坏,其影响必将是深远的。有鉴于此,国内乳业更应当拿出相当的诚意,在产品的生产环节上,在乳品的质量标准上,以及整个品牌的建设上多拿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篇7
近几年食品安全频频出问题,从毒奶粉到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问题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我们是一个对吃如此讲究的民族,现在却不得不时时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为什么现在有人会利欲熏心,在吃上面做手脚毒害同胞?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如果是其他的商品造假,对人的危害也许不那么致命,而食品制假售假直接危害人的生命,这已经突破道德底线。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性命关天的大问题,除了媒体的监督、法律的完善之外,需要树立起基本的道德底线。在食品行业迫切需要践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风行全国,在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领会普通中国人对食物、对自然的虔敬之心,从食材的获取到美食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用心尽心、一丝不苟,就是这种虔敬的投入让我们品尝到了人间美味。这与那些食品造假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不法分子在食物上也很“用心”,只不过用的是恶毒之心。难怪学者曹林在《无法回避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中说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充满阳光与感动,是由淳朴、温情、唯美、诱人、人文关怀、妈妈的手、故乡的回忆写成的;而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有害的添加剂、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
粤菜能在中国菜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且经久不衰,靠的是真材实料,靠的是精湛的真功夫,只要有一丝弄虚作假,都不可能打响名菜的品牌。粤菜兴起的历史就体现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这是“舌尖上的广东精 神”,这种精神在新的时代要继续发扬下去。广东一些老字号的店面几十年如一日,保持鲜美的味道不变,靠的是“本分、公平、货真价实”的朴素经营方式,广州一家陈添记鱼皮店30年只坚持做三个菜,为了保证品质不追求数量的扩张。但是这些老字号日渐面临压力,在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好东西却面临淘汰,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厚于德”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这种古朴的精神一旦丧失,就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找回来,所以我们应倍加珍惜这些传统美食、老字号店铺所蕴含的精神,珍惜发扬这种“舌尖上的广东精神”。
食品行业2014年建成“道德讲堂”
食品安全涉及的是道德底线问题,从社会到政府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据新华社10月23日报道,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中央文明办、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8部门最近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针对当前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问题,推动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必损”、“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利益导向和“明信知耻、惩恶扬善”的道德风气。依托“道德讲堂”广泛开展诚信从业、相互感召的修身律己活动,并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全国范围内食品行业“道德讲堂”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和丧德失信行为的民事赔偿力度,以抑制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序良俗。
广东省食品行业的道德重建也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江门市“道德讲堂”7月25日在白沙祠内启动,首场即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邀请了江门市餐饮业的代表来参加,希望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中国深圳食品安全高峰论”9月17日举行,20余位食品安全主管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呼吁搭建食品安全诚信的制度建设,食品安全共建共享是全社会的问题,社会诚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树立食品行业道德标杆,广东目前正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示范点评选。全省共有2016家食品生产企业提交了食品安全示范点申请,其中90家已通过考评。作为构建市场监管体系的内容之一,广东拟在食品加工生产领域评选2000家食品安全示范点。
9月10日,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文明办和省食品行业协会联合召开广东省食品企业诚信文化交流会。会议要求要在食品行业进一步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要重点在饮料行业试点、奶粉生产企业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会上正式开通了广东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
“油条哥”诠释“舌尖上的诚信”
河北保定的“油条哥”刘洪安今年5月经央视报道后走红网络。这位普通的早点商贩怕顾客吃了隔夜油影响健康,坚持使用新油炸油条,此事被网友广为传播。他还被邀请到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发言。网友“安文智”呼吁:“商家也好,企业也罢,都应像‘油条哥’倒掉残油一样,将不诚信、昧良心一并倒掉。”
“油条哥”刘洪安之所以受到舆论的关注,就在于他有道德良心。依据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只要不是用地沟油,只要控制油中的各项指标没有超标,炸油条用新油、隔夜油都不违法。而刘洪安根据自己掌握的健康常识,坚持用新油炸油条,用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他先是找人做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白色醒目标语。同时,为向顾客证明自己的油是新油,刘洪安特意用一张白纸写上了鉴别复炸油的方法,贴在临近油锅的窗口上。他还在油锅边上放了一把“验油勺”,供顾客随时检验。
刘洪安懂得,自己从事的行业关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乎众多家庭的和谐幸福,只有以道德良心,做放心食品,才能让顾客放心、自己安心。让人欣慰的是刘洪安赢得了消费者的回应和支持。据刘洪安介绍,每天坚持用新油,虽然使经营成本增加二三十元,但由于油条卖价略有提高,买的人多了,每天的利润比以前还多了1/4。因为供不应求,他还打出“限购牌”,每人限购两斤。
刘洪安作为最基层的食品从业者,参加了今年的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他在发言中表示,其实自己没有那么高尚,他也曾经重复用油,虽然知道隔夜重炸的油不好,但不知道危害到底有多大。后来从央视10频道的《健康之路》看到专家讲反复用油的害处和怎样健康安全用油。因为他自己得过病,所以能将心比心、知错就改,不再重复用油。
篇8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2001年,教育部批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编外目录专业率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及备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达到134所。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布特点是:在食品工业较发达、粮食和农牧产品产量较大以及经济发达省份,开办该专业的数量相对较多[1]。吉林省是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如何正确把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设置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2],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是制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1 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面向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流通业、监督管理等领域,培养既具有宽广坚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又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专业[3]。
由于高校所在的行业不同,依托的学科背景不同,各高校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所不同,特别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背景[4]。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原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发展起来的,主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食品生产、流通、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等部门从事分析检测、安全控制与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分析检测技术;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食品科学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生产、储藏、运输、销售过程中,从事食品检测、安全评价、控制和监管能力;具有制定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的基本能力。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工具性知识,达到能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课程设置的特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需有四种知识体系的支持,即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关法规、标准,并能从事实际测试、分析、化验以及技术管理;具有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隐患的能力,能够预测并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将食品、健康、免疫结合探讨相关问题[5]。任何一所高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各高校只有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与办学特长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才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6]。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检验,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要求的“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7]。正确的做法是在提供食品类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提供食品的现代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防控技术、管理、法规等相关知识课程[8]。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从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三方面考虑[9],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
2.1 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10],其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主干专业课程的需要、学生的知识及素质结构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这些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和公共基础课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人体生理学概论等,另外,还开设了农业环境学、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食品专业导论、管理学原理、网络资源与信息简索、科技论文写作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等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知识打好基础,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10]。
2.3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设置的,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包括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法规与标准等到课程。
2.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包括粮油及制品检验、食品分子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物流学、食品企业管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软饮料加工技术、乳肉制品加工技术、食品发酵与酿造加工技术、食品包装学、绿色食品生产、专业外语等21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应将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诚信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11],实践教学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组成,教学内容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
2.5.1 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本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选择实验项目,将实验分为两个层次,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精选实验内容,强化滴定分析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如食品分析课程实验中的饮料总酸度和有效酸度的测定,选择该实验项目的主要目的一是滴定分析基本操作训练;二是pH计的使用训练。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顺利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奠定基础,如酸牛乳检验,完成该实验学生应首先了解酸牛乳的加工工艺等到相关知识,熟悉评定酸牛乳质量的相关检验项目,并查阅相关国家标准,然后选择1~2个检验项目完成实验任务。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保持稳定,一般以4人一组,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状况不断更新,以4人小组在课程实训期间完成。根据年级、课程确定两种类型实验所占比例,一、二年级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三、四年级强调逐渐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2.5.2 实习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食品工艺课程实训、仪器分析仿真课程实训、食品分析和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联合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实习实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3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在业余时间内完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为使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实习实训教学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行业企业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应将教学中心放在核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另外,为了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的需要,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构建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肖新生,夏岩石,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7.
[2]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28-233.
[3] 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轻纺织,2010(3):36-41.
[4] 安广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2):60-62
[5]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28-229,233.
[6] 李延辉,张传军,王喜萍.应用型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3):76-78.
[7] 杨勇,任键,宋春丽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思考[J].华章,2011(27):170.
[8] 宫春波,仇宏伟,于翠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61-63.
[9] 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53-55
篇9
关键词: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17-04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的机构(如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公会)”(波特,1998)。它不同于科层组织及垂直一体化组织,它是对有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产业集群的动力是指驱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
关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比较倾向于我国学者魏守华以图形方式构造出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即基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
一、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优势
石河子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并于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借助国内外知名企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走出了一条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外向带动、资源转换、产业聚集的发展之路。如今,依托新疆和中亚国家的市场优势,引进了台湾顶新康师傅方便食品、杭州娃哈哈果蔬饮料、北京燕京啤酒和河北华龙日清今麦郎食品项目;依托畜牧业资源,引进了内蒙古伊利乳业、台湾旺旺乳业、南京雨润肉制品、香巴拉食品、兵地天元乳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依托番茄资源,引进了中基、中粮和天达3家番茄酱加工企业,使石河子开发区成为新疆产业集中度最高的食品加工基地。其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地理区位优势
石河子市位于天山北坡中腹,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南缘,处于独具西部风情的“丝绸之路”上;是国家“十五”重点科技开发的地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先发展的区域;城区东距首府乌鲁木齐市150km,西距霍尔果斯口岸500 km、阿拉山口口岸330km。而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石河子市东部,距市区2km,东临玛纳斯河,北靠312国道,距新疆通用机场4.3km,南靠乌奎高速公路,距北疆铁路石河子车站3km,交通十分便利。
(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依托新疆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的国家级开发区,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其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是新疆重要的棉纺、轻工业和特色农产品转化增值的示范基地。主要农产品有棉花、小麦、玉米、蟠桃、葡萄、蕃茄、胡萝卜及肉、蛋、奶等,可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
(三)环境优势
石河子是一座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的城市,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是中国“屯垦戍边”的成功典范;并以其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璀璨的文明被世人誉为“戈壁明珠”。是中国西部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称号的城市,并相继获得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首届人居环境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先进城市”和首批“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等称号。
军人建造的城池形成了独特的“军垦文化”,其内涵不仅是体现军垦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坚韧和奉献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展现出诚实、守信的品德。
(四)人才支撑优势
石河子市是新疆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有科研机构18所,各类院校107所,拥有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教育、科研机构;平均每万人有专业人员614人,且人口文化素质高,特别是农牧业科技人员比重高。
(五)服务功能优势
经过多年的努力,石河子开发区已经成为新疆自治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全、一次性投资成本低的园区。目前,正在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投资商对开发区发展环境的新要求,着力把石河子开发区建设成为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
配套通、物流通、资本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的发展平台。
二、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其特征表现为: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随着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观念的日益接受,绿色食品工业的长足发展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而国际市场绿色食品的市场份额也在迅速扩大,为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发展绿色食品工业作为重点工业的发展战略,不仅符合世界食品工业的发展潮流,更加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自然资源优势和低运输成本
一个地区拥有某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是该地区形成相关产业集群的最原始的动力。而企业总希望以最低成本进入市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使得运输成本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食品加工业以番茄制品和饮料制造为主。而饮料制造业则以水、茶、果汁为主。
如前所述,石河子水土光热资源都非常丰富。新疆日照时间长且强度大,全年日照时数为2550~3500小时,日照率6096~8096,准噶尔盆地南部≥10℃的积温为3450~3600℃,年日照时数2700~3100小时,日照率6096~7096;石河子地区总水资源量为34.88亿m3,可利用水资源30.93亿m3,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20.92亿m3,地下水8.1亿m3,泉水1.9l亿m3;全区耕地已达到20万公顷,人均占有土地约0.19公顷,居全国第6位,还有466.67万公顷宜农荒地待开发利用。以上条件加之干燥的气候、独特的土质使得番茄中的番茄红色素(据日本最大的番茄制品公司卡可美公司提供的化验资料显示,中国新疆番茄红色素含量为62毫克/100克)、谷维素普遍含量高, 番茄裂果少、霉烂少则霉菌少、粘度好,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番茄酱之乡。此外,新疆,尤其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库尔勒一带,被国内外喻为种植蔬菜、番茄的最佳地方,其种植番茄的条件可与美国加利福尼亚相比,是世界适宜种植番茄的少数地区。地处准格尔盆地南缘的石河子不仅番茄产量大,也成为全国重要的棉花、粮食、蔬菜、瓜果基地。
如今,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或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节水灌溉器材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乳业生产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蟠桃生产加工基地,中国最大的蕃茄生产加工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果汁饮料生产基地之一。
优越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便利的交通,独特的绿洲农业生态体系,使得石河子成为众多食品加工企业的选择。
(二)外部经济效应
马歇尔认为,随着产业的集聚与发展,企业可以从产业内其他企业经营状况改善中获益,并认为外部经济有3种形式:市场规模扩大的外部性、劳动力市场供给、信息交流与技术扩散。
由于聚集经济的作用,与此高度关联的供应者、服务商、销售商和行业协会聚集在某一商品周围,服务功能、服务设施和公共事业配套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经过多年的努力,石河子开发区绿色食品工业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格局,加上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的落户,使石河子开发区成为新疆自治区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虽然新疆与内地相距较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品生产国内市场的开拓,但是新疆以及中亚五国市场的开发依然吸引了众多的顾客。
石河子市是一个新型的移民城市,是新疆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拥有各类科技人才4万余人,平均每百人有专业技术人员6.14人;有科研机构18所,各类院校107所,拥有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的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教育、科研机构。此外,石河子大学及多个职业技术学校都设置了食品加工及相关专业,为企业输送了所需的技术人员。同时,各个企业也吸引了区内外的大量人才,保证了劳动力的充分供给。
集聚在开发区相互毗邻的各个企业之间,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使得企业主对于市场价格、市场范围、销售渠道方式、供应商、竞争对手、客户等等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大量信息的获得,使得各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机会,有针对性地、因时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消费需求条件
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以商品和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需求和欲望。从历史经验来看,只有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可观的产品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仅仅是结构的多样性,而日益注重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这样,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成为人们关注自身健康、安全消费的必然选择。这使得开发绿色食品具备了深厚的市场消费基础。
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各国人们对常规食品供应的信任度呈下降趋势,而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速度已经比供应增长的速度快。日本有91.6%的消费者对有机蔬菜感兴趣,77%的美国人和40%的欧洲人喜爱绿色食品;目前,德国、英国绿色食品大量依靠进口,进口量已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98%和80%。国内外绿色食品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和需求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国内市场,绿色食品也受到广泛的欢迎,绿色食品满足了人们对生活转型的需要。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的调查表明,79%-84%的消费者宁肯花高价,也愿意购买绿色食品。据权威机构预测,全国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和利润都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国内外绿色食品的需求表明,21世纪,绿色食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
(四)政府政策扶持
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都希望利用产业集群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产业集群能否顺利形成和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言,政府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发动机。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部的国家级开发区,是中国唯一定位于面向欧亚大陆桥沿线各国的出口外向型国家级开发区,设有唯一的“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论坛”,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而开发区绿色食品工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无疑要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扶持。
开发区成立之初,石河子市党委就批准成立了石河子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并根据当时新疆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形势,制定了“两头在外、贸易先行”的发展战略,确定了“贸易启动、东联西出、繁荣第三产业、促进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1994年,根据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又对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增设了经济发展局、财政局、土地规划建设局、综合办公室等办事机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九五”计划,提出了依托大农业优势,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发展棉纺织、绿色食品、精细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了一批绿色食品企业。2000年4月,石河子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升格,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先后在石河子市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现场办公会,分别作出了“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石河子垦区,优先发展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决策。石河子开发区审时度势,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思路,即招商先行,服务为本,欲取先予,跨越发展。
如今,根据新疆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开发区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打造两张名片、建成三大产业族群”的经济发展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就是把石河子市建设成以开发区为中心的新疆加工制造基地。“打造两张名片”,就是把开发区培育成我国西部的诚信安全投资区和开拓中亚市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建成三大产业族群”,就是根据资源优势和在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内的产业分工,重点发展纺织、食品、化工三大产业,从而有力地促进开发区的健康发展。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起步较晚的开发区,起步晚也使得政府能够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规避错误。那就是:地方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干预力度适中,既不能因为干预力度不够而缺乏实效 ,也不能因为干预力度过大而造成对市场机制的破坏。
石河子市政府在促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招商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投资优惠政策及实施办法》就从税收、财政、土地、建设、经营环境等方面对入区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条件;引导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集群的产品、技术升级并加强产学研结合,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从培育人、造就人、发展人的原则出发,在推行用人机制创新的基础上,积极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条件,为在产业集群中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创造条件;明确政企关系:开发区管委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并在项目建设、市场开拓、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如人力资源招聘、农产品基地建设等,但不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形成了以投资促进为鲜明特色的政企关系。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石河子开发区确立了“绿色健康,生态和谐,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重点建设“生态工业园”、“绿色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三大园区,并使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新疆吸引外部资金最多的工业园区之一、内地知名企业在新疆最为集中的工业园区之一、新疆投资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健康.产业集群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赵卓.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09).
篇10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趋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不仅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强化责任,建章立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体系,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公众的食品消费安全感不断增强。但是,我省在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生产经营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可操作性和惩处力度等,在实际运作中还不能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目前,我省尚未针对小作坊制定具体的监督管理条例,相应的政府规章也不健全,导致监管部门在执法监管过程中缺少法律依据。
食品生产方式和生产设施落后。我省的食品工业化水平不高,基础设备相对落后,如食品生产小作坊,普遍存在“小、散、脏、差、工艺落后、设备简单”等问题,食品安全质量很难得到保证。骨干企业、有规模的企业少,一些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低,基础设备落后的小作坊还大量存在。
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不足。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执法和监管真空的现象同时存在;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存在着人员少、装备短缺、经费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抽检经费难以满足监管工作实际需求,直接导致监督抽检范围小、频率低、批次少,影响了执法效果。
违法成本太低,处罚不到位。目前在食品安全事件中采取的是一对一的诉讼,如果消费者胜诉,企业只对这一名消费者赔偿。有的政府监管部门常常从保护企业的角度出发,以罚代刑。由于违法成本太低,“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不断发生,不闯红灯就会落后的“红灯效应”持续被放大。
经营场所有待规范。无照农贸市场、马路市场大量存在,无证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和经营的现象屡见不鲜,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小、经营条件差,大多数只是交易场地的提供者,对食用农产品特别是水产品缺少必要的复检或抽检环节。
要改善这些情况,政府和执法部门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责任。政府转变行政职能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逐步从抓具体经济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逐步把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民生安全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食品安全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各级政府应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严格监管责任制和问责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机构的人员构成,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形成在食品安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筑牢食品安全的基础。《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是保证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没有诚信经营,就没有安全的食品。政府应指导企业承担起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使命,保证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生产过程严格规范,坚决杜绝不合格的原料、辅料进入生产环节。完善激励引导和惩戒政策措施,建立完善食品企业诚信档案,健全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尽快建立“一次恶意违法,一次恶性事故,永远从食品行业出局”的严格制度。对企业来说,只要被查到有一次主观故意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即被列入诚信记录的黑名单,违法者不仅终生都不能再从事与食品有关的行业,而且诸如出国、借贷等等都将被禁止。营造“诚信者受益,失信者受罚”的良好氛围,为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撑。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规范综合监管标准。法规制度建设是一项抓根本、管长远的工作。自《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我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配套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如《食品安全考核办法》《督查督办规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规程》《举报案件调查处理及奖励办法》等,但从实际工作需求上讲,还应尽快出台“三小”管理办法、重大事故查处、安全准则、责任追究等各项配套制度,针对个别环节监管边界不够清晰的问题出台有关暂行办法或备忘录,为食品安全有效监管提供法规制度保障。
创新监管体制和机制,提升监管执行力度。当前,我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人员少、任务重、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到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提升监管工作水平,要挖掘现有监管资源的潜力,把分散的监管集中起来,把具体的监管统一起来,创出一套资源优化、优势互补、并联互动的新监管模式。其次,还要创新食品安全监测机制,建立健全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对监测结果实行互认共享,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盘活现有监测资源,以弥补检验监测监控力量的不足,提高监管资源利用率。再次要加大财政对食品安全专项经费、检测设备和抽样检查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并纳人财政预算。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确定编制,配足配齐人员,适应监管工作需要,确保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强力推进产品培育,提高企业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规模化生产水平。鼓励大型食品连锁企业探索符合现代物流特征、质量管理体系健全的新型经营业态,打造自己的绿色品牌,让优良产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扮演市场的重要角色,挤压假劣产品的生存空间,并通过名牌带动和促进生产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积极引导农贸市场向超市化、商场化管理转型。学习先进地区的食品生产及管理经验,如山东潍坊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在种植业环节,以“龙头+基地+农户”为主要摸式,推进蔬菜瓜果及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地认定工作;采取资金补助扶持等鼓励措施,调动农产品生产者参与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品”认证的积极性,促进农、畜、水产品品牌、名牌的培育和发展:实施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从源头控制和基础工作抓起,从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入手,一乡一品,通过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从根本上确保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