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山地城市公园对于城市景观的塑造和影响显然高于平原城市公园,因为它影响的不仅是城市的平面肌理,还影响了城市的立面景观,它是构成城市天际线重要而美丽的一部分。我国许多山地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已经有能力改造自然山水环境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但一味地改造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反过来阻碍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城市中环境资源减少、绿地空间狭小等问题。因此,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自然山体环境建设城市公园,改善城市风貌,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浪费是山地城市公园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本文从国内外山地城市公园设计案例和文献浅析山地公园规划设计。
1山地城市公园相关概念
所谓“山地”,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的地貌形态。山地具备两个明显的地理学特征:有一定的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而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说,它是不同于平地概念的具备特殊地理环境特征的园林基地,也就是地形起伏比较大。而“山地公园”是在规划设计用地范围内基地地形为山地或具有山地的地形特征的公园绿地。山地城市公园是利用山地的特征和植被所营造的游玩休憩场所,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山地城市公园顾名思义就是山地公园在城市中的一种存在,是山地公园与城市公园的结合体。
2国外相关文献
(1)斯德霍格雷(Thomas•J•Stohlgren)等一行研究者以一定的技术为研究基础,分析美国洛杉矶国家公园的植物种类,重点分析其多样性景观,且对麋鹿生境和水岸生境的植物种类进行丰富度调查以及分析,统计出不同尺度下物种多样性和不同生境下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科学数据。(2)拉福林(DanielC•Laughhn)等一行研究者对美国大峡谷公园的山地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他们从森林防火、森林结构、可燃物载量以及地形学角度对不同海拔地区的下层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适宜较低山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和适宜亚高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3)国际上有名的“宫胁昭方法”是一种在城市中营造近自然林的方法,是由日本宫胁昭教授提出的。这种方法是将所选的乡土树种的幼苗,按自然群落的结构密集种植在接近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种植以后利用种群之间的自然竞争,优势种会被保留,2~3年便可郁闭,10年后便成林。这种“宫胁昭方法”管理粗放,种植简单,而其最后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国内相关案例
案例分析总结———以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为例: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位于兰州皋兰山山顶,占地面积5200亩,整个公园以山体本身为基调,依山而建,是典型的根据山地本身的地形特点所建造的山地公园。兰山山地公园最独特之处在于黄河穿城而过,不仅仅让公园有山可依,同时也有水可寻,所以该公园的设计主要围绕“水”这个主题进行设计。为了让设计更加贴近自然,该公园的设计在水的世界里巧妙地融入了“石”这一角色,山静水动,再结合各种类型的“石”,让公园整体上体现着生态和谐的景象。因此,兰山公园的主要景点是“叠石假山,流水瀑布”,充分展现了“水石结合”的原则。它的次景点是“九龙吐水”,既有典故,又具戏耍乐趣。兰山公园整体上融合了“水的阴柔”和“石的刚劲”,刚柔并济,独具特色。案例分析总结———以鳌山公园为例:鳌山公园位于四川省简阳市新城东区,它所依附的鳌山的相对高度是40~50m,最高处可达到468m,最低处是400m。它位于新旧城交界处,视野良好。鉴于鳌山的天然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相对比较低,所以在鳌山公园的设计上着重于“植物规划设计”。因此,鳌山公园的设计的特色就在于它的“生态廊道”。以生态恢复,生态保育为主的生态绿地植物是它的一大特色,各种类型的植物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在美化公园的同时也保护了整个生态系统。鳌山公园的植物规划主要分为“规则式植物景观”、“自然式植物景观”和“混合式植物景观”,不同区域的植物配置不同。鳌山公园的生态廊道在遵循“整体性、保护性、多元化”的原则下,设计出了“山脉型生态廊道”、“道路型生态廊道”和“河流型生态廊道”。这些廊道的设计能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山地景观,且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和生态的恢复。案例分析总结———以狮山公园为例:狮山公园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占地面积高达17000m2,与广深铁路和黄埔港相邻,附近有密集居民区。狮山整体山体多为低山地,起伏变化不大,整条山脉由三个山头组成,给公园留出了足够的开敞的空间来进行发挥设计。鉴于该公园紧邻密集居民区,所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适于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居住区公园,因此,该公园的设计主要是需要将“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公园在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一环,三区”———“一环”是环山路,它依山而建,是浏览主线;“三区”是三大功能区,分别为“休闲观赏区”、“康体活动区”和“后勤管理区”,刚好以三个山头为划分依据。另外,公园在视线设计上主要有三个控制点:最高峰上的“主山炮台”,不受遮挡的“闻香亭”和“环山路”。在园林建筑布局上遵循的是“小、散、隐”的原则,以保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该公园的设计意在体现“尊重山地现状”的重要性,只有在真正了解了山地特点,深度挖掘山地空间优势,借其自然山水,做到“景到随机”,才能得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节约了造价成本。
4小结
从上述内容可知,国外的关于山地公园的研究多从物群落的多样性、动物保护、森林防火等角度出发,在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功能基础上,尽可能让设计在美学的角度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国内虽有关于山地公园的大量学术资料,但无论是关于山地建筑还是山地植物景观,更多的仍是关注功用方面的问题,甚至在设计让没有成熟到如国外那般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关于山地城市公园在设计方面的不足之处,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设计师应在尊重自然场地地形的基础上设计破坏小且能够满足基本山地公园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追求设计的美感,沿着“绿化-彩化-香化”的设计理念,同时结合人们的游赏需求,设计出既具有功能性,有生态保护为主兼具美感的特色性山地城市公园。
作者:周麟佳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园林艺术系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
[2]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3]卢新海.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4]邱少斌.福州市大福山自然景观设计的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04,3.
[5]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6]张立磊.山地地区城市公园地形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8.
[7]张建林.重庆主城区山地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设计[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1.
[8]魏育娟.基于生态恢复的福建山地公园建设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0.
篇2
关键词:湿地公园;亲水公园;运动公园;综合规划
1 湿地公园概述
1.1 湿地公园定义概况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1.2 湿地公园的生态与景观意义
湿地具有综合效益,它既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也具有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作为物种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游等社会效益。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地形、地势、水体、植物、动物等构成状况进行调查,在准确掌握原有湿地情况的基础上科学配置,与湿地原生态系统相互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2 漳州市西溪湿地亲水公园景观规划背景
2.1 漳州市郊野公园的总体规划概况
根据笔者在漳州建设局调查了解,漳州郊野公园总长46km,东起角美白礁村,西至天宝珠里村,总面积约100km2,共有22处郊野公园,整体形成“一环、两带、七主题”的公园体系。其中,一环为城市郊野绿化环线;两带为北部林带体系和南部林带体系;七主题为水岸主题公园、水廊主题公园、山林主题公园、林带主题公园、农林主题公园、岛屿主题公园、保护区主题公园。
公园建设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立足漳州自然地理风貌,发挥九龙江穿城而过的优势,“全城统筹、全局规划”,方案以九龙江为主轴,将沿江各自然生态景区串联成片,充分展示了漳州“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城市风貌。其中,第1期工程总面积21km2,总长13.58km,选取西溪湿地亲水公园示范段、水仙花基地示范段,角美厦漳同城大道先导段等3个示范段,其中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为重要示范段,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
2.2 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作为示范段的意义
“两岸看不绝山景、禾田、与乎村落农家。我们的船是泊在岸边竹林之下,船逼近竹树,竹叶飘飘打在船篷上”。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九龙江风景是人文与自然的融合。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作为漳州市郊野公园重要示范段,很符合林语堂先生对九龙江的意境描写。该湿地亲水公园是漳州境内第1个成规模的湿地景观项目,也是九龙江水域第1个以沿江自然水景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工程,之前九龙江水系沿江景观均为以人工景观为主体的园林建设,虽然感官上视觉效果良好,但是,却缺乏自然湿地调节小气候和调节水文的重要作用,所谓有其形而无其神。西溪湿地亲水公园的建设填补了漳州湿地景观这一空白,有着深刻的里程碑意义。
3 西溪湿地亲水公园的主要特色规划
3.1 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
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以九龙江沿岸为建设基础,起于漳州大桥,止于西溪大桥桥闸,全长8.8km,其中,建设绿道4.2km,水体面积约13.33hm2。该建设地段原本即是天然沙洲和湿地,过去由于主河道多有淤塞,沿江的湿地经常在涨潮和汛期完全沦为一片,除了站在江堤上观看外,没有其它景观价值。公园化改造后,河道经过清淤整治,湿地上的沙洲、植被陆地有了较为稳定的水线,从而有了作为游览公园的基础。
长期自然形成的湿地环境使公园建设不需要做过多的修饰,沙洲间的狭小水道上的细小渔船;纯天然生态农业下的鸭、鹅群;成群水牛悠闲吃草、戏水、滚泥的惬意;白鹭群或浅水捕鱼或信步牛身的天然美景胜过任何人工造景景观。公园主要的硬质建设为连接各个景观点的休闲步道和桥梁。
由于湿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植物群落显得自然而丰富。结合本地水域特有的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或沼泽生植物,配合部分外来引进的鸢尾、水生莎草等植物构成水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植物带,而水中则种植少量荷花作为点缀。陆地沙洲部分尽量地保持了原有的植物品种,原有种植的甘蔗林、水稻田作为生态农业部分被保留下来。成片的荔枝林、龙眼林成为区别于国内其它湿地公园特有的植被群落,而依附于荔枝林、龙眼林的蜂舍也成为公园的特色景观。地面草本植被则在原有自然的多种野草中混播非洲菊、金鱼草、虞美人等有花草本植物,从而形成大面积的“花海”,尤其是西溪大桥桥闸附近的大面积自然式花带,更成为每年漳州海峡两岸花博会迎接各方宾客的活招牌。
3.2 亲水公园的特色规划
作为依托自然水系的湿地滨水公园,西溪湿地亲水公园对“亲水”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规划和考虑。沿游览线路上,有多处用自然毛石修葺的直入水中的台阶式平台,台阶在水位低的时候可以作为较大空间的中途休息天然座椅,在水位高的时候,则可以作为踏入溪水的步道。亲水石阶都选址在总体水位浅的小支流水道上,既可让人们体验江水洗足的乐趣,又可以有效避免戏水产生危险和意外。除了石制亲水平台外,还有和景观道结合一体的防腐木亲水平台。防腐木平台多为低驳岸式的设计,不同于实质平台直接步入水中,防腐木平台的设计高度正好可以人坐在平台上,脚入波踩水。水较为深的地段则用粗麻绳制作围栏,阻止游客戏水以免发生意外。
除了常规的亲水区块,西溪湿地亲水公园还设立了一片卵石亲水滩涂。该片滩涂和九龙江主河道临近,除了原生态的部分植物存在外,其它区域布满公园土建部分建设时留下的河道卵石。卵石未经挑拣随意铺置营造出九龙江上游类卵石滩涂的自然景观,等于将水系的上游景观移植到中下游的湿地公园,颇具匠心。该卵石滩涂在河道水位低的时候,可以作为脚底按摩健身路径。在河道水位上涨的时候则成为安全的浅水亲水滩涂,小鱼虾,小螃蟹进驻卵石缝隙,大大增加了滩涂戏水的娱乐性,成为小朋友很喜欢的游乐景区。多种形式和功能的亲水空间也成功的奠定了该公园的亲水特色。
3.3 运动公园的规划空间
随着人们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需要,漳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山地自行车运动。即使是在市区街头,也很容易看到头盔、护膝全副武装的自行车族。本着顺应潮流,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空间,西溪湿地亲水公园在规划建设中也相应考虑了作为运动空间的布局。出于无障碍化和山地自行车运动用场地考虑,公园的主园路设计为3m,在一定距离设置一些更为宽阔的转场缓冲空间作为回避和休息缓冲之用。主干道也刻意避免完全邻水修筑,以免发生意外,而钢结构桥体除了足够的宽度外,也有着比通常景观桥体更为牢固的多股钢丝缆绳防护。设计之初的充分考虑使成型后的景观公园具有良好的自行车赛场地性质,在2013年元月举行的漳州市山地自行车赛中得到了包括参赛者、组织方等多方面的好评。
4 总结
漳州市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作为漳州市郊野公园总规划项目的其中一个先行示范段,已经基本达到了规划设计伊始的目的和理念。虽然公园还存在一些诸如道路与纯自然景观过度部分地段生硬、休息用驿亭风格与总体景观有些不协调等小细节问题。但笔者认为瑕不掩瑜,西溪湿地亲水公园总体上的规划设计建设已经能够作为一个成功的湿地亲水公园来示范和指导漳州日后的生态公园,作为可以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孙宝娣,崔丽娟,李伟,张曼胤,魏圆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要:湿地公园小品即指使用于栖息地保护的湿地场所,也能为人类提供某种活动方式,包含科普教育、自然风景观光、休闲散步和观鸟等内容的设施或建筑。它是湿地景观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其重要作用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笔者从不同尺度评述了北京市翠湖湿地公园、北京市南海子湿地公园2个案例小品的建设情况,分析了湿地公园小品空间布局、空间造型、材质选取、文化体现4 个方面的设计,得出了湿地公园小品的特色:空间布局以湿地体验展示区和服务管理区为主;空间造型主要以湿地动植物造型为依托;材质是取之于湿地,用之于湿地;颜色选取为与湿地公园基调颜色相协调的原生木、石色,淡蓝色,绿色等:文化体现多是通过造型来表现。
关键词 :湿地公园小品;翠湖;南海子;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662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人工净化湿地磷去除动力学关键问题研究”(Z131105002813016);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湿地生态质量调查与评价”。
第一作者简介:孙宝娣,女,1989 年出生,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方向: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通信地址:100091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后香山路东小府1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Tel:010-62888892,E-mail:1054684762@qq.com。
通讯作者:崔丽娟,女,1968 年出生,吉林白城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湿地生态研究。通信地址:100091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后香山路东小府1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Tel:010-62884151,E-mail:lkyclj@126.com。
收稿日期:2014-07-04,修回日期:2014-11-05。
0 引言
目前,湿地公园的建设在国内外城市规划中日新月异,对湿地公园不再是只注重强调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能力[1],而是越来越注重其艺术效果,但是在注入艺术元素时,又不能盲目照搬一般城市公园中的园林设计,需要考虑湿地公园的生态兼容性[2-3]。在湿地公园建设工程中,主要分为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动物(水鸟)景观设计、湿地水体的设计以及湿地公园设施建设4 个方面,植物、动物以及水体3 个方面的建设尊重自然规律、恢复生态原野景观相对较易把握,而湿地公园设施建设方面,需要与一般城市公园的设计相区别,湿地公园设施的建设更注重于在生态学基础上讲究的科学合理性,这一方面的建设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愈显重要[4]。湿地公园小品设施应用于湿地公园各项工程建设中[5],湿地公园小品的定义需要在平衡野生动物栖息地条件和人类活动的需要基础上提出[6],即指使用于栖息地保护的湿地场所,也能为人类提供某种活动方式,包含科普教育、自然风景观光、休闲散步和观鸟等内容的设施或建筑。它是湿地景观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其重要作用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其在不同尺度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小尺度的垃圾箱、座椅、路灯,到中尺度的休息亭、廊、游船、散步道,到大尺度、多功能观鸟屋、参观中心、宣教中心等都可以归到湿地公园小品的范畴。
笔者将以北京翠湖、北京南海子湿地公园为例,具体分析湿地公园小品的空间布局、空间造型、材质选取和文化特色,从4个方面提炼湿地公园小品的特色,为今后湿地公园小品的设计提供理论性的指导实践意义。
1 翠湖湿地公园小品分析
翠湖湿地公园是北京市也是国家级第1 个城市湿地公园,其有自己特殊的定位,与一般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水景公园不同,它在保护自然生态同时,也具备了生态旅游,保护历史、民俗文化,以及教育、科研等社会功能。尤其以二期最为明显,整个二期开放体验区为36.2 hm2。研究区域的卫星图如图1 所示。
1.1 空间布局
翠湖湿地公园小品总的空间布局如图2 所示,包括了整个二期湿地公园中所有的设施小品,基本涵盖在整个湿地公园中。
大尺度湿地公园小品有游客中心和观鸟屋(如图3);中尺度湿地公园小品有值班室、小木屋、卫生间、木栈道、水上长廊、园桥、观景平台以及观鸟台(如图4);小尺度湿地公园小品有解说牌、座椅、垃圾桶、警示牌、路灯、地灯、小电箱、雕塑以及小花坛等(如图5)。
在游客中心以及停车场附近布置了文化长廊、亲水平台、厕所、路灯、解说牌以及木栈道等,为游客提供基础服务设施以及宣教设施之用,让游客更能贴近湿地的感受湿地自然风光、了解湿地文化。观鸟屋以及水上长廊布置于翠湖湿地公园湿地体验区和湿地保育区的交界处,让人们在高处观看湿地水鸟,感受原生态的湿地自然风光。
从翠湖湿地公园不同尺度小品的分类图中可以看出,大尺度的小品分布的数量以及种类最少,中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相对较丰富,小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不管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来说,都是分布最广泛的。
大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在空间布局上位置较为固定,翠湖湿地公园的游客中心位于入口处,观鸟屋位于保育区以及湿地体验区交界处;中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围绕翠湖湿地公园的水系即游人的游客水上游览路线而布局的;小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种类和数量最丰富最多,围绕陆地游览路线以及水上游览路线均有布局,如解说牌、标识牌,在游客中心广场文化长廊处以及水上长廊、水上木栈道都有分布。
1.2 空间造型
在翠湖湿地公园二期建设中,湿地公园小品造型的设计更多地考虑人性化的设计,如在湿地木栈道上布置的座凳,没有采用一般城市公园中方方正正的造型,而是采用一定的弯曲的角度,使得游客坐在座凳在观赏湿地自然风光以及休闲游憩时,腿部的舒适度达到最佳。另外在湿地公园入口处,采用了一个大蜻蜓匍匐在入口景石上,蜻蜓立在景石上,把游客们带入湿地生态淳朴的自然风光中。
入口处标识牌如图6,采用空间不对称几何三角形的美学设计,用原木、仿生石以及象征水体的蓝色字体,把原生态的湿地风光体现得淋漓尽致。原木与仿生石的不规则的搭配,体现了湿地中既有原始的自然生态风光,也有与现代艺术相容的简约、抽象而富有动感的气息,让人在现代风格的形式感中体会到翠湖湿地特有的乡土气息,蓝色字体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湿地水体的主体性。湿地公园的导游图设计空间高度结合人体工程量力学原理,充分发挥其指示导游的功能。翠湖湿地公园观景平台以及木栈道采取下沉式的方式,空间形式感错落有致,游客站在不同高度以不同的视角感受湿地风光。
木栈道的造型设计上,在木栈道两侧设计等间距的木桩并用就地取材的湿地植物做成的绳子连接,在木栈道两侧边缘处,形成了2 道镂空的“屏障”,保证了游客在木栈道上观光休闲的安全性,这样的造型设计充分体现了在保证人性化设计的前提下,也与湿地公园生态游憩主题紧密相协调一致的原则。观鸟屋以及水上长廊处,都采用廊架式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对于湿地公园空间划分以及人流量的控制和疏散有着较好的作用,而且还能柔化湿地里面空间。
1.3 材质选取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小品设计在材质的选取方面主要是选取原木、仿生石等,经过现代工艺技术进行加工和改造,将它们用于翠湖湿地公园小品的设计[7]。在翠湖湿地公园小品设计中,现代石材或仿生石垫在指示牌、导游牌、座凳座椅等的下面,起着支撑的作用,而这些小品的主体部分均采用原木。在园区小品的设计上应用了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原木采用的是软木材而不是硬木材。导游牌作为翠湖湿地公园小品服务设施类型之一,采用原木镂空的设计方式(图7),形象地展示了所选用的原木的肌理的变化和文化符号的表达,基底采用现代石材或隔板作为导游牌的“骨骼”,形成具有现代翠湖风情特色的湿地景观表达方式。木栈道上“屏障”保护膜绳子的材质选取也是采用湿地公园原生植物材质(图8),在体现人性化设计的前提下也反映了翠湖湿地公园生态主题,揭示了小品的材质选取方面,可谓是取之于翠湖,用之于翠湖。
1.4 文化体现
昔日有海子,水聚而曰淀。海淀原来的词义为“像海一样的湖泊”[8]。泉水淙淙的海淀是典型的湿地形态,从玉泉山到翁山泊,从翁山泊到西郊诸园,从巴沟到万泉河,从万泉河到圆明园,到处都是清泉溪流和沼泽湿地[9]。翠湖的绿心规划建设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休闲旅游为载体,以科普研究为亮点,做好湿地保护、建设、管理、经营、研究,实现人与湿地、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使绿心真正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样板和典范。但由于近些年工业发展的破坏,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而翠湖湿地公园的建成不仅能成为候鸟在北京过冬或中转南迁的优选之地,更好地保护鸟类,而且也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遏制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
在翠湖湿地公园内入口的导游牌上设立醒目的湿地水鸟以及蓝色字体,无不在提醒着游客湿地鸟类保护和湿地水域面积的重要性。另外,在湿地公园内也设立了鸟类观测点、水上长廊以及观鸟屋来凸显保护鸟类的主题。翠湖湿地公园园内的解说牌上的浮雕以及图画也大多取材于历史上遍布于海淀区湿地的盛景,可唤起人们对湿地的记忆与保护的意识。
2 南海子湿地公园小品分析
南海子在历史上是北京最大湿地,是辽、金、元、明、清皇家猎场和明、清皇家苑囿,“南囿秋风”也被列为“燕京十景”之一。南海子公园建设有湿地景观、生态休闲、麋鹿保护、皇家文化等功能区,建设有五大景区、十六景点,与麋鹿苑融合后形成约200 hm2规模的生态景观区,再现昔日皇家苑囿风采,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北京城区的历史文化景观遥相呼应,成为北京生态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园于2012 年全部建成,建成后总面积超过1100 hm2,恢复800 hm2生态景观,其中水面占总面积的1/5。具体研究区域的卫星图如图9 所示。
2.1 空间布局
南海子公园的重点湿地区的小品空间布局如图10 所示。大尺度湿地公园小品有茶室、餐厅、购物店、宣教长廊以及观鹿屋(图11);中尺度湿地公园小品有值班室、卫生间、木栈道、园桥、观景平台和观鹿台(图12);小尺度湿地公园小品有解说牌、座椅、垃圾桶、警示牌、路灯、地灯、音箱(草坪音箱)、雕塑以及景石等(图13)。从总的湿地公园小品布局图可以看出,湿地公园小品沿着重点湿地区的游览路线布置,小品重点布置在在通往观鹿台以及宣教广场这2 条主游览线路上。
在南海子湿地公园中,大尺度和中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种类相差无几,分布最多的是小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种类丰富,数量最多,尤以观景平台和广场处分布的座凳座椅和地灯最为广泛,在集中布置座凳群区,每个座凳之间间距也遵循一定规律,间距一般为1.5~3 m之间。垃圾桶与座凳之间距离最小的为6 m,最大的达到20 m以上。路灯布局也比较广泛,平均7~8 m之间布置1 个。地灯集中布局在观鹿台附近下沉式广场区,围绕着座凳座椅设置,平均3~5 m处就会布局1 个。在道路交叉口以及休闲游憩区有导游牌或必要的解说牌,内容准确,为游人提供明确的向导。在某些隐秘接近水系的草丛间或者在路灯的支架上有一些小音箱,音箱里循序渐进的放着湿地水流声、水鸟的捕食和迁徙的叫声,使游人身在湿地、心在湿地,时刻感受湿地的熏陶,享受大自然的美。
2.2 空间造型
南海子湿地公园小品在空间造型上是多种多样,形象生动[10]。在靠近水面处设置警示牌,以湿地淡水中的鱼的外形做成警示牌,以湿地的淡蓝色的水系做成警示牌的颜色,白色醒目的中英文对照字体布局警示牌,这样的造型充分满足湿地公园小品功能、实用性。在草丛的警示牌,用仿原生木的材质和木桩的造型搭成,淡蓝色清晰字体以及2 个脚趾打红斜线警示游人不要随意踏入草丛区,保护湿地自然原生草木。还有一些警示牌以绿色为整个小品底色,造型上采用植物叶片和花儿的形状(图14)。
在麋鹿苑的雕塑都是以湿地保护动物麋鹿的形状作为造型,麋鹿苑附近的广场的座凳群区上的浮雕和花纹都采用麋鹿的图案,充分地与麋鹿保护相结合。在南海子湿地公园里,还在某些园灯上设置了一些捕虫器;在草丛中设置的音箱,采用青蛙的造型;观鹿平台以及观鹿长廊上的围栏,采用的是近自然植物的颜色的原料编制而成等,这些都在与湿地生态主题相适应,在这样的湿地环境中旅游,能够真正的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体验大自然给予的精神享受。
2.3 材质选取
南海子湿地公园小品材质的选取多为青砖石以及原木材质。观鹿台以青砖石为主材,仿旧城墙砌筑,游人置身其中,动物游离其外,基调自然,构成动物与人和谐共处的场景。宣教广场结合土坡地形,以直径20~30 cm 圆木做成阶梯式挡土墙,每级高0.5 m、宽0.6 m,形成自然的阶梯式看台座椅。造型宛如新月,面向水面,半围合青石板铺装小广场,夏季林荫匝地,水面吹来凉风徐徐,是开展小型科普宣传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自娱自乐表演节目的小舞台。“南囿秋风”石碑与“西山晴雪”、“卢沟晓月”等并称为燕京十景,如今在南海子麋鹿苑得到部分复原,一块高约8 m的巨石矗立在纪念园湿地景观湖畔,正面是乾隆手书的“南囿秋风”,与周围的波涛般起伏的芦苇形成一刚一柔的鲜明对比,既是点景之石,也是点睛之笔。
2.4 文化体现
南海子湿地公园重点建设湿地景观、皇家文化、麋鹿保护、生态休闲的定位,决定了湿地公园小品的设计要突出南海子历史文化特色,再现昔日皇家苑囿风采。体现皇家文化以及麋鹿保护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麋鹿苑的观鹿台的导游解说牌采用金黄色的颜色作为其底色,以及麋鹿苑的科普宣教广场采用金黄色的颜色,两侧的解说牌以及座凳座椅采用规则式的对称布局,与皇家文化以及猎苑相呼应。整个湿地公园小品的造型与湿地动植物相呼应,体现湿地公园生态休闲旅游的功能。
3 湿地公园小品特色
通过前文中对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与北京南海子湿地公园的小品分析比较发现,北京湿地公园中小品的设计风格无论是空间造型,还是材质的选取上都是与园区周边的环境相互统一;南海子湿地公园小品在造型设计上相对翠湖湿地公园来说,比较成熟,造型形象生动,简约而不简单。另外,翠湖湿地公园和南海子湿地公园遵循公园规划的总体目标,在小品空间布局满足游人游憩通达性的功能基础上,展开自然保护类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如南海子湿地公园宣教广场以及观鹿平台建设比较饱满,而翠湖湿地公园观鸟屋以及水上长廊建设除了小品设施的建设,其他的内容基本没有覆盖。这2 个公园在空间造型地设计与材质的选取上都对湿地公园园区内的动植物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元素的提取与加工,小品的造型设计与当地湿地文化相吻合。
3.1 湿地公园小品的空间布局特色
湿地公园小品主要是布局在湿地体验展示区和服务管理区,一般在湿地保育区是不布置湿地公园小品。在翠湖湿地公园二期中,整个湿地公园都定义为体验区,所以小品在二期中均有分布,南海子湿地公园小品空间布局中,没有布置在湿地保育区。在湿地体验展示区以及服务管理区的小品布置主要是沿着游客游览路线布局,在湿地公园中,游览路线包括陆地游览路线和湿地岸带游览路线。
3.2 湿地公园小品的材质选取特色
鉴于湿地公园与一般公园的功能定位的不同,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为湿地游客提供生态旅游休憩的场地,感受大自然纯朴的湿地景观,所以,在湿地公园小品材质选取方面,要与湿地公园主题相协调一致,湿地公园小品材质选取当地动物植物原材质以及仿生木或仿生石等。这方面的特色尤以小尺度湿地公园小品较为突出[11]。
3.3 湿地公园小品的颜色选取特色
湿地公园中湿地水体、湿地植物景观占了较大的比例,所以在湿地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淡蓝色的湿地水体以及绿色生机盎然的植物景观,在水景观以及植物景观为主的湿地公园中,其湿地公园小品设计应充分与整个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相协调,所以在湿地公园小品颜色应用上,应采用与湿地公园基调颜色相协调的原生木(仿原生木)色、原生石(仿原石)色、淡蓝色、绿色等,在湿地公园中,小品运用最多的为原生木或原生石的颜色。
3.4 湿地公园小品的空间造型特色
湿地公园小品造型的设计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小品造型给人感觉是直观的,所以其设计应该形象生动,选取具有湿地典型特征的动植物造型或者与湿地历史文化相呼应的造型,湿地淡水鱼的造型,给游客形象而醒目的提示作用,在草丛中的警示牌造型采用植物叶片或树干树枝的造型,草坪中的音箱音频设施可选用湿地动物造型,使得这些小品的设计与整个湿地生态环境相融合为一体。
3.5 湿地公园小品的文化体现特色
湿地公园是当地历史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整个公园设计的灵魂,在湿地公园园区内任何一个空间的设计无不在体现着当地的湿地历史文化。任何湿地公园小品造型的设计都是从湿地自然中寻找“设计原型”的[7],当地地域文化是随着人类的出现慢慢累积起来的,在早期社会受到地域制约,人们居住生活的任何方面都脱离不了地域,湿地公园小品伴随着湿地水体景观、植物景观的出现而发展起来,水体景观、植物景观的任何文化潮流都会影响到湿地公园小品的发展方向。基于地域文化的湿地公园小品设计是一种主张,它与地域主义息息相关,地域主义的诞生为基于地域文化的湿地公园小品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12]。
4 结语
湿地公园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湿地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以及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13],而不同的湿地公园具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湿地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湿地公园特色。湿地公园小品作为一种湿地文化,湿地景观的体现方式也会具备自己的特色[14-15]。翠湖湿地公园以自然文化为主题,因而其湿地公园小品更侧重于对自然文化的表达。南海子湿地公园则更以皇家苑囿文化为主题,因此其小品多带有皇家文化的符号[16]。
综合来看,湿地公园小品主要是布局在湿地体验展示区和服务管理区,因为这是游人最集中的地区,其余保护区没必要也不允许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其次,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为湿地游客提供生态旅游休憩的场地,感受大自然纯朴的湿地景观[17-18],所以,在湿地公园小品材质选取方面,要与湿地公园主题相协调一致,多选取当地动物植物原材质以及仿生木或仿生石等。湿地公园中湿地水体,湿地植物景观占了较大的比例,所以在湿地公园小品颜色应用上,应采用与湿地公园基调颜色相协调的原生木(仿原生木)色、原生石(仿原石)色、淡蓝色、绿色等为主。再者,湿地公园小品造型给人感觉是直观的,要让游人感觉有趣,所以其设计应该形象生动。最后,湿地公园是当地历史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整个公园设计的灵魂,湿地公园小品造型多体现湿地公园特有的文化[19]。
参考文献
[1] 王浩,汪辉,王胜永,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23.
[2] 岳帅.浅谈景观小品设计及表现[J].现代园林,2008(1):25-28.
[3] 克雷格·S·坎贝尔,迈克尔·H·奥格登,等.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 张曼胤,崔丽娟,李伟,等.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北京: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92-296.
[5] 高士武,邵研,张曼胤等.北京市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研究[J].湿地科学,2010,8(4):389-394.
[6] 崔丽娟,Stephane A.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98-203
[7] 袁悦鸣.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小品设计浅析[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8] 沙海江.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北京市海淀区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刍议[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2,8(1):60-62.
[9] 王同祯.水乡北京[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48-55.
[10] 范春光.城市景观设计中小品的造型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11] 赵春斌,杨玉想.园林小品设计要点[M].园林工程,2000.
[12] Wu Jianguo. Landscape of culture and culture of landscape: does landscape ecology need culture[J].Landscape Ecol,2010,25:1147-1150.
[13] 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湿地功能研究进展[J].北京:世界林业研究,2006,19(3):18-21.
[14] 刘倩.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15] 骆林川.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16] Wu S, Zhang D, Austin D, et al. Evaluation of a lab-scale tid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performance: oxygen transfer capacity, organic matter and ammonium removal[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1,37(11):1789-1795.
[17] Leong S H E M L I M, Man U. Study on the Features of Landscape Buildings & Ornaments in Macau[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