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业务流程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事管理业务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职业院校人事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院校教学岗位人事管理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职业院校人事管理的最重要对象,人事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教师的配合与支持。从职业院校目前的管理情况来看,职业院校普遍缺乏竞争机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许多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仅在于提高授课水平,不仅对学校规章制度缺乏执行力,亦无心于学校的科研活动,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校竞争力的减弱,降低了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加之职业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大多着眼于在校教师的行为管理,忽视了教师团队的优化,导致学校的人才补给不及时,学校教师岗位缺乏新血液的注入,使得学校始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在教师岗位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在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引入先进教学人才,已经成为了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问题。
2.职业院校管理岗位人事管理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岗位人事管理是职业院校人事管理的又一重要工作对象,而管理岗位分工模糊、组织架构不完善已经成为了直接影响人事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问题。职业院校人事管理部门依照“分工原则”对管理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进行划分,继而实现责任制管理。但是从目前职业院校发展实际来看,许多院校为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将具体工作不断细化,甚至出现了多部门从多角度同时接入一项工作的现象,反而降低了学校的工作效率。不仅如此,由于学校各部门机械遵从自身管辖范围完成任务,即便人事管理部门极力细化学校工作内容,但仍难免出现“灰色地带”,形成管理空白,而这类工作的开展需要人事办公室进行临时安排与协调,增强了实际工作的复杂性,造成了不必要的工作阻碍。
二、职业院校人事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方法
1.职业院校教学岗位人事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
职业院校教学岗位依据资历的不同,可分为助教职称、讲师职称、副教授职称以及教授职称四个等级。以上四类人才占有量以及高等人才所占比例是评价职业院校综合教学能力高低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人事管理部分应时刻注意学校四类人才的比例与数量,当教师人数无法满足学校扩展要求或人才比例失衡时,应及时应用外界招聘方式来壮大学校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师管理当中引进竞争机制,刺激教师再学习和投身科研的积极性。
具体而言,职业院校教学岗位人事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人事管理部门应辅助学校改善现有科研环境,同时根据教师的研究类型增加学校科研项目数量,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专业投身到学术研究当中去,达到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目的。其次,人事管理部门应当实时掌控学校教师资源情况,对其数量及质量有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学校的实际及时通过招聘等手段补充人才,为教学发展提供全新的血液。最后,人事管理部门应完善学校内部晋升渠道和教师再学习机会,鼓励在校教师通过提升自身能力达到事业目标,全面提高在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配合完善的考核制度在教师中营造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刺激教师不断改进自身不足,继而不断优化学校师资资源。
2.职业院校管理岗位人事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
从整体上看,我国职业院校管理岗位的设置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其中的“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的两极分化情况还是非常严重。综上所述,职业院校人事管理部门盲目细化工作,导致了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职业院校人事管理部门应逐渐整合学校资源和类似部门,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简化部门配置。除此之外,人事管理部门还应放宽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尽量减少“无人管理”的灰色地带,同时设置人事监管和调节部门,及时发现工作漏洞并对其进行处理,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管理岗位的协调性和高效性。
是否做到了人事管理工作流程的科学化制订,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综合竞争力的制订,是职业院校顺利完成规模扩张、赢得社会好评以及达成办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职业院校应适时关注人事管理工作现状,不断改进其工作方法,优化业务流程,让人事管理工作切实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本文对职业院校实际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优化职业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相信本次研究能够为今后我国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晓婷.项目管理方法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篇2
1.再造观念
从组织机构方面来讲,扁平化的流程型组织机构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往的组织机构均是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所构成,各个部门所负责的主要是整体工作中的部分工作,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任务是由高校教师(专业技能人才)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完成本职工作,各职能部门的专业技能教师被职能部门不断分层,最终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状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很容易忽略专业职能人才的感受,只是被职能部门所代替。因此,高职院校人事部门在管理上非常地被动和接受化。而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流程的再造可以很好地改善“金字塔”组织结构现状,高校人事管理流程再造主要关注职能部门下的员工的分工与职能上的划分。这种管理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方式,构建了一种新兴的人事管理方式,这对高校人事管理流程再造注入了新的血液和营养。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流程不仅从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变化,还从人事管理结构和手段上着手优化,从而构建出一个适应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2.流程观念
业务流程再造是通过一种改进组织建立在信息技术为基准上的一种手段,迫使传统的劳动分工在思想理论界上实现一次重大的改革。业务流程再造是在“流程导向”和“职能导向”双重轨迹下构建新的流程再造体系,这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这在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劳动分工和僵硬的人事管理方式,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出色地完成了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流程的再造。我们要准确理解流程再造,首先要认识到人事管理流程是在人事管理过程和事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该事件的先后顺序上的流动构成了高校人事管理方法上的飞跃。其次,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流程再造使事件变化过程中高校人事管理逻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流程观念可以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者提供全方位的人事管理方法,不仅在理论上可以指导高校院校人事管理部门,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关注高职人事管理制度的反馈。高校人事管理部门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逻辑来反思高校人事管理流程再造的构建体系。
二、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流程再造总体框架的构建途径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责设定及职能分工情况为:人事处设置有处长办公室、人事调配科、人才办公室、师资管理科和工资福利保险科。各个部门的职责如下:
(1)人事调配科:负责引进招聘人才、落实待遇;负责管理高校教职工家属的落户问题;不断修改高校各职能管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负责高校教职工基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给高校在职员工办理相关手续;定期为高校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技能的提高讲座等。
(2)人才办公室:负责与市局人事相关部门协调和落实高校人事管理的人动或制度适合高校人才引进的政策和福利;及时与教学部门探讨人才引进的类型或适合引进哪些方面的人才储备;负责人才工程计划的培养、申报、服务工作和日常管理;负责人才计划的落实实施;负责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服务等。
(3)师资管理科:负责审核及起草师资工作的有关文件;负责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负责指导师资基础工作建设;负责评审及推选校内荣誉称号;负责考核及管理学院年度履职情况;负责管理、审核和申报各类奖励;教职工继续教育、培训等。
(4)工资福利保险科:负责调整及拟定劳动工资计划;负责学校福利、保险和工作等规定的起草;根据市局有关部门工资政策,再与高校政策结合出台相应的方案;为高校教职工创收和实现高校知识向社会转移经济效益;为高职院校职工办理相关的福利政策,为高校在职员工改善生活提供后勤保障。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职责的明确及梳理,其主要目的是将人事管理综合流程加以归纳。对于高职院校的人事业务流程再造,应当从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及规划的制定着手。人力资源的发展战略及其规划,是对学校人事管理最终结果和全局的设想及策略,应当切实按照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来确定所需重点发展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与此同时,要将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出来,并且兼顾考虑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需求,以服务、科研和教学的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深入研究人事管理的动态,进而作出相应的决策。决策出来后,就可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人事管理活动便进入到了全过程管理时期。因高校属于一个人工系统,而且是有着较强复杂性、开放性的系统,因而不可能在社会上孤立存在。
人事管理就无法避免地会受到来自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便需要找出人事管理流程再造的关键点和核心流程,即岗位管理。高职院校应当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加以确立,把教职工尤其是教师放在首要地位,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为高校教师服务的能力,加强高校教师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科研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公平合理的晋升空间引进竞争机制,从而最大化地调配高校教职员工。要加强高校教职员工考核标准,建立高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和教师评价领导体系,从而构建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真正的适应高校,使高校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机构与学术管理机构才能积极配合起来,将人力资源的规划工作做好,并且围绕岗位构建良好的晋升竞争机制,对薪酬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合理地加以设计,为人才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ERP;人力资源;信息化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体系的承载、优化甚至再造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是迅速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最佳途径。系统的有效实施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加强了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理。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更好地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类人力资源,更好地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基础,增强国有大型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完整、集成性的HR管理系统,不仅应包括人力资源本身的管理工作而且还集成了SAP系统的其它子系统:销售、资产管理、财务核算、成本控制。
此次设计并实施的SAP系统的HR模块包含三部分:组织管理模块、人事管理模块、薪酬管理模块。
组织管理模块提供了集团公司的完整组织框架,支持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记录和体现组织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将组织、岗位、成本中心、人员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人事、薪酬、财务实现无缝集成。组织管理模块,重点突出组织机构管理、岗位管理和人员编制管理三大部分。组织管理模块可实现集团公司对各级组织机构岗位的动态管理,并能及时准确掌握组织单元、岗位设置等信息,为组织架构调整提供决策支持;在系统中通过权限设置,体现出集团、子公司分级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组织机构管理包括机构的设立、调整、撤销及组织机构信息维护。它代表一种组织实体的类型,被指定完成公司内部特定的一组功能,他通常表现一个公司和部门的概念,但也可以用来表现比如二级单位、机关科室、车间。通过定义了“关系代码”和“属性”体现组织单元的层级和隶属关系,根据唐钢集团组织架构层次体系,分为机关部室,双职能部室,钢铁主业单位,非钢产业单位,集团直属单位等。
岗位的设置和员工装岗是贯彻落实唐钢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根据唐钢岗位管理体系,采用一岗多人的方式,对岗位设置编制定员。在SAP系统中岗位属性管理包括管理岗位的设立、调整、撤销,岗位空缺,岗位分类,岗位说明书,岗序调整及岗位信息维护。通过设置岗位属性体现出唐钢集团岗位类别,岗位级别及岗序,职业,工种,岗位班制,岗位职责及素质要求的管理体系。系统中实现了定员编制管理,对各单位进行定员分配,并可以统计岗位实际人员配备情况,为领导进行人员的全局管控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撑,便于管理层制定下一步人力资源计划。
人事管理模块处理集团及各企业员工从入职到离职的全过程,管理员工职业生涯的变化,将相关信息录入员工信息管理库。通过与组织管理,薪酬福利、自助服务等模块业务整合和信息共享,实现与员工信息的实时更新,提高信息的及时和可靠性。方便保存人力资源历史数据,对现行的人力资源运营状况做出分析和判断,并为未来的人力资源决策分析提供业务数据。人事管理模块重点突出集团及各企业员工人事信息管理和日常人事事件管理,员工个人信息保存在信息类型中,实现个人信息的规范化管理。
人事管理模块体现集团及各企业人事管理业务流程,通过人事事件覆盖了集团及各企业绝大多数的人事业务流程,如员工入职、调动、离职等流程,通过系统内或系统内外流程的结合以及权限的设置,对集团及各企业人事管理业务流程进行监控。人事管理模块对集团及各企业员工进行多维度、多属性的划分,是集团及各企业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进行集团化管理的关键。人事管理模块与组织管理模块进行无缝集成,通过员工岗位属性实现对核心人才的管理,为集团及各企业人才储备、未来业务模式提供数据支持。
人员信息基本信息管理,包括个人基本数据、组织数据、合同数据、党政信息、工作经历、教育经历等;还包括干部管理相关信息、各类劳务人员的信息管理、各类离退休人员的相关信息管理、人员的升职、离职、调动等变动信息的管理。
薪酬管理模块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工资计算与社会保险个人部分、住房公积金个人部分和个人所得税计算等紧密集成,信息高度共享,所有历史计算结果都可以完整的保存和评估,并与财务高度集成。通过实施薪酬管理将大大提高企业的薪酬核算能力和处理速度。与财务管理模块集成,薪酬核算结果将根据工资项和成本分配情况在财务管理模块生成对应的总帐会计凭证和成本会计凭证,并及时反映到相应的会计科目中。实现薪酬核算与财务帐务处理的集成化。
篇4
关键词:人事管理 流程 再造 优化
人事管理部门作为医院的核心部门,其管理工作是否规范、科学、高效,不仅关系到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医院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医院及职工的切身利益。随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出台,公立医院人事管理部门更应抓住机遇,积极投身改革,思考如何与时俱进地优化和改进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笔者从人事管理流程再造和优化入手,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流程和流程再造
流程也称过程与程序,是完成一项或多项工作任务的一系列逻辑有序的活动。医院服务流程是医院实现其基本功能的过程,可分为行政管理流程、医疗服务流程和后勤保障流程。人事管理流程属于行政管理流程的范畴,它把人事管理中的各项事务性工作通过一个个环节予以理顺、规范,保障人事日常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保障人事政策法规顺利贯彻实施,有效服务于临床医疗工作。
流程再造。美国哈佛大学哈默(Michael Hammer)教授等学者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使企业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适合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BPR理念对实现医院人事管理规范、科学、高效运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原有流程存在的不足
第一,流程格式不规范,以用文件、规章制度代替流程为主;流程环节描述简单,不具体,实际操作时许多细节容易遗漏或疏忽。
第二,流程涉及面窄、没有形成体系。
第三,流程使用受分工局限,工作人员知晓率、使用率不高。人事科每个工作人员均有具体分工,相互间虽有协作和关联,但对彼此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并不清晰,一旦某个员工不在岗或离岗,其他员工无法有效接替,工作不能顺利衔接。
第四,流程运用缺乏监管和优化。人事部门负责人因主要精力用于思考本科室发展规划和完成本单位的参谋工作,对工作结果跟踪不够力,流程实施缺乏监管;负责人没有一线的实操,通常不能深切体会一线工作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流程的优化也无人主持并予以落实。
第五,流程交接被忽视。人事科是医院重点部门,部门负责人须定期轮岗;人事科是医院培养干部的摇篮,工作人员会调任其他重要岗位。因交接时间有限,不可能手把手地带教新人一段时间进行工作交接,往往是凭口口相传,遇到问题再临时去询问,流程交接会被忽视或被遗漏,接任者不清楚具体做法、细节和注意事项,造成各类数据、信息资料的动态更新被中断,数据信息不准,档案资料凌乱不全等问题。
三、如何再造和优化
全科统一思想,明确做好人事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规范和效率;基本做法是全员参与,边工作边实施,建流程,立规矩,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流程再造和优化。流程是文件政策的具体化,文件政策是流程的依据和支撑。科室人人动手,结合文件规定和实际操作,再造和优化各自经办工作的流程,注重细节描述。期间多次借鉴PDCA循环管理的理念,进行实践--拟定--实践--讨论修改--实践--复习强化--实践,多次循环,不断改进、优化。例如新聘职工反应获取工号时间较长,影响他们进站工作。我们首先查看流程,发现原来的做法是人事科集中编排工号,报宣传科做工牌,员工领到胸牌后再自行到医务科和信息科申请进站。我们认为是胸牌制做费时较长,于是将人事科报送新工号的部门增加为三个。运行一段时间后,仍有新职工反应时间长了,经再次讨论,改为人事科提前编排工号,新职工报到时就可领到工号到相关部门办理进站手续,大大缩短了进站时间。
第二,规范和完善各种表格和文本模版。人事工作需要大量使用各种表格、文书文本。规范的表格、文本是流程的另一种形式和补充。我们对分散保存在各个电脑中的表格、文本逐一进行修改。同样再次借鉴PDCA循环管理理念,对文书进行完善。例如规范了辞职证明的格式,增加了辞职职工签收栏;在法律顾问的指导下,制定“新员工告知书”,细化告知内容,便于留下培训新员工的书面记录。
第三,所有流程、表格、文本模版的电子版本由科室负责人集中管理,统一了标准和格式;根据工作类别将流程、表格和文本汇编成册,初步形成了人事工作流程管理体系。
第四,强化训练,熟悉流程,统一使用。一是科务会时反复强调流程再造和优化的重要性;二是通过QQ群有针对性的、不定期复习,不断提醒和强化工作人员熟悉工作流程;三是科室负责人不定期抽查流程执行情况;四是科内实行轮岗制。
四、效果
再造优化了10多个方面的工作流程、常用表格和文本,包括招聘及人才引进、入职管理、合同管理、辞离职管理、员工日常管理、进修培训、工资社保福利、档案管理、职称评聘、退休返聘等。其中工作流程39条,常用表格和文本模版60个,仍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具体成效如下:
第一,汇编成册的流程、表格、文本模版,方便查找,成为像词典一样的“工具书”,即使某工作人员不在,其他人也可有效接替,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职工对人事科工作的满意度。
第二,流程、表格和文本模版相互提示,降低了出错率,大大减少了传、帮、教的工作量,新人能借此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第三,工作人员逐渐养成按流程办事、没有流程建流程、发现问题讨论优化流程的习惯,工作规范程度明显提高。人人都能参与科室内部管理,人人都有责任和权利,主人翁意识、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第四,工作人员开始关注PDCA循环管理工具,逐渐养成了持续改进工作的良好习惯。
五、体会
人事管理流程再造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保持流程的全面性、稳定性、持续性,也要结合医院管理需要、人事工作的特点持续改进和完善。只有全体工作人员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有落实有检查有改进有传承,人事管理工作就会得到有效的规范、完善和提升,为医院人事管理提供良好的保障,为今后实现人事信息现代化管理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 1 ]阎惠中.再造流程:医院探索新的活法[ J ] .中国医院管理,2002,22(3):5-7
[2]张泓,李善玲,赵冬梅.护理流程管理尝试[J].护理学杂志,2006,4(7)
[3]张勤.浅析教学计划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3)
[4]皮晓芸.关于提高医院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35增刊)
[5]许卫华.关于提高医院人事管理效率的几点建议[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3)
[6]潘沼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3-215
篇5
关键词: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深化应用;功能改进;用户培训;管理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中国石油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1.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概况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中国石油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的核心项目,将实现集团公司百万员工数据的管理规范化。在技术方案上,选择SAP公司为软件供应商、IBM公司为管理咨询实施商,采用统一的系统平台和“适度集中”的先进技术架构,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维护;在应用方案上,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功能模块和四支队伍相结合的总体解决方案,形成各具特点而又紧密集成的人事业务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上,支持从人员计划、招聘、培训、调配、薪酬激励、绩效考核到人员发展,并为其他相关系统提供人力资源数据。
中国石油各企业单位地域广泛、业务复杂,通过实施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优化业务流程,将企业的人力资源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规范管理,实现整体优化配置,以达到效益最大化,是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水平的一次跨越式提升,有力支持了中国石油“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的实施,全面提升了各企业竞争实力。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组织、人事、薪酬等8大模块为设计主线,融合了国际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突出了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和国际化人才四支队伍管理的特色,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统一框架,规范了人事业务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点,统一了集团公司各类人员队伍的资格体系、工种目录,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集中管控。
2.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取得的成果
一是建立了规范的人事管理框架,优化了业务流程,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集中管控,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通过简化繁琐的业务流程、取消不必要环节、规范统一各分支机构的业务运作、加强关键控制点和关键业务的在线审批、实现了对员工总量和工资总额、薪酬发放的实时监控,以及机构及岗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日常人事管理业务的处理。及时掌握了各单位人员分布状况,增强了集中管理力度,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对中石油企业业务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促进和提升。
二是构筑了一体化的企业信息管理平台,支持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数据充分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整理提炼了人力资源关键绩效指标,并通过系统提供实时的人力资源关键绩效指标数据及相关分析,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管理的转变,贯彻了精细化管理的思路,更好地支持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统一了人力资源数据标准,提高了决策支持能力。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建立了一整套人事数据标准,所有人事业务必须通过系统进行处理,各类人事数据以系统为准,为人力资源统一管理提供了可靠保证。通过这个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可以实时查询与分析人才状况,及时判断人才变化和资源需求,提高分析决策能力。便于全面掌握机构、岗位及人员的总量、结构、动态变化情况。
四是提升了人力资源数据的分析能力。使用数据展示平台,可以及时掌握领导班子、组织机构、员工总量、队伍结构、工资总额、人工成本等各类人力资源统计分析数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力资源决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高了人力资源开发的决策支持能力。
二、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拓展研究
随着系统的深化应用,中石油各企业单位对系统的功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持续推动系统已有功能的提升和完善工作,不断提升系统应用水平。
1.建议增加工作流的连续控制和传递配置
系统为方便用户操作,除了关键流程增加了审批控制外,大部分业务在系统中的实现有多种方法,且操作步骤分散,经常造成业务处理不连续或因岗位设置等多种原因造成业务的衔接不及时而导致数据维护滞后,业务处理有疏漏。鉴于此种情况,建议对各项基础业务进行编号标识,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管理情况,对这些有编号的基础业务进行选择、排序、组合,形成业务流并固定为系统配置,系统用户必须逐步标定的业务流进行操作,上一步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下一步无法进行,避免出现操作的疏漏。业务流固定后,如果同一个业务流必须由不同的业务员去实现,那么就需要系统内在增加业务流传递的配置,既每一项业务均能够指定具体的操作人员,并在上一用户处理完毕后会自动传递给下一个用户。传递的方式可以使用系统消息通知或者邮件通知。
2.建议提高数据维护的联动性,提高数据维护效率
系统中目前存储的信息项很多,且彼此都有逻辑关系,比如最高学历与文化程度要保持一致,用户在维护了最高学历后如果不同时调整文化程度,就会造成文化程度和最高学历不匹配的数据错误。要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建议增加相关联数据之间的联动性,既最高学历信息改动后,系统后台会自动将文化程度信息同步修改,从而提高数据维护的效率。
篇6
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提升医院人事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特别是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是医院管理的核心环节。
1.1建立实时更新信息完备的人员信息平台
信息化系统中可建立起涵盖医院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和人员基础信息的信息平台,而且这些信息随着各项业务的驱动而实现实时更新,保证了人事部门可以实时掌握最新、最准确的人员信息,从而为各种人事管理活动提供良好基础。同时,人员信息的数字化为后续的信息挖掘应用提供了可能,具有纸质信息无法比拟的便捷性。
1.2大幅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
随着医院医疗业务的不断增加,医疗人员队伍不断扩大,使得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工作量不断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年面对着大量的人事管理工作,如工资调整、人员异动、社保缴纳、各统计报表的处理、人员档案管理、考勤管理、招聘工作等等,如果仍然停留在纸质记录结合电子表格的工作方式,不仅工作量大,准确率低,而且非常不便于保存及查找。如果运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的计算过程和信息化流程,既保证了工作的准确性,又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3提升人事管理科学水平
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人事部门作为医院重要的职能部门,要为医院领导提供涉及到医院人才队伍的各项数据支持,为医院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系统自动完成了对所有业务活动和人员情况的全程记录,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自动生成报表或分析图、集成多类数据图表构建领导桌面、以及基于个性化需求搭建分析模型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满足管理者人事决策中的数据需求。
2.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在国内医院应用现状与效果
与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较为完备的现状比较,国内医院尚处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发展参差不齐,一些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逐步应用专业的人力资源软件,如: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宣武医院、广安门医院、新华医院、医院等。而二线城市的医院仍处于应用传统的办公软件结合纸质的办公形式,人力资源系统的应用尚且处在盲区。目前,广西区内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北京宣武医院从2009年运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至今,收效甚大。首先,业务流程规范化,简化职工办公流程,直接提高员工满意度;其次,提供便捷的人事处理业务处理模式,直接提高办事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三,院长桌面直接反应人事数据,领导可及时了解医院人事情况,及时做出人事决策;第四,系统中的招聘模块及人才库的建立,为医院这个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群体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平台。
3.人力资源系统应用于医院行业的可行性分析及推广价值
医院的职工多为专业技术人才,随着医院业务的扩大,医院职工不断增多,职工的管理多样化、聘用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医院人事管理越来越复杂,简单的办公软件已经无法满足医院管理部门对日常事务的处理。而专业的人力资源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经调研几家已经运用比较成熟、大型的人力资源系统的三甲医院,人力资源系统已经能够充分做到与医院HIS系统、人事部门岗位设置系统、职改系统及财务处的工资系统做到有效连接,系统操作简单、易上手,领导桌面提供领导准确、详细、一目了然的统计分析表格,呈现最新的医院人员情况的相关数据。而医院人事部门又是医院的核心部门,关系到医院中层干部选拔、医务人员工资福利社保等相关管理、人才管理等关系到医院发展的重要工作。所以,运用现代化、智能化的办公软件――人力资源系统势在必行。
然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一线城市中的三甲医院已经开始探索,而广西区内尚无一家医院运用,因此,作为广西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我院应该建立一套标准化、行业化、规范化的三甲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人力资源系统及时有效的运行并起到事半功倍、领导满意提升、员工满意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的时候,必然作为医院的典型,在广西医疗行业中无形得以推广。我院人事部门也会集合广西各大医院开展广西医学年会作为推广渠道,将系统的作用真正的推广出去。
在当今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成为许多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医院在管理信息系统上扔处于起步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根本目的是促进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医院的竞争力[4]。而人是医院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医院管理之本,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实质上取决于对人的管理。相对于其他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应用计算机是较差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较强的非结构性,但是,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医院核心资源的进一步认识,如何通过信息系统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以增强医院竞争力仍是医院非常重视的问题[4]。 [科]
【参考文献】
[1]何巍.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2013.3.
[2]张超,左谨.基于 J2EE 的医院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开发研究与设计技术,2012.9.
[3]杜海.基于J2EE 架构的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及框架的实现[J].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10.
[4]陶蓉.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例.上海交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2007.3.
[5]洪玫.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9.
[6]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三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0.
篇7
摘要:目的:研究人事部门在推动医院人事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和对策,为其他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方法:从人事部门角度,研究医院人事信息化的实践资料和理论文献,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总结出建设规划、部门配合、信息共享、人才培养和数据质量五个方面难点及采取的相应对策。结论:从人事部门角度阐释了人事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对策,能为其他医院人事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人力资源信息化 人事软件 难点 对策
一、研究概述
2014年7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绩效工资等逐步落实到位,必然要求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同时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加注重医院的公益性和运营效率,加大对医院的考核,这都需要不断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但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作为事业单位的公立医院长期以来忽视管理和效率,导致医院管理学科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数据分散,缺乏有效整合,难以推动人事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升人事管理水平不仅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需要先进的辅助工具支撑,许多医院引入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整合人力资源数据,提升人事决策水平,但从实际应用情况看,效果不佳。
医院在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化过程中,大多委托一个部门来实施。延庆县医院人事部门于2012-2014年主导推动了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分散于各部门人事信息的有效整合和人事业务流程自动化。本研究收集了该院信息化建设的3年工作记录,与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查阅了相关文献,总结了人事部门在推动人事信息化中的难题和有效做法,为其他医院的人事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建设中的难点
1.建设规划的制定
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做好建设规划,才能保证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和持续推进。但是,做好符合实际的建设规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之一。有的医院对建设的目标定位偏低,简单地采用一个数据库来进行管理,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也无法真正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有的医院追求一步到位,没有夯实基础数据库,却要推动人事管理的各项业务信息化,结果问题频发,半途而废;有的医院直接套用其他医院做法,与本院实际情况不符,如同穿上“铁马甲”,缺乏持续推进的能力。
2.其他部门和职工的配合
建立全院的人事信息共享平台,不仅需要人事部门操作,而且需要其他部门及职工操作,特别是要涉及一些流程和习惯的改变,如果无法得到各部门及职工的赞同,遭遇巨大的推动阻力,未能整合各部门的信息,那么就体现不出共享系统的优势。因此,争取其他部门和职工的配合是人事部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难题。
3.人事信息的共享与保密
共享人事信息是人事信息化建设的直接目标,但是人事信息包含职工的个人资料,具有一定的保密要求,处理好共享与保密的关系是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难题。有些医院过分关注信息保密,不愿推动信息共享,使得人事信息资料变成死档案,无法提升人事管理水平。有些医院对信息的保密关注不够,导致信息向无关人员共享,引起职工不满,不得不中止信息化的推进。
4.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
信息系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工具,需要会使用系统的专业人才,若无会使用的专业人员操作,再好的信息系统,仅是摆设而已。而目前医院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医学、管理及电脑都懂的高级人才则更是奇缺。因此,培养系统专业人才,特别是能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高级人才,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难点。许多医院花大力气购置软硬件系统,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却没跟上,只能使用最基础的功能,没能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导致大量资源闲置。
5.人事信息的数据质量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影响着各部门和职工对系统的信任和配合,决定着人事系统能否持续推进。因此,确保数据准确和及时更新成为人事系统建设的难点。有些医院在推进人事信息化的过程中,对数据质量重视不足,不能及时更新,经常出现错误,使用中反而不如纸质数据,导致信息化的失败。
三、采取的对策
1.深入前期调研,夯实三方面知识
调研是做好规划的基础,好的建设规划既符合医院当前情况,能够有效落地;又具有扩展性,能够不断推进。前期调研需要夯实三方面的知识:第一,软件产品的发展情况和各模块的详细功能;第二,医院人事信息各部门的分布状况、人事业务的工作流程和医院人事管理的发展规划;第三,医院的网络基础和软件在其他客户的运行情况。掌握好这三方面知识,就不难做出一个好的建设规划。
2.改变认识观念,养成操作习惯
减少其他部门和人员的阻力,获得支持和配合,可以从认识和行动入手,具体可分为:第一,实施之前,宣传先行。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工作汇报、私下交流等机会,向院领导、职能部门和普通职工宣传人事系统的好处,在全院形成支持建设的良好氛围。第二,先信息化再优化。在信息化之初,不做大的流程调整,避免因任务调整而致部门间无休止的协调,使信息化的难度叠加;在系统运行平稳后,再对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第三,增加操作频率,养成使用习惯。系统建设虽不能一步到位,但是共享的信息、服务和操作不能太少,否则养不成操作习惯,特别是电脑不熟的老职工容易忘记,影响使用。
3.关注软件的权限功能,建立授权制度,分级分类授权
协调共享和保密的关系可以从软件功能,授权制度入手,逐步谨慎地扩大共享范围,具体可分为:第一,选择软件时重点关注权限功能,看其是否灵活精细,能否避免权限干扰,这是权限管理的基础,也是软件优劣的重要标志。第二,信息分级授权制度。将信息根据保密性的大小进行分级管理,如一般信息、重要信息、保密信息;一般信息可以进行全面共享,重要信息和保密信息则划定共享范围。第三,授权审批制度。由使用信息部门提出申请,提供信息部门签署审批意见,医院主管领导审核决定。第四,授权复测制度。系统管理员根据需求授权后,建立测试账号,对新增权限和累计权限进行复测,确保所授权限与应授权限完全一致。
4.积极参与实施,培养核心推动人才
既懂管理又懂信息的高级人才往往决定了系统建设的推动力和最终水平,积极参与实施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软件实施过程中,实施工程师往往对软件的功能非常了解,但对医院的人事业务不太熟悉,特别是医院人事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低,即使有经验的工程师也会经常碰到难题。人事部门人员积极参与到实施中,不仅能弥补厂家工程师的不足,保障实施符合医院实际,而且能通过参与的机会,学习到各类业务在系统中的实现方法,获得“自我造血”能力,保障系统使用后能进行功能扩展和持续推进。实施中培养的高级人才可以作为医院的系统专家,向其他部门人员进行操作咨询、反复培训和技术指导,确保职工操作水平的稳步提高和系统的推广应用。
5.多种方式审核,常用促使常新
提高数据质量不仅要求现有信息准确无误,而且要求随时间及时更新,具体可分为:第一,原载体信息转换到人事系统的质量控制。可以采用分类专人录入,二次审核,职工自我审核减少转换过程中的错误;对于信息内容有冲突的不同记载,要根据原始资料综合判断确认后录入系统。第二,信息日常维护的质量控制。建立系统电子和纸质档案两套档案资料,信息系统根据原始纸质资料录入,纸质资料存档备查;同时利用数据间的关联关系,设计系统内部审核公式,定期全面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正。第三,数据更新的控制。明确各部门维护信息的责任,同时尽量扩大信息共享和利用的程度,信息利用后才能体现提供者的价值,才能增强部门间维护信息的积极性,促使数据得到及时更新。
四、效果和讨论
1.取得的成效
在人事信息化建设中,通过采取以上对策,有效地解决了建设中的常见难题。系统运行两年来,建立了部门、人员信息字段1000多个,设计了人事业务流程100多个,设计了统计分析表格300多个;实现了医院人员信息共享,为领导的人事决策提供了许多参考;优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使管理者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更有时间思考医院的战略问题;职工通过自助平台共享到各种信息服务,提高了职工满意度。
2.人事部门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人事部门承担着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职责,推动人事信息化建设具有强烈的积极性。医院人事信息化建设往往由人事部门来推动,但是建立全院共享的人事信息“大数据”平台,往往涉及到全院的各部门,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协调。本研究从人事部门的角度,总结的人事信息化中的难点和对策,能为其他医院人事管理人员推动人事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富起.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大势所趋[J].中国卫生人才,2014(6):40
[2]郭慧,曲建睿,韩玉珍.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在三级医院应用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61-63
篇8
【论文摘要】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高校人事管理从传境到现代的转型。提高人事信息费琢的利用串,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如何才能进一步做好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这是值得思索和探讨的同题。文章从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障碍及其对策展开论述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量大、面广,包括全校教职工的基本信息管理(如年龄、籍贯、学历等)、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等信息。同时,高校人事信息还会经常发生变化.如职称、职务变动、工资变动、人员的调入、调出等。这就要求高校人事管理部门不仅要处理好繁琐的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使人事管理信息与人动保持一致。但是。在人手少、工作重、时间紧的情况下,高校人事信息更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加快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比较好的方式。人事管理信息化就是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上,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借助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实现人事管理高效化、网络化、规范化、无纸化。通过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人事管理人员能从繁复的半手工工作中解脱出来,能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人事制度的规范化与合理性,致力于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配置.以提高管理的层次、水平及效率。
一、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深入进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正在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高校用人制度已经逐步由“聘用制”代替“终身制”,人事档案交由人才服务机构管理,高校的人事部门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将所需人才的基本信息从人才服务机构信息网上下载并保存起来,变档案实体管理为人员信息管理。圜1旦是,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人事制度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教职工不同程度上有着“铁饭碗”,坐“铁交椅”,吃“大锅饭”思想,这需要加快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建立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改革创新观念。
2.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高校人事管理的转型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管理主要是以“管事”为中心,注重的是控制与管理人,属于行政事务式的管理。而现代人事管理思想提出要以考核和激励为手段,注重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实现最优组织绩效。这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组织人事管理的具体应用,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人事管理范畴。要实现高校人事管理从传统向现代,从偏重人才管理向偏重人才开发,从微观行政事务向宏观人才战略的转型,就必须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将人事工作中一些必要的、常规的程序简约化、标准化,把人事部门从许多冗杂的、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促使人事部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论思考和战略决策中更多地关注于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工作人员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成本评估、人力资源战略决策等。
3.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事信息资源利用率
传统的人事信息资源大都是以纸为载体的实物资源,不便携带,同时由于保密等原因,对其利用率不高,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用到它们,属于“被动”的利用。f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后,各种人事信息资源以磁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形式出现,在做好保密的前提下,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查询和使用。而且还能运用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对人事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整理,做好人才分析和预测,为进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提供可靠资料。
4.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规范人事管理工作流程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内容繁杂、体系庞大,千头万绪,却又牵涉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懈怠。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地理顺人事管理工作的各项流程,使得人事信息、师资管理、教师业绩考核、薪酬管理等各项模块有机地统一起来;可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业务流程,如招聘流程、绩效管理流程、员工培训与发展流程、员工职业计划、离职流程等。
二、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障碍
1.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
有的领导如“局外人”般对待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主动了解、不加以重视,对其必要性认识不足,行动上缺乏动力。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必然导致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消极的行为。如对人事管理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日常性、事务性阶段,对战略性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或者往往把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理解为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考核体系,或者建立一个薪酬系统,而不对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客观上造成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用起来需要,忙起来忘掉”的现象。
2.思想超前、行动滞后
有的人以超前的思维对待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让各个业务科室按照工作需求的方式汇总信息化建设需求,然后按照这些需求去进行建设,总想找到一套大而全的“完美”软件,追求一步到位,结果往往是:每科室都会提出许多个性化需求。因为大家都想着,要趁这次机会把需求提全,使所有工作都达到信息化。事实上,由于经费、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有些高校连基础数据库都还没有建立起来,仍处在信息无法共享、各自为政的阶段,虽然想要一步到位,但行动上却远远落后。
3.重复建设、各自为政
在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部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由于管理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常常为了单一的人事管理事务单独建一套数据,信息资源呈“离散型”.突出的表现为人事基础信息的各自为政,在高校管理各部门中均拥有各自的人事基础信息库,同时各自对信息库进行维护。如教职工的职称、培训与培养信息主要在师资科,学校教职员工的进出管理工作以及内部调剂管理信息则归属于人事科,而工资、福利待遇、社保医保以及人事档案信息则集中在劳资科。在人事部门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教职工人事信息管理工作,包括教职员工的教学信息管理归属教务部门,科研项目与学术论文信息集中在科研管理部门等。
4.人事工作人员信息素质高低不一
信息素质是指个体对信息及其特点,价值的认识和获得、利用、开发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它集中表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力上。评判一个人信息素质的高低,不是看掌握信息量的大小。而是看他对信息的操作和使用能力的强弱。对于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来说,人事工作人员信息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高校人事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纵观高校人事工作者队伍。呈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特征。整体文化水平、技术程度距信息时代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距离;信息工具运用能力程度也不很高,习惯于传统的信息建设、管理和信息交换的方式方法;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不能对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无法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这种状况势必影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5.规范欠缺.准确性不高
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可靠的统计报表和相关分析数据,制约了管理层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管理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常常为了如工资调整、人员变动等单一的人事管理事务单独建一套数据,人事管理信息冗余,最突出地表现为多头建立各自的人事基础信息库。导致各自对信息库进行维护,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难以保证。这就造成了人力、设备资源的严重浪费。工作也难以理顺,效率低下。
三、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领导认同和重视是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人事管理部门主动、积极的工作是其不断推进的助力。领导的重视能为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权力保障,可以在政策、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变化、组织机构和岗位调整等问题上能够统一步调,同心协力,有效调度各方面的力量。人事管理部门的重视有利于做好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事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如认真做好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掌握各种数据的加工与处理的方法。深入挖掘和发现有用信息,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
2.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目标不能定得过高,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要有步骤、分层次进行,先打基础,后谈应用。首先要做好信息收集、存储工作。人事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是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因此,在启动阶段,必须全面收集所有人的有效信息,认真核实,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次,要建立人事管理信息数据库。要建立一个包括招聘、培训、调配、绩效考核、薪资、职称、档案管理、离退休、劳动保险等基本业务处理功能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数据库。提高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使高校人事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提升人事管理水平。最后,要加快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人事管理业务的现代化、规范化、流程化。要积极开发人事工作服务软件。如教职工职称申报系统,考勤与薪酬管理系统等,将人事部门从传统的人事工作中脱离出来,并利用网络建立自助服务系统,完成三步走的过程,即人事信息数据库一人事信息网一校园网建设。
3.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在人事管理信息化进程中,信息系统只是管理的辅助工具,其价值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人。没有一流的人事管理队伍。就不会有一流的信息化水平。在人才的拥有方面,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信息化教师队伍,又有信息化管理队伍,还有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和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但是,精通信息化技术的人事管理人才还是比较匮乏,有的是只懂信息技术,不懂人事工作;有的只会人事工作。而没有掌握信息技术。因此,高校要大力培养复合性的信息系统管理人才,要不断加强人事工作者信息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在培训内容上做到人事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并重,增强培训的实效性,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人事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
4.加大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加快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需要财力、物力的保证.其中经费的保证是很重要的因素。在目前高校经费偏紧的情况下。要采取国家投入与学校投入相结合、校内投入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办法,积极筹措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高校可充分发挥自己在信息学科方面人才和科研的优势,加快推动人事管理信息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促进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康地发展。
篇9
关键词:ERP 人力资源 信息化 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34-02
现代管理学认为,业务流程再造(BPR)是企业整体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ERP(企业资源计划)是整合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系统。ERP管理模式定义了相对科学标准的流程模型,为企业进行有效的业务流程重组再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蕴含于企业竞争优势中难以模仿的特定资源,必须对企业的人事工作流程重新设计、构建,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旧有的事务性管理模式向战略性、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管理模式转变。
1.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企业变革必然引起业务过程的变化,需要对流程进行优化。ERP管理模式是有效解决企业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固化的方法和工具。需要注意的是,若仅是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自动化改造,则不可能达到ERP的理想效果。推行ERP的前提是完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机制,对不增值的业务流程重组改造,因此,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与有效执行,是基于ERP系统平台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的关键。
2.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的要点。人事工作的对象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宗旨是合理分配劳动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智慧和潜在能力,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员工以愉悦的心理状态为企业做出贡献,这是人力资源再造和其他流程再造的区别。一般地,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可分为三个要点:人本管理、业务培训和人员分流安置。首先,人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题性内容,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精神价值;其次,业务培训是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性内容,对传统业务流程的根本性变革必将涉及各个职能部门及岗位业务模式的变更,业务培训是实现业务模式变更的有效方式,是确保业务流程再造顺利实施的前提性条件;最后,分流人员的安置是实施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面对的一个现实性问题,其影响可能对企业整个运营方式的变革产生冲击,必须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3.新型的管理理念、范围及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是以集约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的组织管理模式为前提,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导向,建立科学化、差异化和精益化的人力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和培训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总流程和各专业模块管理流程进行的简化、增加、删除、合并和重组。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优化再造的方法及步骤,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流程的优化与再造,组织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再造,人力资源规划流程的优化与再造,岗位管理流程和人员配置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再造,培训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绩效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薪酬福利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等内容,最终形成一套“制度标准规范、结构层级清晰顺畅、专业分工协作职责明确、机制运转高效”的人力资源集约管控体系。
二、推行基于ERP系统平台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的实施方法
1.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的工作定位。企业流程再造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适应新的工作流程,成为企业再造过程中的加速器;要求人事部门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利用即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利用ERP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
2.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的实施方法和步骤。根据企业推行ERP管理模式改革的战略部署,成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由组织人事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和管理咨询机构人员组成的人力资源再造项目团队。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流程优化与再造,人力资源规划标准流程建设,组织管理标准流程建设,岗位管理标准流程建设,人员配置管理标准流程建设,员工管理标准流程建设,培训管理标准流程建设,绩效管理标准流程建设和薪酬福利管理标准流程建设等工作,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
3.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的评估与改进。通过流程的优化再造,结合ERP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缩短了各级业务模块和业务单元之间的运转时间,精简了部分业务链条和流程节点,简化了复杂的流程,删除了不必要的环节,合并了冗长的业务链条,重组了零散的业务单元,使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流程运作更加快捷、顺畅,极大地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提高了员工劳动生产效率,逐步形成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模式。
变革,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流程再造是变革式的管理重组,流程再造就是价值再造,它不但带来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落实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员工对新流程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尽快适应新流程的运用与管理;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所有单元业务流程进行限时优化与再造;需要建立流程运行、修订和改进机制,将流程自查、自检和自纠活动纳入常态化管理。
三、ERP人力资源信息化在企业集团的应用
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效率及成败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某特大型国有控股公司经过70多年的发展,拥有全资及控股分、子公司150余家,员工近3万人,年销售收入710多亿元。由于其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复杂,各分子公司地域分布较广,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量较大,无法实时向控股公司提供重要决策资讯。因此,急需一套既有先进管理思想又适合具体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最终确定引入SA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控股公司ERP系统的解决方案。
通过信息中心、组织人事部,各分、子公司相关领导,技术顾问、劳资人员的共同努力,系统融合了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和控股公司的管理实践,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升到公司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为宗旨,力求创建以能力素质模型为基础的任职管理体系和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评估与激励体系,满足控股公司集权与分权,跨行业、跨地域的集团化管理模式需求,取得了“三个层次”、“三集中”、“三统一”和“集成化”的成果。
1.在例行性工作、基础性工作和开拓性工作三个层次运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统计查询处理员工信息,彻底摆脱手工处理数据汇总的局面;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实施优化再造,结合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基础设施平台,通过提升员工和组织的绩效为直接创造价值的部门提供最优服务。
2.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架构进行了重组和调整,改变了原先分散管理的模式,使组织结构层级更清晰,各单位部门的权责划分更明确,体现为组织管理、人员调配、薪资/奖金的核算与发放的“三集中”。通过集中管理,组织人事部可以对各单位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情况进行动态的监控,实时掌握各单位组织及人员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每个阶段的人力资源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达到人力资源整合的目的。
3.控股公司对各分子公司的机构进行了统一的机构设置、统一的员工管理规定和统一薪资的核算规则即“三统一”,通过系统实施,大大提高了整个公司工资管理的效率。
4.重组业务流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内部业务和外部业务的“集成化”。ERP系统的实施,将人力资源部门日常的、事务性的工作流程化、自动化,降低了事务处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5.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改进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ERP-HR系统的后期建设。通过OA系统集成和公司网站的集成等手段,在初期实现组织管理、人事管理、时间管理和薪资管理的基础上,又扩展了培训管理、招聘管理、员工发展管理、绩效管理和信息咨询的系统应用,实现了控股公司从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估三方面对人力资本的管理。
四、结束语
在国际竞争的平台上,企业面对着国际和国内同行业、跨行业、立体化的人力资源深度竞争格局。通过对新形势下人力资源战略定位的审视与思考,企业在管理理念、体系制度、技术研发等诸多方面需要进行市场化的调整与变革。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进一步强化创新管理,设计制定基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支撑战略,完善市场化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加强员工职业化建设及专业能力提升,建立“大人力资源”理念等工作,深化企业的管理架构调整及管理流程再造,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肖胜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3
2.张学英.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及应对策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1
3.李幸.SAP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实训指导.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
4.朱勇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1
5.王惠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
篇10
关键词 高校 招聘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C931.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化建设对传统业务的改良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教职工招聘工作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基础性工作,招聘系统的开发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开发的核心部分,用信息系统来解决事务性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将工作人员从繁冗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让其更多的思考工作中值得改良的环节,能够提高整个高校的人事管理水平。
1高校开发招聘系统的必要性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与改造,是为了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开展的一系列软件设计与开发的活动。招聘系统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起始模块,也是高校人事数据采集的首要环节,其承担着高校招聘信息的、人员应聘、人才遴选与进校审核、报到服务等多项工作,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水平与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公开、公平地开展教职工招聘工作的业务平台。
1.1高校建设招聘系统可以提高招聘效率
高校人员招聘工作覆盖面广,涉及的人员包含编制内外,岗位包括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实验技术等等,流程方面包括信息、应聘信息的搜集、笔试面试的组织、人员信息的采集、在线报到服务等等。在传统的人员招聘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牵涉很多部门间的协同,这些事务性工作占据了人事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使得大部分流程性的工作在网上执行,实现应聘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相互之间的快速沟通,避免了传统招聘工作中的冗余环节,提升了工作效率。
1.2高校建设招聘系统可以规范招聘流程
高校教职工的招聘工作要求公开、公正、公平,杜绝一切形式的暗箱操作。信息系统的建立,为招聘工作的整个业务流程的监督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在一定条件下,整个招聘流程的每一个节点的情况都可以公布于众。高校的人事管理会向规范的人力资源运作体系方向转变,从招聘工作入手,让整个招聘过程在阳光下进行,是今后高校工作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提升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
1.3高校建设招聘系统可以提高服务水平
传统的高校人事招聘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托纸质材料,站在应聘者的角度,从一开始的简历投递,资格审查,到后来的体检政审,填写人事信息,报到入职,整个过程需要反复准备材料、补充材料;站在工作人员的角度,每个岗位都承担了重要的审核责任,都希望看到尽可能齐全的信息。信息系统能够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让应聘人员每次提供的信息记录在案,“一次录入,长期可用”,审核人员能够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应聘人员的情况。
2高校开发招聘系统的思路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人事招聘工作的支持是不全面的,有些招聘信息上网了,但是招聘过程管理是线下的,有些从招聘、遴选、审批过程在网上进行了,但是进校服务的模块是没有的。完整的招聘系统,是从信息的到最后教职员工的入职,提供全方位的功能支持,实现线上线下的一站式服务。建设高质量的招聘系统,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2.1建设界面友好、功能直观、操作简便的招聘前台
招聘前台的服务对象是对本单位的工作岗位感兴趣并有可能进入本单位工作的互联网用户,系统为其提供简便的注册方法,并使其能够迅速获取本单位的招聘信息与联系方式。为了能够使得用户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发起岗位申请,一般建议设置“我要应聘”、“我要自荐”、“我要推荐”这三种功能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我要应聘”指的是用户通过浏览在招聘公告栏的各类招聘信息,选择自己意向的岗位进行简历投递;“我要自荐”指的是用户对某个部门的某类岗位感兴趣,但目前没有公开招聘信息,用户主动将简历推送给意向部门,由部门来权衡是否录用这个用户;“我要推荐”指的是任何用户都可以向校内部门推荐人才,在建立人才储备库的同时,鼓励每个网站用户都扮演伯乐的角色。同时,用户可以在招聘前台关注自己应聘、自荐或推荐简历的申请处理进度。
2.2开发功能完善、权责明确、可灵活配置的招聘后台
招聘系统的后台主要的用户对象是人事工作人员。系统后台对功能性的要求大于易用性的要求,除了能够明确指派院系、学校两级管理人员的权限外,还要能够针对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实验技术等不同岗位配置不同的审核流程,使得每个角色在不同类型的审核事物中承担不同的工作,真正实现系统功能的灵活配置。同时系统后台要在采集详细数据的同时生成各类功能性表单,用以支持教职工进校时各类手续的办理,做到“线上提供材料,线下自动办理”的服务水平。
高校的招聘工作是基础性的人事工作,招聘系统的开发能够为高校在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提供有效的人才招聘支持。招聘系统是人事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的源头,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各类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营提供有力支持。因此,高校将招聘系统的开发与完善放在重要的位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李培福.浅析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实现[J].法制与经济,2008(9).
- 上一篇:行政机关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下一篇:公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