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是指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并为临床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实验室。
第三条开展临床检验工作的医疗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规范临床实验室执业行为,保证临床实验室按照安全、准确、及时、有效、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二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核准医疗机构的医学检验科诊疗科目登记时,应当明确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设定临床检验项目,提供临床检验服务。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或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项目,应当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临床检验服务应当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检验工作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经济利益等影响。
第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实验室具备与其临床检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当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检验质量和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卫生部公布的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临床检验项目和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由卫生部另行公布。
卫生部定期新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临床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保证临床检验报告的准确、及时和信息完整,保护患者隐私。
第十七条临床检验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实验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或者门诊病历号。
(二)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和单位、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
(三)操作者姓名、审核者姓名、标本接收时间、报告时间。
(四)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第十八条临床检验报告应当使用中文或者国际通用的、规范的缩写。保存期限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
乡、民族乡、镇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可以由执业助理医师出具。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
第二十一条非临床实验室不得向临床出具临床检验报告,不得收取相应检验费用。
第三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需要校准的检验仪器、检验项目和对临床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校准。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的数量,质控频度,质控方法,失控的判断规则,失控时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质控数据管理要求等。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GB/20032302-T-361)执行。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照常规临床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床旁临床检验项目与临床实验室相同临床检验项目常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比对。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将尚未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与其他临床实验室的同类项目进行比对,或者用其他方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临床检验项目比对有困难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方法学进行评价,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线性范围、稳定性、抗干扰性、参考范围等,并有质量保证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20032301-T-361)执行。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记录,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储存、标本处理、仪器和试剂及耗材使用情况、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检验结果、报告发放等内容。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
第四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并每年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生物危害风险,保证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达到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并与其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相适应。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生物防护级别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运输、储存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严格管理实验标本及实验所需的菌(毒)种,对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当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送至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验。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四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第四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险品、危险设施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临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按照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二)未按照相关规定擅自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三)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与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医疗机构立即整改。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核查并依法处理。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进行现场检查,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临床实验室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封存样品;
(三)责令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及其人员停止违法违规行为;
(四)对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四十九条卫生部可以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等有关组织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具有室间质量评价能力的省级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在检查和指导中发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存在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问题时,应当及时向委托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其他组织开展的对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和指导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五十一条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通报或公告。
篇2
1不安全因素
骨科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笔者在此列举一些较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并分析其成因。
1.1医护管理因素
由于医院医护管理工作,尤其是质量监督工作未做好,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约束能力、质量管理意识等,加上监督控制力度不足,容易造成医院护理人员编配不足、护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造成护理安全隐患[2]。
1.2病房因素
病房设备、设施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容易转嫁到护理工作中,加之骨科患者往往活动不便、身体虚弱,更容易形成护理安全问题,如:(1)床栏未及时配备或不够牢固,造成患者坠床;(2)地板过滑致使患者摔倒;(3)危险电器、设备等存放或使用不当,造成漏电甚至火灾。
1.3技术操作因素
骨科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或缺乏骨科护理经验,容易造成技术操作失误引起的医护安全事故[3]。其中,对脊柱损伤、颈椎损伤、瘫痪、截瘫等患者进行护理时,对技术操作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更高,而对这些患者护理操作不当引发的医疗纠纷也屡见不鲜,因而该危险因素应得到特别注意。
1.4患者因素
一些骨科患者由于情绪烦躁、心情抑郁或缺乏医学常识,往往不遵从医疗护理人员的专业指导,不按规定作息、饮食,拒绝参加必要的功能锻炼,甚至擅自外出等。这些行为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医疗安全事故,加之一些患者并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康复需要、医院规定以及相关办事程序等,为骨科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4]。
2防范与对策
针对上述不安全因素及其成因,笔者认为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采取建立和完善医院安全护理管理机制、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加强专业培训、增强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及优化人员配置等措施。
2.1建立和健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机制
(1)要制定明确的骨科护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结合骨科护理的特点及其不安全因素得特点,并完善现有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2)要规范骨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流程,将骨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名护理人员,使其各司其职,恪尽职守;(3)为了保证骨科护理工作的质量,要采取一定的监督管理措施,并充分发挥护理质控小组的作用,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必要时要采取公平的绩效评价措施,严明赏罚以激励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加强专业培训
(1)要通过安全护理教育和培训提高骨科护理人员安全护理意识、安全管理意识,使其认识到骨科日常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所在,并认识到这些不安全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以此提高警惕,增强责任感;(2)为了避免技术操作不当造成的医护安全事故,医院必须对骨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严格要求,并通过各种培训手段,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3)可采取技术考试、专业理论知识考试的方法定期考察骨科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情况,并以考试、考察成绩作为绩效评价的一项内容,激励护理人员自我提升。
2.3增强法制观念
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是避免护理差错,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护理人员要坚持经常性的法制教育,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因而,医院应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护理差错制定标准及处理方法》以及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文件,以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其知法、守法、依法、护法,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要定期召开安全护理教育会议,将骨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法律问题及相应对策等传达给每个护理人员,以此起到激励、警示的作用。
2.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长期的压力和疲惫容易导致工作上的失误,造成安全事故[5]。因而医院应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安排骨科护士工作量和工作内容。只有保障护士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篇3
关键词: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1 前言
医疗质量是患者选择医院最主要、最直接的标准。全面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能够有利于实现医院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已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对全面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进行思考。
2 当前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面临的形势
2.1医疗质量标准不断提高 21世纪实际上是"质量的世纪",要求医院的定位要日益精确,诊断率要日益提高,而且还要尽可能地降低院内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还要努力实现"零差错"、"零缺陷"。这些医疗质量标准都促使医疗技术必须要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患者需求,从而达到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2.2医院发展内在需求强烈 医院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强化内涵建设,挖潜增效、保证质量、建章立制,又要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引进先进仪器设备等方式来加强外延建设。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些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冷漠,时有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医疗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3医疗质量内涵不断丰富 随着"大卫生观"的确立和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医院医疗服务范围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拓展,已经发展到整形美容、健康保健、心理咨询等领域,人性化治疗的理念也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同,这样就促使医疗质量要求得到了更全面、更深入、更广阔的提高。
3 全面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医疗安全管理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所医院综合管理水平、业务技术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务必要大力加强医疗安全管理。①增强法制观念,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新入职的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对医院及各科室所制定的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并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进行认真解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重视和完善医疗护理文书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②加强新入职的医护人员素质的培养。医院医疗安全隐患往往与医护人员的素质能力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新入职的年轻医护人员,她们的业务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科技术水平,对于那些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提出防范措施。③完善并落实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是医疗安全的有力保证,务必要层层把关、层层落实,建立起三级医疗质控管理体系(医院-科室主任-科室监控员),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引入细节管理,从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细节化等方面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减少差错的发生率。
3.2加强合理用药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药推入市场,若不能正确用药,那么必然会降低疗效,甚至还有可能会引起较为严重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会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造成较大的危害。
为了能够让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进一步提高,应该基于半衰期长短、药物剂型、治疗目的等情况来合理选择给药时间。如培哚普利,很容易被食物所影响,餐后服用吸收率为30%~35%,空腹服用吸收率可达60%~70%,因此,最适宜在餐前1h服用;如卡托普利(一种短效降压药),若在中午、早晨服药,那么很难满足次日清晨的有效血药浓度和当日晚上的有效血药浓度,为了能够达到稳定的血压,宜采用等间隔服药法;如心律平,由于其治疗范围窄、半衰期短,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按照每8h服药一次的方式,而不能按常规的早中晚各1次。
同时,为了能够使患者服药的临床疗效和依从性得以增加,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用药知识教育和健康宣教。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他们的行动力、理解力、视力、听力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很容易会出现乱服药、错服药、漏服药的情况,务必要加强随访,这样一来,能够有利于合理应用卫生资源,有利于提高疾病治愈率,更有利于提高用药依从性。
3.3完善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①药械科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保障高危药品的存储规范,起到警示作用。②加强医师开具处方时预警提示。在医院的HIS系统中设定高危药品警示标识,在医师开具高危药品时,电脑系统以斜体、放大字号显示,起到警示作用。③科室建立单独的高危药品登记本,对出入库药品及时管理,做到心中有数,要求临床科室也相应建立单独登记本,进行每天交接班确认,保证数量符合。④对病区护士配药提出特殊要求。要求护士在调配高危药品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及给药途径时须告知医师再签字。在给药时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及给药的5R原则,确保准确给药。⑤对药械科高危药品目录定期检查,对新引进的高危药品,要求使用的临床科室申报时填写使用安全范围和安全剂量,防范不良事件发生,同时新进高危药品品种后,要及时将药品信息告知临床。⑥加强药品不良事件的上报。医院对不良事件采取奖励的措施,鼓励广大医务工作者提高医疗不良事件的防范,对药品不良事件也同样采取奖励措施,以此引起高危药品的重视和防范。⑦加强信息沟通警示。提高高危药品的知晓率,畅通药械科和临床的沟通渠道,共同为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3.4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院务必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完善医疗服务的各项措施,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积极改善就医环境,保持医院整洁有序。
4结论
总之,医院管理者务必要对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予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1~5]。
参考文献:
[1]龚晓红,过伟华.医院开展医疗零缺陷管理的体会[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02):34-38.
[2]任青青,郑木明,林新宏.医疗缺陷成因中的人文因素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9(06):111-115.
[3]Cao Dongping,A Yusheng,Xiao Guangsheng,et al. Ranh clinic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control of medical defects in practice[J].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administration.2001(01):134-137.
篇4
关键词 儿科护理 安全管理 护患纠纷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家长对儿科护理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期望值很高,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有限性和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儿科护理具有很突出的专科特点,患儿常无法正确完整表述自身症状和护理需求,这使得儿科护理更复杂、更易发生纠纷。故采取有效安全管理措施对防范儿科护理纠纷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儿科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分析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理念相对滞后,护理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个别护理人员思想意识落后,服务意识不强,漫不经心,缺乏耐心,语言生硬等,患者家属高期望值与护理服务意识低形成很大反差。患者维权意识强,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护理工作有疏忽地方,家属马上会投诉。护理人员必须学法、知法、守法。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对儿科疾病的用药特点,常规护理要求等掌握不全面。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内容不全面、不及时等。护理技术操作水平不高、儿科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低,反复操作增加患儿痛苦。
管理方面因素:儿科护士严重缺编,护士工作负荷过重,思想压力大。每年新护士引入,也给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护士长疏于对护理质量的监控,护士长对护士执行规章制度考核力度不够。
患者及社会因素:儿科患者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静脉穿刺要求护士能“一针见血”。在市场经济下贫富差距悬殊造成部分家长心理不平衡状态,往往表现在就医时发泄心中的怒气,出现偏激行为。社会舆论往往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责任推向医院,给医院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家长对医疗护理要求高,医疗护理是一项严谨过程,受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不是所有疾病均可以治愈,家长将矛盾转向护理人员。
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意识,培养护理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要十分重视患儿安全、工作周围环境安全,引导护理人员建立安全意识,做到护理工作制度化、常规化。针对儿科特点抓好服务和质量,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安全知识,举办有关护理缺陷案例分析研讨会,从教训中吸取经验,增强护理人员工作中能力,将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
护理安全管理网络的建立,在护士长领导下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各护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主要抓护理安全,护士长对护理安全管理负全责、全面开展工作,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患者安全。在儿科开展护理安全隐患排查,根据排查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监督落实,同时对护士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加强业务培训,好的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需要过硬的护理操作技能来实现,好的护理效果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培训护理文书规范,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书写格式并规范书写护理文书,填写项目齐全、内容全面、准确;尤其是危重患者的记录单,要求字迹应清楚、整洁,无错别字和涂改,准确记录抢救时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用药情况及病情转归。
继续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定期进行护理技能培训,特别是对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是护理安全的保障。通过护理技能学习可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患儿家长对护士的信赖[1]。
强化法制意识和提高护士职业道德素养。明确护患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对患者合法权益的侵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法律角度看患儿是不具备行为能力人,家长是其监护人,有些操作必须告知家长同意后才能进行,必须尊重家长的知情同意权。护士要加强学习,了解本科特殊的护患关系,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提高法制意识,保障护理安全,防范护理纠纷发生。
做好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沟通时要注意沟通技巧,注重履行必要的告知,让患儿家长及时了解患儿病情和治疗护理措施等,消除其恐惧或疑问,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提高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2]。
讨 论
通过加强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措施,通过建立护理网络,强化护理业务学习,强化法制观念,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护理工作得到患儿和家长的认同。通过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护理满意度不断提升,医患冲突及纠纷明显减少,护士的服务理念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从完成任务到自觉地用心去感悟,最终使患者满意[3]。因此,通过在儿科护理中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减少了护患纠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辉.浅析儿科门诊护患纠纷及防范措施[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8):92-93.
篇5
一、建立组织机构:为了使医疗安全工作更加深入有效扎实的开展,特成立领导小组
二、工作任务:按照统一安排部署,从2月20日开始开展医疗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工作,着力解决医疗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单位一定要严格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要求,以抓质量、抓服务、上水平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努力搞好医院的评价和监管,紧紧围绕“基础质量达标”活动(即医疗规范执业达标、临床合理用药达标,全员基础技能培训达标,病历书写质量达标、临床检验质量达标),促进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以推进医院规范化管理为抓手,全面落实各项医疗安全工作任务。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落实好加强医疗安全工作。要按照《加强医疗安全工作的十条意见》的相关要求,全面加强和改善对医疗安全工作的领导,促进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持续改进。
一是要严格执行医疗安全工作负责原则,对医疗安全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将医疗安全管理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二是要严格卫生院技术、人员、设备准入管理;
三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设置、适度控制医疗机构规模,促进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四是要加强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
五是要进一步健全医疗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医疗安全工作例会制度,层层落实医疗安全工作责任,完善医疗安全管理机制;
六是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七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业务管理和医疗安全教育,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强化业务管理和医疗核心制度落实;
八是要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管理,提高全员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
九是要切实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逐步建立起主动、合作型医患关系;
十是要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督导检查,进一步强化医疗安全责任管理,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安全防范、自我防护意识和工作责任心,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
篇6
一、医疗质量管理主要目标
加强我院医疗质量的控制与管理,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根据《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版》等文件要求,制定全院医疗质量主要指标,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中医疾病诊断准确率、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等各项医疗质量控制目标。
二、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健全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组织体系,定期召开医疗质量质控员会议,研究改进医疗质量措施,切实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
(二)制定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以中医十二项指标作为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重要指标,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确保达标。
(三)依据我院《医疗质量综合考核评分标准》,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检查力度,每月开展对全院各科室医疗质量督查考核工作,加强环节质控,推进全程医疗质量监督,根据质控检查考核情况,汇总各质控系统的检查结果,编辑医疗质量简报,定期将医疗质量信息向院领导汇报,及时反馈,督促整改,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
(四)修订完善各科室质控记录本,规范科室质控自查内容,加强临床科室科内质控工作,各科质控员切实参与本科质量管理,每月对医疗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记录,使各项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五)加强病历书写规范培训,强化病案质量管理,充分利用电子病历管理质控系统,重点加强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对病历全程质量进行监控、评价、反馈,及时整改病历书写中存在问题,进一步规范我院病历书写,不断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六)配合医务科加强对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促进临床科室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针对性开展患者安全管理、输血管理、合理用药管理等专项检查,加强对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应用水平的检查、分析、评价,不断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七)参与处方点评管理工作,着重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行点评,规范医师医嘱和处方,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学水平。
(八)加强督查临床科室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并在临床中落实;配合医务科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促进临床路径工作。
(九)协助科教科、医务科做好医务人员三基培训、考核,加强基础质量管理,加强急诊能力建设,提高医务人员急诊急救能力。加强质控科人员自身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学习,参加培训班学习,提高质控管理能力。
(十)加强门急诊、医技部门的质控工作。
质控科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日
附:市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控制目标
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相关指标。
1、中医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
2、中医疾病诊断准确率≥95%;
3、辨证论治优良率≥90%;
4、中成药辨证使用率≥90%;
5、病房中医治疗率≥70%;
6、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3项;
7、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数≥22种;
8、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30%;
9、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60%;
10、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10%。
二、其他质量管理指标
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21天;
2、病床使用率≥90%;
3、住院病人治愈好转率≥90%;
4、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
5、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
6、医院感染现患率≤10%;
7、医院感染现患调查实查率≥96%;
8、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60%;
9、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0%;
10、清洁手术(手术时间≤2小时)抗菌药物使用率≤30%;
11、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45%;
12、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13、成份输血率≥85%;
14、输血适应证合格率≥90%;
15、甲级病历率≥90%;
16、处方合格率≥95%;
17、麻醉死亡率≤0.02%;
18、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19、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20、急诊留观时间≤48小时;
21、大型光机检查阳性率≥70%;
22、ct检查阳性率≥70%;
篇7
近日,我县连续发生医患纠纷事件,医疗安全形势严峻,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也造成了很大的社会负面影响,春节将至,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提出如下工作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医疗卫生单位承担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重任,医疗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进一步强化医疗安全意识,增强医疗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明确法定代表人是医疗安全第一责任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县级医院要完善医院领导总值班制度,明确值班领导的责任和权利,在夜间和节假日,值班领导应坚持值守,不得擅自离院,切实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保证医疗安全。
二、全面开展医疗安全工作自查自纠。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在春节前再次开展医疗安全自查自纠工作,重点针对医疗争议、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服务流程、医院感染、毒麻药品、临床用血、医疗废物、生物实验室、传染病诊治等开展检查,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对自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立即进行整改。对发生的医疗纠纷争议事件,要迅速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当地党委政府和公安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公安等部门依法、有序做好有关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医疗质控管理体系。
县级医疗单位要重新审视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及时通报可能发生医疗风险的共性问题和典型病例案例。要健全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科室、临床科室组成的病历书写、护理、院感、药事、麻醉、放射、检测等质控小组,制定质量管理指标、年度考核指标、绩效评价指标,实行量化管理。全天候监测相关科室的医疗质量动态,检查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的贯彻执行情况,认真分析质量缺陷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乡镇卫生院要以片为单位,完善质控管理组织,在县级医院对口帮扶指导下定期对区域内的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检查、监督。
四、完善规章制度,落实医疗质控的各项措施。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首诊医生要热情、耐心、细致地接诊各类患者,并根据病情合理分诊或转诊,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要进一步规范医疗文书书写制度,加强医疗文书管理,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文书在确保医疗质量,开展医学研究以及在医患纠纷中的证据作用的认识,提高书写医疗文书的自觉性和书写能力。要规范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要尊重病人的知情选择权,充分、客观地告知病情、治疗方案、医疗风险和可能的愈后转归,并由病人或家属签署医疗知情同意书。要推行院领导行政查房制度,县级医院的主要领导要定期深入各病区、各科室巡查,乡镇卫生院院长要动态掌握本院现症病人状况,及时组织疑难病人会诊和讨论。要推广危重疑难病人和有纠纷苗头患者的行政谈话制度,尽量减少和缓解矛盾的发生。要加强大输液的应用管理,严格控制输液的应用指征,采取有力措施降低输液使用率。卫生院要严格出诊管理,因病情需输液治疗的应当动员其到卫生院接受输液,以确保安全。
五、加强院感管理,杜绝重大院感事件。
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院感管理工作,加强员工院感意识教育和院感知识培训,组织职工学习各地发生的典型院感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举一反三,认真排查院感薄弱环节,全面加强院感预防和控制的各项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新生儿室、血透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重点科室的检查,及时疏理院感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要规范处置各类医疗废弃物,避免因医疗废弃物泄露等原因引起的院感和生物安全事件。要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遏制抗菌药物滥用问题,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六、开展安全医疗教育,注重医疗纠纷的防范。
各级医疗机构要积极采取措施,把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积极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增强每位员工的医疗安全意识和依法行医意识。要设置医疗投诉接待处理办公室,及时接受和妥善处理每个投诉。要把住重点环节,如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断和诊疗,要把好这些病人的诊断治疗抢救关。要抓住关键之时,在夜间、节假日配足力量,以应付突发事件,严格交接班制度,避免出现脱岗断档。要关注多事之地,对容易发生问题的骨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手术室、急诊室、监护室等重点管理。要教育关键之人,对急诊人员、骨科人员、外科人员、妇产科人员、业务技术较差人员和病人投诉多、意见大、曾发生过医疗纠纷的医护人员,进行重点教育,重点防范。要建立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医疗事件进行讨论分析,对当事科室和相关负责人进行经济处罚,并与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挂钩。对近年连续发生医患纠纷,单位或主管局认为存在过失的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限制其医疗行为,必要时应当调离工作岗位。
七、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各医疗单位要深入贯彻《护士管理条例》,充实护理队伍,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重点加强ICU、手术室、急诊室等护理岗位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高,要精简护理文书书写,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护理工作,提高专科护理水平,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八、加强学习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卫技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人员培训,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医学继续教育,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专题讲座,选送医务人员外出进修,不断吸收引进新的诊疗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能科室的管理水平,确保医疗安全。
篇8
【摘要】门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人员流动性最大,故更易引起医疗纠纷,本文对门诊工作中减少护患纠纷的体会展开探讨,对门诊中引起护患纠纷的因素进行分析,从管理制定、护理人员技能、素质、门诊环境、服务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等多方面加强护理服务,可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门诊部;护患纠纷;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70-02近年来,受社会因素和公众维权意识增强的影响,医疗纠纷发生率呈增多的趋势,成为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门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人员流动性最大,故更易引起医疗纠纷,如何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降低医疗事件的发生率,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是医院门诊工作需重视的问题[1]。1.门诊护患纠纷引发因素分析
1.1管理因素。安全管理是对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的必备条件,是提高护理水平、减少质量缺陷的关键环节,是患者身心健康的保障,是避免发生医疗事件和纠纷、消除和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客观需要[2]。管理监督不力、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对护理安全造成影响的极大因素,严重威胁着患者安全。
1.2护理人员因素。首先为技术因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队伍目前存在流动性大、数量不足、护理水平不一的现象,医院门诊岗位分散、面广、工作量大,对护士理论知识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均有较高的要求,需对专家基本情况和医院各科特色进行了解,掌握人际沟通和心理观察的技巧,以便为患者提供满意的解释和指导,不然,若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医疗纠纷。其次为工作责任心因素,在医疗工作中,护士作为患者的倾听者、保护者、知心者的角色,但在家庭中又作为母亲、女儿、妻子的角色,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会造成身心健康的损害,进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责任心不强,护理态度不好,情绪易波动的情况发生,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率[3]。
1.3患者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患者保健意识、权力意识、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对门诊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若服务不满意,易产生纠纷。护理工作需要患者的支持和配合,若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知,心理承受能力差,易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4]。
1.4病情繁多。门诊患者量较多,涉及各个科室,病情较难预料且病种复杂,也有重危、罕见的疾病就诊,患者及家属描述不准确,候诊时病情出现加重现象,造成护患事件发生。
1.5就诊程序。患者都希望能尽快就诊,但在挂号、检查、取药等多个环节的设置上相对繁杂,特别是病情危重时使最佳、最快的治疗延误,故因等候时间过长而引起纠纷。
1.6环境因素。因医院门诊为开放性场所,存在非医疗安全因素,如患者或科室物资被盗、地面湿滑使患者滑倒、氧气管理不规范等,引起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2.护理管理对策
2.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门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重视安全管理,培养护理人员自觉维护护理安全,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防范安全隐患。
2.2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相关制度。设立安全管理小组,依据门诊实际情况,结合门诊护理安全质量问题,行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对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定期召开会议对问题进行解决。
2.3提高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中将安全管理作为重要环节,提高质量管理以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率,门诊人员流动大,患者较多,更需重视护理服务质量,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严格操作流程,使护理工作高质量的完成。
2.4重视技能操作培训。鼓励护士参加自学考试,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除对技术和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外,还要重视文明礼貌用语、护士礼仪的学习,加强人际沟通培训,掌握急症、急诊急救技能培训,计算机文字录入、疾病分类分科培训、医院网络工作站技能培训等,提高门诊护士的综合能力。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工作中做到端庄稳重、举止大方、语言文明、热情和蔼、面带微笑,使患者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提高配合依从性,适当的对患者进行称呼,以使距离感拉近。虽然临床护理工作具有一定平凡性,但护士需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对患者提供各项工作中切实应用,善于从患者表情、眼神、体态中了解其需求,除对身体疾病进行关注外,还需重视情感的沟通,超越患者预期的将人文护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5]。
2.5设立安全通道。依据门诊患者病情复杂、流动性大的特点,为确保重症患者的就医安全,需对门诊护士行定期培训,建立各种应急预案,并要求熟练运用,以对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安全进行保障。
2.6规范就医环境、严格门诊制度。加强发热门诊、小儿科门诊、传染病门诊的管理,对院内感染进行控制,并落实医院管理措施。提前30min请导医、护士开始分诊工作,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史进行询问,行挂科指导,讲解专家出诊情况、专科内容、就诊程序,协助患者有序挂号[6]。接号护士做好患者填写病历的督促,带患者到候诊区,对就诊序号进行排列,传号护士安排就诊。置候诊服务台,传号护士除负责各诊室传号外,还需对患者的血压、体温进行测量,在医生开具各项检查单时,传号导医需就注意事项和各项检查内容向患者讲解,并带往科室行相关检查。巡视护士加强管理出入诊区人员,协调医患纠纷,在遇到问题对患者加强安抚工作,做好科普宣教,为需要帮助的患者提供服务。同时对健康教育橱窗及时整理,各种宣传资料及时更换。
2.7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好的服务态度是医疗服务的前提,门诊护理中优质服务更为重要,就诊区需舒适、干净、方便,导医护士需耐心细致、态度和蔼,指导患者有序就医,最大限度地缩短等候时间,减少中间环节,优化服务流程。
2.8建立质控体系。建立质控小组,包括健康教育、急救物品、护理文书等内容,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成立科室质控小组,对护理质量进行自查并行改进和修订。质控体系需重视管理的群从性,转变质量管理理念,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服务,并保证信息及时反馈,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达到质控的目的。3.小结
近年来,医疗科技的进步使医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对健康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护理安全事件呈增多的趋势。为使护理质量在各项护理指标反馈、评价、检查定期完成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和持续改进,对影响门诊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管理制定、护理人员技能素质、门诊环境、服务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等多方面加强护理服务,可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参考文献
[1]葛伦美.加强护患沟通 预防护患纠纷[J].中国病案,2010(4):59-60.
[2]黎婷,刘秀梅.护患纠纷现状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1(7):477-479.
[3]龙海碧,杨雪梅,王媛.防范护患纠纷措施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9):106-108.
[4]王永香,罗彩霞,樊莉.浅谈血液病房护患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0(5):18-21.
篇9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专病门诊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15-01
根据卫医政发[2010]7号文件,《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必须全面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门诊是医院对外开放的窗口科室,同时也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沿。护理工作点多,面广,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护理安全是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直结影响护理效果[1],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注重护理质量监控,保障护理安全
1.1 加强护理职业安全管理,规范护理工作流程:专病门诊每日抽血量最高达900人次,实施系统全面的管理控制。要求每位护士静脉采血时,严格按流程操作,戴手套完成操作,执行一巾一带,每结束一位患者的静脉采血操作后均用“爱维佳”护手液消毒双手,如遇手套破损等原因,应及时洗手更换;一次性空针、针头等利器应直接放入密闭利器盒内统一处理;护士接触利器或玻璃器材时,应小心谨慎,如有受伤,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1.2 加强感染控制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提出“承诺支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因门诊环境特殊,我科所有治疗操作区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12:30~13:00进行空气消毒,每月月底进行空气培养。科室设有感染控制质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各岗位组长组成,每月定期召开会议,提出存在问题,讨论整改措施。
1.3 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抢救仪器及药品由治疗护士专人负责保管清点,及时检查维修,消毒补充,确保抢救仪器处于良好应急状态。门诊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发展各不相同的人群,针对本科室情况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如门诊肾活检术、门诊腹膜透析置管术、停电,停水等应急预案。
2 完善环节质量管理,保障人身安全
2.1 建立环节质量检查体系:专病门诊建立三级护理安全监控,即护士长-行政值班员-安全监控护士。其中行政值班员,由科室工作五年以上的护理组长每天轮流值班;安全监控护士由科室指定专人负责。科室备有总查登记本,每天安全监控护士负责检查当天全科室的各项仪器、设备、水、电、门、窗等安全,行政值班员负责巡视、协调各岗位的安全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汇报护士长。在第二天科室早交班中,由行政值班员结合工作情况汇报,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并作书面记录。护士长运用现代护理管理理论,重视护理安全质量的效果评价及质量持续改进,定期召开安全分析会,要求每位护理人员结合岗位工作,寻找“易出错的环节”,尤其对出现的护理差错,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使环节质量管理由护士被动监控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2]。
2.2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落实职责:抓好全员安全质量教育是降低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前提[3]。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安全知识讲座,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培训,并将医院、护理部或科室的最新安全信息传达到科室每一位人员,对于其它科室的安全通报进行讨论借鉴。安全监控护士每周对消防通道及消防设施等进行检查并登记。新入科护士必须通过安全培训考核方能上岗,保证全科护士经过安全培训考核通过率达100%。
3 提高质量管理体系,保障财产安全
3.1 创造安全的医疗护理环境:美国的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JCI)2008年在《医疗救治的核心》一书中提出“每天人们都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托付给各类医疗机构。同时医疗机构也有责任为患者提供最安全的医疗护理服务和其他需要的服务。”在门诊区域设立监控探头,进行24小时全方位监控,每天下班前一小时由安全监控护士至监控室查看当天监控录像,发现问题及时向医院治安办及科室领导汇报采取措施;公共区域设立引导性标识,如洗手间、安全出口、楼层导识牌等标识,挂号区域设立一米线,侯诊区设有安全提示标识,如防滑、防跌倒、防烫伤、防盗窃等标识,设备层设有禁止吸烟、严禁烟火等标识[4]。
3.2 加强安全科普知识宣教:挂号及候诊大厅的电视定时滚动播出安全知识讲座,最新医院安全信息或安全新闻转播。医院治安办每天定时配备保安人员随身携带扩音器播放安全提醒相关内容并在楼层间巡视、查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009年对我科500位专病门诊就诊患者的安全调查显示:总满意度为99%(与2008年度相比上升10%) 。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必须与时俱进,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也要随之改变。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建立一套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并围绕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各个环节潜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消除护理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安全护理,确保专病门诊的安全开展,使医院和患者得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 郭惠丽,曾晓霞,岳宏.细节管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1):267-268
[2] 梁芳.加强环节质量管理.预防护理差错发生[J].护理管理杂志,2008,(5):36-37
篇10
【关键词】住院患者;跌倒;安全管理模式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跌倒是老年患者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原因之一[1]。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约有1/3的人跌倒1次或多次[2]。65.7%的住院老年患者处于中度跌倒危险,16.2%处于跌倒高危险[3]。发生跌倒是患者住院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不仅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痛苦,还极易引发医疗纠纷[4]。跌倒的预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涉及到护士、医生、患者本人及陪护人员等对跌倒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预防的专业化水平与技巧[5],也涉及到管理者对跌倒各个环节的重视与管理。今年,卫生部将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纳入住院患者十大安全管理目标之一,要求各医疗单位认真落实。为了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我院于2012年建立并实施了预防跌倒安全管理模式,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至12月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2011年1至12月住院患者作为对比。
1.2方法预防跌倒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1.2.1成立跌倒质量管理小组,制定跌倒专项管理制度护理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备和重要手段[6]。跌倒质量管理小组由护理部直接领导,设组长一名,由护理部干事担任,组员6名,由护士长及护理骨干组成。职责:制定跌倒专项管理制度、跌倒风险评估单、预防措施,对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评估、分析、反馈、督促科室及时整改。对科室上报的跌倒高危患者进行管理督查,每月将全院发生的跌倒事件汇总,以质控简报的形式发到各科室,达到相互学习,引以为戒的目的。
1.2.2建立跌倒监控管理体系,鼓励跌倒上报对每一例跌倒患者要求科室在24小时内填写《护理意外事件(跌倒)登记表》并上报护理部,3天内召集全科护士进行讨论,分析原因,跌倒质量管理小组派人参与并帮助科室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对主动上报者不予以惩罚。
1.2.3加强护理质量考核跌倒质量管理小组每周对各科评估为跌倒高危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评分是否正确、护理措施是否落实、有效,患者及家属是否知情以及配合程度等。小组成员将检查的结果作为科室质控指标之一,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并及时给以指导纠正。
1.2.4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对护理人员加强预防跌倒知识的教育及培训,增强护士的安全意识,掌握跌倒评估单的使用、熟悉跌倒的高危因素、跌倒的预防、风险的识别、预防跌倒的流程、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等。
1.2.5全面评估,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对所有入院患者进行跌倒评估,评估为高危患者,床头悬挂黄色的跌倒警示牌,并反复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如讲授跌倒的不良后果及预防措施,跌倒时怎样呼救。指导患者行走时抓好扶手,穿合适、防滑的鞋子,变换要慢,高龄患者起床应做到三个30s,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7]。病区宣传栏有图文并茂的宣传防跌知识的内容。健康教育能提高老年人防跌意识,有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8]。护理人员应对入院患者进行防跌倒的健康教育以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
1.2.6加强重点科室、重点人群、重点时段的管理对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重点科室的病人,和使用镇静、降压、降糖、导泻、利尿药的病人进行重点监控,同时对早晨起床、入厕、夜间等时段加强巡视,主动做好基础护理,将病人的日常用品放在方便拿取处,呼叫器放在手边,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1.2.7环境的安全管理有研究报道,纠正了不良环境因素的地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比没有进行此项工作的地区低20%[9]。因此,尽可能改善住院环境,是减少老年病患跌倒的重要措施。如及时清除走廊的各种障碍物,保持通道畅通,安装扶手、卫生间安装防滑垫、随时保持干燥,配备夜间照明病房、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必要时使用床档等。
1.3评价方法比较实施前和实施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2结果
实施前,2011年1月至12月,住院10599人,其中60岁以上3647人,占34.4%,发生跌倒28人次,占0.264%。实施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11423人,其中60岁以上4068人,占35.6%。发生跌倒11例,发生率0.096%,与实施前相比,结果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
3结论
通过建立并实施住院患者预防跌倒安全模式,对住院病人进行跌倒评估,对评估高危的患者进行安全管理,制定预防跌倒的管理流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加强环境及设施的维护,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大大下降,保证了住院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巧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质量控制[J].护理学杂志,2010.09,25(17).
[2]刘丽华.与老年人跌倒相关的临床因素[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4,15(3):141-142.
[3]张俊红,苏天娇,王红菊,等.住院老年患者跌倒危险与预防跌倒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1,18:30-32.
[4]黄淑芳,叶文秋,等.FOCUS-PDCA程序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32-134.
[5]唐晓英,李学联,郑芸芬,等.住院患者跌倒普防和专科化预防研究及效果[J].护理杂志,2009,26(2):59-61.
[6]刘义兰,赵光红,等.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模式构想及其实施保障初探[J].护理学杂志,2009,(08).
[7]季淑风.老年跌倒问题分析与预防[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63-65.
- 上一篇:平面设计主要课程内容
- 下一篇:行政机关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