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绩效管理相关制度

篇1

1.课前组织学生检查机器,填写上机记录表,并就检查结果做好记录。

内容:

(1)机房卫生情况。

(2)开机后机器运行情况和网络是否通畅,如有异常要记录下座位号和使用过该机器的学生姓名。

2.课堂中必须严格监督学生,如有违反机房管理制度的应做好记录并进行教育,情节严重并屡教不改者可以移交学校政教处处理。

3.对于课堂中学生违规操作造成的设备损坏,要让学生照价赔偿。

4.课后检查门窗、电源,填写完成机房使用情况。

5.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机器故障,课后要及时和管理员联系。

6.每周两次中午和晚自修机房对学生开放,做好值班、登记管理工作。

奉贤中学机房管理制度(管理员)

为了加强奉贤中学计算机房的管理,有效提高机房使用效率、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及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保护学校财产,现制定如下机房管理制度。

一、机房卫生

保持机房的整洁、通风。参与并指导学生每周一次的机房打扫。

二、机器维护

1.课前检查机器,保障计算机房教学正常开展,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服务。

2.督促学生检查机器,填写上机记录表。上课时随机抽查机器使用情况,如有违反机房管理制度现象及时与授课老师联系。

3.配合好任课老师的机房教学管理工作,每日检查学生《上机记录》,如有问题及时与任课老师联系。

4.每天做好机器运行情况记录,机器有问题做到软件问题及时维修,硬件问题及时更换备用机,损坏的硬件及时向总务处报修。

(1)如机器中有游戏、聊天软件、修改桌面或更改登陆密码等情况,马上卸载或更改并做好记录。(发现后当堂解决)

(2)如机器中课堂使用的软件被卸载,及时安装并做好记录。(发现后当堂解决)。(3)如机器无法进入操作系统,及时重新安装并做好记录。(每台机器大约需要1小时)(4)如机器出现硬件损坏,有备件及时更换,没有备件及时与总务处联系,并更换备用机器做好记录。(根据备件更换时间定)

三、其他工作

1.每天做好日常工作记录。填写机房管理记录表并在机房白板上注明机器的使用情况。

2.定期做好机房的日常保养工作。做好稳压器、日光灯、空调等设备的检查,遇到问题及时与总务处维修人员联系。

3.每天傍晚切断电源,关好门窗。

4.协调非计算机教师的机房使用时间,并协助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非计算机教师使用机房须向教导处申请)

奉贤中学机房管理制度(学生)

为了加强学校计算机房的管理,有效地提高机房使用效率,更好地保护学校财产和培育严谨学风,现制定如下机房管理制度,望各位同学能自觉遵守。

1.在走道中等候及进入机房不得大声喧哗。

2.进入机房必须穿戴鞋套。

3.不得将零食带入机房。

4.离开机房时必须将鞋套带离机房,不得扔在机房和走道中。

5.离开机房时务请带走个人用品,如有遗失概不负责。

6.上机前必须做好登记工作,如发现下列任一情况应及时和老师或管理员联系,并如实做好记录,否则相应责任由本人承担:

(1)开机启动不正常或根本无法启动机器。

(2)操作系统桌面有所改变。

(3)计算机上有聊天工具和游戏软件。

(4)有不良网站信息。

(5)键盘或鼠标无法正常工作。

7.在上机过程中若突然出现故障,应即时和老师或管理员联系,并在记录表中注明。

8.上机时严禁下载任何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严禁任何与课程无关的操作。(如有需要应与老师及管理员联系,并由老师协助完成)

篇2

关键词:“三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绩效管

1概述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的包括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与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与反馈等流程的持续循环的过程,[2]目的在于通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提升,最终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四川某投资集团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调研与统计分析,发现集团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2.1对绩效管理的整体性认识不足

由于集团国有企业的特性及本身的缺陷,对绩效管理认识先天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2.1.1重绩效考核、轻绩效管理集团尚未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将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而绩效反馈和沟通等工作没有完全展开。重绩效考核、轻绩效管理,阻碍了绩效管理的作用有效发挥。

2.1.2绩效考核应用范围狭窄绩效考核结果局限于年终奖的发放,未能发挥其奖优惩劣的作用,不利于激发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与上进心。

2.1.3忽视绩效反馈与沟通集团仅与对考核得分排名有意见的员工进行面谈,并未及时反馈绩效考核结果,不清楚自己绩效考核的结果,更不用说认识到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使得员工乃至公司整体绩效难以提升。

2.2考核对象局限于个人而忽视部门

集团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将重点局限于个人,忽视了部门考核,从而使个人更多关注于自身而非部门,导致员工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最终削弱部门乃至公司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3绩效考核周期过长每年年底进行的考核,对普通员工来说,过长的考核周期,不利于员工及时改进工作;同时,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考核者在评分时以被考核者的近期表现为依据,若仅在最后的几个月才开始表现较好,依旧能够得到较高的分数,不利于在公司内部形成公平、公正的考核氛围,助长不正之风。

2.4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与集团发展战略脱节

考核指标是各部门根据经验自己设定,绩效指标与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脱节,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5考核结果难以量化,主观色彩过重

以定性指标为主、定量指标为辅的考核,评分人在考核评分时以个人的主观感受为主,并根据对被考核者的主观印象来进行考核,缺少标准化依据,造成考核不公正、考核结果无参考性。

2.6绩效考核结果平均化倾向严重

一方面,由于绩效考核定性化指标过多,在绩效评分时缺乏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历史原因,集团各个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出现“集中化”倾向,从集团2015年绩效考核结果看集团所有人员绩效考核得分均在90以上,且极差不足5分,绩效考核更多流于形式。

3改善四川某投资集团绩效管理的对策分析

为解决集团在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3.1加强绩效管理培训,树立整体观念

集团管理者与员工对绩效管理认识的片面性由来已久,要改变人们固有的认识,可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在公司形成关于绩效管理的整体性认识,重点突出考核指标的制定、结果应用以及绩效沟通与反馈。[3]3.2建立和完善《员工绩效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制度,明确规定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考核评估、绩效反馈和绩效评估结果应用以及绩效申诉等相关内容,为集团的绩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并通过培训等方式,使全体人员了解制度的内容,而不仅是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

3.3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削弱“近因效应”

在考核周期的设置上,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以及员工的接受度,采用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够及时发现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又能够弱化因考核周期过长带来的“近因效应”,反映员工整体的工作状况。

3.4合理确定绩效目标,确保战略实现

在确定绩效指标时应基于在“SMART”原则1,同时根据省国资委的要求,围绕集团的投资重点以及企业“做大做强”这一发展战略来制定本部门的目标计划。同时,在选取绩效指标时,应将定性和定量指标综合考虑,并设立打分标准,减少绩效评分的随意性。最后,在绩效考核体系中设立部门绩效,进一步将部门绩效与个人绩效结合在一起,保证员工之间的合作。[4]

3.5考核结果强制正态分布

2,改善平均主义为解决集团在绩效评分时的平均化倾向,可采用强制正态分布的方法来保证绩效考核的奖惩作用。将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别进行排名,其中优秀、良好与基本合格的比例分布设置为1:3:1,这样,即便是考核分数均在90分以上,也能够改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平均化倾向。

3.6进行绩效沟通与反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及时有效的绩效沟通与反馈应该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始于绩效计划的制定并延续到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及时的绩效指导、结果的反馈到考核结果的应用整个过程。反馈可以进一步使员工及时了解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通过员工工作业绩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发展。绩效沟通可分为基于组织结构的正式沟通以及基于人际感情的非正式沟通两种,在不同场合发挥不同的作用。正式沟通可通过定期的书面报告、面谈、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周例会、月例会甚至是季度总结会议等;非正式沟通也可以通过闲聊等方式实现。[5]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结合当时的工作情景采用合适的方法或者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3.7建立健全考核申诉制度,保障员工权益

由于集团绩效管理体系处于持续不断的改进与摸索中,在实施的各个过程中难免产生影响员工利益的问题,为保障员工权益不受侵害,集团应建立绩效申诉制度,及时妥善解决职工所申诉的问题,使企业的绩效管理和员工的成长同发展、共改进。

参考文献

[1]邹敏.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研究[J].发展,2009.(6):36.

[2]王秀华.浅谈企业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企业,2008.(10):21-23.

[3]徐凤,周美玲.企业的绩效考核[J].经营与管理,2011.(4):18-19.

[4]王建中.沟通—绩效管理的灵魂和核心[J].人力资源管理,2005.(4):26-28.

[5]张爱卿,钱振波.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6.

[6]谢康.企业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设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57.

[7]安鸿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8]储企华.现代企业绩效管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113.

篇3

关键词:改革 会计制度 高校财务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其实也是跟着时局的发展而发展的,毕竟公共财政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虽然说原来的会计制度也是很有效的,在之前的财务管理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社会在发展,教育制度也在发展,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也顺理成章的进入新的高峰,因此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今社会的情况。因此在09年的时候国家财政对原有会计制度进行了一次改革,拟定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适应新的社会前景。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无非就是用全新的方法全新的理念引入更好的东西,全面兼顾预算,财务资产,绩效等多方面财务管理环节。新的会计制度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有关国有财产管理方面需要核算的内容,比如说国库政府收支,工资薪酬等。第二:一些固有的财产进行再处理,遵行不浪费原则。第三:将基建会计纳入重点行列。第四:调整部分收支科目,更好地反映高等院校收支情况。第五:预算与收支做到平衡。第六:报表做了改进,比之前更加的完善,其中的构成项目也一一作了改进,取消了原有的不健全体系,将各项收支预算都做到位。

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会计制度有效地开拓了资金来源

我国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中,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相对来说还是不健全的,比较单一,并且风险依然存在,这些都是没有做好规划的原因。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在不断改进,不断进步之中,因此教育管理方法也层出不穷,筹款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国外,和我们中国完全不一样,一直以来国外的教育都不同与我们中国的教育方式,他们的经费来源来自各个渠道,并不是说只是国家财政拨款,曾经我们做过对比,国外由国家支出的只有百分之三十三点九,而中国则高达百分之六十一点七。由此可见,中国太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的筹款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国家的这种进步不得不逼迫我们尽快改变我们的会计制度,原有的会计制度并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速度。同时,我国的经济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以前的精英教育现在已经变成了大众教育,现在的家庭只要有点经济条件就能够上到学,上学的人越来越多就意味着学校需要不断的扩建才能满足这个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好多高校都在不断扩大教学规模,有的甚至通过借助外债来筹集资金,这样就加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

新的会计制度,对之前遇到的问题做了改进。首先,设置了收入,结余等相关科目,做到条理清晰,更好管理。在财政方面,有关预算方面都记录的十分清楚。对于财政管理这块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新会计制度能够准确计算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

很多人都能上到学,因此高校收费标准很受关注,为了让大家都能认可高校的收费标准及方式,必须要有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现在高校都有不同类别的专业,文理之分,还有学历级别之分,比如专科本科,那么这样培养成本就会不一样,但是高校的会计核算基本都是由同一单位核算的,这样是为了国家更好地通盘考虑,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学校的管理应如何加强。

这些问题新的会计制度都能很好的解决,首先,将不同经费都进行分类,比如高校的科研的都分开核算,再加上固定资产折旧,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晰地计算出学生的培养成本,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新会计制度还做了一个很好的制度内容,他将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运用到高校教育财务管理中,对于学校的财务管理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品。其实一般来讲,同类高校的学生成本都是差不多的,自从实行新的会计制度,学校与学校之间就可以进相比较,这样不仅可以加强管理,还可以让成本降低,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三、新高校会计制度能够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

一直以来,固定资产在高校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但是之前的会计制度只按照比例给固定资产提取一小部分维修基金。这样做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固定的购置基金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其次,固定资产在折旧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处理时也没有做到及时到位,这样会导致高校资产实际与账面之间存在误差,不能够反映当下的真实情况。

综上所述,就得高校会计制度必须改进,因此在新的会计制度里规定了每月按时作折旧处理,估算出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来分摊出它的成本。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之前没有做好的地方,固定资产的价值就能得到体现。折旧按照原有固定资产价值来计算,这样使用时间就不会受到限制,准确无误的对固定资产进行计算,折旧的固定资产一般都会标记为零,正在运行过程中的也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这样固定资产计算的结果会比较真实一些。

国家在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在发展,新高校教育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是一历史创新,比旧的会计制度阐述的意义更重要,更有依据。高校教育制度在不断发展,所以财务管理也更为重要,为了让高校的会计制度更加稳定的发展向前,我们要深入研究其精髓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及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健;;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建设的若干思考[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宇;;财务管理走向与把握[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范英;;勘察设计企业财务管理与电算化[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上)[C];1999年

【4】 安雪梅;杨天军;;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篇4

关键词:高校;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指标

由于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而政府财政拨款增加的幅度往往满足不了学校扩招以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加上高校不具有盈利性质,没有有效的自由资金筹集渠道,所以运营资金的来源渠道受限明显。政府、投资者等作为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若要持续投资,则必然对所投资金的回报率有一定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否满足以及满足到什么程度,都需要进行有效的财务绩效评价才能够实现,可见进行有效的财务绩效评价对高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多个利益相关者角度,强调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一、高校利益相关者

高校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政府部门、高校投资者、学校管理人、学生及学生家长、教职工人员等。例如,政府部门为学校所在的公共环境提供一定的便利、某些科研机构或者企业能为高校的学生就业或者职业培训等提供一定的资源、捐赠者能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学生和教职工能有效提高学校整体的声誉与实力。

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是高校的主要投资人,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等关键方面。政府部门尤为关注高校教育资金是否被有效使用在人才培养和提高质量等方面,即关注高校的财务管理绩效问题。

2、高校投资人

我国高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以来,许多高校扩大了学生规模,加大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此时学校除了进行必要的银行贷款补充教育资金之外,也需要争取社会其他投资力量的支持。

3、高校管理者

高校管理者是最直观的高校利益相关者,他们肩负着管理高校的日常职责,不仅需要对高校的投资机构与个人负责,提高学校的日常运营效率和科研效率等,也需要对学生及学生家长负责,聘用高水平的教职工并实现高水平的科研和教育质量。此外,高校管理者还有自身的利息诉求需要满足。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衡量指标的直接制定者,高校管理者是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

4、高校学生及其家长

若将高校比喻成“企业”,则学生是“高校教育产品”的直接顾客,是高校这个“企业”是否能够得到长足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假如,高校学生普遍对高校的教育不满意、不认可,就无法促进高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甚至会严重制约国家软实力的提高。人才的重要性,在国家的各个政策中都得到了强调,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应该重点关注是否达到了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利益诉求。一般来说学生对高校的目标包括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企业用人单位对高校的认可度、较高的高校管理水平等等。

5、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实际执行者,其工作效率、工作态度与工作的效果对高校的工作绩效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职工的利益诉求主要是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的职业价值、取得更为稳定的工作环境等。高校教师的这些诉求需要在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上得以反应。

二、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设立绩效指标的优势

1、有利于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在设立高校财务绩效指标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使得各利益相关者充分地参与到高校财务管理中来。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介入能够激发他们对高校管理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促使其更好地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介入,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利益制衡来有效消除内部人员集权控制的情况发生。在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只有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能够获得相对高程度的满足后,才能吸引更多的高校专项性投资、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职员工加入教育队伍、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学生进入学校深造。只有这些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得到提升,才能够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最持久的动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共赢。

2、有利于高校实现内外部各方面利益的制衡

高校和企业一样,各个利益相关者各司其职、各求其利。由于其岗位等限制,获得的信息数量和种类都是有限的,会存在一定信息不对称性,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中存在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高校的管理者掌握直接的高校决策制定权,在制定或者执行这些政策时,为了最大地满足自己的单方利益,使得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为此,高校有必要规范管理者的行政环境和整个高校治理的监督管理环境,将各个利益相关者囊括到高校治理中来,通过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衡从根源上杜绝道德风险的产生,提高高校的治理效率和财务管理绩效。例如,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各个参与高校管理与运行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以各自的方式在相关方面对高校进行了一定的投资,故高校的发展势头是否良好,是否实现了其制定的战略目标,都会影响到投资者们的后续投资意愿。投资者们为了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目标,必然会积极地参与到高校治理中来,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高校管理者的决策权和执行权进行有效的干预,阻止其进行无效或者低效的资金投资,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财务管理的绩效的提高。

此外,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高校还有一个优势,即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各个利益相关者处于不同的专事领域,且拥有不同的职业背景或信息资源,所以能够在高校管理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或者信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管理成本。

三、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设立绩效指标应遵循的原则

1、弹性与系统性原则

在设立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形成一个动态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与一般企业相似,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历经不同的生命周期,随着设立初期、成长期、稳定期等不同的发展周期,发展目标也会随之不断变化,因此财务绩效的评价指标也必须做出动态的变更,才能适应弹性的财务管理目标。弹性原则,需要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运用的绩效评价体系或者具体指标进行取舍与调整,只有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才能准确地对财务绩效做出评价,并对后续决策做出有效指导。可见,高校的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立会影响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也会受到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变更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与评价指标在与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相匹配的情况下,更能够促进高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设立评价指标时,应该系统全面地考虑各个利益相关投资者的利益诉求,否则评价指标就会失去其公允性,评级结果就会失去意义。

2、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原则

在设立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一定要涉及到财务指标的设立。例如需要用资金使用率来评价高校资金的无效使用情况,需要用科研资金的回报率来评价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何,需要计算高校资金的流入流出比率来考虑是否需要对资金的筹集或使用情况进行改善。仅仅有财务相关指标还不能够保证对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进行充分的评价,要想对高校办学过程中进行的财务管理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在设定评价指标时,就不能过分地侧重财务指标,而忽视其他非财务性结果的表现。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环境存在较多不稳定性,加上国际学校的竞争,各高校更应该充分重视对内外部坏境的判断,明确自身在竞争环境中的优势与劣势。因此,高校在评价财务管理绩效时,应充分考虑大学的报考比率、学术水平排名等指标,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充分结合,避免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可能导致的高校短期行为的出现。

3、强调只有合理的利益相关者诉求才能够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原则

并不是利益相关者提出的所有利益诉求都应该被满足,尤其是随着利益相关者数量的增多,各个利益诉求必然会产生新的矛盾点,此时要满足所有人的一切需求必然是不可行的。若是一昧地偏袒某些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不顾其合理性,则必然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就与我们的利益系统性原则相违背。通常高校在设立评价指标时,应该首先考虑对完成预期目标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并需要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决策中的作用、相关地位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以此来设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优先级。只有在全面了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之后,才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及矛盾并剔除不合理的诉求,同时在事后对不合理的利益诉求进行评判教育,从内在激励利益相关者做出合理的利益诉求,以免对高校绩效评价产生误导。另外,在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时,应考虑利益诉求的可衡量性,将评价指标与评价的具体管理流程进行较高程度的结合,使得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实现能够更好地在财务管理绩效的评价中得以反映,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结论

综上分析,由于高校性质较为特殊,不具有内在的盈利动因,故在进行高校管理绩效评价时不能像企业一样默认形成一套系统的业绩评价体系。高校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所以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权衡也较为复杂,除了要满足投资者的回报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获得学生或社会对其教学质量的认可。在设立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特殊性质,全面系统地评价高校的运行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敏:探讨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以及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5(33).

篇5

关键词:新高校会计制度 财务管理 影响

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随着公共财政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尽管原先的会计制度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过我国高校的发展,但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变化,原有的会计制度已无法适应高速变化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适时改变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从而保障高校的平稳健康发展。2013年底,经过反复修改的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得以出台。

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点

国家相关政策表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以高等院校和公立医院为切入试点,来进行会计制度的变革,从而进一步深入推进到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此次改革实行渐进式的改革思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并将基础建设的核算收入大账来进行统一审核,按照完工进度来确认科研项目的横向收入,并注重权责发生制度以确认非财政的资金收入等等。

第二,将过去高校会计只有经营收支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改为全部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度基础上的业务核算。

第三,新增了多项与公共财务改革有关的会计审查核算项目,如各部门的预算、工资、津贴和补贴的统计等。

第四,修改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以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来真实地反应固定资产的价值和准确的教育成本。

第五,增强了会计信息完整性,并对收入与支出一类的会计科目设置进行了新的调整,更准确地反映出高校的现实收支状况。

二、高校新会计制度对其财务管理的影响

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实行后,取得了相当乐观的成果,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而保障了我国高校的平稳健康发展。

1.极大地拓宽了高校资金来源

就当前我国社会形势来说,高校财务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资金渠道较单一,风险仍然存在,这些只能归咎于相关规划存在的缺陷。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教育制度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不同的管理方法,因而资金筹集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为巨大的差距。在国外,高校的资金来源是多方面多种类的,并非一味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而现如今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数据显示,国外高校由国家财政支付的资金仅占其所得资金的33.9%,而这一比例在我国则高达61.7%。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的资金渠道也日益拓宽,资金来源逐渐多样化,这种改变迫使我国必须尽快变革高校的会计制度已适应高校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系也逐渐由以前的精英式教育转变成如今的大众式教育,教育覆盖面大大增加,受教育人数也随之迅速增长,意味着必须尽快扩大学校规模,增加学校承载能力以满足飞速增长的教育需求,部分学校只得通过筹借外债以满足资金缺口,如此一来无形中增加了高校的资金风险。新的会计制度做出的一些规定改进了相关的漏洞缺口。如:条理清晰地设置收入和结余等相关科目,以便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有关方面的记录审查十分清晰,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2.更准确地核算在校学生培养成本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其收费标准也日益受到更多关注,为了减轻高校学生的家庭负担,为了建立一个大多数人认同的高校收费标准,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高等学校因文理之分和学历级别的差异导致高校的培养成本有较大的差异,但其会计核算却几乎由同一个单位进行审核,这有利于国家通盘考虑,却未顾及到学校管理的差异。新的会计制度合理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首先,进行经费的分类处理,例如科研的分开核算,加上设备的折旧,既可以量化计算出学生培养成本,同时还能减少一些繁杂的流程。

其次,新制度将企业财务的管理理论引入高校财务管理中,既可以大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又能在不同学校之间进行量化比较,如此除可以强化高校的管理制度外,又降低了教育成本,提高了教学质量。

3.更准确清晰地反映高校真实资产状况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资产中有相当大的比例为固定资产,但之前的财务体系只是按一定比例提取一小部分资金给固定资产作为其维修费用。但如此一来,固定设备购置资金就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另外,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措施并不完善,时常导致处理不够及时妥善,从而导致高校的真实资产状况与其账面之间出现误差,不能准确反映高校的真实经济状况。新制度中明确地规定了高校必须制定适合自身具体情况的固定资产目录和分类、折旧方法等,以此作为固定资产的核算依据。并新增“累计折旧”、“固定、无形资产的管理”“累计摊销”以及“待处理财产的损益”等科目,以此作为核算高校真实资产的保障,并要求通过固定资产的清理等科目,审核学校因各种原因转入清理程序的资产价值和清理其间所需各种费用等。新的高校会计制度通过这些规范,促使高校的资产使用状况更加清晰可靠,财务报表也更加细致明确,为高校负责人的决策提供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参考。

4.履行会计核算程序,有利于新制度的推行

新的会计制度中增加了与公共财政改革有关的一些核算内容,促进了新制度的推进执行。近几年我国进行了一些与高校有关的财政体系改革,其中涉及会计核算程序的改进与调整,但高校当时实行的会计制度不能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故而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新制度中新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的用款额度以及财政返还的额度等科目,和财政体制的变革相呼应,分别核算,并由国库集中的支付高校经由财政部门审核通过的用款计划和未启用的零余额账户的资金额度,并同时支付高校应收的下年度财政返还的金额。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零余额账户来核算各个部门预算的财政性资金,财政返还的资金科目中就能清晰地反映出改革单位年度结余的资金数量,从而大大地提高资金运行的透明程度,可以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使用和结余状况,客观上加强了监督机制,确保既定制度的真正落实。

5.构建了更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方便了财务信息的传递

新制度的相关规定中明确地规定了财务报告的形式及内容。其中包括资产负债、收入费用、预算收支、基础建设投资等表格项目以及相关附注。而且在改进表格格式的同时还更新了报表的构成结构,例如:将原来资产负债表的收入、支出等表项完全去除,再用负债加净资产来计算资产;把收入支出表变为收入费用表,以收入减去费用来计算本期的盈余数量等等。新报表体系更加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能够更加完整地反映出高等院校的财务、收支状况,同时为高校预算的制定提供准确的经济数据,而且增加披露财务的报表附注,为高校负责人提供更清晰、准确的经济信息。

三、结语

新的高校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其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新情况,有利于我国高校持久、健康、稳定地发展。深入剖析新制度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正确认识新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提高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确保新制度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为我国高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庄乃谐.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缺陷及征求意见稿初探[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6).

篇6

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体育文化,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对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对促进体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值得高校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体育地位的逐步提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随着师生重视度的提高而有了长足的进步。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运动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由于独生子女在高校中的比例较高,具有爱享受、怕付出的不良观念,在体育运动中碰到困难就畏惧不前,不敢克服困难。还有很多同学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只想个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出现失败相互埋怨,经常出现与队友不各或消极参加运动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计划。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体育管理中间环节薄弱

我国高等教育在宏观管理上制定了体育管理方针,也有相应的目标和评价机制,要求高等学校要努力构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紧密衔接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健身能力和欣赏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缺少相对具体的管理方法,体育的管理和执行权下放到了各高校。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混淆不清、层级结构不够科学、基层组织形式单一、开放性较弱、与外界的交流渗透不足。

2、高校体育对管理对象的要求缺少个性化

学校体育在国内已经步入正规,但同时还存在这一些因素使得高校体育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存在学生体育兴趣不足的现象。许多高校体育运动只在少部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学生中自觉进行,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修学仅以修满体育学分为目标,或者将体育课看成繁重的文化课学习间放松休息的时间,体育运动没有成为高校学生的自觉行为。

3、高校体育社园管理组织水平亟待提高

体育社团是大学校园中最活跃的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高校体育社团在飞速增长和快速发展的同时,因其管理等相关知识缺乏,学校又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使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组织松散、管理水平低、发展目标不明确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4、高校内部体育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机制落后

高校内部体育管理体制机构缺乏灵活性,也缺乏与其他部门的协同性。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管理实行的是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指挥为主,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为辅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较少考虑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也较少考虑高校体育管理与高校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协同。学校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也相对滞后。

5、高校体育健康意识不足

随着我国国民体质健康检测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国民体质状况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各级学校中学生的体质状况都远低于十年前,也低于国外同龄青少年。目前,在我国学校中,年级越高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越淡薄,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学校体育的失误和悲衰。所有这些均提示,强化国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行为,强化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三、对策及建议

体育是与文化内涵比较接近的一个领域,但我国整体上体育体制改革相对于其他文化体制改革还比较落后。借鉴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宏观管理机制和政策

(1)明确高校体育组织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应根据高校各自的特点和情况,制定具体的体育活动实施方案,高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则是落实这个方案的单位。高校的体育管理机构具有对方案的实施具有监督、指导的职权,甚至处罚的权力。

(2)建立高校间体育管理的统一组织管理机构

现有的各高校体育管理组织之间,相互联系较少,可根据地区或体育项目建立联合的体育管理组织机构,使各高校在体育活动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种组织也更具有专业性,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也较高,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3)加强高校体育运动与体育产业的结合

高校应该尽快走社会化、大众化体育教育,并尽可能地使体育专业向社会开拓进取,以教学、训练、科研和竞赛的综合优势,以及人才资源的优势,把体育院校产业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发展渠道。

(4)建立高校体育运动与其他文化活动的联系机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的发展,综合各种媒体手段,高校体育活动要融入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体育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活动形式,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

(5)完善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要从高校体育运动规范运作和建立风险保证措施两个方面形成风险控制机制。首先是根据各类体育活动的特点或比赛组织形式制定标准规范的体育运动操作流程,体育课程或比赛的组织人员要严格按流程进行组织,避免体育运动中风险事件的发生。其次,由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医疗机构共同建立风险评估和损害认定机构,由学生个人、高校以及政策主管部门共同出资与商业保险机构建立损害赔偿基金,保证高校体育运动的健康运行。

2、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具体的建议

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构建全方位的保障机制,保证体育管理的质量。

(1)树立“以健康第一”为主导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思想

学校体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培养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

(2)加强体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

应从两个方面予以考虑。一是建立起学校体育管理与外部环境的联合机制,主要包括与校外单位和校内非体育部门组成具有协调配合职能的组织机构,对高校体育工作从宏观上进行有效协调。二是建立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高效有序的高校体育管理执行机构,细化高校体育管理各组成部分,实现科学有序管理。

(3)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主体作用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相应的体育文化活动。高校的体育活动应该保证体育活动项目多样化和体育活动生活化,根据学生的特点体育活动的形式可以小型化,并做到不同人群体育活动的差异化。

(4)积极开展高校体育竞赛活动

高校通过开设高水平的传统体育项目,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体育传统,这样才能提高学校体育的影响力,适应21世纪高校的发展潮流。高校还要结合本校的实际状况,开展校内的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广大师生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将极大地改善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环境。

(5)规范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

高校应将体育俱乐部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来组织。体育俱乐部的组建并不削弱体育课的基础地位,体育俱乐部应由学校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管理和运行,体育俱乐部不能成为一个休闲娱乐组织,而是具有具体管理职责和任务的全校性官方的组织,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和教师要有备案制度,相应的档案资料要作为师生的考评资料。

(6)提高高校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

篇7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高校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12-0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国际上也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国库集中单一账户管理,规范财政资金支付方式,提高预算执行透明度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主要做法是,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对于工资、大额购买、转移性支出等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对于零星、小额性支出等采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由预算单位支付给收款人。由于取消了支付中间环节,使财政资金在未支付到收款人之前一直保存在国库,预算单位“花钱不见钱”,从制度上保障了财政资金运行的高效与安全,有利于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

一、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有利影响

江苏省高校从2005年6月开始预算内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2006年1月预算外资金也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到目前已经实行了六年,其成效日益显现。

(一)财政资金运转效率和使用效益显著提高

建立新型财政资金运转机制,改变银行账户设立方式,由过去分散、重复设置银行账户改为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统一管理。同时,改变传统方式下资金层层支付、流经环节多的弊端,财政收入取消过渡性户,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显著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转效率和使用效益。高校作为财政资金运转的重要节点,也受益良多。

(二)预算执行的透明度显著提高

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实时掌握每一笔资金交易记录,动态监控财政资金支付活动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或不规范操作问题,为解决以往资金使用中的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监控手段,基本形成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动态监控机制。同时,由于信息生成机制的变化,大大提高了预算执行信息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为高校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基础。

(三)高校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促使高校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重分配、轻管理”的传统财务管理观念逐步转变,财务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高校财务部门为建立完善的财政国库管理体系,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落实各项配套改革措施,财务监督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二、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财务管理的不利影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作为一个特殊实体,在自身管理和运行方面有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因此,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认识这些问题,有利于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更好地执行。

(一)削弱了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和理财筹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有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这一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应当具有独立的财务管理权。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的所有预算外资金都要上缴财政统一账户,由银行代收、财政统管,高校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必须严格按预算规定的用途使用。财政性资金只有计划额度,没有实体资金,并且只能根据上报的用款计划使用,未上报用款计划的资金不得使用且停留在国库内,不能供高校周转调剂使用,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压缩成单一的预算管理活动。没有财务自,独立法人地位受到实质性的削弱,对高校自主办学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取消了高校在商业银行账户,没有更多的资金可以调配使用。这样,高校就基本丧失了以往作为“优质客户”对银行的吸引力,高校通过贷款筹资办学变得越来越困难。

(二)加大了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的难度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所有预算外资金均需通过财政分户上缴,所有支出不能用自有资金事先垫付,均需按照部门预算来执行。由于高校教学、科研的特殊性,事实上,不可能把所有在未来发生情况都准确预算出来,对一些具体支出也实行明细预算存在很大难度。高校总会存在不确定因素或新突发事件发生。比如:作为主要预算外收入来源的学费收入,高校就很难作出准确的预算。通常高校要在下半年编制下一年度的部门预算,而此时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还没有确定,即使招生计划已经下达,也会涉及“招生计划调整、招生计划能否足额完成、贫困大学生学费的减免”等不可预测的情况。支出方面受到不确定因素更多。如人员经费实际支出就经常受到下一年度新进人员、工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准确性要求近乎苛刻,缺少必要的灵活性,给高校编制部门预算带来较大的压力。

(三)给高校正常的会计核算带来一些困扰

首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一个预算单位只能设立一个零余额账户,而且不得向其下属单位拨付资金。目前,高校的后勤部门大多数都是独立法人,承担大量服务保障工作,经费不能直接划拨到二级单位,势必影响这些单位正常运行。其次,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现金提取必须确定预算科目,但是往往事先根本无法估计每日现金报销内容、金额,因此每日提现不能做到与部门预算中的各个项目逐一对应,而国库集中支付又强调不能使用单位自有资金预先垫支,于是为了应付单位每天的零星报销,高校财务人员操作时会在授权支付中申请其它某一款项的取现备用,造成预算执行情况反映不实。但如严格按要求执行,预算单位日常财务工作又不能正常开展。

(四)降低了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

由于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程序不够完善,给高校资金使用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财政预算指标会下达滞后,部门预算下达时间一般为次年的三月,为了不影响一月和二月的正常工作,高校只能先用自有资金垫付。又如,高校学生住宿费的收退流程与国库集中支付要求不匹配,也容易造成资金垫付。根据目前省属高校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定,高校每月15日上缴本月所有预算外资金,住宿费也是高校预算外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数高校的住宿费均是事先预收,等到学生军训或报到统一安排住宿,再多退少补。而需退还多收的住宿费时,由于学费、住宿费均已上缴财政,部门预算部分又未安排这部分资金,就必然造成资金出现缺口。高校资金垫付数额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项目的资金需求,从而造成资金占压,降低资金效益。

(五)增加了高校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目前国库集中支付程序较为繁琐,会计人员每办理一笔支付业务,都需要在网上进行录入、复核、提交国库中心审批等程序,至少需要两人才能完成,工作量成倍增加。一所综合性大学平时业务量就很繁多,大多数高校都不可能单独设岗,财务会计人员都是身兼数职。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深入推进,人员不足和工作量加大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三、对策建议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之所以会对高校财务管理带来很大影响,主要是由于这一改革更多是站在政府管理层面和反腐层面考虑问题,对基层预算单位的现实情况考虑不多,对千差万别的行政事业单位采用一样的制度,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指导意见,操作性先天不足。为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深入推进,应当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顺应改革要求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给高校财务管理方式、会计核算程序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管理层和财务管理部门要顺应改革形势,克服畏难情绪,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深入地推进这项改革。一方面做好校内的宣传工作,让广大教职工,特别是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力量,理顺职责,配备专职人员和专用设备,为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供思想保障和物质保障。

(二)改进和加强高校部门预算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科学性是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重中之重。高校要想摆脱日常资金支付上的制约就必须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指标体系,尽可能细化每个预算项目,使每一项预算都细化到类、款、项上,使所有财政资金的支付都建立在明细预算的基础上,力求用款计划与实际支出项目尽可能一致。要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一保吃饭,二保必办,三再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来核定具体支出额度,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与用途,专项资金要细化到具体项目。在编制预算时,可以适当参考往年财务数据。预算外资金收入方面可以参考往年新生报到率以及欠费率,做好分析工作,要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在资金支付审核中,严格把好“执行关”,督促部门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在预算编制中,还应适当考虑或有事项可能产生的预算支出,根据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估算资金的使用量,编入年度预算,实际发生时就会有备无虞。

(三)统筹安排资金使用,提高资金效益

在资金使用自和主动性降低的情况下,高校要建立相应的资金流监控体系,制定周密的资金统筹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支出,实现财政资金的科学、有序、充分、高效使用。要加强与资金使用部门的沟通,了解他们对资金需求总量、支付时限、资金性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合理编制用款计划,保证资金供应。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互通平台,将项目资金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督促他们如期办理采购或支付手续。要制定完善更适合高校的支付制度,统一经费开支标准,严格按《现金管理条例》及相关制度办理提现和其它支付业务,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杜绝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现象。要积极提请财政部门充分考虑高校资金运作的实际特点,出台政策措施,利用财政资金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上的优势,缓解高校由于国库集中支付所产生的资金周转困难。高校在不和相关政策相悖的前提下,也可以考虑如何利用好预算外资金上缴财政周转期内的资金的利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抓紧完善配套管理措施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化、运行机制都发生较大变化,高校应顺应这一趋势,调整和修改相关财务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修订核算流程,杜绝不合理开支,确保专款专用,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根据国库集中支付需要,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添置更新设备,设立网上申报专线,加强与国库管理部门的联系,互相沟通,确保信息报送准确无误、反馈批复及时、信息使用方便快捷,减少审核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求高校会计人员要熟悉掌握国库集中支付的具体操作流程与工作方法。因此,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切实加强对高校会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水平与业务能力,以充分适应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需要。

四、结论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调控能力与使用效率,有利于强化高校的预算管理,有利于高校建立有效的财政监督约束机制,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现行高校财务工作制度和现实状况不完全匹配,增加了高校财务核算和资金管理的难度,制约了高校理财的自和主动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分析探讨,从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内控管理等途径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使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更好地得以在高校贯彻落实。

[基金项目:国家统计局2010年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校资产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善对策研究”(编号:2010LC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静林.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探析[J].财会通讯,2011(2)

2.付江国.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对策[J].财政监督,2009(9)

3.李英.浅谈高校国库集中支付的应用[J].今传媒,2010(11)

4.杨晓斌.进一步完善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篇8

Abstract: Accounting System of University (Draft for Soliciting Opinions) issued by Accounting Division of Ministry of Finance made comprehensive amendments on current Accounting System of University (Trial Implementation) in 2009. The reform of accounting system of university will have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on college fin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s brought by the reform, and proposes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Key words: university;accounting system;reform;financial management;influence;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56-02

1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

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执行的是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该项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在财务核算、预算管理方面,对促进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高鹇在经费来源、办学性质、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核算方法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无法真实、全面反映高校财务信息,已滞后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2009年财政部会计司以财会便〔2009〕62号下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全面修订。此次征求意见稿的核心是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基础,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财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信息需求。

《征求意见稿》改变了会计核算基础,对会计核算科目和账套设置提出具体要求,同时加强了对财务预算的控制。此项改革对高校会计信息质量、内部风险控制设计和财务人员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此次会计制度改革预示着高校整个财务体系的变更,财务部门职责、会计核算基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长期以来高校财务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侧重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涉及较少,此次会计制度改革必将会给高校财务带来较大影响。

2.1 财务部门职能的影响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不仅从会计核算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同时在财务管理方面对财务部门也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在资金筹集、预算制定和执行、风险控制等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因此,财务部门的定位逐步由以核算为主的后勤部门逐步向会计核算和财务风险控制并重转变。在定位转变过程中,上级领导的理念、平级部门的想法、以及财务人员的工作思路势必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2.2 财务人员素质问题

《征求意见稿》在以前财务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成本核算、资产清查、债务风险控制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增加要求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重心有所转变,从原来以会计核算为中心,逐步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并重转移。工作重心的转变首先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长期以来高校财务人员执行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部分年龄较大的财务人员对新会计制度在适应能力较差。同时,以会计核算为中心、重核算轻管理的做法使财务人员在预算管理、内部风险控制方面缺乏实务经验。

2.3 预算制定和执行的影响

高校预算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指导下开展各类收支的预算管理活动,但对于内部各学院以及行政部门的费用预算不能做到严格执行。

《征求意见稿》以修正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要求以会计业务的性质为标准计量当期的收入或支出,对应收或应付相应的业务确认为本期收入或费用。此项变动造成予以难度增加,对应收或应付项目必需事先有一定的预见。同时,《征求意见稿》要求基建账并入行政账户,将基建收支纳入全面预算之中。因此,《征求意见稿》在预算编制程序、预算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需要对原有预算模式进行调整,将对预算编制体系产生影响。

2.4 偿付能力的影响

修正权责发生制下,根据新制度的要求对以前的固定资产补提折旧,另一方面应确认以前未确认的贷款利息、设备欠款等隐性负债。因此,短期内高校将面临资产与负债失衡的局面,资产负债率偏高是必然趋势,同时在目前银行资金紧张的宏观环境下,高校从银行取得贷款难度将会增加,从而对高校筹资产生影响。

2.5 会计核算的影响

《征求意见稿》以修正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要求对部分收入和支出进行配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同时将基建账进行合并,这些都将对核算机构的设置、会计核算系统产生巨大影响。

2.5.1 对收支确认和债权债务的影响。《征求意见稿》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要求高校会计核算在权责发生制下正确确定各期的收支和往来,这使得会计核算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收入与支出的配比方面,对高校财务部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高校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而在原会计制度下,不需要计提折旧,由不计提折旧转变为计提折旧,这属于会计政策变更,需要进行追溯调整。因此,高校财务部门必须对已有的固定资产进行补提折旧,而资产的使用年限确定、残值确定将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涉及到资产管理等许多部门,如何协调各部门开展此项工作,是一个重要问题。此外,按照费用配比原则,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需要有相应的收入进行配比,而高等学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学费标准由物价部门控制,财政拔款属于非税收入,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因此,必须考虑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对象及范围问题。

2.5.2 基建账合并要求对原有基建科目进行清理,将会涉及到科目余额清理、科目合并等问题,《征求意见稿》尚末出台相关的细则,如何设置核算机构、改变现有管理体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3 采取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意识

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但是会计核算的重大变革,也是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重大变更。会计核算变化带来了内部管理流程、制度的改革。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涉及到各个部门,需要学校领导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转变意识,将财务部门的职能由核算职能向监督控制职能转变。

3.2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3.2.1 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高校财务面对的环境不断在改变,学校的收入来源、费用支出、核算基础、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监督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的巨大的变化。财务人员如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之上,将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环境。因此,培训将是高校财务人员未来较长时间内的一项重要工作。

财务人员需要有计划、系统性地培训。这对高校财务人员来讲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学习的契机,要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时,培训需要讲究有效性,一方面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机会,让财务人员接受权威机构的培训,另一方面,对培训的质量要进行严格考核。

3.2.2 引进管理人才 高校会计制度变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财务管理体系的变更,逐步由以核算以主向核算、管理并重转变。因此,可适当引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财务人员,安排在预算、审核、制度监控以及部门间协调等重要岗位上,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加强预算的科学性,提高预算执行力度,从而提高财务部门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3.3 强化预算控制

面对会计制度改革对预算带来的影响,高校应加强在预算管理上的投入,包括提高人员数量和质量。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建立起更加严格的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制度,建立起科学的学校内部预算体系,在预算事前、事中和事后都有监督程序,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3.4 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3.4.1 基础数据转换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改变了核算基础,会计基础数据将发生重大变动,需要对已有的数据进行清理,对固定资产折旧等数据进行评估工作,建立起完整的折旧基础数据库,满足改革后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需要。同时,对基建账套相关科目进行清理,特别是涉及到应收、应付科目应及时对账,对余额进行清理,为基建账套合并作好基础工作。

对现有的财务系统进行评估升级,会计制度改革对财务系统信息要求大幅提高,需要同时兼顾会计核算、预算管理,因此,必须对将来财务管理需要的管理数据事先进行设定,满足财务管理信息需要。

3.4.2 加强制度建设 随着高校会计制度开展,对《征求意见稿》的相关制度会不断出台。作为高校来讲还需要制定相应原执行细则。如预算控制的需要,必须制定预算管理制度,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必须制定固定资产折旧具体操作办法,基建账套合并,必须建立新的基建财务处理流程等。因此,需要出台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以适应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建平.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实现路径探究.会计之友,2010.01(下).

[2]席红梅.浅谈高校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并轨核算的设想.教育财会研究,2010.10.

[3]朱爱丽,贾天银,陈长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变化及其影响.财会通讯,2009.34.

[4]姜彤彤,武德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探析――兼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财务与金融,2010.05.

篇9

关键词:过程监督;制度创新;实施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45-02

想要创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要有具备创新精神且勇于挑战的人才队伍,尤其是科技不断进步、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高校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其教育方式必须要紧跟时代要求,力求教学创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推出,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使其实施效益最大化,就必须要对该项目实行过程监督和制度创新,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向做如下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在各大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国家还出台相关政策纲要以帮助这一项目的持续进行。然而,随着该项目申报数量的递增,也发现了诸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项目经费存在挪用现象。就实际规定显示,项目指导老师和学生严禁挪用项目经费,且有相应的项目费用报销流程,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屡有指导老师、学生钻经费管理漏洞,出现挪用项目经费的问题。例如,某校某老师通过伪造领导签字挪用经费上百万。第二,大学创新性实验项目获批数有限,多数学生无法参与项目并得到相应锻炼。每年各大高校申报的项目数量有限,获批的数量也十分有限,从而使得创新计划项目资金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往往能够获得这些资金的老师和学生只在少数,从而使得创新计划成为了少数人的项目,仅对少数人有实际性的帮助。第三,项目获批后因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或指导教师指导不力,导致项目完成效果不佳。第四,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缺乏合作创新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主要走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名额分配的形式,这就不利于大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参与合作创新活动,更无法形成相对较为完整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第五,高校缺乏对创新计划项目研究方向的实质性指导。高校大学生在接触这些项目之时往往由于缺乏经验而无从下手,理论与实际操作更不能实现有效融合,从而使得部分项目完成效果不佳,甚至会因进展不顺而停滞不前。第六,学术氛围不足,缺乏相关奖惩机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约束力不足,会直接导致师生学术交流氛围不浓,甚至一些老师会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并不会尽心尽力地为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投入过多精力。

二、过程监管与制度创新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效益

由上述问题可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需要过程监管和制度创新,以实现项目实施规范化。第一,可以大幅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学生群体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无所适从,只有有关部门及高校加强过程监管和制度创新,才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项目。第二,可以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是高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进行课题自拟,或根据学校公布的创新课题自行选择,并不断地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反复实验求证,而进行的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研究。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主体为学生,老师的作用为指导协助,这样就极容易出现老师懈怠、忽视或者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此进行过程监督和制度创新,可以督促老师帮助学生完成原定项目任务。第三,可以实现项目经费使用规范化和效益最大化。经费挪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通过制度规范经费的使用范围,通过监管确保费用落实到位,才能实现项目实施效益的规范化、最大化。第四,可以使学生参与面最大化。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开拓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使其在创新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加强对该项目的重视,在监管和制度上予以规范,会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该项目当中,从而使学生参与面不断增大。第五,可以提高现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多样,使用的仪器设备较多,通过对教学资源的监管和安排,可以实现全校项目设备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大幅提升现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第六,可以减少开放实验所需要的指导教师。通过制度创新和有效监管可以实现项目指导老师的合理化安排,以免浪费过多不必要的教师资源。

三、解决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以制度强化教师指导过程管理和项目负责学生的管理。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工作管理制度,例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实施意见》、《大学生创新计划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计划考核成绩评定管理办法》或其他的项目执行、教师职责划分意见等,将学校内部的所有创新计划项目用制度予以约束,使管理有章可循。除此之外,高校还要规范指导老师的管理职责,强调指导的可操作性、实践性和主动性,坚持以学生创新性自学为主,并强化老师自身的教育指导服务意识。

2.制定相应的指导老师激励机制。指导老师在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进行指导之时,也需要针对老师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指导积极性。具体可以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设置:第一,指导成果可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第二,学生成果在省市级以上获奖,其指导老师也要给予相应的奖励;第三,将指导效果与年度优秀教师称号或奖金等挂钩。

3.强化对项目经费用途与发票的审核。针对项目报销程序方面,要强化审核力度,尤其是在报销流程中涉及到经费用途、发票等,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报销内容的市场消费水平等予以衡量对比、严格审核。

4.融入开放实验形式,方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开放实验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力,采用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与开放式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可以达到更好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提高项目的实践性,并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待此种教学方式成功以后也可以积极向全校各专业进行全面推广。

5.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管理工作,对此,要建立一个从实施过程到实施结果均能得到客观评价的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制定考核办法,实施动态监控、科学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年终考核、学生评优、奖学金评比等相结合,提高项目实施和研究的积极性。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效益最大化离不开过程监管与制度创新,各大高校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项目考核制度、指导老师激励机制、单据发票审核机制、开放实验融入、绩效考核机制等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龙春光,陈友良,艾楚君,等.基于开放性实验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

[2]赵毅鑫,张韵一,董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

[3]唐磊,廖承德,廖博妍.教学探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实施[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

[4]潘涌璋,唐启红,张秋明,吴晓琳,桑守山.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6).

篇10

关键词:我国财政预算 绩效管理 发展瓶颈 研究

一、引言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指明确的公共支出绩效目标的制定以及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同行政评价,预算编制等环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强调财政支出的责任以及效率,并通过绩效评价促使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水平。

目前,制约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国家庞大集中的公共财政权力和比较稀缺的社会管理资源以及公众参与的不足之间的矛盾。因此,财政部门需要不断改革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制,采用新型的治理形式,对于财政预算施加有效的约束,从而不断提高我国财政预算的效率,更好的发挥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

二、制约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瓶颈

(一)制度制约

制度问题是制约我国财政绩效预算管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和瓶颈。制度制约主要体现在立法保障不足和制度供给不足两个方面。首先,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立法层析比较低,这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最大瓶颈,使得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一直难以得到推进和突破。目前,我国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法律基础比较薄弱,绩效管理改革的框架,程序以及规则都没有坚实的法律基础作为保障,使得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难以得到根本性的发展和突破。其次,我国财政绩效管理的制度供给不足,存在着制度建设比较迟缓,重点不突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比较迟缓,仍然集中于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没有将绩效管理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没有将绩效管理全面的同预算管理结合在一起,制约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仍然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发挥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发挥作用,其中包括组织实施,信息搜集,绩效报告,结果审计等一些类流程,仅仅依靠绩效评价是远远不够的。

(二)技术制约

技术制约是影响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最直接原因,技术制约最主要是指目前我国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首先,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价体系比较不完善,在评价中过多的采用定性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导致评价的结果比较粗放,不太科学。在确定定量指标的方面比较简单,使得没有总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不能的很好的区别和体现。其次,在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采用的方法不是很科学。从我国目前采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来看,目前主要采用的有目标比较法,因素分析法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比较简单的方法,没法提供准确详细的评价结果。一些比较先进的方法。例如层次分析法等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目前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标准质量不高。由于我国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起步比较迟,使得很多部门的绩效信息比较缺乏,无法为绩效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标准。

(三)环境制约

所谓环境制约是指我国推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环境不完善,导致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比较滞后。首先,我国的财政权力结构不是很合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财政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各部门以及民众掌握的权力有限,使得全面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难以开展。其次,我国的社会管理资源比较稀缺,公众力量参与财政预算管理的程度不高,制约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公众力量不能很好的参与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来,使得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非常低,没法对于财政预算管理进行很好的监督,政府部门的权力过大,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另外,会计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也是制约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三、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

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是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要不断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从而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首先,要不断的转变政府行政职能,循序渐进的建立财政部门的绩效目标管理的制度,从而实现财政部门管理制度的绩效化;其次,要不断的将绩效管理的目标细化,把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转换为可以量化的,以绩效为主的绩效目标体系,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目标管理的绩效化;另外,要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预算评价的要求,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以财政部门为监管主体,以预算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二)设置绩效管理专业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科室并配备专业人员,把绩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强化绩效管理的理念,优化绩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根据需要举办各类绩效评价的培训班和讲座,学习先进经验,再通过工作实践提高工作水平。借助外部资源,建立绩效管理专家库,财政机关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特点组织和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及社会力量、中介机构来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财政机关要加强与政府计划、审计、监察、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处理好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形成合力,保证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绩效评价的效率效果。

(三)加强财政资金收支计划的预算管理

财政资金收支计划的预算管理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财政资金收支计划管理时,财政部门要与其他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做好相应的预算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预算内资金收支计划的预算编制工作。各级部门应该根据上年的预算内资金的收支情况,结合本年度的计划和目标,科学合理的编制本年度的收支计划。在收支计划的预算编制时,要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绝对不能出现赤字预算的情况。其次,各部门要严格按照预算内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严格的予以执行。各级部门要严格按照收费标准来进行收费,在相关支出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指标来执行,专项支出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规定来执行,并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另外,要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合理性,严格执行绩效分配,中期评估和结余结转制度。在财政项目资金的分配使用方面,要严格按照绩效管理的相关手段,对于项目资金进行严格的绩效评价,对于执行不到位和无法执行的项目资金,要调整到更加需要的项目中去,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全面提高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水平

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因此,全面提高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是推进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关键。首先,要提高财政绩效评价的立法层次,从法律层面上为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支撑保障。要根据绩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推进绩效评价的法制化进程。其次,要不断加强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协调。绩效评价工作除了财政部门之外,还涉及到很多部门,是一项系统综合的工程,因此,要形成以财政部门为主导,各部门积极配合,公众广泛参与的绩效评价工作机制,从而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效率。另外,要不断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实用性。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坚持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指标评价方法,不断的提高定量分析的比重,尽量减少定性分析。

(五)大力推进财政预算透明公开化

财政预算的透明公开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是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提高预算编制的具体性和完整性,将收支的分类不断细化,财政部门要编制中期财政预算,健全预算报告制度,并提高预算公开的主动性,定期的向社会公众公开预算政策,预算制度,预算收支以及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等信息,使得社会公众能够全面的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其监督的作用。

四、总结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门,财政部门应该重视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不断的采取措施,突破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约束条件,从而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玲香.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