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诉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申诉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对学生合法权益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教育行政执法的实际,为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制度。
一、申请范围:
1、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受侵害的;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受侵害的;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生证书的权利受侵害的;
4、对学生给予的处理不服的;
5、学校、教师或其他人员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受侵害的。
二、受理申诉部门:
1、学校成立以李淑玲为主任、何永根书记为副主任的《学生申诉办公室》。
2、申诉须写明申诉人的自然情况,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诉请求、请诉理由、其它有关情况。
三、调查、听证办法:
1、学校申诉委员会或学生管理部门接到学生或监护人的申诉材料后,组成三人以上的调查组,对申诉的内容进行调查核实,并作笔录;
2、属校内申诉委员会受理的申诉案件,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取得佐证材料,然后召开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以及被申诉对象等方面人员参加的听证会,进一步核实案由;
3、调查、听证过程的笔录或听证材料的记录,由当事人签字后存入档案。
四、处理:
1、依据《教师法》第八章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所在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C、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所列情况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学校接到学生或监护人提出的申诉书,在30日内做出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由当事人签字后存入其个人档案,作为今后考核的依据。
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申诉制度;高校管理权;现状;完善
近年来,高校学生把自己的学校推上被告席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不禁让我们提高了对此问题的重视,的确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教育部200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有一项称应当建立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此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矛盾,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概论
(一)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涵义
原国家教委1995年颁布的《关于实施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建立和健全教师、学生的行政申诉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生的行政申诉,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受理。”现在,我国高校申诉制度分为两种,分别是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两种。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即高校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处理决定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的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时,请求有关申诉受理部门改变、重做或采取其他措施维护高校学生受侵害权益的一种行政救济方式。
(二)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相关概念
1、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类型
高校学生神术制度的类型主要分为校内申诉和校外申诉两种。新《规定》要求学校成立本校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学生对取消其入学资格、勒令退学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等存在有意义的必须受理他们的申诉,此为校内申诉。校外申诉是指向当地教育部门提出的申述,新《规定》六十三条规定,“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2、高校学生申述制度的特征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具有法定性、专门性以及非诉讼性三个特征。非诉讼性是指学生申诉制度是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在高教领域为了保护学生权利由高教管理机关设置的一种非诉救济途径,是“不以生效的判决、裁定为必要前提的向司法机关以外机构提出的不服各种处分、处罚,要求改正的申诉”。
3、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学生法律意识的觉醒开始在高校的管理权中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而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建立更加提升了学生民主意识,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建立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依法治校、推动建立更好更新的高校管理制度的需要。
二、我国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研究现状
我国国内内对于学生申诉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及处分行为的定性。国内有种观点认为,高校有民办与公办高校之分,处分的性质也因学校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定性,民办的属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合同契约关系,而公办的则为行政授权主体的行政行为中的处分行为。
第二,高校在处理学生申诉过程中应用的原则。在理论上,学者对申述过程中的原则有着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是应该的严格遵守“申诉不加重原则”,执行“回避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处分权的设定应遵循和适用“法律保留原则”。
第三,高校制定的规则规定与上位法相冲突。比如说某些高校所制定的校规校纪违犯了上位法的要求,通常我们所熟悉的高校校规中“发生‘不正当性关系’开除或劝退”,但是在我国的法律中除了赋予学生受教育权、申诉权、权等权利以外,还规定学生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完善高校的学生申诉解决机构。在学生进行申诉的过程中应当完善告知、复议程序,建立健全中立的解决机构。许多高校引用了正当程序的核心听证制度,但该制度还存在比如听证范围依然狭窄、听证前置仍待努力、听证组织独立性不强、听证程序的救济机制缺失等主要问题。
三、我国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完善
首先,应当完善高校学生的申诉范围。校内申诉机构受理申诉范围狭窄,校外申诉机构受理范围不够明确,是申诉范围上最大的不足。这样的现象会严重导致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救济,很难达到全面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立法初衷,但同时并不是学生申诉的范围越多越广越好,要兼顾其现实性和可行性。
其次,应该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处理机构。(1)申诉处理机构人员配置方面的完善,直接选举委员,委员会主席由全体委员投票产生,有利于公开、公正、公平;保证校内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教育界专家学者、律师”的比例;同时,教师代表要兼顾学校的单位性质比例,从而使决定更具有公正性。(2)申诉处理机构职能的完善,申诉处理部门应当具有调查和审查权以及有限变更权,当然,申诉处理机构应更多地呈现出职能的独立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能够保证其决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最后,应该完善高校学生申诉程序,都说“只有公正的程序,才具有产生公正结果的能力”,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完善不仅仅为了程序合法,更重要的是程序公正。就个人意见而言,应该加入告知程序、说明理由程序、听证程序、送达程序等来进一步完善学生申诉程序。
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高效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的冲突与权衡》研究成果,项目类别: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310476050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周佑勇.高等教育行政执法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95.
[2]孟鸿志.中国行政组织法通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贺日开.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合理定性与制度重构[l.法学,2006(9).
篇3
一、建立合法的处罚程序制度
行政管理行为的合法性,不仅表现在合法的内容,而且也包括合法的形式。合法的形式是行政管理行为的有效保证。法律也规定,当事人不服具体行政行为时享有知情权和申述权,是程序上的一般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促进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且也有助于保护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利。由于高校在处分学生时,学生几乎没有知情权和申述权,几乎是无条件地接受处罚的结果,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因此,根据法治的精神和权利至上的理念,在处分学生时,高校必须事先通知学生本人,向学生陈述处分的根据和理由,并允许学生陈述、申辩,并在对学生做出处罚的最终决定的会议上,允许学生听证,让学生参与被处分的过程。对于这些系列的程序,高校必须在内容上用文字加以明确,并形成制度。
二、建立有效的申诉制度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申诉权是救济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权利受到侵害之后,恢复、补救和纵自身权利的重要途径。虽然教育法的有关规定赋予了受处分学生的申诉制度,但如何行使申诉权利则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致使受处罚的学生申诉无门。目前,急需对学生申诉的机构、时效受理期限、不服申诉的救济途径加以说明。依笔者之见,高校应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校方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协调的申诉制度。比如,处分学生时事先通告学生,向学生说明处分的依据,允许学生的陈述、申述、听证,学生享有学校对该处分进行复议的权利以及向学校的主管部门提供行政申诉的权利等等。
三、管理制度法律化
高校的管理制度依制定主体和规范内容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两类: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外部制度指国家有关机关或部门制定的适用于教育行政或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或称教育立法。包括《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就这一部分而言,我国的立法在形式上较为完备,但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保留了较多的“人治”色彩。《高等教育法》作为针对高等教育的特别法竟然未对高校必须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及学生和校方的权利、义务、纠纷的解决等内容加以全面规定,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而在这方面国外的立法远远走在我们前面:比如在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学生、教师、家长的权利与义务等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法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大学校长必须依法管理学校。同时法国的教育司法制度相当健全,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纠纷可能通过教育系统内部的司法制度或教育系统外部的行政诉讼制度来解决。
在我国,尚没有规范某一大学内部管理的法。原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1990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条文的说明》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行政法规,不能也不可能规定的太具体,各地区高教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可在此《规定》的原则下,制定实施细则,由此,各高校可以自行制定校规。
篇4
一、学生教育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基本内涵
学生权利本位是指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权利而不是以学生义务为起点、轴心和重心的教育管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从以道德和政策管理为主转向依法管理和以德管理相结合的必然趋势。从学校看,大学生的合法权利能否实现或不被侵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管理是否坚持了以人为本,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否在制度设计或执行时都遵循了合法、公正的原则,尊重了学生的权利。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必须明确学生权利的范围。首先,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不是未成年人而是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自主能力的人,其法定权利大于中小学校学生的权利范围,这是高职院校学生不同于中小学校学生的根本特点。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受教育者,二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由此决定了在校大学生权利的双重性。作为受教育者,高职院校学生享有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规范规定的受教育权,如学习权、听课权、结社权、勤工助学权、毕业权、学位权等权利;作为公民,高职院校学生享有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规定的完全的公民权,如人格权、人身权、结婚权、选举权、财产权等权利。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对于学生两种权利的关注尤其是对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权完整性的关注很不平衡,重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忽视学生公民权的完整性。所以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充分反映高职院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完整的公民权。
二、设计学生管理制度要遵循学生权利本位的原则,完善权利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从行政法学的角度看属于学校管理的抽象行范畴,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所做出的学校教育管理行为规范。一般而言,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一是实现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包括教育救助制度和教学公开制度、生活保障制度;二是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包括学生处分等级、处分决定、处分告知等制度;三是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包括校内申诉制度和听证制度。学校制定这些教育管理制度的宗旨和目的必须符合学生权利本位的原则。高职院校要真正构建起一套集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于一体的学生权利保障机制,应注意和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间题: 首先,制度内容的合法性。这是学生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模式的学生教育管理都必须首先制定内容相对完备的规章。法治化模式下规章制度的制定绝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悖或相抵触,尤其是涉及学生权利的限制或剥东
其次,处理程序的正当性。这是学生权利保障的基本要求。正当程序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没有程序的正当,就不会有过程的公开和结果的公毛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活动中,特别是在做出影响学生权益的处理或处分决定时,应当事先告知当事学生,向其说明理由和依据,同时要通过适当方式给当事学生以陈述、申辩的机会,让当事学生参与到处理程序当中来。
第三,权利救济的必需性。这是保障学生权利完整性的必要环我有权利就必然有救济,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法治精神和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权利的事前保障,还应体现在权利的事后救济上。就高职院校内部而言,申诉权是救济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认为权利受到侵害之后,恢复、补救和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途径。虽然新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机构与人员的设置、申诉主体、申诉范围、申诉程序、申诉的时效与处理期限等,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形成合法的制度机制,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其更加完善。
三、学生教育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并不排斥德育
篇5
关键词:高校管理权;学生权利;冲突;平衡
近几年,因高校管理而引发的大学生与母校的纠纷案件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因高校管理而引发的纠纷其本质上反映了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冲突与对抗。高校作为独立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基于自身发展和教育目的的需求其应当拥有自主管理的权力;而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同样拥有其作为公民和受教育者所不可或缺的权利。两种权利(力)在行使的过程中基于多种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容易使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对立化,如何化解和平衡二者的权利冲突是高校管理法治化进程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现状: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的表现
案例:2013年3月10日上午,新疆大学法学院学生李某代替同学补考 “大学英语C”考试。开考十分钟后,监考教师发现李某替考行为。3月18日,新疆大学法学院出具加盖公章并由副院长签字的纪律处分审批单,处理结果为:取消李某申请学士学位资格。李某于当日在学生本人签字栏中签字。3月19日,新疆大学学籍科在纪律处分审批单意见栏中的意见为:根据规定开除学籍处理;4月15日,新疆大学教务处在纪律处分审批单意见栏中的意见为:同意开除学籍;同日,新疆大学召开“2013年第4次校长办公会”,该会议决定开除李某学籍。4月24日,新疆大学作出新大校字2013第58号处理决定,对李某考试作弊行为作出开除学籍处分,未书面向李某送达该决定。李某向学校申诉、教育局申诉,均维持学校决定,遂诉至法院。一审法院认为,新疆大学对李某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违反法定程序、适用法律错误,应予撤销。后新疆大学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1]
上述案件是近几年发生在高校与学生之间最常见的诉讼纠纷。分析案件我们可以发现,高校管理权在行使的过程中可能会与学生的多种权利产生冲突。首先,高校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受教育权是指受教育主体公平、公正地普遍享有各种类型和各种形式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42条规定了受教育者基于受教育权享有的衍生权利,包括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以及对学校处理决定不服进行救济的权利。该案中,学校最终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剥夺了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严重影响了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近几年,学生诉高校的大多数案件均是由于学生对学校作出开除学籍或取消学位授予这样严重影响到学生受教育权实现的行为不满而发生的,体现了高校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其次,高校管理权与学生程序性权利的冲突。尽管我们通常从实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权利,但不应该忽视程序性权利的存在及其意义,任何一种利益或实体性权利都必须通过程序而实现或获得保障。根据《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学生对学校的处分有告知权、申辩权、听证权、申诉权、诉讼权等程序性权利。分析该案可以发现,学校学籍科作出的开除学籍的意见、教务处作出的同意开除李某学籍意见均未向李某告知,侵犯了学生的告知权;新疆大学召开校长办公会前,未听取李某的陈述和申辩,侵犯了学生的陈述权与申辩权;学校在作出最终处理决定后,未提供证据证实已向李某送交该处理决定,侵犯了学生的送达权。同时,被告新疆大学未考虑开除学籍的处分结果与原告李某替考作弊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性程度相当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享有多种纪律处分可选择的情况下,择其最重者予以处分,侵犯了学生公平对待的权利。最后,高校管理权与学生其他权利的冲突。除了本案所折射出的高校管理权与学生上述两种权利的冲突,在实践中,学生的其他权利类型也会与高校管理权产生冲突。例如:因学校随意对学生罚款而侵犯学生的财产权;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不当言论的评价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学校随意公开学生的个人信息而侵犯学生的隐私权等,都是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表现。
归因:权力与权利的博弈失衡
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表现实质上反映了权力与权利的博弈过程。在高校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场域中,高校管理权的性质为行政权力,具有权力属性。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其所享有的一般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和作为受教者所享有的特殊权利都属于权利属性。在高校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双方所拥有的“权力”与“权利”将进行博弈,在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双方会作出不同的策略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1.权力主体(学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高校作为权力主体的拥有者,其在与学生权利博弈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双重影响。从内在因素来说,权力本身具有扩张性。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总结出的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1]高校管理权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外在制度的约束,权力主体必然会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从而很可能会伤害到行政相对人(学生)的权利。从外在因素来看,目前,高校管理权的外部约束与制衡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是高校管理法律制度还有所欠缺。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修订不够及时,有些内容明显滞后,法律规范的用语不够严谨,存在程序性规范少,可操作性差,可诉性弱等问题。其次,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学校内部的权力具有多元性,如校长行政权、党委领导权、民主管理监督权等。目前,高校行政权力特色突出,民主参与权与监督权的权力色彩弱化,如果不同权力主体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那么必然导致某种权力的扩张或滥用,从而侵犯学生的权利。
2.权利主体(学生)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学生在高校管理过程中作为行政相对人,如何选择行使自身所享有的权利也会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内在因素来看,主要受到自身权利意识与主观维权态度的影响。当学生对学校处理决定不服时,如果学生权利意识弱化,维权态度不明显,大多会选择“忍气吞声”,避免与学校发生正面冲突,其结果容易助长高校权力的继续滥用。不过,随着我国民众权利意识的增强,学校如同社会一般,正处在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2]学生的权利意识与主观维权的态度日渐彰显,已经开始形成对高校管理权行使的一种制约。从外在因素来看,学生权利救济渠道是否完善成为学生是否主张权利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权利救济机制不完善或渠道不畅通,学生寻求不到有效的救济渠道则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博弈的结果是高校与学生的冲突日益严重,无法达到权利(力)的最优均衡状态。反之,如果双方可以寻求到最优的化解纠纷的渠道,那么二者会在合理的范围内达到权利(力)的平衡。
对策:平衡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的建议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并非只是一套静态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而是由居于不同利益层次的多方利益主体,也就是权力结构中的不同权力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形成的互动和博弈过程。学校治理应当是一种善治,其基本要求是法治。所以,笔者将按照法的动态运行的过程,从法的制定、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三个层面来探讨平衡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关系的路径。
1.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法律制度体系
法的制定是法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法规是高校行使自主管理权的基本依据,也是国家对高校行使管理权的规范与监督。我国目前对于高校管理权行使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但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该规定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合高校管理的规定。2015年11月,教育部就该规定中的学生创业、学籍管理、学分记录、转学转专业、纪律处分等都进行了相应修订,并公开征求意见,可以说是立法的进步。国家层面的立法应进一步明确国家对高校管理的具体要求,特别是要明确哪些相应的权力可以授权给高校行使,从而使高校的管理权具有合法来源。同时,高校内部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和大学自治的要求,学校有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管理学生和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是学校制定规章制度要遵守法律保留原则,符合理性与常识,不得超越法定权限和教育需要设定义务。学校要依据法律的原则与要求,制定并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学校制定章程或者关系师生权益的重要规章制度,要遵循民主、公开的程序,广泛征求校内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保证师生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2.建立高校学生管理过程的正当程序
程序是法治的核心,是法治从法律形态到现实形态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实体性权利的保障。依法治校理念要求高校建立正当的管理程序,因为没有正当程序就难以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实现公开和公平,学生与高校的冲突与矛盾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学生管理制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公平公正和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基本权利。对学生进行处分,应当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依据充分、程序正当。同时,高校还应设立一系列相应的程序制度。例如:听证制度,当高校作出涉及学生利益的重大事项或者重大决定之前,应允许学生进行陈述,组织不同利益主体的代表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说明理由制度,当高校作出对学生不利的决定时,必须说明作出该决定的事实原因和法律依据;时效制度,高校对学生的处理尤其是对学生的申诉请求不能无限期地拖延,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保证学生可以及时救济被侵权利。
3.构建多元化的高校学生权利救济体系
“有权利就必须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真正的权利”。[3]救济作为一种寻求权利保障的行为或过程,对于任何的权利实现都是必不可少的。权利救济也是法的适用环节。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权利救济渠道是平衡高校自主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高校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首先,完善学生申诉制度,包括校内申诉和行政申诉。虽然目前各校基本都建立了学生申诉委员会,但在申诉的处理程序方面并不完善。学校应当建立相对独立的学生申诉处理机构,其人员组成、受理及处理规则,应当符合正当程序原则的要求。学校处理学生申诉,应当建立并积极运用听证方式,保证处理程序的公开、公正。对于行政申诉来说,应尽快出台办法确定申诉范围及管辖,明确申诉的程序,对提出申诉、撤诉、申诉受理及处理的形式、时效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其次,可以引进具有专业性、中立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教育仲裁机制。教育仲裁委员会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学校代表和学生联合组织的代表组成。教育仲裁适用专门的仲裁规则,以宪法、法律和教育类法规为裁决依据。虽然教育仲裁制度目前在我国教育法律救济领域还处于缺失状态,但其所具有的效益、公平、及时的特征无疑为我们解决教育纠纷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最后,应进一步完善司法救济途径。2014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九批指导性案例中的38号“田某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确认了高校作为授权行政主体的诉讼主体资格,那么哪些事项可以使高校成为可诉主体呢?笔者认为,如果学生与学校所争议的事实足以影响学生获得或失去作为学校成员,即学生这一特定身份,如不予录取、开除学籍、不发放毕业文凭和授予学位等,应允许学生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司法救济。因为该类事项将导致学生实质性地位的改变,性质严重,对学生受教育权的影响重大。如果学校从事的是普通内部事务的管理,如制定作息时间、宿舍楼的管理等,学生因此受到不足以影响其获得或失去作为学校成员身份的处理决定,则不应成为司法审查的事项。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天津市高等教育法律救济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CE4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
[2]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75.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31-01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体制问题
现有的管理条文,其内容多为禁止性、限制性规定,宏观规定多,条文过于简单、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更有许多领域没有涉及,造成明显的法律空白。学生管理执法不严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虽然在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但可操作性不强,如在考试中违法乱纪现象层出不穷,但针对这种现象一般学校都只采取的是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有的甚至因为这是小行为,通过走后门的形式取消学校对其的处分,因此在执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漏洞与问题。学生管理程序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学校执行法治管理的效果,漏洞使这种法制缺失更加严重。
(二)学生管理的立法缺陷
1、学生管理立法冲突严重
高校在管理和处分学生时,往往把校规作为直接依据。严重忽视了公民的义务,这就有宪法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从体系化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教育立法,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管理程序立法缺位,学校在制定这些制度时,往往只是考虑如何控制学生的行为,至于学生的权利、心理成长和精神发展则考虑不多。
2、校规权利与义务严重不对等
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只强调学生“应该”、“不得”,而忽略学生“有权”怎样。这就相当于在法律中只赋予了公民义务。而没有给公民享受其应用的权利,似乎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只针对学生,只有学生违法乱纪。正当程序与学生权利救济欠缺学生的正当程序应该加以维护,学生的权利救济,听证权,申诉权都属于正当程序的组成部分,应当在教育法律法规中加以规定,换言之,没有救济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
(三)管理者法治观念淡薄
教育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学校管理理念陈旧。传统的高校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适应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法制化建设的途径
(一)管理理念法治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体现人文关怀与法治理念,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理念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领跑者,应是继承和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优秀青年。
(二)管理依据法治化
1、法律优先
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中,应对被管理者的权利义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并对现有法规进行整理,出台保障学生权益的法律,建立一脉相承的法律体系。应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学校和学生的各种行为,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做到法律优先。
2、合理性原则
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还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空间,因此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不仅要合法,还应当合理,这里的合理是指应体现公正合理的法治精神。
(三)管理程序法治化
1、完善听证制度
在做管理条例的同时应该征求学生和意见,多与实施的当事人做沟通,使得制度更合理化。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2、完善申诉制度
学校可以设立专职的申诉委员会,受理学生的申诉请求。健全教育行政复议制度学校应关心学生的心理诉求, 解答学生的疑问,及时纠正基层管理者的违法行为。
3、构建教育仲裁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完善学生的权利,通过一定的途径和程序,解决权利冲突或纠纷,使其规范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因此,学校应构建教育仲裁机构,完善仲裁制度。
(四)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之间进行合理联系
1、将校内申诉为前置程序
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当学生权利受到侵害时,切实保障学生的权益,将校内申诉作为前置程序,那样不仅将法治公平。透明化,而且成为维护学生权益的有效渠道。
2、申诉制度与诉讼制度衔接问题
学生管理法治化与道德建设相结合高职院校管理的法治化是运用法律的思维模式来管理高校,追求法律精神所体现的公平和正义,积极为师生服务,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转变管理观念,师生增强法律意识,主动依法行事,一切皆以法,作为行动的最高准则。而在高职院校的法治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将法制化与道德建设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高职院校真正走上管理法制化的道路,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篇7
为规范航空货运黑名单管理,推进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根据《航空货物发运管理办法办法》、《危险品运输管理办法办法(试行)》、《航空货物运输经营者信用管理办法》、《航空货物运输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专指民用航空货物运输市场黑名单,是指具有违背航空货运诚信守诺原则、严重失信等不良行为的托运人员。
第二条 航空货运市场黑名单管理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属地管理、动态调整的原则。
第三条 托运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列入黑名单:
(一)有对航空运输市场产生严重影响涉及失信行为的;
(二)连续两次发现托运货物不符合航空货物运输标准的。
(三)发现托运货物隐含危险性物品的。
第四条 黑名单每半年认定一次,周期为每年的1月1日到6月31日,黑名单在承运人发现托运货物不符合条件后及时认定。
第五条黑名单初步认定结果由货运及安全检查部门进行审核认定,并将有关信息上报部门、并在服务窗口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
第六条 黑名单的公示内容主要包括:
(一)托运人信息:姓名、个人身份证号。
(二)对运输市场产生严重影响涉及失信的行为;
(三)行政处理、处罚的主要内容;
篇8
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保障学生在校学习的合法权利。具体来说,也就是高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表现出诚恳负责的品质或行为合理合法的管理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自身行为,与学生之间建立坦诚、互信、和谐的关系。提高在校学生对学校办学宗旨认同感,在保障学生自身权利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1)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所产生的纠纷,这里的人身伤害纠纷特指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件。这也是高校中频繁的纠纷事件,现在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和校外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2013月6月20日发生的同济大学踩踏事件,造成多名学生受伤。这件事件的处理将牵扯到学校、家庭、司法等多方面,加上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所造成的伤害将影响一个家庭,如果处理不当将引发很多的社会问题。(2)维护学生财产权利所产生的纠纷,高校学生目前人均拥有手机和电脑的比率非常高,有些不法之徒利用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利用各种骗术骗取或盗取学生财物,高校行政管理措施不完善,很难保证维护学生的财产权利。(3)保障学生受到公平教育所产生的纠纷,每位来高校学习的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纪律,但是同时学生也有一定的自由范围,重庆某高校两位热恋的学生在教室有亲昵行为学校作出开除处理,而后两位学生学校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2高校行政管理行为中法律风险分析
2.1高校行政管理法律意识薄弱是造成纠纷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管理工作中对于学生的管理以不违反校纪校规为标准,具有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特征,这就必然导致行政管理和防范纠纷风险措施明显不足。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规范学生的在校行为而对如何保障学生权益很少有规定,在制定规章制度中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严重失衡。高校通常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学生过于简单,没有明确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只是认为是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法律关系不明确。而管理者在对于如何维护学生的权益、规范高校的行政管理行为没有充分的重视,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面临严峻的考验,除了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者法律意识的提高显得就尤为重要。2.2在处理与学生的纠纷中过于草率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大学生享有告知、申辩、听证、申诉、和上诉等程序性权利。目前我国高校在处理与学生纠纷中,很少有高校在学生管理条例中对发生纠纷情况中有关于学生申诉的程序,往往就是一个书面通知或一份处分材料。目前高校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高校在制定规章不得不考虑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作出详细合法的可行性制度。2.3相关政策法规滞后随着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学生自身维权意识到与学校之间是平等的,这给高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很多情况下不认为自己犯错而是学校的规定太过于死板,而目前的法律又不太健全,无法跟上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造成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不明确,过错方不明确,责任不明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也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高校在严格依据各项法律法规处理纠纷时,也应该加强依法管理和依据法律解决纠纷的能力。
3建立高校行政管理行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篇9
2004年3月,朱某受聘于安徽省某国际度假山庄,担任综合部经理。赵某接任总经理职务后,经一段时间的了解,认为朱某不胜任综合部经理一职,建议朱某主动辞职。朱某对赵某给予的评价保留个人意见,但同意递交辞职报告。
后赵某立即召开了中层干部会议,宣布鉴于朱某工作不力免去其综合部经理职务。当日,朱某就此事向总经理室递交书面专题报告,要求按照《劳动法》《安徽省劳动合同条例》和《某国际度假山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办理离职前的有关手续。2005年3月24日,该度假山庄以文件形式免去了朱某综合部经理职务,同时对其予以辞退。
由于就有关补偿、工资及社保问题与公司多次协商未果,朱某于2005年4月6日申诉到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要求公司全额支付加班工资、经济补偿金及额外赔偿金等,还要求以5倍的赔偿金对其进行赔偿。朱某还认为被诉人没有按《劳动法》规定,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告之申诉人解除劳动关系,要求被诉人赔偿相当于申诉人1个月工资的赔偿金,并补缴自2004年3月~2005年3月在该度假山庄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同时朱某称被诉人的行为造成了其社会名誉及精神上的伤害,也应予以赔偿。
【处理结果】
对此案,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作出了如下裁决。
1.被诉人在解除与申诉人朱某劳动关系的同时,一次性付给申诉人5531.01元,其中:
经济补偿金:2个月×1886.17元(申诉人解除劳动关系前12个月平均工资)-2020元(扣除已领取部分)=1752.34元;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的标准给予朱某经济补偿,增加额外的经济补偿1752.24元×50%=876.12元;
补发2005年2月份淡季工资1290元;
用人单位无故拖欠申诉人2005年2月份工资的额外经济补偿金1290元×25%=322.5元;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前30日通知申请人解除劳动关系,支付申诉人本人1个月工资的赔偿金1290元。
2.申诉人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个人所欠的养老金1770.32元,失业保险金246.48元,合计2016.8元,用人单位一次给被诉人。
3.被诉人依法为申诉人缴纳申诉人在其工作期间的养老保险金5625.88元,失业金492.96元,合计6118.84元。
上述两项合计8135.64元。由被诉人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代为办理缴纳。
4.申诉人朱某的其他请求没有法律依据,予以驳回。
【评析】
本案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申诉人与被诉人的劳动关系
朱某进入被诉人安徽省某国际度假山庄工作,双方虽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条、第17条之规定,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被诉人在免去申诉人综合部经理职务的同时将其辞退是否合法
申诉人朱某工作不力,根据《某国际度假山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规定,经经理办公室会议研究决定后可以免去其综合部经理职务。但是被诉人在下文免去申诉人朱某综合部经理职务的同时,予以辞退,其做法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规定。因为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的《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已废止,对申诉人只能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6条第2款解除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关系,但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朱某。同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及《安徽省劳动合同条例》之规定,予以经济补偿。
篇10
1.高校教育管理权利定性模糊,主体地位不明
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及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问题,是处理和解决高等教育管理各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由于我国法制发展起步较晚,教育体制改革仍在进行之中,教育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当前我国教育法律制度的局限性以及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及法律责任的不明和混乱。同时,高等学校作为授权行政主体明显与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国办教育向社会化教育体制转变,政府简政放权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利的方针政策相背离。也正是这种混乱和模糊直接导致了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界限不清,给教育管理带来困难。
2.我国教育救济法律制度的缺失
没有保障的权利就是无权利。我国教育救济法律制度的明显缺失注定了公民对受教育权利享有的不充分性。首先,《教育法》第42条受教育者享有权利第四项规定:“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明确规定了受教育者对高等学校处分行为的不可诉性,实际上是剥夺了受教育者的司法保护权利。目前我国的法律还没有关于教育管理争议申诉适用的法律规定。此外,申诉受理机关是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之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由其作为申诉裁决机关有悖于裁决的公正性,是严重违背法治公正的。
3.高校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失范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守则、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法律失范和其中越权、违法规范的存在。《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学校可以制定教学管理和学生行为管理的实施细则,但《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却没有对高等学校制定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的原则、权限、程序、备案检查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从而为这些规范性文件中的越权、违法规范的存在敞开了大门。学校与受教育者之间地位上的不平等决定了受教育者不可能对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问题产生质疑。同时,时间上的时效延续,又使这些规范成为教育管理不可辩驳的管理依据。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法制化水平的提高,高等学校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与法律的必然冲突就成为教育管理引发争议的另一原因。
二、高校教育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1.教育理念的法制化
对人的尊重首先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学校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人的基础。应该明确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权利的法律性质,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现行的教育法律制度对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权利法律性质的规定存在模糊,教育管理者责任的确认存在因难,这是当前困扰教育法治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当前的情势下,实际上就是要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权利的法律行政授权、教育民事权利能力和自成一类特殊法律权利中做出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彻底从国办教育体制下的教育管理制度中解放出来。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学校必须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自身行为也必须合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尊重并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教育者的首要义务。因此,应当将教育关系作为一种法律关系,真正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来对待。这才是一种符合时展要求、体现现代法治意识的教育理念。
2.教育行为的法制化
首先,在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上,应坚持以法律的评价为主。如果以道德这样一个易流动的概念来评价学生的行为,往往失之偏颇。其次,慎重对待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并保障的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不能被任意限制和剥夺。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及其授权的机关或组织可以随意分配、处置教育资源,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处置。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更多地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契约行为,不是能够随意处置的。因此,要健全高等教育管理救济法律制度,完善高等教育管理责任制度。首先要将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利益维护纳入司法保护的范围,贯彻司法最终的法治原则。其次要在健全申诉等非诉讼救济法律制度的同时,结合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权利的性质,确定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司法救济适用的法律及规则制度,完善教育救济法律制度体系。
3.教育制度的法制化
深入贯彻教育体制改革精神,落实高等学校法人地位,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教育管理,遵守法律保留、法律优先、程序公正、比例合理的法治原则,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加强教育法治建设,完善高等教育法律制度体系,重点解决好以下几项制度的建设:第一,要建立高等学校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查制度,确保学校管理依据本身的合法性。第二,要在现行经济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健全高等学校教育投资、资金管理法律制度,确保国拨资金的依法、合理使用。第三,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把督导和评估的结果作为国家对学校进行拨款投资的重要依据,落实民办高等学校与公办高等学校同等法律地位,以适应WTO对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
4.教育管理中法律素质的培养
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需要一个良性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平台。提高国民素质,也不仅仅是一项政策性的需要,更成为当前构建和谐型社会的迫切需要。公民法律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涉及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行为等各个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用法律手段调节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要求这些这些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要提升学生和学校的法律素养,宜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只有从思想和行为两个维度进行朔造,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才能得到切实提高。再次,应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实际应用能力。仅仅了解书本上的法律知识还不够,需要给成人教育对象进行一些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要逐渐掌握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做出一个适当的符合法律精神、法律规范的判断。最后,还需要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人们在思维时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则,否则,其结论会是错误的。法律条文的运用须以正确的判断为前提,特别是当案件扑朔迷离,难辨真伪时,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 上一篇: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办法
- 下一篇: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