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

篇1

(一)前期分析“远程教育学”在应用混合学习的过程之中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前期分析,这是混合学习应用的基础,也是“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必要前提。为了更好的将混合学习应用到“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之中,我们应该进行全方面的前期分析,主要包括对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两个板块。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是科学的课程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分析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因材施教,让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课程设计的落脚点,因此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分析。

(二)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课堂教育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形式,这种混合形式可以更为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师资的合理利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次,应该注重活动形式的混合,为了更好的促进“远程教育学”课堂设计的进步与发展,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之中我们也将活动形式进行了混合,有效实现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以及在线讨论的活动混合,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混合学习方式的落实,提高教学设计的效果。

(三)学习策略的设计课程设计之中学习策略的设计也是重点,在混合学习方法应用的过程之中我们也要将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混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远程教育学”教学设计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因此,在学习策略的设计之中应该从:积极交互、学习支持以及协作学习三方维度来进行,综合应用这三种学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习策略的有效混合,为“远程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前提与保证。

(四)混合学习资源的设计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资源中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当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计算机课件、案例视频以及相应的研究论文等。在线学习中应用了Moodle学习管理系统支持在线学习。根据课程的前期分析及活动的设计,在学习平台中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工具和资源来支持在线学习活动的开展。“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过程之中,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平台来掌握相应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知识与理论,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远程教育学”的课程设计工作的进步。

(五)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为了促进“远程教育学”教学设计更加规范与合理,我们应该将混合学习引入到教学评价之中,综合应用多种评价方式,以此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在此,我们综合应用闭卷考试、平时作业、在线检测、作品设计这四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二、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模式;互联网

随着“微课程”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互联网教学的模式,这种新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根据“微课程”所具有的特点来探索新模式下实现教学任务的途径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的特点

“微课”相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它的特征主要是有目的性的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难点进行分析与讲解,或者是解析教学环节中的某一个部分,这种课程的设计的新颖之处或者说是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由的进行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存在着差异,传统模式的教学不能够满足个体的发展,通过“微课程”的学习,他们能够自由自主的对自己所欠缺以及学习不足的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二、“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支撑力不足

小学语文的“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局限性较大,语文教学对纸质教科书的依赖以及语文教师的技术能力都对这种教学模式构成了较大的阻碍。就像我们之前所探讨过的“微课程”的特点与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技术性,既然此,一个好的网络平台就是必须的,怎样判定这个网络是好是坏,关键就在于便捷与否以及功能是否齐全。网络平台与微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土壤与种子之间的关系,互联网的支撑是微课程教学方式存活的土壤,如果土壤营养不足,那么种子就无法发芽生长。从对很多教学地点中的教学设施的调查中得知,目前支撑微课程的平台普遍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一方面是这种平台的数量很少,另一方面仅有的平台开发的功能又相对单一,据考察,这些功能仅仅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教学者对自身视频的加工,这种加工包括:上传、修改以及,对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交流这方面的设置寥寥无几。

(二)教师缺乏相关技术知识

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就小学语文这一学科而言,“微课程设计”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一直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中的教师来说是陌生的。由于这种教学设计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完成,因此对语文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有着一定程度的考验。语文教学通常依赖纸质书籍,我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源于此,不管是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中学语文教师,在从事教师之前,很大一部分是文学方面的专业生,对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的态度以及熟练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三、“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的出路

(一)实现“微课程设计”互联

网平台的多元化“微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方式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网络平台,但是目前的网络支撑平台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在之前讲到的两点:平台数量少以及平台功能单一,作为“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土壤”,不仅要遍布全网,更为重要的是要完善每一个所存在的功能。在加强与完善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力量都必须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政府必须加大对网站的投资力度,既要安排熟悉网络平台构建的技术人员,也要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咨询与反馈,争取在功能构建这一问题上达到统一,由于网站的设计是为了“微课程设计”的正常进行及推广,因此这种平台的构建必须简洁与高效并存;而学校及教学工作者作为这种平台的使用者,必须参与到平台的构建和反馈过程中来,学校应该在平台构建的全过程中实施监督并提出意见,在平台展开运营之前必须由教学任务的完成者来进行体验,从而实现“微课程设计”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以及功能的简洁与高效;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者,任务不仅仅在于帮助网站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积极使用这些平台,使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微课程设计”新教学模式得到落实并广泛传播。

(二)小学语文教师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与提升

由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由教师本人来进行,那么“微课程”的设计也必须凝结着教师自身的知识与阅历,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最具有个性的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日益普及的科技时代,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以更好的更简洁的方式来传授更加深刻的内涵。我们在要求政府甚至是学校对平台进行构建与完善的时候,更加应该注重的是对教师本人使用这种平台能力的培养,让教师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之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探索出实施“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最佳途径。“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不断的普及,这种模式对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既充满了新意,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挑战有来自外界的支撑力,也有来自于教师本身的技术能力,尽管有着很大的阻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新模式为教学工作增添了活力,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起了良好的作用,为知识的传授也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蒋蓉.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课程.教材.教法,2007(08)

【2】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4(08)

篇3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论

一、何谓“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引入教学领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一种教学模式的构成包括五种要素:教学理论,不同的教育思想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对其他因素其制约作用;教学程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

经过学者的概括和总结,比较成熟的一些教学模式有:接受模式、探究模式、发现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合作模式、情境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加涅模式、奥苏贝尔模式等等。

二、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1、在华南师范大学,采用先理论学习,再能力培养,然后校外实习这种三级跳远式教学模式。独立增设了以培养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课程。美国芝加哥大学很早就创办了课程实验室,目前美国各州及其学区普遍设置课程与教学实验室。该课程是一门将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实验课程,与课程与教学论这一理论型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原理与技能的关系。

该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的空白区域,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但从目前就我国教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其普遍推广的可能性较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上海师范大学,采用“三位一体方案”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中,重点关注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学习、教育实习以及科研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在理论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严密的教学方案、采用新型的学习方式、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等措施;在教育实习环节,开展“以公开课为研究课题”的教学及研究活动,使学生在中小学真实情境里,围绕公开课的选题经历一些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实习质量;该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体现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综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集中体现,在许多高校不重视学生毕业论文却更重视毕业创作的情形下,该校反而取消了美术学师范专业的毕业创作,强化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目的就是培养能适应美术新课程改革的稿素质美术教师。

3、华东师范大学的项目研究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即校内理论学习和微格教学,之后开展校外教育实习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在教学模式中渗透了以研究项目为主导的行动研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随时准备思考和重组课程的有知识、有创造力的人”,从而提高教师培育的质量。该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特色是在项目研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联合社会各级美术教育机构,开发和利用社会美术课程资源,以此达到提高实习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有效提高“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

三、关于“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设计的思考

1.对高职高专“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理念、目标的思考

打破以往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课程设计以满足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师专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课程,称为就业导向的专业能力课程,其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方法称为就业导向的教师专业能力教学模式。教师专业能力课程中的专业能力概念包括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它们涵盖了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态度素质等教师从业需要的全部能力。

2.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计原则的思考

树立“三维立体”的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原则1:工具性设计原则——以教师专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

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课程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正是完成对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系统学习,培养运用特定教学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原则2:针对性设计原则——以任务驱动、项目研究、行动导向设计单元课程

每个单元课程可以由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课程活动组成,目标是完成一项专门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一个单元课程也可以看成一个课程模块。单元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教学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模式和课程教学原则。

原则3:序列性设计原则——以教学实践应用为目的多元范型教学技能技术课程

高职高专教师教育中的一些课程原则上不是按学科系统化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对课程内容尤其是技术技能课程内容可进行各种分类,并采用多种教学范式来开展教学。

3.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开发方法的思考

采用多角度课程教学开发方法

(1)从小学美术学习领域的角度实施横向立体的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学习领域:分别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可切合小学美术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和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从横向上拓宽学生对小学美术知识的直观教学认识

(2)从教学技术技能角度实施纵向立体的教学模式

就每一节课或每一单元课程来说,纵向的时间发展,即是课堂结构的组合,而各个课堂结构环节的活动开展都需要 教师具备不同的教学技术,如复习技巧、导入技巧、提问技巧、讲解技巧、练习技巧、归纳技巧、结束技巧等等。因此,从课堂流程的纵向角度,采用微格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教学技术训练即可环环相扣地开展起来。

(3)从小学美术学习阶段的角度实施螺旋上升式立体教学模式

小学生美术学习是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在不同年龄学习不同内容、不同技能、获得不同能力和方法。即使是相同课题,教授不同年级,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方法、以及评价标准都绝不是相同的,此即为螺旋上升的立体模式

研究与设计“三维立体多角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各种教学技能和能力。就三年制专科层次教师培育的各类学校,毋庸置疑地应该向工具性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倾斜,以就业为导向的“三维立体多角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体现了快速、实用的特点,在短短的二年多时间内,培养出能上课、会上课的小学美术老师,避免了职前教育与从业实践的脱节,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形成强烈的专业认同、直观的小学美术课程概念,正真发挥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示范中心;电工电子

一、引言

在现代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工电子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系统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是高校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目标之一。为此,示范中心设计了一系列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的实验内容。

为了强化电子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示范中心进行了电子类系列课程设计的教学设计。系列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加深相关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综合使用技能。通过对一个具体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让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设计流程,熟悉现代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通过系列课程设计,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种工程实践能力无论是对于一名工程师还是一名研究人员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

二、建设基础和建设理念

为加强实践教学,近年来示范中心开设了四门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DSP技术课程设计、EDA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四门课程设计均单独授课、单独考核。2001年“电子电路实验系列课程改革”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示范中心奠定的良好基础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为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已经被列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列。

在课程设计的建设过程中,示范中心一贯强调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个优先、两个结合、三种意识”的教学思想。即强调师资队伍建设优先,建立一支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兼备、教育思想和知识结构先进、年龄结构合理的从事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强调课程建设和当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课程建设和科研相结合;强调领先意识、精品意识和特色意识。按照我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定位来建设课程设计,使课程设计的教材、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实验教学等内容形成立体化规模,适应时展需求。

三、课程建设与实践

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实现,这些手段和方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规律。在近几年的实践教学工作中,示范中心针对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组织方式、考核方式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与实践。课程建设与实践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潜能也会得到最大的挖掘。

考虑到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DSP技术、EDA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学生兴趣的迥异,目前每门课程设计均提供多个设计性题目。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设计题目。题目的难易程度有一定的差别,每个题目均有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两个部分,基本功能是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设计工作,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扩展功能有一定的难度,属于选做的设计工作,这部分设计工作给优秀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这种教学设计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满足分层教学的需求。课程设计中的设计题目是在充分考虑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不同专业的特点,考虑了设计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设计题目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进行设计选题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课程设计讲义中提供的设计题目,还可以选择讲义以外自拟的设计题目,但是需要指导教师的审核,以确定学生自拟的题目能够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把好教学质量关。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同题目的设计工作同时在开放的实验室进行,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扩展了视野。

2.实验室开放,提供自主学习环境

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发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

为了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课程设计基本是集中在小学期进行。为了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安排学习、设计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自主选择设计题目、优化设计方案,示范中心在开放实验室的前提下,提前一个月的时间安排设计工作,明确设计要求。通过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对不同题目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案、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和调试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的介绍,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进行方案论证,最终确定设计方案。自主性学习尊重了人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客观需求,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要素。

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课程设计题目多、方案多,在课程设计教学指导工作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每位指导教师仅针对一两个设计题目精心准备教学,进行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的介绍。同时授课电子教案在示范中心的网站,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

4.重视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式教学,将传统的在实验室手把手的指导方式转变为启发式的引导。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理论课中注重总体方案设计思想的介绍、设计步骤的讲解,注重技术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错误典型案例的介绍,以及减少设计错误的措施、调试方法和一些经验。理论教学仅介绍部分设计方案中核心芯片的功能,不提倡给学生提供具体的设计电路,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针对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重视实践过程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注重学生课程设计的结果,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重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示范中心希望通过四门独立设课的课程设计,加强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工艺素质、市场素质、团队精神以

及综合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目的。

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设计完成一个功能系统的物理实现,因此购买材料、器件成为设计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设计方案确定之前,进行市场调查,自己到电子市场购买元器件。这样做锻炼了学生查阅芯片资料、确定参数、寻求各器件替代品、灵活修改电路的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的成本意识,而且让学生熟悉了市场。

由于设计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因此课程设计要求以3人小组的形式完成。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出组长,组长根据小组选择的题目进行分工。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在设计方案论证、资料检索、器件购买、问题分析等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6.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

考核的目的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目前课程设计的考核包括三个方面:设计结果、设计报告和答辩结果。设计报告有初期的总体方案设计报告和最终的设计报告。考核过程中不仅注重设计结果,更加重视设计过程,重视学生设计报告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重视学生答辩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突出考查创新能力,多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和评价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比较

近几年示范中心尝试了三种课程设计教学方式。一是全部工作由实验室教师完成,根据自然班安排指导教师,实验室开放,学生任选设计题目。二是由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共同承担设计指导工作,根据自然班安排指导教师,实验室开放,学生任选题目。三是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共同指导,实验室开放,任选题目,但教师的安排不再是以班级为单位,而是以设计题目为单位,每位老师仅负责一到两个设计题目。

实验教学结果说明第三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较好,不仅指导教师人员充足,而且便于工作细化,保证了教学质量。另外,由于每个教师仅指导一至两个题目,不再是十几个题目、近百种设计方案,这样教师有更充沛的精力研究分析设计题目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方案,便于精品课程的建设。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思想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是课程的时间安排问题。课程设计的最佳教学时间应该是学生完成相关技术理论课程之后。目前由于学分制、选课制等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课程设计进行时,部分学生尚未完成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设计题目的选择范围。

篇5

关键词:课程评价;对口评价;效果分析;教学设计;方法;标准

课程评价是一个边评议、边改进、边提高的过程,是加强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科学客观的评价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标准和方法是保证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方案评定与效果综合分析是客观评价课程的保障,教育理念决定设计思路、课程整体设计核心是职业标准,课程单元设计要点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这是制订评价标准的要点。

一、常见验收或评比中存在的缺陷

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模式、以德国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及“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工程教育(CDIO)模式等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中得到试点。课程改革中都有立项和验收或者是全面改革层层评比选优。常见验收或评比中往往存在如下缺陷。

1.组织仓促,只评方案质量,不测学生效果

学校为了申报示范校或试点专业等内涵建设活动,急于推出课改典型,决定组织课改试点或教学设计比赛,多数是学期初发文,本学期验收或评比。验收或评比的措施包括听课(1~2次)、提交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和部分单元设计(教案)、说课(专家评议)等环节,对课程教学学生能力培养效果缺少测试分析。也就是说,评价方法注重了方案本身的质量,而忽视了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价。

2.急于求成,评价侧重模式,项目任务欠缺考究

推行“做中学”为基本思想的行动导向的课程以来,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在高职院校教师中从学习领会到具体应用需要“模仿—改造—优化—完善”的过程,一门课程教学至少一个学期,从模仿到完善至少需要进行两轮教学。在课程评价中多数是在形式上模仿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课程模式的初级阶段。课程的项目和任务的典型性缺少职业岗位实践专家们的考究。也有模仿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以失败而告终,不得再进行课程改造的例子。

3.偏重形式,标准可操作性差,专家专业不对口

验收或评比需要标准,多数学校采用对应项目课程、学习领域

课程、CDIO课程等模式的评价标准或精品课程标准的简化,形式

上似乎严密,但由于评委本身对专业岗位的不对应(如项目和任务设置是否合理,对应任务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等),造成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差,强行操作势必误判。

二、建立科学评价系统,客观评价设计成果

时常听到企业抱怨高职毕业生职业意识差、动手能力弱、业务上手慢,根本原因在于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和建设缺乏企业专家参与是高职教学受累不讨好的关键,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价课程的基石,充分准备与层层把关是优秀课

程教学设计产生的途径。

1.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消除跨行误差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无论采用什么模式,企业一线人员、教学人员、教研人员共同开发课程是基本方式。在对课程评价时本行业企业专家、本专业教育教学专家是评价实施的权威。现行的课程评价评委组成多为教学、教研等岗位负责人,由多个跨行业(专业)人员组成,同时对一门课程按同一个标准评价,难免对课程组成的项目和任务开发结果的典型性以及教学特性做出不公正的评判。

我们认为,课程评价程序应当由典型岗位的实践专家(不少于3个同类企业的7个专家)和同门课程其他教师(不少于3所学校的5名教师)一起考究项目和任务的典型性和合理性,根据确定的典型项目和任务分析评价;应当由教学和教研专家评理念,根据设计者的说课汇报评价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业导向、做中学和做中教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应当由同类课程

专家根据听课和对学生测试评价教学方案中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技能”三大要素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安排的科学性。以上三种措施构成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消除跨行误差,综合评价方案质量。

2.方案评价与实施效果综合评判,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对方案良好以上的教学设计经过效果实测进行进一步评价。一般进行2~3个单元的教学效果(随堂测验和抽检)和课程完成时教学效果进行评测(书面知识的测验、30%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项目的抽测、综合能力考核三项,按课程设计目标命题)权重按40%、60%计算效果分数。课程设计的综合得分按方案和效果各50%计算。

3.科学组织,分级选送,确保优秀设计的示范作用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新任务,理

念需要变,开发条件需要创造,思路需要不断优化,方案不断修改和完善。所以不管哪个层次的试点和比赛都需要给教师足够的时间,至少是期初通知,期中开始验收评价。选送的程序应该从“课程组—教研室—系—学校”层层选送,逐步优化,确保优秀设计的示范作用。

三、制订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突出设计成果重点

制订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突出“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的设计成果重点是学校级课程评价的必需。

1.教学和教研专家评理念的标准应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方式两方面评定

课程内容评价从课程与专业的关系、项目和任务的开发过程是否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来评判。教学方法与方式从“教”“学”“做”的关系处理是否得当,显性知识传授是否高效,隐形知识和技能采用的训练是否科学,综合评价课程设计中传统教法和行动导向教法选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来评判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2.实践专家和同门课程教师评项目和任务的标准要从项目的典型性、任务的合理性来评价项目和任务开发质量

实践专家精通的是项目和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课程教师明白的是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和本课程中典型项目和任务的教学实施。二者权重各50%。

3.同类课程专家评教法的标准是设计的教学过程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传授是显性知识获取的最高效方式,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多

媒体手段应用将传统的传授效果大大提高。隐形知识和技能的取得必须通过“做”的过程去领会和获得,动作技能往往需要反复的“做”才能掌握。即评价教法必须从“教”“学”“做”的活动安排的科学性和实训室、车间、多媒体、网络、教材和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两方面综合评价。二者权重各50%。

4.实施效果的评判标准就是其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重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整体教学目标描述中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单元教学目标中描述中的层次则应为对知识、技能、能力的具体描述,必须可以度量。

课程设计的评比或验收是课改中的经常性工作,随着理念的

改变,课程评价的标准也在变。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模式[EB/OL].财经教育资源网,2008-11-24.

[2]戴士弘.职教课程评价标准的创新:“6+2”基本原则[EB/OL].财经教育资源网,2008-11-24.

作者简介:

郑春禄,男,1963-,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篇6

关键词: 工作过程 《采购业务实训》课程 教学设计

1.引言

《采购业务实训》是继《采购管理》理论课程之后的实践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实训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实训教学的设计必须依托真实的企业采购情景来进行。在教学改革前,我校实训的内容安排都是用企业案例来进行分析,学习案例中采购经验,但这种方法不能体现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同时,教学方式也比较呆板,和理论课堂教学差不多,不能体现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在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物流专业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设计,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建立项目式教学课程,并通过实践,取得一定成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2.课程定位

《采购业务实训》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主要面向生产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培养能够从事物料采购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该实训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坚实的物流岗位群职业通用能力,同时作为物流岗位重要的节点技能课程,该实训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重要职业岗位技能。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就是工学结合,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本课程通过“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力。具体如表1所示。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在课程设计中,教学团队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并与企业的专家和业务骨干一起探讨、分析物料采购管理相关岗位职业需求。课程以“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为依据,围绕企业采购岗位的职业需求,以企业采购工作流程为逻辑主线,以物料采购的真实活动任务为载体,进行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课程设计突出工作过程,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做学结合”,掌握工作任务中需要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最终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教学设计的总体架构是:采购管理岗位群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能力目标—够建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多主体、多指标、多样式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

4.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任务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完全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以适度够用为选取原则。在教学内容的排序上强调针对工作过程的行动顺序来安排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选取行动领域,选取若干个基本工作任务,通过设置不同学习情境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而实现熟练掌握将来所从事岗位所需要的岗位能力的要求,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一体化。《采购业务实训》教学任务设计如图1所示。

5.“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设计

注重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是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很重要一部分。高职学生初次就业为基中层岗位,这种就业特点决定了学生毕业后要有较强的实践即动手能力,而不是掌握大量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培养学生技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组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既注重教又注重学,才能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开阔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反思,调动潜能,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寓教于学。只有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采购业务实训》课程是在《采购管理》课程之后的实训课程,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更强调实践和实际操作。《采购业务实训》课程在物流专业教学团队的共同参与下,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通过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下面以“任务5签订采购合同”为例进行教学过程的说明,见表2。

6.多主体、多指标、多样式的过程性能力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基于能力的课程,但基于能力的测试似乎是能力教育的弱点,也是我们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设计与建构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核心所在,但是能力本身是知识、技能及态度的组合体,因此能力表现在课堂的方方面面。过去老师通过试卷成绩来考核学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能力课程的需要,采用多主体、多指标、多样式的过程性考核是能力课程的考核改革方向。下表3是本课程的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多主体、多指标、多样式的过程性考核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技能的具体情况,准确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由于学生全程参与,各工作过程学生都能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提高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设计及过程式考核,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与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专业项目的实训,学生学到了未来工作所需要的核心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7.结语

《采购业务实训》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通过一年的实践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安排,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多主体、多指标、多样式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的设计,适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纪雯,张云芳.基于工作过程对《物流采购管理》课程设计的认识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1(04).

[3]王莉方.对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1(15).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申报的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民办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基金编号:2013020107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1-02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更加扎实,但科学研究表明,掌握专业的学习知识并不能代表学生毕业后能就业,能立即上岗。高职院校很多软件应用课程由于教学体系的不合理安排使学生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学生的能力构成与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不能匹配,出现了难就业、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等问题,即使从事该方面的工作,也不能立即上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

《图像处理技术》是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专业性、技术性、操作性为一体的重要课程,是形成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成为平面设计师、图形图像设计师、室内装饰设计师、网页影视设计师、动画设计师等是必学课程。本文以《图像处理技术》课程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进行积极的探讨。

2.基于工作过程的《图像处理技术》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

2.1课程设计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进行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2)以学生为主体;

(3)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4)充分体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5)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边“用”边学,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

2.2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思路

为了使《图像处理技术》课程以社会职业岗位、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依据,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按照“教、学、做”的教学理念,邀请专家与相关教师探讨研究,设计出适合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课程结构,在教学中,专业教师全程参与,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由校企双方联合参与管理。根据各学习领域的要求,分解出来的单元可以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在完成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及网络教学资源,瞄准职业培养目标,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步骤

工作过程是指企业中工作人员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必须从职业岗位工作实际出发,了解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需要,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准确定位课程目标,保证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基于工作过程的《图像处理技术》课程设计的步骤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如图1所示。

(1)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的起点,邀请专家与教师共同讨论,平面设计师、图形图像设计师、广告设计师等相关职业岗位上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

(2)工作任务分析。邀请专家与相关教师分析并阐述在岗位上做哪些工作,应该如何做这些工作,在这个基础上,组织教师们把工作内容转化成独立的工作项目,然后细化成6个典型工作任务,如图1所示:

①影楼后期照片处理。学生通过对已有的婚纱照进行图片或视频图像的后期处理,包括图像调整、修复和合成,图像创意文字设计以及版面设计,根据顾客的喜好设计,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

②企业VI设计。学生参考各行业的知名品牌的设计,包括企业形象手册、品牌形象手册、画册、LOGO、请柬、卡片、日历等设计,最终制作出具有创意的作品。

③网站美工。学生通过参考当今主流网站,例如天猫,淘宝,京东等平台,并对工作过程的设计过程进行研究,最后设计出美观而容易被关注,容易浏览的网页界面。

④UI界面设计。界面美观的软件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学生通过设计计算机和手机安装的软件界面作为任务,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当今社会的潮流设计出个性化的界面。

⑤包装设计。学生通过对食品、饮料包装、护肤品包装、包装盒等设计,提高职业能力。

⑥海报设计。学生通过设计户外招贴,户内海报等,为以后从事广告设计事业打好基础。

(3)学习任务分析。在对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学习任务分析,确定学习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引领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4)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学习任务分析,制订教学大纲,分解学习任务为学习单元,并进行学习情景设计。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图像处理技术》课程设计

2.4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

(1)设计学习主题单元,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图像处理技术》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等的专业必修课程,按照上述步骤转换课程时,制作教学大纲,把课程细化成单元,根据社会当前的热点,采取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详细的学习情境设计。以本课程设计以下6个学习情境:影楼后期照片处理(初步了解工作方法),网站美工(进一步认识工作过程),企业VI设计(体会工作技巧),UI界面设计(熟悉和掌握工作流程和技巧),包装设计(综合灵活应用知识和技巧),海报设计(形成工作经验)。情境选择的难度和复杂度由低到高,同事教师参与项目的部分依次递减,而学生自主设计的项目的部分依次递增。

(2)教学项目实施

根据以上设计的学习情境为指导,进行下面的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是按照实际工作来组织进行的,本过程中,除了专业教师以外,还有校企合作的校外指导老师参与,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多的是教学的咨询者和主持者,项目导向的教学设计有利于促进整体学习过程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设计能力。教学项目分解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任务分解

2.5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以工作任务为单元,逐项考核,在学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之后,采用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学生完成任务后,首先是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作品的设计思路和制作方法,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回答来自于同学和教师提的问题,然后等所有作品都展示完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在完成该项工作任务过程中知识掌握和能力的高低,给予评价和认定,选出优秀作品。本课程的全部工作任务完成后,将各项考核成绩累加。这种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考核就避免了全靠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弊端。

3.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是一个全新的架构,是对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方案解构过程,总的来说,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职图像处理技术课程改革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对提高计算机、平面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君艳,王清辉.浅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2011.

篇8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教学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53

Abstract Curriculum design is the most basic and core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it is a means to test whether the teaching can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system design" in Yunn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n carries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course "teaching system design".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design; curriculum design

“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是云南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①教学设计能力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其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1 云南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通过随机访谈、观察、调查云南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对理论讲授课不感兴趣,自学能力低。此外,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岗位群面向的是小学教师和教学系统设计师,课程教学的地点为网络机房,学时为72个学时,教材选用的是高教出版社出版、何可抗主编的《教学系统设计》。

2 云南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定位

“教学系统设计”是针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教育技术专业的能力结构体系中,教学设计的能力因素是其重要部分,其他的能力因素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本课程的本质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实践,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小学教师岗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其课程目标为:掌握各种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用、评价的基本方法,并能借助各种设计模式和操作表格,联系实际,参加实践,初步具有教学设计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进行课件设计的能力、软件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其中,最核心的目标为学生能够具有教学设计理念,学会在设计教学时能够灵活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对学习者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撰写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和方法达到优化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的这种方法,形成有意在我国教育和教学领域中去实践和创新的情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

3 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②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着重创设学与教的系统,以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③本课程内容包括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以及教学系统设计应用案例分析共7个章节的内容。④章节内容可以划分为前段分析、设计、评价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为线性的逻辑关系,其中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为前端分析,这些分析的结果影响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以及学习环境设计即设计阶段。其中重点内容为教学系统设计应用案例分析,难点内容为教学系统设计结果评价和学习环境设计。最核心内容为学生大脑内隐教学设计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为依据进行整合,设计出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按照不同的学习项目分成不同的学习工作任务。引导学生从接受任务到任务完成都必定会遵循 “创设问题环境――小组分工合作 ―― 成果展示与交流―评价反思” 基本的工作流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循循善诱指导下通过项目进行的过程训练。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每一个章节对应一个任务活动,实施了“学做合一”,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性和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能力。

4 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生学会在上课之前如何备好课,如何对课堂进行设计,因而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小组成果展示得分、个人模拟课堂讲课方面的考核,期末考核的内容偏重于案例分析和设计内容。

5 小结

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紧跟时代脉搏,将新的教学理念呈现给学生,利用教育技术的专业优势,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如观课、设计比赛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进而提高教学实践水平。不断进行课程和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高科研水平,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授课内容、学业成绩评定等方面,并形成改革的经验推广,以期对云南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提供指导,提升“工匠精神”的能力。

注释

① 张祖忻.教学系统设计要践行科学发展观[J].中国电化教育,2009(8):8-12.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验式单元课程;教学设计

单元课程是在具体的专业课程中相对独立的课程,是具体专业课程的一部分。体验式课程是指学生深入职业现场或在仿真模拟职业现场的环境中通过职业培训、岗位训练、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学习的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是以自主职业体验的形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或自己动手、动脑,或与人(同学、师傅)合作,观察、体验、处理职业现场遇到的技术问题、管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获得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得到职业经验的积累的过程。这种课程范型适用于毕业班的学生,重在培养职业综合能力。我们将体验式单元课程的内涵扩展为包括参观、访问、毕业设计乃至学生文化生活、技能比赛的活动课程。这样的课程不仅适合于毕业生,也适合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体验式课程按照体验内容的针对性又可分为主题式体验课程与复合式体验课程。

体验式单元课程的教学设计总体框架包括具体项目体验目标设计、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具体项目情境设计、学生体验活动设计、体验活动进程设计、体验活动考核方式设计等。

具体项目体验目标设计

单元课程分解为模块化课程后,每一个模块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教学设计中目标设计主要是针对具体项目进行的。而具体的项目或任务又可以有体验的侧重点,如制图中的立体表象、磨床操作的时间知觉等,这样的侧重点是各种专门技能形成的关键,体验目标的设计就是要围绕项目或任务中所蕴涵的关键加以设计,主题式体验课程因为具有明确的体验目的,所以目标设计可以围绕体验主题进行层层分解、细化。复合式体验课程因为体验的内容与技能的培养、知识的获得是整合在一起的,所以体验的目标应着眼于任务、作业、产品、服务的完成质量的综合设计。

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

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的思想来自实践性教学,其原则是积极促进学生情境知觉、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紧密结合。不仅要激励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指导和自我激励,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教师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的相互反馈作用。必须做到动手操作时有思考题,理论学习时伴以情境观察与操作,教师应具有动手与动脑的习惯和技能。

国内外高职教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下几种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要素作业复合法即按照操作技能的掌握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对生产劳动过程的分析,将某项工种分解成若干相互衔接的简单工序即作业要素,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这些要素的基础上,进行复合应用,形成简单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工序,与已学工序形成复杂作业,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的技能不断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即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的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在技术领域,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可以作为任务,任务驱动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思想是一致的。

引导课文教学法奔驰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的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即“引导课文”,通过引导问题、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的教学培训方法,是项目教学法的完善与发展。学生要通过自学的方式,从书本的抽象描述中刻画出具体的学习内容,并由此建立起具体的理论实践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经验,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计划能力及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引导课文的种类包括项目工作引导课文、工作岗位引导课文、知识技能引导课文等,是由引导问题、学习目的描述、学习质量控制单、工作计划、工具、材料需求、时间计划、专业信息等部分组成的一整套教学方案,适合于各专业高级能力的培养,但占用时间较多。

项目与迁移性培训方案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和联邦职教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项目与迁移性培训方案,是一个系统培养关键能力的一揽子方案,是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和导向,以迁移和应用为目的,通过项目方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系统化教学方法。该方案把四十多种关键能力分成组织与完成生产联系任务、信息交流与合作、应用科学的学习与工作方法、独立性与责任心、承受能力等五大类及再现、重组、迁移和应用等四个等级,再按照一定的模式和程序,以小组作业或独立工作的方式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与现代劳动组织方式相适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法,虽然该方案实行起来较为复杂,但毕竟使关键能力包括部分职业道德的培养变得可以具体操作,因此,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具体项目情境设计

情境的创设具体项目或任务一般是指案例或故事、艺术或文学作品、现场情景、言语描述的情境或模拟情境,如模拟设备、模拟客房、模拟病房、模拟商店、模拟公司等。特别布置的场景需要考虑场地的选择与布景的选择,如舞台、音乐、灯光等,仿真的情境可能是实验室、实训中心、网络中心、多功能教室,现场的情境可能是生产加工装配车间、工业生产线、拍摄和播放职业场景和操作录像等。组织这些活动自然比课堂教学复杂,但如果精心联络和设计,效果要比单纯的课堂教学好得多。

情境的优化即在全面考察和分析工作活动过程与情境的基础上,把其中的基本要素精心组织在一起,为学生创造出接近真实职业劳动现场和便于教学组织的情境。这是对体验式课程的情境化贯彻,是为了满足学生多种学习活动并行或交替的需要。如让学生在一次课上既可以接触工作情境,又可以动手操作,还可以通过表演、阅读、听讲或讨论理解操作情境与过程,多功能教室就应发挥这种作用。也可以通过教室、实验室和工作间的功能组合搭配,达到体验式课程的要求。

体验活动设计

参观依据参观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校内参观和校外参观。校内参观主要是在实验中心、实训中心、网络中心、多功能教室等,校外参观主要是到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的企业和合作办学的企业等。在参观之前,应给每个学生一份观察内容作业书,要求学生按作业书的要求仔细观察,把整个活动内容写成作业,对相关的管理制度、工作内容与特点、生产设备等印象深刻的东西加以记录,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座谈,由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并进行整理。

实验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接受企业员工制度培训、职业道德培训、设备操作规程培训、安全保障培训并通过结业考试,方能进入实验中心。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着工装或穿防护装备,打卡,遵守严格的考勤纪律以及实验室的管理规定和制度(如实验室物品存放取用规定、实验室安全防护规定、标准化作业规定等)。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要记录在案,并不准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应装有视频监控设备以及联网的计算机投影设备,对实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并存储,在实验结束后的总结过程中回放并做成课件,供讨论及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每个学生必须对自己承担的角色有清楚的理解,可以用解说的口气描述自己在生产实验现场的职责。在开始实验前,先播放课件,仔细观察对象的行为,讨论评议角色在实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做好记录,讨论评议的方式可以采用正、反方辩论的形式,以利于深入理解角色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实训分为专业专门技术实训和专业综合能力实训。专业综合能力实训通过角色扮演和自我体验,使学生在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理解和领会职业规范及相应的职业文化,综合实训的目的是通过模拟项目、模拟案例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工作经验。

实习是实现角色转换、全面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设备、基本掌握操作技能的必要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所从事工作的内容以及对工作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实习应尽量选择工艺先进、使用主流技术、管理到位、技术人员素质高、相对比较稳定的企业,需要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充分考虑学生岗位的安排、待遇、劳动保护、权利与义务、合同签订,学生管理、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带队教师、实训教师、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与教学的配合等问题。

主题单元活动针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中的困惑,抓住社会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难点,紧扣德育知识点,让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社会,接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所学专业亲身体验。此外还可以与社会专门机构合作举行素质拓展训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考核方法设计

操作观察表不同的活动内容应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法。对于主题式体验课程,考核方法应侧重于学生观察的仔细程度,对作业、任务、规程、角色描述的清晰和准确程度以及自觉遵守规范的态度。操作观察表是用于直接观察记录学生实际操作与学习行为的标准化工具,操作观察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评价方法,其他方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用这种方法进行考核,一是要注意操作的动作成分,即个别动作。二是要注意操作的结构特点,比如严格的顺序等。三是要注意操作的时间特点,即完成该操作的用时量、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多少动作以及完成操作的时间稳定性等。

图示等级量表这是应用最广泛的行为评价等级量表,一般可以反映行为的类型水平。评价的因素是一个个描述操作行为的简明扼要的词汇,使用方便,可用于对个人职业素质发展的反馈,也可用于比较不同学生或雇员的优劣。

作品—产品分析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搜集和分析有代表性产品的产量标准与质量标准等级,从而对雇员或学生的职业素质或行为进行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过程,高职教育常采用的有工件测量、实习报告、技术论文、技术方案或图纸等方法。复合式体验课程一般采用图示等级量表与作品—产品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在具体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将体验式单元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拆分成模块课程,然后制定每一模块课程的实施方案,这样才能与独立设置的教学环节相互对应。

参考文献

[1]闫宁,张轶炳.构建有特色的宁夏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J].中国科学教育,2006,(23).

[2]闫宁,卜晓苑.基于学习心理学的高职教学设计[J].中国科学教育,2006,(19/20).

篇10

【关键词】微课程 初中英语教学 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93-01

前言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山于二零零一年提出了微课,即利用微视频方式教学的新型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微视频是微课的主要内容,其不仅局限于此,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教学指导、教学设计、练习考核、学生反馈与教师评价等资源,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微课支持与认可,且以一定的表达方式与结构关系构建了一个资源充分应用的“生态环境”。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明确指出初中英语教学中视频教学的重要性,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应用与充分发挥视频教学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需求,微课程的出现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微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一、微课程及其特点

微学习,顾名思义由“微”与“学习”组成,一次只学习一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学习的有效开展需要微课程的支持。微课程指的是依据在线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内容,通常是指在新课程标准、学生实际需求、教学实践需求的基础上采用视频教学方式,反映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开展的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多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精巧、细致、具体是微课程的主要特点,微课程的优势在于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模式灵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提升教学质量。

二、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的设计策略

(一)导入设计

导入设计指的是在轻松音乐基础上依据微课程形式进行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正式讲授内容前就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是关于旅游知识的,我们可以围绕旅游景点、购物等与旅游相关的一些内容进行微课程设计,作为阅读课的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情景设计

微课程初中英语情景教学与学生的大脑活动过程息息相关,并与之相符。生理学家明确指出,人体左脑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数学、语言与逻辑,右脑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空间概念、音乐与颜色等,虽然它们的任务不同,但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关系,缺一不可。情景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旨在强调亲身体验教学活动的感受,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两个脑半球保持振奋状况,刺激学生的兴趣与记忆力,在此基础上强化课堂知识。

(三)学习策略指导

学习策略指导指的是采用“what、when、who”的方式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合理应用思维导图方式,解析图片所描述内容,整理内容脉络,加上连词进行承接,完成图片。依据此方式做一个微课程,在一两个实际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这种形式,这种形式比较适用于学习策略指导。初中英语测试中,单向选择题在整份试卷中占的比例较高,答题卡填涂的规范性尤为重要,因此教学需要给学生进行答题卡填涂策略指导,从而避免学生在英语测试中填涂答题卡出现失误的状况。

(四)课程拓展

课程拓展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发学生思维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合理的安排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自主翻阅资料、自己动手完成微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合作意识。在引导学生自主制作微课程时,教师可以先将自己所了解的相关内容以及参加活动的体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对自己所制作微课程的内容有所了解与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对初中英语教学而言有着重要意义,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又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积极性,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微课程的设计不容忽视,因此有效结合初中英微课程教学实践与微课程教学理论、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制定设计策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欧文勤.“微课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

[2]刘桂春.引入微课程 助力初中英语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5)

[3]岳兰.“微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