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信用建设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信用建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信用建设总结

篇1

为进一步深化我镇金融信用环境建设,巩固信用乡镇工作成果,树立诚实守信的临江形象,不断改善投资发展环境,推动临江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创建“金融信用乡镇”活动,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围绕“项目发展、协调和谐、社区繁荣、居民富裕”工作主线,大力实施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把金融生态建设作为改善发展环境的首要任务来抓,深入开展“金融信用乡镇”创建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总体目标

在创建“信用乡镇”的经验基础上,围绕金融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结合我镇实际,用三年时间(2010~2012年)全面打造“金融信用乡镇”,深化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信用状况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功能不断增强,辖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明显提高,金融案件执结率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县平均增速,信贷资产质量始终保持前列水平,全面完成我镇经济发展目标。2010年力争实现如下目标:

1、巩固创建“信用乡镇”、“信用社区”的工作成果,镇东、天山社区争创“信用社区”,使信用社区创建率达到百分百。

2、农村商业银行兴城支行对城区居民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在0.6%以内,信贷资产质量全县靠前。

3、全镇新增贷款总量居全县前列,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农业贷款增量不低于新增贷款的50%。

4、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县90%的居民户家庭信用信息都能进入信用管理系统。

5、在全面完成上级金融部门布置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任务的基础上,力争新增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率达到100%。

6、全镇无非法金融活动,无企业逃废债行为。

7、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不低于80%。

创建工作措施

(一)加强对创建金融信用乡镇工作的领导。成立创建金融信用乡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主任:陈建平(兼),办公地点设在农商行兴城支行。

(二)加大信用制度建设宣传力度。认真落实《县委组织部、中国人民银行上杭分行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培训活动的通知》(杭委组通[2010]46号),发动各党(总)支部、各部门、各单位都参与到金融诚信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中。

1、普及信用管理知识。充分利用“中国·上杭”网站群临江子网站、《临江简讯》等平台,广泛报道诚实守信的优秀企业和个人典型,剖析失信现象,揭示失信的原因及危害,提高企业、个人信用意识,引导公众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发送手机短信、发放宣传资料、编制宣传栏等形式,宣传普及金融政策法规、居民贷款办理流程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向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宣传创建金融信用乡镇的意义和重要性。

2、举办诚信讲座。发挥市民学校、党员学习日等学习平台作用,邀请金融共建单位的专业人员对镇机关干部和社区两委成员开展金融诚信知识专题讲座,阐述信用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加强诚信制度建设,营造讲诚信立诚信的浓厚氛围。

3、向社会倡议遵守信用规定。分别组织部分守信的企业、团体向全行业发出守信倡议书,从思想上重视信用建设,树立信用意识,切实把严守信用当作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严格遵守经济、金融法规,与银行建立诚信的合作关系,不以任何形式逃废金融债务,主动维护和落实金融债权。

4、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综治和平安建设“三率”水平走访入户以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摸底登记的有利契机,组织镇居干部通过入户话家常、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诚信教育,帮助广大公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党员干部的金融意识、信用意识,提高党员干部使用现代金融服务手段的能力,指导党员干部诚信贷款、诚实经营。

(三)建立未执结金融胜诉案件分析会制度,加大金融胜诉案件执行力度。兴城支行要不定期召开未执结案件执行分析会,对未执结案件进行逐案分析,研究对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大金融胜诉案件执行力度,确保金融胜诉案件顺利执行,有效维护金融债权。

(四)相关创建工作职责

1、深化信用乡镇创建工作。严格按照信用社区评定条件做好镇东社区、天山社区申报工作。信用户由兴城支行认定,创建信用乡镇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创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贷款增幅目标。兴城支行要大力组织存款,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向上争取贷款指标和寻找市场需求的力度,确保该项指标的完成。

3、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对不良贷款要采取措施进行清收。

4、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工作。依托现有的信管系统,及时收集和更新农户信用信息。

5、配合做好市“诚信企业”评选工作。

6、无非法金融活动、无企业逃废债。

7、全面完成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工作。

8、未执结金融胜诉案件分析会制度。

9、及时上报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和个人环保奖惩信息报送工作,做好企业环保达标工作,认真落实绿色信贷政策。

10、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1)企业借款到期三个月以上不还的,不对其新增贷款。

(2)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法人存在不良记录和结欠不良贷款本息的,取消“文明单位”评选资格和所有享受的优惠政策。金融机构停止向其贷款,存在结欠旧贷款的有关金融机构对其压缩贷款规模,分期退出。

(3)干部职工结欠金融部门不良贷款余额超过半年不还的,由领导小组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对个别情节严重的予以诫免谈话。

优惠措施

对评选的各类信用典型,各金融机构实行贷款、授信、规模“三优先”,优先办理贴现、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按人行同期同档次利率给予不上浮或少上浮。对诚信个人办理信用卡、惠农卡业务的,根据其家庭收入和负债情况给予最高的授信额度。信用社区的辖区居民贷款利率分别优惠5%,并按评定时给予授信的贷款金额,采取随到随办,在存贷比例较高时,优先安排发放贷款。

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11月上旬前)。召开创建“金融信用乡镇”活动工作动员会议,对创建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活动,通过会议、座谈会、板报、发放宣传材料、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金融信用乡镇工作的目的意义及评定标准。要结合人口普查工作,组织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各社区、各单位,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使诚信观念和创建信用乡镇活动家喻户晓,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将创建“金融信用乡镇”任务进行分解,狠抓落实,确保按时完成创建任务。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各阶段工作进行督查和考评,兑现奖惩措施,推进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回顾总结阶段(2010年12月)。认真总结“金融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开展情况,于2010年12月15日前书面报县创建办。

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创建“金融信用乡镇”活动的目的是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我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社区、各有关单位、企业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创建“金融信用乡镇”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切实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搭建坚实的服务平台。

(二)明确职责分工。

1、创建“金融信用乡镇”活动领导小组对创建活动负总责,全面协助和配合金融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的开展。加强督促和检查,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带头倡导信用工程,充分行使政府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信用工程建设方面的行政职能,组织与协调各金融机构及有关方面按照创建工作要求认真履行创建职责,积极组织推动信用工程建设。

2、镇财政所、综治办、文明办、派出所、司法所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办事,维护公平,维持整个社会的信用秩序,帮助清收不良贷款,及时宣传创建金融信用乡镇工作的目的、意义及创建中的典型事迹及成功经验,倡导全社会信用意识,营造我镇信用工程建设的舆论氛围,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3、兴城支行作为创建活动的主体,要切实抓好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积极开展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工作,克服惜贷、惧贷心理,掌握居民资金需求情况,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好贷款户经济调查,建好贷款户经济档案,跟踪好信用记录,会同居委会做好居民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以及信用宣传的具体工作,及时向镇政府和上级部门总结反映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4、各社区要及时了解辖区内居民的生产经营状况,参与评级居民贷款能力和资信,在此基础上开展“信用户”的评选,向信用社推荐符合条件的贷款借款人,并引导居民好贷款,并督促贷款户按期归还贷款本息。

奖惩措施

篇2

关键词:农村信用工程;城区信用共同体;社区信用体系;社区金融

中图分类号:F 8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1-0015-04

一、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系统基本情况

天津农村合作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于2005年组建的地方金融机构,是我国第一家省级农村合作银行。它的前身是2000年成立的“天津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除自身经营外,还接受市政府授权,对全市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施行行业管理。截止2006年9月末,全市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共有区县级农村合作银行6个,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6个,营业机构网点350个;资产总额95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61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52亿元。

二、农村信用工程的创建与发展

2000年10月联社成立时,天津农村信用社系统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当年亏损4.5亿元,232个法人单位中,203个亏损,亏损面达87.5%,历年亏损挂账累计10.9亿元,应收利息挂账2.6亿元,系统已严重资不抵债。贷款结构中,一直以来号称“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1999年全市信用社140多亿元的贷款总量中,农户贷款仅7亿元,占比不足5%。

天津是“大城市小农村”,全市1000万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400多万人,110多万户,占全市总人口的40%以上。2005年全市农村人口人均收入7200元,年均增长速度约11%,当年农村人口总收入约360亿元。在收入构成中:从事传统农村种 (植)养(殖)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0%左右;而从事劳务、工业与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餐饮、社会服务及其它行业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农村有相当大的资金潜力和市场空间。在吸揽存款和融通资金方面,农信系统应该大有作为;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户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从事种养业的农民,而是户籍地在农村以从事传统农业以外其它行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个体经济组织。

农村地区之所以会存在大量资金需求而没有得到很好满足,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上的障碍,我国《担保法》要求贷款要有担保或抵押、质押。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是不允许上市转让的,主要生活资料――房屋,因为使用的是农业用地,所以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具备抵、质押的条件。因此,大量的农户贷款意愿难以得到满足,贷款难成为制约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包括农户经济发展的非常突出的问题。尽管信用社迫切需要拓展市场空间,但难以对农户大量发放贷款。于是,农村地区就形成了农民贷款难,信用社款难贷的“两难”局面。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感到农户经济具有生命周期长、居住稳定、规模小、资金需求量小等特点,只要组织得当,具备开发小额信用贷款的基本条件。因此,从2000年开始,我们在蓟县下营镇小平安村针对农村旅游业开办了小额贷款试点。当年向110户农户发放小额贷款280万元。令人惊喜的是,一年后,这批贷款100%的还本付息。由此,我们得到了启发,农户是讲信用的,它们的诚信状况不比一般企业差。农户讲信用有着一般企业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户在银行贷款中承担的是无限责任,“人死债不烂”、“父债子还”的中国古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关键问题是,我们的银行缺乏一种科学的制度设计,建立一种信用体系,并合理利用信用体系保障共赢点的利益最大化。把农户组织起来,只要组织得好,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约束,控制贷款的风险是有保障的。

2001年,我们全面启动了以评定信用户、信用村(镇)为基础,以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要方式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主要做法是:一是以信用社为单位,由信用社、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社员代表三方组成 “三位一体"的信用农户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组长由信用社主任担任。信用评级每年进行一次。二是评定小组以行政村为单位,主要依据农户的个人信誉,信用状况相同的情况下综合考虑还款记录、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对申请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对评定结果张榜公示。三是根据信用农户经济状况、生产经营收入等确定6万、4万和2万元不等的授信额度(现已调高到12万、8万和3万元),并核放贷款证。

对信用农户在规定时间和授信额度内的资金需求,信用社承诺:合理调度资金,确保资金供应;信用农户随时到信用社办理贷款,不增加任何复查内容、保证条款和其它手续费用;小额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方式;实行利率优惠。如果信用村经过一年的运转,所发放的信用贷款本息如数返回,将适度降息。反之,则撤消信用村资格,取消信用放款。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59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1%;评定信用农户4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2%;发放贷款证37万本,贷款授信额度总额为199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3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0%以上。五年来,我们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00多亿元。至今农户贷款仍是我们贷款组合中不良贷款占比最低的信贷资产。通过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实施信用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同时,天津市农信社的经营状况也取得了决定性的改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经过了两年,至2002年末,全辖实现利润1.3亿元,一举扭转了全辖连续三年亏损的不利局面;到2003年末,所有的基层社全部实现盈利,圆满完成“两年扭亏,三年消灭亏损社”的宏伟目标;2005年实现利润5.65亿元。资产规模取得较快增长,存贷款比例、资本充足率等指标逐年好转,市场份额稳步提高。

实践证明,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的“两难一缺失”问题,对促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农民、政府、信用社三方满意的共赢局面,是一件利国、利民、利社的大好事。

三、城区信用共同体的创建与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少农信社逐步进入城区,服务对象和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应对变化,保持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2003年初,经过全面调查,认真研究,我们借鉴农村信用工程的初步经验,积极探索服务城市社区的新路子,将农村信用工程延伸、嫁接,引入城区,确立了以民营、私营经济、中小企业、城镇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发了“箱式”和“伞式”两种信用共同体,形成了以开发小额信用贷款为品牌的社区信用体系。

“箱式信用共同体”。以集聚在一定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等为服务对象,将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商户较为集中、固定的商城、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等,视为一个行政村,以管委会为载体,开展信用工程建设。组成信用社、管委会、商户代表多方参加的信用商户评审小组,逐户评定辖内商户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发放小额贷款,并由信用社、管委会、信用商户三方承诺各自责任、权力和义务,形成共同宣言,组建成信用共同体。大毕庄物流中心信用共同体和储宝钢材市场信用共同体是比较典型的两个箱式信用共同体。

创建于2003年的大毕庄物流货运中心信用共同体是全市首家“箱式”信用共同体。东丽区大毕庄信用社坐落在城乡结合部,由信用社、物流中心和及商户代表共同组成评定小组,对中心内经营的商户逐户进行评定。当年评定信用商户118户,并按照不同的信用等级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不等的授信额度(目前最高授信额度已调高为100万元),当年发放110户,贷款余额3162万元。同时,大毕庄信用社在物流中心设立了营业网点,安装了ATM机等自助设备。截至2006年9月末,共评定信用商户312户,发放246户,贷款余额9620万元,吸收存款1.5亿元。三年来累计对312户信用商户发放贷款2.1亿元,户均67万余元,贷款本金、利息收回率达100%。通过信用共同体建设,物流中心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商户由最初的190户发展到近500户,经营规模和效益取得长足发展。实践证明,这种贷款,对物流中心、商户以及信用社都产生了非常大的效益。

“伞式”信用共同体。以行业内分散的商户、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商会、促进会等组织为载体,从入会企业中选出经营与资信良好,资本金充足,具有一定规模的一家或多家骨干企业建立保证基金,为被评定为信用商户的中小企业和商户提供保证,由信用社、商会或促进会及信用商户三方形成共同宣言,组成信用共同体,使入会中小企业、商户在评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得到信用社的优惠贷款支持。2005年11月28日建立的鑫茂科技园区信用共同体就是我行与天津鑫茂科技投资集团合作,在鑫茂科技园区建设的伞式信用共同体。目前该共同体已评定商户181户,最高授信额度为200万元,已对48户信用商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4527万元。

箱式和伞式两种信用共同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对中小企业、商户的信用评级责任主要在信用社,后者则主要在商会、促进会。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信用社都承诺:对信用贷款实行“三免”,即免抵押、免质押、免担保,信用商户持贷款书随用随取;对授信额度内的贷款申请不附加任何复查内容、保证条款和增加手续费用;对授信额度内的贷款申请,确保资金供应;当日提出用款申请,当日发放贷款(T+O模式);实行利率优惠,第一年全部信用户贷款利率按照现行利率标准下浮10%,在信用商户全部履行承诺的前提下,一年后贷款利率再下浮10%;对信用商户超过授信额度以上的贷款亦可采取联保方式。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截止2006年9月末,我们共建立箱式、伞式信用共同体43个,评定信用商户9758个,发放贷款72527万元,目前无一笔不良贷款。有力地支持了我市中小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

四、社区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社区信用体系建设是社区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区银行凭借其亲缘、地缘优势,熟悉社区民情民意,具备建设社区信用体系的天然优势。目前农村信用社仍是完全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机构的,具有信息收集、加工、整理、跟踪的优势。农信系统员工基本上是本地人,本身就是社区生活的一员,他们对本社区的情况包括对承贷人的性格特征、家庭历史、产业状况、社会声誉、个人嗜好以及消费特点等非常熟悉,能够迅速做出信贷决策,能够主动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农村信用工程和城区信用共同体建设的成功实践,证实了在当前大的诚信气候尚未形成之前,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对社区客户加以引导和培育,社区型小的诚信环境是可以营造出来的。

(二)社区信用体系是各参与方的利益共生体

一方面,社区信用体系应是各参与方利益的集合部和平衡点。信用共同体的任何一方都不是慈善机构,都有自身利益,任何一方的付出和承担风险都要有合理回报,这也是给付“对价”的必然反映。因此,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必须依据社区实际情况,寻求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平衡点,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任何一方都不能失之偏颇。没有了利益,共同体就失去了内在原生动力,就难以持久。对银行而言,通过信用共同体拓展市场空间,实现信用风险掌控关口的前移,降低经营费用和贷款维护成本;管委会、商会、促进会等通过提供评级、担保等服务和手段促进了招商,提升了自我品牌,获取了间接收益;地方政府和村两委通过参与信用工程建设,取得金融支持,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社会进步的目标;社区农户、商户通过加入信用共同体,可以及时、优惠、便捷地获取银行信贷支持,实现滚动发展。从各方实际出发,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是社区信用体系建设的契合点。另一方面,受贷群体也要形成诚实守信的风尚,使诚信这种属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置于社区公众的监督之下,一损俱损,必须共同守信才能共同繁荣。共同利益的追求,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社区信用体系建设使社会信誉成为重要的无形资产

通过实施信用工程建设,谁有诚实守信的优良记录,谁就可以及时得到银行快捷、简便的金融服务,而且还可以得到价格优惠的资金支持。这使得经济学中常说的“声誉模型”开始发挥作用,使信用成为一种无形资产,不仅有“及时还钱,再借不难”的经济价值,也使“讲信用可贷,没有信用不可贷”的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四)银行是社区信用体系的参与者,更应率先履约守信

作为一项创新性的金融制度安排,社区信用体系建设中要牢记一条基本原则:无论市场处于资金供求基本平衡状态还是卖方市场的有利条件下,银行都要从市场资金供求基本平衡、银行与客户基本平等的基础上设计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平等的主体对待其它参与各方,言出必行,恪守信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表率作用,不搞霸王条款。信用社首先要讲信用,履行向商户们的承诺。一是一旦被评为信用户,在规定的时间和承诺的授信额度内,及时、足额提供贷款服务,决不因资金短缺等问题而不放款;二是坚持按照约定履行降息优惠承诺。此外,村委会,各类商会、管委会、促进会等也要严守承诺,按照约定首先严格约束自己。

(五)社区信用体系建设促进银行转变经营理念

社区信用共同体建设改变了银行作为强势一方传统上采取的“先取后予”的做法,转而采取“先予后取”的理念,追求和谐共赢。即采取先通过评级发放贷款,再取得存款,然后再发放贷款的滚动式营销方式。“先予后取”是对农户、中小企业诚信的一种正向激励和积极响应。通过“先予”支持农户、中小企业,引导信用观念和信用环境的转变,培育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生存、发展之根本。同时,我们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按程序、按规矩办事,强化信贷管理和风险防范。通过“先予”培育市场,通过“后取”壮大了自己,提高“予”的能力。

社区信用体系建设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以储源地设置机构的模式,变按储源地设置为贷源地设置。依托社区信用体系,在相对“封闭”的区间和组织空间内设立机构网点,针对特定的、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提供方便、快捷、专业化、行业化的特色金融服务,不仅使社区银行有其名更有其实,还有效地避免了与其它银行在金融产品、客户上的同质化和恶性竞争。

(六)社区信用体系的创建需要社会大力支持

篇3

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构建农村金融生态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在创建金融生态信用镇过程中,__镇以“诚信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取得了阶段性突破,现汇报如下:

__镇地处青川县西部边缘,位于岷山山脉南麓的摩天岭脚下,青竹江上游,二省(四川、甘肃)三市县(广元、绵阳、甘肃文县)交界处,距县城乔庄59公里,幅员面积526平方公里(其中唐家河273.5461平方公里)。辖12个村1社区(__社区、__镇、魏坝村、徐坝村、石玉村、大水村、埝坪村、东方村、东桥村、平桥村、落衣沟村、金桥村、阴平村)。目前,全镇贷款总户数1109户,贷款总余额6081.75万元,不良贷款户99户,不良贷款总余额412.26万元,不良贷款率为6.78%。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进一步推动政府在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农村信用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切入点,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以良好的政府信用带动社会诚信建设;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形成各个建设主体主动参与,共同推进村、镇信用创建工作。创建工作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驻村组长、信用社主任、村(社区)负责人为成员的信用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政府政府的统一领导,村社、信用社等机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镇政府下发了《__镇创建信用镇工作方案》,明确了信用村、社、户的创评条件、方法步骤、优惠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拉网式”的创评“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社”活动,参与户覆盖面达到95%以上,推动了群众诚信意识和文明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是持续创新、广泛宣传。__镇将信用镇创建活动的要求公布于众,发动广大群众讨论信用村、信用户、信用社创建标准,让标准从墙上走下来,发动群众进言献策。通过层层讨论,会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联合制定了“信用村、信用户、信用社”评选办法,农民群众参与制定标准,不但让广大群众增强了信用创建意识,熟悉了创建标准,明白了创建要求,更重要的是确定了“主人”的角色,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__镇还通过召开信用镇创建工作推进会议,对年度创评工作进行总结的同时,结合实际,对创建主体、创建标准等进行调整,使创建工作更加切合实际,更具创建实效。创建工作中,还坚持把正面宣传与反面警示结合起来,对那些讲信用的贷款户放宽优惠条件,提高授信额度,加大放贷投入,在全镇叫响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守信致富、失信致贫”的口号。

三是注重引导、强化监督。为了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到农村信用工程中来,__镇对信用户的贷款给予了最大优惠,规定信用户的可享受贷款利率优惠,增加信用贷款额度,信用村的贷款优先安排。为确保信用村、户的创评质量,__镇坚持既简化程序、便于操作,又严格申报、评议、初审、审批、命名等环节的原则,做到严格把关,扎实推进。镇、村分别成立了评定小组,对创评的每个阶段都实行公示制,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做到成熟一个,评定一个。并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够条件的及时命名授牌,出现信用缺失或其他问题的,随时取消资格,彻底杜绝形式主义。

篇4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按照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镇的总体要求,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促进各镇政府和镇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坚持政府推进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提高监管水平与创新监管方式相结合、宣传教育与制度规范相结合的原则,从政府、企业、社会三层面入手,结合实际,切实开展好“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工作。坚持以建设农村食品安全责任网、监督网、流通网等“三网”建设为重点,又好又快地发展地方经济;坚持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特色食品经济;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积极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和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进程;坚持强化科学监管措施,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的防范意识,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的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省级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工作,成立**市创建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指导和协调市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工作负责创建活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李伟俊同志兼任。都斛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健全的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为平台,积极探索和创新镇级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逐步建立靠制度管安全、监管促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加强食品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专项整治工作为重点,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突出源头治理,抓好日常监管,把整治与规范、打假与扶优、监管与自律有效结合起来,规范发展一批食品种养殖、生产加工、经营消费企业,着力构建“食品放心工程”。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为契机,建设一批按照标准化生产规范进行种养殖、生产加工的食品产业示范基地。以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支点,促进食品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发展一批当地名、特、优、新食品产业。以积极推行食品安全承诺制为切入点,打造一个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律信用为核心,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体系。以全面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市场流通网、群众监督网的建设,搭建一个以专为主、专兼结合、镇不漏村、村不漏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镇村二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不断增强食品安全信息采编、报告及配合上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安全预警能力的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业务精良、廉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牢固树立“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各方齐抓共管,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推进食品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创建目标。

通过创建,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1.镇级食品安全科学监管格局基本形成,食品产业得到有效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率、食品产业总值逐年提高,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比重不断增长,食品产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食品安全示范镇具体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列入市政府督办事项,基本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网络、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等科学合理的长效监管机制;食品企业基本建立和落实诚信承诺,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管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

3.专项治理成效明显,食品深加工得到规范和提升,特别是分布在各行政村(社区)的小作坊、食杂店100%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100%建立食品购销台账制度。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4.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得到大力发展,经济效应和综合效益明显增加;食品产业化结构进一步调优调强,能够使农业(水、畜)产品、特色食品经济显现出明显优势;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形成大宗农业产品、龙头企业、种养殖农工商一体化产业显现出明显优势,促进富余劳动力就业,使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5.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水产品及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大幅提高,切实转变食品产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不断增强食品产业对镇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农副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大幅降低,检验检测合格率逐步提高,推进食品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6.食品安全环境明显改善,各类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基本解决行政村(社区)的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照经营问题;生猪定点屠宰率实现100%。促进当地饮食安全系数的不断提高,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

(三)主要工作任务。

参照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镇考评标准,结合都斛镇经济发展规划,到**年底,努力实现以下工作任务:

1.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进一步完善,镇(街)、村二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覆盖面达100%,镇政府对全镇镇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各行政村(社区)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率达100%,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2.食品产业对当地经济起到带动促进作用。发挥“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广东省粮食生产重点镇、省级万亩优质水稻生产示范点、**市千亩稻稻菜生产基地”优势,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3.农业投入品使用得到有效规范,食品安全检测资源得到整合,鲜活农(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抽检各环节有毒有害物质指标均下降,检验检测合格率逐步提高。

4.生产加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小作坊得到全面整治,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

5.流通环节食品销售行为进一步规范。80%的行政村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和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连锁店”建设,实现60%以上“食品放心示范店”食品统一配送,食品品种配送率达到80%以上。

6.农村餐饮店食品卫生抽检覆盖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5%以上,学校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到100%,农村宴席备案率(100人以上)达到100%。

7.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货记录齐全,可追溯率达到100%。

8.制定食品安全信息收集、上报制度,协助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做好统一归集和食品安全信息工作。

9.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至少一个行业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建立试点企业信用档案,记录监督检查情况。

10.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健全,应急网络覆盖面达100%。

11.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70%以上。

四、工作措施

(一)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根据“食品安全工作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继续强化覆盖各村(社区)、各职能部门和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网。一是要继续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按照食品安全工作“三纳入”要求,严格实行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二是要通过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不断加强企业自律,强化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促进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

(二)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网。

在现有镇、村(社区)二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的基础上,抓好监管网能力建设,重点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镇、村(社区)食品安全工作制度,明确细化工作措施,规范工作管理,建立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选拔任用制度,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应认真做好镇食品安全信息联络员和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的工作指导及业务培训,保证镇、村(社区)二级食品安全监管网100%覆盖并发挥作用。

(三)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

都斛镇政府要协助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分段监管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对省级万亩优质水稻生产示范点、**市千亩稻稻菜生产基地、鳗鱼养殖基地、四大家鱼和鳗鱼种苗养殖基地、米酒和水产品特色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经营、旅游度假区等餐饮消费环节的监管。同时做好对企业和农户的帮扶工作,重点做好农业标准化生产、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认证、食品经营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等工作的推广,从源头把住食品质量和安全关,使全镇果蔬及食品安全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果蔬等食品产业得到整体发展,食品安全各项指标达到创建“示范镇”目标要求。

(四)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按照广东省及**市《**年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和《**市**年食品安全工作方案》的要求,根据都斛镇食品安全状况,认真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工作以农村、食品企业集中地区为重点区域,以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及小作坊、食品超市、农贸市场和餐饮企业为重点对象,以粮、肉、奶、蔬菜、水果、豆制品、婴幼儿食品等为重点品种,坚决打击各种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改善都斛镇食品安全状况。

(五)全力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我市自2005年三月开展以“**市食品放心企业考核命名”为重要举措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以来,已有15家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餐饮企业完成了试点工作,并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为重点,强基固本,从源头夯实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为配合食品安全示范镇建设,今年从都斛镇食品生产加工、经营、餐饮行业中各选1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记录监督检查情况,并进行“**市食品放心企业”考评,以促进都斛镇食品安全信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六)加强应急预警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应急预警体系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食品安全事故,降低事故影响和伤害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切实加以重视。依照《**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要求,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要指导都斛镇进行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及时制定《都斛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并加强对镇食品安全信息联络员、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的事故应急预警培训,把应急预警网络覆盖到村一级,发挥一线优势,及时发现、报告、预警、处置,积极防范并最大限度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害。

(七)强化食品安全宣传工作。

一是各监管职能部门要结合日常监管工作,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的守法意识,增强广大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安全防范能力;二是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要有针对性地策划宣传主题,指导和帮助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制定宣传方案,牵头做好食品安全的系统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展情况,特别要抓好《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的宣传,形成全民关心、理解、支持、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职责分工

(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履行食安委办公室职能,组织开展创建工作。对创建工作进行督查调研,收集、通报创建工作动态和信息,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工作经验,组织创建工作总结并初审。

(二)市农业局: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和食用农产品安全以及与食品有关的植物病害的监督、监测、检疫、检验管理,深入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负责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生产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对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量进行监测,负责动物防疫及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三)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水产品生产领域、生产环境、水产品生产投入品使用的监督、监测、检验管理。

(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日常监管,实施生产许可、注册、强制检验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负责查处生产不合格食品及其它质量违法行为。

(五)市工商局和市经贸局:负责食品流通的行业管理、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注册工作,严把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依法查处无照生产经营食品行为。加强上市食品质量监督检查,依法查处销售不合格食品及其他违法行为,查处食品虚假广告、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连锁店”和“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推进食品流通体制改革。监管生猪定点屠宰,酒类市场的行业管理,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建立食品信用体系。

(六)市卫生局:负责食品加工、流通环节和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卫生许可、量化分级和卫生监管。联合相关部门做好食品污染及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和受伤病员的救治工作。

(七)**检验检疫局**办事处:负责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确保进出口食品卫生安全。

(八)市粮食局:根据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负责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

(九)市教育局:开展好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工作,协助相关职能部门抓好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工作。

(十)都斛镇人民政府:加强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完善镇食品安全工作制度,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职责。重点抓好镇食品安全信息联络员和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选拔、培养、管理工作,食品安全宣传、食品安全信息工作,集贸市场、农村宴席食品安全监管,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落实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工作。

(十一)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配合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和都斛镇政府,根据本部门职能做好食品安全和创建食品安全示范镇相关工作(具体职责分工详见附件)。

六、时间安排

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工作从**年5月起至**年11月止,分宣传准备、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巩固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准备阶段(**年5月)。

召开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工作动员会并开展培训、宣传发动工作,宣传创建“食品安全示范镇”的指导思想、重要意义,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6月—**年10月)。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制定《都斛镇开展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镇活动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都斛镇要对照工作目标,认真部署各项工作,落实创建任务,并及时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示范镇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加强与相关监管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以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

(三)总结验收、巩固阶段(**年11月)。

按照《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乡镇考评标准》开展自查自评,认真总结工作成效和经验并书面报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将于**年11月20日前按照《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活动考核标准》对都斛镇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工作进行检查考核;11月25日前将检查考核情况上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并做好创建成果巩固工作,准备接受**市和省食品安全委员会考核验收。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活动由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实施,日常工作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和都斛镇政府负责落实。

(二)强化协调配合。

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加强信息通报、加强联合整治,努力消除监管盲区死角,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

(三)抓好典型示范。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切实加强督查调研,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树立典型,及时推广,促进创建工作的整体推进。

(四)严格经费管理。

都斛镇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在积极争取**市级经费支持的同时,我市财政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保障,市食安委要认真编制经费使用计划,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专项使用,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五)创新监管方式方法。

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解放思想,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要探索将小作坊式的食品加工厂组建成农民合作社,促使其成为规范化生产加工单位,规范其生产,从而使食品安全更加有保障,同时也做大做强品牌。在流通、餐饮环节,要进一步推进索证索票制度、台帐制度等长效机制的落实,严格按照《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规定,要求批发商建立食品购进、销售纪录,提供证照、产品合格证、票据等给零售商、餐饮单位,并且规范票据格式。在餐饮环节,要探索取缔无证照流动食品摊档、饮食店的联动机制,引导其合法经营。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宴席管理模式,做到管得住、管得好,防止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别是对企业,要积极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搞好服务,实实在在把工作做好,改善都斛镇食品安全状况,确保食品消费安全。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人行牵头、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信用助推、支农惠农”的工作原则,全面推进以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为基础,以整合共享农村信用信息为平台,以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为手段,以创建信用示范县为载体,以改善县域金融环境为目标,着力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这一矛盾,从而有效促进“金融资源与农业发展”、“信用环境与信贷投入”的对接,逐步建立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和农村金融机构“和谐共赢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工作目标

(一)创建当年农户信用和农企信用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50%和70%以上,农户和农村工商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分别占到建档户数的30%和50%;3年内农户建档率、农企建档率分别实现80%、70%;信用等级评定分别占到建档户数的85%和90%以上。

(二)涉农贷款显著增长,年创建县涉农贷款增量占到全县金融机构新增信贷总量的60%以上,以后各年度要保持在不低于65%的占比。

(三)继续规范和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选工作,其评选标准是:信用户占到全村农户总数的60%以上方可评为信用村;信用村占到行政村总数的50%以上方可评为信用乡(镇);创建当年信用乡(镇)要占到全县乡(镇)总数量的10%,三年内力争达到50%。

(四)围绕“一村一品”规划,积极扶持专业村“五个一”创建活动(即:做强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个优良品牌、建成一个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创建一个示范带动模式),力争在3年内配合、推动全县完成“一村一品”农业村建设工作。

(五)农民人均收入每年以20%幅度增长。

(六)全县不良贷款率低于5%。

三、主要内容

(一)大力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

充分利用农商银行现有的信息资源,按照征信系统对农户信息的征集要求和标准,组织涉农银行机构,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计涵盖农户基本信息、生产经营、主要收入来源、住房结构等信息的农户信用信息指标,从信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入手,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借助“惠农卡村村通”工程,构建“惠农卡+信息采集”、“支付环境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互动、互促工作格局;依托市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网络化管理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推动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征信系统实现向农村地区覆盖做好前期准备。

(二)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

以农户电子信用档案为基础,以农商银行现有评价办法为主导,积极引导、推动涉农银行机构不断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方法体系,不断提高农户信用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一是充分发挥数据库“发现客户”的功能,将系统信用评定结果作为评定信用户、信用农企、农商的重要依据;二是推动信用评价结果与贷款授信的有效对接,逐步形成“农村各类信用主体+征信+信贷”的业务模式,并与“阳光信贷”工程有机结合,形成创建与成果运用的长效机制。

(三)加快农村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针对农村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引导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地区小微企业信用档案,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第三方外部信用评级,推动地方政府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指导银行机构延伸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增加对信用好、有市场、有效益的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四)提高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服务水平

在电子化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工商企业信用档案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依托其所提供的征信服务,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确识别借款人身份、判断借款人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提供科学、便捷、有效的参考依据,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放效率,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主体培育和示范体系,切实深化专项信用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由地方政府、团委、妇联、涉农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参与的诚信宣传及信用评定组织,推动和深化“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业信贷工程”、“大学生创业信贷工程”、“妇女创业信贷工程”和“弱势群体民生金融信贷工程”等专项信用建设工作。全面拓展“四项工程”建设,即信用乡镇工程、信用市场工程、信用社区工程及信用企业工程的建设,并对诚信者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金融上的扶持,通过信用主体培育和示范效应,营造“信用是金字招牌”和“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农村诚信氛围。

(六)引导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

促进征信管理与金融稳定、支付清算、支农再贷款等货币信贷政策相结合,以信用为切入点,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引导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发挥信用引导信贷资金配置的正向激励作用。联合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特殊环境开展动产抵押、权利质押、第三方担保等保证创新方式,积极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四、实施步骤

我县农村信用示范县年度创建工作共分宣传推动、具体实施、总结表彰三个阶段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把农村信用示范县建设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一)宣传推动阶段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创建农村信用体系示范县的信用优势和重要意义,并组织召开全县农村信用体系示范县创建动员大会,大造声势,让社会各界、广大农户、各类信用主体认识到创建“信用示范县”是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提升信用工程品质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对于争取金融业支持,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具体实施阶段

一是以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评定为基础,大力推进农户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二是以信用农户(商户)、社区、村、乡镇评选及“四项工程”建设为载体,形成创建主体示范效应。三是建立相关考核及政策激励机制,选取创业效果明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各类信用主体、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代表进行经验交流,拓展信用示范县创建的广度与深度。

(三)总结表彰阶段

以农户、农企电子档案建档率、信用等级评定率、涉农贷款增长率、优惠政策兑现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等具体指标为重点考核标准,对参与农村信用示范县创建工作的各机构进行考核表彰,促进创建工作做到“四个加强”:一是建立农村信用保障体系,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引导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三是争取地方政策支持,加强信用信息产品使用;四是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加强信用管理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了切实加强对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和协调,特成立寿阳县农村信用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组,具体负责信用示范县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各乡镇及丹凤城区管委会书记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行,主任:潘林森(兼),具体负责制定方案、措施和相关制度,督促检查各涉农金融机构工作的落实情况,定期向县政府、人行中心支行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

(二)搞好沟通协调,形成共同合力

以农村信用示范县建设领导组为核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相互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信息,分析难疑问题,有效部署具体工作。同时,各成员也要定期向领导组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报告信用示范县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组办公室将定期汇总情况,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建立催办查办制度,认真抓好对领导组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的督促落实工作。

篇6

根据《*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公布首批市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的通知》(成食安办〔20*〕178号)精神,为扎实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确保创建目标圆满完成,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通过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切实解决食品种养殖、生产、流通、消费等监管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全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公众满意度,着力提升全区食品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流的食品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积极整合食品安全协管队伍,区、街道、社区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100%;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举报和奖励办法;区、街道、社区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对各食品监管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率达100%。

(二)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切实做好种养殖环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防止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农产品种养殖环节;鲜活农(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

(三)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应取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得到全面整治,杜绝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限制保留的小作坊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加强监督抽查的力度,辖区食品生产企业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认真贯彻《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巩固压点成果。

(四)严把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严厉打击无证无照及超范围经营行为;严格市场准入,加强检验、检测,辖区内农贸市场、大型商场和大型超市设立检测检验室或配备快速检测设备;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100%的街道、90%的社区要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全面落实酒类流通各项制度,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打击力度。

(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重点加强学校(幼儿园)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学校(幼儿园)食堂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辖区内各类餐饮企业重点是城乡结合部餐饮店的食品卫生抽验合格率达90%以上。

(六)建立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在各环节生产经营单位中推行索证索票制度和台帐制度,做到进货记录齐全,可追溯率达到100%。

(七)建立科学、高效、权威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检验检测经费的投入和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检测水平,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检验、检测任务;按照《*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职责的通知》(锦食安委〔20*〕1号)要求,适时信息,并将的内容报送区食安办。

(八)积极推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真实可信的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按信用记录进行分类管理,实行扶优限劣、奖优罚劣,促进企业自觉守信,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增强示范效应,全区至少在3个行业30家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九)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应急准备、应急反应、应急组织协调能力的建设。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检查、培训、宣传力度,食品安全应急网络覆盖面达100%。

(十)积极开展对食品安全执法人员、协管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培训。全年对各类人员的培训不少于2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辖区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70%以上。

(十一)构建全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三、创建步骤

从20*年10月至20*年10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部署阶段(20*年10月)。部署全区创建工作,明确创建目标,落实创建任务。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全区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街道、本部门实际,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广泛开展宣传和动员工作,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年11月—20*年8月)。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认真开展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各类登记档案和管理制度,定期向区食安办报送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区食安办要加强与相关部门、街道的联系,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三)总结验收阶段(20*年9月—20*年10月)。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对照创建标准认真开展自查。20*年9月25日前,由区食安办牵头组织对各单位的创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向市食安办申请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夏先义同志担任,成员单位由区政府办、区目督办、区应急办、区外宣办、区教育局、区统筹委、区服务委、区卫生局、*工商局、区质监局、区食药监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食安办),负责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工作的协调、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办公室主任由区食安办主任兼任。

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列入全年重要工作任务,并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认真组织实施,扎实抓好工作落实。

加大经费投入,将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经费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和圆满完成。

篇7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立足民政主责主业,落实落细疫情防控举措。

持续组织各级网格员依托村(社)、结合邻里互助、借助社会力量通过主动发现和电话、微信、入户等方式,掌握“一老一小”特殊困难群众的身体、精神、生活状况和防控物资等需求,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全区共摸排各类困难老年群体约2.47万人,各类儿童约1.28万人。

一是兜牢社会救助底线民生保障。及时下拨疫情期间乡镇(街)临时备用金100万元,对生活困难人员实行直接救助和先行救助。放宽临时救助申请限制,对因探亲、旅游、务工等原因在非户籍地出现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流动人口直接实施临时救助。1-5月份,临时救助943人次160.28万元。优化简化审批程序,对于新申请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对象暂缓开展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和公示等工作,符合条件对象直接纳入社会救助范围。1-6月份,新增城市低保对象52户96人、农村低保对象361户831人、特困供养人员88人。持续向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孤儿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月将孤儿纳入发放对象,同时发放标准提高一倍。1-4月,发放13.12万人次777.67万元。二是做好老年群体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对全区养老机构实施临时封闭管理,果断切断疫情输入渠道。将养老机构、社区康养中心纳入社区(村组)防控网格化管理,实行社区防控和养老机构防控双重管理,按照属地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委托照料服务,建立定期探访制度,切实做好老年群体保障和民政领域疫情防控工作。三是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城市困难群体帮扶关爱专项行动。出台《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城市困难群体帮扶关爱工作专项行动方案》,全面开展排查对象摸底,加大辖区内廉租房、公租房排查走访力度,建立困难人员清单、包保责任清单、保障措施清单,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保障到位。四是筑牢社区联防联控严密防线。加强社区防控网格化、地毯式管理,发动机关下沉人员、志愿者配合社区做好小区封闭管理工作,深入社区居民家庭,摸排重点人群,登记人员信息,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口”。区民政局积极参与三里桥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期间,全区累计发放防护口罩约13万只、消毒液约1.6万斤、消毒酒精约0.4万斤,温度计约100支、测温枪约90把、大米约3.53万斤、食用油约0.8万斤,面约0.34万斤,还有肉、鸡蛋、蔬菜等。疫情期间婚期延期约1500余起,简办丧事约300余起。

(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兜牢社会救助保障底线

一是聚焦脱贫攻坚,强化兜底保障。出台《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密切关注未脱贫和返贫致贫风险高人口、低收入困难人群、潜在救助对象基本生活状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按月开展动态信息比对,落实落细民政兜底保障政策,切实做到兜准底、兜住底、兜牢底、兜好底。3月底将符合条件的85名未脱贫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4月底将5名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疾重病对象纳入低保。二是聚焦困难群体,完善体制机制。出台《建立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长效机制实施方案》,落实帮扶责任人和帮扶联系人。开发应用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管理服务系统,初步形成人员信息采集准确完整、更新及时、实时监测的共享平台。为三级特殊困难群体配备一键呼叫设备,掌握生活轨迹,开展及时、高效、精准帮扶。目前,全区共摸排特殊困难群体602人,其中一级361人,二级203人,三级38人。三是聚焦群众关切,强化专项治理。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完善低保对象认定办法,加大低保对象核查力度,定期跟踪保障对象家庭变化,严把低保申请、调查走访、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审核审批程序,形成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1-6月,农村低保动态调整取消482户908人、提标182户420人、降标48户103人。

1-6月,发放农村低保对象11492户21555人4876.1万元;发放城市低保对象2367户3852人1082.62万元;发放特困供养对象7204人3288.7万元;发放22442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791.08万元;发放散居孤儿(无集中供养的孤儿)322人202.86万元,对我区40名满18周岁的在校大学生且享受社会散居孤儿待遇的每人发放1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4人次29万元。

(三)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构建多元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社区康养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望城街道七里站社区康养中心和清水河街道清水河社区康养中心已开工建设,将于6月底完成室内装修工程;望城街道安丰社区康养中心建设用房已完成选址。二是切实提高特殊困难群体集中养护能力。新增床位180张的三十铺镇原枣树小学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养护点和椿树镇原朱庵小学失智人员集中养护点改造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6月底可入住。三是养老产业项目加速发展。谋划政府性投资项目5所,总投资3.35亿元,目前已完成8所特困供养机构提升改造,2所社区康养中心项目已开工,2所社区康养中心已完成选址;谋划社会投资重大养老项目4所,总投资20.9亿元,其中如龙颐养产业园康养中心已完成投资额2.5亿元,万兴颐熙园已完成投资额0.6亿元,蓝溪康养中心已完成投资额1.5亿元。四是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放低收入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和失能老人护理补贴4681人561.72万元。五是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暨安全管理工作督查。组织部分乡镇对全区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含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已经备案的社会办养老机构进行互查,通过实地检查、查阅资料、随机座谈等了解老人们吃、住、医等,督查结果作为补贴发放依据。

(四)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一是扎实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积极申报清水河街道刘园社区作为全省第二批智慧社区试点单位,已完成60余万元硬件设施建设,正在加快录入居民信息和部门数据的连接。认真清查2007年以来社区用房配备情况,已交付社区用房面积达4.88万平方米。二是“三社联动”有序开展。引进社会服务机构进驻清水河街道刘园社区,承接市级“三社联动”项目,稳步有序开展社区服务类公益创投活动,通过搭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平台,提升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积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备案,今年新增备案9家。三是开展社会组织信用督查。以社会组织年检为契机,联合教育、应急、消防等部门开展全区社会组织信用督查,健全社会组织执法监督体系,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全面实行社会组织年检网上办公,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四是志愿服务活动稳步进行。1-6月,实名认证志愿者16.27万人,注册团体684个,项目6518条,记录时长177.84万小时,疫情期间补录项目341条,记录时长16.08万小时,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有力作用。

(五)加快落实惠民政策,提高社会事务规范管理水平

一是地名工作有序推进。配合公安部门做好中心城区门楼牌工作,按时完成前六个批次任务包的采集和审核工作。做好区境内市中心城区道路标准名称变更、路牌更新设置和南山新区路牌更新设置工作。推进地名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第一批次区新增、变更、消失地名录入全国地名管理平台。二是殡葬领域深化改革。1-5月,火化遗体2092具,占市下达火化任务参数46.93%。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统筹推进疫情期间清明祭扫工作。三是婚姻登记优化服务。有序完成疫情期间及“520”特殊日的应急处置,截止6月9日,共办理结婚登记2730对,补发结婚登记1081对,离婚登记732对,补发离婚登记58对,受理各类婚姻档案查询事项506件。四是收养工作规范开展。依法规范收养,严格把关审核。共办理收养登记1件。

党风廉政、党的建设以及区级重点工作等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稳步推进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长效机制。总结、完善、推广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经验、做法,扎实开展城市困难群体关爱帮扶专项行动,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联系帮扶等措施,持续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城市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作,以社会救助为切口,用足用活救助政策,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基本民生保障双线发展。

二是全力完成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目标。聚焦脱贫攻坚兜底线,聚焦特殊群体谋福利,聚焦群众关切优服务,通过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性扶贫措施,确保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助推全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三是全方位扎实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完成今年3个社区康养中心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营,研究制定《区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智慧民政和智慧养老平台建设,继续实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特困供养机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四是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制定出台全区公益性公墓规范管理办法,规范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严禁公益性公墓违规销售行为。持续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硬化大墓、活人墓和宗族墓地等专项整治,完善扩大惠民殡葬保障范围,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力争到2020年底,每个乡镇建有1座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1座区级城市公益性公墓。

篇8

加强督查,健全服务网络

1、全面推进审批事权调整。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两级关于事权调整工作,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深入开展,联合区监察局下发了《关于推进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权限调整工作的通知》(监[2012]2号),联合区考绩办下发《的通知》(督考[2012]4号)和出台了《扎实基层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委办发〔2012〕84号)。对接市级事权下放,根据委发[2012]59号文件精神,承接落实市级下放事权366项。同时,将承接的事权统一纳入到区的行政审批系统,统一接受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的监管。进一步明确各单位职能权限,促进建设单位项目前期的行政审批工作。结合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工作,梳理承接了259项事权下放到街道(基层站所)、100项便民服务事项下放到社区。为确保下放事权承接落实到位,牵头组织授权部门与承接单位签订授权书,选派优秀业务骨干为街道、社区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基层能办事、办好事。2、构建四级审批服务网络。前期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重建全区审批电子政务系统,完善提升审批电子政务系统功能,建设了事项管理、信息共享、基建项目、办理过程、办理结果、监察规则、监察业务7大信息库,和审批事项管理、审批信息公开、政务服务业务、基建项目审批、电子监察应用5大平台,形成行政审批电子政务“七库五平台”新格局。同时,以畅通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出台《区四级联网审批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委办发〔2012〕85号),依托区电子政务平台,全面铺开四级联网工作,实现街道联网全覆盖,社区联网76.9%。目前,已进入社区、街道、区三级办件试运行阶段。此外,建立网上审批办事大厅,梳理122项网上审批服务事项,初步试行网上咨询、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结果反馈等网上办事全流程服务。目前,已进入测试阶段,12月投入试运行,12月30日结合审批中心成立十周年正式向公众开通网上审批服务大厅,给群众提供足不出户的网上政务服务。3、启动中介机构信用评价工作。制定《区审批服务中介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今年先启动对基建项目中介机构进行信用评价工作。目前,已拟定基建项目中介机构信用评价文件,预计在12月中旬完成对中介机构的星级评价。4、开展专项活动。通过专项活动,促进窗口进一步转变作风,转变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理念。一是开展百日攻坚审批提速活动。开展学先进找差距、专题学习讨论等百日攻坚审批提速系列活动,查找整改十项效能制度、六件管理制度、五制办理制度以及服务规范等管理规定落实情况,破解审批工作中“小鬼难缠”影响审批服务效率的问题。二是开展群众满意不满意办事窗口(办事大厅)评选活动。通过活动,拓宽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渠道,促进社会各界监督政府行为,提升窗口(办事大厅)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三是开展两集中两到位回头看活动。重点对职能归并、人员配备、事项进驻、审批授权、服务效率等情况进行自查督查,防止出现职能归并走过场、流于形式。5、强化基层便民服务中心业务指导。开展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专题调研,根据我区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实际,出台了《扎实推进基层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委办发〔2012〕84号)。以强化功能、规范建设、提高效率为目标,将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全部纳入区行政审批系统统一监管,加强业务对接和工作指导,组织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开展业务技能、文明礼仪等多项的培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扎实有效推进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

强化内务管理,构建中心特色

1、健全制度。一是制定审批制度改革系列规范性文件。认真贯彻落实市里今年两次深化审批制度的改革文件,相应推出1+X文件,用制度推进改革,分类型分层次多方位的征求相关部门、人员意见,制定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系列配套制度。分别是《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务服务的实施意见》、《区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办法》、《区重点建设项目模拟审批实施办法(试行)》、《区攻坚建设项目双轨审批暂行办法》、《区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管理办法》、《区审批服务中介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区行政审批代办服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和集中改革回头看活动的通知》和《关于落实“五个凡是”工作不力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二是健全管理制度。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为总要求,打造“真情服务、依法高效”服务品牌,审批服务工作纳入区考绩重要内容,健全落实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负责制、内审制度等效能建设十项制度。在坚持“日巡查—月考核—月通报”的窗口管理机制的同时,健全便民服务措施,增设质监等窗口排队叫号系统。此外,今年推出“全员代办制、全员督查制、全员咨询制”,改革评价机制,制定考核“十大项目”,增大难度系数,自我增压。2、完善服务机制。推行合并公示制,探索审批公示流程前置新方式,推行告知承诺制、全程联合审批制、联合会商制。如万达广场工商登记审批,组织涉及工商登记审批部门现场联合会商,提前介入,指导处理工商登记审批可能遇到的问题,明确每个业态涉及部门、环节、责任人、审批材料等;审批职能部门受理审批事项时,实行告知承诺制,对于资料不全或基本符合审批条件的,在申请人作出承诺后,先予以通过。3、推进中心文化建设。一是加强学习。利用周例会、中心局域网等学习阵地,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强化业务知识学习。一方面,开办业务技能培训班。组织对全区审批中心、街道便民中心、社区便民中心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文明礼仪培训。另一方面,开展窗口业务技能大比武活动,激发工作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和办公自动化知识的积极性,使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电脑操作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张驰结合,抓好团队管理。一方面,积极开展“送暖”活动。每个人生日时,送上一份蛋糕和一束鲜花;工作人员或家属生病住院,领导前去慰问,为他们送去问候和馨。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开展三八、五四、七一等集体活动。4、落实公务员通用能力席位标准化建设区级试点工作。根据纪委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出台《公务员通用能力席位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做好动员部署,明确各科室联络员,落实责任。每个干部分别按照本岗位的能力席位标准,制定能力席位书,提炼工作格言。根据制定的能力席位标准、能力席位书,组织开展能力席位标准讨论活动,深刻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反思,制定个人能力提升的工作计划。通过传帮带活动、“一月一讲”学习讲坛等提升活动,促使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责。5、开展审批中心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为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全面展示我区十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组织开展业务技能篇、阳光政务篇、真情服务篇、文化建设篇和风采展示篇等审批中心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全面展示我区十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审批中心十年发展成就,促进工作人员不断改进审批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的伟大事业再立新功。(四)建立区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根据市政府抄告单《关于设立区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意见》(〔2012〕167号)精神,设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分中心。选定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场地,选调工作人员,做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办前的前期准备工作。2012年,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如场地的限制,职能整合工作还不到位。

2013年工作思路

强形象,推进三个平台建设。一是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综合平台的集聚优势,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和行政审批管理标准化。规范办件分类管理操作规程,规范工作人员行政行为,完善便民服务内容和服务措施,推进窗口规范化建设。同时,不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承接落实中央、省下放事权,对下放的事权进行标准化建设。二是推进招投标统一平台建设。以抓好硬件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和廉政建设为重点,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场所服务功能,完善硬件设施,提高交易工作的科技含量,促进工作规范化。三是推进行政审批服务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行政审批电子政务系统,完善功能,延伸审批服务网络,实现社区、街道、区审批中心网络全覆盖。

建机制,落实创新举措。一是完善模拟审批机制,继续开展模拟审批工作,对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年度建设任务进行模拟审批。二是全面推行双轨审批机制,开展预先审查审核服务,缩短审批周期。三是探索“三测合一”机制,委托一家中介机构分别为房管、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测算三套测绘成果,作为房产登记、规划确认和土地复核的依据,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全面实行预登记制度,在实行基建项目预登记的基础上,全面实行办件预登记。五是推行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模拟验收相结合的新机制。六是规范操作规程。根据区政府出台的建设、产权和政府采购三大业务管理办法,充分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出台招投标规范操作规程。

篇9

扶贫济困基金会

案例1:云南石丫口社区,最初也是香港慈善救援机构乐施会的项目点,曾经试行过小额信贷,但由于项目运作中漠视穷人的权利,小额信贷的管理权垄断到少数强势人的手上,权力缺乏监督乐施会于是在1999年退出石丫口。2001年,乐施会在总结失败的教训后重新进入石丫口,全村开大会重新讨论小额信贷的管理制度,并将小额信贷改为由社区自己管理的社区发展基金选举了社区发展基金管理小组。谁来管理资金呢?村民投票选了一个会计管账还选了一个出纳,互相监督,会计要有文化的,出纳不仅要良心好的,而且出纳家里人良心也要好。村民说,如果家里人良心不好,会教唆他把钱贪污了。三年中还没有哪户拖欠贷款。社区发展基金管理非常严格,其核心就是透明,每项开支都由社区成员大会决定,每个季度做一次账目公布,村民可以随时提出看账和查款的要求。对于100%的回款率,乐施会云南项目的统筹张松认为,其根本的原因不是5户联保机制的作用,而是村民对社区发展基金的自我管理模式使其产生了拥有感,村民特别珍惜这种拥有感乐施会为社区注入了不多的一笔资金,如果直接用于当地贫农的救济,效果肯定不明显,而其采取了小额贷款的管理模式,却使当地贫农得到了数倍于投入资金的融资,还有了积累,而政府投入修建的项目,最后却往往都荒废掉。为什么同样的钱投下去,乐施会的效果会明显不同?这是因为,除了投入这笔资金外,乐施会同时也注入了一种机制,这种机制的核心理念是参与性,参与性是以赋权为核心内容的。在这种机制下,必须保证决策时,所有人都知道要讨论什么,要做什么,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决定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票:决定后的事情,老百姓有监督权;老百姓有了意见,还有反馈和再决策的过程。

乐施会为我们在农村的扶贫提供了经验,同时也向农村金融的改革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谁最需要中国农村金融的改革?答案应该是唯一的,中国的农民!但纵观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一直是政府在主导,我们并不是不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农民,农民才是发展的主体,应该按照农民的需求出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应该是今后农村金融改革的精神所在。因此,在经济不发达农村,建立类似的扶贫基金会,可以成为农村中小金融组织的一个可选模式。

资金互助合作社

目前农村信贷市场具有分割趋势,一方面是具有由规模经济带来成本优势的正规金融,它们主要向大中型企业贷款;另一方是具有信息优势的各种非正规金融,它们主要向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等贷款。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正规金融的作法是要求提供担保和实行信贷配给政策,结果导致大量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据中国农大教授何广文(1999)的调查资料分析,1996―1998年上半年,农户从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仅为他们所获贷款总额的13.94%(并且这有限的正规金融资源大多还被富裕的农户所占用),从私人或其他非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86.06%。既然一方具有规模优势,另一方具有信息优势,能否通过一定的途径促进两者进行结合?吉林梨树县的“信用社+合作社+农户”模式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思路。他们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农村企业之间建立了一个资金互助合作社,通过资金互助合作社,有效地实现了正规金融(农村信用社)与非正规金融的结合。

案例2:吉林梨树县的资金互助合作社有两家,一是太平百信农民合作社,一是胜利果乡郭家窝堡村合作社。太平百信农民合作社自2001年8月成立,最早有8户农民参加,向信用社入股3200元。到2005年7月底已发展到300多户,年贷款发生额由2001年的全年8.1万元达到2005年前7个月的347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生猪饲养。2005年,合作社与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合作,对牧业园区的所有生猪入保。通过保险公司的介入,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风险,使得“信用社+合作社”模式日益巩固,双方的合作步入良性循环阶段。

胜利果乡郭家窝堡村合作社于2001年12月成立,最初由4户参加,到2005年7月增加到52户,合作社将社员入社的股金向信用社入股,以获得从信用社贷款的资格。合作社将贷款资金的40%发放给农户,其余60%由合作社留用,作为其经营资金,用于联合购买饲料等,发放给农户。合作社累计年贷款发生额由2001年的O元增长到2005年7月底的38.7万元。通过信用社与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联接,使得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当地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吉林梨树县的“信用社+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大大增强了农户的融资能力,合作社的规模也在发展壮大,信用社更是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太平信用社,2001年尚亏损21.8万元,到了2003年9月,已经变为盈利8万元。然而,农业毕竟是风险较大的行业,一场干旱、瘟疫都可能使农民血本无归,信用社的贷款得不到偿还。而保险公司的加入,则将这种可能性降到最低。最终形成信用社、保险公司合作社、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

轮流储贷会

“轮流储贷会”是一种信用合作组织,其成员按规定缴存一定数额的资金然后轮流获得部分或全部贷款。如果轮流储贷会有10个成员,每人每个月缴存100元,那么每个成员将轮流在每月的集会上获得1000元的贷款,他们还可用抽签等办法选出获得贷款的成员,10个月后每个人将获得1000元的贷款,这一轮循环也将告结束。轮流储贷会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它不仅存在于非洲、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东南亚和中东的许多国家,甚至在早期的欧洲也曾存在。为什么轮流储贷会能在不同文化的国度中流行呢?其基本原因在于轮流储贷会易于被农民接近组织形式简单,具有灵活性并且适应于多种目标。轮流储贷会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会员人数从几个人到几百人不等。在一个组织里,一个会员能够占到一个或几个份额,两个成员也可以商定共享一个份额。一个村庄,甚至家庭成员都能够建立他们自己的组织,这种组织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民根本无法接近的正规金融机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广大贫困农民提供了发展生产的机会。由于轮流储贷会的独创性和广泛适应性,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已经成功建立了这种组织,但学者认为,一旦移居变得容易,这类组织的违约行为将变得更为普遍。但是,大量的事实否定了这种论断。相反,典型的调查表明,正规金融市场大都忽视传统储蓄信贷组织的存在。如果仅仅把正规与非正规的金融市场连接起来,可能只是把资金从非正规的金融市场转向正规的金融市场,并不能导致储蓄额的增加,这本身就不能保证农村资源的有效使用。轮流储贷会是穷人的银行,在那里货币不会被长期闲置,而是不断地转手流动,满足生产与消费的需要。

篇10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精神,切实加大对“三农”薄弱环的金融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在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银监会17日印发《关于改进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匹配度和适应性,着力破解贷款“两头难”问题。

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支农服务“三大工程”,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金融服务信用档案,建立健全与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和用工单位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力争实现进城务工人员信用档案建档全覆盖。要充分利用个人品行、收入能力和资信状况等各类“软信息”,推广实施社会公开授信评议,动态调整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把信贷支持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创业作为重点,立足其贷款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创新符合实际需求的服务产品。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开办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消费、返乡创业和困难救助等贷款新品种,全面覆盖生产生活需要。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提供存款、贷款、汇兑、转账、信用卡、理财、信息咨询等综合金融服务,让进城务工人员同等享受现代金融发展成果。

要推广贴近进城务工人员的金融服务方式,着力破解贷款“两头难”问题。鼓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推广“金融服务中心”做法,设立区域外服务点,为进城务工人员就近提供服务和贷款协助。引导务工地金融机构开办金融服务专柜,安排部分信贷资金,开办由用工单位担保的小额贷款,解决因生活急需而暂时无法兑付工资所造成的困难,协力解决贷款难问题。主动选择与信誉度高的劳务中介机构开展业务合作,采取批量化方式集中办理劳务贷款。探索针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接受培训进城务工人员的贷款管理方法,提供更多培训教育机会,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就业。

《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开展“阳光信贷”,进一步简化进城务工人员贷款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合理确定期限。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对一些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较长的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和农业优势产业给予支持,吸引更多返乡的进城务工人员投身当地生产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大多数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现代化支付结算网络,促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现代化支付手段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加强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金融意识和运用现代金融工具、产品的能力。开展金融普法宣传,帮助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增强金融安全意识,远离非法集资,切实维护金融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