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间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课间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课间管理制度

篇1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279-01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在不断扩大和深入,有必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必须具备协同互动的行为艺术,信息素质的教育能力以及学科情报能力。

关键词:学科馆员;信息;情报;服务

一、学科馆员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的扩大和深入,高校图书馆也迎来了一个新时代:即研究型信息机构的时代。针对高等院校各学科专业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一种新型的服务形式。所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馆员的选拔和培养也被提上了日程,建立学科制度势在必行。

在图书馆传统的参考咨询工作中,“参考馆员”没有学科分工,只是凭借对印刷型馆藏资源及其布局熟悉的优势来回答读者提出的咨询,是一种主要局限于本馆内的单一重复的被动式服务。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的服务形式,学科馆员逐渐代替参考馆员,将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向。

虚拟的网络环境给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海量的信息资源使图书馆传统的馆藏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科的交叉和细化给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用户获取信息所注重的时方法、速度和效果,他们对信息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图书馆的传统参考馆员必须重学和再塑形象,寻求知识的搭配和互补,解决知识的短缺和定向,适应角色的转换和定位。网络环境的形成加速了学科馆员的产生,学科馆员的服务必须置于现代图书馆的主体地位。所以说,学科馆员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生力量,这一新生力量对推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则决定了学科馆员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体地位。

二、学科馆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学科馆员作为特定的专业图书馆员具有其他馆员所不可替代的知识素养和工作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情报能力。

学科情报能力是学科馆员所特有的职业能力,它要求学科馆员不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超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情报分析能力。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科馆员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在美国高校一般要求具备美国ALA认证的图书馆硕士学位,ALA认证的图书馆学科硕士都具有一定的其他学科背景的本科学历。目前,我国的基本要求是大学本科以上毕业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相应专业的学科背景,依然缺乏双学位和具有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学硕士。学科情报能力使学科馆员在学科资源的选择、组织、、导航、检索和获取利用等方面得心应手,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提供更为深刻细致的服务,使学科馆员真正成为让用户信服的信息专家。

2.信息素质教育能力。

作为学科馆员角色的终极目标是学科情报教育专家。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学科馆员重要的工作职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科馆员除了本身要具备相关的信息素质以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力求教会科研人员自己掌握文献查找与利用的技能。这种教学能力又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科知识和图情知识)和技能结构(检索技能和IT技能)分不开的,只有拥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才能提升用户的信息素质。

3.协同互动的素质。

协同互动是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这种行为艺术贯穿于学科馆员服务的始终。在学科联络工作方面,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和交流能力(包括书面和语言表达),帮助学科馆员积极开展沟通联络,和用户建立一种互信的合作关系,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在用户咨询服务方面,要清晰地明白用户的信息需求和需要的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服务支持方面,能和图书馆各部工作人员团结协作,搞好关系,取得各方支持,建立学科服务的良好工作环境和工作空间。此外,学科馆员还要有团队精神,在学科馆员团队工作和项目工作时,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完成团队工作既定目标。

三、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1.学科馆员服务要定人、定向、定题。

选择专业中的代表,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及文献需求,建立个人专业档案。学科馆员通过了解对口专业近年的科研成果,跟踪其研究方向,建立相关项目主题词档案,及时了解专业代表对信息的需求,主动提供相应的文献服务。为他们提供新书动态,编制有关专题文献书目、文摘、综述等,提供定题服务。有针对性的完成文献信息的搜集、整理与传递工作。针对学科的专业服务,将图书馆相关资源的专业研究,专题文献报道,会议动态,专业咨询等综合起来,建立专业网站,提供专业信息资源导航,使其 成为专业信息服务中心。对信息用户进行适时适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使其能够拥有对信息的敏锐感知力和对信息利用的自觉性和准确性,以达到供需双方的双赢。

2.要建立学科馆员的培训机制。

学科馆员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信息素质,才能为专业人员不断提供深层次的服务,从而确保学科馆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图书馆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培训机制。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进修班、培训、国内外交流、研讨会等来提高学科馆员的业务素质,相关专业知识科通过自学、参与项目、参加学术报告等活动,保持与专业同步,不脱节。学科馆员只有长期不懈,不断充实自我,提高素质,才能跟上学科的发展,掌握所负责的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学科的研究过程,研究热点等,真正成为该学科的信息专家。

3.关于学科馆员的考评机制。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一项新的服务措施,它所从事的是一项具有开拓性、主动性的服务工作。要使学科馆员制度能有效的运作,还需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措施,要明确学科馆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给予学科馆员以适度的弹性,圈定学科馆员重点服务对象后,确定工作目标,下达工作任务书。。学科馆员的考评机制可以用户的评价为评价指标,应包括与用户联系频率,专业人员的反馈意见,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是否及时、准确、全面,用户对学科馆员业务素质的综合评价等。应科学的组织,充分调动学科馆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科馆员的能力,为专业学科用户提供最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学科馆员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缩短了图书馆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将图书馆服务融入到大学的教学科研之中,将图书馆服务引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学科馆员制度目前已在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北大、南开、西安交大等图书馆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校图书馆要转型为研究型信息机构,必须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以周到、深入、个性化的服务提升本校相关学科专业的科研水平,从而开创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范爱红 邵敏.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

篇2

一、评价制度亟待完善

现行的评价制度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它只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效果,以学生“分数”论高低,把“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依据,“分数”也是学校考察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种“分数第一”的指标管理模式应该说是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被简化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教师的评优、晋职、升级,甚至奖金发放都是根据教学的成绩而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获得学校领导、同事、社会、家长的认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可以推想,教师又怎么能全身心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呢?

二、人文关怀严重失衡

现在许多学校都很重视建立健全校规校纪,目前一些学校热衷于形式化的规章制度建设,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制定了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管理变成了检查。这种管理制度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没有人情味,忘记了教师的劳动是特殊的、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过程也被程序化、标准化。这样的学校管理制度有悖新课改的理念,如果不改变,教师是不可能静下心去进行教学改革的,即使做了也是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

三、民主管理监督欠缺

目前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制,在这一管理体制下,相当数量的校长滋长了权力的欲望,认为自己当校长就是大权在握,什么都要自己说了算,所谓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成了一句空话,从而排斥了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新的课程改革更需要教师个性的张扬,需要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力的校园里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也就很难踏实认真地进行下去。综上所述,学校管理制度重新构建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当前学校管理制度的重新构建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中小学制度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

第一,要了解教师。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感受,要深入教师中交流,多找教师谈话,了解教师的需求,掌握教师的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特别是了解教师的内心需要。只有在了解教师的基础上,所制定的学校管理制度,才切实可行,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

第二,要尊重教师。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既要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又要立足做到尊重教师,使制定的制度充满人文关怀。同时,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有一定弹性,要理解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与创造性,要给教师创造性的劳动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做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如果学校制度定得过死,教师就不会有时间学习研究了。

第三,要发展教师。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学校的管理构建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对优秀人才要舍得投入,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树立名师意识。同时,以新的理念制定学校教师进修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克服教师培训进修仅仅是教师个人行为的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虽然短期内办学成本高了,但效益却是长远的。如果一个学校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指点,又让教师有走出去参观、学习、进修的机会,那么该学校的教师在专业水平的提高上就有了更多的机会。

(二)教学民主充满生机活力

课改的核心是“教学民主”,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民主化,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推行学校民主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倡教学民主,这个转变无疑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因此,我们重新构建学校管理制度来保证教学民主,来确保新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大力提倡教学民主,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将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民主的实施者是教师。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民主意识,又怎能奢望他们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的培养呢?然而,教师的民主意识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民主的苗子需要我们的领导去培养、浇灌,需要我们的领导尊重每一位教职工,给教职工民利,使每个教职工都有主人翁意识。在管理体制上,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参与原则。

(三)精心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职称职务晋升、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评价的公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积极参与是影响其能否取得成效和取得多大成效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它将有助于提高教师士气,加强信任感,改善人际关系,深化课程改革,形成积极支持教师创新的舆论氛围。第一,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第二,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三,重视教师个体人格、职业素养、教学风格的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工作需改进的建议和专业发展目标,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创新。

总之,学校管理制度的构建,不能求同划一,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制度的重新构建,以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篇3

小学学校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从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方面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促进学生的安全得到保障。首先,教师要提供安全的物质环境。学校大部分的用品应该从安全角度出发,尽量减少不安全因素,尽量改善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要设置标记贴在显眼处引导学生遵守规则,时刻注意安全。其次,教师要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比较敏感于教师的言行举止,他们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不安全感,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一个拥抱、微笑、身体接触等等,给学生一些情绪上的安全经验。

二、建立安全规章制度

小学学校要完善学校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建立户外活动组织安全制度、课间操安全管理制度、用药安全管理制度、门卫安全管理制度、上下学安全制度、坐校车安全制度等,要明确教师安全职责,监护的措施,提高家长与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此外,还要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定期检查安全工作,及时消除隐患,为安全做好保障。

三、加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小学学校的安全教育,不仅要获得家长的配合支持,建立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环境,还要培养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还要告知学生需要配合的事项。此外,学校要结合安全教育主题,充分利用学校网站,有计划地向家长和学生宣传交通规则、用火安全、用电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等。

四、结合案例开展安全意识教育

篇4

一、培养学生安全自主、自主安全的意识

安全自主和自主安全,简言之,就是学生对安全能够自己做主,能够自己主导安全的一种态势,它是农村校园安全的一个理想的管理方式。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实现由被动安全向主动安全的根本转变,切实增强自身安全责任和安全意识,提高校园安全监管的效率和效益。校园安全的最大受益主体是学生,赋予学生安全自主、自主安全的意识至关重要。这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在当前校园安全令人担忧的背景下,校园安全管理必须着眼学生群体的安全自觉教育,用校园安全文化去塑造每一名学生,使其从内心认同校园安全文化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度,激发他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以便在面对一些自然灾害或突发危险时,能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快速和正确的自救和互救,实现安全的根本目的。

二、建立校本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农村校园校本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必须基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视角,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降低安全事故危害度,防患于未然。这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正式制度建设,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完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各种应急预案。另一方面,要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促进农村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包括提高安全意识,开展安全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家庭、学校、社会加强合作,共同营造安全氛围。当然,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要进行追踪评估,要对相关责任进行考核,避免制度流于形式。建立与完善学生健康档案和安全值班导护制度,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根据学生身心状况安排活动,制定合理明确的学生管理制度与学生行为规范制度。同时对学生课间活动进行巡视照看,制定完善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流程。健全与家长的沟通机制,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整体监管理念。

三、建构安全快乐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安全文化环境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方面的要求。农村的校园空间涵括校舍、活动场所及教育设施设备,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坚持“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在学校软硬件安全设施建设、校内安全管理细节和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中处处彰显“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把师生的人身安全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才是构建安全快乐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应有之义。一般而论,在一个推行安全文化的农村校园中,往往会遵循学生活泼顽皮的天性,乐于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力度,增设一些安全拓展类器械玩具,并在活动区铺设软质地面,以此确保学生课间有地方能玩、有东西可玩。为了消除校园内存在不安全的设施设备,还会对带刺的花草、带棱角的硬件设施、电源开关等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同时,校园教育的安全性也往往体现在管理的细节中与细微处,如学生用餐吃鱼时的友情提醒,每一处电源开关上的温馨提示,为心理容易波动的学生设置倾诉及发泄室、墙壁安全文化宣传布置、校内道路交通标志线、上下楼梯中间的黄线等。

四、普及和训练应急处置常识及技能

篇5

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入学体检和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制度,保证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要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认真整理、分析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要安排好患有疾病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学生和他人健康。尤其是要将不便于从事剧烈运动学生的情况通知班主任(辅导员)和体育教师,以便在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时,班主任(辅导员)和体育教师及时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相应安排,防止学生隐瞒不报病情给自己和他人健康带来隐患。

二、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

要科学规范学生的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进行每天的学科学习和体育锻炼。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总量(包括自习)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小学生、初中生、高中及大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学生每天从事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使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基本保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快乐健康成长。

三、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

要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按照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使学生正确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组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克服惰性,战胜自我,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同时,要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防止平时不锻炼,考试(测试)拼体力的现象发生,帮助学生养成重视平时锻炼的良好习惯。凡体育课缺课达三分之一以上、大课间(早操)、课外体育活动缺勤(次数)达五分之一以上、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只见习不运动(次数)达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得参加体育课考试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待补齐体育课课时和课外体育锻炼次数后,准予补考(测)。

篇6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中职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的可行性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数理统计法

2.2.3逻辑分析法

2.2.4走访观察法

3结果与分析

3.1影响中职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的因素

3.1.1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既是学校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也是影响体育大课间开展最重要的因素。影响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兴趣爱好、运动能力、个人体育行为习惯、认知能力等。不同的性别对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不尽相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选择体育运动项目时绝大多数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体育行为习惯和认知能力也对體育项目的选择和参与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再加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好动难管的特点,从而影响到大课间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开展。

3.1.2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它时时刻刻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它不仅能够影响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生活,而且对我们体育大课间的开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如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是顺德区乐从镇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乐从镇其他中小学的体育大课间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反馈效果,在这种形势下,陈登职中开展体育大课间也就是势在必行的了。再加上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乐从镇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些都在不断的影响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项目。

3.1.3体育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是一所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客体。在组织和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学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好坏。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工作量较大,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会明显增多。开展活动中的各种困难都影响着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3.1.4班级建设团队因素

随着学校班级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现在很多学校班级的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班主任一个人的职责,很多学校都形成了班主任、副班主任、下班老师、下班行政的班级管理队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过程的管理难度较大,因此班级建设团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也是影响体育大课间开展的重要因素。

3.1.5场地器材及资金因素

场地器材是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必备的基础条件,场地器材的匮乏自然成为制约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直接因素。目前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和资金都是困扰其开展体育大课间的严重问题,许多学校在体育方面投入不足,经费严重紧张,人均场地器材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如在国家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陈登职业技术学校,校内只有一个两百米的塑胶跑道、五个两球场,器材也是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了开展体育大课间有一定的难度。

3.1.6学校行政领导因素

现行的学校都是实行党总支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管理体制,学校各行政领导的决策和对体育大课间的态度关系着体育大课间的开展情况。

3.2中职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的干预对策

3.2.1提高学生对体育大课间的认识与再认识,不断提高活动质量,积极培养体育各个项目的运动骨干,建立以骨干为中心的小集体模式

学校应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观看录像视频,实际演练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认识和再认识,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训练队骨干和各种体育方面的人才,在开展体育大课间的活动中应该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培养各种体育人才,这样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这些骨干的积极带动作用,使他们周围的一个小集体都喜欢并爱上这项体育运动。这种学生间以点带面,以面扩大的方法肯定能够将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的开展起来。

3.2.2借助外来力量并积极利用各种有利的社会环境

体育大课间的开展是统筹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力量综合起来的,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帮助自己。如在编排全校性的动作时,依靠这方面的专家来帮助解决,在音乐的选择和运用上也可以借助于其他的力量。同时有的地区在中小学都广泛的开展了大课间,但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没有开展,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其它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的一些经验为自身服务。

3.2.3组织观摩,加强学习,重视科研;合理利用体育教师资源同时制定和完善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

中职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也应该组织相应的领导和老师走进其他大课间开展情况较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去仔细观

摩,同时,请相关的专家学家进行知识讲座,帮助自己学校较好的开展体育大课间。科学研究可以看到本学科,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在开展体育大课间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的加强科研,并且能够在科研的引领下进行体育大课间的开展,这样应该能够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师是有限的,而班级却远远大于体育教师的数目,体育大课间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资源如何合理的运用到所有的班级中去,这需要统筹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班级的各种资源,合理利用。任何一项活动都是在活动方案的引领下完成的,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应该明确具体,不能泛泛而谈,应该切中要害,符合实际。

3.2.4充分利用班级建设团队,加强班级建设团队对班级大课间开展的重视和管理

班级建设团队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色的班级管理制度,它是集中了班主任、副班主任、下班老师、下班行政的力量来进行班级管理和建设的。在学校体育大课间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强调班级建设团队的积极参与,不断完善体育大课间的制度,同时应该积极的展开各项体育活动,重视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同时,制定相关的班级管理和考核制度对体育大课间进行评价和管理,最后使每一个班级都能融入到学校体育大课间的活动中来。

3.2.5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每一个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都有自己的限制条件,那么如何使自己学校的场地设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呢?这是需要按照各个班级所处教学楼的不同,同时结合消防安全演练的要求,综合各方面因素反复斟酌后制定《学生体育大课间活动场地示意图》。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应争取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进行资金投入,不断优化运动场地设施和建设和管理,提高其使用率;通过购置不同的器材来满足学校大课间开展的需要;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制作适合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器材和工具。

3.2.6提升领导认识,加大重视力度;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任何学校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在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是如此,体育大课间是一项全校性了集体活动,各个不同的重点职业技术学校领导都应该积极重视,把体育大课间活动提升到学校重大的议程,积极推进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学生是学生所有活动的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到首要的地位,因此在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强调安全,经常强调反复说,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安全方案》和《大课间活动安全管理办法》。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体育大課间活动目前在中小学得到很好的开展,通过综合不同方面的因素和要求,只要我们积极的统筹各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必然有一片广阔的空间,同时这是也是时代赋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项重要的使命,它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2建议

4.2.1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学生是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主体,在体育大课间开展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不断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2.2教师跟踪,多元评价

教师应该在整个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和指导,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大课间的活动中来,同时学校和教师应该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的活动进行评价。

4.2.3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发校本体育活动项目

大课间体育活动需要长期持续开展,这就需从活动的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丰富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是大课间的生存之本。同时应该依据各个学校的特色、传统和实际情况开发和发展校本体育活动项目。

4.2.4建立班级活动日或活动周

班级是学校体制中最小的单元,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开展班级活动日或活动月不仅能使班级学生开发出适合班级活动的项目,同时又能够发挥班级小集体、班级团队的积极作用,便于组织和管理,提升班级凝聚力。

篇7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34-01

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大课间的出现,阳光体育运动也不断地开展起来。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我们的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严重的影响着大课间活动效率的提高。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见解,望能促使我国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不断落实。

一、开展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意义分析

自二十世纪以来,大课间活动渐渐出现在教育界,直到1999年,我国教育部门才决定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到中小学,要求各中小学把以往的课间操扩展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的形式。所谓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指的是在传统的体育课及课间操的基础上,开展课间操活动的继承及发展,也是课间操的一种新形式,是大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有效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更是加强课间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大课间体育运动,它可以适时地反映学校的校风与校纪,更是学校管理水平的一种体现。通过体育大课间的活动,首先,学生能有效地通过体育的课堂训练以及课间活动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从而有效地坚持下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训练的意识,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爱好,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品质,更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与合作精神。其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教师能通过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自身教学的不足,并不断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从而更好地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水平。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说是素质教育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阶段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过程中不足及问题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为了正常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在原课间操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活动,其开展的重要意义已不言而喻。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我们的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迫切的需要解决和改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现如今的许多中小学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依然还是过度强调升学率,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只注重文化课学习的宣传和管理,而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则宣传得不够,使得学校师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都没有正确认识。加之课程改革的初步实施,许多教师、学校领导的视线都转移到了课程改革上,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在体育方面的投入急剧减少,特别是在体育场馆的投入,地场的建设,体育器材的购买都制约了体育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增添的难度,限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多样化、丰富化发展。

2、开展内容固定,形式单一老套

受体育场地和体育设备的限制,在现如今的许多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中,许多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都是安排学生重复、机械地做相同的广播体操、韵律操或是开展一些跑步训练,这些单调、枯燥的组织与管理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其个性受到压制,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时间一长就对其比较反感,致使学生丧失参加大课间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身心达不到放松的效果,这违背了学校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真正目的,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发展和提高。

三、对开展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建议

1、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加大投入

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打破了传统的课间活动形式,校园集体舞、趣味体育运动会、娱乐性体育和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愉悦创新的氛围中得以愉悦全面发展。它不仅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全新举措,更是彰显学校特色的一道靓丽风景。在各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积极的倡导学校完善管理制度,可以适当的把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到师生的评优及优秀班集体的评选中,促使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其中来。此外,要想有效的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还需要学校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完善设备,促使体育大课间活动能够正常的开展。

2、以学生为本,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活动的主体,单一的活动内容,永远都留不住学生的心。在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同时,还应充分的明确学生主体性的这一重要活动原则,在日常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发挥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激发学生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去开发活动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符合学生兴趣的活动开展。在学生活动内容的选取过程中,教师要如实的根据学校场地条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规律和兴趣,根据季节与天气的变化等等,科学合理的选取大课间活动内容,从而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大课间活动,充分的发挥出其教育教学意义,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是长期的工作,需要与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在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不断的研究和总结,不断的创新活动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一、目标要求:

本学期学校安全工作的目标要求是:认真贯彻省、市和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有关文件,扎扎实实做好学校安全、综治、等各项工作。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大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杜绝重大、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避免引发,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要点:

1、继续认真学习,更好地落实责任,增强安全意识,建立责任体系。加大学校安全工作的宣传力度,学校安全教育形成制度,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2、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在‘精、细、实”狠下功夫,用制度和扎实工作来保证师生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重点要建立和完善学校校舍、场地、设备设施检查制度;食品饮水卫生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门卫管理制度,楼道安全管理制度,小学低年级学生实行上学放学家长或监护人接送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3、加强对校园、校舍和教学设施的安全管理。定期(每月一排查)对教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师、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活动场地、教学及实验器材、厕所等进行排查;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台帐。尤其对电路、楼梯、校门等安全通道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做好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专门值班人员,事后组织专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时段、重点事件的管理,做到人防、物防、技防到位。

4、认真扎实地抓好学校集体外出及活动的安全工作,规范校内外大型活动,坚持大型活动请示审批制度,活动前有计划,有安全防范措施,有应急预案,活动后及时进行总结,保证集体外出和各种活动的安全;

5、加强和规范门卫值班制度,严把校园出入的第一道关,严防外来侵入事件的发生。加大教师值周、值日、值班制度督查力度,落实责任,严格学校安全管理;

6、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加大校园内外综合治理力度。学校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和共同努力,学校将积极主动与公安、消防、卫生、工商、社区等加强沟通,协调工作,齐抓共管;主动接受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认真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除工作,使学校的周边环境适合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安全;

7、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预案,积极开展演练,提高师生自救自护能力;本学期我们将开展紧急疏散演练,自救自护演练

8、重视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与管理,加强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做好晨午检工作,控制流行性疾病在学校内大规模流行和传播;:

9、加强学校交通安全管理与教育,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增加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认真做好学生接送车辆的管理工作;加强对骑车学生的管理,骑车学生监护人与学校签定保证书方可骑车。

10、加强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增添必要的消防器材,经常加以检查,保证设备完好,能够正常使用,发挥作用;

11、体育课及其它室外游戏,体育教师应全程监督学生的活动,避免运动伤害事故发生。

12、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上下楼梯靠右轻走,严禁在楼道、走廊里奔跑追逐。对学生加强课间游戏的安全教育。

篇9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夯实学校文化基础

优秀的学校文化仿如吸引力极强的磁场,它能凝聚人心也会渗透于一个人的生命,伴随他的一生。文化既根植于人,也源自于人,如何让全体师生认同学校文化,并自愿地躬行实践,是培育学校文化的一个难题。

我校在修订学校管理制度时,从培育学校文化的高度出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全面地编写了学校规章制度草案,然后让全体行政和教师代表参与修订,通过众人的参与使学校管理制度更具人性化。这样的制度执行起来,犹如顺水行舟,在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优秀的学校文化。

二、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是精神文明传播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各类优秀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学校文化氛围,必定能发挥其独特作用,感染熏陶学生。

我校在建设校园环境的过程中,始终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选取孩子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情景中。学生走进校园便可以从礼堂的墙壁上看到新《规范》、新《守则》以及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在两栋教学楼的楼道墙壁上,可以看到悬挂着《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伟人画像、名人名言、警示性标语和美术作品。在操场西面的墙壁还布置了以“五爱”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墙。如今,整个校园绿树成荫,环境整洁优美,秩序井然。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激发着学生们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奋发向上。

三、探索育人新路,提高学校文化实效

近年来,我校努力探索“四个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从而使广大学生做到“四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一)教书育人,学会求知

“正人先正己”。我校坚持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倡导热爱学生、文明执教、以德修身、以德育人,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坚持开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活动,提倡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在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的同时,我校注重学科课程的育人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科任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都有详尽的计划,学校也有一套完整的汇报、检查、监督、奖惩措施。学校经常组织教学公开课,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等,还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撰写教学论文,总结教学经验,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二)管理育人,学会做人

我校把管理育人作为德育工作的前提,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规范学生行为,我校不断健全学校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将多年的管理办法汇编成《人民小学学校管理制度》一书,并采取措施,狠抓落实。通过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并落实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规范学生的言行。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德育基础常规训练,从抓课堂常规、课间纪律、课间整队做操、午息纪律等入手,注重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坚持轮值巡堂检查。学校行政领导检查督促执行教学常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开展层级管理,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日常行为等,及时反馈,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学期,我校都开展“做文明礼貌的好学生,争当礼仪小使者”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友好谦让,尊重他人,热爱集体,与别人和睦相处,学会做人。

(三)实践育人,学会做事

实践育人是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我校注重以实践阵地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形成开放、活泼、有效的德育特色。

1. 在学校生活中引导学生当“小主人”。我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锻炼、受教育。如:我校开展以培养“五小”为目标的“做文明礼貌的好学生,争当礼仪小使者”、“争当光荣升旗手”、“自我管理周”等体验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设一个“展能舞台”,帮助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体验当好小主人的良好感觉。

2. 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学生做“小帮手”。我校把“五小”引入家庭,在家长们的支持下,组织开展了“今天我当家”“做一天小主人”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里做一些洗碗、做饭、烧菜、洗衣服、当采购员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体验父母为其付出的辛劳,体验自我服务、减轻父母负担的快乐,实现两代人的心灵沟通。

3. 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做小伙伴、小标兵。我校积极打破传统空洞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实践“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入社会。我校先后与武警五中队、敬老院、街道办事处等几家单位建立了社会教育网络。定期组织学生前去开展“我与武警叔叔手拉手”“争做城市小清洁员”等活动,将思想教育引入社会,让学生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去感知、磨练, 从而使思想得到升华。

(四)服务育人,学会生活

服务育人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我校积极做好服务工作,搭建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平台,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关工小组的作用,让退休教师发挥余热,以老带新育新人,协助学校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协助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二是积极开办好“家长学校”,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学校上课、家长会、家访、家长到校回访等形式,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篇10

近几年,小学生踩踏事件频频发生,每次安全教育后,为何如此难以吸取教训呢?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痛定思痛。去年以来“小学生踩踏事件”似有上升趋势:2012年11月湖南长沙育英二小,2013年1月河南驻马店一小学,2013年02月湖北襄阳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都曾发生踩踏事故。踩踏事故屡屡发生,事故的起因也是大同小异,前面的学生摔倒,后面的学生拥上来挤成一团,于是悲剧就发生了。而此次学生踩踏事故发生在校外,学校组织学生到曲江海洋极地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本来好事,可是意外发生了。谁的过错?西安小学生这次踩踏事件,提醒我们校外安全教育更不能放松。

诚然,一再发生的踩踏事故,并不是校园教育做得不够所能解释,还应当进行更深层次地思考,毕竟发生踩踏事故的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在其他地方照样存在,比如学生看电影观摩、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此次由于自动扶梯发生故障,似乎意料之外,但学校与景区应急预案缺失,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缺乏秩序,从而造成纯属人为的混乱,最终导致学生发生踩踏。

学生安全高于天。每年的小学生新学期“开学第一课”,都少不了安全教育的内容。然而,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当急功近利的教育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当疏散演练、安全教育都流于形式,一旦事故发生,孩子们自我保护和紧急避险能力欠缺就不难想象。而邻国日本学校的孩子们,即使在遭遇“3·11”那样的9级大地震,都能有序疏散,都不会因拥挤而发生互相践踏事故,这无疑与日本学校平时定期进行的防灾紧急训练密切相关。

该怎样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西安这起校外实践活动发生踩踏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生的安全问题,时刻不能放松。校内、校外安全都要抓。首先,学校应未雨绸缪,特别是社会实践,预案先行,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防范各种突发事件。比如在早锻炼、课间操时,学校必须安排好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培养孩子们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