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

篇1

关于医疗信息化,国际上有一个数字化医院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即以财物收费为核心的第一阶段,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为主线的第二阶段,和以区域化、集团化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区域医疗是医疗信息化的最高阶段。

区域卫生信息化缘起(2003年~2006年)

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在2003年以前,卫生信息化主要是医院自发建设内部的医院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机构信息化。2003年SARS之后,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建设了以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条线信息化。条线信息化的建设与医院信息化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存在矛盾和冲突。对于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说,感觉更直接的是“看病难、看病贵”。在新医改之前,部分地区就在自发地探索以居民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

以上海为例,2003年SARS之后,上海市及其下辖各区县开始探索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其中有些区县不仅考虑政府管理和应急指挥,也在考虑基于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例如浦东新区在2004年立项浦东卫生信息网一期工程。该项目以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为核心,同时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业务,是平战结合、一体化的工程项目,在当时是极富超前理念的。不过在工程实践中,一些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以疾病预防控制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参考中国疾控的网络直报模式,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登录到浦东卫生信息网上,报送病例,完成业务流程。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的传染病管理、慢病管理、计划免疫等与疾控系统中业务重叠的模块,社区工作人员只能放弃。这样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一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中开展,一部分要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开展。工作流程不连续,数据要重复录入,数据标准也不统一。这样工作效率、数据质量、工作积极性都很难保障。这就是所谓的条线信息化与机构信息化之间的冲突。

社区卫生服务与医院不同,医院是以疾病为中心,而社区以居民为中心。社区卫生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居民健康,因此社区全科医生要通过健康档案来维护居民的健康历史和健康状况。在本世纪初,健康档案收集的手段,主要是全科医生上门开展基线调查、主要现状和回顾性调查,但是无法了解居民以往就医的详细情况,并且调查的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有局限性。在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后,居民在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有了比较全面的记录,但是居民在医院及其他社区开展的卫生服务记录就无从知晓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必须依靠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医疗机构传统上是一道围墙相隔,“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三级医疗体系的分工,本来就是要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疑难杂症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这种医疗模式,要求医疗机构通过分工合作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即社区发挥可及性、成本及服务的优势,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发挥技术和资源的优势。目前“社区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的局面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现象,这一现象只有通过“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才能改变。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必须依赖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1.探索实践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原卫生部到地方原卫生部门,以及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

还是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率先开始了以“管办分离”为特征的医改探索。作为国务院首批两个“管办分离”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借鉴香港医管局模式成立了正厅级事业单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持,开始了以“医联工程”为名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探索。“医联工程暨上海市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暨协同服务工程”于2006年启动,首要目标就是把申康所属23家市属三级医院互联起来,实现跨医院诊疗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就诊患者统一的电子病史档案资料,实现医院之间协同医疗服务,实现申康对所属医院运营及人财物的综合管理和辅助决策,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联工程“无疑是以医院为核心实现区域医疗的代表。

2.原卫生部工作

原卫生部主要围绕标准规范来推动卫生信息化工作。从2003年开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在国家层面,主要从标准和科研两个角度出发开展了许多积极和有意义的探索。

在2004年底启动了《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和《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编制工作。其中《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牵头。2006年启动了《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2008年启动了《中国卫生监督信息标准》和《中国妇幼卫生信息标准》编制工作,分别由原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和中国妇幼保健中心牵头。这些标准范围涉及医疗和公共卫生,大部分是数据元和代码等业务标准。

3.企业发展

在这一时期,一些先知先觉的IT企业开始参与到了相关项目的建设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承担了上海医联工程、长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浦东卫生信息网建设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信息”)总部在上海,前身是上海市科委下属的上海市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该研究所于1995年整体转制为企业,成立了上海万达信息系统有限公司,200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备案更名为“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是国内比较早的专业从事以政府信息化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的软件企业。1999年承建了上海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依托在政府信息化和医保信息化积累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大型信息系统集成和异构信息整合的经验,万达信息积极探索医疗信息交换和整合技术。

在上海,上海金仕达卫宁公司(以下简称“卫宁”)、上海兰恒公司(以下简称“兰恒”)、上海乙木公司(以下简称“乙木”)、上海易可思公司(以下简称“易可思”)也是比较早就开始在该领域进行探索的企业。卫宁和兰恒最早都是做医院HIS系统的企业。在本世纪初,上海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依托在HIS方面的经验,卫宁和兰恒开始研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承建了上海多个区县的健康档案系统。乙木是上海比较早的专业从事公共卫生信息化的企业,承担了上海市疾控的传染病、慢性病相关系统的开发,并在松江等区县建设健康档案系统。易可思的张少荣总经理从海外归来,带着新的理念来做闸北区健康档案系统。此外杭州创业软件公司(以下简称“创业”)也在上海的闵行建设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上海的区域卫生和健康档案建设应该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区域卫生信息化初探(2007年~2010年)

1.工程实践

先以上海市为例。在上海除了长宁区,闵行区和闸北区也开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但是角度和切入点不同。长宁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时,先期完成了所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部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中二级医院的开发商有卫宁、兰恒、军惠,社区HIS系统均由军惠承建,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由卫宁统一开发。因此长宁区有强烈的把异构信息系统整合、建立基于区域平台的健康档案的需求。在上海市科委“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的资助下,长宁区开始了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而闵行与闸北的情况不同,闵行主要由杭州创业来建设,闸北的医院、社区主要由易可思复高来建设。

2.课题研究

上海科委牵头,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以下简称“IHE课题”)2007年在科技部立项。

在前期长宁区域医疗信息整合课题实现一个区内部医疗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解决市-区两级纵向医疗信息整合共享,这是IHE课题的核心。以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协同服务共享为目标,解决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在市、区、医院集团等之间实现健康档案、诊疗信息、医学影像等医疗信息资源的信息互通和共享,为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协同服务奠定基础。该项目总投资1.45亿,其中中央财政4500万,上海地方配套1亿。

除上海市以外,厦门市也是比较早的以整个城市为单位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地区。厦门市从2006年开始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探索。恰逢科技部2006科技支撑重大课题“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分课题“军民协同共建区域医疗协同示范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总医院(以下简称301医院)来厦门选择合作单位,双方很快就敲定了这次合作,将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纳入该课题的研究范围。

科技部于2006年启动了“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2007年启动了“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2008年启动了“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应用示范上,科技部主要从区域医疗协同业务领域入手。在“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启动了三个以区域医疗为方向的科技支撑项目。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总投资1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000万,承担单位配套8000万,承担单位是301医院、华西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电子科大。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总投资2.9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000万,浙江省地方配套2亿。

301医院与厦门市卫生局合作的“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即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于2009年启用,是中国首个成功投入运行的地级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该系统已覆盖占厦门市90%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并为厦门市一半以上的常住人口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126万份),每月共享调阅万余次。实现了一个中小型城市完整的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上海医联工程于2008年3月正式上线,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档案的整合。诊疗档案的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疗事件记录、诊断、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医学影像、病案首页和出院小结等主要的诊疗信息。上海市23家市级医院可实现跨院诊疗档案调阅。2009年针对自费患者的“医联卡”系统上线,患者在任何一家医院办卡,可以实现在联网范围医院就诊,并实现诊疗信息共享。2010年7月,治疗安全警示和近期诊疗信息智能提示全面推广。

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李兰娟教授联合多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本着现代健康维护的理念,结合我国医改的实际需求,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准备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开展研究并示范应用,构建区域数字卫生体系,为实现数字卫生、健康中国而努力。这也促成了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原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运用研究”项目(即“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

项目通过构建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交互式卫生信息平台、城乡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远程诊疗、远程教育和健康咨询等系统,进行数字化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数字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等区域示范,将有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可及性,推进卫生改革发展,从而达到突破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好评,项目取得的关键技术和成果不仅在浙江省内22个示范区和5个样板示范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也给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助推医改、服务健康的技术支撑作用。

3.原卫生部工作

在各地自发实践的同时,原卫生部继续以标准为核心开展探索和研究。特别是2007年原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和CHIMA启动了《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与前面的几个数据标准不同,《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首次在技术架构标准上作了探索,它在技术架构上采用了IHE规范,基于IHE规范实现临床检验结果共享的互操作,并且在规范文本编制完成后启动了配套的《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的概念验证工作,为国际规范的落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些标准工作的基础上,原卫生部2008年在上海的长宁、闸北、闵行三个区开展了标准化健康档案应用系统的试点,在广东的佛山和江门开展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的试点。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原卫生部承担了两个关于健康档案和社区卫生的课题。2008年,在基本完成标准化健康档案研究后,时任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的饶克勤意识到:健康档案可以在社区管理,但数据来源不仅限于社区,需要整合医院等区域内的其他健康信息。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并没有成熟的先例可循。为此,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开始面向全行业广泛征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意识到方案征集工作背后的重要意义,多家国际国内IT公司纷纷提交了自己的答卷。方案提交后首先由部里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遴选出十家企业提交的方案。然后请这十家企业的代表到北京讲解方案。由原卫生部专家、全国省卫生厅信息化负责人和部分开展区域卫生试点地区的卫生局信息化负责人组成的评委对各家企业方案最后打分。

2009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信息作为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之一,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等。原卫生部领导要求必须尽快制定信息化对医改的支撑文件,所以建设方案就精简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09年5月完成。该《指南》在技术路线上参考了加拿大Health Infoway电子健康档案蓝图的基础,结合了中国卫生体系和信息化现状及中国健康档案建设目标,提出了我国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架构,可以说是一种引进、消化、再创新。

原卫生部《指南》后,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编写工作,在《指南》的基础上,在业务方面深化了结合中国业务特点和健康档案要求的业务建模和信息模型;在技术方面强化了区域平台的架构是基于IHE互操作规范的要求。《方案》于2009年12月。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期项目于2009年12月启动,该项目遵循《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基本数据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

区域卫生信息化大潮(2010年至今)

1.原卫生部工作

2009年初,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提出“打好三个基础,建设三级平台”的顶层设计思路。逐步明确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2010年底,我国首个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即全国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35212工程建设蓝图出台。该规划在充分总结“十一五”期间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总投资达到800多个亿。该规划概况为医改信息化“3521”工程:“3”即国家、省、地市(区域)三级平台,围绕三级平台建立的业务系统和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库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国家将投资上百个亿;“5”即五大业务领域,包括医改“四梁八柱”中的“四梁”――医疗、公卫、医保、药品这四大领域和卫生综合管理;“2”即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资源库;“1”即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

从2010年底开始,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连续启动多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卫生信息化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其中与区域卫生信息化相关的是35212省级平台试点,即按照35212规划,在省级层面进行试点,要求建立省级平台,试点若干地市级平台及下属县级平台,在省内建立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通过试点为国家、省、地市三级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2010年,第一批五个试点是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新疆;2011年,第二批八个试点是北京、内蒙古、江苏、湖南、河南、云南、宁夏、新疆建设兵团;2012年,第三批是湖北、陕西、贵州。截至2012年,全国省级平台试点三批共16个省,相关地市平台超过50个,各地自发投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百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从象牙塔走向全国。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启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以下简称“发改委基层项目”)建设。表面上该项目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业务系统,并不属于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范畴。之所以要提这个项目,在于35212省级试点的投资规模是5600万(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是2100万),一般仅能试点性地建设1个省级平台,2~3个地市级平台,每个地市平台下接2~3个县,即使完成试点,也无法实现地市级和县级的全覆盖。而发改委基层项目县级全覆盖的,即大部分项目以县为单位来建设,部署在县级数据中心,供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使用,通过发改委基层项目可以实现县级数据中心全覆盖。

因此部分省开始考虑利用县级数据中心建设的机会,在软件上建设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把县内的基层卫生、医院和公共卫生系统互联起来。2011年启动了第一批――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甘肃、江西、安徽、浙江、山东、黑龙江十个省的建设。2012年启动了第二批剩余20个省的建设。其中贵州、黑龙江是省级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浙江、甘肃、辽宁、广西是地市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

在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个人身份唯一识别问题。原卫生部从2010年底启动了居民健康卡标准的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在2012年初形成了6大类15项标准规范。

原卫生部选定了河南全省、广东佛山、内蒙古鄂尔多斯和辽宁锦州四个试点地区作为首批居民健康卡试点地区。在2012年3月1日,这四个地区同时启动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佛山已经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从2009年起,佛山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于2011年1月1日正式上线,并开通佛山健康卡。因此佛山发行原卫生部居民健康卡,主要是替换现有佛山健康卡。居民拿到居民健康卡后,可以通过区域平台开展自助预约挂号、居民健康档案调阅等跨医疗机构的服务。由于佛山在居民健康卡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佛山市卫生局荣获2012年中国卫生信息学会首届“卫生信息化推进优秀奖”。

之后原卫生部又启动了居民健康卡第二批试点,包括以下单位:四川成都、绵阳、雅安,湖北武汉、鄂州和湖北同济医院,湖南湘潭、郴州、株洲和湖南省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上海闵行,河北石家庄,江苏连云港、淮安、高邮、扬中,山东枣庄,陕西榆林、子长县和安塞县,重庆部分区县和试点医院。

2.课题研究

2011年,“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科技部启动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跨区域医疗健康协同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中央财政拨款5000万,各地配套1个亿。该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数字医疗三个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的探索。可以说“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完成了一个单一区域内部的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而“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实现了市-区两级互联基础上的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以上两个课题的重点是一个城市的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协同。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了跨城市跨区域的医疗协同和异地医保结算。跨区域医疗医保协同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最尖端。2013年7月12日该课题通过了科技部验收。

2012年科技部又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数字化医疗工程技术开发主题项目”。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以建立医疗信息标准体系为基础,重点突破医疗信息集成与融合、个人健康信息获取与分析、医学知识库与临床决策支持、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研发医疗信息集成引擎、功能性临床信息系统、高端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决策支持系统、个人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等产品,设立不同模式的数字化医疗示范工程。

3.各地成效

从2010年起各地自发开展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10年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11年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2012年武汉市“智慧卫生”一期项目――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广州市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于2009年12月招标的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对国际标准有较高要求,特别是HL7。广州市也成为首个按照原卫生部平台方案落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2011年11月1日,经过近两年建设,国内首个千万级的全人口基于HL7的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正式上线。2013年全国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佛山召开前后,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和原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分别到广州市卫生局调研,对佛山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都市在2011年3月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该项目由成都市发改委医改办牵头,业主单位为成都市卫生局,涉及医保、食药监和新成立的医院管理局,因此该项目也成为全国首个面向医改四大体系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通过该项目将形成临床数据一次采集,人社、食药和医院管理共享的局面。

近年来武汉市把“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医改,把“智慧卫生”作为“智慧城市”的切入点。武汉市区域平台与上海、广州、成都等采用的市-区两级平台不同,在一期将以市级平台为中心,市级平台直接接入10家三级医院和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三级医院与社区的直接打通,实现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因此也算是区域卫生对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支撑。

4.卫生信息标准

区域卫生指南和技术解决方案出台两年后,结合各地工程实践,原卫生部在2011年7月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编制该规范的背景是,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基本上仍主要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基本上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指南》、《方案》给出了建设的思路、方法和设计,35212规划给出了各级平台的定位。但是对省市县卫生厅局而言,区域平台在卫生信息化领域中更偏重于技术,区域平台是卫生信息化的金字塔,对建设方有一定门槛;《指南》和《方案》更多地是从如何建的角度、而不是如何评价的角度出发,建设方很难开展对承建方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

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厂商而言,《指南》和《方案》的外部约束性不强,企业首先考虑如何占领市场,如果采用规范化的手段来开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产品成本较高,则企业趋于规避采用符合标准的技术来开发,最终市场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因此在2011年,原卫生部在《指南》和《方案》的基础上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本项目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包括上海、四川、浙江、重庆等4省市和医疗卫生IT企业共同参与标准研制工作,并从各参研单位抽组长期从事临床、卫生信息标准化、医院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工作的专家组成标准研制项目组。在2012年5月通过了原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标准报批会议的评审。

在此基础上,原卫生部于2012年6月30日启动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试点工作。到2013年1月完成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预实验,出台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评方案》、《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等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并编制了测试中的典型测试用例,开发了用于机器测试的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平台。

当下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

1.35212工程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情况概况如下:

第一批:上海健康信息网基本建设完成(万达信息),实现了对全市600家公立医院的全覆盖,接入38家三级医院和17区县平台;浙江省、安徽省(东软)、重庆市(重庆亚德)的平台基本建成,其中浙江省5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安徽省2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重庆市若干区县建立了区域平台。

第二批:湖南省(万达)、河南省(蓝海联盟)、江苏省(东软)、内蒙古(用友)建立了省级平台,湖南省建立3个地级市、江苏省已有10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内蒙古有2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宁夏、北京、云南在筹建平台。

第三批:陕西、湖北和贵州也在筹建省级平台。

其他省市中,福建省(厦门智业)、天津市(厦门智业)、河北省(厦门智业)、海南省(东软)已经建立了省级平台;四川、广东、江西、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在筹建省级平台。

2.发改委基层卫生项目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及承建商分布概况如下:

第一批:四川(自建)、贵州(万达信息)、湖北(创业)、陕西(卫宁、天网、世轩)、甘肃、江西(万达、创业等)、安徽、浙江正在建设。

第二批:湖南(卫宁、东软等)、内蒙古(用友)、河北(厦门智业)、云南、重庆(亚德、中联等)、青海、辽宁(东软)、福建、江苏(东软、卫宁、创业、中联)正在建设。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下一步

(三年内的“智慧医疗”)

篇2

一、建设背景

电子健康卡是国家卫生健康委顶层规划的全国通用就诊服务卡,旨在解决医疗卫生机构“多卡并存、互不通用”堵点问题,方便群众就医和健康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标志着电子健康卡(码)由试点转为全面普及应用。电子健康卡采用国家标准二维码技术和国密算法,为每位居民生成个人唯一、全国通用的“电子健康二维码”,可实现对各地目前在用的医院就诊卡、母子健康手册(妇幼保健卡)、预防接种证、医保卡等各类健康服务介质的兼容使用和统一管理。居民通过电子健康卡将能顺畅连接预约挂号分时就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电子健康档案授权调阅、互联网诊疗等各类医疗健康服务,对推进健康建设,推动医改政策落地,助力健康精准扶贫,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目标

严格遵循国家和省相关标准和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全县统一规划,以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逐步完成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健康卡应用环境改造,不断丰富电子健康卡应用场景,实现全县健康医疗服务“一卡通用”。按照“标准统一、安全可靠、开放兼容、保障应用”的原则,建设稳定高效、安全可靠的电子健康卡应用及管理系统,确保各级电子健康卡管理系统无缝对接、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数据安全可靠。利用电子健康卡的身份识别功能,基于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整合、共享、调阅和管理。

三、建设内容

根据市电子健康卡建设实施方案,改造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电子健康卡的应用支撑,为居民在预约就诊、健康档案共享、家庭医生签约、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便捷结算等方面提供惠民服务。

1、制订电子健康卡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内容涵盖电子健康卡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技术路线、实施计划、任务分工和保障措施等,并报市卫生健康委备案。

2、推进用卡环境改造工作。积极推进辖区内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电子健康卡用卡环境建设改造,购置扫码设备,完成相关业务系统升级、识读终端和自助设备改造等工作。

3、县级医院建设内容

(1)制订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内容涵盖电子健康卡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技术路线、实施计划、任务分工和保障措施等,方案报县卫生健康委备案,完成建设后须实现与市、县级电子健康卡系统互联互通,通过互联互通测试后方可正式上线发卡使用。

(2)院内业务系统改造。各医院搭建前置服务器,按照《省电子健康卡应用接口文档》通过专网或电子政务网实现与市级电子健康卡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调用前置服务器的接口服务,实现对电子健康卡二维码的加密和解密服务。同时要积极协调院内信息系统开发商,逐步完成院内涉及电子健康卡应用的各业务系统升级改造。如医院自有APP需集成电子健康卡的,需使用市电子健康卡系统提供的统一SDK。

(3)部署或升级终端设备。部署、升级自助服务机、报到机、窗口扫码设备等所有用于支撑电子健康卡应用的终端设备,以支持电子健康卡的应用,所有相关设备须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电子健康卡技术规范》有关要求。

四、实施步骤

(一)筹划准备阶段(2020年4月-2020年5月)顶层设计,编制方案。

1、结合我县实际编制建设实施方案,报市卫生健康委备案;

2、确定我县居民电子健康卡试点运行医疗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确定县中医院、白塔畈镇和燕子河镇中心卫生院为试点医院。

(二)试点实施阶段2020年6月-2020年7月)夯实基础,逐步实施

1.在试点基层上,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用卡环境建设,并实现与市级电子健康卡系统的互联互通。

2.各县级医院完成电子健康卡用卡环境建设,可支撑电子健康卡的发卡和应用,并实现与市级电子健康卡系统的互联互通。

(三)全面推广阶段(2020年8月底前)全面推广,扩大应用。

1.全面完成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电子健康卡应用环境建设,逐步扩大电子健康卡应用范围。

2.加强对电子健康卡的应用监管和宣传推广工作,各医疗单位探索深化电子健康卡应用,逐步实现“一卡多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卫健委成立县电子健康卡建设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面推进电子健康卡建设,各医疗机构要及时成立组织,明确专人,制定方案,报县卫健委备案。

(二)明确责任分工。县卫健委负责全县电子健康卡项目建设和工作推进、电子健康推广使用的统筹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医院、县中医院负责组织协调本院包括医共体成员单位的电子健康卡软硬件建设和各系统用卡环境改造、使用终端的优化改造等,以及与电子健康卡信息系统的对接开发实施工作,优化医疗机构就医服务流程,开展单位内电子健康卡的用卡宣传和引导工作等。

基层医疗机构在卫健委、医共体牵头医院的统一部署下,积极配合用卡环境改造,配备电子健康卡扫描终端,将电子健康卡进行宣传推广使用。

科大讯飞负责完成基层医疗HIS、区域LIS、区域PACS、区域心电、区域公卫与电子健康卡管理系统、电子健康卡应用密码机接入、虚拟化SDK程序包、虚拟化应用接口等开发工作及国家平台密钥管理系统的对接工作。负责全县医疗卫生系统与市等上级系统的有效对接,保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集成度和成熟度。

(三)强化保障措施。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医共体牵头医院承担本单位的全部软硬件改造、安装、运维服务等费用;卫健委、医共体牵头医院承担基层卫生医疗单位的全部软硬件改造、安裝、运维服务等费用。各单位要积极争取,切实保障电子健康卡建设、应用、宣传推广等经费。

(四)加强实名管理。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名制管理,重点将医院自建的就诊卡及基层卫生、妇幼保健等系统按照“统一标准、开放兼容”原则,统一接入电子健康卡注册管理体系,全面实现实名制就医和“一卡通用”。

篇3

沙龙合作厂商EPSON公司张毅经理到会并做演讲。

湖北卫生信息化的“五个一”

湖北省以同济医院、省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为代表的医疗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也存在医疗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标准规范建设滞后,信息难以共享,业务不能协同等问题。卫生厅信息中心胡国善主任指出,在新医改的形势下,医院是卫生信息化的引领者,已经走在了前面,各医院的信息化专家是湖北卫生信息化的中坚力量,是湖北卫生信息化的希望所在。医院要在深化卫生信息化建设中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要鼓励创新,鼓励标准化。

卫生厅信息中心肖兴政副主任介绍到湖北省卫生信息化规划方案已上报省厅,规划突出“五个一”,即一套标准、统一平台、一张网、一卡通和一支队伍。规划强调建设省级卫生信息平台和市级平台,规划建设联通全省3000家医院和各级卫生行政机构的卫生专网,规划特别强调人才培养和卫生信息化队伍建设。

“先诊疗后结算”探讨

武汉市中心医院杨国良主任在发言中介绍中心医院在“先诊疗后结算”以及与银行卡关联方面的工作。杨主任认为,改革门诊付费流程,实现“持银行卡就医、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是发展方向。在尊重患者诊疗付费习惯,继续提供传统付费方式的同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与银行系统的对接,采用信用预授权、账户资金冻结、实时刷卡交易等形式,让患者在看病、检查、治疗过程中不再排队缴费,待所有诊疗过程结束后再统一进行结算。

区域协同医疗与区域卫生信息化

篇4

市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宋主任,是从部队转业到家乡的科技管理干部,年富力强,处事灵活,办事果干。几年来,他带领办公室的几个年轻人跑遍了各个区县,脚踏实地做了许多调研工作,组织各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做规划、定方案、现场解决问题。在W市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项目中,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充当了市领导的有力助手,成为上下沟通联系的桥梁,成为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现场指挥部。

当市、区县两级信息传输网络建成后,宋主任他们并不满足于当前的网络使用情况,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信息化技术的成果,应用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所管辖的社会保险经办行业中去。为此,宋主任与市劳动局的领导进行了沟通,不谋而合,几位领导都想到一块了,就开始做相关的规划。

第一步目标是:先将全市养老保险的经办数据,集中到市数据中心的平台上,实施统一管理。

目前,全市有十几个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所应用的软件是同一家公司开发的,安装在各经办机构的计算机上,独立运行,互相之间的数据交换很不方便。尤其是,当发生相关政策变化的时候,由市养老经办管理中心统一调整管理,不仅工作量大,还经常由于对政策理解的差异,造成经办数据结果的差异,引起用户的不满,十分令人头疼。所以急需建设一个社会保险应用软件的统一平台。现在,全市网络在硬件上已连通,信息高速公路已建成,将十几个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乃至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其余四种保险的所有经办机构整合在一起,是当务之急。

宋主任及市劳动局领导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宋主任带领大家,对各类养老保险经办单位进行了系统调研,广泛地听取了一线经办人员的意见,若干个昼夜,将市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整合到市数据中心,实施统一平台管理的蓝图画好了。蓝图重点对应用软件平台的升级需求、应用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数据整合迁移、上报交换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同时制定了必要的硬件采购、安装、调试、接入系统的步骤;阐明了对上对下相关网络的连接方案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的原则;对整合工程实施的组织、计划,论述得头头是道。

就在该蓝图申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H省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从全省的民生利益出发,前一阶段成立了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并聘请省内相关行业专家,进行了全面规划,确定建设一个省级的统一平台,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及生育五个方面的社会保险信息数据,实行全省集中管理。该规划及可行性报告已报上级主管单位审定,核准了这一大手笔的工程。

宋主任考虑了多时,认为省上的这一决策,为实现异地办理社会保险业务提供了基本条件,减轻了地市级相关部门的负担,为条件较差地市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为下级单位,应该全力支持省里项目的建设工作。

但仍有一些担心,为此,宋主任准备向领导做出书面报告。(翁沧南)

找出重点,准确定位

从建设内容上,包括社会保险的五险合一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从技术架构、平台选择、系统软件选型、数据库设计、应用软件原子业务组件及本地化实施方法都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方案。

看了宋主任的担心,很有同感。目前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化步伐是比较快的,从国家的层面推行实施“金保工程”,数据逐步向上集中,服务逐步向下延伸,正如文章中所说的W市信息化所达到的效果“……原有各单位的信息孤岛逐步消灭,市级、区县级根据不同的权限,实现了信息共享”,这本身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保险信息省级集中有利于异地退休人员、就医人员统一管理和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

金保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覆盖面广、建设内容多,它的总体建设思想将作为建设原则,在整个建设周期中起到指导、规范作用。总的来说,金保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导,分布实施、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原则进行建设,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劳动保障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业务协同关系,按照“纵向建设、横向对接”的原则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在技术上,采用“一体化”的设计思想,并充分考虑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从建设内容上,包括社会保险的五险合一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从技术架构、平台选择、系统软件选型、数据库设计、应用软件原子业务组件及本地化实施方法都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方案,近几年已陆续在全国各地成功实施,对老百姓的服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所以宋主任在还没有实施的时候遇到“金保工程”建设的契机,是非常幸运的,前面他们所做的本市的调研工作是为建设“金保工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不但没有白费,而且还要进一步随着“金保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深入、细化。

“……直接与省中心进行数据交换,各个地市级不再设立专门服务器来保存本地市所属单位的社会保险数据。一旦省级数据中心的数据遭受不测而破坏,怎么办?”宋主任的这种担心是IT人必然想到的。如果该方案已经过论证,并且符合该省的实际情况,地市级没有数据中心,担心也使不上劲。数据中心集中到省一级,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止“省级数据中心的数据遭受不测而破坏”这一点。“金保工程”信息系统采用多层架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金保工程”很多地方是在地级市建立数据中心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源于医疗保险的特殊性。医疗保险上线是否成功是金保工程上线成功的关键,是重点、难点,工作量也会是最大的,涉及需要协调的方面也是比较多的。

不管怎么说,在医疗保险实施上,要投入比较大的人力,在关键细节上磨合好,不但是与开发公司的磨合,还要与医院等定点医疗机构沟通好。在大医院的医保网络设计上要采用双链路设计,以确保网络上没有单位故障,包括网络设备也要分别采用独立的设备。

由于医疗保险的重要性对一个城市的社会稳定也是最重要的,建议宋主任在这方面的需求分析调研中,多听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的意见,把问题在初期多做考虑,多做准备,并积极协调省里及相关开发公司,争取打造一个健壮稳定的医保网络。当然也可以要求省级部门在方案上更贴近实际,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需求。(于亚东)

支持 参与 影响

数据过于集中而缺乏备份,会增加数据崩盘造成大损失的危险。各地区建立自己的数据备份,还不仅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也为自己进行数据利用留了一些方便,也减轻了省数据中心的访问负担。

这个案例很值得信息化工作者展颜,因为它反映了信息化工作的大踏步前进。相对于某些尚处于破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案例所反映的过程和事实尽管也还存在着矛盾和问题,但既然是在前进,问题反而是我们乐于面对的。

案例中提到,在宋主任的主导下,W市已经建成了市级数据中心,所属各区县的局域网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连接到了这个中心,从而形成一个连通市、区县两级的统一的信息传输网络平台。在这个信息网络平台上,已经在着手开发各种应用,囊括视频会议、接待、网上论坛等内容的电子政务是一方面,整合性质类似却互不统属、分散管理的社会保险业务也是一方面。

当前的问题是,当宋主任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区域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整合规划的时候,省里也正在寻求在更大范围的全省内进行这种整合。无疑,市里的规划受到了挑战。

服从是必须的,且不论行政统属关系,单是“省上的这一决策,为实现异地办理社会保险业务提供了基本条件,减轻了地市级相关部门的负担,为条件较差地市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一点,就足值得W市为省“金保工程”项目开绿灯。

何止是开绿灯?我以为,W市完全可以成为“金保工程”的先锋。

首先,W市信息化基础好,为全省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了样板。案例开始即提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W市一直是H省的示范单位,其全市范围内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建成。网络平台已经是现成的,当下的任务只是把省规划中的应用移植到这个平台上就可以了。当然过程不会这么简单,但是,其作为网络应用的先行者,“金保工程”所需的网络基础建设显然他们已经走到了前面,那么他们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就足以为省内其它地区提供借鉴。

其次,W市有一支有活力、务实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某些信息化建设骨干,尤其是宋主任完全可以参与到“金保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中去。案例提到,这些人在W市网络基础建设阶段“跑遍了各个区县,脚踏实地做了许多调研工作,组织各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做规划,定方案,现场解决问题”,在社会保险项目规划阶段,又“对各养老保险经办单位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制定出基于本市的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整合蓝图。

蓝图中对应用软件平台的升级需求、应用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数据整合迁移、上报交换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也制定了必要的硬件采购、安装、调试、接入系统的步骤,阐明了对上对下相关网络的连接方案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的原则,并对整个整合工程实施的组织、计划都做了条理分明的设计。

可以想见,“金保工程”要想在全省范围内成功,这个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案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关于省规划有这样的调研和设计基础的叙述,因此我猜测省里的规划还是粗线条的,尚没有进行必要的详细的调研和细致的规划。否则,宋主任怎么可能在“金保工程”获批之后才知道这个工程的存在?这样,宋主任们的前期工作就有了探路的意义。

至于宋主任的两个担心,任何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人都能够理解。

比如数据安全问题。有人可能会想,作为省里的一项重大规划,安全问题必然是被考虑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多操心。但是,基于前面提到的省规划可能失之于线条还比较粗的原因,请宋主任这样的从实战中摔打出来的专家提一些具体的建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本人支持宋主任把他这一点担心及对担心的建议详细的报告上去。

省级数据中心的数据需要做备份是一定的,而且必须增加异地备份;同时,建议各地市对本地域的社会保险数据争取有自己的备份。

数据过于集中而缺乏备份,会增加数据崩盘造成大损失的危险。各地区建立自己的数据备份,还不仅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也为自己进行数据利用留了一些方便,也减轻了省数据中心的访问负担。(安宇)

调研的“上、下、左、右”

所谓“上”,代表着上级主管部门乃至国家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和总体框架,以及各种法律、规范等;“下”代表着具体的业务部门实际业务需求,更多的是应用系统的不同特色。

这个案例使我想起以前的一个场景,客户也是某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社保局。那时,我带领项目组的几个同事,也是如同宋主任一样,连续几个昼夜,根据此地级市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业务需求编写了一份咨询方案。可到客户那里才发现一个主要问题,我们的方案没有和全国社保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技术框架紧密结合,总结经验,还是需求调研工作不彻底、不全面。解决此案例中宋主任的担心,我想还是应加强和改进需求调研工作。尤其在项目前期规划阶段,需求调研的思路上把握住:需求调研工作要“上、下、左、右”都兼顾到的原则。

电子政务项目各级建设主管单位要遵从“统一规划”的指导原则,并且要侧重于“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等需求,对自己在信息化建设中“定位”要准确,“角色”要清楚。在项目各个建设的各个阶段,要始终清楚“上、下、左、右”的原则,从而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

所谓“上”,代表着上级主管部门乃至国家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和总体框架,以及各种法律、规范等;“下”代表着具体的业务部门实际业务需求,更多的是应用系统的不同特色;“左”和“右”分别代表着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信息共享需求,以及不同行业的相关接口需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需求调研工作都是不彻底,不全面的,也就会容易造成项目前期规划的方案不合理,为项目下一步的实施埋下较大的“隐患”。

宋主任在负责本市社保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仅仅进行“向下”深入调研是远远不够的。从此案例可以看出,宋主任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和现状,自然也就会产生担心,但是细分析这些担心,还是归根结底缺少对省级统一平台的了解。我想省级统一平台的建设也会考虑数据中心的安全性。

信息化建设在“统一规划”阶段前期、中期、后期要注重层层推进、宣贯和培训等环节。从此案例可以看出,宋主任似乎不是很清楚所在省份的统一社保平台建设规划。所以所进行的需求调研没有和省级统一平台的建设需求紧密结合,并且还存在很多担心。这些担心,也许是省级统一平台在前期规划阶段,没有将一些要求和指导原则进行培训和宣贯,造成下面的建设负责单位不清楚或者根本不知道。这一现象在很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重视不够,原因主要是沟通存在壁垒。

篇5

近年来,免费公共WiFi也得到了诸多政府的重视。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陆续开展政府免费公共WiFi项目,助力无线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广东省惠州市就走在了这一项目的前列。

规划:新增54个市级公共场所1920个AP

自2015年1月28日正式启动“i-Huizhou Free”政府免费公共WiFi试点项目以来,惠州市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现了惠州机场、市行政服务中心等17个热点区域约400个AP(无线接入点)覆盖,其中,新增12个热点区域190个AP(7个市级政务服务区74个AP、5个非政务类公共场所116个AP),协调三大运营商开放已覆盖的5个区域200多个AP供临时测试体验。

惠州市经信局副局长陈如光指出,惠州是世界手机创新之都,要努力让高效公共WiFi成为创新之都重点地区的标配。下一步惠州市计划全面推进政府免费公共WiFi建设。资料显示,惠州市人民政府今年将新增54个市级公共场所1920个AP(无线接入点)覆盖,总体完成68个区域(不含重复)2110个AP,基本实现惠州市市区公共区域覆盖。同时,各县(区)同步推进,2016年惠州市将实现154个区域2911个AP。

目前,惠州市建设的AP每个可以支持40―80人同时在线,以此计算,2911个AP至少可容纳116440个用户同时上网。据了解,目前惠州市免费WiFi平台已有注册用户11万户。“我们希望这一惠民举措能可持续,实现市民满意、运营者受益、政府放心。”陈如光表示,惠州市政府免费公共WiFi就是希望把宽带普惠到每一个惠州市民。

安全:建立WLAN热点及AP认证统一平台

为了保证市民的信息安全,惠州市将进一步完善接入认证机制。惠州市经信局无线电管理科科长肖繁介绍,惠州市采用手机号认证方式,首次接入需要短信密码认证,再次登录则采用自动登录方式。同时,他也表示,惠州市政府正在积极探索通过APP登录以及录入关键字认证等安全保障方式。

同时,惠州市在建设试点方案中明确规定,建设方应保证本项目的服务要符合《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等国家规定,从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保证WLAN网络的安全性。建设方应建立WLAN热点及AP认证统一平台,严格落实接入认证、用户信息登记备案和依规定报送安全主管部门等工作机制,提高可溯源性和定位精度,构建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实现项目管理方对无线网络和平台“可用、可管、可控”。

稳定:网络服务不中断

试点过程中,惠州市政府免费公共WiFi存在部分区域网络不稳定的问题,肖繁表示,这是由于公共WiFi是由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提供,认证平台为省级平台未能与惠州市政府新建平台实现统一,惠州市已按统一标准重新布点覆盖,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用户可以在多个AP的连续覆盖范围内低速(15公里/小时)自由移动,移动时网络服务不中断。

据了解,在统一平台标准的基础上,惠州市经信局将对公共WiFi建设项目进行公开招投标,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电信运营企业负责硬件及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将惠州市公共场所免费WiFi逐步推向市场。“目前招标需求已经挂网,按政府采购流程,预计4月底完成招标。”肖繁表示。

招标:三大运营商未必响应

对于此次公开招标哪家基础电信运营商最有可能中标,肖繁对此表现出了信心不足。

在试点期间,惠州市17个试点区域有12个是非三大运营商的广东盈通网络投资有限公司承建,三大运营商苦于考核压力和未能找到市场盈利点对于承建惠州市政府免费公共WiFi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因此,此次挂网招标是否能够得到三大运营商响应也未可知。

篇6

“1+19”的顶层设计

上海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逐渐形成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信息化(如医院内部系统)、跨机构条线信息化(如公共卫生的专病管理)、机构互联(区域卫生信息化)三个层面的信息系统,按照谢维的说法,就是形成了“点”、“线”、“面”的信息系统建设框架。

之后,上海市着重考虑并论证下一步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方向,基本形成了打破“孤岛”、“烟囱”,实现“互联互通,共享互用”的区域卫生发展框架,根据上海的实际,规划了“1+19”框架。谢维解释说,“1”是指上海市卫生局的主数据中心,“19”是指上海17个区中心卫生信息中心、1个由所有三级医院形成的医联数据中心、1个公共卫生数据中心,通过“+”字,完成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的交换和共享,进一步支撑业务协同,从而形成了“1+19”的顶层架构设计。通过这些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已将上海市5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中,未来还将把上海市的3000多家民营医疗机构也全部吸纳进来,从而实现广域的、互联互通的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

谢维介绍说,“1+19”的顶层设计分三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是以医联网为代表的上海市所有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互联互通,首先实现了市属24家三级医院基于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第二阶段是针对上海“基于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简称健康信息网)的建设,先试点6个区加所有三级医院的互联互通,之后扩大战果,实现上海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谢维说:“建设健康信息网经历了复杂的上下联动的过程,我们克服了许多体制机制上和管理秩序上,以及互联互通技术上的困难。”目前整个市级数据中心可以实现与所有医院的数据共享,后台数据库每天入库数据1600万条,至今已累积数据43亿多条,形成了数据量很大的核心数据库。此外,在分布+集中的数据管理模式下,各分中心还有自己的数据库,相互联动,共同形成了上海市的健康档案数据库。

接下来,在“1+19”顶层设计下的区域信息化将进入第三阶段。谢维说,这一阶段的工作目前正在规划中,“其发展目标可能会重点围绕涉及医药卫生全领域的整合。”他说,只有形成数据在更大范围的交换、共享、整合和协同,才能更好地利用数据,“交换、共享、整合、协同”,这是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进程中的关键词,其中整合最重要,而交换则是手段。”谢维说。

大数据缓解“压力”

面对每天进账1600万条数据的海量数据库,如何管好、利用好这些数据,着实让谢维他们费了脑筋。他们担心,这么大的数据量,现在的技术搞得定吗?可持续吗?

2010年,健康信息网开始规划时,项目工程指挥部组织专家进行了长时间的、多方面的论证,在架构设计上同时参考了国际上各类模型,研究了云计算等技术,并得到了英特尔和集成商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大力支持。谢维说,当时,他们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海量的数据一旦进入了数据库,就转变成了对数据中心的直接压力,规划中巨大的访问压力和集成压力更加重了负担和难度。

谢维举例说,上海市有近12万台医生工作站,在医生工作站上提供了一个基本服务——“智能提示系统”(指针对医生诊疗过程中的重复检验、重复检查、重复用药进行后台监督,这一方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是降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上的风险。系统对于这三大“重复”将出现提示框,而最终的决定权在医生。),可以想象,12万台医生工作站当诊疗高峰时同时在线对后台的压力有多大。

类似的访问和处理压力还有很多,这使得项目开始之前的论证极为谨慎和严谨。谢维说,他们得到了上海市科委和市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前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论证,最终形成了基础框架。他们先试验用了40台虚拟机作为主要的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节点,利用Hadoop的核心技术来完善系统,并通过了上海市软件测评中心的测评。目前,在数据I/O层面上,5000次I/O并发之下,可以做到响应时间为1秒以内,而如果采用传统技术达到同样水平的话,投入将增加数倍。

篇7

一、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区实施“五大战役”指挥部,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指挥长和第一副指挥长,区政府常务

副区长担任常务副指挥长,其他副区长为副指挥长并兼任各分战役的指挥长,有关部门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区发改局(领导小组建议名单见附件1)。

二、明确牵头责任单位。牵头责任单位职责是制定战役实施方案,细化战役工作内容,分解项目工作责任,组织和督促相关单位实施好战役建设的各项工作,负责战役实施信息编写和收集,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战役牵头责任单位是:重点项目建设战役由区发改局牵头,新增长区域建设战役由区经贸局牵头,城市建设战役由区建设局牵头,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由区委农办牵头,民生工程建设战役由区教育局牵头,并按战役内容归类为七个方面分别确定责任单位(具体内容见附件2)。

各镇(街)作为“五大战役”的纵向责任主体,要积极对上衔接,按照“能快则快、多作贡献”的原则,自加压力、突破常规,结合本镇(街)工作实际,及时制定本镇(街)实施方案,努力“比学赶超”,不折不扣地完成区里下达的每个指标任务。

三、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各战役实施方案应包括战役总体目标、组织机构、项目清单、责任机制、考评督查、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实施方案要充分结合战役特点,积极加强与省市各牵头单位的沟通衔接,目标任务既要实现对市“五大战役”考核任务的全覆盖,更要主动衔接区委、区政府2011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坚持好字当头、能快则快、又好又快。各战役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安排建议如下:

重点项目建设战役:以2011年区重点项目为主要内容,全面覆盖我区列入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战役所有项目,突出列入全市百个攻坚项目和全区二十一个攻坚项目。

新增长区域战役:根据省、市战役确定的湄洲湾北岸临港区域为重点发展新增长区域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将木兰溪两岸一并列为我区重点发展新增长区域,筛选并加快推进一批我区临港产业重大项目和提升我区产业结构的重大项目。

城市建设战役:主要包括宜居城市综合体项目,市容市貌整治和管理项目,城市综合

交通项目,架空缆线下地项目,城市绿地建设项目,垃圾污水处理和城市公厕项目以及旅游景点公共设施、城市供气、给排水设施等城市建设项目。

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抓好华亭市级试点镇建设,按照省扩大试点镇范围的要求,争取将华亭镇列入省级试点镇,同时抓好常太、灵川、东海三个镇小城镇建设。项目安排上要突出规划、基础设施、市政公共事业、环境景观和城镇产业等方面的项目。

民生工程战役:惠民实事项目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抓紧落实事关群众利益十项实事工作方案的通知》(闽委[]35号)和市委、市政府贯彻闽委[]35号文件精神提出的“落实事关群众利益十项实事工作方案”(莆委[]82号)的内容,对照全省经济经济会议要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强农惠农、便民生活、和谐平安、棚户区改造等七个方面,遵从项目实施要求由牵头单位提出实施方案,方案要明确项目建设内容、资金安排、责任部门以及进度计划安排。棚户区改造主要为经市、区政府会议确定的项目,该项目实施由城市建设战役指挥部负责组织,统计由民生工程战役指挥部负责。(以上方面具体内容见附件2)

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mousetang”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卫健局民生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今年以来,区卫健局在牵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坚持统筹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和保障能力,按时间节点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

一、顺利启用新兖中心卫生院。集中力量对新兖中心卫生院进行迁址改建,投资700余万元改造原新兖镇第九中学,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打造高标准医疗卫生服务场所。新院区占地72亩,建筑面积5600㎡,住院病床扩充到80张,划分办公区、医疗服务区和健康自助区,新建高标准手术室、糖尿病病友之家和国医堂,设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室,升级改造健康小屋,建设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医疗服务环境焕然一新。今年1月新院区全面启用,经过10个月运行,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目前,新兖中心卫生院在各镇街卫生院中床位最多,4月底恢复正常医疗运营后,每天门诊量可达到80人次左右,已开展手术40多例)

二、规划新建酒仙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将新建酒仙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卫生健康重点建设项目。按照铁路医院改革发展统一规划,在医院内选址新建服务中心。项目占地2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规划设置预防接种门诊、家庭医生工作站、公共卫生科、慢病管理科、老年健康评估中心、口腔科、数字化查体中心。目前,中心主体钢结构框架建设已全部完成,内部装修工程已经过半,年底前正式启动。在原中心办公楼改造建设精神卫生中心,改造面积1350平方米,病房20间,设置床位100张,全面完成室内装修改造和设施配备,并投入使用,已收治病人30余人次,填补了我区精神疾病防治机构的空白。中心二期新建工程主体已完成,投入使用后可再开放100张床位。

三、深化推进城乡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中医院与漕河镇卫生院、颜店中心卫生院“六统一”医共体建设,推进医共体内部各项业务一体化管理,有效增强了诊疗服务能力。按照医疗发展区域规划,重点推进铁路医院与酒仙桥、兴隆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共体建设。中医院、铁路医院已完成医院信息系统融合,同步对接酒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联合建设了高标准国医堂,即将开展基本医疗服务,突破多年没有诊疗服务的瓶颈。铁路医院与兴隆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化对口帮扶,前移专家门诊,选派主治医师以上技术骨干日常坐诊,联合开展内、外、妇、儿、口腔、中医、康复、急救等诊疗服务项目,进行联合查房、医疗指导。同时,在兴隆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急救点,开展急救诊疗服务,逐步实现医共体内的规范化疾病管理和同质化诊疗服务,有力提升了东南部医疗服务能力。

四、提升村级医疗标准化建设水平。深化村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制定《全区村(居)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引领提升实施方案》,2020年计划建设区级示范标准化村卫生室100个,市级示范标准化村卫生室7个,省级示范标准化村卫生室2个。按照不低于80平方米,“五室分开”、“六通”,统一内外标识、装修样式、设备配置、日志档案、诊疗制度、人员着装等要求,全力推进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改造,目前100家标准化卫生室已经全部建设达标。

五、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为有效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今年为各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6人,充实镇街卫生院业务技术力量,逐步降低空编率,满足基层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目前,事业单位卫生类招聘报名、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等工作均已顺利完成,66名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已于11月12日全部入职,进入工作岗位,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虽然各项工作快速推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酒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项目约需资金700余万元,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特别是受疫情影响,铁路医院作为定点医院承担医疗救治任务,医院正常运营受到很大影响,发展医共体存在一定困难。下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酒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尽快完成内部装修和设施配备,确保年底前正式运营。充分发挥区精神卫生中心作用,填补我区没有精神卫生机构的空白,打造多元化精神卫生救治体系。

篇9

(一)一般情况全市共两区十县。188个乡镇,13个街道办事处。2222个行政村。1957年总人口3一3.7万。其中市区37.6万,农业人口211.6万,占总人口的81.5万。共有卫生机构561所:其中医院231所,防疫站13所,妇幼保健站11所,药品检验所13所,卫校10所,地方病防治所2所,结核病防治所2所,血站z所,门诊部所275所,私人开业594人(市区239人)。

(二)卫生管理人员情况全市共有卫生管理人员”7人,其中卫生部门“1人,经过半年以上管理业务培训的共有102人,占总人数10.2形,从调查的147名县级以上管理人员情况分析:男131人,女16人,平均年龄为47.6岁,经过短期培训的有55人,占37.4解。

(三)卫生改革情况1.全市共有83形的卫生单位实行了院(所、站、校)长负责制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及多种形式的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医院通过改革,转变医学模式,扩大社区服务,建立家庭病床3,。00多张,收治健康病人72.101人次。2.我市160所乡镇卫生院开始移交乡、镇政府管理,予以年底移交的卫生院达50厂。目前卫生院普遍实行承包责任制。3.全地区实行计划免疫保偿乡、镇已达70万,计划年底达到80多,实行妇幼卫生保偿制试点县予计年底可达60多,其它县区亦试点进行。4.行业管理工作。我市从1985年开始组织厂矿医院向社会开放。1087年4月正式成立了工矿企事业医院管理委员会。抽专人指导厂矿医院的社会化工作。

二、主要问题与障碍

(一)卫生事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没有统一管理的协调机构,部门所有的现状影响了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全市42所厂矿医院的297。张病床平均使用率仅58.2声。各级卫生部门领导和卫生工作人员,对固有的传统观念还没有转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管理工作在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和对卫生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以及提供政策依据的重要作用。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未能统一管理,不能做到资料共享。

(二)信息收集、处理手段落后。仅急性传染病有完整、系统的管理,对收集和保存的资料只能进行人工描述性分析外其它方面没有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不能做高层次的处理、分析和利用。

(三)卫生管理人员素质差,缺乏现代大卫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全方位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四)卫兰改革的深化程度不够,改革政策不配套。三级医厂卫生保健网发展不平衡,经费缺,使一些正常管理工作无法进行。

三、规划目标

(一)成立宝鸡市卫生委员会。便于市政府对区域卫生发展的全面领导与支持,负责卫生资金的筹集和分配,提出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制定卫生防病保健规划及管理办法。据根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搞好卫生改革,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实现大卫生管理。

(二)成立医院管理协会。实行区域性卫生行业管理。在卫生委员会的授权下,协调区域内不同部署、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配合协作,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服务能力。

(三)依托市防病中心和县、区疫站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贮存、分析、反馈全市人口、出生、疾病监测等卫生方面的信息。为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干。年度计划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西)改一革医疗制度,全面实行防疫、妇幼保偿制。试点保险医疗制度。

(五)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逐步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

四、项目活动与任务

(一)加强卫生资源宏观管理协调,及组织机构建设。1.成立宝鸡市卫生委员会。委员单位由计委、财政卫生、物价、计生委、爱委会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主任委员由分管卫生工作的付市长担任。统一协调、管理、决策全市卫生事业建设。下设办公室编制5人,办理日常业务,指导监督规划的实施。2.实施区域性卫生行业管理。成立卫生管理协会,由卫生局关、医院院长、有关部门领导及群众代表组成,制定管理章程和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区域内不同部署,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协作。使非卫生部门的医疗卫生单位在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业务上统一管理纳人区域卫生发展规划。3.理倾初交卫生组织管理体制:对乡、村卫生保健组织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乡卫生院交乡政府管理,村级卫生组织交村民委员会管理。三年内基本理l顷初级医疗卫生组织管理体制,做到有医有药,能开展预防保健,便民利民。4.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的组织管理,制定“宝鸡市卫生管理干部岗位素质规范”作为各级组织部门配备和考核卫生管理干部的依据。每年都要对卫生管理干部进行一次考试和考核,从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5.要从宏观上对医院的短期行为和“过度服务”现象进行控制。通过调查分析提出管理办法,并对民办医疗机构和个体行医人员进行全面整顿,加强监督管理。

(二)建立信息管理系统1.市卫生信息中心依托在市卫生防病中心,设卫生统计、计算机、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专业工作人员5名,先配备微机2台及相应的机房和办公用房。县、区信息中心依托在县、区防疫站。l日8,价先在建立了疾病监测点的盲县、凤翔、金台、渭滨四个县、区各配备l台微机,设卫生统计或计算机专业人员1一2名。199。年后在其它县、区逐步建立。2.信息中心的任务:市信息中心:制定全市卫生信息管理工作条例,报告程序和工作评价方法,对县(区)信息中心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负责全市卫生事业基木情况、卫生服务和利用、疾病监测、医院工作及与卫生有关的社会经济等方面数据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反馈;定期不定期的对全市卫生形势进行评价。如防治措施评价、疾病流行规律研究等,找出干扰卫生事业发展、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并对工作重点、防治措施提出建议,参与区域性卫生规划和年度计划及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县(区)卫生信息中心的任务以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为基础,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信息管理机构和人员;负责对乡、村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检查、培训工作,按时向上级和主管部门呈报规定的统计报表和综合信息资料。

(三)改革医疗保健制度。1.改革试点医疗保险制度。组织人员先在眉县、歧山县各选一个乡进行医疗保险制试点,通过调查分析探索符合乡情民意的医疗保健制度,逐步推广试点经验,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2.继续在全区推行子于划免疫和妇幼卫生保偿、保险制工作,三年后普遍实施复盖率达到三分之二。3.积极发展卫生医疗单位的横向联系,实行大医院带小医院,技术强的带技术弱的,城市带大村,贯彻“三联”“两引”、“两下”、“一培训”、“一建设”的原则,(三联即人员、技术、设备联合。两引即引进人才和技术。两下即医务人员下乡、医疗技术下乡。一培训即在职人员培训。一建设即加强医院建设),放宽政策,鼓励“三多”办医(多渠道、多形式、多种类型),推进城乡卫生事业的共同发展。

(四)改革卫生服务收费价格1.改革医疗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组织医疗成本测算人员选市级两个医院、陇县、风翔县二个县级医院进行医疗成本调查,合理调整卫生服务收费价格,降低高于成本的服务项目收费,提高低于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医疗用消耗材料实行按市场供应价格收费。住院费实行按医疗技术设备、房屋和管理等情况划分级次收费标准,并制订我市医疗成本管理办法和卫生费用补偿办法推行成本管理工作。2.改革医疗设备管理办法。实行医疗器械有偿使用制度。根据新的会计制度,设备回收期为十年,年折旧率为10万各受益单位购量使用千元以上器械。每年向卫生委员会办公室交纳一定比例的占用费,国产仪器年交纳2男,进口仪器年交纳5万,回扣部分用于再生产,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3。改革医院财务核算的管理办法,试行新的会计制度,对医疗活动的资金运动进行成本核算,拓宽卫生经费的筹措渠道,采取多种(如合营、承包、租货)形式办医,乡镇卫生院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核算管理办法,改封闭管理型为开放经营型,促进卫生机构的行业管理和技术进步。4.建立初级卫生保健基金,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从贷款和配套资金中筹措12。万元,再从市、县、乡三级按比例筹集部分资金,作为初级卫生保健基金。用于维护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组织,支持贫困和边远山区的群众防病治病和试点医疗保险制的管理费用。

(五)卫生管理干部培训。1.对县及县以上卫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每年向西医大选送10人。向省干部进修学院选送20人,通过培训提高管理水平。2.乡镇级卫生管理人员,每年市上培训30人,学月。3.根据工作需要,对卫生经济干部,不定期的组织培训,提高规划予算的管理水平。

五、分年度计划和指标

(一)第一年(2959年)1.成立宝鸡市卫生委员会,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装备办公设备。2.各县区选择1一琴个乡、村(街道)总结乡政府村委会管理乡、村级卫生机构的经验,今后每年组织一次推广经验,理顺管理体制。3.制定宝鸡市卫生管理干部岗位素质规范,对管理干部实行定期的业务考试和考核制度。4.通过学习和试点,制定出初级卫生保健基金的管理办法。5.制定卫生事业横向联合发展规划。6.在眉县、歧山各选二个乡进行医疗保险制试点工作。7.组织人员对公费医疗现状进行调查,改进管理办法,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杜绝浪费。8.选送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管理干部10名去华西医大或西医大卫管系学习时间半年至一年,今后每年送10名。9.选送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管理干部20名去省卫生进修学院进修时间半年,今后每年送20名。10.委托市卫校办乡镇医院管理干部培训班1期,时间3个月,参加人员40名,今后每年办一期。11。邀请中国预防科学院、省防疫站举办疾病监测和信息管理学习班一期,参加人员40人。12.装备第一批微机,市信息中心?台,眉县、风金台、渭滨防疫站各1台。

(二)第二年(1900年)1.成立宝鸡市医院管理协会,制定管理章程。2.抽调人员整顿民办医疗机构加强个休行医人员管理。通过整顿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在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作用。3.召开医疗保健制度,改革试点交流会,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4.组织卫生经济管理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在陇县、风翔县医院开展医疗成本调查,制定医疗成本核算办法和卫生费用补偿办法。5.开展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效果调查。以技术经济合同形式落实乡医报酬。6.派出三人到省防疫站学习计算机操作应用。7.制定卫生信息管理办法、工作办法标准化及评价方法。

(三)第三年)1992年)1.对县以上医院实行医疗成本管理。并组织专业人员提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价格调正方案。2.组织规划领域项目负责人,并邀请国内专家对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实施进行中期评估,对现行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修订意见。3.建立宝鸡县、歧山、扶风县、陇县信息中心,装备第二批微机5台。

(四)第四年(2992年)1.在县以下医疗单位推行医疗成本誉理工作。2.健全各领域规划的资料档案和卫生管理干部的业绩档案。3.建立林游、千阳、太白、风县信息中心,装备第三批微机5台。

(五)第五年(2993年)1.由市卫生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制定区域规划评估方案及验收标准,召开各科专业会议逐级逐项全面进行检查评估各个规划领域写出书面总结报告。2.对各规划领域的投资经济效果进行全面的统计。评价论证,做出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3.市卫生委员会年初召开卫生工作会议具体安排部署完成规划的准备工作。6月份写出总结报告,报送市政府、省卫生厅、卫生部和世界银行。9一10价钊定出下一个五年区域卫生保健综合规划。

六、可行性分析。

1.本规划领域中的项•目活动与任务,是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强调预防为主,加强初级卫生保健组织建设,逐步改变卫生机构经营机制,符合WHO所倡导的“二000年人人有卫生保健”的要求。2二本规划的制订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上级卫生领导部门的支持,今后执行过程中更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它的资金来源是有保证的。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长,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会日益增高,因此,动员社会多渠道办卫生保健事亚,已成为当务之急,人心所向,大卫生观念容易被社会接受,有利于卫生管理的改革。

七、评价体系

篇10

【关键词】县级医院 二级甲等医院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ounty hospital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at present, and to acceler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econd class hospital" in the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Methods In the opportunity of "medical reform", the hospital how to adjust and reform, scientific positioning, strengthe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hospital operating mechanism into a virtuous circle. Resul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hospital became a "regional brand medical service center." Conclusion The county hospital should take the opportunity of creating the "second class hospital" to solve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affecting the hospital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acceler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econd - class hospital in county hospital

引 言

县级医院作为农村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龙头,是区域内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教育中心,本文就欠发达地区县级医院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策略,结合本区人民医院创“二级甲等医院”,加快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1.医院可持续发展现状

1.1 本区医疗卫生概况

本区是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1710平方公里,人口84.65万人,辖7个乡10镇6个办事处,属“小城市,大农村” 欠发达地区;区域内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629所,其中市级综合医院1所,市级专科医院1所,厂矿军队院校综合医院3所,县级综合医院1所,县级中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17所,民营医疗机构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所,个体诊所56所,村卫生室516所。

1.2 区人民医院基本情况

医院于2007年由原区一医、二医资源优化重组的二级综合医院,是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开放床位250张,职工405人,副高职称15人,中级职称人员105人,2010年门诊人次38727人次,出院人数6107人,床位使用率84.80%,床位周转次数25.45次/年,业务收入约3千万元;设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血栓科、软伤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影像科、检验科等临床科室;拥有CT、DR、CR、胃镜、腹腔镜、彩超、全自动生化仪、耳鼻咽喉内窥镜、电磁波碎石机等较先进的设备。

2.医院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

2.1 外部环境

2.1.1 “医改”为县级医院发展带来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医改”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是大力推进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占大多数的县级医院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技术网络建设,县级医院要达到“二级甲等医院”规模和水平,使常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能够在县域内基本解决;国家发改委县级医院规范化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2.1.2 医疗资源投入不足

医院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传染病防治和“惠民政策”的实施,社会责任和义务不断加大,但国家医疗卫生项目、政府投入和补贴往往落实不到位;区财政对医院的差额拨款比例为两项基本工资之和的50%,实际拨款仅达到职工全额工资的25%,每月约16万元,而市内邻县财政对医疗机构拨款比例均在工资总额的60%以上,医院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靠自身循环发展维持,生存和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制约了医疗业务的拓展。

2.1.3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竞争激烈

区域内医疗资源密集,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资源配置发展失衡,大多数医院都是低水平投资,技术分散,造成宏观医疗市场竞争无序,导致西秀区医疗资源大量流失。市级、厂矿军队院校医院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引进人才、购置先进设备、引进新技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与国内三甲医院合作,开拓发展空间,扩展市场份额;民营医院和诊所则通过特色专科和低价的服务抢占市场;而区级医院在软硬件设施方面的先天不足,面对这样的双重竞争、夹缝中生存,面临着市场激烈竞争与挑战。

2.1.4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医疗卫生改革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创造机遇,2010年,本区新农合参合人数47.68万人,参合率97.16%,农合基金5.7216千万元;城镇职工参保人数27626人,医保基金4.203千万元;城镇居民参保人数118978人,医保基金517.25万元;公务员医疗保险补助资金98.09万元。

2.2 内部环境

2.2.1 基础设施滞后,管理成本过高

医院重组后经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成本核算,虽然2008年至2010年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和床位使用率的平均增速分别为42.56%、36.05%和4.8%,业务收入增长53%,但医院分设西院、南院、门诊部三址,面积狭小且布局分散 ,业务用房仍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门诊楼改造,病房简陋、流程结构不合理,医疗设备配置缺乏系y化、专业化;学科建设、设备配置、人员调配、管理结构重叠,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遗留大而杂、小而全的固定管理模式,技术分散,导致高额的人力成本、行政管理开支、医疗过程显性及隐性耗费、低效的管理和重复投入等经济成本,医疗资源利用率低而经营成本过高与医院高效运转、品牌塑造以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矛盾日益突出。

2.2.2 重点学科不突出,人才匮乏

近年来医院加强特色专科(血栓科、软伤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等)建设同时,通过省级医院技术支持、院校协作和引进先进设备打造泌尿肝胆外科、骨科、新生儿科、检验科、影像科等重点学科,以提升医院品牌和竞争力;但由于近十年未系统进专业人员,基础设施设备配置缺乏专业化、就医环境简陋、信息化建设滞后,同时中级职称以上专业人员流失达30多人,因此存在学科建设缺乏规划,高素质学科带头人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和文化素质偏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技术水平不高,与院校合作局限,投资引进设备没有形成产、学、研学科建设模式,导致重点学科不突出、特色专科无优势,制约了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2.2.3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薄弱

医疗质量管理虽有完整的管理制度,但医院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和机制,院、科两级质量管理脱节,管理标准不规范,缺乏系统性质控活动,存在主观考核,与扣分、经济处罚等代替标准化管理考核;少数科室及医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较差,法治观念淡薄,核心制度、技术操作规程执行不严格,因此保障医疗安全和抗风险能力不强。

3.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思考欠发达地区县级医院存在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不够、管理机制不完善、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等诸多困难,在“医改”的机遇期,如何调整与改革、科学定位、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县级医院运行机制步入良性循环,是普遍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3.1 战略定位

根据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医院发展的思路确定为:“一二三四”发展战略,一个定位是三年内力争建成“二级甲等医院”;两条主线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市场营销与经营;三个市场是农合、医保市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社区网络市场、专科特色市场;四项措施是夯实基础,提升水平,节支降耗,内建外联。

3.2 总体目标

根据这一战略思路,按照“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实施战略管理、绩效管理、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和网络化建设,改善服务流程,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按“小综合、大专科”的学科功能定位,实施培育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的战略工程,使医院成为医、教、研、防四位一体,具备“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和水平的“区域品牌医疗服务中心”。

4.医院实施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欠发达地区县级医院要以创“二级甲等医院”为契机,不断增强成本意识、法律意识、品牌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解决内、外部环境中影响医院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可持续发展。

4.1 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拓展外部市场

医院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注重管理,走质量效益之路,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1)强化医院管理,打造管理团队,形成组织有序、管理完善、制度健全、政令畅通,具有创新力的管理体系,对医疗资源进行科学重组、规划、配置、投入,建立高效低耗的管理运行机制,组织全院职工围绕医院发展战略,摒弃计划经济时代陈旧思想观念,强化市场经济和经营意识,积极塑造自我品牌,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2)在医院院级领导公开招考、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人事制度改革成功基础上,继续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和岗位聘任制,科学设岗,竞争上岗,逐级聘用,使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大力推进岗位责任制、工作绩效制管理,实施以岗定薪、绩效考核的分配激励机制,向临床和重点岗位倾斜,激活人力资源;(3)实行成本核算,建立了医院、科室、单元(个人)三级成本核算制度,控制医疗费用,探索单病种费用控制办法,树立市场竞争和技术质量效益观念,从而提高对医疗市场的信息反馈速度和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制定和调整管理方案、实施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以“新农合”和医疗保险作为医院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充分发挥医院区位优势和地域辐射作用,完善与区域内17家乡镇卫生院及其村卫生室(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协作,拓展多发病和常见病市场,真正成为基层医院技术后盾,同时与省、市级医院开展业务技术合作,形成服务网络和战略联盟,实施“双向转诊”,使区域医疗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努力实现创建优质低价医院的整体发展目标。

4.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坚持医院公益性质,面向市场,力争国家发改委县级医院规范化建设项目及省、市、区医疗卫生项目支持和多渠道融资、筹资,按照总体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选址新建500张床位现代化医院,并对现有的医疗服务区域和基础设施进行调整和建设,实现有机重组,构筑医院可持续发展平台。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大投入加快医院信息化系统(HIS)建设,可简化就诊繁琐程序,实现电子病历,使就诊、挂号、收费、发药、检查、检验、治疗各环节资源共享;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医院成本、效益核算的应用提供技术空间[1],医院管理向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利益,提升医院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整体形象。

4.3 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打造重点学科品牌

医院要发挥人才资源配置作用,按“小综合、大专科”的学科功能定位,实施培育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的战略工程,提升市场竞争力。(1)人才培养采取引进和自我培养人才两个途经;利用政策激励,创造良好的环境,优先引进高素质学科带头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O钭式鹜度耄健全学科带头人选拔、考核机制,高标准选拔和培养中青年技术骨干,形成人才团队;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应届本科大学毕业生,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形成人才梯队和储备后备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继续与院校协作,培养“双师型”人才,形成产、学、研学科建设模式;营造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完善“将才+团队+平台”的人才发展模式,为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2)品牌资产可以产生价值,可以盘活其他资产,使品牌拥有者增势、增效、增益[2],要瞄准学科前沿,结合区位优势和医院的设备、人才状况,制定中、长期学科建设发展和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学科建设分类指导、择优扶持、相互带动、动态评估的原则,整合专业技术,对重点(特色)学科:泌尿肝胆外科、骨科、血栓科、软伤科、新生儿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影像科等专科建设和技术项目实行政策性倾斜,优先保证先进的设备投入和人才培养,打造重点(特色)学科品牌,通过创建学科品牌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特色专科群,促进医院重点学科始终保持领先,特色专科不断创优突破,一般学科能够快速跟进;同时与省内外、市内间院校优势学科建立实质性技术帮扶,逐步形成重点学科群体,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