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篇1

一、情境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二、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以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教育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篇2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面临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和现代中考制度的两大改革,初中语文教师在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以教学活动为方式,以教学任务为手段的新型教学模式,致使初中语文走出了以往死板的老师一人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完善、科学的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让初中生远离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然而,在这些新型教学方案的具体实践中,渐渐出现了新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首先,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实践活动的兴趣不大,教师也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应用不到位;再者,教师的课堂介入不到位,导致学生自己能掌握的知识少,在课堂教学活动过后,原来不会的仍然不会;第三,教师教学手段落伍,很少使用甚至没有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工具等。由此来看,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仍需继续进行。以上问题的出现,很多因素是因为语文教师课程教学的方案设计过于偏向于语文教学的趣味活动和学生主体性地位,而忽视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重点研究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设计与研究,提高改革方案的有效性。

二、改革课堂教学中的弊端,优化语文教学活动方案

1.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动员全体学生参加教学活动

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开端是整个课堂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是学生能否学好本堂语文知识的关键。然而,在这一时段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微视频的方式引出课堂话题。一方面,利用简短的搞笑生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网上搜集短片话剧,让名著以话剧或电影的形式展示等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到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语文日记,语文日记的练习也是提高全体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用文字的形式写下对它们的思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改善学生的写作技巧,积累一定的成语及写作素材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也会体验到语文写作的趣味,有利于增加语文对学生的吸引力。

2.教师要适当介入学生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介入要适当、适时、合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不应该亲力亲为,适当地给学生留下个人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也不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及时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时,也不要过于按照教师自己个人的思想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要询问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比如,学习童年趣事一章中,主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月迹》《两小儿辩日》等等。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及自己的童年记忆,回忆以往的快乐时光,通过提问或让学生写出自己童年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来引出学习内容。

3.利用现代媒体工具,开放性地研究设计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教学;舞台剧教学;多媒体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困境,一方面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长、教学要求高,使得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教学精力去进行语文教学设计与教学辅助资源收集,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重视程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效果不明显,导致了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实践效率达不到初中教学要求。这样就形成了教学活动与教学参与、教学要求与教学效果、教学实施与教学延伸之间存在着严重不协调,直接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效率。老师需要从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为教学出发点,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创新。

一、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准备工作,拓展初中语文教学内容

1.强化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分析,积极做好相关教学辅助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老师应该积极强化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分析,尤其是应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来进行相关语文教学辅助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切入,加深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之间进行融合与统一

老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不仅需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理,还应该增强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调查与了解,将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与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内容选择结合起来,明确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地位,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更加明显的指示性与导向性,实现学生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开展形式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来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开展语文视频教学活动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视频、图片、文章的展示与拓展,让学生在形象化、立体化、多样化的语文教学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感官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比如,老师在进行《济南的冬天》的学习时,可以收集一些关于济南冬天或是者北方冬天的视频资源进行课堂展示,帮助学生对济南的冬天有一个形象化预知,进而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使用语文舞台剧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创新,激发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

老师还可以积极利用语文舞台剧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创新,通过学生之间进行分角色的朗读或者是简单故事情节的演绎,帮助学生完成对文章故事梗概、人物关系、人物特点等方面的细节化学习,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强化语文综合能力。比如,老师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演绎,让学生根据文章来自己重新定位对话内容,可以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其他故事相同的剧本,帮助学生完成对该篇课文的深度理解c细节掌握,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3.组织学生进行讲课活动,实现学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语文讲课活动,通过安排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掌握语文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的积极性,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学生讲课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共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4.开展如演讲、辩论、征文等语文实践活动,激发语文课堂教学活力

老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辩论、演讲、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使得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味的讲解,而是学生可以亲手操作与实践的课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活力,让语文教学转变成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语文教学形式,实现语文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对接,进而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情境中来,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乐趣,让语文教学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次联动、一次交流、一次互动,实现语文教学向自由课堂转变,让学生来定义该讲什么、如何讲、为谁讲,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再优化与再创新。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所需,在各门学科都进行了教育的改革,以求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已经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束缚,转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求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并且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工具,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和具有特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展开。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老师们的细心观察和合理解决。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一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一)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可以使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和知识量得到扩大。因为多媒体课件里面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传统的书本知识只是一部分内容,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课堂上面将更大量的知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大量知识的时候,可以培养他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所在。(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初中语文课程因为其内容繁杂,很多内容都牵扯古文的理解和翻译,导致了语文学习非常困难。然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将一些语文知识通过图片、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一些语文知识,使他们对于学习语文产生一种好感,从而自发地探讨和学习语文知识,这样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应用不合理,易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因为老师对多媒体技术与实际的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地不够全面,就导致了应用不合理的现象。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老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只是在重复地播放一些图片和视频,并没有将内容中的一些深刻含义传达给学生,这就使得多媒体技术只是表现在形式上面,而没有与实际的语文课程教学联系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只是关注了所播放的视频和图片,而没有将教学的内容充分掌握。(二)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很大程度上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有时候老师会过分倚重于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工具,而并没有与学生进行合理的互动交流。老师只是依靠多媒体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却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变化和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依照之前传统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生逐渐丧失了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旦丧失,这将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阐述的一些观点,而毫无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将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分清教学主次关系,增进师生互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老师需要明白多媒体技术只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将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二者之间进行互补协调,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才能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认知能力。老师不能将初中语文教学做成一个程序化的教学,而是要能够结合各种的教学方式为一身,运用好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并且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只有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了,才能有助于教学的展开,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创设一些教学的情境,使得教学更具有趣味性。老师需要抓住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当中能够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对语文学习有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例如,在讲解苏轼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的时候,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苏轼当时月下饮酒的场景表现出来,同时将《水调歌头》的音频播放出来,让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当时的那种心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他们能够自主学习,自发学习一些语文知识。(三)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学当中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学生的情操培养也具有很好的作用。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合理利用网络,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快速掌握一些语文知识,并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通过合理运用网络,可以使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掌握很多的语文知识,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总之,将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合理应用到初中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之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广大的语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善于思考,勤于总结一些经验,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慢慢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作者:魏磊 单位:河南省许昌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梁萍.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1.

篇5

【关键词】语文文本;解读;初中;问题;策略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语文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文教材即我们使用的语文课本。因此必须重视对语文课本的使用,除了通过课本的学习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文本进行解读。“解读”就是指通过分析来理解,教学中的“语文文本解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解释、体验、建构和评价反馈等一系列从文本符号中获得意义的阐发行动、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

语文文本解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文本解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 初中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

1.1 语文文本解读的“技术化”。

很多老师在进行的阅读教学时,常常把一个完整的文章肢解得零散破碎,一句句的讲。有的教师则把品读词语或句子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这是不利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的。我们不否认有些经典文章或经典句子需要我们去一句句的咀嚼鉴赏,但是,对于大多数文章来说是没有必要的。

这种“技术化”的解读方式使得教学设计比较单一,常常忽视教材的文体特点和教学要求,套用同一模式进行。并且教师的解读大多源于教学参考书,很容易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的个性思考和情感体验,这会严重的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1.2 解读时存在“一元化”和不恰当的“多元化”两个极端。

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形成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释体系是现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问题,导致了文本解读的教条、单一和贫乏。

与此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就是过分的推崇热捧解读的“多元化”。“多元化”是语文文本解读的一个特点,但是不能没有“度”的进行多元解读。受“多元化”与“个性化”解读的影响,很多人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读者是阅读的主体,对解读文本具有权威性,因此很多老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读,不再加任何的引导,使得学生就文本而谈文本,完全忽略作者的经历与写作背景,不考虑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致使学生的解读浅尝辄止,不能挖掘出文本有价值的主旨。

1.3 语文文本“政治图解式”的存在使得代替“学术”研究成果久久的被排斥在教学的门外。

“由于受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我们习惯于用政治的眼光来解读课文,对很多课文的理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打上政治的印记,这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课本理解变得枯燥乏味甚至面目可憎。”程翔先生这句话反应了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治图解式”的文本解读方式把学术研究成果――即使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成果――排挤的在课堂中没有容身之处,使得阅读教学失去了丰富多彩的本性。

2 语文文本解读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对于学生的解读和认识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提高自己文本解读的能力,同时还必须提高自己掌控整个课堂的能力,努力的引导学生对语文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

首先,教师在面对文本时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读者,把文本当做一个陌生的文本,对教材仔细研读并感知,发现教材的主旨。 在研读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体悟文本的内涵与思想情感,并且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

其次,教师再把自己还原到老师的位置,把文本看做教材,用文本进行教学,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的角度对文本进行研读探究,把握文本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有易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内容,从而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设计。在解读时教师应该做到还原文本的语境,准确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认真揣摩文本的语言,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最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文本解读的主体,并且是最终主体,同时也是教师引导解读的对象,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解读能力和认知水平等。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后,要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用学生的思维去考虑解读中可能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自己感觉可能存在的问题,往往也是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以引导学生顺利解读文本。

注释:

1 《语文解读学》,李洪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 浅谈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艺术[J]. 丁彩娟. 语文学刊,2008年6月版.

[2] 语文解读学[M]. 李洪先.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篇6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有哪些呢?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该怎么写?在语文教学改革文本的最后参考文献注释注明越来越严格,故此小编本章给大家提供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写作的参考标准。

      文献参考:

[1]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9.

[2]王启航.批注式阅读实用功能浅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

[3]丁丽娟.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批注式阅读教学探微[J].教学月刊(中学上旬版),2006,8.

[4]葛炳芳.HighSchoolReadingInstruction:asimplePerspe-ctive[J].一线教师,2010(2):4-8.

[5]张淳.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的教学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9(2):66-69.

[6]张冠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评判性阅读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2):20-24.

[7]贵丽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评判性阅读视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9.

[8]林玉岩.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4(18).

[9]王晓青.培养文体意识体会语言内涵[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95-98.

[10]龚朝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1]敖惠敏.通过预制语块模式教学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技能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2]徐小娟.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王喜娟.试分析文化背景知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下),2015,(02).

[14]杨亚军,戴立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15]高夕照,陈静波.江苏省2006年高考英语试卷分析及高三复习教学建议[J].考试周刊,2007,(0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17]刘守兰,1999,《中学英语教学基本功》,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8]郝振甫,1987,《怎样提高英语阅读技能》,湖南大学出版社.

[19]程晓堂,郑敏,2002,《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吴松江,2000,《英语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上海教育出版社.

[21]董作亮.浅谈品评式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22]周韫轶.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2).

[23]许玉梅.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探索[J].课外语文,2013(22).

[24][2]翁珲珲.高职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载体实践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5]钟家宝.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6]赵云丽.近十年国内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27]孟琳.探究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12,36(15):41-42

[28]徐苏萍.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05):35-38

[29]刘洪权.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大关键.中国教育报,2001-8-2.

[30]王意如.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31]李晓秋.谈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学知报,2010.

[32]王小玲.中学生课外阅读浅析.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0).

[33]陈建联.关于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8).

[34]关国山.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研究与探索[J].青年文学家,2009(23).

[3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6]陶行知.行知教育论著百篇[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37]胡建民.试论中国古代阅读教学思想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8]卢素侠.古代阅读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J].时代文学,2008,(15).

[39]施茂枝.阅读教学新思维[J].福建教育,2000,(2).

[40]白金声.谈“以读为本”的古代阅读教学经验对我们的借鉴意义[J].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

[41]李瑞芬.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42]陈晓雪.比较阅读法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43]辛星.小學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44]邵正斌.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校园英语(上旬),2015(7)

[45]林妃霞.初中英语阅读训练及技巧点拨.考试周刊,2015(75)

[46]刘伟芳.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策略.未来英才,2016(19)

[47]陈萍.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及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48]张雪辉.论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建构[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08)

[49]张晓斌,闫永兵.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3(05)

[50]杨洪波,周汉添.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的建构[J].新课程学习(上),2013(02)

[51]徐文凯,卢娟.对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5(26)

[52]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其存在问题”,江苏教育研究,2014(4)

[53]李楠.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54]曾锦霞.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考试周刊,2016(67)

[55]庞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0)

[56]齐雅萍,邓鑫.大连市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2).

[57]严奇景.字词虽小,文章却大——也谈初中语文字词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6).

[58]林奕峰.书声琅琅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2016(14).

[59]付煜.探究性阅读的异化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60]王小珠.运用探究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Z1).

[6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实施:理念与策略[J].网络科技时代,2007(13).

[62]徐学福,宋乃庆.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63]钱静.宏观解读和微观解析相结合创设高效课堂—关于高中英语阅读课有效教学的探究[J].英语教师,2015,(09):89-94.

[64]刘庆瑜,李湄,黄慧.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与课堂互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90-192.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教学 教学实例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的本质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语文,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去做的。教育专家王尚文先生对阅读教学作了定位,他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播给学生,学生就会有这样的感受、理解、体验的,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 课文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师讲解分析和死板的本本主义,而是在学生洗耳恭听的层面上,而应当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实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可以获得课本知识,还能积累生活经验,提升精神品质。没错,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

想要真正了解语文生活化的本质,方法一就是转变教师角色是关键。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认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 如此一来,老师的角色只是一个主持者,并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阅读,组织课外活动,观察自然。方法二就是,变讲授者为合作者。比如,开放式的头脑风暴,答案没有雷同,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合作,在合作中感受生活化课堂氛围,如开展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比如老师带学生外出,给出“为什么蜻蜓在阴雨天气会低飞?”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物理现象,但是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可能答案不一。所以,头脑风暴的发散思维帮助了学生们加深对某种现象的记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当然,这也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实例

(一)擅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告诉发展,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有一个难点,就是文中说明云的种类特征的文字,学生容易混淆,体会起来不是很明确。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云的图片,借助这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学生就会准确地理解云的特征及它们与天气之间的关系。使用多媒体,是拉近老师与同学之间关系的很简单的桥梁。

但是从教学手段来说,尤其在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一律用多媒体,课件做得很美,声色像俱全,黑板上光秃秃没有一个字。整堂课就是看图片,看电影,以多媒体为主线,课本起辅助作用,需要时选两三段读一读,语言文字的咀嚼缺失。要知道,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就得让学生掌握,只有在不断地积累运用中,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语文能力。有时一下子呈现五六个问题,问题不论巨细,一律探究,讨论时间极为灵活。

人们常说王维诗“诗中有画”,其实这幅画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想象,去拥有。如席慕容,余光中的《乡愁》,那种朦胧的感觉,情景交融的境界,只能让学生想象,在诵读中感受,这是多么高超的多媒体技术都无法替代的。如这些教师所为,我们的编者们何必要煞费苦心?语文课本印成画册岂不更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魅力,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只有学生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从中体验到各种情感,获得不同的审美愉悦,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例如《春》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大量的音像、摄影、美术作品中取材。让学生看到黑乎乎的湿土上嫩绿的小草芽顶开一小片泥土摇摇晃晃的站起来;干裂的黄土上春雨一滴一滴的落下。从生活中感受,从生活中学习。

(二)自主探究、综合学习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接受能力来准备教具进行教学。那么其实教学工具除了黑板粉笔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学校班级的专栏、学生亲手制作的海报等等。可以把一些小常识,小文章放到上面,除了课堂之外,课余也是十分宝贵的学习时间。带领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是老师的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只有深入研究课堂内容,反复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的状态,在实践中改革现有的教学。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

三、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的课堂,需要培养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个阶段也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根据教学内容,渲染课堂气氛可可以让课堂灵动且智慧,朴实和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生动的形象,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形神兼备,静动结合的优秀平台。而一静一动的开放式头脑风暴,又给了学生发挥自己的时间,教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漪. 语文教学谈艺录[J].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68-80.

[2]禹明.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J].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40-48.

[3]倪文锦.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J].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55-56.

[4]张孔义.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与微格训练[J].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4):58-66.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在推进基础素质教育课堂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呼唤充满艺术性与创造性的鲜活课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具备严谨、流畅、自然的教学环节,更应有师生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有精彩而丰富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成为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园地。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体验情感和增长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人文性和艺术性的享受。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共同创造的产品。“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诸多方面。“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教学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而教学是预设的结果。但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个体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生成性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是矛盾统一体。预设能促进生成,生成离不开周密的预设。预设不能阻碍生成的动态发展。课堂因预设更充分、更饱满、更有实效,课堂因有生成更显得生动,更富激情与活力。

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呢?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探索:

1、唤醒主体意识,为生成营造气氛

动态生成产生的基础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着力营造一个民主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以促进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自身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心理上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在动态中生成。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并在倾听中捕捉有价值“意外”,沉着“接招”,随机应变,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灵活地展现出一片诗意的精彩。

2、设计弹性方案,为生成创造空间

有效生成离不开精心预设,而精心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而,动态生成的课堂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富有弹性的预设,包括时间的弹性、过程的弹性和教材的弹性,这些弹性为生成创造了巨大空间,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随意增删,探究性的主题也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地替换。我在教学《行道树》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粗线条板块式设计,大体上分为三步:第一,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在文章标题前加上修饰语,第二,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教师提问,讨论,第三,课堂练习。这样设计,只考虑整体布局,不预设细节,给课堂留下了生成空间,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开放课堂,为生成拓展空间

动态生成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它存在于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鼓励学生充分参与的教学活动之中,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价值。因此,当课堂充分开放时,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都会使课堂教学形成极大的生成空间,使教师与学生结成学习的共同体。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作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学智慧,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我们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生机勃勃、五彩缤纷。《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篇9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口语交际 培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现代课堂要追求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口语交际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口语交际懂得怎样和别人交流,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各种思想的交流,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常常违背“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这一宗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都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或多向的口语交流。即便有双向交流,也流于表面,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人说一句那人说一句等,没有真正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没有内在的联系,不能算得上真正的言语交流,因为没有互动和合作,口语交际就丧失本质性。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构成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才能进行交际。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具有双重的角色意识,要加强师生互动,注意转换角色。教师除了指导点拨外,师生还要建立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师生之间要像日常生活那样,互为对象,建立交际关系,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内容时这样设计:(1)选择本班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参访对象,做一次模拟采访,根据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确定一个采访主题;(2)设计步骤:根据具体情况,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确定小组长,组长由一定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学生担任;(3)分组拟定各自的采访计划,包括人员分工、采访方式、采访内容、记录方式,并与被采访者约定采访时间、地点,把采访的内容范围通知被采访者;(4)进行采访,记录要点;(5)小组合作整理谈话的记录,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整理和讨论,做出评价。

二、口语交际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考虑其真实性和实用性。

某些教师在教学中,口语交际内容的选择偏离学生的生活。话题的选择只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忽视实用性和真实性。某些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常选择一些远离学生的内容作为说话的焦点,作为口语交际的支撑点。现实中某些学生,对选定的口语内容并不熟悉。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只能把口语交际当做普通的说话,口语交际也就丧失其原动力。

某些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之间进行口语交际,但事先并未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或创设的情境远离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语言缺乏真实性,显得苍白、空洞。学生处在一个自己并不熟悉或未经历的说话情境里,就会缺乏说话的意愿,导致口语交际失去基础,犹如无米之炊。由此可见,恰如其分的话题及身历其境的情境是实现口语交际完美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时其中小组一这样进行。

数学是王丽同学的老大难问题,她在采访学习委员的时候这样入手:

问:“耿亮同学,你的数学成绩相当优秀,你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学习数学的一些好方法吗?”

答:“学好数学,除兴趣外,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勤奋。‘成功之花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只有勤奋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问:“是的。不仅数学是这样,其他的功课也是这样,并且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这样,要想成功必须勤奋。那么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你平时是如何勤奋学习的吗?”

答:“鲁迅先生说过: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如果你不珍惜时间,不努力学习,你的成绩就不会有大的进步。”

小组二的采纺笔录是这样的:

华齐同学平时在班内总是爱欺负其他同学,而且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他在采访班长方明慧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

问:“有同学每次不完成作业,你是不是特别希望把他们告诉老师,让老师来‘收拾’他们?”

答:“是的,可是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因为你也有优点呀,例如:你的乐于助人,你的幽默,你的亡羊补牢。”

问:“我们班经常有男女同学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吵闹闹,我想问问班长,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答:“我觉得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不过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觉得我们要学会理解,学会包容,使班级更上一层楼。”

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教学反思: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沉浸在采访与被采访中,通过“做一回小记者”这一活动,学生从“怕说”、“不敢说”到“敢说”,甚至“乐说”,使课堂气氛更活跃。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例如华齐同学,这次活动后,作业不但能按时完成,而且书写得特别认真,同时也学会乐于帮助他人,得到其他学科老师的认可。

从这次活动中,我认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但能得到提高,而且能更好地处理好同学之间的纠纷,使班级更团结、更和谐。

口语交际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将所考虑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初中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大多数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到位,特别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只顾回答问题的要点,不顾回答的完整性、条理性等。教师可参与到学生中,要求学生在虚心倾听同伴的发言的同时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不规范的现象,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当自己想法不一致的意见时,学习别人正确的部分,补充或修正自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4,第1版.

篇10

课堂教学情境是由物质要素(时空,设施,自然等要素)和社会心理要素(人际,组织,情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是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教育意义的系统。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这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初中语文课堂情境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情境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因为教师自身产生。有的是因为教育体制产生、有的是因为情境式教学自身特点产生。以下从教师自身角度谈存在的问题。

(一)在培养情境的过程中没有倾注教师感情

这其中又可分为两点进行分析:

第一,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投入的不是自发的诚挚感情。在访谈和听课中了解到。一些教师因为重复授课等原因,情境创设和课堂驾驭已经非常熟练,在重复授课时情境的创设就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感情:还有某些教师因为过于追求情境的渲染,创设出的情境很虚假,不自然。

语文课堂上,“情”与“境”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心细致,重在情感的真切深沉和事理的深刻、意境的高远。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做到深刻的理解。这个过程中,“情”不可虚伪做作;“境”不可浅俗空泛。“情”要真切深沉,勿虚假浮漂;“境”要深刻高远,勿浅薄空俗。

第二,进行语文情景教学的初始不是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完成情境式教学为目的。

从个别教师的访谈中和课堂观察来看。个别教师选择情境式教学是因为做公开课等原因,因为情境式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中比较流行。作为公开课的观赏性也比较强,这样某些教师进行语文情景教学的初始不是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完成情境式教学为目的。有1,3的教师在访谈时提到进行情境式教学是为了教学的观赏性,以这样的目的开展的情境式教学总有一种生拉硬拽之感,忽视了进行情境式教学要调动学生内发的兴趣,像赶鸭上架一样拉学生入境。

(二)在实施过程中不自觉地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学中教师在建构情境后,急于让学生体悟到正确的理解,而忽略个别学生对情境产生的独特理解。在一小部分的情境式教学课堂中,教师仍存在着师生等级观念。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为教师是课堂情境创造和发展的驾驭者。其角色地位使其容易在情境式教学中产生权威心理和“教师自我中心”倾向,有的教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倾向。在对于建构的情境的理解上。不允许学生有不同于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精心建构的情境中只能言听计从,久而久之。学生不自发地去感受情境氛围而失去主动的思维习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些都可能转化成情境式教学中的障碍。注重情境的建构。但忽视学生对情境的自身体验,削弱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于间接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忽视了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却忽视了情境的人文性氛围

某些教师在情境式教学中进行了很多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却没有挖掘到人文内涵。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凝聚着浓郁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决定其应承担而且可能承担较多的人文教育任务。因为指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情境作为凭借。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在目前的语文情境式教学中。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较多。要改变现状,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学科大于教育的观念。努力从教学内容中发掘人文内涵。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式教学的特征与功能

(一)基本特征

教师用来设计情境创设的内容应该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中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的语文知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应是活动法和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的有机结合,情境创设是它的主要外显特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师生的情境创设为中介,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将是今后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既没有纯粹的认识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情感活动,我们只有把问题融入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才能把遥远的拉近。把陌生的熟悉,把抽象的具体,把静态的存在变成动态的展示。

(二)主要功能

在课堂情境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情境的如下功能:

1、动力功能。思想、观念、信仰一旦插上情境的翅膀,喻理和情境一旦合成美妙的氛围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驱动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

2、启智功能。我国传统上认为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3、强化功能。情境以愉快,轻松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意识。这就容易在认识领域里形成经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强烈的印象,使传递的信息在认知中不断得到强化。

4、陶冶功能。情境式教学中。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先感受了情境。产生了情感体验,在教学中,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情激情,以情传情。绘声绘色的描绘,扣人心弦的讲述。引人入胜的启迪,感人肺腑的点拨,既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又使学生做到以情启情。以情生情,以情认知,以情明理。这样,学生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在情境中受到感化和教育。

5、协调功能。情境式教学中,教师用情在感染学生。用心去启迪学生。以促进师生心理相容,关系融洽和谐。情境式教学是对学生主体思维发生、发展的理性思考和有效尝试,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的养成。情境式教学的过程一方面是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调和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观察、感知、想象、联想、记忆等智力因素的协作活动的过程,它促成了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和谐。总之。它促进师生双方达到高度和谐统一,让教师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设出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师生关系融洽。

四、初中语文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识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展情境式教学其步骤环节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一)备足材料。找准切点

情境式教学要求师教在平时要注意搜集和积累情境材料。既可以从网络电视中载录,也可以从报章杂志中剪辑,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捕捉。为开展情境式教学准备充足的材料,老师在备课时,要在吃透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教育点,选中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抓住各种矛盾汇集的碰撞点等进行情境构思,只要深入分析研究必能找到切入教材的情境材料。

(二)设置情境。布疑启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选准的切入点设置教学情境。情境的设置要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现象,产生一些诸如好奇、兴奋等情感。这是进行感性认识的起点,通过创设情境,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设计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绪。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就可以用实物演示法,巧设问题,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结果学生并未觉得说明文多么枯燥。相反,很快掌握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当然,情境要有新异性、启发性、富于变化、有新鲜感。

(三)通过活动。释疑解惑

学生在语文课中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听音乐、表演、交谈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在这类活动中。做到以情启思,以思促情。通过启发性的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又通过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其情感健康发展。如《背影》中儿子对父亲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参与进来,理解就更深刻。

教师布疑启思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加强交流讨论,主动去学习、消化、理解其中的知识和道理。然后教师进行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疑问,解开思路疙瘩,这是理性认识的升华。

(四)运用知识,转化能力

通过学习,教师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论证,并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综合归纳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知识、经验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如学完《背影》会更深爱父母,更懂亲情;学完《春望》、《书愤》会更爱祖国。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作用于学生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通过设计某种与现实生活同类的意境,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怎样对待生活、认识自己和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