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的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设计的性质

篇1

[关键词]设计比赛 设计实践 专业课程

随着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大大小小的设计比赛应运而生,很多企业、机构,旨在通过举办比赛发现一批有创意的设计,并提供大量后续设计实践环节。无论是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员,还是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这都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实训机会。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传统设计专业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首先是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限制了专业学生的就业;其次是学生对专业实践操作的认识不足。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设计教学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本文试图提出一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可操作的、效率较高的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把设计比赛嵌入设计类课程。

设计比赛是以社会或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或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项目的计划、实施、监控、总结和评价,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是能够全面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绝佳机会。因此,笔者认为把设计比赛嵌入设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传统设计教学模式目前仍占据大部分高职教育课堂,笔者充分结合实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把设计比赛嵌入设计课程,能切实可行。

一、调整传统实训教学模式,把设计比赛嵌入实训教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服装、广告、动漫、产品造型、室内等设计专业的实训课程,常由一些有动手操作的课程承担。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训课程是《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立体裁剪》;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实训课程是《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训课程是《广告设计》等。这些实训课程通常是要求学生做若干个成品。根据教学经验,这些实训课程对学生的实训练习并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很多实训课程重复制作一些东西,学生兴趣感降低;另一方面,重复不变的课程特别容易与社会发展脱节。设计是特别强调与时俱进的行业,当下社会各界举办的大大小小的设计比赛,一个共同宗旨就是挖掘行业最具创意、最具社会价值的设计方案,参加这类比赛无疑对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另外,这类设计比赛大部分是以社会或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对获奖作品提供大量后续设计实践环节,有着任何模拟实训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将设计比赛纳入必修课程,增强学生的重视程度

现在,很多高职设计专业意识到设计比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都在积极组织、策划学生参加比赛,但碰到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重视度不够,很多学生抱着无所谓态度,这样往往效果甚微。把设计比赛纳入必修课程,跟相应考核制度结合,学生必须通过完成该课程来达到教学目标。这样能从根本上体现设计比赛的作用。

三、根据设计专业情况制定设计比赛实训课程

制定设计比赛实训课程,可按照学生年级来进行:将大一的实践教学与市级、省级比赛项目结合;大二与省级、国家级各个大赛项目结合;大三与国家、国际大赛结合。根据每一阶段学生学习情况安排相关比赛实训课程,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层层推进,以帮助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设计的浓厚兴趣。艺术设计类比赛形式多样,主要分为绘画和设计两大类,低年级的学生可相对应地安排参加一些绘画形式的比赛,艺术系各专业大部分学生都具有绘画基础,即使基础较弱,在一年级,各专业也都会安排基础绘画课;二年级学生基础课程、软件课程基本学完,可安排参加各专业举办的一些省级、国家级大赛;三年级学生课程基本学完,专业技能也较熟练,可以接受更高级别的全国性、国际性大赛。这样层层递进,让每一阶段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

笔者以上讨论的仅是设计比赛嵌入课程的实施框架,当然要完善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以上三点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职;研究性学习;机械手控制;PLC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生产效率也不断提出新要求。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得机械手技术快速发展,其中气动机械手系统由于其介质来源简便以及不污染环境、组件价格低廉、维修方便和系统安全可靠等特点,已渗透到工业领域的各个部门,在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对机械手课程的教学侧重于对机械手原理和理论的讲解,教学模式以“知识为本位”,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学完之后,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增加学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在该课程中我们试着引进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期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点

(一)研究性教学法概述。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

1. 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目标、步骤和意义,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方法。向学生介绍课程的背景知识,诱发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2. 指导学生确定课题。

根据介绍的课程背景知识,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研究。

3. 实施研究阶段。

根据确定的课题,按照难易程度不同分课题小组进行研究,制定方案,以表格、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分析,讨论。

二、项目教学法在《基于PLC的机械手控制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动员和培训。

《基于PLC的机械手控制设计》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完《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之后一门实践性课程,适合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明确项目任务,笔者准备了一个机械手的动作的视频,给学生讲解机械手的机构和动作过程。

其运动控制方式为:(1)由伺服电机驱动可旋转角度为360°的气控机械手(有光电传感器确定起始0点);(2)由步进电机驱动丝杠组件使机械手沿X、Y轴移动(有x、y轴限位开关);(3)可回旋360°的转盘机构能带动机械手 及丝杠组自由旋转(其电气拖动部分由直流电动机、光电编码器、接近开关等组成);(4)旋转基座主要支撑以上3部分;(5)气控机械手的张合由气压控制(充气时机械手抓紧,放气时机械手松开)。

其工作过程为:当货物到达时,机械手系统开始动作;步进电机控制开始向下运动,同时另一路步进电机控制横轴开始向前运动;伺服电机驱动机械手旋转到达正好抓取货物的方位处,然后充气,机械手夹住货物。步进电机驱动纵轴上升,另一个步进电机驱动横轴开始向前走;转盘直流电机转动使机械手整体运动,转到货物接收处;步进电机再次驱动纵轴下降,到达指定位置后,气阀放气,机械手松开货物;系统回位准备下一次动作。

(二)课题准备阶段。

1. 提出和选择课题。

机械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如此广泛,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机械手。为了学好机械手知识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根据教师介绍的范例,我们如何了解PLC运动控制器和运动驱动器。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分组了解运动控制器和驱动器的工作过程,同时编写PLC程序。

2. 成立课题组。

分小组明确各小组的任务,本课题共分三个小组进行实施:

PLC运动控制器组:查找有关PLC运动控制器的类别及相关的工作原理。

运动驱动器组:查找有关运动驱动器的类别及相关的工作原理。

软件编程组:负责对机械手编写PLC程序进行运动控制。

(三)课题实施阶段

学生根据研究方案,将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讨论,得到如下结论:

1. PLC运动控制器小组搜集到的信息,制定的方案如下:根据系统设计要求的不同,可以选用OMRON公司生产的CPM2A小型机。CPM2A在一个小巧的单元内综合有各种性能,包括同步脉冲控制、中断输入、脉冲输出、模拟量设定和时钟功能等。CPM2A的CPU单元又是一个独立单元,能处理广泛的机械控制应用问题,所以它是在设备内用作内装控制单元的理想产品。完整的通信功能保证了与个人计算机、其它OMRON PC和OMRON可编程终端的通信。这些通信能力使四轴联动简易机械手能方便的融合到工业控制系统中。

2. 运动驱动器小组搜集到的相关信息如下:为达到精确控制的目的,根据市场情况,对各种关键器件选型如下:

①机械手纵轴(Y轴)和横轴(X轴)选用的是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

②伺服电机及其驱动器:机械手的旋转动作采用伺服电机。

3. 软件流程图。

流程图是PLC程序设计的基础。只有设计出流程图,才可能顺利而便捷地编写出梯形图并写出语句表,最终完成程序的设计。所以写出流程图非常关键也是程序设计首先要做的任务。依据四轴联动简易机械手的控制要求,绘制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三、总结与反思

机械手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何学好基于PLC的机械手控制设计课程,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是每个中职生必须事先准备和考虑的。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之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大量的技术型企业的兴起,这些企业对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对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这就意味着高职学校要改进课程的设置,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的操作型人才。高职学校的设计类的课程包括多种形式,有艺术设计、软件设计等,文章以艺术设计为例,研究高职设计类课程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在市场需求的指导下,进行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寻求发展空间,为市场培养实际操作性的人才。

一、 高职院校开设校企合作课程的必要性

1、 社会需求的影响

目前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进行衔接是人们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所有的高职院校要考虑的问题。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各类企业迅速兴起,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实际上,现在的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不能很好的完成对接,高职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中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学校的毕业生在面临具体的工作任务时,容易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尽管目前的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但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效果不明显,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进行校企合作课程的改革,主要是满足社会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使高职教育与社会很好的完成对接。

2、 设计类课程自身的特点限制

设计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特点不同,设计类的课程出了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对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例如广告设计专业,不仅要学习广告的设计理念以及相关的广告学、经济学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实际的广告创作的能力,能进行具体的广告创作。对实践能力的高要求,要求高职院校引进校企课程,注意将教学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开设校企课程实际上是双赢的过程,一方面学校通过企业的实际案例教学,学生的企业工作的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院校与企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还有企业能够通过学校的科学实践活动,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 高职设计类课程的现状

尽管高职设计类的课程不断进行改变,但实际的教学实践的效果并不好。教师在教学时,仍然被束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比较少;教师讲课的理论知识较多,具体的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较差;还有就是学生在学习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训练,学生一般将训练放在课下,教师不能及时进行指导,对学生训练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实践活动少,且效果差,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活动不重视,举办的活动形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实践活动课程与社会实际状况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落后。

部分学校在进行设计类课程的改革时,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但这种合作主要体现在人才输送上,高职院校很少会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因此企业课程设计的水平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三、 高职设计类课程的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

1、 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高职设计类课程进行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都要重视关系的建设,做到取长补短,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建立良好的关系,高职院校主动走出校门,与社会中的优秀企业进行洽谈,将有能力的、优质企业引进校园,另外可以将学校的优秀学生向企业输出,强化双方的合作。还可以让教师、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参观,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例如广告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设计师具体的设计过程,并对实践过程进行交流、讨论。

2、 进行校企课程的开发

进行校企课程的可发,主要是建立特色课程。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反馈的即时信息,不断对教学的的内容进行调整,将课程设计的理念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设置课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突出课程的的核心。

根据企业的生产流程,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对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

还要引进企业优秀精英、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特色课程开发教师做成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对于具体开设的课程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将企业经验与教师经验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可以将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规划,让学生能定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培训,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通过实践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融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篇4

高职教育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具有特色、富有创新的课程改革可谓硕果累累。不过,在发展的背后,仍存在很多值得深思之处。首先课程改革往往针对独立课程,缺少关联课程的有力支持;其次课程改革侧重专业课程,并且教改成果很难在同行中应用推广,造成了优质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改变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片面性、局限性和表面性,高职课程改革应在前阶段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推行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系统性课程设计是一个教师团队针对课程体系中的相关教学环节而进行的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设计与创新,是针对一个专业的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呈现出教学主体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环节的全面性三个特征。

(1)教学主体的整体性。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主体是教研室团队。课程设计是认识统一、能力相当和认真负责的教师团队集体智慧的碰撞和能力的汇集,而不是少部分教师针对独立课程的离散工作。

(2)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学习者的能力培养是系统化工程,为保证前后知识的延续性、连贯性和相辅相成,以及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实现课程间的准确对接与顺利过渡,课程设计要从课程体系入手,链接相关联的各教学环节同步改革,才能保证教学内容设计的系统性。

(3)教学环节的全面性。课程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从过程管理到学习评价、从教室到工厂、从教师到学习者,涉及到方方面面,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高职课程改革只有全方位推进,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1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技术思维方式。课程强调专业学习和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过程性、关联性和情境性。在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分析基础上,源于工作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提炼出来的系列学习任务。

1.1职业能力与工作分析

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出:职业能力和工作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资格分析。职业资格研究的实质是:以职业行动领域(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行动情境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整理,并描述相应的职业能力,从而帮助人们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完成课程开发与设计。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是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可反应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通常一个职业(或专业)一般包括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如机制专业的“零件加工”、电气专业的“设备电气安装”和电子专业的“电子产品装调”等。准确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明确的职业能力(知识与技能)分析是行为导向课程开发的关键依据。

1.2按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要保证在“职业资格―工作要求―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就应按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兼顾职业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行为导向性课程的开发可不与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典型工作任务完全对应,可根据教育特点、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进行适当调整,甚至有一定的创新。在同时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时,课程体系结构要突现四个层次的能力教育,每个发展层次须配备相应的知识形态。第一层次是让学习者了解职业概况,初步建立职业认同感;第二层次提供与职业相关联的知识学习,让学习者对工作系统建立整体性的认识,初步建立合作意识;第三层次提供职业功能性教育,让学习者掌握与复杂工作任务相应的功能性知识,完成非规律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较高的职业责任感;第四层次是建立学科知识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开发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只有科学的、渐进的能力培养过程,才有可能将学习者由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2高职课程系统性教学设计的思路

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是一个完整工作流程中的某项工作任务,一个经营活动中的环节工作任务,或者是针对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的局部工作任务。那么,通过一个由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课程学习,仅能使学习者处理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要培养整体化系统性的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还需通过系统化的工作历验和经验积累。因此,高职教育过程中应体现系统化综合性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这样,需要以一个能串连多个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对相关连课程进行系统性教学设计。

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系统性课程设计思路是:从一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提炼出能串联多个相关联教学环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通过将综合性工作任务分解成多项工作子任务(根据教育的特点工作子任务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学习任务),各工作子任务(或学习任务)引至各课程,各课程的教学则围绕工作子任务的开展而设计,从而实现课程的系统性设计。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系统性课程设计的思路如图1所示。

2.1综合性工作任务的选择

作为系统性课程设计的载体,综合性工作任务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它应具备承载学习者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特性,是开放性、设计导向性的任务,注重反映工作过程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综合性工作任务可以是一个系统工作流程(如制造业),可以是一个完整项目任务(如营销、管理),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设计、生产与装调任务(如电气控制、电子信息)。它能分解为多项完整的工作子任务,每项工作子任务对应一门课程(课程可以开发为行为导向课程、项目驱动课程或任务引领课程等),各课程则围绕工作子任务的开展而设计。

2.2综合性工作任务的分解

在综合性工作任务分解成工作子任务时,要保证工作子任务本身的全面性(包含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和独立性,但有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工作子任务还要体现出不同特征,从刚开始的单一、简单、封闭和模仿的任务,发展到组合、复杂、开放和创新的任务,为学习者的经验性知识积累提供有效的渠道。在学习过程按工作流程(即按各工作子任务的完成顺序)进行有效排序时,因此而建立起课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支承,实现课程间的准确对接与顺利过渡。

3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系统性设计应用

以机制专业(数控方向)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系统性设计为例。选择中等复杂部体的加工与装配(如减速器的设计与加工)为综合性工作任务,并按工作流程进行分解工作子任务:部件的结构设计工艺设计通用加工数控加工零件检验与部件装配。综合性工作任务、工作子任务、学习任务和课程对照如图2所示。以减速器的设计与加工为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系统性设计,串联了有关联的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及CAD、机械工艺及夹具设计、通用加工和数控加工、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等教学环节的系统性设计。

篇5

Abstract: Line dance is included in the promotion project of 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 Line dance activity is promot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 for responding to the promotion of line dance, the course offering should advance with the times.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line dance, presents the concept, featur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line dance. Combining with the VE idea, it further describes the feasibility of offering Line Dance course.

关键词: 排舞;价值工程;体育;可行性

Key words: line dance;Value Engineering;sports;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244-03

0 引言

排舞与国际标准交谊舞有着紧密的联系。交谊舞一般要求男女结伴起舞,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喜欢跳舞而又没有舞伴的人群。而排舞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不要求舞伴,也没有年龄限制,排成排,舞步活跃。排舞运动不仅能锻炼人体的心肺功能,同时能增强人体的协调性,集时尚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为一体。近年来,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提高,排舞已逐渐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开展起来。社会发展要求当下高校应培养“一专多能”的体育人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计划的推行和实施,给各个高校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对教育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排舞的概念和特点

排舞是以一段完整的歌曲或音乐为伴奏,以国际流行的多元化操舞动作为舞码元素,编者按照一定的重复规律编好的一套完整的动作,是一项兼容各种风格、新型时尚的全球化大众健身运动。排舞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身体练习和多变的步伐为基础手段,使练习者达到舒缓压力、调节身心、塑造形体以及增强身体协调性的健身目的,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质。

根据排舞的定义,排舞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①丰富的音乐题材。排舞的音乐选择可以是乡村歌曲、西洋老歌,可以是爵士、拉丁、华尔兹,也可以是世界名曲和流行歌曲,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可以选择喜欢和适合自己的音乐题材。②多元性的动作元素。排舞的舞步选择自由度比较大,集恰恰、伦巴、华尔兹、摇滚等基本舞步为一体,曲目选择有简有繁,节奏有快有慢,除了步伐的统一外,未对其它动作进行统一规定,充分体现了其多元性。③舞步与音乐的高度结合。每一支排舞舞曲的舞序都是统一的,都与独特的舞步相对应。不同的舞曲对应不同的舞步。④形式多样,易推广。排舞不受场地、器材等方面的限制,有很强的参与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参与排舞运动,享受排舞带来的快乐。

2 价值工程理念及其在教学计划制定中的作用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是一门技术、经济、管理交叉结合的新兴学科,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提高研究对象的价值为出发和归结点,从统筹功能与费用的角度,促进技术与经济、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流通、质量与成本的有机结合。它的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目前价值工程已成为我国大力推广的应用科学,不仅可以在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样可以有效的运用在教学和社会领域。

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指研究对象的功能与成本的比值,即V(价值)=F(功能)/C(成本)。根据这一反应功能、成本与价值的关系式,导出提高研究对象的价值可有5种途径:成本不变,提高功能;保持功能,降低成本;既提高功能,又降低成本;稍增加成本,大幅度提高功能;稍降低功能,大幅度减低成本。灵活而系统的运用这5种途径,综合各方因素,最终达到最好的效果。

新形势下,学校同样需要面对判断形势、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问题。价值工程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高校构建上给出了理论指导,在指导高校构建方面,对指导教学计划的制定的指导是主要方面之一。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用价值工程,能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教学的价值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确定培养目标和方向,通过对专业设计、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各组成要素及组成环节进行功能成本系统分析,将专业课程的重要度进行量化,从而合理分配师资、学时及各种教学资源,使高校的有限资源及学生有限的学分和学时能够得到合理利用,达到即保证教学质量,又极大的节约资源的效果。价值工程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计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的市场价值。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变革;创新策略

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是高职院校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与学生的未来就业息息相关,传统的人物形象O计发型课程多集中于对简单技能的传输,与社会脱节,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因此,对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的变革与创新研究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1高职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从目前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的实施现状看,普遍存在专业目标不明确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到了人物形象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往往想兼顾每门课程都能够拥有较多的课时,使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为全面,然而学时是固定的,公共课与专业课课时分配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1.2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当前的设计发型课程与市场需求之间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教材内容陈旧、教学观念落后、审美眼光的停滞不前使设计发型课程不适于现代人们审美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未能跟上市场发展节奏,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与现代化的发型设计理念,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丧失了其在社会中的竞争力,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1.3发型课程体系不完善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型设计课程、化妆设计课程安排相对均匀,学生所掌握的人物形象设计技能相差不大,且几乎同是朝着同一方向发展,这不仅会使高职学生在求职、就业中丧失竞争优势,而且会造成市场人才需求的空缺,因此,必须加强对发型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改革,使其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1.4职业实训课程单一

这一职业实训环节往往安排在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阶段,以此作为学生走向社会岗位的衔接,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鼓励学生能够学会获取技能的方式与途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知识技能训练,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2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的特点

2.1时尚性

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专业发型原理知识的学习,并结合当前社会流行元素,设计出集发型设计、化妆、服饰等为一体的人物形象,其作为当下一门时尚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精湛的技能,而且对学生的审美眼光、文化修养有着较高的要求。

2.2实践性

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纯地依赖教师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操作才能够在训练中掌握发型设计的精髓,并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弥补不足,进而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人物形象设计发型的市场前景、社会需求等进行充分地了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2.3服务性

与其他设计类专业有所不同,人物形象设计发型专业具有服务性特点,该专业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中需要与客户进行直接沟通与交流,除了必要的专业技能外,还需掌握与消费者的沟通技巧,能够在交流中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认真倾听客户的想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3高职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的变革与创新策略

3.1健全设计专业师资队伍

建立优秀双师型资源库,聘请高水平的发型设计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鼓励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培训,教研活动多样化可促使教师掌握和社会、企业需求相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应用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其次坚持“走出去”;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国外院校进行进修,结合当下发型设计行业发展情况,使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人物形象设计发型国际市场动态。

3.2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这不仅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责任,也是人物形象设计发型教学目标的要求。学校部门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设计发型行业的发展形势,并对当前发型设计行业的基本特点进行有效分析,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调整知识结构与教学模式。学校可组织一些参观活动,加强与社会岗位的接触,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进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的实践技能。也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发型大师到学校开展讲座活动,向学生讲述自身的真实经历,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的认识,培养职业意识。

3.3融入现代学徒制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高职院校相对新兴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一定要和当下就业动态相结合。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专业团队教师结合企业单位、已毕业学生反馈信息对学生就业最需求的课程进行设置,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为有核心竞争力和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引入校内实训课程,加强课堂真实演示,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除此之外校企在合作中利用现代学徒制不断挖掘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促使知识转化为产能。

4结束语

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多,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明确当前高职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具有可行性的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现代化人物形象设计人才,进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盛乐.关于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的《发型基础》实践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5,21(12):132-133.

篇7

关键词: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47-01

一、课程目标设计

《铁路行车组织》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分三个学期完成。其中第一学期共包括 “铁路行车工作认识”、“调车工作”、“行车闭塞法”三部分。主要能力是熟练记忆列车车次、掌握排风摘管、观速观距、中间站调车作业计划编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正确填写路票。

1、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列车车次的学习,训练学生根据列车车次,判断列车种类、等级的能力;(2)通过中间站调车作业计划编制,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3)通过排风摘管、观速观距等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4)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综合模拟训练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等能力,提高学生严谨务实、吃苦耐劳等综合素质。

2、知识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车站及列车的等级划分、列车车次特点;(2)掌握牵出线调车及驼峰调车的作业方法;(3)熟练掌握排风摘管、观速观距等调车作业基本技能;(4)熟练掌握中间站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5)掌握行车闭塞法的行车凭证。

3、素质教育目标:(1)具有热爱所学专业、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较强的安全意识;(2)具有胜任调车工作的良好业务素质和健康的身心;(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车站、列车的定义及分类,列车车次的特点,牵出线调车及驼峰调车的作业方法,中间站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行车闭塞法,教学总学时为68学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模块式教学、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1、模块式教学

我们将《铁路行车组织》(第一学期)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教材中使用的3个章节整合成为3个教学模块,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确定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2、任务驱动教学

工学任务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任务驱动法主张课堂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问题或任务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要按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设计切实可行的工作任务,任务选取突出可操作性,以分总式由简单到复杂带动课程学习。例如,课程要求学生会编制中间站调车作业计划,为了使学生对中间站调车作业计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在教学时选取一个中间站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怎么解决,解决的办法当然就是要用到调车作业计划。由具体任务引入知识点,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兴趣较高。

3、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应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演练、校内外实训基地训练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倡导和组织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四、第一节课设计概要

1、导入新课(20分钟):(1)自我介绍:教师进行自我介绍,增进与学生的相互了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2)《铁路行车组织》课程介绍,告知学生本门课程的整体结构、本学期需要完成哪些、考核方式及能力训练项目,让学生对本门课程形成整体印象。(3)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7人),假设每小组是一个车站,选组长(小组成员轮任制),为每个车站指定站名。(4)展示上届学生的成果(如:实训成果和期末考试情况等),使学生对本门课程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5)交代该门课程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2、讲授新课(60分钟):(1)交通(铁路)运输业产品

提出问题:知道什么是产品吗?说说服装厂的产品是什么?钢铁厂的产品是什么?那么想想交通(铁路)运输业产品的是什么。从学生的回答引出问题:交通(铁路)运输业产品

(2)铁路运输的特点

用具体实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入知识目标:铁路运输与其他四种运输方式相比,有哪些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具体的数据、案例进行讲解,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理解情况。

(3)铁路运输生产过程铁路是怎样生产产品的?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分客运和货运两个方面进行讲授。

(4)铁路运输生产管理办法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应注意与实际情况结合,简要介绍即可。

3、总结(5分钟):通过课堂提问和内容提要的形式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5、布置作业(5分钟)

篇8

[关键词]形态设计 设计美学 操作行为 课程设计

一、形态设计课程的训练目的

产品形态是使用者的使用媒介,是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它是产品的内在材质、结构、内涵等因素的外在表象,并通过视觉、触觉甚至嗅觉的形式传达给使用者生理及心理反映的过程,也是使用者建立产品价值评价体系的起点。

工业设计是作为艺术造型设计而存在和被感知的一种“形式赋予”的活动。工业设计师通常利用特有的造型语言进行产品设计,并借助产品的特定形态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产品是消费者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的媒介;是与设计师设计思想、文化价值交流的纽带。因此,对于形态设计这门课如何设置,以及不同的训练目的和训练方法已经成为教师在所有课程中所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形态设计课程的基本现状

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基础教学中有关形态设计的课程内容较前些年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一开始无经验基础上的照搬照抄三大构成体系,到包豪斯实践教学的经验汲取,再到德国斯图加特设计学院的综合造型基础课程的全面推广,有关形态设计的课程设置及内容改进,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飞跃。很多院校在开设形态设计这门课程时,也都有了自已的学院背景及特长特色,由于呈现出的多样化特点,也使得我们必须在现有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其设置内容及其训练目的,取长补短,确保这门课程在较短的时间安排内获得较科学的安排。以下是在研究和选取国内外有关形态设计这门课程的一些学校的典型案例后,以训练方向的不同进行的分类,相信会对今后的形态设计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启发。

三、形态设计课程的几个训练方向及课程设置

1.形态设计与设计美学

课程题目:平面视图的立体化

训练目的:平面向立体的转换,着重训练空间想象力、尺度的把握、比例关系及视觉美感。

课程设置:给出一个投影图,然后让学生用石膏或模型泥作出相对应的立体形态。

给定一个投影图,并确定其投影方向,则可以生成无数个完全不同的立体和空间形态。在图形学中,一般将看到的线画实线,被挡住的画虚线,这里不做区分,统一用一种线型表示,这样可以是还原后形态变化的方式更加丰富。立体形态不同于平面形态,平面图形有固定的轮廓,而立体形态则没有固定的轮廓,它是随着变化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实际上也是在认识观念的一次飞跃。

2.形态设计与设计语义

课程题目:调节按钮造型系列

训练方向:按照按、旋、拔三种不同设计语义,设计一组调节钮造型系列,要能在不需要说明书或其它指示符号的前提下,明确指示操作调节方式。

课程设置:通过这个训练,我们了解产品的形态以及它们本身通过形态传达给人的信息及情感。即用“形的语言”分别表示旋转、按下、提起这三种操作动作,而不需看说明书就能快速知道怎样进行正确的使用调节。具体训练要求:这三种调节钮的个性必须有统一的造型风格,即寓于共性之中;而个性的表达也必须清晰、简洁,逻辑性强。

3.形态设计与加工工艺

课程题目:国际象棋设计

训练方向:运用不同材料进行产品形态语义的系统化设计,在此基础上体会不同的加工工艺以及基本的实验室工具操作。

课程设置: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一套统一风格又不失象棋本来意义的新的象棋一套。造型语言表达“国际象棋”各种棋子的个性和走法;棋子要稳定,便于下棋;各个棋子的造型又要统一在一盘棋中;整体的造型概念还要有明确的依据、创意、故事。

除了研究造型语言的语义和形态的统一,还要保证棋子稳定、操作时的人机关系和功能目的以及下完棋后方便装盒与节省空间,还要根据棋子材料的性能、加工工艺进行合理的造型,尝试不同材质的加工工艺。

4.形态设计人机工学、操作行为

课程题目:石器设计

训练方向:人机尺度与产品形态之间的关系

课程设置:此训练主要介绍一种从复杂形态表面的整体性来设计的一种方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反复试验,学生从3D的立体模型运用视觉化的语言来创造出语义学上的形态变化,及把手与人手操作之间的关系。每个学生设计并建造一款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此训练着重展示人们如何使用石器这种工具,不同的形态与它自身要向人们阐述的产品功能以及石器形态与人之间产生的互动关系。

四、形态设计课程设置的一些建议

以上从不同的训练目的及课程组织上选取了现有的国内外形态设计课程的经典案例,可以说从训练的目的及训练方法上,这几个训练主题都是基于在短时间内对学生十分有针对性的训练课题。目前,国内有关形态设计的训练也越来越有特色,相信我们在些这基础上,应该设计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课题;另外,我们也应该尝试形态设计这种基础性课题与实际的专题训练相结合,以便学生在大学时期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不断深化对于产品形态设计的认识。

五、小结

产品形态是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基础媒介,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没有直接沟通的渠道,符号的构建者和认知者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而是通过产品形态符号及其互动来完成产品任务、达成认知、共识甚至产生共鸣。一门好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产品形态设计课,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系统、有的放矢的训练来达到对产品形态、设计语义、人机操作、材料与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认知,使得学生在大学的初期阶段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规避一些在大三、大四时期进行专题设计深化时所犯的一些基础性错误。

参考文献:

[1]陈炬.产品形态语义.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峰,吴丹,李飞.从构成走向产品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张学东.人机工学与设计.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P键字】 行动导向课程设计网页

一、了解工作过程,制定课程主要内容

行运导向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相关内容是网站建设的,有必要先了解网站建设的基本工作过程,其过程为:(1)对网站进行需求分析;(2)网站地图规划;(3)网页结构设计;(4)网页美工设计;(5)网页素材收集;(6)网页代码编写;(7)网站测试和以及上线;(8)网站运行维护。要完成上述的工作过程需要多门科目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比如“网页美工设计”就需要photoshop知识,“网站上线”需要用到服务器、域名等知识。因为课程时间有限,就必需对工作工过相关知识有所取舍和有所侧重,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将网站地图规划、网页结构设计、网页代码编写这三个内容作为主要内容,如果学生有一定的photoshop基础技能,可将网页美工设计和网页素材收集这两个过程纳入课程的教学中,如果学生没这些基础,则无须花太多时间在本课程中讲解和练习,在网页结构设计中采用草图,在美工设计中教师可直接给出相关的素材。

二、了解工作岗位,制定课程的培养目标

与本课程相关的常见岗位有:(1)网站设计员;(2)网站美工制作员;(3)网页前端开发员;(4)网站后台程序开发员;(5)网站维护员。其中网页前端开发的工作量是最大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将网页代码编写作为重点知识与技能。根据工作岗位的情况,设置了三个培养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为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它是弊端是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却不会应用在工作中,但学习基础知识是为了有能力去完成任务,知识目标是基础,不应被忽视,现将本课程知识目标制定如下:

(1)了解网站开发的工作过程;

(2)掌握网站地图及网页结构相关知识;

(3)掌握HTML基本标签的使用;

(4)掌握表格布局、框架网页、层的布局等知识;

(5)掌握模板和库的使用;

(6)掌握CSS的样式的定义、设置及应用;

(7)掌握Javascript、JQuery脚本语言的使用。

2.2能力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非常强调动手能力,在学完某一课程后,是否有能力去完成相关的工作,是否有能力去胜任相关的工作岗位,现将本课程能力目标制定如下:

(1)能够设计网站地图及网页结构;

(2)能够通过HTML、CSS及JS等代码实现网页。

2.3情感目标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1)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施、评估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口头语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5)培养学生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传统讲授与行动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于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部分,主要内容有:

(1)网站及网页概述与开发步骤;

(2)网站地图及网页结构;

(3)HTML语言与CSS样式基础;

(4)Javascript、JQuery基础。

第二部分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及开发过程中获取的技能完成案例网站的开发,以网站完整的开发过程为案例,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网站的开发流程,主要内容有:(1)网站地图的设计;(2)网页结构的设计;(3)网页内容的实现。

之所以在本课程中加入教师讲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因为在以往的行动导向课程中发现,直接进入案例的行动导向教学,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是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就需要从大量的知识中找到任务所需的知识,这犹如大海捞针,所以一个任务完成,学生不知道要学哪些知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以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进行,从而缩小学生自学知识点的范围,减少学生的迷茫,减轻学生在行动导向过程中的学习负担,提高汇报知识的准确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讲授法虽然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但无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技能,无法胜任工作岗位对能力及情感的要求,应用到网页开发工作过程当中,故因将课程的重点放在案例实施的过程中,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平台,让学生掌握完成网页实现的方法,有能力完成案例中的网页,并能将技能扩展到其他网页设计与制作中。但仅仅一个网站的案例无法完整展示该门学科的知识,需要在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补充相应的小案例,以完善课程的知识结构。

四、细心地设计各小案例

教师在每次课前都应细心地设计每个小案例中的教学任务,每个小案例的教学任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每个小案例中都应体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在不同的案例中运用相关的技能实现网页的制作,需要让学生有完成任务的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因为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现实的网页制作中是不够用的,学生只有即掌握技能又有方法获取新的知识,才能胜任网页设计与开发的岗位。

(2)同一小案例中安排不同层次的任务,对于前期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提出相对复杂的任务,对于掌握较差的学生提出相对较简单的任务,无论哪种难度的任务都能完成本案例,鼓励学生完成复杂的任务,实在困难先完成简单的任务,在课后再完成复杂的任务,这样即能让知识较差的学生学习该案例中的知R技能与方法,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又不妨碍较好的学生对更高层次知识技能与方法的掌握。

(3)任务相关知识的扩展与提升,比如:某个效果可以用多种方法实现;某个方法可以在不同的效果上实现。行动导向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与应用,在设计小案例时应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扩展提示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

(4)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与分享,每个小案例完成后,让学生分享通过本任务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任务实施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分享能够培养学生进行总结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口头语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5)教师的教学行为重点放在课程准备教师点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是被动学习知识,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从旁辅助。但并不是说教师的工作并不重要,一堂好的课,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地准备案例、课堂流程,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在点评中即可以表扬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可以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时的方式方法的正确性,更主要的是能完善学生学习与总结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并提出任务的相关扩展知识与应用。

(6)通过学生工作页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实施,在完成相关任务或习题后,达到该次课的教学目的。

以“用CSS制作弹出菜单”课题为例,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HTML列表标签与CSS浮动,学生只需要找开所需的“:hover选择器”与“display属性”的使用方法,这个任务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完成的。

这个案例的操作技能非常简单,因此本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并不在操作技能的掌握上,而是在培养学生“遇到未掌握知识时如何解决问题”的情感能力上。

(1)制定的学习目标为:知识目标,掌握:hover选择器与display属性的使用;能力目标,能够通过CSS样式实现菜单显示与隐藏;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遇到未掌握知识时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的任务驱动法,有布置工作任务、任务分析、任务实施、展示与评价、教师讲解、教学小结、作业布置七个教学过程,其中任务实施过程由学生通过电脑自己网络上的相关知识,并应用到本堂课的任务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3)学生工作页任务流程:

①有哪些功能尚未实现?应该怎么办?

②请问你查找知识的途径是?

③本次任务中的关键代码是什么?

④请简述关键代码的作用。

请在电脑上编写本次任务所需的代码。

(4)采用两种难度的任务习题,在较难的习题中,要求学生先用前期学习的列表标签及浮动属性制作静态导航条,并在适当的地方加入“:hover选择器”与“display属性”就可完成本堂课任务,在较易的习题中,已经将列表标签及浮动属性的代码编写好,只需在适当的地方加入“:hover选择器”与“display属性”就可完成本堂课任务。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用何种难度完成本次任务

(5)提示学生进行两个方向的知识展,第一个扩展方向:弹出菜单功能除了可以用CSS样式制作,还可以用哪些技术制作(扩展知识点:Javascript、JQuery等脚本语言);第二个扩展方向:“:hover选择器”与“display属性”还可以实现哪些效果(鼠标滑过图片放大显示的相册效果等)。

(6)要求学生对本次任务的完成经过进行汇报。

(7)教师点评与总结,表扬完成得较好的学生,鼓励尚未完成的学生,并重点讲解“:hover选择器”与“display属性”与“遇到未掌握知识时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主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网页设计和制作工作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能基本胜任各公司的网页设计师和网站管理维护等岗位工作。

参 考 文 献

[1]林姗,刘罡.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16(44-48)

[2]苗树红.基于学案导学的行动导向教学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5(79-81)

篇10

关键词: 隐性课程 高职生 基本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

素养即素质、修养。素养表现在职业活动中称为职业素养,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称为个人素质、个人修养。基本职业素养也称职业基本素养,是指在众多职业素养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素养,主要包括职业意识(公德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等)、职业态度(敬业、务实、坚持、合作等)和职业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抗挫能力、自控能力等)。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这深刻说明了基本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基本职业素养对高职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曾调研了十余家知名企业,在被问及“员工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哪个更重要”时,数十位企业管理人员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前者。很多高职生在就业中惨遭淘汰,不是由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恰是因为基本职业素养欠佳。正如智联副总裁赵鹏所言,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职业素质教育,在培育高职生的基本职业素养上,学校隐性课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隐性课程概念是1968年由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率先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在学校里除了接受读写算等科学文化知识外,还经由非学术途径间接地、潜移默化地获得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其他心理成长。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被杰克逊称为“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1]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隐性课程,一般认为,它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概念,二者共同构成学校课程体系的两大类型。显性课程又称“正规课程”、“正式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及各类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等。隐性课程又称“隐形课程”、“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没有列入课程计划,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2]

综合相关隐性课程的研究,本文认为,隐性课程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泛在性。我国教育家刘佛年认为:隐性课程既不是课内学科,又不是课外活动,而是“第三类课程”,即校园文化建设,它是“通过整个学校环境、气氛、学校风气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3]这一观念得到较广泛认同。由此可见,隐性课程是学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人不包的教育现象,它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时时、处处、人人,不仅涉及学校所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而且涉及一切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涉及学校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

2.潜隐性。隐性课程常被称为“看不见的教育”,潜隐性是其区别于显性课程的鲜明特征。就教育过程而言,显性课程是直接公开地教育影响学生,隐性课程则是学校和教职工不露声色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传递给学生,恰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的习得在无意识中进行,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非预测性。就教育结果而言,显性课程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考核方式,学校能够采用定量或定性方式检验学习效果。隐性课程是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习得的,其习得倾向非认知心理(非认知心理即不直接参与认知活动,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态度、性格等心理成分),[4]学习效果无法量化,也难以预期,尤其是个体效果、短期效果难以预测,只能进行定性分析,但学生一旦习得,其效果长久且稳定,有的影响甚至终其一生。[5]

二、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

隐性课程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而文化即人化,它依照人的价值和理想改变客观世界和人自身,使之美化并趋于完善。校园文化是教育的有效载体,故隐性课程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或者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活的教科书,其育人功能强大,在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中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1.导向功能。这是指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人格心理建构等方面所起的引导作用。首先,校园文化蕴含着深层的价值体系,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校园文化为学生个人行为提供了参照系,将他们的个人行为引导到集体目标上来。另外,人格本是个体在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无疑依赖良好的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

2.规范功能。这是指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具有重要的规范约束作用,校园文化通过一系列文化因素特别是制度文化发挥规范作用,学校以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来约束学生,鲜明地告诉学生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努力将其言行规范到学校和社会期望的轨道上来。

3.激励功能。这是指校园文化调动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和培养能力等的作用,属于精神刺激范畴。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大学生只要理解并认同这种文化,它就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激发其精神力量,挖掘并发挥其潜能,使其获得成就感、自豪感。以榜样的激励为例,校园榜样生动体现校园精神,堪称校园文化的形象教材,能在大学生中产生“共生效应”,极大地增强隐性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4.凝聚功能。这是指良好的文化氛围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这种凝聚作用不仅体现于促使现有团队成员的团结与合作,而且体现于对团队新成员的转化与融合。当大学精神、价值观念等为学生所认同后,就会形成一种较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发学生为学校建设和个人发展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三、高职隐性课程的开发策略

1.着力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整体布局、建筑装饰、设施设备、环境卫生等,是办学的基础条件,其建设与管理直接反映育人理念和办学水平。《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深刻说明了环境对事物的影响。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不可小觑,高职院校不仅要建设绿化、美化、净化且静化的校园环境,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从而美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精神世界,而且要注重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在校园环境中渗透行业、企业的特色文化,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倾心构建校园制度文化。《孟子·离娄上》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等,作为规范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手段,具有鲜明的强制性,也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它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约束,促使他们养成文明举止和良好行为习惯。例如,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也是企业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优良的制度文化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再如,良好的班集体制度和寝室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高职院校要精心设计制度,培育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在制度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怀、引导和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3.精心培育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又称“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不仅包括校园历史传统,而且包括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生活观念、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具体体现于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人际关系上。例如,如果学校干部职工能够勤政廉政、高效工作、周到服务、团结协作,教师能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精心育人、开拓创新,就会引导学生遵章守纪、文明礼貌、乐观进取、务实创新。高职院校建校历史一般较短,文化积淀相对薄弱,不少院校个性特色不够鲜明,大学精神较为贫乏。因此,要强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大学精神的培育,狠抓“三风”建设,增厚文化底蕴,营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高雅和谐的文化氛围,滋润学生心田,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以巨大的感召力引领学生奋发向上,提高职业素养。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6]高职院校开发隐性课程时,要统筹兼顾,三层并进,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关键,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构建职业特色与个性特色鲜明,且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担负起高职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丽娜.隐性课程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J].中国校园导刊,2011(1).

[2]周国烛,马红麟,王文博.高职教学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刘佛年.潜在课程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J],1987(4).

[4]尚晖.历史教育中非认知心理因素及其培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7).

[5]李先国,李忆华.浅析学校隐性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