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资源管理方法

篇1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目录 元数据仓储

[分类号]TP315

1 引言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金融、电信等行业积累了大量信息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它们已成为我国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目前国内企业信息资源的现状有以下特点:①信息资源类型多样。信息资源包含结构化数据,如关系型的数据、早期的网状和层次数据库中的数据;非结构化文本信息,如网页、电子邮件等;还有多媒体类信息资源等。②信息资源环境异构。不同的信息系统使用不同的数据库。有些企业目前仍使用层次数据库管理其核心业务,而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则是关系型的。即使同是关系型数据库,ORACLE数据库SQL SERVER、DB2之间也都存在差异。③信息资源格式不同。即使同是音频信息,也可能有mp3、wav或者rm格式。

因此,上述信息资源现状决定了已有信息资源普遍存在标准缺乏、冗余严重、数据质量较差等问题,而人们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又普遍具有动态性、多样性和专业性等特点,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当前几乎所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基本依靠手工整理,并按某种既定标准著录元数据,存在效率低、工作量大、人为遗漏多、信息保密性差等问题。为此,结合当前国内企业信息资源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元数据仓储与信息资源目录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同时设计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2 相关研究工作

虽然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但一般认为信息资源是有使用价值的信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不断重组并加工信息资源的内容,并扩展联系、挖掘内核、转换思路,进而产生和运用新的信息,使信息内容本身释放潜能,为用户的各类活动服务。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是,国内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的战略研究与策略方面,而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方法却较少,因此,研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方法很必要。

由于信息资源存在于各个信息孤岛之中,给用户的应用带来了许多不便。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美国政府基于信息检索与交换标准Z39.50从1977年起就开始创建了政府信息定位服务体系,用户通过GILS可方便查找和访问政府提供的所有资源、服务和文件,但其仅是基于电子政务的一个分类体系,所以对其他行业用户具体业务需求的灵活性支持不足。

众所周知,元数据为各种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了规范描述方法和检索工具,也为分布、多种数字化资源构成的信息体系提供了整合工具与纽带,因此,利用元数据管理信息资源是实现其检索、交换、共享、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根据对元数据的不同定义和描述,信息资源元数据主要分为四类。

由于整个信息供应链中都会产生元数据,所以数据仓库设计者日益认识到元数据对数据整合以及信息利用的重要性。随着商业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出现了公共仓储元模型,它是OMG组织颁布的元数据管理标准,主要目的是在异构环境下,帮助不同数据仓库工具、平台和元数据知识库进行元数据交换。尽管它有利于元数据管理,但仍未能解决数据冗余以及用户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动态性、专业性和多样性要求。

因此,基于信息资源目录与元数据仓储技术,在一个实际的信息资源开发项目中,笔者提出了一种信息资源管理方法。首先,借鉴图书分类目录管理的方法对信息资源分类,建立用户信息资源目录,该目录构建了科学、合理、实用的用户全局信息体系架构;然后利用元数据仓储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对信息资源目录的创建、检索、更新以及权限管理。基于该方法,设计了一个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可有效支持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3 系统总体结构及工作流程

3.1 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由5部分组成,下面分别进行详细介绍。

3.1.1 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器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其功能主要是管理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资源目录主要实现两个不同领域的抽象:一方面从根目录开始,按照大类、小类逐步延伸到元数据(如图2中由左至右的箭头所示),把信息从业务管理逻辑向数据和技术逻辑逐步抽象后映射到元数据;另一方面是反过来,信息资源目录又将元数据向业务管理方向抽象(如图2中由右至左的箭头所示)。通过这种抽象,底层数据就变为业务人员熟悉的知识,从而帮助他们迅速定位所需信息。尽管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比较熟悉业务和管理领域,但他们一般不了解元数据,因此,当业务人员与管理人员想解决一些问题时,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比较困难,而目录分类则有效填补了他们与元数据之间的鸿沟。目录管理器一般应具备以下五种功能:①根据信息资源目录,自动生成信息分类树,同时将对应元数据包含在相应子节点中,用户从而通过分类树找到所需信息;②满足不同目录视图的构建,例如,针对各种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有的用户关注货币供应信息,有的用户关注汇率信息,因此,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器支持设计并生成适合不同用户视角的目录视图;③实现对元数据仓储中元数据的检索,帮助用户发现相关数据的信息(元数据);④显示与被检索的元数据相关字段以及对应数据,支持图形显示功能,⑤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用户使用模式。

除上述功能外,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器还需要实现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

3.1.2 元数据仓储 根据公共仓储元模型(即关于模型的模型),实现对元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包括查询与更新)。当目录管理器提出查询请求时,元数据仓储检索其存储的元数据,并返回结果。

元数据仓储中的元数据是标准化的,能有效支持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信息构成:①标识信息。对元数据进行标识,包括标识名、别名等。②类型信息。不同信息资源有不同的类型信息,例如,数据库中的属性,其类型信息包括字段长度、数据类型等;对视频资源,其类型信息包括媒体格式、大小等。③管理信息。管理信息是关于元数据管理、保护和存储的信息,包括密级、生产者、管理者、创建日期、有效时间等信息。④业务信息。通过业务信息字段内容,实现元数据逻辑分类,支持树形结构目录,从而进行高效检索,包括主题、关键词、分类类别等。

信息资源目录按照业务和管理逻辑对信息资源分类,而信息资源元数据也有自己的分类体系,通过对元数据分类便

于制定元数据标准和设计公共仓储元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以支持高效的元数据的管理。在一个实际信息资源管理项目中,通过对某一企业信息资源分析,建立了其信息资源元数据分类体系,如图3所示。

3.1.3 元数据著录 工具人工著录元数据仓储中的元数据,工作量大且易产生错误,所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需要自动化的元数据著录工具,其主要完成以下任务:①根据业务需求目标自动抽取结构化数据的元数据,并进行映射与转换以及规范化元数据。②自动生成标识信息显示给用户,并允许用户进行修正。③利用信息资源目录树选择元数据所属节点,确定其业务管理类别,允许用户添加关键字、划分主题等。

3.1.4 数据交换平台 数据交换平台可有效降低数据交换代价,因为基于数据交换平台,m个相互交换数据的系统只需要m个适配器,否则,需要定制m(m-1)/2个双向抽取程序才能实现这些系统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平台利用用户给定的元数据,通过适配器从对应系统中获得数据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然后返回给目标系统(管理分析系统或目录管理器)。 3.1.5 信息资源利用模块 信息资源利用模块主要参考信息资源目录对信息资源重组,并将其应用到新领域,主要完成以下功能:①将满足条件的重要的、高质量的数据导入管理分析系统,利用OLAP、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分析,辅助进行科学决策,②将满足条件的数据进行集成后导入新的业务系统,提高开发新系统的数据质量,从而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③实现数据的逻辑集中,形成完整的企业信息体系结构和全局信息视图,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

3.2 工作流程

借助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用户可方便管理和利用其拥有的信息资源。针对一项信息查询任务,本文所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整个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3.3 实际项目验证

在一个实际的信息资源分析项目中,笔者利用该方法设计了用户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项目中,首先对该企业21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同时调研分析各个业务管理部门的需求,建立该企业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该目录体系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分为两大类(基础信息资源与非基础信息资源),而两大类在第二层次又涉及五大业务主题,每个业务主题下又有若干子目录,从而使管理和业务人员的信息需求与企业的信息资源有机结合。同时,结合企业信息资源现状,制定其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并设计元数据仓储模型。基于此方法,该企业实现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管理企业信息资源。

4 结论与展望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 创新策略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概述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资源,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力资源管理能有效拓展高校人力资本,吸引优秀人才;而且能有效发挥每个职工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高校创造最大化财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激烈的市场竞争为高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结合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培养自身的能力,以获得高校竞争优势。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晰,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更加个性化;当前很多高校在制度上的硬性要求没有改变,但在惩罚方式上更加人性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正在朝着人性化方向发展。新时期应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完善。

二、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管理更加具有弹性和适应性。弹性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已应用到很多高校的管理中,其最大特征就是管理“留有余地”,充分考虑高校教职工的需求,坚持管理的人本性,尽量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满足职工的需求, 也就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灵活管理,从而加深教职工的归属感,促使他们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

2.人力资源竞争优势地位提升。当前,人力资源知识管理者看作一种战略能力,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高校的管理越来越看重“人”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更加倾向于是一种学习组织,通过对职工组织学习这一集体现象,以个人学习为出发点,采用开放的态度吸取经验,不断增加、更新知识,并运用到工作中,使其产生独特竞争力。

3.更加注重职工积极性与创造性。现阶段,高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开始围绕如何提高职工积极性和激发职工创造性展开。这些管理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教职工的活力,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才能,为高校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关心职工成长能够加强高校的竞争力,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

三、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一些高校管理者只注重教职工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除物质需求以外的需求,如工作的环境与氛围,教职工的发展空间以及对职工的重视程度等方面。还有,很多高校没有真正的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做到以教职工为核心,不清楚人力资源对高校的价值,在工作管理上,不懂得照顾职工的感受,导致职工对学校缺乏好感。

2.培训方式缺乏科学性。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训课程缺乏系统性,培训管理混乱;在培训课程安排上,不注重与学校自身的适用程度,盲目选择当下比较流行的培训课程,不仅浪费了职工的时间,也取不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另外,学校没有建立培训后的评估机制,在职工培训结束后,没有做到对培训结果进行跟踪以及结果的及时反馈。

3.高校核心文化建设缺失。一些高校缺乏文化建设的意识,没有把高校核心文化的建设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中去,导致文化建设产生滞后性。另外,一些高校盲目追求文化的形式,没有文化的内容,失去了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这不仅没有做到学校核心文化培植工作,反而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4.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首先,招聘工作没有计划性,招聘工作随意,人力资源工作混乱。其次,绩效考评标准设计简单,缺少多维考评指标;缺乏绩效反馈,职工不知道考评结果,产生抵触心理,工作热情度降低。最后,部分高校教职工的收入没有与他们的业绩结合起来,薪酬制度不透明,薪资发放带有主观性,使职工没有工作积极性。

四、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1.建立以职工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未来高校之间的竞争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必将是人才的竞争,在高校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人本管理这一现代管理理念,关心职工,尊重职工,以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把高校视为一个组织,而组织的核心就是职工,学校的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要服务于职工的发展情况。首先,作为高校决策部门,应根据高校发展规划,重视并全力支持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定人力资源的发展战略。其次,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结合在职工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定期做出总结分析,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职工提出的合理要求或建议,要及时予以回应答复。

2.加强对职工综合素质的培训。加强对高校教职工的培训,有助于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不断创新,同时也是人本管理思想的体现。职工培训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部分,通过高校培训工作可以改变职工的工作态度,增强职工自身素质,提高其业务能力。高校做好培训工作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训场所、培训时间、培训主讲人员都要实行制度化,定期聘请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对于新员工,要及时安排老员工进行指导,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其次,要实施“差异化”培训,充分尊重职工的自主选择,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培训的效果。最后,高校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增加员工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训,使员工能够全面发展。

3.构建特色高校核心文化。高校文化是推动和促进高校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加强文化建设,要结合高校的发展方向,建立具体的高校文化目标,还要加强对高校文化的宣传倡导。构建高校核心文化,首先是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第一要求,还要考虑到高校自身的特点。其次,提炼高校精神,要具有本高校的独特性,能够鲜明地体现出本高校的价值观念。还有,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发挥高校正能量,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塑造高校外在良好形象。最后,加强制度化建设,通过逐步完善、制定新的制度,逐步形成具有本高校特色的文化体系。

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高校人力资源制度的创新,能够跟上高校快速发展的脚步,满足高校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需要。首先,要完善高校招聘体系。高校在招聘工作进行之前,分析岗位特点,制定明确的招聘标准,并按要求严格执行。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针对不同的岗位特点,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最后,要完善薪酬制度。高校应结合薪酬市场调查与员工薪酬的满意度这两方面,确定适合本公司的薪酬水平;调整高校内部薪酬结构,增加不同层次员工的激励性;在物质奖励之外,还要做好精神激励方面的工作,如员工的职位晋升、公司的人际关系等。

综上所述,发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高校发展的需要,新时期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不断学习与探索,实施民主化管理,建设良好的高校文化,做好职工培训工作,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本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其新时期的特点及问题,并就管理理念、人才培训、高校文化和管理制度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希望能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所帮助,促进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8)

[2]奚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胜任力方法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3]杨渝南.试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篇3

关键词:大数据 信息资源 管理与利用

最近几年,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由最初的传统型管理步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代,其发展势头迅猛。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大数据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和关注。大数据又称海量数据,指的是由丰富的数据所组成的数据的集合,是基于计算机的云计算处理和应用,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形成的一种服务资源信息。而大数据的发展和创新必然会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探究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即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所研究的内容还不是很系统和完善,一般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也主要是从理论的层面进行研究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信息资源的特征、信息资源管理的体系结构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等。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大数据的研究非常重视。

特别是近些年,美国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军方斥巨资研究大数据以及大数据的发展规划,以便更好地提升美国的教育事业、科研事业以及整个国家的信息安全能力,这表明美国非常重视大数据的研究,并将大数据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促进策略。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对大数据的研究也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由最初的传统型管理步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代,其发展势头迅猛。邬贺铨院士曾经说过:“我国将产生全球最大量的数据,要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而工信部提出我国必须要利用信息资源促进并发展传统产业,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质量和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信息处理技术所包括的数据存储技术、图像视频智能分析技术以及数据挖掘信息技术等也都属于大数据处理技术。而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在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如当前我国依然沿用其他先进国家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技术,没有自主性和创新性;大数据安全管理能力不强、大数据存储及处理能力不高、大数据应用能力较差等。在技术的角度来讲,当前我国主要研究的是数据库以及数据挖掘等方面,包括一些搜索引擎技术、元数据以及专业指引库技术等。而现在,我国无法提出适合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手段,虽然也有很多研究性的理论知识,但是将其付诸实践的难度却很大。

二、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

在大数据背景下,不管是政治、经济、商业以及其他的一些领域,都将面临如何利用大数据,研究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的问题。因此,我国的信息资源必须要借助于网络信息的存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数据挖掘能力,合理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完善的数据框架,进而利用这些数据信息,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发挥这些信息的实践价值。信息资源管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它还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主要有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等。如果依照管理的范围进行划分,又可将其分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宏观管理方法及微观管理方法。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应该将网格技术作为基础,将知识搜集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作为目标,有效解决信息整合、数据挖掘、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等问题,进而促使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网格技术具有将信息集成化的功能,它可以更好地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融合,并促使形成具有个性化、专门化服务的信息资源。信息网格在信息资源的整合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它可以更好地体现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理念,通过信息网格的利用,能有效提升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一)信息资源的有效搜集和积累

我国的人口居于世界首位,因此我国所产生的信息数据量也非常丰富。然而一些数据显示,直至2010年,我国所产生的新信息数据量只有250PB,这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还是非常少的,仅相当于日本国家所产生信息数据量的60%,而只占到美国所产生信息数据量的7%。目前,我国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就是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收集到更多地信息资源数据。2012年,瑞士达沃斯论坛所的《大数据大影响》中将数据比作是货币或是黄金,认为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资产。基于网络信息资源分布的独特特征,当前一种以万维网形式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应用。比如人们经常所使用的搜索引擎,或是通过数字图书馆的方式去获取一些有效信息资源。此外,人们也开始慢慢接受一些有偿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电子商务信息网站,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数据量的搜集,从而有效实现数据从量到质的实质变化。

(二)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首先应该积极了解用户所遇到的一些数据问题,如数据信息的查询、使用等,还有及时了解各种信息资源的情况以及查询方法,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加有效的查询数据的方法和技巧;其次,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对这些资源进行累积,而是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类、优化,再进行整合,从而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所以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资源的有效储存

信息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数据库技术了,并且它在很多领域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它不但可以更好地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还能节省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提升计算机系统的反应能力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最近几年,我国也自主研发了一些数据库,有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等。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发也促使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从全国数据库来看,我国现有的数据库所包含的数据量却依旧只占到了全国数据库的很小一部分,数据的容量和产值也较低。同时,在进行信息资源数据开发时,还必须要依照学科的要求、用户的需求以及专题的需求,先确定开发的内容和重点,进而开发出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源,以便更好地构建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数据信息资源库。

(四)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我国当前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也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目前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标准也未统一,近些年来部分政府机关建立了电子政务系统或网站,但多数建成的系统或网站处于“死库”“死网”状态,数据更新缓慢。许多部门单位间的软硬件系统缺乏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如硬件系统缺乏接口,或者接口制式不一,软件系统各自为政,互不通用,信息资源建设各搞一套,结构格式混乱,甚至各相关政府以及部门之间都不愿意对各自的信息进行公开、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拉大了数字鸿沟,妨碍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和共建,浪费大量的国家资源。有专家认为,如果让这种各自为战、各搞一套的局面发展下去,将来政府间、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势必难以实现。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将成为一种发展潮流,我国也会在相关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对本国的资源信息进行开放共享,有效解决政府以及部门之间信息独立的情况,进而促使网络资源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互动。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不但可以促使自身部门的健康发展,也能促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五)信息资源的安全和产权保护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它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给信息资源的安全和保护带来一定的隐患。人们在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也越来越便捷,这样就使得信息资源在存储、利用与传输面临被盗用、泄露以及恶意篡改的危险。因此,首先要构建统一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改进并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系统,还要采用一些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和措施,避免病毒的入侵,进而有效保证数据资源的安全;其次,要积极强化网民的信息道德素养,加强法律意识,从而有效保护信息的产权。从而使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总之,信息资源对各个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从而给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资源以及服务,进而推动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双颖.大数据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1):102-103,104.

[2] 黄南霞,谢辉,王学东等.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协同创新平台及其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10):75-79.

[3] 汪祖柱.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2015,30(2):119-122.

篇4

[关键词]集成管理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战略 信息组织 信息技术

近几年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集成思想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特别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具体应用,能够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提供新的方向,同时也为政府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开发与应用,更加充分地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有效地解决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出现的日益复杂化的问题提供一些有效的途径。本文在阐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集成观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体系,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构建实践提供参考。

1 集成的内涵及其研究基础

1.1集成的概念与特征

集成的概念是研究集成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研究有关集成问题的基础。《现代汉语词典》将集成的基本内涵解释为汇聚之意;我国广为流传的“集大成”之说,将集成界定为事物中好的方面的因素集合,它可以促使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而在英文中,集成(integration)源于拉丁语词根in(内部)和tangere(联系),integration表示综合、融合、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意思,它强调内部(在)联系。在学术领域,虽然集成一词己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众多的科技文献之中,众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集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是,对于集成的界定,尚缺乏统一的、公认的定义。

根据学者吴秋明[1]的研究,有关集成的代表性的观点有4种:

? 以中国科学院戴汝为教授为代表的观点。他认为集成就是把非常复杂的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集其大成[2],虽然该描述以综合集成思想为基础,并针对复杂事物(系统)对集成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其解释并不十分明确,同时这种界定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集大成”概念的局限。

? 以华东理工大学龚建桥教授和清华大学刘晓强教授为代表的观点。龚建桥认为集成是指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3]。与之类似,刘晓强[4]指出集成的本质是一些事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上述解释突出强调了集成的对象、集成的过程和集成的结果,但界定并不是十分明确。譬如,对于集成的目的(或结果)用整体来描述显然是不够精确的,而仅仅用“加”、“结合”和“集中”来描述集成活动则没有充分突出集成的特点,若如此理解,则“将一粒粒沙子集中成为堆也可以称为集成了”。

? 以中国人民大学李宝山教授为代表的观点。他认为“要素仅仅是一般性的结合在一起并不能称之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样的过程才能称为集成”[5]。该描述明确指出并强调了集成是主动地寻优过程,而不是一般性的集中、汇聚。

? 以武汉理工大学的李必强教授、武汉大学海峰教授为代表的观点。海峰教授认为:“集成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单元、子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集成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即按照某一(些)集成规则进行的组合和构造,其目的在于提高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6]。 李必强教授也从集成对象、集成结果的方面指出了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要素、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过程。

通过以上诸多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集成是要素的集合。而分歧之处在于对集成的条件、内涵、外延及结果的认识不同。根据集成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应用实践,基于众多学者对集成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总结上述从不同角度关于集成的理解和描述,笔者认为,集成的内涵可以参照黄杰的研究[7]概括为:集成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集成主体创造性地对集成单元(要素)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关系)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集成体),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集成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的过程。

1.2集成管理

将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就是集成管理,即运用集成的行为机制和组织机制,将相关要素按照集成的规律整合起来形成协同互补的系统,从而发挥各要素的潜能,促进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集成管理在不同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能有所差异。在技术实现层面有可能表现为技术方法,如网络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等;在科学管理层面有可能表现为战略策略、管理模式、组织方式等管理手段。但是其核心是不变的,就是指从集成这一新的角度来分析、对待管理活动、管理要素及管理对象,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和方法进行整合,通过创新性的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工具,拓展管理的视野和疆域,促使各管理要素、功能和优势互补、匹配和协同,从而提高各管理要素的交融度,实现整体功能的倍增或涌现,以实现1+1>2的集成放大效应从而提高组织整体功效。

集成管理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 主体性。与集成不同,集成中有因人的主体而产生的人工集成现象也有因非人的主体而产生的非人工集成现象,而集成管理是对集成结果和集成过程的管理,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具有人的主体的活动,因此集成管理突出强调人的主体行为,它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和随机地形成集成体,而是依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寻优选择搭配,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达到所要实现的功能目标。

? 知识性。集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比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更先进,其根本原因是在集成管理过程中,增加了许多知识和科技的内容,不仅管理要素中渗透的知识成分增加了,而且诸如信息、策略、智力等知识性的软性要素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性要素的存在不仅为各要素的整合减少了摩擦和冲突,同时也正是通过它们(知识性要素)才使得各要素能够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竞争性的互补关系,使得集成后的要素之间达到协同有序,从而促进整体效能的倍增或跃变。

? 人本性。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人这一要素已愈来愈受到关注。从“经济人”演变到“社会人”,乃至发展到“文化人”,不论对人做何假设,如果一种管理理论或模式没能真正将人作为核心资源(要素)来对待,那么将无法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作用。前面已经提到集成管理中,创造性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集成管理是一种真正的以人本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人的创造性是集成管理效能形成和发挥的关键所在,也正是人在集成管理中的特殊位置,使整个管理行为模式打上了深深的人性化的烙印。

? 多样性。这里所谓的多样性,主要是指管理要素的多样性。在传统的管理活动中人,、财、物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管理要素,而在集成管理里,人、财、物、信息、知识、核心能力、科学技术方法,甚至于整个组织都将成为它的管理对象,其涉及的集成要素数量众多且复杂多变,其内容性质各不相同,从而使集成管理具有多样性。

? 灵活性。正如前面关于集成的动态性、开放性等特性的描述,集成管理是从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审视管理的范畴,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流,集成管理不断地吸收各种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的先进科技成果和资源,同时不断地调整管理对象(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其管理运作呈现出很强的“随机应变”的柔性。由于集成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靠非强制性的软性(知识性)手段和方式来推动,因此,其转换敏捷而且成本低廉,能够更加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

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集成要素解析

2.1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

有关信息资源的定义,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一致,但基本上可以将信息资源的定义分为两类,即对信息资源的狭义理解和对信息资源的广义理解。

乌家培教授认为:“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种是广义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连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等”[8]。马大川教授认为:“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及信息技术的集合,即广义的信息资源由三部分组成: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类有用信息;②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③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技术。狭义的信息资源则仅仅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包括科学技术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多方面内容”[9]。

不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理解,信息资源至少都包含两个特征:①信息资源是“有用信息的集合”,是“可以利用的信息”;②信息成为资源的必要条件,是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序化活动。

与信息资源概念相对应,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产生于政府内部的,例如各种条例、规定、章程、命令、指示、批复、议案、通告、公函、会议纪要、合同、协议书等;产生于政府外部的,例如新闻报道、消息资料、提议议案、社会调研等。

广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行政工作中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人员、设备、技术、环境和资金等要素的集合,包括政府信息资源本身、信息技术设施资源和其他资源。

更有学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是相对于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如工商企业、 社会团体、医院、学校、图书馆等,主要是工商企业)的信息资源而言的,是政府所有活动所涉及的信息资源的集合, 它包括信息内容资源以及收集、处理、传输、、使用、储存信息内容的技术、设备、网络和人等资源[10]。

本文根据内容研究的需要采用广义的理解,即政府信息资源除包含信息本身以外,还包含相关的信息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人员等方面的内容。

2.2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集成思想

政府信息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政府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信息资源,保证各个政府机构都能有效地履行各自的职责[11]。从这个角度来讲,有效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 集成有助于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已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目前我国政府办公业务网(政务内网)已基本建成,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务外网)也形成了相当规模。但是由于标准不一、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不联不通,缺乏有效整合,政府大小部门间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隔断了部门内业务上的内在联系,致使丰富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共享,大量资金投入的结果,却不能获得为社会提供便利的政府公共服务的回报。可见,当前的政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力推动关联部门的信息互联,使政府关联部门走出“信息孤岛”。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消除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促进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的实现。集成的本质是要素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因此,推进信息集成有助于信息要素的开发与利用,是改善“信息孤岛”局面的必由之路。

? 集成一直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之一。我国学者孟广均认为,“信息资源管理一般被认为是一个集成领域,是由多种人类信息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12]。卢泰宏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集约化管理”[13]。而从整个信息费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虽然先后出现了技术集成学派、信息集成学派和集成运动学派三个主要学术派别,但三个学派都认为“集成”是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如前面所提到的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的信息资源集成概念[14]。英国的信息管理学家Beaumont和Sutherland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15]。美国信息管理学家Marchand和Kresslein则更详细地区分了公共机构中的信息孤岛,提出了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型[16]。可见,集成的思想一直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

整个政府管理决策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政府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见图1):①信息收集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战略目标集成相关的内外部信息资源。②拟定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利用一定的程序和模式对所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再集成,以便得到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③选定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确定最佳方案。④审查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在最终方案中集成新的信息资源,以便完善最终的决策方案。

可见,上述每一阶段都离不开相关的信息资源,政府决策的过程也是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

事实上,目前集成思想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电子政务GRP解决方案的提出就是一例。此外,政府信息化规划、信息战略制定、政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共享与知识管理方案等都涉及到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问题。但由于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理论还不成熟,加之政府部门的特殊性,对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综合集成是一大难题。

3 集成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

本课题研究集成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置于集成观之下,用集成的思想审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过程,用集成的理论构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具体来说,即在管理思想上以集成理论为指导,在管理行为上以集成机制为核心,在管理视野上突破政府机关的部门与行业限制,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信息资源要素,提高各种管理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和增强管理对象的有序性,最终推动一个高技术与高效率电子政府的建立[17]。

霍国庆指出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的空间结构要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8],如图2所示:

图2 霍国庆的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结构

其中管理主体是指政府信息化的实际推动者、组织者或实施者,它既可以是政府部门设立的专门信息机构(如信息化办公室或信息化领导小组),也可以是其他社会组织(如各类电子政务方案的供应商和外包商)或是个体的信息人员;管理的对象是信息,即政府信息化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狭义上的信息资源要素;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可以在多种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人文的、经济的或技术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而阎严则指出,以管理主体为中心,与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复合结构[19]。在这个复合结构中,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涉及到各类管理主体集成、信息技术集成、信息资源集成、信息战略集成4个层次,如图3所示:

图 3 阎严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型

阎严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将霍国庆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具体化到主体、资源、技术与战略上,并强调应以政府信息战略为指引,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信息技术平台三者构成虚拟联盟,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但是,该模型并未很好地阐释各要素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而将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模型的驱动力放在了由“目标、需求、利益、投资和法律所建立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的‘五轮驱动’机制”[19]上。而实际上,由集成要素所组成的管理模型是一个完整的集成体,因此,主要驱动力量应该来源于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集成的“品性”。

笔者结合霍国庆与阎严的研究,按照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在逻辑,建立了一个以信息战略为出发点,以信息组织为中心,以政府信息为对象,以政府信息技术为保障的“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

3.1 政府信息战略

对信息战略的集成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层次,集成的结果是制订与规划政府信息战略,目的是要使政府信息组织、政府信息和信息技术标准化、统一化和整合化,使得整个信息资源管理能够从始至终保持一个良好的、适应当前环境的有序状态。

3.2 政府信息组织

对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就是对各类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的集成,其基本目标是为破除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已经和有可能出现的各类“信息孤岛”现象提供组织保障。组织的核心是人,而政府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决策者、操作者都是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是政府信息管理非技术因素中的核心。从各国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来看,制约政府信息化实施效果的往往就是组织中的壁垒,而不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建设与共享的技术。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有关信息组织的集成,才能将政府信息战略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信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最终保证政府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3.3 政府信息

对政府信息的集成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归宿,政府信息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收集、整理、拆分、组合、编辑、检索、输出成信息产品,组成标准、有序、完整、有价值的信息体系。一方面,政府广泛存在的异构信息需要进行转换和处理统一格式,以实现数据共享;另一方面,不断深化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使得政府信息的表现模式更加丰富,信息需求更加多样,对政府信息的集成将信息按照一定的范围、目标和功能组成有机的整体,提高政府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为政府服务提供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3.4 政府信息技术

从来源上来看,信息技术可以被看作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流程的外部因素,但是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逻辑上看,信息技术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知识发现技术,对这些技术的集成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从广义上讲,对政府信息技术的集成的结果是一个由各类信息系统、通信网络和各类技术标准组成的信息技术平台。政府信息技术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要素都有关联性,它本身并不完全随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随着信息技术领域的扩展,由政府信息化所带来的政府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不可忽视。

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的4个层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其中,政府信息战略的集成是方向,为政府信息、政府信息组织和政府信息技术提供原则、目标和评价标准;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是核心,是政府信息化的实际推动者、组织者或实施者,是联系各要素之间的纽带;政府信息的集成是归宿,是政府信息战略、政府信息技术、政府信息组织的着力方向;政府信息技术的集成是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缺乏了信息技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无从谈起。更进一步地说,整个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就是一个各要素综合集成的过程,从业务流程上来说,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进程是从政府信息战略到政府信息组织再到政府信息技术最后落脚到政府信息本身,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紧密协同,相互匹配。因此,一方面,集成与否成为了衡量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优劣的标准;另一方面,集成化也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集成观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为政府信息资源现代化集成管理提供了宏观体系结构参考,并为进一步细化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30-31.

[2] 戴汝为.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

[3] 龚建桥,朱睿.科技企业集成管理研究论纲[J].科研管理,1996(5):16-19.

[4] 刘晓强.集成论初探[J].中国软科学,1997(l0): 68-69.

[5] 李宝山.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2-36.

[6] 海峰, 李必强.集成论的基本范畴[J]. 中国软科学, 2001(1): 55-58.

[7] 黄杰,熊江陵,李必强.集成的内涵与特征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7): 20-22.

[8] 乌家培.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6(2):17-20.

[9] 马大川.论信息资源网络建设[J].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94-97.

[10] 高纯德.信息化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11.

[11] 查先进.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J].图书情报知识,2002(4): 2-5.

[12] 孟广均.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53-57.

[13] 卢泰宏.国家信息政策[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14] Horton F W.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Englewood Cliff: Prentice Hall,1985.

[15] Beaumont J R,Sutherland 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Ltd ,1992.

[16] Marchand D A, Kresslein J C.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public administrator[M]// Rabin J, Jackowski E M. Handboo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New York: Marcel Dekker,1988:395-456.

[17]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3): 256-258.

[18] 霍国庆,杨英.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J].情报学报,2001(1):2-9.

[19] 阎严.论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J].情报杂志,2007(3):99-100,98.

篇5

在当前网络时代的发展阶段,数据库建设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以尽可能优质的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和人提供信息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发展的历史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大多数信息管理者都通过借鉴文件管理系统中的管理机制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们通过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运用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高效的管理,然后建成一个个庞大的数据库对其进行资源的整合,许多的信息资源通过整合之后成为能够为人们所利用的知识资源,服务于人们各项的信息需求。

二、影响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因素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应运而生,网络中的信息已爆发式的增长速度充斥在整个网络空间,一些无用的信息频繁映入人们的眼帘,而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由于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很难被人们所利用。在扩大对传统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看到,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大量信息的无序化使得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难度更大。笔者认为当前影响我国网络信息资源效率的因素有三点:

1.信息无序化和碎片化引发的信息过载问题

网络的自由化使得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随心所欲地各种信息,很多信息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含义并以零散碎片的方式充斥在整个网络空间中,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信息管理者对有用信息的准确选择,这些信息的急剧扩展容易造成网络的无序化,造成信息泛滥,引发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

2.信息管理者的信息素养

要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就要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体现在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水平上。网络平台的众多,使得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在对信息的组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在现实中一些优质的网络平台脱颖而出,主要是基于较好地解决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管理,有效开发和利用的问题。

3.检索技术不够智能

目前我国大部分网络平台采用的检索技术都采用基于关键词匹配的方式,由于许多无用信息的干扰,以及信息智能标签属性的缺失,使得这种检索方法存在查全率和查准率较低,检索的质量也不高等一些列问题,特别是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下,利用关键词匹配很难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建议

1.知识经济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经济的增长。因此,实现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相关领域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已经不满足于知识增长的需要,这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者要具备知识管理的视野,实现信息资源向知识资源转化。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一席之地,要将信息技术和创新式的管理方法有机结合,将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变成创造经济价值的源泉。知识管理除管理信息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将知识管理和人的管理融为一体,注重开发人的智力。以电商企业为例,经营者在做决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信息资讯,而对这些大量资讯的整理工作就是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实际上经营者这时最需要的往往不是这些经过整理的信息资源,而是通过这些信息资源形成能够决定其正确决策的合理依据,这一过程就是有信息资源向知识资源的转化过程。针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不同信息需求,实现知识资源的个性化推送和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使企业内的所有成员获得精确的信息。并且要注重培养企业所有成员的信息素养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的补充完善。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对信息进行处理,使跨部门的知识分享和合作成为工作的一环,形成团队合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运转模式快速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发展建议

(1)调整信息组织机构,培养信息管理者的信息素养。首先要调整传统的信息组织机构,加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的行业地位,培养信息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建立一个知识型的信息人才体系,实现“信息———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转化。

(2)应用智能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信息组织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环节,通过智能标签的功能实现网络信息的初始序化,通过智能技术对网络平台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标引。这样大大方便了信息管理人员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工作。

篇6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它是企业采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对企业人员进行科学的培训、组织与调配的一种管理活动,它可以使企业的人力和物力保持在最理想的结合状态,同时可以调动企业员工进行生产劳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中依然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的现象,原因在于依然有很多企业没有将人力资源的规划工作做到位,不能真正地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管理方式比较强硬,致使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没有归属感与成就感,最终导致员工的流失或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等现象。另外,很多企业忽视了对员工的后期培训工作,致使员工个人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更好的提升,不利于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最后,很多企业依然没有较为完善的绩效和激励机制,单一的激励方式不能充分地调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不到较好的激励效果,甚至会造成企业人才的流失。

二、财务资源管理的含义及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资源管理的含义

财务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企业既定的整体目标下,对于企业筹资、投资、资本运营和利润分配的管理;它是一项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并且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财务资源管理起到企业资金管理、成本控制和管理监督等功能。

(二)我国企业财务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财务资源管理工作抓得都很紧,但是,依然存在着对财务资源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财务人员综合素养不高、财务资源管理工作出现舞弊和财务资源监督管理不力等现象。比如,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财务资源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对财务资源的管理意识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企业内部多数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处在被动的工作状态中,不能真正地做到对财务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还有部分财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使财务原始凭证、会计账目和会计报表都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对企业财务资源管理工作制定的监督体系不够完善,监督力度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财务资源管理中的舞弊现象。

三、如何妥善处理企业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企业财务资源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坚定后盾,而企业财务资源的充分利用又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和企业信息资源。那么,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要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企业就必须从财务资源管理入手,站在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上,综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企业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企业各类有效的信息数据,努力降低企业各类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良好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做好企业财务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我国企业要针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不足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首先,要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并在配备专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同时注重对财务信息化人员的培养;再者就是要有序地整合企业的各类有效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内部各部门数据资源实现共享,能够为企业各部门所用;另外,制定相关的规定以保证信息资源管理能够安全、有序的进行,尤其是企业财务信息资源;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工作量的增大,要及时地更新信息设备,以保证工作能够正常有序进行。同时,要使企业信息资源和企业财务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企业财务信息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信息资源进行更为有效有序的组织、开发和生产,以此更好地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系统和准确,使企业财务工作更加高效高质。

(二)充分做好企业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足,我国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的规划管理工作,也要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做好企业绩效和激励机制,同时要注重对企业人员的后期培训工作;也就是说,企业要从各个方面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养住人、留住人,要让员工自愿长期为企业服务,尽量不造成企业人才的流失。那么,企业就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资源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企业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它是把企业的各类有效资源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求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起到最大的效能;同时,财务人力资源管理是从财务的角度出发来做好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它侧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它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改善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效能。

四、总结

篇7

关键词:土地档案;信息资源;问题;对策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档案信息资源开展信息化建设活动,缺少了档案信息资源,那么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毫无意义。从中不难看出,档案信息资源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土地档案作为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和管理中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保存和利用价值。土地档案信息资源中记录着土地的征收、划拨和转让等一系列情况,将这些数据信息记录存储下来,对于后续土地资源开发和档案管理具有十分突出的参考价值,加强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土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作用

(1)土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为房屋拆迁提供了参考依据,尤其是在当前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城区范围逐渐扩大,对旧城区进行改造,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了土地档案信息。尤其是在居民房屋拆迁中缺少合理的手续和证明,土地证缺失,为常务拆迁工作开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而土地档案信息就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房屋拆迁工作有序开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1]。(2)有助于解决土地资源使用纠纷,土地档案信息能够为其提供充分的土地权属证明材料。(3)为土地产权变更提供重要凭证,尤其是在当前土地开发市场十分活跃背景下,土地使用权转让现象较为常见,很容易出现土地转让问题,这时土地档案就为土地产权登记和变更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能够有效节约劳动强度和成本。并且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土地使用制度,通过查阅档案信息资料,对大量闲置土地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为后续土地征用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2]。

2土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就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首要应依靠先进的信息设备,再次基础上实现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更需要大容量的服务器、计算机和磁盘等存储设备,以此来满足大量信息数据存储需求。但是由于这部分设备价格较高,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投入购置,而档案信息管理部门却是财力最为薄弱的部门,所以很难获得充足的资金予以设备采购。资金不足不仅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还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不符合实际需求的设备。档案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如果一味追求先进技术设备,很容易导致造成技术成熟度和设备寿命出现失衡现象,以至于资金利用效率降低,出现浪费现象[3]。

2.2档案利用需求分析不足

土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需要购买先进的计算机、扫描仪等数额子设备,还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人力成本投入,花费的资金数额同样巨大。但是部分档案管理部门由于过度追寻档案信息化,而缺少对数字化档案的筛选,档案利用需求分析不足,很容易导致档案数字化资源被浪费,占据较大空间的同时,影响土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成效[4]。

2.3档案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以往人们对于土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认知更多局限在整理资料上,谁都能够胜任的工作,并不需要具备多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技术逐渐应用在土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无论是从档案管理内容还是管理方式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仅仅依靠队伍传统队伍人员素质,是很难满足当前土地档案信息化管理需求的。就当前我国土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来看,管理人员无论是从专业知识还是创新意识上,都远远不足,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以至于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开展工作,工作成效偏低[5]。

2.4档案信息化存在失真风险

档案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针对纸质档案进行扫描、摄像,将原始数据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这就需要将纸质原件拆开,进行必要的处理,但是由于很多档案原件仅此一份,经过多年的珍藏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发生损坏现象;当前很多档案部门纸质档案数字化均是委托专门的信息化公司开展工作,但是这些公司整体安全意识并不高,所以很容易导致档案原件出现损坏,丢失重要数据。此外,由于设备的原因,土地档案资料还存在着信息失真的风险,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不高,同样会导致档案内容失真,甚至出现重要数据信息泄露的风险,严重影响土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成效。

3土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对措施

3.1加强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土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结合实际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利用、系统维护的统一管理系统,不断加强网络环境建设、硬件和润健环境建设,能够为后续档案资料查询和检索提供便利,优化服务质量。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优势特点,真正落实到档案信息资源那建设中,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从而形成完善的的土地信息资源数据库。如果想要查阅档案资料,只需要通过特定系统进行检索即可,更加便捷、高效,真正发挥土地档案信息资源大容量存储、信息数据分析、信息检索的优势特点,为土地开发和利用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3.2强化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综合素质

应不断强化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综合素质,只有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良好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从而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故此,在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应配备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录入等,确保档案管理安全。

3.3扩大档案服务范围

档案管理部门应树立长远的服务意识,促使土地档案能够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更加充足的保障,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增长,优化服务质量。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土地档案信息资源的长久储存特性,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服务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服务,应立足于现实,紧跟时展步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优势,取得更好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成效,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秀梅,李淑琴.浅析土地档案信息的利用与服务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9):129,132.

[2]彭健.土地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以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2,108(3):19-22.

[3]扬长虹,汪孔德.档案信息服务现代农业的模式和途径[J].山西档案,2011,22(5):20-22.

[4]袁勇,王成清.高效挖掘适度利用土地资源档案信息浅探[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14(8):36-38.

篇8

财务资源管理的重点内容

①财务信息资源管理。财务信息的特点是规范性、真实性、安全性。它的作用是科学、合理地利用财务信息资源,充分发挥财务信息资源的巨大潜能,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建设。

②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发掘与管理在现代化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最具有挖掘潜力的要素。只有重视人力资源的发掘与管理,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设备的优化组合,实现人尽其才,提高工作效率。

③设施管理。它的作用是为财务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提供环境和条件。它对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各种财务信息的准确和安全,也关系到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

财务资源管理的作用

财务资源管理的作用主要有四个:一是使财务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载体形式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准确和新颖;二是使财务资源的配置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匹配;三是通过财务资源的科学化管理使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四是使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事业单位的其他经营管理活动形成互动,使效率和效益达到最大化。应当说,财务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要使财务资源得到有效管理,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财务资源与社会经济需求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和持续发展。具体包括:①优化社会环境。财务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近年来,企业通过明晰产权、职能分离、机制转换等改革,使其财务职能更加明确、清晰。而社会对财务信息的迫切需求和良好的财务信息资源的存在,是做好财务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②建设和完善法规制度。通过对法律和法规制度的规范、完善,可以为财务资源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撑环境。以《会计法》为代表的各种国家法规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规范财务工作的制度体系,使得财务工作有法可依。③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财务监督一直是财务管理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然而,这一问题目前已经引起重视并正逐步得到解决,如企事业单位实行的会计委派制等。监督机制的健全和正常运行,将给财务资源管理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财务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途径

1.拓宽管理内容。计算机技术包括数字化的输入、输出、存储、处理、分析等。存储技术改变了财务信息的载体形式和存储方式;计算机数据处理等技术给财务信息快速处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财务信息处理的范围扩大;网络通信技术将财务信息的传递功能延伸,使各部门可以分享财务信息资源。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完成了过去手工难以完成的工作,拓宽了财务资源管理的内容。

2.改变管理方法。科学化的管理要求制度化、规范化,并且要改变过去管理中人为因素起作用的缺陷。按照国家的法规、制度、条例进行管理;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要求的责、权,对财会人员权限进行规范;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监督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方法,以保证财务资源管理的效果。同时,运用经济管理的方法,建立岗位责任制和激励竞争机制,注重效率和效益。

3.促进管理手段的进步。用计算机进行财务资源管理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因此财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这一手段的运用将带来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财会人员的许多工作由计算机替代,因而计算机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增加;二是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对管理的各环节要求也更高。

4.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财务管理的计算机化,对财会人员的知识化和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掌握财会专业知识,还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同时,它对管理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务资源管理的重点内容和作用相关文章:

1.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是什么

2.erp系统对财务管理的作用和影响

3.论加强企业财务监管的重要性和途径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4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人事管理信息化成为事业单位取得人才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中尽可能最大化发挥人才优势,成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发展的重要导向。本文主要分析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以期提升其人才竞争力。

1 加强人事管理信息资源开发

作为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环节,人事资源的开发是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最为核心的内容。因此,在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推动人事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健全人事管理信息数据库。事业单位内部员工众多,每个员工的个人信息也不一样,如果依然使用传统的手工信息输入方式,毫无疑问会降低数据的实效性和准确性。建立人事管理信息数据库,可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提高人事信息管理的准确性。第二,不断完善数据库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需要事业单位管理者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紧跟时展潮流,不断更新人事信息数据库的管理方法,以强化人事信息管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这也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事业单位中应用的重要媒介。第三,对人事信息资源进行动态化的收集。尽管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但政府对人事管理信息化政策还尚未形成固定模式。因此,事业单位在加强人事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环节上,应多注意人事信息的动态收集,并格外注意政府的相关动态,这是提高人事信息资源管理准确性和科学性的重要环节,也是发挥人事资源管理重要作用的基础。

2 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硬件建设

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所借助的基础就是信息技术硬件的建设。进入21世纪后,网络信息技术已成为时展的主旋律。不论何种单位,实现管理信息化都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单位本身紧跟时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进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建立适合自身的人事管理工作平台。而加强硬件建设是人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设单位内部的局域网。这是保证单位内部人员能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的基础条件。人事管理涉及到单位内部的所有工作人员,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建设单位内部局域网时,需将整个单位内部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综合运用各职能部门的力量。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内部所有涉及到人事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面,如薪酬管理、职称管理、绩效管理及人事调动等,都能让所有员工共享,这对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加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硬件建设。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其保持自身优势的关键措施。因此,事业单位招聘时,在注重应聘者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保证人事管理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水平。过硬的网络技术是保证单位及时处理庞大人事信息的重要保证,是避免单位建设与时展要求脱轨的保障,也是单位实现优势竞争的需要。因此,在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事业单位必须重视自身的网络技术建设,真正发挥网络信息化的优势。

3 加强信息化应用开发平台建设

信息技术市场是一个不断变化、随时更新的市场,遵循传统的思想会成为阻碍事业单位继续发展的障碍。市场拥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端,很容易误导事业单位的购买方向,且无法真正满足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使单位走向一条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事业单位不断加强开发与自身相适应的人事信息化应用平台。一方面,事业单位应保证人事信息代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实现区域合作提供便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引进信息化建设人才。每个事业单位都有自身的特点,都有着自己比较固定的发展模式,在进行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时,事业单位必须充分分析自身工作的特点。建立促进其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即便无法真正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开发,也应自主研发信息化平台的核心模块,最大程度地满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个性需求。尤其是涉及单位信息安全的网络软件,一定要进行私密软件设置,以保证网络安全,这也是事业单位进行后续工作的基础。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动,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时代要求。相较于传统的人事信息资源管理,人事管理信息化能有效提高人事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提高事业单位工作的实效性。而要真正做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首先要加强人事信息资源的开发;其次,要做好信息化硬件和应用平台的建设与开发工作;最后,事业单位还应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才能真正建立具有统一性、共享性和合作性的网络信息化应用平台,真正发挥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效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小黎.事业单位人事信息化建设初探[J].地下水,2011(5):33-34.

篇10

关键词 高校图书 图书管理 信息化

图书馆是高校知识的传播窗口,是高校师生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图书管理就要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通过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等手段实现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广大用户的职能。如何加强信息化管理让图书馆的这些信息更好、更有效、更快捷地服务于用户,满足网络时代下不同用户的需求,一直是当代图书馆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

一、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基于图书馆在教育和科研的重要作用,加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图书馆由传统的图书文献收藏库转变成现代化的信息中心,这是时展的要求。当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的促进下只有将图书馆组织的信息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新的信息化管理策略才能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才能推动图书馆朝着现代化的方式发展。图书馆实行信息化管理是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抉择,是顺应历史变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是信息化管理理论在图书馆中的具体应用,具有传统信息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图书馆是科研和教学的坚实的后盾,是求知者汲取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传统的、单一的图书信息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应该尽快的实现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更好地位用户提供知识。加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未来图书馆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在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各大高校在图书馆建设上也有较大进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图书馆还依然处于转型期,传统管理模式和当前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存,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服务模式,以促进图书信息管理化的发展,为广大师生、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完善的服务,使我国高校教育科研队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三、加强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

图书馆是以服务高校师生为目的,所以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必须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来定位,建立多学科多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完善信息管理体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定位明确,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点定位师生需求,满足用户的需要;第二,提高馆藏质量、优化采购文献,这就要求图书管理者用现代化的手段来优化,那些少用的,或者不用的可以少购买,那些需求量比较大的信息资源多购买。另外,加大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要合理地对那些信息加以整合分类,方便快捷地提供给用户。同时这种电子信息又可以连续的提供给读者,供读者多次使用。这样在扩大图书馆信息范围的同时也提高了其信息服务能力。

(二)改变文献资源建设观念。

网络时代的发展,让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实体的图书馆,更多的网络资源可以被用来合理的利用,因此着眼与全球资源的利用和掌握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除了选择有明显收藏载体形式的文献外,努力获取重要的联机信息资源的使用权也应成为藏书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更多的资源提供给用户也是当前非常实用的方法。

(三)加强图书管理的网络化。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化的建设尤其重要。强化网络条件下图书馆资源信息的共享、文献资源的建设、网络资源的配置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和服务都是图书馆网络化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内容。在与国内各大资源库建设共享的同时也要积极和国外的一些数据库合作,以获取最新的信息,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

(四)重视参考咨询服务, 提供深层次服务。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数字咨询服务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当前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需要,各大图书馆应该加强参考咨询馆员和用户的培训,切实提高参考咨询官员的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咨询用户获得信息的能力是参考咨询馆员深化服务的内容之一。用户的信息检索能力提高了,更能激励参考咨询馆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随着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参考咨询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服务内容。因此,高校图书馆要重视提高参考咨询服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五)创新图书管理方法。

创新的图书管理是为了更高效、更快捷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图书馆管理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在图书检索、图书共享和图书流通等几个方面。信息服务可以开展以下项目:网上读者论坛,图书馆讲座,网络资源的收集与服务,讲稿、课件收集与服务,科研课题、科研数据资料与科研成果数据库服务,特色馆藏资料的数字化,地方文化的开发与收集、计算机使用咨询与软件下载等。

(六)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各地图书馆建设起步不一样,各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各种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这种差异就会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信息管理化水平。因而,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自身建设也是提高图书馆整理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强化图书管理人员形象意识;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强化图书情报意识和情报能力;贯彻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开发现有的图书管理服务资源并增强激励机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数量和知识的传播途径都有巨大的变化,我国高校图书馆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图书馆自身建设和加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根据时展的趋势和用户的需求,及时提高自己信息化的服务水平,以满足广大不用用户的信息化需求和专业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位学校科研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