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慢性病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门诊慢性病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门诊慢性病管理制度

篇1

教措施的执行程度有统计学差异,Ⅰ、Ⅱ组对宣教措施的执行程度高于Ⅲ组(P=0.007)。结论 在传统的门诊护理宣教中加入视频宣教或宣传单宣教,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对治疗的满意度,同时引导患者建立良好的保护颞下颌关节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 患者教育;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 782.6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3.01.011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一种涉及颞下颌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咀嚼肌及咬合系统的一类疾病。TMD的症状患病率为13.1%,体征患病率为75.8%[1]。其直接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关节的微小创伤、不良生活习惯、咬合因素、外伤等一系列因素有关[2]。除此以外,精神

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病的发病和预后中也扮演着十分

重要的角色[3-4]。因而,在患者接受相应治疗时,通过护理的方法给予良好的心理疏导及心理治疗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过程中十分必要[5]。同时,还

可以通过门诊护理宣教,向患者宣传正确的保护颞下颌关节的生活方式及注意事项,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除此以外,在宣教中加入对患者治疗计划的介绍,让患者了解复诊的必要,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研究的方式,比较常规护理宣教配合视频宣教或宣传单宣教与单纯常规护理宣教在改善患者治疗满意度及依从性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颌面外科颞下颌关节专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及锥形束CT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需接受颞下颌关节上下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患者本人同意参加本试验并能按期进行随访。排除标准:此前已进行相关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患者依从性较差或无法完成调查问卷。353例患者同意参与本研究,其中133例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研究设计

采用半随机的方式,以患者就诊日期(周一、周三、周五)进行随机分组,Ⅰ组患者接受视频宣教及常规护理宣教,Ⅱ组患者接受宣传单宣教及常规护理宣教,Ⅲ组患者仅接受单纯常规护理宣教。

1.3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均接受患侧颞下颌关节上下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1 mL(施沛特,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

责任公司),每周1次,连续4周[6],并口服非甾体镇痛消炎药。在治疗中,Ⅰ、Ⅱ、Ⅲ组患者分别接受视频宣教及常规护理宣教、宣传单宣教及常规护理宣教、单纯常规护理宣教。

1.3.1 常规护理宣教 常规护理宣教包括:同患者交流,寻找导致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危险因素,缓解患者情绪,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包括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复诊时间、复诊就医方法等)。同时宣传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及颞下颌关节张口训练内容。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包括:正确的饮食习惯,即勿咀嚼过硬食物,尽量双侧咀嚼,勿过大张口等。张口训练包括:下颌前伸张口,下颌向健侧偏斜后张口。

1.3.2 视频宣教 视频宣教内容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颞下颌关节门诊录制,其内容包括:颞下颌关节的正常解剖,颞下颌关节疾病的介绍及其发病原因分析,颞下颌关节病的治疗方法及计划,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并演示张口训练。

1.3.3 宣传单宣教 颞下颌关节疾病宣传单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印发,其内容包括:颞下颌关节的正常解剖图片,颞下颌关节疾病的介绍及其发病原因分析,颞下颌关节病的治疗方法及治疗计划,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并通过文字指导张口训练。

1.4 疗效评定

治疗前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和年龄)及诊断,接受相应护理宣教后随访1月,通过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调查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和对宣教的注意事项执行情况,记录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即按期复诊患者的情况)。

VAS评价标准:VAS得分为0~5分,说明患者对治疗不满意、对宣教注意事项执行较差;VAS得分为5~8分,说明患者对治疗较满意、对宣教注意事项执行较好;VAS得分高于8分,说明患者对治疗满意、对宣教注意事项执行良好。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如组间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

纳入研究的133例患者中,Ⅰ组患者44例,Ⅱ组患者45例,Ⅲ组患者44例。纳入患者的基线情况见表1。统计分析表明,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诊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患者依从性比较

纳入患者的依从性见表2。133例患者中17例失访,其中,Ⅰ组失访率为4.5%,Ⅱ组失访率为11.1%,Ⅲ组失访率为22.7%。统计分析显示,3组患者的失

访率有统计学差异(P=0.035),其中Ⅲ组失访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3组患者按时随访的情况也存在统计学差异,Ⅲ组患者按时随访率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P=0.04)。

2.3 患者治疗满意度的比较

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见表3。Ⅰ、Ⅱ、Ⅲ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分别为90.5%、92.5%、76.5%,统计分析表明,Ⅰ组、Ⅱ组的治疗满意度高于Ⅲ组(P=0.05)。

x2.4 患者对宣教措施的执行程度

患者对宣教措施的执行程度见表4。统计分析表明,3组患者对宣教措施的执行程度有统计学差异,Ⅰ、Ⅱ组对宣教措施的执行程度高于Ⅲ组(P=0.007)。

3 讨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虽对患者的生命无影响,但是却能够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7]。不少学者[8-9]认为,其发病同心理、免疫及咬合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对患者进行宣教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在我国大量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需要通过门诊就医,而颞下颌关节专科医师数量有限,医师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问诊、临床检查、诊断及治疗,患者的心理引导及生活指导就显得较为薄弱;所以,在颞下颌关节门诊中,护士对这些患者进行相关的心理引导及生活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正确的门诊护理宣教应该包括同患者进行交流,介绍其所患疾病的特点,安抚患者,引导患者找出可能的危险因素,向患者交待治疗计划。由于颞下颌关节疾病的治疗通常是长期性及综合性的,因而,通过门诊宣教的形式告知患者复诊的目的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其次,应该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勿进食过硬食物,尽量双侧咀嚼,勿过大张口等;最后,向患者宣传正确的关节保健的方法也十分重要,据报道患者坚持每天进行张口训练,对缓解张口疼痛、减少关节杂音、增加张口度有一定意义[11]。张口训练的基本内容包括:下颌前伸2 mm后张口,再闭口至自然尖窝相对位置;下颌向健侧偏斜2 mm后张口,再闭口至自然尖窝相对位置[12]。

本文通过半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的形式检验了常规门诊护理宣教及常规门诊护理宣教基础上配合视频宣教或宣传单宣教在颞下颌关节门诊中的运用,最终结果显示,配合视频宣教、宣传单宣教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对患者建立健康的有利于保护关节的生活方式有显著促进作用。普通的门诊护理宣教仅能通过口头的方式向患者传达相关信息,而视频宣教及宣传单宣教的方式,不仅能够通过动画或图片的方式,向患者形象地描述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成因及特点,而且,通过形象的张口训练的展示,能够使患者尽快学会正确的张口训练的方法[13]。另

外,通过视频及宣传单等生动的宣教形式,使患者在同医生交流以外,还能更长时间地接受心理辅导,排解心理压力,从而有利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任,提高依从性,最终使患者对治疗也更加满意。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由于在研究设计时无法对每一位就诊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因而,将每一个就诊日就诊的所有患者作为一个随机的分组,但这种半随机的方式有可能会受到选择性偏倚的影响。除此以外,本研究还会存在一定的混杂偏倚,如口服药物可能不同等,尽管如此,随机化的方法可使混杂偏倚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的门诊护理宣教中加入视频宣教或宣传单宣教的方式,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同时引导患者建立良好的保护颞下颌关节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Xu YH. An epidemiologic study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

function in young people[J]. Chin J Stomatol, 1989, 24(4):249-

252.

[2] Scrivani SJ, Keith DA, Kaban LB.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J]. N Engl J Med, 2008, 359(25):2693-2705.

[3] Suvinen TI, Reade PC, Kemppainen P, et al. Review of aetiolo-

gical concepts of temporomandibular pain disorders: Towards a

biopsychosocial model for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disorder factor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illness impact factors[J]. Eur

J Pain, 2005, 9(6):613-633.

[4] Guarda-Nardini L, Ferronato G, Favero L, et al. Predictive factors

of hyaluronic acid injections short-term effectiveness for TMJ de-

generative joint disease[J]. J Oral Rehabil, 2011, 38(5):315-320.

[5] Gremillion HA, Waxenberg LB, Myers CD, et al. Psych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emporoman-

dibular disorders and orofacial pain[J]. Gen Dent, 2003, 51(2):

168-174.

[6] Li C, Zhang Y, Lü J, et al. Inferior or double joint spaces injec-

tion versus superior joint space injection for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Oral Maxil-

lofac Surg, 2012, 70(1):37-44.

[7] Barros Vde M, Seraidarian PI, C?rtes MI, et al. The impact of

orofacial pain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temporoman-

dibular disorder[J]. J Orofac Pain, 2009, 23(1):28-37.

[8] Rugh JD, Woods BJ, Dahlstr?m L.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ssessmen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J]. Adv Dent Res, 1993, 7(2):

127-136.

[9] Kim MR, Graber TM, Viana MA. Orthodontics and temporoman-

dibular disorder: A meta-analysi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

thop, 2002, 121(5):438-446.

[10] Kang EY, Fields HW, Kiyak A, et al. Informed consent recall and

comprehension in orthodontics: Traditional vs improved readability

and processability method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9, 136(4):488.e1-e13.

[11] Haketa T, Kino K, Sugisaki M, et a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treatment for TMJ disc displacement[J]. J Dent Res, 2010, 89

(11):1259-1263.

[12] Klobas L, Axelsson S, Tegelberg A. Effect of therapeutic jaw exer-

cise on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s[J]. Acta Odontol Scand, 2006, 64(6):

341-347.

[13] Michelotti A, Steenks MH, Farella M, et al. The additional value

of a home physical therapy regimen versus patient education only

for the treatment of myofascial pain of the jaw muscles: Short-

篇2

关键词 社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健康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242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措施

建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制度与岗位职责:根据《四川省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标准》及《成都市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中心工作实际,组建以中心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职能科室主任为成员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管理制度与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为确保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建立慢性病“金字塔”式管理结构:我中心辖12个社区,服务人口5.8万,服务半径约3.6km,属于城郊结合区域。截止目前,已完成对3.4万居民的健康基线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糖尿病是我辖社区最主要的两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中患高血压病者3200人,占已调查居民人数的9.4%;糖尿病1200人,占已调查居民人数的3.5%。针对这一具体情况,中心以一个社区为一服务单元,组建了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信息管理人员组成的服务小组12个,每一服务小组负责一个社区;小组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全科医生为服务小组责任人。再将12个服务小组划归3个片区组,分别由职能科室主任任组长;中心主任对片区组、服务小组实施全面管理,由此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

加强团队内涵建设,提升整体服务能力。①参加全科医学统一培训,要求培训1次合格率100%。②“请进来,走出去”,多种方式促进学习:邀请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来中心授课,分批组织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到社区卫生服务开展较成熟的地区参观学习。③借助科研项目,诚邀专家授课培训:通过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开展成都市“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慢性心功能不全防治科研活动,多次邀请专家对医护人员进行高血压病防治知识培训,并走进社区,为高血压病居民及高血压病危险人群开展义诊、健康教育等活动,为慢性病健康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④开展慢性病信息管理培训,要求培训参与率及合格率100%。⑤开展沟通技巧与服务礼仪培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真诚、温馨、和谐的服务氛围。

统一着装,温馨服务:在入户时,为体现服务的温馨与人性化,弃掉传统的白大褂,统一制作服装、胸卡、服务包,塑造社区工作者新形象。

公示服务人员信息:将各服务小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姓名、联系方式、相片等信息制成材质、规格统一的公示牌,悬挂在所服务社区醒目位置,让居民熟知自己的责任医生、护士,让患慢性病居民掌握自己的家庭医生信息。

加强沟通,工作互动:通过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向居委会干部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与意义,以取得他们的配合、支持与参与;另一方面,应积极参加居委会的各项活动,并主动参与社区卫生发展规划,由此形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为纽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居委会工作互动、目标一致的工作格局。

开展形式多样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每周3~5次深入所负责的慢性病居民家中,即以入户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服务。全科医生在中心全科门诊接诊时,同时开展临床预防及慢性病管理。对于极少数不易接触到的慢性病居民,以电话访视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服务。

关注民生,体现惠民:在实施慢性病管理时,对患慢性病的居民尤其是困难人群给予优惠待遇,如就医时免挂号、免体检费、免费查血糖、减免治疗费20%等,这对慢性病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党的惠民政策为社区居民真正带来的实惠。

以健康教育促进慢性病管理:为确保慢性病管理扎实、有效,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我们采取组团的方式,每月2~3次深入居民小区,开展义诊、巡诊及健康知识宣讲活动;每此活动前由全科医生与居民组长衔接,以集中组织居民参加;活动现场展示高血压病、糖尿病防治知识展板,向居民发放健康处方、小册子等;活动结束有居民签到、满意度测评及影像资料。并且,中心对12个社区制作材质、规格、内容统一的健康教育专栏,内容及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科学生活常识等,每季度更换内容1次,深受居民好评。这不仅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而且积极地促进了慢性病管理。

篇3

在医保医师的准入上,实行严格的审核与考试制度。各定点医疗机构对所属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进行先期培训。经培训后,符合条件的医师由定点医疗机构初审报医保经办机构。市县两级医保经办机构对医疗机构申报的医师组织进行统一考试,考试合格的,发放医保医师资格证书。目前,全市共有8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的5000余名医师参加考试,有4865名医师获得医保医师资格。二是建立医师数据库和电子诚信档案,医保医师实施微机化管理。为建立统一的医保医师数据库和电子档案,市医保经办机构为取得资格的医保医师统一进行编码,将其个人相关信息录入专门开发的医保医师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医保医师数据库。同时为每名医保医师建立电子诚信档案,详细记录医保医师对患者诊疗过程中,执行医疗保险政策及管理规定情况。一旦这些医师的诚信档案中有了违反相关规定的记录,就会被扣分或被取消资格。未获得医保医师资格的,其开具处方所发生的费用计算机不予确认。三是制定考核标准,引入量化控制指标。

考核标准是规范医保医师医疗行为的标尺,是管理医保医师的依据,考核标准越全面、越细致,对医师的管理就越精确、越有实效。为加强对医保医师的管理,聊城市根据医保医师管理办法,结合医疗机构服务协议和考核标准,制定了比较严格细致的医保医师考核标准,由原有的六大职责、九项违规细化为30余项考核项目,从入出院标准、执行药品诊疗及服务设施目录、医保综合控制指标执行、服务质量、医疗文书管理等五个方面的执行情况进行明确规定,分别明确扣分分值,结合网络监控与日常审核检查情况,对医保医师实行百分制考核,真正做到责任到人、奖惩到人。为使考核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操作、更见成效,对部分考核项目进行量化,引入自负比例、自费药品占比、药品占总住院费比例、大型检查使用率、检查费占总医疗费比例等量化监控指标,每个指标设定上下限和扣分分值,在计算机系统中予以设定,由计算机对医保医师自动进行量化考核。四是建立日常管理与考核机制,实现处方上传和动态管理。对医保医师进行管理与考核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对医保医师日常医疗费用和病历的审核;二是对医保医师的日常现场巡查和专项检查;三是制定举报奖励办法,受理举报投诉。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医保医师的医疗行为进行网上全程监控。医保患者住院期间,主治医师信息及处方通过网络进行上传。通过网络,可以监控到每个处方的开具人姓名、药品、检查、治疗项目等明细情况,如有异常,由稽查人员立即到现场调查。患者出院时,由软件对每张处方进行分类统计,计算汇总量化指标,凡超出设定的上下限时,由软件对该主治医师自动进行扣分。扣分达到一定分值,结合其他方式的考核情况,将暂停医保医师资格。凡被取消或暂停的医保医师开具的处方及费用,软件不予受理。几年来,全市暂停、取消了30余名医师的医保医师资格,对其他医师震动很大。五是建立协议管理机制,把医保医师管理写入定点医疗机构协议。

为提高医疗机构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聊城市把医保医师管理纳入到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范围,与定点机构年度考核和信用等级挂钩。一是在处罚违规医师的同时,相应扣除医疗机构年度考核分数,与兑付年度保证金挂钩;2011年,因医保医师违规处罚定点医疗机构11家,累计扣除保证金160万元。二是将医保医师管理情况作为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定的条件之一,当年有违规行为记录的医保医师人数占本单位医保医师总数2%以上的,降低医疗机构信用等级,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六是细化药品、诊疗项目,实施精确化管理。将原有的几百条诊疗项目及服务设施细化为3万多条,对医保药品按商品名进行细分,统一逐个编号,逐一确定首负比例。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将医保诊疗项目、药品与本院一一对应,并严格按照统一编制的号码上传,规范定点医疗机构上传的费用信息,做到对医保医师用药、诊疗的精确化管理。通过推行一系列管理措施,聊城市医保医师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医师的医保管理意识显著增强,医疗服务行为逐步规范,有效遏制了医疗费的快速增长;2011年人均住院费为9068元,比2010年增长7%,增幅低于10%。医保处管理效率明显提高,既能够全程监控每名医保医师的医疗服务情况,又能及时全面统计量化指标情况,对违规行为及违规人实现精确定位与即时处理。参保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目录内药品使用率由90%提高到95%,自费药所占比例由7%降为5%;药品费所占比例由51%降为46%,检查费所占比例由27%降为19%;参保患者个人负担比例由以前的33%降到25%以内。多年实践证明,医保医师制度已成为深化医保管理的重要抓手,为医保管理向精确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立团购谈判机制完善单病种结算办法为进一步完善细化结算办法,聊城市探索建立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谈判机制,细化单病种结算,降低了血液透析等病种的付费标准,开展医保惠民病房,以精细化管理降低医疗费用支出。一是开展了血液透析等病种的限额付费。为减轻患者门诊医疗负担,针对血液透析等诊断明确、并发症少、诊疗手段确定的一些病种,在核定治疗费、检查费、药品费等费用后,确定一个合理的总收费标准,然后与多家定点医院谈判协商,降低医疗付费标准。目前,血液透析患者无论在哪一个级别的医院做门诊治疗,收费标准由每次500多元降到350元以内;并且对每次血液透析不设起付标准,取消首负比例,参保职工血液透析费医保报销比例由原来的85%提高到95%;参保居民发生的血液透析费,未成年人报销比例提高到75%,成年人报销比例提高到65%,血液透析患者的医疗费在定点医院可通过网络即时结算。通过付费包干,参保职工单次透析费自负部分由100元左右降到17.5元,减负比例达80%以上。实行限额付费的病种除血液透析外,还有阑尾炎、白内障、子宫肌瘤等90余个单病种手术。单病种结算促进了医师因病施治,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不合理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二是开展了医保惠民病房。针对不需要住院但需进行输液治疗、费用又比较高的参保人员,开设了医保惠民病房,将急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脑血管病、阑尾炎保守治疗、急性胆囊炎等12个病种的门诊输液医疗费纳入支付范围。纳入惠民病房的病种,医疗费不设起付标准,职工的支付比例为85%,居民为65%。通过双向谈判协商,确定了5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惠民病房,将惠民病房医疗费用控制在每人次1200元以内,医疗费可以直接联网结算。“五定一审一监控”加强对门诊慢性病管理为提高门诊慢性病统筹金的使用效率,根据门诊慢性病医疗需求情况复杂的特点,聊城市对慢性病人的门诊医疗实行“五定一审一监控”的管理办法。“五定”是:一是定点就医购药。对处于恢复期或维持期、用药品种固定的患者,集中到一至两家的基层定点医疗机构购药治疗,在药品种类上满足慢性病患者的需求,在药品价格上不高于药店零售价格。二是定药品品种。一种病只能用三种药、两种病用四种药、三种病以上不能超过五种药。三是定用药量。治疗用药不得超过规定的用药量,一般在15天左右。四是定时限。根据慢性病的特点和轻重,确定治疗时间和疗程。五是定限额。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部分门诊慢性病种规定年度限额,对使用量较大的25个药品品种限定价格。每个门诊慢性病人所用药品名称、药品限价、年度医疗费限额都在计算机系统中予以维护;凡是未在计算机系统中核定范围的用药,或者价格超过限额的,自动按自费处理或不允许结算。“一审”是定期年审,实行动态管理。每年6至8月份,对已审批一年以上、享受门诊治疗的患者,临时指定一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全面复查。对已康复的门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只需服用少量药物即可稳定病情,不再符合慢性病门诊治疗准入标准的,终止享受门诊治疗待遇,再复发的必须重新申请认定。“一监控”即加强网络监控,费用联网结算。与门诊慢性病定点医疗机构实行计算机联网,门诊慢性病人就医购药时,直接在定点医疗机构联网结算,本人只支付个人负担部分,同时药品消费明细实时上传。医保处对上传的信息进行审核,监控门诊用药品种、药量和费用总额,设立个人费用台账,进行跟踪管理,做到既减轻参保人医疗费垫付负担,又提高医保管理效率。

篇4

“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是制约农业发展、影响农民致富的严重问题,必须认真解决。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构建新时期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健康和利益。我省从2003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来,广大参合农民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但是,笔者了解到,农民群众还期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扩大报销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大病统筹只负责住院费用,而对众多的慢性病却起不到保障作用。如关节炎、风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是我省农村非常普遍的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费用得不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无疑增加了患病农民的负担。农民盼望能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慢性病管理制度”,逐步解决参合农民因长期门诊就医而造成的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受益面,让农村中患有慢性病的农民也能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沐浴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

二是对住院补偿进行优化调整。目前,从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的情况来看,是农民患病住院时,先自己垫付医药费,然后按比例报销一部分,一般报销比例为35%―40%不等。在乡镇卫生院,起付线为150元,起付线以上的部分按40%报销;在县级医院,起付线为200元,起付线以上的部分按35%报销;在省、市级医院,起付线为300元,起付线以上的部分按30%报销。另外,还有“最高线”、“门槛费”、“好药不能报”等多重限制,仔细算算,农民自己需要承担的费用仍然不少。这意味着,农民一旦生病,大部分医疗费还需自己承担,对于农村大部分人来说仍然是看不起病。因此,农民群众希望政府尽快出台大病补偿优惠政策,比如提高住院医药费报销补偿比例,降低住院补偿的起付线,一年两次住院的,只计第一次的起付线,调高住院补偿的封顶线等等,使患病农民真正住得起院、吃得上药,得到及时的医治。

三是继续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以来,中央和省财政加大了对农村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仅2004年、2005年就投入了8.35亿元,对我省的18所县医院和2596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建设并配置设备,使农村医疗机构的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城市的医院相比,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的乡镇卫生院,大部分目前仍然是房屋简陋、设备落后、人才匮乏,不能满足参合农民的就诊需求。因此,农民群众和乡镇医院的卫生工作者急切盼望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切实加大投入,尽快搞好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和硬件设施。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充实乡镇卫生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让参合农民能够就近享受到安全、便捷、优质、廉价的医疗服务。

四是建立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目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不能有效地防止因病致贫的问题,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期望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关于在我省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建立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在帮助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为医疗费用支出巨大的贫困农民提供适当的补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篇5

代表们认为,萧山区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信息化管理程度高、便民理念强、受惠面广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的难题,受到了参加人员的欢迎。但与萧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比,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主要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力度还不够大。一是筹资额度偏低,每人每年只有40元,明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二是报销比例偏低,门诊费只能报销10%,年报销最高只有2万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三是转院和报销手续繁琐,给农民带来不便;四是缺少大病救助制度,一些重症病人家庭的经济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代表们建议,区政府要增加投入,提高合作医疗筹资额度和报销比例,并抓紧建立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配套的制度,以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办理结果:提高报销比例农民免费体检

根据代表建议所提问题,萧山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了关于重点督办“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代表建议的决定。

区政府对区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和代表建议高度重视,经调研,区政府作出了《关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决定。《决定》从5个方面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完善:一是提高了筹资额度与报销比例,筹资额度每人每年增加15元,由区、镇两级财政承担,农民个人交费不变,门诊药费报销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20%,住院医疗费用由全年累计最高报销2万元提高到3万元;二是实施特殊病种管理制度,将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精神分裂症等5个病种纳入特殊病种管理;三是建立大病救助制度,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中的特殊人群,主要是特困、低收入家庭、五保户,给予第二次救助;四是对连续3年和5年以上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员,在报销达到封顶标准后,再分别优惠报销5000元和10000元;五是优化服务网络,简化报销程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广大农民群众深受其益,普遍表示赞成和拥护。

萧山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了区政府《关于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情况的报告》。代表们对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表示满意,同时也对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农民患大病、花大钱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篇6

关键词:门诊;医疗服务;改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城市的三级医院来说, 门诊就诊人数在持续不断地增加, 门诊的医疗服务应对能力已经不堪重负, 如何适应不断增加的就诊人数,提高大型医院门诊医疗服务, 正在成为新的医院服务课题之一。患者需求与医学模式转变的特点,尤其突出地反应在门诊医疗服务中。因此,需要医院深入思考,转变门诊建设方向和发展方式[1]。 本文以昆明市延安医院近3年门诊通过PDCA循环管理法,对门诊量的调查分析结果为例, 对我院门诊医疗服务持续性改进作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1资料与方法

通过PDCA循环的管理,对我院2009年~2012年门诊各项医疗服务的改进,对门诊量及门诊服务现状进行分析。

2结果

3运用PDCA循环对工作持续性改进

3.1门诊量增加的改进 我院门诊量的持续增长给医院门诊服务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根据PDCA循环,制定计划与设计,运用多渠道预约,开展了现场预约、电话预约、诊间预约、114预约、出院患者多点预约、复诊患者预约、中长期预约、回访中心回访预约。多种类、多号段预约,开展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预约,号源开放率100%。预约患者取号、挂号一次完成,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在执行与运行过程中,严格医师出诊管理。严格执行出诊医生停诊审批,执行停诊后替诊制度。医师出诊率100%,用电子屏及时公布停诊信息。每天及时公示医师出诊信息。加大预约挂号的宣传力度:通过医院网站、媒体、报刊等向人民群众宣传我院专家及预约方式,受到好评。预约诊疗率稳步上升。

3.2门诊流程管理改进 优化门诊布局,将综合门诊服务前缘化,在大厅设置综合门诊服务台为患者开具检验、检查单减少患者等候时间,降低患者费用。随着门诊流量增加,为方便患者就医,增加候诊椅子。完善门诊管理制度。制定昆明市延安医院老年人服务措施、门诊便民措施。对于持特困证职工、劳动模范实行挂号费诊查费全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挂号费。对于有障碍者给予优先或导医陪同就医。实行危、急重症患者实行先救治后付费等措施。医院始终坚持公益性,方便患者就医。合理分配门诊需求。强化错峰出诊制度。合理安排专家门诊。在患者就诊的高峰时段,适当增加专家门诊次数,增加专家号数或从门诊、病区进行医务人员的调配,减少医务人员的休假和外出开会。为了方便民众简单开药或开化验单,本院成立简易门诊,主要服务对象是: 慢性病长期用药患者。按医保规定,服药达 3 个月或病情有变化时,要到专科复诊。民众非常愿意到简易门诊开药,手续简单方便,流程快捷综合,很好地解决了慢性病长期用药问题。

3.3门诊量大幅度增加出现了排队拥挤现象的改进。为了解决"三长一短"的问题。门诊及时调整了作息时间,患者服务中心、挂号室等弹性安排工作时间,在患者就诊高峰期,挂号收款处、药房所有窗口开放,缩短了患者在院滞留时间。医技科室继续执行延时服务,门诊科室在高峰期增派医生出诊,从而满足了患者的就诊需求,更加方便为患者服务。如门诊部二次调整挂号时间,增加挂号窗口,春夏季提前15~30min挂号;秋冬季提前10~15min挂号。为方便患者就诊,改善就诊体验在二楼检验科增加了患者检验报告自助打印机一台,方便患者及时查询及打印检验结果。患者服务中心打印和发放检验、病理报告131203人次。

3.4 门诊治疗的安全性改进 为了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杜绝差错发生,对输液患者、内镜检查及有创诊疗患者,制作患者身份识别卡标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粘贴于患者左上臂,确保了患者安全。

3.5传染病管理的改进 认真完成传染病网络直报、发热预检工作。年内无传染病漏报、迟报、谎报,传染病报告率100%。

4结论

医院门诊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创建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对患者的康复起着很大帮助[2,3]。门诊作为医院的第一窗口,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形象;提高门诊的医疗质量,搞好门诊管理,及时改进门诊各项工作中的不足,使患者得到了高质量的诊断与治疗,是门诊工作的基础和前提[4]。我们通过运用PDCA循环,不断地对门诊服务做持续性的改进,PDCA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进步一步。每通过一次PDCA循环,都要查漏补缺,设立新目标,再进行第二次PDCA循环,使品质治理的车轮勇往直前。PDCA每循环一次,品质水平和治理水平均得到提升。使我院的门诊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好的打造了医院的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王延军.论研究型医院的内涵、特征和建设路径[J].管理杂志,2011,18(5):403-405.

[2]马勇波.以人为本,提高门诊服务质量[J].现代医院,2008,8(9):119-120.

篇7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学人文 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 实践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46-02

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与时俱进,建设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医学人文。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所由厦门市政府与新加坡华人团体捐赠资金合作建设的、于2011年9月份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成立三年来,大力加强医学人文建设,以“不负众望、造福人民”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理念,围绕着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医学物质人文、医学精神人文、医学行为人文等方面进行创新,缔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学人文。{1}{2}

一、建设创新的医学物质人文

位于厦门岛东部海滨的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博士设计,富有新加坡南洋风情及闽南骑楼建筑特色,硬件投入及软件建设都借鉴新加坡社区综合诊疗所的模式,充满着人文关怀气息,形成了中心许多引人入胜的亮点,在医学物质人文上有许多创新的实践:

1.合理设置科室布局、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设置“一病人一诊室”方便医患沟通,让就诊患者的隐私得到保护;诊室安排“一医生一护士”,让护士帮助全科医生对就诊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及现场慢病管理;特设健康自测小屋和营养师门诊,对社区居民进行营养检测、营养评估、营养强化,从餐饮、中医、心理、保健、医疗等方面帮助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专设中医特色区,提供“中医骨伤、针灸理疗、康复保健、中药熏蒸”等服务,并聘请厦门市三级医院知名中医到社区坐诊,为居民提供全面的高层次的中医药保健、治疗、康复及健康指导等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

2.设置健康步道,提供便利的运动环境:中心把各楼层的功能布局介绍、中医养生文化知识、中医保健文化知识及其它保健知识用漫画等图文方式贴于中心的楼道两测,变枯燥的楼梯成为引人入胜的步道,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项目生活化、常态化,鼓励中心员工、社区居民及患者多走楼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员工带动居民并进一步影响患者,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促进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便捷的就医环境:在收费、药房、门诊等各个服务窗口安装叫号排队系统,使患者有条不紊地就诊,流程更加方便快捷;妇幼保健科通过群发短信提醒预防保健对象避免误过诊疗时间;健康管理科引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对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和进行慢病管理。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在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社区“六位一体”工作,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就医环境。

4.强化员工成本意识、构建创新的物资保障: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属于厦门市履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公益单位,三年多来,中心秉承了新加坡人环保节约的理念,制定了科室每月用料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库存物资管理、出入库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的物资保障措施,并严格规范采购行为,坚持“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比信誉”的原则,以政府和单位的利益为重,不轻易浪费政府的一分一钱。{3}

二、建设创新的医学精神人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精神人文建设应具备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同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紧密联系,融为一体,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凝聚成特有的服务理念、团队精神,形成长效的医学精神人文,引导职工为共同目标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意识。

1.凝炼“中新”各界人士的期望,注重精神引导。厦门市政府和新加坡华人团体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希望“不负众望、造福人民”的匾额悬挂在中心大厅捐款芳名榜上,时刻铭记在中心每个员工的心中,这凝聚了厦门市政府和新加坡华人团体建设中心的初衷。中心领导始终以此为医学精神人文的基点、构建美好的人生愿景,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找快乐,以积极的心态带动员工奉献来回馈政府及新加坡华人团体的厚望。

2.深挖“友好医疗服务”的内涵、做好服务品牌建设意识。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新加坡社区综合诊疗所的模式,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深挖“友好医疗服务”的内涵,做好服务品牌意识,建设创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精神人文,这使中心在社会上有很广泛的知名度,成为全国同仁来厦门考察参观的必选目的地。三年来,中心接待了包括新加坡外务部(外交部)、新加坡驻华大使、新加坡华人商会、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福建省人大及各地来厦考查调研的卫生团体30多次数,赢得了福建日报、厦门日报、海峡导报等众多媒体的好评,成为厦门市岛内首批进入省级示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

3.规范员工工作行为,塑造良好精神气质。中心员工在与新加坡人接触中,特别是2012年新加坡年审团指导老师现场的言传身教,及中心领导以身作则,在细微处带动员工规范工作行为,如:说话轻、行动快、做事多、肚量大、心肠好、微笑真、嘴巴甜、脾气小、效率高及用心听讲、用心学习、用心思考、用心讲解、用心做事,提高沟通协调办事能力,塑造了中心员工良好的精神气质。{5}

4.培训新老员工,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中心对每批新报到的员工都进行系列的培训并召开年轻员工成长交流会;对所有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夜来越精彩”的讲座及组织户外郊游的交流活动,通过各种活泼的培训交流活动,相互传递好方法、好思想、好对策,构建成学习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化了新老员工的团队精神、提升新老员工个人职业素养,为员工加强医学人文的认识提供快捷、通畅的平台,增强了员工新型医学模式的服务理念。

三、建设创新的医学行为人文

医学行为人文是医学人文的重要保障。中心在加强医学行为人文建设中,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要求,不断探索医学行为人文建设与整体医学人文建设的最佳契合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医学人文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及日常工作活动中,形成中心富有创新的医学人文特色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行为。{1}

1.实行首诊(问)负责制,强化社区全科诊疗水平建设:中心对前来问诊的居民“实行首诊(问)负责制”,为居民提供连续的、综合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把实行首诊(问)负责制列入日常医德医风考评与职称评聘工作,树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良好形象,强化社区全科诊疗水平建设。

2.组建健康管理团队、落实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中心组建21个全科医生健康服务团队,负责辖区24万名居民21个居委会,每个团队负责一个居委会,每月下社区服务2次,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入户随访、街道“安康”计划对象的入户医疗服务、产后访视等服务,落实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工作,在社区居民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居民满意度大大提高。

3.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尝试慢性病全程关照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群防群控慢性病的工作模式,以帮助社区慢性病居民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防治结合的目的,成立“社区慢性病居民自我管理小组”,各小组推选一个小组长,由责任医生培训各小组长,再由小组长对组员进行慢性病各种帮助及监控,提高居民整体自我保健水平,达到社区慢性病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4.成立慢性病俱乐部、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促进服务。中心成立高血压、糖尿病活动小组俱乐部,通过健康讲座、互动式活动、干预用品使用个体化指导、健康干预促进等活动,建立起“医患合作、健康促进、自我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以提高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5.举办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中心的信任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还处于摸索的阶段,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内容还不是很了解,对全科医生的概念还很生疏,信任感不强,中心通过举办员工演讲比赛及演出小品等活动进行宣传;并和社区居民进行爬楼梯比赛、环岛屿路健步行等活动加强与居民互动。通过这些活动,既提升了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也提高了居民对中心的信任度及亲和力,居民对此赞赏不已。

四、结语

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追求,努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内涵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学人文,使员工自觉接受、认同并践行,并由内而外影响患者与社区居民,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塑造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象,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健康的发展,形成了真正的标兵示范作用。

注释:

{1}陆红,姚健,张敬平,等.新医改下卫生系统文化建设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2):71-72

{2}薛迪,张俊超,白飞,常继乐,等.我国医院文化建设及其相关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10-11

{3}吴小沪,朱雅卿,黄国英,等.加强医院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1):43

{4}熊全庚,贝兰,等.特色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1):84

{5}夏照明,等.以先进文化立人立院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71

篇8

1 健康档案的内涵及意义

1.1健康档案的内涵 健康档案是指居民身心健康过程的科学、规范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满足居民健康管理和自身需要的信息资源,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

1.2建立健康档案的意义

1.2.1有利于掌握居民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 以健康问题为中心的健康档案特别重视居民的基本资料,包括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背景资料,注重记录健康问题的形成、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健康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效果,有利于医生全面掌握居民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现状,为制定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生主动挖掘并掌握卫生问题和有效配置资源的最佳途径。

1.2.2有利于开展全科医疗服务 居民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居民的健康问题及相关危险因素,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工具;居民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居民基础资料,便于健康检查结果的前后对比;有利于主动发现健康问题把医生和医院从繁重的数据管理和系统规划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精力集中在提高医疗水平与质量,减少重复检查与过度医疗,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实现疾控和卫生信息的动态监管和统计,提供更多、更及时、更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产生新的市场[3]。同时健康档案的原始记录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可以为解决医疗纠纷或某些司法问题提供客观的依据[4]。

2 建立健康档案的方式与程序

患者就诊、入户服务、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相结合为城镇居民、农民居民以及流动人口建档,由医院门诊科室、住院部、预防保健科室负责,程序:建立档案,填写记录,发放信息卡,入户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 ,填写相应记录,装档统一存放。首次就诊者,医务人员应依据自愿原则为其建立健康档案;重点管理人群则主要根据当地政府部门有关重点人群管理要求,通过入户服务(访视或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门诊接诊等方式,由责任医务人员在居民家中或工作现场分期、分批建立健康档案[5]。为建档居民发放健康档案信息卡,嘱其妥善保管以备在复诊或随访时使用。首次建档完成后,可将健康档案存放于居民居住地所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

3 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合理使用与管理

3.1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合理使用 到医院复诊的居民出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卡,由医护人员(或导诊人员)根据信息卡信息调取健康档案并转给接诊医生。转、会诊患者,接诊医生应根据复诊情况,同时填写转、会诊记录、住院记录及时更新、补充相应记录内容;对于住院的患者,应在患者出院3d后进行随访并补充完整各项记录后存档。

3.2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合理管理 按照国家有关专项服务规范要求记录相关内容,记录内容应齐全完整、真实准确、书写规范、基础内容无缺失[6]。按照防盗、防晒、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要求妥善保管健康档案,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保证健康档案完整、安全。

3.3加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于基层医疗服务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用户功能,可以拥有多个使用者,基本资料只需一次录入,避免了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康复和行政管理等记录中重复的内容,简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7]。也可以设置提醒功能,从而极大地方便社区的疾病监测和慢性病患者管理。

篇9

每一样新事物的产生,响应的就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趋利避害,正确的引导老百姓参入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来,从中受益,是当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人从医多年,对型农村合作医疗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和浅见,在此引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功用。

一、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参加新农合

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农民自愿出资参加新农合,是推行新农合的基础性工作。农民参与新农合的意愿要靠社会方方面面去引导,要大力宣传合作医疗的重大意义,使广大农村居民了解发生在周围的因病致贫后参加新农合优越性的典型事例,使新农合制度深入人心,不断为农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形成自觉参加新农合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政策的宣传力度,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政策、规定和报账程序等相关知识宣传到每一户农民家中,使之家喻户晓,农业人口尽可能参保。在大力做好宣传发动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加健康投入,但决不能以行政命令强制推行或搞简单化的一刀切。要通过宣传教育,转变单纯受益的观念,参加新农合不应一味地追求眼前利益,而应以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为重,暂时的不受益意味着长远的最大的受益,要使新农合参加者消除思想疑虑,不断强化风险共担意识。

二、建立稳定合理的筹资机制

为使新农合基金筹集科学化、规范化,应根据当地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量,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集体经济的承受能力,通过确定适宜的补偿比例,测算人均基金筹集标准;新农合基金的筹集,要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支持、集体扶持、个人投入为主的筹资机制,以体现政府的责任意识、集体的参与意识和个人的费用意识。因此,各级政府要重视加大对新农合的投入比例,把以往重视对医疗服务供方的扶持逐步转变到加大对农民群众医疗服务利用需方的支持上,提高卫生服务的利用率,逐步使各级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把建立新农合专项资金制度化。在集体扶持方面,要在村提留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用于新农合;在乡镇集体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鼓励增加对新农合经费的支持水平,有条件的地方争取将乡村医生的报酬纳入集体经济分配范围,使乡村医生的收入与业务工作脱钩,以避免不规范医疗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对新农合的监管

要建立健全新农合管理组织、参保者和医疗单位三方制约机制,规范新农合保险的运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对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行为也要进行规范,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要制订保证资金保值、增值的政策措施,探索医疗费用支付结算的新路子。要积极探索建立家庭医疗账户与大病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方法,把以往基本医疗服务以村、乡为单位改为以户为单位结算,家庭账户年终结余的费用在账户内储存,并转下年使用,超支部分由本户自理。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建立和完善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各乡镇必须按规定要求建立台账。各定点医疗机构坚决杜绝小病大治、大处方、滥检查的现象发生,一经发现,应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健全新农合补助、就诊、结算制度

一是提高新农合门诊慢性病及大病医疗补助。一方面,逐步扩大门诊慢性病补助病种,提高门诊慢性病补助标准,既可以扩大受益面,又能确保农民受益。另一方面,建立大病统筹,对少数患病需医疗费用在10万元以上的农民,每年可以在基金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建立大病统筹基金,专用于大病救助。二是实行“一证通”就诊制度和建立“农医卡”电子结报系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十分发达的“E时代”,在技术上操作并不难,解决好其中的利益冲突问题,有关部门尽快尽早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证通”全国联网,只要病人手持新农合证、农医卡,到哪个地方哪个医院看病都能管用,才能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真正实现新农合医疗便民的民生保障作用。

篇10

根据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处方管理办法(实行)》,制定《处方管理制度》。处方的开具、审核、调剂、保管必须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一、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

二、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具有处方权。注册的执业助理医师开局的处方须经执业医师签字后才有效。

三、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开局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相关规定。

四、处方为开具当日有效。特别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天。

五、处方格式由三部分组成:

(1)前记:包括本院名陈、处方编号、费别、患者姓名、年龄、门诊或住院号、科别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

(2)正文:以Rp标示,分列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

(3)后记:医师签名,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的药学人员签名。

六、处方为四色格式:麻醉药品处方为淡红色、急诊处方为淡黄色、儿科处方为绿色、普通处方为白色。并在右上角以文字注明。

七、处方书写必须符合下列规则:

(1)处方记载的患者一般项目应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2)处方自己应当清楚,不得涂改。如有修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

(3)处方一律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书写。不得使用假药名缩写或写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4)年龄必须写实足年龄,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注明体重)。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须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五种药。

(5)用量一般应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常用剂量使用,特殊情况徐超剂量使用时,应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6)为便于药学专业人员审核处方,医师开具处方时,除特殊情况外必须注明临床诊断。

(7)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应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8)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必须与在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八、药品名称以《药典》收载或药典委员会公布的《中国药品名称》或经批准的专利药品为准。中成药书写应与正式批准的名称一致。

九、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超过3日用量;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