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管理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As a kind of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flexible and convenient, standardized, interconnection one-stop collection edition distribution system,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an meet the various need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upgrade.
关键词: CMS;内容管理系统;网站集群;信息挖掘;站群技术
Key words: 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Web cluster;data mining;station group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232-02
0 引言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进行,很多门户式网站往往不能够及时跟进信息模式变革的步伐,常常需要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来处理信息更新工作;遇到网站扩充的时候,整合内外网及分支网站的工作就变得更加复杂,甚至还需重新建设网站,因此CMS内容管理系统做为一种一站式采编发系统能够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其安全性、高效性、可靠性显得尤为突出了。
1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统一标准和规划 我国很大一部分高校网站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个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均遵循自己的网站建设标准,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并且分布在各个相对独立的服务器中,由此形成的网站重复建设,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并且给学校网站的统一建设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1.2 系统升级更新维护成本高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的是非集中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体制相对松散,各部处与院系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不同应用系统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工作人员开发,个体差异很大。但是由于系统更新和升级的成本过高,造成了许多高校的网站多年都未曾进行过更新换代。
1.3 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和管理 由于缺乏统一系统的规划,在各职能部门的网络、网站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等各方面出现了信息难以交换的问题,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难以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处理。
2 内容管理系统简介
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即内容管理系统,是一种运用服务器端脚本语言对网站的栏目、内容以及模板进行管理和维护的系统。内容管理系统一般都采用数据库驱动,网站内容的更新和维护是通过数据库技术完成,将网站建设延伸为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
内容管理系统重点解决各种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字资源的采集、管理、利用、传递和增值,并能有机集成到结构化数据的商业智能环境中。内容的创作人员、编辑人员、人员使用内容管理系统来提交、修改、审批、内容。
3 内容管理系统的优势
采用网站集群建设,学校主站和院系二级网站将会构成一个整体,不再相互孤立,来访者可以方便地通过门户主站获得统一的信息服务。同时,在内部管理上,实现多站点统一管理、权限统一分配、信息统一导航、信息统一搜索等,消除信息孤岛。提高网站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丰富网站功能、服务和内容,确保网站安全、快速、稳定运行。并且共享共用集群的软硬资源,有效降低投资成本。
高校网站集群建设模式需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联合共建、互联互通;经济实用、灵活方便;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指导思想,这种模式主要有三个优点:
①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应用的网站集群建设能够实现部门网站信息的资源共用,为高校统一的信息交流提供平台。②可以实现信息的互联共通。高校网站集群建设通过站点维护与内容管理权限的分配,实现了管理的集群化,使得网站管理更加规范。③使得信息的维护更加简洁便利。高校网站集群建设降低了对技术要求,让普通工作人员通过稍加学习就能获得有关网站维护的知识。
高校采用网站集群建设模式,不仅能够为网站的各自为战节省资金,还能够解决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通等问题。
通过良好的站群技术平台,便捷地实现网站后台管理维护、栏目管理维护、模板管理维护、用户权限管理等,基于网站内容信息的采集、等能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高效保质地实现网站维护管理工作。
4 CMS系统的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可行性
任何项目都存在不同的风险,此系统的风险主要存在:技术路线、产品选型、市场支持、运维推广及实施服务等方面。
在系统建设工作中,要加强管理力度,强化成果管理和知识积累管理。从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储备备用人力资源。提前进行人员的储备和培养。完善培训机制和手段。与承建方建立系统实施领导小组,明确项目的目标和各自的权限。控制实施范围的变化——形成书面文档、陈述更改原因,待高层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更改。在系统投入使用后,要做到:
①集中建设网站群运营管理软硬件支撑平台,按照“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适当考虑一定的拓展性”原则建设网络硬件平台。②网站群应用软件系统开发。学校主站及各院系、直属单位子站的网站布局规划、个性化页面设计制作与程序开发;现有网站数据迁移到新网站群系统;站群邮件系统升级;考虑到各子站的共通性,建设公用信息交互服务功能。③建设网站群的海量全文检索系统,以方便浏览者快、准、全的从网站群的海量信息中获取想要的信息,提高网站群的信息服务能力。④建设高校内部信息门户,内部需要共享的信息、数据、简报、资料库等,内部门户与网站群系统无缝集成,提供处理网站群的网上咨询、意见建议等交互栏目信息。同时,内部门户将会成为全校内部办公平台的雏形,要提供一站式登陆、信息上报、简报制作、网络资料库等办公应用,将来在此基础上拓展成为校园协同办公信息服务平台。⑤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机制,保障安全。保证系统能够抵抗内部和外部黑客性质的攻击。
5 总结
建成后的网站群平台将以统一的门户协同为来访者提供服务。来访者可以方便地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统一获得信息和服务。实现了统一权限分配、统一导航和检索、消除网站的“信息黑洞”和“信息孤岛”。统一各部门共享共用网站集群的软、硬件资源,共享共用的网站管理系统、互动交流系统。
内容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发挥院系自主性与主动性,在院系子站及时维护的同时,为主站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撑;各院系的信息资源又可充分进行共享;有效整合分散独立的各项资源,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在“学校门户”上就能获得最及时最丰富的信息,并可以获得丰富的多样化的交流与互动。
参考文献:
[1]赵骅,陈晓慧.基于内容管理的网站自动化生成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计算机科学,2005(02).
[2]林罡.基于CMS的中小企业网站建设[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7(01).
[3]蔡海珊.面向高校CMS研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9.
[4]沈云琴,王细薇.基于CMS的高校网站的研究与实现[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08).
[5]李伟利,高宝,许兴.内容管理系统与高校信息化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5).
[6]陈绣瑶.高职院校网站群建设框架的研究与设计[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03).
[7]林三洲.地方高校校园网站集群建设模式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6(21).
[8]徐军,刘.校园网网站群平台建设模式探讨[J].计算机与网络,2008(09).
篇2
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结合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将后勤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利用科学、规范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所以首先必须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内容。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管理应该包含其所有的业务领域,应该覆盖到整个企业的所有部门。后勤信息化建设应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所有共享资源,避免信息过于冗余,同时还要保证各项数据源的准确与唯一。
2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建设
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必须结合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针对日常管理工作的特点,采取结合实际、具体分析的针对性措施,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内容进行制定,根据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其信息系统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电力企业后勤设备、资产管理的数据非常庞大,可采取一室一档的管理模式,管理项目包括办公家具、通信设备等设备的台账信息以及日常运行维护的信息。保证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将设备、房间形象化的展现在管理人员面前,不仅方便对相关信息进行清点和查看,也可提高设备的应用效率,保证各项设备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办公事务管理包括会议、订餐、保洁、预算以及其它综合事务的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日常基本信息的管理、执行过程的管理与执行结果的管理等。信息化的办公事物管理不仅可以实现各项办公事物的人性化管理,还可有效提高后勤服务与管理的效率,强化管理力度。电力企业的后勤安保管理,包括对安保人员、车辆、安保计划等进行管理,从而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生产环境。
3制定完善的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新技术、新项目的实施都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来加以保障和监督。对电力企业而言,信息化管理也是一项新的管理应用技术,所以电力企业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之后,就应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保证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全面落实和顺利实施。对于与人密切相关的后勤管理来说,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提升信息化的落实步伐,还可大幅提升管理的效率,从而使员工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后勤服务信息化的创新管理当中。
4加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运用,是一次历史性的进步,对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将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制定好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同是切实做好实施与推行的办法。电力企业可通过内部办公网络、企业宣传报刊、黑板报等形式,来加强对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工作,以提升职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度。另外,企业还应该对相关的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信息化管理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以便能够更好的应该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后勤信息化管理能够真正发挥其功能。
5结论
篇3
1.1便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与系统化
建筑工程项目由多个子项目构成,不同的子项目管理方式与内容也不尽相同,需要依据不同的层次进行分层管理,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掌握项目的情况变更,了解项目的施工进度。同时还能够实现不同项目之间的并行管理,实现项目总体与项目分部之间的科学化安排与系统化管理,保证建筑项目整体工作流程的规范,形成子项目独立监管运行与项目总体协调并进的发展模式。
1.2为信息化系统平台搭建奠定基础
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搭建是信息化管理发展的更高阶的形式,集合了项目工程管理与团队控制管理在同一平台的信息交流,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降低了无效的人力与材料资源的浪费。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对各个项目中的材料资源、人力配置、工程进度进行分析,建立更加有效快捷的项目规划,保证工程项目的连续运行。
1.3便于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成本的节约
经济性是信息化管理最为明显的工程意义。在建筑工程的准备阶段,便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对工程项目的所有流程、支出成本进行预算与控制,并且是实际实施过程中还能够及时的进行信息更正与反馈,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在项目施工阶段,能够及时对工程耗费成本、市场价格变动与人员流动等因素进行成本管控,降低成本支出,较少浪费,在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2. 建筑工程项目中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管理流程没有统一的标准
通过分析国外的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运用的一些成功案例可以发现,标准的信息化管理流程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相比国外,国内的信息化管理流程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同时在信息的收集、共享与利用平台、手段方面与国外还有明显的差距,有些数据存在重复输入、数据信息落后无法真实反映实际信息等现象,不同的项目、地域之间信息数据封闭,导致信息的流通性差,这些都是信息化数据管理中缺乏统一的标准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发展的主要障碍。
2.2信息化技术应用范围没有普遍性
整体上来看,国内的信息化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传统的管理模式仍然普遍存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管理过程粗放、管理手段落后、管理过程混乱仍然是大部分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信息化管理的运用与普及仍没有达到一定的乐观程度。
国内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应用过程中,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因此,表面上在网络互联与文件传递方面实现了网络化,但对于更深层测的工作流程规范、资源分配与成本控制等内容,仍然缺乏一个实质性的应用。此外,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还受到地域位置与行业特点的限制,经济发展快、水平高的区域,对于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接受程度较高,认识也更为深刻与正确,反之,则无法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推广与发展。
2.3信息化管理机制与系统不完善
市场化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使得不同的建筑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间接导致了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与发展,而工程项目在各个环节的独立性又进一步阻碍了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即便有些区域具有完善的企业发展制度条件,仍然无法促进信息化制度的建立,使得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工作内容与命令传递无法高效进行,甚至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的实施,无法保证施工质量。
2.4专业性的信息化人才缺失
专业性的信息化人才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化管理人才的严重缺失,经常出现一些管理人才不具备专业知识与能力而在岗位上进行管理操作的情况,或者是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与教育的人在岗工作,使得信息化管理工作混乱,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发展,而国内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局限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况,导致国内信息化管理技术无法取得提升,甚至出现了走下坡路的情况。另一方面,专业化人才的缺失使得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能力不够强,无法满足建筑工程项目各个方面的应用。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到计划编制、投资管理、项目进步编排、项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内容,但在目前的这些方面使用的管理软件仍以国外软件居多,国内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只占很少一部分,且应用对象集中在单一模式的业务中。此外,功能模式单一的软件在项目整体运行中还会出现兼容与连接困难的问题。
3. 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方法
3.1统一建筑工程信息系统的构建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内容庞杂,涵盖了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内容,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文本图像、数字报表、编程等内容,各项目之间的交流都建立在这些内容之上,因此,通过架构统一的建筑工程系统,将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分为投资、生产、企业决策、售后服务等多个内容,以此为基础实现各个项目在信息管理系统当中的协调安排。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要秉承收益最大化的原则,以最小的资源付出,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信息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对建设项目统筹安排,依据收集到的信息与国家信息化建设政策与原则,建立相应的信息网络,既能够统筹安排建筑工程项目内容工作,又能够与国家工程信息网接轨,实现工程项目尤其是重点工程项目数据的监测控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3.2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的搭建
在建立统一的工程信息系统之后,便可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搭建系统平台,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该准确涵盖项目各施工方如工程部、监督管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面意见,建立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渠道,保证项目信息的实时共享与稳定传输,进而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与规范化。平台搭建过程相对复杂,涉及办公财务、物资分配、设备管理、工程计划等内容,因从整体框架出发,逐步细化,采用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方法搭建系统平台。
3.3信息化管理意识的提高与专业队伍的培养
专业的队伍是信息化管理能够高效运行的保证,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涉及内容庞杂,且技术更新迭代迅速,因此,提高企业在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应用意识,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并当定期对相关管理人才进行培训,使管理人员掌握最新的信息管理技术,是建筑企业在未来工程项目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还可以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信息化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提升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人才水平。
篇4
论文关键词 地税系统 教育培训 信息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制订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在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教育培训信息数量与实际需求量有差距,教育培训信息质量与实际要求符合度不高,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应该从创新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湖南省地税系统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
一、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理念
(一)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
目前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对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工作人员树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培训中所起到的作用,认识到对税务工作的重要价值,不断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亲身感受到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要使他们意识到,信息化不是单纯的计算机硬件和技术,而是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良好结合,形成人机之间的默契与和谐,在这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强化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意识是推进湖南省地税系统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思想前提。
(二)树立“两个观念”
在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湖南省地税系统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时代需求,树立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两个观念”。一是人才资本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告诉我们,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比物更重要的资源了,当今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要求我们重视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时代,对于湖南省地税系统也是如此。地税系统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把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当成一种长远的高效益的投资,教育培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应该理所当然的受到重视和支持,争取为地税系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二是素质教育观念。新世界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对他们进行包括理论知识、方式方法、技能素养等在内的各方面的教育培训,促进他们的整体性转变。
二、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制度
(一)完善专项经费管理制度
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实际执行与预算不相符合的现象。对于地税系统而言,信息化专项经费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持。首先,要加大对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让工作人员对该制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便于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落实这项制度,同时要构建信息化管理和专项经费管理部门的交流平台,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了解,为共同推进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奠定基础。其次,要完善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例如修订经费支出标准和涵盖的领域,明确费用支出和核算之间的相互关系,严格财务审计和验收的各项要求,并逐渐建立起对信息化专项经费的管理和考核,出台相关的管理规章,将信息化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明确区分开来,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工作中又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二)规范管理流程制度
管理流程是指管理活动中一系列相互关联行为的序列结构,它反映了在某种活动目标的导向下,这些活动的先后顺序、承转关系,制约、推进和输入输出的客观规律。在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新形势新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规范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流程制度。我们要遵循流程最优化的原则,根据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特点和现状以及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分析信息化管理的含义和内容,用信息化建设各个主体的合理要求,来规范信息化管理流程制度。第一,坚持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对整体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增强推进信息化管理流程制度的合力。第二,完善信息化管理流程,促进其简单清晰明了,让工作人员一看就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善于抓住工作中的关键问题,重点解决。将任务分解,然后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使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信息化管理工作。第三,对那些已经出炉并在实施当中的制度,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细化其中的一些规定,明确界定之前不清楚的地方,以此来指导信息化管理工作。第四,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应对措施,建立合理的权力和责任分配框架,明确权责主体和岗位,做到定岗定人定责,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机制
(一)创新组织管理机制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也成为税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税系统的政策也逐渐向该方面倾斜。地税系统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它为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工作提供组织上的基础和保障。组建这一组织管理机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化组织结构;另一个是信息化组织管理者。要设计好信息化发展的组织管理结构,选择好管理者和需要的工作人员,明确各相关部门和岗位的权责和人员。还可建立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从地税系统发展的全局出发,指导信息化管理工作,广泛吸纳社会上相关专家、学者,对信息化建设方案和执行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设计。地税系统也可以考虑成立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网络的运行和维护等等,优化信息化建设的环境等。
(二)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
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评价才能知道。在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客观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设立评价的内容和考核的指标体系,对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对于及时发现工作当中的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是非常有帮助的。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信息的传输与应用,信息的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等,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对信息化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程度、信息化管理的效果、信息化管理的环境建设以及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等进行评价,对较好的人员予以奖励;另一方面,对尽心尽力工作,努力维护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设备的人进行奖励,肯定他们的工作价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创新安全保障机制
目前,湖南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存在网络病毒、黑客等安全隐患,这不利于网络平台的搭建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损坏了信息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要想加强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安全保障机制建设,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建立起信息化安全保障框架,这一框架必须是完整的,结构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将不良的信息挡在外面,它的内容应包括机房、服务器、数据库、网站等方面的安全防御。另一方面,健全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这一管理制度可以为税务工作人员提供行为指导和规范,防止他们因为自身的无知而导致犯错,损害了部门、自己以及他人的利益。它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信息审查、网络操作、电子公告、部门网站、电子监控等方面。
四、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方法
(一)依托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方法方面,我们可依托网络技术构建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考虑采用架构技术,将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业务、工作流程、数据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整理,并利用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搭建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应用平台,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要有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教育培训工作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保障网络基本设施的齐全和高效,购置高水平的软件处理系统,更新和充实系统数据库,对教育培训的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利用网络,将教育培训部门和地税系统的局域网相连接,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和规模,增加各部门之间交流的内容和次数,尝试使用远程数据传送与互动。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分析,利用该分析结果,完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推动该系统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方便用户的使用和管理,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为管理系统和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篇5
关键词:化工企业;设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设备固定资源是其资源的重要组成,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资料。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是企业资源优化利用,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化工企业管理部门在设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方面应该加大研究力度,强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大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促使化工企业设备固定资产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高管理工作质量。
1化工企业设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低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其内部设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应用时间较短,所以,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序较低的显著,不管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方面,水平都不高,还无法完全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的验收、出库、入库等审批及入账,所以信息化业务处理能力不足。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固定资产管理环节中,管理方法仍然停留在手工登记阶段,对于信息化系统而言,也存在无法及时更新的情况,对化工企业设备固定资产的实时状态无法准确的反映出来。(2)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结合不足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在大多数化工企业内部已经实现,信息的共享程度也不断提高。但是在设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方面,与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二者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的问题,导致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及准确性均不高,成为当前化工企业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管理系统应该是财务核算、决算及财务预算等系统之间应该紧密联系的,相互之间应该有效衔接,但目前因为系统之间的衔接不畅,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3)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在进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而言,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相关业务必须要熟悉和了解,同时也需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及操作进行熟悉。但是,在当前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管理人员在信息化技术方面缺乏有效的培训,所以,在化工企业中,目前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缺乏,对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2化工企业设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优化
(1)对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功能需求进行优化在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中,要结合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需求来设计,主要包含的模块有基础数据、日常管理、报表管理及盘点功能等几个模块,在多模块设计中,一般进行整体设计,根据所设计的管理系统对化工企业设备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对基础数据功能模块进行设计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部门、责任人员、部门资料、职责、供应商资料及资产分类等方面的管理内容;在日常管理功能模块设计中,主要从固定资产的领用、借用、入库、维修、调拨、清点、返还及报废处理等方面进行管理;在报表管理模块设计中,主要通过报表形式对固定资产的状态进行展示,汇总固定资产情况,方便决策部门的决策管理;在盘点功能模块设计中,主要包含盘点报表管理及盘点任务管理两个方面内容。(2)有效结合财务信息化管理与设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在设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实现过程中,要加强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二者应该协同建设,促使化工企业在内部管理及信息共享方面实现高效利用。在实践过程中,特别要重视设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预算编制及决算系统之间的结合。在与此类子系统相衔接的过程中,做好化工企业设备固定资产的情况分析、申报审批、资产数据统计、资产收益分析及资产账目核查等工作,几个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提高了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效率,保证了化工企业设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中,对固定资产能够动态的、及时的进行调整、分析及把握。(3)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加强管理为促使化工企业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要从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技术素养等方面加强培训,使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真正具备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涉及到中线资产卡片、条码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应该针对性的对管理人员加大信息管理手段、方法的教育与培训,使管理人员在面对信息化管理系统时,能够从容应对,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来说,要学会对信息数据库进行充分利用,对固定资产管理运营方面的知识能够准确的获取与分析,同时也应该从自身的管理职能出发,对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的功能、结构等准确进行分析,确保化工企业设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质量的提升。同时,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并加以利用,也是当前化工企业设备固定资产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3结语
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化工企业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提升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于化工企业而言,为了提升自身在设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应该对当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管理水平的因素,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控制,才能促使化工企业设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武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办法[J].财经界(学术版),2015,16(14):61-62.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08;TP315
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实验室在学校计算机实验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面临着学生上机时间过长,实验室开放范围广,软件系统混乱等。所以,做好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实验室资源的合理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1 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实质和目标
1.1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实质
计算机应用实验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它为使用实验室教学的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简单有效的教学新方法,给学生带来开放逼真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能力。依靠信息技术,信息化管理应最大限度的使师生能够利用便捷的实验室资源,在开放的信息化环境中进行高效系统的教学与学习。
1.2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加强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的管理方案,通过整合实验室各种实验资源,最终达到实验室系统化、秩序化。同时提高学生信息化管理能力,掌握信息化管理知识,使实验室信息建设管理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效有用人才。
2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和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在教育改革下,计算机应用实验室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现状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首先,很多学校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采取聘用专职人员的方法对实验室进行信息化管理。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当面临多种问题出现时不能应付全面,这就会造成计算机设备使用率降低。同时计算机实验室需要定期维修保护,面对庞杂的信息系统,仅靠人力是不能完全检测到问题的。正是这种简单的操作措施使很多计算机设备得不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其次,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完整是信息化管理的前提,然而学校对计算机实验室的资金投入较少,实验室硬件设施不完备是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大不足。针对出现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这就需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方法,以及增加对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资金投入。
2.2 师生上机实验时存在问题
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为师生提供方便的同时,但也受到师生上机时带来的问题。由于师生自身信息化管理知识的不全面,这样对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就会造成紊乱无序。首先,教师利用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网络上课程安排、课程调整、课程设计、实验内容及要求、布置实验任务等,大容量信息的不断,这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造成很大压力。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删除过时的信息,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容量。其次,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上机时间过长、对设备信息系统的破坏、设备设施的紧缺、课下自主学习受到上机实验课的限制等,这也是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3 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3.1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着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是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实验教学中的受教育对象,在学习中是主体地位。师生之间互动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实验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管理中,包括资源的搜集整理、实验数据的计算整合、实验任务的安排发放、课程管理和调整等。其中,实验教学的互动,实验课程的设计、安排与反馈是实验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地方。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发送学习的资源、学习的目标、布置的任务,学生通过信息网站进行下载,开始实验的设计与解决实验的检测,并及时的向老师反馈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以方便老师在下次的练习任务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安排不同的实验内容,从而提高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学质量。
3.2 增强实验学习效率
计算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可以使学生在校园网络中搜索大量的可利用资源,能够在模拟情境下开展学习和训练,让学生能自身体验到逼真的实验情境。学生在校园网上进行试验操作,或是在实验教学中体验学习教学内容,这都属于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的实验学习。模拟训练情境的实验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它以声音、动画、图片等形式呈现,生动有趣的展示出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可以在学习资源上广泛的运用,情境模拟中得到有效的训练,这节约了时间和财力,也增强了实验学习效率。
3.3 深化实验管理系统
计算机实验室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是保证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迎来的还有电脑病毒、黑客的侵袭。学校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加强系统的防护安全措施,避免受到木马等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在校园信息网上的系统,对要的内容进行审查,对信息的筛选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关于大量学生需要上机操作实验,而学生有时盲目下载的系统会干扰管理系统的稳定性,这就需要提高学生实验管理水平。然而学生的大量流动性,给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管理困难。不过我们可以采取学生上机需要使用自己的校园卡,这样可以规范学生上机的时间,也可记录上机的记录,便于迅速解决突发问题。
3.4 完善实验室监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管理是学校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计算机设备包括路由器设备、主机、音箱、电源等,这些是承载信息传播和运输的硬件设备。学校应对这些设备做好保护工作和定期维护工作。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园网络的设备管理子功能模块,进而更方便的管理计算机实验室设备。
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科学的评价管理系统是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与分析是管理部门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包括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设备的使用率分析、设备的消耗率、实验器材的成本与维修率、设备软件的安装分析等部分。对实验室信息化的评价与分析,可以全方位了解管理人员及设备的工作情况。
3.5 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开展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指令可以控制学生的电脑显示内容,也可以对学生使用电脑的情况进行监督。这样有利于教师上课的同步进行,也对学生学习实施了监督与指导。另一方面,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人员还可以对整个实验教学进行监督,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安装网络教学软件,在教师上课的同时,学生的电脑同步显示教师所讲的内容,教师可以收取作业、传输学习资源,学生也可以在自己使用的计算机上签到、提交作业和反馈意见。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总结
通过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能够使信息资源得到最优整合共享,还能保证工作便捷有效的顺利展开。在以后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最大限度的采用信息化管理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管理方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容.试谈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6):20-21.
[2]冯百胜.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1):07-08.
[3]王蕴珠.关于计算机实验室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4):13-14.
篇7
【关键词】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研究;实践
众所周知,税收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对企业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不能妥善管理,便会引起一系列的财税风险,极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如何提升企业财税管理水平,是避免税务风险以及确保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以下就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综合分析,以供参考。
1.当前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据目前而言,利用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手工填报等形式来完成企业财税管理工作的情况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并且在管理过程中过度依靠财务人员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在企业财税管理过程中,未能与业务环节形成有效联系,这也是当下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2.2 财税风险日益增加企业财税风险的增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财税政策也发生了相应地改变,由于一些企业缺乏统一、整体的操作细则,促使企业与税务等各个部门间出现理解偏差。如此一来,便会增加财税风险的发生几率。第二,在宏观政策环境下,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因不同区域和时间会产生一定的区别,继而增加了企业财税风险。
2.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研究
2.1 核心理念分析
在建设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中,应以科学思想为基础进行建设,以此而形成正确、有效的财税管理体制。鉴于此,需做到:第一,促进企业财税管理口径及财税管理机制的高度统一,为今后企业财务数据检查提供有利的条件;第二,以提高业务处理水平为前提,建设税务评估模式,加大财务事项的管理力度,同时加强财税信息化管理与业务环节的联系。
2.2 功能框架分析
财税信息管理系统包含了企业财税管理工作的全部细节,其主要在完善财税管理系统标准的基础下以及在相关法规的引导下,进行税种、税费、登记和总结纳税事项等工作。财税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纳税申报表模式,可向税务机关进行税款缴纳的申报。具体而言,该系统不但能积极预防财税风险,还能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计划,进而确保企业财税管理水平的增强。
2.3系统管理模式建设分析
(1)纳税系统的建设。总共包括4个方面:第一,纳税主体内容的统一。该项内容的建设主要依据税务登记证上的信息进行确定,涵盖了登记类型、结构内容等各个方面。第二,税种管理内容的统一,包含了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增值税等相关内容。第三,税务分类信息的统一。增值税包括了销项税和进项税,根据业务类型划分后,销项税分为销售电力、销售材料等内容,进项税分为购电费、固定资产等内容。由此可见,在明细分类的保障下更有利于完成财税总结。第四,税费计提规则的统一。确保企业财税管理口径与税费核算方式的统一,可最大程度的满足财税管理的工作需求。
(2)日常业务管理。第一,税费计提管理。综上可知,财税管理系统要求税费计提规则的统一,不仅规范了税费计提业务,还统一了各类业务的处理标准。同时,在完成税费计提后,财务核算系统会与之相互衔接,并自动生产具有法律规范的税费计提凭证。总之,通过设置税费计提模板,一来为财务核算工作提供更大的便利,二来确保业务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为往后的税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二,自动完成涉税信息的采集。通常情况下,借助数据集成系统,自动采集其他部门的涉税基础信息,包括土地、房产等信息。另外,集成完毕后,在税务人员管理及维护下,保证涉税信息的完整性,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实现与业务信息的统一,积极避免财税风险。第三,在线管理发票信息。在财税信息化管理中建设发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企业对发票各类事项的全程管理,包括购买、取用、作废、使用状态等内容,进而方便企业集体缴纳税款,为税务检查提供有力的支持。第四,纳税申报表。建立纳税申报表系统,不仅可以完善纳税申报过程,确保涉税信息的准确,还能规避财税风险,进一步实现税务查询功能,从而提高企业财税管理能力。
(3)税收分析与评估模式的建立。利用财税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税收分析指标系统,有助于生成完整的业务数据报告。同时,通过纳税评估模式的建设,能够及时发现财税风险,另外经过调查及核实之后,可针对即将形成的财税风险制定出积极的解决策略。
3.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以我国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在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下有效增强了企业财税管理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费业务的在线处理。涵盖了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增值税等日常业务,同时对企业的税费缴纳、申报等工作环节进行了规范性的检查,很大一方面提高了各项日常税费业务的处理水平。(2)纳税事项的电子化登记处理。通过电子化登记处理,除了能自动登记纳税事项之外,还能有效弥补人为登记所带来的不足,从而促使企业顺利开展纳税调整工作。(3)纳税申报报表数据自动化处理。综上可知,财税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纳税申报报表模板的建设,可从税务系统中自动获取申报数据,继而完善了纳税申报工作流程,确保申报数据的准确性。⑷税务分析指标系统的生成。这一系统的生成,在详细分析企业涉税指标、及时发现涉税指标异常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4.结语
综上所述,财税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因此需要企业加强财税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重视度,从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志壮.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模式[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26):2021
[2]肖扬.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05):156
[3]张红梅.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5(06):132
[4]李晋.简析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5(09):2627
篇8
关键词: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思路
中图分类号:E2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前言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之间的融合显著推动了财务管理的进步,成为现阶段提高管理水平的突破口。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在军队财务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并对原有管理方法进行革新。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军队财务管理水平造成影响。由此可见,开展有关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一、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互通性差
有学者认为,互联互通性差是我军财务信息化管理中的重点问题[1]。从我军纵向财务信息化管理结构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整个财务信息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各自为政”,财务信息之间的交流不彻底,导致很多关键的财务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在这种情况下,军队财务信息化水平无法继续提高。例如在输入有关财务管理信息数据中,对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往往不能直接传输,还需要进行转换之后再进行手动输入,严重影响了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效率。
(二)财务信息化管理方法落后
当前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证明我国军队财务信息化系统已经走上了正轨[2],尤其是近几年抗灾抢险、演练演习等,军队财务信息系统在保证物资运输、资本投入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这进一步说明了军队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成绩。但在实际上,我军在财务信息化管理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当前军队财务计算依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纸质单据,信息系统在数据传输之间的优越性始终没有得到进一步体现,并且随着未来战争的发展,这种人工传递纸质结算单据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未来战争的要求。因此,财务信息化方式方法落后,应该成为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新形势下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思路研究
(一)加快推M军队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
在当前工作中,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财务信息管理的要求,军队在财务信息化管理中,应该进一步推广具有良好互通性的信息软件,进而有效解决传统财务工作中存在的数据传输质量问题[3]。
例如,在报表上所传达的各项功能应该严格按照子系统规则进行明确,并保证子系统数据库更新具有实时性,确保能不断强化军队信息系统工作水平。同时,军队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设置中,需要保证信息系统的台化,在保证必要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还应该增设保密软件,以保证军队财务系统资料安全。因此在当前工作中,军队要积极与国防高校保持联系,坚持相互协作的理念,联手研发适用于军队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依靠局军事院校为军队信息化系统提供智力支持,实现军队财务管理资源优化配置,更好的满足现代军队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优化财务信息化管理方法
针对当前军队财务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在当前财务信息化管理中需要积极优化管理方法,主要措施包括:(1)对于资金突发问题,应该设置资金安全应急领导小组指挥各项工作,并将保证信息安全、平稳解决资金突发问题作为小组工作的重点。(2)在应用财务信息系统中,要做到平战迅速转换。在战时,能依托信息系统的性能,快速汇总有关军队财务管理的信息,并将重要信息快速上传至管理部门,为保证战时财务需求提供保障[4]。在平时,应该严格按照战时财务管理标准控制工作,通过信息系统初步建立战时预警机制,确保能及时发现在军队财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在新形势下,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内外部环境都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要求在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中,能做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为军队信息化管理提供新鲜血液,保证财务管理团队工作质量。
一方面要重视培训,时刻以信息化的角度培训财务管理人员,鼓励管理人员通过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同时在教育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创新,时刻紧跟时展潮流,在内容设置中,应该以计算机基础教学为基础,相应的开展财务和信息化技术、财政与金融技术方面的教学,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使其能更好的满足未来军队财务管理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渠道,利用地方学院多年教学经验,鼓励军事院校开设有关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课程,加强相关知识教育,为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撑。
三、结论
在新形势下,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工作中,要积极转变工作方法,加快军队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保证军队信息化财务管理水平能达到预期,为提高军队财务整体质量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齐麟.新形势下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探析[J].商业经济,2013,13:81-84.
[2]李恒峰,可遥,张永.新形势下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7):202-203.
篇9
(一)高校保密工作的内涵
1.教育考试方面
高校教学考试类型多样,考试内容庞大。高校在教育考试保密工作处理的过程中对考试试题、试题答案、命题人员等保密元素进行处理,围绕上述部门及人员开展保密工作。
2.科研项目方面
该方面的高校保密内容主要包括高校承担的高端科研项目基地、科研项目人才、科研项目成果等。科研过程中部分专家或教授有时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当其涉及科研核心内容时也会成为人员,列入保密工作范围内。
3.党政工作方面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党和政府机关下发的保密文件,这些文件存贮在高校机要室、档案室中,对党政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党政保密工作的重点。高校部分专家、教授参与机要党政工作并了解到高校党政机要核心时,这些人员也会被列入保密范围内。
4.高校内部机密方面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内部机密,如高校自主评测试题和评分标准、学校领导考察状况、学校工作评价材料、财政机要等。上述内部机密一旦泄露非常容易导致学校运行风险上升。
(二)高校保密工作特征
1.保密工作幅域较广
高校保密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国家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知识传输、体系服务等多个方面。在上述过程中高校保密的内容大大增加,保密环节复杂多变,加大了保密人员工作的难度。高校保密工作需要对威胁到自身安全的因素进行全面控制,从各项资源、部门、人员着手,形成层次化管理,工作内容体系庞大,结构层次多样,保密工作具有非常高的广泛性。在上述过程中即使微小的环节出现失误,都会造成保密工作效益大打折扣。
2.保密工作要求较高
高校在日常教学和工作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形成内部资料的外泄,这种资料的外泄很容易造成学校安全性降低,导致学校安全环境受到威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机要文件、资料已经由传统形式转变为移动存储介质存贮,存贮的安全性大大降低,泄密的可能性逐渐提升。在上述时展下,提高高校保密工作要求,强化保密工作效益已经势在必行。当前高校保密工作已经由传统单一保密方式转变到多种保密方式并用,要求保密人员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加强保密效益,不断更新保密手段,形成新时期的保密信息化管理体系。
二、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一)人力资源为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不仅为各个行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人才动力,还为自身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校各个专业人才共同参与到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由专业人才共同设计、共同开发、共同构建,形成了完善的保密系统。上述过程中人才优势为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高校保密人员具有非常高的文化水平,可以顺利完成信息化管理建设,在原有保密工作基础上加入信息化管理元素,保证保密工作效益。上述保密人才为开发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非常优越的辅助条件,对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优势让高校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保密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上述科研人才、专家学者等优势人才通过利用各项资源开发出了完善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和系统,为高校保密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专业构建为信息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构建需要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数学专业等作为支撑体系,由上述专业知识作为体系构建基本内容,提升保密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这些专业学科在社会范围内很难集中在一起,而高校却为其集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高校的教学体系包括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这些专业涉及国家发展的各行各业,内容非常广泛,例如计算机专业、物联网专业、通信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等。高校各个专业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专业间形成良好的融合,在保密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时可以高效地融合在一起,提升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益,为信息化管理创造条件。除此之外,高校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可以将各个专业先进的科研技术结合,有效降低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构建过程中的失误,大大提升体系的构建效益。这些专业经验也正是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构建的优势。
(三)平台发展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机会
平台发展主要是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科研知识或科研体系构建的结构平台。当前高校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作科技研究,或与国内外领先专业领域进行科技交流,这些科研知识或科研技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提升了高校的科技水平。在上述知识平台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在构建自身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体系中愈发得心应手。上述平台中的科研课题、科研项目、科研知识、科研设备等资源对信息化管理的开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平台资源将保密工作与信息化管理协调一致,从根本上实现两者的互利互惠,达到双赢。平台发展过程中的各项资源为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开展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为其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机会。
三、高校保密工作中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信息化保密制度
在高校保密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保密人员要从制度着手,依照信息时展状况,制定对应保密体制。
1.建立保密组织结构制度
高校要依照自身状况,合理设置保密组织结构,由保密委员会人员对各级保密工作制度进行订制,形成系统化、规范化保密体制;高校要选取固定保密工作人员,在组织结构制度上形成专业保密网络体系,在体系内部形成定向组织网络制度。上述制度建立后要确保保密人员签署保密责任书,对保密工作进行责任划分,完善制度系统,保证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建立健全的保密法规
高校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保密法律法规及高校保密工作规定形成良好的保密工作规章制度,要依照保密工作内涵对工作范围内的各项制度进行明确,形成完善的管理条例;要对保密工作中的各个流程进行明确规定,尤其是在保密资料保管和销毁的过程中,要建立与高校发展相符合的体系制度,形成特色保密体系。
(二)构建信息化保密系统
1.构建保密知识考试系统
高校保密工作管理构建的过程中要首先对教职工、科研人员等人员进行保密知识考试,由保密知识考试结果选取专业的合格的保密人员,实施保密监控,提升保密工作效果。传统保密知识考试系统构建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纸质试卷对人员进行考试,考试方式较为单一,考试内容涉及面较为狭窄,保密工作教育和考试效果并不理想。在信息化保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要利用信息化工具,开发新型的保密知识考试体系和教育体系,在原有知识考试系统基础上增加信息化途径,改善考试质量。上述信息化保密考试系统构建时可以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提升人员对保密工作的兴趣,在信息化环境氛围下,提升人员保密意识;可以在纸质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考试,由专业人员对真实情景下的保密工作进行判断、分析,提升信息化保密考试的应用效果,增强考试的实用性。高校要不断开发新型、优质的考试类型,提升考试体系的个性化和适用性。
2.构建人员、设备管理系统
人员、设备管理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先明确人员、设备范围,保证保密管理系统能够包括全部人员和设备。传统人员、设备管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纸质类文档进行记录,通过纸质表格完成人员及设备的控制,对各项保密信息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操作效益低下,非常容易出现误记、漏记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保密工作效果。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通过新型管理系统,以计算机或移动存储器等作为媒介,对各项信息进行处理,提升了信息的保密效益。在上述体系中高校信息化软件系统可以对保密信息实时处理,计算效果得到本质性改善,系统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完全符合高校信息时展需求。在人员、设备管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要开发软硬件资源,对保密知识、保密技术进行应用,提升保密系统设计效益。高校要在设备生命周期内实施全方位控制,对设备的审批、修护、报废等操作进行全面管理,将管理操作落实到设备的各个时期,防止泄密。
3.构建保密内容定密系统
定密系统是高校保密工作落实的关键,可以明显提升高校保密工作管理效益。在信息化定密系统确立的过程中,高校要在原有保密工作基础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各项保密信息进行采集,要保证保密信息与高校保密内容一致,从而提升定密工作的准确性。信息采集完成后,高校要建立数据库,依照当前保密工作中的密级的指南细则和条款,将采集信息录入数据库中。保密人员要对上述数据库进行指令控制,通过建立密级初始意见及准则,由处理器和运算器完成对数据库信息的处理和定级,对保密信息的密级进行明确。保密内容定密系统的构建对提升保密工作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述密级内容下,保密工作可以无须进行复杂的咨询及调查,只依照密级状况及环境状况就可直接开展,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保密内容定密系统的构建还提高了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的质量,从密级重点着手,解决保密中的关键问题,脱密期控制效益大大改善。
(三)细化信息化保密技术
作为保密工作体系的基础,保密技术直接影响着保密信息的保密质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安全系数。高校保密工作内容非常复杂,系统涉及范围较广,单纯进行常规保密技术处理根本无法满足信息时代需求。因此,在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要丰富信息化保密技术,将各项技术交叉融合,从根本上提升保密控制效益。高校要引入先进保密设备,及时更新保密手段,保证信息化保密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可靠性。高校需要建立自身信息安全监督体系,通过网络内容安全监督及秘钥技术对校园网络进行加密处理,防止外部入侵导致的保密信息泄露状况。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与其他保密工作机构形成良好联系,不断更新保密设施,提升系统安全性。
(四)细化信息化保密检查
在实施信息化保密检查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要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合理利用,要加强信息化监督。高校可以在保密机要部门设置自动监督控制系统,通过联网监督,实现各项保密设备或资料的保密检查。信息化保密检查的过程中要保证保密检查的严、细、全,从重点着手,逐渐拓展,提升检查的质量,要从保密工作制度内容出发,对保密系统结构和保密技术进行分析,对上述内容安全系数进行明确。高校要在重点流程设置,完善保密检查设施,设置保密载体对各项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处理,从根本上落实各项保密工作。一旦发现保密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保密人员要及时实施相应措施,对设备、技术或系统进行改善。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
一、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信息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方便信息需求者进行科学的检索和查询,对了解企业养老保险的档案动态信息而言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在现如今企业养老保险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问题。例如,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对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认识不全面,没有充分掌握相关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操作方法,对养老保险档案分类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这就导致了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者能力不足,对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长久发展而言产生诸多负面影响[2]。
(二)档案管理安全性相对不足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企业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虽然可以更好地集中管理企业养老保险信息、深度贯彻信息化管理理念、提升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效率,但在实施信息化方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差,档案管理的相关信息缺乏科学的维护和保护,信息泄露问题比较严重。一部分档案管理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缺乏良好的信息安全维护理念和保护意识,只要有信息需求者以及企业信息查询审批流程不严格,档案管理工作者就会提取出有关信息,严重扰乱了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于各类档案信息的安全性维护缺乏有效管理。
(三)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对于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的科学应用,还需要经办机构拥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在现代化背景下,我国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薄弱,这是影响档案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例如,部分企业在进行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时会应用到信息化技术,所使用的相关电脑设备比较陈旧和落后,电脑中的软件功能也存在着滞后现象,导致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所以,在今后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操作中如何优化企业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成为社会保险经办面临着的核心课题。
二、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培训,促进档案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培训作为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核心内容,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者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推进中,相关档案管理工作者不熟悉信息化操作,对于档案信息缺乏科学的分类和整理,严重影响到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所以,管理人员上岗前一定要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围绕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要求和相关内容加强培训,让档案管理工作者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并熟悉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相关操作流程。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培训工作,不断促进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这对于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3]。现如今,高素质管理人才已成为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力量,在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需在人员培训工作方面给予科学的管理。
(二)做好档案信息安全的维护工作企业养老保险档案记录了参保人员有关养老待遇的各种信息,确保档案安全极为重要,安全问题是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不断加强企业养老保险的档案信息安全维护,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价值和功能。因此,企业养老保险的档案信息化管理需积极强化安全维护工作,加强对各类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树立良好的信息安全保护观念,不断强化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在档案管理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不随意泄露养老保险档案信息。优化信息查阅审批流程,对于需要获取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的个人或者团体,需要严格依据《档案法》《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提交申请报告并阐述自身获取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的主要用途,然后进行依法依规办理。
(三)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建设中需投入一定的资金,以加强对档案信息化的科学管理。社保经办机构可从档案信息化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两方面着手,不断加强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信息化管理,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购置新型计算机设备,并聘请专业的平台开发公司开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管理网站或软件,社保经办机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者可通过平台或软件定期更新社会保险相关信息,让广大职工了解最新的养老保险信息,从而为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管理水平提升创造优质条件。这一做法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维护信息安全性避免档案信息泄露,另一方面还可以满足广大参保人员对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的需求[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