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诚信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诚信制度建设

篇1

然而,在刚迈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我们突然发现,国人推崇几千年的“诚信”,竟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稀缺资源;有几千年诚实守信优良传统的我国,在经济领域仍是“非征信国家”。如何加强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现状

面对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市场,面对不断发生的注水猪肉、黑心棉、毒米毒酒毒粉丝等恶性事件,面对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造假”、“注册会计师帮助造假”等事件的频频发生,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缺失诚信的行为随处可见。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制假贩假;在经营过程中低毁竞争对手、三角债拖欠(据估计,目前全国三角债已经达到1.5万亿元)、逃废债务、做“虚假广告宣传”(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当今所有的企业广告中仅有62%是真实、可信的)、做“虚假财务报告”、盗窃他人商标和知识产权;在交易过程中尔虞我诈、不守契约。企业没有树立起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经营理念,失信行为甚至成了个别企业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

据有关专家保守的测算,我国目前每年由于企业的失信行为造成的损失高达以刃0多亿元人民币,这包括3个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金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等。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企业平均无效成本(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等)占销售收入的14%。同时也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经济合同大约有40亿份左右,但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经济合同带有欺诈性,合同的履约率也仅在60%左右。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

近年来,经济生活中企业失信行为越来越广泛、情节越来越恶劣,这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是加快我国企业的诚信制度建设

二、构建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设想

我国已经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外市场上我国企业将面临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构建势在必行,而且是刻不容缓。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构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建立企业失信惩罚机制。企业诚信建设必须立法先行,完备的诚信管理法律体系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稳定和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发生的前提。我国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法律制度,制定出一套完整、规范的企业诚信管理法律体系,以法律手段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对失信企业及企业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在立法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坚持公正严格执法、加大执行力度,使得法律真正成为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追究债务人违约侵权责任的有力武器。

2、加强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诚信建设。诚信建设应当“从上做起”,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在诚信建设中应起表率作用,加强自身诚信、廉正建设,取信于民。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要真正转移到社会宏观调控和为企业诚信建设提供服务上来,不能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第二,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按诚信原则公正行事,并对企业诚信建设加强监管与指导;第三,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要提高政务和社会信息的透明度,保证公共信息向社会平等开放,为企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四,应当加强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所有公职人员的廉正建设,树立廉洁奉公的公务人员形象。

3、加快我国企业诚信信息系统建设。企业诚信信息资料的建立、开放可以为企业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我们应依照WTO的基本规则和国际通行惯例,借鉴发达国家不同形式的信用征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实现企业与银行、工商、税务、质检、公安、司法、海关、证监等职能部门和各类行业组织、协会及商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我国企业诚信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企业征信数据的开放,并通过网络技术随时跟踪企业的经营动态,及时将各企业诚信资料向整个社会公开披露,让诚信经营的企业畅行天下,让失信的企业无立足之地。 转贴于

4、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应收帐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重要客户、大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征信和管理,它是企业正确筛选客户、合作对象的有力保证。现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信用管理非常重视,在企业管理十几项内容中,赊销与信用管理排在企业管理的第一位,然后才是战略目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目前我国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引导企业重视并开展信用管理,首先要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信用风险意识;其次要引导、帮助企业建立由信用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和信用管理专业人员组成的完整的信用管理系统,在经营过程中依靠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

篇2

关键词:保险业;诚信文化;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28 -02

当前影响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诚信的缺失,必须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在保险企业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以形成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真正实现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1、诚信文化离不开制度建设

在企业中,我们需要关注两大层面的内容:一是观念层面;一是制度层面。观念和制度,都是我们无形文化当中的重要构成,诚信文化离不开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和观念的培育是我们诚信文化和文化规范的基本内容。那么观念的更新,是诚信文化的前提。

中国自古就有诚信守信之说,从古至今,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走得远、飞得高的企业,没有一项是建立在无诚不信的沙滩上,诚信体现了最基本的道德理论和法律意识,是整个行业维系的基础。因此当道德观念发生碰撞的时候,道德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用制度来规范。

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倡导包括“明礼诚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明礼诚信的倡导又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道德具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表现为不同的道德境界,是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道德作用赖以发挥的保证。道德建设要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允许一定的多样化、先进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等关系。综上所述,诚信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现。

一位营销伙伴说,诚信是现代企业的黄金品牌。时至今日,许多知名企业已经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例如,海尔的高层管理者将不合格的冰箱砸掉,就是要实现对市场、对消费者的承诺“决不让一件不合格的海尔冰箱流向市场”。他认为,“诚信”是品牌,也是无形资产,但诚信的建立离不开制度的建设。

2、企业诚信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并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确立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企业“诚信”缺失,危害将很大,会直接影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许多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因为诚信缺失,致使企业品牌一夜倒塌,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最基本保证。

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但是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是万古长存的,它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一位其他行业的朋友在谈到诚信话题的时候,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伦理观念已深入人心,对其再赋新意,让其再植灵根,对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是大有好处的。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道德规范和开展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中。

营销伙伴们认为,诚信是企业营销文化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和准则。诚信是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诚信可以使企业赢得忠诚的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诚信经营可以使企业赢得更多客户。

诚信文化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良好的信誉可以给企业带来现实的经济收益。保险企业只有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诚信理念,才能拥有比较广泛的、忠诚度高的客户群,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专家认为,如果保险企业缺乏诚信理念,在经营活动中损害了客户和消费者的利益,虽然短时期内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从长期利益角度来看,它是一种自我毁灭。可以说,诚信理念是企业存亡与兴衰的试金石,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3、让诚信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准则

“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那些践踏诚信的人也许能得利于一时,但终将作茧自缚,自食其果;那些制假售假者,或专靠欺蒙诈骗者,则往往在得手一两次后,便会陷入绝境,导致人财两空,有些甚至锒铛入狱。在现代经济社会,即使一个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有誉满全球的品牌优势,建立了很好的销售网络,并且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高学历的管理者队伍,但如果它在财务报表、商品、服务上做假,欺骗商品客户和投资者,丢掉了信用资本,产品就没有人买,合作者和客户没有了,所有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企业必然会陷入困境,并最终在市场中消失。因此,诚信确实是做人、立业之本。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从自身做起,恪守诚信,让诚信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准则;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绚丽多彩,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职场无小事,轻诺必寡信,重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因为他都是在积累你的“品质大厦”,有两三块砖头质量不过关,就可能导致大厦倾斜的危险。

人在职场,七分做人,三分做事。人际关系是职场的根基,否则即使你是靠技术求生存的人,没有和团队的精诚合作,孤军奋战,在现代职场想成功是很困难的。大家知道微软的几乎所有软件和系统都不是某个人的独立作品,都是团队的力量,尽管大家作用不尽相同。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任何本领都是空中楼阁,无法真正创造财富和价值。

篇3

关键词: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一、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迫切需要。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也必然走向信用经济。市场化改革与企业诚信建设这两个过程应该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企业信用缺失不但妨碍市场秩序,影响经济增长,而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市场经济采取自愿平等交换方式,是一种形式平等的经济。要实现平等性,除了法律赋予每个市场主体平等权利外,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市场主体之间能以诚相待,诚信交易,任何一方的欺诈都将导致交易关系的最终消亡。同时,市场经济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信用经济。信用制度的产生,大大拓展了资本的空间,也加强了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联系。没有诚信原则就没有市场经济秩序,就没有市场经济效率,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的生命力。“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既是千古经商法则,更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内在要求。

(二)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措

施。政府公信力指的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孔子在《论语・颜回》中论述道“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认为“信”比军队、粮食还要重要。战国时的商鞅,“徙一木棍而赏重金”是诚信,他的“非常之举”为变法革新鸣锣开道,从而打下了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基础;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导致了西周灭亡。中国自古“以吏为师”,政府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到其自身形象,还会成为普通群众做人做事的标准。一个恪守诚信的政府,其所作所为为人民所信,政策实施时面临的干扰和阻力也会减少许多,政务目标更容易实现。推进政务诚信体系建设,就是要求政府说话办事都要“言必信,行必果”,如此方能提升政府公信力,保障政务畅通和人民利益。

(三)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诚信友爱是人际关系和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灵魂。中国的传统文化充分重视诚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价值。诚信,包括两方面的含义,“诚”即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做到表里如一。否则,欺名盗世,自欺欺人,会导致个人内心的失调和人格的分裂,人际关系紧张,失去友情,成为孤家寡人。“信”,主要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讲信用,遵守诺言。孔子极为重信,他强调做人要“言必信,信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若不讲信用,就无法做人行事。在诚与信的关系中,诚是信产生的基础和原因,自己以诚待人,必然获得他人的信任。同时,信是诚的具体表现,信体现诚。在社会中生活,只有将自己的真实展示给他人,才能够嬴得他人的信任,才能够彼此信任。诚信是双方是全社会的,每个人诚信的总和才构成社会的诚信,人际信任能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当前我国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一)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1)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现象。2012年《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国内99.5%的人遇到过造假,78.8%的人认为造假已成中国之痛。1)在产品信用方面:一方面是这些年虚假的广告宣传让人眼花缭乱,屡屡上当。另一方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各种制假售假手法花样百出。毒大米、毒瓜子、泔水油……假冒伪劣正困扰着每个人的生活,不敢吃、不敢穿、不敢行、不敢住。2)在商业信用方面:这些年各种商品流通过程中、经济交易行为发生过程中,坑蒙拐骗行为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法宝”,合同诈骗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毒瘤,还有各种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经营者之间的拖欠赖账、偷税漏税、走私骗汇等。3)在金融信用方面:对企业没有信用纪录,对银行没有信用考评,对担保没有信用评估系统,对政府没有失信惩罚规范。一些服务性中介机构如会计审计、评估监理等领域除了服务质量低下以外,还常常违反独立、公正诚实的基本职业道德。(2)党政机关存在的失信于民现象。1)言辞失信方面。公务人员在会议、媒体上或接触群众等公众场合的言不由衷,言而无信和表里不一。比如在群众面前随意承诺表态,但回去后忘得一干二净。2)规范失信方面。部门性或地方性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导致规范性文件不公开,促使暗箱操作、地方保护主义的泛滥,导致行政执法的违法执法、多头执法、野蛮执法和滥罚款、滥许可、滥收费、滥检查、滥强制的现象,导致使国家法律法规失信于民的恶果。3)合同失信方面。行政合同的行政方随意单方面变更合同。政府本该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社会和商业诚信的监督者,却成了失信源头。4)执法失信方面。行政执法机关在具体执法中不公正、有偏私、不当联接和自己不执行执法决定。5)监督失信方面。监督机构和人员怠于监督、不敢监督和监守自盗的现象突出,表现为监督者出于各种权重考虑的“老好人”现象;碍于被监督者的背景强势的不作为现象;监督者滥用监督权而的监守自盗现象等。(3)不诚信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表现。1)在职业生活领域。敬业精神与诚实劳动在相当部分人中失去以往的崇高价值,像足球的“黑哨”、招标评委收钱评标、记者收取矿难“封口费”等等。2)在个人生活领域。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还有各种形形的假机构、假警察、假工商等假公务人员,甚至假新闻、假婚姻、假文凭等等。

(二)诚信缺失的危害。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导致人们对什么都失去了信任,对企业失去了信任,对人失去了信任,甚至对国家都失去了信任。诚信缺失加大了社会运转成本,失信者需要支付“伪装”成本,守信者需要支付“甄别”成本,公众需要支付“搜寻”成本,而社会管理者为遏制失信行为则须支付“惩罚”成本,失信必然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造成国家形象的缺损和公信力的下降。甚至造成道德的缺失和沦丧,搅乱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严重污染社会环境。(1)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专家测算分析和保守的判断,中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为10%至20%。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还有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等。(2)严重危害了中国人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到2020年前,全球癌症发病率将增加

50%,即每年将新增1500万癌症患者。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这除了环境污染因素之外,就是因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消费品盛行而导致的严重后果。(3)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未来。假冒伪劣横行和国家命运与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乏诚信,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将面临诸多的困境,无法产生全球知名品牌,将导致产品销路受阻。

三、影响我国诚信缺失的根源

(一)历史积淀和制度性约束致使我国社会信用基础脆弱,信用观念淡薄。我国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封建社会经济模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交换形式主要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家庭作坊式的经济模式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多地限制在非信用领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缺乏按信用规则办事的经济环境、经济基础及“欠债还钱”的信用意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人们的经济活动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经济活动遵守的是调拨式的权利规则,信用在计划经济时期缺乏滋生的土壤。

(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改革的进程。三十多年来,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过程中,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改革的进程。改革设计者和实践者在思想观念上混淆了传统信用内涵与市场经济信用内涵的区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配套进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纯粹经济学意义的商业信用制度建设,至今社会行政管理阶层中仍然存在着以传统、零散、不规范、弹性信用代替现代市场经济严格、规范、广泛、要约化信用的模糊倾向,立足于全局和深层次的整体性制度建设和安排还没有实质性进展,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对信用制度和信用资源的有效需求。

(三)政府和司法作用的缺位、失位,使违约成本远远低于收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法律对信用经济运行方面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表现为:立法还不够完备,现有法律对契约关系的维护,对债权人的保护不够;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行政干扰的问题,即使在没有干扰情况下也难于做到公正执法和维护社会信用关系;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案件执行率低,特别是对涉及国有企业的案件和涉及政府与企业的案件,常常因出于维护暂时和局部的社会稳定关系,维护政府的形象,而明目张胆地放弃对社会信用关系的维护;诉讼过程中收费过多过高,受偿率、执行率又过低,企业或个人常常“赢了官司赔了钱”,造成“守信失利、失信得利”的经济学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

四、推进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社会诚信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迅速跻身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目前人均GDP约4400美元,基本处于这一范围或在其上下之间。可以说,假冒伪劣、消费及投融资欺诈等失信行为尽管不合理,不合法,更不合道德,但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在各种新旧体制、法规、道德观念、理想信念相互转换时期以及经济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方式转换时期的产物。

(二)建设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议。当前,我国人民经受了诚信缺失带来的危机,自生出构建诚信社会的迫切要求;我国政府也已高度重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事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党的十报告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并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近,国务院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纲要》指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健全法制,规范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应用”的原则有序推进。因此,为了能尽快推进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应当着重加强以下几面的工作。

(1)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的诚信意识。诚信问题从本质上讲属于道德范畴。道德问题主要靠道德的教化来解决,即通过从政伦理教育和职业道德强化社会成员的诚信观念。经济学家把制度分为非正式制度安排和正式的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安排包括法律、规章、制度、标准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包括习惯、观念、文化、道德准则等。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市场与政府调节之外,还需第三种调节――即道德调节。不少发达国家的人们把“不诚信”视为一个人最不可原谅的品质问题,“讲诚信”已成为大多数人衡量人或事的道德尺度。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把诚信作为人们处世的五条原则――即“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引导人们讲信修睦。诚信的培育不仅需要法律制度,也需要其滋生的社会文化土壤,我们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德并举,促进以诚信为主的道德意识的提高。让全民把诚信作为职业运行、人际交往、消费经营的行为准则,成为判断一个人行为优劣、道德好坏的价值标准。共铸诚信社会,应该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教育和帮助全体公民牢固树立诚实信用是一种财富、信用的建立不容易而失去是很容易的观念;使人们真正认识到诚心诚意、说话算数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真正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树立起真诚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正把诚信的要求视为一种谋利和促进发展的手段,视为一种神圣的使命和内在的义务。要教育各类企业家认识到市场经济越发达,越要强化信用伦理,这是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决条件。只有守信用的企业,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也才有从事商业活动、提高企业效益的良好环境。未成年人正处在思想观念形成阶段,应高度重视其品德培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乐于助人,言行一致,不说谎话的习惯;培养学生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的品行。

(2)建立起严格的法律体系和惩戒机制。法律是信用的保障。美国有比较完备的涉及信用管理各方面的法律体系,将信用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纳入法律范畴。美国对信用管理的立法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80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信用管理的法律框架。这些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帐法共15部。美国法律规定诚信是公司对股东应尽的义务,一旦公司没有履行此义务,就被认为是违法。美国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主要围绕三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把交易双方失信者或经济生活中发生的失信行为,扩大为失信方与全社会的矛盾。二是对失信者进行经济处罚和劳动处罚。三是司法配合。

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与完善过程中,整个法律体系本身还需要健全和完善,无法可依、违法不究和追究不力的现象同时存在。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需要建立起严格的惩戒机制。我国对发生财务欺诈的公司或中介机构,通常是以行政处罚代替法律制裁,而且大部分没有被绳之以法。目前,我国对失信者的惩戒机制还没有形成,失信者付出的代价不足以抵付所得到的实际利益和好处,很多失信者还相当自在地逍遥法外。对失信者没有惩罚或惩处不力,实际上对守法者是一种侵犯。2014年6月1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浙江杭州杨中武采用所谓“生命乐章疗法” 治愈高血压、癌症这些久难治愈的难题,骗取患病者近亿元。而当地执法部门只能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4条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对于杨中武数以亿计的非法收入来说,20万不过是九牛一毛,很难保证他不再继续行走江湖。因此,改变信用沦丧的办法是,必须从根本上形成对失信者的惩戒机制。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建立起严格的惩戒机制,使失信者对交易双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加大违规成本与执法力度,使失信者在一定期限内付出惨痛代价,事实上,只有当违规成本升至难以接受的时候,才可能有效遏制失信行为的发生。

(3)加强信用管理系统基础性工作建设。尽快建立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将成为我国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工作的重点。一些相关部门如金融、法律、税收、工商、海关等和部分地区开始积极建设信用体系。总的来看,现在处于整个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即建立本部门和本地区的信用基础数据库。这是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从美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中我们不难看出,基础数据的真实与否是至关重要的,信用中介机构的数据处理、信用评分和最终的信用报告都是基于真实的基础数据做出的。如果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不能保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整个信用体系不管框架逻辑多么合理也只是空中楼阁,难以避免信用危机的发生。因此,我们在建立信用体系的初期,就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来遏制企业造假的过程,保证基础数据的真实性。

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制度建设;管理体制;问责机制;诚信激励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66-0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家政府形象,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在食品安全领域政府细微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从“大头娃娃”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一直到去年双汇“瘦肉精”事件。这一桩桩有关食品安全危机的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刺痛着我们的神经,拷问着社会的良知。这一系列的恶性事件,导致国内消费者对国产食品和职能监管部门失去信任感,民众的消费信心减弱,社会诚信道德也受到冲击。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针对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新情况新问题,政府必须跟进制度建设,保障食品安全。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政府针对现实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当前存在于食品安全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正是当前制度缺失的一个写照。管理体制不完善、问责制落实不到位、诚信激励体制缺失是当前存在于食品安全领域的三个关键问题,要实现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针对以上三个方面跟进制度建设无疑是当务之急。

以完善管理体制为依托,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的市场管理体制可以充分完善市场竞争规则,促使经济参与者自觉维护食品安全,堵塞生产漏洞,消除安全隐患,从而使产品质量为市场所接受。否则,企业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近两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越发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近几年国际上食品安全监管改革和调整趋势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仍然存在监管力量过于分散,职责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从而才有“双汇”这类正规企业陷入食品安全危机。所以,政府当前应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存在的多头监管、标准规范模糊、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查清深层次原因,填补体制漏洞,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坚持和完善“预防为主、分类管理、全程监督、层级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思路,改革并完善生产许可、风险监测、风险预警、监督抽查、问题食品召回及质量追溯、巡查、回访、年审、黑名单等监管制度,从而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切实提升监管水平和有效性,深化体制改革。

以落实问责机制为抓手,明确政府责任。问责制是特点是责任与监督追究相结合,它不应仅仅是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的一种责任追究机制抑或一种单纯的惩戒措施,而应该和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互为补充、有机衔接。政府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守夜人”,担负着维护社会食品安全的责任。各级政府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保证政令畅通,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而忽视食品安全,部分官员置公共安全重任于不顾而进行……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在食品安全领域进一步落实官员问责制度具有必要性。应通过问责机制形成对各级监管部门以及监管者的问责压力,防止寻租行为的发生,促使他们对其所管辖的食品安全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而加强对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以实现政府部门的监管目标。此外政府应制定对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的明确指标体系,形成以单位领导负责制为代表的全面科学的问责考核制度,对于关键性指标可实行严格的“一票否决制”,从而落实问责制度,明确政府责任。

以诚信激励体制为保障,构筑长效机制。企业诚信缺失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出现,企业诚信的缺失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管、配套法律政策的不完善也有一定联系,需要各方一起努力形成督促企业诚信建设的激励体制,逐步推进食品企业诚信经营。强化各类食品企业责任制的自律作用。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是企业,企业必须将安全成本纳入生产成本,加强全过程控制的责任,各类企业都必须成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者,对自己生产和经营产品的质量负责。要实现经济主体自觉有序地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实现整个社会在食品安全形势上的有序运转,不能仅仅靠政府的监管,还要结合合理的经济激励手段予以引导。对于在食品安全生产方面和诚信生产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企业,政府一方面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作为奖励,另一方面应利用政府自身的影响力帮助此类企业扩大品牌优势,从而从诚信体制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

食品安全,事关天下,情系民生。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做到以完善管理体制为依托,以落实问责制度为抓手,以诚信激励体制为保障,实现深化改革,明确政府责任,构筑长效机制,有力地改善食品安全状况,让人民群众的餐桌远离食品安全困扰,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国务院公报.2007.

[2]吴锦良.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精神重塑[J].浙江社会科学,l996(3):32.

篇5

到2015年,城区社会信用意识明显提高,政府内部信用信息充分共享,信用信息对社会公开的范围及深度有明显拓展,信用制度基本形成,信用服务行业市场初具规模,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信用档案的使用数量明显提升,基本建成面向企业和个人、覆盖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推进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区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带头使用信用产品来带动社会各方参与信用体系的建立,积极发挥第三方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和培育信用服务市场的建立。

(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完善信用制度建设,强化政府管理性资源、服务性资源和扶持性资源聚集领域的信用管理,引导企业强化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加强诚实守信等市场经济的伦理教育和宣传。加强信用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管理,推动信用产品和服务规范标准的建立。

(三)强化共享,联动奖惩

强化政府内部信用信息的共享与交换,继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大相关行政执法信息公开披露力度。依法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戒力度,对不良行为形成有效的社会联防和制约惩戒机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局面。

(四)统一部署,协同推进

区政府综合规划,统一部署,有效分配政府行政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与结合,抓好切入点,将行动计划在区级层面具体落到实处。

主要任务

(一)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体系

1.完善经济领域信用制度。完善金融、商贸等领域的信用制度建设,防范信用风险,规范市场秩序。围绕“两个优先,两个提升”产业发展战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支持企业完善信用管理制度,使用信用产品。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信用良好的初创企业,加大信用融资扶持力度。加强诚信引导,倡导诚信经营,建立完善将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与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结合的制度。

2.完善民生领域信用制度。在城市运行、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住房、教育、医疗、人才引进、职业、慈善、社会保险和救济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积极推进信用制度建设,使之成为改善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

(二)完善市场信用管理机制

1.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大力促进信用信息公开,推动政府、司法部门公开信用信息。统筹规划,整合政府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拓展信用信息公开渠道,加大内部共享和向社会公开力度。加大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评优表彰、案件审理及判决执行等信息向社会公开的力度。探索建立政府将所掌握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向信用服务机构依申请公开制度,为信用服务机构采集信用信息提供便利。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全过程电子监察机制,加强行政审批相对人的诚信档案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度。坚持在公务员年终考核中使用个人信用报告,并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2.规范“黑名单”管理。政府部门要围绕城市运行、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合同履约、价格管理、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口管理、社会保障、专项资金分配等重点领域,建立“黑名单”认定、修复和披露制度,将法人失信行为与法定代表人、主要责任人个人信用状况相关联。

3.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等领域,推动使用信用产品,强化工程建设领域信用管理。健全安全生产信用管理机制,完善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食品、药品信用分类监管风险监测评估,加快建立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等环节严重失信违法者的市场退出与重点监管机制。加强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加大惩戒质量失信行为的力度,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4.加强消费价格监管。加强价格诚信监管,积极开展价格诚信建设,加大对价格欺诈、哄抬物价等价格失信行为的监管、惩戒力度。加大对企业商标侵权、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电视购物、网络购物尤其是网络团购的信用管理,严厉打击消费欺诈行为。

5、确保分配公平公正。围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低保、慈善等环节,建立健全诚信告知承诺和守信践约制度。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环节的信用管理机制,对弄虚作假、出具虚假证明等失信行为加大惩戒力度。

(三)推广信用服务应用

1.重点加强金融市场信用服务能力。健全金融市场客户资信和风险评价机制,深化信用产品在信贷、票据等市场的使用,推动特色信用产品在资产证券化产品、应收账款质押中的试点使用,建立与市科技金融功能区相匹配的金融市场信用制度。

2.大力扩展商品市场信用服务规模。完善商品市场信用服务体系,深化信用产品在商品市场的应用,营造良好的商贸发展环境。发挥信用机制在促进货物与服务贸易市场、生产要素期货与批发市场、商品与服务消费市场、电子商务市场发展中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引导、支持企业使用信用产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在融资、交易过程中展示自身信用状况,提升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

3.着力完善人才市场诚信流动机制。建立人才信用信息归集平台,健全用人单位和申请个人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完善人才诚信评价机制和个人诚信记录查询与引用制度,把诚信记录作为个人就业、贷款与信用卡申请、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形成对个人偷逃税款、拖欠债务、商业欺诈、假冒伪劣、学历造假等失信行为有效的社会联防和制约惩戒机制。

4.促进信用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引导、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与服务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产品,加强技术研发和知识创新,力争在技术标准、指标体系、评估办法、评估模型、管理技术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四)加强诚信宣传教育

1.弘扬社会主义诚信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全民诚信宣传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诚信宣传主题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诚信文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强化舆论监督引导,引导诚实守信,倡导敬业诚信,把诚信文化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

2.开展诚信创建。开展诚信建设与信用管理、电子商务信用服务创新以及企业诚信创建等示范活动。推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用事业单位、园区、企业等树立诚信服务形象,开展诚信承诺,践行诚信公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信用奖惩机制宣传,褒扬诚信典型,鞭挞失信行为。加大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秀成果的表彰、宣传力度。推动网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网络行为监督机制,规范网络行为,促进诚信上网。

3.加强信用教育培训。面向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深入开展包括学历教育、在职教育、职业培训、岗位培训等多层次的信用管理培训。结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和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小区)创建工作,重点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大力普及信用知识,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为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落实奠定基础。

重点领域

(一)建设市场

规范执法和分类监管,贯彻执行市建交委制定的《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建设工程企业分类监管办法》和《建设市场管理“一票否决”行为目录》,加强部门联动,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将失信信息作为处罚裁量和加强企业监管的依据之一。培育建设领域信用服务市场,推动信用产品试点使用,进行工程建设企业信用评价,按照评价结果综合反映企业信用情况。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机制的建立,加大信用信息向社会公开的力度。

(二)安全生产

逐步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电子档案,完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信息、监管信息、危险化学品单位备案许可等信息记录。加大执法检查、生产安全事故等信息的公开力度。对失信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实施重点监管。

(三)食药品安全

依托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形成覆盖肉制品、乳制品、蔬菜、粮食、食用油等5大类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依法落实食品行业“禁业”制度,将企业不良信用记录作为许可的必审条件,严控失信人员入行,严格市场准入。全面实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量化分级管理,覆盖面达到100%,逐步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良行为记录制度。根据市政府相关要求,加强信用信息收集、共享和运用,发挥社会惩戒作用,逐步建立信用联动惩戒机制。

加强药品生产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加大不良信用信息的共享力度,协助有关部门在资质许可、招标采购等环节对失信企业及人员进行限制。完善药品领域严重违法企业与相关责任人员重点监管及“黑名单”管理制度。

(四)工商管理

以信用分类为手段,推进企业年检创新。突出市场监管重点,对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社会稳定、环境保护以及引起社会关注、亟需加强监管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审查。加强信用联动惩戒,结合年检工作,全面审查质监、安监、食药监、环保等部门的前置许可证件,对于已吊销、注销、撤销或失效企业信息,纳入年检审查范围,并依法开展吊照工作,推进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信用制约惩戒制度的建立。指导完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加强企业合同风险防范能力。

(五)民政管理

加强民政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居民收入核对中的信用监管以及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低保申请家庭信用档案,查处虚假申报行为,拓展核对渠道和应用范围,将有严重虚假申报行为,或有多次虚假申报行为,导入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养老机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卫生机构的信用管理方式,加强准入管理,将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作为开业备案或工商注册的查询条件,对在日常管理中出现不良信用记录的养老机构和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加强约束,建立“一票否决”制度。推动开展对有不良行为社会组织及法定代表人的信用评价,并实施相应信用约束制度。

(六)政府采购

继续在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项目中实行供应商信用报告制度,优化设计信用报告、信用等级在招投标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其使用范围和效果。加强与市、区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严格执行市、区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加强政府采购交易合同执行中违约信息、评审专家不诚信行为的记录,并及时归集和上报。积极主动向其他政府采购中心学习有益的经验和创新模式,形成政府采购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联动惩戒。

(七)商业、旅游及文化

持续推进商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以诚信自律标准为核心的信用制度建设,制订《区商务旅游企业诚信自律行业标准(试行)》,增强商业旅游企业服务信用、行业规约和职业规范。继续推动商业旅游企业建立诚信档案。继续开展信用培训,组织重点商圈、重点窗口、重点企业的人员开展信用管理培训,帮助企业提高诚信意识。

完善旅游服务市场诚信建设和分类监管,加强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公开和共享,实施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饭店、旅馆、旅游咨询服务单位信用等级第三方评估机制。

推进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区文化市场信用监管平台,建立文化市场监管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与文化执法、公安、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依托市文广局网吧监管平台,发挥网吧技术监管作用。加强文化市场行业组织建设,发挥行业组织在文化市场中的自律功能。

(八)金融服务

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工作中引入信用制度,制定相应的信用等级标准。完善涵盖小贷、担保等新型金融机构的金融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探索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体系建设试点,扩大金融领域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应用范围。加强诚信引导,倡导诚信经营,建立完善将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与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相结合的制度。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统一信用评级,对于信用等级达到一定级别以上的初创企业,加大信用融资扶持力度。

(九)政府诚信

加强政府部门诚信履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促进政府信用建设。对政府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及践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将政府部门诚信履职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加强政务公开,主动及时准确公开财政预决算、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继续开展政风行风测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网上评议政府工作绩效活动,将信用记录(社会评价)列为对行政机关考核的一项内容。加强政府部门诚信履职信息记录和管理,建立政府信用信息记录、管理、使用制度。收集审计报告和政务公开、纠风等工作中涉及政府信用的信息,按需报送、及时共享。

(十)公务员诚信

加强公务员考录信用管理,在公务员年度考核、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青年人才招聘中使用信用报告。加大新录用公务员信用审查,强化其个人填报信息的核查核对。建立公务员职业信用记录数据库,作为公务员交流、晋升、考核、奖惩等重要参考依据,在年终考核中实行诚信一票否决制。以市公务员局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区委组织部、区公务员局、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全覆盖的信息系统。

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推进,建立工作机制

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是本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全区社会诚信体系工作安排。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组织落实各项工作,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信息委,对本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推进,协调解决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问题。各相关成员单位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日常管理工作,明确责任人,制定具体工作推进计划,并将信用体系建设考核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二)夯实基础,建设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本区法人库、人口库、工程建设企业信用信息、执法信息、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信息、工商年检信息、政府采购供应商信用信息等各个政府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建设本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政府内部各类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形成反映企业和个人综合信用状况的基础数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从信用信息动态采集、信息汇聚、信用评估和对外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化。同时,实现与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并依法向合格的征信机构提供集中查询、信息等服务。

(三)落实财力保障,发挥资金引导作用

落实区级诚信体系建设财政资金,为本区制度实施、企业培训、试点推广、宣传活动及产业培育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继续实行使用信用报告的资金补助制度,落实财力保障,发挥资金引导作用。

篇6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及全球一体化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必将催生出新的经济制度和结构框架。在现有规章制度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现代人面临的将是更大的“道德抉择”。法律制度和法律效力是保障人们不偏离道德机道的基拙,为此我们要尽快建立“诚信制度”。

一、缺乏“信用”的原因

(一)利益驱使

1.企业所有者或经理人员。社会转型时期企业所有者会采取各种手段钻法律规章制度的漏洞,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由于经理人员和所有者多半存在短期委托契约型关系,在对其缺乏合理的收人分配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的情况下,经理人员利用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信息获取利益。

2.企业财务人员。财务人员造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在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下,做出“道德失范”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会计人员受其聘任,本着“为己服务、服务于小团体利益”,做出“故意失真”的违法行为。

3.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缺失是会计行业缺乏的重要原因。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规模小、收人低使执业范围狭窄,对客户经济上的依赖关系使其很难发表独立、客观和公正的审计意见。

4.地方政府。企业上缴利税是地方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过去由于政企不分,出于地方保护,会为企业信息失真提供外部环境。

(二)制度缺陷

1.会计准则缺乏精确性、完善性和规范性。我国会计准则的客观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抵触,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在会计准则和标准上具有较大的政策选择性。会计制度本身“内部模糊性”的局限性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这些都需要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和确立。

2.公司治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性在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改造,大多数公司实现了改制上市。但由于改制不彻底,一些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调的同时,会计行业也难以发挥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三)监罚不严

监督机制不健全。日常监管不严,内部监督多流于形式;外部监督具有时滞性(事后多于事前、事中),监管不及时。对违法行为以罚代法,轻法律制裁;执法不严,削弱了法律效力。

(四)素质欠佳

我国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分两种情形:一是本身业务不精,二提岁寸金钱过分追求,三是行业年检考核流于形式,知识更新和日常培训后续环节跟不上。

二、建立诚信制度的必要性

(一)整顿经济秋序,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虚假信息会误导经济行为,损害市场主体各方利益,导致决策失误和经济秩序混乱。会计诚信能够防止的产生,推进党的廉政建设,实现“以德治国”;尤其是上市公司避免市场欺诈,在确保投资者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可以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金融风险,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推进会计行业健康蓬勃发展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和质量,从根本上杜绝制造虚假信息违法行为的发生。由于我国会计行业发展较晚,会计规范欠佳,会计准则缺乏统一性,行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衡量标准,因此在法律失去效力的环境下,诚信道德在有缺陷的制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进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

(三)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已有一年多,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大,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外资可通过购买股权合资兼并我国企业,会计作假会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同时一些不法之徒会利用我国准则制度的疏漏转嫁、制造“信用危机”,损害我国利益。我们在与国际大公司抗衡的同时,要着重注意会计行业的规范性和法治性,确保金融环境的安全稳定。要增强行业责任心与“诚信”的职业操守,加快诚信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整治会计秩序,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条件;把握机遇,接受挑战,提高自身竞争力,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四)有助于把社会主义法制推向前进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大环境,由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较短,制度建设与行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政策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必须完善、规范各项法规制度。提高公民诚信意识,加快信用制度、信息制度的建设,改进服务与监督,增强道德意识,树立法律意识,依法治国,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

三、建立“诚信制度”的措施

(一)倡导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确立诚信原则地位,建立诚信制度

如今会计已从经济活动资料计算的核算型过渡到决策依据的管理型,只有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才能站稳脚跟。这既是促进我国会计行业蓬勃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良性发展所必需的。因此,必须确立“诚信”的行业地位,应该把诚信作为行业的基本原则,以行规、制度的方式建立。

(二)积极推进强化公司治理基拙性工作

主要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里重点强调对上市公司治理。一方面要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解决“一股独大”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国企选派董事长,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作用;同时健全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由强化内部治理实现从外部保障。

(三)加强会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注重从业人员资格考核,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切实抓好对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和后续教育工作。加强素质培养,强化诚信教育与责任管理,推行终身教育,确保信息工作的规范、真实可靠。

(四)充分确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角色地位

独立性是保证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社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公证和社会监督作用的前提。我们必须加快“合伙制”和“独立执业人”制度的建立;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和自律化管理。实现客观与公正职责,切实做到服务与监督目标的协调统一。

(五)完善监管体系,加大监督处罚力度

包括内部监管、行业监管、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在内的能够充分履行其公正、监督职责的完整监管体系。要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要加强责任管理,避免形式监督;突出监管重点,克服监管的时滞性,保障社会主义法制推向前进。

篇7

一、安全诚信企业的涵义及标准要求

关于安全诚信企业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明晰定义。笔者从其功能角度认为:安全诚信企业就是指主动全面履行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具有明确的、定位较高的安全目标,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全面落实,具备持续安全控制能力和良好安全形象的企业。也可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企业关于安全的承诺和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和全面履行,其安全能力和安全形象得到社会和员工的信任及肯定。

安全诚信企业至少应该达到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具有较高定位的安全目标。比如“零伤亡”、“四无两零”等等;二是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如本质安全矿井的创建;三是具备落实相应措施的能力,比如相应地保障手段救援能力等;四是取得显著的安全效果。这和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值得信任有许多相通之处。诚信的前提基础是有信,其次是有履约的能力,三是依诺而成。这里要说明的是能力问题,一个人是不让他人让社会信任,除了主观上有全面按照严守诺言的主观意愿,客观上还必须具有相应的能力,否则就难以树立起诚信的形象。比如品行习练的“信任背摔”项目中,测试者敢于朝后倒下,把后背于人,重要的基础.是伙伴们声音一致的承诺。也就是说是诚信的力量给了测试者信心和勇气。但若后面接他的人是一群幼儿园的孩子,声音或许更加宏亮整齐,甚至也不乏真诚,但肯定赢不来测试者的信任。其原因就在于那些孩子虽然有真诚的承诺但却没有兑现承诺的能力。所以一定要强调履约能力。对安全诚信企业来说,就是不仅要有安全的诺言和信心,还必须有兑现诺言的能力。综而述之,安全诚信企业的标准集中概括为:一想二诺三做四兑现。想,就是要有成为安全企业的主观意愿;诺,就是要有实实在在的目标内容;做,就是要有做的措施和能力;兑现,就是必须真正实现预定的安全目标。

二、煤矿企业创建安全诚信企业的特殊意义

物以稀为贵。当诚信被赋于更高的地位加以强调之时,也往往是诚信缺失严重之日。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毋容讳言也出现了隐瞒欺诈、假冒伪劣、弄虚作假等伴生物,造成了诚信的缺失。煤矿企业则在矿难频发、矿主无良等一些“血色”现象的反复皴染中安全形象严重受损。这既与党和国家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悖,事实上也影响制约了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创建安全诚信企业既是社会(公众)对煤矿企业的期盼,也是企业进步过程中的一种理性追求。

诚信,一般来说属于道德的范畴,应该是一种品质的自我锤练,它最动人的光辉来自于道德的约束力和文化的影响力。但在现代社会,诚信的许多内容也已被纳入法律和制度调控之中。比如,我国《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中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和侵犯相对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应当向对方承担赔偿责任。即体现了法律对诚信的刚性约束。

安全诚信是关于以安全为要义的诚信,既有相应的道德涵义,也有明显的法律特征。据此可以证明,安全诚信的创建,既包括对相应法律制度的遵守,是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部分,又展示了其道德文化的影响力,是对制度建设的补充和提升。它更加强调主动意识乃至自动意识的作用,是更高层次的安全文化,相较于单一的制度的制订、遵守和考核是一种进步,是制度到文化的进步,也是被动到自动的进步。据此,可以更加科学地界定出创建安全诚信企业和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关系。

三、创建安全诚信企业的内容

篇8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健全中等职业规范、强化素质教育,教育部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等职业教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对中职学校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有助于中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但是,校企文化的建设对接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工作量大,只有将中职学校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政府部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协调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对接效果。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牵头引导作用,制定鼓励旅游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并鼓励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熟悉企业的制度文化,汲取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精华,并应用到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双方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立校,文化治校,将旅游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步内化为班级规章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制度文化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上的逐步渗透,往往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企业精神文化与班级价值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接

在班级的“软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还要发自内心的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由此产生相应的旅游事业奉献精神。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旅游市场意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在旅游工作岗位上要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积极为中国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例如,当前很多旅行社企业却因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相应的不诚信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对中职旅游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生态旅游建设,不能过分强调短缺经济效益,而是要着眼于中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可以以优秀旅游企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为主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这对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并实现良好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诚信;信用体系;保险监管

保险业是信用产业,恪守信用原则是保险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有效防范风险、维护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根基。要建立保险业的信用体系,首先需对保险业的信用现状有所认识。

一、我国保险业的信用现状

我国保险业目前的信用状况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信用缺失”。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保险业在诚信建设上已有不少建树,但是与整个社会和保险行业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最近一项比较权威的调查结果也证实:有高达六成的保户对保险公司不满意。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保险人对投保人误导,片面夸大保险新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模糊新产品存在的风险和条款说明,给一些投保人造成经济损失,引起投保人的强烈不满;其次,有些保险公司在理赔时不按合同履行保险责任或无理拒赔,加之有效的解决保险争端投诉机制尚未建立,一些保险争端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解决,也挫伤了投保人对保险市场的信心;更有一些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违规经营情况普遍,给保险业的社会声誉造成了极大损害。

二、我国保险业信用缺失的原因

保险业存在的诚信缺失既与历史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因素有关,也有保险业特有的原因。从共性原因看,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没有市场竞争,包括保险企业在内的很多企业普遍缺乏诚信意识,加上社会规范对失信的企业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失信成本很低,助长了市场诚信的缺失。除此之外,更多是由于保险业自身的原因导致了保险业的诚信缺失。

(一)保险营销的中介性

保险产品大多是人们不愿意谈及的与损失、灾害、死、伤、残等相联系的风险,这种产品避讳性的特点使得人们通常不愿主动购买保险,因此大部分保险产品的销售必须通过中介人。有了中介人,自然就会产生委托-问题,如果激励相克机制设计不好,就会使保险人的目标函数与保险公司的目标函数发生偏差,造成即使保险公司重视诚信也难保人一定诚信的现象。

(二)保险产品的复杂性

保险产品相对复杂(而且呈现越来越复杂的趋势),纷繁复杂的条款使得一般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往往难以透彻理解,这样就会给某些不诚信的保险公司及其人留下可乘之机。

(三)保险业务(特别是寿险业务)的长期性

保险业务的长期性意味着保险买卖双方重复复杂博弈的周期间隔较长,频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保险公司及其人发生了不诚信的行为,其后果在短期内可能也不易显现,这使得保险公司可能放松诚信自律,放松对人的教育,甚至有可能为了短期的指标和一时的风光而不惜牺牲公司诚信为代价。

(四)中国保险市场的远未饱和性很容易造成诚信的缺失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远未饱和,仍处于拓荒期,大量待开发的潜在的市场需求给信誉不佳的保险公司提供了生存土壤,“跑马圈”的现象严重,优胜劣汰机制没有形成。根据对我国保险业信用状况存在的诚信缺失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除历史、产权制度和社会规范等与其他行业共有的原因外,我国保险业诚信缺失还有其行业特有的原因。

三、保险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为了达成某种意愿而共同约定并相互遵守的一种社会理念,诚实守信是维系我国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衡量一国保险体系是否完善和保险业是否发展,关键就看它是否建立了牢固的诚信制度。中国保险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在信用制度建设方面具备优于其他行业的条件。

(一)国家立法方面

我国的《保险法》、《公司法》、《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文件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和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经营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政府监督方面

统一的监督管理给中国保险企业的经营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统一的监督管理以及政策的连贯性、延续性和高透明度,促使中国保险企业产生自觉维护其自身信用的原动力。

(三)技术数据方面

统一的会计标准所披露的保险企业年报,使得中国保险业信用制度建设中所必需的经营业绩等信息在会计信息方面解决了可以相互进行比较的量化标准问题。

(四)公众监督方面

保险产品的表象是承诺服务,是投保人风险转移的一种方式。信用制度是中国保险企业开拓市场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

(五)行业自律方面

保险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存空间与保险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因此,中国保险企业在各地的行业协会大多负担起对失信投诉事件进行处理和争议仲裁的责任,以及自发地开展建设和维护保险企业信用的宣传活动等。

四、我国保险信用体系目标模式的构建

(一)保险信用体系的总体框架

保险信用体系是指通过法律调整、制度建设、道德规范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对保险监管者信用、保险主体信用及业外信用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而形成的保险信用系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保险信用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保险监管者信用。保险监管者信用是保险信用的重要保证,是依照法律法规,运用行政手段,在公平、公正、高效的原则下,科学制定监管规章,严格规范市场运作,并以追求保障被保险人利益为根本目的的一种行为规范。

2、保险主体信用。保险主体信用包括了保险企业、保险中介机构等保险市场主要成员的信用,是保险信用的基础。它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内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认真执行行业公约,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经营行为,认真履行保险合同,追求被保险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最大化相统一的一种行为规范。

3、业外信用。业外信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除保险人以外的保险合同当事人或关系人的信用,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等的信用,具体体现为如实告知和合同履行。在保险合同订立前,按最大诚信原则向保险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在保险合同订立后,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缴费、变更通知等义务。二是保险经营活动中涉及到的其它单位和个人的信用。如银行、会计、审计事务所、仲裁机构、医院、律师等。业外信用对保险信用有着重要影响。

(二)建设保险信用体系的要求

1、监管者方面。第一,监管者必须进行监管理论创新。监管的核心目标是消费者理论。就保险监管来说,明确保险监管的目标是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保险监管侧重于维护保险市场的稳定,检测风险走向和防止保险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避免社会公众对保险市场产生信任危机。第二,提高监管的透明度。从根本上讲,提高保险监管透明度,是加强和改进保险经营与监管、保护投保人利益的要求。为此,保险监管部门应加强调研工作,研究制定保险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针对目前保险业信息披露中的违规行为,制定相关的处罚办法。同时,加大保险业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积极引导舆论和社会中介机构依法参与保险信息披露工作,加强对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2、市场主体(公司)方面。必须建立和健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机制。从外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实践来看,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信用关系的好坏,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能够反应信用要求的管理机制。

3、消费者方面。加强保险信用体系建设,还需要所有保险消费者的参与,要求他们在保险交易中履行如实告知和事故发生及时通知等诚实守信义务。同时,要注意培养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保险消费意识,自觉维护保险市场秩序。

4、社会中介方面。加强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没有这两者的参与,行业诚信建设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也需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五、构建保险体系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保险业长期存在着信用疲软,成为中国主要经济风险之一。为此,当前要做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立法

《保险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保险大法,对强化保险法规建设,增强公共保险意识,规范保险行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通过修改《保险法》进一步适应了中国保险市场从初创向成熟转化的需要,新保险法对于推进保险产品市场化进程、增强保险经营主体盈利能力、规范保险中介市场、提高保险行业信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还需要相关的法规、条例或细则予以配套,如《保险业法》、《展业管理法》《经纪人管理法》、《再保险管理法》等。

(二)执法

制定保险市场竞争主体的经营规则,是保险监管的主要职能之一,从监管的功能上讲,保险监管更主要应是一个执法机构,目前法规失范的重要根源是在监管实践中重法制建设,轻“法治”执法,其结果是违规行为普遍,监管执法最后陷入法不责众的“威慑陷阱”。

(三)社会监督

加强信用监督和失信惩罚管理。发达国家大都有比较健全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失信惩罚机制)。行使政府职能的中国保监会有条件和能力对中国保险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进行监督管理。

(四)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

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保险市场体系,并使我国保险业在国际声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大力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加快国内保险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营造公平竞争、长期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要建立科学的人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不仅要与工资晋升、分配系数挂钩,而且也要成为员工职位晋升和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二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薪资体系。薪资构构成中固定比例要相对缩小,活的部分比例要加大,对有突出贡献者要实行特殊奖励,与绩效挂钩。三是要建立切实高效的教育培训体系。制定教育、培训的中长期计划,实施全员培训,终身教育。

(五)外部监管

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的加快,保险监管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改善成为我国保险业成长的关键所在。过去由于受认识、体制、会计制度、管理方式和监管能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偿付能力的监管并不是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进行监管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特别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已经开始重视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我国近期保险监管的目标应先定在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监管”并举上,经过一定的过渡期后,最终我国保险的监管目标将定位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上。

从监管方式看,保险监管机构应督促保险公司建立风险资本评估系统,健全保险公司的自我评估机制。

在监管范围方面,我国的保险监管机构在过去的几十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目前有必要对保险监管机构的监管内容加以调整,做到就重避轻、突出重点,既保证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和具备充足的偿付能力,又赋予保险公司经营自。

参考文献:

1、魏华林,俞自由,郭扬.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其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刘友芝.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监管模式的两难选择[J].金融与保险,2002(4).

3、姚飞.保险监管亟待理论创新[N].金融时报,2002(7).

4、让·勒梅尔.欧美保险业监管[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篇10

内部控制理论在西方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后,现已较为成熟,具有普遍影响意义的是美国COSO委员会的报告。在我国,近来财政部出台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标志着我国权威性的内部会计控制标准体系的初步建立。《规范》是《会计法》的重要配套规定,属于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范畴,因而又可称为统一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它的颁布和实施,对于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规范》已颁布、实施了二年多,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仍然较为薄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依然不完善,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认识上的模糊性和偏差是其中原因之一。本文将对照COSO报告和我国的《规范》,就如何理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及如何处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中的各种关系谈一谈个人的肤浅看法。

二、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为完成受托责任而建立的内部运行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大,会计信息市场出现了产权(股权)分散、多人共有产权的局面;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使得产权所有者(投资者)“把控制权交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最终产生了两权(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投资者成了委托人,经营者(内部控制人)成了当然人。在委托关系中,经营者为了完成受托责任,必须建立或依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这个层面上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通过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来激励和约束内部控制人,摆脱所有权与控制权磨擦或冲突,使多方利益达成均衡的一种制度。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为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标的制度安排

COSO报告提出的“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与规定的遵循”等三大目标,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刻地理解内部控制及其构成成分。在外延上,内部控制可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管理控制的目标,可理解为企业经营者目标,就是要“提高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可理解为是企业所有者目标,就是要“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无论是内部会计控制,还是内部管理控制,都必须满足“相关法律与规定的遵循”要求。我国的《规范》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由此可见,虽然《规范》也兼顾了少量与会计相关的管理控制的内容,但总体来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标准,是确保会计准则(制度)得以遵照执行的关键。

(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随着委托人对人控制程度的越来越间接,经营管理活动日益成为公共物品,内部会计控制外部化趋势也将越来越显著。从专业性、权威性角度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都是要靠企业外部的政府或其他社会机构解决或促进的。我国的《规范》由财政部对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制定了相对原则性的规定,并使之上升到了法规高度。这种外部化趋势,在步骤方面表现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上,在目标方面主要表现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中“相关法律与规定的遵循”上。

(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特别注重“人”的作用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和评价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并反过来影响着人的行动,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非常强调“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内部控制人和被控制人都应对内部会计控制负有责任,而不仅仅把它看成是董事会、管理层的事。此目的在于强调企业的团队精神,发挥全体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重要的控制环境。管理者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操守及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他们的素质高低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当然,培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有效贯彻和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关系

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者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各有侧重。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哪个更重要,则应看内部控制制度是相对于谁来设计的,对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注册会计师而言,会计控制可能更重要;对企业的总经理而言,管理控制可能最重要;对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两者都重要,他们不但需要了解企业的运营结果,即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还需要了解其过程。因此,我们强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不排斥内部管理控制。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的关系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包括设计和执行两个关键性环节,而设计和执行都存在是否充分、合理、有效的问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而不能保证制度目标的可实现性,那只是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上搞形式主义;有了良好的制度,如果不考虑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和有效性,那将使制度设计和执行相脱节,导致制度控制失灵。

(三)内部会计控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的关系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以两权分离为基础,以处理好企业各种契约关系为主要内容,以抑制“内部人控制”为目的的一种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一个严格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有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来支持;而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又有利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

(四)内部会计控制与诚信会计的关系

现阶段,会计诚信已成为企业首选的职业道德素质。会计诚信问题与一个单位的制度建设有关,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应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为实现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标,必须强调企业内部的依“德”治理,注重内部控制人的诚实守信问题,如果企业会计诚信出现危机,设计再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注定要失效。

(五)内部会计控制与组织创新的关系

在利益动力机制作用下,企业存在着强烈的创新冲动。一般而言,组织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在组织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中,就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创新。控制与创新相依相伴,从西方发达国家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理论的每一个阶段性成果无不与企业组织创新有关。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组织创新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促进“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企业又有可能以创新为名,行舞弊之实,回避制度控制和约束。

(六)硬控制与软控制的关系

内部会计控制按控制的手段不同,可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两种类型。所谓硬控制是企业内部硬性制度安排和行为规范,指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那些必须遵照执行的规定,如实物盘点制度、定期对账制度等。软控制主要是指那些需靠理念、习惯以及管理者的道德观、价值观等来维系的属于精神层面的约束,如员工的诚实与职业道德、高级管理阶层的管理哲学和经营作风等。企业要有效地控制其经营活动,必须软硬兼施,实行综合控制,以提高会计人员及其他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七)内部控制效果与控制成本的关系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只能提供有关目标实现的合理保证,即内部会计控制并不是要消除任何的可能性。没有不花钱的内部会计控制,也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内部会计控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效果与成本应该是正相关的,但也并不是成本愈大,效果就愈佳。存在着合理确定内部会计控制效果与成本结构比例的问题,企业应力求以较少的控制成本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