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基础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的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设计的基础

篇1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设计账簿

一、课程开发形式

为了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思想,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的教改目标,进行能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的课程设计,使今后的教学活动能真正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出发,满足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通过调研,我们获得了有关中、小型制造业在会计岗位的设置、各岗位的工作任务、考核标准、岗位能力要求等诸多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继而,在充分听取企业专业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基础会计岗位”为本专业核心岗位之一;最后,按照本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的要求,结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计。

二、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及总体设计说明

《基础会计》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不仅要掌握基础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更应在实践中学会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生产特点、组织形式、管理要求,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并且能够按企业管理的需要编制简单报表,进行简单的分析,为相关决策服务。

为实现上述目的,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职业性,我们的教学活动将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展开,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知识以够用、适度为度,同时兼顾持续发展性。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调研所获得的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我们打破原有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依据中、小型制造业会计核算工作流程来设置课程内容(详见表1)。在教学中,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推行模块化教学,按照从单项模拟实训到综合模拟实训全过程;从信息加工、整理到信息提供与利用的顺序,借助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以“岗位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强化他们的学习目的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1.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2.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有关的日记账、明细账;3.按照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登记总账;4.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并进行简单的报表分析。

三、授课计划

四、考核方案:

(一)考核指导思想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实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一致,课程的考核重点也应放在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上,同时适当测试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方案

1.考核内容:制造业会计核算的单项工作技能、综合核算技能以及基础知识。其中:操作能力考核占70%,基础知识考核占30%。

2.组织形式及评分标准:

(1)单项工作技能测试(30%):随教学进度进行,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评分标准:按学生的出勤情况、完成指定项目任务的工作态度及质量(正确性、规范性等)打分。

(2)综合核算技能测试(40%):分为综合技能测试和综合能力测试两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前者由任课教师考核;后者由企业的专家考核。评分标准:按各小组完成指定工作的结果正确性、程序合理性、及工作规范性等综合打分。

(3)基础知识测试(30%):于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按试卷评分标准打分。

(三)补充说明

1.为了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避免期末突击应付考试,考试成绩采用复合测评方式,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同时由于课堂讨论、课外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引入,相应的在考核方法上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形式,如自评、互评、口试、小组集体成绩等。

2.考核对象分为小组和个人两种。分组实验形式,与企业真实的工作形式接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

1.就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而言,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该方法时应努力引导学生融入“工作情境”,以“岗位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做中学”来提升职业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示范者和合作伙伴的角色。

2.根据学校积极推行的“公司化”运营、“企业化”教学和“职员化”教育的教改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按照岗位工作标准去要求他们,培养其严谨细致、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职业素质。

篇2

关键词:毕业要求;课程设计;化学基础课程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显著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化学作为创造性的中心学科,它的方法,它对结构和反应性的集中重视使其正活跃的支配着其他科学领域。化学在研究对象的交叉性、研究方法的通融性、研究目的上的相似性,使得其进入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1]。三峡大学目前在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生态与生物学专业开设了《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基础课程;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开设了《大学化学》、《工程化学》、《普通化学》等化学基础课程。上述诸多课程均有化学专业的一线教师承担,在化学知识储备方面,任课教师都是非常优秀的。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有别于化学专业,任课教师也有基本的认识。但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尚有诸多改进的地方。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不是简化的、拼凑的化学知识片段,而应该是依据各个专业毕业要求规划和制定的详略得当、有机组合的个性化课程。化学专业也应吸取其他学科专业教学素材资源,丰富化学基础课程自身内涵;厚积薄发,对其他专业输出更加优质的课程资源,提升化学专业影响力,更好支持其他工程学科的发展。如何使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课程内容更加合理,本文结合实践操作,浅谈一些见解。

1明确课程定位

化学基础课程分布于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体系里的课程一般分为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不同专业对化学基础课程的定位在培养方案中都有明确界定。对于化学专业,化学基础课程主要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使一些重要课程偏离毕业要求的导向。例如,《物理化学》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备受重视,但《结构化学》部分却由于知识难度较大,往往被定位为素质拓展课程,列为选修课程,远不符合化学专业的毕业要求。降低了学生的培养质量。无法保证毕业学生有系统的量子化学知识储备,不利于学生继续深造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课程负责老师应该对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有整体的认识,明确所负责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找准课程定位,坚持不动摇。对于非化学专业的理工专业的课程体系,化学基础课程一般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程,且是必修。和数学一样,化学也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化学基础课程所占的学时和学分,不同专业间差异较大,由各专业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需求度决定[2-3]。生物、医药、化工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学时一般较多,以便有足够的化学基础知识的容量满足毕业要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学时一般较少。学时分配是制定教学大纲的重要依据之一,决定了化学基础课程的知识容量。毕业要求中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要求一般比较概括,以《有机化学》在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毕业要求:“掌握解决食品发酵与生物医药生产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够将其用于工程问题的识别和表述;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对食品发酵与生物医药生产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判断,并认识问题的本质”。毕业要求中只提到了化学等自然科学,对教学内容的导向不够明确,这就需要课程负责人对该专业进行深入了解,对毕业要求的解读准确到位,制定教学内容合理的个性化的教学大纲。

2明确课程目标

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以所在专业的毕业要求为依据,对毕业要求形成有力支撑。首先,对知识范围有明确要求,以生物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目标为例:“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各类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及其历程、诱导效应、共轭效应、有机化合物异构及立体构型等静态立体化学的基本内容、亲电加成、亲核取代、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和化学特征反应鉴别方法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而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目标在知识范围方面有了很大拓展,在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求了解化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其次,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要求,同样以生物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为例:“能够用于解决食品发酵与生物医药生产复杂工程相关有机化学问题的识别和表述;能够根据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食品发酵与生物医药生产中的复杂工程出现的有机化学相关问题进行识别和判断,并认识其本质。”而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目标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要求侧重于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化学研究、开发和其它实际工作的能力。以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与该专业课程体系内的其他课程目标相向而行,形成合力,对该专业的毕业要求形成更全面的支撑。

3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处于不同的层次,一方面毕业要求的导向作用可以通过课程目标传导给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做教学内容设计时将毕业要求作为指导性纲领。首先将教学内容划分章节或知识模块;依据教材的章节划分教学内容一般较为合理,但有时很难满足课程目标个性化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教材的章节做适当的调整或自编教材。其次是将划分好的知识模块内容细化。每条知识链都能与课程目标紧密相扣,比较重要的课程往往有多个课程目标,一条知识链可能支撑多个课程目标,一个课程目标也可能被多条知识链支撑,因此知识链与课程目标就会呈现交错的支撑关系。再其次是知识点在知识链中的重要性、难易度确认。知识点的重要性是随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不同而有变化。例如生物工程专业,有机化学中的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是重点,而在地质工程专业将硅酸盐列为重点,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基本不要求。知识点的难易度和知识点本身有很大关系,也和学生的专业背景有关系。生物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内包涵《生物化学》这门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相关知识,而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无相关课程,因此知识难点的范围要大一些。确定知识的重要性和难度,有助于在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知识模块的知识容量、难易度和重要性,完成学时分配。毕业要求中普遍要求了解前沿理论、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专业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化学专业应增加对化学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的介绍,并进行有机整合,使新的教学体系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注重开发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入非化学学科应用化学理论解决科学研究或工程问题成功范例,有助于化学基础理论的阐释。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教前沿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化学前沿知识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二是相关专业中前沿知识涉及的化学原理。,以地质工程专业为例,其开设的《普通化学》中有关胶体的知识内容,能很好的解释河流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一般认为河流入海口流速降低导致泥沙沉降形成三角洲,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颗粒较小的泥沙在河水中形成胶体时,一般不易沉降,只有遇到含有强电解质的海水时,才迅速沉降,形成河口三角洲。在化学中胶体遇到强电解质发生沉降机理应在地质工程和水利工程专业中列为重点内容。毕业要求的最终实现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每个知识模块都对应学生的任务,包括课堂要求、课后要求和作业要求。明确课堂要求掌握具体知识点,课后补充拓展补充材料,作业要求的具体的题目。

4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依据与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的达成,需要合理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4-5]。传统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与考试对课程目标支撑不足,课程考核依据需要细化。课程的考核可分为:平时作业,课堂笔记,教学活动,期末闭卷考试。平时作业:作业完整,准确率>90%,字迹工整,思路清晰,提交及时。笔记,笔记完整详细,能在笔记本或教材上将重要知识点记录和标注,并有自己的注释。教学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发起和参与讨论,翻转课堂内容组织全面,能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准确率>90%。期末考试,合理分配各课程目标的分值,根据考察知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题型。课程考核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形成明确的量化关系,以有两个课程目标的课程举例列表,见表1。

5优选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的选择应尽量弱化教师的偏好,而应该有客观的依据。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是重要的指导性纲领,选择最能支撑课程目标的教材。参考教材要能博采众长,教师需要研读多个教材版本,以便整理出较为合理的教案和课件

篇3

摘 要: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面临着一次革新,将教育和云计算技术相融合是新时代下必然的结果。为此,主要阐述了基于百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关键词:云计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2801

1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个新兴的术语,很多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云计算的程序和数据不再运行和存放在个人台式计算机上,可以托管到“云”中,利用个人电脑或便携设备,经由互联网连接到“云”中,能够让你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访问你所有的应用程序和信息服务,不再受到桌面的限制,这是一个由云计算启动的全新的协同计算的世界。

2 大学计算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胜任本职工作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必开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学科和专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而且还要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知识、原理与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工作。

目前,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分三个层次教学:第一层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侧重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二层是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程序设计、网络应用等,侧重于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是计算机应用,结合自己的专业进一步深化学习。本文探讨的是针对第一层教学,以培养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整个授课过程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内容,其中理论教学又分为三部分,包括计算机硬件的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内容和互联网络技术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是指让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软件操作。

3.1 理论教学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实物装置的总称。从硬件体系结构来看,计算机硬件系统采用的基本上还是经典的冯・诺依曼结构,即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大部分组成。计算机软件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OFFICE的使用。互联网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硬件、计算机网络软件以及信息安全。

利用百会维基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了解教学大纲以及各种与课程相关的信息。有了云计算技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上网设备登陆百会网利用百会维基查看需要了解的相关信息。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主流。利用智能手机便可方便地查看自己需要的信息,使用起来很方便。

利用百会文档免费在线建立、撰写、存储和分享文档。运用百会文档的这个功能可以实现网上提交作业,打破了传统的作业上交模式,而且还节约了纸张,为节约国家资源贡献了一份力量。与此同时,教师批改作业的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不再是拿着红笔进行批改,转变为网上批改,批改完后能够及时通过百会文档反馈给学生,提高了工作效率。

百会聊聊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及时交流互动。学生在学学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碰到问题的话,可以通过百度或谷歌等网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缺少互动或者互动所需要的时间太长。利用百会聊聊,就能在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及时对话,从而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间。

3.2 实践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由原来的要求掌握Windows XP和Office 2003转变为Windows 7和Office 2010。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平台,重点是文件系统管理以及控制面板中硬件、软件的管理。学习Office2010的强大功能,熟练掌握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处理Excel 2010和演示文稿Powerpoint 2010的使用方法。Word2010要求掌握文稿编辑和图文混排,Excel 2010要求掌握数据输入与编辑和数据管理与图表化,Powerpoint 2010要求掌握编辑演示文稿和演示文稿的美化与放映。如果单纯的按照教科书上的操作步骤进行讲解,难免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打破传统的就知识讲知识的教学方式,将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恰当地融入到各任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Word2010的操作讲解与每个毕业生要写的毕业论文的撰写相结合,让学生既掌握了Word2010的操作又与实际的应用联系起来,当然会让学生觉得有用。Excel 2010的讲解可以与单位的工资表的统计以及相关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Excel 2010的用途。Powerpoint 2010的讲解可以以设计一个寝室PPT大赛为案例进行相关操作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Powerpoint 2010的主要操作。

把Windows 7和Office 2010的实践教学和云计算相结合,能让学生的学习变的更为得心应手。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应有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外,还要求学生参加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可以利用百会维基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以及教学大纲等。利用百会文档分享教师上课所用的演示文稿,便于课堂上未来得及掌握的学生在课外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学生上交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作业也是通过百会文档进行。很多大的作业无法在课堂上及时完成,需要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一旦完成便利用百会文档进行提交,操作方便。利用百会聊聊能够实现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利用百会论坛可以将每个学生觉得有用的知识上去,便于大家共同提高。

4 结束语

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云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中,是信息化时代下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教学中运用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久的将来,云计算技术将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当中,在未来的几年将迎来更大的高峰,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宁,柴利萍.“云计算"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2,19(9):153154.

[2]林瑜华.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271274.

[3]黎加厚.云计算辅助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37-02

目前,计算机已经直接渗透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获得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入门课程和必修课程。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通过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岗位上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一、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体系中既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课程。目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内容多集中在常规计算机知识应用方面,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合。

2.《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有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就学过,课程的授课方法多是以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没什么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传统的闭卷理论考试强调的是知识的记忆,对高职学生所需的“技艺”考虑不多,存在很多缺陷,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简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指课程开发必须是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下,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和高职教育需要这两个维度上予以整体设计,必须有系统的逻辑路线.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设计与建构能力的培养.缩短了教育和工作之间距离。工作任务分析(要根据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职业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学习领域转换(根据高职学生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细化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情境)。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

针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合,教授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教学为例,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高职会展人才培养的需要。

1.确定职业岗位群。成立由学校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对会展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通过社会调研,进行职业分析,确立岗位群。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各类会展公司、会展中心、旅游公司、酒店宾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会展服务、策划和管理等工作。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在充分分析职业岗位群,初步概括的基础上再加以整合、提炼、深化基础上,并从中概括为典型工作任务。最终得到整合后的典型工作任务,见图表一中典型工作任务及具体工作内容。

3.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课堂教学中传授的只是技能,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都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强调学生在课程单元学习情境的学习中,通过步骤的重复掌握技能,融入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此我们结合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了会议型会展策划、庆典型会展策划、展示型会展策划、综合型会展策划4个案例,每个案例根据会展策划流程设计了会展咨询、会展决策、会展计划、会展实施、会展检查、会展评估6个学习情境。

4.课程教学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就是让学生将计算机知识融入到具体工作实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保证知识与职业经验、职业技能在结构上系统化。以学习情境1会议型会展策划为例分析,课程教学设计如下页的表所示。

我们在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时,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课程围绕职业劳动中的实际工作任务来展开,实现了三个理念的转变:将典型任务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创造力作为培养目标的重点。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内容完整”的学习过程。课程的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通过步骤的重复让学生掌握技能,融入专业知识,最终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

[3]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4]齐艳春.关于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

[5]李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综合化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篇5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实践;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是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由于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再加上该课程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内容多课时少、零件多系统少、分析多综合少、理论多实践少等诸多矛盾,给《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同时,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环节是《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多次教学实践尝试,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1.1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理论课时压缩严重,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老师讲解力不从心,学生听课如听天书,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1.1.1删减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性,毕业后从事的岗位决定了没有必要对计算、公式、定理等的来龙去脉搞的清清楚楚,只注重如何应用这些公式定理等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可将过深的理论推导、证明删去,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这些公式、定理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设计问题。

1.1.2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由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所安排的课程和教学要求也不同,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根据本专业可的要求、本专业毕业生从业岗位要求和本专业学生终身教育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以达到培养目的。

1.1.3在机构分析中增加解析法内容

在以往的机构分析中,因图解法形象、直观,有助于教学模型的建立,同时对某些简单的问题比解析法更有效。随着科学技术的计算方法、计算手段的飞速发展,提高机械设计与分析的精度和效率已成必然趋势,而解析法更能准确地反映和解决图解法难以解决甚至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解析法讲解的力度,以适应现代技术的要求。

1.2教学方法

1.2.1现代化教学

本课程实践性、综合性较强,个部分教学应注意同生产实际相结合,利用教具、挂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教学,做到课上精讲精练。同时采用计算机的图形动画等功能,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2.2实物教学

有些教学内容离开实物再课堂上不易讲解透彻,因此可将机构实物搬进课堂,对照实物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地将机构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例如,讲解摆动导杆机构时,再牛头刨床边对照机器的结构和运动情况进行讲解,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3自学式教学

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可采用自学式教学方法,自学式教学方法是“提出问题+自学+回复问题+总结”。其操作步骤是:第一步,老师指定学习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第二部,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学,明确学习目标。第三部,提问学生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第四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

2.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两个方面。

2.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工程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着实验目标单一性、试验方法陈旧性、实验内容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等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可从几方面进行:一是保留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如《轴系结构测绘》、《减速器结构装拆实验》;二是更新和改造相对落后的实验,如渐开线齿廓范成实验改用计算机仿真试验去代替,使实验内容既形象具体又省事省力;三是新增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完成,不依赖于老师;四是建立开放式感性认知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来安排学习,以期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加强学生对机构、零件结构等工程实践知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

2.2课程设计

综合考察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是课程设计。它也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工程分系的能力和运用资料等基本设计能力。要完成一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总体方案的布局到零部件结构设计一起完成使设计更加系统和完整。为鼓励学生创新,应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多套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而为今后在生产实际中参加设计或技术改造打下良好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项既重要又繁琐的教学工作,指导老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应在设计中逐步给予讲解和补充,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全面掌握和巩固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

3.结束语

总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还应注意“师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的真正本领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兴趣,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主动、和谐、生动活波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培育他们的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洪伟龙,关于技术基础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途径 职业教育研究 2006,(4).

篇6

本文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了当前影响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积极性的因素,并在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综合能力的目的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实践中的教学内容、方式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课堂教学方法 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1]。它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抽象、原理和设计计算的公式众多、实践性强的特点,但是由于高职学生学习的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设施不足的条件下,学生极容易产生厌学心态,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世纪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在学习过程中,同样要求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其它课程中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有关的基本训练和扩展训练,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解决工程问题和设计、创造新的机械装备的能力,提高机械设计教学方法的问题,已势在必行。

1.现行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主要涉及的内容是一些常用机械零部件的原理、特点、力学分析、设计计算和基本设计方法,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可现在的学生们缺乏工程实践的机会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不但需要掌握这些理论还要初步掌握机械零部件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的能力。从近年来我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进程来看,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涨

《机械设计基础》的理论性内容方面,涉及许多公式、符号和大量的计算,这就对学生的物理、数学等学科水平要求很高,然而对很多尤其是对初中起点的学生来说却是一大难点,在学习过程中跟不上教学进程往往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1.2实践的缺乏

教学过程中相对实际能力的锻炼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过分强调理论设计方法而淡化经验性设计内容,导致学生掌握了详细的书面知识,却很难在实践中运用得当,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很不利从而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课程开设的实验环节大又多是演示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则较少,其实内容过于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3多媒体的使用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进度

由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图表较多,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开展在板书方面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它的使用还克服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中难以展示各种机构运动规律、零件装配关系的弊端,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直观性的了解。然而,多媒体的使用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却降低了学生接受的效率。教师在制作和播放ppt等课件时,将本来板书的内容放入了课件,这一时间的节约也缩短了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和消化的时间,反而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2.实践教学中的改进方法

2.1优化提炼教学内容,增加学习过程的兴趣和引导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概念抽象、内容广泛、理论知识较多,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完授课大纲中规定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做到少而精。少而精并非简单地减少教学内容,而是要在明确教学要求的条件下恰当地精选内容,科学地组织并讲授。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才能主次分明的,使教材由“厚”变“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课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课程的整体和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准备好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确保教学质量。至于机械设计课程素来都是学生认为不好学,老师认为不好教的科目,可从整体上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书本中知识连贯的规律性。针对难以理解复杂的章节知识点如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轴的设计、滚动轴承的选择及组合设计、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及螺栓组连接的受力分析等内容,教师可以着重讲解,并在实验中演示达到深化学生的理解的目的,相对浅显好理解的知识点如械零件常用材料和选择原则、过盈连接、摩擦轮传动等,可以安排学生自学,并提出思考问题及时检查。这样既可以提炼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课堂上消化吸收课程知识点的时间,又可以调动学生课后自学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2选择适宜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机会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板书、教具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机械设计课程内容复杂又深奥,但它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不能忽略实际活动锻炼的必要性,现在的学生又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 因此,需要学校提供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简单的机械,并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拆装分析的能力。 多媒体的使用有利有弊,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内容,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如CAI的使用带来的效果是别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有些内容如讲轴的结构设计,CAI演示的设计过程动画逼真、一目了然,可以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有些内容如讲什么是蜗杆传动的主平面及蜗杆传动的自锁现象时,用个实物模型演示比CAI演示会更容易理解得。因此,在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选择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出合适的教学方式。 再者,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外也可以自学。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现行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对零部件的设计理论有了较为细致的介绍,但忽略了经验知识和主观能动性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学生在零部件设计上有一定思路却会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候被阻碍,这些需要根据个人掌握的有关知识确定参数的部分往往影响了学生的设计。在课程设计内容中,设计的程式化成分很高,学生只需按照指导教材的步骤一步步进行设计,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就可以完成设计。虽然课程设置中有课程设计环节这一教学环节但是它对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却是十分有限。为此,在对课堂教学及课程设计时应考虑引入创新设计环节。将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专业设计能力和相关专业设计能力并重。

教师在讲授过程为可以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组织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具有创新设计的作品,为学生提供机构创意组合与设计实验平台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创新设计可与创新制作同步进行,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绘出简图,亲自动手,完成作品一系列的过程,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4.总结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全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每个老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在当今社会,我们要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革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高科技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自主学习的环境。同时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如何将这门课程上好,让学生建立扎实的机械设计理论基础和建立基本的机械设计思想,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思考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志伟.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仓储管理;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34-01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课程建设,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其课程设计的基础是企业仓储管理岗位能力和具体仓储工作过程,其特点是学习内容和工作任务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仓储岗位能力

《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必修课,它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能够学、做一体化,既掌握了仓储管理知识,又锻炼了仓储实践动手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仓储岗位能力。

2、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通过案例教学、实习等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1、设计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对仓储企业或相关仓储岗位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确定职业岗位,分析本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以此为依据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教师根据仓储管理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本课程的教学模块。

2、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两个原则:基于仓储管理岗位的能力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基于仓储工作流程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能力在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序,使学习接近实际工作要求。通过仓储企业调研、物流行业专家访谈等方式,归纳出仓储管理的具体工作岗位:仓储业务员、仓储合同审核员、入库管理员、质检员、出库管理员、保管员、仓储会计员、仓储信息员和仓储主管等。根据岗位任务确定教学内容见表1

根据仓储管理的运作流程,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仓储商务

①仓储认知。了解仓储的沿革,熟悉仓储管理的模式。

②仓储商务是仓储企业进行的经营活动,是一种经济交换活动。其内容包括: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把握商业机会,组织货源;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营销策略,促进产品销售;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仓储服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妥善处理商务纠纷,防范和减少商务风险。

(2)仓储合同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根据仓储业务范围和经营项目,组织与客户的商务谈判,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签订仓储合同。在仓储合同履行过程中,面对变动的经营环境,能够处理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3)仓储业务

仓储业务包括入库、保管和出库三个组成部分。入库管理包括入库准备、组织商品接运、商品检验、办理入库手续等一系列作业环节。商品保养包括商品盘点、商品保管场所的分配和布置、商品堆码设计、商品苫垫、商品保管秩序的建立、商品养护、仓储安全等内容。出库管理包括核单备料、复核、包装、点交、登帐和发运等一系列环节。

(4)仓储成本

仓储成本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仓储成本、仓储收入和仓储成本核算。

(5)仓储管理系统

仓储管理系统是一套应用性的操作软件,包括入库管理系统、出库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通过本叫教学模块学习,使学生可以熟练操控仓储管理系统。

(6)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可以从仓库管理和人员管理两个方面来研究。仓库管理包括仓库选址与建设、仓储设施设备选择和库存控制;人员管理包括仓储组织结构、人员选拔、培训和绩效考核等内容。

三、教学组织实施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理顺了教与学的关系,侧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1、教学准备

(1)教学资料收集。收集学科发展、学生的需求信息,向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仓储管理案例、参考书籍、参考报刊和参考网站等信息。

(2)教学大纲制定。根据物理管理学科发展动态和物流人才未来职业需要,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作为授课教师的指导性文件。

(3)教案制作。针对仓储管理课程的特点,制作了集图片、声音、影视的动态PPT教案。

2、教学过程

(1)课堂授课。授课内容与岗位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强调系统性和先进性;授课形式上体现多样化和互动性,充分运用教师讲授、情景体验、案例讨论、疑难解答等方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实训模拟。配套开设仓储实习环节,聘请仓储企业工作一线的人员进行进行实习指导,采用现场指导方式,增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活动平台,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仓储活动。

(4)课程考核。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采用了笔试、平时成绩、实习报告、等多种课程考试形式。

3、教学总结和研究。

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为了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目的,定期举行教研活动,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内容,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仓储管理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真虹,张婕姝主编.物流企业仓储管理与实务第二版[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7

_

[2]田源.仓储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9

篇8

>>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浅谈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开发设计与实践思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及辅助教学系统 基于B/S模式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基于Moodle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研究与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放共享与教学资源开发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线教学系统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比对的设计与实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主页面(学生进入后可查看课程信息,利用下拉导航菜单进行课程内容和信息的定位,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Register.html学生注册页面(学生进入后可注册信息,注册完成登陆后才可以进入系统查看信息)

Answer.asp回答学生提问页面(此页面显示学生姓名、提问的问题、提问时间、教师回答信息输入框,回答之后进行处理,返回给学生提问页面)

三、详细设计制作

详细设计部分对页面的功能进行代码开发,以下介绍几个页面及代码。

(一)首页index.html。首页面对各栏目进行布局,导航用户的各个功能页面,把导航条的代码摘录如下:

mpmenu1=new mMenu(’首页’,’/jsj’,’self’,’’,’’,’’,’’);

mpmenu1=new mMenu(’课程特色’,’/jsj/html/kechengtese/’,’self’,’’,’’,’’,’’);

篇9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国家发展战略及建筑装饰行业的稳步发展都使得室内设计行业伴随着大的经济形式而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建筑装饰类人才的需求每年以4.5%的比例增长,发展前景看好。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部分,室内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室内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大多数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部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和室内物理环境设计两大部分。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电子化、网络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这也极大的充实和丰富了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的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构成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种设计类软件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好的电脑软件操作技能,但是却不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这种现象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思考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否先进的仪器设备就能快速提高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如果不是,问题出在哪里?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为真正体现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作用,使基础课教学从一开始就树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理念,我们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实训”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实训课程整体教学设计,通过对每学期课程及所涉及的技能的解析,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为项目任务。在每个任务下,设置任务目的、条件、要求及标准等内容。力求实训项目和该学期专业课程衔接,并且在技能拓展方面加强课堂效果,通过“以训代课,以赛代练”的方式深化课程内容,从而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原有样式,尝试将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知识体系重新构建,组成综合的基础课程,在强调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上,着重突出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心设计实训周项目及教学模块内容,使每学期末的实训周项目化练习成为考验和考查基础课在实际设计中应用的最佳方法与手段。在考核方式上结合技能大赛的方式,以赛代练,并用奖励机制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前期的基础课的学习中。原来的传统课程内容仅仅作为创意的表达手段融合在项目过程当中加以训练,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转变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技能知识,从而在心理上和实际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尽早进入设计的状态。

借鉴课程模块化教学,强化课程组织结构

1.在基础技能模块中,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结合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对专业基础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室内设计制图”等专业基础课进行了教学内容方面的大胆创新,改变了从强调光影素描等对专业基础要求很高的基础理论教学到具象实物写生等素描课长期不变的教学模式,改用如摄影取材,改编临摹作品进行再创作等方式。这些教学环节的变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具象造型与抽象造型的关系,为之后的专业学习做好的铺垫。强调学生的绘画技能的提高与升华是绘画专业本科起点甚至研究生方向的专业要求,在那样的专业背景和人才培养模式下本无可厚非,但高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来讲整体偏弱,很多学生进校之前,可能都是半路出家,甚至没有任何的美术基础。让他们花上几个星期再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结果注定是为了画画而画画,最后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学科之间相对独立,知识的融合不够紧密,而忽略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学生在上完两门课程之后,能将两门课程加以联系的很少,一般都认为,设计素描训练还是形体、结构、比例、明暗的延续,如何将设计素描和色彩知识结合进行新的创造往往意识不足。其他诸如构成课程之中的形态采集、形态组合规律等知识、图形创意课程之中的图形组织知识之间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因此,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定位及目标来强调项目内容的整体教学设计,按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几门课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模块打破课程的界限,设置工作任务,将按课程分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融入一体,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及规律设计课程训练项目的顺序,融合创意和表达方面的能力训练目标。通过项目化教学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基础课程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沟通,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进而解决学时的有限和效果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进行相互学习,集体备课,形成教学理念统一的教学团队,集大家之优势为一个目标明确的方向努力,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专业技能模块中,以校内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专业技能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设计流程、实施方法和经营管理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所学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重点加强专业周实训项目练习,根据每学期课程设置及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出从第一至第四学期不同的实训项目,集中在一周时间内集中进行项目练习,并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奖,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在岗位技能模块中,根据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设计与制作”,使学生掌握较强的设计表现能力,具备实际制作管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行业意识。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教学过程管理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下进行专业课程系统开发、设计专题研讨会,在确立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专业带头人组织教学团队教师进行集体研讨,依据市场行业调查及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的情况,按照专业课程系统开发、设计的要求,确立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系统开发、设计方案。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工程项目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整合, 好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必须要通过好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与方法是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能否采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手段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的获取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持,不同类型的知识、能力体系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而以适应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是高职教学的特征,也是合理选择教学组织与方法的依据。由于课程模式的更新,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努力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提高,能积极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既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训练的启示作用,又能将应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的融合,发挥出基础课程的实际作用。

另外,对于基础课程教学还要统一思想,经常性的组织教学的研讨和学习,要善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

鼓励教学创新,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是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改革的设想再完美,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同时还要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如果所有的老师都是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风格、统一的模式去教不同的学生,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从学校来说,要有鼓励创新的机制和评价体系。学生成绩的评定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综合成绩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可根据学生平时作业成绩及出勤情况评定,占总成绩的50%;期末成绩是本学期最重要的一次综合性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50%。这样学生面对每一次作业和课程项目都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将最终影响这门课程的总成绩;同时也避免了文化考试只是动笔,没有和专业实践相结合。教师教学水平根据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公开课、观摩课、讲课比赛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评价。避免要求严格的老师因为片面的评教影响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保证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要抱有宽容的心态,技术上面支持和配套,另外,教学设施的完善和配备,教学一线老师能动性的发挥,积极性调动都离不开保障的条件。

篇10

关键词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Moodle;中职;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22-02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网络教育亦获得蓬勃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和中职生信息素养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 

1 基于Moodle平台的中职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提出和构建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构建网络课程,需要考虑网络平台的选择,自建网络教学平台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使用商业版的网络教学软件价格又比较昂贵,考虑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最好的是选择一种免费开源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经过分析比较目前流行的几种网络课程管理系统,最终选择Moodle作为中职网络课程的开发平台。Moodle的主要功能有创建课程页面、组织课程资料和课程活动、和评判作业、成绩管理等[1]。 

设计网络课程,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和实践,我们在分析中职学习者特征和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参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项目式教学法和教学设计一般过程模式,经过多次教学实践试验,提出了基于Moodle平台中职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在这个基于Moodle平台的中职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中将网络课程的设计分为五个阶段:课程设计前期分析、课程设计阶段、课程开发阶段、课程实施阶段和课程评估。在课程的前期分析阶段需要进行职业需求、中职学习者特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分析。课程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学习资源、学习活动、课程评价的设计。课程开发阶段要进行Moodle平台的搭建和网络课程的具体制作,在课程的实施阶段我们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对具体的课程案例进行教学实践,课程评估阶段分别面向教师和学生就课程整体设计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2 Moodle平台的搭建 

在课程的开发阶段本研究采用了自己在主机服务器上建立Moodle平台的方法。在Windows7环境下采用独立安装来完成,安装顺序依次为:安装MySQL数据库服务器;安装MySQL管理工具MySQL GUI Tools;安装ZendServer 6.0,内建有PHP及Apache;安装Moodle 2.5程序。建立平台时,选择admin做用户名,密码是Moodle_25,即建立平台之当设立的用户名和密码,此用户可以统领一切操作。 

3 Moodle网络课程的制作 

Moodle平台安装过程中定义了 admin管理员用户,以管理员的身份登录,对网络课程进行网站管理设置,具体包括对网络课程的外观设置、首页设置、用户设置、课程设置、成绩设置、安全设置等[2]。在首页设置中对网站全程、首页说明、显示类别列表、显示课程列表、最大课程数目等内容进行设置,并通过“添加一个板块”功能根据需要设置板块信息及板块显示位置。用户注册这里采用批量添加用户的方式来快速解决学生注册的问题。添加课程通过“添加课程”按钮或“网络管理”中的“添加/修改课程”模块来添加课程并对课程基本信息进行设置,包括课程全称、课程类别、课程编号、格式、最大上传文件、密码、小组模式等内容。这里课程格式选主题格式。添加完课程后,可以为该课程添加选择此课程的用户,同时为这些用户分配角色。 

网络课程设计的重点是活动和资源的添加,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整个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核心内容[3],无论是活动的设计还是资源的添加都通过Moodle 中的“添加一个活动或资源”模块来实现。本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动画片制作项目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4 基于Moodle平台网络课程项目式教学法实施案例 

项目任务的设计与确立 在这个阶段,将学生组建成学习小组,老师根据每个人的能力、个性的不同,将学生2人分为一组。在Moodle平台中,以管理员身份登录,选择该门课程,依次展开设置模块中的“课程管理”“用户”“小组”选择“创建小组”按钮可创建小组并对学生进行分组。 

在组建好小组后,各学习小组自己来选定具体的项目任务,学生们通过自己创作或网上搜集资料的方式来确定自己动画片的剧本,提交剧本到Moodle平台,得到老师认可后,项目任务的主题就确定好了。最终各小组选定的项目会以任务主题形式公示在Moodle平台中。 

制订计划 小组项目选定好之后,各学习小组对所选定的项目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对项目的基本思路进行仔细分析,分析讨论剧本中的角色、场景、道具,制定出该动画的文字分镜头台本,每个小组要在Moodle平台中利用WIKI交互工具撰写本小组剧本的分镜头台本,借助平台上的交流工具互动交流,并与指导老师讨论分镜头台本的设计是否合理。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各小组按照计划开始着手围绕所选的项目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这一阶段可以回到前面的课程对平台上的学习资料进行再学习,具体就是对课程中相关教学内容的电子课件、教案、文档、实例及电子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也可以浏览网上的优秀作品和老师提供的案例,从中寻找思路和灵感。还可以利用讨论区、聊天室等交流工具,实现组内和组间的交流讨论,以及时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项目实施 这个过程要经历绘制角色和道具、创建角色的动作、绘制场景、制作场景转换、合成二维动画以及后期合成等环节。作品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通过Moodle平台上的讨论区、聊天室等交互工具与他人交流,来解决问题。 

项目完成、评估 通过互动评价工具,学生在提交作业之后,根据作业评价要素表,可以自己先给自己评价,然后还可以评价其他同学的作业,其他同学也可以评价自己的作业,最后把自评,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三者按一定比例结合到一起,就是这名学生作业的总体评价。 

5 小结 

本研究结合现阶段中职学校教学需求和中职生学习特征,构建出更好地为师生教与学服务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结合项目教学法开展的具体教学实践案例表明,这一教学模式是可行的。该网络课程也为其他中职教师开发网络课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