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项目整体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项目整体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医疗项目整体解决方案

篇1

智慧医院2.0”方案以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和不断提高患者体验为核心,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以应用系统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人才队伍共建和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等方面展开,为医院提供“一站式服务”。“除软硬件一站式服务之外,还包含整个项目从顶层设计到规划咨询,再到软硬件系统开发、实施部署、运营维护和人才培养,这实际上是一整套服务体系和生态系统。”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销售总经理叶明对《中国医院院长》表示,针对某些县级医院面临资金方面的困难,联想还推出金融租赁的方式,以服务外包的模式帮助医院解决信息化问题上的挑战。

再造传统挂号、检查、缴费的流程,简化就诊流程、缩短就诊时间,通过一系列管理和IT应用的组合创新,走出一条信息化的“智慧医院”之路,这正是温医一院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形象。该医院于2014年3月与联想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利用各自领域的优势,开创“医企联合”的模式,共同打造“智慧医院”架构及解决方案,以信息化为抓手,加速推动医院向智慧医院转型。

叶明表示,联想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是和医院一起去实践,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把整个系统所有相关流程做了梳理。联想还具备全球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这让联想能够有实力去服务和支持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能为医院信息化建设长期提供创新技术。“联想致力于打造智慧医疗生态体系,并拥有专注于医疗体系的团队。”叶明说。

篇2

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

其中,NEC移动医疗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信息管理和共享系统以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为载体,将医护业务整合延伸到移动无线终端,形成一个实时、动态的工作平台,实现了与医院现有的HIS、LIS、PACS等系统无缝接入,增强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强化医疗安全。

NEC婴儿防盗、人员定位解决方案使医院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动向及状况,很大程度上避免抱错婴儿,婴儿丢失,患者走失等事件的发生。

NEC固定资产管理解决方案致力于使用RFID技术对医院设备在监控、自动盘点,设备移位等方面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危险报警,位置追溯。

智能养老

NEC向汇晨养老机构提供的智能养老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NEC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通过平板电脑,老年人即可在房间进行订餐、预约服务等。医护人员还可以利用平板电脑通过无线网络将老人病历信息、病程医嘱、病情观察信息等,在房间的床头集中汇总展示,实现移动的医护保健。

同时,NEC与汇晨养老机构初步达成了下一期的系统研发计划,将在明年研发和部署养老院老人一卡通系统,即每一位老人入住时领取“一卡通”,可以在查询机上轻松获取老年公寓里的服务导航、园内消费记录、账号信息等。

智慧城市

篇3

作为“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医疗信息化在提高诊疗效率、降低病人看病成本方面有显著“疗效”。而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医疗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并让患者随时随地获得准确治疗,然而它的实施推广过程却也并不容易。

新医改新主张

北京,不分节假日各大医院都人山人海。“其实这些大医院的医生,大约80%的时间看的都是轻病症病人,而这部分病人完全可以在社区医疗中心就医。”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东软熙康董事长兼CEO卢朝霞说。

来自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后10年,因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导致的过早死亡将给全国带来5580亿美元经济损失。我国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经上升至85%。

对此,沈阳盛京医院的一位院长曾畅想过,利用医疗健康管理来解决这些问题:“医院会从实体医院变成‘云’医院,通过物联网和医疗传感设备,利用实时性、移动性、智慧化的特点,将医院的医疗健康服务覆盖到社区、家庭,甚至可以延伸到其他的市、县,深入到广阔的农村。”

现在这一畅想已经在逐步实现。目前,一部分三甲医院已经开始着手对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进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东软熙康公司也已经同沈阳、湖南、天津、武汉、郑州、洛阳、昆明等地的医院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推广健康管理解决方案。随着"新医改方案"把医疗信息化列入“四梁八柱”架构的八柱之一,各地纷纷展开了健康医疗建设,健康医疗理念也正在慢慢深入人心。

以海南为例,海南省政府已经与东软集团展开深入合作,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农村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后,农村居民可以通过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获得全方位、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咨询和健康服务信息,实现实时健康监测、动态跟踪随访、健康记录查询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健康全过程管理;使用该平台和便携式终端,基层村医可以高效地开展慢病随访、健康干预、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常规工作,并借助远程医疗协助系统与上级医院医生互动交流;该平台还可以开展远程医疗诊断服务,帮助市县级医院连接省级三甲医院、省外优质医疗资源,让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能够实时监控所负责区域的居民健康检测状况、慢性病比例变化情况等动态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主要卫生问题和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为开展基层卫生工作评价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我国有上亿人患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疾病,过去我们很难对这种病人进行管理。”卢朝霞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因为那时没有检测手段,也没有干预的办法。现在不同了,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对慢病病人进行生命特征的监测和管理。”

智慧的考验

医疗信息化推广多年,如今初见成效,其背后是对服务提供商整合、技术能力的考验。

“东软熙康解决方案架构在整个云平台上,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云平台可以随时接收并存储每个用户的健康档案、运动信息等。”卢朝霞说,在云平台上,东软还提供了知识库,系统可以根据知识库的内容来判断用户的健康状态,并反馈给用户,同时形成一个干预方案,促使用户按照干预方案进行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而为了随时获得用户的个性化、移动化、智能化的健康状态,东软还推出了熙康行表。

然而,在与地方医疗机构或政府的沟通中,东软发现,“治病“大家都能接受,但对“健康医疗”的态度,却普遍觉得过早。特别是对很多老百姓来说,是否能接受这个模式也是个挑战。“这是一种生活思维的转变,会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这时宣传就很重要。”卢朝霞表示。

此外,“虽然大家都认同,只有做到有效预防,才能节省看病的高额支出。但看病费用可以报销,健康管理费用无法报销的制度和现实,也使健康城市、健康管理等业务的推广受到阻碍。”

而另一方面,国内软件解决方案厂商要提供整体的医疗解决方案也并非易事。首先,在技术实力过硬的前提下,IT厂商必须拥有医疗行业经验,能够获得地方政府及医院的支持,还要拥有医疗专业人才;其次,IT企业要做医疗产业并且涉及健康云平台的搭建,还面临着来自国际同行的竞争。例如英特尔的康本佳、IBM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等。此外,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由云平台、终端设备、移动应用等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共同组成,因此,拥有直达消费者的商业模式与广泛的合作伙伴必不可少。

为此,东软在多年从事医疗领域服务的过程中,不仅非常注意与健康医疗类公司合作,而且去年东软集团还宣布从传统的B2B向B2B2C转型。“在企业层面,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合作,东软还同移动应用开发企业合作,同房地产商合作(将东软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提供给社区),同传感器生产厂商合作;在个人消费层面,东软为个人用户提供熙康行表、熙康益体机等健康管理设备。”卢朝霞说。

篇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把建构在信息技术上的“智慧城市”从虚拟概念变成触手可及,智慧城市的移动互联网化是深耕智慧城市的趋势,同时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公司抢滩的蓝海。中搜网络依托自身成熟的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大数据,探索智慧城市移动服务载体,了在“互联网+”大潮之下,智慧城市发展五大趋势。

城市生活向移动端转移

订餐、打车、学习、医疗……各种形式的城市生活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移动互联网为中国信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公众正在以越来越便捷的形式获取各种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将“人”与“公共服务”全面连接,大幅提升社会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

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将带动和促进交通、医疗、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城市生活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服务水平、实现信息普惠全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城市政务透明一体化

智慧城市移动化,将要求政府基于移动互联网提供公共服务,以人为单元,建立起居民需要的服务涵盖多个甚至所有业务的完整单。

在地方政务一体化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分析等技术,将城市服务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在移动端,电子政务一体化与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服务,通过建立移动互联网通道,实现政务迅速受理和反馈,甚至在线审批。市民可以通过“行政服务大厅”手机滑动就可以享受行政服务大厅的一站式服务,进行信息查询、在线预约、在线办理。

城市服务将无处不在

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服务项目是城市宜居的核心标准,这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更考验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将来会相互配合,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城市公共服务给市民生活带去更多便利。

医疗O2O、养老O2O、教育O2O、互联网金融、绿色交通等移动互联网最热门的领域,已然搭建起城市公共服务的基本模块。例如基于中搜云平台整合的教育资源开发的移动端学习应用,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随时学习等个性化学习平台。

智慧城市

城市物流转实为虚

商品与服务数字化是实现电商的前提。城市空港、内陆港、保税区等实体商品集散地将利用云平台实现数字化仓储、物流、分销等一系列环节,在物流配送之外添加信息和支付,补足电商体系的铁三角。

中搜云商城正是实现商品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在该方案已与上海、宁波、烟台等多个城市的保税区、自贸区合作,将商品汇集在虚拟货物中心,呈现在全国各地手机用户的移动应用上。商品被检索、下单、支付,配送信息跟进等在线购物环节都将以信息流转;仓储、渠道突破地域局限,实现全国范围内货物调配和全用户分销。云商城极大丰富了城市商品品类,加速了商品流动性。

城市产业升级转型

篇5

我是在研究日立集团时注意到这个现象的。关注日立,则是由于我近乎偏执的不相信――我不相信在技术方面有一定积累的日本企业真的会全面亏损(日本大地震时日企对世界的重要性就有所体现)。据说,日本企业都是由大财团控制,而大财团喜好对冲风险。基于此,虽然没有十足的证据,但我还是相信在日本大企业中,有亏损的就一定有盈利的。

于是,在新一期的财富世界500强上,我发现了日立:日立以1224.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高居38位,其净利润则是44亿美元。相对于其营业收入来说,净利润虽说并不多,但和其他日本企业相比,日立44亿美元的净利润还是格外的耀眼。

众所周知,IBM有智慧地球战略,日立则几乎同时提出了智慧城市战略。在世人纷纷聚焦IBM的转型之时,却忽略了日立的紧随其后。同样,当我们开始注意到日立的转型时,却也容易忽略东芝、松下、三井不动产、NEC等日本企业的跃跃欲试――日企正欲纷纷转型智慧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日立就是打头阵的先锋。近年来,日立主打的事业是社会创新事业,即其IT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的融合。2011~2013年的三年里,高达100亿美元的资本(占其投资总额的70%)都将投向这个事业,而主打的战略就是智慧城市战略,即通过借助IT技术对各种城市元素进行关联,从而让城市运作更节能、安全和“智慧”。

日企之中,日立打头阵,东芝紧随其后。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日立把它定位到智慧城市,东芝则进一步聚焦为智慧社区。

和日立一样,东芝也是大型多元化集团,其社会基础设施部门在集团中也是很大的一块。不知是否是受日立影响,还是东芝也认为IT和基础设施融合是大势所趋,和日立一样,东芝去年也进行了大范围的结构重组,将与智能社区相关的社会基础设施业务整合成为一部分,以增强联动能力。

东芝在华打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几乎和日立一模一样。政府方面,东芝参与建设的项目有天津生态城建设、江西省共青城市智能社区技术实证项目、锦州市智能社区项目。企业方面,东芝先后和大型IT企业中国东软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与大型央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达成合作协议。

低调的日立并没有明确说出其智慧城市业务未来几年可能的销售额,东芝则把目标定的十分明确:2015年,智能社区业务的全球销售额达到9000亿日元。(按照目前汇率,约合728亿元人民币)。

除日立和东芝之外,松下、NEC、三井不动产、NTT、日产等都跃跃欲试涉足智慧城市领域。NEC两个月前高调宣布全面进军智慧城市。而此前,松下早已转型做楼宇、写字楼、家庭、店铺等整体解决方案,如今更是顺势做起了智慧城市,目前已经和大连市政府达成协议,豪言将大连科技城打造成中国首个智慧城市样板。日产、丰田、富士通、三井不动产则是顺手做起了智慧城市的生意――通过智慧城市的大概念推广各自的产品:日产主攻智能交通,丰田负责汽车智慧导航,富士通搞定云计算,三井不动产则卖自己的住房解决方案。

文章到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按理说,像日立、NEC、松下、东芝等企业在各自原有主业竞争力逐步减弱、行业前景又不是太好的情况下,寻找新领域、多元化经营可能是其唯一出路,但这些日企为什么又要纷纷转型做智慧城市,而不是其他领域呢?

这还要从智慧城市的定义上说起。目前,虽然各大巨头纷纷进军智慧城市,但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义还不是很明确,IBM、思科、西门子等企业都有自己的概念和侧重点。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智慧城市是指能够利用IT技术更高效地利用能源和资源的城市,IT技术在其中至关重要。

而日本这几大巨头在IT上都有不错的积累,这又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产业促进政策了。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政府将IT行业列为重点扶植的新兴产业,先后出台了e-Japan、e-JapanII、U-Japan、I-Japan战略,借此推动日本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几大巨头完成了在IT领域的前期积累。拿日立来说吧,其IT业务2011年的销售额更是高达159亿美元,规模已然很大。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钱途”不可限量,这也是日本企业纷纷进军智慧城市领域的大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500多座城市宣称将打造智慧城市,仅中国就已经有150多个城市宣布要建设智慧城市,计划投资规模更是以万亿元为单位。另外,在各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侧重点是不同的,日本企业更侧重的是生态和IT基础,而中国急需要的就是生态环保,这也正是日企在华这么积极的原因。

智慧城市是一个大概念,下面有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处理、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安防、云计算、物联网等细分行业,可谓兼容并包、异常庞杂。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没有一家企业能独自占领整个市场。IBM厉害是吧?但也只能提供主机、软件和虚拟的解决方案而已。思科也不错吧?但也不过只能提供网络相关产品。西门子大牌吧?但也只能提供医疗、能源和一部分工业产品而已。

这还意味着什么呢?这还意味着如果某家企业真的能兼顾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假设它还都能做的不错,那么这家企业将获得巨大的优势。可惜现实中没有哪家企业有这么大能力,但这也没关系,如果把某些企业组织起来构成联盟,是不是就可以相当那样的一个巨无霸企业呢?

日本企业正是这么做的!日立、东芝、三井不动产等58家日本企业日前组成日企联盟,联合竞标智慧城市项目。

日企联盟收到成效了吗?

是的。来自商务部网站的消息显示:2012年8月4日,日企联盟已经分别与东营市和温州市签署了协议。日企联盟将从规划阶段开始全面涉足当地的环保城市建设项目,该联盟将承接温州市和东营市包括住宅、交通和医院等领域在内的城市建设规划,例如运用节能技术的住宅建设、新一代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建设以及医院建设和水质管理等。

日企联盟将从规划阶段开始按领域划分,每个领域由多家企业联合制定计划,缺啥补啥。缺IT基础?缺建筑机械?缺火力发电设备?别担心,日立有;缺智慧建筑?也别担心,三井不动产有。缺水力发电设备?缺医疗设备?缺信息设备?别担心,东芝有。如果这58家企业还不够怎么办?别担心,吸收新成员呗。

篇6

不容否认的是,施耐德电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着力深耕医疗系统,很大程度在于虽然目前整体经济环境并不景气,但医疗行业却是与其业务高度关联且能跑赢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重要领域。因而,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2015施耐德电气医疗行业创新峰会”上,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全国销售部负责人曹玮表示,随着“新医改”施行以及经济与政策导向构建,各级政府对医疗基础设施的重视升级。提高医院效率、保证医护质量、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及良性发展将成为绿色智能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施耐德电气已经做好准备,随时随地为中国医疗建设的新格局服务。”

曹玮作出这番表态,大体基于对自身硬软件系统的自信。活动中,施耐德电气围绕安全可靠、医护质量、运行效率三方面,通过对绿色智能医院神经中枢的解读,展示其为满足绿色智能医院不同核心区域设计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案例。他们重点提及与“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融合。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合作业务中国事业部负责人尹正认为,它定义了医疗物联网(IOT)的概念,高度结合智慧医疗(IT)与智慧后勤(OT)。中国构建现代智能化医院时,应以此解决日益增加的项目管理复杂性和信息孤岛的问题。他说:“施耐德电气有能力以精细化后勤、可视化管理为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绿色智能医疗。”

今天,施耐德电气正逐步将前述思路落地――全面铺开医疗行业市场。施耐德电气能效及楼宇事业部建筑能效支持中心总监孙靖表示,作为外资品牌,施耐德电气拥有跨度很宽的产品线。“无论是最顶尖的三甲还是最基层医院,我们都有相应的产品和方案进行配套。”他说,“当然,在一线城市会更多与三甲医院配合树立标杆项目。”

不过,要想让施耐德电气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挥、让产品和方案物尽其用,未来孙靖还会面临不少挑战。例如,怎样使医院能从设计源头就让作为提供者的施耐德电气介入并贯穿整个过程,目前能认同并响应的屈指可数。他强调,打造绿色智能医院,技术无难事,而是取决于被改造对象的心态和认知程度。

“对方能否认同这些动作很关键。事实上,很多服务都是无形的。从硬件来说,我国很多大医院并不比发达国家差,但理念和服务精细度方面仍有距离。这将直接影响智能绿色医院建设的最终效果。”孙靖说。

篇7

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是城市化和信息化。信息及网络已经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从居住、交通,到工作和休息,对城市的功能和结构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导致产生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路径成为必然。一个理想的城市,对管理者而言,要易于管理,也就是要便于监控、便于修改、便于实施同时便于升级。而对城市的使用者居民而言,城市需要生活方便、设施完善、服务齐全而且价格合理。这正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图景。

智慧城市可以定义为将技术融入到可持续发展、公民福利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它是一系列的智慧计算技术在各种关键基础设施和服务上的应用,比如城市管理、教育、医疗保健、公共安全、房地产、交通和公用事业等。通过采用提高城市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有效性的智慧技术,生活在这些城市的人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而这种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会减少。

派克研究预测,2010到2020年间对智慧城市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智慧城市技术市场将从2012年的每年61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每年202亿美元。智慧城市市场涉及的主要行业包括智慧建筑、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安防、智慧工业自动化等。

目前智慧城市模型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地方,智慧城市将会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正在进行中的试点项目可以为亚洲、中东的新城市中心设计提供模板,也可以为欧洲和北美的古老城市提供覆盖基础设施的框架,让它们变得更智慧。从数字城市(digital city),到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再到智慧城市(smart city),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发展意义和侧重点

就全球来说,城市消耗了75%的能源,60%的水资源,排放了80%的温室气体。随着城市的扩张,现代城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发达国家,比如欧洲,其城市和区域政策中已经确定将未来数年的三个主要的城市和区域目标作为第一要务(欧洲委员会,2008):第一,竞争力将继续成为欧洲区域政策的核心,由研究、创新和技能提升来维持的竞争力要全力走向知识经济;第二,维持就业、减少贫困风险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也同样具有优先级,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失业的后果是贫困;第三个目标是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包括节能的需要、使用替代能源、确保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城市和建筑的碳足迹以及维持有活力的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将有助于应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并且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维持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为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提供解决方案。

各国发展智慧城市的侧重点不同。比如美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以IBM、Cisco等大的信息企业集团为主导。政府用财政资金推进重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而企业作为主体,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业务和产业模式等的创新。以IBM为例,它在2008年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其后于2009年公布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并先后推出多项软件解决方案,包括智慧医疗、智慧电网、智慧企业等。目前,IBM的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在斯德哥尔摩、布里斯班、新加坡等地应用,而智慧安防系统也在纽约、圣巴巴拉等地应用。

自20世界90年代起,欧洲的一些城市就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如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等。它们关注的重点是绿色、低碳。目前欧盟的政策也对智慧城市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主要的关注是源于欧盟的未来互联网计划:智慧城市是未来互联网计划的催化剂,因为密集的社会生态系统严重依赖于对社会互动的回报有深刻影响的互联网技术。在多个欧盟计划中,思路和策略正在形成中,包括“生活实验室”。

各国智慧城市案例

“智慧城市”最初是指在田野上或者沙漠里建立一个闪亮的新的大城市的雄心勃勃的项目。最著名的是要在阿布扎比的马斯达尔的一个巨型的台子上建立一个最终成为4万人的家园的城市。另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项目是韩国首尔附近的松岛市(Songdo City),它曾被称为一个奇幻的房地产项目。虽然现在说这些项目失败还为时过早,但他们确实都遇到了问题。比如完成马斯达尔的时间已被至少推迟到2025年,这不仅是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更是很少有企业和个人愿意搬到那里。

虽然这些所谓的全面性的试点项目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却有很多已有的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建立的智慧交通系统可以根据拥堵级别对车辆收费。该系统由IBM实施,于2007年1月开始运行,至当年7月短短半年的时间,斯德哥尔摩的总车辆使用降低了22%。由于系统的实施,人们的出行模式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公交用户增加了4万,碳排放量减少了12%,并且对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产生了出乎意料的影响。斯德哥尔摩的人均碳排放量已经降低到了4吨/年,是欧洲的领先者。欧洲平均每人每年是6吨,美国是20吨。经过公民投票,瑞典政府决定从2007年8月起,该城市正式永久性地运行这个城市拥堵收费系统。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是一个阿姆斯特丹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独特的合作,旨在说明在现在和未来如何节省能源。阿姆斯特丹的“智慧城市平台”是帮助企业和公民开发和测试绿色项目的机构和基础设施的组合。在项目的倡议网站列出了30个项目,从安装智能电表到船舶电网连接,从而在城市的港口停泊时不再需要使用柴油发电机。其他想法包括一些所谓的“气候街道”,其目的是减少整个的购物街的能源使用。据统计,在直辖市中,40%的能源开支是路灯。智慧公共照明网络可以将路灯的能源消耗减低40%,并且将整体系统成本降低30%。通过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项目,该市期望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40%,能源使用比1990年减少20%。

哈德森河(Hudson River)从北向南贯穿纽约的曼哈顿。这条520多公里长的河流沿岸有超过1200万人居住,是美国东部最富庶的区域。但是在过去20年里,河水污染日益严重。为保护和重建哈德森河的生态系统,纽约市政府推出了在河上全面安装传感器的新一代水资源管理项目。传感器将监测到的实时的、不同水位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数据传回计算机中心,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决策者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了解生态系统、观察沉积物和污染物,从而深入了解人类生活对水质和鱼类迁移的影响,最终修订区域发展政策和发展模式。

2011年8月,美国的帕塔鲁马市(Petaluma)的水资源和保护部(WRC)开始推广“智慧后院项目”,旨在实现帕塔鲁马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项目将为房主提供高效用水的技术,可以让房主很容易地优化景观健康,同时减少户外用水。水资源和保护部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节约超过4500万加仑的水。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智慧的城市很可能是新加坡。地理环境的限制迫使它较早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城市中央区变得太拥挤,新加坡随之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手动城市道路收费系统。1998年它成为第一个自动化系统。在新加坡,人们像听天气预报一样可以随时知道交通拥堵预报。通过地下传感器和交通信号灯上的摄像头,司机不仅可以知道哪儿有交通堵塞,而且可以提前10到20分钟就知道哪儿有交通堵塞,从而选择一条更顺畅的路线。现在它正在规划打造更高级的版本,将使用卫星来确定车辆的位置。从2006年开始,新加坡启动并实施《智慧国2015计划》,以期提升新加坡的创新能力,并利用无处不在的ICT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智慧的国家,一个全球化的城市。

发展障碍

智慧城市将创新的方案汇集在一起,为解决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远景,但是,仍然有许多挑战需要解决。如果智慧城市要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蓝图,将会有大量的技术、财务和政治上的障碍需要破除。

发展智慧城市的一个主要障碍是资金缺乏。尽管发展人力越来越被证明大大有利于经济增长,但不幸的是,许多投资者和机构都不愿意为发展人力投入大量资本。其次,大量的政府问题也需要加以解决。今天的税收、监管和组织结构已经远远过时,迫切需要改革。

另外,缺乏标准化阻碍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尽管全球有100多个城市在测试智能基础设施,但对于到底是什么构成一个智慧城市仍然没有全球的共识。智慧城市的定义被那些在智慧城市的概念下营销其产品和服务的公司进一步模糊化。目前,许多企业只是将智慧城市的发展当成销售其产品的一种手段。最后,是智慧城市的使用者——居民——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不足,他们对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没有信心,因此不采取行动。毕竟,智慧城市归根结底是为了人。

发展方法及发展趋势

人们一直很困惑智慧城市到底由什么构成,因为大家大多数都是关注不同的结果。比如,知识型城市更关注教育,终生学习,个人成长,创新和知识资产的发展。而数字城市更多的是由大的ICT提供商驱动,比如Cisco、IBM和Siemens等,旨在让每个人、每件物品都可以通过高速网络、服务器和仓库的复杂排列而相互联系起来。生态城市更关注的是通过大量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真正的智慧城市需要三个方面有机地、系统地结合起来。任何适当的智慧城市的模型都必须是多维度的,涵盖不同方面的智慧,并强调跨多个领域的融合和互动的重要性。城市是一个系统的系统,任何试图界定其动态特征的模型必须能够代表这些元素的多样性。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一是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包括有线和无线的高速互联网接入以及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执行部署。二是ICT服务支持套件,包括智能媒体服务引擎和城市范围内的对传感信息的开放式访问。要实现这些,必须要推动整个ICT基础设施的水平化,同时需要创建跨产业的交汇点。实行标准化的时候,必须考虑多个行业和应用领域,可能需要交叉标准化组织甚至是产业联盟。另外,需要推动涉及不同的配套产业的范例、试点和实地试验的展示,从而创造合作并推动“想要如何”的水平化案例。

智慧城市必须在经济上可行,这意味着要在全球知识经济中竞争。达到和保持世界一流的水平需要一个根深蒂固的创新、学习、合作的文化,以及吸引和留住不同的知识工作者和创业者的氛围。

最终,智慧城市项目的成功在于社会参与。如果公民不准备使用它,最先进的智慧基础设施将一无是处。专家们认同,发展的道路上的第一步应该是让人们认识到智慧城市的优点。完成了这一步,公民、企业和政府官员将会在智慧城市的愿景下团结在一起。

达到智慧城市要注意三点:一是改善经济和政治效率,促进社会文化和城市发展中网络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二是通过多角色、多领域和多层次的城市发展,创建有竞争力的城市的愿景和战略;三是重视城市进步的社会资本,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包容性的城市的方法。

智慧城市理念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城市空间有集聚化趋势。为满足多功能、高质量的协同合作的需求,城市会出现各种功能在中心区进一步集聚的趋势,这会促进城市中心区进一步繁荣,功能更为强大和多样。另一方面,城市空间也将有扩散化趋势。智慧城市的完善的信息化会导致经济运行对空间的依赖度降低,从而加大城市空间向外的能力。这一趋势会导致城市人口和产业向城市疏散,城市职能外移,在地域分布上延伸城市范围。

篇8

在神州数码转型智慧城市之初,海外投资家给了飞赴波士顿登门请教的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一个颇为中国式的评价:不成功则成仁。同时,也给了他一个美国式的选择:去尝试。

“能不能成功,我也不知道。”郭为呵呵地笑,这是一个历经洗练,已“知天命”的男人。六年前,郭为借钱以豪赌的心态才得以MBO。而现在,作为神州数码的战略大股东之一,郭为押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要证明他还会成功。

2012/13财年前六个月,神州数码营收实现374.04亿港元,较上财年同期增长了9.57%。得益于全面均衡的五大业务布局,在消费市场持续波动的情况下,神州数码表现出较同业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但也有分析师以“危险动作”来形容目前的神州数码,认为正在以分销、IT服务乃至全业务利润,反哺智慧城市,未来风险正在加剧。其每建成一个新的智慧城市,就可能需要上千万港币的成本。这也是资本市场投资者最为关注和敏感的问题,还有那票跟着郭为的弟兄,都在注视着他。

到底,这是个怎样的故事?这是一场“至少可以带动神州数码往前走20年”的变革,郭为对《英才》记者说,偶尔,他会为之兴奋的失眠,也曾焦虑到失眠。不过,让郭为颇为踏实的是,大部分投资人并不只看短期。

不疾不徐的语速,没有针锋相对,没有慷慨激昂,一如既往的白衬衣黑西装配一条领带,就这样端正地坐着,两小时内不喝一口茶……或许,他是在刻意压抑自己内心翻滚着的情绪。曾经的联想已经登顶全球PC,郭为能否借智慧城市将“不叫联想的联想”带向新高度?

从更为宏大的视角看去,智慧城市又是一个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梦想。只是,从概念的诞生至今,不少巨头染指其中,但还是很难有人真正说清楚什么是智慧城市。

布道“智慧城市”有点儿像兜售信仰,笃定的不能只是郭为和他的团队,还需要政府、合作伙伴以及整个尚未完善的产业链。更何况,智能城市“落地”之后,盈利模式如何,能不能赚钱?利益如何分配?投资周期与回报高低如何?这一切仍充满了未知数。

“退出画面看画”

谈赚钱的事就兴奋的是商人,谈不赚钱的事就兴奋的是创业者。

“武汉回来又病了,反复了很多次,不知何因。不容易。明天又要去南京。”不是要在微博卖萌,从神州数码2010年提出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以来,这是50岁郭为的常态。

2012年12月6日,福州市民融合服务平台。郭为与福州市政府官员此前有过无数次的握手,这一次算是终得正果——在若干试点城市之后,福州被当作神州数码智慧城市运营服务的“落地”之作。

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绚烂”的技术都被集合在了全国首个“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上。福州市民从此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市民热线、社区服务站、市民卡等便捷方式,享受到包括类超过400多项政务服务以及9大类80多个子类一万多家商户提供的便民服务。

截至2012/13财年的第二财季(2012年9月30日),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业务已经在全国69个城市展开布局,并与14个城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项目签约同比增长达52%。肉菜溯源、市民卡等多类项目作为拳头产品得到了更多城市的青睐,成为智慧城市战略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

但对于如何靠这个平台赚钱,郭为笑而未答,他更乐于谈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智慧城市成为神州数码新五年战略的那一刻,正是“十二五”规划为创新型国家写下转型注解的那一刻。所以,智慧城市,只是顺势而为。

有人说,当年从联想分拆出来时,郭为将这家新公司起名为“神州数码”(Digital China,直译为数字中国),似乎冥冥注定,十年后神码要做“智慧城市”。

而在回忆中,郭为谈到那时候的心情既自卑又自傲,从某种意义上,定下信息化中国、数字中国的目标,是因为看不清目标却非要定个大目标,有点儿为了战略而战略。

度过对传统分销业务发展的忧虑期和对未来新业务方向的迷茫期后,郭为将数不清的第一次付给了挑战,“在许多差点以为熬不住的时刻坚持了下来”。

十余年,所犯之错,都将成为神州数码再次蜕变的基石。“退出画面看画”,郭为不断告诫自己,这也正是人生导师柳传志传授给他的。

如果说,神州数码经历的第一次转型,是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那么智慧城市正是其以客户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的服务的二次转型。

“退出画面看画,对于时刻保持宏观视野,对于战略制定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郭为称这么多年,自己就是在研究两个规律:一个是产业发展规律,在产业变化之前卡位,IT服务业务如是,智慧城市亦如是;另一个,是企业内部管理规律,如何建设团队、制度、流程和文化。

不聚焦,易失败。神州数码正在围绕智慧城市,重新梳理并组织所有业务结构,这是第三个五年战略的核心。

“从战略上讲,尽可能把边界做得很清楚,然后,小心求证。方向是没有错的,关键是路径,在实现目标的路径中,怎样少走弯路怎么样高效率,是我们正在做的。”郭为说。

这一次,智慧城市在神州数码内部是一个独立体,全公司上下业务,则形成对其支撑之势:DMT(神州数码终端及移动技术集团),不再是简单的传统分销业务,而将是一个智慧的“端”;STG(神州数码系统技术集团),过去是基于项目做大型网络和数据库业务,未来将更多扮演云解决方案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ITS(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立足服务。其中,小型银行系统、网络发票和电子报税系统都将成为智慧城市平台融合的一部分。

“对智慧城市这件事,公司上下从来没有这么一致过”,郭为说。

三个问题会置于死地

不断在上一次犯的错中反省,又难过“感情关”的郭为,总鼓励周围人去尝试,结果差强人意。

是如今,盛年的郭为开始放权。2011年3月,将45岁的林杨和38岁的闫国荣扶上神州数码CEO和总裁的位置,这两位从联想分拆之际即追随郭为的旧部,在未来的日子中,一个主外一个主内,而郭为只作为董事局主席,掌舵方向,瞩目于智慧城市的潮起。

智慧城市概念在近两三年开始被地方政府追捧,数十个城市迅速推出相关项目,意图快快上马,但是,郭为却在2011年底做出了放慢步伐的决定。

“必须非常谨慎,要聚焦样板城市,不然,我们的力量四散在各处,被四处挖去开工,最后可能就把市场做烂了,在这些问题上必须强硬,说不谈就不谈了。”郭为说,所谓强势,要就事论事。在神州数码拓展智慧城市的地域划分上,可见端倪:目标是三区两线地区,其中,三区指珠三角区、长三角区和环渤海地区;两线指京广线、京沪线。这些地区都是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尽管目前已经覆盖69个城市,但数目不会再大幅增加。

在智慧城市的先期试点城市中,只有福州和佛山。其实,潜藏在郭为的心中,这是一个不断优化、进而不断拷贝、到达盈亏平衡点、最终盈利的商业逻辑,而且,这是一个已经被证明切实可行的路径。

实际上,5年前,神州数码已经在智慧城市中悄悄探索。第一个项目是从扬州开始。当时,并没有智慧城市的概念,只是扬州市政府希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能有所创新,提出打造“精致扬州”和宜居城市。

对于这项新商机,神州数码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就是后来的市民卡,这张卡涉及扬州市20个政府部门,可以整合市政府对市民的所有服务,包括医疗、社保、交通等等。3年之后,神州数码将“扬州模式”陆续复制到张家港、无锡、镇江等地,最终形成了多地开花的局面。

如果再往前追溯至第一次转型,苦熬IT服务业务五年才开始盈利的神州数码,正是凭借不断拷贝解决方案后的规模效应胜出。郭为说,进入新市场,一定要赔钱,特别是示范性的第一个客户,一定是付出极大代价的。当时针对电信行业,神州数码为三大运营商,遍布30个省份的120个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盈亏平衡点就出现在:解决方案被拷贝了第四次。智慧城市的商业逻辑大抵如此。

就目前而言,神州数码的分销业务持续稳健,IT服务也并非见到增长瓶颈,但如果仅以此二者的业务反哺智慧城市的宏图大志,能否挺到其为神州数码带来盈利的那一天?

沿着“贸工技”路线,分销作为分拆至今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多年来保持超越行业的增长,虽然毛利水平相对于服务业务要低,但神州数码在整个中国分销市场占据超过30%市场份额,各项周转指标均处于业内最好水平,可以说,规模效益像是后盾,在危难时“输血”。

在2011/12财年的年报数据中,可以看出服务业务整体营业额已经达到78.92亿港币规模,如果单独看这块业务,神州数码已经坐上中国整合IT服务的头把交椅。从30.62%的收入增长速度和毛利水平看,它是整体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相当于“造血”机器。

郭为无法列出智慧城市的盈利时间表,不过在他看来,智慧城市业务的布局已逐步清晰,并正在拉动相对高利润率的IT服务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聚焦优势业务领域,神州数码已经出售了电信软件业务,而只是重点拓展一直占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政企行业以及快速增长的银行领域。

在2012/13财年半年财报中,神州数码服务业务实现营业额约港币39.58亿元,同比增长12.25%。其中,金融、政企行业以71.18%和38.91%的高速增长,成为亮点。“在智慧城市上,我们投入力量很大,它和现有业务是有连续性的,它不会伤害,只会刺激现有业务”,郭为说。

进攻的另一面,是防守。更加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同样反应在财报中:比如,积极清理库存积压、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保持经营业务现金流的稳定,以及缩减资金周转率。

“有三个问题会置我于死地:第一,现金流的危机,会引发银行信贷危机,谁也不会相信所谓的高额利润;第二,投资人会怀疑你,抛弃你;第三,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郭为的谨慎,并非是天生缺乏安全感,而是的的确确在挫折中得来的教训。

欢迎随时收购

正如IBM提出“智慧地球”,背后是一整套的IBM软硬件产品等待兜售一样;神州数码,从分销向IT服务转型,再走向智慧城市前沿阵地,也暗含一条承前启后、让业务协同的逻辑性。

实际上,从IT服务到智慧城市,神州数码和IBM的关系一直是亦敌亦友,彼此借力,又互相竞争。

IBM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在战略视角、技术储备乃至管理模式上,神州数码都难以望其项背。与上一次转型类似,神州数码也并不打算与之正面冲突。比如,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神州数码正在力争扮演平台运营商的角色。

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公共事业部总经理张坚对《英才》记者称,跨国公司搞的智慧城市,像是以概念框住下游硬件商,让大家追随其后;神州数码在福州的试点,至少落地了。

神州数码的方向,其实就是从一个解决方案供应商逐步转化成城市服务的运营者。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郭为的战略少了进攻性,多了包容性。

郭为则称,在技术和宣传上,IBM是全面领先,但不是说在每一个点上都能领先。就像当年在联想,我们也是“骑在IBM脖子上搞开发”,突破了汉卡技术。

此外,与许多智慧城市动辄几个亿的项目启动资金相比,神州数码的平台投资成本性价比更优;神州数码更容易将在政府行业中的影响力,转化成比较优势。

2000年联想分拆之际,有跨国咨询公司给神州数码指出了未来三条路,其中一条,就是供应链管理、软件集成和网络集成业务三箭齐发,最后整合到IT服务的大旗之下,成为中国的IBM。

2011年,郭为曾告诉《英才》记者:“从技术实力上讲,我们没有IBM雄厚,所以复制IBM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但是如果在未来5-10年的发展中,我们都把IBM作为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他是一个技术方案提供者,而我作为一个技术方案的运营者,于是,我发现神州数码有一个很重要的出口,就是可以把我们所有的资源通过这个出口做出去。”

如今在神州数码如火如荼地投入智慧城市时,郭为接受《英才》专访却语出惊人:欢迎IBM随时“收购”神州数码。

“所谓收购,有不同的理解。不断地融资,不断有新投资者进来是为了使公司更加强大。吸收这样的资源,我们愿意谈。”

难道“卖掉”之说,是因为资本实力不济?

实际上,从2010年发力智慧城市以来,神州数码未见有资本层面的大动作。从公开信息中,可见神州数码投资了两家公司,一是花8000多万港元认购专长于B2B的慧聪网,入股9.91%,后又有增持;另外耗资1.3亿投专长于B2C的易宝,持5.01%股。

在智慧城市上的投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郭为也向《英才》记者坦言,并不知道何时才能让现金流实现正向流动,但在过去几年的预算中,围绕智慧城市以及公司整体资本性的开支控制在近10亿元港币。

收入模式尚不清晰

相比之下,当下,真正让郭为焦虑到失眠的是,如何打通智慧城市服务平台中一些政府部门的关键节点。

在福州、佛山这两个先期的试点城市中,郭为要面见市长,要与各级政府高层反复沟通,要与下属反复论证技术方案,甚至最终产品界面也要亲自过问。

福州、佛山,一来经济相对发达,二则领导层观念新。智慧城市究竟能不能更大一步的复制?郭为不敢妄下结论,但他又自问自答:“如果我内心认为这条路不能走通,怎么会去做呢?我也不傻。”

“如果在路径上,花费过高成本,就不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有一些东西是现有社会体制造成的,必须找到变通的办法,这对于整个大环境要求比较高”,郭为说。

当技术平台实现了应用融合和协同办公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却未必愿意开放数据;由于牵涉部门众多,并不是大领导拍板就算数,而政府服务之外还有如何搭载商业服务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落地,可谓荆棘丛生,早期是技术难,后期,则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郭为说,幸好在两个城市试点中,只有“活扣”无“死扣”;只不过,像是去西天取经一样,这会儿就像唐僧刚出门,没准还没遇到孙悟空和猪八戒。

智慧城市现有的商业模式,只是每年向政府收取服务费。神州数码的初衷是,搭建城市运营平台,开放给成千的服务供应商,但如何让上万种应用“跑起来”才是真正的问题。

“这是一个新的互联网模式,我们仍在探索中,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收入模式”,郭为说。

很多不可逆转的选择就要开始了,门会轻轻锁上,但咔嗒声却要几年之后才能听到。在未来更加云谲波诡的产业浪潮中,神州数码将迎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融化与冲撞的更大挑战,相对的,管理风险也将与技术风险同在。

篇9

2015年回顾

智慧城市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点评:移动互联网将“人”与公共服务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全面连接,将带动和促进交通、医疗、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服务水平、实现信息普惠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互联网巨头们利用自身的云计算、数据挖掘、社交网络等技术优势,布局智慧城市成功后,将拥有大量的场景资源,能吸引更多用户。如何利用现有业务的竞争优势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布局智慧城市的核心。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2015年4月7日,住建部与科技部联合了《关于公布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试点名单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市门头沟区等84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新增试点,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等13个城市(区、县)为扩大范围试点。

点评:截至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已接近300个。从城市层面来看,第三批试点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认识更趋于理性和成熟,同时国家部委也更加重视智慧城市的深入推进和落地。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和铺开,“智慧城镇集群”将成为下一步发展规划的重点。未来的建设中,地方政府需要重点解决的是投融资模式的探索,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以及如何让智慧城市建设更贴近老百姓等问题。

国际标准领域进一步赢得话语权

2015年6月8日―12日,ISO/TC268 SC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计量分技术委员会上,中国专家组提案的新工作组“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共享与模型(AHG3)”获得通过。2015年10月25日―31日,ISO/IEC JTC 1第30次全会在中国召开,一致通过了成立智慧城市工作组的决议,并任命中国专家担任召集人与秘书。在国际电工委员会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IEC SEG1)推进的2016年智慧城市SyC工作组(群)成立工作中,中国担任副主席,并在8个工作组中担任6个工作组的召集人。

点评:这些工作标志着中国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标准化研究进一步赢得国际话语权。国家标准委要求,应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ISO、IEC、JTC1、ITU-T的智慧城市标准化推进工作,提升中国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国外标准化机构的合作,推进中外城市间标准化的合作交流,共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国务院在《关于落实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中提出,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

点评: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大量的社会资金希望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引进社会资本,探索PPP模式,是很多地方政府在规划和实践的模式。如何使政府资源得到最好的应用,是PPP模式运营的关键之一。在实践过程中,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银川、崇州、合肥高新区等地的SPV(特许经营权)、SPC(特殊目的公司)已经开始运作,效果良好。

大数据助力智慧城市

2015年9月10日,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表示,工信部正在制定《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支持大数据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大产业支撑能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点评:大数据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互联网、大数据不仅可以帮助迅速复制特定的复杂解决方案,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更有效地解决能源、交通等问题。如崇州市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将大数据作为产业来发展,就是一个亮点。

标准评价体系逐步建立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标准技术报告》中文版于2015年7月正式发行,这是ISO第一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标准文件,其中对中国佛山乐从镇、宁波镇海区、沈阳浑南新区、辽源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进行了介绍。11月,国家标准委联合中央网信办及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

点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标准技术报告》对当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计量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全球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与标准制定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17年,完成智慧城市总体、支撑技术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保障7个大类20项急需标准的制订工作,到2020年累计完成50项左右的标准。2015起至2016年同步开展整体指标及成熟领域分项指标试评价工作,到2018年初步建立我国智慧城市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到2020年实现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实施和应用。

2016年展望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综合来看,智慧城市行业有望在“十三五”期间迎来爆发性增长。

“一带一路”迈向国际化

点评: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如中兴通信、华为、软通动力、中城科技等企业均已经开始国际化智慧城市布局,把中国的实践经验带向国际。

“一城一策”发展城镇群

点评:国家加大了对城镇群的规划与布局,也应更加关注大范围的省级、区域级的智慧城市(镇)群的建设,在城市能源、供水、交通、通讯、人员、技术、资金、信息的共建与交流上,智慧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区域人才、资金、产业间的竞争与协调必定存在。就产业来说,已经开展的区、县级智慧城市项目,应谋划更大区域的互联互通。

篇10

的重要途径,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重点领域。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羁绊着城镇化进程,制约着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迈进。针对此种情形,“管家”般的顾问式服务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助力。

智慧城市“路漫漫”

智慧城市建设之路漫长且不易,就目前看来,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建设方向模糊。一方面,对智慧城市内涵精髓认识不清。有的地区没有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能一蹴而就;有的地区认为将所有信息化项目拼装打包或单项信息化建设即为智慧城市,忽略顶层设计;有的地区认为智慧城市是脱离原有基础的再造工程,未认识到城市原有城建设施、IT基础设施、各种信息化系统均可被整合利用。许多地方的智慧城市普遍偏重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容易造成投资浪费和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下,建设效果不佳,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

另一方面,对城市自身建设条件认识不清。有的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真实需求判断和综合协调,为追求政绩盲目跟风,未能辨明当地信息化建设现状,贸然规划上马;有的地区“贪大求全”追求一步到位,投入巨额购买软硬件设施,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这些问题易使智慧城市建设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导致实际投资与预期效益相差甚远。

标准规范缺失。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覆盖领域众多,致使所需开发的系统庞大复杂。这些系统软件重用性高、信息共享性和系统互操作性强,若无统一的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对其进行约束和指导,未来“信息孤岛”极易成为“智能孤岛”,阻碍信息资源整合,使信息横向难以连接,纵向难以贯通。

另一方面,各地普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无法对建设成果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检验,不利于项目后续完善与提高,导致智慧城市推进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项目监管乏力。政府部门由于编制受限,信息化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而业务部门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又不够深入,因此政府自身难以提供完整详实的项目需求。而传统的软件企业作为承建单位对政府业务及管理规律普遍缺乏认知度,通常只能根据政府所提出的需求框架,进行自我消化与理解,这样易造成所开发的软件系统与实际需求及规划初衷相偏离。同时,软件开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建设过程中难以发现偏离并予以及时纠正。

安全隐患突出。一方面,政府过度依赖“权威”企业为智慧城市埋下建设安全隐患。智慧城市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所谓的“权威”企业多为应用软件等领域专家,故往往注重应用软件开发,忽视从政府管理角度进行全局规划。同时,当前政府过度依赖这些“权威”企业为其制定方案、实施建设,而承建单位因受专业局限和利益驱使,不仅自身容易出现规划和建设漏洞,还对其他企业参与其中变相设置进入壁垒,为科学合理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埋下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政府过度依赖外企为智慧城市埋下信息安全隐患。很多城市对智慧城市的规划、系统、设备、信息资源等缺乏安全统筹考虑,过度依赖国外厂商的解决方案,采用国外信息技术和产品建设城市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导致信息易受泄露,重要系统易被攻击,交通、能源、金融、社会管理等重要信息会为外所控,造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顾问式服务“走捷径”

引入既熟悉政府管理方式,又掌握信息技术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客观、中立的意见和建议,或许是较好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上述问题的一大“捷径”。

战略规划层面的顾问式服务。提供战略研究、顶层设计、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与前期设计等顾问式服务。通过战略规划层面的顾问式服务,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战略研究服务指针对城市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调研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评估城市信息化水平,对城市重点产业布局、主要发展指标、周边竞争格局、功能载体布局、发展阶段评估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顶层设计服务指从城市发展全局出发,自顶向下进行信息化统筹和总体架构设计,推进城市现状分析、基础设施设计、目标架构设计、信息安全设计、互联规范和统筹建设约束,明确业务之间协同关系、系统之间协同和共享关系、各项任务的配合关系,设计目标架构的实现路径,从而指导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判断城市信息建设现状,为建设明确方向和重点。

可行性研究服务指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对智慧城市建设、部分建设、细分项目预算等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出具权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智慧城市制定短、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

建设实施层面的顾问式服务。提供立项申请、实施方案编写、评价体系设计、专家资源整合、专家诊断服务、项目监管等顾问式服务,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全面支持。

立项申请服务指组织经验丰富、专业程度高的专业团队,根据国家、地方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文件、会议精神,对现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城市特色与发展水平,将各类项目进行统筹、重组成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制定具体可考核、易实现的创建目标和实施方案,编制申报材料。

实施方案编写服务指针对智慧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内容,从工程的目标、框架、关键指标和建设模式等方面对重点工程处建设制定顶层设计、实施规划和可行性分析,促进智慧城市规划落实,指导建设实施,保证项目进度和质量。

评价体系设计服务指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政府、企业、市民三类主体的智能治理、创新经济和市民幸福的水平、衡量基础的智慧环境水平、考察连接的智慧服务水平,从而指导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定。

专家资源整合服务指组织信息化、社会管理、产业经济、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专家参与智慧尘世建设发展规划和相关技术文件的制定工作,参与创建过程指导及阶段性建设工作,评审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出具专业咨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