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计划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计划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国高校重视学生工作,学生事务管理受各级各类高校的普遍关注,并逐步形成精细化、专业化的模式。
一、专业化管理的特点
1.管理方式精细。(1)学生事务管理工具的现代化。美国高校将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办公室电脑须配备给每位管理人员,他们需要将各种数据存入自己的电脑便于分析处理。以新生分配宿舍为例,新生入校住宿前应先填写住宿申请单,包括:希望入住哪个学生公寓;自己有什么生活习惯;需要了解室友的什么情况;是否吸烟酗酒;希望公寓寝室内有什么配置等。公寓管理部门将申请单输入计算机并进行分析,再将结果反馈给新生。因此新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知道寝室的基本情况。(2)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注重全人化和个性化。“全人教育”是美国高校事务的核心理念,学校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群、美、情、事等七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学校为天赋异禀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工作项目设置并配置独特的教育资源,使学生的学术水平、实践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得到完善的发挥,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学生管理方式和方法上,美国高校注重平等性和双向式、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事务管理要求尊重学生自主权并结合学生的特点、需要和兴趣。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作用。(3)学生事务管理媒介趋向网络化。发达的信息技术是学生事务管理的新介质,各高校都有由专人维护、功能全面的学生事务信息网站。学生可以方便地查询学校讯息。学校在学生入学前会统计学生的邮箱信息,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会在通过发送邮件通知学生相关工作的进展,例如奖学金申领、助学助教岗位申请、校内活动报名参与及校外活动开展等都在网上公告,学生的就业、升学、心理指导等也主要通过网络进行。
2.管理人员专业。注重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一大特点,学生事务管理已发展为一种职业方向,成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特点如下:(1)文化层次很高。学生事务的管理人员要求具备管理学、心理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等领域的硕士及以上学位,中层管理职位则要求获得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以及相关的学生事务管理实践。(2)职能广泛明确。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范围广泛,包括入学服务、生活服务、个性化服务、辅助等诸多内容。机构设置依照学生事务管理内容来分工,不同类型的工作设置相关的职能部门,各部门工作人员有明确的职责。美国高校多数都会设专门负责学生事务的副校长,学生事务管理部门通过他直接向校长反馈学生工作的各项进展。学生事务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分工直接为学生和学生组织服务,多管齐下、条状运作。
3.宿舍管理为主。美国高校不分班年级,前两年也没有专业和系的限制,学生宿舍才是相对固定的场所,所以管理工作的重心在宿舍部,由正副部长及多名部长助理负责宿舍部日常事务,宿舍部下辖学生宿舍,宿舍事务由专职管理员负责。(1)管理、教育、服务一体。美国高校的宿舍管理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将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融为一体,把思想教育与制度保证结合起来,这样既能避免空洞说教,又能使思想工作落到实处,有利于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2)职责、权力、利益统一。宿舍管理人员的职责要遵从相关条例,并且被要求成为学生发展的专家顾问,他们每年要定期提交工作报告并接受学校的考核。他们的权力包括对自己所辖范围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如处理学生违纪事件、任免学生管理员等。他们所享利益待遇也非常优厚,如享受宿舍区免费住房,用餐免费,有独立办公室。另外可领取高额年薪及多种奖金和津贴,待遇略高于在专门从事教学的高校教师。职、权、利三者相统一,换一种说法即:权力和职务相当;工作到位,报酬到位。这是一种公平的机制,有利于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3)学生参与管理。美国各高校学生宿舍均设有主任助理AD(宿舍楼主任的助手)、居民助理RA(进行本层楼学生活动指导)和学习协调员ARC(学法指导,课业咨询,宿舍研讨)。公开招聘的这些学生管理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含研究生),需要有过宿舍管理经验,并且学习成绩和能力要优秀。
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1.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方式落后。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对学生进行封闭式、包办式和粗放式管理,从业人员的职责不具体,分工没有明晰的界限,经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或多人同管一件工作的局面。学生工作主要由少数几个行政部门把持,职权不能有效地下放,学生无法完全参与管理。管理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对校园网的建设、宣传力度不彻底,对学生在网络方面的教育渗透得不够。
2.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当前,我国高校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人员很多是本校留校的优秀毕业生或名校海外的非相关专业学生,他们从不同的专业改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这些教师缺乏相??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了解甚少,专业化程度非常低。
3.管理重心未适时移转。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的重心在系里,各系都有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主任和辅导员,我们是以班年级为单位管理学生且管理体制是块状的,每个系就是一个块,这个块中五脏俱全:有教学科研,有学生管理,有党政工团工作等。随着学分制实施,班、年级的概念渐渐淡化,系和专业的界限也逐步打破,学生事务的重心却没有及时向宿舍进行转移。
4.管理的主体和中心不确定。我国高校注重党的建设和学校稳定,普遍对学生各方面实行统一的行政式管理,以致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制约,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影响。管理中心的不明确,使学生不能有效参加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缺乏自主权和选择权,缺乏独立思考、自我教育和自我管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受到抑制。
三、?R祷?管理的借鉴
1.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职责,转变旧有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学生事务是一门科学、一门学科,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职业。学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改变过去那种让学校少数部门包办所有学生事务的传统思维,进一步明确学生事务工作的管理职责,明确各部门、各负责人的工作范畴。改变旧有的粗放管理模式,进行科学化管理,更新思想教育的内容,特别注意网络科技对学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事务管理向现代化、精细化发展,做到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
2.需要培养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借鉴美国的经验,我们既需要强化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化意识,也应该加强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学科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一方面要采用提高待遇、扩大职权的方式来吸引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确定初、中、高级管理职位的准入标准;最后还需要严格奖惩机制来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真正建一支有专业依托的、精干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3.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以宿舍为重心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学习美国宿舍管理的经验,一方面要精简专职管理人员的数量并提高其层次,另外要使教育、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还可以让学生以助管方式直接参与宿舍管理。要提高宿舍管理水平,改变以往把宿舍只看作是睡觉和游戏玩乐场所的观念,要使学生在宿舍环境中受到校园优良文化的熏染。
篇2
关键词:韩国大学;教育管理;现代大学制度;教育改革
一、国内高校内部管理的泛行政化及其弊端
任何一个组织,都具有特定的目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并提高活动效益,应具有根据功能和分工而制度化的职位分层与部门分工结构。大学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一切资源的配置都应该服务于这一目标,大学内部组织机构是为完成这一目标而设立的,应该精简高效,满足大学内部运行的基本需要。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内部出现了泛行政化倾向,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官化”。“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就是这种情况的生动描述。一个不足百名教师的下属学院,具有5-7名正副处级干部,下设若干办公室,若干名办事人员和秘书。如果说设置这么多的管理干部是由于行政管理任务繁重和工作需要的话,这些管理干部应该全身心投入行政管理工作才对,但事实上,大部分的管理干部又同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成为大学内部所谓的“双肩挑”人员,多数又成为学科或学术带头人。“双肩挑”人员就是学术和行政管理的“两栖人”,既不能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也无法集中精力搞好科研和教学,经常顾此失彼。其多数情况下产生的结果是,利用行政权力占有学术资源,然后再把所获得的学术资源分包给其他一些教师和研究生完成,成了学术“包工头”。
2010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校要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探索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近日,国务院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作为改革试点的内容之一。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进入了具体操作阶段,并为此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1][2]
作为我们近邻的韩国,几十年来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高等教育发展也十分迅速。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2年已经达到60%,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在承担普及高等教育的任务下,其科研指标(以SCI为例)在2003年已经达到世界第13位。在刚刚的QS亚洲2011大学排名中,韩国有17所大学进入亚洲前100名(韩国共有大学200多所),而我国大陆地区只有13所(大陆共有大学2300多所)。从总体水平上可见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与韩国的差距。
如何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差距,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我们除了从政府重视和对教育投入方面寻找原因外,近来,也开始寻找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本文以韩国全北国立大学为例,分析其内部管理体制和架构,希望能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起到借鉴作用。之所以选择该大学,是因为:其一,韩国和中国同属东方国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其二,该大学是国立大学,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和学费收入,与我国多数公办高校情况相同;其三,按国内标准,该校应是教学研究型大学,1947年建校,其办学历史与我国多数公办高校相近;其四,关于欧美大学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大学制度目前已有不少论述,而对我们的近邻韩国却较少研究。
二、全北大学的基本概况和管理组织架构
据2010年统计,全北大学共有专任教师1,008名,职员412人,在校生22,600余名,学科门类齐全(共有12个学科门类),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资格。2008年,全校共发表SCI论文850余篇,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如《Nature》,《Science》)。
大学设校长一名,副校长一名,校长由全体教师投票选举,再由政府正式任命,任期四年,任期届满后仍回原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该大学历史上仅现任校长连任成功。
行政机构有:教务处(负责教学教务、教师招聘、教师进修等);学生处(负责学生自治机构和社团管理、学生福利、奖惩、社会服务、人权保护等);计划处(负责大学发展规划、主要业务促进计划、校内组织的设立和废除、大学主要制度的制订、政策研究、大学内外部评估、教师业绩和成果评估);产学合作办公室(负责产学联合和校内研究支援、服务);对外合作办公室(负责大学发展经费筹措、对外宣传、国际交流合作);入学管理部(负责招生及学籍管理);校园开发部;事务局(负责财务、总务、设施管理)。该校共计8个处室,承担了学校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一般每个处室设正、副处长各1名,各处(室)负责人都是从基层教师中产生,任期2年,任期届满后仍回原单位任教;从事行政工作的教师在任期内停止招收研究生,也不得再申报科研项目。学校设教授会,它是审议机构,对学校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审议。
学校按照学科门类设置学院,仅设一名院长,负责学院行政工作,任期2年,他是从本学院符合相应资格的教授中产生,任期内一般不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各学院大致按专业(或专业群)设系和一名系主任(也称主任教授),系主任任期2年,从本学科教授中产生,基本上由熟悉本学科专业情况的教授轮流担任,不脱离教学科研工作。各系设办公室,一般由在职博士生负责(兼职),并招聘若干名本科生,他们在系主任领导下负责该系的所有事务性(教务和学务)工作。
三、全北大学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
1. 教师的招聘和管理
学校专职教师都是由教务处负责公开招聘的。每个专业专职教师的数量根据该专业学生数确定。教师可根据学术业绩和资历的区别,经过评估后直接聘为教授、副教授、助教授或专任讲师。专职教师负责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并可建立研究室。另一类教师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都具有博士学位,可以同时在该专业部门教授的研究室参与研究工作。
专职教师的招聘是极其慎重和严格的。每个专业需要补充的教师数量,根据现有学生人数确定,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也要配备最低限额的教师,以满足基本的教学科研运行需要。由于韩国大学在校生人数比较稳定,因此每年补充的教师人数也很有限。一般都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应聘人员的业绩首先要经过本部门全体专职教授的评估,每个教授都要提出书面意见,评估结果提交学校招聘委员会进行再次评估,最终确定聘用结果。每个教授的评估意见在参与评估的人员之间是公开的,因此一般都是负责任的。教师一旦被聘用,就成为教育公务员,与政府公务员具有相对应的待遇。
所招聘的教师充分体现学术背景的多元化和差异化,既有分工,也有协作。即使在同一个学科内,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研究方向和专长,共同支撑该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专职教师大多毕业于国内外名牌大学,多数毕业于欧美或日本大学,有多年国内外学习经历,都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阅历。
每个学科专业都由一个德高望重、学术水平高、一般为该专业的创办人担任首席教授,定期讨论并制订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每个教授都有很强的自律意识和民主意识,彼此尊重所从事的学术工作,充分体现了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行政管理提供了人才基础。大学的管理人员都从专职教师中产生,任期结束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几年之后,仍有可能被任命为其它岗位的管理人员,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工作能力,使得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教授为主主动展开,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行政领导不必充当“牧羊人”的角色。
这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构成了学校教师的主体,成为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基本核心力量。这些毕业于不同国家不同高校的教师,使得教师队伍呈现多元化局面,每个教授都具有独特的理念,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具有不同的风格。
兼职教师一般从刚毕业的博士生中选聘。由于专职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因此这一职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少博士生毕业后留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但不是正式教职,工资按照课时多少支付,收入水平与专职教师相近。兼职教师课余时间从事研究工作,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也可申请政府资助,出国留学。条件成熟时,可以申请应聘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一般承担部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专职教师则主要承担专业课教学和研究生教学。
学校计划处对专职教师进行考核,每年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成果进行考核,教师工资的晋升根据其成果决定。
2. 学校内部的科研管理
对外协作处下设研究支援科,统筹学校的科研管理、服务和支援。研究工作以各学科教授为主开展。各教授根据本研究室的人员情况决定申请研究项目的多少。科研管理部门主要在教授和政府、基金会、企业之间起到牵线搭桥作用,组织召开科研项目说明会,负责在研项目的管理工作。
研究课题来自各级政府、基金会和企业。来自政府和基金会的项目,其申报和评审较为规范和公正,与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颇为相似,这就减少了靠行政权力获得科研项目的机会,从而避免了行政权力对学术资源的垄断。来自企业的科研课题,部分采用招投标形式,部分则由教授本人与企业直接联系获得。值得一提的是,韩国高校内部承担的科研项目大部分是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近年来韩国中央政府启动了几项大型研究计划,如21世纪智力韩国(BK21)、世界级大学建设计划(WCU)。地方政府则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启动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先导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等,投入了大量经费,这些经费的投入,并不追求直接经济效益。
每个专职教授各自都有独立的研究室,研究工作主要在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完成。中小型研究课题一般以教授领导的研究室为单位申报。教授之间可以以自己的研究室为基础联合成立研究所,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分工协作,对外共同申报大型科研项目。项目申报成功后,再按照事先的分工对研究任务进行分解,在不同的研究室完成。
由于韩国的科研投入比较大,科研项目不再是稀缺资源,可以保证每个教授都有在研科研项目,因此教授在申请项目时都是量力而行,不会出现教授之间为争取项目而过分竞争,也不会出现项目过多完成不了的现象。因此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不必承担科研项目的分配职能,只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
由于每个教授都建立有研究室,且研究方向不同,因此一般不会出现试验室重复建设的情况。相反,教授之间的科研资源都有互补性,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事实上,除学校建设有共同试验室外,各个研究室的资源也实现了全校共享。具体做法是,无论科研仪器归哪个试验室管理,这些仪器设备都可以在网上申请使用,各研究室都有义务为其他研究室的人员提供帮助和指导,也可以收取一定费用,收费标准则由学校统一制定。
3. 领导岗位的任期制
行政领导岗位都有严格任期。教师岗位和领导岗位具有相对应的级别和待遇。从教师到行政领导岗位,再从行政领导岗位回到教师岗位,只是工作岗位和角色的转换,无论是从事教师或者是行政领导工作,教师都始终保持学者本色。长期对学术成就的追求,使得这些教授始终把教学和科研的成功作为最高的职业理想,因此教授们安于本分,专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们在需要时,从事领导管理工作,任期结束,则又成为普通教师。
领导工作和学术工作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天然的鸿沟,丰富的阅历和长期的从事具体工作的经验使得大学教授们具备管理能力,因此可以随时被任命为管理干部,走上管理岗位。角色的不断转换,使得教师和行政领导都能够换位思考,在制订政策时真正能以学术为本,真正体现学者治校、教授治学的理念。
走上行政领导岗位的教授,任期内不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系主任除外),专心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这就防止了靠行政权力对学术资源的占有和垄断。任期制带来的高流动性使行政管理队伍具有新陈代谢功能,使得管理队伍富有活力。
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都是一种常态,仅是岗位的变换。管理人员从教师中来,再回到教师中去,有效防止了“官本位”,这样的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了“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行政管理人员的本色仍然是学者,由学者型管理人员主导下制订的制度,也都只能是有利于学术发展,有利于“学术本位”的确立。
四、全北大学的管理对于国内高校去行政化的启示
(1)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这就使得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成为可能,使“被管”变成自我管理,可以减少行政干预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最大潜能,同时也使管理队伍精简高效成为可能。(2)一支以追求学术进步为职业理想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使得“学术本位”的确立成为可能。(3)领导岗位严格的任期制保证了学者治校,保持了管理队伍的流动性,可以避免“官本位”的发生。(4)高水平教师队伍为管理队伍输送了人才,保证了学者治校,教授治学。(5)管理工作与学术科研的分离,是防止权力垄断和学术资源垄断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用世界百分之三十的土地养了世界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更是我国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农业经济发展得到提高,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能平衡,所以,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任重道远。
一、新时期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
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让人侧目,也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学习的经验,现将新时期农业经济转型特点总结如下:
1.计划型转变成需求导向型
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农业生产都要按照计划进行,生产规模、生产格局、生产产品的价格,都要按照计划确定。计划型农业经济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由于资源短缺,产品价格固定,所以生产者注重的是高产量, 而忽略了经营和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已经不再是落后传统的了,而是象征着“农村社会的进步、农民素质的提高”。计划型向需求导向型的转型,也需要农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和现代农业知识,这是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2.确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路线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只有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保证国家粮食供给的及时性,才是证明农业经济转型成功的有力证据。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新时期农业经济转型的首要特点。
3.把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经济管理发展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农村面貌的变化,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农村依旧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差、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城乡之间依旧千差万别。这不利于新时期农业经济的管理发展。所以,要把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经济管理发展的根本要求,如此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平稳建立康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
4.农业生产科技化进程加快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地渗透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很多学校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信息管了、农业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类似的专业。让学生们掌握农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机技术,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趋势,为农业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为了适应新阶段的发展需求,与农业经济对应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扩展
(1)农业经济管理开始关注食品科学。原来的农业发展是为了完成计划产量,而如今的农业发展是为了促进。我国三大产业分工明确,所以农业涉及到的范围就变大了,从生产前,生产中到生产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多加注意。而食品质量安全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农业经济管理关注范围扩大,也加重了自身的任务,但是更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几进步;(2)农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环境经济的时代。农业的生产依靠自然,与大自然的“心情”休戚相关。所以,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两大产业无法取代的。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填补了农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许多空白,也将促进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3)农业经济管理趋于国际化。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动荡,由此可见,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而农业经济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面临这种一体化的趋势。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出口和进口不少农产品,所以在农业经济一体化方面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2.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用的研究
我国的农业经济应用有着巨大开发潜力,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深入研究,要做到以下两点:(1)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对于农业经营制度的深入研究的突破,仍然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主要方向;(2)“三农”问题的克服。农民、农村、农业依旧是我国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课题,不容忽视。
3.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育发展
21世纪的时候,世界许多高等院校与农业经理管理相关的专业纷纷更名,寻求更多的生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主要有三类:农业与资源经济、应用经济学、食品经济学。这足以表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体系将得到不断完善。
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
1.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的转型
篇4
关键词:物流管理;管理学;教学改革
管理学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因为管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涉及的面较广,学生学习的难道较大,所以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课程发展的要求,为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必须对物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达到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目的。
一、管理学课程的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全过程的综合性学科,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管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它具有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有特定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具有可重复性,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能对现实中的管理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管理学的艺术性表现在管理活动中,除了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一般方法之外,还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根据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条件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创造性地开展管理活动,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管理学科学性和艺术性并存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适应现代物流管理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特点与学生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不断探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部分往届物流管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后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管理学课程时理论内容较多,实践内容较少,学习后收获不多,对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不大,这种情况反应出了管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完全适应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需要。
1.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习其他的管理类课程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因为它是通识必修课,所以很多教师在教授管理学课程时通用一本教材、通用一套教案、以课堂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用较多课时向学生讲授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在讲管理职能等实践性较强内容时多与现代国内外大型企业为例,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物流行业,很少把物流活动中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没有对物流管理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差异性分析,使得学生不知道自己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区别,这种没有特色没有差异性的培养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时认为这门课程不是专业设置中所必须的课程,缺乏对管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教材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目前市面上的管理学课程的教材,主要是一些管理学者编写的,大部分管理学教材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通用教材,在大类下不再细分专业教材,教材内容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涉及实践的优秀案例相对较少,案例内容也都是经济管理类通用案例,涉及物流管理类企业的案例很少,大多数授课教师没有突破教材的束缚,教授的内容集中在管理思想和理论方面,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教材不会增加运输、仓储、货代、配送、采购等物流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利于学生专业化培养,不利于物流管理素养的形成,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材应加强专业培养,在夯实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增加物流管理实践的内容。
3.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是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没办法利用课堂的45分钟时间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一一评价。对课程内容有兴趣且自觉性较高的学生可能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觉得课程内容没有实际价值的同学可能会“人在曹营心在汉”。作为教师,上课的目的不是讲了多少内容而是通过讲授或者其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吸收课程营养,学到真本领,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内容,学生记笔记,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考试前死记硬背地突击,考试后又会很快地忘记。这种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4.考核和评价体系过于死板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更注重结果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重视的还不够,用一张试卷来反映学生一学期的学期情况显得过于简单、笼统,教师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产生影响时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在这种经常性地过程评价反馈机制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实际状况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等的调整,以达到教学更适应学生的认知和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期末考试更多突出结果性评价,过于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无法甄别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的程度,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依据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措施:
1.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师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讲授管理学课程时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应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现代物流管理的相关内容,把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授管理的职能时,把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沟通、领导与激励、控制等内容时可以与当地物流企业联系,在企业中授课,在实践中教学。
2.编写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案例集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材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可以通过编写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案例集的措施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握着主动权,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参与需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下收集有关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内容的案例,针对案例提出解决措施,并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向其他同学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同学也可以根据案例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收集上来的案例进行甄选和完善,编印成册,积累成果。
3.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边听边记笔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抛砖引玉,教学之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把学生分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物流企业,每个小组接触不同的企业,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计划的类型及做出计划的方法、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等,通过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4.改革考试形式
传统的考试注重结果性评价,一张试卷决定一学期课程的成绩,目前来看这种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培养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加强过程考核的比例,比如:把编写案例、小组企业展示、撰写管理问题的专题报告等纳入考核范围,这些丰富多彩的过程性考核内容,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管理组织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管理学课程实践应用性很强,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在讲授管理学时应加强对物流企业的了解,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差异性教学,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通过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实践,把管理学与现代物流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篇5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近年来,案例教学法成为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较受欢迎的教学方法。黄淮学院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以案例教学法为突破口进行,建立一套更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应用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从美国大学法学和商学课堂中发展而来,强调将现实问题进行典型化和文本化处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辨、表达、争论等实现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研究学习。案例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善于高效率、系统性地传授理论知识,将案例以例证引证、阅读材料、课后思考题等形式穿插在讲授之中,为理论学习服务。案例教学法虽然强调以案例为中心,但必须以专业知识功底作为基础,脱离理论传授则无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最终目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应用应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知识学习的支撑和拓展,又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锻炼。案例教学法将课堂变为舞台和平台。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自我表达,因此热烈、活泼、自在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学生以团队或个人为单位进入案例情景,将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汇、视角的互补作为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后,教师的功夫在主要在课前,对案例选择、情景设计、参与形式、知识概要等进行预先设计,而课堂上更多进行观察、引导和激发。
(二)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公共管理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强烈的实践导向是公共管理学的固有特征,应用案例教学法更利于学生构建学科知识框架。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基础上建立的,交叉融合了行政学、企业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体系。融合交叉的知识体系中必然容纳大量经验性材料和经典案例,而这些材料和案例中往往包含复杂多样的子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以多学科视角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困难。因此,在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应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公共管理学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宏大学科视野。
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强调学生对产业、行业、职业的了解,因此有必要应用案例教学法搭建起学生与公共部门间交流学习的桥梁。为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黄淮学院设定了“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行政机关、公共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共企业及工作人员是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社会实践和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通过不断收集、整理和再现相关机关单位的工作实践,能够让学生最快地接触行业职业的现实情况,为学生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黄淮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设定了“读、写、说、辩、研”等五项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必须围绕这五项目标,在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资源、形式方面进行探积极索。
(一)案例教学法对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构
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教学内容设计不仅围绕理论知识模块,更重要的是与大学生科研立项、挑战杯、社团志愿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紧密结合。例如在“公共物品”知识模块中设计“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教育”专题,通过课前准备任务,引导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的同学分享经验和问题,实现案例教学。教师则通过“头脑风暴”、“逆向思维”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教育的公共物品性质、供需状态、供给形式等进行团队讨论,最终通过社团志愿活动策划、小论文等将讨论转化为学习成果。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内容可以由强调知识学习转变为能力锻炼,实现课下学习———课堂模拟的翻转。公共管理学包含的技术、方法、策略等知识模块内容适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课下学习理论———课上学习技巧的形式升华学习效果。例如,在“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模块中,关键概念、核心原则、基本策略主要以课前预习的形式完成。课上以创设“小区垃圾成祸害”、“青岛大虾宰客没商量”等情景任务为主线,组织学生以小组扮演特定的角色,依据角色立场进行跨小组互动,合作探讨问题解决的关键技巧。
(二)案例教学法对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
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课堂可以引入校外专家和校外项目,不断拓展教学资源。公共管理学涉及行政机关管理、事业单位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因此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参观走访、项目合作、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自2015年始,黄淮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先后与市民政局、街道办事处、社会工作机构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为案例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公共管理主体”知识模块教学中,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在2015年秋季学期邀请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来到校内开展专家讲座,以民政工作实践案例为视角讲解行政机关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作用。2016年,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计划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项目,将项目策划、宣传、组织等项目实践经验带回到课堂进行总结提炼,实现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案例教学法对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
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一方面,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计划利用开发微课视频的形式补充课堂教学。一个5-10分钟的微课视频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结合案例将关键概念、难点问题、热点话题深入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计划在增加学生的多媒体展示环节。定期开展课堂演讲、读书分享、社会调查成果展示等活动,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分享、互评学习成果,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优化案例教学法
(一)对课程教学阶段进行重新设计
为了促进案例教学方法达到理想效果,教学内容的重构必须结合教学阶段再设计。黄淮学院公共管理学教学设置有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个环节,将两个环节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首先,教学进度设计应该“松紧结合”,讲授理论知识模块后及时进入相应的实践案例教学项目,一个单元模块的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训教学时间要相对平衡,提升知识转化效率。其次,一个项目的实践案例教学要完整包含准备(计划)、实施(组织)、反馈(总结提升)三个环节,帮助学生有准备、有目标、有秩序地参与案例教学活动。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模块教学后随即布置作业,教师公开点评或组织学生互评作业,巩固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优化案例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关注课后学习效果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反馈的质量有很高要求,因而教师要主动设计、参与、评价课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专业方向、学生特点设计课后学习的内容、方式和进度。其次,教师通过网络论坛、课后辅导等方式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后学习过程,起到领导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深入探究学术或实践问题。最后,平时成绩评定可以针对行为或过程,例如提问+作业、课前演讲+阅读笔记、个人情景模拟+课后总结,激励学生认真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
作者:王萌 单位:黄淮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峰.公共管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问题与实践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3(2).
[2]王永明,杨一江,甘月文,丁彩霞,程萍.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内蒙古失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篇6
论文摘要: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师在着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的缺陷,应通过加大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力度、加强教师技能培训、引进和聘任高技能人才、明确教师指导方法、建设校本实践课程、校外实践基地等措施解决。
论文关键词:职高,专管,理学,基础,实践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训练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管理基础能力,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使学生掌握“基层运营管理人”应具备的管理知识与技能。特别是《管理学基础》坚持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理论知识的运用为途径、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对管理学基础>>课程师资建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
一、《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设计主要是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形式,介于直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仿真环境,营造管理情景,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1)全程渗透案例分析讨论;(2)角色扮演;(3)情景剧;(4)模拟经营决策;(5)校园体验;(6)管理游戏等。实践与训练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校内课外模拟实践活动。
三是深入企业的管理调研与岗位见习。实训目标是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管理技能为主线,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基层运营管理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实践教学内容:一是通过验证性实训,以体验和验证管理理论、工具、方法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二是通过专题性实训,以培养学生某一专项管理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三是通过综合性实训,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
(二)《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教师的资格
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学基础》教师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任职资格:一是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职业道德,熟悉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二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实际经验,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能胜任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三是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耐心指导。
第十条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双师”素质。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试鉴定的指导教师原则上应具有职业培训师资格。[1]
2、《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教师的职责
《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切实履行职责。一是严格执行培养方案与实践大纲,编制授课计划或方案,认真备课;二是组织和安排好学生,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和纪律及安全教育,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做好实践准备工作;四是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组织、严格要求、耐心指导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按时完成规定的任务。
五是教师要严格按照《管理学基础》规定考核项目、内容、标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考核,认真批阅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报告或总结,公平、公正地评定成绩;六是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教书育人,关心学生,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发现重大问题应及时向系或学院请示、报告。
3、《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填写“实践教学申报表”。二是每次实践教学前都要撰写教学方案,主要项目应包括:本次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时间、地点等。三是认真组织,亲自参加,抓好重点,指导全面,保证每次活动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或布置学生做调查报告、小论文或实践学习的心得体会等,并及时评阅,再结合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评定每个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并按一定比例计入该课程的总成绩。六是提交实践教学总结报告。
二、《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师的缺陷
《管理学基础》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有些教师既没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又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据北京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北京地区14所高职办学点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教师中平均只有25.75%的人获得过职业资格证书;曾下厂实践过的仅占23.9%。据辽宁省统计,大学毕业直接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占86.5%,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仅占7.4%,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8.5%。这是整个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水平,具体到《管理学基础》的教师也应相当。说明大部分教师没有相应的企业实习经历,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2]
三、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都要求培养和建设一支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具体到《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教师,更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有组织地引进和培养一支能够胜任实践实习任务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大教师实践锻炼
1、增加实践经历。《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师凡是没有工作工作经历的必须有计划地安排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锻炼,新分配的大学生也要安排社会实践。
2、规定实践时数。《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事业单位锻炼一定的时间,一般累计不得少于30天。
3、编制实践计划。
4、撰写实践总结
5、进行成果汇报。《管理学基础》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的教师回校后要在一定范围内举行实践成果汇报会,汇报自己在该阶段的学习收、心得体会。
(二)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1、掌握专业技能。在下达《管理学基础》教学任务前,由教务处安排,采用外聘专家辅导与送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拟定培训计划。选出优秀的《管理学基础》青年教师参加省、国家级的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学习,并考取证书。
(三)引进和聘任高技能人才
1、引进人才。适当从企业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备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管理学基础》教师队伍。
2、聘任人才。适当从企业及社会中不定期聘任符合本专业要求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加强《管理学基础》实践、实验教学的需要。
(四)明确教师指导方法
1、“学生中心”教学理念
《管理学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的教学角色定位是学习活动管理者和指导者。教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需求、提出学习需求、计划学习活动和进度、获取学习资源、评估学习效果。
2、获取式教学方式
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改革目标模式,获取式教学必须具备两个本质特征: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二是具有完整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和可操作性。向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挑战,最基本的改革方向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渠道。
3、改革教学方法
《管理学基础》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的要求,采用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建立并提供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等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全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必要的学习反馈意见。
(五)建设校本实践课程
《管理学基础》实践课程,使每位教师上课的空间更加广阔,选择教材的余地更大。教师成为了教学资源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校本课程就是一笔很大的教学财富,它是由地方学校根据地方特点,学校实际,自行设计的个性化课程,可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等方式,对国家、地方、其它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使之变成更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也可以学校自行直接开发新的课程,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其次是要科学地分析学生的需求,从而来开发能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活动主题。
(六)校外实践基地
以企业为依托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策划、管理和营销推广活动,为企业作贡献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三是邀请企业高层定期为学生开设企业管理讲座,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实践活动开展以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策划方案以及学习心得。
(七)兼职挂职锻炼
兼职,指不脱离本职另行兼任一个职务。挂职,指受组织委派保留原职另外担任一个职务。高职院校选派教师到企业、行业或科研院所兼任或担任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服务、管理及科研第一线的职务,是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3]
参考文献
1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工作规范
2 郭德侠.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5年(29)
篇7
【关键词]】情景模拟;管理学原理;教学1《管理学原理》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必要性
《管理学原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学习《管理学原理》,必须将书本知识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掌握管理知识与技能,并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依纲靠本地组织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基本上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沉闷,既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种模式显然不能体现《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特点。
要设计能尽量体现《管理学原理》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就应紧紧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 积极有效地利用管理知识和资源,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通过设定具体的前提条件,模拟现实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其体验到工作的情景和自己扮演角色的感觉,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充当管理者或员工等角色,模拟直接参与组织的管理及运营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将教师与学生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情景模拟教学案例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主体内容由几大职能构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应用情景模拟,贯穿管理基本职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熟悉直至掌握管理学的相关知识。
2.1情景模拟主题选择。情景模拟教学主题的选择事关重要,如果主题选择不适合学生的特殊身份及经验背景,学生可能不感兴趣,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而如果设计太偏离企业实际,又无法与企业的真实情况实现对接。
目前高校大学生,尤其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都有要增强自己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的意愿,但是又苦于接触具体企业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因此,不少高校大学生想方设法自己创业,这种创业型企业一般投资成本较少,经营范围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企业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些企业里面可能都会出现。
基于这种背景,本文选择的情景模拟主题为: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分组,3-5人一组形成创业团队,团队成员从公司注册成立开始模拟企业经营过程,结合教材基本思路,依次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完成场景设计中的各项任务。
2.2情景模拟任务布置。第一阶段,在完成“计划”职能的授课内容后,每个创业团队根据假设提供的50万元创业基金创办一家企业,并撰写创业计划书。计划书必须包含可行性分析、公司简介、管理团队、产品或服务介绍、市场与竞争分析、生产经营计划、财务及其风险分析等内容。
团队成员课堂上接受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任务,小组成员课堂外调查、走访,之后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完成创业计划书,为期一周。在第二周的课堂上由小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介绍本组创业计划书的主体内容。各组完成后由老师点评,随后学生讨论。
第二阶段,完成“组织”职能授课内容后,在创业计划书的基础上根据组织设计及组织结构类型等相关理论知识为自己的企业设计两种以上适合该组织的组织结构,并对团队成员进行职位设计。设计时要求说明选择这些组织结构类型的理由及优缺点,同时为每个团队成员进行职务设计。为期一周,最终以课外作业的形式上交任课教师。
第三阶段,完成“领导”和“控制”职能课程授课后,在组织结构和职位设计的基础上,设定团队成员人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分歧、在公司所属的市场范围内突然闯入强劲的竞争对手等场景,由小组成员课堂上讨论,统一意见并由小组代表逐一介绍该组的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点评并计平时分,学生在听取各组的决策及老师点评后自由讨论。
2.3情景模拟实施。学生自有分组形成团队后,由小组成员选出组长,负责团队的管理工作。每个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各小组成员成员课堂上接受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任务后,组织课堂外调查、走访,不少小组到学校的大学生创业街调查大学生创业企业实例后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完成了创业计划书。计划书的撰写格式基本符合要求,创业方向的选择、产品或服务内容的介绍都比较新颖、可行,但是市场与竞争分析、生产经营计划及财务风险等环节的把握,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而有一定的欠缺。在第二周的课堂上每组选出代表,逐一介绍了本组关于创业的调查、最终选择的创业方向及创业计划书的主体内容,并谈了创业调查后自己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各团队代表都表示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有了更高的期望。老师逐一点评了各组的创业计划,随后学生讨论,总结自己所在团队创业计划书的缺陷,并加以修改。
第二阶段,参考《管理学原理》教材介绍的多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各团队成员课后都集中在起来进行了开会讨论。由于经费限制,而且是初创型企业,因此创业计划书描述的企业规模一般都较小,在分析了各种组织结构类型的适用范围及优劣势后,大多数团队选择了直线型组织结构和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部分设计、艺术类行业选择了矩阵制组织结构,结构类型设计基本上与企业实际相符合。在此基础上各组根据团队成员各自的特长、优势对各成员进行了职务设计,并说明了各职位配备人员的理由。说明学生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掌握情况较好。
第三阶段,各团队在解决成员在决策上出现分歧时思路大多是把分歧各方的意见当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再通过集体表决或定量决策方法解决问题。对于另一场景“公司的市场领域有竞争对手闯入”,各组的竞争策略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可以通过宣传产品细节,突出相对闯入者的产品竞争优势;有的认为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应该采用低价竞争策略;也有些小组认为有闯入者不足为患,有竞争才有发展……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途径五花八门,这与前面几个场景截然不同,这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场景设置的内外部环境不完全,让决策者有更多发挥空间;其二,说明学生在经过几个阶段的情景模拟之后有了更强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3情景模拟教学应用效果
3.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管理学原理》课程基本上采用“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授课模式,较为可取的方式是部分教师为了更充分地阐述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在授课过程中辅之以企业实例。不管是教师依纲靠本地教学还是借助于企业实例的讲解,学生都只能被动地接受那些琳琅满目的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课堂上的管理知识,更别提灵活应用知识了。这不仅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愈发觉得授课的难度越来越高。而在情景模拟教学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管理学原理》中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这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大大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好的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不少学生反映,如果任课教师采取传统的讲述方法,他们大多是听过就忘记了,也没有积极性去回顾、探讨相关问题,只会在考试前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临时抱佛脚”。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后,他们感觉参与在一场既严肃又活泼的游戏当中,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可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而且通过小组间的竞争增强了跟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与合作精神。因此,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2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与辅助的情况下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设置情景模拟教学法,是试图通过设置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凭借情景所设置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相关管理知识,并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充分讨论去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模拟教学方法。因此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只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本次情景案例教学中,通过第一阶段撰写创业计划书,不少学生走出校门,在学校附近的大学生创业街实地调查大学生创业企业,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向,并结合创业基金数额选择适合自身创业的方向。在第二阶段的组织结构和职务设计中,各团队基本上能选择适合自身组织的结构类型,在设计职务时都能根据自身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职位。在第三阶段处理冲突和面对竞争时,学生的处理方法大多不够成熟,但是在这些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生掌握了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景模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团队成员参与程度不均。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每个团队选出的组长都有很强的责任心,组织团队同学团结合作完成了各阶段的模拟教学任务,起到了一定的组织、协调作用,从另一个角度锻炼了管理能力。每个团队中有一部分组员对情景模拟教学感兴趣,能积极参加课后的调研与讨论,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并认为通过模拟教学使其对书本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也不排除团队中另有小部分组员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充当了“南郭先生”,而且,由于团队大部分工作在课堂外完成,教师无法有效监督,造成对小组成员的评分有吃“大锅饭”的可能。这是值得本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思考与改进的。
4.2情景模拟主题选择及情景设置仍需不断修正。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的,管理学知识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会有许多目前无法得到解释的现实管理问题出现,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就必须进行不断地修正,才能满足管理实践的需要。而管理学情景模拟教学中最关键的情景主题设计也应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同步前进。只有这样的主题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充实管理学理论知识。
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在模拟主题的选择和情景设置时,虽然考虑了不少可能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但与企业现实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相比,仍然是“理想境界”,因此仍需不断修正,以尽可能的模拟真实情景。
同时,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关键是要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因此,主题的设计除了要跟管理实践接轨,更应该考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果脱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太大,也只能是舍本逐末。此次《管理学原理》情景教学的第三阶段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社会工作经验几乎为空白,因此在处理矛盾冲突和面对竞争对手时大多采取较稚嫩的处理方式,跟管理学教学实践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
4.3授课教师自身应该“走出课堂”,增强实践管理经验。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一大困境就是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获知识大都来自书本和理论探索。而情景模拟教学主题的选择、场景的设置及情景模拟过程中的适当指导都由授课教师把握,如果教师本人都尚未体验过管理实践,谈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应用管理理论知识?因此,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引入《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将教师“送出课堂”。目前一些高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互相培养人才,高校为企业培训管理人员,企业为高校教师尤其是管理类课程教师提供实习机会,这种互惠合作的方式不愧为增强教师实践管理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健康管理学,教学,思考
当今,健康管理成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中提出了我国卫生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确定了卫生发展的一些优先领域,如重大传染病的控制,妇幼卫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患和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产业发展等,最终旨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健康管理学科体系与相关技术方法则不断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实践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过程中必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国内健康管理已历经十年,无论在学科体系、产业实践,还是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医学教育也必须适应这一发展,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应运而生。我国已有十几所高校开设健康管理课程或开始以健康管理为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及研究生培养。因此,在医学模式与医学教育发生巨大转变的背景下,针对健康管理学不仅要突破医学课程传统的教学形式,更要注重创新教学的探讨。
一、健康管理学特点
健康管理学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的检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课程。
1.健康管理学是综合众多学科的新兴学科
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中明确将健康管理学列为现代医学创新体系之一。它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营养学、运动学、中医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一些健康管理相关的书籍、资料显示,各家的理念和内容均存在差异,尚未达成较大的共识,一些内容甚至存在拼色,即内容上有堆砌现象。这也体现了年轻学科的特征。
2.健康管理学是具备特有内容的独立学科
虽然健康管理融合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管理学等许多学科,但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已形成了以健康信息收集、健康状况监测、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为主线的学科体系,具备其特有的实用技能,既不同于以人群预防策略为主的预防医学,也有别于以个体的诊断治疗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可称得上是一门独立学科。
3.健康管理学以注重技能培训为主,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
鉴于健康管理学的多学科、新兴学科特点,在专业教育计划制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需要大量探索和改进。要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单纯的治疗,扩展为预防一治疗一康复一保健;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流行病统计、营养、运动、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等知识与技能。
二、健康管理学教学体会与思考
目前,各地陆续在开展健康管理学教学和培训,但尚未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教学体系,也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我校于2013年首次面向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开设健康管理学必选课,全科医学人才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对整个生命进行照顾。我校已着手开办国家免费三年制乡村医师及五年制本科学历全科医师,旨在改善农牧区缺医少药,社区医疗不均衡的情况。2015年我校健康管理学申请纳入本科与研究生课程选修课,现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提出几点体会与思考。
1.完善健康管理教学平台
完善健康管理教学平台。通过课堂理论课可传授健康管理学的理念、范畴和内容,然而针对健康管理技术与方法,需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或见习平台。文献报道,海南医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方向)拥有健康管理教研室和健康管理测评实验室,拥有健康管理软件一套,基本能满足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我校于2013年成立健康管理学教研室,但健康管理理论课与实践课均在教室授课,缺乏实践教学条件与教学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优化健康管理学师资队伍
优化健康管理学师资队伍。健康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目前专业人才和师资力量不足。我校健康管理学由两名流行病与统计专业教师专职任教,其他教师均为兼职人员。一方面借助新疆健康管理师培训师资及社区全科医师培训师资,另一方面从医院行政部门或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聘请在职人员,充实师资力量。此做法的优势在于外聘人员学识水平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传递较大健康管理相关学科或学术方面的信息,但兼职教师教学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充分发挥现有师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健康管理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3.丰富健康管理学教学素材
丰富健康管理学教学素材。健康管理学重点围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状况监测、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与管理三大内容,也是教学内容的主线。目前我校采用的是由王培玉主编的《健康管理学》教材,并参考王陇德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培训教程。涉及健康管理概论,流行病、统计学和健康教育学基础知识,健康管理实践相关的信息收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计划、实施与评价等内容,以慢性病为主的干预基础知识,也涉及到了一些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但健康管理学涉及多学科,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科之间的集成和融合,才能真正为健康管理所用。同时,教师和学生可利用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公共资源,以及通过课堂之外的活动,获取健康管理最新的信息,更轻松地将专业知识难点、重点加以解决。
4.创新健康管理学教学方法
创新健康管理学教学方法。健康管理学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我校面向全科医学专业开展此新课程,符合其专业需求,学生有较高的热情和兴趣。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健康管理技能掌握,倡导贯彻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对疾病进行管理,将教和学、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采用以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形式外,可采用实地考察见习(例如我校通过参观健康体检中心)、PBL教学(案例分析),以及课余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健康教育、家庭访视指导、社区医生随访交流,以及参加专业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更直接的进行技能教学与培训,确保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健康管理在我国快速发展并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健康管理(产业)服务发展是离不开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因此,需要加强健康管理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推进培养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邹媛 王迎洪 王巧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培玉.健康管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6.
[2]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7.
[3]王培玉,爱萍.健康管理学与健康管理师—人群健康领域的一个新学科、卫生行业的新职业[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3):347-351.
[4]王培玉.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现状、问题和展望[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9(1):2-4.
[5]刘静,曾渝,王大红.海南医学院健康管理专业方向在校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7(5):358-359.
[6]杜文津,陈晋文,陈大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老年医学教学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3):355-357.
篇9
【关键词】 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管理学具有鲜明的课程特点,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管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都比较少,要把这门课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就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不断摸索与总结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结合管理课程的艺术性特点,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枯燥的理论变得灵活生动。通过各种生动性、启发性、趣味性、可视性、易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实现对管理学教学进行快乐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体会管理的真谛。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招聘时不仅仅考虑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关注综合素质和能力,希望所需的人才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市场竞争的意识;知难而进、求同化异的能力;学习、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等。作为学校,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上能力以胜任目前和将来工作的所需,就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其次,是《管理学》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也越来越强,一方面要求有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满足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管理学增添了新的内容。《管理学》教学也应该紧盯时代步伐,摒弃过时的理念和方法,汲取新的理论和策略。
二、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设置缺乏专业针对性。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就不同,当然也对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要求不尽相同,所以无论从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侧重上都需要区别对待。以本校为例,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等都开设了《管理学》课程,但是全都用的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没有将专业的差异性纳入到教学中,没能很好的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导致学生不重视。
2、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传统的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的按管理职能来安排的,目前大多教材都是按管理、管理思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章节来安排的,每章节章再按照概念、原和方法等安排内容。这样的体例是一个大而全的体例,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基本上是这样来安排教学内容的。这样的教学导致老师讲授不够灵活,学生也感觉很枯燥无味。
3、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工作是教、学的统一体。目前多数的高校在管理学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对象,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创新性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考核方式不合理。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单一。由平时成绩和末考成绩组成,这种方式不符合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学习质量评价与考试方法的有关精神。因此,需要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把实践应用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课程设置专业化。本科教育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事,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求学与就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对知识的侧重,根据专业内容有重点的讲解课程的内容。这就需要做到,第一,修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从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以够用为目的。第二,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强调不同专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第三,增加实训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力求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来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2、教学方法多元化。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案例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景模拟法。课堂上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情景,让学生根据给出情景中的角色进行扮演,这种形式摆脱了灌输式的教学,颇受学生欢迎。(2)课堂小组讨论法。教师将学生根据自愿原则5~8人组成1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给出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问题准备相关资料,在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小组发言并得出结论,由一个学生做最后总结发言,最后老师点评。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并提出观点、看法,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教学理念,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本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结合本科教学目的、课程特点和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应创新管理学教学理念。
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使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关注“学会”转向“会学”,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管理者。所以要研究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各项问题的轻重缓急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哪里,步骤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形成框架性思路要把握哪几个关键点,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分析数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态度,在思维上实现突破,学会在不同环境下应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方法上,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管理游戏、情景模拟、社会调查、资料查找、自编案例、管理辩论等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学习讨论,亲身经历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摸索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规律,获得“结论”,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关键概念及理论知识,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自主能动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体会到成就和价值。
4、以开放性教学为特点。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书本内容、学科知识放开,注重与社会的联系,注重与其他学科内容的内在的相关性,谋求跨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将管理课开放,推行社会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1)教材及教学知识的开放性。广义的教材还包括校本教材、网络资源、研究性学习专题教材等,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独立的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在教学方式上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从而使教学真正活起来。
(2)学习环境的开放性。要充分利用课堂,充实课堂教学的内涵,使学生主动、乐观、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多媒体的运用,适当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调查、采访、模拟公司运作、课外科技活动、参加创业大赛等等,能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开拓思维空间,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互动的开放性。由于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情境的创设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教学资源的制作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角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除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外,网络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交流和讨论的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通过电子邮件、QQ、博客的自由讨论,能够在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的个别化学习方式。
(4)学习效果评价的开放性。传统的评价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为考而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创新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从一元的价值观到多维的价值观,评价方式从重量轻质到量质结合,评价结果从重结果轻过程到过程和结果并重,从强调师评到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考试题目、考试方法、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考试方法采取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方法;在成绩评定上,期末成绩由出勤、提问、平时测验、演讲、论文写作、社会调查、课外阅读及期末考试分数组成。通过以上多样化的考试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得高分引导到灵活掌握知识和发挥能力上来,使之能够适应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
(5)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的开放性。管理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谋求开放式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收集、观察、编写一些生活中的故事,利用这些通俗易懂的素材讲解一些基本的管理原则,从简单的事情推出基本原则,再尝试结合企业的情况上升到企业管理的层面,引人企业化思维或理念。
参考文献
[1]马洪波,唐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构和建设思路探索[J].高教论坛,2010(11).
[2]厉守卫.论管理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实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篇10
(一)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管理学融合了各类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多门学科的知识有机组合,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体系。如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就是借助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管理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它适用于任何管理活动中的细节,但不能狭隘的理解为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这种方法论学科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中的普遍规律性以及处理管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按照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管理学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基层管理技能。这些技能需要依靠管理情景和管理对象而实施,将基础理论作为铺垫,灵活思维、学会统筹、正确指挥、相互协调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管理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思考
(一)重实践,轻理论。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对教学环节中具有参与性的环节,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如观看视频短片,听案例故事,给他们讲具体的案例让他们分析,或模拟场景让他们表演时,他们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然而理论学习是为了专业学科拓展学习奠定基础的,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对个人的成长也非常重要,能够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管理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当理论内化为能力和素质以后,理论学习和思考是一种做人、做事、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低层次甚至盲目的实践。
理论学习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素质,而不是告诉学生具体能管理什么事情;是要提高学生对管理重要性的意识,为学生相关专业的其他管理课程的学习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同教学方式的利与弊。为了学生能够掌握并直观的理解管理学的知识要点,教师一般都会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笔者根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综合运用了三种方式:传统讲授法、模块教学和参与式教学。
1、传统讲授法。传统讲授法作为基础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它通过多媒体视频或幻灯片讲授理论知识,但这种方法只能短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很难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痕迹,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所以这种方式决不可独立出现,要间断性与其他两种方式综合运用。
2、模块教学。模块教学是根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划分任务模块,具体完成特定任务。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计划、决策、人员招聘三个任务模块。在进行相关章节学习之前给学生制订任务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论教学前拟定任务框架,理论教学结束以后修正任务框架,并通过文字整理,做任务小结。例如人员招聘环节,将学生按照8人左右的比例分小组,运用头脑风暴方式,拟定招聘环节的细则,然后通过传统讲授法进行理论教学后并修正招聘环节的细则,抽小组模拟展示,将各组的决策方法、计划书,组织机构,招聘流程安排,等环节通过文字的形式总结。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又能很好的将理论学习运用其中,但是一学期的课程中,任务模块也不能安排的过于频繁,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3、参与式教学。参与化教学是指师生互动教学,让各类学生都拥有参与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以下几种方式:小组讨论、趣味游戏、情景模拟,这让管理学的教学能在互动中活跃思维。此方法笔者认为适用于小班教学,人数过多的大班,容易出现在实际教学中个别学生垄断发言,或点名式发言,反而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最终导致参与式教学无法有效的施展。
- 上一篇:火龙果种植技术和技巧
- 下一篇:智慧医疗项目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