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方案

篇1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2013年数据统计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两种方法,以福建省全省9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基层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医药服务情况调查。包括全省县级以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不列入调查对象。

1.2调查工具:采用关键知情人访谈、政策文件和档案资料分析以及机构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1.3调查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相结合,对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2结果

2.1提供中医药服务情况:据统计,全省共有2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77家乡镇卫生院、5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9086家村卫生室。其中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94家(87.0%)、乡镇卫生院666家(75.9%)、社区卫生服务站358家(69.9%)、村卫生室6567家(34.4%)34.4%。2.2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情况: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中配备有中医诊疗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83家(81.7%)、乡镇卫生院508家(57.9%)、社区卫生服务站331家(64.6%)、村卫生室5084家(26.6%)。2.3开设中医科情况: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中开设中医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30家(58%)、乡镇卫生院370家(42.2%)、社区卫生服务站204家(39.8%)。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有些仅设有中医科而无中药房,有些仅有中药房而未设立中医科,这些机构也在不同程度提供着中医药的服务。仅设有中医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61家(27.2%)、285家(18.3%);仅设有中药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41家(32.5%)、206家(23.5%)。2.4中医类人才队伍情况:全省基层医疗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为2992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有749人(25%);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为9827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有1382人(14.1%);社区卫生服务站执业(助理)医师人员为1004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含助理)有344(34.3%);村卫生室有执业医师(含助理、乡村医生)30603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含助理、乡村医生)1252人(4.1%)。平均每个基层医疗机构拥有中医类医师人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34人/机构、乡镇卫生院有1.58人/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0.67人/机构。2.5中医药技术开展情况:能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61家(71.9%)、乡镇卫生院有468家(53.4%);开展10项及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15家(51.3%)、乡镇卫生院有225家(25.7%)。能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358家(69.9%)、村卫生室有6567家(34.4%);开展4项及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211家(41.2%)、材卫生室有3564家(18.7%)。2.6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情况: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全省共计1167家,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部45家,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所1122家。2.7中医药政策执行情况:全省共有74个参合县,其中有60个参合县提高了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81.1%);有71个参合县将针灸纳入新农合中医药报销(95.9%);有62个参合县将治疗性推拿纳簇新的农合中医药报销(83.8%)。

3讨论

医疗体制改革以来,福建省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适合我省特点的《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随着此项工作的不断深入,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服务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总量不断提高。但在农村基层中医药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充分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1基层中医药服务资源覆盖不足:依照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2013年底数据统计分析,我省各类基层医疗机构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除了村卫生室,其余均达到标准。具体指标为:我省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比例分别为87.0%、75.9%、69.9%、34.4%。前三项指标均超过了85%、75%、60%的标准,只有村卫生室离60%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体现了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卓有成效,但是距离达到2015年底的95%、90%、70%、65%,还有一定的距离,显露出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绝对不足。

3.2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不足: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未达到中医科建设标准的,有些仅设有中医科而无中药房,有些仅有中药房而未设立中医科,这些机构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着中医药的服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服务的能力。根据2013年底数据统计,我省配备中医诊疗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占81.7%、57.9%,与2015年底达标指数分别相差13.3%和32.1%;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占64.6%和26.6%,与2015年底达标指数分别相差5.4%和38.4%,反映了我省基层中医药资源与需求的不对等,网络建设严重不足。

3.3基层中医药服务人才队伍不足:依照方案要求,2015年底我省大于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超过7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工程师;超过65%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2]。经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平均每个基层医疗机构拥有中医类医师人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34人/机构、乡镇卫生院有1.58人/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0.67人/机构。我省共有1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65家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人员比例超过本机构医师人员的20%,分别占同级机构总数的55.8%和30.2%。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382家配备了至少1名中医类别医师,占74.5%,村卫生室中只有978家有1名及以上的以中医、中西医结合为主的乡村医生,仅占5.1%。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高的重要因素。

3.4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2012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卫生部5部委下发了《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3年,福建省卫生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了《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中详细且具体的列出了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从国家到省级不同层面上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及贯彻。要想真正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需要的不是一厢情愿的行政指令,而是切合实际的行政措施,结合有效的激励机制,否则永远是“剃头担子,一头热”。比如: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实行适当的保护性政策倾斜;对使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的医疗机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提供中医饮片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奖励尺度等[3]。

3.5进一步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资源:基层中医药服务资源包含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几方面,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如何优化资源就变得十分重要。1)完善投入和补偿机制,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良性运转;2)加强中医诊疗设备的配置,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不断提升中医诊疗设备的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3)注重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增加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编制,逐步提高基层中医类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加强素质培养,提高服务水平。有了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中医药医师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患者自然产生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同感和肯定度,自愿在基层就医,如此良性循环,必将有助于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3.6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的匮乏是影响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医药是一门传统实践医学,人才梯队培养周期长,继承和发展迟缓,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工作者需要漫长的研读时间和不断在临床应用中的提升[4]。优选化人才引进,专业化人才培养,前瞻化人才储备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但是如何做到这些却是各基层医疗机构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首先要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实行相应的政策倾斜,吸引更多的中医药毕业生回到基层工作;其次是各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开展各类中医技术提高班、西学中培训班等,给其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获得百姓的认可,使患者留在基层;再者要给予相应工资保障,提供职称晋升及继续教育等方面的优惠,使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愿意留在基层。

3.7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便、验、廉及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基层是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也是中医药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而恰恰是基层,地理位置偏远,文化程度偏低,信息化程度偏低,百姓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致使中医药医疗普及不够,无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阻碍了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运用健康手册、科普讲座、义诊咨询、电视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百姓感到优惠,得到实惠,充分体会到中医药的好处,解决广大基层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养生文化素养,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全面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添薪助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在基层卫生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福建省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卫生行政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基层中医药发展的举措,但本次调查也反映了一个历史阶段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不足,需进一步坚持重视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大政策导向及扶持力度,引进和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进一步发挥福建省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巩固中医药在群众基础,不断促进我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梦熊,郑格琳,杨永生,等.我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分析及建议[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8):786-789.

[2]顾掌生,吴巍.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困境[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3):6-8.

[3]李芬,王力男,金春林,等.基层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基于上海的经验[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4):22-24.

篇2

一、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加强医疗机构准入管理。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校验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校验的管理工作,规范诊疗科目,严格标准,充分发挥校验职能,把好机构准入关。并以此推动院感、麻醉等科室的进一步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根据《执业医师法》、《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及《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等规定,做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认真审核,完成医师执业注册登记及《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发放工作;提高护理整体素质,开展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同时严格按照《护士条例》要求,做好全省护理人员的换证、注册工作,督促医疗机构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对医疗美容医师的准入管理,进一步规范美容医师依法行医。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临床技术准入管理。重点梳理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准入检查情况,公布开展此项技术的医疗机构;进一步贯彻落实《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严格规范医疗机构器官移植活动。

二、健全体系,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

在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主要以完善质控管理网络体系、改进质量评估考核体系、建立信息报告分析体系、创建质管教育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目标。

在已建质控中心和技术指导中心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工作实际,成立或调整相应的质控、技术指导中心,进一步健全质控组织网络,完善质控管理体系。

组织修订《**省医疗机构管理与诊疗技术规范》丛书,完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全面指导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

以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为载体,完善质量评估体系。调整评审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调整医院等级评审专家库,修订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年内将启动第三轮医院等级评审工作。

充分依托各个中心通过人员培训、组织检查等方式,指导医疗机构认真执行医疗服务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建立质管教育培训体系。

二、重视内涵,引导医院科学合理发展

根据“卫生三强行动”方案的要求,开展旨在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的“强龙头”行动。强龙头行动以“人才培养、学科发展、装备和新技术应用”为核心,突出强化县级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职能。

对县级医院从确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设备配置标准、技术服务项目标准出发,从提高急症疾病处置能力出发,重点加强急诊、ICU、手术室、外科等专科建设。

同时,根据“欠发达地区县级医院建设项目”要求,以第二轮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为载体,继续实施省级医院对口支援欠发达县级医院,使更多的农村县级医院与省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长期派驻医务人员在基层服务的同时免费接收县级医院人员的进修,提升县级医院的内涵。

三、医防结合,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20**年,继续开发市与县急救分中心联网的急救通讯调度及信息管理软件,力争在年内完成并投入使用。逐步制定和完善我省院前急救管理规范,特别组织专家对院前急救标识、急救服装和车辆喷识进行统一管理。派遣省级医疗专家对省内特大突发公共事故进行现场医疗抢救和技术指导;加强队伍建设,对全省应急专家队伍进行培训或演练,不断提高院前急救体系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

根据《**省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方案》要求,对全省实施情况开展调研,进一步落实方案要求,推广好的经验,做到医防有效结合,真正建立起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良好的“牵手”关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

同时,各级医疗机构按照职责和任务要求做好各项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对艾滋病、手足口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控。

四、深化改革,提升医院综合竞争能力

围绕国家即将出台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协同相关部门做好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是改革和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远行机制,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探索建立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院长任职资格、岗位职责、选派作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激励约束和问责奖惩机构,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和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管理体系,提升医院综合竞争能力。

五、以人为本,创造和谐执业环境

在宁波市深入试点和在各地倡导推广的基础上,与有关部门开展立法调研,适时进行立法评估,争取颁发省长令,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新机制,从而更好地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塑造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

严格实施《**省医务人员考评实施办法》和《**省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纪律法制和廉洁从业教育,建立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塑造干净、清新的医疗执业环境。

六、统筹安排,做好其他各项医政工作

继续抓好血液管理工作,确保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到100%,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在95%以上。

贯彻落实《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及《**省广告管理条例》,规范医疗广告成品审查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广告的监管,严肃处理违规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

篇3

根据传染病发病季节特点,目前本区已经进入流感、麻疹、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了迎接上海世博会到来,做好本区今冬明春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下发〈上海市人禽流感和流感等冬春季主要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沪卫疾妇〔〕90号)和-年上海市冬春季防病工作会议精神,预防和控制人禽流感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防止流感流行,控制麻疹、流脑等传染病发病,现就进一步做好本区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重视防病形势,加强组织领导

近期呼吸道传染病形势不容乐观,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上升。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切实认清当前卫生防病工作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今冬明春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严格按照《上海市人禽流感和流感等冬春季主要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和《上海市预防和控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预案(年修订版)》等要求,务必加强对冬春季主要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强化传染病防控的工作机制,做到培训、演练和物资准备“三个落实”。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防病工作制度,切实落实单位主要领导的工作负责制、落实各部门岗位的工作责任制、落实各防控环节和流程的责任追究制。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在近期对医疗机构相关门诊进行一次全面督查,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拟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积极帮助医疗机构整改。

二、精心组织落实,积极有效应对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疏理、分析疫情,应当严格按照《上海市流行性感冒监测方案》、《上海市麻疹监测方案》等传染病监测方案的要求,严格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针对区内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以及儿童、老年人、在校学生和外来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进一步强化疫情监控,及时总结和分析监测结果,认真做好疫情预测、预警工作。各医疗卫生机构要不断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健全应急处置队伍,开展专业机构和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和综合协同演练,按照有关方案要求规范、及时、有效地处置各类暴发疫情。各级医疗机构要继续做好人禽流感、非典病原学和病例监测以及主动搜索,加强禽类饲养人员的症状监测等工作,密切关注流感样病例的疫情动态,并及时分析监测资料,作好预测预警工作,严加防范,提高防控能力。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工作,落实首诊负责制,在医疗服务中要提升对人禽流感、非典、流感、麻疹和流脑等疾病的发现和诊断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于不明原因肺炎、人禽流感和非典病例的报告,要严格把握病例判定的标准和报告规范。不具备诊治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落实转诊制度;具备诊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诊断的病例,要及时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必要时根据有关规定,由区和市级专家会诊,经会诊判定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要及时启动相应的报告和处置流程。同时要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杜绝医源性传播。

区卫生监督所近期要组织一次对各医疗卫生机构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落实情况的执法检查,针对预检分诊、消毒隔离、发热门诊等重点环节的传染病防控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限期给予整改。

三、落实人群免疫,开展健康教育

本区要重点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做好外来流动人口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要做好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宣传有关传染病法规,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市民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切实强化传染病防控中“健康教育先行”的理念,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良好氛围。

篇4

一、20__年1—4月新农合运行基本情况。

(一)新农合参合情况

20__年,我县新农合以村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参合农业人口总数达196042人,参合率97.19% 。

(二)新农合基金筹集及使用情况

今年基金筹集总额为4508.97万元,其中588.12万元为农民自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为3920.84万元。去年结余基金957.94万元(含风险基金254.06万元),今年我县新农合可用基金为5466.91万元。截止20__年4月底,县财政新农合补助基金已经到位1450万元,中央财政预拨新农合基金846万元,省级下拨604万元,市新农合补助基金暂未到位,基金到位率现为37% 。

20__年1—4月,我县共为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663.76万元,占本年度基金总额15%。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是圆满完成新农合20__年基金收缴工作,参合率达97.19%;二是严格控制了次均住院费用,提高了农民受益度,新农合实际补偿比达43%;三是各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调整方案,提高参合农民受益度

根据上级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川卫办发〔20__〕195号)和医改相关文件精神,我中心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以确保参合农民受益度为目标,经反复测算,拟定并报请县政府出台了青川县新农合第七套补偿方案,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严格控制乡镇、县级医疗机构新农合自付药品比例,新增慢性病报销病种,提高基金使用率,使参合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二)奋力攻坚,全面做好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经科学测算,今年年初我们报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青川县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方案》,并根据方案内容对新农合系统门诊补偿模式进行调整,随后开展为期半个多月的巡回培训,深入每个医院,对经办人员进行面对面培训,确保其熟悉业务技能。

(三)加强宣传,以新农合制度的优越性为重点。

一是印制新农合宣传资料下发各定点医疗机构,在宣传专栏、病房、村卫生站等位置张贴;二是要求各定点医疗机构在医院醒目位置悬挂新农合宣传标语;三是通过电视宣传,在县电视台滚动播放;四是指导各乡镇合管办、定点医疗机构利用广播、标语、宣传车、板报、墙报等方式,并组织驻村干部、村干部、卫生院职工、乡村医生深入农户家中宣传讲解新农合政策的目的、意义、医药费报销办法、报销比例等知识;五是将新农合宣传工作纳入乡镇新农合督导的重要内容,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深入乡镇、村社,开展入户调查,督导新农合宣传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

(四)创新措施,进一步便民利民。

门诊统筹工作开展以后,各类表册登记,农合系统核销等手续繁琐,极不利于群众报账。为此,我中心联系软件公司,制作新农合软件与新农合信息平台对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为百姓报销新农合门诊费用,极大方便百姓报账。

(五)加强监管,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

今年以来,我中心继续采取随机抽查、入户调查等方式,1-4月份共组织下乡累计达10余次,加大外伤核实力度,加强对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督促检查,共查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违规事件2起,处理2起,查出不符合新农合报销范围150余人,为新农合基金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六)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一是根据新农合系统需求情况新增ctbs模式安装调试并增加服务器一台;二是不间断下乡指导、维护新农合信息系统各个支点;三是对新农合信息系统服务器进行全方面的维护及数据重做,并新添加了手机报账平台,与200多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接。

(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

今年1-4月,我中心积极争取资金,开展三期新农合经办人员培训,共培训400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与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促使其规范服务行为,有力的保障了新农合制度在我县进一步开展。

三、存在问题

(一)极少数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尚需规范

一是不合理引导病人就医,放宽住院指针,将应该门诊治疗病人收入住院治疗;二是用药不合理,滥用抗生素、开“大处方”,“搭车药”。

(二)宣传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目前宣传软件资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各乡镇医疗机构对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宣传方式重复、单一,缺乏新颖的宣传手段。

(三)个别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各类设施配备不齐全,新农合稽核人员兼职现象严重;二是新农合各类标识设置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三是部分医疗机构新农合资料档案保存不规范。

(四)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督、指导不力的现象客观存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涉及面广,人数众多,县合管中心人少事多,忙于县外住院人员的报销工作,如何完善合作医疗和监 管机制,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新农合宣传工作。

一是把握重点,以农民受益实例为重点,开展宣传;二是创新方式,多用新颖、独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手段开展宣传。

(二)以项目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制度发展。

一是千方百计争取灾后重建项目资金,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三是为将各乡镇合管办及全县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与两保争取财政资金,并按人头争取足额的办公经费;三是加强县内各级医疗机构“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人才危机。

(三)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防止新农合基金流失。

一是继续实行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病人的监管;二是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防止医疗机构为增加收入而拖延疗程、增加用药品种、增加检查项目、延长病人住院时间等做法;三是定期向县新农合监督小组汇报监管工作情况,取得其工作上的支持。四是完善公示制度,做到公开透明。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设立新农合公示栏,将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的补偿情况,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可报费用和补偿金额,以及新农合有关政策、监督举报电话、群众意见与反馈等内容进行严格公示,每月公示一次。

篇5

高位求进,今年上半年我中心严格依照年卫生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逐一落实,进一步规范了县内各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确保了全县农民群众受益度不断提高,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14月新农合运行基本情况。

一)新农合参合情况

县新农合以村为单位覆盖率达年。

二)新农合基金筹集及使用情况

县共为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663.76万元,年14月。占本年度基金总额15%

二、主要工作效果

参合率达97.19%二是严格控制了次均住院费用,一是圆满完成新农合年基金收缴工作。提高了农民受益度,新农合实际弥补比达43%三是各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

三、主要工作措施

提高参合农民受益度

一)调整方案。

中心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根据上级新农合统筹弥补方案(川卫办发〔〕195号)和医改相关文件精神。以确保参合农民受益度为目标,经反复测算,拟定并报请县政府出台了青川县新农合第七套补偿方案,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严格控制乡镇、县级医疗机构新农合自付药品比例,新增慢性病报销病种,提高基金使用率,使参合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全面做好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

二)奋力攻坚。

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经科学测算,今年年初我报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青川县新农合门诊统筹弥补方案》并根据方案内容对新农合系统门诊弥补模式进行调整,随后开展为期半个多月的巡回培训,深入每个医院,对经办人员进行面对面培训,确保其熟悉业务技能。

以新农合制度的优越性为重点。

三)加强宣传。

宣传专栏、病房、村卫生站等位置张贴;二是要求各定点医疗机构在医院醒目位置悬挂新农合宣传标语;三是通过电视宣传,一是印制新农合宣传资料下发各定点医疗机构。县电视台滚动播放;四是指导各乡镇合管办、定点医疗机构利用广播、标语、宣传车、板报、墙报等方式,并组织驻村干部、村干部、卫生院职工、乡村医生深入农户家中宣传讲解新农合政策的目的意义、医药费报销方法、报销比例等知识;五是将新农合宣传工作纳入乡镇新农合督导的重要内容,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深入乡镇、村社,开展入户调查,督导新农合宣传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

进一步便民利民。

四)创新措施。

各类表册登记,门诊统筹工作开展以后。农合系统核销等手续繁琐,极有利于群众报账。为此,中心联系软件公司,制作新农合软件与新农合信息平台对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为百姓报销新农合门诊费用,极大方便百姓报账。

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

五)加强监管。

六)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并新添加了手机报账平台,一是根据新农合系统需求情况新增ctb模式装置调试并增加服务器一台;二是不间断下乡指导、维护新农合信息系统各个支点;三是对新农合信息系统服务器进行全方面的维护及数据重做。与200多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接。

提高服务能力。

七)加大培训力度。

中心积极争取资金,今年1-4月。开展三期新农合经办人员培训,共培训400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与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促使其规范服务行为,有力的保证了新农合制度在县进一步开展。

三、存在问题

一)极少数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尚需规范

放宽住院指针,一是不合理引导病人就医。将应该门诊治疗病人收入住院治疗;二是用药不合理,滥用抗生素、开“大处方”搭车药”

二)宣传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缺乏新颖的宣传手段。一是目前宣传软件资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各乡镇医疗机构对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宣传方式重复、单一。

三)个别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新农合稽核人员兼职现象严重;二是新农合各类标识设置不完善,一是各类设施配备不齐全。

制度不健全;三是局部医疗机构新农合资料档案保管不规范。

四)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督、指导不力的现象客观存在

人数众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涉及面广。县合管中心人少事多,忙于县外住院人员的报销工作,如何完善合作医疗和监管机制,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新农合宣传工作。

以农民受益实例为重点,一是掌握重点。开展宣传;二是创新方式,多用新颖、独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手段开展宣传。

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制度发展。

二)以项目为抓手。

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三是为将各乡镇合管办及全县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与两保争取财政资金,一是千方百计争取灾后重建项目资金。并按人头争取足额的办公经费;三是加强县内各级医疗机构“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人才危机。

防止新农合基金流失。

篇6

王 忠:一是切实抓好“百院建设”。确保每个市(自治州)至少有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1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1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确保2020年全省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达到4.8张,其中每千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3.3张,社会办医1.5张。二是切实抓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确保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确保2020年全省每千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三是切实抓好社会力量办医。强化政策扶持,大力促进社会办医;坚持“非禁即入”,全面放开准入条件;下放行政审批,将社会力量举办500张床位以上综合医院审批权下发到市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社会办医预留发展空间,积极引导促进社会力量兴办一批高水平、规模化医院。

记 者:如何构建“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

王 忠:一是着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五大建设工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服务网络,切实解决医疗卫生资源短缺这个最突出的短板。二是着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并严格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大力引进培养人才,鼓励人才到基层服务,切实突破人才短缺这个最大瓶颈。三是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等级医院建设和重点专科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五是着力改善医疗服务方式。以推进分级诊疗和卫生信息化为手段,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篇7

新医改方案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医药购销领域总体上得以净化的可能。新医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净化行业的措施也是复杂的,综合起来,较为核心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两票制”及“流通差率”的管控

为规范和推动新形势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由卫生部等多部委联合签署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于今年春节前印发。《意见》主要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一点对药品商影响很大,即:“药品集中采购由批发企业投标改为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投标。由生产企业或委托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向医疗机构直接配送,原则上只允许委托一次。如被委托企业无法向医疗机构直接配送时,经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部门批准,可委托其他企业配送。”这一点实际上就是广东3年前原创的“两票制”,在操作中部分执行了“三票制”,所以《意见》的政策制定比较灵活。

近期,《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讨论稿)从非正式渠道流传出来,其中内容包含去年年末广东卫生工作会议定调试行的药品价格管理的“三控”政策(同时控制零售价、供货价和流通差率)。当前的零售价已受到严格控制,加上“流通差率”的管控,就死死掐住了商的咽喉,“底价”产品的行为将一去不复返。

这两项政策,目的都是缩短流通环节,抑制“层层加价”,理顺药品的商业流通。当前意义上的商将消失,他们都将依附于药企,领取“佣金”,可以视为药企的雇员,所有责任都可以追溯到药企。因此,“两票制”及“流通差率”等价格管控体系将迫使药企约束商行为,提升营销层次。

政府投入及医生“多点执业”

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长期不足,造成了许多“医药不分”的弊端,这也是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国家承诺3年投入医药卫生事业8500亿元,这将有利于医生这一群体总体收入的增加。“多点执业”的合法化也能起到这样一个作用。给医生松绑,让医生用自己高水平的医疗技艺通过“多点执业”获得合理报酬,符合新医改精神,也符合时展的需要。

当国家投入直接或者间接提升了医生收入的时候,医生对于药品回扣的重视程度将降低,对灰色收入的需求将减弱。无论这种需求减弱的程度有多大,对于净化医药购销领域都有积极作用。   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

尽管“医药分开”与“零差率”等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切断医院与药品“明”的联系,但并没有解决“暗”处的回扣问题。基本药物制度的出台,将在解决回扣问题上向前迈出一大步。

基本药物制度的核心包括基本药物目录和各级医院、药店的配备及使用规定。所有医院、药店配备基本药物已经写进新医改方案,毫无疑义,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各级医院的使用比例多大。无论这个比例怎么规定,无论是很大还是很小,都将压缩医生开贵药的空间,意味着在总体上,回扣的总额将减少,而合理用药的处方将增加。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对净化医药购销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其重要性随着各级医院使用比例的不同而不同。

医保付费机制变革

新医改方案中关于医保付费机制的变革,笔者认为,是整个医改方案的最大亮点,也是净化医药购销领域最重要的举措。

新医改方案规定:“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按人头付费”也称“按人头定额支付”,是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一月、一季或一年内),根据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对象的人数和规定的收费定额,预先支付给供方一笔固定的医疗服务费用,在此期间,医疗或医生负责提供合同规定范围内的一切医疗服务,不再收费。“按病种付费”又称“按诊断相关分类定额预付”(DRGS),是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法ICD-9-CM(ICD-9临床修订版),将住院病人按诊断、年龄、性别、出院转归、治疗效果等分为若干组,每组又根据疾病的轻重程度及有关合并症、并发症分为几级,对每一组不同的级别都制定相应的标准支付费用,按这种费用标准对该组某级疾病的治疗全过程一次性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完毕。

篇8

为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杭州市余杭区在实行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监管的基础上,采取“评管结合”的办法,对持证一年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开展量化分级管理,加强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后续监管,将有限的卫生监督力量集中在监管最薄弱环节,使监督工作有的放矢,效率更高。

关键词:

卫生监督;医疗机构;诊疗行为;量化分级管理

为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杭州市余杭区在实行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监管的基础上,借鉴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量化分级监管的成功经验[1-2],采取评定等级、动态监管“评管结合”的办法,2014年10月全面实现对持证一年以上的284家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将有限的卫生监督管理力量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监管的效率。

1量化分级管理的实施

1.1充分论证,合理制定评查标准

2014年初,制定《余杭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在浙江省范围率先开展全行业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工作。该实施方案将持证一年以上的全区各区级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列为分级对象,并分别制定四类《医疗机构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同时,根据评分标准将医疗机构的信誉度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代表信誉度良好,卫生管理水平较高,综合性监督频次为每年一次;B级代表信誉度一般,卫生管理水平一般,综合性监督频次为每半年一次;C级代表信誉度较差,卫生管理水平较差,综合性监督频次为每季度一次;被评定为D级且经限期整改后仍不能达C级标准的,将在全区进行通报。公立医疗机构与年终综合目标考核挂钩,民营医疗机构则暂缓校验[3],并将进行调查取证,依照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

1.2科学评定,推行分级动态管理

明确由区卫生监督所负责开展医疗机构量化分级评定工作,采取机构自评与卫生监督员现场监督检查评分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日常监督检查情况评定医疗机构年度等级。凡机构资质、消毒管理和污水处理等关键项目全部达标,且标化分在<60分、60分~、75分~和≥90分的医疗机构,分别评定等级为D、C、B和A。医疗机构量化分级实施动态化管理,每两年评定一次,凡发现医疗机构年内有一次违法行为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处罚的,必须降低一个等级,且取消年度A级评定资格。

1.3强化监督,实现量化分级全覆盖

自2014年6月起,余杭区全面启动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工作,区卫生监督所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检查组,按照医疗机构量化分级标准进行监督检查。截止10月底,实现对持证一年以上284家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其中A级49家,B级152家,C级80家,D级2家,1家民营门诊部被依法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1.4注重宣传,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针对卫生监督员,卫生监督协管员,全区各区级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分管负责人及重点科室负责人,多次召开专题培训会议,详细解读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执行标准,使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全面学习了有关的医疗法律法规,依法执业观念增强。结果评定以后,由卫生行政部门发文公布量化分级结果,并统一制作量化分级公示牌,在各医疗机构门诊大厅等明显位置悬挂,方便市民和患者监督。

2量化分级管理的成效

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是一种先进的新型监督管理模式和路径选择[4]。通过开展全行业的医疗机构量化分级工作,有效加强了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后续监管,是对医疗机构长效监管机制的有益探索。

2.1实现了监管的标准化

《余杭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在之前浙江省实施的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监管的基础上,突出了3点变化:一是将区级医院(民营医院)纳入量化分级范围;二是针对区级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各自特点,分别制定四类评分表;三是取消了如“医疗质量”“日常管理”等以等级医院创建为主的内容,从卫生监督执法的工作实际出发,以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为依据,填补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放射管理和控烟等空白项目,使63条评查标准均有法可依,评查标准更细化,模块比重更合理,执法要求更全面。

2.2探索了监管的常态化

以往的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检查,多是根据上级的专项方案实施,布置一个专项则检查一次相关医疗机构。通过量化分级管理的信誉度来确定监督的频次,从而避免了“拉网式”的卫生监督模式,对风险级别低信誉度高的单位减少监督频次,而把监督重点放在那些高风险低信誉的单位上,让有限的卫生监督力量重点查处安全隐患大的医疗机构[5],不仅实现了监管的常态化,又提高了医疗市场监管效率,缓解目前医疗市场监管任务重、监督力量不足的局面。

2.3明确了监管的重点

通过开展量化分级管理,可以区分各类医疗机构需要重点监管的项目和存在的薄弱环节[6]。2014年余杭区量化分级结果显示,辖区内284家医疗机构中,A、B级单位占到总数的70.77%(201/284),其中门诊部中A、B级单位比例最低,仅为41.86%(18/43)。根据这一结果,2014年余杭区将门诊部的监管确定为重点项目,通过整治,43家门诊部被立案处罚9起,没收违法所得13.73万元,罚款29.73万元,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家,门诊部执业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7],全面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规避风险的能力[8]。

3讨论

经过一年的试点,余杭区卫生监督所积极探索了医疗机构全行业监管的新模式,但也存在着审批与日常监督、监督管理与行业管理部门之间协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医疗机构监管中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督与事前审批对接。通过日常监督和事前审批的有效对接,在实施医疗机构许可审批时,依据量化分级标准进行分类指导,提前纳入许可要求,从源头上规范医疗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准入,避免行政相对人因不懂规范要求盲目施工,降低了服务相对人重复整改的几率[9]。使许可和监督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医疗执业行为逐步规范。行业管理与监督管理衔接。将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的“管理模式”和量化分级“监督模式”融合,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纳入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系统并作为区卫生局年底校验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尝试建立A级单位校验现场免检制度,使医疗机构行业管理与卫生监督有机结合,提升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水平。监督执法与信息公开链接。将量化分级结果评定与信息公开链接,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网站和微信等渠道,及时向公众和社会公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等级及其内涵,发挥等级评定在患者就医选择中的导向作用,为医疗机构沿着正常轨道运行提供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力,督促医疗机构自觉、守法经营,取信社会,更有利于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

作者:吴惠芬 周新 单位:杭州市余杭区卫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1]刘沐恒.萝北县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资料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2012,19(3):282-284.

[2]沈怀东,.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研究[J].当代医学,2011,263(36):162-163.

[3]朱强,俞幼达.医疗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作用与不足[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1):20-21.

[4]黄楚标.东莞市住宿业实施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2012,19(6):542-545.

[5]陈德坤,薛芳,曹月娣,等.惠山区医疗机构实施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4):520-521.

[6]龚超,王慧苹.民营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2014,21(6):529-533

[7]李琳,吴烨青,夏敏,等.民营医疗机构实施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监管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4):6-8.

篇9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97所。其中:综合医院35所;中藏医和其他专科医院2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3所;社会医疗机构343所;区办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医务室127所;乡镇卫生院(所)68所,村卫生室979所。全市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总数为10495张,其中,省、市、区(县)、乡镇分别占66.89%、10.63%、14.20%、5.15%;每千人拥有床位4.77张,城市为7.5张,农村为1.4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431人,其中:省级占40.93%;市级占10.63%:区、县级占11.23%;乡镇卫生院占7.0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13.12%;村卫生室占17.03%;每千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6.56人,城市为7.78人,农村为5.09人。

二、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源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大。城区内各级各类高端医疗机构集中,园区和农村医疗服务能力不强,专科医院发展不平衡、规模小,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加强。

(二)医疗保障水平低、筹资标准不一。医疗保障水平对医疗机构的经营支撑能力有限,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占业务总收入的90%左右,以药养医依赖程度高。

(三)服务体系不完善、分工不明确,服务能力不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未能形成竞争有序、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运行机制,分级服务和双向转诊制度以及首诊在社区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人员编制不足,聘用人员较多,专业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缺乏,学科建设发展相对滞后。

(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投资渠道单一。公立医院投资渠道单一,补偿机制不健全。民营医疗机构数量虽有所增加,初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但是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服务人员不稳定等问题。

三、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为方向,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为核心,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统筹配置全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资源,整体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

(二)总体目标。按照先易后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通过改革,基本实现市级医院有新发展,县(区)级医院有新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有新加强。各类医疗服务机构有新定位,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补充、功能齐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主要任务

(一)以区域卫生规划为依据,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理顺体制,搞活机制,完善医疗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以公益性为主导,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步完善城市以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引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城市二层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市应急服务能力建设,发展专科医疗机构,完善一区四园和海湖新区的医疗服务机构。

(二)以机制创新促发展,改变政府投入方式,探索多元化投入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鼓励医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完善科学考评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制度,形成分工合理、健康有序的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促进全市医疗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探索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为补充,形成集中调度、分工协作的医疗应急与预防网络。充分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在全市医疗应急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基层服务机构在城乡公共应急预防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巩固创卫成果,增强群众健康意识,以防为主,减少群众的发病率。

(四)以服务为中心,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完善院长责任制、聘任制,增强公立医院法人经营管理职能和责任,建立以公益性质为核心的公立医院考评机制,健全医院内部科学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提升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五、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内容

(一)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逐步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1.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完善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调整市属公立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将市中医院整体搬迁至生物园区,建设成为专科优势明显的市级中医院。加快市口腔医院迁建步伐,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地区有特色的二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完善支撑一区四园和海湖新区发展的医疗服务机构。(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卫生局、各区县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2.明确各级政府维护群众健康职责。市政府主要办好市级综合医院、口腔专科医院,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妇幼保健中心及具有传统特色的市中医院。县(区)政府主要办好县级医院、中(藏)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发改委、各区县政府)

3.夯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通过三年努力,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市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3所县级医院、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所乡镇卫生院(所)进行标准化建设,发挥市级医院辐射、带动和县级医院龙头作用,夯实基层卫生服务网底,提升整体服务功能。(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各区县政府)

(二)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多渠道投资方式,促进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

1.健全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加大各级政府投入,落实财政补助政策。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和支援社区等公共服务经费。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考评与补偿机制挂钩的财政补助制度,扶持中医和民族医医院加快发展。使各级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区县政府)

2.改进政府投入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增加城乡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探索弥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财政综合补偿机制。(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

3.积极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使医疗服务价格充分体现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导向和医务人员的有效激励机制。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和部分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加强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卫生局)

4.发挥医疗保障在公立医疗卫生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探索实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及时足额支付符合医疗保障政策和协议规定的费用。将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要发挥医疗保险支付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引导一般诊疗下延到基层,推进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形成。(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发改委、市卫生局)

5.逐步推行“医药分开、分别核算”,降低医院“以药补医”比重,将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稳妥推行药品零差率制度,对公立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而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及逐步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途径予以补偿。(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各区县政府)

(三)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和财务管理等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1.在重新核定岗位的基础上,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绩效管理制度,构建名符其实的高、中、初级职称有序晋升机制。严格编制管理,优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健全社会评价、同行评论,专家评审制度。加强对全员的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建立公立医院个人收入新型分配制度。发挥医务人员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主导能动作用。在基本工资线的基础上,以专业技术能力、开展新业务能力、有效救治水平、团队精神和医德医风等为主要评价标准,创新分配机制。保障医务人员基本工资水平,以体现公平。提高符合评价标准人员的工资水平,以注重效率。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实现公平与效率并进,更好地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各区县政府)

2.改进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成本核算与控制。落实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完善现行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加强对医院收支行为和结余额度的控制和监管;规范医院建设投资、收益分配的管理,提高医院运营状况的透明度。(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

3.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依法规范投诉管理和医疗纠纷调解,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医疗执业保险在化解医疗风险、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医疗执业风险保险机制。(责任单位:市法制办、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卫生局、各区县政府)

4.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制度,加大民主监督管理力度,凡涉及医院发展,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重大开支、重大工程、重要人事都应交职代会讨论,民主决策,阳光操作。健全和完善医院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推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5.探索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为所有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技术进步创造条件。(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

(四)完善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发挥技术引领作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缓解群众就医矛盾

1.建立长效对口支援机制。充分利用地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力量,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持、业务指导、人员培训、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等,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队伍和业务技术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财政局)

2.建立高效、通畅的双向转诊协作制度。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分级服务,双向转诊,康复在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协作机制,提高社会满意度,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进一步完善考评制度。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与评先选优、职称评定等结合起来,落实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医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累计服务一年的政策。(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区县政府)

(五)健全公立医院监管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1.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立医院监管办法,依法加强监管,促使公立医院依法行医,维护公益性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2.加强对医疗技术、医务人员资格和大型医疗设备准入管理,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和贷款行为。(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监察局、各区县政府)

3.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医疗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各方对公立医院的监督作用,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督制度。(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医学会)

4.做好公立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探索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和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管理体系,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5.建立公立医院巡查制度。强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督制约,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六)强化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机制,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1.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以开展“两优一满意”暨提高服务质量活动为契机,改善医院就医环境,规范医疗服务,畅通急诊绿色通道,优化诊疗流程,推广门诊预约挂号,实行按病情分类诊疗,缩短就医等候时间。优先使用适宜技术,优先配备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在加强规范和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行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降低医疗服务成本。(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2.建立以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措施,健全并落实以医疗核心制度为主的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加强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医院管理、病案质量等专业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加强重点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行临床路径管理、疾病诊疗规范、病种质量管理和病例分型质量管理;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健全临床药师制度,指导合理用药;加强基础护理,提高护理水平;规范和加强医院临床诊断和治疗检查,持续提高医疗质量。(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3.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各区县政府)

六、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范围

依据国家和省政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综合考虑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医疗保障基金承受能力以及市、县(区)财政能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积极稳妥地整体推进全市公立医院改革。其中,市级综合医院要以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重点学科和信息化建设、对口协作机制等为重点,县(区)级医院要以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和急救水平、提升三级医疗服务网的龙头作用等为重点,中医、民族医医院要以加强中医特色专病、专家、专药建设、与基层建立中藏医药分工协作机制等为重点,积极探索改革试点经验。

七、公立医院改革的组织领导和方法步骤

(一)组织领导

全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由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具体指导、协调,卫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省市联动。

1.市政府成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领导和统筹协调、指导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

2.加强部门配合。根据卫生部等五部委《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省《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和本《方案》的要求,各相关部门按各自的职责范围,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制订相关配套措施(方案),于6月底前上报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跟踪效果评价。由卫生部门牵头,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参与,定期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效果评价工作,确保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二)试点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年月-月)。学习、领会并宣传卫生部等五部委《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关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精神。确定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范围。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上报《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2.组织实施阶段(年月-月)。召开启动会,组织实施。市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随时进行检查指导和跟踪效果评价,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评估阶段(年月-月)。对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

(三)支持推进试点工作

为切实做好试点工作,市、县(区)财政部门要适当安排启动资金和工作经费,保障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篇10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医保基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利契机,针对打击欺诈骗保面临的新形势,盯住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放,对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整治,努力构建全市医保领域“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的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通过此次专项行动,全面查找医疗保险基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不断增强医保基金监管治理能力,严厉打击各种欺诈骗取医保基金的违法违规行为,整顿医保基金支付秩序,提升监管水平。促进医保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规范管理,提高医患双方遵守医疗保障管理规定的自觉性,逐步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从源头上治理欺诈骗保行为的发生。切实维护基金安全,管好用好人民群众的“救命钱”,推动我市医疗保障事业再上新台阶。

三、工作任务

此次专项行动以过度诊疗、挂床住院、不合理收费等问题为重点,主要从以下方面检查:

1、通过虚假宣传、以体检等名目或降低参保人员起付标准、个人负担比例等方式诱导参保人入院骗取医保基金等行为;

2、留存、盗刷、冒用参保人员社会保障卡或者人证不符、恶意挂床住院、虚构医疗服务、伪(变)造医疗文书、票据材料等行为;

3、虚(多)记药品、诊疗项目、医用耗材、医疗服务设施费用,串换药品、器械、诊疗项目等过度检查、不合理诊疗行为;

4、分解收费、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套用项目收费等变相违规违约不合理收费行为;

5、无指征或降低指征收治病人,重点中医科室、理疗科室等,或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的疾病(如脑供血不足、上呼吸道感染、无并发症糖尿病等);

6.降低慢、特病患者办理标准,不能提供每名患者基本档案,如基本信息、诊断书或辅助检查报告单等。

四、工作步骤

(一)2019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为自查、检查阶段。

各定点医疗机构按照此方案对照检查项目,逐条进行自查,认真梳理查找存在的不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限期整改。

(二)2019年12月9日至15日为检查阶段。卫健局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在医政科。成立以医联体为基础的5个检查小组,对全市所有定点医疗机构检查。

(三)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为回头看阶段:检查组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单位,由各检查组回头看整改情况。2019年12月25日前,各检查小组将本次行动总结书面报医政科。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规范医疗行为与医疗收费,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各司其职、建章立制,依法依规有序开展诊疗服务。

(二)定期组织自查。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开展各项服务,领导小组定期检查过度诊疗、重复诊疗、无指征入院、超标准收费等违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