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设计背景

篇1

关键词:卓越计划;课程设计;校企合作;系统化设计

课程设计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创新的能力 [1 ],而且是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最佳途径 [2 ]。然而,目前针对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实践的研究并不多,大多集中在毕业设计改革上。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之一,在整个实践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又是毕业设计的基础和铺垫。因此,课程设计要具有综合性强和接近工程实际的特点,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实现符合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因此,课程设计工程化改革已势在必行,使其具有综合性强和接近工程实际的特点。

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3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工科院校创建以培养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更加强化了学生的服务企业的工程意识及工程素质 [4 ]。

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校在实践中凝炼出“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简称“三大”)教育理念,其中,“大德育”是先导,体现做人的素质,“大工程”是背景,体现社会需求,“大实践”是核心,体现做事的能力 [5,6 ]。

“三大”教育理念要在课程设计中加以落实,使卓越工程师培养与课程设计更好地结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课程设计要面向社会需求,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确保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发展,把学生能力培养贯穿到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

三、课程设计依托校企合作

目前多数学校都在一定规模进行校企合作,且多集中在毕业设计阶段。在近几年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的机械专业基础知识还比较扎实,但工程素质较差,对性能指标的要求、成本控制等没有概念,仅仅局限于要求功能的实现,这是不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

我校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的本科院校,立足“大矿业”特色,根据专业特色加强与煤矿企业的联系,与黑龙江省四大矿业集团都建立了多方位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与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制定课程设计规范和要求时,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拟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体现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课程设计文件规范。

选择和适当简化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程设计,开发出一系列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课程设计题目,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接轨,要求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调研和分析,确定设计方案。

四、系统化的设计原则

课程设计采取小组分工形式,组内成员分别调研后讨论,确定总体设计方案,再由组长根据组内成员的特长进行局部计算和结构设计等的分工,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工作都是相互关联的,这样达到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帮互助的工作作风。

对于矿山机械课程设计,分为提升运输机械设计、采掘机械设计和矿井通风机械设计三部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设计。例如进行矿井提升设备选型时,要求学生对当前矿井所用的提升设备进行调查,吸取实践经验以改进设计工作。做设计要有发展的观点,既要考虑到当前,也要考虑到长远。对于主提升设备,一般对第一水平要留有20%左右的富余能力。另外在选型设计时往往要提出几个方案进行比较。再如顺槽带式输送机的选型设计,首先应清楚顺槽运输多为几台带式输送机搭接运输,所以必须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即按要求的输送能力并考虑各台设备之间搭接转载运输时结构及尺寸上的要求,合理地确定每台带式输送机的形式及铺设长度。原则是设备投资及运转费用最少,即最经济同时也要便于管理。井下电机车运输选型设计,应考虑运输量、采煤方法,装煤点集中、贮煤量大和运距较长时,应选用较大吨位的机车,否则选用小吨位机车。另外还考虑运输人员、材料和线路维修等业务配备小吨位机车。本课程设计包括选型计算和绘图两部分,学生可按设计任务书中给定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绘图部分,如提升机房布置图、机房布置形式及带式输送机装置图可参考相关手册选用,并结合调研情况进行相应的设计。设计及计算步骤力争完整、清晰、简洁,图纸绘制符合制图标准及相关要求。

对于液压传动课程设计,考虑学时及设计工作量,将典型液压系统的设计分解为总体设计和典型的液压元件的选型和设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协作完成整个课程设计内容。其中液压缸是液压传动中的典型的应用最广泛的元件,因此每组内都要求有液压缸的设计计算和绘图。液压缸是液压传动的执行元件,它与主机及主机的工作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不同的机型和工作机构对液压缸则有不同的工作要求。因此在设计液压缸之前,首先应了解主机的用途和工作条件、工作机构的结构特点、负载值、速度、行程大小和动作要求、液压系统所选定的工作压力和流量等作为设计原始依据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前充分到企业和生产实际中了解和分析总结。

五、课程设计改革实践效果

经过对我校机械工程学院两届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改革试点,发现多数同学能够按照指导教师要求深入企业,详细调研,全面分析,确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计算内容完整,图纸绘制规范。这期间,企业教师的指导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将设计经验无私地告诉学生,使学生少走了许多弯路。学生由循序渐进地完成一个系统设计,掌握了系统设计思路,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曹贺,孙月华,赵存友等. 机械设计专业创新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7:171~173.

[2]刘波粒,刘泽军. 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3]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7:4~5.

[4]吴雪峰,薛铜龙.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J]. 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07~108.

篇2

关键词:慕课;高职院校;SPOC

中国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9-0043-03

一、引言

在线开放课程已成为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的热门话题,常见的两种形式是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和私播课(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慕课不是突然出现的,是在先前网络课程以及_放共享理念基础上的发展。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二十世纪末开始孕育,2012年开始涌现的浪潮,国际上大致进程是从公开课件开始,经历了视频公开课,来到慕课时代。中国也有相似的足迹,从最初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接着出现精品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然后慕课。笔者比较认可的对慕课的描述是主讲教师负责的、通过互联网开放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以讲课短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有一定时长的教学过程。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大学利用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学分教育,其中清华学堂在线、北大华文慕课等中文慕课服务平台提供的大规模、高水平的在线课程资源促进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私播课是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是使用在线课程对少数真实在校注册的学生实施的教学过程。主要特点是针对校内或特定学习群体有组织的学习,除了在线视频、测验和习题、答疑,还可以有辅助的线下课堂教学和答疑。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慕课实现信息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两年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慕课的推广和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遇到不少挑战。

二、“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面临的机遇

1.为加强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教学带来了机遇

慕课的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参与慕课建设的名校多;二是慕课中通识课程所占比例较高;三是慕课的优质教学资源丰富。[1]与名校相比,高职类院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存在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因此,引入优质的慕课,对学院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2014年下半年学院引进了19门超星尔雅通识课程,教务处面向学生开设了学习平台使用指导的讲座,组织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420名学生参加了教学和学习。最后有373人总评成绩及格并获得学分,通过率达到89%。学院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了通识课取得的学分可替代校内公共选修课学分。2014年12月,教务处组织了尔雅通识课学习的调查问卷,得到有效样本93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名校提供的慕课通识课满意度较高,85%的学生认可独立利用网络学习通识课的教学形式。目前学院已连续两年开设尔雅通识课,通过率都达到90%以上。

学院借助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整合海量教学资源,包括超星的资源库、互联网资源、学校以及教师个人资源,不断推进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逐渐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新方法。2015年,学院对公共必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教学改革,通过翻转课堂、小班化情景化教学,创新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课前学习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慕课课程,掌握相关知识点;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其教学过程重点是组织开展师生互动、朋辈交流、体验性团体辅导等活动,突出对课程内容的感受性。通过教学改革,力求能达到更好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效果,更有效地帮助同学调适情绪,应对压力,健康成长。

2.为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机遇

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可以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数据处理软件等计算机技术对慕课网络平台提供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结果,从而为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

(1)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预测学生未来的表现,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刘敏[2]搭建了通用的教育大数据分布式存储和处理平台,可以将跨平台和不同客户端的数据完全收集起来,根据云课堂客户端和论坛上收集到的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分析,将分析的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2)辅助教学过程决策

通过对慕课中各类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将分析的结果呈现给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学习者,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3]比如更加合理地设置课程,翻转课堂需要的总时间和课程内容的先后次序,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探索有效合理的考核方式,为学习者推荐合适的资源等等。

(3)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慕课教学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以及教与学活动在时空上的分离,慕课教学质量评价重点应关注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大数据时代,学生的学习过程、内容、反馈等都被全程记录和跟踪,研究有了全样数据,这为人数大规模状况下提高教学效果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李隆帜[4]通过计算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长和回答习题正确率,将MOOC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结合在一起,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学知识评估出网络视频的教学质量。

三、“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1.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中文慕课平台上的免费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高职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学院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求尽可能将名校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入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同时要通过SPOC的建设,重点推出自己的精品课程;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师生互动环节,实施翻转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是有一定理论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较为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采用基于岗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的讲授近一半时间是在实训基地或工作岗位上进行的。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制作大量的实验、实训操作视频,因此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并大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慕课的制作离不开资金和制作团队的支持。一方面学院加大了校内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与超星慕课建设团队协作制作出一批精良的微课程。另一方面,学院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使教师能掌握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慕课课程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培养教师慕课制作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李晓明[5]介绍的一种高质量低门槛慕课视频制作的方法,让已具备基本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能够轻松地自己制作慕课视频。所有的事情在教师自己的普通办公室,不需要特别场所,用普通的计算机软硬件就能完成,时间上像教师备课一样自己掌握进度。这样的视频可以直接用于慕课,也可以很好地用于辅助课堂教学。

3.对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慕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方式的学习方式,从而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高校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慕课背景下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政策对高校教学管理者来说是一种考验。例如,高校如何在学分获取、考试评测、专业评估等方面突破现行的封闭式教育教学的局限性,制定和建立符合教育教学新常态的教学管理政策和机制?如何制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课程教学考评标准和教学成果认定标准?如何激励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丰富教学资源,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等等。这些都需要高校教学管理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开展积极的探索实践。目前学院制定了SPOC课程资源评审的标准,6个一级指标,13个两级指标,23个观测点,其中7个关键考核点。

(1)校企合作建设课程资源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项目全部来源于企业工程项目,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运用到企业的素材、实践场地、教具,校企合作项目等,行业企业对课程建设的贡献大。

(2)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按照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内容,开发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合理运用多种学习评价方式。

(3)课程基本资源类型丰富

每个教学单元包含电子讲稿、演示PPT、动画、视频等资料,丰富充实;资源类型包括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视频类、动画类、虚拟仿真类等,文本、图形(图像)类占比不超过50%;配套出版教学做一体项目化教材。编写实践指导教材,参考书能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类新教材,或院级结项、正式出版自编教材,且能配套齐全,满足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实验教材配套齐全。

(4)课程基本资源质量高

视频和微课作品具有系列化、连续性特点,原创性视频和微课作品占总音视频、动画等富媒体资源的60%以上,音视频录制效果好,能完整反映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经常更新教学内容。

(5)课程资源考核评价合理

能够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作业、在线练习、在线仿真实验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全面评价;题量充足、难易适中,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学生能力培养;运用资源平台学习记录形成的数据进行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6)课程资源运用效果好

通过设置任务点、在线交流等多种方式及时全面的记录学习和交互过程,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用于学习评价和教学研究。

(7)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建设

实现资源校内共享,实现课程资源建设的常态化管理,课程资源运用效果好,能定期更新。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间通力合作,师生与社会共建的长效建设机制,保证课程资源的高效使用和可持续建设。

关键考核点引导教师注重资源的呈现、系列化发展趋势和多样化需求,注重教学的实施与互动交流,注重课程定性考核、定量评价。学院将重点放在少数学科、少数专业、和少数课程的建设上,以SPOC形式在校内试用优化,两年内已有23门自建课程在校内上线并进行SPOC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学院慕课建设尚处于探索实践的初级A段,在今后的课程建设方面重点将放在一些彰显学院办学特色、受众面大、具有特殊属性要求的课程上,构建慕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来评价慕课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慕课时代已经到来,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必将发生变革。高职院校慕课的推广要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对通识课程、公共课程、基础课程等慕课化,逐步推进专业核心课程SPOC、数字化,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让更多的高职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周统建.”慕课“背景下高等林业院校课程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2):9-13.

[2]刘敏.基于SPOC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3]刘钟情.数据挖掘技术在MOOC中的应用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4):367-370.

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程序设计课程;自主学习;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88-0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人才为目标,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提升,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受众面较窄、针对性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无疑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源,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然而,就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而言,其创新创业观念不强[1],创新创业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原因之一在于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学生缺乏主动性和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为此,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有助于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

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笔者陆续承担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实践、师生交流和成绩评定发现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如下主要问题。首先是程序设计类课程名目繁多。本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包括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基础、JEE应用开发基础及JSP web开发技术等多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课程繁多使学生疲于应付,主动深入探索的兴趣不浓厚,更谈不上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学生主观能动性缺失。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依然局限于机械地记忆和浅层次地理解等低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退化,加之相应的课程设计安排在学期末,实践环节效率大打折扣,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被弱化;最后是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薄弱。尽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大多数学生并不不是十分了解创新创业前需要有怎样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对其产生惧怕或者不自信的心理。少数学生虽然具有创业创新的激情,却无从下手。

二、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具体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本单位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从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和方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篇4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慧和经验。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奠定学生精神的底子。

感念于此,在全乡倡导实施新课程语文课前综合活动。

本活动是利用讲新课前的三五分钟时间以训练学生多种综合能力为主的长期训练适动。活动目的:1.拓展诗文阅读领域,积累丰富词汇。2.培养审美情趣,感悟文学魅力。3.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品评能力等为主的综合能力。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校园电视。研究的基本思路:1.创设宽松、愉饼、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2.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重积累、强化基础训练。4.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开展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有说的空

间和时间。活动过程:(一)课下准备阶段:1.“诗”让要表达的同学从课外书籍中或校本诗词手册中选取一首古诗词,工整的抄在纸上,借助参考资料熟悉这首诗的背景,体会诗的意境。2.“文”理解了诗词的内容后,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点小散文,也抄在纸上。根据对诗词的理解,改写时的语言力求精美流畅,体现原作的意韵,运用学生的语言积累,将诗词中的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表现出来。(以上两点特别要求学生的书写做到规规范)。3.“画”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最好是自己画,也可以参考一些资料)画在投影仪或白纸上,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幅符合诗情的图画,对诗的理解又进一步加深了。画是诗情生动的展现,诗是画意凝炼的主题。4.“乐”再为选取的诗配上一首曲子,曲子所表达情感要与诗词表达的情感相融,可选择中国古典名曲,把诗歌的欣赏与音乐的欣赏结合在一起。

(二)入课上活动阶段:1.努力惊心营造和谐而又较为热烈的气氛,教师先用简洁而带有鼓舞性的语言激发大家的情感,然后大家故障欢迎同学上场。2.“诵”用投影仪展示准备好的图画,录音机播放准备好的曲子,在优美的乐曲中朗诵诗词及改写的散文,朗诵要有激情,要投入,把诗情画意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让自己让别人生成美好的心理体验。3.“评”当某个同学表达时,其他同学边欣赏边分析优点和不足,表达完后大家从诗歌的选择到改写,从图画音乐的配置到朗诵等各个环节谈自己的见解和感受。4.“赏”在做好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所诵读的内容从诗歌的意象、风格、语言和表达技巧,评析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所说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见解。在鉴赏时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风格以及与之有关的社会、政治、生活背景等。5.“仿”要求学生可以就原诗词文进行自己二次精神产品的创造。这个环节关键是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开始,应降低难度,只要学生能模仿创作出新的东西,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体现吗?长此以往,学生仿写的能力提高了,就会走上自我创作的道路。(诵、评、赏、仿要求注意表达精炼得体)。

注意事项:

篇5

关键词:软件工程;精品课程;CDIO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刘建宾(1963-),男,云南昆明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郑丽伟(1979-),男,山西五台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ZD04)、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北信科大软件工程专业试点改革”(项目批准号:京教函[2009]630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47-03

软件工程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交叉性学科,有关软件工程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信息社会不断增长的软件人材需求同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特别是优质专业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软件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1,3]随着软件工程学科的日益成熟,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与环境、考核评价方式等)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和工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4,5]因此探索适合软件工程学科发展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想-设计-实施-操作)是2002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航天系发起的国际工程教育合作组织(国际工程教育合作组织CDIO委员会)制定的一个国际工程教育标准,其教学大纲满足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华盛顿协议国家职业工程师组织对工科教育的要求。教学框架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系统和先进的,已在合作成员院校的机械、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工程专业得到成功应用并对全球工程教育界产生重要影响。[2,6]当前CDIO在我国各相关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应用。[7,8]CDIO的理念是以产品生命周期为载体,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以实现科技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培养的双重教育目标。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构想、设计并实现,最终拿到社会上去运用,强调要着重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这种理念,需要参照国际领先水平的CDIO工程教育大纲并结合软件工程教育实际进行一整套的改革,包括课程大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等教学要素进行系统规划和改造,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改革

课程组重视教学改革,组织教师进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和实施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CDIO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设计

为了实现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教育目标,课程组根据CDIO大纲和标准,改革传统课程大纲的内容和结构,设计了CDIO课程大纲模板,再此基础上结合软件工程课程实际,在学科知识传授、个人能力与职业技能、团队与沟通能力、系统建造与调控能力四个层面系统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及实现途径。

2.教学方法改进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软件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特点,确定CDIO教学框架下的教学模式、支持活动、目标实现方法,并针对软件工程不同知识单元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多元化的组合式教学模式,包括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教学方法。

3.教学内容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师指定的教材,教学内容局限性大,知识更新慢,与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课程组将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和企业界最佳实践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将课程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形成特色,并通过专题讲座将反映学科前沿的新观点、新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软件工程发展动态和面临的挑战。

4.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

课程组按照CDIO教学模式的要求,对传统实践环节实施工程化改造,通过课程实验强化个人与职业技能,基于角色的团队项目活动来实现工程能力、协同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完善生产实习制度,为学生提供在软件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建立起课内实验、课外团队项目实践以及生产实习三级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5.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对学生的考核评估系统进行改革,实施多元化综合评价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包括考试、实验、项目实践、研讨报告等多个要素。课程组通过强化对工程设计档案、作品和报告等这类基于学习结果的考核,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不仅直接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考查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设计才能、创造力、领导能力,使学生们变得更有责任感,由此引导他们学习态度的转变和技能的进步。

6.主动学习环境的构建

通过建立课程网站,实现了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资料的共享。采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软件工程教学网站和CAI课件,建立符合软件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开放性教学环境和主动学习支持环境。

二、网络教学环境条件建设

课程组近年来引入先进的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构建了课程建设网站和专题教学网站。学生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访问相关学习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在线测试、下载资源等多维学习活动。经过几年的运行,学生从参与创新活动逐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教学成果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通过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建立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组教师进行多元化教学网站建设,研制软件工程专题学习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教学环境和软件工程共享资源库,开辟技术文档中心、UML专栏、CASE技术、ALSD技术、资源下载、在线教学等六大板块,还为用户提供信息反馈的留言板、聊天室,以及能够发表自己经验及各种意见,进行专题讨论的技术论坛。下载专栏提供了CASE工具、资料文档、实例与试题、其他资源四大类下载分类,其中包括软件设计文档标准、软件开发文件编制指南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IEEE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EI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Java编程规范等编码标准、中英文案例文档、讲稿、试题、作业等教学资源的下载功能。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在网上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与软件工程相关的书籍、网站,供学生进行扩展学习。

教学网站的创建使学生能够在INTERNET网上进行学习,而不受到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课程组教师研制的精品课程网站和软件工程学习网站提供教学大纲、教案、电子教材、CAI课件等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丰富的教学内容资源、交互式CAI课件和教学网站的有机结合,为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

三、教学媒体和课件开发

教学媒体是构建任务驱动学习环境的重要内容,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先进的工具和手段。除了提供传统课件所具有的知识点内容外,还提供了多个任务实例的动画演示,特别强调了交互式练习工具的提供。学生首先通过任务实例的动画演示获得基本的知识,然后使用交互式练习工具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对需要用到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交互式CAI课件为学生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的任务驱动学习建立必要的支撑环境。

课程组是针对重要,以及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一些概念和知识点,开发交互式课件2套:用户界面设计CAI、软件工程CAI,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此外,对现有多媒体课件进行求精、挖潜、规范化、统一化,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既适合课堂教学,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方法

软件工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同样注重实践性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在解决实际软件开发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以致用。

本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还要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此,笔者推行“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软件技能培养为核心、以项目实践为载体”的CDIO教学模式以及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上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组合式教学,积极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完成任务中进行主动学习,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学以致用。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在教学实施上,笔者将课内外的教学活动分为课堂理论教学、研讨报告、课内实验、课外实践、生产实习五大环节:

(1)课堂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在教学组织上,将软件工程的理论分为软件产品与过程、管理、传统方法学、面向对象方法学等四大块内容,通过生动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软件工程基本概念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讲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讲授如何运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学习的过程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讲授方式采用概念讲授、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相结合的“学中做”组合式教学模式。

(2)研讨报告作为重要的考核环节,主要安排学生汇报英文案例研究和团队项目实践的学习成果,对软件项目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展开讨论。通过热烈讨论交流学习中的有关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较好效果。

(3)课内实验是为了巩固课内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安排4个课程实验“小任务”和一个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小项目”,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应用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开发工具。提高编程能力,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与职业技能。

(4)软件项目通常是由一定规模的项目小组来完成的,软件工程师不仅需要完成个人的工作任务,还需要与项目组成员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务。所以课后团队项目实践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外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开发系统的能力。做法是布置课外团队案例分析和项目开发实践任务,将学生分为5~6人的开发小组,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一个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软件的生命周期的阶段和活动,以及团队合作的各种角色和任务,让学生熟悉团队开发的基本模式,获得协同开发的经验。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员需要与项目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反复沟通以确定需求;项目组内必须定期自行组织召开协商会议,就项目进度、模块接口等管理与技术问题进行非正式的沟通和磋商;每个团队需在课程结束前提交规范的项目文档报告,并准备2场研讨报告。通过完成工作量不小于150个小时的项目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有紧迫感,综合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开发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开展主动学习,践行“做中学”,强化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软件工程理论抽象,内容广泛,综合性实践性强。为了解决在校生缺乏企业和社会背景、缺乏实际工程经验的问题,学院与太极计算机公司(信息产业部第十五研究所)合作建立起校外软件工程实习基地。所有学生须在该基地开展为期1周的软件工程生产实习,了解IT企业的真实环境,获得软件工厂和企业系统开发流程和软件“黑盒”测试的实际体验。

本课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软件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特点,确定CDIO教学目标框架下课程教学的阶段划分、教学模式、活动、目标与方法,并根据课程知识单元的教学特点,选择各个知识单元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各门课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的组合教学方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实验并收集教学效果的实验数据,并根据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

课程组充分发挥教师的计算机特长,有效利用互联网环境,开发在线教学及资源下载网站,实现教案、课件、辅助教学素材的共享,以及在线学习、作业提交、练习等在线功能,为师生提供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3.考核办法

有效的考试与评估系统可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和技能的进步,对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和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强化对工程设计档案和软件设计作品这类基于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价,不仅直接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考查了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设计才能、创造力和领导能力。

为了切实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笔者开展考核方法的改革,加强学习效果的检查,保证教学质量。改革传统闭卷考的单一考试模式,采取期末考试、实验、平时表现、研讨报告与“大作业”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评方法,将学生完成实验和“大作业”的文档、报告、软件等实践成果作为考评内容,并加大在总分中的比重,通过学生之间互评,教师上机逐一检查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确保“大作业”的完成质量,同时提高考核方法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考核方法为:第一,课程总评成绩的评定主要包括考试、实验和平时成绩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考核成绩分别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为40%、20%和40%。第二,考试采用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的理解与应用。第三,课内实验主要考核实验过程(20%)和实验报告(80%)。第四,平时成绩的考核由课程小作业(10%)、大作业(70%)、出勤(10%)、研讨报告(10%)四部分构成。其中大作业的考核成绩由资料收集大作业(20%)、英文案例研究大作业(20%)和项目开发实践大作业(30%)的考核成绩累加而成。研讨报告有2个,各占5%。

五、结束语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组教师引入国际先进CDIO工程教育理念,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特点和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实际工作经验,实施软件工程CDIO教学模式,深入浅出地讲授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理论,强化实践教学,强调课程知识模块间有机联系和综合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培养双重目标的实现,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职业技能、人际交流能力以及CDIO系统建造与调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刘乃琦.软件工程教育的特点与问题[J].计算机教育,2004,(10).

[2]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5).

[3]全蕾,陆钢.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9).

[4]满君丰,陈莉,文志诚,等.质量工程实施进程中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23)

[5]林楠,李翠霞.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0,(24).

[6]张桦,温显斌,王劲松.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1).

篇6

一、变“乏味”为“趣味”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在游戏中做作业

小学生天真活泼特别爱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作业方式。如教学完词语,可以让学生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学习形近字,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在绘画中做作业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学习完古诗,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现古诗的内容,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二、变“被动”为“主动”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1.设计“超市”型作业

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作业,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

2.设计实践性作业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也就是说只有在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才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促进学生发展的社会化,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设计作业时,应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作业,使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性作业这种作业不要求当天完成,可以给学生二到三天的时间。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老师为学生制定出主题目标,让学生写出简短的观察报告,例如,观察爸妈一天的活动,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有趣见闻等,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高注意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但此种作业要注意让学生力所能及。

“要把学生从书本和思想引向活动,再从活动引向思想和语言。”(苏霍姆林斯基)。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语文学习活动要成为语文学习的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学习可以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习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语文作业形式也不仅仅是读写,也应呈现出多样化。

三、变“独立”为“合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能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例如,小课题研究、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学生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

篇7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盐类水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43-0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学会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准确书写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对对盐类水解实质的探究分析过程,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辨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教学活动更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因此本堂课我采取活动探究与理论探究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实现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流程设计

1、课堂引入设计

问题引入:(1)大家知道酸溶液一定呈酸性,碱溶液一定呈碱性,那盐溶液呢?

(2)Na2CO3属于盐,为什么俗名叫做纯碱?

(3)为什么铵态氮肥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的酸化板结?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日常生活入手着手,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达到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探究活动设计一:盐溶液都显中性吗

利用《化学反应原理》54页“活动探究”栏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用pH试纸分别测定醋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硫酸铵溶液和硫酸钠溶液的酸碱性,并做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盐溶液并不都是呈中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

结论: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

3、探究活动设计二:将以上7种溶液分类,让学生试图找出盐溶液呈酸性或碱性或中性的规律

【实验结论】盐的组成(分类)与盐溶液的酸碱性关系: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实验探究的结果,启发学生寻找盐溶液呈酸性或碱性或中性的规律。)

4、课堂检测

学生利用自己寻找的规律,判断一些简单溶液的酸碱性。

如:氯化铝溶液、硝酸铵溶液、硫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钠溶液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学生探究出的规律的正确性,从而让学生收获到探究成功后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

5、探究活动设计三:理论探究(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会呈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呢?)

让学生以氯化钠、醋酸钠、氯化铵为例探究讨论。提示:可从以下角度去分析

1、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有没有离子可以相互结合?

3、对水的电离平衡有无影响?如何影响?

给学生5min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后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盐溶液并不都是呈中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这是为什么呢?”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给学生一些思路提示,让学生思考的时候有一定的方向,降低理论探究的难度。简化处理的原因是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学习的乐趣)

6、理论学习:盐类的水解

上面探究过的就是盐类的水解反应,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总结归纳,用自己的语言给盐类的水解反应下一个定义。并且提炼出盐类水解的条件、实质、结果、规律。

(设计意图: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盐类水解反应的定义,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在学生自行归纳出盐类水解反应的定义、条件、实质、规律后,选择几道合适题目进行当堂检测,检测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效果怎么样?

7、课堂小结: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后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清本节课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使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能像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一样,学会辨证的来分析,认识问题。)

8、板书设计

(1)盐类的水解

①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_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②水解条件:盐能电离出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③水解的实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 促进了水的电离。

④水解的结果:生成弱电解质,使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⑤水解的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2)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与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充分利用了教学内容的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角。从而使学生不但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体会到了“发现”知识的乐趣,而且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探究精神也得到了提高和培养。并且本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了大量的课堂检测,让学生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上,而是能真正落实考点,使学习的新知识能够得到及时巩固和强化。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开发中心)共同编著.54-60.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教师教学用书.选修4[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开发中心)共同编著.66-70.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25-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规定:小学生单科时间不超过20分钟,这样虽然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不大,那么想要提高学习效率,落实“三维”目标,就必须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作业设计。

一、传统小学作业设计的弊端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觉得数学就是在不断地练习中得以提高和巩固的,当然这种观点也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伴随着这样的观点而来的是,教师每天都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而且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怎样的,对于每个学生都布置同样的作业量,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往往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在评阅学生的家庭作业时往往是走马观花,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业常常关注的是分数而不是错在什么地方。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求和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讲究的是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课业作业的改革,就是要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让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显然这一改革符合《数学课程标准》。而且这样的改革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完成作业。

在新课标的教学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6个原则:实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从这些原则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的目的是要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作业的设计就应该符合教育的目的,且紧紧围绕这一目的展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成长。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分析

1、设计游戏性作业。游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的载体。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他们单一的作业形式很容易感到乏味,怎样才能达到作业要求,又能使学生感兴趣呢?把作业融入游戏中,如设计采花蜜,每只蜜蜂身上写有数,每朵花上有算式:还可以设计摘苹果游戏,推算对了,就把苹果奖励给谁:还可以设计邮递员送信等等。这些游戏学生很感兴趣,把作业穿插在游戏中,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做作业的热情,而且计算的准确率也大大提高了,进而让学生在游戏作业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2、设计竞赛型作业。竞赛是按照人的自尊需要和获得成就的需要而激发学生奋发努力,力求上进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适当的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因此,我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竞赛型作业。如在教学表内除法时,设计的作业就是让同桌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比赛,看谁能把乘法口诀变换形式背下来,并且背得又对又快。在比赛时,两者之间互相监督,互相评价,最后进行自我评价,明确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又使学生在比赛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设计生活化的作业。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我们经常谈及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然而,学习和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数学的最终目标,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教学“植树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目:“妈妈要做一件衣襟长60厘米的衣服,需要钉6个扣子,该怎样钉?”很多学生在解题时都是呆板的硬套公式,殊不知衣服的下襟一般是不钉扣子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4、设计实践性作业。通过操作活动可以解决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一些难以解决较抽象的问题在操作中得到解决。例如:在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有这样一道题:要给边长1.2米的方桌四周镶上花边,学生的计算方法是:1.2×1.2。这样做是混淆了面积与周长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这两个概念只见的区别,我设计了以下作业:1.用报纸,铁丝等物品做一个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2.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5、设计查阅性作业。课本中,有不少“你知道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查阅。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会了解到很多知识。例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之后,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学生查阅时,了解了祖冲之在数学上的光辉成就,也被他在研究圆周率时表现的勇气和精神所感动,领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会阅读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会认识科学成果得之不易,也会了解到数学知识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广泛应用。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使学生得到了感染、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9

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真正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1 形式多样,体现趣味性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内容不能枯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

(1)查一查。在学习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样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

(2)摘一摘。这样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且又使学生兴味盎然。

(3)演一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的演出,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学生兴味盎然地完成了新颖多样的习题,不仅获得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又难忘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习的主动性。

2 分层作业,尊重学生差异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在作业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选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

2.1 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如背诵练习,一般学生只要按教材要求背诵有关篇目,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背下来。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2.2 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

2.3 完成作业时间分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

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在课堂上就要求背诵的段落,允许课堂上背不熟的同学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要求优等生隔天就得交的作业,后进生可以宽限几天。这样,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由于分层作业的分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当然,教师还应相机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

3 关注生活,显示作业的实践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学用结合。

3.1 “口语表达型”作业:学生在家,可谓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为此可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在学《范进中举》后,我就让学生回去给家长讲讲范进中举的故事,向别人讲述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本进行在创作的过程。学生在家人面前“显示本领”,往往态度十分认真,而家长直接听孩子“演讲”,又随时对孩子加以点拨,这种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填补了教师不在时的空白,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2 “观察积累型”作业: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当然这类作业教师需要进行观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观察要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多联想,同时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观察日记。

3.3 “动手操作型”作业:教师要打破学科的限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让语文与历史、政治、物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因此作业时可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实验,作一些小研究,进行一些小探索,并写出自己真切感受。

4.“搜集整理型”作业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小学美术;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70-01

美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是一门基本学科,其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丰富学生的艺术涵养,教好小学美术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农村作为乡土文化的发源地,其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人文环境常常会给美术创作带来较大的灵感,只要不懈的努力调整,敢于思考研究,依旧能把美术课程学好。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了改善农村美术教学的相关经验。

一、关注学生心灵,营造教学环境

教师犹如学生们的再生父母,其应该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关心视,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而山区由于经济环境落后,很多教学设施达不到现代教育要求,这使得美术课堂变得过于单调平凡,而小学生上课时好动、好玩、好发言。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有着深刻的印象,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们能够在美术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学习的效果。

如:在讲述到《熊猫乐园》内容是,我则将熊猫玩具装在一个大盒子里,然后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再把熊猫拿出来,孩子们看到之后都高兴的乐呵呵的。然后我又随意调动了熊猫的姿势,让学生能够表明自己的一些看法,有的学生认为熊猫可爱、有的则认为熊猫肥嘟嘟的。在观看之后我则要求学生把自己眼中的熊猫画出来,学生都积极的完成作业了。

二、倡导创新理念,激发学生兴致

在农村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欲望。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合理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片或学生作品,以在美术教材中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学生自己观察有着重要的教学作用,其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过程能够对知识产生客观的反应,在大脑思维中的认识也更加清晰明显。

如:让学生从整幅中找感觉,分析画出的是什么东西,能够给人带来什么感觉等等,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当学生的学习兴致被激发后,他们心中对美术的向往就会完全被激发,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究美术知识。

三、融合人文理念,实施针对教学

爱因斯坦在各类研究后感叹:“每个人都深含了独特的潜能,一旦这种潜能被激发出来,其就能获得无限的力量。”美术是一门趣味性学科,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带进“美术世界”,让其感受到美术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将会彻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更加期盼。而学习情趣则是美术学习中尤为重要的方面,采取可靠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兴趣是每个教师必须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例如:上到《淅沥的小雨》时,我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在观察雨中时看到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明白各个景物的状态、色彩,然后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描述出来,最后通过动手操作来绘画出不同的景物。在学生作画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给予了针对性的引导,并提出:“如果让你表现雨,你怎样表现?”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画则更加具有目的性。

四、尊重学生地位,适当点拨难点

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基本上能解决重难点,但可能还存在着疑点,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讲解示范,帮助他们解决疑点。美术教师应该对当前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改革,把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对象,不断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40分钟时间,教师必须做好科学地规划安排,前面25分钟应该由老师进行课程讲解,而最后的15分钟则需用来“解难答疑”的,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重点、难点详细阐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如:谈到《奇妙的脚印》时,学生能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能够把动物和人的脚印进行夸张、添加处理后转变为生活中的形象,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难以把握处理的角度,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画起。这种情况下给予学生正确的点拨,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改善。

五、建立评价模式,提高学生信心

初中美术新课标中提出:“倡导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新课标理念重点在于强调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的主体地位。而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先进的社会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都会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都想自己的作业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鉴于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把他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这既是对好同学的赞赏,也是对不爱好美术学生的一种鼓励。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等不同策略。而整个评价过程需要维护学生的童心,在评价作品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的优势,补充学生的不足之处。

六、结语

美术教学对于小学生的艺术能力培养很有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工作,让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更多的美术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慧琴.艺术执教与科学导学[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