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键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键

篇1

关于解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解读〈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我乡已收悉,经过认真研读、探讨、学习文件精神,对市场营商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具体情况如下:

一、放宽市场准入,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大幅消减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改革商事制度,实行市场准入清单制度。保持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优化体制和制度,保证我乡的产业链更好的聚集和发展,深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照法律对营商环境做到监督并遵照法律和职能提供市场服务。

二、助力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提高服务意识

篇2

关键词:个人征信管理;个人信贷;社会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2.4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8-0049-04

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个人征信运行机制和规则体系。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认真分析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个人征信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服务。

一、西方发达国家个人征信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为保障个人银行业务顺利开展,促进信贷资源合理分配,以准确、全面和及时的信息改善信贷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西方国家都对个人征信管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起了符合本国法律、有利于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个人征信系统。该系统主要搜集五类信息:一是个人身份信息;二是商业信用记录,包括在各银行的个人借款及偿还记录、信用卡使用记录、其他信用行为记录以及赊购等信用交易记录;三是社会信用记录,包括纳税情况、参加社会保险情况、缴纳水、电、通讯、煤气等费用情况;四是守信记录和失信记录,包括有无恶意透支、不按时还款、被行政处罚及被提讼等;五是系统管理信息记录,包括查询信息、变更记载等。

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征信系统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美国模式,即民营企业运作模式。主要特点是政府部门不牵头、不主持,也不干预个人征信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完全由市场需求和自由竞争促使征信机构的建立和成长,一些部门或企业、个人联合起来成立征信局,搜集各方面信息,征信局依靠信用证明获取报酬。美国的个人征信机构为消费者信用局,信用局搜集信用活动的信息来自于各类向消费者借款的融资企业,如银行、金融公司、零售商及汽车融资商等。二是日本模式,即会员制运作模式。主要特点是由全国银行协会所属的中介服务机构来从事个人征信业务,实行会员制,会员负责通过计算机终端向中心登录其所拥有的个人信用信息,中心在搜集、存储、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向会员提供所需的个人信用信息。三是欧洲模式,即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负责组建个人征信系统并负责维护其正常运行的政府主导模式。政府通过建立征信机构,强制性要求个人向这些机构提供征信数据,并立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个人隐私进行保护。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建立个人征信系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主要经验有:一是个人征信评信制度效应显著。征信评信制度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成为所有信用活动乃至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甄别制度,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和维护的一项基本社会经济制度。二是征信评信网络通畅发达,形成了以少数几家全国性、综合性机构为龙头,其他专业性机构为补充的征信评信格局。三是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立法保证信用信息公开,用法律正确界定和规范信用信息公开与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关系。四是信用管理职责明确,信用中介机构功能强大。五是征信评信与授信受信、信用激励与失信惩戒形成良性互动。

二、我国个人征信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信用利用程度低

根据国外的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个人信用消费的巨大潜力才会被发掘出未。2005年我国GDP18.23万亿元,人均不足14000元人民币,远远低于该标准线。目前,除了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部分省会城市经济较发达外,我国大多地区经济水平较落后,尚不具备大范围发展个人信用的经济条件。

我国是高储蓄率的国家,储蓄率高达39%,而个人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约为2%―3%,在个人信贷业务发展较好的上海也仅有10%,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30%的比例。庞大的个人信用资源被长期闲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建设发展。

(二)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征信国家或地区,都有较完善的信用管理相关法律。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期间就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如《公平报告法》、《平等机会法》等,目标都直接集中在规范授信、公平授信和保护个人隐私权方面。我国属非征信国家,目前尚未建立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有关信用征信的法律法规,仅有的一部相关法律法规是深圳市人民政府的颁布《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但由于其是政府管理办法,无论在具体内容上,还是在法律地位上,都无法对现实业务形成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这种状况导致了中国个人信用征信业所面临一定的困境:一方面,缺乏相关法律的支持,从而难以有效地开展征信工作以获得相关数据,信用数据征集困难?鸦另一方面,对消费者数据的征集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没有法律对消费者的信用数据加以区分,难免处于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尴尬境地。

(三)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难,缺乏联合征信的基础

人民银行建成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后,主要收集借款人在银行部门的信贷信息,包括借款、信用卡、为他人担保方面的信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完整的个人信用信息除银行部门提供的上述信息外,还应该包括公安、保险、司法、税务、公共事业收费单位、医院等部门的信息,因为我国个人征信数据处于极端分散和相互屏蔽状态,联合征信缺乏基础,所以人民银行在采集这些部门掌握的个人信用信息时,困难相当大。

(四)信用中介机构功能单一,公信力不强

西方发达国家除普通的信用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外,还有特殊的中介机构,如信用保险机构、信用保理机构、商帐追收机构等。这些机构规模大,提供的服务种类繁多,并能根据客户的需要不断开发新的业务品种,以满足市场需要。我国目前的普通中介机构业务品种比较单一,特殊中介机构主要是信用担保机构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规模小,人才缺乏,市场生存能力不强,对征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征信机构主要业务是提供信用报告,由于信用评级标准不统一,信用评级结论缺乏公信力,中介机构无法发挥信用体系建设的桥梁作用,反而成为加强信用建设的对象。

(五)信用主体发育不完善,征信与授信无法形成互动

西方发达国家公众的消费理念、信用意识和信用行为高度融合。信用消费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消费方式,讲信用、守信用已经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商业信用与金融信用高度融合,商业部门以赊促销,金融部门以贷促销成为一种日常商业运作模式。在信用主体发育程度上,我国目前差距较大,公众消费主要使用现金交易方式,银行发放个人借款

主要依靠抵押,商业交易一般情况下要实时付款,在信用主体发育不完善情况下,信用产品无用武之地。

(六)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失信惩戒措施少、作用不明显

由于信用主体发育不完善,我国目前个人信用状况好坏与授信额度、利率高低关系不大,没有《个人破产法》,不用担心因为失信导致个人破产,金融案件胜诉率高,执行率低,司法对债权人保护不够充分,法律对不守信个人的惩处作用不明显。这样,守信用的重要性更多体现为理论和宣传需要,无法真正成为公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无法成为文化,形成氛围。

三、国际经验对完善我国个人征信管理的几点启示

(一)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创建有利于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法律环境

一是制定新的一系列信用法律。要制定《政府机关公共信息公开法》,对散布于税务、工商等政府机关的数据公开进行明确;制定《个人数据保护法》,对何种数据可以开放、取得方式、处理和传播的限制等进行明确;制定《公平信用报告法》,对如何处理保护信用报告的隐私性和信用信息记录机构提供信息的准确性进行明确;制定《平等信用机会法》,对信用主体的资格与权利进行明确。二是修改完善与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有关的部分现有法律。要修改《刑法》、《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条文中涉及公民隐私权和信用权被侵犯的法律责任的内容,删除与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相冲突的条款。三是改革相配套的社会经济制度。要完善个人基本帐户制度,推行个人支票结算,完善个人信用保险制度,对如何分散个人信用风险进行明确,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允许个人在一定条件下依照程序申请破产,豁免超过个人还款能力的债务。

(二)加强信用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统一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

要参照国外有关标准,结合我国实际,在个人信用数据源的内容、个人信用报告格式、个人信用等级认证、信用等级评定指标构成、数据库接口联网等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提高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信用报告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同时分行业制定信用中介机构服务行为规范,统一信用产品样式,明确信用产品评价标准。

(三)加强信用主体建设,培育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相结合的市场机制

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都是信用交易的主体,加强信用主体建设,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制衡信用主体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要大力宣传信用意识,推广信用文化,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使讲信用、守信用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行为规范。二是要建立信用得分、信用评级与授信待遇直接挂钩的机制,信用状况好的个人在申请银行贷款、工商注册等方面真正享受优惠。三是加大失信行为的披露与惩戒力度,把失信方与交易方的矛盾扩大为失信方与全社会的矛盾,造成失信的机会成本扩大的压力。

(四)加强信用中介体系建设,丰富中介机构业务品种

一是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信用中介机构能够客观、公正、独立地运营。二是采取通过竞争的方式使企业信用征信机构业务逐步向有规模、有影响的信用征信公司集中,但对于个人信用征信机构而言,则以比较明确的进入退出机制来加以规范为好。

(五)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明确监管职责

从国际经验看,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管理方式与该国信用管理法律体系的完善状况密切相关。法律法规越完善,政府的直接管理职能就相对弱化,信用行业的发展也比较规范。我国信用行业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因此,在加快立法进程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对该行业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监督。2003年9月,国务院将“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明确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信贷征信管理职能。由于我国的公安、社保、建设、法院、电信、民政、邮政、保险、税务、工商等部门也掌握个人信用信息,因此,就必须整合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信用信息资源,由同业征信向联合征信发展,并以法律的形式,对这些部门履行信用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以形成合力,完善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江海.“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探讨”《福建金融》2004年9期;

篇3

关键词:直接金融;间接金融;信用;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01-03

引言

金融市场是资金资源配置场所,在实现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储蓄―投资转化作用。在其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也根据其在市场中发挥的不同作用获取着收益,进而促使着金融市场的壮大。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和以证券为主的直接金融,因为其自身特点、市场环境和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在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方面发展一直不平衡,长期以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在中国一直为主导,直接金融发展一直缓慢。在经历了几十年银行为主导经济发展之后,现在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经济结构失衡、创新不足等,这时候在金融领域有必要大力鼓励直接金融发展,来改善这种缺陷。

一、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定义

定义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区别主要看其融资过程中是否经过金融中介进行。

直接金融是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无需经过金融中介的参与分别作为最后供给者和最后需求者,或者由资金供给者直接购入资金需求者的有价证券而实现资金融通的金融行为。其主要包括民间融资、商业票据、债券和股票。这里资金供需双方的关系有债权债务关系也有所有权关系,比如债券的债权债务关系和股票的所有权关系。

间接金融是资金供需双方并不是直接进行,而需要经过金融中介进行。首先金融中介机通过发行各式资金凭证给资金供给者,获得资金,再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购入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务凭证,以此融通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凭证。其主要包括银行券、存款单、银行票据和保险单等。这里一个完整的间接金融包括两种关系,中介结构与资金供给者关系和中介机构与资金需求者关系。中国以银行存贷款为主。

二、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关系

(一)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联系

作为社会资金分配的两种手段,它们都实现了储蓄和投资的转化。人们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式作为自己资金配置方式,而两者在资金配置上既有补充也有竞争。直接金融由于其灵活简便性在经济生活中最早出现,但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民间融资和商业融资,适合于小农经济发展。随着大工业经济发展,直接金融在规模上不能满足需要,间接金融却能满足这种需要,补充了直接金融的不足。而且间接金融在操作上比较规范,同时以银行信用担保,保持了金融稳定。但经济进一步发展,资金的需求更加巨大也更具有多样性,间接金融对信用的高要求,并不是每个资金需求者都符合的。这时的直接金融在技术进步下,其在产品多样性上、空间上和规范性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不仅可以配合间接金融满足多样性的需求,还能单独满足多样性需求。

(二)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区别

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在共同发挥资金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作用,两者也进行着激烈竞争,竞争谁能成为金融市场资金供需的主导,现在国际上形成了美英的直接金融主导型和德日间接金融主导型两种模式。我们分析两种金融的区别。

1.信用与信息。金融市场也是信用市场,信用在保证资金供需达成起到核心作用,投资者之所敢将自己资金提供给融资者,除了能获取收益之外,更看重融资主体的信用,只有融资者守信用才能保证投资者收回本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进行的时候,信用主体是不同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就是资金需求者自身,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包括两个面,中介机构是资金供给者的信用主体,资金需求者是中介机构的信用主体,这样相当于中介借自身的信用给资金需求者。而信用的高低多取决于多种要素包括品德、经营能力、资本、资产抵押、经济环境。信用来源于需求者自身,但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信息也很重要,两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会使两者很难建立起信用关系。直接融资由于其自身的分散性,如果在小区域内信息不对称比较低,但在一个大区域大市场时信息不对称就会扩大,需求者比供给者更具有信息优势,这会阻碍信用关系的建立。但银行等金融中介凭借自身的优势可以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保证供需的顺利进行。所以更多情况下银行等间接金融在市场中占主导。但随着信用体系的建设、透明度的提高、大区域市场的建立、技术的进步等,直接金融的信息的不对称会逐渐降低,进而促进直接金融发展。

2.效率与流动性。这里效率指融资者获得资金的速度,因为融资讲究时效性。直接金融,对于民间借贷或商业借贷等小范围的融资,由于双方直接协商,简易方便,效率比较高。但在证券融资,其发行过程经历决策、信用评级、提交审批、承销,待最后获得资金要较长时间,一般6个月内。间接融资,例如贷款,对象是银行,无需其他的参与,所以比较快捷,一般就一二个月,甚至短至十几天。就效率方面,间接金融效率较高。就融资工具流动性方面,流动性能保证投资者的随时变现,流动性的高低也直接影响融资工具的发行即供需的达成。流动性在二级市场进行,对直接金融,对民间融资工具和商业票据,由于其缺乏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差;而对于股票和债券等直接工具由于其发达的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好。对银行的存贷款工具,活期存款流动性高,定期流动性低,而贷款流动性都较差。

3.风险与偏好。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投资者偏好,直接影响着金融工具的吸引力。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从主体来看,间接金融信用主体为银行,银行自身规模较大、信用较好,同时银行的固定收益率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所以银行风险较小,易吸引人。直接金融其风险取决于两个方面,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信用主题的不同使风险也有很大差异,国家信用高、企业信用相对低,总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风险高于间接金融。

偏好上,有风险厌恶型和风险喜好型,风险厌恶倾向于安全,所以他们更喜欢风险较低的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里的政府债券;风险喜好型更倾向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所以他们更喜欢直接金融里的股票、企业债。

4.成本与收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其成本差异主要来自其发行的复杂性。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的交易达成仅有中介结构银行的参与,银行在业务操作、信息搜集及监督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整个业务流程简单快捷,所以成长本较低,主要是银行的服务费等。直接融资需要众多服务机构的参与,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税务所、审计事务所、投资银行和承销商等,这些都需要花费费用,一般的股权融资中国大盘股发行费用大概是募集资金的0.7%~1%,小盘股大概是14%,所以成本很好。

据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理,直接金融以银行中介信用担保,所以风险相对较低,所以利率也较低。直接金融其风险取决于两个方面,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信用主题的不同使风险也有很大差异,国家信用高、企业信用相对低,总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风险高于间接金融。间接金融的另一个方面是收益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总体方面直接金融收益要求比间接金融要求高。

三、中国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现状

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间接金融体系和以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但就融资来源上,中国融资仍以贷款为主。以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举例,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这里融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四、失衡原因原因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失衡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直接信用体系建设跟不上。直接金融决定于信用,而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中国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根本就没有商品经济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开始商品经济,以及现在的市场经济。但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经济增长,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靠投资和劳动。要实现投资,我们只有选择以银行为主打间接金融,因为间接金融的信用容易建设,而直接金融的信用体系难建设。间接信用可以先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所有的金融交易风险都有国家的兜底,这样很容易就吸引社会储蓄,所以开始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到目前仍是国家银行为主,名义上的中国银行是银行信用,实际上是认识国家信用。直接金融信用体系需要很多年的建设才能形成,像欧洲美国直接金融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它们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直接信用也就是在这期间慢慢形成的。所以发展直接金融关键在信用体系建设。

2.信息不对称。直接信用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信息体系建设,直接信用天生有其信息不对称性。由于直接金融是资金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易,了解对方信用很重要。另外直接交易的分散性、广域性,使得资金需求者天生有比供给者信息的优势。要想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必须打破。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各种欺诈、造假不断,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严重削弱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得民众更倾向投资与安全的间接金融。

3.文化教育上。东方人相对于西方人风险偏好偏低,这可能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倾向于自由、个人主义,东方人倾向于保守。我们的教育严重偏向功利主义,更多的教人是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教人敢不敢去做。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人们变得保守不敢冒风险。投资上的表现为厌恶风险。

五、扩大直接融资建议

1.加强市场体系规范建设。中国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有了直接信用的基础。要使直接金融市场扩大,关键是市场的规范,只有规范了才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摩擦。首先是发行市场体系规范建设包括信用评估体系建设,法律、会计、审计体系建设、承销发行体系建设和定价体系建设。其次是流动市场体系建设,要建立全国性的流通市场,完善流通机制,规范交易机制等。

2.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关键是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包括评级公司、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体系等。信用建设另一个是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给社会以警戒。

3.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市场透明度建设一个靠技术二个靠法规,技术升级改进有利于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另一个是降低人们的信息搜寻成本。法规建设,使融资者的信息披露必须法规上强制,对信息造假欺诈要严厉打击。

4.加强投资者教育。主要是加强投资者风险自担教育,长期以来中国投资者形成的观念是投资盈利可以亏损不可以,当一有亏损投资很容易群情激愤,造成动乱。所以投资者风险教育很重要,必须使投资风险自担原则深入人心,如果这个完不成我们的直接金融很难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重新评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J].金融研究,1999,(8).

[2] 易纲,宋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J].中国投资,2008,(11).

[3] 王德会.构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存的“储蓄――投资”机制[J].金融研究,1998,(9).

[4] 周力,李金霞.中国融资体制的改革与融资方式的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1,(1).

篇4

一、建立完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

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美国在信用管理上的相关法律法规已有16部,涉及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使用等各个主要环节。西欧发达国家不仅制定了与信用有关的国内法律,而且共同制定了在欧盟所有成员国内都有效的信用法规。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定要强调立法先行,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信用制度的健康发展。要加快信用立法,关键是界定和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界定和处理好政府行政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界限;二是界定和处理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三是界定和处理好消费者个人隐私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从实际情况考虑,我国的信用立法工作难在短期内完成,但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客观上又需要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应主要从两方面推进信用立法工作:一方面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先以行政法规或指导意见等形式颁布一些相关规定,执行一段时间后总结经验,提出立法草案,条件成熟后形成法律。另一方面对于急需的法律法规,要抓紧研究、率先出台,以促进现代信用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近5年内应首先出台《征信管理条例》、《政府信用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管理办法》、《企业信用管理条例》、《个人信用管理条例》等。同时抓紧修改《商业银行法》、《商标法》、《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和《储蓄存款管理条例》中的相关条款。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也应同时着手制定和修订完善。

二、建立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

这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信用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信用信息的有效性,信用信息的有效性数是信用产品质量的核心。据调查,我国信用信息80%左右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公安、司法、财政、审计、证券监管、质检、环保等政府部门手中。但目前大部分政府部门对信用信息严格屏蔽,信用服务机构或企业难以获得涉及企业的信用数据和资料,更无法得到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也就无法征集信用信息进行公正独立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供高质量的信用调查、评级、报告等信用产品,导致信用信息资源割裂和浪费,开发利用不充分。

建立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首先要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工商、税务、海关、贸易、交通、质检、药监、环保、劳动人事、公用事业、公安、法院、银行、证券、保险等有关方面掌握的有关企业和个人信用的数据资料,作为重要的信用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可考虑用国债资金支持信用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用于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鼓励和支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标准建立数据库,如工商注册数据库及工商年检数据库、工业企业普查资料数据库、法院诉讼数据库、人民银行的企业借款还款记录数据库、企业产品质量投诉数据库等。二是在建立各部门基础数据库的同时,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政府部门公开的信用信息,应当主要是对市场主体身份及其行为客观描述的原始记录。部门内部对市场主体或监管对象确定的信用分类等级,主要是为该部门工作服务的,依据的数据资料有限,应只在内部使用,而不宜随意对外,以免引起混乱或引发纠纷。三是有序开放信用信息数据库。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建立规范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应作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以有偿地政府定价向信用服务企业和社会提供客观公正的原始数据信息,其收费用于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四是积极推进信用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实现各部门、地区和企业的信用数据互联互通,促进资料交换和共享。积极推动数据库建设中的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包括数据库结构和标准,信用数据格式、内容、指标和标识标准,数据库技术支持软件等应通用或相互兼容。五是鼓励信用服务企业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开发适合我国市场主体特点的评分模型,设计各具特色的征信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育现代信用服务体系

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信用服务业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用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在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机构。

目前应重点发展大型信用评级公司、企业信用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这三类企业。对上述三类信用服务企业,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政策。对信用评级企业,应在整合已由企业的基础上提高企业从业水平,严格规范市场准入,加强管理;对企业信用服务企业,设置必要的准入标准,同时提倡适度竞争,限制垄断,鼓励业务向规模大、实力强的公司集中;对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要设置比较严格的资质要求,严格市场准入,防止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在目前信用服务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可以先由政府出面组织和推动,由政府委托或授权的信用服务企业经营,待条件成熟后再与政府完全脱离,实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

应正确处理政府管理部门与信用服务企业的关系,坚持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主要发挥规划、指导、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创造信用服务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参与制定行业规范与标准,监督管理信用服务市场主体的行为。信用服务企业应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划和从业标准以及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提出立法建议或接受委托研究立法和提出有关信用管理法律草案;协调行业与政府及各方面的关系;组织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举办从业培训和从业执照考试。

四、培育信用产品市场体系

这是建立现代信用体系的市场基础。目前我国信用市场发育滞后,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社会和企业信用意识不强,对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制约了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信用服务企业总体水平偏低,资质参差不齐,信用评估方法不规范,信用产品质量不高。

要通过政府立法、行业组织制定行规来引导全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政府有关部门要带头积极利用信用评级、评用报告等产品。还应对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规定对提供信用产品的特殊要求。如在登记注册、行政审批、经营许可、质量监督、政府委托中介机构承办事项、资质认定管理等工作中,应明确规定要按照授权和规范流程,查询企业信用报告或要求企业提供信用报告。再如金融和商业机构在与企业和个人发生信用交易、信用消费、商业赊销和租赁等业务时,应规定按照授权和规范流程,查询当事人的信用报告或要求当事人提供信用报告。对上市公司发行股票,企业发行债券,以及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等,也可以规定实行强制评级或评估。

信用服务企业也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尽快建立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增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能力,努力提供各具特色、多样化、高质量的信用产品,充分满足社会不断增加的对各类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

五、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这是扩大社会信用交易规模和提高信用交易程度的前提。信用是企业生存之本和竞争力之源,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可以大幅度减少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增强信用风险的防范能力;可以加强受信企业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加强履约计划管理,防范出现偿债能力不足,无法按时履约等情况;可以形成对失信企业和机构的市场约束机制,使其失去扩大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和交易的机会。

为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应对企业的经营交易全过程进行信用管理。研究制定适宜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为企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提供标准;应以资金、质量、营销等管理为核心,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引导企业建立以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内部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六、建立政府信用市场管理体系

这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组织保证。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主要包括:工商、税务、海关、外汇、质量技术监督、人事、社会保障等行政执法和管理部门,公用事业部门(通讯、供水、供气、供热),公安、法院等司法部门,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

这些重点部门的主要工作:一是尽快普遍建立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度。要结合部门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信用等级分类的方法和标准,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建立行业或部门基础数据库。要广泛收集和及时加工处理监管对象身份和经营行为的信用数据,建立行业或部门内部共享的数据库。三是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制度。要依法向其他执法部门和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开放在执法和履行公务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有关信用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七、建立社会诚信教育体系

这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提高了,市场主体的守法意识增强了,现代信用知识增加了,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开展诚信教育,目前应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认真贯彻《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利用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网络等现代传播工具,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普遍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二是组织编写现代信用知识普及性教材,普及现代信用知识,开设面向政府、企业的多种类型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可以组织信用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信用服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三是在大学开设信用管理的研究生或本科专业,培养高层次的信用管理专门人才,满足全社会对高级信用管理、信用教育、信用服务等的需求。

八、建立失信惩诫机制

篇5

【论文关键词】:信用担保体系建议

【论文摘要】:担保作为信用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联系着融资与保证,增强了信用,有效分流了银行的风险,便利了资金的流动,起到了促进信用链条流畅、优化信贷分配的作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的担保业似乎并没有在信用链条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既有缺乏责权明确的监管主体和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的先天不足,又有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发展现状,使得担保机构这种只有依附银行才能发展的业务模式离开了政府和银行的大力支持就面临着尴尬的处境。促进担保业健康发展,政府要完善监管体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发展以商业担保机构为主的多层次担保体系。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并不均衡,从中国的金融结构看,最为发达的是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企业重组融资等方面则缺乏相应配套的金融服务。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看,中国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服务于已经开始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的成熟阶段企业,但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成长、重组等阶段却缺乏相应的金融服务支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运做形式更为市场化的手段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填补金融服务空白。随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为了业界的讨论焦点,担保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融资体制、信用环境、企业自身及融资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等诸多因素,需要综合协调、配套解决。而担保作为信用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联系着融资与保证,增强了信用,有效分流了银行的风险,便利了资金的流动,起到了促进信用链条流畅、优化信贷分配的作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值得思考。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这两年发展迅速,有的担保企业资金实力较强,风险管理比较审慎,风险控制较好,代偿率较低;大多数的担保企业规模较小,自身发展艰难。由于中国担保行业存在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也同样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责权明确的监管主体

商业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虽然名义上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会同财政部管理,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对担保机构并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办法来规范担保机构和担保行为。一是担保机构的设立没有统一的依据;二是没有市场准入制度,如规定最低的资本金,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等;三是对业务经营范围没有硬约束,相当部分信用担保机构既从事担保业务又从事投资业务,担保业务实际上成了一些信用担保机构的副业。

2、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制约了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目前中国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如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会计制度、风险处置、市场退出等方面法律规范均是空白。目前主要适用的担保法律法规都是早些年制定的,如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该法是规范担保行为而不是规范担保机构。1998年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以来,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分别了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管理办法,但主要针对政策性担保机构,适用范围比较窄。另外,《合同法》、《公司法》、《物权法》等法律对担保业务尚有规定不明确、甚至不适用的地方。

3、注册资本不实,削弱实际担保能力

存在有的信用担保机构在注册成立后,抽逃或挪用资本金;有的信用担保机构资本构成中现金资产偏少,而其他固定资产偏多等问题,严重削弱了其实际担保能力,不仅使银行贷款潜伏着巨大风险,也不利于信用担保体系健康发展。

4、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的总体质量不高

大部分银行不愿意与担保机构分担风险比例,只有个别担保机构争取到银行10%-20%的风险分担比例;大部分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协议放大倍数最高只有5倍。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资金实力越弱、资产规模越小的企业寻求担保机构帮助的愿望越迫切,而市场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如果没有其他力量引导或推动,资金的赢利要求决定担保机构只会“锦上添花”,而不可能“雪中送炭”,不会对市场竞争中最迫切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青睐。

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建议

1、全面认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中小企业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目前,占中国企业总数99.6%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国58.7%的GDP,提供了7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完成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广东是成长型中小企业最多的省份之一,2001-2004年广东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从业人员等6项指标的增长率均远高于全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增长率。目前,广东中小企业有近50万家,占企业总数99%,占就业人口75%以上,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方面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中小企业具有极大的正外部性。但是广东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很多问题,其中,资金紧张、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一盘棋皆活”,因此,政府支出一定的必要成本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一种收益良好的政府“公共投资”,其中,着力构建适合本土需要的信用担保体系即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小到大的过程,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当引起共同关注,为国内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是为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政府应当提供有效监管和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建立符合需要的多级担保机构监管体制。信用担保机构实际上是联结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中介机构,是通过经营信用来生存和发展的,可以说是一个准金融机构,其日常经营实际形成的是“或有金融风险”,但其毕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因此,在确定担保行业的监管主体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鉴于担保企业不属于真正的金融机构,同时其运营情况对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关系重大,因此,宜采取将担保机构的监管职责交由省级政府承担,行政主导的单一监管模式。建议由省政府牵头成立担保企业监管委员会,由省府经贸委、财政厅、金融服务办和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派员参加,负责拟订有关担保业监管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和监管规章,协调处理重大监管问题。同时组建担保企业监管局,挂靠省府经贸委或金融服务办,承担日常具体监管职责。此外,还应促进担保行业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政府应当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第一,成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专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风险补偿。第二,创新保险业务,建立再保险业务体系。可以借鉴国外做法,将再保险与担保行业结合,担保机构在承担担保责任的同时,将已承担风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再保险,然后由再保险机构承担部分风险。这样对保险公司来说是可以创新业务品种,担保机构又可以解除其后顾之忧,规避风险,控制损失。第三,建立财政弥补机制。在财政支出中,专门设立一块风险有限补偿基金,用以弥补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

3、建立多层次的担保体系

目前广东信用担保体系采取的是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的发展模式,虽然对中小企业融资解困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难以真正承担为中小企业融资解困这一任务。鉴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广东同时拥有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和最落后的地区。广东省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广东21个地市中,仅占全省面积23%的珠三角7市,集中了全省78%的经济总量和85%的财税,而粤北山区7市和东西两翼7市各自的人均GDP,仅是珠三角的1/5和1/7。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广东省不能一刀切地采用单一的信用担保模式。在中小企业较发达的、市场竞争较激烈的乡镇,应大力发展社区互担保,以互担保作为担保模式的主体;经济不发达地区发挥政策性担保的作用,由政府主导建立信用担保机构,扶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公共产品,经过市场培育之后,引入企业资金,发展互担保;同时,应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金融创新的功能,补充金融体系的缺陷,促进资金的配置效率,寻找市场中的机会。因此,应当建立起在有效的监管和适当的风险补偿机制下,以互担保为主体,发挥政策性担保的作用,同时以商业性创新担保为补充的多层次的担保体系。

篇6

2009年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统筹推进交通建设、公路养护、运输管理等项工作,促进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为*振兴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主要预期目标:交通发展投入400亿元,比上年增加59.6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20亿元,比上年增加40.8亿元,同比增长22.8%。公路建设投入218亿元,建设公路里程10528公里。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9亿元,建设三级以上客运站6个,农村客运站60个。内河航道建设投入0.1亿元,继续实施鸭绿江航道整治工程。

主要做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把握国家重点投资方向,进一步完善交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是交通运输工作的第一要务。要按照交通运输部明确的支持重点,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县(市)通高速”目标,进一步调整完善高速公路发展规划,到2015年,完成投入193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力争达到4800公里,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省内路段,实现省会至市州政府所在地全部通高速公路,县(市)基本通高速公路的目标。进一步调整完善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到2015年,国道及50%以上的省道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100%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进一步完善道路运输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关系全局的综合通枢纽及衔接配套的运输场站,调整运输结构,推动现代物流发展,建立完善全省城际快速客货运输网络,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能力。制定完善内河水运发展规划,争取尽快实现第二松花江、松花江四级以上航道畅通,鸭绿江通航条件较大改善,港口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基本适应水运发展需要。

(二)紧紧抓住宏观政策调整机遇,全力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全年计划投资145亿元,长春至辽源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启动四平至长春段八车道改造,开工建设营城子经东丰至梅河口高速公路,加快营城子至松江河、长春至松原、松原至双辽等8个高速公路续建项目建设。一是紧紧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与协调,争取在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积极争取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创新建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高速公路实行省地共建,交通建设计划和建设资金向积极性高的地方倾斜。三是加快前期工作进程,对新开工建设项目,要集中精力,日夜兼程,采取平行推进、交叉进行的办法,抓紧完成工可、设计、环评、土地预审等项工作;对已经上报国家审批的项目争取年底前完成审批。四是加大筹融资工作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不断探索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新方式。通过发行债券、合资合作、BT、BOT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满足建设需求。

(三)坚持统筹兼顾,继续推进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建设。在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发挥路网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坚持“有保有压”,加快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全年计划投入25亿元,建设环长白山二级旅游公路等10个项目,建设规模491.7公里,竣工208公里。认真做好招投标、征地拆迁、工程备料等工作,加快工程进度,加强质量监管,确保完成年度计划。

围绕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全年计划投资48亿元,建成水泥(沥青)路8220公里。新增通水泥(沥青)路的乡镇2个,乡镇通水泥(沥青)路率达到99.3%;新增通水泥(沥青)路的行政村872个,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达到90%,提前一年完成部省协议目标。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督促协调和技术指导,严格建设标准,研究推广适合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机制和办法,搞好工程验收,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质量。

(四)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交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交通运输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是探索建立交通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对交通运输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积极探索,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取消养路费等六项规费后,公路建设的融资、养护管理的资金拨付等都出现了新变化,要认真研究解决好普通公路建设发展特别是二级公路发展问题,加快建立完善新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机制。要把交通运输工作重点转移到改进管理、加强公共服务上来。二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交通运输业,提高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效能。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贯穿于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工作。要本着对事业负责、对职工负责的原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人员安置工作的指导意见》,认真研究征费系统职能调整和改革涉及人员安置问题,抓紧制定和完善人员安置方案。做好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准备工作,6月底前完成债务审计和还贷协议签订工作,确保改革稳妥有序进行。在未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前,各地要加强收费站管理,保证收费工作正常进行。四是围绕交通运输发展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加快建设季节性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重点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整合,全面提高行业科技水平,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五)主动适应交通职能调整的新变化,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组建交通运输厅,并赋予了新的工作职能。要以这次交通职能调整为契机,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一要抓紧研究制定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统筹运输方式的衔接与协调,优化配置运输资源。二要加强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搞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场站布局规划研究,加快建成一批功能完备、布局合理、集疏运体系完善的枢纽场站。三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加强对城市公共客运的指导,搞好工作移交和衔接,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加强对出租车行业的管理,抓紧研究解决出租车行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强化各项措施,确保行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继续推进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发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有效衔接的旅客运输网络。四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发展物流市场,鼓励传统货运企业拓展货物受理、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相关业务,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整合各种运输资源,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农村物流配送业务。五要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为管理决策、公共服务和行业监管提供信息支持。六要推进水路、地方铁路运输发展,确保市场健康有序。

(六)坚持建养并重,突出抓好公路养护管理。牢固树立建养并重理念,在抓好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养护管理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养护管理年活动。今年是开展养护管理年活动的最后一年,要在总结前两年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目标管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支持保障体系和奖惩措施,重点解决好养护资金、养护体制机制、养护组织管理和养护质量等问题。二是加大养护投入。认真搞好路况调查,科学制定养护规划,合理安排养护工程,做好日常养护、预防性养护和专项养护,提高道路通行质量。全年计划投入16.5亿元,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指数达到92,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7.9%。三是继续深化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改革方向,认真研究解决改革遗留问题,推进养护市场化进程。四是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按照省政府《农村公路养护和路政管理若干规定》要求,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多种形式的养护运行机制,加大养护资金投入,确保实现“有路必养、常年养护”的目标。

(七)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努力维护交通行业安全稳定。一是坚持依法行政。提请省人大和省政府尽快出台《*省公路条例》、《*省高速公路管理办法》(修订)和《*省城市公共客运和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加快水上交通管理立法步伐。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搞好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监督检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二是加强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组织开展交通建设、道路运输、水上运输等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专项整治,加大安全投入,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各项应急预案,搞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安全事件的能力。加快农村公路危(险)桥改造,全年计划改造危(险)桥346座,加固167座。深入做好渡口、渡船改造和渡改桥工作。这项工作关系民生,涉及到24个县、154个乡镇、210余万群众(其中8万学生)的出行安全,各地要高度重视,搞好调研,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切实改善渡运条件,确保安全。三是加强质量监管。进一步落实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四级保证体系作用,创新质量监管手段,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四是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完善从业单位信用信息公开制度,搞好信用登记与考核,进一步完善建设市场、养护市场、运输市场的准入、监管、退出机制,加强对从业单位和人员的动态监管,坚决查处和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继续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坚决遏制超限超载行为。五是加强资金监管。要科学安排调度资金,严格造价审查,有效控制成本。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严禁挤占、挪用建设资金,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八)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交通队伍和行业文明建设。一是继续解放思想。以宽阔的视野观察和判断形势,跳出行业看行业,敢于承认差距和不足,增强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敢干事、会干事、真干事。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思维谋划交通运输发展,用新理念、新举措推进交通运输工作,使各项工作都有新成效,各个方面都有新突破。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全面、客观、准确、公正地选拔和使用人才,最大程度地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三是转变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完善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各项工作一经部署,就要落实责任,有人抓、有人管,有检查、有督促,实行绩效考核。要按照建设服务型行业要求,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准确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四是加强行业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和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加强交通文化建设,发挥交通报舆论宣传主渠道作用,大力弘扬交通运输发展主旋律。加强政行风建设,着重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纠风工作不力,民主评议中排在末位的,在交通建设目标责任制评比中实行一票否决。

篇7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信息服务模式 四川

前言

四川地处西部,2006年全省人均GDP为10604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25位左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是,四川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却发展迅速,近年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摸索出很多有价值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对其他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基本情况

四川省很早就开展了农村信息化工作,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积极开展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早在2001年,四川省政府就投资40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覆盖40个市、县的农业信息网络。在成都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信息网络不断向村镇延伸,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其次,积极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建立了一批面向农村、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信息系统。2002年8月,“四川农业信息网”正式开通运行,共开辟22个栏目,设立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一站通”),龙头企业、产销大户等可在网上随时供求信息。目前形成了以“四川农业信息网”为主体、以农情网、农科网、西部农业在线网、天府农业信息网等为支撑的四川农业科技、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全省21个市(州)以及大部分县级地方政府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实现了与重点乡镇、专业大户、专业市场联网,部分村镇(社区)还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等上网场所。第三,在城市郊区以及特色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信息化开始与城镇化相结合,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转型,并且在这些方面出现一些很有价值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参考价值。

二、四川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模式

所谓信息化发展模式就是根据服务对象的业务需求及其获取习惯,综合采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手机、农村信息机、触摸屏等技术手段,通过长期的应用实践,逐步形成一种能够为服务对象普遍接受的信息服务机制,从而为其提供及时、准确和高效的服务。这里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具备各种业务应用技术手段、业务内容与需求等要素;二是各种要素之间在长期的应用过程当中能够相互作用并形成一种有效的、能够重复使用的服务机制;三是该机制具有显著的效果。这三方面的内容构成评判一种信息化应用方式能否称为模式的基本标准。

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四川省在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化以及城镇化与信息化的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具备上述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各自领域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1。

⒈天府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⑴发展历程

2003年5月,四川联通公司开始在四川部分地区试点建设“天府农业信息网”;2003年10月,“天府农业信息网”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始在全省各地快速推广;2005年11月,“天府农业信息网”获得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授予的“世界信息峰会大奖”,标志着我国地方政府的网站建设在服务公众的能力和水平上得到了世界权威机构的认可;2006年1月,中国联通公司决定将其作为“农业新时空”的基本服务模式,在全国联通系统内加以推广。到2006年12月,“天府农业信息网”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50多万户。

⑵主要做法

①应用行政资源加快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国联通公司建设的“天府农业信息网”能够有效地促进四川省的农村经济发展,为此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3年10月了《关于推广“天府农业信息网”促进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川办函[2003]141号),高度重视“天府农业信息网”对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求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天府农业信息网”建设作为各自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从各个方面积极支持和配合。中国联通公司依托省政府的支持,与各地(市)政府合作,加快向农村基层的推广步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②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满足各方面需求而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天府农业信息网”是四川联通公司基于自身的网络、业务和服务优势,利用四川农经网和省防灾减灾气象短信服务系统的信息资源,综合运用整合无线寻呼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据固定网络、互联网、呼叫中心、短信业务,融信息采集、处理、、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通过这个平台,农业部门或信息服务商能够把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贸易等信息及时送达到农户、农业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有关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开展相关的政务信息化,如支持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实时统计农业产业数据,方便基层政府的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等等。

图1“天府农业信息网”结构示意图

③建立信息审核制度。“天府农业信息网”要求农村信息员采取各种相关措施对上传的信息内容与文字规范性进行审核,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④解决动力机制。为保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稳定,联通公司让农村信息员都享受其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每月给予其200-500元工资。

⒉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都江堰模式”

2003年6月,都江堰市被批准为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批试点县(市)。为了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试点成功,都江堰市投资80多万元,开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将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家庭成员名册、健康状况、个人家庭帐户基金收支以及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的其他数据悉数收录其中,使都江堰市的公共卫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真正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2006年第一季度,国家审计署成都特派办与都江堰市审计局联合对都江堰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行效益审计调查。调查报告认为,都江堰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已产生良好效益,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都江堰模式”的成效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点:

⑴基于现有网络,构建覆盖基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网络体系。该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单独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而是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依托成都市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通过该网络体系,都江堰市得以将全市28个乡镇医院和7个市级医疗机构全程联网,并在每家乡镇医院都建立一个操作平台,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流程数据采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⑵应用信息化手段着力解决农村医疗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一直存在着开大处方、滥用药、乱检查等损害农民利益的医疗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手段,这些弊端总是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也带来极大的威胁。为此,都江堰市发挥强化医疗报销制度的导向功能,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将农民就诊机构选择、医生处方、医院收费等环节与药品库房、药物配送及财政、药监管理等过程有效结合,动态跟踪全市38万农村人口的医疗数据,有效地避免了上述各种侵害农民利益的医疗行为。

⑶通过数据集中实现部门职能分工与业务协作。为了有效地解决“两网”(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建设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过程中所存在的卫生与药监等部门之间的医、药管理“两张皮”的矛盾,都江堰市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由都江堰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建立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相关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市统一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各医院作为应用终端统一使用该系统,从而确保数据采集的唯一性和准确性;二是卫生、药监、财政、物价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获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权限,并根据相关政策进行管理,最后由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进行综合。

⒊以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的“温江模式”

温江位于成都市区西部,2002年5月撤县设区,成为成都市的一个新城区。成都市温江区是四川省第一个小康县(区),连续6年跻身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百强县(区)。近年来,温江区政府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应用信息化手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被人们称为“温江模式”。以信息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温江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将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作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按照温江区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必须被看作是农民聚居场所建设的必要公共设施,与自来水、天然气、城市公交以及物业管理等一起共同纳入全区“新居工程”建设范畴,以实现“家家能上网”的目标。目前,全区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提前实现了宽带“村村通”工程。

“温江区科技新村网络中心”(以下简称“农村网络中心”)最能体现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特性。农村网络中心由网络培训室、网络电影院、网络阅览室三个部分组成,是农村村民和社区居民开展信息应用知识基础培训、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获取信息、办理政务与商务的新型场所。目前,温江全区的大多数村(社区)都按照“一个办公地点、一套接入设备、一套电脑打印设备、一名管理人员、一套管理制度”的“五个一”标准配置农村网络中心。实践证明,农村网络中心是实现网络进村入户、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深化农村信息化业务应用的基础手段。

⑵整合农村为民服务资源

温江区依托全区核心网络平台即全区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对部门行业专网进行统一规划,将行业专网全部纳入到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目前,区教育信息系统、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及信用系统、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信息系统、政务服务系统等业务系统都被迁移到该网络平台。现在,城市的政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信息资源和社会服务能够通过网络向农村、向社区延伸,直接接入到镇(街)办政务大厅和农村网络中心。如今,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了解和查询社保、新型合作医疗、就业、社会救助等相关信息,享受网络服务带来的便捷和乐趣。

⑶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温江区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重组传统的农业产业组织结构,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具体采取了以下3个方面的举措:

①创办以花木、家禽、养猪、大蒜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的“温江农村经济信息协会”,发展了400多名会员,初步建成了以区农村网络中心为基点,以区级农业部门、镇(街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业经纪人和种养业大户为载体,集信息采集、加工、发送与传播于一体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②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合作,依托农村经济信息协会搭建了温江农产品“手机短信交易平台”。通过该平台,温江区农产品种养殖户就与四川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公司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市场―企业―农户”为链接的信息服务系统。

③温江区政府依托西部花木交易中心,积极支持 “成都西部花木交易中心网”、“温江花木商务网”等花木网站的建设,开发了销售管理、电子商务、技术服务等功能模块,实现花木的网上销售、采购、下单及信息的动态更新,进一步完善了温江的花木市场渠道。

⑷以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农村基层管理与服务

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4个方面:

①开发《社区管理系统》。将辖区内所有人员的身份信息如政治面貌、家庭人口、社会保险、就业情况等录入管理系统中,并及时予以更新。该系统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基层管理的基础信息库,便于村(社区)基础信息的统一采集和更新管理。

②开发《社区网络视频直播点播系统》。该系统不仅可对80多个电视台节目进行在线直播,并可对各类视频进行点播,为农村居民娱乐提供新的载体。

③开发手机短信公共信息公开与平台。将镇(街办)区域内移动通信手机(大、小灵通,移动座机)号码全部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并根据工作需要,采取分机关、村组干部,分党员、群众,分村(社区),分年龄段等十余种方式,将号码分类编组“备案”,适时将用工资讯、病虫害防治、气象预警、疾病预防、拆迁安置等各类信息、政策法规、科技知识,及时地发送到群众手中。

④开发村(社区)网页。以温江公众信息网为窗口,为村(社区)建立自己的网页,并与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实现互动,打造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帮助村(社区)实现网上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开展党员教育,为群众提供就业、社保、医保等信息查询。

三、四川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天府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都江堰模式”、“温江模式”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近年来四川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情况,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积累了非常有价值的经验。具体地来说,这些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⒈充分认识和发挥信息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在四川,省、市、县(区)各级政府都能够有意识地应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发展模式。但是,从全国来看,一些地方对农村信息化工作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村信息化抱持消极悲观的态度,以为信息化距离农村工作还很遥远、农村信息化不切实际,因此本地的新农村发展规划中根本就没有考虑信息化的积极作用,有关的规划项目见不到信息化建设的影子。从四川农村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只要选准领域、理顺机制、积极推进,信息化完全能够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信息化不仅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也同样覆盖新农村建设全局。没有信息化,就体现不出新农村的“新”。

⒉多视角认识农村信息化,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的作用与关系

人们往往将农村信息化看作是在村庄建立信息服务站等一些具体的工作,实际上,农村信息化包含很多的内容。从工作性质来看,农村信息化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等。就农村发展来说,所有这些方面都包含着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内容,各级政府必须就此承担起相应的职责;所有这些方面也都包含着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的内容,但是却并不表明政府对此就可以不闻不问。

对当前农村信息化的初级发展阶段而言,政府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鼓励和支持电信运营商在农村地区开展接入网建设,对部分地区实行普遍服务政策;对乡镇和村(农村社区)级信息服务场所,各级政府应该将其看作是农村公共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建设和管理。

②就业务系统建设来看,要因业务内容性质区分建设主体。对行政管理与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而言,应该被看作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应该尽量实现城市电子政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对于那些只与“三农”问题相关的内容,则要区分业务系统性质,分别由政府或企业去建设管理:那些偏重于服务性的内容,政府完全可以委托企业建设、运营与管理。

③就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来看,则应根据信息类型明确建设主体。就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等基础性数据库,以及行业管理数据库而言,毫无疑问必须由政府部门来建设管理,并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向社会开放。但是,就那些与特定农产品市场有关的信息,则应区分性质,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定位。就有关农产品的全国性的宏观信息而言,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全程跟踪掌握,并建立详细的相关信息数据库;但是,也应该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④针对农村服务对象的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工作非常重要,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建立相应的培训标准与管理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IT企业开拓农村信息化培训市场。

⒊科学、合理地规划农村信息化业务系统的平台定位与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

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包括四川在内的全国各地农村信息化工作更多的是带有探索性质。但是,这些探索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农村信息化业务系统的平台定位以及各级政府在业务系统建设中的职责分工。具体来说,就是必须解决这样一些具体问题:如何处理农村信息化业务系统的部门分工与集约建设关系,各级政府在业务系统建设中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等。

农村信息化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涉农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也同样应该坚持信息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其扁平化、系统集成性、规模效应以及快速便捷等特性,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机制和体制建设,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信息化道路。就当前涉农业务系统建设与信息资源整合来看,以下两点工作非常重要:

⑴集约配置涉农信息系统

这包括3个层次:

①中央涉农部门业务信息化。当前,中央各部门既要根据各自职能加强涉农业务的信息化工作,但是更要加强跨部门协作,建立和完善涉农综合业务系统,尤其是要加强“金农工程”在整合涉农业务系统过程中的集成作用。

②省级政府在涉农业务系统建设中的作用。至少从目前来看,建立全国大一统的农村信息化平台还不太现实,但是要让各地(市)甚至县级政府各自建立自己的平台更不现实、也更不科学。因此,由省级政府出面建立本地区统一业务平台才是切实可行的选择。该平台既是省级各涉农部门开展相应的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整合中央各涉农部门的农村信息化业务应用的基础。

③省以下各级政府不应该单独建立自己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而应以上述省级农村综合业务平台为基础,开展本地涉农业务信息化工作。

⑵加强政府间涉农信息共享

这也同样包括3个层次:

①中央各部门一方面要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体制,通过上述涉农综合业务系统或“金农工程”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

②从技术手段上来看,为实现涉农信息共享,必须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尽快建立相应的元数据标准体系。同时,也要根据实际需要,集约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涉农信息数据库,减少和避免各级政府对共性涉农信息资源的重复开发。

③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工作,充实本地区的农村综合业务平台功能,服务市、县各级单位的农村信息化工作。

因此,在当前农村信息化的应用推广过程中,各级政府、各部门应该根据上述两点要求,一方面要注意发挥试点示范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其功能的局部性,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业务系统的平台化与资源共享。

⒋高度重视农村市场流通领域信息化工作

农村市场流通领域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要,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该项工作涉及面广、基础性强、投资周期长,因而也是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虽然上述四川农村信息化经验中的天府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和“温江模式”都包含了农村流通信息化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来看,却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农村市场流通领域信息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提供支撑条件。为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⑴加强商务、邮政、供销合作社、质检等部门的涉农业务信息化,同时更要加强这些涉农信息的统筹和协调,建立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城乡一体、立足基层的本地区农村市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⑵加强各类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与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等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粮食等农副产品以及农村物资回收的批发交易,建立和完善公路、铁路、航空、海运、邮政、仓储等农村综合物流信息系统。

⑶加强农资、粮食、仓储、物流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鼓励这些企业充分依托农村信息服务站等农村信息服务场所,积极开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定单农业等,促进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篇8

根据市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湖州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整改落实阶段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局外经贸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整改落实阶段是体现整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攻坚克难、建章立制、提高科学发展水平”为主线,全局党员干部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作风,确保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方案,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市开放型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面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党风党性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修订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外经贸工作体制机制。通过整改,增强全局党员干部的科学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实际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市开放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计划安排

整改落实阶段从2009年7月上旬开始,到8月底基本结束。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是有计划、分步骤解决突出问题和创新体制机

制的前提条件,对于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对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符合,与开放型经济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以及影响和制约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整改方案要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

2、梳理整改落实项目。对于前期通过调研活动、发放征求意见表、

召开民主恳谈会和“三百活动”等途径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分门别类地提出整改落实的工作目标、方式方法和时限要求。可以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解决完成的,提出明确的具体步骤和整改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完成的,列出大体的进度表;确有困难,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完成的,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努力方向。

3、提出整改落实措施。对于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创新的体制机制,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整改落实责任和时限要求。要明确分管领导、责任处(室)和责任人,明确努力方向,清理工作思路,把整改落实工作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和制度化。同时,局领导班子和各党支部要召开专题会议,就整改落实方案进行专题讨论研究,进一步统一思想,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落实措施。对于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联合解决的问题,要主动牵头,统筹协调,坚持左右互动,上下联动,形成整改合力。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按照市委关于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局“联百企、献百策、解百忧”的活动,加大服务企业、助推项目力度,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效。市里将7月前后确定为“集中攻坚月”。我们要按照“千名领导破难题”等专项行动的要求,在前一阶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围绕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局党委侧重解决关系全局科学发展的思路、重大措施等问题。集中解决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l、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金融危机下外经贸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认真落实《关于促进我市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门户网站,加快外贸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充分认识招商引资严峻形势以及完成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力度。

责任领导:冯罗宗;责任单位:各处(室);完成时限:2009年10月。

2、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如何更好的帮助企业“走出去”“保市场、保订单”,全面促进全市对外贸易健康、稳定发展。一要进一步鼓励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展,积极争取广交会、华交会等紧俏展会摊位数量;二要进一步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宣传、培训、业务操作指导以及提高保费补贴力度;三要加快扶持政策兑现速度,对部分符合条件、能够操作的外贸扶持政策提前分步兑现;四要完善外贸网络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与企业互动信息交换,掌握企业面临的难点问题,及时排解主要困难,及时引导企业有序发展。

责任领导:张建国;责任单位:外贸处;完成时限:2010年12月。

3、要积极提供预警信息,防范贸易风险。一是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及时分析和准确把握宏观环境对外贸发展的影响,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为企业相关业务操作提供决策依据。二是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预警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公平贸易信息平台,加大政策宣传和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应对反倾销和反补贴能力和防范意识。三是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建立全市应对“双反”工作协调会制度,努力提高应对“双反”能力。

责任领导:张建国:责任单位:公平贸易处;完成时限:2010年12月

4、要积极创新引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一是招商引资对我市鼓励产业的推动力度有待加大,对“大好高”外商投资项目的推进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建立健全市、县区“大好高”项目二级督查推进办法和推进机制;二是针对存在内、外资轻重不一现象,制订《招商引资对我市鼓励发展产业贡献度的考核办法》/或制订出台《招商引资对推动我市鼓励发展产业的若干意见》;以内、外并举为宗旨,根据内、外资招商的不同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公平和统一的内外资考核奖励体系;三是建立招商引资对全市产业发展贡献度考核机制;

责任领导:邵屹:责任单位:外资处;完成时限:2010年12月。

5、要做好湖州开发区整合提升试点工作。一是湖州、长兴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二是协助并跟踪湖州开发区做好扩容区块的规划论证和规划调整;三是积极跟踪湖州开发区的申报工作,及时掌握进度;将我市其他符合申报条件的开发区进行储备。四是整合的区块属爱山街道管辖范围,开发主体与行政管理体制相统一,东部新区区块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由市政府授权进行托管。

责任领导:邵屹:责任单位:开发区处;完成时限:2010年12月。

6、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外经合作领域。一是根据县区境外投资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了全市境外投资目标任务的完成现状,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工作力度,营造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社会氛围;向企业发放投资指南,举办二期业务培训班。二是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上下功夫,深入调研,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一般的常规服务向企业急需解决的难点上服务转化,突出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使服务的社会效率最大化。

责任领导:梅梓华;责任单位:外经处;完成时限:2010年12

月。

三、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建设关系到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到科

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要从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

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

l、建立和完善外经贸工作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在总结经验的基

础上,进一步理清我市开放犁经济发展的思路,认真清理现有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废、改、立工作,研究制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和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

2、增强创新开放型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成果。对于当前迫切需要而且实践基础又比较好的体制机制,要抓紧时间,及时调研,勇于创新,抓好落实。对于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共同推进。对于需要上级党委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也要及时向上反映,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形成合力加以解决。总的要求是,所形成的外经贸体制机制既具有促进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又具有实现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的可持续性;既着眼于将学习实践成果向实际工作转化,又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3、实施“破难建制”四项制度。一是实行领办制,每位局领导领办一个破难建设制项目,包案负责,冯罗宗局长在破难建制过程中负总责;二是实行承诺制,承诺破难建制的时限,落实责任;三是实际公示制,将破难建制落实方案及时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实行问责制,破难建制的进度、质量和全过程均接受群众监督,对破难建制工作不力的,要进行问责。

四、认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

1、做好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明确测评的内容、形式和参评人员的名单。此次测评主要围绕市委提出的“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提升科学发展理理念;解决制约发展问题,提高科学发展水平;解决作风建设问题,增强科学发展能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优化科学发展环境”目标任务进行,着重了解党员干部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和解决对学习实践活动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外经贸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我局进一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见和建议。测评主要组织相关人员填写《群众满意度测评表》,参评人员一般不少于30人。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整改落实工作能否搞好,关键在领导。局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冯罗宗局长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各处(室)负责人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按照“两不误、两促进”的要求,把整改落实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2、求真务实,保证实效。在整改过程中,要以求真务实作风,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重区分轻重缓急和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对于那些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和体制机制,要抓紧解决;需要较长时间解决的,要做好解释工作,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要注意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狠抓落实,避免轻易许诺,失信于民。

3、统筹安排,抓好结合。整改落实阶段正值年中繁忙的时候,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相当繁重,容易出现松懈状况。要把整改落实与开放型经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推进全市升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解决党性党纪方面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完善各项体制机制,推动外经贸工作科学发展,力求学习实践活动和各项外经贸工作取得“双成效”。

4、加大宣传,有效引导。充分利用报刊、简报、湖州国际商务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整改落实阶段工作的成效、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充分展示外经贸系统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发生的新变化,引导系统党员干部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做好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