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

篇1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我们都知道,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同样,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目前,三庄在农民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上实现了村财镇管。由于农民合作社在我国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一、农民合作社的概念

农民合作社是农民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自愿成立的经济性组织。目前,农民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已经涵盖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方面。

二、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服务目标特殊

与传统的具有经营性质的企业不同,农民合作社是以“服务最优化”为目标。由于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管理与自己使用,因此,农民合作社往往是以“服务最优化”为目标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二)财务关系不稳定

由于合作社是农民自愿加入的,因此其财务关系并不稳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讲,在经营成果较好的年头他们往往不愿意加入合作社,在经济效益不高的年头,由于希望将经营风险向合作社转化,因此此时他们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较高,由此可知,农民合作社的财务关系变化可能性较高。

(三)财务管理比较复杂

由于在整个的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因此若想保证合作社的正常运行,就必须要有较高的成本。也就是说,很难在合作社的各个社员之间公平地进行成本以及利益分摊,因此,农民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比较复杂。鉴于三庄实行的村财镇管制度,导致其农村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复杂。

三、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以及审计制度不健全

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对保证某一组织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财务状况有较高的监督作用,但根据调查我们发展,目前的农民合作社往往没有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尽管部分农民合作社有会计核算制度,但其会计人员配备不够齐全,没有达到应有的监督效果。

此外,作为财务管理中另一重要环节――审计,农民合作社也没有起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根据需要设置相关的管理部门,三皇虽然在制度上规定要每月进行审计,但由于审计制度不健全,其审计并没有达到应有效果,这种情况不利于农民合作社的资金透明化管理,合作社社员财产流失以及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提高。

(二)管理风险大

一般而言,农民合作社的管理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农民合作社组织自身的特殊性带来的财务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农民可以自行选择留在合作社和退出合作社决定的,在追求服务水平最大化的条件下,无法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合理分配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第二,由于农民合作社所处的行业的特殊性带来的财务风险。农民合作社主要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设置,而农业自身具有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农业本身的“发散性蛛网”模式导致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风险的提高。

第三,由于农民合作社提供的商品的特殊性带来的风险。根据凯恩斯定律我们知道,农产品作为一种弹性较小的必需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对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没有起到很大的影响,而农民主要以提供初级农产品为主,因此,在经济形势变动的较快的情况下,其财务风险较大。

(三)对社员没有进行定期培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近几年的经济模式发展较快,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农业逐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而从对大多数的农民合作社的调查来看,农民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很少组织合作社社员培训,导致农民本身的财务管理知识与现如今的知识体系不匹配。此外,农产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知识也没有及时进行更新,这无疑阻碍了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发展。

四、提高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农民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应该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会计法》等内容完善合作社内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应注意原始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及时性。此外,应定期对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向社员进行公示,保证信息的公开性。此外,对于社员应该加强培训,从而保证社员对财管管理制度有初步了解。

(二)规范分配制度,制定较为完善的分配方式

依据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合作社的分配方式不完善,不能够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应本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一套良好的分配制度,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对农民合作社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其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

五、总结

合作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应该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解决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尽管目前,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管理人员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未来会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宋波.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及建议[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4(8):47-48.

[2]李小雨;刘德道.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7).

[3]李文英.解决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及建议[J].科学与财富, 2016(Z1).

[4]郑卫欣.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3).

篇2

关键词:信用社;财务预算;重要性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以为参与社员提供金融为最终目标的金融合作机构。在发展的历程中,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当地居民的存款和贷款等基本性货币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农村信用社作为独立的法人代表,以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但是农村合作信用社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财务管理制度不合理、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等,这些都给信用社的运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为了保证农村信用合作社能够稳定地、有效率地为当地居民提供金融服务,本出了以下研究。

一、内部控制和财务预算的内涵

(一)农村合作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独立性企业或者单位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信息和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而确定的一系列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方法、程序的总称。现有内部控制在运作过程中主要目标可以解释为:确保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中央银行监管规章制度有效的贯彻和执行;确保法人在运作的过程中能够合理规避包括经营风险和环境风险在内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以降低成本和减少损失;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能够全面地实施和开展,这是内部控制最直接的目标。

在农村信用合作社运作的过程中内部控制是一项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内部控制制度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种。内部会计制度是为了保证信用社会计事项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主要指会计部门为了防止个别人员侵吞财务和其他非法行为的发展而制定的各种财务会计处理程序和措施。内部管理控制主要是对信用社在运作、管理过程中的各部门提出方针政策以提高农村合作信用社的整体管理水平,确保信用社能够以较高效率为社员提供服务。

(二)农村合作信用社财务预算的内涵

财务预算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财务预算反映了企业或者单位未来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运作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总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预算的要求较高,一般涉及到现金预算、销售预算、生产费用预算以及利润预算等。农村合作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一方面要为社员提供储蓄、存款、贷款、结算以及其他经批准的委托业务;另一方面要保证信用社的日常开销和费用。财务预算工作能够帮助信用社对未来一年度内日常开销、经营业务额度以及整体收益等价值指标提前做出计划。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财务预算管理现状

由于专业性和管理能力的不足导致信用社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在金融服务机构中的地位,尤其是财务预算工作的不到位不利于农村合作社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长期发展。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在财务预算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财务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信用社作为一个独立性的金融组织和经济实体,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必须要实现经济核算制度,在专业的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实现一定的利润。只有在实现利润的前提下,农村信用合作社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否则就没有能力维持生存和发展。目前,一些信用社的行为与以上理念背道而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树立存款立社的思想,认为提高信用社的存款率是硬道理,因此不计成本和费用,高息收揽存款,与此同时,由于费用管理不当以及利息设置不当导致信用社呈现亏损的状态。其二,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都较低,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很少能从科学的角度提出对信用社运作有推动作用的方案,在财务预算方面做得工作更是较少。

(二)财务预算制度不完善

财务预算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的运作水平和盈利效果,给企业和单位提供信息和数据,指导领导层做出科学的决策。财务预算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建立财务预算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企业财务预算的目标、预算编制、预算实施以及预算评价等环节,并且财务预算有一定的科学方法。目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工作的主要内容围绕存款、贷款、财务收支、利润四个方面计划展开,并且侧重于事后核算,缺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环节。预算管理制度的缺失使得信用社在日常的运作中对预算工作做得不到位。

(三)内部控制效果不佳

内部控制是企业和单位为了保证资产、信息的安全和完整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和程序等。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诸多投机行为的发生。主要表现在:随着信用社经营业务的不断扩大,借款人和担保人因无力以资金抵偿贷款而以固定资产代替的情况也随之增加,也就是说信用社取得的抵贷资产有所增加。农村信用社在处理抵贷资产的问题上缺少科学性和准确性,使“待处理抵贷资产”科目成为农村信用社转移不良贷款的“避风港”。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是信用社抵贷资产名不副实,价值相差甚远。

三、信用社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不仅包括传统的会计控制制度,还包括内部管理制度,只有将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企业的运作,也只有从系统的观念出发才能提出对企业发展有建设性的意见。在完善内部控制方面的对策主要有:

第一,明确产权关系,制定清晰的法人治理结构。信用社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法人企业,必须明确产权关系。积极改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是明确产权关系的主线,具体措施有三点:首先,制定合理的增股扩股计划,广泛吸收社员股金,提高股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重。其次,扩宽入股范围。在原有农村信用社社员的基础之上,积极吸纳农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企业入股。再次,为了解决股权结构分散化与控制平均化造成的社员对农村合作信用社的关切程度不够可以适当提高单个社员的最高持股比例。

第二,重塑监督检查体系。监督企业和单位的运作情况,并将实际运作情况与计划作对比,对于完成计划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对于由于主观原因没有完成计划的部门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因此监督检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信用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保证监督检查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在组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监督检查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这样才能保证该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对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价时保证一个公平公正、科学、可靠的态度。其次,合理配置稽查人员。稽查人员对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以及指标评价有较为深刻的认知,这样才能帮助其在稽查过程中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再次,强化对稽查人员的管理。保证稽查效果的准确性首先要保证稽查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对稽查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对于不称职的工作人员及时进行调换。

第三,建立完善的内部评估制度。结合信用社自身的业务特点以及属性,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业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建立重要业务风险评估与监测制度以及预警体系。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围绕经营业务、业务管理、风险防范以及资产安全等问题建立定期业务分析和信贷资产质量评价体系。预警机制是指对某个业务指标设定一个底限,一旦业务数值接近该底限值提醒信用社业务人员做出一定的措施,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完善财务预算制度

第一,明确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预算工作的前提的基本导向,是制定财务预算的根本依据。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一种合作制形式的金融机构,是为扶持和发展农村经济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其财务管理的目标区别于一般的盈利性组织。信用社的财务管理目标不仅保保证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还要保证社员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制度。预算编制是各单位、各部门制定的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年度计划的预算活动。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以下原则:量入为出原则,即以信用社的资本总量为依据进行各项业务活动资金的分配,一定要保证收支平衡;综合预算原则,即做到预算内外资金的统筹安排;部门预算原则,信用社各个部门的业务活动不同,产生的费用也不同,所以要以具体部门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预算编制。预算编制的种类要全面,包括成本费用预算、利润预算等。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结合信用社的业务属性采用零基预算方法。

第三,有效的预算执行。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结合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对各部门设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督稽查部门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对于预算执行效果较佳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预算执行不到位的部门帮助其分析原因,如果是外部客观原因造成的结果则吸取经验教训,如果是主观原因造成的超出预算则找出相关负责人给予一定的惩罚。

四、结束语

取消乡级信用社法人资格,建立以县为单位具有统一的法人代表资格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改善民生,实现县乡级资本统筹的一次重大改革。目前,由于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信用社在运作过程中举步维艰。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本文分析了目前信用社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终认为完善财务预算体制和内部控制体系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雪飞,贾迎苗.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制改革的局限及完善建议[J].湖南农业学,2009(11).

2.杨羽飞,梁山.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5(3).

3.徐永杰.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大庆社会科学,2007(1).

4.徐幼清.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机制缺陷及完善对策[J].浙江金融,2006(11).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模式;现状;解决的措施

在过去的农村家庭承包中主要是以农民专业合作为基础,相同类型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是相关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使用者、帮助者,相互融合共同管理这些互的经济组织。早在2014年,全国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进行调查,其中的数目高达88.4万个,和去年相比增加了39.5%。合作社所提供的实际经营服务价值就达到了9135亿元,相关类别的合作社经营收入就有4453.2亿元,分摊到各个合作社中就有50.4万元,该年的可支出盈余额就达到了767.4亿元,分摊到各个合作社就有8.7万元。这也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1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合作社的发展力量

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关政府机关和部门要深入贯彻和执行国家所给出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政策,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税收方面的帮助,尽量的进行税收的减免,通过减免和降低起征点的方式来实现税收方面的帮扶;财政支助,设立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帮扶力度,主要资助一些具有产业基础、人们欢迎的、能够其带头作用的合作社;健全和我国的农村土地政策,以自愿有偿为基础,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采取多种模式的规模经营;健全配套的政策办法,强化指导工作、脚踏实地进行服务,做好服务工作,像是在用地、用典、交通、记录、办证等方面给予帮助。

2健全治理框架,完善合作社管理模式

健全合作社制度,合作社要根据农业部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完善相关的岗位责任、生产经营、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保存等方面的制度;完善管理机制,构建社会(代表)大会、监事会和理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内部化管理;完善财务管理,独立建账,严谨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按时向社会公布相关的财务状况,并且敢于接受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完善运行模式,对于合作社的负责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进行内部管理,按照相关标准来实行;完善生产经营行为,使用统一化的模式进行采购、生产、包装、营销和销售,不断规范生产技术的过程、产品质量水准和监管程序,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性。

3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合作社人员的专业素养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就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和经营人才。利用多种媒体设备对合作社推动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作用进行大力的宣传,并且针对其中的典型代表进行表扬,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合作社,以及合作社给农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带来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增加融资道路,加强对于合作社的资金帮助

各个地方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和合作社构建相互帮扶的制度,不断推进合作社的大力发展。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加强农村金融政策的帮助力度,加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到农村金融服务行业中去,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相互帮扶制度,增加合作社的融资道路;加强对合作社的资金帮扶,主要是增加财政资金的帮助,针对具有代表性、规范化和典型性的专业合作社进行资金的帮助,对其中的设备和教育经费进行帮助。

5融合科学技术,提升合作社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合作社中引入更多的科学技术,让合作社和科研院进行对接,更好地引入新种类、新技术,拓宽道路。指导和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合作社,进行深入的改造和加工,通过构建品牌、创建营销的方式促进初级农产品向更加高端的方向发展。在拓展合作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效用,使得专业合作社的呈现出勃勃生机;加强合作社的竞争水平,主要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健全的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不断地推出更多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产品;利用其优势,建立品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品牌经营。可以申请商标注册,推出更多的无公害的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借鉴外国合作社构建的有关经验,结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把合作社构建成为真正为农民服务的经济团体,为农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有效的帮助。

作者:王丽娟 单位:吉林省前郭县长山镇农经站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农业 合作社 现代化

一、合作社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多数国家经验证明,大公司经营农场不会成功

根据国际经验,尽管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农场规模已经很大,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已经很高,但这些国家的绝大部分农场,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公司农场比例很小。有些国家,虽然也曾有过发展大公司农场经历,但结果却证明很多大公司农场经营是不成功的。

2.家庭农场独自进入市场会遇到许多困难

在分散经营条件下,家庭农场要想在市场上取得平等谈判地位,实现产前、产后经营环节的规模经济,必须走联合起来的道路。在农业生产实行家庭经营体制条件下,即使有些国家的家庭农场规模很大,就其单个农场的投入、产出规模而言,也很难在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和加工等产前、产后经营环节上达到经济批量要求。另外,众多分散经营的家庭农场,在同一产品市场上互相竞争,使得他们各自在与大企业从事交易的时候,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谈判地位。正是上述两个基本因素,促使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农民,在进入市场时候,走上了合作经营道路。

3.没有别的企业可以替代合作社在帮助农民扩大农业盈利空间方面的作用

由于工商企业与农业生产者处在交易双方的对立面上,不但各自的经济利益难以融合一致,而且由于工商企业相对于分散的农业生产者,他们处在一个更为有利的谈判地位,因此常常使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挤压。相反,由于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企业,它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共生关系,它的发展不但不会侵害农民利益,而且有效扩大了农业经营的盈利空间,因此在竞争中得到农业生产者的广泛支持,从而胜出独立工商企业,得以发展壮大。

4.合作社增强了地方农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在普遍实行家庭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农业的一个致命弱点是,融资困难,技术研发力量缺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毫无品牌优势,难以超出地区市场在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稳定地占有一席地位。而合作社的建立,使这些问题的解决变得比较容易。在发达国家,合作金融是帮助农户解决融资困难的主要桥梁,合作社是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

5.合作社为发达国家政府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扶持本国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在实施减免税收等政策上,对国内外企业必须一视同仁,即所谓国民待遇。在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情况下,上述规则显然不利于增强本国企业的对外竞争力。但是,由于各发达国家都把合作社视为非营利企业,它们在国内理所当然地对合作社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就避免了外资涉农企业要求享受国民待遇的问题。

二、中国现有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覆盖面偏低,合作紧密性还不强,功能和作用有限

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低、规模不大、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小。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底,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总数已达190多万个,具有一定规模、运行基本规范的有27万个。同时,农业合作社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比较有规模和符合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需要的跨地区、全行业性的专业合作社缺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表现为:一是大部分组织起步晚,起点低,商业规模小;二是带动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组织机构简单,合作水平低;四是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

2.规范性发展不足

在2005年对9省140个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中,综合起来看,发展处于初步阶段的居多。按照农民合作社合作内容、组织结构和组织特定功能的发挥等指标分析,在调查的农民合作社中,比较规范的好的典型不到整个调查数的一半。就是在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基本的情况也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已经把农民“组织起来”,但合作起点低、组织任务定位不明确、合作的事业还不发达,距离“组织得好”和“发展得好”还有较大差距,合作社缺乏强有力的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考察现实中的农民合作社后发现,很多形式和名称上标明为农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很多不具有农民合作社的主要特征。

3.内部治理多数不健全,制度创新任重道远

目前除部分合作社的产权结构和内部组织机制比较健全外,相当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在制度上还存在问题。表现为:一是在社员的管理上,缺乏基本的加入和退出手续,仅靠一本花名册作为成员的入社凭证和身份证明;二是在产权的划分上,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产权划分不清晰;三是在民主管理上,虽然大部分农民合作社都拟定了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仍有一部分组织,社务不够公开,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四是在名称上,有的本是合作社性质,却挂协会的牌子;有的本是协会性质,却挂合作社牌子;有的本是公司企业性质,也挂上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的牌子,戴上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红帽子”。五是在财务管理上,一些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账目没有公开或根本就没有财务账目。六是在利益分配上,农民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七是在内部控制上,部分农民合作社要么是大户控制,要么是公司控制,要么是其他各种外部力量控制,它们并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尤其是农民合作社的管理者阶层往往在乡、镇、村级干部中产生,缺乏监督、约束机制,集体财产成了少数干部可以任意支配的“私有财产”,收入多少不明,钱的来龙去脉不清,少数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造成资产严重流失。

三、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建设思路

鉴于目前中国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合作社成熟的经验,在扬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社。在建设农村合作社时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政府扶助

对政府来讲,主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宣传,使农民明白合作社的意义,提高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和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二是要协助合作社制定好合作社管理运作的一整套制度;三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为农村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四是落实优惠政策;五是提供培训。政府要经常对合作社的有关社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六是资金支持。

2.法律保障

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都有完备的法律作为依据, 发达国家在推进合作社模式时,都在法律方面给予了保障。1852年,英国议会根据全国风起云涌的合作社运动,通过了“工业和节俭协会法”,使合作社作为合法组织最早步入国家的法治轨道。美国虽然兴办合作社于英、法之后,但全美各州制定合作社法却较早。早在1857年,美国纽约州就制定了“火险互助合作社法”;1865年,密歇根州又通过了“工匠和劳动者合作社法”。日本1947年制定的“农业协同组合法”是日本农协稳定发展的前提和法律保障,也是日本政府对农协的法律支持。目前,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合作社法或合作社示范章程。在这方面,我们相信,农村合作社法出台以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3.民主管理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合作社成立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不宜政府强行撮合,更不能行政指派。合作社解散也要尊重广大社员的意愿,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章程制度办事。在日常管理中,社员参与制定合作社的政策和决定。选举产生的代表要社员负责。社员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实行一人一票。合作社与其他组织,包括与政府达成协议或从外部筹集资金,也必须以确保社员民主管理和维护合作社自主权的方式进行,使合作社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法人组织。

4.强化监督

合作社的管理和运作要靠法律和制度来保证。但要使合作社良性运转还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一是政府部门加强外部监督,定期和不定期的派人对合作社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有关财务进行审计。二是合作社要定期召开社员大会通报合作工作情况,自觉接受广大社员的监督。广大社员也要积极进行质询,随时对合作社的政务、财务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穆励:兴办合作社事业是世界潮流[J].求是.2003(20)

[2]杜吟棠:以合作社促进农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N].农民日报.2007~01~05

篇5

一、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类型及特点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国外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因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根据它们的显著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专业合作社

这类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是专业性强,即以某一产品或某种功能为对象组成合作社,如奶牛合作社、小麦合作社、渔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此类合作社在德国、法国较多。这类合作社一般规模都比较大,本身就是经济实体。

(二)综合性合作社

此类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性为主,在日本、韩国、印度、泰国以及我国台湾所建的合作社都属于这一类型。综合性合作社,根据农民的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如组织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金融、共济、技术经营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日本的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农林中央金库,全国信用农业协同组合协会等都属于此类合作社。

(三)跨区域合作社

其主要特点是跨区域合作与联合,以共同销售为主。此类合作社在美国、加拿大较多。在美国,销售合作社的历史最长,数量多,经销的农产品几乎覆盖所有的农产品品种。在加拿大,农业销售合作社是经营最成功的合作社之一,有1/3的农产品是合作社经营的。

二、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经验

(一)民主办会,自我管理

国外农村合作组织都是由农民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组合或联盟。它的业务包括对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的指导,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购置,农产品的加工储存和销售等。在合作社内部坚持“民有、民管、民享”的原则,实行民主办会,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合作社的重大事宜;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开展经营活动等。

(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农民一般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独立经营权的农场主,合作社一般是在不改变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农户自愿入股形成的。合作社内部产权清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财产属合作社成员集体所有,合作社盈余按社员交易额返还入社社员,投资入股也给一定的报酬,但如合作社破产,要先偿还债务,再退还最初入社资金,然后再将剩余财产平均分配。

(三)以维护农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服务为宗旨

坚持服务为宗旨,在发达国家的合作社章程和实践中均得到充分的体现。美国农场主合作社的目标,是以最好的价格和服务向农场主提供生产资料和出售农场主的农产品,并保证集团对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法》第8章规定:“组合以通过其所从事的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其组织成员服务为目的,而不得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其事业的经营。”在实践中,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以盈利而是以农民服务为宗旨,即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为成员的生产、生活提供综合化、社会化的服务,以此来保护其成员的利益。

(四)法律保护

德国是世界合作社发祥地,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后来又多次修改完善。美国为支持合作社的发展,于1926年制定了合作社销售法。日本早在1947年就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并在60年代又进行重新修订。这是日本为促进和保护农协的发展而制定的专门法律,明确规定了农协不同于经济团体和政治团体,是特别法人;承认农协自主经营权和民主管理权,以保证不受行政干扰,确保农民的经济地位,规定农协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团体,是服务机构,农协各种事业所获收入归农协成员所有。

(五)政府重视与支持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体现在各级政府制定的农业政策、税收及金融政策等方面。法国在各种农业合作社创办时,政府给予投资津贴,免去其应交的工商利润税、营业税和地产税,还给予低息贷款。德国对合作社的管理费用实施补贴,第一年补贴费用总额的60%,第二年为40%,第三年为20%。意大利国有能源部门向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用油价格比城市低50%,农业用电价格比非农业用电低1/3。

三、国外经验对内蒙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启示

从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现状和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结合国外的基本经验,在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一)制定扶持政策

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是一项新生事物,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优化环境,突出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产业政策。自治区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农牧业产业发展方向,用产业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兴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合作经营组织;二是资金政策。农村牧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集体所有制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一般来讲是劳动联合为主,在经营中一般都受到资金的限制。因此建议自治区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信息网络、绿色食品认证、培育品牌、基地建设和培训等。三是税收政策。由于农牧业是弱质产业,农牧民又是弱势群体,建议政府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宽松环境,以利于这一新生事物发展壮大。

(二)加快立法进程

国外合作社是依据《合作社法》建立的,其运行机制也是在《合作社法》的严格规范下形成的。我国建国以来至今没有制定出一部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根据国外其他国家的经验,要想完善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尽快制定《农村组织法》《合作社法》,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牧民自己的组织。因此,建议在国家尚未出台法律、法规之前,从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出发,抓紧制定出一部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内蒙古实际的《内蒙古农村牧区经营组织管理条例》,以便依法引导、扶持、规范、保护其健康发展。

(三)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在国外,农业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水平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消费之间的矛盾,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一是支持农牧民与企业以土地、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产业化经营,从加工和流通环节分得利润;二是鼓励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农畜产品基地,采取建立风险金、实行保护价收购和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减少农牧户风险;三是建立担保型利益联结方式,在契约联结的基础上,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担保人,把龙头企业与农牧户联结起来,督促、保证契约的履行。

篇6

【关键词】 财务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目标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财务目标通过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的安排来体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为成员提供农资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以实现社员利益的最大化。社员利益的最大化是基于社员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核心(管理层)社员利益和一般社员利益最大化的综合体现,在财务目标设计中,任何偏离都是违背合作社发展宗旨,损害社员利益的。

一、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目标的组织因素

任何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其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经济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为生存、发展和获利。经济组织的财务目标以组织目标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目标,强调公平、资本报酬有限为基础,结合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特殊规律则表现为经济组织在不同的生命周期财务目标的设定规律。

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目标、财务目标在不同发展阶段是有区别的。

(一)合作社创立阶段

在这一阶段,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生产,提高产量,增加合作社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其财务目标是充分吸收社员入社入股。税后盈余少,基本不提取公积金,可分配盈余全额返还,以满足社员的眼前利益为主。根据调查,有40%左右的合作社采用代销、代购等服务方式吸引社员,合作社收取微量费,甚至不收费而直接返利。这一阶段,合作社社员账户中有股金、交易等记录,很少有可分配盈余返还、可分配盈余分配后剩余的处理记录。社员和非社员之间产品价格差距小,对政府的扶持依赖非常强烈。在合作社成立3-5年内表现特别明显。浙江新成立的合作社多数处在这一发展阶段。

(二)合作社稳定发展阶段

合作社推行统一投入采购与供应、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策略、统一收购标准与价格等“五统一”的社规社制建设与运行;提高新加入社员入社门槛,如规定新入社社员专业生产规模、提高每股股金或对新入社员规定考察期,提高社员的专业化程度、纯洁性;增加社员产品投售给合作社的比例,增加社员及产品对合作社的依存度等一系列措施以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组织化程度。合作社对社员农产品以经销收购为主,合作社对销售价格有影响力,销售价的变动体现为合作社利益的变动,合作社在产品市场的主体地位逐渐体现,合作社在生产技术标准制定方面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一阶段,财务目标是提取公积金,以体现社员长期利益,可分配盈余返还60%以上,以体现社员眼前利益。可分配盈余返还以社员与合作社之间交易额为主,兼顾资本投入,分配后剩余,按股金量化到社员的公积金比例计入社员账户。合作社社员账户记录逐渐规范,社员账户中有股金变更、交易额、可分配盈余返还等记录,可分配盈余分配后剩余计入社员账户。合作社自身的发展与社员的长远利益、眼前利益处理要合理,对政府的扶持依赖者有所减弱,政府扶持目的是培育合作社经营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示范性,成为激励其他合作社成长的手段。各省农业主管部门和供销合作总社评选为示范专业合作社中的佼佼者,逐渐体现出合作社这一阶段的特点。

(三)合作社拓展服务阶段

在巩固上述业务经营、管理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向农业生产领域前中后的拓展,如农业生产资料、良种研发与改良、生产与加工等,合作社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和对农产品深加工,向农业产业链两端深入扩展等。同时,合作社也向其他服务领域拓展,如合作社为社员贷款提供保证、合作社给社员提供小额与短期信用、合作社为社员之间借贷承担中介或保证等金融服务;合作社对农产品或生产过程进行保险等保险服务;合作社产品参与国外竞争等提供外贸服务。合作社社员与非社员的产品价格已经有长期、稳定的区别,合作社的社员股金存在流动性,并能够参与有限度的分配。除产品市场外,合作社也成为其他市场的主体,特别是金融市场,不需政策引导主动要求放贷给合作社的现象出现。这一阶段的财务目标:合作社按高比例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和研发基金,体现合作社长期发展和抗风险的要求。按交易额进行盈余返还,对资本进行有限分红,体现眼前利益和调动劳资两方面的积极性。社员账户中,股金、交易额、可分配盈余返还、可分配盈余,分配后剩余的处理等社员权益基本情况记录清楚,股金、交易额、可分配盈余和量化到社员个人的公积金逐渐体现相关变化。政府扶持目的是将合作社做强,成为市场中真正的竞争主体。在浙江省已经有少数合作社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2005年浙江省财政厅共安排了建立种子加工繁育场、冷库、分检系统和小型加工厂等专项补助资金60多项,已经有少量专业合作社在服务领域,如金融领域进行了拓展。

从静态看,组织成员构成对财务目标的影响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专业协会+公司(龙头产业)+农户”的运行模式下,理事长由龙头企业或专业公司的人员担任,成员之间利益是有矛盾的,合作社很难为社员谋利,合作社实质是空壳的。如浙江金华某生猪专业合作社由屠宰场(专营的)+合作社+农户(社员),屠宰场每头生猪收取屠宰费15元,社员提出由合作社屠宰,每头屠宰收费2元,屠宰场认为这是违反国家政策,不能乱开生猪屠宰口子,双方陷入矛盾之中。棉麻蚕、少数茶叶合作社和奶牛合作社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矛盾。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净利润,提取公积金,由章程规范;提取公积金后余额作为可分配盈余。向社员的盈余返还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由法律规范。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提取公积金的比例,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以税后利润作为可分配盈余进行分配,美其名曰为社员谋利益,这一做法显然过于简单,有悖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般规律,导致了合作社组织运行出现问题。初始发展速度快、持续发展能力弱、再吸收农户少、仅提供低成本的技术信息服务等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长期性。合作社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合作社发展过渡依赖政府,以套取政府补助资金为目的,道德问题的出现,都与专业合作社财务目标设计有直接关系。因此,政府在指导、扶持合作社过程中,必须注意合作社的成长规律。引导合作社提取公积金,政府扶持和合作社提取公积金配套相结合,以保证合作社组织长期利益。

二、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目标的业务因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主要是为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贮藏服务,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等。

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各项服务,有和经营区分。合作社为社员服务不能获利,只在对外交易中获得利润。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供应,合作社以为主。合作社根据农户需要农资的数量,集中采购后供应给农户,并结算货款,合作社一般不垫付资金,或垫付资金时间很短。合作社为农资销售和货款结算提供了方便,能够从农资供应商获得集中采购的价格优惠,价格明显比市场价低,货款结算的返利优惠。

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农产品交易方式,影响合作社盈利方式。(1)经销方式。合作社按当地市价预付一定的货款收购农产品,具有产品所有权,对外销售后盈亏都体现在合作社。(2)方式。合作社不对产品收购预付,合作社将社员产品销售收取货款以后,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和经营费用后支付社员款项。(3)自主销售。社员在合作社的组织下进行生产,自己对外销售,货款不通过合作社结算,收到货款后向合作社交一定的管理和经营费用。农产品加工服务方式对盈利的影响。(1)方式。不结算农产品的成本价款,加工完成后,产品所有权仍属于社员,合作社只收加工费;(2)经营方式。首先向社员收购农产品,支付收购款,然后进行生产加工,加工完成后产品所有权属于合作社。

加工和销售环节,在方式下,合作社业务活动中所需资金较少,合作社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小,合作社收取管理和经营费用,可以维持日常开支,一般不提取公积金,合作社组织发展十分缓慢,几乎没有盈余分配。在经营方式下,合作社需要与社员之间签订较细的协议,以免合作社侵害社员利益或社员侵害合作社与其他社员的利益。合作社需要较多资金参与销售和加工活动,产品在加工、销售过程中出现的涨、跌、产品霉烂变质、退货、款项结算等均由合作社承担,合作社发生损失的风险大大增加,合作社需要一定的盈利,并提取公积金,并进行盈余分配。

市场行情的好坏和非人力可抗拒的因素,对经营方式有重大的影响。在农产品价格急剧下降时(如禽流感),社员要求合作社采用经营方式包销,以加强合作;当市场行情好转,社员往往会要求合作社采用形式,将行情好转所带来的收益,主要体现为社员的收益,以适度体现社员的经营主体。

农资采购与供应、农产品销售、加工环节,业务合作组织及深入程度,合作社主体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对合作社盈利和财务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在业务环节组织更有效的合作,这是合作社发展的难点,也是合作社财务目标设计与实现的难点。

三、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目标的政府行为因素

专业合作社是政府主导的需求诱导性制度安排。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管理原则,也体现了财务目标的基本要求。“民办”主要体现在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的创立上。明确合作社创立时社员人数和构成要求,不规定合作社设立所需最低资本。对入社社员交纳的股份、出资的形式和无形资产出资限制等均由章程明确;社员有退出合作社,取得记在社员名下股权和盈余的自由。体现了财务目标合作性特征。“民管”体现在合作社管理上,要求完善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议事规则和制度,坚持一人一票为主和一人多票为辅的社员大会决策机制,健全财务公开制度,盈余分配彻底由合作社自主决定。体现财务目标管理民主性的要求。“民受益”最终体现为合作社利益归社员所有。合作社利益有合作社交易初始利益,期末盈余利益。合作社农资供应和农产品收购不能盈利,让利给社员。合作社对外销售农产品、供应农资获得的返利和收取社员管理费用等是合作社本期盈余的主要部分。合作社本期盈余提取公积金后,作为可分配盈余分配。可分配盈余按与社员与合作社交易额,向社员的返利不低于60%。留在合作社内部积累按股金和量化到个人公积金比例记入社员个人名下,保证合作社长远发展需要。“民受益”体现了财务目标终极所有要求。

政府还通过合作社评级、合作社项目申请和相关培训等来诱导合作社财务目标的优化。

从2000年开始,农业部、省和市县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等级评定,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合作社评级的指标和标准也不尽相同。浙江省专业合作社评级中,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将向社员的可分配盈余返还,作为一项评定指标;有近30%的地方政府,同时将提留公积金作为专业合作社评级指标,有两个县、市政府规定了提取风险金、公益金和公积金的比例。说明各级政府对合作社财务目标是关注的,但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有提取公积金的规定示范性不够强,同时还规定在星级评定完成后,应进行必要的检查,对提供虚假星级评定信息的合作社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评定。这些措施,对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财务目标,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合作社项目申请是一项诱导和规范合作社财务目标设定的重要举措。在浙江省合作社项目申请指南中规定,项目申请的前提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分配合理。合作社项目资金补助划拨,要根据项目的财务管理规范进行,诱导合作社按合作社法和章程要求,规范财务目标管理。具体管理上采取资金补助划拨进度和项目实施、检查与项目财务管理保持同步,以促进合作社财务目标实现。

合作社培训是规范财务目标的必要补充措施。合作社思想、财务管理规范的培训是合作社理监事和会计人员培训的必备内容。通过培训学习,明确合作社财务管理与其他经济组织的区别,妥善处理中长远财务目标和眼前财务目标的关系,妥善处理监事和普通社员之间的利益,使合作社能够得到稳定健康的发展。

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合作社评级的资金补助、合作社项目资金补助和合作社培训资金补助等载体,对合作社财务目标规范诱导,作用效果已经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逐渐体现。

专业合作社财务目标对专业合作社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分析影响专业合作社财务目标的因素,对提高政府激励的效果非常有益。在影响专业合作社财务目标因素中,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政府的政策诱导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政府的各项激励措施与政策,必须充分考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阶段性和自身发展规律,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亦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建设和立法安排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浙江省农业厅,2005.04.

[2] 陈学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浙江省温岭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01).

[3] 杨丽霞,冯迎春,沈月琴等.浅谈林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J].林业经济问题,2005(10).

[4] 王文献,刘金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难点――合作社收入分配制度研究[J].特区经济,2005(10).

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问题 对策 建议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全国涌现出数以万计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全国发展形势而言,各级政府部门对当今产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作态度上,是“温而不热”、“亲而不近”;而广大的同类产业的农民们,则是“近而不入”、“观尔其行”。

一、存在问题

1.领导重视的不到位

自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发以后,到目前为止,全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近50万个。速度之快,数量之多,这么多带有今后发展方向、且农民又十分欢迎认可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还没能够完全引起所有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正是由于主要领导的重视不够,才导致广播电视等宣传的力度不大,没有真正烘托出宣传声势、带动声势、作用声势。

2.部门支持的不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以后,就其各级的农委部门、经管部门已经开始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开始重视起来。它较之为过去成立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时代即是“多头管理”,又是“无头管理”的局面强多了。但是,无论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如何在态度上强调要“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而其实各个相关的部门至今还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工作纳入到“上线”去研究、去支持。所以,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质量不高,效果不显著。

3.资金扶持的不到位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但农民的股金必定有限。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份制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均股制,每户股金相等,但这种均股制的股金出资额度都不多,民主管理上实行的一人一票制;第二种是原农事龙头企业牵头或产业大户领办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属于大户控股制,也是股金不均等制。但目前看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股份制,其股金总额与注册资金的总额基本上都不符。这说明了当今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都是“底薄”囊空。所以,当前影响和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问题,便是政府资金的扶持问题。

4.合作社自身发展做的不到位

目前,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较快,但一个不可忽略的严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那就是“身体缺钙”。症状之一是有名无实。即注册资金数码不实;发展社员的数字不实;营销产品的数量不实;同时还有少部份合作社属于“空头支票”,手里拿个《执照》、门前挂个牌子。症状之二是有管无理。部份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把有关的规章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似乎就算“管理成章”了,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上,目前大部份合作社既没有统一的账册记录,也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基本上都是“流水账”、“糊涂账”,这叫做“管而不理”。同时,有的个别合作社还让入社农民进行机械化的服从,殊不知这种有悖于民主管理方式的管理方法,能把“人心管散”,这叫做“管而无理”。症状之三是有战无略。作为在中国农村地平线上刚刚升起的一颗新星——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能长远地发展起来,并且从星星之火燃成燎源之势,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们,应该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眼光。可纵观目前各类合作社理事长们的身上看,他们还只是短暂的目光,既不能从战略的长远高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胸无大志,心无韬略;既无长远规划,又无当年计划,只是走一走、看一看;瞧一瞧,站一站。

二、对策建议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建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远发展,逐步打造经济上的“百强社”,跨区域的“联合社”,民主管理的“和谐社”,本行业的“示范社”,建议政府部门必须要突出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当前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第一位的还是要着重解决人的思想认识和宣传舆论问题。笔者认为,既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是一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今后农村在组织建设上的方向。那么,各级党的组织和政府就必须要从农村政策与发展的全局高度去认识、去推动;要切实研究其产生、发展的规律,并把这项重点工作真正抓起来,抓出成效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作用,进行广泛宣传,造成声势。

2.强化规范管理,加大培训检查力度

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是建设与完善合作社的基础性工作。今后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要一手抓好树立典型,全面培训的工作;还要一手抓好普遍检查、重点指导的工作。在培训上,要重点培训法人代表、行政管理人员如何依法运作、按《章程》运作的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合作社会计、出纳财会人员的业务知识。在检查监督上,要重点检查人事、财务等管理方面。检查要过细,不要粗枝大叶。

3.抓好政策落实,加大扶持力度

篇8

一、转变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内容,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原来的农村合作社演变而来,很多原来的管理弊端就带到了新的环境下。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及财务管理的中心任务。第一,树立全体财务管理人员市场经济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市场经济左右着很多行业的发展。面对当下变幻莫测的金融形势,就要求工作人员时刻保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意识。及时转化自身角色,以本地经济现状为基础,服务三农,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者。例如:目前我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存贷款之间的存贷利差缩小的大趋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就应该面对市场调控,及时改变市场策略,开拓农村商业银行收益的新渠道。第二,强化风险意识。农村信用社粗放的管理模式使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但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断的发展,银行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竞争者也在不断增加,金融风险、财务风险随时出现。所以,财务人员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控系统,并且还要认识各种风险以及时规避风险,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推进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进入一体化步伐。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顺潮流而下大力推进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过去,人工计入、人工计算、人工报账等工作,使工作过程冗长,且会出现很多错误。这个现实问题迫使财务管理进入信息化时代。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会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简单、快捷、精准并可以有效减少人为的财务问题出现。高效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的实现,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信息平台的大量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更科学的分配财务资源。还可以与先进的商业银行进行实时沟通,借鉴各方之所长提高服务质量。

三、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细化财务管理

(一)从工作人员着手,提升团队整体的精细化工作意识

工作人员是任何管理组织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从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入手是提高财务管理细化的关键。只有人人意识到财务管理的细化的重要性才能更好更快的推进财务细化管理。

(二)努力打造和谐的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环境

和谐的财务管理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也包括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与银行财务部门对接的社会部门进行交流合作的环境,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合作学习,积极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以便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给予本单位的支持与帮助。内部环境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单位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即有下级对上级的沟通环境还有上级对下级的沟通环境。下级对上级及时汇报工作安排、工作进度做到即自我总结又接受上级监督。上级对下级,完整合理的激励机制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既有对人员的考核也有奖励,这样才能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细化。

(三)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健全专业的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是企业生产的必要基础,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细化管理也不例外,健全专业的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是每个银行面对的改革工作。

1.资产管理方面。资产的精细化管理要以科学的会计计算体系为依托,以实现资产的有效管理为目标。对于资产进行定期盘存并及时掌握市场动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资产分配。

2.银行收入管理方面。银行收入方面主要是投资创收,精细化银行收入管理就必须严格计算收支情况,加强创收入工作管理,严格把控创收项目,避免少报、不报的现象发生。

3.成本支出管理方面。精细化支出管理既要关注支出情况也要对于做好预算工作,科学合理的预算和严格管理的资产使用过程是财务支出管理的必要手段。还有,要在日常工作中关注每一笔支出的交易过程,做到从细节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有支出与收入的精确比例,才能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篇9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 现状 问题 探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快速兴起的重要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抚州市100家合作社展开问卷调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涵盖了种植、养殖和其他服务业等领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示范作用比较明显。调查的100户样本中除1户外,其余合作社均在当地工商注册,其中种植业66家,养殖业32家,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服务业各1家,出资总额16196万元,在册社员11900人。

二是专业合作社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运销,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农产品销售、信息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供应,社员入股方式主要为现金、实物,专业合作社基本都制定了自身的章程和内部管理机构;合作形式主要为互助合作制,少数为协会会员制,参与主体主要为农户+基地+公司。

三是合作社内部融资特征突出,同时外部融资需求较强,并已具备一定的金融服务功能。调查显示:96%的合作社以自有资金作为其生产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51%的合作社有金融机构贷款,且基本为农信社贷款,31%的合作社有民间借贷,但仅有1%的合作社获得过政府财政资金;在金融服务需求意愿方面,一半以上的样本非常希望获得银行贷款,在已有贷款的合作社中,以质、抵押贷款为主,其次为担保贷款。内部融资行为主要表现为社员之间融资及社员与组织之间的融资,且内部融资利率要低于外部融资利率;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与金融有关的服务主要是向社员提供借贷资金、提供金融信息中介服务以及为社员融资行为提供担保。

四是为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快速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金融支农提供了新的载体,是开拓农村零售市场的重要手段,为降低农户交易成本、有效控制农户贷款风险提供了现实途径。如某县运用“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信贷模式,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推广木薯种植,形成了木薯种植木薯加工变性淀粉的产业链。为破解变性淀粉发展融资难,该县农发行将信贷载体定位为龙头企业,农信社将路径确定在行业协会牵头、龙头企业担保与农户的结合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层次较低,产品加工程度较低,运作不规范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联接机制不紧,仅局限于向农户和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种苗种禽、产品回收等服务,与成员农户建立的是一种购销关系,而以资本为纽带、利益联接紧密、开展产供销加一体化经营的少之又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明显不足。农民合作社受自身生产设备和技术所限,农作物深加工难以为继。同时,合作社运作也存在许多不够规范的地方,如民主决策不充分,社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不高、能力不强,财务管理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建社目的不纯,形式办社现象明显

有的合作社是基层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一手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应付新农村建设检查,有的是为了套取扶持资金,有的是养殖户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据调查,按现行国家有关政策,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购置农机具可享受50%的优惠政策,因此有些农户仅冲该项政策规定,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但这些合作社虽具有法律形式,但成员之间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担保抵押难落实导致融资需求满足率低

一是自身缺乏有效抵押资产。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尚处在发展初期,往往其全部资产就是出资额,抗风险能力和偿债能力弱,缺乏有效担保抵押资产。二是担保抵押制度障碍。按照现有的法律制度,农村房屋、耕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均不可以作为抵押资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担保物的范围,不利合作社融资。

(四)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着力度不够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的认识,没有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的主要对象,双方缺乏互信和协作。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不健全,缺乏抗信贷风险能力,由此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不愿贷、不敢贷。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规范运作,提高发展层次和水平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和监督,推动合作社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机制。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依法办社意识,努力培养会管理、懂技术的经营管理人才。三是重点扶持经营规模大、品牌效应高、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方面延长产业链条、拓宽服务的内容和空间,特别是注重发挥市场示范合作社的带头作用。

(二)改善信贷服务,提高贷款效率

在贷款方式上,要采取“宜社则社、宜户则户”的灵活信贷策略,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短、平、快”的优势,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支农信用卡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在贷款程序上,在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限度内的合作社和社员贷款,建立快速审批通道,提高办贷效率。

篇10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步成效

第一,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围绕农民需求,依托当地资源,通过领办、协办、合办等多种方式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422个,其中2011年新增52个,专业合作社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通过专业合作社搭起了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近五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3.6万户,实现助农增收36530万元,其中2011年带动农户4.27万户,实现助农增收12530万元。其中有代表性、有特色、有规模的专业合作社有:如松桃长兴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县供销合作社、长兴供销合作社、农户、茶商共同筹资入股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在承包茶农1100亩茶山的基础上,投入150万元资金新建一座占地面积3400㎡、有8个加工车间的茶叶加工厂。仅2011年春茶一季,该社就实现销售收入301万元,带动周边近800户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各环节的劳动力投入,助农增收近200万元,企业盈利12.2万元;沿河县华桥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实行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从新疆引进优质核桃苗进行试验性栽培取得成功,到2011年,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种植核桃种苗23万株,投入各种生产物资折合人民币1000多万元,共带动8个乡镇、45个村、4800余户农户,增加了农民收入,深得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列为当地的种植示范基地。

第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增强了自身实力。思南县华丰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不断努力,逐步发展壮大。三年来,合作社入股社员从120人发展到351人,入股股金从36万元发展到114万元;土地流转从550亩发展到l200亩;带动农户从900户发展到3500户,带动贫困农户达85%;种植基地面积从800亩发展到6000亩,带动从事蔬菜产业农户2.2万户以上,常年在基地务工的农民从30人发展到近300人;从单一的土地流转种植发展到农户订单、股份合作、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从蔬菜、水果种植发展到蔬菜配送、茶树育苗、茶叶销售、农产品加工;从销售周边县市发展到重庆、成都、贵阳、长沙、南京等大市场。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而且有计划地安排种植品种和生产规模,发展“订单”农业,降低了市场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益。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供销合作社也增强了自身实力。据统计,已发展的4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注册资金总额达39785万元,其中供销合作社入股资金为3690万元;入社农户11234户,带动农户42668户,2011年销售收入50733万元,从而使社有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

第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了供销合作社的形象,提高了党委政府对供销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一是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供销合作社。目前已有松桃、印江、沿河三县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设在供销合作社,并分别下发相应文件,赋予供销合作社发展专业合作社职责,由供销合作社负责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形成了供销合作社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管理的主导地位,给供销合作社发展专业合作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引导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作、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对供销合作社其他工作的大力支持。如:沿河县委、政府把供销合作社纳入工业强县重大战略决策中,2011年规划新建山峡生态工业区供销工业园,将入注供销合作社的“物流配送中心”、“复合肥厂”、“农资配送中心”三个企业,总投资达1.6亿元。

第四,稳定市场秩序,维护农民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强化行业自律管理、避免不正当竞争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于规避市场风险、稳定市场秩序、增加企业效益、维护农民利益收到了良好效果。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及措施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首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好学习宣传工作。从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一方面,市社党组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社党组中心学习组认真学习,研究、分析贯彻落实意见,并派员赴重庆参加总社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专题学习培训。2007年8月,市社召开了各县(市、特区)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另一方面,各县(市、特区)供销合作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学习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力度,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积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其次,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引导、帮扶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全市各级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分批次深入到基层、农村,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帮助引导农民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共有45批次263人次深入到基层、农村开展了调研工作。

第三,抓资金扶持。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积极争取各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资金的同时,全市各级供销合作社挤出一定数额办公经费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近年来,共累计投入扶持资金265万元,其中2011年扶持资金75万元。

第四,抓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为提升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坚持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原则。重点做好“八个规范”,即规范章程和制度,健全自我发展机制;规范股金设置,壮大自身实力;规范组织和内部管理机构,完善治理机制;规范会员管理,健全退出机制;规范民主管理,推行民主决策;规范财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形成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规范盈余分配,完善分配机制。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健康、规范方向发展。

第五,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一方面对各级联社分管领导、业务骨干人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召开现场会、兄弟单位间相互走访交流学习、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进行学习培训,提高了学习人员发展专业合作社的理念,增强了发展意识。近年来,市社利用召开全年供销工作会、半年工作调度会机会,安排到有代表性的专业合作社现场参观学习5次;2009年、2010年,市社分别组织了各县(市、特区)及直属企业负责人赴广西临桂县、云南省曲靖市开展学习考察活动;各县(市、特区)社在市内及市外开展相互走访交流学习15次。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对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办社能力。从2008年起,市社、县社每年组织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代表、联社机关相关人员的学习培训会。市社已连续4年举办专业合作社人员培训4期,培训人员240余人次;各县级供销合作社举办专业合作社培训26次,培训人员780余人次。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平衡,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二是内部运作不规范。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章程流于形式。有组织无作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利益返还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三是农民入股社员人数不多,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四是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好。

在2012年,市社除了积极构建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第一,进一步深化学习宣传。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强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积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