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酒店公关;学习情境;课程开发;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杨琼(1981-),女,湖南衡山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经贸系,讲师。(湖南 长沙 41013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25-02

在酒店业,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潜流失”另谋他职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其中有着许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供需错位”造成的矛盾。毕业生感觉就业难、大材小用,酒店却遭遇用工荒、小材难以大用。究其原因,专业教育的滞后需承担主要责任。高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可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编排设置都需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训练。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是其“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我国,这一教学理念引进推广虽不足十年,但由于其吻合职业教育的特性,有着先进的理论优势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各校各专业依此进行的教学改革已是蔚然成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已有不少学者作出了研究。本文据此对专业体系中一门必修课程“酒店公共关系”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课程开发背景

工作过程,即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连串完整工作的程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即学校教学以模拟工作实践为核心,按照岗位工作过程的不同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设计编排课程,实施教学活动。它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念,将教和学的过程落实到仿真的工作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这样的课程体系开发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想当然而可为之的。它有着自己的一套规程。就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开发而言,一般程序是:

第一,对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了解酒店内各业务部门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将其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整理出一整套从业人员岗位能力培养需求标准。在此基础上,将工作任务相似或工作区域相近的岗位整合为同一岗位群,即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第三,归纳整合出典型工作任务后,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确定行动领域。它能完全涵盖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所要求的全部技能、知识和能力。

第四,在教学分析过程中,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都能对应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而所有的学习领域则组成了该专业所对应的整个工作过程。

第五,最后,按照酒店各个部门的工作过程来组织学习领域,按照工作过程的递进顺序来排列、序化课程体系,按照学生就业岗位的分布比例来确定核心课程。在每门课程中,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确定与实际工作相对应的学习情境,根据学习任务组织安排学习内容。

可见,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其显著特点是加强了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充分体现了校企的深度融合。酒店管理专业的所有课改紧紧围绕饭店企业实际运作,努力将教和学的过程落实到真实的工作过程中,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以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提高职业能力。

二、课程内容重构

在这一理念下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势必要对其下的课程进行重构,将“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课改方式具体贯彻实施。

酒店公关部作为酒店的核心职能部门,在酒店的生存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准公关人,使之具备岗位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是“酒店公共关系”课程的培养目标。

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首先需要对岗位职责、任务要求进行分析。酒店公关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需要运用公关专业知识及相关的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公关人员要有较高的学识修养。

所需具备的能力主要是:开展公关活动的计划、组织、安排、协调能力;与各种人群打交道的社交能力;策划筹办活动的创新能力;能说会写的表达能力。

所需具备的素养主要包含: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有自信心、热情、开放;良好的职业道德,如诚实守信、关注公益、公平公正、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公关意识。

酒店公关人的岗位职责主要是:搜集酒店内外的相关信息进行调研分析,归纳汇总整理,提供给决策部门作为参考依据;和新闻单位联系,提供素材,协调沟通,做好酒店的相关宣传工作;协调酒店的内外部公众(如旅游局、政府部门、社区、客户企业、消费者、酒店内部公众等)的关系,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内外部信息畅通,保证酒店在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下正常有序运转;撰写文稿、编制计划方案;迎来送往,妥当安置处理宾客的拜访、提出的问题与意见;策划、筹办公关活动,做好计划总结;做好形象设计策划;预防并及时处理酒店的意外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

将这些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又被分解为一个或是若干个学习情境(见表1)。

三、具体实施步骤

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把每个项目分解为详细的学习情境之后,课堂就是要把这一个个学习情境具体呈现。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中,由于是以行动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学习情境的具体呈现也就完全区别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它一般采取的方式是:教师根据学习情境的内容要求,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设定相应的模拟场景,设计教学任务,提出学习要求,让小组成员分角色演绎,共同完成,通过切身体会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在完成每一情境学习之后,师生一起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进行回顾总结、评估和考核。

以学习项目二“酒店形象设计、塑造”中的情境二“为一家酒店做整体形象设计(主要是CIS设计)”为例:教师在课前介绍学习任务、布置任务完成的相关要求;小组成员依此搜索相关资料(酒店形象构成要素、CIS的含义、某家酒店的概况等),讨论具体实施方案(小组人员分工、确定选题、制定完成计划);铺垫工作结束后,小组成员反复讨论、商定、修改,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简略的某酒店CIS体系;各小组将自行设计完成的CIS体系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予以成果汇报、介绍展示;最后,通过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交流协作程度、成果展示实绩,给出这个阶段学习的分值。

从上可以看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情境化课堂,是以行动导向教学原则为框架,强调与实际工作过程中具体的项目、案例、问题、任务相结合,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由此建构一种动态的、系统的,凸显学生能够自主、自立、自学的学习氛围和环境。“酒店公共关系”的课程教学,采取此种模式将有效地引领学生成长为一名准酒店公关员。

参考文献:

[1]贺湘辉,何丽芳.酒店公关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2]姜华,姜锐.酒店公共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4]杨洁.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篇2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践;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一般在软件工程课程结束后,会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知识设计一个应用软件系统,并写出相关的设计文档材料。

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软件工程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开发软件的常用方法,熟悉软件开发的过程,熟悉各种软件开发文档材料的写作,积累软件开发的实践经验,为将来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指导学生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时,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指导教师的注意。

1合理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

由于该课程设计与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密切相关,选题工作可以在软件工程课程开始讲授时布置下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思考成熟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将课程设计题目确定下来。然后学生一边学习软件工程课程内容,一边着手收集课程设计所需的有关资料,做好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

课程设计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规模和难度应该比较小。因为课程设计不同于毕业设计,加上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比较少,学生投入的精力也有限,所以要控制规模和难度。

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题目时,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如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等,或者选择学生很快就能熟悉的一些问题。

2摆正程序编写工作在软件工程中的位置

学生在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之前,已经做过一些课程设计。比如在学习C、C++或Java之后,利用C、C++或Java所做的课程设计。那些课程设计内容是使用高级语言设计和编写小软件,在那些课程设计中,程序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那些课程设计是以熟练应用某高级语言为目的。而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编写程序工作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相比较,重要程度降低了。因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不是以熟练运用某高级语言为目的,而是以熟悉和运用软件工程知识为目的。实际上,按照开发软件的过程,当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开发过程完成后,用哪种高级语言来实现软件系统已经不是重要问题了。

学生往往认为程序编写工作重要,而认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无关紧要,这是没有领会软件工程思想的表现。当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后,有些学生不认真作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匆匆忙忙开始编写程序,这种行为与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不相符。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使学生清楚程序编写工作与其他软件开发工作的关系,让学生摆正编写程序工作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的位置;告诉学生不能只重视编写程序工作而轻视其他工作;更不能不经过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阶段而直接开始程序编写工作。历史上,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错误地认为开发软件就是编写程序、程序就是软件,而忽视了程序编写之外的其他各项软件开发工作。现在要通过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摆正程序编写工作的位置,用软件工程理论指导实践,防止过去的错误再出现。

3培养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

我们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将来不仅仅是做程序员,还要做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而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必须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开设软件工程课要为培养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打下基础,而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的一个好机会。

面对一个被开发的软件系统,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呢?

可以通过制订软件开发计划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开始时,指导教师要按照软件工程的理论要求,指导学生制订一个软件开发计划。对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个阶段,从可行性研究到需求分析,从总体设计到详细设计,从编码到测试,让学生站在整体和全局的角度,考虑和分配各阶段所用时间和各种资源。通过这个计划的制订,训练学生树立从整体出发来思考软件系统开发过程的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从全局的角度来合理规划软件开发的各项工作,熟悉软件开发的整体过程。

还可以通过做总体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总体设计是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体设计是在搞清软件系统的需求之后,概括性地回答软件系统如何实现的问题。总体设计从宏观上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个模块,确定每个模块应实现的功能以及各模块间的结构关系。从总体设计应该完成的任务可以看出,做总体设计必须具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要考虑到被开发系统的每个方面的问题。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总体设计方案,然后指导教师对学生做出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审查通过之后,再让学生做后面的工作。

4熟悉常用技术和工具

按照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时,要完成全部的软件设计开发任务,不但要交出一个能运行的软件,还要交出设计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档材料,包括需求分析材料、总体设计材料、详细设计材料、测试材料等。要做好这些文档材料,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软件工程中常用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例如,在制作需求分析材料时,涉及到实体关系图、数据流图、状态转换图、IPO图的使用;在制作总体设计材料时,涉及到模块化技术和层次结构图的使用;在制作详细设计材料时,涉及到传统流程图、盒图、PAD图、判定表、判定树的使用;在制作测试材料时,涉及到白盒技术、黑盒技术的使用。如果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则要涉及到UML中的用例图、类和对象图、顺序图、活动图、协作图、构件图、部署图的使用。

上面提到的一些常用的技术和工具,在软件工程授课过程中,教师虽然讲过,但由于没有真正使用过,所以学生不熟悉。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设计来熟悉这些常用技术和工具。因为学生毕业后,既要会做程序编写工作,也要会做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测试等工作,熟悉这些常用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且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各项文档材料的制作,可以为毕业后从事相关的软件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5学习和运用新知识

软件工程教材中介绍了开发软件各阶段所用的知识,但是教材往往受篇幅所限,对一些新知识介绍得不详细,再加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快,有些新知识教材中可能没有介绍。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机会,指导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软件工程新知识。

例如敏捷(Agile)软件开发方法,该方法是针对传统软件开发方法过程复杂繁琐、产生并且维护大量文档、缺乏对开发过程中各种变化的有效和及时的反应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类新的软件开发方法。该类方法对软件生产率高度重视,适用于需求模糊或快速变化的情况,适用于一些小型软件项目的开发。XP(极限编程)是敏捷方法的典型代表,XP将开发过程分为计划、设计、编码和测试四个阶段,XP强调4条核心价值:沟通、反馈、简单、勇气,XP建立了系统比拟、小交付、简洁设计、结对开发、代码共享等多项核心实践准则,XP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敏捷方法。自从2001年2月敏捷联盟成立之后,敏捷方法发展迅速,该方法的实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应用该方法开发软件。

对于像敏捷方法这样的可以用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的新知识,软件工程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之前了解新知识的内容。对于准备采用新知识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学生,指导教师要组织他们深入学习讨论新知识,让他们在做课程设计之前熟悉新知识,指导他们做好根据新知识进行课程设计的计划,鼓励他们使用新知识,拓宽知识面。

6提升综合素质

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软件人才,要充分进行好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能与他人和谐地进行沟通和协作的团队精神,是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不可缺少的良好素质之一。早期软件作坊式的个体化软件开发方式,造成开发者随心所欲,结果为软件危机的产生埋下了祸根。现在的软件规模比较大,各项性能要求比较高,开发时间比较短,软件作坊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新情况了,因此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大家齐心合力、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软件开发任务。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开发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地进行沟通和协作的团队精神。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内容,将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开发小组,组内采用民主制组织方式,组内学生通过互相沟通、协商来制订开发方案,通过分工合作来解决开发中的问题。开发小组可以采用敏捷软件开发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因为敏捷方法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认真做事、细心做事的负责精神,是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不可缺少的良好素质之一。软件开发活动由多阶段构成,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开发活动,各阶段密切相关,某一阶段出现错误,将会传导至下一阶段,还会在传导过程中将错误放大。由于开发者马虎大意、出现错误,造成损失的例子历史上很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将一些典型错误实例介绍给学生,引起学生对负责精神的重视;还可以安排时间让学生对设计内容进行自查和互查,以检验认真细心做事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测试和调试活动来培养认真做

事、细心做事的负责精神,因为如果没有认真做事、细心做事的负责精神,很难完成测试和调试工作任务。

此外,熟练地写作应用文档材料的能力、勇于创新和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都是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应具备的良好素质,这些都可以通过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活动加以培养。充分利用好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Roger S.Pressman.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M].梅宏,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郭宁.软件工程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 高禹,冯相忠.C语言课程设计与发展学生思维[J].高等理科教育,2006(5):77-79.

[4]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4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5.

[5] 陆惠恩.软件工程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9-80,128-138.

篇3

首次提出了“立体”教学法的概念,阐述了课程设计整合打包、实践活动开展与实践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进而提出“学生虚拟团队”的组织形式、虚拟角色、责任、载体活动和量化评价标准,这些都可以为其他工科专业提供一个参考示范。1.整合打包相关课程设计(“立体”项目教学法图示的x轴)由于一些专业课的工程特点,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使得在不管单独针对哪门课进行课程设计时,都会感到“内容孤独”或者“内容重复”的感觉,为此,笔者把一些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合并,让学生们能够把相关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特点“一气呵成”,有效地克服了在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时容易出现的内容重复性。例如,把“系统分析与设计”和“Web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了合并。2.分解实践内容(“立体”项目教学法图示的y轴)软件开发的完整过程主要包括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四个阶段。“We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一个模拟的实际应用开发来了解、熟悉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而“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的重点是软件开发过程的前两个阶段——分析、设计,因此在“We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时可以直接利用“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的结果,这样既保证了项目的连续性,又为“We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的编码、测试阶段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使学生可以更多更好地掌握些编程语法及实用技巧,积累编码经验,有效地避免了重复性工作。3.实践活动的开展(“立体”项目教学法图示的z轴)运用“学生虚拟团队”组织形式贯穿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升华理论教学,为目前所提出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驱动”等各种教学方法提供施展的平台,使之得以很好地发挥和实现。

二、“立体”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建立基于“学生虚拟团队”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过程,通过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虚拟团队”形式布置“大作业”,解决“课堂与实践、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具体实施如下:(1)针对“课程设计”进行改革,把课程设计的内容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布置完成,有效地解决课程设计学时不足和学生理解思考过程不足的难题,增加了学生理解和设计的时间。(2)根据人类对新知识学习通常采取“模仿、理解、创新”的规律,把软件企业实际应用的设计、制造、测试和管理模板带入到课堂与实践教学中来,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易于理解和模仿的知识载体,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模板化”。(3)为了让同学们体验团队合作的过程,锻炼他们个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冲突解决能力等,在专业课授课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按4~5人编制小组,每个人都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还要求每个小组必须每周召开一次小组周会,并进行每周周会记录以便监控各个小组活动情况。(4)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学生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在课程设计的尾声笔者将创建“团队发表会”和“作品分享会”。

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量化考核

针对学生虚拟团队在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表现,设计了10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任务难度、任务完成量、任务完成质量、任务完成状况、文档规范性、调查能力、小组周会出勤、参与积极性、团队协作意识、执行力。按学生在项目组中承担的任务量、完成质量、文档规范性、参与积极性、执行力等10个方面,由组长进行量化评价,该评价结果直接作为课程设计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些指标全部来源于企业调研,全部是企业对学生就业考核的指标之一。

四、结论

篇4

【关键词】课程设计;项目化教学法;全局规划

一、引言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在学过《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其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所学的数据库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设计数据库系统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法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该方法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学生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也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纠正,将导致学生在系统设计中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设计出的系统也存在不实用,不稳定等问题。

二、项目化实验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项目化实验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实验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化实验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开发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开发,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自觉运用已学的知识,有效探究和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提高专业技能,并体会探究的乐趣和协作的精神。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强调项目任务的真实性、教师指导的目标指引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践过程的探究性和合作性、评价的过程性和反思性等[1]。

项目化实验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学生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常见的问题

1.课程设计的题目选择不合理

由于课程设计的选题工作是在数据库课程设计开始时才进行,因此,有的同学把课程设计的题目设计得很大,然而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比较少,学生投入的精力也有限,所以导致学生做出的系统虎头蛇尾。

2.把程序编写工作放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首要位置

学生在做数据库课程设计之前,已经做过一些课程设计。比如在学习C、C++或Java之后,利用C、C++或Java所做的课程设计。那些课程设计内容是使用高级语言设计和编写小软件,在那些课程设计中,程序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那些课程设计是以熟练应用某高级语言为目的[2]。而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编写程序工作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相比较,重要程度降低了。因为数据库课程设计不是以熟练运用某高级语言为目的,而是以熟悉和运用数据库系统设计知识为目的。

但是学生往往认为程序编写工作重要,而认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无关紧要。当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后,有些学生不认真作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匆匆忙忙开始编写程序,这种行为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的不相符。

3.只重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缺乏整体和全局观念

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学生对系统没有全局规划[3],往往是把时间都花在需求分析和系统实现上,在最后阶段,由于时间仓促,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做系统测试,草草收场,这样开发出来的系统将会出现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系统开发各阶段,缺乏一个整体的统筹规划。

4.熟悉常用技术和工具

在《数据库原理》课程中,我们介绍了数据库设计的传统方法,例如:概念设计中ER图的画法,以及如何将ER图转化为逻辑模型等数据库的设计方法。由于现在数据库技术发展很快,在软件公司实际的数据库系统开发中,书上介绍的这些技术方法已经过时。有很多工具可以直接完成从数据库概念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设计和转化。如果我们还使用书上的方法,将会造成学生毕业后所学的内容已经过时的问题。

四、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1.选择恰当的课程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的选题工作可以在数据库原理课程开始讲授时布置下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思考成熟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将课程设计题目确定下来。然后学生一边学习数据库原理课程内容,一边着手收集课程设计所需的有关资料,做好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课程设计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规模和难度应该比较小。因为课程设计不同于毕业设计,加上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比较少,学生投入的精力也有限,所以要控制规模和难度[4]。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题目时,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如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等,或者选择学生很快就能熟悉的一些问题。

2.摆正程序编写工作在软件工程中的位置

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的,使学生清楚程序编写工作与其他软件开发工作的关系,让学生摆正编写程序工作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位置;告诉学生不能只重视编写程序工作而轻视其他工作;更不能不经过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阶段而直接开始程序编写工作。通过做数据库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摆正程序编写工作的位置。此外,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将一些典型错误实例介绍给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还可以安排时间让学生对设计内容进行自查和互查。

3.培养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

在数据库课程设计开始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订一个软件开发计划。对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个阶段,从可行性研究到需求分析,从总体设计到详细设计,从编码到测试,让学生站在整体和全局的角度,考虑和分配各阶段所用时间和各种资源。通过这个计划的制订,训练学生树立从整体出发来思考软件系统开发过程的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从全局的角度来合理规划软件开发的各项工作,熟悉软件开发的整体过程。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做的规划,对学生各阶段的工作进行审查,审查通过之后,再让学生做后面的工作。

4.熟悉常用技术和工具

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设计来熟悉数据库开发的一些常用技术和工具。例如,我们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就可以教学生怎样使用POWER DESIGNER来做数据库设计[5]。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数据库开发工作,就会经常用到这些工具。熟悉这些常用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且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各项文档材料的制作,可以为毕业后从事相关的软件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形式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巩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软件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且可以建立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巧,丁革建.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项目化实验教学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131-139.

[2]胡颖.关于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23-25.

[3]海波,朱小军.高校实践性课程多元学习环境设计[J].甘肃高师学报,2007(5):54-56.

[4]王艳红,章小莉,姜湘岗.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项目开发能力[J].计算机教育,2009(13):91-94.

[5]卫东,房芗浓.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2010(5):49-51.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教改基金项目(编号:gdjg(2010)

篇5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设计;计算机软件

作者简介:张艳(1976-),女,河南南阳人,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96-01

计算机是一门技术性、工程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也指出: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应该被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类,而绝大多数应该是工程型和应用型的。许多高校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纷纷开设实践类课程以满足信息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实践类课程无疑是摆在每位一线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应用软件课程设计”课程的建设为主要探讨对象,介绍了该课程的设置意义、教学方法和实施细则,希望能对计算机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以及学生的就业有所帮助。

一、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

在大学里,设置一门课程,不能只关注这门课程所含的内容,更要考虑本科教育培养学生基本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这些本质性的问题。计算机学科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形式化描述计算机化”,以抽象、理论、设计为其学科形态。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到学生毕业时应具备计算思维;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与实现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等四大基本能力。

“应用软件课程设计”课程面向大三的学生开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年本科教学中,是以前期的“数据结构”、“计算方法”、“离散数学”、“软件系统”(包括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以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课程为基础的一门软件开发技术综合应用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让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通过动手实践,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根据软件工程的原理选择难度适中的课题,完成网络环境下基于B/S架构的综合应用软件的系统设计与实现任务。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与实训,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软件的实际开发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工程应用相脱节、单门课程孤立地学习与缺乏正确运用学科体系的理念来指导学生实现综合技术全面应用的突出问题,以期有效地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

课程开设近10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科学设计、开发软件,合理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实战型的锻炼,不仅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地相互结合,而且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日后的择业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应用软件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

“应用软件课程设计”主要以曹渠江教授编写的《综合运用软件设计》一书为教材,辅助以课程网站和网络上的各类学习资源,要求学生利用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根据课程项目任务和功能完成课题的需求分析;制定课程项目详细的时间进度规范;利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多媒体技术等相关知识来进行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熟悉和掌握网络应用的开发环境,分析课题中技术难点并进行技术攻关;根据制定的时间进度计划和需求分析,进行网络环境下基于B/S架构的系统软件模块的编写、开发与整合;对整个项目所有模块进行代码集成测试、软件产品完善;最后提交课程设计个人报告、课程设计小组报告以及完整程序。整个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主要以机房实践为主,通过演示软件、答辩的形式公开、公平地评定成绩。

三、应用软件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法

1.本课程的实施原则

实践类课程不同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以实践为主,这就比较难控制进度和公正地评价学习成绩,因此笔者制定了如下实施原则:

由教师提供网上新闻管理系统、网上宠物商店、网上公文流转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网上用户投诉系统、在线同学录、企业仓库管理系统、班级相册管理系统、在线学籍管理系统、网上聊天室、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难度适中的十几个项目,对于每个项目都讲明设计要求和要求实现的基本功能;按照自愿原则,四到六个同学组成一个项目小组,推选出一位组长。对于没被组合的同学,由教师统一安排,每组配备一位有项目开发与项目管理经验的研究生为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上机辅导、课外答疑、技术咨询与指导;每组由组长填报所有成员的个人信息,以便师生之间紧密联系;每组组长代表小组全体成员与指导教师商定每周一次的辅导、提问与答疑的时间,并互通联络信息;教师每周安排两次上机,每次4个学时。最初的3周(12学时)进行理论授课,主要讲课程基本要求和安排以及软件工程、软件开发工具和方法的基本知识;设立课程公共电子邮箱,上传所有课程资料、进度安排和学生要提交的各个阶段的文档模板,每位学生必须根据给定的工作模板与课程要求,在不同时间节点完成个人与小组的初期、中期、末期三个时期的阶段报告和最终的课程设计报告;最后进行大组公开演示和答辩,全体指导教师根据答辩情况、提交的报告质量、平时上机表现与平时的检查情况集体打分,综合评定出每位学生的最终成绩。

2.本课程的教学安排

整个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按照16周的总体时间共分为以下5个阶段。

(1)课程设计第一阶段(3周):认真学习教材和阅读课题任务说明书,根据软件工程的理论和选定项目任务完成课题的需求分析;制定本课题的实施方案,完成个人角色任务分配等各类文档和开发规范;确定课题技术难点及其攻关措施;熟悉和掌握.NET的开发环境、后台数据库开发工具以及与课题相关的开发工具。在本阶段结束时,向指导教师提交课程设计个人及小组的初期报告。

(2)课程设计第二阶段(4周):根据制定的时间进度计划和需求分析,进行系统数据库的实现及应用软件的初步模块编写与开发。在本阶段结束时,向指导教师提交课程设计个人与小组的中期报告以及个人阶段性开发的程序源码。

(3)课程设计第三阶段(4周):本阶段是项目开发的实质性阶段,对整个项目所有模块进行开发并进行代码集成测试、完善整个软件产品。在本阶段结束时,向指导教师提交课程设计末期的个人和小组的报告。

(4)课程设计第四阶段(3周):完成全部代码的开发工作,检查并汇总本课题小组成果,课题小组完成项目开发总结报告,个人完成各自的课程设计个人报告。在本阶段结束时,向指导教师提交课程设计个人与小组的报告以及小组的完整的、可供运行的代码文档。

(5)最后是课程设计综合评价阶段(2周):对本课题设计项目综合评价,最后进行大组公开演示和答辩,检查程序运行效果;全体指导教师根据答辩情况、提交的报告质量与平时的上机情况集体打分,综合评定出每位学生的最终成绩,力求公平、公正。

另外,在课程结束后会召开师生座谈会,集中讲评、总结课程的教学、学习情况,征求学生对课程和教学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同时给学生指出专业学习的努力方向,学生给教师提出今后课程需改进的地方,使教与学相互促进从而不断完善该课程。

四、结论

“应用软件课程设计”在上海理工大学已经开设10年,是上海理工大学精品课程与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它很好地体现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原理性,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软件开发和团队协作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起到了关键作用。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手段,积累了大量经验,该课程多次受到学生的好评,很多已就业的学生反馈的信息表明:该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从学校到职场的衔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6

1.1系统流程分析

首先我们对该平台系统从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为了实现CSCL思想的要求,系统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课程设计平台的交互性要求,在充分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后,我们进行业务流程分析,将整个流程分为任务要求下达、申请阶段、中期检查阶段、终期审核阶段、答疑、评分等业务阶段,各个阶段有先后顺序要求,每个阶段中都考虑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互动,并做相关信息存贮,保存各阶段过程信息,以备评分。

1.2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主要有四张基本表即教师表、项目表、学生表和课程表,各数据表的主要属性及表之间的关系见图1所示。

1.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任务要求模块:本功能模块针对老师以及学生开放,老师通过这个功能模块可以添加所属的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这个模块可以查询老师所的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

(2)项目申请模块:本功能模块针对学生和老师开放,学生通过此功能模块提交项目的申请,老师查看后,批准通不通过,学生可以登录平台后查询审核结果。

(3)中期检查模块:本功能模块针对学生和老师开放,学生通过此功能模块提交项目的中期检查论文,老师查看后,批准中审是否通过,学生可以登录平台查看中审结果。

(4)终期检查模块:本功能模块针对学生和老师开放,学生通过此功能模块提交项目的终期检查论文,老师查看后,批准终审是否通过,学生可以登陆平台查看终审结果。

(5)答疑模块:本功能模块针对学生和老师开放,学生提交问题,老师登陆后查看并回复,答疑基数改变。(6)评分模块:本功能模块针对学生和老师开放,老师进入界面可以看到学生的终期论文并结合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表现情况打分,学生登录后可以查看自己分数。

3系统开发环境

以Delphi7作为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利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平台实现数据的存储管理,服务器使用MicrosoftWindowsXP操作系统。

2系统实施

本课程设计平台系统主要有: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看、选择任务、提交项目申请、教师审核、学生查询、提交中期资料、教师审核、学生查询、学生发出疑问、查询答疑记录、教师答疑、教师查询项目信息、教师查询答疑记录以及教师评分18大主要功能并且分支于六大子系统。

3结语

篇7

一、分层次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是由多门课程即“课程群”和很多教师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可分四个层次[1]:基本程序设计能力、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以及多层分布式系统开发能力。这个四个层次有一定的逻辑先后关系、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狠抓学生这四个层次程序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

二、基本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基本程序设计能力是程序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也是后续许多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由大学一年级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来完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表现为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提供的数据类型、运算符、语句和函数和过程独立地编写解决简单问题的程序,在一定的程序设计集成环境下独立地上机调试程序,掌握最基本的程序测试和调试的方法。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基本程序设计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从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教材的选用,到任课教师的安排,都必须进行周密的考虑。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谭浩强编写的《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程序设计课程的启蒙教育,是比较好的选择;教学人员安排,要求至少具有三年教学工作经验、工作责任感强的老师担任此课程的教学。

三、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完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后,只掌握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能编写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程序(代码通常不超过20行)。对于复杂一点的问题,还不能运行模块化技术分解一个程序的功能进行设计程序。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主要由《C语言课程设计》完成,由《C语言程序设计》教师担任,更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在《C语言课程设计》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对程序要解决的复杂问题按功能进行分解成一个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子功能,用C语言函数分别实现各个子功能,并使每个函数包含程序代码长度符合学生容易理解的代码长度。

案例教学法是快速培养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任课教师精心准备几个典型的案例[3],并对这些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让学生运行程序和阅读程序代码,分析程序中各函数的功能和算法,分析各函数间的调用关系,使学生对程序的一般组成和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模仿一个类似的实例,编制一个程序实践,使学生逐步适应和学会运用抽象思维方式,学会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编写出有一定规模、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程序的能力,从而掌握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教师要对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做进一步加强、提高。

四、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非常广泛,信息管理系统实际上就是数据库应用系统,因此,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单机环境)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数据库原理》、可视化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如VB)等课程设计完成。

在实践教学中,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保证这种能力的训练。一是教师讲解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如VB、Delphi)课程时,一定要仔细分析一个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如“图书管理系统”,“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等。这种生动实用的案例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一般规律。二是通过随后开设的《数据库课程设计》、《VB课程设计》、《Delphi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自己用学到的知识,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实例。这种反复的训练,使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

五、多层分布式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

随着Internet/Intranet网络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应用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的变化,用户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多层分布式应用系统开发模式成为系统开发的主流,掌握多层分布式系统开发的基本过程、思想,也成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这种体系结构的软件设计,要考虑两个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业务逻辑层(也叫应用服务器)设计,是程序设计的一个重点难点。另一个是网络环境下,软件系统部署和运行在多台计算机上,需要相互协调地工作,必须考虑网络通信协议的使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怎样建立连接,以及怎样实现数据的交流等因素。

这个层次通常在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培养和计算机网络课程开设后进行。多层分布式系统开发编程技术训练,可以在第三个层次培养案例基础上进行,只需将系统的单机环境改为网络环境,教师学生都只要把精力重点放“多层、分布式”技术上,既节约了时间,而且效果好。

六、加强实践环节要求和管理

计算机课程光是“听老师讲”和“自己看书”是绝对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实践环节的要求和管理。“理论+实验+设计”教学模式,表明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但还得管理好实践环节。对于课程的实验环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落实管理。

一是抓好常规实验。教师必须认真对待上机实验课,要像理论课教学那样,每次都要明确指明实验的目的、要求,对上机实验内容要精心安排,对学生上机实验要严格监督。

二是抓好课程设计,即综合实训。为了快速、有效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通常由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分析几个代表行的案例,然后由教师布置一些事先想好的课程设计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每一个小组要挑选一到两个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正副组长,让他们对本组项目全权负责,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积极作用,既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压力,又有利于课程设计质量的保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课程设计落实得好,将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得到迅速成长,教学效果也显著。

为了保证学生认真对待实践环节,防止学生复制或不做,比较好的办法是要求每个学生提交实践作业,并进行批阅,批阅的成绩,参与课程结束的期末成绩评定,实践表明,这种办法效果非常好。

三是组织各种程序设计比赛,鼓励学生自己积极编写程序代码,对于程序代码编写多又好多学生,给予表扬和适当的物资奖励,提倡在大学毕业前,编写10万行代码。试想一个在校大学生,如果编写了近10万行的代码,程序设计能力一定达到较高水平。

七、将科研项目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教师要积极参加科研活动,通过科研项目活动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在进行科研过程中,可以将优秀好学的学生吸收进来,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开发。将科研与学生程序设计设计能力培养两者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教师的实际项目开发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

篇8

【关键词】电工实训;实训室建设;课程设计

1.引言

高职教育向来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电工实践教学是电工学教学的中心环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对于电工实践教学的展开,实训教育模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当下,高职院校电工实训模式运转效果并不理想,电工实训室建设与电工课程设计的关系处理欠佳。因此,在素质教育深入化发展前提下讨论两者关系并加以正确处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

2.电工实训方式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院校电工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四种:(1)校内实训,它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从某种角度来说,校内实训是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基础的电工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2)校企合作的订单班,它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早日进入电工类企业工作状态,这种方法较为新颖,但因为理念未形成一致,这种方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3)把学生带到企业去见习,这是高职院校实施电工实践教学环节最省成本、最一般的方式。但由于管理局限,学生在企业的见习往往会流于形式。(4)毕业前的顶岗实训,如今它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学生的提前就业,而这些岗位与电工专业关系并不是非常密切,因而,电工实训效果并不理想。总的来说,对比而言,四种方式中以校内实训方式最为基础、最为重要。

透过现状分析,不难发现,要实现高职院校电工实训教学“瓶颈”的突破,需要进行高效化和专业化的电工实训室建设,而这与电工课程的合理设计又是息息相关的。换言之,要实现高职院校电工实训教学“瓶颈”的突破,要使电工实训教学高效化,关键是要在合理电工课程设计的前提上建设高效化和专业化的电工实训室。

3.电工实训课程设计原则

高职院校电工实训课程的设计是电工实训室建设实现高效化和专业化的重要前提。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实践教学原则应该渗入到全部的教学活动中。因此,高职院校电工实训课程的设计必须注重实践性与现实性。因而,高职院校设计电工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各种技能训练为主的主动性“实训”,而不是“实验”,同时也要求学生明确工作目标情况下的独立自主的实际操作,更重要的是电工课程的设计应当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重视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从而真正实现教学合一,进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的电工实训教学理念。

另一方面,电工实训课程的设计还应坚持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原则。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不仅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同时也是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技术教育。因此,要使电工实训室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先进性与技术适用性得到充分体现,设计高技术含量的贴近现实生活的电工实训课程是极其关键的。

与此同时,电工实训课程设计也需要注重职业性原则。因为对于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而言,较为关键的一点是要按照“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思路去设计电工实训课程,所以学校在电工实训建设上才能有依据地去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生产设备与设施和工作规则与要求,从而将电工实训室建设成“教学工场”进而强调出实训“教学功能”。

4.合理的电工课程设计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电工实训室建设要实现高效化和专业化,关键在于合理有效且切合实际的电工实训课程的设计,并且遵循上述原则。换句话说,高职院校电工实训室建设要实现高效化和专业化,主要还是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与电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因为对于学校教学环节而言,核心在于电工课程设计。只有以此为根本依据,高职院校才能从根本上满足电工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电工实训教学模式困境进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的问题。

不言而喻,电工实训室是高职院校从事电工实践教学、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职业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等有机统一的重要的较为实际的支撑平台,也是高职院校在教育上实现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型高职人才目标极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电工实训室建设的主要目标在于要实现电工教学、电工培训、电工科技开发和电工生产四位一体的功能。

透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工实训室的建设应当紧密围绕切合实际的电工实训教学方针,以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院校应用型的电工实践教学体系及电工实训课程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进而以技术化、专业化为基本组织架构,融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与鉴定、创新与技术开发为一体进行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在电工实训室实际建设中,既要有为培养学生基本电工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基本技能训练类实训室,又有为培养学生的电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的职业能力训练类实训室,也有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创新类实训室。

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的电工实训室建设中,用于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电工实训室与用于实践教学的电工实训室应该是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无论是在电工实训室建设上,还是电工课程设计上,都要把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是因为高职教育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电工方面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5.结束语

高职院校电工实训室建设要实现高效化和专业化,主要或者说关键的一点还是取决于合理且切合实际的电工实训课程的设计。因此,我们采用“一体两翼”式的电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以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同时我们采用“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各个电工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配置,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电工实践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篇9

    各企、事业单位内部运行着多个应用信息系统,而应用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决定系统运维人员的水平。例如统计核心业务系统信息安全保护等级为二级,因此要求运维人员技能不低于二级等级保护的技能水平。要求核心业务系统运维人员责任心强,熟悉常用的操作系统和系统软件,掌握关系数据库常规使用方法和日常数据库管理的基本SQL操作命令,熟悉统计核心业务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具有网络及硬件设施日常维护能力。从上述计算中心主要的日常运维工作可以看出,计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应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项目建设、技术方案论证、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分析、技术架构、系统部署、系统测试、系统运行维护方案制定、系统的定级测评等软件开发和运维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目标、工作任务、主流开发技术等;具有较强的组织、协作、协调沟通能力。由此可见,在企、事业单位的计算中心、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或相关部门,要求任职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技能和经验,计算机中心的专业人员在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中占主导地位。

    二、教学体系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1.适应社会需求,完善教学体系。根据学校的特点,明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教学质量控制过程,以达到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论文根据实际工作中应用技能的需求,将专业课程分群组、能力培养分方向,优化课程体系。①知识体系模块化。应用型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程序设计课程群、计算机硬件课程群、操作系统课程群、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群、网络技术模块、软件工程与开发技术等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应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英语能力;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建设《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以C/C++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线,以《Java语言程序开发》和《.Net程序开发》为两个选修方向;计算机硬件技术模块以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组成原理为核心,以嵌入式程序设计与开发为方向;操作系统课程群重点讲解《操作系统原理》,并以《Linux/Unix操作系统》为选修方向;数据库应用技术模块以《数据库原理》为主体,以提升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管理与应用能力为具体实践训练目标;网络技术模块以网络原理为中心,实践操作内容以华为网络体系和思科网络体系为方向;软件工程与开发技术模块以软件工程为核心,以开发某一领域的应用系统软件为目的。②实践技能规范化。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理论知识讲的多,而实践训练较少,以上课程群除课程包含的实验/上机之外,至少都应单独设置一门相关的实践环节课程。目前,独立设置实践环节课程如下:专业基础模块有2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程序设计课程群有两门课程实习,即2周的《C/C++课程设计》、3周的《软件设计实习》;计算机硬件课程群有1周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群有1周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群有1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并有《软件设计实习》与之相结合;网络技术模块和软件工程与开发技术模块均采用3周、校外、校企合作形式的实习。

    2.教育教学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专业化的技能培养,严格质量控制过程管理,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下面以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①以应用能力培养为课程教学目标。《数据库原理》课程以当前主流数据库技术和应用为背景,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核心、以数据模型为线索,重点讲授关系数据库的理论与应用技能。数据库应用技术是软件开发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设计一个数据库容易,设计一个好的数据库难。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步骤和常用方法,能熟练地运用数据库SQL语言进行数据操纵,具有开发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并有效地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维护。②理论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际需求。数据库技术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技术。《数据库原理》课程必须注意分析实际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运维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如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监控工作,主要包括:定期检查数据库集群运行状态、数据库对象的空间扩展情况、数据增长情况、数据库当日备份完成情况、所有实例的状态、正常登陆到所有数据库的例程,记录数据库的cpu使用、I/O、buffer命中率等。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很难见到,但实际工作中却极为常见,因此必须做必要的讲解。③重视设计规范,案例教学,强化实践能力。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既有数据库结构设计,又有应用系统程序设计,一个好的数据库结构是应用系统的基础。为了强化学生设计、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增加了《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课。课程以实际应用系统需求为案例,运用常用的CASE工具(如PowerDe-signer),从系统需求分析的数据流图、业务流图、数据字典的绘制,到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严格按照给定的数据库设计规范进行数据库设计,并撰写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文档。同时以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进行系统功能开发,实现一个实用的应用系统。④注重课程间的衔接,提倡校企合作。数据库类课程由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中的数据库设计、开发人员讲授。在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数据库技术与程序设计相结合,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重要性,能更深入地理解数据库设计理论、方法和经验,同时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也进一步提升,这门课程是保证学生在校四年程序设计不断线的重要环节。

篇10

【关键词】工程认证背景;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平台

一、国内工程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发展概述

在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性、创造性较强的教学工作,需要在传统工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打造符合新工科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国内各大高校学者在工程认证背景下提出了若干工程教育认证与教育教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学者从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定位分析,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创造、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建设基于云的实验教学平台,培养"新工科"学生的核心能力[1]。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学者结合新工科教育理念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湖南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学者提出了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框架,该框架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资源库、教学团队、角色课堂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全方面提高学生的项目开发实践能力。肇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学者提出针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2]。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者提出了民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负责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走入社会的竞争力。

二、工程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体系构建

结合我院特色,在软件工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研究与建设符合新工科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我院软件工程专业设置了大量的实践课程,2018级、2019级、2020级软件工程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课程分为51学分、54学分、52.5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1.76%、33.53%、26.38%。在工程认证背景下,专业课程的设置了大量的上机、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等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环节。现阶段专业教师在进行实践课程授课的过程中仍然采用QQ发放作业、收取作业,亟需建立一个满足日常授课、配套的学生练习和成绩考核以及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现阶段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上机、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4个教学环节。

2.1上机课程

上机课程占比为1/4~1/2课时,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而开设,其主要内容强调演示证明某个一个算法、设计某一个模块的实验结果。涉及的课程主要为专业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页制作、软件工程导论、可视化建模与UML、JavaWeb编程等课程。覆盖的工程认证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3设计解决方案、5使用现代工具等[3]。

2.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在理论课结束后,新开设的实践课程,能够将对应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的练习而进行课程设计,是实践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设计强调对课程知识点综合应用,实践案例来自企业真实的项目或者国内知名竞赛的题目。涉及的课程有:网页设计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Java语言课程设计、JavaWeb课程设计、Web前端开发课程设计等。覆盖的工程认证毕业要求3设计解决方案、5使用现代工具、6工程与社会等。

2.3项目实训

项目实训主要开设在第7学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完成软件工程的项目实训。让学生参与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实训、测试、维护等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培养学的团队协作、职业规划、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能力。软件工程专业现阶段的专业方向课程分为web方向课程和移动端开发方向课程,web方向的课程项目实训涉及课程为Java架构课程设计和Java微服务架构课程设计,题目选取了校企合作的企业级应用项目的部分功能,综合了专业基础课网页设计、Java、JavaWeb编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Web前端开发技术等多门课程。移动端方向设置的Android高级编程课程设计和微信程序开发课程设计综合了H5移动应用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页设计、移动后端开发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其覆盖的工程认证指标点除了课程设计的要求以为,还覆盖了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9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10沟通等。

2.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题目从企业中的实践项目中进行选取,采用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编写、毕业设计项目演示、项目答辩等过程。最后系部邀请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推选优秀毕业设计,举办毕业设计展等活动。其课程所覆盖工程认证毕业设计要求的指标点除了上机、课设、项目实训的等课程的指标点以外,还加入了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和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

三、工程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实践平台建设

我院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学习能力”为建设目标,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动手实践能力。该实践教学平台承担上机、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多个功能,并体现“工程认证”背景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实践课资源共享系统、实践课在线培训系统、实践课在线练习系统、学生能力分析系统等4个部分。

3.1实践课资源共享系统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各类资源共享系统,对教师、学生开放。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周历、教案、演示文稿PPT、、参考资料、课程录音录像等有助于教学提升的资源。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平台首页、学习资源、翻转课堂和我的审核等模块。在平台首页、学习资源区均能看到课程的相关资源信息,同时支持同学们对某些重难点知识点按照自己的理解录制讲义视频等,通过教师审核后到平台,供其他同学学习。

3.2实践课在线培训系统

实践课在线培训系统与资源共享子系统搭配,通过学生学习的路径设置相应的算法进行评分设置、学分排名等。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资源信息、完成作业、参与点赞和信息等行为,实时查看班级的排名信息,该分数可以作为教师过程性考核的依据。

3.3实践课在线练习系统

实践课在线练习系统与培训系统搭配,可根据课程内容或知识点进行考试练习。涵盖出题、组卷、考试、导入考生信息、监考、自动评卷/人工评卷等完整流程。可任意指定参与考试班级,指定考试试卷,规定每场考试时间。并可以限定每名考生的重考次数。

3.4学生能力分析系统

学生能力分析系统与在线培训系统搭配,提供督学监控功能,能正确反馈学生的进度、时间,监控每个学员、每门课程的进度等信息。与在线练习系统搭配,为整个班级、每个学生、每次考试进行分析,分析学员的错题情况,对症下药。

四、工程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平台的应用效果

该平台应用于软件工程17级、18级、19级等Java语言程序设计1、Java高级编程、JavaWeb开发等3门课程的上机、课程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数据,同时对系统的进一步优化也提供了数据支撑。

4.1教师端和学生端翻转课堂模块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课上课下的讲解案例,教师可以将某一门课程的学习资源包括PPT和视频上传到功能区。同时在该模块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该知识点进行重新讲解,通过教师审核通过后该视频资源,使得教学变成双向过程,师生互动更加流畅。同时也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更改为学生讲-学生听的翻转课堂模式。

4.2积分模块设计

积分模块主要为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嘉奖,也能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同时为教师课程打分提供一定的参考。积分系统包含了积分获取、学习排行两个功能。积分获取提供两种获取方式,通过学吧论坛点赞互动以及每日签到。学习排行则提供了班级、年级排行等信息。在学生端首页提供了所在班级的学生排行信息,在教师端提供了所教授班级学生的排行信息。

4.3学生练习-测试模块老师可以申请考试教室,等待管理员进行审批,可以查看自己的申请状态,用来查询是否通过审核。申请教室时支持考试试卷上传,学生考试完毕后,将试卷上传到服务器,老师能够查看并批改上传的试卷。本模块支持多个参数查询、成绩报告生成、历史试卷回阅等功能。

4.4学生实践课程练习分析模块

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不断提升,以往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为学生能力的评估方式,缺乏中间过程有条理、有证据的分析支撑。无法准确获知学生在哪个阶段出现问题,也难以从源头解决。采用学生能力全过程的分析手段,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并调整,高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上机练习的选择题为例,将错误的选项进行统计形成分析报告,可以帮助教师分析集中的错误知识点,便于教师有目的讲解错误习题。

五、结束语

针对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对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为突破点,针对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动手能力不足、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等问题,践行“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培养模式,助力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构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平台,一方面满足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的日常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完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加深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为其他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提供较好的借鉴和参考模式。

参考文献

[1]熊念,周珊,刘小丽,陆尧胜.基于云计算的跨校区计算机通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0,18(03):114-117.

[2]廖卓凡,王静,熊兵.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J].计算机时代,2021,{4}(05):81-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