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地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退耕还林地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条例》
一、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9%,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174.3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9%和18.2%,并以年均1.04万平方公里和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我国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1998年特大洪水、2000年春遭受的严重旱灾、2002年3月影响严重的沙尘暴天气,给人民敲响了警钟。人们认识到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林地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和空气,为人类提供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林地也是众多动植物生存的场所与领地,在保护物种与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民以食为天”,在生存压力与粮食危机下,长期以来,山区尤其西部落后地区的人民开垦陡坡地种粮、毁林开垦情况严重,这些举措虽不得已,却是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粮食还有结余,具备了屏弃毁林垦地这种以牺牲生态换取口粮之做法的条件,同时在自然灾害的警示下,生态安全被提上日程。因此,在1998年洪灾后,国务院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1999年8月,发出了《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大力植树造林。与之相呼应,1999年10月退耕还林工程率先在四川、陕西、甘肃开展;2000年3月,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在17个省(区、市)正式启动;2002年在全国215个省(区、市)全面铺开。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进展顺利。据统计,1999年以来,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工程任务2.27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8亿亩,宜林荒山造林1.19亿亩。国家累计投入495.8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等基建投资118.2亿元,补助退耕农户生活费39.2亿元、补助农民粮食折合资金338.4亿元(粮食483.4亿斤)。据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退耕还林质量核查结果,2002年退耕还林的面积核实率为95.8%,造林质量合格率为89.6%。2004年全国安排退耕还林6000万亩。
同时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首先“绿了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2个多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其次“富了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工程实施使9700多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生活费补助40元、粮食补助494斤,林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各地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提高了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另外还“育了人”,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工程实施,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遏制生态灾难、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人民对美化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参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退耕还林开展5年来,总体上进展顺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退耕还林目的认识不足,规划和计划不当,盲目扩大试点范围,增加了财政压力与实施难度。退耕还林主要是针对西部的生态改造,国家对退耕者补助粮食、现金、种苗费等,通过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来达到使其还林的目的,是“以粮食(金钱)换生态”,也是对人民既得利益的补偿。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未真正理解退耕还林的生态意义,而是把它理解为国家扶贫措施,当之为“唐僧肉”,扩大范围,利益均沾,争夺退耕还林指标。例如,甘肃“先斩后奏”,村干部在计划任务未下达时,就动员村民大面积停耕掘洞以植林,然后层层以“既成事实”为由,要求上级政府“开口子”,以拿到更多的指标。但是国家计划任务仅能消化已造林面积的19.5%,尚有185.74万亩无法兑现补助粮款,同时已整耕地既不能造林,又影响耕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这样导致工程面积越来越大,无法突出重点,财力难以支持。既要保证政令的权威,考虑政策的连续性,避免一刀切,又要体恤黎民的疾苦,工程实施处于两难。
(2)对退耕还林政策把握不准,造林质量不高,原因有二,首先,生态条件恶劣,种苗量不足或质不优,加之“有人栽,无人管”,林粮间作,管护粗放,致使林木成活率不高;其次,在部分退耕地区,人民追求短期可得经济利益,还林时经济林、生态林比例不合理,经济林比例偏高,难以实现生态目标。
(3)有关配套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如基层管理不规范,补助兑现环节出现了违法违纪现象。补助粮以次充好,质量不合格;退耕还林资金管理不严,存在弄虚作假、虚报“造林实绩”冒领补助金现象,发生截留、挪用、挤占、套取和贪污行为,影响了工程建设。
(4)相关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新的法律规范,地方政府对一些政策的具体操作要根据本地情况立法,国家不能“一刀切”。例如按国家现行的政策对还经济林补助粮款5年,生态林8年,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5年内经济林无法产生经济效益,8年内生态林也无法见到生态效益,这个经济补偿标准就偏低。群众认为政策中补助年限短,贷款难,担心国家一旦停止补助,生活就难以为继。这不仅会挫伤农牧民退耕还林(草)积极性,而且直接影响整个西部的退耕还林战略的实施。因此在国家宏观与地方中观、微观层次上都需要针对具体实际进一步完善、改进有关法规,依法推进退耕还林进程。
(5)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关系,不注重发展后续产业,解决长远生计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若不能统筹考虑和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实际问题,只重眼前的补助,要想“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则是一句空话。因此要保障成果,必须“以人为本”,将农民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将生态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三、加强法律手段,推进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法律是国家林业政策与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将退耕还林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决策措施落到实处。
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已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多达数十部。国务院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2002年12月6日通过的《退耕还林条例》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某项工程而进行的立法;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工程建设、检查验收、资金管理、补助兑现等方面的办法、规章和标准;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等,如四川省就制定了有关退耕还林资金管理审计、粮食供应、林权证发放以及贯彻国务院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地方法规等,云南省规定,除退耕地免征农业税外,种植的农林产品还免交农业特产税1—3年,丧失基本生活条件的农户,享受异地搬迁安置补助费。这些政策法规有力地指导、推进了工程的规范有序运行。
另外,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中均有退耕还林、林地保护、林业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法律具有的强制规范性、连续稳定性等,使它在保障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保护和管理林业资源、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维护所有者及使用者权益方面有着引导、制约、促进的作用,因此,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梳理现有法规,使之相互补充、配合协调;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法律、严格执法,把国家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推动工程的开展。
(1)普法。知法懂法是守法的前提,要宣传普及《退耕还林条例》、《森林法》等法规,加强全社会的林业法制教育,让干部群众真正懂得退耕还林的最根本目的是要恢复生态的多样性和综合平衡,这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引导人民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为退耕还林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使之弄清各自的权利义务,更好地依法行政、执法守法护法。
(2)依法编制规划计划。科学合理合法的规划和计划是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取得应有成效的基础。《退耕还林条例》第5条规定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并设专章对规划的机构职责、范围、内容、程序、期限以及计划、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明确规定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主管全国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退耕规划、计划、年度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的编制,种苗培育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种苗质量的检验和监督,退耕还林项目的检查验收等。相应的国家林业局每年进行《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编制、报批工作,2004年5月26日又出台了《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要本着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安排退耕还林任务,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对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状况脆弱的区域优先安排,加大治理力度,而不是将退耕还林政策简单地看成扶贫措施,全面铺开,任务平均分配,导致该退的退不下来,不该退的也安排。作为工程实施的主管部门,林业部要进一步遵循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的原则,依法做好退耕还林规划工作;基层单位必须从气候、地理及经济等实际条件出发,并与环保、水土保持、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经济发展规
(3)依法育林,保障质量。针对造林质量不高的状况,应落实法律,搞好种苗供应,落实管护责任,严格验收。《退耕还林条例》第三章“造林、管护与检查验收”对种苗来源与供应方式做了规定,同时应加强已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种苗管理办法》、《种子法》、《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执法力度,规范种苗生产供应行为,保障种苗供应的质量。在还林中还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退耕土地还林营造的生态林面积,以县为单位核算,不得低于退耕土地还林面积的80%。”(《条例》第23条)。应严格退耕还林合同的签定,通过对还林范围、面积、成活率、管护责任、作业方式、违约责任的约定,督促退耕者履行管护义务。林业局营造林质量稽查办公室要继续实行行政、技术负责制,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度的规定》,对质量事故实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查处质量案件。并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规范检查验收程序、内容、标准和方法,建立县级自查、省级复查、国家级核查三级检查验收制度,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重建设轻保护是生态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因此林木保护是退耕还林的重要方面。要将保护已有植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放在优先的位置上,确保退下—片,管理一片,见效一片。《退耕还林条例》、《森林法》、《刑法》都强调对林业资源的保护,禁止复耕、毁林开垦、滥采乱挖等破坏植被行为,实行限额采伐制度,实施林地用途管制等,这些于退耕还林生态目标的实现,是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要严格执行。
(4)依法落实激励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林农是林业资源最直接的经营管理者,保护其合法权益关系到他们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也直接关系到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国家为确保退耕还林生态目的的实现,依法规定了一系列政策,《条例》“资金和粮食补助”、“其他保障措施”两章中对退耕还林户的激励措施主要有:粮食、现金补助,农业税减免,林权保障等。“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第35条),解决了口粮问题;“退耕还林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其中退耕还林(草)所取得的农业特产收入,依照国家规定免征农业特产税。”(第49条);“国家保护退耕还林者享有退耕土地上的林木(草)所有权”(47条),保障承包经营政策的连续性、长期性。对于这些激励措施,要严格落实,以免挫伤还林积极性。
《条例》规定“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不得回购退耕还林补助粮食”,“退耕还林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和克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和粮食。”并针对此情形在“第五十七条”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国家林业局2002年6月制定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以进一步加强林业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2004年4月13日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对完善粮食补助做了进一步规定,要求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兑现补助政策,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严格规范工程资金的使用拨付程序与补助粮发放程序,加强执法监督与公众参与,为工程实施提供保障。
地方政府应落实并细化《条例》的规定,针对
农业税减免、林权证发放等制定当地的实施细则,遵循“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及时发放林权证以确认、保障林农的承包经营权。退耕还林后其承包经营权期限可以延长到70年,只要权属明确、不改变林地用途和性质,其林木和林地使用权都可以流转,依法继承、转让、抵押、担保、入股等。在不破坏整体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退耕者经批准可以依法对其所有的林木进行采伐。政府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规措施来切实保障农民权利,引导农民自愿退耕。
(5)完善立法,健全配套政策。退耕还林工程史无前例,针对过程中已有的和新出现的问题,国家应不断完善和制定有关配套办法及规定,以立法的形式规范退耕还林的操作及优惠举措,保证政策的稳定性,给林农定心丸。不同省区内、不同生态环境下,退耕还林(草)政策如延长粮款补助数量、年限和林权证年限等,应有所不同,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目前国家已出台了《退耕还林条例》等法规,但还需要一系列操作性强的部门规章、办法,还要充实、制定荒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理、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林业基金征收使用、工程质量监管等法规和规章,并应根据新情况对现有法律法规中经济补助、林种配置、退耕还林与综合开发等内容进行修订。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根据《退耕还林条例》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退耕还林还草的管理办法、标准等,形成以《退耕还林条例》为核心的退耕还林法规体系,使工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于退耕还林5—8年以后人民生活、地方经济、资源利用方面的政策、法规及技术规程,从现在起就要着手研究,早做准备。
(6)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协调观,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之路。《条例》第四条规定“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退耕还林应当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这一指导思想,在退耕还林整个过程以及立法中必须遵循。
退耕还林是西部及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能否处理好二者关系是保障工程长效成果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协调观,把环境、经济、人口、社会作为整体,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林、退耕与增收、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依法落实补助政策,保障近期收益;树立科学发展观,从长远规划,规范西部掠夺式开采方式,改变粗放型资源消耗模式,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绿色经济,调整
篇2
关键词:搞好 ;退耕还林工程;四关
中图分类号:s721 文献标识码:a
民和县是青海省实施退耕还林重点县之一。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试点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地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4a来,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1166,67hm2,其中:退耕地14666.67 hm2、周边荒山2650 hm2,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1 把好作业设计的编制关
1.1 外业调查确定工程实施的地点、规模、内容
以村为林班,利用1:5万的地形图结合gps准确勾绘小班位置及面积测算,做到面积实定位准;以小班为基本调查单位,进行全面调查规划。
1.2 征求乡镇、村、社、退耕户意见
将确定的适宜退耕还林工程的地点、规模、树种及数量等广泛征求乡镇、村、社、退耕户意见,最终确定工程实施的地点、规模、内容。
2 严把种苗检验、栽植、抚育管理、管护、病虫鼠害防止关
2.1 种苗规格
所用的苗木均为顶芽饱满、无病虫害一、二级苗。苗木分级标准严格按国标gb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地标db63/f236—1995《青海省农业地方标准》、青林种字[2003]71号《青海省主要造林树种苗木标准》(试行)来执行。
2.2 栽植
栽植时间为4月中旬,对运到造林地的苗木进行临时假植,防止苗木在太阳暴晒下引起脱水死亡,栽植时必须达到“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求。
2.3 抚育管理及管护
针对以往某些乡镇对造林地疏于管理,从而导致造林地遭牲畜践踏较严重,杂草丛生,病虫害发生等现象,在工程建设中,将抚育管理措施的完善和落实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
2.4 加强林地的管理,采取“三、二、一”的抚育措施
2.5 做好病虫鼠害防治工作
搞好病虫鼠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专门测报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除早、除小、除了”,保证幼林的正常生长。组织捕鼠专业队,适时进行人工捕捉,把鼠兔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2.6 落实相关责任
按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个体承包者和林权所有单位,要指定专门管护人员常年巡护。 建立健全各项管护制度,对管护不到位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管护人员的责任。
3 把好工程管理关
3.1 组织管理
由退耕还林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和协调这项工作,指导督促作业设计的编制和工程的实施,明确责任,各负其责。财政部门负责制定工程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负责工程建设过程的资金监管,审核工程财务决算。林业部门负责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工程设计、申报、实施、验收。工程实施前,要从县林业局抽调技术人员组成规划设计组,分赴各乡镇进行规划设计。各乡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要高度重视,密切协作,积极配合规划设计人员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周密细致的调查、测算,提出科学合理、质量较高、且有较强操作性的作业设计,将退耕还林建设工程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地块、落实到农户,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畜牧部门协助林业等部门贯彻落实好《禁牧令》,并积极引导和扶持舍饲圈养业。审计部门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工作。
各成员单位在县退耕还林(草)工程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切实得到巩固,退耕还林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3.2 工程管理
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各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建立健全项目领导责任制,项目管理责任制,要按照批复的工程作业设计组织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和调整建设地点、内容、规模、标准。根据造林要求,栽植前必须进行整地,未整地的造林地一律不允须造林,不供给种苗,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明确质量责任人,配备专职人员,做好工程质量检查记录,施工进度等,严把施工质量关,把工程建设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3.3 资金管理
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管理,严格实行专人管理、转账核算
封闭运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工程建设资金用途,不得滞留、截留、挤占、挪用建设资金;不得以虚列工程内容、虚报质量、等方式套取项目资金。相关部门要及时拨付项目建设资金,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
3.4 档案管理
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要加强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指定专人负责资料档案管理。工程建设的项目文件、批复文件、实施方案、作业设计、招投标文件、各类合同、项目建设阶段性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财务决算报告、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统计数据、图片照片和录像资要及时分类归档保存,做到资料完整,归档规范。
4 把好工程保障措施关
4.1 法律保障
认真宣传《森林法》、《民和县南大山管护办法》、《禁牧令》、《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造林绿化管护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公众的法制观念,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抵制和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对有损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认真查处。
4.2 管护保障
篇3
关键词 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措施;陕西凤县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81-01
自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凤县开展大规模高标准退耕还林工程,并把巩固退耕成果与推进退耕规模并重,边推进边开发边巩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558万hm2,工程建设已涉及全县9个镇100个行政村18 700户农户,累计完成国家投资1.45亿元,兑现资金1.31亿元,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8%。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如何巩固好成果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推进和谐生态建设,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林业工作者一度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走出了一条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发展之路。
1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苗木成活生长
根据不同流域、海拔、地理、气候条件,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林灌结合”,合理规划林种树种布局。高山区以乔木用材林为主,低山沟谷突出地域以花椒、核桃为主,交通沿线及城镇四周以常青树种为主的造林模式;荒山造林引入市场化机制,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促进树木郁闭成林;选择Ⅰ、Ⅱ级合格苗木,尽量减少运输时间,做到随运随栽,荒山造林以针叶容器苗为主,裸根苗采用生根粉蘸浆并浇足定根水,然后采用覆膜或截干、培土堆等抗旱措施[1]。
2 落实抚育措施,提高农户抚育管理积极性
退耕户要负责做好造林地的浇水、施肥、松土、除草、修枝、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采取林—草、林—药、林—大豆等间作方式,促进农民种草养畜,发展壮大畜牧业,积极发展药材、野生菌类养殖基地,以耕促抚、以耕促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抚育积极性;对于群众选择的不适应高海拔栽植的树种,逐步进行改造,尽量栽植乔木生态林达到成活郁闭[2]。
3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采取4种管护经营模式:一是大户承包。有资金和私营能力的承包大户与农户在协商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议来明确利益分配形式,完成退耕还林任务;二是户退户还。农户既有坡耕地可退又有荒山荒地可还林,责、权、利都在自己,不易发生纠纷;三是自退他还。有坡耕地而没有荒山配套和有荒山荒地却没有坡耕地可退的农户,由退耕户让出部分钱粮补助给还林户,通过协议确定利益分享关系,共同完成退耕还林;四是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合作造林,达成利益分配关系。在上述4种管护模式,还要做好以下3项工作:一是基础上护好林,县、镇间签订管护责任合同,镇政府和退耕农户再签订管护合同,制定镇规民约和管护制度,将管护责任纳入村级天保管护队;二是封好山。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2 257户9 837人,投入资金9 574.4万元进行全面封禁。对人为破坏、牲畜吃啃、践踏幼苗现象严重的,在重要路段沟口埋设醒目牌,采取生物和铁丝围网围栏措施;三是育好林。出台了符合实际的荒山造林管理八条规定,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政策,鼓励社会各届搞好造林和育林;对征占用的退耕还林地依法履行各项审批程序,做到占一补一,按程序报批设计变更手续,确保退耕还林面积不减少;积极探索管护补助费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将管护成效与生活补助费兑现挂钩,确保退耕还林成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依法查处、及时解决群访案件,严厉打击损害林木的行为,确保退耕还林秩序和成果[3]。
4 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好退耕农户的生计问题,关系到退耕还林工程的成败。根据退耕后基本农田面积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的实际,大力发展有地域特色的以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新增经济林3 146.67 hm2,年产花椒2 750 t,产值1.1亿元;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广大退耕户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现有大棚38座(1.73 hm2),实现增收33.8万元。转移劳动就业25 841人,产业收入达到2.48亿元;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畜牧业,发展养鸡大户1万余户,林下养殖土鸡总量达224万只。畜牧业以牛、羊、猪为主,百头以上养猪大户123户,牲畜存栏9.48万头;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养殖林麝1 300头,产值1 950万元;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凤县现有农家乐和家庭宾馆138家,年收入276万元。
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实施,使全县生态环境、城乡经济现状、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收入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实现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仅退耕还林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 545元。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养殖,配套沼气建设,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迈进[4]。
5 参考文献
[1] 孟全省,谭鹏,靳爱仙.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4):181-185.
[2] 季元祖.甘肃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考[J].甘肃林业科技,2006,31(1):69-70.
篇4
关键词林业;成效;问题;发展对策;青海湟源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230-01
湟源县林业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围绕县经济建设的大局,林业生产步入了正规快速发展轨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公益林补偿办法的稳步推进,为湟源县林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1湟源县林业发展成效
1.1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四旁”植树工作成效显著
截至2000年底,湟源县林地总面积为4.13万hm2,其中有林地3 333.33 hm2,灌木林地3.47万hm2,未成林造林地3 333.33 hm2,四旁植树1 153万株(其中林网288万株)。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17万hm2、封山育林成林面积1.47万hm2,全县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的2.0%提高到现在的24.75%,全县森林蓄积量为50万m3。1996年被全国绿化委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同时全县涌现出了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1个、“千佳村”5个、部门造林绿化“四百佳”单位2个,为全县的林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1.2村办林场在造林、营林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建国后,为了适应造林绿化和营林事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在10个乡建立了133个村办林场,占全县总村数的90%,使大部分村都有自己的育苗、采种、造林、营林基地。各基地安排村级林业管理人员,在全县造林、育苗和护林管理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1.3城镇园林建设和道路绿化得到发展
在原有基础上先后建成了湟源县人民公园、北极山绿化风景区等县城园林景点,为全县人民提供了休闲、游乐活动场所。国道109、315线,在县境内里程分别为34、21 km,现已分别绿化29、18 km,公路绿化率达85%;县城主要街道已栽植各类绿化观赏树种和花灌木5 000株(墩),城镇绿化率达20%。
1.4森林“三防”建设得到加强,林业基础建设初具规模
全县相继建立了林业公安派出所,森防站、森林防火办公室等县级森林“三防”机构,各乡成立了基层林业站、森林病虫灾害预报和防治体系基本形成。通讯、交通、防火设施等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有所改善。县、乡、村3级林木管护网络已形成,使全县乱砍滥伐、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1.5林政资源管理取得成效
一是加强了林政资源建设,建立健全林木管护制度,完善了林政管理机构,目前配备专职和兼职林政人员32名,依据《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湟源县实际,先后制定和颁布了《湟源县关于加强林木管护制度通告》《湟源县城市园林管护制度》《湟源县国营林区管护制度》《湟源县封山育林(草)暂行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二是加强了林木采伐管理,把林木采伐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严格实行依法申请采伐许可证制度,在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了林地、林权管理,认真开展了林权登记及《林权证》的发放工作,规范了林地、林权管理机制。
2存在的问题
一是荒山造林遵循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原则组织进行,致使现存的宜林荒山不仅离村庄远,而且坡度陡、土层薄、雨量少、海拔高,造林难度相对加大,并且造林投资增多,国家造林投资较少,加上气候干旱,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二是由于受种苗价格等因素影响,苗圃地逆转现象严重,造林苗木短缺,供需矛盾大。三是由于气候干旱转暖等原因,湟源县林木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四是由于营林生产科技含量不高,使抗旱造林系列技术推广应用不广。
3湟源县林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在林业生产中充分发挥和利用乡村“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优势,大力推进全县的造林绿化进程。二是实行集体林木资源统一管理,鼓励群众多栽树、多育苗,国营、集体、个人一体上,在增加集体资金积累和群众收入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林业发展速度,制订林业短期计划和远景发展规划,实事求是地分析湟源县林业发展的利弊因素,为湟源县林业发展规划确定一个合适的起点和发展速度。四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着重林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湟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处,生态系统脆弱,生态体系不完备,生产力不高,搞好生态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生态效益,形成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是林业建设的根本目标。五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以营林为基础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稳定和扩大人工造林规模的同时,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提高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1]。六是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以国家投资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加快林业生产建设步伐[2]。七是坚持林业经济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重点搞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和林业生(下转第234页)
(上接第230页)
态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八是坚持与各专项规划相接衔的原则。湟源县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编制了《湟源县森林经营方案》《湟源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规划》《湟源县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草)实施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这些规划已经批准实施,是制订长、短期规划的重要依据,要充分注重与这些规划的衔接,以保证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的连续性。
4湟源县林业发展对策
4.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组织领导
增强全民绿化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的方针、政策,充分认识造林绿化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各级党政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出发,把湟源县的造林绿化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继续落实林业目标责任制,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领导办绿化点制度。树立起全社会办林业、全民义务绿化的良好风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投身到湟源县的造林绿化事业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湟源县的绿化进程[3]。
4.2实施优惠政策,调动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造林绿化中要始终坚持“谁造谁有,荒山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收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转让”等政策。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应结合湟源县退耕还林(草)实施办法,落实政策,完善措施,针对退耕还林(草)的具体情况,调整好农村产业结构,安排好农民种树种草中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种苗、地块、技术,正确处理农业与林业、牧业与林业、退耕与还林(草)的关系,把退耕还林(草)与农民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4]。
4.3重视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推广工作
结合生产实际,大力开展试验示范活动,及时推广适用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增加科技推广力度。
4.4加强林业项目的计划管理
本着宏观控制、微观放开的原则,全县在中长期林业规划的基础上,搞好年度计划,根据工作实绩,实行计划调控。
4.5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林业执法水平
依法治林,进一步抓好森林“三防”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三防”工作依法,从严治林,继续抓紧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网、护林、防火网络及林业公安体系建设,改善基础条件,增强“三防”能力。
4.6健全机构,强化职能
为使规划顺利实施,健全林业机构,理顺管理渠道,强化基层林业组织,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维护林业的基础地位,保持各级林业机构和队伍的相对稳定。充实力量,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充分发挥林业职能作用。
4.7 加强造林质量管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造林质量管理就是对造林的每一道工序提出质量指标和要求,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动态的跟踪控制和监督,最终达到提高林分质量的目的。也就是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应用系统工程的办法,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模式,对造林每一个环节提出质量管理要求,对造林工作进行有效、动态的跟踪控制,从而实现对各个造林环节的高效质量控制,实现由传统的事后控制、统计质量控制向全过程质量控制的转变,最终达到提高林分质量的目的。
严格执行《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制度和管理办法,提高生态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保证生态工程的建设质量,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制度。为确保造林质量,应严格资金管理,在生态工程建设中实施招标制、合同制、报账制,建立生态工程新造林地的管护承包责任制,明确管护的责任目标和任务,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保障措施到位、管护人员到位、管护经费到位、管护责任到位,实现造林质量的精确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使湟源县的林业建设上水平、出实效。
5参考文献
[1] 阿日古娜.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68-70.
[2] 张引,张国良.基于生态文化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29-231.
篇5
今天,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林业工作会议,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近期省、市先后召开了林业工作会议,对省、市的会议精神需要尽快传达,并认真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当前正值开展林业建设、梯田建设、落实订单等各项农村重点工作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各项农村重点工作进行一次再部署,再明确,再落实。刚才,林业局王国成同志全面传达了省、市林业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今年全县的林业工作,讲的很全面,很具体,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会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全县今年的林业建设及当前几项农村重点工作再强调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退耕还林和林业工作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自2*0年开始试点以来,四年内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1.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万亩,退耕还草1万亩,荒山造林10.8万亩,工作成效十分明显。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在工程实施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有,一是从进度和质量看,质量问题更为突出。根据去年林业部门的调查摸底,全县退耕还林面积落实有15.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6万亩,荒山造林9.5万亩)的苗木成活率达不到标准要求,占总任务的比例高达71.1%。二是从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来看,荒山造林的问题更突出。表现为在申请任务时,一些乡镇要退耕还林任务非常积极,但要荒山造林任务却消极被动。在工程实施中,对承担的荒山造林不重视,不认真,不严肃,随意性大,应付思想严重。三是从点上和面上来看,面上的问题更突出。这方面有两种苗头值得我们注意,一种是示范无样板,看无典型,眉毛胡子一把抓,干脆没有精品工程和亮点工程;另一种则是对点上精品工程的重视程度高,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精心打造,但对面上的退耕还林工程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多,建设质量不高,点面不协调、不同步,经不起随机抽样检查。四是从造林和管护来看,管护的问题更突出。我们常讲“三分造,七分管”,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有的乡镇只顾面积扩大,不管树木保存生长;有的管护制度不健全,管护责任不落实,管护人员不到位,责、权、利不清;有的虽然制定了管理办法,但由于执行不力,流于形式,仍然存在林地放牧和砍伐林木的现象。特别是退耕还林复耕套种和林地放牧的问题,我们多次被市上点名批评,对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
今年,由于国家考虑到粮食安全和财力的问题,对退耕还林任务作了调整,任务大幅度减少,就我县来讲,今年只有0.6万亩退耕还林任务,仅占去年任务的11%。但要完成今年15.5万亩的补植补造任务和8万亩的新增荒山造林任务,工作量与去年相比,可以说有增而无减。因此,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必须打破以往的工作思路,采取超常规措施,全力以赴抓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各项林业工作。
一是抢抓时机,确保全面完成造林任务。由于各种原因,今年省市退耕还林任务下达比较迟,目前有些树种已经发芽,造林的时间显得非常紧迫。会后,各乡镇要立即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当前的造林黄金时节,在去年秋季规划整地的基础上,立即发动群众开始栽植工作,迅速掀起全县植树造林新,争取利用10-20天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的全部建设任务,绝对不能产生欠帐。这里,着重强调一下荒山造林问题。从近几年全县的荒山造林工作实际来看,由于荒山造林自然条件恶劣,造林难度较大,加之荒山造林除苗木外没有其它补助,各乡镇普遍存在着“重退耕、轻荒山”的做法。今年,必须在荒山造林上实现大的突破,各乡镇、各关部门必须正确认识荒山造林与退耕还林的关系,同等对待,花大气力,下大功夫,充分发动群众,及时开展春季植造,确保今年8万亩任务全面完成。其次,要集中力量抓好历年造林成活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地块的补植补造工作。从现在开始,各乡镇要组织力量对2*0年以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彻底摸清每一块造林地的实情。凡成活率、保存率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及时补植补栽,造林成活率低于40%的地块要全面返工重造,对施工不规范或其它原因造成苗木成活率低的,要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确保栽一棵、活一棵、保存一棵。在补植补造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及时调整树种结构,做到适地适树、乔灌混交、针阔混交、乔灌草结合,切实提高生态稳定性和综合效益。二是要严格把关,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我县退耕还林从试点开始到现在已有5年时间,但工程建设质量始终得不到有效保证。要提高工程质量,必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适地适树。必须要选用能在本地快速生长的抗旱、优质适生树种。北部山区退耕还林地应首选山毛桃和臭椿等耐旱树种,荒山造林应首选柠条、沙棘等乔灌木;南部地区要选择针叶林。另一方面要规模治理。各乡镇在实施中一定要按照整乡村、整流域、整山系推进的原则,扩大规模,保证重点,退耕还林点必须在2*亩以上,严禁撒胡椒面式的任务均摊,这主要是指荒山造林。今年,国家对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完成的各项工作要进行一次全面的中期检查评估,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以后的的投资。因此,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确保顺利通过国家退耕还林中期评估验收。三是要加强管护,巩固和提升建设成果。我们常说,林业建设“三分造,七分管”,只有着力抓好管护工作,才能有效巩固林业建设成果。要严格落实“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管护原则,凡退耕还林地必须以合同的形式确定管护责任主体,管护成效必须与粮款兑现直接挂钩;荒山造林可采取村社统一管护等形式,但必须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要加大管护工作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广泛宣传《临洮县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封山禁牧的通告》和《临洮县林木林地管理暂行规定》,真正使政策入村、入户,家喻户晓,切实提高农民造林护林的意识。要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林木的行为,保证林地安全。四是要兑现政策,切实保障群众利益。这个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政策能否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退耕还林地能不能稳得住、不反弹的重大问题。因此,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农户的补助粮款的兑现工作,确保国家政策不走样,不变形。要加大群众举报案件的查处力度,做到有案必查,一经核实,要严肃处理。同时,要统筹兼顾,认真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省上将于4月下旬对我县前两年“三北”四期工程进行验收,林业部门要结合春季植树造林,对成活率达不到标准的地段,全面进行补栽,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二、关于梯田建设工作
今年,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县梯田建设任务5万亩,其中春修任务2.5万亩。截止目前,全县仅上报新修梯田7640亩,占春修任务的30%,甚至有个别乡镇至今仍未动工建设,春修任务欠帐非常大。根据我县梯田建设的形势,反映在表象上,就是进度慢,质量不高。但通过表象,我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宣传引导不力,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有个别乡镇领导在农村各项工作任务比较繁忙的情况下,没有将春修梯田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一样统筹安排,抱着能修多少算多少的消极态度,在思想上重视不够,进而导致在工作力量上分配不均,宣传引导上不到位,劳力发动不充分,工作进展迟缓。二是工作作风不实的现象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统计上报数字不实,水份大,截止目前,全县梯田上报面积为7640亩,但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这里面有很大的水份。其原因就是干部作风不实,领导对上报数字把关不严,工作人员仅凭主观影响大概估计数字直接上报。三是规划不到位,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当前,正是我们大规模开展春修梯田的大好时机,但在规划区内仍有部分地块群众已经种上了庄稼,致使春修梯田无法正常开展。我认为,这是我们的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工作不到位所致。
目前,距农民播种洋芋等秋季作物仅有半个多月时间,按统计数字,要完成2.5万亩春修梯田任务,日进度必须达到1*0亩以上,任务十分繁重。从现在开始,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梯田建设的组织领导,将其作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认真制定工作对策,算清时间帐、任务帐和进度帐,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是要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当前,正是开展春修梯田的大好时机,各乡镇要积极行动起来,逐村、逐社召开动员大会,动员和组织劳力,尽快掀起春修梯田建设,确保2.5万亩春修梯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特别是衙下等后进乡镇,更要算好时间帐、任务帐,重新调整工作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尽快行动起来,确保春修任务全面落实。二是要加强人工梯田建设。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的税费政策以及用好“两工”的规定,教育和引导群众把大局利益、长远利益和个人利益兼顾起来,积极投工投劳。同时,也可采取下发梯田建设通知单的办法,督促他们开展梯田建设,切实扭转人修梯田上不去的被动局面。三是要加大机修力度。各乡镇要认真研究符合各自实际的资金筹措办法,加大与信用社等部门的协调联系,确保机修梯田资金落到实处,确保5.1完成机修1万亩,并及时引导农民种植洋芋等适生、高效作物,实现当年贷款当年还。总之,在当前一段时间,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采取集中时间、集中领导、集中劳力的办法,大力度、大声势、高效率、高质量,认真抓好梯田任务的落实。县上要求,各乡镇务必于近日就要再次掀起大搞梯田建设的,力争于5月底前一亩不欠地完成全县2.5万亩春修任务,确保洋芋等秋季作物适时下种,做到梯田建设和农民增收两不误。
三、关于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是农业市场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实行农业订单生产,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我县从2*1年起开始实施订单农业,但在许多方面都不规范,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今年,我县订单农业计划签约面积41万亩,其中洋芋36万亩。各乡镇及农牧、供销部门要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协作引导,确保全面完成签单任务。一是经贸、乡镇等部门要抽调专门力量,积极配合农牧和供销部门,分别牵头负责与兴达、三江等龙头企业,协调、引导企业着眼于长远忔发展,科学核算生产成本,合理确定利润空间,本着让利于民的原则,与广大农户签订洋芋订单,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保证生产加工所需。二是各乡镇要加大市场体系和中介组织建设力度,围绕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经济开发,大力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协会、运销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各类中介组织,并加强引导,积极落实订单面积,拓展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年将加大奖罚力度,对于订单任务完成好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单位,将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于工作落实不力,影响任务全面完成的单位将给予必要的处罚;对于不积极配合的企业将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上加以限制,以调动企业、单位抓订单生产的积极性,确保全县41万亩订单全面落实。三是农牧、司法、工商部门要加强指导,规范完善合同内容,加强合同监管,使合同对双方都产生有效的法律约束力,提高合同兑付率,真正实现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双赢”。
四、关于畜牧工作
今年重点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发展草产业。山区各乡镇要以退耕还林、林草间作和世行项目、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实行林草间作、草田轮作,努力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强化草畜对接,大力发展草食畜。今年重点在保质保量完成3.5万亩多年生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的同时,突出抓好37个种草养畜示范点和29个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建设。二是要抓好畜牧龙头企业和商品基地建设。要切实抓住中央和省、市财政对养殖企业实行财政贴息的有利机遇,积极扶持已形成规模的畜牧生产企业和养殖大户,使其做强做大,通过“龙头+基地+农户”的形式,推进畜牧产业化和商品基地发展。重点要争取北京慈福太石巴子坪5*头奶牛养殖厂、甘肃信合牧业公司临洮奶牛养殖场、甘肃中部良种牛羊繁育中心三家大型畜牧龙头企业落户临洮,全面启动建设。三是要全力抓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畜牧部门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大力加强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冻配点。以三级冻配点为龙头,以企业、规模养殖大户为主体,以广大养殖户为基础,积极引进、推广畜牧优良品种,对现有畜禽品种进行全面改良,实现引、育、繁、扩一体化发展。今年要完成改良黄牛、奶牛5*0头,改良杂交肉羊5万只,推广三元瘦肉猪1万头,推广良种鸡1*万只。四是要抓好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川坪区要结合小康农宅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防疫检疫、统一饲料配方、统一品种品牌、统一销售服务、统一粪便处理和公开饲养、分开核算”的原则,从防疫条件、圈舍建设、饲料使用、生产环境等方面的管理和改善入手,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提高畜禽产品的安全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今年力争全县建设县级无公害标准化畜产品生产养殖园区5个、乡级养殖小区24个,逐步走“市场牵小区,小区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五是要继续抓好动物防检疫工作。要严格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层层建立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严格落实“两强一打”,切实做好动物防检疫工作,力求做到一畜一针、一畜一标。各乡镇必须于近期内配齐村级防疫员,全县8个中心检疫站要全面负责辖区内的产地检疫、市场监督检查和补打耳标工作,对19个畜禽市场全面实行耳标管理。对没有配戴耳标的猪牛羊不准收购,不准上市交易,不准屠宰,不准运输和调入调出。这是一项硬任务,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同时,要加大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年内衙下镇衙下村要完成无公害产地认证。六是要大力推广饲草青贮氨化技术。要结合天保项目、世行项目、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在天保项目实施区和世行项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区的养殖户中大力推广青贮氨化技术,提升养殖效益。全县年内要新建青贮氨化池1*0个,青贮氨化秸秆8万吨。
五、关于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是应对入世后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和国内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准入制度挑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道门槛,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能不能跨过这个门槛,直接决定着我县农业特别是蔬菜等支柱产业的未来前途和在市场中的地位。因此,各乡镇、农口各部门必须要切实转变观念,切切实实下大气力,下大功夫,全力抓好农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工作。一是要高度重视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农牧、宣传、广电等配合部门,以增强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意识为主题,充分利用当前蔬菜、洋芋种植全面开展的有利时机,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实施标准化生产的重大意义、标准化生产的具体内涵以及市场需求信息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切实增强农户的标准化意识,使广大农户认识标准化、重视标准化、掌握标准化、实践标准化。二是要抓好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建设。农牧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全力抓好31.5万亩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抽调专门技术人员,深入到各个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训指导,抓点示范,教育引导示范基地内农户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发展生产,切实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要抓好优势农产品品牌认证工作。紧紧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开发,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大型综合市场以及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不断提升临洮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切实树立起临洮农产品的品牌。今年,要力争完成兴达精淀粉、三江雪花粉两个A级绿色食品认证;辛店大葱、何家山百合等两个大宗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省级认证。四是要建立健全检测体系。要以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为突破口,积极在全县各种农产品主产区、龙头企业及销售市场建立相关检测站点,从设备、人员、资金等各个环节抓起,实行对蔬菜产品的动态监测,并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今年,要在县园艺站、南苑、康家崖、崖湾建立4个农药残留速测点,确定专职检测员,开展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并要积极试点,在南宛、城关市场设立无公害蔬菜专销区,在崖湾、康家崖市场实行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力争通过2-3年努力,在全县全面实行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努力从源头上保证全县蔬菜生产安全。
六、关于扶贫开发和小康示范村建设
要坚持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并举的方针,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切实加快全县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一方面,要做好“三山”扶贫开发工作。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建设,梯次推进”的原则,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切实加大马衔山南麓、东北部山区、南部二阴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扶贫、水利、畜牧等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督促、引导10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村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规划加快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建设任务。这里特别强调一点,今后制定整村推进项目规划时,要正确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性项目的关系,合理确定资金分配比例,在保证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基础上,把资金主要安排在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上,强化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快小康示范村建设步伐。今年,市上下达全县小康示范村20个,各乡镇要加强与城建部门的联系,及时组织专家力量,深入调研论证,科学、超前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做到规划科学实际、具体可行。农牧、交通、教育等部门要按照小康示范村规划,尽可能将人饮工程、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项目向小康示范村倾斜,整合项目资源,充分发挥各类投资的总体效益,加快小康示范村建设进程,确保年底通过市上验收。
七、关于农业重点项目建设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积极争取项目和国家投入,对于加快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各乡镇和农口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项目发展观,按照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省委8号文件中提出的政策精神,立足全县资源优势和发展需要,积极论证、储备、上报和争取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力争全县农业发展项目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有大的动作、取得大成效。这里,我着重强调一下几项重要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问题。一是要抓好世界银行贷款临洮县畜牧综合养殖项目。县畜牧局要加强联系,争取世行项目近期全面启动,年内完成投资586.5万元,建成1*头奶牛场1个,发展奶牛养殖大户45户、肉羊养殖户150户,并完成收奶站、县草原监理站、县项目办和4个乡镇项目办的建设任务。同时,要全力做好临洮县冷链体系建设项目、畜牧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城区定点屠宰厂建设项目,城区定点屠宰厂必须于“五一”前正式投入运营。二是要抓好国债农村沼气综合利用项目。农村沼气综合利用项目是近三年来我们争取到的一个好项目。这个项目的争取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就近三年来的建设情况来看,成效不能令人满意。今年,经过反复沟通协商,将24*口任务分解下达到了新添、衙下、八里铺三个乡镇的十个村。各有关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确定具体负责落实的领导和专门的工作班子,组建专业施工队伍,严格按照批复方案施工建设,严把质量关,加快建设进度,确保于6月份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同时,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省、市制定的奖金管理办法,开设专户,实行报帐制管理,专款专用,确实管好、用好建设资金,确保在省、市验收中不出问题。三是要抓好南部供水工程、中铺供水工程等水利建设项目。南部供水工程,已于4月11日正式动工建设,各有关乡镇要与水利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化解各种矛盾,积极发动群众投资投劳,确保工程顺利开展,年内完成水源工程、跨河建筑物及主管道埋设,先期解决苟家滩等4乡镇2.5万人的饮水困难,并力争将工程建成全市农村供水标志性工程,切实树立起临洮水利工程的形象。要多方联系,积极落实好建设资金,争取于上半年动工建设中铺供水工程。同时,在抓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同时,要坚持“三水”齐抓,大中小并举的方针,年内全面完成八里铺镇大洼山上水工程等8处小水利工程,全面完成郑家坪电灌、西坪节水示范项目等水利骨干项目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亩,新发展节水灌溉示范面积1.5万亩。四要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农办要具体负责,全力抓好八里铺土地治理项目,力争于5月底全面完成剩余25公里的渠道衬砌,改良土壤0.56万亩,整修道路13.6公里,农田林网10公里,培训农民12*人次;优质花卉种球繁育基地要确保于5月底完成2.25万平方米的种球繁育网棚建设任务,于6月中旬完成县级初验。新添镇土地治理项目,要力争于6月底全面启动,确保年内完成渠道衬砌25公里,改良土壤0.5万亩,整修道路10公里,培训农民5*人次。
二、关于花卉产业发展
花卉产业是我县的一大特色,但是一直未能做大做强,特别是在带动农户增收上,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今年全县花卉产业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积极壮大龙头企业,不断提升集约经营水平。要继续把龙头企业培育作为推动花卉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来抓,继续扶持壮大新兴、美兰、花木科技开发公司等一批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使其成为支撑全县花卉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同时,由县花卉办牵头,进一步规范新美花卉集团公司运营,要加大协调工作力度,引导各成员公司按照“六统一”(统一生产计划、统一销售价格、统一销售网络、统一技术攻关、统一引进良种、统一培训推广)的要求,发展花卉生产,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形成竞争合力,加快发展步伐。二是积极发动群众,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花卉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利润的产业,前期投资数额较大,许多农户很难负担。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创新工作方式,通过项目、资金、技术扶持等方式,鼓励和动员农户积极投身花卉种植。特别是县花卉办和水川区几个花卉适产区乡镇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大引导扶持力度,积极给予群众金融贷款协调、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户共同出资,以联营的形式或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能人大户牵头,其它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的形式建设现代化温室,发展百合鲜切花等名优适生花卉种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这项工作年内必须要有实质性突破。同时,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大力发展花卉订单生产,建立花卉生产基地,将公司与农户连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三要全力以赴争取项目,以项目推动花卉产业发展。要坚持把项目经济与花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全县花卉产业在县内外的良好影响,积极申报、推荐花卉发展项目,努力争取国家投资和吸引县内外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能人大户投资花卉生产,不断提升全县花卉产业整体规模和效益。当前,重点是要实施好已经争取建设的总投资2950.*万元的新兴公司西班牙外国政府贷款60亩现代化温室项目、总投资7663万元的球根花卉种球国产化项目、总投资1535.51万元的美兰公司优质花木种球(种苗)标准化良种基地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全县花卉产业上台阶、上水平。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今年,全县农村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但机遇很好。各乡镇及农口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分析准、研究透、安排好,找准突破口,采取硬措施,认真抓好落实。一是要层层靠实责任。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县政府已与各乡镇签订了农村经济目标管理责任书,各乡镇要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对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一定要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每个部门、每个干部承担的任务要具体,责任要明确,要有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特别是乡镇和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勇挑重担,率先垂范,发挥好带头作用。现在,有部分乡镇和部门一说靠实责任,主要领导就给其他干部分任务、压担子,强调自己要抓点、抓全面,堂而皇之,板子只打别人,自己什么责任也不承担,这是搞不好工作的。今年,这种工作作风必须得到彻底改变。二是要改进工作方法。农村工作面宽量大,要想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必须讲究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要不断适应形势,顺应潮流,在领导方式上创新,在工作水平上提高。工作中,既要培育亮点,树立典型,又要善于总结推广,以点带面;既要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又要紧盯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抓主抓重,整体推进。三是要改进工作作风。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狠抓落实,为农民增收想办法、出主意、办实事,办好事,力戒浮夸和做表面文章。当前,有许多农业和农村工作不能完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部门、各乡镇之间的协调不够。各乡镇、各部门要自觉服从大局,切实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联系,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工作落实。四是要加强督查。今年,县上将下决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督查力度,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牵头,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督查小组,按农业生产的季节、按工作落实的时间要求,开展经常性的督查活动。
篇6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1基本情况
1.1植被资源森林资源:迭部县地处白龙江上游的深山密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是甘肃省内的主要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茂密的森林遍布全县各条沟系,主要分布在山地阴坡半阴坡,林地面积327302.4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9.51%,森林植被的种类因地形、土壤、海拔高度的差异而成有规律的分布。草地资源:草场是境内第二大地面植被,全县草地面积94639.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1%。草场分为亚高山草甸、灌丛草甸、山地草原三大类。主要分布在高山区阳坡的中下坡以及北坡的林线以上。1.2社会经济状况全县共辖11个乡(镇),52个村委会,243个村民小组。有汉、藏、回、蒙、苗、彝等17个民族。全县总人口5.91万人,其中藏族4.7万人,非农业人口1.79万人,农村劳动力2.56万人。全县11个乡均实现通信网络覆盖。201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5673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农业产值达到1.63亿元,同比增长12.7%;工业生产加工达到2.0328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他产业达到2.9406亿元,同比增长14.5%。县级财政收入达到5416万元,比2015年增长59.3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36元,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37元,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3亿元,增长16.4%。迭部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全县以林业为基础的传统经济逐渐发生了变化,省道313线、江迭公路的贯通,舟迭二级公路改造、洛大110输变电枢纽和农村电网改造的完成,使县域内能源、交通、通讯等设施也在逐步改善。
2林业发展现状
迭部林区是全省重点原始天然林区,境内自20世纪50年代成立迭部林业局开展天然林资源采伐以来,共为国家支援了价值100多亿元的优质木材。但长期的超量采伐,使迭部的生态环境遭受了破坏,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林区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另一方面,过度放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节制的发展牛羊,导致了草场退化、草场质量的下降,生态系统破坏。1998年迭部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实施,并逐步实施了各项生态保护工程,对现有森林、草地进行了保护和恢复建设,通过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艰辛努力,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和覆盖率的3个快速同步增长,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和乱征滥占林地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林业行政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森林病虫害成灾率连续10年控制在0.3‰以下,远低于5‰控制指标;森林火灾损失率0.2‰以下,远低于1‰的控制指标。天保工程的实施,使长江上游最大一片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大批宜林荒山绿起来,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等林业建设项目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为迭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国民经济正在稳步发展。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砍伐烧材成为破坏森林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由于迭部县林业部门的大力宣传,通过停止天然林木砍伐、巡山查林、没收不法分子的工具和非法所得、打击毁林开荒、盗伐林木行为、关闭木材市场等手段不断加强保护天然林资源的力度,使得森林资源得到了恢复,迭部地区的森林覆被率由刚停采时的40%上升到现在的61%,但是群众生产生活都在林区,数百年的生活习惯没有得到改变,群众的生活离不开砍伐薪材,大多群众都认为只要不砍伐松木,薪材不能不砍伐,尤其在秋冬季节烧炕用量更多,砍伐时间集中,人员多,且薪材主要以栎类、桦木为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巨大。由于栎类生长多为阳坡,一旦遭到破坏,极难得到恢复,即使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也造成了植被退化恢复困难,有的群众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将砍伐的薪材拉到城区销售,更加剧了森林资源的破坏程度。3.2改变林地现状成为新的破坏森林资源的方式如毁林开荒、毁林建苗圃,随着近年来,迭部地区外销苗木价格的不断攀升,苗木种植成为部分农民群众经济增收的重要来源,从事苗木生产的家庭和人员越来越多,有许多群众开荒办苗圃,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将幼林地、灌木林地改建成为苗圃,破坏了原来的林地植被和林木,由于苗圃地水土保持能力差,在夏季暴雨发生时易发生洪灾和泥石流,不但造成林地破坏,面积减少,也失去了林地保持水土的功能。3.3偷砍盗伐林木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林业案件查处处罚低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制度实施以来,通过林场护林员的巡山管护和森林公安队伍加大对护林防火工作的检查和刹风行动,对滥砍乱伐林木和偷拉盗运林木进行打击,偷砍盗伐林木行为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任然有部分不法之徒,鼓动群众盗伐林木,通过不法手段收购、销售盗伐林木,在这类案件被抓获后,森林公安只能对其进行没收、罚款等措施进行处理,事后不法分子仍然进行不法活动,这种以罚代法的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偷拉盗运林木的违法行为。3.4群众对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群防群治的局面没有形成由于生态林业建设没有给当地群众带来现实的利益,广大群众对护林防火工作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对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从根本上的到认识,截止2015年,迭部县完成了3.79万hm2集体林权改革和0.08万hm2退耕还林,护林经费和退耕还林补偿由群众享受,但有许多群众没有享受护林经费和退耕还林补偿,群众参与护林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群众收入任然依赖农牧业和外出打工、林下经济收入。3.5对野生林业资源的利用依旧是破坏性的利用,缺乏引导和宣传教育由于迭部县是甘肃省的贫困县,农牧民群众收入低,大多数生活较为困难,开发林下经济是农牧民群众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如采摘乌龙头、蕨菜、挖药、采集松树籽种等,由于从事这类劳动的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年以及妇女等,在从事这些劳动时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往往是巨大的,尤其在采摘乌龙头和采集松树籽种时往往是把树木砍伐到以后才开始摘乌龙头和松树球果,造成大量树木被破坏。3.6建设用地与林地保护的矛盾不断地凸显为了加速发展经济改变迭部地区落后面貌,迭部在改善道路交通、水电开发、加强旅游开发、矿业生产等方面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这样必然要占用部分林地,对林地的破坏程度非常严重,并且恢复困难,造成林地保护工作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3.7林业体制间的差异,造成在生态建设中地企协调不力迭部县境内有12个林场,其中县属林场4个,国营林场8个,在同一地区、同一流域内的县属林场和国营林场由于权属不同,造成经费落实、管护标准不同,存在各司其责,互不干涉,在护林防火工作中往往地企协调不力,管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的也无法实行监管,对迭部生态建设的大局不力。
4对策
篇7
二、实行民政优先扶助。应将移民集中安置地的特困群众纳入社会求助的范围,移民户在城市安置的,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对孤寡老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可通过敬老院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予以安置。
三、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将移民迁入地的新建公路和移民集中安置地行政村道路改造和建设列入“十五”、“十二五”计划,优先安排。省交通厅补助部分要按标准足额及时到位。修油路和水泥路面的,按县乡公路标准给予补助,耗用的建筑材料必须取得正规发票,增值税由提供建筑材料的单位或个人缴纳。有关部门在安排以工代赈项目和公路建设项目时给予重点扶持和倾斜,做到集中安置地村村通公路。
四、切实解决移民用电。优先安排移民安置点的输配电线路和供电设施的建设、改造项目。县供电公司要及时对移民安置点的高低压配电网、变压器台区进行科学规划、设施,并按规定及时上报,移民户的生活照明用电由当地供电部门直接管到户。电网改造工程,供电部门负责电表箱及以上供电工程的具体实施,免收设备、材料、安装等施工费用,负责安装好电表、总闸刀和漏电开关,并接至每户住宅的主厅内,移民农户负责室内线路费用。
五、支持水利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应优先安排一定资金解决移民安置地水利设施和人畜饮水项目,重点用于解决安置地移民的生活用水问题。
六、促进农业和农业开发。加强移民集中安置地农技站工作,为移民发展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有条件的有土安置的移民户每户修建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在市下达县计划内按标准给予补助。符合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要求的,要优先安排移民集中安置地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安排和争取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用于扶助移民改善生产条件。
七、扶持教育事业。加强移民安置地学校危房改造和学校扩容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在安排国债项目和危房改造项目时要优先考虑移民安置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和安排部分专项资金,用于解决移民集中安置地学校添置教学设备。
八、加强移民集中安置地的卫生和医疗工作。按照省、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安置地实施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资金、结核病防治专项资金,解决移民就医难问题,减少移民因疾病造成贫困,使移民在新安置地享受最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九、移民搬迁建房自采沙石和自制砖瓦,应在当地有关部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免收有关费用。
十、积极发展林业生产。要优先解决移民安置所需自用材的采伐指标,经县林业局审批后,每户移民可在原迁出地的自留山或指定的山场采伐5立方米的木材,携带到新安置地建房,林业和税务部门免收各种税费。移民搬迁占用林地可免收林木补偿费、林地补偿费和森林植被恢复费,同时在退耕还林、长防林重点项目中优先解决移民地植树造林,以改善生态环境。移民土地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要优先安排退耕还林项目,由退耕户与承包户签订合同。对实施了退耕还林的地方,原有山林按国家规定实行封山育林。
十一、优惠安排移民用地。移民建房在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占用荒山、荒坡或存量集中建设用地(农村空闲地、原有宅基地)的,其建房用地由县人民政府审批,报市政府备案;占用耕地或其它农用地建房的,由县人民政府汇总上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后,由县人民政府分户审批,土地收益主要用于当地的开发建设。移民搬迁建房,可免收建房用地审批手续的所有规费、防洪保安资金,在办理减免申报审批手续后免交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建筑安装营业税由建筑施工单位或施工工匠缴纳,不得直接或变相向移民征收。移民接纳安置地政府,要统一组织调整土地,为移民安排一定的耕地、山场、宅基地作为生存基本条件,原则上人平水田0.5亩,山地1亩,每户批准建房用地不超过120平方米。有关部门要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移民使用迁入地农村经济组织的土地,及时办理承包权变更手续,核发土地承包证,并免收有关税费。
十二、移民搬迁造成土地撂荒和为移民修建公路等公共设施占用耕地,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农业特产税及附加。对因移民搬迁造成土地撂荒的农业税的减收,原则上在市、县两级的农业税机动减免中解决,如市、县解决有困难的,由省财政按核实的撂荒面积适当给予专项转移支付补助。
十三、帮助移民解决通讯、广播电视设施。有关部门要协调解决好移民安置点通讯和广播电视设施。电信部门要将程控电话总线路免费安装到移民集中安置地,广播电视部门为移民集中安置地接通广播和有线电视,要从技术上给予指导,只收原材料成本费,为移民用户安装分机只交纳材料费。
十四、优先申报安排建设项目。建设部门要把移民集中安置地的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如自来水等),作为镇建制的特殊政策处理,争取列入省里的项目计划,帮助安排建设资金,同时组织有关专家对移民集中安置地的建设规划进行指导和评审。移民搬迁建房免征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建筑行业上级管理费,免收移民建房设施图纸费,减半收取地形测量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规划设施费、工程勘察设计费。
十五、公安部门要为移民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无论是从农村迁入农村还是从农村迁入城镇,均只收取户口簿工本费,不准收取其它费用。
十六、为了改善移民户生产、生活条件,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要为移民户提供0.5万元至1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支持,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的优惠。
十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发挥部门优势,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发就业扶贫,把劳务输出视为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有关部门要安排资金,开展免费培训和免费职业介绍,为移民户外出务工创造条件。
十八、加强移民户劳力培训,从各级“农民知识化工程”财政补贴培训经费中按移民户人数划拨专项培训经费,用于安排移民户劳动力培训。
十九、在年月1日之前符合搬迁条件又已经自愿搬迁了的农户和在异地已经建房或购了商品房的农户不再享受搬迁资金补助。月1日以后,符合搬迁条件且在异地建记或购了商品房的农户,凭《移民扶贫分户审批表》,经领导小组审批同意,给予搬迁资金补助。
篇8
关键词:辽宁省;青山工程;生态效果;森林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23-1
1 研究区基本情况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介于东经118°53′-125°46′,北纬38°43′-43°26′,南北宽约530公里,东西长约574公里,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地势、距海洋远近的影响,省内各地的气候差异较为明显,主要特点是: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寒冷期长,春秋季短,冬湿西干,平原风大,年平均气温5℃~11℃;七月份最高,平均达22℃~25℃,极端最高气温40℃;土壤共有11个土类、31个亚类、155个土属、602个土种;辽宁省现有各种植物161科220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1300种以上;药用类830余种;木本植物68科167属550余种,占全国木本植物种类(8000余种)的6.9%。
2 青山工程
青山工程主要是通过“小开荒”还林、退坡地还林、工程封育、闭坑矿生态治理、生产矿生态治理、公路建设破损山体生态治理、铁路建设破损山体治理和墓地、坟地整治工程八项强有力的措施,对因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已破损山体进行植被恢复治理,对未破损山体实施严格保护。
3 青山保护现状
长期以来,辽宁省针对青山保护相继开展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防沙治沙、速生丰产林、大规模造林绿化、平原绿化、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陆续出台了《辽宁省封山禁牧规定》《辽宁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等法规,辽宁省的青山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生态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3.1 以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各省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退耕还林等多项国家级林业重点工程;近年来辽宁省又实施大规模造林绿化、沿海经济带绿化和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省级重点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大片青山得到绿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根据几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可以看出,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呈现了持续双增长的趋势,有林地面积由改革开放前(1975年)的342.3万公顷,提高到563.6万公顷,增加了221.3万公顷,净增64.7%;森林覆盖率由26.4%提高到38.2%,净增11.8%;活立木蓄积由8712.7万立方米提高到28499.2万立方米,净增19786.5万立方米。
3.2 重要生态区位的山体及森林得到了有效保护
3.2.1 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辽宁省从1980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开始到目前为止,共建立102处保护区,面积达24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1.1%。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使辽宁省关键区位的山体、珍稀物种繁衍地和珍贵野生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
3.2.2 实施公益林、天然林补偿工程使辽宁省森林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自2001年开始,辽宁省实施了中央财政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同时,在辽宁省范围内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并由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补助资金,开始了自费天然林保护工程。仅“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公益林和天然林补偿投入累计达12.5亿元,补偿面积达386.1万公顷。据每年辽宁省公益林监测数据显示,通过实施公益林及天然林保护工程,每年可增加森林蓄积300多万立方米。据统计,公益林及天然林产生的生态效益占辽宁省森林生态效益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3.2.3 “林业三防”工作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辽宁省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和林业综合执法工作为保护青山及森林资源发挥了巨大作用,到“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林业有害生物每年成灾率已控制在3‰以下;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显著提高,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0.42‰,远低于国家控制标准;林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强,辽宁省共查处各类森林案件16885起,打击处理各种违法犯罪人员18694人次,有效震慑了针对青山的违法犯罪行为,使辽宁省的山体和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4 青山保护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青山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着矿山及其他建设项目破坏山体、毁林开荒、超坡地水土流失、无序放牧毁林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4.1 矿山及其他建设项目破坏的山体植被恢复较差
据矿山及其他工程基本情况摸底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拥有8493座矿山,占用土地5.0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为30130.0公顷,这些工程大多数没有按照要求恢复植被,导致水土流失。
4.2 毁林开荒现象屡禁不止
随着粮价持续上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强,“毁林复耕”势头不断上升。虽然经过多次整治,毁林开荒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目前辽宁省还有小开荒面积10.7万公顷。
4.3 超坡地水土流失严重
目前,辽宁省还有15.6万公顷坡耕地。这些坡耕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亟需退耕还林还草。
5 小结
篇9
[关键词] 山西省 林业生态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27-01
最近几年,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重点放在了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全省造林绿化、构建森林资源安全体系、提升林业质量效益、促进林业产业转型跨越发展等方面。力争到2020年,全省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8%,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提升林业科技引领力度,强化适用技术、新优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干鲜果经济林、速生丰产用材林、林木种苗花卉、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五大林业产业,力争实现林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林业产业转型跨越发展。山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其中也存在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及时将其解决。
1 山西林业生态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1 林地产权归属问题未得到全面解决
现阶段,不管是采用哪种生态建设方式,都需要农民群众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地区没有明晰林权归属问题,很多农民群众投入巨额资金,却没有林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林权归属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在生态林建设过程中由于权利归属问题而产生严重的林地纠纷,对当地的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外,由于林权归属成为一句空话,农民群众的经济投入不能获得应用到经济回报,极大的抑制了农民群众的建设成产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山西林业生态建设进程。
1.2 重视建设轻视管理,边建设边破坏现象十分严重
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很多农民群众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林业生态建设长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林业生态建设认识出现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最近几年山西省实施的天保工程,曾有几年禁止采伐,林业发展已经逐渐淡出了社会大众的视线,虽然最近几年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宣传力度较高,但是群众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关注程度并不是很高。此外,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开展工作多数是为了迎接上级部门检查,重视林业生态建设,而轻视后期的管理,导致林木成活率低下,建设工作进程缓慢,建设成果管理质量不高。
1.3 林业生态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理机制,建设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最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建设,并投入了巨额资金用于林业生态建设。巨大的资金投入就需要有完善的工程监理机制。但是在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缺少工程监理,这就可能会导致工程建设质量不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国家资金严重浪费,还容易滋生现象。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苗木购置费用未给农民群众,都是由基层的国营单位或者个体苗圃订购苗木,农民群众丧失了苗木自主选择权,而且苗木质量还得不到切实保证,有些地方为了获取好处,给农户提供大量低质量的苗木,导致了造林质量不高,每年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补种,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2 林业生态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2.1 用法律手段规范林权归属
要想解决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诸如建设进度不快,效益不高,保护难度大的问题,对林权归属问题进行法律规范是主要依据。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林地使用权的归属问题,林地使用权包含了承包权、使用权、经营权、抵押权、入股权、转让权等多种权利,需要我们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其属于一种物权,应该按照私人财产对其进行保护,并以法律形式进行明确,最终形成相应的法律依据。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对体制进行创新,完善法律环境,发挥法律的约束职能,才是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效率的关键。
2.2 提高认知,促进各行业共同建设
要做好各个行业的宣传工作,从基础行政单位做起,让社会大众全面认识到人类和环境,经济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生态建设能够深入人心,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视性,提高各个行业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企事业单位必须高质量开展生态建设活动,必须积极营造高质量的绿地,对生态乡村和生态乡镇给予一定程度的资金奖励,要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地方政府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提高建设质量。
2.3 强化林业生态建设的监督和管理
林业生态建设是山西省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对山西省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林业生态建设不仅可以显著改变农民群众多年来的传统生产习惯,而且还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生态建设主力军。因此,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人民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任何生态工程建设都需要配备高素质的监理单位,切实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将林业生态建设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同时,还要切实做好农民群众教育工作,针对地区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群众充分认识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有效统一后,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大众生态意识越来越强,需要我们认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面兼顾生态效益的同事,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篇10
一、营业生产
1、封山育林及封山管护(封山育林29360亩、封山管护4439亩,合计33799亩);完成义务植树4万株,四旁植树3万株,上级没有下达任务,成活率98%。
2、林业产业培植:
(1)、完成种植4500亩,用苗657430株,其中:2000亩连片种植,用苗240700株,马店村委会和芦山村委会2个村委会、5个自然村,受益217户,759人;2500亩零星种植在白石寨、三岔河2个村委会、8个自然村、受益523户、1823人、用苗416730株,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数2000亩的225%。补植补造360亩,用苗8640株。
(2)、完成种植300亩、用苗66600株,分别种植在十八塘村委会十八塘村民小组和大坪村委会箐脚村民小组。其中:十八塘村民小组受益12户、67人、90亩,用苗19980株:箐脚村民小组受益10户、45人,210亩,用苗46620株,完成任务数的100%。
(3)、历年退耕还林地的保存率达到90%以上。
3、育苗:切实抓好育苗这个基础工作,这年为了我乡的经济发展,我乡草果苗10亩,预计出苗100万株,西南桦苗的5亩,出苗60万株左右。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根据县、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从07年正式启动开展工作以来,按照改革实施方案和工作流程的安排,精心组织,强势推进。通过全体工作人员艰苦奋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也全面玩成,安照县林改办的要求,进行林改查缺补漏工作,和档案整理工作及档案复印。
三、资源林政管理
1、林地保护管理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云南省森林条例》、《云南省林地管理条例》、《云南省征占用林地补偿费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实施,认真贯彻执行,进一步加强管理征用占用林地关系,切实履行林地管理职责,征用占用林地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2、公益林管护
我乡根据重点公益林分布特点、管护难易程度等因素,按一定面积划分若干个管护责任区,配备专职和兼职护林员,由林业站与护林员签订《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56份,54个公益林护林人员,实行联防联管。并根据需要,在清明节、春节等重点防火期54个护林员进行防火巡查,把守路口,严禁带火种上山,效果非常显著。及时足额兑现公益林补偿基金。
3、森林采伐限额管理
强化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工作,认真执行林木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和凭证经营(加工)木材制度,规范了林木采伐,审批393立方米、已经运输96立方米。有力地促进了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
4、林业行政安件查处。对辖区内发生的超限额采伐、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毁林开垦、无证运输和经营加工、非法木材交易、监守自盗、弄虚作假等方面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查处。
四、农村能源建设
新建沼气报名的有57口,任务数是30口,完成34口,完成任务数30口的113%;节能改灶任务数150眼,完成164眼,完成任务数的109%;
五、护林防火
(一)森林防火责任落实情况
按照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和指示,我乡建立健全了森林防火责任制,建立完善了乡科级领导干部包村、包片的责任制度,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确保了森林防火责任落实到人、到村、到块、到户、到林权所有者。一是我乡成立了《关于大坪乡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大坪乡护林防火领导小组的通知》,由乡人民政府乡长崔光和任组长,共有49人组成的防火领导小组;二是乡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了9份《护林防火目标责任书》;三是指挥长与指挥成员签订责任状7份;四是各个村委会和各村民小组签订了64份《护林防火责任状》;五是林业站和护林员签订了9份《护林防火责任状》;六是林业站和“五类”人员的监护人签订了42份《“五类”人员监护护林防火责任书》;七是村民小组长和农户户主签订64份《护林防火责任状》;八是涉林单位森林防火责任状签订2份;九是森林防火重点单位责任人落实已公示;十是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我乡的森林防火问责制度;
(二)森林防火资金落实情况
针对我乡森林覆盖率高,工作人员紧缺,防火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经乡财政自筹和多方争取,用好森林防火每一笔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切实将防火经费投入到森林防火工作中。目前,共安排防火工作经费13500元(县级10000元),保证了我乡的森林防火工作顺利开展。
(三)期工作开展情况
自进入森林防火期以来,我乡加强领导,采取强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工作,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将森林防火工作抓实抓好。制定了《大坪乡2010—2011年度护林防火领导带班值班表》、《大坪乡2010—2011年度年护林防火领导分片负责表》、《大坪乡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文件材料,成立了10支扑火队伍,共404人组成。二是及时召开各类森林防火动员大会,共召开三级干部会议3次,召开护林员培训会1次69人,召开村民小组森林防火会议64次,认真分析各阶段森林防火形势,全面安排部署森林防火工作。三是落实目标责任,明确了期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落实了节假日期间值班人员,制定完善了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与各村委会、各类人员签定目标责任书共计204份,同时重点在白石寨村委会白虎山重点林区,十八塘村委会实行重点防控。四是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粘贴宣传标语、栽插宣传牌和森林防火“五个一”宣传教育活动等将森林防火工作入村入户、家喻户晓。
(四)、森林防火宣传情况按照县林业局要求,我乡及时成立了森林防火宣传领导小组,由副乡长刘天应担任组长,林业站工作人员为成员,分别到各村委会进行森林防火知识教育宣传,同时组织工作人员栽插宣传牌、发放宣传单,组建巡逻队实行森林防火工作日报告制度,一是实行五个百分之百野外用火管理,林区农户与村民小组签订《森林防火安全责任书》61份;二是设置了防火检查站、哨、卡,并对进山入林区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完善入山登记,截止目前,已登记312人次;三是发放林缘生产生活野外用火执行用火许可证;四是对聋、哑、痴、呆、精神病、人落实监护责任人42人;五是对违规用火实行查处和责任追究。截止目前,共发森林防火宣传作业本1200本,写了森林防火作文246篇,615封给家长的信,出黑板报5期,粘帖森林防火标语650条,上森林防火教育课15课时,发放《红河州人民政府森林防火命令》20份和《元阳县森林防火令》20份,彩旗4首,发放护林防火通知书3000份,发送森林防火手机短信600余条,通知各村委会进行森林防火10次,大力宣传安全用火基本常识,做到宣传到户、发动到人,切实加强全民安全防火、扑火意识,营造浓厚的森林防火氛围。
(五)“清明”和“五一”节期间森林防火专项工作落实情况
制定印发了《大坪乡人民政府“清明”和“五一”节期间森林防火专项工作方案》,为“清明”和“五一”节期间森林防火专项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六)、新增管护人员落实情况
截止目前,全乡共新增国有护林员2人,公益林护林员45人,均已落实到重点林区,重点地段山头地块,同时签定了管护合同,落实目标责任,进行护林员培训工作。
(七)、值班和带班工作情况
我乡建立健全了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对森林防火工作亲自安排、亲自组织、亲自督查,并做好对农户野外用火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要求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填写值班记录、交接班记录和火情记录等。同时制定完善了大坪乡森林防火值班制和领导分片负责制。
(八)、物资保障
防火扑火物资储备:1、乡上物资储备有拖把40把、背壶40个、毛巾40条、口罩40个。2、村及物资储备有背壶18个、毛巾45条、口罩45个。
六、惠农政策
1、退耕还林补助从2007年开始240元/亩.年由县财政局直接打入农户一卡通上,从2010年开始教育医疗卫生补助20元/亩.年直接打入农户一卡通上,现已经把2010年度的退耕还林教育医疗卫生补助按时把所有的资金发放给每一户农户。
2、公益林补偿面积50451亩,补偿基金420438.3元。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44641亩,补偿基金218740.9元,今年3月份已发放到村民小组长那里,设及到9个村委会,45个村民小组,3218户,15190人,效益补偿金4.9元/亩.年;管护劳务费3.9元/亩.年,174099.9元,请54个护林员,护林员工资250元/人、月,现已经发了1—6月份的护林员工资81000元,还有7—12月份的81000元要到12月份才发放;省级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5810亩,补偿基金27597.5元,设及到5个村委会,10个村民小组,749户,3370人,效益补偿金4.75元/亩.年。
3、新建沼气的有57口,每口沼气1.7吨水泥、15公斤钢筋、60片红砖、30米配套输气管道,沼气灶一个,共计:96.9吨水泥、855公斤钢筋、3420片红砖、1710米输气管道、57个沼气灶;节能改灶任务数150眼,每眼节能改灶1包水泥、一个灶蕊,共计:150包水泥,150个灶蕊。
七、存在问题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我乡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观念落后,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
人民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认识落后,存在着“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观念,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缺乏参与热情。
(二)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产业培植发展
我乡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未能彻底改观,严重制约了全乡各项产业的正常发展。一是目前我乡与产业培植配套的水利、电力、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仍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二是随着采矿的不断深入和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因素的存在,西南桦苗木受灾受损严重,病害虫害逐渐滋生,加之人民群众疏于管理,影响了西南桦苗木的生长。三是之前在矿山开发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些田地地表和生态系统被破坏,形成外部环境不经济和新的生态环境恶性循环轮流交替。
(三)产业培植资金困难
一方面西南桦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人民群众越来越认同乡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总体思路,种植西南桦积极性高,发展致富愿望强烈,另一方面,不少群众生活较为贫困无力投入,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相关基础设施和种苗等全靠乡里投入,由于乡级财政拮据,无力把产业培植做大、做强,严重影响了优质产业化发展水平。截止目前,2010年我乡培育西南桦苗10亩130余万株,资金合计54万元,目前缺口资金25万元;2011年,培育西南桦苗5亩60余万株,资金合计24万元,全乡西南桦种苗款总缺口资金达49万元。
(四)、人员较少,林区面积过大,时而发生滥砍滥伐,盗伐林木等案件没有及时制止
八、下一步工作计划
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千方百计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大力发展西南桦产业。
二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西南桦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 上一篇:医疗行业解决方案
- 下一篇: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