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成效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诚信建设成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京津新城;新城功能;功能疏解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045-03
一、引言
目前,京津两市作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双核心”,已进入中心城市功能疏解、打造周边新城、建设都市圈、城市群的重要阶段,而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之一,存在着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规模和发展实力很弱,吸纳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为研究重点,对京津两市周边的新城建设成效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新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城功能、促进新城健康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按照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和功能疏解的过程,也正是区域产业整合和经济重构、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新城及中小城市快速崛起的重要阶段。其中,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起着主导、引领和核心作用,新城是是承接中心城人口、产业及城市功能的重要发展空间。新城能否充分发挥上述作用,其重要前提是新城本身必须具备一些基本功能,包括:一是产业支撑功能;二是吸纳人口和就业功能;三是提供公共服务功能;四是生态宜居功能等。这些功能之间在时序上相互协调,在功能上相互支撑,如果各功能之间不协调,都会影响新城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等作用方面的充分发挥。
本文对北京新城范围界定的依据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该规划将昌平、大兴、怀柔、密云、门头沟、平谷、延庆、房山、顺义、通州和亦庄列为11个新城,其中,顺义、通州和亦庄为重点新城。对天津新城范围界定的依据是《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该规划将蓟县、宝坻、武清、宁河、汉沽、西青、津南、静海、大港、京津和团泊列为11个新城。
二、对北京、天津新城建设成效的综合分析
(一)新城成为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
1.新城的人口规模呈增长态势,已成为吸纳人口的重要城市载体。据统计,北京新城常住人口从2005年的584.8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875.3万人,从2012年开始,北京新城常住人口增长率高于中心城。当然,由于中心城集中了大量优势资源,强烈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口和企业的聚集,因此,中心城常住人口规模仍在继续扩大,从2005年的953.2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1276.3万人。天津中心城和新城在2007-2013年常住人口规模呈继续趋势,中心城从2007年的408.59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490.91万人,新城从2007年的512.98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834.14万人,新城常住人口规模始终大于中心城区,天津除了中心城在2010年出现了-2.1%增长的情况外,天津中心城和新城常住人口均呈正增长。
2.新城对中心城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功能已开始显现,但第三产业没有出现从中心城向新城转移的明显趋势。北京新城从2005年至2013年,经过发展,新城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2013年与2005年比较,新城地区除门头沟外第一产业占比均有下降;中心城各区第二产业占比全部下降,新城中通州、昌平、怀柔、平谷、密云五个区县第二产业占比上升,其他区县第二产业占比下降,说明北京中心城第二产业已经向外转移,新城的部分区县也已经发挥承接作用;中心城各区第三产业占比全部上升,新城中顺义、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密云、延庆七个区县第三产业占比上升,新城其他区县第三产业占比下降,说明目前第三产业并没有形成从中心城区向新城地区转移的趋势。天津新城2005年至2013年,新城各区县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下降最多的是宁河县,其下降比例达到9.12%;除津南区和蓟县外,第二产业的比重均有所上升;津南区、蓟县和宝坻区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特别是蓟县上升比例近30%;而中心城各区第二产业占比均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均上升。天津中心城和新城产业结构的变化说明,中心城的第二产业已经开始往外转移,新城大部分区县已经发挥承接中心城第二产业的作用,中心城各区第三产业发展得很好,除河东区外,占比均超过80%,但第三产业并没有出现由中心城向新城转移的趋势。
(二)新城成为阻隔外来人口、产业大量涌入中心城市的“反磁力”基地
1.从吸引外来人口的角度。2005-2013年,北京中心城和新城外来人口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心城外来人口从231.2万人上升到467.5万人,新城外来人口从126.1万人上升到306.3万人;户籍人口方面,新城户籍人口从2005-2009年呈平稳上升态势,2010年较2009年新城户籍人数有所下降,2011年、2012年又开始小幅上升。这说明除中心城地区仍然是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地区外,新城地区已经成为吸纳外来常住人口的重要载体。
2.从吸引就业人口的角度。天津新城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2009-2013年,天津的中心城就业人口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9年的60.30%下降到2013年的28.30%,同期新城就业人口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9年的39.70%上升到2013年的71.70%,说明天津新城对就业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较好地起到了“反磁力”基地的作用。2005-2013年北京和天津中心城与新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增长数据显示,北京中心城区仍然是就业人员主要聚集地,占72%以上,北京新城地区就业人员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平缓,说明北京新城对就业人口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反磁力”基地的作用尚不明显。
3.从人口密度的角度。天津的新城在吸引常住人口方面已经开始发挥“反磁力”基地的作用。2007-2013年,天津的中心城区和新城常住人口密度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从2010年开始,新城地区人口密度增长率明显高于中心城地区,说明新城地区在吸引常住人口方面已经开始发挥“反磁力”基地的作用。2012年新城地区人口密度只占中心城人口密度的2.48%,说明新城在吸引常住人口方面具有很大潜力。2005-2013年,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密度逐年上升,2005-2009年年均增长率在3%以上,2010年人口密度出现了一个大幅的增长,达到14.88%,2011年和2012年,人口密度继续增长,但增长率趋缓;2005-2010年,北京新城人口密度呈缓慢上升趋势,2011年上升较快。说明北京的新城“反磁力”基地作用尚不明显。
(三)新城的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天津新城甚至超过了中心城区
1.从新城经济实力来看。2004年以来,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经济实力快速上升,北京新城总体经济实力还弱于中心城区,天津新城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中心城区。就北京而言,新城地区GDP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3.48%上升到2013年27.65%,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5.15%上升到45.87%,新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0.41%上升到47.12%,说明新城的经济实力正在快速上升,但还未超过中心城区。就天津而言,新城地区GDP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51.25%上升到2013年54.61%,从2009年财政收入的比重由60.71%上升到79.17%,新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69.46%上升到93.60%。由以上分析说明天津新城经济实力正在快速增长,而且已经超过中心城区。
2.从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来看。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公共服务设施整体发展水平均低于中心城区,与中心城比较,新城的图书馆藏书量少,体育场馆少,基础教育供给不足,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缺乏,高等教育及职业学校资源不足,文化设施短缺。同时,新城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引入也未达到预期效果。2013年北京新城地区图书馆藏书只占到全市的13.21%,天津新城的图书馆数量占到全市的46.15%,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来看,北京新城只有3.58张,北京中心城区有7.32张,天津新城只有3.2张,天津中心城区有7.41张,北京新城的体育场馆数量也只占到全市49.55%,不到一半。
3.从生态、宜居环境来看。首先从绿化情况来看,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的绿化率整体呈现逐年缓慢上升趋势。就北京而言,特别其中生态涵养发展区林木绿化率2013年达到67.49%,相比而言,城市功能拓展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作为中心城区林木绿化率较低。天津新城除了2008年宝坻区、蓟县、武清区三区的林木覆盖率有所下降外,其他各区县在2006-2013年林木覆盖率也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其次,从空气质量情况来看,北京2006-2013年全市和各区县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呈逐年增长趋势,作为北京新城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空气质量好天数最多,2011年达到292天,作为中心城区的首都功能核心区空气质量好的天数每年均好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这与核心区工业企业的数量、排污量有直接关系。2012年,天津中心城区除了河东区环境质量指数上升外,其他区县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指数均呈负增长,特别是红桥区2012年下降达到27.16%。新城的区县中,宝坻区、宁河县、蓟县和西青四区环境质量从2011年开始出现了好转的迹象,特别是宁河县2011年比2010年环境质量指数增长了32.89%。
三、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城的核心作用开始显现,但作用发挥尚不充分
1.新城在承接中心城人口的作用尚不突出。北京和天津中心城人口规模呈现继续增长态势,中心城区与新城的人口密度呈现小幅继续增长的趋势。北京新城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其来源并非完全是中心城人口的迁移,而主要是外来人口的聚集,与新城疏解中心城人口的目标差距较大。
2.天津新城较好地起到了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就业的作用,北京新城的作用不够突出。北京新城没有起到吸引中心城区人口到新城就业的作用,没有起到“反磁力”基地的作用,而天津新城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较好地起到了新城疏解中心城区就业人口的作用,较好地起到了“反磁力”基地的作用。
3.北京新城、天津新城的产业结构都有所改善,但第三产业发展迟缓。北京新城部分区县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对中心城第二产业起到了承接作用,天津新城绝大部分区县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心城第二产业的承接地;第三产业发展上,新城与中心城相比,新城发展速度较慢,没有起到承接中心城第三产业的作用。
(二)一些新城的基本功能尚不健全完备,在发展时序上以及相互支持方面还有欠缺
1.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公共服务设施整体发展水平均低于中心城区。与中心城比较,新城的图书馆藏书量少,体育场馆少,基础教育供给不足,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缺乏,高等教育及职业学校资源不足,文化设施短缺。同时,新城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引入也未达到预期效果。
2.北京空气质量正在逐年好转,但天津近年来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正在恶化。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每个新城都需要在区域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通过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其核心作用,完成其历史使命。
四、加快北京和天津新城建设的建议
要充分发挥新城作为中心城功能疏解的“重要空间载体”、缓解中心城压力的“反磁力基地”和推动城市群优化提升的“新引擎”等作用,必须从完善其城市功能入手,增强其吸引力、集聚力和吸纳力。因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产城融合――以产业为载体,集聚人口,促进新城发展
1.找准自身的功能定位。新城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特别是要处理好与中心城及其他新城的关系,与前者要主动对接,与后者要错位发展。如北京新城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通州、顺义和亦庄三个重点新城,是承担中心城人口居住,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承接新兴产业和功能,辐射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第二个层次是大兴、房山、昌平新城,承接中心城人口居住、高等教育、研发、物流、基础设施廊道等城市功能,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是直接服务中心城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城市边缘新城;第三个层次是怀柔、平谷、密云、延庆、门头沟五个新城,是承担北京市生态涵养、水源保护、旅游、会议、休闲度假功能的休闲城市。如天津新城重点要处理好与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的关系,围绕天津的主导产业,通过接受梯度转移、发展配套、专业化协作,与中心城市地区的产业发展形成一个产业网络。
2.要培育和发展能支撑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新城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本着产业兴城、就业充足的要求,选择并培育发展既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又有利于集聚高端人才的主导产业。吸引和集聚世界先进的、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落地。完善低端产业退出机制,完善引导后续产业集聚的配套政策。
3.以优质产业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来吸引和集聚人口,努力打造适于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通过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来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二)生态宜居――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完善,文化多元包容
加快生态宜居新城建设。北京新城的生态环境相比中心城有一定的优势,加之地铁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中心城人口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但是由于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对新城的快速发展有一定制约。因此,一方面应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在新城建设更多的公园、绿地、树木和草地,使得环境更加美好,通过宜居环境的建设,增强新城对中心城人口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新城的住房价格泡沫,使其恢复正常的价格水平,同时加快新城的公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使外来人口尽快融入新城建设。
优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北京和天津在近年新城建设中积极发挥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引导作用,完成了大部分中心城和新城、新城与新城交通联络线的建设工作,建设了医院、学校等主要的社会设施硬件,但软件条件并没有同步发展,如师资水平和医生医疗水平与中心城差距很大。在新城未来的发展中,一是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完善新城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建设;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提升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上来。
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以及包容性的多元文化氛围。新城的活力在于它是一个适宜创业、适宜发展、充满机遇的城市,是一个工作与生活完美结合、相互促进的城市,是一个宜居、宜业、宜行的城市。宜居就是能提供生活质量和生活便利的居住环境;宜业就是能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有高端职位和较多的发展机会;宜行就是能提供快捷便利的交通环境。同时,新城还应具有较好的软环境,包括法治环境、城市管理、政府服务、人文环境等。新城不仅要注重软硬环境建设,还要注重多元文化氛围的营造,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艺术馆、剧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
(三)功能协调――基本功能完备,功能有序协调
新城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有完备的城市功能做支撑。如前分析,新城需要具备产业支撑功能、吸纳人口和就业功能、提供公共服务功能和生态宜居功能等,而且这些城市功能之间在时序上要相互协调,在功能上相互支撑。国外新城经验表明,新城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建设时期和阶段,但最终目标都是构筑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舒适的“边缘城市”,努力实现自身结构平衡,以便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新城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人口规模及素质同步提高的现代化、城市化过程。
在发展时序上,应该基础设施先行――产业跟进――人口聚集――公共服务配套――城市功能完善。在功能协调上,应处理好与中心城的关系、与其他新城的关系以及城市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如果产业先行,缺乏居住功能和配套的公共服务,有可能导致夜间成为“空城”。如果城市定位不明确,缺少综合功能做支撑,会影响新城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等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新城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人口规模及素质同步提高的现代化、城市化过程。新城发展要经历不同的建设阶段,但最终目标都是构筑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舒适的“边缘城市”。只有实现城市功能的完备和协调,才能保持形成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 阳.基于协同理论的社会服务到新模式选择[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篇2
关键词:新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成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疆已经建立起大量水利工程项目,使水利工程与新疆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水利工程对新疆人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新疆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人们对新疆所建设的水利工程的评价也越来越高。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完善,目前水利工程在建设和管理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水利工程和新疆的长远发展来看,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以提高水利工程的服务质量。
1新疆水利工程主要建设和管理成效
1.1可靠基础设施建设量大
首先,新疆的水利工程渠线比较长,为了保障渠道的安全,需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建筑和机电设备等配套设备,通过配套设备来完善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庞大的信息系统,最终保证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渠道工程主要是为了保障供水安全而建,同时可以解决地下水对供水的影响。当基础设施的渠道通过农田灌溉区时需要利用防盐胀和防冻胀的材料进行渠道修建,以防止渠道底部水分过多导致盐膨胀和冻膨胀。在修建基础设施时,如果遇到土层松散且土壤粘结力不强的沙漠弱承载区,就需要采用专门技术来碾压沙漠中的沙土,通过在实践中应用的专门碾压沙土的技术在实施时操作简单且质量高。在实际操作中总结的经验表明,一般选择40cm左右排水性能好且容易被压实的砂砾作为平原渠道的基层,可以使渠道在修建时操作性强,排水性能佳。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平原基层施工时需要采用专门的水平同起碾压技术,主要目的是将沙基渠床压实,同时可以提高沙基的密度,减小渠道变形几率,提高渠道沙基的承载能力。40cm的砂砾除了排水性能好,在渠道运行过程中还可以缓解渗水对沙基的侵蚀,在有效提高沙基的稳定性基础上提高供水安全性。其次,保障了建筑物的安全性。由于新疆渠道全线比较长,周围修建的建筑物需要用混凝土进行浇筑以保证其质量。水利工程周围配套建筑物在建设时做到了严格的基础土回填和分层计划回填,所以保证了渠道在供水期间的运水和送水的安全。同时,保证了设备的可靠性。新疆地处沙漠地区,所以水利工程在修建时一些配套的机电系统、金属结构的监测仪器等需要装置在远离城市的沙漠中,如果渠道在正常工作过程中,这些配套设备不能正常工作,那么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配套设备在建设时遵循的原则是可靠技术原则,不是最高技术原则。按照设备管理制度,要严格设立台账,从规划和技术层面对设备的设计、购买、安装、维修、报废等进行严格管理,以保证各类配套设备可以有效工作。新疆水利工程组每年都会按照制度对设备进行巡查管理。
1.2建立完善的巡查制度
首先,渠道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巡查制度,以保证渠道有专人进行巡查,巡查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主要目的是保证渠道正常工作。其次,建立日常设备维护制度。目前在政府的领导下及各部门的紧密配合下,新疆已经建立了一套以预防为主的维护检修制度,主要目的是保证日常维护与维修,以避免渠道出现大隐患。同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于新疆长线的水利工程来说,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险情都会对工程的整体运行产生影响。所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可以保证水利工程运行稳定,输送水正常及社会供水稳定。目前新疆要求水利管理人员要对预案进行学习,并根据每年水利工程运行情况进行预案的修订,保证突发事件出现时人力、物力和设备的处理等。
1.3建立完善的水情预测监督系统
完善的水情监控系统可以使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区域内的降水情况,并根据监测取得实时的水位和水流量的数据。闸门操作系统可以保证管理人员在确定闸门的基础上保证闸门的安全性,此系统可以应水利整体高度来进行调整水资源。监测主要是对渠道、隧洞和倒虹吸进行监测,以保证水利工程等一些重要数据运行的准确性,为水利工程进行数据分析奠定基础,为水利工程维护和问题处理提供数据支持。
2新疆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对策
对于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加强对资金投入的管理上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要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和审查。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是依照图纸进行的,所以需要建立健全的资质认证制度,保证聘请专业人士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设计,在提高设计人员素质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图纸进行规范建设,防止随意变更图纸进行设计和建设。明确施工方责任,加强施工质量的监管。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需要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管单位进行责任的明确划分,以保证施工过程中各单位可以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进行工程建设。通过完善监督体系,严格管理材料、产品和设备,健全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质量。
篇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目的,通过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改造、整合、优化和提升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网络,加快发展连锁经营、配送物流、批发市场、小超市、便民店、放心店、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农村现代流通业态,构建农产品、农资商品、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药品六大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营造安全、方便、实惠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农民科学、文明消费,推动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新网工程”直接关系到我市新农村的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因此,必须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城区建设大中型物流配送中心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将网络终端向乡镇、村社辐射,建立直营店、加盟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突出“价格低廉、购物方便、商品齐全、质量保证、便民利民”的经营特色,将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新网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加大对“新网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供销社系统和社会各种力量,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多方参与、多元化投资,形成规范、竞争、开放、有序的“新网工程”建设格局,尽快改变农村流通的落后面貌。
(三)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原则。以构建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烟花爆竹、医药等六大经营服务网络为重点,加快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目标任务
(一)2008年—2015年目标任务:
到2015年,在全市农村全面建成以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烟花爆竹、医药六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做到农副产品购销专业化、农资供应配送化、日用消费品销售超市化、废旧物资回收规范化、烟花爆竹经营连锁化、医药经营标准化;实现农村商品流通的网络化、规模化、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二)2008—2010年目标任务:
到2010年,全市各乡镇建立“四中心、两市场”(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医药配送中心,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交易市场,下同);80%的行政村建立“四店两点、一中心”(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医药连锁店,农副产品和再生资源收购点,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下同)。实现80%的农副产品通过网络进入市场销售,80%的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药品和100%的烟花爆竹通过网络连锁配送供应,80%的废旧物资得到回收利用,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蓬勃发展,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占全市农户的40%以上。规划期内完成对现有50%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升级改造,建成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批发市场20个,年交易额超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5个;建成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系统1-2条,建立日用消费品连锁龙头企业7家,配送中心60个,便民店1000个;建立农资连锁企业7家,农资配送中心60个,实现与农家店的有效对接;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7个。在市、区县两级培育发展年销售额上亿元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5--10家;年交易额上亿元的农副土特产品交易批发市场5—8家;上亿元的农资连锁企业3--5家;上亿元以的废旧物资交易批发市场2—3家。
四、工作步骤
2008年为设试点推广阶段。,在全市开展以六大经营服务网络为主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试点建设,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规范建设100个放心店、便民店和在7个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建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目标任务。
2009—2010年为加快推进阶段。每年以40%的速度开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到2010年末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2010—2015年为巩固提高阶段。到2015年末,全面完成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五、建设项目
(一)加速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紧紧围绕我市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以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为重点,以农产品生产、营销、加工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建设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带动上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副产品购销加工企业,连结下游鲜活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物流配送环节,在鲜活农副产品主产地或集散地周边建设配套预冷初加工中心,构建从基地、加工到市场、配送和终端卖场的鲜活农副产品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畅通高效、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冷链物流网络,大力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
(二)加快建设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供销社点多面广、网络完善的优势,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积极培育以市、区县农资公司为龙头的连锁配送农资现代企业;尽快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十一五”末农资连锁配送要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农资放心店的6大类农资商品配送率要达到80%;完善以测土配方施肥(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为主的农业科技服务;整顿和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建立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商品的入市申报和退市制度,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对市内所有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的ABCD四类诚信等级评定颁证工作。
(三)加快建设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以发展县域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和乡村小超市为重点,实施“小超市、大连锁”和“小网点、大网络”的发展战略。培育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品牌连锁龙头企业,以品牌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超市;结合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和“新网工程”,以加盟、直营等方式,对供销社基层网点和个体经营网点进行整合、改造、优化,发展农村超市、便民店,形成以农村市场为基础,中小城镇为骨干,城乡互动的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
(四)加快建设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服务网络。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废旧物资回收网点规范化建设。使废旧物资得到集中处理,对回收从业人员实行规范化管理。全市要紧紧抓住西部化工城建设的契机,围绕4个化工园区,建废旧物资批发交易市场;在城乡结合部建废旧电子产品、废旧金属、报废汽车和废纸废塑料废轮胎回收加工处理场,使可回收的废旧物资的加工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构建“管理严格、布局合理、环保安全、经营有序、城乡互动”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网络。
(五)加快烟花爆竹统一归口连锁配送网络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455号令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32号文件”精神,依托*市烟花爆竹管理办公室,从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和打击非法制售烟花爆竹入手,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批发企业专用仓库;建设设施完善的配送中心和连锁委批部,形成统一归口安全经营的烟花爆竹连锁配送经营网络。
(六)加快建设规范化的药品连锁经营网络。抓住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的契机,依托经国家GSP认证的宝光药业、天寿药业、永正药业等药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按“六统一”的标准,规范和打造市、区县、乡镇、村社4级药品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将药品经营服务网络向村、社一级延伸,努力做到让广大农民兄弟在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吃到质优价廉的平价药、放心药,实现农民小病不出乡,购药不出村的愿望。
六、工作措施
(一)强化宣传、营造声势。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新网工程”,让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整合资源、打造看点。要充分利用现有基层经营网点资源,通过网点改造、资产重组、社会加盟等多种形式,打牢“新网工程”建设的基础,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发挥区域带动作用,向乡镇和村社延伸终端网络,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突出城乡互动、供销并举、综合经营、一网多用;要以加快实施村一级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社)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打造“新网工程”看点。
(三)树立品牌、培育龙头。要强化品牌意识,以品牌树形象、以品牌带网络、以品牌促发展,强力推进在各级联社、龙头企业、配送中心、连锁网点、生产基地、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站)、专业合作社等办公和经营场所规范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标识。通过宣传标识、使用标识、维护标识,使之成为品牌、成为看点,提升形象、扩大影响;要进一步加快社有企业改革步伐,理顺社企关系,加紧对骨干优势企业和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的参股、控股,牢牢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强化联社对骨干企业和主营业务的控制力,确保出资人应享有的权益,建立和完善以维护社有资本权益、提高资本收益率为目标的管理体制和新型社企关系,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品牌企业;要进一步拓展联合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产权嫁接改造社有企业,以加盟企业带动社有企业,以优化重组壮大社有企业。
(四)包装项目、争取扶持。从去年起,中央财政正式设立“新网工程”专项资金支持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要按照财政部《新网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抓紧做好农副产品及农资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网点、批发交易市场改造;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改造;农副产品及农资市场信息收集与、农化服务及质量安全体系等公益项目的包装和项目库的建立,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扶持。
篇4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思想消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目前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教育目的应遵循心理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帮助大学生开发心理潜能和提高心理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将大学生作为潜在的心理问题对象,将重点放在“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上并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出发点,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和弱点。在这种消极思想指导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上以治疗心理疾病、预防心理问题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在实际课堂教学则以矫正和诊断心理为重点。这种思想消极的课程体系不可避免地具有先天局限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本应发挥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方面,不利于充分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和心理品质。
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欠合理
目前,受“消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等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在此教育理念影响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以病理性心理和消极性心理为主,即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相关的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预防和矫正方法。心理教育导向和教学实践,无形之中使绝大部分大学生错误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片面理解为心理问题,误认为只有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学内容不够科学的课程体系过于关注缺陷和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发展潜能,不利于大学生拓展心理素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也反过来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真正提高。
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缺乏完备的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应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不同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互补、教育功能各异、教学方式灵活,教学覆盖范围和课程时间安排协调统一,从而构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但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较为分散,各科之间教学内容重复,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此外,有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连贯性,过于随意,没有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不同个性大学生实际心理的教育需求。更有部分教师只凭自己的兴趣开课,没有考虑其开设的课程是否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㈣心理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由德育工作者和思政辅导员承担,而这些教师很多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没有经过心理学的严格训练,没有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有些心理教师本身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缺陷,没有办法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涵,导致有些心理教师只能采用灌输式手段授课,心理课程教学质量自然无从谈起。不少心理教师凭着自己的感性认识照搬课本理论知识来处理大学生碰到的心理问题,随便给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扣帽子,视之为洪水猛兽,并利用一些强制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来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教师素养欠缺导致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可能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再次伤害和扭曲。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高等教育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加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导致高校大学生群体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必须重点关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挖掘当代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是对以心理问题为焦点的消极心理学的有效补充和理论升华,平衡和完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构建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当中去,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回归到以人性为本的教育目标上,确立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全面综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相互统一,心理学教师把大学生化为具备发展潜力的个体,挖掘和培养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潜质,有效提高大学生发展积极心理的专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完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维护高校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并且完善和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
㈠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的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存在心理适应困难、心理行为失调的特殊个体,其关注的对象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学生。而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心理需求则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了解一些如焦虑、强迫、抑郁等不良人格的形成,却没有机会认识自身内在潜能进而发展自信的积极人格品质。积极人格品质可以将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有效激发,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潜力,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现实问题。要认识和发展大学生个体内在积极潜能,使之形成一种日常行为模式,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以有效充当这一途径。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理念有助于改变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对传统心理学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从根本上重视和巩固大学生心理的积极特质,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问题”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中心和归宿,帮助大学生学会用积极态度来对待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学会挖掘自身潜力,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幸福体验,从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变。
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设置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实际需求,科学选择和当代大学生最为贴近的相关心理主题,从积极的维度入手介绍和解释这些心理学问题,一般应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校心理健康必修课以普及和传授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主,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帮助在校大学生主动认识和发现自己的潜在积极品质(如友善、勇敢、智慧、毅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即传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必修课侧重教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但积极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独立的积极心理课程。积极教育可以渗透在大部分的心理素质培养选修课程中,心理选修课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和不同兴趣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供大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选修课的主题要有明显的区分度,不应求大求全,而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㈢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重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始终强调心理学家应该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它的基础方法和理论都是紧紧围绕着“人”来研究,充分发现个体的内在潜能从而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积极向上地应付日常问题。传统心理教育课程的内容较少生活化而更具理论色彩,因此要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就必须选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内容”来组织心理教学,避免过多采用“消极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将心理学理论和日常生活有效衔接,引导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事件的心理学意义进行讲解和探讨,提高大学生解决社会生活事件的能力与技巧。在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关注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发现和培养,遵循大学生主动体验的原则,从而使大学生通过积极领会和体悟进而自主构建自身完善的心理系统。此外,课程教学内容应该随课程教学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做出相对应的调整和更换,使课程教学内容处于一种相对动态的调整之中,这样才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心理探索空间,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生成”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
㈣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体系
篇5
一、加强新校区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措施
1、增强新校区基建档案归档意识。大力宣传基建档案的重要性,并从思想意识上、组织职能上和具体工作上加以提高、充实和完善。
2、建立健全基建档案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根据有关法规,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遵循档案自然形成规律,制定本单位基建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制度。并严格执行。
3、基建档案的动态管理。要求档案人员随着工程建设有序进行,建立跟踪管理框架,加强与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有机联系,形成多方信息反馈网络,以适应工程建设对档案管理的要求,做到建档工作与基建工程同步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工程材料的积累、整编、审定。工程竣工验收时,要及时提交一整套合格的竣工图。这样,使档案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
二、做好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档案材料的收集
工程建设档案材料是随着基本建设工程的进展陆续产生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上级下达的项目建设书及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评估、环境预测调查报告,设计任务书、计划任务书等。
2、设计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如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技术材料、专利文件、设计计算书,关键技术试验,总体规划设计,设计评价,鉴定及审批等。
3、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如施工定位测量、地质勘探资料;质保书、试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程记录及测试、沉降、位移、变形、监测记录;图纸会审、变更设计通知单、技术核定单位等修改依据;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及处理记录;工程质量检查、评定资料;焊接试验记录、报告、施工检验、探伤记录;设备、管线及电气、仪表施工安装记录、质量评定、事故处理报告等。
4、竣工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如建筑安装工程总量表、工程说明、竣工图、测试记录、随工检查签证、记录、工程变更单、重要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已安装设备明细表.竣工图主要包括:总平面图;建筑、结构竣工图;大型设备基础竣工图;电力、照明、给水、排水、煤气、通讯、暖通、监控、电梯等专业竣工图;建设用地范围内地下综合管网图(含管线接口位置)等。
5、监理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如监理通知、备忘录、报告、会议纪要;施工质量分析;监理规程;合同管理文件、三控制文件、协调文件等。
6、设备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如设备、材料采购合同、出厂质量合格证明;设备、材料装箱单、开箱记录;设备图纸使用说明书;设备安装调试记录等。
7、竣工验收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如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工程设计总结、监理总结;质量评审材料;环保、劳动安全卫生、消防、档案等竣工验收审批文件;竣工验收会议决议文件、验收证书及验收委员会签字名单;项目评优报奖申报材料、批准文件及证书等。
三、做好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基建档案的整理
在遵循档案材料形成规律,保持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原则下,对文件材料进行分类、组织保管单位和编目工作。
1、分类。按工程项目分类法分类,就是按照一个基本建设项目的全部材料为单位划分类别。在一个项目之内,可以按单项工程或专业性质划分属类。
2、组卷。按建设项目立项、设计、施工、竣工四个阶段分别组卷。项目立项阶段,按项目申报、地质勘探、工程征地等环节分别组卷。设计阶段按设计程序分别组卷。可根据材料的多少,分别组成一卷或数卷。施工阶段一般按单位、单项工程或专业组卷,组卷时文字材料在前,图样材料在后。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文字材料,一般单独组卷。
3、卷内文件排列。建设项目按依据性材料、基础性材料、工程设计(含初步设计、技术投计、施工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竣工验收等顺序排列。
4、案卷的编目。(1)编写案卷页号。以有书写内容的页面编写页号,正面写在右下角,反面写在左下角。不装订的以件为单位编写件号,并加盖档号章。(2)填写卷内目录。主要是序号、文号、责任者、题名、日期、页次的填写。(3)填写备考表。卷内备考表填写卷内文件材料的件数、页数,以及在组卷和案卷管理中需要说明的问题。5、编制检索工具。主要是编制总目录、分类目录、底图档案目录等。
四、把好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基建档案的验收关
新校区建设是一项大型重点工程,其基建工程档案的验收应分项进行,分组验收。
1、查明上级批文及相关依据性材料。包括征用土地审批材料、计划任务书、建筑施工许可证、规划许可证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移交到城建档案馆的外,学院在办理时仍要保留一份原件,在今后的利用中可节省不少费用。
2、鉴定技术文件。主要从内容说明、数据尺寸、特定指标、设计变更部位、签字盖章等五个方面验收。
3、审核竣工图。除重大变更要求,重新绘制竣工图外,一般情况下竣工图都是在施工图的基础上更改以后加盖竣工图章而成的。
五、建立基建档案质量评估表
篇6
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从事电子工程方向的人员要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校如何在有限的总课时内将最核心、最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单纯靠增加新的专业课程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因此,本文依据海口经济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构建相应课程群体系,并进行实践探讨。
1 课程群的专业内涵
课程群是指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培养范畴的一类课程,课程群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管理体系,打破了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亲和性,使它们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连贯起来[1]。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目标
从企业岗位需求的角度,结合民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的指导思想,研究海口经济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群建设,提出相应具体的改革措施。
课程群建设依据以下几点原则:
1) 明确课程群建设目标,合理进行课程内容的实施与分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内容的融合、关联和交叉;
2)加强实践类课程群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3)从企业需求的人才和专业发展出发,设计更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群。
3 我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群建设
3.1 理论课程群的改革
通过将课程群里的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和融合,在整体上进行优化,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统一协调。因此学生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应根据调整后的要求进行重新编写。
3.1.1 电子技术类课程群
电子技术类课程群的知识结构是以电路分析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电路元件,熟悉常见的电路模型,能够熟练应用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基本电路。对基本、实用的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分析与设计方法 [2] 。我校把《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三门课程合并成一门《电路与电子技术》,分成2个学期教授,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引入 EDA 的内容,将EDA和 数字电路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中各门课程中的内容进行融合,精简课时。比如不再讲授一阶电路的冲击响应、拉普拉斯变换,加强讲解一阶电路时域和频域特性,以及稳态和瞬态特性。模拟部分不再讲授数字部分 “门电路”和“A/D、D/A 变换”等内容。
3.1.2 信号处理类课程群
信号处理类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在教学安排上时间前后连接,在内容方面相承前启后,逐步深入。《信号与系统》是信号处理、分析的基础,是《数字信号处理》重要的先导课程,内容包括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以及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数字信号处理》 则是在《信号与系统》的基础上学习DFT(离散傅里叶变换)、FFT (快速傅里叶变换)、FIR和 IIR(数字滤波器)设计等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是《DSP 原理与应用》的先修课程[3]。《DSP 原理与应用》可以编程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 DSP的软硬件设计、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
例如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包含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分析和变换,那么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就可以适当删减。如果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过了Z变换,那么在《数字信号处理》中可以简单复习,而加强滤波器设计内容的讲解,同时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对信号处理基本理论也是简单回顾,不再花课时讲解。重点介绍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减少复杂公式的推导,以理解概念、定性分析为主,突出MATLAB软件仿真和DSP硬件的实现。
3.2 课程群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验教学内容需要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更需要尽可能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因此,在开设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设计环节,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
3.3 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建设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引起教学的变革,变革的趋势是学生自主学习将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将降低” [4]。因此,课程群建设要为学生留有自主的学习空间,进行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每类课程群所涉及的课程教学大纲、进度表、教案、课件、授课录像等教学资源逐步实现上网。部分课程已经建立网上试题库、试卷库,进行教考分离,建立网络交互型高校电子信息类虚拟实验平台,教师与学生能够在网上互动答疑。课程群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化。
3.4 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群教师队伍由“课程负责人 + 骨干教师 + 任课教师”组成,在课程群背景下,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指导来建立教学团队与教学骨干,我们的教学团队是以双师型为主的“工程型”教学团队,多人有企业工作的经历。通过教学骨干培养对教学资源进行高效开发,并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以此促进教学团队间的教学研讨及经验交流。
注重以老带新,采用多种多样的师资培养模式,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比如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挂职结束后进行严格的答辩。教学骨干每年都有机会到国内外做访问学者和到重点院校进修。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以提高科研与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的申报,以科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以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相关科研成果作为确立教学团队中教学骨干的激励机制,有海口经济学院科研资助与教学科研奖励办法,比如针对省级期刊、核心期刊、检索期刊的论文有不同程度的资金奖励。并进行科研工作量按学时计量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奖励和督促。
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小城镇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s the Angle of view to study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found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reduced gradually, farmland land use efficiency low, and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n provide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upport of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directly benefit farmers, therefore,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 paradigm, build a diversity of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ocking platform to realize the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powerful combination.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mall towns
中图分类号: [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小城镇建设,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在于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实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在农村的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是改变农业发展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形成农业发展新思路的前提;小城镇建设中只有聚焦于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使各项工作有新的突破。
1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小城镇规模扩大,农业就业人口减少
城镇化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一个地区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从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来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基本都大于70%,甚至有些国家城镇化水平已达90%以上,目前,城镇化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26.41%发展至2011年已达51.27%,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在这一快速发展进程中,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从1990年60.1%下降到2010年36.7%,相比之下,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处于增长趋势,近年来第三产业人数比大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按当前的增减趋势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将会再不断缩减,农业人力资本投入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1.2 农地用地效益低
面对如今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仍有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对于土地规划仍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在小城镇建设中,第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地发展,但有些地区却呈现出成片农地抛荒、农地工用等现象,从表面上看,城镇化为耕地创造了良方,因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耕地转建设用地的指标就增加了,农业人口的转移加快了土地的集约,但由于小城镇发展本身的扶持资金是有限的,而在小城镇建设初期,政府积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撤并,盲目改造中,不仅导致大量资金浪费,还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特征[1]。被转移到规划住地的农民失去了农业种植机会,部分农民变成工人或者农民工,但仍有大部分劳力被闲置,小城镇建设中农地如何有效运用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已成为一大困境。
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要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力求在科技对接平台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实现现代农业科技效益最大化,以全面支撑小城镇建设。
2.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小城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根本要素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城镇建设进程中,整体的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和不平衡状态,从目前来看,小城镇建设仍是一项长期和渐进的工作。小城镇建设中农民收入来源低、生产力不发达,农业逐渐萎缩等问题的突出,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不容忽视的农业问题仍需要大力的支持,三大产业发展的不协调,要求小城镇建设需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技术创新支撑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产的发展是小城镇建设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而科技创新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业发展必将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将成为影响小城镇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农产品需求上能有效的提高产量,使小城镇发展更加快速。
2.2小城镇建设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生产的发展,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将有大量的农田,这些农地除了部分被规划用到工业上,还将有部分仍为农业所用,但从多个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而言,这些农田常被闲置着。小城镇工业发展的同时,应该有效的利用农地,以实现农地效益最大化,以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规划,能够有效吸收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规范化服务,提高农村现展。小城镇建设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在形成的城镇空间中,有利用农产品的供给需求量的统一,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化聚集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利于形成产业集群,这些都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介入创造有利的条件,引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提高小城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还间接地提高农民收入。
3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小城镇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科技是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因此,必须通过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推动小城镇建设。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如果缺乏平台效应,容易产生短期化、缺乏规范化。因此,本文认为在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机构,除了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制度安排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现代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管理及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技术,更加全面系统的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共建研发机构和项目对接形式,以期实现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这种良性机制应是一个机构+制度+人力资源+农推的集合体。而这个集合体也是搭建起企业、市场机制及农民三者之间的桥梁。
3.1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助推小城镇建设
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结构,能够助推小城镇建设发展,这就要求这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结构不仅要在技术上实现农业新技术的交流,还应时时了解市场的需求,引进企业合作项目,尤其是向小城镇不断引入新技术,实现机构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3.2建立适应小城镇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作为支撑小城镇建设的关键节点,必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其作用的实现。在现有的现代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基础上,应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在现代农业科技对接组织体系中,政府只是作为顾问的角色,负责监督,资金资助与政策扶持,而企业和农民则是这个体系的两端,中间的机构应该由非政府组织和高校以及其他的机构构成,在这样一种多元化模式对接机制中,能有效改变原有的政府主导的创新体系的限制,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小城镇建设。
3.3小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实现程度,关系到当前小城镇建设的深入程度。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企业关注的热点,也是小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结合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在这种对接形式中要突破传统意义上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界定,改变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解决知识陈旧,有计划地吸引一些青年,尤其是高校人才到小城镇,建设一批强有力的潜力股青年群体,使得在小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人员的合理分工协作,以求全面地、系统地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实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效益最大化并达到支撑小城镇建设的目的。
3.4 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平台创新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如果没有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就缺乏实际意义。因此,在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中,创建多元化的对接形式能够更有效的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真正发挥其最大效益。(1)开展网络24小时服务,既可以咨询各种科技信息,又可以提供其他企业的投资意向需求,提供多方面的信息需求。(2)在一些示范基地中,适当开展一些农民咨询为主的信息咨询室,以企业为主的企业合作项目管理,提供实际的交易运作形式,争取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共建政府+农民+龙头企业的三赢。(3)对于那些社会效益显著的公益性、关键性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还需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培育发展农民、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组织,建立专业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4)对现有的农技推广服务站进行整合,根据小城镇布局,该地区的农产品发展优势,建立专业服务站,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指导。(5)发挥小城镇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结构的作用,通过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给予资金与政策扶持的构建,实现民间自治组织管理的一种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机制,突破现有模式中政府管理的局限性,将源源不断地为小城镇的农业产业输送更好的技术和成果,提升小城镇的农业产业科技含量,以科技推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缩短了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的距离,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减少了转化时间。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小城镇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引导和支持下,以机构+制度+人力资源+农推的良性机制的集合体的服务体系来连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小城镇,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数量与质量,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得以运用,小城镇得以快速发展。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档案
【abstract】build the mental health file, have importance to reinforcing tall duty student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al work.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discuss the main step, measure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that the mentality file builds mainly.
【key words】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student; mental health file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高职学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有必要在高职新生入学之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全面普查并将其结果进行存档,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将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帮助。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课程。
高职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心理档案内容的确立、心理测试工具的选择、学生各种资料的获取和分析。
1 心理档案内容的确立
心理档案主要揭示学生心理状况与心理特点,心理档案包括团体资料与个人资料两种。
团体资料是学生个人资料的总体情况,反映的是学生心理、行为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群体特征的资料,一般以学校、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其价值在于对学生总体状况的把握和加深对学生个体状况的认识。具体来讲团体资料主要包括一个团体单位内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学业情况、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其他心理测验的结果。
个人资料则是指反映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它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学校学习情况、个人行为表现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人格特征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
2 心理测试工具的选择
心理测试工具的选择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为保证测试的科学性,探讨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规律,在测试量表的选择中,应针对要测试的内容,充分考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并尽量选择本土化的量表。以下列举一些信度和效度较高,使用较多反应良好的测试心理素质的量表:
2.1 大学生人格问卷。用来对新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筛查出新生中心理可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
2.2 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测评,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其严重程度。
2.3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该测验通过对十六种相互独立的人格特质评价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主要用来全面评价学生的人格状况及其特征。
2.4 大学生需求调查问卷。该问卷是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编制的需求调查问卷,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有关需求及其程度。
2.5 埃森克个性问卷。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气质特性与气质类型。
2.6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或卡特尔联合性智力测验。主要用于测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
2.7 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主要用于诊断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
2.8 学习适应性量表。主要测量目前学生学习的适应状况。
2.9 人际交往量表。包括学生和家庭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等。
2.10 职业咨询测验。主要了解学生对各种职业的态度及择业趋势。
3 学生各种资料的获取与分析
3.1 组织准备阶段。
3.1.1 工具准备和人员培训。在测评工具方面可采用清华紫光thomer-ш h光标阅读仪、wjz心理测量软件、数据统计软件spss11.0问卷,并且要对参与测评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心理普查工作培训。
3.1.2 召开会议,具体落实。召开有学生处、教务处、心理咨询中心以及各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参加的专门会议,布置并落实普查事宜。
3.2 正式施测阶段。
基本做法:以院系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首先进行10分钟的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和心理测评说明,以打消学生的顾虑,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测评的必要性。
3.3 数据统计阶段:
3.3.1 数据采集。将有效问卷认真整理后,按院系和统计要求,录入数据,收集的数据用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和wjz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3.2 分析筛查。提取所有学生的测量结果并依据量表的筛查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类,将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筛查出来。
3.4 主动干预阶段:
3.4.1 个别访谈,鉴别诊断。收集各院系的新生课表及新生信箱号码或电话号码,采取给学生本人打电话或发邮件的方式,直接向被筛查出来的学生发出访谈邀请。平均每人需要20-30分钟对其是否有心理问题、问题类别、严重程度等进行鉴别分类,以便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3.4.2 跟踪服务,提出转介。依据访谈结果,对需要进一步咨询辅导的学生制订详细的咨询方案。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跟踪咨询服务,对有精神分裂症、严重的神经症及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提出转介专业医疗单位诊断、休学回家治疗等建议。
3.5 建立档案阶段。
对新生的所有资料,包括学生的自然情况、测试结果、访谈情况、干预措施归档,装订成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分文字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种),为以后的主动干预、咨询与心理教育工作做好资料储备。要遵守保密原则,每位学生的心理档案保留到该生毕业离校。
3.6 总结反馈阶段。
形成报告提供给相关人员和部门,对学生的心理测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特点提出方案。对筛查出来的个体,视程度的轻重,在遵守保密原则的条件下,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相关院系的负责人员,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最后,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认真填写档案。凡是通过量表测查的结果,要连同测试日期、量表类型、结果分析、教育建议等一并填写进《心理测量登记表》,妥善保管。②建立心理档案要努力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吸纳多方面的意见,不断学习心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与智能品质,切不可武断、草率了事。③在判断学生有无心理疾患时,不能根据一次测试,也不能单看某一个量表,尤其不能只凭某一项指标就武断地下结论,而必须有专家综合考评、科学解释、做出评定,决不容许有一丝轻率。④研究问题时,要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既要分析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注意个别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⑤学生心理档案在教育和人才选拔中仅起辅助作用,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某一方面,切不可以偏概全。⑥学生的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常随其年龄、环境而改变,切不可对学生产生成见。
参考文献
[1]卢邵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心理档案问题探讨[j].理论界,2006~04
[2]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篇9
摘要 首先明确高校信息建设过程中数据整合的必要性,探讨数据整合的基本概念,并结合高等学校的管理说明了数据整合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从信息技术层面提出数据整合的基本思路,从不同侧面探讨了高校信息建设过程中的数据整合。
关键词 高校 数据整合 信息建设
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在高校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信息建设也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其功能性、规模性、综合性等要求也随着高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而提升,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由局部到整体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早期建设的局部信息系统需要逐渐整合到后期建设的整体信息系统中,通过对这些数据孤岛的整合,实现其信息系统所要求数据的完整性、有序性、共享性的目的,这是高等学校信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在进行高校信息建设过程中数据整合要求我们要深入理解高校管理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完成历史数据的整合,满足现有系统对数据的更高的最新要求,预测和瞻望未来数据的发展趋势。
一、数据整合遵循的原则
1.遵循高校管理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坚持整体统一原则
早期的数据是生产流水线上被加工产品的认识,已经远远的落后于当前信息时代对数据的认识水平。数据要反映和体现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和固有本性的观点,逐渐解开了面纱,浮出了水面。其信息系统的建设,首先在数据层面上,应该反映和遵循高等学校管理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2.遵循前瞻性、兼容性和可扩充性原则
数据的整合,其来源各有不同,数据的兼容性是数据整合的必然要求。而其教学管理的实时变动,也使数据的可扩充性成为数据建设的重要指标。随着其管理的日益成熟,范围的不断扩大,要保证数据的整体一致性,就要对高校教学管理的范畴有前瞻性的定位,对数据的设计有前瞻性的思考。
3.遵循统筹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
数据整合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随意而为。工作中要制定明确的统筹规划和确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将为数据整合的长期工作,铺平前进的道路。
二、信息技术层面上进行数据整合
1.分析数据的形成规律,确定系统数据的最小基本处理单元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是其在管理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数据的形成要从其管理自身的规律和特性谈起。学生和教师是高校管理的基本对象,其次还有图书、部门等,学生和教师的基本属性将决定其管理的基本属性。做好数据整合,首先要对数字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全局分析,整理出全局数据视图,并理清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然后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和系统之间的数据有序交换和共享。
2.确定数据整合的最终关联数据项,关联数据表
数据的整合要从解析最小基本处理单元开始。学生从入校开始,经过各学期的上课、考核等等到毕业结束,在此变化过程中,各环节之间都指向同一个实体―――学生,由此可知,记载学生的数据,组成数据表中的每一条记录的基本内容,并且贯穿始终不变。通过对这些学生基本数据项的分析可知,与同一位学生产生一一对应关系的,只有表示学生中经常使用的学号,因此,整合数据最终关联数据项应是学号,包含学号的数据表都将成为关联数据表。
3.建立数据对应关系检索体系
当整合数据最终关联数据项确定之后,就建立了逻辑上的数据对应关系检索体系。此检索体系存在于多个数据库的关联数据表中,在逻辑上显示着数据之间的对应关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是以目录树的形式存在和表现的,随意从树的任意节点进入其中,都可以通过学号这个关联数据项,建立有效的检索链路,从而找到满意的数据。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棒接下去,直到终点。
4.建立共享的系统数据体系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日常管理在开始进行信息建设的时候也许只是单一的信息系统,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要求整合各个独立的系统为综合统一的“高校ERP”,例如可以实现学生在校的“一卡通”,一旦进入学校,就可以持唯一的卡进行注册、借阅、买饭等一切活动。系统数据对外要建立界面一致的访问形式,对内要实现数据的简化和优化,增强数据的透明度和灵活性。
5.建立和完善数据整合标准体系
数据的种类主要有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其数据整合的标准,首先必须符合国家的数据标准,其次各数据库之间数据的交换必须符合事先约定的部门标准,因此,没有标准就没有数据交换,没有数据交换就没有数据整合。数据标准要逐步开放,逐渐使之成为本行业标准,只有开放的标准,才有开放的数据、开放的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数据的安全标准,另外还有格式、存储、备份、恢复等。制定数据标准时,要统筹规划,要充分考虑其它相关领域的标准要求,如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计算机硬件、存储设备、系统软件、开发工具、应用工具等。完善、互融和开放的数据标准体系是数据整合成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华东,胡光武.高校信息化资源整合分析与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170(12):54-57.
篇10
关键词:高效 国家助学贷款 诚信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371-01
诚者,诚恳也;信者,信任也。所谓诚信,即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也。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每个人的立世之本。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资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及住宿费的银行贷款。
诚信履约是国家助学贷款得以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如何促进学生培养诚信意识树立诚信观念从而促进他们按时履约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国家助学贷款在漯河医专的发展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启动、试点阶段;全面推行阶段;停贷阶段和调整阶段。贷款的金额也逐渐放宽,至今最高金额为6000元/生,贷款比例也不再设限,愿贷尽贷。漯河医专是从2005年开始加入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试行行列,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贷款人数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71人,增至2014年的1338人。贷款人数增加,贷款资格审查不再严格,直接导致的潜在后果就是贷款违约率的增加,这样对于学校的诚信建设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漯河医专经过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累积了较丰富的诚信建设经验。
二、漯河医专诚信建设的途径及方法
1.加大日常教育力度,营造诚信氛围
亚里士多德说过:德行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学生的诚信状况与学校给学生创造的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以漯河医专校训“诚朴精业”切入点,积极营造诚信氛围,漯河医专采取了以下措施:
1.1充分发挥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师范及导向作用。师者,知识的传播者,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古人云, “师者, 人之模也, 无德者无以为师”,“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因此辅导员的素质对于学生的诚信建设有着直接的的影响。为此, 首先辅导员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否则说一套做一套怎么让学生信服。
1.2发挥学生榜样作用 学生中间不乏一些家庭贫困却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就是和其他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他们的实际更贴近学生,因此将这些学生的事迹在学生中间进行宣传报道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将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另外,漯河医专每年都会表彰一部分提前提前还贷的学生,并授予荣誉证书。在现在这一个呼吁诚信回归的时代,一个将诚信作为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时代,这项荣誉对学生找工作来说也是很好的凭证。
1.3常规教育。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贯彻执行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宣传栏、教室布置等,宣传诚信美德,表彰讲诚信的学生,批评、惩罚不讲信用的学生,营造诚信的校园环境。同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以诚信为主题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会、辩论会、微博、微信、QQ、空间等多种途径进行引导教育,强化学生诚信意识,将诚信转换成常规文明。
1.4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以诚信为主题,开展第二课堂。漯河医专非常注重学生的诚信教育,这从其校训――诚朴精业就可以看出,因此开展了很多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包括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感恩节文艺晚会,版面宣传等。
1.5特定时期的诚信教育。特定时期指的的是学生实习前夕和毕业前夕。在这两个节点对学生一方面进行还贷方法的教育看,另一方面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教育主要以学生一旦违约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为切入点。凡是参加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他们的个人信息都被录入了银行征信系统,一旦出现违约就会被征信系统所记录,从而有了信用不良的记录。学生如果想通过贷款买房、买车、创业等都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可以邀请银行信贷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讲解。
1.6加大失信惩处力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但是有时候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对于学生的失信行为进行惩处也是必须的。因此学生在校期间一旦出现旷寝、考试舞弊、捏造虚假证明或者成绩等违反校规校纪的失信行为,学校一定要依据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严肃处理,比如取消各种评优评先资格及各项资助政策的资格,行为严重的将记录在学生诚信档案中,并相应进行道义和行政上的制裁。从而从“法”的角度震慑学生,使促进学生诚信做人。
2.情感维系
为了进一步促进诚信建设的顺利开展,漯河医站还开展了:“以情感化”活动,包括以下措施
2.1温暖学生心灵,开展七送活动
为了展示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关怀,漯河医专开展了七送活动:寒暑假送车票、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冬至送饺子、冬日送棉被、生日送蛋糕,通过这些暖心活动,可以使学生树立感恩心理,促使他们诚信履约。
2.2暑期家访
暑期家访漯河医专已经坚持了10年。家访的对象以贫困学生为主,每年的家访范围都涵盖了河南省的几十个县市。通过家访可以深入的了解贫困学生的家庭状况,学生成长环境,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资助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对那些不诚信的捏造需要贫困证明的学生也是一种震慑。
2.3辅导员――学生一辈子的朋友。辅导员不定期深入学生宿舍,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不仅如此,辅导员还经常通过电话、QQ、微信等现代工具和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对于已经毕业的贷款学生,辅导员也经常和他们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工作、恋爱和婚姻情况。做他们一辈子的朋友和人生导师,这也每位辅导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于贷款催缴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3.建立贷款学生诚信档案
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它需要制度来约束,加强管理来保障。建设大学生诚信档案就势在必行。从2006年开始,漯河医专就建立了贷款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毕业的时候将学生的诚信档案将装入学生的个人档案。诚信档案包括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学习效果、经济状况、舞弊情况、违纪记录及说明、个人意见、学校意见等方面的内容。诚信档案还可以作为学生各项评优评先、入党、评选各项资助的重要凭证。学生毕业时,学生的信用档案将会作为一项档案材料装入学生档案中。这样就可有效地制约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从而自觉地诚实守信。
4.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
诚信教育离不开大学生诚信实践以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根据实际,漯河医专组织学生开展“讲诚信、树新风,做文明大学生”诚信承诺活动和“诚信你我他,考试不作弊”诚信承诺活动,诚信贷款承诺活动等。通过不断地不断道德实践,学生不断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和行为,使自己真正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
三、漯河医专诚信建设的成效
国家助学贷款在漯河医专已经实行了9年,已经有4批贷款已经到期,贷款的违约率连续3年为0,整体违约率小于0.01%,可以说漯河医专的诚信建设效果是明显的。
- 上一篇:平面设计的专业课程
- 下一篇:医院科研诚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