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 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教育理论和计算机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表现。2l世纪的教育将是全球化的开放式的教育,将是具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职业教育为特征的教育,而作为开放式教育的主要载体──网络课程的开发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育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育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育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网络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系统,同时作为各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部分,该教学系统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决定着网络课程的教学功能能否实现。因此要开发适合当代教育需要的网络课程,首先离不开合理的教学设计。
一、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概念及重要性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它通常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者控制、内容交互性、交流与协作、动机兴趣、信息呈现、媒体选用、学习指导、练习与反馈、追踪、测评等方面内容[2]。教学设计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是网络课程区别于一般网络软件的特殊表征。
教学设计是教学目的的预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前导和定向功能,决定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好坏。依据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指导和原则,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以系统方法设计网络课程,优化教学环境,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高职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目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迅速发展,高职教育在教育过程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这也就要求高职网络课程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模式,鼓励个人强项智能的充分发展。因此,高职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应循以下原则:
1.教学内容模块化原则
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并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根本。现行教材大都是以系统知识体系进行编排,内容多而广,对高职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都非常“实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应根据“实用”为原则进行筛选,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力分解,并进行模块化设计。
2.学习环境的情境化原则
学习情境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者产生学习的需求,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学习环境情境化的设计,让每个学习者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情境切入点。
3.学习过程自主化原则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为此,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也就是说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由度。
4.学习方式交互性原则
学习方式的交互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交往、教学互动的过程。针对不同类型的交互,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运用不同的交互手段和交互管理规则。恰当的交互方式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5.学习系统开放性原则
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教育对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则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的开放:课程内容要及时更新,充分利用国内优秀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的教学内容,传递最新的教学成果,在不断学习和学习者的反馈中修正课程中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利用数据库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支持;通过与其他网络的链接实现资源共享等等。
6.教学评价多样化原则
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做出反应、表现出行为之后,应及时让学习者知道学习结果。网络课程设计中,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形式给予不同的评价反馈方式,及时的、多样的教学评价反馈有利于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高职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网络课程既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课程教学动态过程。对于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为导向,通过对网络媒体和网络课程特点的分析,从而对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体系等进行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数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衡量,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方向。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设计型的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就把高职与普通高校区分开来,又把高职与中职区别开来。反映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就要求我们从“知识目标”转变到“能力目标”上来,以学生是否有能力的获得或提高作为检验教学的标准。
具体说来,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宏观上,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教学大纲,进行总体教学目标的引导设计,且最终目标要明确,就是使学生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微观上,要进行具体的单元知识模块以及单项技能的教学目标设计。总之,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但要体现出人的主动性、目的性,运用技术技法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而且还应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勇气、意志等)的体现[3]。
2.教学内容的设计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注意,在网络课程教学中,课程内容不再是传统的直线式组织教科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将知识交融、课程复合,提高学习内容的整合度,使学生按需选择知识模块进行学习,以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结构。
为此,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实际按职业能力进行知识体系分解,采用模块重组教学内容,让学习者在一定的范围内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合理的学习模块,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这样设置的课程才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同时,网络课程内容应根据具体的知识要求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些媒体表现形式不仅要与学科专业内容有机结合,还要注意各种媒体使用的协调性。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网络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区别于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它更多的关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学习者与学习同伴间的协作学习。因此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和学习全体,提供合适的学习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策略一般是指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及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是网络课程设计的核心。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互不相同,课程内容的认知层次也深浅不一,因此,网络课程需要多重教学策略的设计,如设计包括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教与学指导策略(主要针对教师和辅导者)等[4]。通过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增进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4.教学评价的设计
网络课程设计的质量,除了上述各方面内容的设计以外,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也是网络课程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学生参与网络课程的教学活动给予积极有效的评价,可以鼓励或肯定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作进一步的学习设计、指导、建议等;同时,学生也需要获得教学反馈,有利于修正学习中的错误.
合理的教学评价应包含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整个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随时根据需要,运用有效的评测手段和其他的反馈手段,来调整、修改和完善网络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评价、学习质量评价、参加协作学习评价、自我评价等[5]。而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整个网络课程开发完成后,或上网后,根据试验原型的评测结果和实际运行中的反馈信息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使之趋于完善,最后对网络课程的质量水平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四、结束语
总之,在高职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以学生为主体,并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评价。把握好了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开发,对提高网络课程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使网络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佩芳.高职英语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分析[J].科教文汇,2007,(8)(中旬刊):122~123
[2]王会霞,代朝霞.高校网络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信息化,2005,10:67~68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14~15
[4]王文惠.高校网络课程开发中的教学设计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6,4:66~69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结构优化;探讨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由单一的知识讲解逐渐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多维转变。对于课程的评价标准不再局限于严谨科学的评价体系,而更加重视课程目标、教学理念与个性化教学的评价标准。但在具体的评价体系中,会出现达到甚至超过评价标准的课程却难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部分的教学设计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于教学难度与操作方法的不协调。究其本质,就是教学结构的安排不合理。面对不同的教学挑战,优化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结构显得尤为必要。
一、数学教学结构的具体含义
数学教学结构主要是指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出简化而稳定的教学组合方式以实现教学目标,课程的宏观规划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课前、课后设计等多个操作环节。
数学教辅资料随处可见,依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辅资料不再是个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资料,如何将这些教学信息有组织、有安排的优化教学结构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对于优化教学结构有不同的主导观念,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有效地结合与安排教材设计,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数学教学结构优化的具体操作方法
1.预备课程的结构优化
课堂的具体教学效果与教师课前预备工作的准备有着密切关系。在课前预备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教学的目标设计、教学材料的设计筛选、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基础等多个因素。对于课程难易程度的把握,需要重视的是避免教学重点难点的集中讲解,学生的理解学习能力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次,主要以学生够得着的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内容,过分简单的课程设计使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在长期学习中养成懒惰的思维习惯。
2.教学方法的结构优化设计
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两种选择。两种方法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学主体的不同,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教学主导,而新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的结构优化主要集中于如何调动和结合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特征。现在普遍存在的思想是传统教学方法就是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而新型教学方式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应该区别对待简单、片面的思想观念,评价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应该以教学效果为主要评价标准。在具体的结构安排中,对于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较为新型的教学方式,需要确保有效教学效果的实现。
3.课程设计的结构优化
常规的课程设计环节主要是指知识、例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构成教学安排。教师在优化课程设计安排时,需要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意义,是否能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对于每个环节的操作时间的把控,可有可无的环节是否需要删减等多方面考虑。在具体的实施环节时,教师由于时间、精力或者利益驱动,很少会考虑到以上因素。
三、高中数学结构优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数学的结构优化需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部分教师忽略学生、教学特性等因素,直接将教学方式、教学案例套用到自己的教学课程中,这种不考虑教学实际情况的现象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中数学结构安排中,教师应避免采用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
注重对优化结构的检验与见证是保障教学结构优化设计的重要环节。目前,专业人士对于素质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持质疑态度,基层教学的设计安排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涵。而教学改革所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于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不适合大力推广,需要采用反思性教学模式,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高中数学的教学结构优化应该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避实就虚的教学设计,应该夯实基础,立足于教学的现实情况,从而促进教学结构优化的持续开展。
高中阶段是学生获得教学效果的关键时期,而数学科目的设计安排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保障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课程的结构优化设计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重视从不同层次与维度把控教学结构。总体来说,教师需要对课程的设计安排有宏观的设想,又需要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与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教学的课前预备设计,课堂的交流安排与课后的反馈总结进行持续性关注。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贯彻落实优良的教学设计,避免结构设计的优化过程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胡典顺.人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意义的哲学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0(4):54-57.
[2]朱占奎,陆贤彬.简化课堂教学约定数学文化[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3):8-13.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课堂设计 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61-01
1 引言
所谓课程设计是指教师对所教授的一门课程的总体设计,即教学设计;课堂即课堂的教学设计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对一堂课内容或一次授课单元内容的设计。
随着现代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而且,在许多地方和院校,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成为评定教师业绩的一项指标。还有些地方的教育系统,将有无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教育教学来衡量和评价学校是否达标的一项指标。由此可见,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显得重要起来。
多媒体课件教学也不例外,也需要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策划和组织。不过,多媒体电子课件不能是备课教案的电子文档,笔者在长时间内的接触和调查中发现,许多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内容太多,这说明了制作者不理解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课件的本质作用,把书面教案搬到屏幕上的结果。
因此,笔者就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问题谈个人观点。
2 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是该课程教师的备课教案。教师在开课前需要精心组织、准备所授课程的教案。它包括:整个课程的内容组织,课时分配,教学日历,教学用具、实验,参考资料等等,这些设计是针对一门课程在一个教学周期内所完成任务的组织安排。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黑板教学的组织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不在课程内容上,而是在备课内容的组织与教案的结构以及手段的应用方面。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要有电子课件,还要有书面备课文档。电子课件与书面教案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电子课件是教学内容在学生面前的展示部分;而书面教案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思路。许多人这些方面做的不好,只有电子课件,没有书面笔记是不应该。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组织应当是在板书教学的内容基础上,要考虑学科内容中要使用哪些多媒体技术元素,如图片、动画、视频等的选材,怎样表现更好、更合适;哪些内容战事给学生,哪些不用展示等的结构安排。
在屏幕上的内容仅应出现备课教案的板书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论是书面还是电子文档的备课教案还是需要的,教学的总体设计是不能省略的,而且必须有。
3 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本次教学时间内应讲授的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理论与公式的组织、推证,例题与相应的衔接、安排,板书内容等。
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针对某一次课或某一单元的设计要能够体现多媒体的优越性,这些优越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就是说,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当加入现代技术的设计元素。例如,在什么位置加入图片、视频更为有效;何时展现这些图片、视频;一幅插图或图解考虑怎样的动画演示能够更好地配合内容的推进;公式推导、例题讲解如何与动画配合以展现教学内容进程等等,这些都是多媒体课件设计中与板书面、板图设计的区别,应当着重考虑的内容。
目前用于制作多媒体的软件很多。不论采用何种软件设计多媒体课件,都要记住根本的一点:它是用于教学的。一个好的课件设计就是一次成功的课堂组织,它会给教学带来好的效果,否则将起到相反作用。一旦作为蓝本的教材确定之后,课件的内容首先要遵从教材内容;再就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版式设计与背景应用
许多制作课件用的软件都有许多版式和背景供用户选择使用。用于课堂教学的版式和背景不能太复杂,最好使用空白版式样。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同行的交流,得出是素色版式为好,笔者推崇白底黑字为最佳。这种版式对于空间比较大的教室不仅屏幕效果好,对老化的投影仪带来的影响比较小;而且对于使用扫描的图片效果最为理想,如果背景为其他颜色,插图犹如补订。
不要采用过于“花色”的背景版式。它会喧宾夺主,影响主题内容,而且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3.2 文字的字体格式应用
课件中大部分是汉字和英文文字,从教学效果来说汉字采用“宋体”、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为最好。因为我们的课本中基本上采用的是这两种字体。正文字体大小要适中、统一,过大、过小都影响效果。一个版面不要使用文字过多,如果内容多,可以分几个版面表现。否则将显得“拥挤不堪”。
3.3 动态效果的设计
板书教学中,文字在黑板上由教师逐字逐句手写出来的。在教师板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文字的出现或教师边写边述,或中断板书内容来强调、解释其中内容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利于教学效果的产生。在多媒体课件中也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做法是将一段需要表达的内容分开表现、分步出现。不要一版文字同时出现,而是一个内容或一段内容分开有层次、有顺序地展现。教师就可以利用其产生的间隙来做同样的工作。
课件中使用的动画效果一定要有讲究。首先,出现速度要适中;其次,尽量模仿手写动作效果。切忌,文字、图片飞来飞去,旋转、蹦跳等都不可取,这些动态效果一是容易产生烦躁感;二是学生会在听课过程中去猜测下一个内容将会是什么动作,从哪出来等,从而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3.4 插图、动画片段的使用
插图、动画、视频片段的使用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色,尤其是在工科教学中,它的使用是任何方法、手段都不能相比的。
课件中的插图多数来源于照片和扫描图片,这些元素最重要的是讲究质量和清晰度。它们在版面中的大小和位置设计是有考究的,要注意图与文字在版面中的比例大小,也要讲求美观。如果简单图形,如例题中需要表达题目演化过程的插图,最好能够用制作软件自身的绘图工具制作。它虽然制作比较繁琐,但效果特别理想。
图片、动画、视频使用要得当。不要使用过量的这些方面,过多使用这些元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
篇4
一、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概念
模块化课程设计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编制原则而设计的课程模式,是指按照特定的主题以及特定目标把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成短小而完整的知识单元,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模块化的课程可以成为小型化课程。模块内容可以以多种形式如课堂讲授、练习、实习、学术考察、研讨会等展开,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涵盖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组合。每个模块既是独立、完整的教学和评价单位,又与其他模块发生横向联系,组合成具有更大目标的模块课程。
二、商务英语模块化课程设计基本框架
商务英语是一门集商务专业知识技能与英语语言于一体的课程,语言与国际商务的交叉为商务英语课程模块化设计提供了特定要求,既要能够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脱节,又要有效地利用优势教学资源,提供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的商务英语课程单元。
商务英语课程可以分为语言模块、商务交际技能、商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四个大模块,同时各个大模块又由很多子模块组成。
1.语言模块。这是本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中心模块,通过英语听说、综合英语、写作及翻译等课程的学习及语言强化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
2.商务交际技能模块。语言学习中始终伴随着文化因素,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因素而受到制约。增设如英语交际文化习俗、英语与英美文化、商务英语与文化、商务礼仪、外事接待英语等社会文化课程模块,有利于拓宽文化视野、增加文化内涵,改变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语言知识教学轻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
3.商务专业知识模块。包括掌握对外商业贸易、政策、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能草拟和阅读外贸英语函电,具备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业务能力等等。
4.实践能力模块。实践能力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案例模拟、情景模拟及练习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针对国际商务中常见的商务活动,进行模拟操作和练习,从而把所学内容贯穿起来,形成整体认识。
三、商务英语模块化课程设计要达成的目标
要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立足于培养语言文化功底深厚、知识领域宽广、商务技能完备的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商务英语模块化课程设计要达成的目标应该有如下几点:
1.知识平台通识化。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也要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逐渐为我国大学所接受。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有赖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既是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坚实基础、必要内容,也是培养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2.学习内容专题化。模块设计以专题或课题为组织线索,适应学生从事研究式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兴趣的发展。如果是外经贸专业的学生,教学语料的基本来源应是外经贸公司主要业务活动,包括公司介绍、产品演示、撰写报告、市场调研、商务会议及询价、报价、运输、保险、支付等商务洽谈环节。多方面的专题课程能更加吸引学生,提高学生专业信息交流能力、研究能力及个人修养。
3.能力结构个性化。不同地区或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学生未来工作实际和个性化需求为依据设置课程模块,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来调换模块。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背景不同、毕业求职方向不同,其需求也必然不同,课程的内容也应有所区别。
4.课内课外一体化。模块化设计的课程可以拓深拓宽学习空间范围,达成课内、课外一体化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和使用能够更好地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篇5
关键词:慕课;SPOC;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648.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01-03
一、引言
中国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建设从2013全面启动,清华借助Edx开源平台打造了国内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北大则直接在Edx平台了MOOC课程,由深圳大学发起的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也发展迅速,商业化MOOC平台超星尔雅、智慧树也借助通识课在全国高校大力推广MOOC教学模式。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也提出要“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由此可见中国高校MOOC建设已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MOOC教学存在通过率低、缺乏有效师生互动、学生学习存在感缺失等诸多问题,也制约了MOOC的真正落地与有效推广,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阿曼多・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了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教学模式,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实践证明了SPOC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能力、降低教学成本。作为地方高校要真正要开展MOOC教学实践,切入点就是在MOOC平台上开展SPOC教学,要基于MOOC平台开展SPOC教学必须要明确:地方高校开展SPOC教学的必要性、MOOC平台构建方法、SPOC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方法,下面就结合我校的相关实践进行讨论[1-3]。
二、地方高校基于MOOC平台开展SPOC教学的必要性
MOOC本身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 名校+名师+名课程,地方高校无法具备这些先天优势,但目前地方高校面临的内外环境,也迫使其寻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多数地方高校现状是学生数量众多、师资相对缺乏、课程门类较少、教师疲于科研、教学、职称的压力,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目前知识获取并非只能依靠教师,知识网络化使之随时随地可以获取,教师的单一传播知识的角色必将面临挑战。教师不应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者,而是知识内化的协助者,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指导者,创新知识的引导者。外部环境的各种名校课程、各种商业的MOOC课程汹涌而来,不进行变革,必然被其淹没,地方高校教师就有可能变为各种课程的辅导教师或实验辅导教师。面对这样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地方高校必须开展MOOC平台的教学[4]。
地方高校开展MOOC平台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对内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提供更多学习方式的选择、最终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与地方经济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当下流行的MOOC平台教学显然不适合地方高校,因此基于MOOC平台的SPOC教学模式成为地方高校的一个必然选择。校本SPOC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整合校内优质课程资源、有利于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有利于体现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有利于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与途径。通过SPOC教学模式改革,倒逼校本课程改进与提高。
三、MOOC平台建设的探索
SPOC教学的开展离不开MOOC平台的建设。MOOC平台可以借助现有的外部平台,如商业化的智慧树、尔雅课程平台,也可以使用公益化的课程平台比如果壳网、网易公开课等,这些网站都需要进行认证和审查。使用外部MOOC平台对于学生访问都会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尤其是视频播放的流畅性方面。因此考虑采用校内部署MOOC平台的策略,基于成本考虑选择开源的课程管理平台如:Moodle(魔灯)、Edx等。经过比较Edx平台在课程过程管理方面更适合SPOC的教学管理,且Edx 平台的建设目的就是支持MOOC教学,尤其是视频的在线播放、字幕控制等方面有其特色。且Edx有移动客户端,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符合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背景下的学习环境要求。
从https:///edx/下载源码,安装到本地服务器,通过修改环境变量等参数进行配置。由于Edx上的视频是通过youtube上观看,需要建立本地的视频管理服务器,实现视频本地化管理,也有利于提高播放质量。edX(Android/iOS)客户端,分别从https:///edx/edx-app-android、https:///edx/edx-app-ios下载,编译前要配置课程中心的地址,并要安装OAuth认证后方可使用。由于Edx课程生产中心的汉化不完全,因此教师的课程生产时可能会略有不便,但不影响课程的生产制作与。
四、MOOC平台SPOC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
SPOC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也不同于传统的网络课程,也与MOOC教学存在差别,SPOC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SPOC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知识,SPOC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是关键,是一个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要建立SPOC课程教学模型,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中提取该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培养的素质。由于SPOC是将课程分解为若干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知识点视频来掌握知识,这样打破了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提供了学习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因此要设计一个知识点地图,将分散的知识点串接并联起来,使学生不仅关注每个具体的知识点细节,也能通过知识点地图,对课程的知R体系结构有全面的把握[5,6]。
SPOC教学模式的设计应从课程目标着手,通过知识地图实现学习过程的指引,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课程设计,明确知识点的目的,如何导入知识点、需要多少个PPT页面展示,每个页面内容与讲解要点,通过这些实现SPOC课程视频的脚本设计,学生学习完视频后, 就通过学习支持系统和学习评价系统进行巩固与提升。学习支持系统分为线上与线下(即课堂教学)两个部分,这也是与MOOC本质区别的部分,MOOC由于是大规模在线公开课,学生人数众多,且分布在全球各地,不可能与教师开展面对面的直接沟通,线上部分教师通过Wiki记录课程过程更新与提醒,教学课件、知识点的课外材料资料,扩大学生阅读范围、通过讨论区开展网上讨论,MOOC平台SPOC 模式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7]。
基于MOOC平台SPOC教学模型开展教学,必须重新进行课程的全面设计,要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细化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将学习支持系统及评价系统各个环节,根据对知识点掌握要求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知识内化、有效交流以及形成发展性评价。因此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设计是课程设计的基础性与关键性工作,可参照表1开展对应知识点的教学设计。
五、SPOC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根据SPOC课程的教学特点,我校以公共选修课为SPOC教学方法改革的切入点,探索基于MOOC平台的SPOC教学。以《PPT入门到精通》这门课程为例描述教学模式设计过程的实践。首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按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分解,如图2所示。根据目标要求的知识构建知识点地图,确定了29个教学知识点;根据能力与素质要求,设计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考虑到信息时代时间碎片化的特点,严格控制每个知识点的视频长度,最短的仅3分钟,长的也不超过10分钟,原来18学时的理论授课压缩到4个学时,精炼了教学内容,见面课设计14学时,主要内容: 课程介绍、网络平台介绍、课程考核要求等,其余的见面课主要为关键知识点演示、学生成果展示、同行评价等教学环节,显著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率,学习效果显著改善。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SPOC教学模式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学生对SPOC教学模式以及Edx网络教学平台需要一个熟悉过程,要加强见面课的沟通与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指导;其次是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一定要控制班级规模,否则有效地过程管理与教学互动就无法实现;再次要重视课程组建设,信息化团队与助教团队要加强投入才能确保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基于MOOC平台的SPOC教学模型设计一定要转变观念,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定从学生的视角、学习习惯开展教学设计,突出教学过程服务教学目标,学习环节设计符合个性化学习特点与要求、教学支持系统设计围绕知识点展开,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教学评价系统设要实现督促与激励的同时,发挥SPOC线下交互多的优势,通过加强实践互动环节,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通过MOOC平台SPOC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新设计课程、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课堂的组织者、讨论的引导者,学生也从被动的接收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的管理者、知识的发现者、知识的转换实践者。这种教学模式改革对提升教学质量有显著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 (6):26-33.
[2]高建华,朱健.基于MOOC平台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1):32-35.
[3]郑奇,杨竹筠.SPOC:结合高校教学的融合创新[J].物理与工程,2014,24(1):15-18.
[4]丁建英,黄烟波,赵辉.基于概念图的c-MOOC课程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学技术装备,2014,(22):7-10.
[5]熊小丽.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以两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D].广西:广西师范学院,2014.
篇6
1.1微课程的定义
现在普遍热议的微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国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特殊教育、在线课程和微型课程著作方面。而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研究则由鄂尔多斯市李玉平教授首创,他认为: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完善,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推广微课理念,促进互联网教学的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已经举办了两届“中国微课大赛”,以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各学者对微课程的阐述,笔者的理解是:所谓微课程,是一种由一些软件制作而成,由文字、图像、讲解或音乐组成的,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微型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的不长于10分钟的视频课程。
1.2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播放时间短。相对于传统网络课程50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微课程要短得多,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节。这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第二,内容精。微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由于播放每节微课程的时间较短,决定了它的课程内容必须少而精。第三,便于传播和学习。微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学习者利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和现代学习的泛在性。第四,容量小。由于微课程播放时间短,存贮容量相对小,传输时间快,更适合数字时代的网络化个性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大部分网络学习者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集中连续的学习,因此对网络资源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求比较高,能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微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主题集中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正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这种学习需求。因此,作为网络教育机构,为了提高学员学习效果、提升教育质量,有必要将微课程引入网络教育的教学中,推广微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能满足学习者实际需求的网络教育资源。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2.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2.1.1学习者中心原则
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2.1.2微型化原则
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2.1.3完整性原则
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2.1.4非统一性原则
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2.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
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
3、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3.1需求分析
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3.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3.2.1明确教学目标
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3.2.2选择教学内容
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3.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3.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
选择相应的媒体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3.3.2微课程的开发
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3.4其他教学支持
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图5微课程部分教学支持资源。
4、结论
篇7
摘要:“说课” 最初应用于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研究活动在高职课程设计中逐步衍变成“说课程”, 并且广泛应用于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活动中。本文着重从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中说课的必要性及说课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说明了说课在高职课程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说课;高职课程;教学设计
一、说课的概念
说课,在我国教育教学研究等活动中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历。截止目前,说课却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说课最初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堂教学实施的一种教学探讨的形式出现,现在普遍较为认可的定义为:说课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教育教学目标本身的分析,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项目,以某种方式简洁地表述(或者反思)其具体的设计理念、设计依据及实施策略,以便教育教学研究与实施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断成熟。
二、说课形式在高职教研活动中的拓展
说课最初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中的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研讨形式而存在,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高职课程必须与市场、岗位的变化,其人才培养目标在时间上与地域上都有很大的区别,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在相对的范围内如何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并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设计显得很有必要,这种必要则衍生了课程教学设计教研活动的必要性,以何种形式进行这种教学研究为更好呢,说课这种形式成为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活中的主要形式。
严格说来,这种形式的说课,已与当初定义的说课已有很大不同,常规说课是指一堂课的说课,而应用于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的教研活动中,此说课则已拓展为“说课程”。
三、说课应用于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1、说课被引入教学评估活动中。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建设评估中,通过“说课”这一研究活动,同行和专家与授课教师一起提出课程教学的有关问题,共同研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提高如何提高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的目的。
2、在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中更加专注于课程整体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说课是针对一堂课怎么教、怎么学,其主要内容为针对一堂课进行如何传授进行说明与讨论,应用于高职课程的说课,则注重于整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上进行规划与设计,共同讨论研究,因而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更加现实的研究意义。
四、说课应用于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活动中的拓展应用的内容
1、说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专业培养目标是根据开设的各门课程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所以在说课时,必须体现高职课程目标所具有的高等性、职业性、能力与素质性及实践性等内容。
2.说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所开发、引用、组织的教学资源,具体包括课程教学设计书、教案、讲义、教学参考材料、实习实训大纲、课件、试题、视音频及其他各方面的教学素材的实际运用。在这一方面重点说明教材的适用性,是否较好地体现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是否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发展水平;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和学生如何运用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对教材的不足,在教学中如何弥补?教师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否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
3.说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师生特点、教学条件等灵活选择相适应的方法,配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要重视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灵活组合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4.说学生情况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在说课研究活动中,要求教师要了解所任教课程的生源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怎样针对这些困难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理论知识应用以及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的能力。
5、说课程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实施后的教学效果的评价,用来检测课程教学方案的成功与否,通过教学评价从而更好地对教学设计方案提出改进的对策与理由。更好促进课程教学方案更为科学、更为实用及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五、说课在高职教育活动中应用的形式
1、说课应用于教学前的教研活动
高职教育的课程,其内容与形式是随着市场经市规律而发展变化的,所以对于一个专业的某一门课程几乎很少能找到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研室,将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知识掌握程度、教学资源建设等内容,通过多个教师的说课研究活动,得出较为统一的课程标准,然后,大家都以此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
2、说课应用于教师面向学生面授学生的第一堂课
学生在学习一门新课程时,大多不知要学些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学生通常不明白,如果教师能在第一堂课将课程的作用与地位,主要学习内容、课程考核方式,课外与课内学习方法等告知学生,学生在学习时则能有的放矢,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也能积极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进入课堂的第一堂课必须以说课的形式进行面授,作了严格的要求。
3、说课以竞赛形式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作为一种教学交流研究活动在开展
说课的目的在于大家在一起研究教学规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同行院校间开展此类活动,通过竞赛这种形式,在说课中把自己最好的优势发挥出来,有助于扩大教师交流的范围,吸收彼此之间的长处,并有利于推广说课这种形式在各个方面的应用,更进一步借助说课,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断得到提高。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说课无论从高职新评估方案需要,还是在教学研究中,说课这种教研形式已体现其必要性,说课的内容也从中小学单纯的说一堂课,衍生到高职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中“说课程”,对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作者单位: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左家哺.关于学说课问题的理论框架[J].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6-27.
[2]左敬亮. 论“说课”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职业与教育,2008(,3):15-17.
篇8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软硬件;实现形式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贮、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地理分布数据及与之相关的属性,并回答用户问题等为主要任务的技术系统。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为跨学科,多方向的研究领域。
Mapgis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软件,它能为不同用户提供地理信息服务。本文将从GIS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设计思路与目标、教学内容及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的设计思路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地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GIS教育不能忽视基础理论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GIS课程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各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层次,对高职学生很难胜任,另一层次主要是对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使用,对这一层次的应用将是高职测量专业学生毕业就业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高职学生就业的优势。测绘采集的数据已经成为GIS重要的数据源,因此作为地测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操作GIS软件,以GIS为工具,解决专业的技术问题。
(1)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具备利用GIS软件实现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地图制作等专业技能。根据这个目标订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实纲,确定合理的课时、授课方式、实验比例等,根据地测专业需要进行内容的删减和调整,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合理分配课时,确定考核办法和要求。
(2)实验课程设计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共计32学时,实训周26学时,基于Mapgis软件的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以及真实项目三部分组成。实验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实验之间要相互联系,不能相互孤立,老师要清楚地给予解释的,同时学生也要亲手实践,以防止学习兴趣降低,不利于教学。二是优化实验内容,使实验项目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项目设计应紧密与地测专业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其应用。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Mapgis软件特点以及地测专业的特点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真实项目,见表1,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空间数据采集、组织管理以及空间分析方法等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实现形式
1.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GIS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是GIS软件的应用。前者主要学习概念和基本原理,避开一些复杂的算法,理论的学习为测绘学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学习架起一座桥梁。后者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特定的数据来分析实际案例,达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统一。实验的学习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相关专业从事社会相关领域的重要实战训练,是抽象到具体的重要环节。对于非GIS专业的GIS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应根据开课专业特点、教学的目标以及培养方案的学时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删减或者拓宽应用。空间分析是GIS系统区别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也是GIS用来解决应用问题的基本手段。非GIS专业学生应该重点了解空间分析的基本概念、空间分析内容和空间分析技术的特点,以及用空间分析技术解决工程问题的流程,而不是学习复杂的空间分析算法和实现技术。
2.教学内容的实现形式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通过Mapgis软件应用学习,掌握GIS的基本功能,特别是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在教学中,采用Mapgis6.7软件,并配有练习数据、实验指导书、综合项目等。练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点、线、面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组织与管理、空间分析等,通过以上课程安排,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GIS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对GIS基本方法和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课中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对GIS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将教学内容按照GIS的基本功能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教学单元,按照GIS数据处理流程进行连接,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连贯,一气呵成。通过循序渐进的上机实习能够掌握GIS的基本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具有学科与技术的统一性,因此GIS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还包括GIS软件的具体应用,通过项目的实际成果更加直观显示来帮助理解,结合地测专业特点,以国产软件Mapgis为例,设计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不断更新思想,规范和完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与教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承担地理信息数据生产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佳荣.“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工程测量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J].中国职业教育,2011(5):53-57
篇9
关键词:传热学;任务教学法;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44-02
传热学是一门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不仅是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而且在机械、电子、土木、航天航空和轻纺食品等工程技术领域里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目前大连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该课程体系是由理论、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四个环节所组成。其中传热学课程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是紧接在传热学课程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传热学、换热器设计以及相关先修课程知识,联系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以完成以某一特定设计任务为主的一次工程设计实践环节(包括自行完成主体设备的选型计算、材料选择及内部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及主要尺寸设计,主要附属设备的选型设计,主体设备总图的绘制等,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制造成本、加工工艺难度、维护保养等因素)。因此,该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十分重要。[1-3]
一、传热学课程设计的现状与改革方向
目前高校的课程设计大多数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而开设的,与理论教学同步并在授课计划范围内完成,通常课程设计的过程往往是学生仿照教师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指导书上的步骤来进行。因此课程设计的核心主要是指导教师,学生按教师预先给定好的设计流程进行,被动地接受设计方案,丧失了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在设计中发生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这样的结果,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了。
随着对培养工程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对传统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即“任务学习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任务导向”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于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当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工程型人才的改革方向。[4,5]
二、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课程设计改革原则
为了将任务教学法成功而高效地运用于传热学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改革之前必须制订某些行之有效的原则作为指导,以便使其更好地发挥功用。考虑到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和组织教学的途径,它强调在“做中学”,不仅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而且和其他的教学方法并不排斥。因此,笔者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根据此教学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以下的课程设计原则。[6]
1.将较难的任务前置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精力是有限的。根据笔者多年指导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的前半阶段思想最为活跃,精力也最为充沛。因此,在给定课程设计任务后,教师应有意识地把那些理论性强、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才能掌握的较难的任务环节放在课程设计的前半阶段,例如对换热器的选型计算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较难的学习任务往往更具有冒险性和创新性,而且这样的设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实际教学反馈效果来看教学效果良好,也更有利于教师灵活地推动整个课程设计教学流程的进行。
2.将安静的教学任务前置
激烈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的大脑兴奋,特别是在课程设计的后半阶段,学生往往会感觉到疲惫,这个时候如果再进行安静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大脑就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从而影响整个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处于科学、合理的学习状态,指导教师应当把相对较为安静的教学任务安排在课程设计的前半阶段。
3.将整个课程设计连贯化
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思想,任务的设计是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关键和前提。因此,在课程设计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应指导每名学生根据分配的相关参数独立构建设计项目,每一项目均设计任务若干,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考虑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实际情况,同时把传热学作为基础技能贯穿于任务环中,让学生提前对任务环的大体框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同时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和组织教学,在“教中做”,在“做中学”,通过一系列的集体活动或个人活动来开展课程设计,最后对所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总结。总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紧密相连,从教学设计角度保证课程设计的连贯性,并让学生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设计的具体改革步骤
1.改革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都是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的,而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相关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就是开展课程设计的指挥棒,其作用不言而喻。显然,大纲中的这些目标和要求应该能够体现任务教学法的任务设计思想。
通过传热学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应该让学生掌握换热器设备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标准的途径,正确地选用公式和数据,加强工程计算和CAD绘图能力,初步形成工程优化意识,并能运用简洁的文字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述设计思想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总结以往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将教学大纲作为前任务阶段进行改革,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日后就业的企业需求,为每名学生都构建了不同的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任务设计环节中来。当学生对自身任务有了较为明确的认知后,就可以进入任务环阶段了。
2.课程设计题目的设定
在任务环阶段需要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要求。如何能让学生从课程设计中既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符合传热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这是课程设计题目设定的最根本原则。考虑到传热学课程设计最多一般也就两周的时间,同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到现场测量考察换热器实物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设置的课程设计题目过大过深,学生可能会没有时间深入研究任务而只是忙于完成形式上的设计报告。因此,在设计题目的设定上,指导书中会尽量选取学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常见换热器类型,同时做到每名学生的初始设计参数都不一样,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设计的独立工作意识。[7]
3.教学环境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环境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课程设计教学要求。任务教学法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组建课程设计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分工、信息资源共享、技术难题攻关、组内讨论、组外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鼓励每一名学生发挥自身特点,积极参与到设计团队的任务中,充分利用学生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同营造一个轻松热烈的教学环境。
基于以往的课程设计教学经验,采用灵活的情景式教学比较有利于任务教学法的开展,同时适当结合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展开对设计任务的团队讨论及研究模式,注重原理和应用相结合,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将课程设计与工程体系有机结合,强化综合设计和工程实践训练。同时开展专题讨论,强化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增加一些专题讨论、工程案例、工程项目研究报告,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评价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不过是激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的一种手段。既然实践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侧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其评价考核方式就应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有所区别,针对任务教学法更应如此。
由于任务教学法是以任务作为教学的主线,以学生实践作为中心,以老师作为辅导。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也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设计任务完成的质量作为考核依据,而不再以最终的课程设计报告作为终结性评价指标。每个学生作为个体既是自己任务的设计者,也是其他同学的“同行”,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设计进行评价打分,因为学生在一起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同时,对彼此平时的表现也是最为了解的,这样可以提升评价考核的公平性与透明度,有效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任务教学法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符合新形势下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际经验,运用任务教学法,实现传热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处出版社,
2006.
[2]于靖博,董丽娜, 赵兰英.《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11).
[3]顾丽莉,张登峰, 赵文波,等.关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A].2013年创新教育学术会议(CCE2013)论文集[C].2013.
[4]金华.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和实践[J].新课程(教研),
2010,(11).
[5]李广华,李华彦, 于靖博,等.“传热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篇10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技术分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为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本文介绍了高职“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近年的教学实施与改革历程,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指出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86-03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是纺织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纺织原料和产品的品种,正确处理纺织原料结构与产品性能的关系,具备正确操作纺织检测设备并进行数据处理等相关职业能力。
该课程依托项目化教学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棉纺织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改革。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并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首先要确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遵循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置依据新疆纺织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共同确定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以纤维、纱线、织物常规性能检测等技能为核心,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开发步骤见图1。
(一)学习项目设计
该课程根据生产实际和工作能力重组教学模块,重构学习情境,改革实训教学体系。新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典型产品的性能检测与应用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将知识、技能、素质训练融合于实际产品的检测过程中。我们初步确定了五大学习项目,见下页图2。
(二)教学流程设计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流程设计依照项目化教学要求,按教学准备、解释任务和方法、确定重点与提出问题、确定小组和工作时间、学生加工信息、学生展示工作结果、讨论与评价、保证工作结果的正确性八个阶段有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保持了教学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即八个教学阶段缺一不可,同时在给学生安排任务时,注意工作的全面性,做到“六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对象明确、工作方法明确、劳动组织明确、工作进度明确、工作成果明确,使教学过程能保质保量完成,防止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
(一)课程项目总体实施
在“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共设计了五大学习项目,九个单元,每个项目都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工作)单元。课程主要以“纤维、纱线、织物”等三个方面的鉴别、检测、性能评定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为项目载体,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应用的含义,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考虑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构建了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逐步递进实施教学,课程项目总体实施过程见图3。
(二)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纺织纤维的鉴别项目为例)
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 (1)在上课前教师安排本次课程的主要任务,派发课程的工作页、任务书,阐述课程的基本要求。(2)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该项目最终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鉴别出10种以上的纤维。(3)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强弱搭配,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并对组员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给予初步的评价。(4)实验设备及材料的准备:酒精灯、镊子、小刀片等及10种或10种以上的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课程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清楚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已设计好的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先给出几种比较易分辨的纤维,在简单演示如何鉴别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意观察,留心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判断完成后再指导学生修正错误。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3)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和针对性。例如,教师此刻就可以提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光泽有何区别,二者的手感有何区别等问题。(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识记。教师可适时地介绍纤维鉴别常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5)回归工作任务:让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在掌握了专业知识后,再对纤维进行鉴别,看学生能否把任务完成得更好。(6)成果展示:该项目的成果就是由每小组派代表,或由教师指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和其他小组要对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7)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最后总结纤维鉴别的步骤。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8)评估应用:作为项目化的教学成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应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学习或教学实践中。例如该项目课程结束后,可由教师提供部分面料,由学生尝试分析面料的成分,或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经常接触的纺织日用品成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其主要职能必须从“授”转变成“导”,即引导、指导、辅导,要检查学生项目的进行情况,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课程能力的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的意识,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注意课程能力的后续课程应用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有“现代棉纺技术”、“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等,在课程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对比同种纤维、纱线、织物检测的连续性,既可得到企业中常规纤维、纱线、织物的检测报表,也可得到一套完整的检测样品检测数据,这些数据可支持后续课程的实训。
同时,我们增加了“纺织材料综合检测实训”项目,进行两周的集中实训,培养学生将纤维性能的检测(如细度、长度、马值等)和纱线性能检测(如纱线强力、捻度、毛羽、线密度等)能力应用到“现代棉纺技术”课程中;将织物性能检测(组织分析、经密、纬密等)能力应用于“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的课程中。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各种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对后期课程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为学生考取“针纺织品纤维检验工”职业技能证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课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按照教学计划,“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此时,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念尚未形成,难以将企业实际生产引入课堂。作为弥补,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纺织材料贴近生活的特点,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日常生活的例子。例如,为什么潮湿的布条会比干燥的布条难撕破,刚洗完头发顺着摸较光滑,但逆着摸感觉毛躁,北方的窗户为什么会用双层玻璃等日常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日常纺织品应用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学习者、工作者、任务完成者;教师则要“扶着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是学习的监督者、指导者、辅助者。
在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始时要强调对时间的控制,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时间表,每个过程、阶段临近结束前要作出提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十分重要。
在授课过程中,最好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目前,我院纺织专业的学生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人数较多,会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这就要加强组长对组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完成项目,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需要在课后查阅很多课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仿照纺织企业检测实际环境设置课程实训,使得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产生成就感。
结语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说明,“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紧跟最新标准的步伐,主动学好课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伦超.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实践——以《公路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31-33.
[2]潘志娟,李春萍,杨旭红.纺织材料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纺织教育,2011,26(2):149-151.
[3]朱进忠,毛贤慧.本科院校纺织材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纺织教育,2010,25(4):56-59.
[4]李岳.高职《纺织材料及试验室操作》课程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81.
[5]刘梅城,张冶.“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3):280-282.
[6]宗亚宁,徐淑萍.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4): 348-34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