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管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安全管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安全管理措施

篇1

【摘要】:医疗安全是指医院在实施医疗行为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医疗安全分为广义的医疗安全和狭义的医疗安全。

【关键词】:医疗安全医患关系医德医风

医疗安全分为广义的医疗安全和狭义的医疗安全。其中,狭义的医疗安全是指医疗行为中的风险防控;广义的医疗安全指的是医院的设施、医疗行为、规章制度等对患者就医时可能发生风险的防控,涉及护理、药学、院内感染、人身、财产等等诸多方面。具体包括医院设备器材及组织管理安全、场所安全、医疗技术安全、药源性因素、辅助硬件安全等等。

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安全管理对医患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尽量减少和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涉及到医疗安全工作的网络机制、制度制定、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多方面。

(一) 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网络

以长期管理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医疗安全管理经验为基础,同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建立和规范与医院经营机制相适应的医疗安全管理网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整体对策作用,共同贯彻落实医院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部署,适应医院整体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真正成为医院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从多方面强化综合管理效能。

1. 拓展管理功能:医院各医疗基层部门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应注重医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本部门职工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始终以“以患者为中心”为服务宗旨,加强对医疗人员的引导和教育,避免给医院、职工、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各部门、科室成立本部门的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小组,指定专人负责,使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深入到基层和日常工作中。

2. 实行分工负责制:做到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由院长和党委书记领导,主管领导亲自抓布置,职能部门主动抓落实,科室、部门责任人具体抓实施,将医疗安全责任人网络从医院主要领导延伸到基层医疗部门各岗位的工作人员,逐级签定医疗安全责任书,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把医疗安全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科室和个人,形成人人参与的安全管理工作氛围。

(二) 规范医疗服务工作,努力改善医患关系

医患纠纷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难点,严重者不止扰乱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危及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疗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不高、医疗工作不规范、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差是产生医患纠纷的一个主要原因。医院应正确认识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与日常工作之间的关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目标,规范医疗工作。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制宣传,提高其法律意识,没有规范的宣传教育,就很难对在医疗工作中引发各类医患纠纷的原因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需要管理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从思想教育入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医德医风和个人修养建设。在全体医务人员心中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职业道德、主人翁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加强工作责任心,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恪守医师守则、医疗道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以整洁大方的仪表、良好的言语态度来面对患者,给患者带来亲切感和信任感,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求,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理解,赢得同行的尊重。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处理好医患关系,预防医患纠纷不可缺少的条件。

2. 提高综合业务水平,对工作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不能正确处置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因素:作为医务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医学新动态,善于总结经验,在技术操作上做到准确熟练,对疑难疾病和急救患者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没有过硬的医疗业务水平,在工作中就无法避免消除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就会给医院和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应提高诊疗水平,在业务建设上要加强专业化的培训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 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医院及医务人员应当更新观念,不断增强自我法律意识。做好医疗安全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职工对法律的理解、运用和遵守,特别要加强对与医疗工作有着密切关联的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使每位医务人员对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做到心中有数,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和患者利益的关系,增强法制观念,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完全纳入法制管理轨道,提高医院整体安全防范能力,强化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4. 重视医患交流,建立平等的医患关系: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在不断提高和充实自身医疗技术,积累丰富医疗经验的同时,还要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在医疗活动中,虽然医患双方都希望病情能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但由于医学的复杂性,加之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和对治疗效果的过高期望,此时医务人员若不能及时沟通,矛盾自然就会产生。

5. 强化自我防范意识: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发现和预见引发医疗安全隐患的苗头。为此,医务人员要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应尽义务,自觉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在尊重和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 规范、完善监督机制,多途径强化监督管理

1.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要实现医疗安全管理安全工作与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总结,就需要医院建立一整套与安全工作网络相适应的安全监督体系来加以监督落实,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形成贯穿全院的安全监督考核体系,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抑制纠纷的发生。

篇2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是指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并为临床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实验室。

第三条开展临床检验工作的医疗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规范临床实验室执业行为,保证临床实验室按照安全、准确、及时、有效、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二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核准医疗机构的医学检验科诊疗科目登记时,应当明确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设定临床检验项目,提供临床检验服务。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或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项目,应当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临床检验服务应当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检验工作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经济利益等影响。

第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实验室具备与其临床检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当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检验质量和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卫生部公布的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临床检验项目和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由卫生部另行公布。

卫生部定期新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临床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保证临床检验报告的准确、及时和信息完整,保护患者隐私。

第十七条临床检验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实验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或者门诊病历号。

(二)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和单位、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

(三)操作者姓名、审核者姓名、标本接收时间、报告时间。

(四)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第十八条临床检验报告应当使用中文或者国际通用的、规范的缩写。保存期限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

乡、民族乡、镇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可以由执业助理医师出具。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

第二十一条非临床实验室不得向临床出具临床检验报告,不得收取相应检验费用。

第三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需要校准的检验仪器、检验项目和对临床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校准。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的数量,质控频度,质控方法,失控的判断规则,失控时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质控数据管理要求等。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GB/20032302-T-361)执行。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照常规临床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床旁临床检验项目与临床实验室相同临床检验项目常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比对。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将尚未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与其他临床实验室的同类项目进行比对,或者用其他方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临床检验项目比对有困难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方法学进行评价,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线性范围、稳定性、抗干扰性、参考范围等,并有质量保证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20032301-T-361)执行。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记录,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储存、标本处理、仪器和试剂及耗材使用情况、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检验结果、报告发放等内容。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

第四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并每年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生物危害风险,保证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达到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并与其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相适应。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生物防护级别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运输、储存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严格管理实验标本及实验所需的菌(毒)种,对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当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送至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验。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四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第四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险品、危险设施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临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按照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二)未按照相关规定擅自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三)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与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医疗机构立即整改。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核查并依法处理。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进行现场检查,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临床实验室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封存样品;

(三)责令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及其人员停止违法违规行为;

(四)对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四十九条卫生部可以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等有关组织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具有室间质量评价能力的省级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在检查和指导中发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存在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问题时,应当及时向委托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其他组织开展的对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和指导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五十一条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通报或公告。

篇3

关键词: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不良事件;满意度

手术室是医院医疗设备的主要聚集场所。近年来,手术室设备更加精益化、高端化,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手术室设备的管理中存在着各种缺陷,这些管理缺陷会对手术室的治疗造成严重的影响[1]。针对手术室设备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医院应对手术室设备进行加强管理,以减少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我院自2014年1月开始,在手术室设备的管理中采取安全管理模式。本文特对我院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4年1月开始,在手术室的设备管理中采取安全管理模式,并设置未实施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模式的2013年1月~12月为对照研究时间段。

选取2013年1月~12月和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各100例作为调查对象。2013年1月~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的年龄25~61岁,患者年龄的平均值为(43.67±12.37)岁。2013年1月~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患者的年龄24~62岁,患者年龄的平均值为(43.71±12.41)岁。

对这两个时间段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进行对比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014年1月开始,我院手术室设备管理采取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对手术室设备进行分类,并配置手术设备的信息卡,信息卡中的信息应详尽,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购置时间、使用注意事项、维修信息等。为手术室设备配置专门的质检卡,对设备的使用年限和质检时间进行记录。准备独立的设备登记本,对设备的使用情况、故障情况、维修情况以及保养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②对手术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手术室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对手术室的清洁人员进行宣教,避免由于清洁不当导致手术室设备损坏。③通常手术室设备的使用人员、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属于各个不同的科室,在手术室设备的管理过程中,应积极加强各个科室的联系和沟通,定期开展总结会议,对手术室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④在购置手术室设备时,应对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并按照流程对手术室设备进行验收。如设备的检查和安装较为复杂,应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安装。⑤在手术室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应按照规范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定期对手术室设备进行调试和维护。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2013年1月~12月和2014年1月~12月这两个时间段我院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如触电、灼伤、火灾、电路板烧损以及精密设备滑落等),并使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医疗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使用[n(%)]表示;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x±s)表示。当P值小于0.05时,则可以认为数据间具有明显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值大于0.05时,则可以认为数据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3年1月~12月我院手术室共发生17例不良事件,其中5例触电,7例灼伤,1例火灾,3例电路板烧损,1例精密设备滑落;2014年1月~12月我院手术室共发生3例不良事件,触电、灼伤以及精密设备滑落各1例。

通过满意度调查发现,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80%(80/100)提高到2014年的98%(98/100),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手术室的工作性质具有特殊性,手术室通常是抢救患者的场所,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手术室的设备种类较多,包括各种精密的检测仪器、监护仪器以及手术器械。手术室设备管理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良事件,可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同时,还会对医院的医疗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3]。

我院自2014年1月开始,手术室设备的管理过程中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措施从设备的信息卡配置、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各个科室之间的维系、设备购置安全管理、设备操作管理等5个方面着手:配置手术室设备的信息卡,对手术室设备的使用进行登记,能够减少手术室设备使用时出现失误的概率,确保手术室设备能够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对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和清洁人员进行培训,能够使医护人员掌握手术室设备的使用方法,避免由于清洁不当导致手术室设备损坏[4];加强各个科室的联系和沟通,定期开展总结会议,能够及时发现手术室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及时的处理;对手术室设备的购置进行安全管理,能够避免不合格设备进入医院,从源头上减少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5];对手术室设备的操作步骤进行规范,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的不良事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2013年相比,2014年我院对手术室设备实施安全管理后,从17例减少至3例,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80%提高到2014年的98%,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的设备管理中采取安全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仲辉.现代化手术室设备管理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3):78-79,80.

[2]苏科,黎雁,陈歆,等.医院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2):153-154.

[3]陈建,潘建明,谢莹,等.手术室医疗设备安全管理[J].医疗装备,2010,23(12):60-61.

篇4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

医疗改革的深入,增强了人们对医疗健康和医疗安全的要求,患者安全成为医院安全管理的关键[1]。作为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手术安全管理不容忽视,手术室护理质量与患者具有密切关系,所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将安全文化这一管理思路运用到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室因护理导致的差错事故,从而提高护理治疗质量。

1 护理安全文化概述

护理安全文化涉及护理文化和护理安全两方面内容,护理文化是护理人员共有的医疗观,由各要素组成完整体系,如高效的护理管理体制、严格的护理规章制度、严谨的护理技术操作流程等,指的是在现代医疗体制下,贯彻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护理文化意识,还要将之应用于实践,才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安全指的是护理实施过程中,保证患者生理、心理或功能不受医源性损害,同时通过护理,提高患者生理、心理或功能原有损伤的康复能力。在具体实施中,需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能力、护理模式和工作作风,并建立完善的体制。手术室护理中,建设护理安全文化,可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有效识别、预防差错事故,切实保障患者安全。

2 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

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的功能。在护理服务方面,护理安全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攸关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手术是一种治疗方法,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性等特点,手术室护理若出现差错,轻者延误手术,影响患者治疗,浪费手术资源;重者使手术部位出现错误,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造成重大医疗护理差错事故 [2]。所以,手术室护士长必须高度重视医疗安全。随着现代化优质护理体系的建立完善,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建设护理安全文化的作用还包括:①规范手术室护护理模式和护理质量评估标准;②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模式明确"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基点;③为护理质量提供"患者满意度"这一重要的评估指标;④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使护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3 常见的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

在手术室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主要有:①患者错误:由于护理人员没有正确查对和采用2个标志物识别患者,极易出现接错患者、手术间错放患者等问题;②手术部位错误:由于术前没有标识手术部位,没有仔细核对病历、影像学报告就对患者进行安置,流于形式的进行安全核查,以致手术时手术部位;③用药错误:错误核对药物标识,错误执行口头医嘱,没有贯彻落实三查七对制度;④电灼伤:患者皮肤直接接触手术台金属部件,使用电刀时因含碘消毒液未干燥导致电灼伤;⑤异物意外留置:没有正确操作医疗器械及按照规定清点、查对、放置手术操作相关物品,以致遗留异物;⑥手术部位感染:没有按照标准对器械物品、手术人员手进行消毒灭菌,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无菌操作,抗生素使用不合理;⑦碰伤、坠床。将患者接送出入手术室,或者移至手术台或推车时,由于没有固定好,没有人协助,使患者出现意外,如碰伤、坠床等。

4 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与患者安全管理措施

4.1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文化观念 在医院文化中,安全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提高医院医疗活动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水平,提升医院社会竞争地位。医疗单位相关负责人也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安全措施,同时积极带领护理人员树立"积极主动预防所有不良事件"的安全文化观念,并在手术室护理中付诸行动。

4.2建立完善手术室护理制度 我国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建设起步晚,相关制度尚未完善,各医疗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完善手术室护理制度,为其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护理服务。手术室护理制度主要包括:①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术前,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及护理人员与综合考察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制定医疗方案;术后,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及护理人员核查患者手术部位和手术效果,对手术安全度进行评估。②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设护理缺陷登记本,定期汇报总结手术室内发生的医疗差错,发生不良护理事件后,及时进行科内讨论,上报特大医疗差错,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可警示和约束的护理人员,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4.3正确使用医疗仪器 正确使用医疗仪器有助于保障医疗安全,所以,需加强医疗仪器使用者使用教育,并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医疗仪器操作者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供应商需提供医疗仪器操作说明书,使用时按照操作步骤;加强训练护理人员操作常用和急救医疗仪器,使其操作方法正确规范;各临床专科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训练,同时向专业工程师反映医疗仪器使用情况,确保和维持仪器质量和性能安全良好。

4.4加强护理人员技能和心理培训 护理人员因学历差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护理人员护理技能难以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而且现代医学和手术科新型医疗设备的发展引入,使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薄弱制约了护理安全文化建设。所以,应根据医疗体系整体建设水平,有针对性地的培训护理人员整体护理技能。并定期开展集体活动,促进护理人员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

5 结语

医疗技术和微创外科的不断改进发展,扩展了手术医疗的应用范围。手术医疗是一种侵袭性治疗方法,护理难度高,复杂性强,安全隐患高,而作为手术治疗的重要实施场所,手术室不仅配合完成手术,也影响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因此,建设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有利于激发手术室工作人员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减少安全意外和护理差错,从而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一、工作目标

㈠医院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㈡医疗事故、重大影响医疗纠纷发生率较上年度下降,控制处理及时率达100%。

㈢特种设备定检率100%,凭证运行率100%,特殊工种操作人员培训率100%,持证率100%。

㈣认真依法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急性职业中毒死亡人数控制在0以内。

㈤按省企业生产级别评定标准(二级)940分以上。

二、工作措施

㈠进一步提高全院职工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广大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医疗安全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全体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医疗安全意识,认识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㈡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科室要把安全生产纳入日常工作,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工作制度,成立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要召开1次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安排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分析、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同时,每季度对水电、消防等重点工作开展1次工作检查,及时自查自纠和整改安全问题。为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医院与各科室负责人要分别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使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将医院安全生产纳入各科室的季度考核,并直接影响到当月的奖金,要求各科室每季度召开工作会议,分析查找不稳定、不安全因素,针对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㈢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努力做好安全生产的检查工作。各科室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例会制、安全生产检查事故隐患整改制、安全生产审批制、安全生产事故紧急处理预案等“五项”制度,健全、完善、落实门诊、住院、财务、保密、车辆、防火防盗、毒麻药品、放射物品、高压容器、建筑工地、实验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定人定岗,明确岗位责任制,制定奖惩措施。

㈣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充分利用每年全国开展的安全生产月活动,采取一系列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突出“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理念,做好以《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和宣传活动,普及安全生产知识。积极组织开展2次以上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基础知识的培训,邀请社会上相关专业人员到我院开展安全讲座,不断增强职工的法律安全意识,认真做到人人过关,扩大职工群众安全生产工作的参与面,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培养全院做好医疗安全生产工作的强劲氛围,形成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㈤进一步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

1.加强对医疗检查、治疗仪器设备,氧气瓶、高压氧舱、锅炉、消毒压力锅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配电室、电梯等水、电、气设备,易燃易爆、剧毒化学物品、放射源、毒麻药品、生物制品等重点行业、重要部门的安全管理,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重大隐患、重大危险源的监督卡制度,确保操作人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保管、使用、登记、检查、维护等各项规定,做到一患一卡,整治到位,一险一卡,监控到位,及时排查各类事故隐患。

2.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医院将以消防安全工作为重点,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健全和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器材使用知识的培训,保持消防通道、绿色通道通畅,配备相应数量的消防器材、安全设施、安全标志并做好检查维护工作。

3.加强门诊、住院、医技等办公用房及职工宿舍等房屋设施、建筑工地的安全管理,及时排查各类事故隐患。

4.加强车辆的安全管理。健全和完善救护车及公务用车的车辆管理制度,加强公务用车、救护车的安全管理,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确保用车安全。

5.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继续加强以病历质量为重点的医疗质量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规范执行医疗护理技术常规,落实医疗风险防范措施,确保医疗卫生质量和医疗安全。继续加强医院执业行为管理,严格按照审批的诊疗科目及诊疗条件行医,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从业人员资格进行审核,严把医师、护士准入关,取缔非法行医。

6.医院将结合院长责任目标任务,继续观察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认真做好职业病危害监测、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职业健康体检和监护等工作。

7.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援工作。健全完善各类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重大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援水平。积极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各类重大突发事故进行紧急医疗救助,防范和降低人员伤亡。

三、工作要求

1.各科室要结合院部文件,根据科室实际制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明确本科室安全生产工作重点,积极推进科室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于1月20日前将本科室安全生产工作计划报安全生产办公室备案。

2.请各科室每季度末(20日前)将安全生产自查情况上报院办;同时于6月20日和1月20日前将安全生产工作半年总结和年终总结上报安全生产办公室。

篇6

【摘要】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分析护理安全因素,提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护理安全。

【关键词】护理安全;护理质量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者讨论的主要课题,护理安全是病人在接受护理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为确保安全护理,近几年来我院着重加强医疗护理安全管理,修订了护理风险紧急预案。加强了护理风险防范和护理安全管理,最大限度确保护理安全,使我院医疗护理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现报告如下:

1 分析护理安全存在的因素

1.1 管理层的因素:安全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到位,护理安全才有保障。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影响护理安全的原因主要有:①管理不力、要求不严、未认真履行管理者的职责,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环节缺乏管理措施,把关不到位。②思想教育薄弱,没有护理安全意识,不重视对护士进行有效的安全护理教育,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缺乏安全理念。③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力,上级对下级的监控力度不够。④护理人员缺编或护理人力安排不合理,临床护士超负荷工作,使得一些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倦心理,不能高质量完成护理工作,导致不安全护理的后果。执行医嘱时不能发现医嘱中存在的问题,对病情缺乏预见性,未能及时发现并通知医生,延误了抢救时机。

1.2 护士方面:良好的护士素质和的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和保障。①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状态,为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而加大各部门的工作量,造成部分科室的人员、设备、空间相对不足。当护士人手紧缺,工作超负荷时,多数护士无法适应多重角色转换,出现角色冲突,长此以往,将使护士身心疲惫,也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2]。再有过度工作和劳累,同样会引起注意力和警惕性的下降,导致错误的增加。②护士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新职工、新设备的进入有一个培训、适应、磨合过程,从统计分析看,低年资护士容易发生不安全护理事件,由于她们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技术操作不够熟练,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法律知识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容易导致操作失败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差错。③一些护士专业知识缺乏,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不能正确执行医嘱或不能发现医嘱中存在的问题。对病情缺乏预见性,未能发现病通知医生错过抢救时机,而造成护理安全问题。

1.3 病人方面:护理是一项护患共同参与的工作,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需要病人及家属的密切配合,在病人方面存在的对护理安全产生影响的原因有:①病人的违医行为。病人在护理过程中不遵守医疗规定,如不按时服药,不按医嘱配合治疗,或者擅自外出,造成不良后果或意外事件的发生。②病人价值观的转变[3]。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某些病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如对护士无故挑剔、刁难,提出许多苛刻条件,严重损伤了护士的人格尊严,从而影响护理工作完成。③因经济问题不能及时交清欠款,延误治疗而影响护理安全。

1.4 其他因素:目前差错、事故的鉴定处理仍有一个使医患双方都有依赖满意的机制,社会、媒体等对医疗机构人员尚缺乏公正的评价,医院生存的环境还不给人满意[3]。对护理安全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还包括院内感染、烫伤、跌倒与坠床、输液渗出及坏死、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2 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 建立和完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以护理部――护士长――科室质控员为主体,全体护理人参加护理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护理监控,科室互控,科内自控的监控网络,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各司其职,确保护理安全[4]。分析和解决存在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各病区,各病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2.2 运用科学管理系统,建立护理安全管理路径,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工作效益的体现,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成效。护士在工作中一旦发现危险因素或不良事件,立即上报,护士长从管理者、教育者的角度分析本病案存在的隐患,利用晨交班或会议的机会组织护士进行全面讨论、分析,使护士对存在的隐患有共同认识,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不良环节,护理安全管理路径一方面可以激发护士的自主参与性,加强护士和管理者的沟通,营造积极、公正的安全上报氛围。另一方面可促进规范化、系统化护理安全管理,有助于管理者根据流程、准确解读上报内容,从整体出发,根据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及时反馈,合理处理,从本质上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使护理安全问题真正受到大家的重视。

2.3 健全护理安全制度及各种应急预案

2.3.1 完善和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要求建立护理安全的有效体系就必须实现对差错严格防控,制定相应的护理制度和流程,且要人人知晓并在实践中参照执行,对可能产生护理不安全的高危环节进行重点防控和整治,定期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重点讲评分析,一个险些酿成差错的不良事件,实际上因为偶然因素或因即时干预未产生后果,对各项护理安全工作应有检查、监督、反馈、讲评、整改的机制。对已经出现的医疗不安全事件应有危机处理方案,医院管理部门应及时时知晓,协同处理,尽可能减轻不安全事件造成的危害,做好改善工作,尽快找出导致不安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

2.3.2 对各类紧急情况有应急预案,为确保病人住院期间的安全,病人入院时护士根据病情做好详细的宣教,科室必须健全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如猝死、躁动、药物过敏性休克等,在制定预案时首先要重点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如躁动应急预案中,建立该患者护理评估,床头设立坠床提示牌及规范使用安全约束带等防范措施的落实。其次,制定跌倒等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及逐级上报程序。

2.4 重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教育,长期以来,护士习惯处于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实践中,护士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地去解决影响病人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5]。

2.5 加强护理管理职能,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在全科人员中树立安全护理观念,加强职业 道德教育,时刻把病人安危放在心上,建立安全第一的观点,应当让每位护理人员都明白,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上都可能存在不安全的隐患,如果掉以轻心,势必危机四伏,对病人的生命来不可弥补的伤害。护理管理者着重系统分析,对当事人避免单纯的批评责备和处罚。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倡导主动报告护理过失和缺陷,善于以护理差错事故的实例及时教育护士,使其加强工作责任心,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从而全面提高护理安全质量,护理管理者必须经常检查和督促护士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护士业务素质培训,科室定期组织专业知识业务讲座及专科技能培训,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地病人的护理安全质量。

2.6 将护理安全管理纳入病房的目标管理,护士长采取科学管理病房的方法,进行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根据护士的能力、资历及护理工作强度等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注意新老护士搭配,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排班上尽量满足护士的要求,以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既要保证护理人员充足又要避免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事故。当使用新的医疗仪器或开展新治疗、新检查时,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各种仪器上均将操作程序写清楚,以便按程序正规操作。为防止各种遗忘性差错,科室建立交接班前的自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3 总结

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护理安全措施的更新和改革应当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更新安全观念,通过持续的预防性的管理和改进,以患者需求为动力,紧跟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进展,分析相关因素,才能保证护理安全,使护理质量更优、更高,适应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高标准要求,以提升医院社会形象。近年来我科通过加强护理安全的管理,护士伍素质明显改变,技术水平得以提高,护理工作由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达到了护理安全管理。2010年我科各项护理指标合格率为100%,住院病人对护理满意度为98%,责任事故为0,年褥疮 发生率为0,基础护理合格率96%,特一级护理合格率为97%,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8.5%。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349-350

[2] 张立平.军队医院管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86

[3] 秦亲裕,秦净,金亚萍.医疗安全管理的认识与实践.中国医院,2006.10.8

篇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消防安全管理的术语和定义、消防安全职责、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场所设置要求、消防安全管理措施、防火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与演练、火灾事故处理、消防档案、消防安全经费投入、检查考评、奖励与惩处等。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的消防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的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2140 医用高压氧仓

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8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98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354 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和验收规范

GA587 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

JGJ49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下述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医院

指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1994年2月26日国务院令第149号)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类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疗机构。

3.2 消防安全专门培训

指公安消防机构或其他具有消防安全培训资质的机构组织的专业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4消防组织机构和人员

4.1 医院应当设置或者确定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

4.2 确定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及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

4.3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报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5 消防安全职责

5.1 一般规定

5.1.1 医院应当遵守消防法律、法规、规章(以下简称消防法规),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保障消防安全。

5.1.2 医院应建立完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权限,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5.1.3 医院应将消防安全工作列入医院目标管理之中,经常检查,定期考评并自觉接受各级医疗行政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5.1.4 住院病床数大于50张的医院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报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备案,建立与当地公安消防机构联系制度,按时参加公安消防机构组织的消防工作例会,按时报送《重点单位消防工作月报表》,及时反映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情况。

5.1.5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设置或者确定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并确定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报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5.1.6 医院在与租赁、承包、合作、委托管理(经营)单位或个人订立的合同中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租赁、承包、合作、委托管理(经营)方应当遵守医院各类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5.2 消防安全责任人

医院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医院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医院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履行下列职责:

a)贯彻执行消防法规,掌握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情况,为本医院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b)将消防工作与本单位医疗、管理等活动统筹安排,批准实施年度消防安全工作计划和消防工作业务经费预算方案;

c)确定本单位逐级消防安全责任,批准实施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d)组织建立消防安全例会制度,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消防安全工作会议;

e)每季度至少参加一次防火检查,组织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负责筹措整改资金;

f)批准建立义务消防组织,组织制定符合本医院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

5.3 消防安全管理人

5.3.1 医院应当根据需要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对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履行下列职责:

a)拟订年度消防工作计划和消防工作业务经费预算方案,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b)组织制订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检查督促其落实;

c)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防火检查,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工作;

d)组织实施对本单位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e)组织建立和管理义务消防组织,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技能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

f)组织开展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g)至少每半年向消防安全责任人专题报告一次消防安全情况,及时报告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h)医院消防安全责任人委托的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5.3.2 未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的医院,其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由消防安全责任人履行。

5.4 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

医院应在消防安全工作归口管理部门中设立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履行下列职责:

a)了解消防法规,熟悉本单位消防安全状况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b)提请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提出落实消防安全管理措施的建议;

c)实施日常防火检查工作,及时发现火灾隐患,按规定程序落实整改措施,做好相关记录;

d)熟悉本医院各类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做好医院灭火器材、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工作;

e)编制医院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指导有关部门制定本部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实施演练;

f)开展消防宣传,培训工作,普及防火、灭火、逃生的基本常识和技能;

g)记录消防安全工作开展情况,按时报送《重点单位消防工作月报表》,完善消防档案;

h)完成医院明确的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接受公安消防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5.5 部门、病区消防安全责任人

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负责人及病区护士长是所在科室、病区的消防安全责任人。部门、病区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履行下列职责:

a)熟悉并掌握本责任区消防安全情况,贯彻执行医院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全面落实本责任区消防安全责任;

b)开展员工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督导员工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遵守安全用电、用火、用气规定;

c)加强用电、用热、用气设备、设施及压力容器、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管理,及时制止特殊工种岗位无证人员上岗操作;

d)落实每日防火巡查工作,确保本责任区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灭火器材、消防设施及疏散指示标志完好有效;

篇8

医院安全生产管理是医院运行最重要的支持系统之一,为医院建筑的改扩建,建筑的维修,医院院内锅容管特设备,以及水、电、能源、膳食的供应和管理提供可靠保障,保障医院的医疗设备、卫生耗材、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维修保养及配送等项的正常运行。安全生产管理渗透在医院运行、医疗诊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是医疗基础质量与医疗安全的基本要素,是医疗、教学、科研等项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肩负着极其重要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医院安全生产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事前加强安全教育,层层落实责任

随着医疗产业的不断发展,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在传统上的医疗安全、消防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突发性事件处理的基础上所涉及的因素增多,如医院空间动线规划、设备仪器保养、耗材物资补充、信息系统安全等因素。面对诸多安全管理的事项,必须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自觉、严谨、可靠、全面地贯彻执行一切安全措施,时刻保持对各类安全的高度警觉。医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强化法律意识,转变服务观念,落实全程质量管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多层次的优质服务,使医疗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同时,医务人员要学会运用社会、心理、公共关系的理论和技巧辅助诊疗,确保各项软环境的安全。

1.完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与签约

通过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与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与网络,全面贯彻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重视工作制度及程序,将责任制采用合约书形式落到实处。实践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虹口区卫生局签订了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书、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安全干部承诺签约书、特种设备和重点危险源安全承诺书;与警署签订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安全工作目标协议书;与全院职工签订“班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电工、消毒等人员签订特种设备操作、安全生产责任书;与物业签订安全责任书。卫生中心也积极参加由虹口区卫生局创建的安全文化各项活动,根据要求“安全生产月”购买、张贴、悬挂横幅、宣传画等各项安全生产宣传活动。

2.完善预案,组织演练

针对医院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积极组织员工开展演练。做到工作预案到位,党政领导临场指挥,全员职工共同参与,从而提高医院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应对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事中加强安全监督、落实隐患整改

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根据具体情况,抓住检查的重点,切实做好防火、防盗、防台、防汛、锅、容、管、特安全。

1.加强医院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加强医院各种特种设备,包括医院的客梯、杂货梯、高压消毒锅、医用氧气的安全管理。医院电梯实行定期保养和维修,做好保养记录;医院高压消毒锅由专人负责,定期保养;医用氧气定点放置,放置部位严禁烟火,置换氧气瓶时严禁非规范装卸,防止发生意外。每年对特种设备进行多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隐患及时通知保修单位即刻上门维修整改,并保证整改经费,避免安全责任事故。

2.加强防火、防盗安全管理

医院每年召开专题防火、防盗安全会议,播放防火警示专题片,提高防火意识。开展自查自纠,对全院各楼层和重点部位都加装了防盗实施、监控设备,110报警、切实落实防火、防盗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医院防火、防盗工作万无一失。

3.加强防台防汛安全

全力做好防汛防台准备工作,成立防汛防台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中心中层干部会议,制定工作预案,把防汛防台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做到思想上、物质上有准备,及时落实各项预案准备工作。在台风到来之前,全面疏通地下水道,确保汛期下水道通畅。对房屋顶层认真检查、清理杂乱堆物,确保台风期间安全。落实具体工作,加强值班巡逻,随时根据区局要求确保各网络的信息畅通。

4.加强医疗危险品安全管理

加强对医院医疗危险品的安全管理,从领取、使用、处置做到专人负责,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流程进行管理,并做好督查和反馈,以便及时整改,避免医疗危险品的泄漏和伤害事故的发生。

5.加强院内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为了加强院内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医院成立废弃物管理小组,制定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规章制度、应急方案。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理要严格按照市、区、局所颁布的标准执行处理、排放。医院感染科要不定时的对收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防院内感染和院内传播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身健康。

(三)事后严格责任追究、及时总结提高

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要注重事后复查,对每次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以及整改情况,要对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有关规定进行分析评估,以确保问题和隐患得到全面彻底的整改。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做到:“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罚不放过、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三、结束语

篇9

摘要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ICU收治的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一年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施后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实施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护理安全管理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可以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提高对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护理;安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58

ICU是医院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部门,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且较为严重,治疗任务重,护理难度大,医疗费用高,一旦工作存在疏漏,极易导致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1-2]。提升ICU的护理质量并确保护理安全,对于确保患者的抢救成功以及转归、生命安全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3]。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护理管理潜在的护理隐患进行量化分析,明确存在的高危风险因子,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在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确保护理人员尽可能少做无用功,一次性地实现最好的护理效果。我院积极开展关于该模式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有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ICU收治的患者116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为12~78岁,平均(53.3±6.5)岁。将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后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具体病情、治疗方案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均应用常规方式进行ICU护理安全

作者单位:528400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

张晓玉: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管理,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总结,了解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研究组患者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操作流程进行ICU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组建HFMEA项目团队组织成立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以及专科护士等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HFMEA项目团队,围绕HFMEA的具体内容以及操作要求开展项目培训,引导所有团队成员明确项目操作流程并正确应用该理论对ICU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风向项目分析。

1.2.2绘制ICU护理流程图组织召开项目团队全体成员会议,针对ICU护理安全管理相关工作进行研究,明确ICU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流程的具体执行步骤,对执行步骤进行讨论修订后,绘制成流程图,张贴在ICU病房,方便护理人员参照执行。

1.2.3进行差错分析项目组全体成员紧密结合医院ICU的实际情况,采取头脑风暴法对既往护理工作中发生的差错事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找到在ICU护理流程中潜在的失效模式以及具体原因,对可能造成的失效影响进行预测。根据这一结果,列出失效模式以及原因,防止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发生类似现象。

1.2.4制定改进措施通过对ICU护理工作流程中潜在的失效模式以及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4-5]:(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针对从事ICU护理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理流程、护理技巧、配药操作注意事项、药物使用、器械使用以及应急处置等。综合应用讲座、讨论、实践操作以及角色定位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教育,重点要求护理人员亲自参与,亲身实践,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水平,防止发生护理操作错误、用药错误等不良事件。护理人员要加强ICU病房巡视,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处理。(2)加强药品备用管理。准确对药物进行标识,尤其是性状接近的药物等,防止发生混淆,同时方便取用。根据药品的适用对象进行准确区分,防止错用。同时,对特殊药物使用特殊标记进行标识,严格防止种类、剂量以及用法方面产生差错。使用时注意做好双人核对。(3)加强药品发放及使用的管理。患者的口服或鼻饲药物应放入透明药袋中存放,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药品信息准确标注在透明袋上。护理人员经双人核对药袋上的患者相关资料,确保准确无误后才使用,严防用药错误。(4)对于科室使用的各种仪器,制定计划,反复进行培训考核,并设置仪器班,定期对各种仪器保养及检修。(5)运用ABC患者评估流程进行床边交接班[6],防止因交接班不清、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到位等导致患者发生压疮、管道脱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6)加强对护理文书的书写培训及质控,确保医护记录一致,能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杜绝医疗纠纷及隐患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1.3观察指标[7]将实施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相关情况进行对比。不良事件主要为护理过程中发生的用药不当、护理方法不当、器械使用不当、交接班不清、发生不良事件、护理文书不合格等。护理满意度采取调查表方式进行收集,昏迷患者由家属或陪护人员接受调查,具体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4个维度,将前三者的总比例计算为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c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li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表1)

3讨论

目前,国内人部分护理专家已经开始尝试将HFMEA方式逐渐应用于护理安全管理临床实践,HFMFA的主要管理理念为事前进行预防、事后进行补救。按照事前预防胜于事后补救的理论而言,HFMFA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该方式融合了危害分析及重要控制点和根本原因分析的优点,可以让项目管理流程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充分暴露出来,然后通过量化指标实现对关键项目的标准化管理以及改进。其具体内容包括操作流程设计、预防设备故障或技术故障、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高危程序的安全性、准确判断医疗服务以及护理工作方面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等。这些工作,有助于ICU的安全管理流程更加优化,充分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因此,该方法可以明显提升正面结果,同时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在具体临床操作中,ICU护理管理者要积极更新观念,充分借鉴和参考国内外学者应用HFMFA的成功经验,努力把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防,积极建立和完善一个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确保ICU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熊勇,姜玉娥,付四毛,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52-55.

[2]伍永慧,施雁.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4A):42-44.

[3]蒋红,黄莺,王桂娥,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医院口服给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5):394-396.

[4]韩艳萍,毛敏芬,张儿,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医嘱执行过程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3):2153-2155.

[5]何茹,占正寅,戴雯.FMEA模式在人工气道风险防范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49-50.

[6]卢小清.ABC患者评估流程在ICU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384-385.

[7]邓洁英,钟弋云,李艳芳,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滑脱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8B):34-35.

篇10

通过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工作,进一步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增强全员信息安全意识,认真查找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和安全漏洞,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促进安全防范水平和安全可控能力提升,预防和减少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信息安全。

二、检查范围

信息安全检查的范围包括县市区卫生局和市直医疗卫生单位。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安全检查,按照国家保密管理规定和标准执行。

三、检查内容

(一)信息安全管理情况

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政策和标准规范要求,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情况。重点检查信息安全主管领导、信息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履职情况,信息安全责任制落实及事故责任追究情况,人员、资产、采购、外包服务等日常安全管理情况,信息安全经费保障情况等。

(二)技术防护情况

网络与信息系统防病毒、防攻击、防篡改、防瘫痪、防泄密等技术措施及有效性。重点检查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部门或行业正常生产生活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情况,包括技术防护体系建立情况;网络边界防护措施,不同网络或信息系统之间安全隔离措施,互联网接入安全防护措施,无线局域网安全防护策略等;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安全策略配置及有效性,应用系统安全功能配置及有效性;终端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安全防护措施;重要数据传输、存储的安全防护措施等。

(三)应急工作情况

按照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工作机制。重点检查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制订、修订情况,应急预案演练情况;应急技术支撑队伍、灾难备份与恢复措施建设情况,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处置及查处情况等。

(四)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重点检查信息安全和保密形势宣传教育、领导干部和各级人员信息安全技能培训、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专业培训情况等。

(五)安全问题整改情况

重点检查以往信息安全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包括整改措施、整改效果及复查情况,以及类似问题的排查情况等,分析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进一步评估总体安全状况。

四、检查方式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信息安全检查工作以各县市区卫生局和市直医疗卫生单位组织自查为主。同时,市卫生局将会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部分重点单位和重要系统进行安全抽查。

(一)安全自查

各县市区卫生局和市直医疗卫生单位统筹组织安排本地和本单位的信息安全自查工作,制定信息安全检查实施方案,印发检查部署文件,明确自查范围、责任单位、工作安排及工作要求等相关内容,并认真组织实施。自查工作完成后,各县、市(区)卫生局和市直医疗卫生单位要对本地卫生系统和本单位检查情况进行全面汇总、总结,填写检查结果统计表,认真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评估安全风险,撰写检查总结报告。

(二)安全抽查

1.抽查任务

市卫生局将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部分县市区卫生局和市直医疗卫生单位进行抽查,抽查单位和时间另行通知。

2.抽点内容

(1)现场抽查内容。重点检查被抽查单位自查工作组织开展情况,2012年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网络架构、安全区域划分的合理性,网络边界防护措施的完备性,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的安全策略配置、应用系统安全功能配置及其有效性,重要数据传输、存储等安全防护措施。专业技术队伍应对重要设备和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技术检测,深入挖掘安全漏洞,采用人工方式对安全漏洞的可利用性进行验证,帮助排查安全隐患,分析评估安全风险。

(2)外部检测内容。通过互联网对被抽查的网站系统、业务系统等安全风险状况进行外部检测,包括安全漏洞、网页篡改、恶意代码情况以及近年来安全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等,验证被抽查系统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五、时间安排

(一)自查时间安排

自查工作自本工作方案印发之日起启动,2013年9月23日结束。

(二)抽查时间安排

市卫生局牵头组织的抽查工作自9月23日起启动,9月30日前完成。

六、信息报送

(一)请各县市区卫生局和市直医疗卫生单位于2013年9月23日前向市卫生局上报检查总结报告,以及《地方/行业信息安全检查结果统计汇总表》(卫生局填报本地区卫生系统汇总后数据,医疗卫生单位填写本单位数据)、《信息安全检查结果统计表》和《政府部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自评估表(试行)》等相关材料。

(二)报送方式。报送材料纸质版至市卫生局办公室,电子版请通过省卫生厅集群办公OA系统发送至市卫生局。如填报内容,请按照保密要求通过机要方式传送。

(三)在自查中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或出现因检查工作导致的跨地区、跨部门或跨行业安全问题时,应及时向市卫生局和本地信息化管理部门报告。

七、有关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县市区卫生局和市直医疗卫生单位要把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检查责任,建立并落实信息安全检查工作责任制,明确检查工作负责人、检查机构和检查人员,安排并落实检查工作经费,保证检查工作顺利进行。

(二)注重源头,深入检查

各县市区卫生局和市直医疗卫生单位要全面细致开展检查工作,注重采用技术检测等手段,深入查找安全问题和隐患。认真统计与填报数据,确保检查工作不走过场、不漏环节、不留死角。要高度重视检查中发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解决,从源头上遏制和消除安全隐患。

(三)即查即改,确保成效

各县市区卫生局和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因条件不具备暂时不能整改的问题应采取临时防范措施,保证系统安全正常运行。各县市区卫生局应及时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通报给相关单位,督促相关单位组织风险研判、并落实整改措施,对于逾期未进行整改的单位将予以通报。

(四)密切配合,加强指导

各县市区卫生局应加强与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沟通合作,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检查工作进行技术咨询和指导,不断提高检查

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承担抽查任务的专业技术队伍和被抽查

单位应加强沟通,做好配合工作,保障信息安全抽查工作的顺利

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