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亮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设计亮点

篇1

关键词:网络课程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92-02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是核工程与核技术、核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知识,辐射剂量测量、估算以及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学习其他各门专业课与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该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感觉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针对核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结合专业特点,在《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网络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 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发展最迅速、传播空间最大的新型教育方式。如英国的开放大学网络课程、美国的开放网络课程都是其中发展成功的例子。目前,90%以上的美国高校开设了网络课程[1],其中以麻省理工学院的最为成功。2003年,为实现优秀教育教学资料的全国共享,中国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项目,形成了国家、省、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2]。国内各大高校也纷纷着手构建网络课程,探究网络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资源共享。

2 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为核心,在南华大学数字化教学中心实现了该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通过完整的系统的导航功能,实现了对知识的快速查找和简单定位,同时也发现了当代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概念混淆

网络课程与课件的设计方式不同,网络课程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基点展开设计的,而网络课件则是以教育教学为出发点,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重点罗列。虽然两者在改变学生认知结构的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课件只是以软件的方式实现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缺少完整课程的许多内容,是不完全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许多学校将课程的部分章节和某些知识点的材料组织起来,通过简单的罗列来作为一门网络课程,造成两种概念的混淆[3]。

2.2 重内容,轻环境

在当代网络课程的教学中,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仅以简单展示的书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为主要教学方式,内容空洞,结构单一,仅包含了部分课程的少量内容,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规划。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上,缺少真实性,简单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提升。

2.3 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开展的引导者。为促进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实际的网络教学的组织设计中,老师应考虑到的教学环节应包括:实时讲座,在线答疑,讨论交流,作业的布置及讲评,以及学生与老师间协作式、探索式的学习。但当代的许多网络课程缺乏系统的、完备的教学流程,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展开也缺乏多样性。

2.4 重视建设,忽略应用

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自主学习的兴起,国家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都意识到了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网络课程的建设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大院校和各类机构提供的数量庞大的种类齐全,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网络课程构成了现代网络教育中较为完整的网上教学系统。许多学校的网络课程前期投入大,成本高,制作完成后,没有得到应有的维护和及时的更新,实际教学的老师也没有充分的将网络课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使得网络课程的存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4]。

3 加强和改进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

3.1 避免把网络课程建成网络课件

由于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的概念的混淆不清,导致部分人将其界定为同一个概念,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将其理解为简单的静态的窗口式的罗列知识点,或者是书本的普通电子化播放。课件是用于教学活动的计算机软件,而网络课程是应用在网络环境中的课件。前者包含了进行教育活动的程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相关材料及师生使用网络程序学习的课本和练习册等。而后者则主要是对相关课程通过网络的展示教学内容和展开响应教学活动的综合。网络课程作为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课程,必须具备显示教学的所有环节,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评价的反馈等。网络课程不是网络课件,不能仅以简单的书本转移来制作一门网络课程。所以一定要注意区分两者的概念。

3.2 避免“三个中心”的倾向

网络课程建设的三个中心主要是指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学习时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应用时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首先,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中心,将印刷版的教材扫描成电子版播放、简单的黑板加人头的视频呈现、或者是远程教学的教学实况的单向传递,缺乏交互,使网络课程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其次,学习时以学习内容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认知性和对课程适应性。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制作课

程,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为摆设,网络课程应有的生动形象,新颖鲜活的特点被掩盖,网络课程变成了一种类似于在多媒体上将书本简单翻页的传统教学[5]。最后,应用时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教师团队可能过分的强调学科的内容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忽视了运用媒体强大的表现与学习功能。而多媒体技术团队则可能过分的强调超媒体、交互性等多媒体的强大优势,落入了一种片面强调各种媒体的长处的运用,而使学习的中心和重点被忽略,脱离了整个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的不到满足。

3.3 注重对学习环境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除了能查阅到与课程相关的许多资料外,一定程度上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因此,网络课程的环境设计变得十分重要。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在将课程的所有内容以一定的逻辑和布局展示出来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中心,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结构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够学习效率的高低。简单无聊的静态窗口展示容易令学生感到倦怠和疲劳。因此,网络课程教学除了运用简单的文字说明和图片展示等基本的教学形式外,还应该运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动画、视频、音频等媒体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课程的重难点,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掌握重难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课程设计者在设计课程时,也不能单纯的考虑课堂的生动活泼,而将一些不相干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增添进去,干扰学生对学科的认知和对重难点的把握。

3.4 教学设计和交互性环节的设计

精心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形式多样的媒体功能的展示,使得网络课程的学习变得主动而充满吸引力[6]。网络课程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设置了一系列模拟真实课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主动地接受课程中展示的教学内容,总结学习心得,提升学习能力。网络课程不仅仅作为一个提供资料的知识库,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因此,网络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出具一份关于本学科学习方法的详细介绍,从而有利于学生安排课余时间,并通过学习方法的提示,循序渐进的完成对课程的学习。在课程的设计中,应牢牢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多采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方式,丰富学生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3.5 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教育的推广,各大高校纷纷意识到网络课程建设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性,网络平台的建立和网络课程的开设如雨后春笋,但为了确保网络课程的质量和网络教学的效果,学校应注重优势专业的建设和特色学科的推广,系统规划,统一建设,形成由项目提出到推广应用的健全的运行机制,在课程评价和验收的环节中,注重质量,建立起完善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严格控制评价指标,建立多方面的评价体系来实现对教学环节的整体控制和提升优化。各职能部门也要切实执行质量保障标准,注重整体效益,为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探索出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标准,从而提升网络课程的效益,促进网络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课程建设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建设内容。基于这种背景,本文充分利用南华大学数字化教学中心,实现了《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的网络课程建设,并对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相应学科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学校课程质量的整体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乔琼.美国高校远程教育办学特色与经验探究[J].中国远程育,2009(10):73-78.

[2] 刘占东,许爱芬,谢霞.高等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初探[J].职业技术,2012(6):48.

[3] 岳剑文.浅析多媒体教学课件与网络课程的区别[J].经营管理者,2012(24):383.

[4] 梅武成.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及推广运用[J].科技信息,2012(1):505-506.

[5] 王志红.网络课程建设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探索[J].中国建设育,2007(9):34-36.

[6] 徐南利.网络课程建设应防止“三重三轻”[J].商场现代化,2012(17):101.

①基金项目:以适度科研提高核类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探索,南华大学教改课题,2011XJG04。

篇2

【关键词】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教改;互动

0 引言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服务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数控技术作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放在首位。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是学习数控技术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可提高学生的数控编程能力,加深对数控原理及数控机床结构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控机床知识及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本着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学思想,针对数控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1 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的方法

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主要是对针对数控编程部分,其流程如图1所示:通常有老师指定相关的编程题目,学生根据相关的题目,按照数控编程的步骤编写零件的加工程序;在宇龙或沃斯软件上进行简单地设置后,对程序进行加工仿真,检验程序的正确性。对课程设计的评价方法为一般的批阅相关资料,给出单一成绩的方法。

图1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流程图

1.2 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的不足

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1.2.1 满足不了学生的多样化要求。因为题目有老师指定题目比较单一,对一些要求比较高的学生,可能仅仅是平时练习题。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可能又比较难。

1.2.2 数控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理论要指导实践,在应用中让学生对理论的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强调了数控编程部分,对理论的知识涉及很少,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达不到对学生全面能力培养的目标。

1.2.3 评价方法不够科学。通过学生上交的资料,仅能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难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师生互动比较差,学生存在的问题很难及时反馈到学生那里。批改后只有少数不合格的课程设计会发到学生那里,而大部分同学并不知道自己课程设计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看到自己合格了,就好像万事大吉了,也不关心自己的课程设计是否存在问题。

2 教改思路和措施

2.1 教改思路

传统数控课程设计存在种种缺陷,很难满足应用型本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针对以上问题,教改思路为:允许自主选题与教师选题并存;引导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积极创新,通过各种方式复习和验证理论;改革考核方式,及时把课程设计的情况反馈到学生那里,使学生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改革后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流程图就如图2所示。教改主要强调师生互动,通过集中指导和现场答辩等方式,课程设计流程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开环系统,而是带有反馈调节的闭环系统。

图2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循环流程图

2.2 教改措施

2.2.1 自主选题和指定题目相结合

老师选定的题目往往难度适中,满足不了学生的多样化要求。因此在选题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要求自主选题。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比较复杂的加工编程,比如泵壳、箱体、叶轮、模具等;选择比较复杂的加工仿真方法,比如用Vericut软件进行仿真;也可以在手工编程的基础上采用自动编程。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部分基础稍差的学生,可以选择简单点零件,仿真软件采用宇龙或者沃斯。这样也可以检验学生对编程基础知识的应用,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

2.2.2 以机房为依托,集中指导

考虑到数控技术课程设计的特点既有CAD,又有CAM,要大量采用电脑,因此把课程设计教室选在机房。这样就解决了传统课程设计放羊式的指导模式,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设计条件和设计环境。便于集中管理和集中指导。对在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现场及时指导,同时对设计进度可以有比较好的把握和督促。方便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

2.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能为了编程而编程,要引导学生将数控技术的基础知识加以验证和灵活应用,从而加深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比如对刀,在理论课中,学生对对刀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仅有一个概念。在仿真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对刀方式设置,让学生对对刀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加深学生对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装备的认识。

2.2.4 改革考核方法,提高课程设计效果

采用批改纸质资料和组织现场答辩相结合的办法。在批改纸质资料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采用现场答辩的方式,把这些问题及时反馈到学生手里。答辩类型分为三类,一类为申请答辩,如果申请优秀或者良好,就必须申请答辩。这类学生,主要向同学们展示课程设计中的亮点,创新点。让同学们都有一次共同学习的机会;一类为指定答辩,主要是在课程设计中有创新点的学生,和存在问题比较典型的学生。指定答辩的同学,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把创新的思路或者出现问题的思路给大家阐述出来。让学生思路更加开阔。同时对照答辩同学存在的问题看自己有没有出现同样的问题,并且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让同学们对这些问题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另一类为随机抽取。主要是推动大家对参与答辩的积极性和热情,人人准备,让同学们不要觉得答辩跟自己没关系,让每个同学都通过答辩可以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课程设计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

3 结论

通过以上教改措施,使学生更深入掌握数控编程方法、数控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更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解决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改效果。为理工科进行课程设计教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孙业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数控技术课程教改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1,1:164-166

篇3

关键词:高尔夫;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实践

高尔夫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一直是高尔夫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5年辽宁职业学院与韩国库伦株式会社联合办学开办高尔夫职业教育,并与合作企业建立了紧密型高尔夫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几年来又先后与全国四十多家球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在高尔夫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把我院具体做法概述如下: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指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项目任务、工作过程所进行的整体化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通过对该类课程的学习,根据高尔夫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岗位工作的需要,以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发展方向,以岗位的工作流程为主要内容,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主要实践场所,以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形式,通过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来完成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

二、理实一体化实践

1.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高尔夫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国内兄弟院校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调研和高尔夫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充分利用铁岭龙山高尔夫培训俱乐部有限公司校内实训基地资源,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岗位能力,采取“学生员工化、管理者教师化、俱乐部课堂化、院企一体化”途径,逐步推进和完善“前校后场、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前校后场”:学院引进企业资金在校内建成18洞高尔夫球场——铁岭龙山高尔夫培训俱乐部有限公司做为校内实训基地,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指导实习实训、共同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俱乐部为学院教学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和实操器材,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和勤工俭学岗位,球场管理和工作人员指导学生实践,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为专业教师提供企业挂职锻炼的岗位,为教学提供案例素材,提供行业信息等,从而使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合理灵活,在高尔夫俱乐部中进行多种形式的理实一体化的现场教学、课内实践、轮岗实训、课程实习,专业实习,使教师和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管理、技术培训、球童服务等课程的教学。“理实一体”:学生在校期间,按照高尔夫礼仪要求,身着高尔夫专业服装,以员工的身份出现在课堂和俱乐部;俱乐部管理人员以教师的身份,全程指导、监控学生的教学、实习实训;俱乐部既对外运营,又是学院延伸的课堂,学生可以在俱乐部各岗位培训学习、专业实习中,明确岗位能力要求,履行岗位职责,达到学生和员工、管理者和教师、俱乐部和课堂、学院和企业的深度融合,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根据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模式,结合高尔夫球场运营特点,利用前校后场的优势,实行“多层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从而达到岗位基本能力形成岗位核心能力训练岗位能力拓展综合能力提升的能力培养目标。

第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岗位认知和岗位基本能力的培养。通过入学教育、球场参观、岗位认识实践,使学生了解专业概况,对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及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充分利用学院前校后场的优势,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案例教学、思想素质教育等,逐步培养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学生掌握高尔夫俱乐部商务管理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通过四化即“学生员工化、管理者教师化、俱乐部课堂化、理实一体化”训练途径,采取轮岗的实训方法对学生进行岗位基本能力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能力。

第三阶段:按照高尔夫俱乐部运营的特点,充分利用前校后场的优势,开展理实一体化的高尔夫专业综合实训。实训前,学院制定完整的理实一体化实训方案,召开实训动员大会,布置实训任务,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训活动,专业能力大幅度提升。

第四阶段:通过企业和学院实习指导教师、学生的反馈,针对学生在理实一体化综合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进。以内容相对灵活的课程、行业专家有针对性的讲座、学生总结交流等形式,使学生的岗位能力得到提升和拓展。

第五阶段:将学生安排到校外高尔夫俱乐部进行理实一体化顶岗实习实训,使学生真正参与高尔夫俱乐部管理与服务全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的阶段,通过俱乐部管理与场地服务,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也是实践教学中综合技能训练的实地检验。要求学生掌握俱乐部管理与服务整个过程,最终具备从事相关岗位群工作的能力。

2.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充分利用“校中场(铁岭龙山高尔夫培训俱乐部有限公司)”优势,与高尔夫行业、俱乐部合作,对高尔夫俱乐部工作领域、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构建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完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紧密结合岗位能力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了《高尔夫俱乐部服务与管理》、《高尔夫市场营销》、《高尔夫赛事策划与组织管理》、《高尔夫专业技术》4门优质核心课程和《高尔夫专业英语》1门支撑课程,开发了5部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1部《高尔夫俱乐部管理理实一体化手册》,建设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制定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理实一体化质量评价标准,对课程进行重组和课程内容整合,构建基于高尔夫俱乐部管理和服务工作过程标准化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理实一体化的体会

通过采用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实现了技能实操训练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同时把职业规划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融入于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模式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极强的面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了解了高尔夫企业文化,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锻炼了师资队伍,使教师在进行理实一体化设计时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师主动到企业兼职锻炼,对企业工作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理解更透彻,实操动手能力更强,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教学团队整体教学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四、建议

1.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应以现代高职教育的视野,拓展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领域和空间,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校企共同优化组合课程设计项目,建立丰富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2.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应重视校企合作与沟通,关注企业的运营,把校企资源整合并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应以企业投资为主,倡导校企共同发展。

3.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应加强企业调研,以企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坚持每年调研反馈教学效果,提高课程设计与实践水平,定期总结校企合作课程设计的优势与不足,掌握企业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归纳出最佳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方案。

多年来,辽宁职业学院高尔夫学院一直坚持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特色课程设计为标志,以创新求发展为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思路,构建了高尔夫特色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积极推进了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了高尔夫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特色和亮点。

参考文献:

[1]尹茜.宋艳.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

[2]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微观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1,(10).

[3]李延红.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和实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

[4]孙亮.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管理类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华章,2012,(17).

[5]贾富勃,刘衍芬,姚卫东.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6]刘祥伟.机械制造技术课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

篇4

依学而教――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

虽然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的题目都是《24时计时法》,但两个团队却根据预设的微视频实施途径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

金鸡湖学校设计中的微视频实施途径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内自主或合作学习、课后辅导等,所以教师并没有把本节课中“两种计时法的互换”这一内容放进去,只是引导学生认识“一日有24个小时”,并借助时间条认识普通计时法,创造性地认识24时计时法。内容虽少,却能让学生扎实地形成认知基础,为课堂上“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探究学习做好铺垫,这也体现了微课之“微”的特点。娄葑实验小学设计中的微视频实施途径是课内自主或合作学习,所以微课涵盖了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设计了巧设冲突、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等学习阶段,使学生在观察、记录、交流、思考中理解“一日有24个小时”,掌握两种计时法的概念以及互换方法等。

微视频实施途径不一样,课程设计中的教学内容也就不一样,但这两个微课程设计所制定的教学目标都是合理的。金鸡湖学校的教学目标简单精致,直指知识的根源,易于实施;娄葑实验小学的教学目标全面细致,扎实进行四基训练。建议娄葑实验小学将“正确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换算”放入知识与技能目标中。

因人而定――设计合理的活动展开教学

1.设置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这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都能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关注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在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所起到的积极意义,选用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钟面导入教学。金鸡湖学校和娄葑实验小学分别选取了典型时刻“12时”和“9r”,用同样的方式设置了认知冲突――“同样是12时(9时),为什么有人在吃饭(上课),有人在睡觉呢”?将有价值、有关联的生活经验整合在一起,快速调动了学生头脑中的“为什么”,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内驱力。

2.引导对比,探寻知识本真

如何利用微课程有限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掌握两种计时法的异同,是本设计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两所学校都能准确把握“两种计时法的计时方法各有不同,却又互相关联”这一知识要点,尊重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这一特点,设计了利用钟面时针转动、时间条走动、在时间条上用两种方法记录相应时刻等活动,以便学生一一对比观察、分析这两种计时方法的异同,从而掌握“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内涵与外延,为后续“两种计时法的互换”以及“解决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

3.学以致用,延伸学习成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这两篇微课程设计都能采用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创编相关练习,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金鸡湖学校选取爸爸进货的场景让学生判断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采用汽车禁行标志让学生尝试将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而娄葑实验小学的练了有判断两种计时方法外,还有动手填画时针,这是学生喜欢的练习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选取常见的公交站牌与图书馆的营业时间牌,分别设计“这辆公交车的服务时间是上午几时到晚上几时几分”“中午12时到达图书馆,能借到书吗”等典型问题,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两篇微课程设计所对应的练习深度、广度明显不一样,但它们均与教师既定的微课程设计目标是相匹配的,达成了练习所要承载的教学效度。

因需而用――制作精妙的视频辅助教学

这两篇微课程设计中微视频的共同亮点是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而制作,辅助教学做到了“到位但不越位”,让学生借助这一信息化媒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成为一种可能。“一日有24个小时”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为了帮助他们建构“一日有24小时”的时间观念,两所学校的微视频均采用了日夜场景依次展现的方法将流逝的时间记录在时间条上,化动态为静态,既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又便于他们进行观察和感悟,使其后面学习两种计时法的认识和互换变得简单。金鸡湖学校还在微视频中介绍了“一天24小时”的由来,做到了科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的有机整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点思考

篇5

论文摘 要: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实际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说明只有贯彻就业导向原则,才能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结合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设想。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们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就业的目的。

一、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根据课程开发的要求,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二)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和立体化

按照就业导向原则,我们设计了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延展模块和创业就业模块课程体系。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弹性,而且对职业化的课程进行了优化和补充,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实行双证融通,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相结合

按照会计行业的准入制度要求,我们开设的《基础会计实务》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就与会计证的取得融为一体;《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课程与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证书的取得融为一体。这种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随着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基于素质、创新等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亮点。这些教学模式主要有:

1.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创造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学生由吸纳向创新、创造转变,由单一知识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

2.自主式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相互的有效交流,帮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的模式在专业学习模块时进行的,将使专业理论的学习更贴近生产实际,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用能力很有好处,并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取消了见习期。

4.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校企紧密结合,以科研部门参与为基础,促进教育、科研、产业互动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教师刘玉祥教授主持研究的“秋红早蜜”、“秋红蜜”、“秋红晚蜜”桃树系列晚熟、极晚熟新品种和果品安全生产技术,作为我市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5.校企综合实施“2+1”教学模式

“2+1”的模式,即学生2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实训。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会计专业实行了“2+1”教学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市场上供不应求,切实形成了企业与学校产学结合、互为依托、共扬风帆的格局,真正做到了学校满意、用人单位满意、毕业生满意。

三、创新高职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颇受关注,其中课程评价更令人关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此可见,高职课程评价问题不仅是国际高职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高职课程自身发展与完善的一个必要条件。

1.高职课程评价的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随着高职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过程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要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同时,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依然是课程评价中的常用方法。但是,为了确保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课程评价的效率,采用客观测量、实验设计和统计推论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对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3)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按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结果三个环节加强过程控制,构建以学校职能部门、学生主体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结合。在高职课程评价体系中,评价反馈是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是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评价的反馈是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全面分析,为今后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2.高职课程评价的内容

(1)文本评价的内容。文本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内容的评价和课程方案水平的评价。其中课程方案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是否完全覆盖或反映出课程评价目标,应该如何表征课程方案及课程方案的合法性,而课程方案水平的评价主要指课程方案的创新度、课程方案的契合度即能反映出地域特色,所制定的课程评价标准能否检验课程本身及其各个工作环节的效率,课程评价的结论是否可以为课程控制提供依据,对课程可行性的分析,课程方案的科学性评价、课程方案的影响力评价等。

(2)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以内部教学质量为视角,从课程的开发、决策、设计等开始介入到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开发、课程决策、以及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所涉及的因素进行评价,它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3)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效果的评价应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包括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掌握的程度、应用的能力等方面)、教师的教学角度(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成果等方面)以及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表现(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等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6)

[2]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 教育探索,2006,(06)

[3]葛振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M].2004(3)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文本解读 框架与策略

阅读是英语教学课程的重点课程,“《新课标》曾明确的指出英语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很多却反而忽视了对文本的重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以走马观花的方式理解,过多注重单词、短语、句式结构的研究上,却忽视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使得学生对文本理解不深,容易造成被动接受知识,缺少综合运用能力的现象。而本文在此现象基础上,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影响教学的两大重要因素即学生和文本,来进行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与策略探析。

一、解读学生

阅读本身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积极双向互动的一个沟通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作者通过各式语言符号把自身的思想与观点传达给阅读者,读者则通过借助相关的阅读技巧与策略方式,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背景体系下,对作者建构起来的语言符号信息进行预测、处理,加以理解、接受,建构起与之相关的读解框架模式,如语言、结构、内容的读解,从而才能真正地将作者建构起来的语言信息进行理解、预测和解读。并且,随着读者不断地深入阅读,读者又会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调整,最终与作者建构的信息进行融合或做出理解判断,从而完成阅读文本信息的获取。阅读正是这样一个繁琐且需大脑高度运转的信息转换过程,它需要读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且文本的语言符号、语言结构、和读者的译码(理解)过程是阅读的重中之重,也正因如此,从而实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沟通。说得更恰如其分一些,阅读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一个进行编码,一个进行译码的过程,其中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框架策略。

而高中英语阅读同样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编译工作,高中英语阅读的过程,需要依靠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在进行文本解读教学之前,教师的重要工作即是准备设计教学,而要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设计之时必须要解读学生。教师解读学生的目的则是,把握学习的起点和学习的目标定位,同时需要结合教学文本,分析学生的学情情况,尽量做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了解学生对所阅读文本的熟悉程度或其背景知识了解的程度,学生是否对该文本话题感兴趣或者是否熟悉,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出相关了解判断,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以方便进行课程设计。第二,了解学生本身的情感认知与心理准备在什么程度,阅读文本中的情感认知在什么地方,阅读文本中本身涵盖的阅读认知能力层次是否与学生的情感认知或心理准备有着过大的距离偏差,了解相关信息同样是非常利用教师教学设计。第三,了解学生在学生相关的阅读文本时所掌握的语言基础或知识储备情况,包括学生掌握的语音、单词、语法、句式等实际学习情况,即是要了解学生本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储备。第四,要了解学生在英语阅读的文本读解中,已经掌握或者熟悉了那些相关的阅读技巧与策略。第五,了解在文本阅读理解中,学生可能遭遇的难题或困境是什么,学生对哪些知识内容理解起来有障碍。解读学生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背景、知识掌握程度等情况进行了解和预测,这对英语阅读的文本读解打下基础。

二、解读文本

文本可看作是作者编码的信息符号,阅读过程中,它需要读者掌握相应的技巧进行解码,在解码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联系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感知和理解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目的、写作主题、观点及语言方式。学生必须要从整体理解文本内容着手,分析文本的段落、句子、观点及逻辑思维与语言形式的相互内在关系。因此,高中英语阅读的文本解读可以从以下基本框架进行具体性的读解。

首先,在阅读中进行概览文本,感知文本亮点。阅读既可粗略速读,也可精读细读,而英语阅读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一般都会进行多个层次逐级深入阅读理解文本信息,而第一个层次即应是概览文本,做到观其貌知其形,对文本进行初步把握,初步感知文本的特色类型及亮点。

其次,在阅读中进行文本赏析,构建文本亮点。通过第一步的知其形的阅读基础上,此时需要文本解读的第二层次,通过细节阅读认真赏析文本,找出文本的核心内容,并积极做出相关的标识,开始构建文本的亮点及特色。

再次,在阅读中进行文本品味,推敲文本亮点。这一过程是在赏析文本,掌握文本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细节、句式、结构、作者意图、语言进行仔细推敲,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情感认知,选择适合学生兴趣、水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性,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亮点,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的发挥其用处。

最后,在阅读中进行文本领悟,锁定文本亮点。这一过程是在领悟到文本的特色亮点之后,再次进行重新布局,把在文本中的所学知识内容,核心观点进行整合,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对文本课题内容进行外沿强化练习,达到综合性运用的过程。

三、结论

高中英语阅读的文本解读,想要领悟到其文本之美,了解其核心亮点,是需要在解读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技巧,努力做到在解读标题时,要巧于借题发挥;在解读内容时,要妙于一线贯通;在解读信息时,要灵于思维交汇;在解读语言时,要活于取舍之道。如此,才能在文本解读中较为准确、深入、全面、有效的进行理解,才能感知升华文本之精华,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价值,充分发挥阅读文本的有效性,凸显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及优势。

篇7

关键词: C语言课程设计; 项目驱动; 分组教学; 模块化思想; 协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8-65-03

0 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程序设计语言蓬勃发展,如C、C++、JAVA、C#等。在这些语言中,C语言是各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它的学习效果会极大程度影响学生后续相关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算法分析以及其他高级语言的学习。

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课程的教学一般采用理论教学结合上机实践的模式,理论教学以讲授语法和基本算法为主,上机实践则主要练习简单程序的编写,通常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掌握、巩固基础的语法为目的。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虽然掌握了不少语法知识,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应用。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践编程能力,我们学院继两个学期的C语言教学后开设了“C语言课程设计”课程,该课程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重点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们结合日常教学,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开展项目驱动的分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自主和协作型的学习模式。

1 教学现状

C语言是一种面向过程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具有数据类型较多、表达式丰富、语法结构复杂、语法规则繁多等特点,其授课对象往往又是第一次接触程序设计语言的低年级学生,这些都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了难度。通过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在“理论+实验”的教学模式中,由于课时限制等各种因素,实际教学常存在着如下问题。

⑴ 实验训练以知识点训练为主,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

在理论课后的上机练习,通常是针对特定语法设计,形式上采用练习书上的例子、验证某个语法或者实现一些简单的相关算法,验证性实验占了多数。这种训练模式虽然能够加深学生对各种语法细节的认识,但同时导致的问题是,学生容易孤立地去看待各章节的语法,割裂了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编程时以模仿改写书上的程序为主,欠缺工程型知识,处于被动灌输的学习状态,常常会觉得语法知识点繁琐、内容枯燥,很难调动积极性,当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程序规模一大,就束手无策,无法有机地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⑵ 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分析过程。

由于教学和教材均侧重于对语法进行讲授和剖析,未强调分析及测试的重要性,也没有将软件工程的思想融合在实践教学中,因此,长久以来,学生养成一接触题目就马上开始编写代码的习惯,并且,运行时往往仅按照预先设定的正确的输入数据,去验证自己的所编的程序是否正确。

⑶ 忽略算法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常存在着两种误区,一种是将参与和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作为学习目的,这就导致他们习惯于程序填空题形式的编程方式,独立编程能力欠缺;一种是对C语言中的指针、递归问题存在畏难情绪,又认为就业时可以选择其他语言工具如Java来避免这些难点,没有认识到指针和递归的真正价值在于学习它们过程中得到的思维深度[1],忽略了推理能力、抽象思考能力方面的培养。

⑷ 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对程序运行中一些常见编译问题无法很快做出反应,不会依据提示信息去判断发生错误的原因,对一些运行问题更是束手无策,通常一有问题产生,就转向寻找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中所提供的正确答案,或者依赖教师指出问题所在,帮忙改正错误。

2 项目驱动的分组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知识获取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针对C语言课程设计这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我们采用项目驱动的分组教学方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融合软件工程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为主线,通过项目任务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去深入理解软件设计思想,并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为了将课内实践和课外自学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将15个学时的上机实践分为5次,集中安排在5天内,每次上机后留充足时间,要求学生去查阅资料,提升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在多个教学环节注意改革和创新。

2.1 项目设计

项目的提出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目前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软件在各个行业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其实际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课程设计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要结合教学目标,来模拟演练实际软件开发过程。项目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点:①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领域,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应用,避免选择需要较强专业背景、业务逻辑复杂的应用,例如可以选择学生选课、书籍管理、宿舍管理等,而尽量不要去选择企业人事管理之类的应用。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理解或完整需求,激发他们用程序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兴趣。②功能上要有层次性,可划分为一般性要求和可拓展性要求,一般性要求指出必须实现的功能,可拓展性要求则指出可以扩展的功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想象,可以方便开展梯队型教学。③从项目的编码实现考虑,要能涵盖C语言中的结构体或联合体等复杂数据类型,体现函数和指针这条主线,以促进学生去综合运用和深入理解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2.2 分组划分

一个软件的开发仅依靠个人力量往往是无法实现的。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需要软件小组开发人员协作完成[2],因此,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我们采用分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来充分体现合作与竞争、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3],并且还可以通过帮带方式和组内讨论消化掉一部分问题。分组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协作模式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C语言课程设计实践中,我们按照任务量安排人数,学生分为以3-5人一组,按照组内搭配合理,组件平衡原则分配,在分组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使学生能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取长补短。分组观点认为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有“头脑风暴”式、模拟课题式、同伴互助式、角色扮演式和组合式[4]。这里,我们可以结合软件开发的分工特点,将角色扮演应用到课程设计的分组中,由小组组长担当开发经理角色,其他人员针对其特长分别担当需求分析师、架构设计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角色,根据开发阶段的不同,各成员可以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

2.3 培养学生用模块化思想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设计

结构化方法强调以模块为中心,采用模块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设计过程。项目驱动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用模块化思想思考复杂问题,即将程序划分成独立命名且可独立访问的模块,最后装配集成模块完成指定的功能。指导过程中,不仅需要纠正学生一接触题目马上编码的习惯,而且需要纠正学生在main方法中编写所有代码的习惯,这种方式会使得整个函数变得庞杂,代码冗余大,不利于分工协作,也给阅读和维护带来很大的困难。当学生在程序分解主函数和若干个其他函数时,发现常存在着随意分解、随心所欲定义函数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先以一个项目为例,如成绩管理系统,演示模块的分解过程,说明内聚性和耦合性要求[5]。在实际项目应用时,要求学生按功能分解,模块内的函数做到功能尽量单一,留出接口供其他模块调用,一个模块对应一个文件,便于分工协作。各小组在完成按模块划分的软件体系结构图后,才被允许进入下一个详细设计编码阶段。

2.4 强化编程思想的训练,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教学中需要成功训练好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变得足够熟练、敏捷和灵活,需要训练学生在多个抽象层次上同时思考问题[1]。因此,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应用程序流程图或伪代码等工具设计算法,在组内展开讨论,比较不同算法实现方案的优劣,以及如何在完成程序的功能基础上,改善程序结构,优化算法,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对C语言而言,训练学生的编程思想,离不开指针、函数参数传递这些重要概念,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也与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程序员直接相关。在学生编码时,可帮助他们建立内存模型,通过跟踪每条语句的执行情况,感受不同数据类型在内存中所占用的空间,直观地观察内存布局变化、变量的生命周期、变量状态的变化等,去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尤其是指针的本质。

程序设计的另一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调试能力。调试的方便与否与程序书写风格密切相关,学生通常不注意代码的规范化,出现没有层次缩进,标记符随意命名、词不达意,也没有必要的注释等现象,这些给查错和阅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不利于分组模式下的协作开发和维护,因此,实践教学时应该培养学生注意良好程序风格。此外,教学时还需纠正部分学生写代码一写到底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程序的编写是一个调试-修改-调试的反复迭代过程,要在多次错误或失败中获取调试经验。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要引导学生根据错误和警告信息,分析辨别是语法错误还是逻辑错误,并鼓励学生使用调试工具,应用断点跟踪和对分查找等调试方法,去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测试在软件开发中占重要地位,软件测试的工作量往往占软件开发总工作量的40%以上。从学生实践情况调查来看,测试往往是初学C语言的学生特别容易忽略的,普遍出现一些诸如不重视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没有输入提示或出错提示信息,仅使用在预定范围内、满足预定格式要求的正确数据进行测试等问题。项目驱动的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测试意识,指导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有效测试用例和无效测试用例,并开展组内测试和组间测试,以提高测试效率和质量。

2.5 考核方式改革

对不容易理解的常量、变量和语句有注释\&5%\&函数、变量取名较规范易懂\&5%\&函数功能是否满足功能内聚\&15%\&调试手段\&会单步运行到任何一个语句,查看变量值\&5%\&会断点调试\&5%\&总结报告\&用流程图或伪代码描述一个函数的算法\&10%\&有小组分工情况说明和各自的经验总结\&5%\&语言简练,条理清楚,图表规范,附程序清单\&10%\&]

分组形式的课程设计需采用弹性考核机制,个人考核、组内考核和教师考核有机结合方式。课程设计考核成绩=个人自我评价(15%)+组内评价(35%)+教师评价(50%)。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反思的一种有效手段,组内评价可以观察学生组内交流协调时有没有突出表现,而为避免少数学生抄袭实验报告,教师评价采用答辩形式,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数据结构设计和算法的理解程度,以及功能和算法上的应用亮点。考核的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可以多元化,比如对一个用链表实现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项目,可以按表1来指定具体考核标准。

3 结束语

本学院的C语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表明,通过项目驱动的分组教学法的实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编程逻辑性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模仿实际开发环境过程中,学生对项目开展的整个流程和各环节的具体要求程有了切实了解,积累了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培养起了团队协作能力。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我们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继续开拓和探索,以期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 Spolsky J. More Joel on Software: Further Thoughts on Diverse and Occasionally Related Matters that Will Prove of Interest to Software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Managers, and to Those Who, Whether by Good Fortune Or Ill Luck, Work with Them in Some Capacity[M].Apress,2008.

[2] Brooks, Jr. Frederick P., "The Mythical Man-Month", The: Essay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M]. Anniversary Edition, 2/E, Addison Wesley,1995.

[3] 时贵英,刘华蓥,李瑞芳.分组协作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3:704-705

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1

Specialty Major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alysis

Huang Zhiwei

(Union Colleg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0,China)

Abstract: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s based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heory-based,engineering background,to develop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for the target course.In this paper,specialty major construction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o explore a brief analysis,designed to work with peers to achieve the common objective to improve.

Keywords: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pecialty major construction;Talent training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办学特色的确定原则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理工科专业,就目前来看,在我国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那么,是不是每个理工科院校开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都是一样的呢?或者说是不是每个院校开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色都是相同的呢?很显然,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究其原因就是:第一,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身而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知识非常广泛的宽口径专业,其中各个侧面的专业知识应用的领域都有自身的侧重点;第二从学生而言:在大学短短的几年时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所有的课程知识。学生不可能毫无重点目标地进行胡子眉毛一把抓式的学习,如果真的这样做的话,其结果也只能是广种薄收,无法突出的具有优势专业,也就无法在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坐标;第三,从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院校而言,每个院校师资的专业优势不一样,在电子信息工程的每个领域不可能都具备优势,只能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教科研实力比较强;第四,从各个地方的需求来说,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侧重的领域也不相同;第五;从时展的不同需求来说:随着时展,其社会的需求重点也不同,课程特色确定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因此,笔者认为,每个院校在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办学特色的时候,应从四个方面综合考虑:一是根据院校自身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科研实力优势确定专业特色;二是根据不同地区对电子信息工程中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来考虑专业特色;三是在确定特色专业的同时,第二作为一个宽口径专业,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面比较广,每个学校不可能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各个领域都有优势,只可能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科研力量比较强,应开设必备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公共基础知识课程,在转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办出专业特色;四是根据时展,专业特色的确定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根据特色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专业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一是注重与应用型为主,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二是注重与市场发展相结合,注重在经典的基础上与时代前沿相结合;三是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以专业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例如,中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结合科研背景,以产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信息的提取、处理、识别及恶劣工作环境下光电告警技术为特色,增设了无损检测技术、检测系统设计、统计信号分析、微弱信号分析和模式识别等专业选修课程,逐渐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多物理场信息处理、无损检测和车辆电子学等多个专业方向;四是强化专业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训练,必须坚持开设“科学实验、数学、计算机、英语”四门课程。例如针对学生编程能力较弱的问题,某大学在二年级时专门增设了编程设计实践周,强化学生的计算编程能力进行强。在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随机信号分析、DSP原理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中,把硬件实与软件相结合,坚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化学生专业思维方法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突出专业特色

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重点搞好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子信息专业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特色也应与实践为主,即以实验教学为主。一是改革实验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验证性实验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取舍,尽量以设计性、综合应用性、开发性的实验为主;二是根据学生实际,鼓励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实验,可以将实验教学分为三大类:必做、选做和自拟实验。第一类必做类为每个学生必须做的,第二类供学生在完成必做类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第三类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爱好和自愿进行自由安排,但操作方案和过程需要有专业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和帮助;三是实施循序渐进,从单一电路到系统电路设计的教学模式。在实验内容上既保证基本实验内容又加强学生自我发挥的内容;在电路实验上既保证硬件实现,又加强EDA实验;在专业课的实验中,注重与实际科研项目相结合进行实验,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得到更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某院校电子工程专业注重专业特色的实践,在“传感器认知及应用技能训练”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13个任务设计和实验以及3次现场参观学习,广泛采用六步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和参观学习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及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本着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制定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实施办法,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融于教学之中。在专业课的讲授上,许多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科研项目相结合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得到了更强的感性认识。在课程设计上,可将科研项目中用到的技术运用于课程设计中。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指导教师可将科研项目模块化,指导学生进行学习锻炼。

总之,我们应加强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分析,突出特色专业的亮点,创新工作方法,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实力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正明,成立,刘超.电子信息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24

篇9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评价体系 构建应用

课 题:本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项目(编号:GDGZ12Y124,主持人:张莉琼)和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编号:201203,主持人:张莉琼)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源自英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BTEC教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广东等地先后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中引进了该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良好。其特点是以“人格为本位”来充实和完善“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新的能力标准、课程模式、教学方式及评价机制,反映了当前发达国家职教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基本趋势。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形式有很大差异,它注重教学的结果,即如何使学生达到设定的学习能力目标,而教学过程、方法因人而异、灵活多变,体现了从“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移。其九大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爱好;形成性评价、同学评估和自我评价对学习有帮助;培养学生核心就业技能;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学习;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活动或资料来激励、帮助、挑战学生;教师充当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评价特点

在传统的学生学习评价中,学生是评价的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由此会产生重考试、轻能力,以及师生对立等弊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学习评价中,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教师从计划、咨询、实施等方面让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了解评价体系,自己掌握学习评价的尺度,不仅对自己的课业要自评,还要参与集体课业互评,对教师或者其他评估员的评价提出反馈。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差距,学习别人的经验,增强学习信心,学会学习。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程评价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非常关注学生发展,把教学评价作为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一种手段和促进机制。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评价是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传统的课程评价是单一评价标准,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评价等弊端,越来越不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笔者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九个基本原则,按照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用标准内容,即学习领域定位、学习领域学习(能力)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习领域整体设计、学习情境教学设计等各大模块,建立对应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和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并将每个标准细分为课程考核标准及课程评价标准,制定对应评分表格以确定评价标尺。

1.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标准应包括课程设计目标是否符合预期目标的目标评价、是否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的过程实施评价、课程反馈机制及课程效果的结果评价。其中课程目标在评价过程中既是评价的指导,又是评价的先在问题。课程实施过程作为联系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果的桥梁和中介,主要在于通过不断了解课程实施中教师、学生以及课程管理者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有效地调控课程进程。

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是建立在教学对象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能力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实施标准及课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针对理论教学评价设定其主要观测一级指标如下表。

表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程理论教学评价标准

理论教学评价 一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1.教学内容选取(20分) 课程教学内容是否已经改革使用项目载体或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以符合高职教育需求

2.学生知识掌握程度(20分) 学生资料查阅、知识应用、对问题的判断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3.学生技能分级评判(15分) 学生技能熟练程度、技能证书获取、参加技能大赛等情况

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施(20分) 教学环境设施、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5.课程效果(15分) 覆盖教师、学生、企业等多方评价

6.反馈(10分) 教师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方向、企业的反馈意见、考证总结等

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应对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考核,一级指标涵盖实践条件及准备工作、教师指导实践情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实践情况、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协作精神、实践效果及反馈等评价点,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一级指标基础上具体化。

2.课程考核标准

在构建的评价体系中,课程考核标准要形成对学生岗位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等多方面的细化,形成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应包含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证(赛)代考等多元化评价,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而使课程评价方式具有过程评价、量化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的特点,能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职业能力的发展进程,以便寻求适当的帮助,做出适时调控。教师也能较快、较全面地掌握学情,适时调整教学目标,科学高效地进行教学。

(1)教师评价是一份过程记录表,包含课程重构后建立的每一个项目和工作任务的汇报前讨论情况、汇报情况、拓展任务讨论、综合评价意见和小组反馈意见,其中综合评价意见要包含每组完成的三个亮点及三个建议,小组反馈意见要体现自我评价及改进计划,该评价有别于传统计分方式。

(2)自我评价以实施步骤为主线,学生按照“预备知识―问题导入―咨询―计划―实施―评估―拓展―总结―反思”的主要过程进行记录,并分析职业能力目标完成情况,给出自我评价。

(3)小组评价着重于本组成员对其他组任务完成效果、基本过程和难点分析、主要依据、亮点及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给予课业展示,有助于小组相互学习。

(4)以证(赛)代考是课程考核评价的较高层次,结合学生职业技能证书通过率、参加技能大赛获奖情况进行灵活机动的设计,或者直接使用各类大赛的评分细则。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程评价在软包装材料分析与选用课程中的应用实例

笔者将此评价体系应用于所讲授的软包装材料分析与选用课程,两届学生共计67人参与。笔者综合学生建议及教师心得,颇有感触。

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取项目化教学,共设立15个大项目,每个项目另含有4~6个子项目。课程设计以4学时为一个大项目完成时间,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项目完成活动为过程,创设真实工作环境,引导学生从按照“预备知识―问题导入―咨询―计划―实施―评估―拓展―总结―反思”过程记录的自我评价出发,通过汇报时的小组评价相互学习。整个过程为进阶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多种素质能力的培养。教师使用过程记录表对各位学生和各小组进行考核,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建立起针对评价的反馈机制。

课程完成后,老师使用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对课程设计、实施、效果、反馈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聘请同行通过听课、检查学生报告和评价表,检验整个课程评价体系应用的效果。

经过评价体系的运用及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许多学生纷纷表示自己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总结复习、团队合作、汇报表达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较之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习兴趣更浓。

四、小结

第一,在评价体系中,重点观测是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否以项目为载体创设真实工作环境,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能力。

第二,课程评价标准全面立体,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建立起针对评价的反馈机制,把教学评价作为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一种手段和促进机制。

第三,全面的课程考核标准,如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使学生参与课程考核,实现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并促使学生依据评价进行反馈、总结和改进,更好地学会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

第四,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使评价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多样性,能全面、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参考文献:

[1]周进,熊建武,沈铁敏等.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8(12).

[2]邹晓.英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分析与实践探讨[J].经济师,2011(7).

[3]韩艳梅.SCL培训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5).

[4]丁双凤.打破高职基础理论课堂的沉闷――“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2).

[5]章玉祉.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1).

[6]朱振洪,余勤,赵伟春等.生物工程专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篇10

关键词:活动探究;情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0

一、前言

《余数的奥妙》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课主要是通过探究红绿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用多样化的方法表示规律,提出问题,及用优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等思维过程。鉴于此,本文创设活动情景--模拟一场春游活动形式,让学生幻想出去春游的场景,结合着积极平时的生活经验,使其在探究中感受余数的奥妙,体验数学现象,探究数学规律。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创设活动目标

1.课程的设计理念

从课程设计的初衷来看,本节课是一种以研究和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学生所学习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活动设计--春游中,其中以红绿灯的变化规律为探究的重点,充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字语言)来表达红绿灯的变化规律。为使学生在较高水平上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本设计力图通过比较让学生对优化思想有所体验。

2.课堂设计活动的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本次课的活动设计目标主要有三:其一是使学生能在简单的生活事例中发现规律、能用多样的方式表达规律,能够用除法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其二是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数字表达变化规律的优点。其三是在学习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之前,要做好课前的准备。本次课的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前要求学生在平日里要留意红绿灯的变化情况、做好课件、要求学生自备水彩笔及白纸。

在前期准备做好之后,开始进入正常的教学过程。根据课程设计理念及创设活动目标的要求,笔者将本堂课主要创设了三个活动,依次来引导整堂课的进行。

1.创设活动一:探知红绿灯的学问--找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笔者主要是想通过模拟春游的情景,将春游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整个活动设计细节如下:

师:全班同学十分高兴地坐着校车向世界之窗出发了,来到路口遇见了红绿灯,你知道红绿灯亮有什么规律吗?

(在全体同学发表意见之后,教师将学生表达的规律用文字板书在黑板上,方便让学生观察。)

师:你们都说的很对,请同学观察一下,同样表达的是红绿灯亮的规律为何有不同的变化顺序呢?

(在此,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想法,分散其思维能力。)

师:如果规定第一次是红灯亮,你能把红绿灯的变化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先独立表示,再将自己的表示方法在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不同的表示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了如下几种不同的情况:用图形表示、用文字或字母表示、用数字表示、文字和图形结合表示、数字和图形结合、用颜色表示等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在此,教师要做的不是限制学生表达的方式,而在于鼓励学生去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不同的表达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用上面哪种方法来表示红绿灯的变化规律比较简单呢?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体会用数字表示规律的优越性,为本单元后面学习的内容做好前期的辅垫工作。)

师:如果交通灯第一次是红灯亮,你知道第10次亮的是什么颜色的灯吗?先独立思想,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这是为了将生活问题数学化,以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然后,请小组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可能出现用乘法计算、用除法计算、用画图表示、用数字排列表示等不同情况。)

师:你们的方法都很好,请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是第100次或第1000次,你用哪个方法做比较简单?

(这一提问的目的,在于为了提炼出用最优化的方法(除法)解决问题。)

2.创设活动:队形的奥妙--运用余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规律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运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更多的春游问题。创设情景--大家来到世界之窗门前,我们班同学是这样排队的:(出示图片)女女男男女女男男......

师:请大家思考,第17个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

(这是一个一般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这一提问下,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思考方式:其一:看队形,每4个同学为一组,用17÷4=4......1,每组第一个同学是女生,所以是女生。其二:可以把2个同学看为一组,这样就是2×8十1=17,这个1就是女生。

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对不同计算方法进行质疑,使其进-步理解解题思路,会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教师敏感捕捉教学中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富有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课堂定能产生新的亮点,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处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解答方法要加以鼓励,学生自己说明解题思路。)

3.创设活动:有趣的音乐喷泉--用除法解决灵活的生活问题

师:你们知道世界之窗的音乐喷泉吗?每隔30秒喷水20秒。从开始算起,第140秒喷泉是否在喷水?请大家独立完成,最先完成的同学把解答方法写在黑板上。

一般学生可能这样解答:140÷(20十30)=2......40,所以是喷水。

对于这样的解题结果,有学生可能对这个结果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组织一场辩论会。辩论主要是围绕着不喷水的结果,由此可能会有三种不同理由:其一是题目说,是每隔30秒喷水20秒,就是从不喷水算起。其二是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一般情况是开始喷水才是开始的真正意思。其三是题目有问题,两种说法都可以,题目应该有明确的说明,什么情况是开始的。对于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达成共识。

总之,教学过程的预设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契机,学生的主现能动性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在此应用心去体会。

参考文献

[1]孙田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