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篇1

关键词: 《管理学研究》 基本问题 教学策略

一、引言

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2.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著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

篇2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处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期,本文从新建本科院校特征入手,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提出加强交流学习、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适度对学籍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四项建设性思考建议。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并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新生的本科教育,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我国本科教育扩张的主要基地。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相对单一性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崛起使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人才结构更加多样化。①学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升入本科院校以后,学籍管理内容和目标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思路,必将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改进及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1 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

新建本科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概念,一般指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独立升格或合并办学由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地方性、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0多所,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地方性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升入本科院校后以教师教育为主;二是由多个高职、专院校合并后组建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院校、学科门类较多、是以教学型为主的一般院校。③

(1)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层次较多,专科、本科、专升本、五年高职并存,并逐步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转变。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多学科专科院校组建而成,所以其在相当一段时间还处于转型期,这类院校目前专科培养仍具有相当规模的阶段,并且培养层次呈现多样化。例如,我院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2005-2006年度在校生中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1.2, 2010-2011年度在校生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8,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以后,虽然本、专科比值逐渐增大,但是从每一年度在校生培养层次比例分析,培养层次多样化一直是升本后的主要特点,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多层培养模式下如何办好本科教育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逐步转变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模式上。

(2)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更加突出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精英阶段的高校学生学习自主性较高,因此在校生学习控制和管理的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由于生源质量发生了变化,呈现多样性,加之,新建本科院校的的组建不久,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和学生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将是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的一个新特点。④

2 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的思考

学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以上新建本科院校的特征,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学籍管理的学生层次由原来专科层次为主变化为以本科层次为主兼有专科、专升本等多种形式;(2)学籍管理学生的规模逐年增加;(3)学籍管理制度应更加突出学习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2.1 加强交流学习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一方面在于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积累,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籍管理前辈经验的传递,学籍管理工作中缺乏对内、对外的交流学习。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学、教务其他管理岗位的工作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务、教学科室之间和科室内部工作业务有所分工,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除本人工作以外对其他教学科室、甚至是教务科内其他人员业务不甚了解导致科室之间、科内从事相互协的工作时比较盲目、被动。因此加强学籍管理与其他相关部门、科室之间的交流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这也是提高学籍管理效应的有效手段之一。

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特征决定了它与精英阶段的本科院校不同,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不能沿袭升本前的管理模式,更不能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管理方法,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研讨,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拓展、创新打下基础。

2.2 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大:例如西安文理学院2006-2011五个年度的在校生情况:2006-2007年度在校生7495人,共198个教学班,2010-2011年度在校生11810人,共计327个教学班,2011年度于2006年度相比在校生人数增加了4315人,教学班增加了129个,由于学籍管理业务与在校生密切相关,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正常四年本科、二年专升本、三年专科、五年高职;经过休学、退学、复学、军队专业、留级、处分后特殊处理、特殊培养的;赴美、赴泰、赴台对外交流的学生,学籍管理趋于复杂化,学籍管理集中于教务管理的模式不能适应目前的管理要求。因此,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务管理集中在教务处管理重心过高,根本无法做好教学的宏观调控工作,各系院的管理积极性也没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提高教务管理质量,激发办学活力,建立以院系二级教务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2.3 信息化建设

学籍管理工作事务性强,学籍管理工作中形成大量的数据,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各项学籍异动的办理依然是手工状态,学籍管理大多处于半信息化状态。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处理大量的手工业务,另一方面还要将处理业务进行归档整理,工作压力很大。目前虽然不少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改进高校学籍管理手段,自行开发或与软件公司联手开发过一些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籍管理信息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这些软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兼容性较差,一般而言,高校学籍管理存在两个平台,即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籍管理平台、各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学籍管理平台,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两个平台兼容性较差,平台之间不能实现自动数据对接;其二,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学籍管理平台功能不完善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其三,新建本科院校学籍数据不能与学院内部其他部门相关数据实现共享。

2.4 适度对学籍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立项研究

学籍管理工作本身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时间处于繁重的事务处理中,习惯性的工作模式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的很多,但工作中的思考、总结、创新较少。在面对新问题时要么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做法,要么打时间和精力消耗战。一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的直接管辖部门及各新建本科院校之间缺乏学籍管理纵向和横向的立项研究较少,学籍管理工作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手工作业和繁重的事务处理中,所以适度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新建本科院校的直接管理部门有组织的或新建本科院校之间自发的进行立项专项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促进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注释

篇3

关键词:教学管理;改革;基本思路

没有管理,就没有规矩,就没有秩序。没有管理,也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高素质的教学力量,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和设施,只有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才能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一、转变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第一,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管理实践。目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继续教育、开放教育等现代教育观念,对士官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深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开放教育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具体体现的研究,加快由士官院校教学的理论层面向部队训练的实践层面转变,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真正形成按照现代教育观念抓管理、按照现代教育观念搞教学的良好局面。

第二,管理模式要体现素质教育。未来的战争,是信息化的战争,是一体化的联合作战,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士官学员在校期间,不仅要学知识、学技术,还要练思想、练作风,练身体,使自己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要过硬,才能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士官人才,就必须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从管理观念到教学过程设计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转变,实现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步向启发式、研究式为主的素质型教育模式的转变。

二、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健全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定期对教员的教学质量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考核排名落后的教员实行末位淘汰制,对不适宜教学工作的人员坚决调离教员岗位,实行能者上、庸者下,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鼓励具有较强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人才快速成长,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第二,深化奖励分配制度。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与教员切身利益密切挂钩的系列制度,如把教员的课堂授课质量、教学科研成果和论文等方面教学工作情况与晋升职务挂钩,同时不断加大教学成果、教学先进的奖励力度,引导教员投身教学,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三、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第一,提高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意识。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冲击和改变了传统的管理理念。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管理模式的研究,力求使管理更加适应形势发展。

第二,加强“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教学信息监控和反馈网络,推广网上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要广泛借助现代教育管理系统进行决策方案优选,开展网络评估,建立具有院校特色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使教育训练管理进一步科学化,组织更加周密,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第三,完善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实行各种管理制度的网上电子注册、登记、统计制度,规范教员、学员的各种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管理的正规化。

四、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必须有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懂教学、会管理的教学管理队伍。

第一,提高管理队伍的教育科学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作为新世纪的院校教育管理者,无论是科学谋划院校改革与发展,还是正确筹划各项教学工作,都需要以管理和教育方面深厚的知识底蕴为支撑,既要精通管理和教育学,又要精通某个学科领域,做到整体知识优化。因此,教学管理干部要注重业务知识学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具备现代教育理论及现代院校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与本院校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有较强的驾驭教育管理信息的能力,由于院校教育管理活动所需信息数量急剧增加,信息处理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同时,教学管理对信息的收集处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所以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驾驭教育管理信息的能力,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情况,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

第二,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结构。一方面由于教学管理人员流动性大,在一个岗位连续工作四年以上的人员很少,然而,这些岗位却要求管理人员具有非常丰富的管理经验,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岗位任用制度,确保这些岗位工作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队伍中各类人员的来源比例构成情况也不尽合理,来自教员队伍或有过教学工作经历的管理干部所占比例低,管理干部是教育或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微乎其微。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结构,逐渐提高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

第三,建立教学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奖励机制。要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法规作保障。要创造一种公平竞争、择优使用的机制;规范管理队伍补充制度,明确学历、专业及管理实践要求和任职条件;强化管理人员奖惩制度,健全考核指标体系,通过脱产培训等形式有计划的培养高素质管理人员,使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同时,要注意完善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用正确评价标准引导其工作方向,从而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董会瑜.现代军校教育学教程[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籍学历管理 以学生为本 实践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学籍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门,是对正常的生活和教学质量进行维护,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和执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障。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实施了学分制度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带了的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一、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学籍学历信息管理

应对广大学生的正当权益进行维护,坚持服务广大学生的原则。统一领导,切实做好学籍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成立“学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负责全面领导和组织学籍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对工作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学籍学历工作的严肃性

高校院校应根据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对学生在校期间学籍变动的办理程序,如转专业、复学和休学等进行明确。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严格审查各类毕业生的毕业资格,规范证书的发放工作,监督学历证书的办理工作,规避毕业证书管理工作中出现各种纰漏。同时,对学籍注册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进行明确,对相关的新生电子注册工作流程进行制定。根据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对学分制管理方法进行实施,并科学的规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免考、选修、免修和修读课程。为了更好的执行以上规定,学籍管理人员应在醒目之处挂出流程图,对那些有较强手续性的学籍管理工作,如退学、复学、休学、转学和转专业等,条理清晰的列出每一个步骤。同时对于学籍管理工作有较强时间性要求的,应以学期为主线,对每周和每日的工作流程进行制定,并进行张榜公布。这样对规范运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作出保证,更好的服务于广大高职学生。

三、提高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工作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做到服务周到和满意。实施微笑服务,并设立意见簿,供学生和家长提出宝贵的意见。应选取稳重成熟的员工做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并要求他们的学历和职称达到一定的级别。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特别是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学校应派遣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甚至要求他们具备办公软件高级证书,对相关数据库系统的软件、Excel熟悉和掌握。另外,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人员应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教学活动。

四、对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提高学籍学历管理工作效率

学籍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密切相关。为了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并组织技术人员,对学籍管理相关软件进行开发。例如,为了方便毕业生对个人信息进行核对,通过对注册信息软件的开发,以预防漏注毕业生信息,并对信息的准确性做出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以更好的管理学籍。为了对学籍学历注册信息的安全做出保障,应依据使用年限,实施分级管理。在和家长与学生的沟通时,可利用现代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对相关资料进行传递。利用QQ群,对相关学籍学历的电子注册的紧急信息进行。为了不被别人随意查询毕业证号码,可从数据库中全部转出毕业生数据,并制作这些数据的Excel文档,在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文档里的身份证号码,在重新进行编号后,在数据库中转入编写完后的数据,保证有相对完整的电子注册编号。

五、科学分工,对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职责进行强化

在学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高职院校各个单位和部门应协同合作、科学分工,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学籍管理工作。作为主要职责部门,教务处应统筹做好汇总、登记和办理学生学籍异动工作,保证没有漏注和错注新生学籍注册信息。学生处应及时向教务处移送学生处分情况统计造册,并积极做好发放毕业生学历证书的工作。各个系统应对在校学生人数定期进行清理,并对自动退学等学籍异动情况及时进行处理。通过教务处的审核后,在登记学籍异动情况。成教部应主动做好在校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并定期做好汇报工作。

六、总结

随着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为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应放到工作日程上来抓。高职院校的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对学生服务水平的最直接的体现。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细致而周到的服务,将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做精做好。

参考文献:

[1]王立杰.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1)

[2]别红桂.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 2011(01)

[3]肖毅,刘敏,宗莲松,郭莉.对完全学分制下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02)

[4]郑坤.浅论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6)

[5]龙洁,蒲昌玖.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篇5

关键词: 毕业论文管理 管理体制 管理制度 管理细则 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毕业论文实践环节架起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提高了学生就业以后的动手能力。作为负责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实践教学办公室,加强对全院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确保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本二级学院建院之前,农学、生命科学两系已经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建院以来,对我院原有工作进行了重新整合。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遗留问题没有最终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日益凸显: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各级管理层次权责不够清晰,管理制度不够细化,管理模式低效繁杂,质量监控未充分发挥实效,等等。导致部分学生轻视毕业论文,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对待毕业论文;部分指导教师管理不到位,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去,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

二、探索与实践

2009级学生是我院建院以来的第一届学生。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更好地组织完成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教学任务,解决遗留问题和新问题,我们针对2013届毕业论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工作。

(一)健全管理体制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按照学校要求,在第七学期开学初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抓、负总责。小组成员由院务工作委员会和实践教学办公室人员组成,最终形成“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院长——实践教学办公室——教学部——指导教师——学生”的六级管理体制。同时,明确职责分工。由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学院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委员会下设专业答辩组开展答辩工作。本着“提前安排、及时准确、细心周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二)完善制度建设

针对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依据学校文件相关精神,理顺思路、精心策划,起草《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经过多次面向全院教师征求意见与讨论修改,《细则》正式出台并执行。《细则》共分十一章,四十四条,十九附件。《细则》正文部分涵盖组织领导、选题与任务下达、开题与中期检查、撰写、评阅与答辩、毕业论文档案提交与归档等重要内容;附件部分涵盖写作模板、表格模板、装订要求等具体规范。《细则》将毕业论文二次答辩制度加以重新明确和规范;力争彻底解决长期以来的遗留问题;对各类要求加以细化。另外,在工作中还逐渐形成了集中讨论制度、公示制度等尚未成文的工作程序。

(三)加强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是制度运行的保障,是对全体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有效监督。通过充分发挥六级管理体制的作用,做到从学生选题到论文档案材料归档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院还充分发挥二级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同步督导。《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中对二次答辩进行了规范,规定了申请二次答辩的各种情形,尤其强调禁止抄袭、编造,以及非本人亲自完成论文的各种行为。《细则》同时规定学生不能进行一、二次答辩或认定一、二次答辩不合格的各种情形。另外,通过成立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建立论文后评估机制。学院根据专业情况,将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划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在组长的安排下,将学生提交的纸质版、电子版材料进行逐一审核。同时,每组指定人员就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的英文部分进行审核,重点检查中、英文是否对应;用词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语法问题,等等。只要审核中发现问题,就立即反馈学生进行修改。规定审核次数不多于三次。最终仍不合格者,提交毕业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四)重视意见反馈

在毕业论文工作执行过程中,学院重视广大教师、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改进各项工作。学院通过公共邮箱对相关工作开展公示,在规定时间内接收教师的意见反馈。在答辩期间,学院为各答辩组印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要求广大师生对发现的问题、今后需要坚持的和今后需要完善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时采纳。

通过收取2013届《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显示,广大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明管理工作已收到了一定成效。

三、关于今后工作的思考

(一)适度扩大二次答辩的群体

目前,我院所采取的二次答辩措施主要倾向于那些无故不参加毕业论文各环节和各种评定中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考虑采取随机的方式抽查部分学生进行二次答辩,适当选取优秀论文的学生进行二次答辩,体现其监督检查、榜样示范的作用。

(二)适度改变一人一题的方式

今后工作中,考虑根据指导教师、学生本人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将一人一题适度改为多人一题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适度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根据不同科研课题的特点,学院考虑与各专业协调培养方案,将毕业论文工作适度提前。这样既保证了低年级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状态,又保证了毕业生论文工作不与考研复习、就业等工作相抵触。

总之,毕业论文工作既是对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检验,又是对管理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考验。我院将继续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建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2]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203-205.

[3]周文刚,卢欣欣,崔仲远.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改革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2):111-113.

篇6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采用民办机制办学。尽管独立学院依托公立母校主体,但独立学院采用民办机制办学的特殊性,使其在行政管理方面与公立院校又有所不同,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引入人本思想,提高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效率,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有效的完成学校工作任务,让行政工作更好的为教学科研等核心工作服务,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1.当前我国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

虽然我国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院校,在办学规模和基础设施均达到较高水平,但独立学院作为新兴产物,发展没有经验性路径可循,所以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会面临较多的困难以及问题。特别是在行政管理方面,其“官民结合”的办学性质,决定了独立学院一方面会沿用母体院校的行政管理方式;同时又引进企业独特的管理理念。这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就为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民办企业的盈利性构成了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由这一矛盾带来的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对矛盾,必然导致行政管理效率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果。这一状况的潜隐和放任,将会给独立学院成长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研究,对提升独立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Www.133229.cOM

从管理角度说,以人为本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中引入“以人为本”的观念,遵循人本思想,学院董事以及领导应采取各种措施,激发行政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一种系统的现代管理方式,人本管理思想对提高学院行政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其灵活运用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领域中,是推动独立学院事业发展的一大方式。

2.当前我国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独立学院与国外高等本文由收集整理院校不同,主要采取依托公立母校主体、采用民办机制进行办学。作为新兴的办学模式,由于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民办企业的盈利性构成了办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独立学院董事会及领导一般采用行政管理人员“一人多岗、一人多职”的情况,这导致行政人员服务意识弱,行政机构配备臃肿,人员素质较低等现象。对比于办学历史悠久的公立院校,独立学院在行政工作上相对缺乏经验,由于母校主体与二级学院存在机构重叠,使得在一些工作上程序办公难度加大,导致行政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

2.1行政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在我国独立学院管理运行中,学校领导乃至独立学院董事会存在有“人人可以做,人人都能做”的观念,导致对行政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行政工作人员相对于教学一线老师地位低,进而忽视了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层面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2.2行政服务职能严重削弱,“以人为本”服务意识不强

行政服务职能是我国行政中的一种基本职能,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主要是指高校行政职能部门为教学科研、教职工、学生等各方面提供服务的工作。由于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规程多数参照公立母体院校方式操作,这就沾染了公立院校的一些不良习气,将自己错误的放在了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的位置。所以在当前我国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中,也普遍存在着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效率低下等不良作风。由于自身位置摆放有误,造成工作态度出现偏差,影响到了工作效率。

2.3金字塔式的垂直行政机构臃肿,行政管理制度欠明确

相对来说,独立学院由于办学经历短,没有公立院校长时间的文化经验积淀,在行政设置以及管理制度方面有着明显的缺陷。当前独立学院仍按照母体院校机制实行金字塔式的垂直机构——“董事—院—系”,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被固定在不同的层级上,由高到低,由权利逐渐集中,通过上级的命令,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尽管学院进行机构精简,但摆脱不了“再膨胀”的怪圈,其管理层次和人员剧增,导致职务重叠、权责不明,虚职、副职的人数日益增多。这不仅降低了行政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而且对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

2.4行政人员素质发展不平衡,缺乏系统培训,业务能力需加强

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工作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行政素质。但在我国独立学院中,受诸因素的影响,学院领导不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问题,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部分领导认为,行政工作无外乎是跑腿、接待、处理公文等日常杂事,因此在人员安排上,常不考虑工作性质和个人的性格及爱好之间的关系,既不对人员进行专门培养,也不明确定位其工作岗位的职责,这就导致许多行政管理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另外,行政管理人员所学专业与行政管理岗位常常不吻合,直接导致一些行政岗位是要求有较强的业务知识水平和能力才能够胜任的。现在许多独立学院的行政人员都是在对本岗位工作的内容和职责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上岗的,这就导致其行政效率低下,工作效果是事信功半,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2.5行政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归属感不强

在独立学院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人事安排问题,行政人员在待遇和发展方面普遍低于教学一线教师,加上人们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学校一部分人不愿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高学历的人拼命要转到教师队伍,有能力的人想办法调动工作或岗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队伍变动过于频繁,使行政部门无法建立一个合理的管理人员梯队。独立学院基于待遇相对较低、发展机会少等因素,这就直接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工作效率。

转贴于

3.基于以人为本视角的提高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对策及建议

3.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坚持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出发,就是要把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师生服务上,切实为广大师生办实事,并非是为了截取行政权力。要切实把握学生的心态,营造良好的人际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同时强化服务意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具备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够把高校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教师和学生应该尊重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尊重行政管理人员,要努力实现全体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共同创建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

3.2建立学习型管理团队,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学习型组织理论作为创新理论的发展,运用学习型管理模式,打造学习型管理团队,是一项创新工作。行政管理人员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和创新管理方式,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学院领导要做好带头模范作用,营造学习氛围,定时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学术活动,如辅导员技能大赛、文体艺术活动、学术能力讲座等以加强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实现业务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3.3建立扁平化组织体系,扩大系部自主权

扁平化是当前公司企业、政府机关运用较广泛的一种组织管理结构。它减少了管理层级、精简了行政管理人员、降低了管理费用,从而实现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质量。独立学院要推进“以人为本”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应借鉴扁平化的机构设置形式,改变原有的垂直式的组织机构,将行政权力适当下放,精简机构。如现在较多的独立学院实行的二级管理制度,将一部分人事权力、资源配置权等下放给下属系部,由于系部是直接接触师生的基层单位,扩大系部自主权,便能满足师生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3.4健全人文关怀机制,加强行政人员归属感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以青年人居多,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注重他们的个人事业发展,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对于稳定行政人员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非常有效。通过健全行政管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机制,完善人事安排制度,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工作效率就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篇7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办学定位的日益明晰,如何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尽管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引入了实践教学的理念,开设了部分相关课程,但是课程之间缺乏逻辑性,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笔者以财务管理专业为视角,就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的若干问题展开研究,试图搭建一套具有理论系统性和高度实操性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实践课程的设置是实践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性手段,科学设置并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并能与相关理论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呼应,是实践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和实践教学发挥实效的重要保证。尽管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已经陆续开设了部分实践课程,或者在理论课程中加入了实践教学的元素,但是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实践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性;在理论课程中实践课时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掌控和把握上,授课教师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甚至缺失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为依据,未选购或编写配套的实践教材,也未制定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

(二)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财务管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无法与资本市场和企业的经营实际相结合,那么学生对财务管理方法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都要大打折扣。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是保证对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内实践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偏低,而课外实践缺少相应的实习基地为物质保障,学生自主性课外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效果偏差。

(三)实践教学师资欠缺

与传统的理论教学一样,实践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配合,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决定实践教学成效的关键。作为一名从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师多出身于会计专业,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在校企联合项目中的参与度也偏低。而校外的导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无偿性”的指导义务使其对学生指导的投入度偏低,不能与学校制定的实践教学计划较好配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在实验中模拟现实中的经济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尽快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配套的实验室等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开展实践教学的正常需求。是实验课程的设置上,仍然沿袭会计专业的实验内容与方式,如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多以单项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偏少。

三、完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的若干建议

基于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已经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实践教学实效的发挥。因此,必须就上述主要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

(一)梳理课程关系

首先,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并以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编制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其中,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应说明出开设实践课程的层次(如基础实践课、专项实践课、综合实践课和研究型实践课)、各个层次内包含的课程或章节;在实践教学大纲中应体现各门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时分配、与其他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的关系、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与要求、参考教材等。鉴于流通于市面的实践课程教材的种类、数量都相对较少,且选购教材往往与本地区经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笔者建议,应由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以课程组为单位编写实践课程教材。

(二)增设实习基地

建立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在实习基地中真正地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教学的生动性和效果的显著性都要远远大于课内,同时实习过程由学校牵头、由系部负责,对于实习效果的保障性要也远远高于学生自主性实习。尽管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最近几年地方高校中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需要企业方面的配合,而企业的盈利性目标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发生背离,致使学生在实习单位得到校外导师亲授的机会少之又少,实践效果不佳。要使实习基地真正发挥实效,必须疏导企业的利益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具体措施可考虑为实习基地单位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为高级管理人员免费讲座等。

(三)发展实践教学师资

由于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师的引进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出校门、进校门”的模式,职业生涯中没有在企业实战的经历,实践经验缺乏。因此,首先在专职教师的引进环节就应向有实务经验的应聘者适度倾斜;其次对于在职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考核办法辅之以必要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如主讲或负责实践课程的教师在业务量考核和晋级评定时予以一定的加分;另外,还应建立“校外导师制”,与校外导师签订合作协议,将其工作量折合成课时,以发放课时费的方式鼓励其对于实习学生的指导。

(四)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

就目前而言,实验室建设已成为了地方高校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共识,各大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但是要想使实验室的效果真正“落地”,实验室的建设仅仅是一个物质前提,而合理、有效的利用实验室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才是关键。首先,对于专项实训或综合实训的模块,一定要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并注意课程其他模块、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使之前后关联、密切配合。其次,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课流程制度、实验报告的编写规范等。另外,建议配备专门的实验室老师。

四、构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的设想

理论上的缺陷往往会带来实践中的困境。长期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的社会评价往往差强人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理论与方法不成体系,没有梳理好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相互关系,造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背道而驰。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符合人才规格要求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必须以本地区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为起点,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重新梳理为核心,以建立财务管理实验室、加大校企联合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引入和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为主要手段,以恰当引入考核激励机制为必要保障,构建一套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如图1所示)。

五、结束语

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视角,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对财务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最终构建了一套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整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但是本文仅就该实施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至于此实施机制的实际效果如何,囿于研究内容的限制,本文并未涉及,这也正是本课题日后的研究方向和本文的局限性所在。

参考文献:

[1]柴静.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惠州学院为例[D].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2012(9).

[2]阴丽美,初有为,陈首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3]张海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北方经贸,2013(3).

[4]李迪.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2013(3).

[5]王慧瑜,杨晓蒙.王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实验室建设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2(10).

篇8

关键词:学生宿舍;宿舍管理;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中传统的宿舍管理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以及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目前,虽然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学生宿舍管理的改革却没有跟上学校改革的步伐。大学生宿舍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管理的好坏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宿舍管理的原则

第一,宿舍管理要明确目标。长期以来,大学生宿舍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致使高校宿舍频繁的出现各种问题。过去,学校对于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管理将走向何方。学校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宿舍作为学校的重要一部分,有必要承担育人的责任。

第二,明确的制度化原则。高校宿舍管理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做到宿舍管理中有章可循。从规章的实施到检查再到评价以及信息的反馈,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过去宿舍管理中,往往采取以人管人的管理模式,有着明显的滞后性以及不科学性。科学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的维护宿舍的稳定与安全,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第三,系统化的管理原则。高校宿舍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一套系统化的管理部门,有的负责组织,有的负责指挥,有的负责协调,使每一个部门都得到有效的运作。明确宿舍管理中每个人的责任和权力,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使宿舍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

二、宿舍管理中的问题

第一,认识水平不足。目前,一些学校仅仅是把宿舍作为学生住宿的地方,宿舍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是粗略的认为是生活上的问题。尤其是在经历了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以后,这种看法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错误的以为宿舍的管理不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没有把大学生宿舍的管理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之中。

第二,宿舍条件差。长期以来,高校对宿舍的定位仅仅是住宿,没有与学习、娱乐以及教育联系在一起。大部分学校的宿舍都很简陋,面积小,功能单一,卫生条件以及服务设施上都远远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近些年,高校连年扩招,促使招生规模扩大,人数急剧增多,增加了学校宿舍的负担。

第三,管理不到位。目前,高校普遍没有把学生教育和宿舍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是用行政化的手段束缚学生,缺乏人性化的管理。一些学校甚至把宿舍的管理交给物业公司,使宿舍管理更加远离了学校教育。为了经济利益,管理部门损害学生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加深了学生与宿舍管理方面的矛盾。

由于以上因素的共同影响,学生外出租房的事情屡见不鲜。然而学生外租房,也有很多的不稳定因素,他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做一个深层次的分析,宿舍条件以及宿舍管理往往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

三、宿舍管理的探讨

第一,新时期的大学生宿舍管理,应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宿舍管理看做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一部分,予以足够的重视。宿舍管理要转变过去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使之更好的为教书育人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改建新的宿舍,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宿舍环境。

第二,强化制度管理。大学生宿舍管理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强化服务意识,使大学生宿舍管理上一个新台阶。实行民主管理,管理中要经常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及提出的建议,使管理真正的贴近学生,以求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学校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大学生宿舍中进行调查,可以以问答卷的形式,查看学生对宿舍管理的看法,借助学生的信息,及时了解宿舍管理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第三,开展宿舍活动。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是大学生人群的汇集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活动,可以很好的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学校文化的熏陶。宿舍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比如,通过安全知识讲座或者张贴安全图片,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等。

总结:

对宿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创建一个美好的环境,利用宿舍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宿舍有效管理是维护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大学宿舍管理包括安全、纪律、卫生以及大学生的行为等,为了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达到管理育人的效果,必须对大学生宿舍实行科学性、规范性的管理。宿舍有效的管理,在维护校园稳定,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盈盈.大学生宿舍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

[2]彭维.多元化管理: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陈士福,张传新.做好大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04)

篇9

关键词:工程管理 应用型 技能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其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从专业范围、开办学校、招生人数、从业教师数量、专业文献资料收藏等各个方面来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是到企业从事施工、管理等工作。

一、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包括技术、经济、法律、管理以及通识技能。

1.技术技能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投影原理及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能熟练地使用AutoCAD进行工程制图,会绘制简单民用建筑的平、立、剖面图,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计算。其次,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工程测量仪器,能够掌握控制测量、施工测量、变形观测的野外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另外还要熟悉建筑材料的主要品种,能够进行建筑材料性能试验;并且掌握建筑结构知识与建筑施工技术,掌握现行的主要规范,能够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能够完成现场的施工组织、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料管理等任务。

2.经济技能

需要掌握工程经济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而掌握工程经济中的重要知识点,即可行性研究工作中的工程评价(含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评价)及工程后评价。

3.法律技能

熟悉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具有诉讼、仲裁的一般理论知识,能够就工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法律建议。

二、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诸因素高度集成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应开展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把专业课程分为体验型、研究型、辩论型、案例型、咨询型、参与型、再现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放映录像、设置案例、题目辩论、课堂实践等多种形式,先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对学生就业技能的要求,然后提出问题(训练型题目),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来解决问题。

2.建设工程管理实验室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突出重点,建设有特色的工程管理实验室。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性教学和工程实践应相互交叉、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这样使实践教学更体现工程特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4.建设课程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建设是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创新技能,可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例如,以百色学院东合校区为测区,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测量》的校内实习基地。当前,我校澄碧校区将要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也是一个较好的机会。

5.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

从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属于高端科研层次,着力于工程建设前沿课题的研究;另一层次要求教师应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两个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学校的定位不同而不同,对于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应重视“双师型”(教师、执业工程师)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中进行工程实践,以增强工程意识和工程经验,并能够把工程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中去,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亲自了解社会需求以及课堂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专项技能训练。

三、结语

百色学院作为一所刚完成转型的地方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等方面还处在积极的探索和试验阶段,这与百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我校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研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对策,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尽量做到“量体裁衣”。

(基金项目:广州大学――百色学院合作科学研究项目(GBK2010005))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徐业滨.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57~59.

[3]王进.基于信息化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1~62.

[4]郭志涛.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8.(3):152~156.

篇10

1、管理及管理学的性质与特征:管理与管理学含义、性质与特征等,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

2、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形成、管理理论各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管理理论发展的代表性人物思想等。

3、管理计划职能与方法:计划的构成与作用、目标管理、项目计划技术以及管理决策的基本原理、决策过程、决策方法、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