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课程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课程设计方案

篇1

关 键 词 :图案设计 教学方法 创造性

图案设计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应用性很强。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案设计课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讲解色彩、变化方法上。这虽然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图案设计问题,但这么做的同时却淡化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希望促进高校图案教学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当贯穿图案设计课程的全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信息八方搜,讲台现身说。

在电脑非常普及,上网也十分便利的条件下,除了要求学生课前将书本的内容预习一遍之外,还要针对课程对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是图案?”“图案的变化方法有哪些?”“什么是图案的色彩?”等,要求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图案设计的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环节中,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难易适当,要以能涵盖整个图案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全部内容为最佳。在开始的两节课上,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关于图案的变化方法、概念等信息拿出来交流、共享。这样便有效拓展了信息来源的范围和途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使用道具,增强课程趣味性。比如有的学生拿来俄罗斯套娃,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案;有的学生拿树叶蘸颜料在纸上拓印,可以讲述什么是二方连续;还有的用宣纸覆盖在国画颜料漂浮的水面上得到一种随机图案,然后告诉大家这是图案制作的一种方法,叫吸附法。一堂课可以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补充和总结,此间学生就能用较短的时间牢固掌握较多的信息,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对课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第二阶段,手绘练真功,电脑效率高。

在进入绘制阶段,笔者主张用传统手绘的方法完成。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绘制图案的技巧,还能表现计算机无法表现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在图案设计的中期可适当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变换颜色,观察图案色彩的搭配。利用其复制、粘贴和旋转等功能,观察连续纹样中对象的位置、角度的安排等,找出最佳效果,而不用反复在纸上绘制,能有效提高作图效率。

第三阶段,作品网络化,经验万花筒。

在学生作品基本完成后,用两节课讲述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该软件与WORD软件同属于OFFICE软件包,对有WORD软件学习基础的大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非常容易。学生学会使用该软件后,即可设计自己的网站,并将作品上传。为网站设计多个栏目,如:知识加油站——放置自己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的关于图案的信息;作品展示间——展示自己创作的图案作品;方案大PK——列出自己设计的多种图案的方案、设计说明及设计过程等。栏目的设计以简洁、精练为最佳,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最闪亮的部分设计网站,以突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电脑展示作品实际只是作品展示的一种方式,还有举办展览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都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头脑风暴”思考法

使用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在图案设计课前期给学生一个事先拟好的题目,比如将一个梨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依据其进行图案设计。这不是让学生对平时熟悉的梨做曲线化、直线化等形状上的概括或夸张,而应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了解梨,用发散性思维去感受梨,然后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用画笔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可能从剖面的角度去表现,在纸上画出梨的剖面图形;有的在画的过程中会给梨附加些枝叶;有的则画的是一只小虫在噬咬梨的图形;还有的甚至以梨所处的空间和梨的关系绘制了方形中间为圆形的图形。不论学生画得好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打破传统教学循规蹈矩的经验之谈对学生带来的思想上的束缚。这样,我们会发现在这一阶段的创造中,学生不自觉地使用的创作手法实际和我们图案设计的法则具有一致性。比如为梨添加装饰性的枝叶,是图案设计法中的添加法;将梨的上半部分变形成了一个娃娃的笑脸,下半部分设计为穿着民间的小花袄,这实际是图案设计中的象征寓意法。这时根据学生的创作,找出和图案变化规律相一致的手法加以讲述,对学生在创作中未使用到的变化规律和方法加以补充,最后再加以总结,学生就能够快速地灵活掌握。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课程的兴趣。

项目教学法

在图案教学初期以项目的方式引入,对学生设计图案使用的具体场合、情境等做具体的要求。可提供几种情境供学生选择,如为《飘》这本书、为一块桌布、为维吾尔族花帽的包装盒设计图案等。有了具体、明确的主题,学生凭借先期对图案设计手法的掌握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讲解有关图案设计在书籍、包装、染织等设计中色彩及尺寸的特殊要求。这部分内容不必讲得很深,主要以培养学生注重图案的应用性为目的。

篇2

1.公装设计实务教材内容设计有待于优化

教材是进行公装设计实务课程设计的灵魂。因此,要学好课程设计,我们首先要立足于教材。但就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公装设计的相关教材来看,存在着教材内容枯燥乏味;教材知识理论性、专业性太强;课本缺乏课后习题设计和自行练习的内容等问题,不利于学生通过练习及时巩固理论知识。所以,公装设计的教材内容也应该随之改变和革新。但很多高校所采用的教材依然比较陈旧,存在设计理念落后、工艺技术俗套化、教材制图不规范、符号应用不规范等问题,致使学生在吸收和领悟教材知识的过程中显得十分吃力。

2.设计方案的实际运用效果较差

由于老师过度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比较差。学生只是根据老师传授的基本制图方法,进行图纸设计,却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课程设计方案缺乏实践论证,课程方案的细节设计存在需索不足和漏洞,导致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方案可行性不强,设计方案在现实的公装设计中的实际运用效果较差,课程设计方案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3.公装设计实务课程设计质量较低

现在很多老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公装设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本绘制技巧的指导,却忽略了对课程设计的成果进行评估考核,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经不起考验。一旦真正考核起来,一系列问题就会被暴露出来。例如,图纸设计缺乏完整性、美观性和工整性,制图工具的使用存在不规范性,对绘图技巧的掌握还不够熟练等等。

2 提高公装设计实务教学课程设计质量的对策

1.合理编排课程,严格选用教材

公共建筑装饰设计服务于技术创新,因此学校要致力于对课程群的建设。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不仅要充分保证公装设计实务这门课程的课时,同时,还应开设设计美术、民用建筑设计与制造等相关课程,形成课程内容连贯、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完整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与课程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并达到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目的。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设计效果的优劣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因此,老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首先,学校及老师应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老师在进行项目选择时,也要严格遵守综合性、真实性和代表性的原则,选择具有明确主题和真实内容的项目。其次,在向学生传授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相关的绘图技巧时,老师可以采用现场演示的方法,在课堂上亲自示范。最后,老师集中讲解只针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具体的绘图过程和课程设计过程中,老师要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法,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规范制图。

3.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市场考察,积累相关知识和技巧

学生应该在学校和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市场考察调研,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一是老师不能将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范围内,可以不断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到部分在公众建筑装饰有代表性的城市参观优秀公共建筑装饰设计实例。二是学生要通过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对施工工艺、做法、材料使用及色彩的运用、装饰形体的艺术造型等内容的考察,并积极向施工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请教,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实战技巧。

4.强化课程设计的考核评估

经过实训之后,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是否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制图技巧,其识图、制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评估。因此,学校及老师应该构建完善的考评体系,融入多样性的考评方法,把考评工作渗入到课程设计学习的全过程,把学生平时的技能操作计入考核范围,敦促学生加强对日常课程设计作业的重视程度。在对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进行考评时,要对设计图纸的美观性、精确性、完整性等进行严格要求,从而不断促使学生课程设计的规范化。

3 结语

篇3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单片机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智能仪表、家电、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单片机是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设计是单片机实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单片机课程设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树立实践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存在的问题

1.实施方案陈旧。传统的课程设计注重理论验证,设计过程是老师给出设计思路,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案和课本已有资料进行设计,最终造成学生对单片机系统设计过程不能深刻理解,严重束缚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

2.题目选取问题。很多高校的设计题目多年来一直不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的任务完成就是直接向高年级学生索要相关资料。还有的学校题目完全由学生定,题目选的过于简单,甚至选取教学中的例程。这两种情况都无法达到课程设计的真正目的。

3.硬件开发环节依赖试验箱。某些高校采用高度集成的单片机试验箱进行课程设计,试验箱功能强大,集成度高,用户通过简单连线可以完成实验,不利于学生单片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

二、教学改革探索

1.课程设计选题。课程设计中,题目的选取非常关键,一方面要使提供给学生的题目难易适中,让学生能够及时完成任务,另一方面选定的题目要具有科学性和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虑以上因素,我们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老师精心挑选题目,并说明要实现的功能;第二种是让学生自拟题目,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拟定课程设计题目,然后与指导老师协商讨论后确定。

2.学生分组。学生三人一组,以强带弱,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个方向:一人负责硬件,一人负责软件,另一人负责报告的整理和撰写。小组还要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检查,采取组内合作模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程设计实施过程。(1)课前准备:指导老师简单讲解单片机理论教学中没涉及的但与课程设计相关的理论,同时介绍课程设计步骤和模块化设计方法。学生根据项目需要深入了解相关器件使用方法。(2)资料查阅: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图书馆资料库和互联网等查找与项目相关的资料,确定最佳设计方案、最重要的是单片机选型,主要考虑单片机所能提供的资源,比如单片机速度、输入/输出端口资源、低功耗和实现难易等因素。方案如果把握不准,可与指导老师讨论,修改后确定方案。(3)Proteus仿真软件的应用:对初学者来说,如果按照传统单片机系统设计流程制作硬件,经常会出现需要重新更改设计方案、重新购买元器件并重新焊制电路板等情况。这样不但会浪费时间金钱,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进Proteus软件对单片机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在Proteus环境中软硬件联合调试通过的情况下再购买元件并焊接。(4)单片机硬件电路的制作:各小组根据确定方案及仿真效果,选择元器件,列出详细元件清单,并自行采购。然后在Protel中设计完整原理图,生成PCB图,进行纸板和元件焊接,最后进行系统调试。

4.考核方式。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可将考核分为平时成绩、调试成绩、答辩成绩和报告成绩几部分。平时成绩考核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整理、工具使用熟练程度等能力。调试成绩考核学生仿真和实物调试,并与预定任务目标相比较而给出成绩。答辩部分反映学生对课题理解程度,针对课题设计中关键问题进行提问。报告部分主要从内容和格式进行评价,包括设计方案合理性、文字叙述条理性、排版规范性等。

三、结语

单片机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等,为毕业设计和将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单片机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春晕,张学睦,李建楠.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22-224.

[2]林祝亮,马世平,杨金华.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类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14-116,

[3]郭洁.大学专业课实验教学法改革与效果分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74-76.

[4]施国英,李天华,刘晓松.浅谈“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08.

[5]张凯亮.单片机实验教学的探讨及实验室的管理[J].福建电脑,2014,10.

篇4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设置在《物流管理》课程之后,是与《物流管理》课程配套的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课时集中安排2~3周(物流管理专业是3周,其他专业为2周,一周1学分)。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基本知识与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提高物流管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任务: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的最新案例集为基础,对某一指定类型的物流企业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可行的方案设计;教学要求:设计方案符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基本要求与方式。具体要求为:方案的设计内容科学、全面、可行(方案的针对性、方案的有效性、方案的覆盖面、方案的综合性);方案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的科学性、设计方法的复杂性);方案的表现能力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应用前景。方案设计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5人,这既和大赛的要求一致,也是做实际物流方案设计时团队的大概人数,大赛案例的主体都是实际的物流企业,学生既可以参观类似企业,也可以就关心的问题咨询企业,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真的在为一个企业设计物流方案一样,增强教学效果。物流管理的课程设计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最后几周,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案例分析报告阶段,安排在正式课程设计之前的两个月,讲清楚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内容,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中的每个案例均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撰写并提交整个案例集的分析报告,这是方案设计的重要基础。

    第二阶段为方案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案例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按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某一主题进行方案设计,最后二天进行答辩,评委组由指导教师与各组组长构成。每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汇报物流设计方案,评委组依据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评分标准对台上同学的案例打分及质疑,这会帮助答辩的同学思考和发现问题,也有助于作为听众的同学了解物流方案设计的重点,进而发现自己方案的不足,更有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设计。参照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所提供的设计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方案与特色进行。以第三届为例(不只局限这些),我们物流方案设计主题选择为:服务网点布局、选址战略及路由优化设计;市场竞争策略及运作方案设计;系统运作控制与流程优化设计(如运作效率、运作标准化流程、运作环节等);应急与风险控制系统设计;物流技术应用与装备集成优化设计;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服务营销与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物流管理理念创新等。教法设计。本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性质,整个课程设计阶段以教师指导、辅导与小组研讨并重,遵循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全过程。首先,讲解物流方案设计的目的、要求、基本规范与形式,且把前几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提供给学生供参考;其次,指导学生撰写总案例集分析报告,把各小案例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方法进行汇总与梳理,从中提炼出方案主题与核心内容;再次,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与补充大赛案例中缺少的数据与资料,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企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对于某些定量分析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联系相关老师做专门指导。

    教学实践

    经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基础是案例集的总分析报告。在平时的相关课程中,一般都是内容单一、篇幅短的小案例分析,学生从未接触到百页左右的围绕该企业的案例集,如何把一个个小案例分析串联、集成为一个总案例分析报告,对于学生来讲尚属首次。为此,让学生把各案例中企业各方面的背景、问题、解决思路、方法和措施等进行“合并同类项”,再从经营战略、业务运作、管理与技术手段、所需环境与条件等方面进行分层撰写,形成较系统的总分析报告。物流方案设计中,学生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个个解决方案的堆砌,系统性差,方案不能前后呼应甚至矛盾,缺乏一个空出的主题与明显的逻辑主线。为此,让学生单独把各式各样章节的摘要写出来,并把每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框图画出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哪些章节是重复的或不需要的、哪此内容是缺少的或不足的,经过几轮反复练习,使学生基本做到主题相对明确、逻辑较一致的物流解决方案。由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对物流解决方案的要求是作出一定的调整,主要是对案例的覆盖面从80%下降到40%,使学生较易抓住关键,提炼企业面临的本质性的独特问题,然后对症下药,量身定做出物流解决方案。

    为了实践性教学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并行,时间适当拖后一些,一般在10~12月之间),以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为主,再动员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增加物流大赛的规模与影响力,具体由学校物流协会承办,最后对做得较好的组由学校团委、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处联合颁奖。我们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引入到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来,把物流教学实践性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前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每届均有1~2个队进入复赛、两届有均有一队进入决赛,第三届一个队获得二等奖。根据教育质量专业评估机构“麦可斯”咨询机构的测评,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几乎为100%。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引入到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来,提高学生实践性教学质量不无关系。教训。由于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的,存在一个小组内成员的参与程度与贡献大小不好评判、干多干少都一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助长个别组员的消极行为,降低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全国性大赛是两年举办一次,对于第二年的课程设计存在抄袭上一年优秀作品过多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尚处在探索中。

篇5

关键词:实物模型;课程设计;项目教学

在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常常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具备的设备资源等因素,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多地偏向培养学生的加工操作技能,而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创造能力较低,学生在以后的就业、创业过程中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已成为中职学校在未来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题。

一、当前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技能学习情况

1.专业理论课程学习

本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主要有:《机械制图》《公差测量》《金属工艺》《模具制造工艺》《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CAD/CAM软件》等。学校会根据课程特点分别采用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学生都基本掌握模具专业的相关技能知识。

2.实践技能训练

在当前,中职学校都推行2+1的教学模式(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和双证制(学生在毕业时除具备毕业证书外,还要考取1~2个中级技能证书)。学校会根据自己具备的教学资源,在学生就读期间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如,钳工实习、制图测绘实习、数控加工实习(以铣床加工为主)、模具组装加工实习等。一般每个实习项目安排课时4~5周,每学期进行两个实习项目。

学生在实习期间主要以应付技能考证为主,整个实习学习过程基本围绕即将考核的范畴进行训练,如,某种类型零件的重复加工。学生在实习期间基本按照教师给定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操作,学生的机床设备操作技能都有较大的提高,但独立完成能力和创造应用能力较差。

3.课外学习情况

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有较大的区别,如,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学校的设备资源和学习氛围等。中职学生的自由度受到较大的限制,学生的活动空间较小,缺乏学术氛围。中职学校在课余时间能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和机会相对较少。如,有的学校对一些专业会开办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等。但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未能普及到大多数学生,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都在做与本专业不相关的事情,学生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只能通过课堂时间来

完成。

4.学校设备资源的使用状况

一方面,由于学校推行2+1的教学模式和双证制,学生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最近几年通过上等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的加大,学校的设备在数量上不断得到增加,类型上不断得到丰富。如,模具专业的设备由原有的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冲床、磨床、线切割机床等传统类型机床,已经丰富到快速成型、电火花成型、注塑机、三坐标测量仪、高速冲压等设备。受到教学时间和师资的影响,很多设备都没有很好地应用到日常教学,被当作摆设而放置在一边。

二、以设计和制造实物模型为目的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

构建

1.项目实施的目标和方向

以设计和制造实物模型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是指建立以课程设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有效地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通过零件机构的设计及工件加工,掌握零件的加工工艺流程的制订和熟悉各种机床设备的使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学生最终通过学校具备的设备资源和加工手段完成设计机构各零件的加工和组装。

2.项目内容的制订

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为:设计一套比较复杂的机械机构组合体(如,车辆模型、模具组合机构、家电和电子设备组合模型等),并通过学校现有的机械设备和加工工艺能力,把设计的组合机构

加工成实体模型。课程设计内容的制订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或由指导教师制订供学生选择,学生自行设计的方案需经指导教师审

核同意后才能进行。

3.参与人员组成与职责

课程设计项目教学的开展由于涉及学校教学人员和设备的使用,必须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领导首先要关心和支持,并选派适合的相关专业教师成立工作小组,全体模具专业的学生共

同参与。考虑到学生的技能情况,本课程设计主要在二年级以上的班级进行。

学生成立课程设计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人数为3~5人,其中

1人为组长,负责主持小组日常工作开展。工作小组成立后上报指导教师备案,并不得随意更改。小组成员共同制订设计机构,并完成各零件的制作。

指导教师负责制订课程设计的要求、制订工作流程和工作规

范,审核学生的课程设计方案,并督促检查各小组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班主任协调管理。

4.学生开展课程设计的流程

(1)学生接受课程设计任务后2周内完成工作小组的组建和设计内容的制订,并上报指导教师审核。

(2)设计方案经审核同意后,小组成员在5周内完成机构零

件图和组装图的设计及绘画。设计结束后要上交二维零件图纸

和三维设计结构图,主要使用软件为AutoCAD、Pro-E、CAXA、

MasterCAM等。

(3)机构设计完毕后,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各零件加工的可行性和工艺特点,修改设计内容,直到能适应学校设备加工的要求,要求两周内完成。

(4)学生制订各零件的加工方案、加工工艺设计(制订加工艺表),并制订和上报加工计划,要求三周内完成。

(5)指导教师把加工计划报实训管理部门,由实训管理部门安排加工设备和加工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监督和辅助学生的零件加

工过程,学生开始零件的加工和组装,要求五周内完成。

(6)零件完成加工后进行机构组装、调试和其他后续处理,并达到具备较好的性能和美观效果,要求三周内完成。

(7)机械机构成品修整完毕上交、课程设计个人总结上交、工艺图表和设计过程资料汇总上交。

(8)课程设计指导小组成员共同评议学生设计作品,并进行总结,举办设计展示会。

5.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课程设计的进行时间主要在学生课余时间和实习期间。

(2)加工设备、工具等非损耗件由学校提供使用。根据加工生产的需要,零件加工用的材料、刀具等消耗用品要由学生自备(目的是让学生提高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效率,珍惜实习机会)。

(3)学生在使用学校设备设施时要自觉遵守日常使用管理规范要求。

(4)学校积极配合课程设计的开展,提供相应设备、工具满足课程设计工作的需要。学生课程设计成果为学校和学生共享。

(5)为鼓励和促进课程设计的开展,学校对学生课程设计成果进行评比,获得优秀设计的小组成员将给予“优秀毕业生”和“优秀课程设计”称号,优先推荐到优质企业就业。

三、困难和不足

在整个课程设计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不足有以下几个

方面:

1.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程度直接影响课程设计的

开展。

2.课程设计的进行主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受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学生的业余时间和空间有限。

3.学生可使用资源也受到学校管理模式和设备资源的制约,

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计算机,部分学生在学校没有个人计算机;学生使用机床设备与日常教学生产安排发生冲突等。

4.学生的个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直接影响课程设计的效果和质量,辅导教师必须及时给予帮助。

5.工件制作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必须作出适当的指导和监督,才能保证工件的质量以及生产安全,从而加大教师的工作量。

在中职学校开展这种新型、高层次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开创性的、挑战性的尝试。学校领导要有高瞻远瞩的规划,各部门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顺利开展本次项目教学。在未来,我们坚持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罗炳金,赵旭东.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2]李勤道.基于工作过程和行为导向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篇6

(一)课程设计水平下降

“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是任课教师结合林化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给定设计任务、学生每人一题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给定的设计任务,学生首先要查阅参考资料,选定所用的生产工艺;然后进行物料和热量衡算,并根据物料和热量衡算选择所用的设备;最后编制设计说明书,并使用CAD软件绘制所设计工厂的平面布置图、流程布置图,以及画出一个处理单元的工艺流程图(包括平面图和立面图)。近几年来,学生完成的林化专业课程设计出现了质量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设计说明书的页数变少、设计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不平衡、设备选型与计算不符,以及设计图纸的排版格式不当、尺寸标注不正确等。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还存在抄袭现象。

(二)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

在“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省事,要求任课教师提供相似的设计样本。如果没有设计样本,学生不会做,也不愿意去做。然而,一旦有了设计样本,学生就不会自己动脑筋,只是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上一届学生的设计。不下功夫,自然也不可能有创新,所以学生完成的林化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很差。

(三)课程设计缺乏统一的质量评判标准

现行的“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考核通常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定设计任务,然后根据学生上交的设计说明书和绘制的图纸评定课程成绩。虽然有的任课教师会将学生的设计答辩成绩纳入课程成绩,但是所占的比例很少。而且不同的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设计的要求不一样,评判标准也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任课教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课程设计,评定成绩的标准也存在差异。课程设计缺乏统一的质量评判标准,课程成绩的评定不规范,都势必会影响“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所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强调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填鸭式教学方式仍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这样的设计类课程在高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随着高校教师工作量量化考核的推行,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工作量被人为地打了折扣,赋予的分值较低。这导致教师对设计类课程教学缺乏积极性,不愿花费大量精力去精心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

(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工科学生不能脱离工厂的实际,课程设计是工科类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工厂设计能力为目的的。然而,一些学生认识不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为课程设计很好完成,加加班做几天就能完成;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设计无关,既然以后用不着,了解一下过程就行了,所以就不想用心学,根本不愿意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

(三)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大学4年级第1学期的最后2周。在这个时间段,本科生其他课程的考试都已经结束了,原本可以安安心心做课程设计了,但是实际上这一时间安排使“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首先,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科生找工作的时间不断提前。大学4年级第1学期,学生已经开始在找工作了,有的学生还要到就业意向单位实习。其次,在这一时间段,有些学生已开始做毕业论文实验,有些学生已经着手准备考研了。而且,学生会把所有需要完成的作业都集中到这个时间段完成,所以除了要完成林化专业课程设计之外,往往还要完成其他的课程设计或课程结业论文。此外,有些学生为了早些回家对课程设计应付了事;或者哪个任课教师要求严、抓得紧,哪门课程的作业就完成得“早”和“好”。在上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精力不集中,花费的时间少,更缺乏创新的动力,这都势必会影响课程设计的质量。

(四)课程设计的资料欠缺、内容老化

“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松香生产车间、单宁酸生产车间、活性炭生产车间的设计等。由于松香、单宁酸、活性炭这些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小,设备一般比较落后,现代化的企业很少,所以生产车间的设计内容更新周期很长,这导致课程设计内容一直存在老化的问题。同时,学校图书馆中有关林化专业课程设计的资料很少,有的图书甚至是十几年前的,所以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时可查的资料不多。即便学校图书馆有一些比较新的设计类参考资料,如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等,但是由于库存册数很少,所以不能满足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需要。此外,现在网上可查的相关资料也不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课程设计的创新。

(五)教师对课程设计的审查不严

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工作实行的是量化考核,由于量化考核对设计类课程教学工作量赋予的分值较低,所以难以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我国对高校的排名、对教师职称的评定和工作业绩的考核等都更注重科研成果部分,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也导致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不够。此外,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在完成课程设计的一些环节时基本是走形式。但是,如果设计类课程考核不及格,不及格的学生还要在大学4年级第2学期补做课程设计,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而且会影响学生找工作,进而影响学校的就业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往往不敢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过于严格要求。上述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审查不严的原因。笔者曾对林产化工专业2008级和2009级本科生开展有关“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所下滑;同时,在对教学质量下滑进行归因时,32.1%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重视、觉得以后不一定用得上,28.6%的学生认为是课程设计资料欠缺、内容老化,21.4%的学生认为是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与找工作、准备考研、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其他事情的时间有冲突,14.3%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课程设计很容易通过考核所以不需要太认真,3.6%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可以印证上述的原因分析。

三、提高“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提高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

大学的科研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特别是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当前高校对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关注度下降、任课教师缺乏用心指导课程设计的积极性等问题,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提高对设计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课程教学工作量核定、课程设计经费投入、课程设计质量评价等方面入手,加大对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投入和监控力度,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加大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在学生开始“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学习之前,林化专业的专业教师要加大对课程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对设计类课程的重要性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学生学习“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之初,任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工厂生产设计的能力,并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工科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其次要通过课程设计应用典例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即使现在看也许将来的工作用不到,但并不意味着一直都用不到,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课程设计有利于提高其综合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三)切实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

原来将“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安排在大学4年级第1学期的最后2周,主要是考虑这个时间段其他课程都已经结束了,不会因为课程设计影响到其他课程的进度,从而有利于保证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课程考试、找工作、毕业实习、考研准备、毕业论文实验以及学生想早日回家等诸多因素都影响到了“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为了突破这一困境,首先,任课教师要在大学4年级第1学期的中间时间段提前布置课程设计任务,甚至可以在学生开始专业实习之前就布置,让学生带着设计任务到工厂实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提前对课程设计的原料情况、产品销售、选厂地点、工艺流程、设备型号、污染控制等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再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设计方案的考虑,为完成课程设计作好准备。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的课程设计富有创新性。其次,为了避免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时草草了事、提前回家过年,任课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并且要求学生只能在设计周的最后2天上交设计说明书和图纸。通过采取这些保证课程设计教学时间的措施,不仅使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实际时间加长了,使课程设计时间得到了保障,而且有利于促进“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丰富课程设计的内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程设计离不开大量相关资料的支撑。学生只有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方案的比较,扬长避短,才能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也只有通过探讨各种工艺的优缺点,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针对目前可供“林化专业课程设计”使用的资料严重短缺的情况,笔者建议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相关资料的采购力度;另一方面,学校要采取一些措施,加强教务处与科研处的合作,推动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使科研成果能够为教学服务、能够为教学所用。例如,可以将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如新型工厂设计、工艺设计等纳入“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丰富课程设计的内容;可以将学校开展科学研究所需建立的工厂基地作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样本,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更多的新知识,从而避免课程设计内容的老化,进而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的一体化。

(五)尽快建立课程设计的质量评价体系

篇7

根据上文提到的体育创新教育中教师定位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开展、素质结构等,对教师定位提出一系列的建议措施,以满足体育创新教育的需求。

1.课程设计方面的教师定位

高职院校传统体育教学,课程设计是根据学校教学计划要求和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师通常是课程设计后的执行者。对体育教育进行创新,在课程设计方面将教师定位为设计者和组织者,一方面是减少以往课程设计方案复制的情况,由教师自主定义教学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育场所、不同的教育环境等,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的范围,以便合理应用教学资源,避免与学校实际条件脱节。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以及学校的地形地貌,譬如某学校除了操场,没有多余的体育场地,为了避免班级之间场地使用的冲突,某体育教师将学校的宿舍、饭堂、教学楼等区域的通道,规划出学生跑步的通道,有效利用了学校的场地资源,在这里体现出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发挥在课程设计和组织中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和资源,避免课程设计方案的简单模仿借鉴。

2.教学过程方面的教师定位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创新之后,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了参与、引导、交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的目标、理念和内容等,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学生从“看”和“听”的被动教育模式当中“解放”出来,与教师共同参与体育教育的活动,教师在活动当中则引导学生认识相关的体育知识,以及掌握相关的体育运动技巧等,譬如教师与学生分组参加篮球比赛,在实战当中引导学生了解防守、进攻、配合等方法,以互动交流和平等参与的方式,进行引导形式的教学。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下,能够明显体会到平等的地位,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而教师则能端正以往“高高在上”的教育态度,更好地使用创新教育的发展。

3.教学研究方面的教师定位

素质教育是体育创新教育的核心,其教学的目的是为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基础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在思想层面上,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通过课堂形式、内容、方法的创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创新后体育教育模式的“魅力”,从而主动接受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加大创新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改变以往被动教育和机械锻炼的教学方式,以探究式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根据相关的科学理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体育创新教育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形式的转变,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再安插教学的内容,切实解决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教学的研究体现出教师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地位,而体育教育创新对教师提出开拓进取的新要求,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4.综合素质方面的教师定位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创新改革,与体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目的如出一辙,两者都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教师的组织、沟通、创新、科研等方面的能力。鉴于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体育教师应该剖析自身的综合素质状况,然后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技能特长,根据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的教学环境等,提出教学方面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另外,学校还应该为教师拓宽进修的渠道,鼓励更多的教师升级学历,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培训活动,以便拓展知识面和调整知识结构,适应创新教育的模式。与此同时,学术交流的论文报告会,也是交流学习的重要渠道,在交流中分享经验和总结问题,整体性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和能力。为此刺激教师自主提高综合素质,并积极参加学校开办的教育培训活动,可将这方面的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当中,并根据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作为薪酬高低的判断基本标准,也只有这样,教师在体育教育创新中的定位,才有实现的资格和条件。

二、结束语

篇8

1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时间根据教学大纲,本课程设计安排两周时间,具体安排如下:1)理论设计,确定预设计方案:3d。要求画出框图,总体逻辑电路图,提出元器件清单。

2)安装调试,改进完善:5d。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安装调试完毕并达到技术指标,布线要求可靠并尽可能整齐,集成块数量要求尽量少。

3)撰写设计报告:1d。根据设计过程、设计结果撰写设计报告,并且行文格式要符合规范要求。

4)验收电路:0.5d。各组装调好的电路经老师、组长验收其完成情况,包括功能、布线工艺、集成块数量。

5)总结交流:0.5d。在分组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写出课程设计总结报告(1周后交),必要时可以组织一次全班性的交流。如果集中进行设计实践,元件充足,这样的安排无疑是比较合理的。但由于一个学期往往同时开设多门课程,有许多课程又无法集中安排,这样给排课带来困难。由于事先又无法准确知道设计需要哪些元件,学校无法预先备有充足元件,而元件的购买在我们这里也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买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时间分散,通常是在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内完成,每周有固定时间让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并进行答疑。这样学生能自由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电路设计,到实验室制作PCB板,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2明确设计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

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主动性,自行设计电路,自拟实验方案,最后完成电路设计、实验、测试、撰写设计报告等全部工作。具体是:

1)根据设计任务、技术指标对课题进行分析;通过查阅资料、理论计算,得到设计方案;选择元器件,搭接线路,实现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写出设计总结报告。初步掌握典型数字电路的试验、设计方法。

2)通过对典型数字电路的设计和仿真,掌握利用EDA技术分析和设计电路。3)通过独立思考问题、查阅工具书、参考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掌握常用基本电路的调试、测试的一般规律、常用测试仪器仪表的使用;对设计结果独立进行分析、评价,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切实加强各个实践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成功与否对下一阶段及整个课程设计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每个环节都要十分重视,切实做好。

3.1讲解指标,明确方向

利用一定的时间给全体学生讲解教师拟出的每个题目的设计技术指标与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题目设计的性能、指标内容及要求,以便明确设计应完成的任务。同时向学生介绍题目设计的大概思路、基本步骤和方法,这样使学生明确设计的目标和方向。

3.2双向选择,确定题目

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可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自由组合,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才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2]。为了有效杜绝雷同现象,锻炼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拟出了16个参考题目。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掌握资料,选择题目;然后老师根据具体情况裁定。一般来说每个教学班大约35人,这样每个题目2~3人,并且要求学生设计电路时,可以发挥创新能力,在完成老师提出的功能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电路的功能或提高电路的性能。另外,相同的题目可用不同的芯片来实现,这样学生设计内容雷同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我们所出的题目几乎覆盖了数字电子技术各个知识面,从基本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到随机存取存储器都包括在内,从数字钟、抢答器、交通灯到频率计、电压表、彩灯控制,这些课题既有知识性,又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3.3仿真设计,确定方案

EDA技术为分析和设计数字电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方法[3]。电路仿真是利用EDA系统工具的模拟功能对电路环境和电路过程进行仿真[4]。利用仿真软件辅助电路设计,提高了设计的成功率,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利用该软件进行自主创新设计,通过软件仿真模拟,进行各种测试分析,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电路设计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5]。因此,我们先让学生根据选定题目的技术指标和要求,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设计。有时实现同一功能,往往可有多种方案,这就要求学生从功能、性能价格比、实现的可能性等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最终制订合理的设计方案。

3.4购买元件,检测参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定出元件清单,上报老师。老师根据实验室的情况,确定购买的元件,进行采购。对于中规模集成电路,我们通常利用购买管脚座和共用芯片的方法,也就是学生搭建电路时,焊接的只是管脚座,芯片可反复使用,这样既可节约经费,也可避免因某些学生焊接技术差而损坏集成芯片。学生拿到元件后,必须对元件进行检测,杜绝把参数不符合要求或已损坏的元器件焊接到电路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检测、判别元器件好坏的能力。

3.5焊接元件,搭建电路

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在万能板上进行焊接搭建电路,在装配电路的时候,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不要出现错接或漏接,杜绝假焊、虚焊,以避免出现人为故障。同时要求元器件在线路板上的排列规范,疏密合理,美观科学。

3.6通电测试,完善功能

焊好电路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通电测试,看是否达到功能指标。对某些较复杂的电路可以先对各单元的电路分别进行装配调试,达到指标要求之后,再联系起来统调。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出现了故障和问题,要善于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去分析原因,要学会区分是由于接线错误造成的故障还是由于器件本身损坏而造成的故障,这样就可能较快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预先估计不到的现象,比如电路的接法没有错误,电路仿真也成功,但就是不能实现电路的某些性能指标,这就需要改变某些元件的参数或更换元器件,甚至需要修改方案。

3.7反思过程,撰写报告

作品完成后,每个学生必须认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检测过程,撰写设计报告。报告必须完整,它包括了技术指标、方案的设计、参数的计算、元器件的选择、流程框图、原理图和装调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收获、体会等内容[6]。同时要求设计报告的行文排版要符合规范要求,这样可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方案表达能力。

3.8充分准备,答辩验收

每个学生必须做好验收答辩的准备,按时答辩,检测验收,最后上交作品和设计报告。在验收环节上,我们采用了答辩形式,效果很好,使学生加深了对设计的理解,熟练操作,增强技能的目的,同时,提高了表达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以及工作提供了一次锻炼机会[7]。

4完善考核体系,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建立严格的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体系,可以有效地增强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对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我们采用了下面的评分标准:

1)设计成果(PCB板)质量,占总成绩40。主要考查学生电路设计的难易程度;电路的设计是否规范合理、美观;电路的连接、调试方法是否正确;电路的性能是否能够达到设计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从生产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力争做到制作的项目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2)设计总结报告,占总成绩30。提供设计报告,包括方案论证、元件清单、原理图、存在问题、解决方法、调试步骤和数据分析等;书写、排版是否规范。

篇9

关键词:工程认证;数学模型;实践教学;城市雨水

一、引言

自2013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工程教育认证在我国高等学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受到更多的重视,成为我国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和发展方向[1]。工程教育认证是在传统教学理念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具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目标导向,重点考察毕业要求达成度,突出可持续改进措施等诸多新特点[2]。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借助数学模型等新工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也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并明确了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城市雨水控制利用或城市雨水管理是环境工程或市政工程的新兴领域,在我国已经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3]。2014年,我国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从两批30个国家试点到近百个省级试点,再到全国范围持续推进,对城镇建设尤其是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具有重大的行业和人才需要。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融入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适应可持续城镇化发展需要,也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相契合。城市排水模型理论和技术涉及城市雨水管理或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和运行维护等多方面,是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绩效评估的重要辅助工具。最新修编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城市内涝防治规范》(GB51222)等国家标准中对数学模型在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国外发达国家许多知名高等院校在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学科一直十分重视数学模型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为雨水管理领域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我国普通高校给水排水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中,在城市雨洪管理尤其是雨洪管理数学模型方面的重视和投入都明显不足。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以及目前在城市雨水和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重大行业需要,迫切需要探索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数学模型在城市雨水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应用和创新的教学模式。

二、数学模型应用和教学模式构建

1.数学模型应用的教学模式。

结合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行业需求和城市雨水领域多年来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北京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十余年前就开设了《城市雨水工程》和《城市雨水工程课程设计》,并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特色核心课程[4]。结合数学模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迫切需求,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特点,突出借助新工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初步探索了数学模型在城市雨水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应用和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包括城市排水模型基本理论和技术融入《城市雨水工程》课堂教学,将排水模型初步构建与分析作为《城市雨水工程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借助数学模型解决城市雨水与水环境复杂工程问题纳入《毕业设计》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三部分逐层深入、相互衔接,保障学生从模型基础理论到模型操作初步应用,再到利用模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掌握。同时,任课教师主持的纵向科研项目和工程咨询服务类项目也为学生在不同阶段参与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实践提供了机会,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科教融合提供重要保障。

2.模型理论融入城市雨水课程教学内容。

在过去十余年《城市雨水工程》课程教学基础上,结合城市雨水领域和海绵城市建设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内容,课程从24学时增至32学时,补充了城市排水模型基础理论等相关内容。主要讲授数学模型概论、排水模型分类、模型构建、模型率定与验证等模型相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对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等内容初步引入,供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中十分重要的是设置专门的学时进行实际案例教学,结合常用模型软件(如SWMM等)对某一具体工程案例全过程系统讲述一个排水模型从基础资料收集,到模型构建、参数率定验证以及模型模拟预测和结果分析的全过程以及相应模型软件的操作,让学生不仅听得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用、会用模型软件,为后续课程设计采用模型软件进行雨水系统模型构建与分析的实践提供了保障。

3.模型基本应用融入课程设计环节。

在城市排水模型基础理论和模型软件基本操作课程教学基础上,将模型辅助设计的内容和要求纳入《城市雨水工程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中。结合课程设计题目,如建筑小区、道路、公园、广场等不同类型地块雨水系统设计,指导学生采用常用软件(如SWMM)建立雨水系统模型,并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模拟和初步分析,辅助设计方案的确定。在这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模型基本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能够发现数学模型构建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通过查阅文献、小组研讨等环节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阶段的实际操作,可加强课堂理论学习的理解,并为毕业设计阶段借助数学模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打下基础。

4.毕业设计阶段的数学模型综合应用。

相对课程设计阶段的题目,毕业设计的题目从内容、深度和要求上都有系统性的提升,尤其突出体现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雨水方向毕业设计题目通常采用某新城区的雨水系统规划与设计、某老城区的雨水系统改造规划与设计这类城市或城区尺度的工程规划设计题目,或者是针对某一地块(建筑小区等)雨水系统的深度设计,无论是城区尺度还是地块尺度,都是以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这也就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模型应用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能用、会用模型,而且要懂得如何更好地应用模型(模型构建优化、方案优化等)。以某新城区的雨水系统规划与设计为例,学生首先采用传统设计方法按照设计目标完成源头控制和管渠系统的方案确定和初步设计,再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对方案效果进行系统化评估,结合既定的目标函数评价设计方案的目标可达性,进而提出方案设计优化改进措施,再对优化后方案进行重复模拟,反复迭代直至模拟结果满足既定目标函数,完成方案优化和最终方案确定。除设计方案和过程本身的系统性强,在模型构建和概化方式、目标函数设定、模拟结果评估等诸多环节也包含较高的复杂性,也更贴近真实工程项目的特征,对学生整体能力是一个锻炼和综合提升的过程,以实现对学生应对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毕业目标的达成。

5.科教融合与数学模型教学实践。

科教融合也是城市雨水课程和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的思路[5],将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资源向教学环节转化,实现有效的科教融合。在课堂教学后,学生初步具备城市排水模型基本知识,结合课程设计环节综合考察,对具备一定数学模型基础,且本人有明确意愿和兴趣的学生,可逐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工程咨询项目中从事数学模型模拟相关工作。对于今后有志于进一步深造、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可较早培养其科学素养,为今后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对于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可通过参加实际工程项目,促进理论知识学习向实践能力转化,强化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能更好适应工作环境,并顺利完成学生向优秀工程师的角色转变做好前期铺垫。当然,在课堂授课和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保证科教融合效果的重要基础。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 ESP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41-02

时代的发展以及各行各业对人才标准的不断提高,对高职生专业英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英语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专业优秀人才的高职学校,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中流畅地应用英语,是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内容。在数据和信息膨胀的互联网时代,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也应跟上步伐。高职英语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加强学生自信心与兴趣的培养,跟进发展形势,弥补教学不足,才能不断提高高职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一、大数据的基本特点

目前“大数据”经常被提起,数据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参考和使用的重要资源,各高校都在进行信息化改革,以求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再运用大数据平台对其进行统计处理,给人们带来全新、延展性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思维在发生不断变化,信息的传递越来越便捷,为学校教学、校园生活、资源管理等提供参考和帮助,当然也包含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IBM提出大数据的五个特点分别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介于大数据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用各种计算公式、统计方法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处理的数据集合,帮助学校优化管理策略、丰富决策手段、优化资源分配、拓宽教学思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给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特点,为学校资源更加合理化地分配提供依据。

二、ESP教学活动设计

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即ESP是一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策基于学习者学习目的的教学理念。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是英语授课前的重要环节,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目标需求分析,最后列出课程设计方案。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因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n程设计方案。教学设计以语言知识为中心、以语言技能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学习过程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通过设计将听、说、读、写、译这五种语言技能得以应用,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就其本质而言,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加以实施并由此进行评价和修改,以学习者的需求、兴趣、动机、感情、思想、行为、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优秀的高职ESP英语教学活动设计要从专业要求和存在差距两个方面,以客观的眼光探讨目标需求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多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用英语进行思维的机会。

三、汽车营销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

《汽车专业英语》是取得“双证课程”培养方案规划的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单元的第一个部分为职场听说,第二个部分为专业阅读,第三部分为拓展阅读,第四部分为模拟练习,搭配翻译练习。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笔者想通过大数据下的批改网,进行汽车专业英语翻译教学活动创新设计。

首先,进行目标需求分析,在大数据时代下激发高职生对汽车营销英语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以特色鲜明的内容加以编排,结合汽车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思维,给学生提供必需的专业英语词汇、对话等相关知识,使其摆脱中文翻译思维束缚。教师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时候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导高职学生了解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布置的写作练习也要由简到难,逐步加深。让学生建立学习汽车营销英语的自信心,消除对英语写作的恐惧心理。

其次,优化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果在教学活动中仅仅是几个学生在参与,而多数学生成了旁观者,这不利于教学的有效性发挥,不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数据为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提供了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比如项目教学法:教师可以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高职写作教学。该教学方法是大数据时代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旨在摆脱传统的单纯理论学习的弊端,引导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实践。同时还有多媒体教学法的巧妙应用。

让学生通过网络、批改网等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完成知识写作练习。发挥多媒体设备作用,基于大数据进行应用文教学评估与反馈,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一举多得。

此外,教学活动要循序渐进,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应用文写作场景。高职院校要善用网络信息系统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突出递进性。开展的写作训练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开展。每一次的网络翻译教学,教师应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的写作评价,错误应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才能改善高职学生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专业英语的写作能力。作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者,高职英语教师应基于时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专业能力的英语实践应用人才。

四、结语

不管是ESP课程设计还是大数据的应用,通过问卷调查、网上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兴趣,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对教学设计的形式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汇总。将教育与网络活动相结合,把教育寓于娱乐活动之中,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汽车营销英语作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大数据影响的背景下,逐步建立用于数据收集和存储的基础设施,能够为ESP在课程设计上不断地突破和创新,培养出更全面、更优秀的职业人才奠定基础。各个阶层和各部门能够应用数据交换的平台,建立数据智能化分析,对其课程设计的原则及其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目的,提高汽车营销英语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与汽车工业人才的培养。大数据平台承载着先进的技术,然而先进并不是优势,只有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现实中去,新技术的价值才算得以体现。如今,校园信息化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高职教育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应该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始终。各高校应积极地尝试在校园内运用大数据,为学校的建设、为ESP课程设计、为高职的教育事业发展添光增彩。

参考文献:

[1]St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M]. 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Centre,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