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重点笔记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重点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重点笔记

篇1

关键词:古典吉他教学一对一教学小组教学优势和弊端

古典吉他(Classical guitar)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全技术性弹拨乐器。它既可以作为独奏乐器,演奏旋律优美的独奏曲,又可以作为重奏、伴奏乐器,演奏逻辑严密的复调或色彩丰富的和声,还可以作为乐队领衔乐器,演奏声部复杂的协奏曲中的主旋律。自古典吉他传入我国以后,大多数从事古典吉他教学的教师只注意到古典吉他的独奏方面的特色,主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却忽略了重奏、协奏的教学,而这两方面对古典吉他的教学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近10年的古典吉他的专业教学中,笔者采用一对一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强调小组教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近6年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古典吉他教学中运用小组教学方法的经验和想法。

所谓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就是根据接受古典吉他教育的对象的年龄特点、专业基础、专业潜质和领悟能力等诸多影响教学的因素而划分出的以小组为基本教学单位的教学形式。小组内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接受专业教师统一的指导。根据古典吉他可以演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的专业特点,考虑到器乐教育的特殊性,根据笔者自身的古典吉他教学实践经验,小组教学的人数可以确定到4-6人较为合适。下面就从笔者关于小组教学的调研出发,简要探讨一下古典吉他小组教学的优势及弊端及其和一对一教学的关系。

一、关于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的教学效果及其和一对一教学的关系的调研报告

所有事物的发展,有利就有弊。古典吉他的一对一教学和小组教学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那么,在古典吉他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两种教学方式的扬长避短呢?笔者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给出一个答案。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总结一下二者的关系。

以下的表一、表二和表三是笔者对大庆蜚声吉他培训学校古典吉他演奏和教育专业特招班2004届至2009届学生第一学年的教学成绩和考核指标的跟踪调研,得到的调研数据如下(学生入学均无基础)。

(一)调研数据

(二)有关以上三个表的各项调研数据的分析

1.从表一不难看出小组教学的诸多优势,小组教学开展得越早、时间越长越好,它不但能促进古典吉他的教学,而且可以很好地控制学生中途辍学的比率。

2.从表二可以看出小组教学的学生人数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小组教学确实能促进古典吉他的学习,但随着人数的增加,教学效果在下降,小组人数在4到6人时,各项教学指标达到最高临界状态。但此图还反映出,随着人数的增加,学生演奏中的误差率一直在上升,在4-6人范围内,误差率控制在5%左右可以允许,同时更说明小组教学的弊端之一在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不能十分准确,因此小组教学必须和一对一教学密切结合,以弥补小组教学的不足。

3.从表三可以看出小组教学中学生平均年龄和可量化教学指标的关系。在小组教学学生人数相同(5人),且同时期采用小组教学(入学第3个月开始)的前提下,随着组内学生平均年龄的增大,各项教学指标并不是逐渐增长,而是在9-11岁这个阶段出现峰值。因此,小组教学比较适合的年龄段为9岁以上,最合适的年龄段为9-11岁。图中还能看出8岁以下的小学员不适合小组教学,应该采取一对一教学,原因在于学生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

(三)最终形成的调研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必须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为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刚入学时最好采用一对一教学(一般以3个月为宜),使其专业基本功掌握得非常正确,然后再进行小组教学。但必须注意到小组人数应控制在4-6人,学生年龄不宜偏小,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和传统的器乐教学中的一对一教学比较,古典吉他小组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2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管理学 教学模式 建构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①由于它所要求的学习环境与情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作为传业授道解惑的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激发学生兴趣,既能使其掌握基本理论,且不断拓展知识面,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进而迸发创新意识。需要指出的是,建构主义教学观明确定位于学习者能力培养,然而,却不包括具体的教学措施。如何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并形成有学校特色的、真正能促成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将是今后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

2 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四大建构体系

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形式和系统,即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水平与质量。②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更符合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要求,应包括概念、情景、知识及能量建构四个部分,详见表1所示。

3 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实践

为实现教学模式建构,主要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1 分异性的快乐体验型教学模式

从微观角度来看,学生并非完全同质。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有学者将管理学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就业导向性的偏重于实践性的教学,一类是继续深造导向性的凸显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③借鉴之,围绕不同学习者的关注点,给予侧重点不同的教学实践。

首先,针对初级学习者:(1)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兼顾一定的差异性设计案例,能够反映学生相关素质的层次,更强调实战效应。(2)引入经典管理培训游戏,如创新主题的小游戏,令学生能够多视角地看待并解决问题,对于其活跃的思维、开放的态度以及迅速开拓思维大有裨益。(3)构建模拟环境,直探问题的本源,如通过沙盘模拟方法来模拟企业的决策动作,使学生担负着企业面临困境决策的挑战,将抽象复杂的决策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中,事半功倍。(4)选择合适的受访企业带领学生参观访问,邀请富有经验的管理者与学生座谈,鼓励学生多提问,共同探讨企业面临的问题,利于所学为其诊脉,提出合理化建议。其次,针对发展级学习者,(1)吸纳头脑灵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横向课题;吸纳理论知识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纵向研究课题,进入青年骨干教师的研究团队;举办本科生论坛,鼓励学生将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从中评优汇编成集或向学术期刊推荐,为其后续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夯实基础。(2)积极鼓励与组织优秀学生参与案例分析、高校市场营销、大学生物流设计等各种相关竞赛,使学生在实战中迅速提升管理素质及综合能力。

3.2 互动双赢型教学模式

所谓“互动”,师生、生生建立更为合作与协调的关系;所谓“双赢”,教学相长,师生双方均能从中获益。如讲授“控制”章节时,重点学习三个问题:即控制是什么;为什么要控制; 如何控制。(1)以描述型案例切入,在“抛球式”的问答中,使学生明晰控制的概念和作用;(2)选择问题型案例或综合性的复杂案例,由学生扮演特定的管理角色,通过参与演示和揣摩体悟来加深对常见的控制障碍及原因的理解;(3)让学生自由结合,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创设任务,分工合作,通过对图文音像资料的自主学习,促使个体进行问题导向式的思考,径小组充分讨论,各个小组推举发言人汇报,形成辩论的氛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讨论主题应呈中性,内容避免过偏或过于专业化,以使非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有开口的机会。

3.3 课程知识拓展型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模式

创办以“耕读会”命名的实践教学平台,旨在将教学经常化、全程化和立体化。将相关书籍发放给管理专业大一到大三的每位同学,定期轮换;学生每半月撰写读书笔记和实践笔记,每月上交;从中筛选优秀稿件编撰《耕读汇》(半月刊)。同时,每半月在专业教师主持下举办经典阅读或管理问题研讨会。为使这一平台能够长期有效运行建构长效机制:(1)成立“《耕读汇》编辑部”、“组织部”和“宣传部”,其中“编辑部”负责读书笔记的收放、统计、筛选和出刊;“组织部”负责活动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宣传部”负责活动的报道及书籍的管理工作。(2)为调动学生参与及其为组织服务工作的热情,将实践教学环节成绩拆分为集中实习成绩(70%)和分散实习成绩(30%)。集中实习内容主要指列入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实习,分散实习就是指耕读会活动。学生在《耕读汇》发表文章,在成绩上予以奖励,并评选“读书之星”,颁发证书以资鼓励读书笔记质量高和刊登文章多的同学;对于为耕读会服务的同学,也从成绩上予以一定的加分奖励。(3)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将“耕读会”的工作量计入实习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将“耕读会”纳入到管理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活动系列,争取到相关的资金支持。

4 必不可少的教辅支持体系

4.1 技术支持

在管理学教学中,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与手段与之相辅相成。(1)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及技术,制作高信息量的管理学课件,图文声像并举,加大信息量的输出,通过感官的综合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依托IT技术强大的支撑,通过管理学网站、教学论坛、教学资源库、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传播知识,实现在线实即时指导。(3)借助专业的模拟沙盘教具及各类管理教学软件,让学生开展模拟商战演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4)给师生搭建能够及时接收前沿信息及最新资讯的平台,使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与时代、社会保持亲密接触。

4.2 伦理支持

防范师生学术失范,其核心在于学术诚信教育。学术诚信是指即使在逆境中也必须对诚实、信任、公平、尊重和责任这五种基本价值观做出的一种承诺。④对于学生而言,学术规范意识薄弱是导致其学术失范的重要原因。在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前期指导时,特别加入两项内容:(1)围绕学术活动的约束规则,从阅指导读学术论文入手,使学生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明确认知。(2)进行学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水准,克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自觉杜绝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等不端行为,从而使得学生能力构建真正落在实处。

4.3 教学保障

主要包括:(1)师资队伍的保障。针对高校师资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实际,①组建教学团队,吸收一些校外学者和企管人员进来,实行“理论教师+实践教师”双轨制;②参照西方的茶歇制度,利于老师间正向思想与经验共享;③努力促成校企合作,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汲取“营养”。(2)课程考核体系的保障。①除试卷外,还包括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提纲、课程小论文、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形式;②考核机制方面尽量避免单纯应试教学的弊端,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应涵盖学习态度、掌握知识的程度、课外拓展 、创新能力与发展潜能等多个方面。(3)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保障。①逐步提高教学绩效的比重,着眼于激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角色定位方面大胆革新,将更多心力投入到教学中;②鼓励教(下转第140页)(上接第136页)师在行有余力的情况下去企业兼职,一方面,将研究成果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不断丰富教学素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注释

① 符太胜,李东斌,王陪芳.教师教育有效性问题的再思考――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讨论[J].教育探索,2008(3):81-82.

② 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WPF;笔记共享;协作化学习;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1-0041-02

Based on Network Environment of Computer Notes Sharing System’s Design

ZHANG Zhen-ming

(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design a C/S structure of the study notes sharing software, and based on the WAN to construct a study notes network free sharing platform.Through this platform students can complete and share notes operation, and through the notes sharing can realize the sharing of students’ study process and learning thought,enhancing students’ cooperation understanding, improving the students’ teamwork ability,making students really become the study master,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In addition, through some virtual incentives, rewarding the one who shares notes to help other learners. To make th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the virtual community sharing platform to get the necessary of satisfaction and achievement, strengthen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sharing en? thusiasm,improving the students’ confidence.

Key words: WPF ; notes shar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 network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知识不断地产生,旧的知识不断地被替换。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是现代大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需要其他同学的协助,通过其他同学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以及学习思想的共享能够更好的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获取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查看其他同学的学习笔记,从笔记中了解其他同学对于所学内容的标注以及对于各个知识点的理解,进而获取其他同学的学习思想。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笔记获取手段大部分采用面对面的纸质笔记的获取,一本笔记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面向一个同学,并且在笔记的复印和打印等环节又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适用的范围较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笔记共享平台,将传统的纸质的学习笔记搬到网络上来,为更广阔的学生服务是极其必要的工作。

2系统设计目的

2.1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其他同学通过课堂讲授所记录的课堂笔记是良好的学习工具,课堂笔记能够良好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记录学生对于课程掌握程度的工具,但课堂笔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学生的课堂笔记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面向一定范围内相对狭小的用户,因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通过网络共享,获取并学习网络上其他人的学习笔记,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提供一定的帮助。

2.2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

对于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团队学习是重要环节,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帮互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于团队协作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团队协助能力。通过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协作的平台,并对共享者提供一定的虚拟奖励,增强学生的共享热情,为其他的学习者提供帮助。

2.3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对于课件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真正将热情投入到课件的学习中去。因而在课件设计上,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充分发挥各人对于各自所学习课程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件的主人,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

3需求分析

课件的设计主要基于课件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方面考虑。

首先,基于课件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方面考虑。课件的开发主要适应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重视发展性教学、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知方法。这就要求课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符合“双主模式”教学设计理论,即学生和教师同时是实验课件的主体,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同时要体现在实验课件里。而现在课件的开发,主要停留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开发模式上,基本上属于单向模式。这样的课件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只考虑了单一主体――教师,只将教师的思维融入到了课件当中,而忽略了课件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主体――学生,将学生的思维排除在实验课件之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影响了实验课件对素质教育的适应能力。所以,在开发设计过程中,要将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同时考虑进去,将教与学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融入课件当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认知方法。

其次,情景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当代的大学生对于知识需要非常迫切,而他们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小学、中学的那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课件模式是以计算机作为信息的载体,将课件所要承载的内容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通过简单的多媒体方式单向传递给学生,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大部分采用的是AuthorWear、PowerPoint以及基于Flash 6.0以前版本开发的。这些软件开发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但是学生在课件使用过程中,操作过于简单枯燥,如同学生在一页一页地翻动一本书,缺乏互动性,不能够引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在学习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时候昏昏欲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影响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效果。所以,要想激发学生对于实验教学课件的兴趣,就要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将学生的思维与课件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系统设计

笔记共享系统是基于.NET开发的一个学习平台,分为服务器程序和客户端程序。

服务器程序是一个B/S结构的程序,它主要负责管理课程、课件、班级以及学生等信息内容,包括对课程、课件、班级的添加、删除和更新以及处理学生与班级、班级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该平台只有老师和管理员可以进入,学生不能进入。

4.1客户端程序

客户端程序是一个C/S结构的程序,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观看课件、做笔记、上传笔记以及分享其他同学笔记的平台。该平台老师和学生都可以进入。

客户端软件是为学生提供的一个观看课件,做笔记以及共享笔记的应用程序。学生在客户端登录后,软件会根据学生学号、所在班级选取该班级的课程,生成课程列表。学生可以观看各门课程的课件。课件是由教师授课视频以及和该视频相关的图片组成,学生在观看课件的时候可以在图片上做笔记,看完课件后可将笔记上传至服务器供其他同学分享。同样,登录客户端后,学生也可以观看其他同学共享的笔记。另外,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上做的手写笔记扫描成图片传进服务器共享。在这个环节,我们对学生的手写笔记做了一个准评分功能,在观看其他同学上传的手写笔记时,如果感觉观看的笔记不错,可以“顶一下”,这样就会为该笔记加一分,在生成手写笔记列表时是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序的。

4.2服务器端程序

服务器端程序是负责后台数据管理的,只有老师或者管理员可以登录,学生不能登录。它包括“管理已有课件”、“上传新课件”、“管理学生”和“班级课程”的功能。

1)管理已有课件是指查看服务器上现有的课程和课件,可以查看它的内容,也可以删除或者图片的替换。

2)传新课件是指上传新的课程和课件,以及为已有课件添加图片,在添加课件和图片时有名称和号码的判别,不能添加服务器中已有的课件或图片。

3)管理学生是指查看已有班级和学生并可删除。当删除班级或学生时,该班级的学生或者该学生在服务器中的所有信息都会被删除,包括曾上传的各种笔记;管理学生的另一个功能就是添加班级和学生,和上面类似,不能添加已有的班级或者学号重复的学生。

4)班级课程的界面很简单,功能就是选择哪几个班级上哪门课,在某门课下面去掉某个班级时,该班级的学生曾经在这门课上留下的所有记录将一并被删除,不可恢复,所以这里的操作也应当非常谨慎。

4.3数据流程操作设计

作品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通过平台做笔记:学生在通过视频课件学习课程的同时可以直接在课件上做笔记然后将笔记传到服务器,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上分享其他同学笔记。

2)上传手写笔记: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做的学习笔记扫描成图片上传至服务器,同时也可以分享其他同学上传的手写笔记。在此环节我们做了一个准评分功能,学生在分享其他同学上传的手写笔记时如果感觉笔记不错可以为该笔记加分,在生成笔记列表时会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列。这样能促使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笔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5总结

通过系统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心得的平台,创造了支持式环境,促进协作学习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增强互助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完善自己的笔记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任树怀,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

[2]梁存良,王晓芳.Blog与QQ群相结合的学生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3).

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学;教学改革

在工商管理这一学科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基本理论的掌握都很重要,只有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让所学知识发挥极致,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展现出杰出的素质。所以,改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努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管理教学点重要发展方向。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清晰分割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教学目标界限。第一、教师没有很好的理解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仍然在以往的思维习惯下教学,尽管教师将旧知识和新知识理论进行联系,但是在实践教学上做的还是很欠缺。第二、尽管对一些专业技能训练有培养,但是整体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还很欠缺,导致很多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协调实践能力及专业知识理论。

1.2教学缺乏互动性

在当今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板书,同学笔记,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虽然,这与管理学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关系,在管理学课程中,当前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一、学生已经对管理学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其中有很多是不准确,不全面的,对管理学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第二、管理学本身就是抽象性的,当学生在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时遇见困难的同时也会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受挫,比如在管理的主动方与被动方的行为、心理和管理过程中的及结果的展示也许并很明朗,大多情况下需要合理的思考整理才能掌握其中原理。

1.3教学教材不符合中职要求

在中职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对教材的崇拜还很明显,教师对按照教材教学,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教师只是关心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中是否有难以理解的然后在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只是在成绩确保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再回顾。社会迅猛的发展使管理学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当旧知识再去统一当前管理场面时往往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当前这种管理学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对管理学产生兴趣,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培养会受到影响。

1.4教学方法单一

在管理学教学中,教师按照讲授为主,尽管以其他方式作为辅助,但也都是形式上的。即使将讨论法添加到课堂中,通常也是教师掌握课程中的主体,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仍旧局限在认知性问题的理解、感知及应用方面。教师对哲理的领悟、潜能的开发及自身能力培养上做的还很不够,而其思维方式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只是将课本转述,对学生的再教育,也只是把课本内容复述给学生而已,同时学生的疑问权利也渐渐被取代。相反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反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能力真正提高。

2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2.1更新教学内容。职业教育工商管理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企业提供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储备干部,在经过任职考核后掌控这一工作。《管理学》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的重要学科,通过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展现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设计,适应社会、管理组织、文字概括、沟通协调、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只有合理的安排统筹教学手段及内容才能使这些能力的增长得到保证。

2.2正确处理教材与讲授。高职院校的《管理学》的教学大纲虽然出自权威部门,但是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为灵活运用这些教材,保证学生学习的内容既有方向又有质量。展现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

2.3注重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渐渐形成以“启发式教学”辅以其他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参与式、交互式、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例如:案例解析,它是工商管理中管理学的实践特色形式,教师要更加重视。头脑风暴,是将案例、授课及管理统一整理后,学生用开放思路对学到的知识展开各种分析、提问及处理方法。

2.4加强实训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要多方面入手,其既要接受管理培训也要面临管理他人角色。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也要结合企业发展及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使学生对中国企业的商业环境及管理行为有更加充分地了解。

3结束语。高职教育管理学的未来发展要在改革中不断前行,教师方面更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及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有价值。为社会输入更加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李红英,李立新,李远辉.工商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0,(6):133-135.

[2] 杨英.地方高校创办特色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9):80-81.

[3] 易建华.项目导向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块体系设计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117-120.

篇5

关键字:PBL教学模式;文化产业管理学;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16)02-0142-04

一、PBL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PBL(ProblemBasedLearning)一词最早出现于1944年JohnDewey的《民主与教育》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的医学教育最早应用,[1]随后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广泛应用于美国和英国医学院,[2]2000年左右引入我国,目前应用于医药学、生理学、心理学、经济管理学、物理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3-4]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问题(项目)为导向,设立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老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是问题与知识的发现者,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和扩展知识点,最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5]、交流合作等多方面应用性技能[6]。PBL教学方法在不同国家和领域的实施步骤略有不同,但基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为学生呈现预先制订的PBL方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与课题相关知识点的联想及整理工作———将学生分组,建立团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小组充分利用资源,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内容和结论进行整理及展示———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包括指导教师与学生本人的评价)。[7]PBL教学方法在10余年的推广和应用中取得了很多成绩,创造了“人人求知、人人善问、人人动手”的氛围,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普遍问题: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师负荷加重;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较难,大学管理层和支援体系不足等。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应该吸取经验,扬长避短,有序展开。该文以石家庄学院为例,探讨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特点及实施PBL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引入和应用PBL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原因有三:第一,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2015年10月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二、三类高校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石家庄学院属于新建本科类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改革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第二,文化产业管理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科生的一门基础平台课程,需要支撑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该课程涉及知识点宽泛,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于刚入校不久的一年级新生来讲,单靠课堂讲解来理解和掌握文化产业管理原理和理论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认识不清,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没信心,继而产生学习热情降低、动力缺乏、探究精神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引进和推行来改变当前的现实问题。第三,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文化产业本科教学中,“教学+笔记+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仍是主流。首先,教学偏理论,书本知识固化。学生为了应试,大部分课内时间只是听讲和记笔记,形成了“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涉猎仅限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固化内容,难以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和成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被束缚。其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自身学习多立足于教材和文献,缺乏社会实践技能,在课堂上所应用的案例大多是为了引出新知识点而精心加工出来的,缺乏实践基础与实际价值,学生很难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动手能力弱。

三、文化产业管理学实施PBL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

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应遵循“紧跟学科前沿,贴近企业实际,完善体系内容,改革教材教法”的课程建设思路和教学改革原则。[9]

(一)调整适合PBL教学的教学思路和大纲

目前石家庄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为4个学分,64个课时,平均每周课内学习时间为4课时。结合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和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将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确定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推行和应用PBL教学模式的计划:教师讲授课时为1课时/周,答疑、总结1学时/周,其余为学生小组讨论和交流学时。大体可安排如下:周一第一课由教师对上一个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并布置下一个任务,周二至周五为学生小组PBL项目学习时间,周三或周四的课堂3个学时为小组指导老师答疑时间。[10]

(二)做好适合PBL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堂交给学生,老师主要发挥导向性、帮的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设立—解决—延伸”的学习过程。在理论学习时,教师针对专题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讨沦。例如,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知识点,为该课程设立8至12个项目(Task),每个项目的标准学习周期为1周,可根据任务的繁简程度适当调整时间。其次,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的空间。把学生分成有课程老师指导的8至10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查找资料—信息交流—群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中,锻炼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交流与合作意识的培养。最后,做好及时的总结和反馈工作。课程各个章节项目完成后,开会总结并发表成果,以便于鼓励学生并及时调整和控制进程。

(三)做好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支撑

PBL教学模式需要学生通过外部渠道获取大量学习资源,学习渠道和资源的匮乏会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首先,精心挑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和优秀参考书。学生研习文化产业课程,提高对文化产业管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主要依靠专业教材及参考书目的广泛阅读,所以课程组教师应仔细筛选和提供国内外知名教材和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之需。其次,由于文化产业管理在国内属于新兴学科,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不多,需要课程组积极编写有特色的教材、案例集和问题库。教学案例大体分为“了解型”“启发型”和“策划型”三大类,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市场的实际情况,思考案例中的现象,倡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解决方案。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组教师应总结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企业调研实践等多种方式编制有特色的、有现实意义的、适合高校教学改革的文化产业管理学案例集和问题库。再次,建立充足的习题库。习题集的使用便于学生对章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最后,积极设立教育教学改革基金,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

(四)构建促进PBL教学改革的外部条件和交流平台

PBL教学模式的完成还需要活动场所、多媒体设备及仪器等因素,需要给学生配备可供全天候利用的活动室、会议室、白板、投影仪、电脑、互联网等设备和硬件环境。首先,将声音、图像、视频等应用于课堂,开放文化产业专业实验室。其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和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多家资源丰富的学术网站和资源库,拓宽学生查询资料的渠道。再次,实现精品课网站建设和教学资源同步,以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和在线测试。最后,利用社交软件构建师生网络沟通平台。积极利用QQ群、微信群等社交工具和软件,建立相应的小圈子和小群组,实现群成员之间的及时沟通和资源共享,使课前和课后的交流沟通更加便利,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和有效。

(五)建立和稳定课程PBL教学团队

课程组教师是PBL教学要素中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特点和知识结构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和效果。该模式要求教师要有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有指导及咨询能力,有企业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心和爱心。因此有必要根据学校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需求,从人员数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从业履历等着手,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首先,多途径培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让老师掌握PBL的真正含义和意义、实施、评价过程。[11]其次,成立课外学习、指导小组。由课程组教师、班级辅导老师和学生会合作,在课外时间组织和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参加课外实践,保证教学活动的安全性和有序性。最后,吸纳和引进督导专家和外援人员。当学生小组提出的问题超出专业教师的知识范畴时,可咨询校内外专家或企业相关人员,让他们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去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六)完备PBL相关政策,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首先,石家庄学院课程的考核方式为“20%平时成绩+10%期中考试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点死记硬背上,关注于学生出勤率却忽视了课堂积极性。所以,课程考核方式应打破传统试卷考试,应展示学生创新思想和能力,比如增加项目综述的撰写和展示,实行项目得分累加等方式,其成绩评价由个人评价(笔试、教师的评价、进度发表会上的评价、组内的相互评价等)和小组评价(成果的评价、课程组评价、项目运营方的评价等)组成,比例各占50%。其次,应改变现行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估体系。目前教师绩效考核主要以课堂教学和科研为主,这种针对教师的定量监督和评估方式会掣肘于教师对PBL教学模式的尝试和应用。最后,学校管理层应给予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相应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保证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积极性和有序性。

(七)增设PBL教学辅的实践环节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可以配合性地增设一些调研、访谈、实习等课外实践性环节,例如,在“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讲授完毕后,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调研和了解河北省、石家庄本土文化企业的招聘计划、人才需求标准和就业现状;在讲授“组织结构与设计”一章时,安排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调研不同规模和性质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公司的组织结构类型、优劣点等。这些辅的践行环节既可提升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和知识理解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使得学习有的放矢,积极主动。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现行教学模式分析

当前《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充满了“灌输”,教学过程就是讲解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讲解主体的教师将教材内容、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从现实中获取的经验灌输给耐心倾听的客体――学生。于是,教学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员,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与学生交流,而是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材料,结果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具体来说,当前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关系表现为二元对立

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则认真记笔记。这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与洗耳恭听的学生是二元对立的,没有对话与交流。

(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教材是“圣经”

目前高等学校《管理学原理》教材的编写主要参照国外相关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把教材当“圣经”,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它的原文原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经营国际化等外在环境和对管理内涵的认识的变化,管理过程除上述构成部分外,还应包括创新、激励等管理行为。当前这种把教材当“圣经”式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教师教育个性的发挥。

(三)教学方法单一、以传授为主

即使偶尔使用其他方法,也只是有其形而无其神。比如,当前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使用讨论法,但讨论的主题和进程都是由教师控制的。又如,在各大高校中,《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管理素质,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适用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案例教学往往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播放的课件往往使学生对案例的信息了解不充分。

为了解决上述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实现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必要做好或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课程内容与时代相结合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应注重管理团队素质与能力的研究,管理理论的方法论和分析工具在不断更新,管理技术、方法、手段亦在不断的创新,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现应包涵最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理论。

2、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在教学上,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前沿与实践前沿;在实习环节上,尽可能多安排时间并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在课外,让学生做一些面向实践的大作业。若有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培养其通过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改进

现在,研究生全都采用多媒体、投影等手段,报告毕业论文。组织学生自行讲解、互相讨论、角色扮演、教学小结的“讨论式教学法”,如讲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时,组织学生对“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进行辩论,并由学生自己进行评讲和小结,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公众交流平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虽然跟学生能达到一定的互动,但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表达他们的观点,如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之一,而QQ群、BBS、博客等一些交流平台正好弥补了这点。下面本文以博客为例,简单谈谈博客在《管理学原理》中的运用。

博客具有公开性、互动性、公共性、即时性、私密性、个性化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发展到今天,博客已成为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渠道。总结经验和做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引入博客这个辅助工具,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有利于师生课外之间的交流;第二,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博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第三,可以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案例介绍既不占用课堂时间,也给了学生课前讨论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博客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博客仅仅是一个辅助平台,不能作为教学的重点;第二,博客是个开放的平台,自由讨论是它的最大特点,发言没有对错之分;第三,博客应该保持其先进性,其资料、热点、评论等都应该是最最前沿的。

显然,博客要真正发挥好作用,博客的质量是关键,因此博客的建设与维护尤显重要,凭一人之力是做不到的,需要团队的力量,需要师生的共同经营。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发挥管理学教学团队的作用,让教学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参与的教学博客的建设中去。尽管目前博客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中还停留在教学展示、作业收发、教学辅导、案例讨论等初级阶段,但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我们期待博客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共享、协作学习的文化意义能够对管理学原理的教育学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二)CAI系统在《管理学原理》中的运用

CAI系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效果,《管理学原理》系统教学软件就是CAI系统的其中之一。CAI系统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可通过计算机向学生输送声、光、色、形等信息,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教学内容立即显得简明具体;第二,可以通过示例演示对管理学规律、原理加以验证,以事实说话不仅加强了《管理学原理》科学的实证性,而且使教师讲解更具说服力;第三,CAI实行人机对话,计算机向学生发出刺激信息,学生作出反馈响应,计算机及时进行判断,并输出强化信号,实行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第四,CAI人机一对一的方式使个别化教学得以实现,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虽然CAI的运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但是,它在任何时候都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任何技术都不能代替教育领域内人的活动。因此,在CAI的运用中,我们一方面要摒弃旧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认识其作用,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CAI系统中存在着两个角色,教师和学生,因此,CAI系统结构主要由教师端子系统和学生端子系统构成。这两个系统的主要任务如图1所示:

三、网络教学平台在《管理学原理》中的运用

网络教学平台即基于互联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通常由四个子系统组成:第一,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权限认证等教务管理功能;第二,网络教学子系统,提供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支持工具,如多媒体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作业、交流工具等等;第三,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实施模板式课程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重用,简化部署网络课程的难度,降低开发网络课程的技术要求;第四,教学资源管理:以学科为单位,集中管理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测验试题、典型案例、优秀论文、文献资料等。

可以说,网络教学平台极大地扩展了教师教学的空间,很好地满足了除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教学,即我们所说的远程教学。远程教学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向那些在空间和地理上与教师相分离的众多学习者进行的教学活动。随着通信业的迅速发展,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活跃。远程教学的特点及实现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有如下特点:教师和学生不是面对面地进行教学,他们不在同一个地理位置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共享学校中的教师资源和知识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学习进度。

远程网络教学体系建设一般包括三个子系统:

(一)网络课件库

网络课件库中的软件,要求能够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自成体系是指某试点学科中的网络课件要涵盖所有内容领域,不能有遗漏;所谓能够独立使用,是指网络课件的设计,要以知识点为单位,对每一个知识点,要设计适合本教学单元需要的网络课件,它可以独立用于教学。

(二)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远程教学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自觉性。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等特点。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电子稿)与制作脚本。对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

(三)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系统

远程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系统不仅是先进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现代化教育的一般规律,使得远程教学成为一个真正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所有教学及教学管理软件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教学/学习、课件开发(主要指内容整合)、网上辅导及讨论、自我测验(交互式)的系统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要能够运行多门课程,所有系统的设计要求简单、灵活、使用方便。基本教学环境包括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异步或同步网络授课、练习题在线练习或下载、答疑系统、课程学习讨论系统和作业提交与教师管理系统等。

四、结论

《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传统授课方法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对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管理学的方法原理是比较有效的,但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在高校中多媒体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上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虽然网络教学平台现在还不够普及,但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当前各种教学模式的有利补充,并可能成为未来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计算机领域、通信领域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网络远程教学必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对网络教学及互联网协同教学的研究,也将会给其他领域的互联网应用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超,顾南,谭涛.CAI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0(2).

2、陈俊林.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2(7).

3、郭建华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学[J].科学教育论坛,2005(4).

4、架玉芹.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和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5、李捷.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6、刘广斌.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2).

7、刘琴,周柏林.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引入“博客”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09(5).

8、汪瑾.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5(1).

9、王华强,高映红.新形势下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6).

10、吴浩.基于ASP的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7.

篇7

探究式教学最初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初期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科学教育学家施瓦布将“探究式教学”确立为科学教育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并对探究式教学大力倡导,对探究教学的原则、过程模式及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为探究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了探究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美国科学教育的成果就是探究。1996年初美国推出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一书,将“探究”列于核心地位。诸多的专家都对于探究式学习及教学进行了广泛研究,包括从理论角度及从应用的角度。探究式教学,就是通过设置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它注重发挥问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教学和学习都是围绕着诸多问题展开。这种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2]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探究式教学作为在国际上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以问题做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且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现实生活中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3](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教师较少讲述,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学习知识,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协作技巧。(三)教学双方应明确自己的定位。教师应明白自己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只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和信息的咨询者。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题纲,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同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而学生要改变观念,完成角色转换。由于中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对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觉得太“花费”时间,所以,学生也应尽早意识到问题所在,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四)教学模式中的各种教学方法一定要与评价考核相结合。各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跟考核挂钩,很难期望有好的效果。因为人本身存在惰性,如果没有考核,单凭热情,很难持久,也难免出现“搭便车”行为。所以,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设计考核方式和方法,并花费较多时间实施考核。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研究适于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完全不同,基于问题和资源的教学是它的重要特点。在完整的《管理学》的课程体系中,每一个章节都有诸多的内容,如果不分主次,也不考虑《管理学》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的衔接,那么在有限的课时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需要课程组教师之间以及与经管类其他专业的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对于内容重复的、在以后的课程当中会重点讲授的如财务管理、现代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内容,只做简单介绍即可,管理学课程的重点放在管理与管理者、东西方的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管理环境研究、决策、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领导理论及领导艺术和控制等内容上,同时这些内容也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开课情况进行适当增减,所使用的案例及问题也要根据不同专业进行筛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二)研究适于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形式

探究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具体进行教学组织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目的,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探索出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课前演讲此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小班教学。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告知学生此要求,根据班级的规模和课时,确定好每次要演讲的学生。演讲内容要求跟管理学的内容相关,演讲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这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寻找适合演讲的管理学的材料,或者是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者是对书本知识的感悟,通过这样的演讲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思考一些管理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加工整理,以口语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强了学生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演讲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引申,问题与管理学的内容密切相关,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案例的选择;二是案例分析的具体方式。(1)对案例的选择。首先,笔者一般选择能够引起学生更多思考的、篇幅不是很长的、不一定是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有些案例的编写可能不是很完美,或者是有缺陷,但这样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发现更多问题。有些耳熟能详的案例如海尔、联想的案例一般只用于学生课下阅读,而不用在讨论课上,因为这样的案例可供查询的资料太多,且因为时间较长,已经有了共识,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其次,讨论中更多选择使用本土的案例。因为虽然如哈佛商业案例等国外的案例很有名、很经典,但它毕竟是西方人编写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且国情不同,适用性不强。这样的案例一般只放在恰当的地方,如组织文化这部分的内容,主要用他来说明组织文化不同,管理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也会不同;最后,为了更具有挑战性,笔者还组织学生自己编写案例,通过自己的观察、调研及资料收集编写合适的案例,要求案例中要设计3个以上的问题,并且要自己给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且锻炼学生的收集、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2)案例分析的具体方式。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主动发言、他人辩驳补充的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讨论的形式。前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大班教学(主要是因为大班一般有100人左右,要分组讨论涉及分组太多,上台发言的人太多),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小班教学。教师应该提前将要讨论的案例告知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案例,熟悉案例内容并有较为深入的思考,也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能积极思考并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案例分析进行总结,教师不是对结果或争论下最后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对于仍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可由教师集中讲授。也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等待课后进行进一步讨论。3.角色扮演。教师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学生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形象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观看角色扮演的学生也能对所学记忆深刻。如在讲到“动态的组织行为”这部分内容中的“招聘”有关内容时,笔者就设置了一个情景: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早晨,某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招聘人才,招聘者和被招聘者如何表现,交给学生课下去商量研究。到了下次上课的时候,学生经过小组的讨论,设想不同的被聘者的行为模式,进行现场角色扮演。现场气氛轻松活泼,很多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把大家带入到真实的场景中,同学好奇又充满期待的观看他们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的人的表现,对所学记忆更加深刻,也更加知道将来应该如何去提升自己的素质,这样比教师在讲台上讲一两节课的效果要好得多。4.组建虚拟公司。从课程一开始,笔者就引导学生以6-8人为一组组建虚拟公司,以后的众多调查访问、撰写商业计划书、课堂小组讨论等内容都会以虚拟公司为单位开展。同时,进行的调查访问及撰写商业计划书也为以后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打下了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建立起以团队学习为基础的学习探究活动。团队学习便于集中团体智慧,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不仅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全方位能力的锻炼机会,也给学生提供了与同学通力合作,共同分享的机会。以商业计划书为例,给每个虚拟公司10万元的启动资金,要求学生编写之前先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了解一般企业运作的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编制商业计划书。商业计划书中要求包括公司名称、该行业的SWOT分析、人员负荷图、甘特图、资金使用及财务计划、营销及宣传等内容,每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台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可以适当提问,也可以就项目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可在课下探讨如何完善该项目。经过不断修改,在期末时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有价值的创业计划,并且还可以进行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赛。这种方式不但激励学生自己要思考很多的管理问题,并且要亲自去调查实践,同时也可以跟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相结合,让学生既能够锻炼能力,又有机会获得回报,形成良性循环,更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5.读书笔记分享。探究式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但是在课堂上,而且也包括课外。针对目前电子产品发达,学生阅读纸质书籍大幅减少的时代,我们在课程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要选择相关书籍(1本)或学术论文(10篇)进行阅读并写读书笔记,在课程结束前组织学生分组(可以以虚拟公司人员为基础,也可以打破以前的分组,目的是让学生吸收了解更多同学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创新)进行交流讨论与分享,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畅谈,每组选派一名组长组织大家讨论,并代表本组上台与全班同学分享本组读书心得。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对自己读的管理学书籍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与他人分享前需要自己对自己所读的内容了如指掌并在短时间内阐述该书的观点及不足),而且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其他管理书籍的内容,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6.课堂辩论赛。对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较大争议的问题,可以通过辩论赛的方式来进行。因为这实际上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综合能力的竞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他们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以及统筹分析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辩论团体内部的默契和团结协作能力,增加友谊。如在组织文化这一章,笔者就设置了一个辩论题目:儒家文化有利于(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将班级分为两个组,代表正反两方,每组派出四名辩手,两名计时员,比赛主席由学生自荐或推荐方式产生,具体的辩论环节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但必须包括同学的现场提问,辩论结束之后,任课教师做总结发言,对正反双方的学生的现场表现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推选出优秀辩手和获胜的一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对于儒家文化和市场经济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效果非常好。

(三)研究适于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课程评价方式

篇8

寒假是我们数学基础阶段备考的开始,考生在这个阶段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在此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

首先要明确数学初期复习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各学科、专业对硕士研究生入学所应具备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要求,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数学试卷分为三大类型,其中针对工学门类的为数学(一)、数学(二),针对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的为数学(三),具体的数学招生专业可详见招生简章。考试科目不同,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自然也就不同。考生应根据自己的目标专业,了解自己是考数学几。

接下来谈谈具体的数学复习,考生需要做的是准备一本数学考试大纲及教科书。关于数学考试大纲,近年来一直保持一贯的稳定性,所以考生可以先对照2013年的考试大纲进行学习。仔细看每部分的考试内容,掌握考试范围。研究过1987年全国考研数学统考以来的试题之后,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没有一个考题超出了大纲的考试范围。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凡是考纲中列出的知识点决不能放弃(尽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凡是考试内容中没有要求的可以放心地不复习。

对于教材的选择,基础阶段最好的教材就是大学用的教科书,一般选用如下几本: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及《线性代数》,浙江大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如果你大学用的教材不是这三本书,那直接用大学的教科书也是可以的,因为有的同学可能会在自己的书上记一些随堂笔记,或者做出一些重点的标记,突然更换教材反而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有的考生会问,不同的教材会不会对学习有影响呢?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不同版本的教材讲述的知识,差别是不会太大的,即使会有个别的知识点没有讲到,也完全可以通过后边的强化阶段得到补充,所以对于这点考生大可不必担心,不管用什么样的教材,真正掌握知识是关键。在具体复习的时候,需要提醒考生注意以下几点。

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

首先要弄明白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定义一个概念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接下来是这个概念的定义式,物理意义、几何意义、适用条件以及这个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如看了课本中关于导数定义的介绍,考生就需要很清楚地知道导数引入的背景,它的物理意义、几何意义及导数定义这个式子本质上告诉我们的意思。对于理论性的内容,定理、性质、推论,我们要弄清楚这些定理、性质的条件,比如说是充分必要的还是充分非必要的,尽可能弄清楚相关理论间的有机联系,这里可以通过相应的例题帮助我们理解相关的性质。运算方面包括求极限、导数、不定积分、定积分、二重积分、偏导数等等,这个阶段要求大家对一些基本的算法达到熟练的程度。

同时,在看教材的时候还需要结合考试大纲,在考试中对于不同的概念、性质、理论和计算方法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概念和理论(包括部分性质),有两种不同要求:一种是理解,另一种是了解。如果在其前使用的限制词为“理解”,则说明对这部分概念或理论要求比较高,考生应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清晰不含混,且能前后贯通,对定理、性质等内容能理解透彻,对于使用条件与结论应能有清楚的认识,且能综合前后知识,灵活应用;如果使用的限制词为“了解”,则其要求相对就低了一些。同样地,对于计算方法(包括部分性质的使用),也有两种不同的要求:一种为掌握,另一种为会用或会求。如使用的词是“掌握”,则说明要求考生不仅能正确使用该计算方法,保证不出错,而且能熟练、灵活运用该方法,包括掌握某些方法中的技巧点;如使用的是“会求、会用”,则对此类计算要求相对低。因此考生应针对不同的要求把握复习的重点,并恰当地分配时间。

二、动手做题

巩固了基础概念后,就应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了,也就是做题,做题是最好的检验基础是否扎实的方法,可以对所学内容逐步进行练习,最后达到看到题目就可以按照步骤一字不差地解出来的水平。这个阶段做题主要做课本上的例题,还有课后的练习题。我着重强调“动手”两个字,因为很多考生喜欢看题,对照着答案看了一遍觉得懂了,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做题是肯定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哪一步卡住而使题做不下去了,所以一定要动手做题。“眼高手低”是复习中的大忌。

通过做题也可以透彻理解各章节的知识点及其应用,达到相辅相成的理想复习效果。第一遍复习时,需要认真研究各种题型的求解思路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自己的强项和薄弱环节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在第二遍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自己不擅长的题型的练习了。经过这样的系统梳理,相信解题能力一定会有飞跃性的提高。

三、养成认真的做题习惯

很多复习了很长时间的同学都会出现明明题目会做,可就是拿不上分的情况,多数情况是解题不认真。在试卷上大题还好些,还有步骤分,小题就惨了,一分没有。所以认真解题要从开始复习时就引起高度的重视。出现这种状况的同学大多数都是在纸上演算潦草,经常画得乱七八糟,不认真,想回过头查找一下某道题的计算过程,是很难的一件事。所以在复习初期训练自己合理使用草稿纸,尽量写得规整一些,认真一些,这样会减少错误率。平时做题也不要在试卷上演算做答,尽量都在草稿纸上。以上方法虽然不能说是制胜法宝,但通过对考研教育网学员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养成认真习惯能提高考研数学成绩5~8分。

四、勤记笔记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采购管理;物流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日趋白热化,为了强化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选择把物流业务外包,这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兴起。随着产品复杂度和规模的增大,加之企业的跨地区生产、销售环节日益成熟,物流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为了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势在必行,在推动物流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高素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又无疑是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该专业应用性强,更新速度快,且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采购管理、物流管理和运营管理为供应链管理的三大重要模块,因此,掌握“采购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是一个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必要条件。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采购管理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导致很多学生仅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而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服务相关企业。因此,在“采购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以培养基础知识过硬且具有较强问题解决能力的物流人才,迫在眉睫。

1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顾名思义,是基于案例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作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由哈佛企管研究所推广至全球各地。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承担的角色为设计者和鼓励者,而非仅仅为知识传授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教师基于商业管理情境或者事件设计案例,并在课程中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最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此时,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陈述,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满堂式”讲授知识,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来应付考试,甚至在考核中获得高分。高等教育阶段,课程的专业性更强,单纯讲述理论知识会使得课堂显得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改善该问题。课堂中学生必须参与到课堂中,通过案例的解读和分析来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灵活地运用知识。此外,由于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甚至需要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这对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十分有利。

2采购管理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2.1符合课程的特性

本科院校开设“采购管理学”课程较晚,属于新兴学科,全国范围内关于该课程的教科书侧重点均有不同,较难找到可推广的教学成果来借鉴。在前置课程“供应链管理”中,学生已经对采购的宏观概念和基本的管理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采购管理学”这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细化,相对而言具有操作性强、知识点多而杂等特点。该课程主要讲述了采购管理概述、采购管理流程、采购相关决策、招投标采购、供应商管理,还包括与采购相关的组织设计、绩效考核、采购谈判和技巧等内容。章节和章节之间的连贯性较弱,且相对而言课程内容较为枯燥。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采购不能止步于操作层面,而应该把采购当成是企业的主要收益来源之一。这推动了当代采购管理实务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使得该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因此,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实践案例的积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站在企业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相关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从课程本身具有的特征来看,仅采用传统教学法讲述分散的知识点,不仅容易使得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综合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则非常有必要。此外,该课程针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大三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在前置课程中已经对相关理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采购管理学”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制约学生和教师双方面的发展。一方面,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摆脱不了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虽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也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做准备,但是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被动地听两节理论知识课,容易产生倦怠的心理,不利于知识的吸收。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加入案例教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从而保证教学的效果。

2.3利于推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

目前,承担“采购管理学”课程的老师多为博士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他们往往刚完成学生到老师的过渡,基本没有采购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师本身往往对采购管理的相关内容没有很深的体会。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从案例教学中掌握课程的学习目标。其实,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案例教学也是一个学习和体会的过程。在案例的搜集和准备过程,老师更多的是让自己提前进入案例的情境,更好地感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而能够把更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当然,好的案例教学还是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对于科研压力相对较重的年轻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虽有诸多优势,但其实施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双方面的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方式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案例,并有正确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中来。

3.1教师加深对案例教学的认识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讨论中来。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本质认识的并不充分。他们认为在课程中单方面地给学生讲述企业的实例就是案例教学,其实,这种纯介绍的方式只是知识点引入的一种方式。当然,这种实际案例的介绍能够给课堂讲述的内容增添一点色彩,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更多的是关注课堂上的双向交流过程,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如上节所述,案例教学有其特有的优势,也赢得了高校很多教师的青睐。然而,过分地依赖案例教学,而不注重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会使得案例教学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出现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味地关注案例教学而放弃传统的理论知识传输过程,显然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之前,应首先对案例教学的本质以及该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充分地认识,才能够最终达成较好的教学目的。

3.2案例的选取和设计

案例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案例库是采用案例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国内“采购管理学”教学处于起步阶段,案例库的建设并不完善,加之实践发展的速度较快,因此,采购案例的选取对于教师而言是较大的挑战。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结合上课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案例。首先,虽然采购管理中单个知识点难度不大,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因此,选择一个综合性强且能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案例并不简单。授课教师在案例选取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手案例资料的收集和二手案例资料的整合,最终选择与授课目的和授课时间相适应的案例。案例的选择也不能难度太大,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案例分析只能使得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而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讨论中。其次,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时效性,尽量选择能够反映时代问题的前沿案例。在采购管理领域也曾有过一些经典的案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经典的案例很可能已经不能为当代的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克莱斯勒公司曾经提出与供应商共享改进绩效的提案,并在当时取得了成功。但是,伴随着克莱斯勒公司的重组以及时代背景的转换,该方案很快地被公司所摒弃。这类案例比较老旧,不仅不能说明问题,还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选取一些最新的案例能够更好地解释“采购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例如,供应商管理部分,房地产的万科是如何做供应商的层级分类工作,以激励上游供应商改善产品质量水平;麦当劳在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中,又是如何通过价格榨取供应商的利润,最终导致供应商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最后,在案例的后面要设置几个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若仅给出案例主体,而不设置问题,可能会导致两个较为极端的问题出现。其一,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比较发散,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使得课堂时间江苏科技信息•科教平台的使用不合理;其二,部分学生会把案例内容当成故事一样阅读,而不用辨证的思维去思考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给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难、重点,能够使得师生更加合理地配置上课时间,完成教学的目的。此外,在案例问题的设置过程中也得适当地维持知识点的数量,以2~3个知识点为佳,太多或者太少的问题均会降低教学效果。太多的知识点会使得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无法进行深度的剖析,而太少的知识点又不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的能力。当然,案例分析的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思考,往往能够让老师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3.3激励学生参与讨论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活跃的学生;更多的学生则默默地听着其他同学的思考结果;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在老师总结案例的时候,才集中注意力做一些考试可能会用到的笔记。这一现象和多种因素相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改变课堂氛围或者考核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

3.3.1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鼓励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和拆分,并带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是否应该淘汰上游供应商这种类型的案例中,可以让学生分别从供应商和采购商的立场去考虑,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地提出解决方案。学生给出解决方案以后,教师应做出总结并给出相应的补充,从教师的总结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课程的重点。

3.3.2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

案例分析往往不具有固定的答案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单个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通常会有一些局限性。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常有不同的见解,通过小组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集思广益,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通常5~6人一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让学生按小组讨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甚至内敛的学生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在小组中,每个人都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学生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甚至对组长而言还能培养其领导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3.3.3通过考核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依然存在一些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这类学生在课堂中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默默地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这与案例教学的本质是相悖的。这类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锻炼或者对知识的理解往往相对较弱。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平时成绩占最终考核的比重,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虽然相对较为功利,但却是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希望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案例教学的精髓。

作者:许甜甜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宁.案例教学法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14(8):460-461.

[2]孔月红.采购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电子商务,2010(8):76.

[3]刘炯艳.案例教学在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78-180.

篇10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理论性与实用性并举的一门课程,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和教学内容陈旧等弊病。本文就当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财务管理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财务管理教学现状

我国的财务管理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1998年财务管理学科才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由于学科建设时间短,其教学方法体系至今还未得到充实和完善。而且,教授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上多沿袭“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模式弊端对于强调实践性的财务管理课程尤为突出,学生被动地吸收理论知识,难以提升其主动思考及操作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多媒体成为高等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高科技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以往的单向教学模式,并且又产生了诸多新的教学问题。例如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增,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录笔记,难以主动思考、吸收所授知识;多媒体教学中的人、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相融合的矛盾等。

二、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由于我国的财务管理教育起步较晚,一些财务管理教科书在编写时忽略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环节的结合。而且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原因是由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多,涵盖了对公司筹资、投资、营运现金管理、利润分配等所有资金运作方面的管理,加上在教学学时偏少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兼顾实践环节的教育。

(二)单向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还是如今的多媒体教学都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还是被动接受知识,忙于抄录笔记。尤其是在采用多媒体进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时,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增大、教学进程加快引致的学生听课思维处于过度紧张,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吸收知识。尽管单向教学模式保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学生被动将教师的传授的信息储存下来,难以形成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主动学习能力,思维僵化缺少创造力,动手能力很弱,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进入社会,难以学以致用,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三、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时,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观念,教学理念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同时,教师教学的重点也不再是简单的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课堂上教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然后布置分析习题,安排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完成,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推行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实践”氛围

鉴于《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深入透彻地掌握相关知识。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可以尝试:

1.推行科学的教学方法。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和已有的教学研究成果,认为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试验教学法等是改进目前财务管理教学的几种较好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和优势,弥补过去讲授法下单项信息传输方式的不足,形成双向交流、集体互动的良好环境和“实践”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财务管理课程知识量大,图标、公式、案例多。可以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这些器材集视频、音频、文字教材和相关的配套资料于一体,具有形象直观、易于理解、突出重点、便于学习等鲜明的特色。有助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帮助突破教学难点。此外,还应当建立沟通平台,突破课堂教学存在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设置专门的qq交流平台、电子邮箱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与答疑。

3.在校内建立财会模拟实验室、模拟公司和模拟证券公司等专业实验室, 通过模拟实习,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仿真的实践环境,使学生掌握熟练相关知识, 完成专业岗位的模拟训练。还可以拓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校外企业的实习,还原知识的本貌,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财务知识及不足之处。

(三)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素质。一名优秀的财务管理教师,首先,要有会计学、管理学等综合的知识结构,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其次必,须有着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应当深入到企业实际。另外, 学校还应从企业引进一批具有深厚理财背景的优秀理财专业人才,以充实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