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

篇1

动态图形的概念

1.动态图形的概念

从整体方面来说,动态图形集合了平面图形、动态图形设计以及电影视听语言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制作手法形式种类丰富,对于艺术风格没有限定。是一种在时间轴上进行图形艺术表现的方式。

动态图形是传统平面图形设计与动画设计之间结合的产物,动态图形在图形表现上运用的是平面设计的方法,在技术上使用的是动画制作手段。传统的数据统计针对的是静态的数据分类,数据图形化,而动态图形则是将数据图形进行动态化使其产生更多的数据深度、扩展数据容量。在结合动态图形的同时介入交互就可以将图形数据进行更清晰的分类。动态图形设计与动画影片最大的区别是动态图形多数在于设计视觉表现形式,动画影片是利用图形图像来进行叙事

2.动态图形表现课程的特点

(1)二维以及三维的图形结合使用

在动态图形表现课程中,首先需要设计的是平面的图形,将平面图形进行形态、色彩等设计后,再结合动态视频的制作将原有图形进行动态变形。变形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平面空间上进行形态上的变化,展现图形变形。一种是三维空间上的形态变化,将平面图形进行立面变形,展现图形变化的深度。在动态图形课程中,通过逐步练习将二三维图形进行结合。

(2)将传统纸质承载体转换为屏幕

数字多媒体硬件软件的大范围应用后,动态图形信息在世面上得到越来越快的普及。数字媒体的应用在屏幕上使得观众对于传统纸质媒介增强了三维空间的感受程度。屏幕作为数字化的承载体已经成为大众习惯的信息接收平台,他能够将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的所有内容包含在内。对于触屏的使用使静止不动或无法执行交互的影片又增加了层级的应用,所以交互式屏幕对于数字化时代信息的承载体,大大改变了传统图形的应用深度,所以在动态图形表现课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重点在于交互式层级的设计以及动态图形的指向性。

(3)由配图变成了主要展示

传统的图形视觉传播在传达信息的时候一直处于利用图形来表达文字含义的地位,让人可以更直观清晰的吸收内容。在传统视觉传播的时代,图形一直作为辅助文字的作用。而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到来之后,当图形进行动态化的设计处理后并介入交互手段后,将图形、视频、声音等一系列人们所能直观吸收的内容综合起来,为信息传播增加了更多的易读性以及趣味性。 所以在动态图形表现课程中,将所有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以及归纳是动态图形表现课程的关键所在。

动态图形表现课程的应用领域

1.在电影电视领域的应用

在传统的电影电视中,越来越多的增加了动态图形的表现,例如各大综艺节目,加入动态图形对节目进行后期加工后,生动性以及趣味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广告短片的领域中也开始大量运用动态图形来进行广告的制作,将传统的广告拍摄手段又添加进了新的元素,新的方法。

2.在交互设计领域的应用

在交互设计领域,动态图形对传达产品功能拓宽用户体验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互领域中动态图形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在产品需要进行读条或等待的时候,优秀的动态图形能够使得用户减轻焦躁感,增加趣味性。让复杂的程序语言通过动态图形的美化后变得更加的人性化。由于现在的交互载体都有着体积上的限制,所以能够进行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制。动态图形的引导就起着特别大的作用了。动态图形在界面中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数字媒体的交互性使得大众的使用产品的时候有了更多的主导权利,人性化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人们在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已经能够直接参与进来,这个就是现代数字媒体中动态图形表现的最好的例子。

3.在信息可视化领域的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容量已经充斥着整个时代。图形化、动画化的数据相对更加的生动,参与感更强,使用户在冷漠的数据面前也能进行参与、交流。让数据不再枯燥是动态图形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可视化是将数据进行视觉化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需要选择和设计合理的动态图形,通过视觉元素对数据进行准确的表达。在视觉元素上再增加时间的概念,突破二维三维的限制,能够将数据信息利用可视化的方式表达更加精准,直观。

总结

在数字媒体应用广泛的今天,传统的图形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充斥下的需求,传统的图形图案的设计已经开始由呆板的静态图形变为的动态图形,在动态图形表现这门课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制作载体以及应用范围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设计,将复杂的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结合传统平面设计才能制作出优秀的动态图形设计,利用动态视觉来结合交互内容对受众进行良好的引导,增加读取的信息量以及趣味化的交互才能让受众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接受到想要接受的信息。

篇2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领域,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以及被动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机械地、盲目地、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多教师均致力于运用微课。下面就分析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什么是微课

何为微课以及微课的作用,现今已深入师心,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且潜力无穷,但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有多少?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挖掘、创造、发扬微课的作用,最终让学生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一春教授总结的微课四微特点,诠释了什么是微课: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微课"课微不小"[1]。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

2.1 预习阶段运用微课。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实施预习和自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图。微课应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每一个阶段。在预习阶段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微课视频来帮助学生预习数学知识,微课视频要短小、精炼,还要概括整个课堂的重要知识和精华[2]。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明确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提升预习的有效性,避免预习环节低效率和流于形式,降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更为开展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课前导入微课程。此部分的内容往往是以前学习的旧知识点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场景,用于导入新的学习内容,让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跟随教师一起进入学习的状态。此部分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来引入新知识,通过旧知识的引入,形成一个新刺激、新问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去探索。微课程导入课堂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符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也符合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交互。

2.3 利用微课创设动态图像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传统的教学,遇到抽象的概念,教师就反反复复地讲述,有的时候越讲述学生越听得糊涂。如果利用微课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具体的知识,那样学生更容易理解。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重难点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例如,利用微课,轻轻点击鼠标画出各种正多面体,然后对画出的图形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观察,平移时图形会怎么变化,旋转时怎么变化,缩放时怎么变化,分割图形时它又会怎么变化,取截面时图形怎么?化,在电脑上一一显示出来,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微课还可以把图形的表面展开后,观察图形怎么变化,把立体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会是什么样的等,如果拿实物进行演示,那可是比登天还难。数学的学习,往往是数和形的结合,通过数的变化看形的变化,通过形的变化看数的变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平移、旋转、分割、缩放、截取、展开等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是数的一个变化。

2.4 讲解试题阶段运用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讲解试题是重要的环节,通过讲解试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和巩固[3]。但是,很多教师讲解试题时十分枯燥,学生盲目记笔记,根本无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因此,在讲解试题阶段,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微课,把具有代表性、综合性试题的解题过程形象化,运用动画或者色彩、图形等来描述解题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了解到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样,学生也可以运用业余时间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抄写工作,不仅提升了解题能力,更提高了复习的质量。

篇3

【关键词】科学课程;探究导向;演示型课件;结构设计;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41―04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课程的课堂探究中存在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情境创设和教师引导等方面的问题。随着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条件的改善,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成为学校中使用最频繁的课件类型。Powerpoint演示型课件融合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元素,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在科学课程中合理的应用可以优化课堂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但由于许多教师往往注重制作的技术而忽视课件的结构和内容设计,使课件只是成为信息传递工具,不能很好地促进科学探究学习。

本文以小学三年级科学课《养蚕》为例,介绍探究导向的演示型课件的结构和内容设计。《养蚕》是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的内容。课件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验“养蚕”的活动,经历科学观察的过程,对我国养蚕抽丝的发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一 探究导向课件的结构考虑

演示型课件是在课堂中与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配合使用的,基本属于直线式顺序教学。设计课件时可以在直线式程序的基础上添加简单的跳转和链接,设置探究问题的目录页,产生选择分支的效果。目录页既是教师设疑的起点,又能启发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思考。本文范例课件《养蚕》的结构如图1所示。

从课件结构图可以看出,《养蚕》课件总的结构是自上而下顺序播放,开始时呈现本课件要探究的问题,分为六个栏目,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始探究活动,并通过超级链接将每个栏目与该栏目下的首页内容做跳转,学生可以通过超级链接直接定位到要探究的栏目。页面效果是如图2所示的目录页。

在每个探究活动栏目的末页,通过添加动作按钮,并通过动作按钮添加超级链接的方式,将课件的流程返回到目录页。如图3所示是在抽丝活动介绍结束时,在该幻灯片上添加了动作按钮,并给该动作按钮设置链接到目录页的超级链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各个栏目间随意切换。

二 课件的内容处理

探究导向课件的内容处理,是指对主要来自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的内容进行选择、改造和加工,把授课材料转变为探究学习的内容,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设计演示型课件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处理内容。

1 选择符合学生需要和适合课件呈现的内容

《养蚕》课件从教学内容中选择了关于蚕和养蚕过程的图文描述,这些都是许多学生想知道,又能发挥课件表现优势的内容。例如用日记形式描述科学观察的结果,用典型图片对我国养蚕抽丝的发明、发展介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渗透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图4所示为采用观察日记的方式展示蚕宝宝出生的课件页。在该页的右侧,分别顺序呈现蚕卵三张图片。教师先呈现和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张图片,提示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该图片,然后日记上出现第一段话“蚕卵是椭圆形的,浅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然后单击出现第二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后,呈现日记中的第二段话“刚出壳的蚕,外形像蚂蚁,所以叫做蚁蚕”;最后出现第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蚁蚕的身长,随后在日记中出现“蚁蚕的身体大概有两三毫米长”。

2 分解和概括教学内容

课件呈现的文字是支持学生活动的线索,以及对内容的结构的展示,不是供学生阅读的材料,要避免整页整页地呈现文字。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的文本进行分解和概括,提炼出要点,进一步简化成为有序或无序列表或表格,以便层次清楚的呈现。这个过程示意如图5所示。

在《养蚕》课件中,交流养蚕过程中的发现时将教材的文字内容概括提炼,简化为表格,说明不同时期蚕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直观地呈现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学生更容易归纳总结。如图6所示。

3 把文字内容转为图形

对教材的文本内容提炼概括后,用图形呈现出来。在教学中用图形把学习内容的结构转变为可见的形式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这种图形称为认知组织图,在演示型课件中认知组织图能做得更为生动鲜明。认知组织图包括层级图或流程图样式的结构图、几何形状与线条连成的图形组合、文字和线条构成的纲要图等。

在这种形式中,图是基本信息,文字是补充说明信息,设计得当的图形,能够揭示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兴趣,容易理解,记忆深刻。例如图7所示。

4 用图像解释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学习的普遍困难是学生不能积极地建立起文字描述与科学现象之间的联系。呈现能够说明和解释文字材料含义的图像,能引导学生尝试建立言语和图像心理表征之间的联系,积极参与到信息加工活动中,提高加工的深度。相比较之下,如果只使用言语,学生的参与程度会降低,对于缺乏感性经验的学习者,言语符号因为抽象程度较高,而不能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在这里强调使用能够帮助理解言语的解释图像,而不是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代表图像是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图像,例如关于科学家介绍的页面上出现人物的照片。装饰图像是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图像,例如计算机组成结构原理的页面上出现计算机剪贴图案。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无助于信息加工,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当滥用动态图像时。课件设计要避免滥用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装饰图像,注意慎用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代表图像。

在学习《养蚕》一课时,针对许多学生缺乏养蚕的感性经验的情况,课件使用了帮助理解言语的“解释图像”。例如在图8“认识蚕的变态”课件页中用图片作为主要的媒体元素,呈现蚕的各种形态,构成解释图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蚕在各个时期的变化,然后通过叠加文字概括给出学生探究的问题。

在目录页和提纲页使用了“青蛙”卡通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图3所示。在探究我国蚕丝业的历史时,在丝绸之路的页面插入了沙漠驼队图,属于“代表图像”,见图9所示。只有确属必要,才能使用这类图像。

5 相关信息接近

页面元素都不是孤立的,例如文字与其解释图像、图像与它的局部的文字注释、总图与分图、标题与其内容等是相互关联的,所传递的信息有相关性,在时间或空间上应该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向学习者传递完整的信息,以提高认知效率。因此要分解教学内容,减少每页的信息量,使文字与相关图像能放在一个页。例如在《养蚕》课件中,在“观察蚁蚕”课件页中将蚁蚕照片、思考问题和观察提示都安排在一页。如图10所示。首先给出蚁蚕的图片,然后提出学生要探究思考的问题,此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把自己从图片中观察到现象记录下来。最后,在图片上覆盖文字,提示学生注意。

三 内容动态显示的设计

在设计课件的放映效果时,要恰当利用Powerpoint的页内动画,使静态内容动态化,这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形成特定的呈现效果,引导观察和思考;二是示意科学现象或规律的动态关系。

在设计演示内容的动态显示时,教师需根据动态显示的意图做好设计,即设计每张幻灯片中各个对象间怎样动态显示才能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确定各个对象出现的先后次序。然后通过添加“自定义动画”效果的方式实现设计,包括动画类型的设置、动画播放时间的控制、多个对象动画的播放顺序等。

1 利用动画效果的暗示作用

通过图文之间、多图之间的交叠或覆盖,暗示科学现象或规律之间的递进、关联、强调、概括、引申等含义。例如在“观察蚕卵”课件页,在同一位置先后叠加三幅圆形图片, 用左侧的非常快速“擦除”动画,暗示通过放大镜观察的效果,如图11所示。

又如“认识蚕的变态”页先用动画的“向内溶解”效果分步呈现蚕在变态各个阶段的形态,最后叠加文字图形作为概括。如图9所示。

2 设置动画引导思路

通过对象呈现的顺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顺序。例如为了清晰地表达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的过程,本课件采用先动态出现信纸,然后出现观察日记标题,接着出现观察的对象(蚕卵、蚁参等多张图片),最后呈现出要写的日记内容,这样使用页内动画,使学生更清晰地知道观察日记的写法以及科学观察的学习方法。如图12所示。

3 示意进程和演变

应用动画产生沿一个方向或路径渐进流动的效果,能够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工艺流程、生态链、物态变化、活动步骤等。课件中为了直观地表现出蚕的一生的变化情况,用“阶梯状”分段显示,产生沿着圆周渐进的动态效果,示意蚕的生命周期。如图13所示是给“成虫”组合图形设置阶梯状单击后自动出现的渐变动画过程。

四 结束语

科学课程教师制作和使用演示型课件要着眼于创设学习环境,用来引导和指导探究学习,而不仅仅是解决看得见和看得清的问题,也不是仅作为提高信息呈现效率的工具。因此首先应该注意课件的设计,使课件的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和思考,使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军征,刘立云等.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张军征.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谬亮,郭刚,李捷等.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基础及实例教程(职业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篇4

作为一个“全民皆网”的网络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迫切地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新形势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实践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需要。数学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关键词】

整合信息技术中学数学优化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快,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过去比较单一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什么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能够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呢?如何能将信息技术更好的与中学教学进行整合,将数学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呢?笔者就这两个问题与大家作一下简单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1.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中学数学教学中某些抽象的概念,特别是不能明白地展现出关于几何图形 “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使用常规作图工具(如圆规、三角板等)作图,有时绘制的图形达不到一定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在探究图形时的几何规律;再则手动画图不能让画出的图形显示出平移、旋转、缩放等变换的动态效果,也不能让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旋转起来以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问题常使我们数学教师要讲清一个数学知识点时显得力不从心,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耗费了不少,但收效甚微。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动态的、直观的数学图形与数学规律,由一个静止图形到引入“无数个”图形,这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恰恰弥补了中学数学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2.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弱点,例如:教学内容表达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限于依靠口语和板书来表达教学内容,全班学生被迫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教师无法了解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无法向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练习和及时的反馈等等.利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辅助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改善认知环境,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3.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手段进化的必然发展。

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突破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为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呢?

1.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CAI(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讲“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时,可以设计如下环境:屏幕上给出一个三角形并用三种不同颜色突出三个角,再设计“平移”、“旋转”、“反射”等按钮,不管选中哪个按钮,三角形都能产生相应的变换,出现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同学们在观察实验过程时,不但高度集中了注意力,而且还很好地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到了变换的思想。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2.利用CAI课件呈现过程,引导自主参与。

CAI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CAI课件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素材。如,在推导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进行讨论、操作等活动,把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总结出来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得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CAI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3.利用CAI课件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CAI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象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中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例如,在讲“中心对称”重点概念时,若用传统教学方法,拿一些教具比划演示,教师总是难以讲清、讲透,学生难以理 解、掌握,利用CAI课件让两个图形各自绕着定点旋转180°,运动过程保留在屏幕上,在旋转的同时配以适当的声响、鲜艳分明的色彩,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极有兴趣地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得以丰富和加强。当演示完备后再作点拨性的叙述,学生就很容易建立起“中心对称” 的概念了。

4.利用CAI课件联系生活,培养数学意识。

利用CAI课件联系生活,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5.利用CAI课件化静为动,感知知识形成。

应用CAI课件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视线、水平线、铅垂线、仰角、俯角”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水平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水平线是怎么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视线,将上边一个端点向上延伸,就形成了仰角;将视线向下适当延伸后,得到一个俯角。通过这样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通过这样的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当然,我们在谈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也不要“矫枉过正”,如果在教学时能用板书、板演等方式很容易讲清楚的问题,就不必非得刻意地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始终注意“辅助”二字,根据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特征和特殊功能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去选择、设计和优化组合,同时还要适时地使用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穿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另外,在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中,我们还要设身处地的为所有学生着想,结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教学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

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来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从而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而正是因为信息技术融进课堂教学,使得传统的数学课堂增加了色彩,借助于现代的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这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了根基与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希文 多媒体辅助小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软件导刊,2007

2.孙众余胜泉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误区分析

3.许兴业 几何画板与中学数学微型课件制作

篇5

关键词:高等数学;多媒体技术;教学课件

一、新形势下高等数学教学中需注意的特点

(一)高等数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课程覆盖面大,全校绝大多数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高等数学学分比较高,课时比较多,也是考研必考的一门课。高等数学课有着定义、定理、性质及题型繁多、解法多样、难度大、每节课的内容信息量大、课程内容抽象、逻辑严密、应用性强、数形结合较多的特点[2]。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3]。因此高等数学课程非常重要,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对于学校和学生本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特点

二本院校学生由于初、高中数学基础较差,升入大学后数学肯定也学不好是他们普遍存在的想法,甚至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开始就有着恐惧,排斥的心理。许多学生,特别是大一学生还认识不到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数学,觉得和专业没什么关系,今后在工作岗位上也用不上,所以对高等数学学习有着抵触情绪,兴趣不高,主动学习和钻研能力不强,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这给高等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

(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在多媒体的教育教学方面,国外的研究和应用都相对较早。我国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较晚。这几年微课,慕课才刚刚兴起,还没有普遍应用于课堂上,多媒体课件是目前教师上课经常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有着时效性、直观性、生动性、互动性和反复性的特点[4]。多媒体在高等数学教学应用的现状是除了在课堂中辅助教学外,学生还可以在课后随时通过课件来复习学过的内容,预习新内容,查看每节留的作业和相应的练习题,同学们也可以通过上网查看其它学校的多媒体课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所以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的手段。

(四)传统教学的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有规律有纪律地组织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沿用至今是因为它有着无法取代的优点,但仍然有弊端,以下是目前高等数学课程中只应用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1)乏时效性:完全靠教师在黑板写不能有效节省时间。(2)缺乏空间性:黑板空间有限,教师写的内容有限。(3)缺乏生动性:一些动画、声效教师是很难完成的。(4)缺乏翻转性:黑板擦掉的内容想再看是做不到的。综上,由于高等数学的课程性质和二本院校学生的特点,完全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会觉得高等数学课就是老师每次课讲定义、定理证明、例题,对于这个过程学生很熟悉了,毫无新意,长时间学习学生会有厌烦心理。而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合理应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高等数学课堂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必要的。

二、求旋转体体积的多媒体教学案例设计

根据高数数学的课程性质和二本院校学生的情况,以高等数学第七版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求旋转体的体积”为例[5],探讨在高等数学课堂上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才能使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有机结合,真正地做到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选这节课是因为这节课在高等数学上下册中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能够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一)旋转体定义的给出

在讲旋转体定义时,传统教学是教师只是说出一些旋转体的例子,学生自己去想象,现在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旋转体的例子,比如灯笼、陀螺、皮凳,还有一些建筑物等,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旋转体,对旋转体的定义有自己初步的理解,这就是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然后给出旋转体的定义,定义可以在黑板上写,边写学生们可以边考虑和以往自己对旋转体的理解是否一致。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圆锥、圆台的形成过程,这是动态的过程,过程连贯,真实生动,学生很清楚地看到旋转轴,代替以往黑板上静态图,必须通过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这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旋转体定义的理解,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二)引出课的主题—求旋转体的体积

定义理解好之后,学生们知道在初、高中已经会求圆柱、圆锥、圆台这些旋转体的体积了。这时教师可以说这些旋转体是一些规则的旋转体,会求它们的体积只是“小儿科”,还有一些不规则的旋转体,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比如灯笼,花盆,花瓶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才是“真本事”。通过课件上规则与不规则旋转体的对比,使学生清楚了这节课的主题,学生们很快抓住这节课的主题,学生觉得这节课有用,有意义自然就会往下听。相反如果是传统的教学,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些图形,一是浪费时间;二是黑板空间有限;三是对老师的画工也有要求。多媒体课件的时效性、长期保存性、反复应用性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三)求旋转体体积的方法

当老师讲到求旋转体体积的方法就是上节课讲过的定积分的元素法的时候,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必须在黑板上重新写一遍元素法的条件及步骤,没有其它方法。如果应用课件,这些内容可以直接展示出来。高等数学各节之间存在着联系,每节复习上节课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有效解决了每节课内容多,讲不完的问题。

(四)如何应用元素法求旋转体体积

这部分老师要讲如何应用元素法的三个步骤,求曲边梯形绕x轴和y轴旋转所得旋转体的体积。元素法三步解题过程应该用传统的模式在黑板上书写,教师可以控制讲解速度,学生可以模仿书写步骤。曲边梯形绕坐标轴旋转过程要在课件中展示,特别是为什么用圆柱体的体积作为体积元素,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态过程,学生看得很清楚,曲边梯形近似看作矩形,矩形旋转一周是什么呢?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加深圆柱体的体积作为体积元素的理解。元素法共三步,每一步老师先用课件展示图形,然后在黑板上写出这步的书写步骤,这是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讲课形式不单一,重点突出,和学生有很好的交流。

(五)例题讲解及解题步骤归纳

这节的例题求抛物线“y=x2,直线x=2及x所围成的图形,分别绕着x和y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体的体积。”例题内容可以用课件展示,既节省时间,又可以节省黑板空间。第一个问绕x轴旋转,旋转之后的图形是什么呢?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只能在黑板上画图,而且是静态的,用课件展示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动态图,是一个喇叭口形状的立体,学生们很清楚知道下面就是求它的体积。接着就是按照元素法三步解题,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展示每一步的图形情况,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解题步骤。特别是体积元素的讲解过程在课件上,从一个曲边梯形,先变成矩形,矩形再旋转一周得到的圆柱体的体积作为体积元素的,这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在课件上可以很好地展示出来,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但是解题过程必须是在黑板上完成,教师分析题意,带动学生一起思考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到是和老师共同去做这个例题,而不是在课件中找答案。这个过程是多媒体课件代替不了的,特别是对于二本院校学生,应用多媒体课件讲例题学生跟不上,写作业时不会写解题过程,所以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边写步骤,有利于学生培养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把解题步骤规范化。

(六)总结、思考题、作业

课程内容讲完后要对本次课的内容做个总结:(1)旋转体的定义;(2)定积分的元素法;(3)利用元素法求旋转体的体积。最后留两个思考题及作业:1.在例题中x轴是旋转轴我们就选x为积分变量,y轴是旋转轴就选y为积分变量,一定这样吗?2.例题中的旋转轴都是坐标轴,如果旋转轴不是坐标轴而是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或者是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能否用元素法来求旋转体的体积呢?第287页12、15、21.这部分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是老师说,学生瞬间记,学生记不住.现在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件可以展示一,两分钟,学生一目了然,作业也不会出现漏记题和记错题的现象。学生通过课后完成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这样,这节课就讲完了。可见根据高等数学的课程性质和二本院校学生特点,教师可以在讲定理的来源,数学家的介绍,定义,复习之前内容,图形展示,总结,布置作业方面应用多媒体课件。在定理证明、例题讲解方面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充分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三、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要求

通过这节课发现,高等数学课堂上不是仅依靠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仅依靠传统教学,而是它们之间合理的结合。完成这一过程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教师要能独立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学习掌握多媒体制作技术。(2)多媒体课件不能只注重外表,华而不实。(3)教师要制作出符合授课学生情况的课件,不能“拿来主义”,把外校的课件拿来就用,因为学生情况不同,讲授方法是不同的。(4)在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衔接要自然,连贯,游刃有余。(5)对于每一节课的内容要熟悉,和有经验的教师讨论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的应用情况,多听意见和建议,反复琢磨,制作出合理的课件。

篇6

论文关键词:物理 多媒体 课堂演示课件 功能要求 开发原则类型

论文摘要:为解决某一具体的物理问题而设计开发的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就是物理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它可分文本演示类、现象再现类、过程模拟类、原理示意类、计算绘图类等.文章指出了物理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的基本任务和功能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的基本原则.

1物理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的概念及类型

1.1物理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的概念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Al)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和课件3部分构成,其核心是课件的开发与应用.所谓课件,是指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表现特定教学内容,能反映教学过程、体现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通常称为教学软件,又称课件(Courseware).根据课件辅教、助学的方式和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授课指导型、课堂演示型、操作练习型、问题求解型和教学游戏型等几种主要类形.不同类型的课件施教的过程、教学策略及开发要求均有所不同.

针对教学中的某个重点、难点而开发的,用于课堂演示、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称为课堂演示课件(Classroom Courseware).由于它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某个具体问题而开发设计的,因此,软件规模一般不大,也不必体现CAI软件的多种特性,开发周期也比较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计开发的,集文字、图表、图形、动画、视频图象和声音于一体,具有极强的信息表达能力和人机交互功能的课堂演示课件,称为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为解决某一具体的物理问题而设计开发的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就是物理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Physics Multimedia ClassroomCourseware),简称PMCC.

1.2 PMCC的常见类型

根据PMCC的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文本演示、现象再现、过程模拟、原理示意等几种常见类型,现分述如下.

1.2.1文本演示类

文本演示类是按照预定的顺序和特定的动作效果逐步呈现文字、公式、图表的.它的作用是以生动的显示方式代替传统的板书、板图,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和接受效果.

1.2.2现象再现类

根据操作指令,以录像片段或模拟仿真方式再现自然界中可以见到但又不便于演示的物理现象,如日食、彩虹、气旋、潮汐、磁暴、极光、波动、共振等,属于现象再现类.它的作用是代替传统的教学电影或某些演示实验,把物理现象搬进课堂.

1.2.3过程模拟类

过程模拟类是对超越人类视野的微观或者宇观世界的物理现象作合理而形象的模拟,或者是对人类视觉无法捕捉的高速、瞬间的过程进行延缓处理,以便于观察和分析,如布朗运动、微小形变、核外电子的轨道跃迁、碰撞、重核裂变等.其作用是化微观为宏观、化高速为低速、化瞬间为永恒、化抽象为具体,代替抽象的语言描述或者高难度的物理实验.

1.2.4原理示意类

将书本上静态的、不可变的原理图设计成可变化的动态原理图,可以根据讲解需要自由控制和调整,在课堂上进行灵活使用,属于原理示意类.例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图、波的叠加原理图、弯曲变形等.它的作用是代替传统的挂图、模型、示教板等,相当于“动态电子挂图”.

1.2.5计算绘图类

将物理计算的中间数据和计算的过程、结果都用生动直观的动态图象或者图形、图表等实时地显示出来,为计算绘图类.如质点振动图象的动态描绘、抛体运动轨迹的动态描绘、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径迹的动态描绘等.它的作用是将计算的过程转化成动态可视的图象、图形,代替传统的数据的计算和处理方法.

1.2.6综合类

既有文本演示,又有现象的再现或者过程的模拟等,是上述各类PMCC中两种或者多种类型的综合,称为综合类.

2.PMCC的基本任务和功能要求

2.1 PMCC的基本任务

概括地说,PMCC的基本任务就是在物理课堂上,或者是根据教学的即时需要和操作指令,按照特定的顺序和效果,逐步呈现文字、公式、图表、图形等教学板书内容,或者是依据输人的参数生动地再现可视的物理现象,形象地模拟不可视的物理过程,或者是用动态示意图分析物理现象,剖析物理原理,或者是用动态直观的可视图形显示物理计算的过程和结果,与此同时,结合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深化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过程、规律、原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新的物理知识,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2.2 PMCC的功能要求

依据PMCC的基本任务,可对其提出如下功能要求:

2.2.1具有友好的操作界面

这对课堂演示来说十分重要.美观的界面,清楚明了的功能提示和便灵活的操作控制,便于教师的操作,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把精力集中于师生交流和教学本身,而不是分神于微机的操作.

2.2.2便于实现教学内容的跳转与切换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教学的进程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随时可能需要调整方向、转换内容,因此在PMCC的运行当中应能够方便地实现内容的跳转与切换.同时,快捷的响应,也是课堂演示的必然要求.

2.2.3能以多种媒体呈现教学内容

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输出相关的教学信息,这是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对课堂演示来说,这更为需要.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为生动,使现象的模拟更加逼真,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

2.2.4能实现物理过程模拟的参数控制

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模拟是PMCC的主要任务.但任何物理现象和过程都是在特定的物理条件下发生的,不同的条件决定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不同情形.为了得到不同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要求解决这类问题的PMCC能够方便地实现物理过程模拟的参数控制.

2.2.5能实现计算结果的动态显示

物理教学中常会遇到物理计算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演示课件必须能够实现数据的灵活输人和计算处理,并能将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即时动态地显示输出.

2.2.6具有便捷的操作帮助和软件使用说明这是一般的应用软件都应具备的常规要求.

3开发的基本原则

3.1与物理课程相关的原则

3.1.1开发题材的针对性

PMCC的开发的题材必须针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个重点、难点内容,而且这一内容所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很难用实验来演示,或者物理过程、原理的分析用传统的板图、挂图或模型等信息传输效率受限,示教效果不够理想,而借助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成PMCC则可以生动地模拟该物理现象,或者用动态的原理图,方便灵活地展示物理过程,剖析物理原理,能有效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和示教效果.必须说明的是,有些感性材料的呈现,如果用简单的实验就可以实现,而巨效果很好,就不宜强求使用微机来实现,如音叉发声、自由落体运动等.

3.1.2演示内容的科学性

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物理内容(包括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必须正确、规范.二是物理现象的模拟必须符合物理真实,即不能为了追求动画的艺术性而脱离物理现象的真实性、合理性;更不能为了说明观点而背离物理实际拼凑数据制造出虚假的现象.

3.1.3呈现顺序的合理性

这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按照物理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呈现媒体信息一般应当先模拟物理现象,呈现感性材料,再呈现分析物理原理的动态示意图,通过启发、引导、分析、总结之后,再呈现概念、规律等文本内容.二是物理原理图的动态变化应与物理内容的教学思路一致.

3.2与多媒体特征相关的原则

3.2.1媒体运用的丰富性

要力求综合运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表现教学内容,使教学信息的呈现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2.2媒体设计的科学性

颜色、声音及动画的搭配与设计要符合心理学、美学原理,力求含义明确、自然得体.要注意发挥声音的调节(如背景音乐)、提醒、警示、渲染、过渡等功能;要注意运用色彩改善视觉效果、分层、归类、吸引、强调的功能.

3.2.3声色渲染的适度性

媒体的声色渲染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不能追求花哨、贪多求全、滥用一气.否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结果是徒劳无益,适得其反.

3.3与课堂演示功能相关的原则

3.3.1明显直观原则

要求演示的文字、图形、图表大小适当,色彩、线条明晰,物理现象明显,过程演变快慢适中,清楚直观.这样便于学生观察,这是课堂演示最关键的一点.

3.3.2美观生动原则

不管是文字、图表,还是动画过程都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尽量做到文图美观、色彩悦目、声音和谐.这样能够营造出轻松怡人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得到感官上的愉快体验,达到愉快教学的境界.

篇7

关键词:维度 图形设计 教学研究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34-06

一 图形设计的维度思考

图形一词的英文为“graphic”,图形的概念主要指按照现代视觉传达规律所创作的图形符号。设计一词的英文为“Design”,意味着在一般的计划和设计中,对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构成要素,在各部分之间或者部分与整体的结构关系上,组织成一个作品的创意过程。图形设计(Graphic Design)即是有创造性意念的图形设计,是在图形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设计可以广泛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领域的图形符号。如海报、广告、电视、网页、标志、书籍、包装等。图形设计的结果是产生二维形式的图形,但是在图形设计的过程中,图形设计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二维,而是向三维、四维空间发展。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新技术不断涌现,设计教育需要在图形设计教学中进一步强调维度的观念,使学生在图形设计中能够不断突破二维局限,向多维发展,在维度中找寻最合适的思维方式、创意方式、表达方式、呈现方法、开阔眼界创新设计。例如,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图1)对维度、空间的理解很独特,运用令人折服的反向思维方法创作了许多存在与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创造了图形视觉语言中的新空间。

二 基于维度图形设计教学研究的意义

基于维度进行图形设计教学,国内外高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图形设计教学现状,国外高校的图形设计教学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要求学生要了解对象的层面,从维度入手去认识与理解,通过不同维度的定位,有针对性地去进行设计,全面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学生则通过维度设计基础训练,在设计思维上创造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清华美院辛华泉教授所著《形态构成学》,对图案的“写生变化”和简单的“组织法则”,突破平面构成的纯理性几何形式的局限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把具象形和抽象形的创造融合起来,导入空间与立体思维,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综合表现能力。中国美院王雪青教授所著《图形语言》、《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提出“维度”的基本概念。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维度设计基础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创新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由此可见,在图形设计教学中,基于维度进行设计和转换训练,能够实现用新的理念去创造丰富的图形设计与表现形式。图形设计课程是设计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横向中可以使学生从维度方面去认识与理解设计,通过不同维度的定位和转换,有针对性地去进行设计,全面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在纵向上,可以很好地解决设计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缺少关联的问题,通过维度递增课程训练,使课程、各专业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图形设计理论,总结图形规律,扩展视觉思维空间,探索设计学生维度训练方法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三 基于维度的图形设计教学内容

1基于一维的图形设计教学内容

(1)一维的概念

一维只有长度,是由点组成的线,没有宽、高。在几何学中,点的运动轨迹形成线。线形态或被知觉为线的面或体所占的空间被感知为一维空间。由于它只有上下或左右一个维度,因此也称为“线性空间”。最典型的一维空间为直线所占据的空间。一维空间的表现在实际运用中会因与其他形式要素的不同组合,产生特定的审美意象。哲学观点认为,一维是逻辑性的思考,可以理解为时间的线性变化。在图形设计中,人们对图形有不同的认识,形成不同的思考点,把这些思考点作线性联系,进行逻辑性的思考,可以形成时间上不断递进的对图形的认识过程,可以看作是思考在时间上的线性变化。

(2)一维教学的课题设置

课题一:从大师的作品中形成对图形维度设计的认识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图形维度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图形设计的维度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了解一维与图形的关系,学习、了解观察与表述、思维与创意、维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维度理论的学习,向大师学习,向生活学习,引发学生进行图形维度设计的兴趣。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熟悉与掌握中外优秀的具有明显维度特征的图形设计作品,这是认识图形维度设计首先要学习的关键点。在教学中采取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对“图形”、“维度”的认识进行阐述,有步骤地列举所分析图形的维度因素,另外要求比较图形内容形式处理手法及表现技法在不同维度中的异同,最后用作业的形式表现出维度变化过程。如图2~4。

课题作业:

图形的维度分类训练

内容:按照不同维度对图形分类,对“维度”进行初步的了解。

训练目的:通过对不同维度的图形进行分类,进行集体讨论,学生个人用文字表述的方式,对图形维度的认识进行分类,增强对图形的维度属性的理解,强化逻辑思考能力。如图5。

一维的练习

内容:图形的一维理解

训练目的:通过对同一图形在不同维度中的不同表现手法用文字表述、讨论等手段,增强对图形的维度属性的理解,增强逻辑思考能力。如图6。

2基于二维的图形设计教学内容

(1)二维的概念

二维是平面,有长度和宽度,呈一种相对的面形状况。二维空间是面形态所占有的空间,具有上下或左右两个维度的限定空间被称为二维空间。采用围合和在体表面截取的方法获得二维空间。将一条线平移,其轨迹既是一个占有二维空间的平面。二维空间也称“面性空间”。

(2)二维教学的课题设置

课题二:二维观察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尤其是从二维的角度进行观察,提高学生对实物的整体形态特征的把握,强调观看的方式和内容,改善已有的观察固有模式,建立新的观察模式。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工具、材质进行图形表现的能力,要求学生对肌理及其视觉和触觉倾向的感觉辨别能力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对审美能力进行练习。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从二维的角度出发,熟悉与掌握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对简单的物体作出准确的视觉表述。在对物的整体形态特征进行图形表现时,要对最适合在二维中进行表现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图形内容、形式、处理手法及表现技法的不同。

课题作业:

内容:视觉观察练习

训练目的:主要是对实物的认识,表现对象为植物、日用品、工具、家具等。表现工具为铅笔、炭笔、毛笔、水粉笔、油画笔、墨汁、水粉黑等。通过图形来再现肌理效果,包括对明和暗、大和小、粗和细所构成的关系进行把握。如图7。

课题三:图形表述

课题目的:

训练学生图形表述的能力,让学生从二维角度出发,使用不同的手法和工具将现实物体转化为图形。

教学要求:

在图形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图形的形式语言、设计手法、工具的应用要符合二维的属性要求,要与二维紧密结合。在训练中,要求学生使用拓、印、刻、剪贴、折、撕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工具、材质将实物转化为图形,多手段地达到所需要的表现效果。同时,对实物的具体特征,能够更进一步地进行表述。如图8图11。

课题作业:

内容:图形表述练习、小图放大练习、对比练习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运用不同工具、手段进行图形表述的能力。

课题四:二维创意

基本元素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图形设计基本元素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基本元素深化的认识与感知。加强学生的形态创造力,促进形态的开发与组织,加强质感肌理的研究。训练学生思维想象的速度和创意表现能力。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熟悉与掌握基本元素的形态开发与组织。教师可以多进行思维引导,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形态特征,形式,处理手法及表现技法的独特、鲜明、审美性。要求学生根据点、线的不同形态特征进行联想,结合不同的材料、颜色、表现手法进行设计。

课题作业:

内容:点、线的形态和联想练习

分别以10种不同形态的点、线为元素完成作业,结合生活,进行联想。

训练目的:了解点、线的形态,激发学生灵感,提高想象力,对物体进行连贯思维的能力。如图12图15。

2符号元素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符号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符号深化的认识与感知。加强学生的形态创造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的速度和创意表现能力。

教学要求:

以固定的正方形、矩形、圆形等几何图形符号为始形;通过加入最少的点、线等形态,使抽象的符号转换为具象的图形,从而完成形态联想。

课题作业:

2-1符号的联想

内容: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进行形态联想。

训练目的: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符号的形态联想能力。如图16。

2-2文字、概念元素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图形设计基本元素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基本元素深化的认识与感知。加强学生的形态创造力,促进形态的开发与组织,加强质感肌理的研究。训练学生思维想象的速度和创意表现能力。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概念表达时,广泛地运用技巧和暗示在设计中,文字和概念可以作为图形的主体而进行创意设计。深刻理解和追求概念表达的境界。

课题作业:

2-2-1数字、文字联想

内容:找出一个数字或者文字展开联想。

训练目的:培养学生对数字、文字符号的形态联想能力。图17-18。

2-2-2概念联想

内容:培养学生对概念的形态联想能力。

训练目的:遵循图形创意的原则,将生活中复杂的现象简单化,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含义。通过概念训练,寻找相关的对应关系,拓宽学生思路。如图19。

3具象元素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图形设计具象元素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具象元素深化的认识与感知。加强学生将具象元素转化为图形的创造力、想象力。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现实世界中的具象元素(动物、植物、民间工艺品、名胜古迹等),运用不同的手法、材料进行联想和创意。训练中,要注意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课题作业:

3-1水果的想象

内容:香蕉的想象。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进行丰富和自由的图形创意。如图20。

3-2动物的想象

内容:狗的联想图形

训练目的:从动物身上取得联想。如图21。

3-3人物的想象

内容:以一个公众熟知的人物形象为原始形,展开想象。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图形想象的能力。选出政治人物、文学人物、戏剧人物、电影明星等。在这几类人物中间中间任挑一个作为概念来源来完成作业。如图22。

3-4创意明信片

内容: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物为源形设计创意明信片

训练目的:从传统形象身上取得联想。让学生用一个自己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形象进行视觉化创意表述。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创意切入点,从形态、从文化、从艺术、从习俗、从地域等多角度反映不同的形象。如图23。

四 基于三维的图形设计教学内容

1 三维的概念

三维是立体的,三维空间简单说就是具有前后左右和上下的空间,三维有长度、宽度与高度,呈一种体积或空间的状况。图形呈现的是现实中的物体在二维中的表现。立体图形表现为三维空间,是物体的立体造型的表现形式。图形设计过程中,为了图形的丰富,为了特定的形态需要,往往也有表现三维空间的意象。图形设计的三维空间是丰富设计结构,增强设计活力,扩大画面容量的一种手段。

2 三维教学的课程设置

课题五:图形的三维想象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的想象力突破二维局限,走出平面,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实现创意、想象力的二维到三维的转换。

教学要求:

尽管图形本身是一个“二维”的平面概念,一般意义上,获得图形的方法是通过二维手段。但是,作为思维来讲,不应该只是二维的,而应该向多维发展。二维的图形设计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二维平面中,这对于图形设计、应用是不利的,在图形设计教学中需要通过图形的三维想象训练,开发学生的多维度想象。获得更多图形表现的可能性。

课题作业:

椅子的三维想象

内容:椅子等物体的三维想象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对三维空间、立体的理解,开发学生的三维想象能力。教学中,应注意二维和三维含义的把握,特定空间的想象范围和切入点的把握。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物体为载体进行三维想象。如图24图25。

课题六:平面――立体――平面的转换练习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走出二维,走出平面,寻找平面以外更大的空间,再回到平面,应用于二维范畴。

教学要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多样造型的手段,采用不同的材质和工具来进行半立体、立体造型。同时借助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对所作的半立体、立体化造型进行图形化处理,使其转换成二维的平面图形,使表现图形的方法多样化。

课题作业:

1 平面到立体造型

内容:学生自行选择材料,对所选的实物进行半立体或立体的塑造,可以是人物或物品、商品。

训练目的:使学生掌握不同材质、不同手段的造型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摆脱二维的局限,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如图26图28。

2立体造型回到平面

内容:以再造的人物、物品、商品为主角,设计故事情节、角色、场景,塑造立体画面讲述故事,对再造的立体画面进行平面化图形处理。

训练目的:寻找灵感,借助于现代化的工具、手段,如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电脑等的帮助,将立体造型转换为“平面”的图形。如图29图30。

课题七:立体图形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三维图形的设计训练,以现实生活中的物品为载体,进行图形的三维设计,在训练中,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三维图形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图形三维设计的创造性,通过创意,设计图形在空间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打破二维的图形定型,在训练中,尝试将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结合应用,体验从平面到立体的不同效果。将二维效果与三维效果比较,分析图形在三维形体中的光影效果、图形在不同材质上的应用、图形与形态有机结合的效果。如图31.

课题作业:

1香蕉创意

内容:用香蕉进行创意,体现香蕉与人的结合。

训练目的:主题主要是选择香蕉和材料的有机结合,通过雕刻、粘贴、分解、重组等方法,在香蕉上创作,寻求图形在三维物体上的表现形式,研究图形与三维、材质的关系,把握三维图形设计的法则和规律。如图32。

2维度变化创意

内容:选择维度有变化的物件进行创作,充分考虑使用物件维度的变化特点。

训练目的:一是选择维度有变化的物件和图形的有机结合,发挥创造力,创造三维图形。二是选择概念,通过创意和材料的有机结合,发挥创造力,创造趣味图形,实现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的转化。如图33、34。

五 基于四维的图形设计教学内容

1四维的概念

空间本来是由视觉、听觉和触觉所感知的。一般来说,一维、二维及三维空间都具有被限定的物理性。时间要素与空间的融合,必然会改变限定空间的固有维度。人们把具有时间要素的空间表现称为“四维空间”,又称“动态性空间”。如今新媒体技术结合声音、图形、文字等,将视觉经验带向新的领域。这种动态的图形视觉形式刺激观众观赏过程与创作2四维教学的课程设置

课题九:图形的四维训练

课题目的: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的想象力突破二维局限,走出平面,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将二维图形与多维空间结合,体验二维、三维、四维图形的不同效果。通过实验教学,以网络、视频、装置为载体,让学生将前面学习的知识有效融合,充分体验设计与人、思维、情感、自然、环境、空间、人文的关系,使图形真正的“动起来”。如图35。

教学要求:

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任何的设计都要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设计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要有四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维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设计因素多样化,在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把握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图形的位置、面积、数量、形式、方向等直接关系到设计的成败。在图形的选择和优化的同时,要最终达到和谐整齐,保证统一、悦目和突出重点。

课题作业:

1瞬间与时间

内容:巧妙地把图形的“瞬间性”在运动中转换成“时间性”。

训练目的:将二维图形与多维空间结合,体验从平面、立体到空间的不同效果,尝试载体和图形的有机结合,突破原有图形的展示模式。如图36、37。

2时间与运动

内容:动态图形创意

训练目的:体验图形在非静止状态(或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克服以瞬间捕捉动感、以静止示意形态的暗示和假设,建立在时间中认知事物、描写事物的习惯,训练使用恒常与变化、过程与速度等有关概念的图形设计可能。如图38、39。

3综合训练

内容: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物,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选择适合的材料或媒介,以适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从观察入手,注意自身的感受,从维度出发进行设计。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如图40,是平面大师黑格曼的学生设计的作品一“目标器”,结合电脑画面,装置和游戏的课题。男子小便器中装上电脑感应装置,在小便时由于力量和接触点的不同,小便器上端的电脑屏幕便开始显示不同的画面。这个作品,结合了图形、电脑、空间等,是对图形、空间、科技的完美结合。

六 基于维度的图形设计教学的评价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把学生视为有丰富个性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不断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主体,将教学过程视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主体性原则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和主动意识。基于维度的图形设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探究图形的维度设计。

2建构性原则

建构性原则要求教育主体对教学中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结构进行再认识。这一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知识结构在教学中的作用,指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具体的知识与抽象的结构性知识结合起来,把零星的知识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中。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特点的学习过程,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

3差异性原则

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得到尽可能全面的发展,承认每个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特性,承认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基于维度的图形设计教学是具有丰富个性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活动,它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展现每一个人的特点和个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成员受益。

结论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数学教学;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9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顺理成章的走进了课堂,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逐渐得到应用。它不仅可以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使教学情趣盈然、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计算机的高分辨率的动态图像演示功能、绘图功能以及快速的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数学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拓宽了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渠道。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计算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辅助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探究过程、训练思维

数学思维是在数学的探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这个过程展现得更加清晰充分,使学生得到更完善的思维训练,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教学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时,发现结论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由任意三角形变为等腰三角形的动画,让学生观察三线的变化过程,找出规律,发现定理,从而使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昭然若揭。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线分别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许多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计算机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中,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托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大大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上面的认知环境下,学生学习更积极主动,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有利于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与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频率分布”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55名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但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55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领会数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增加课堂容量和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有利于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四、有利于用动态方法展示静态问题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介入,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中数与形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旋转与平移,分割合并,以及慢镜头的分解动作,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隐形为显形,从而达到拓宽教学时空维度,降低抽象思维难度。如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运用《几何画板》来展示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用《几何画板》来演示“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象“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和“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如初一年数学“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资源,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然后教师提供尽可能多且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几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激活课堂气氛,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

六、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学习中,现代信息技术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反复观察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猜想、发现规律、探究结果。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有的教师用几组特殊数值来说明,这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强大的作图功能,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与交流,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还可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由于学生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学习方法由接受式转变成探究式,大大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构建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学习效果就非常理想。

总之,利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时产生有利的方面还很多,但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就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中学数学的课程教学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雷体南,李鸿科.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绩效的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

[2]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J].中国电化教育,2005.

[3] 高文祥.几何画板在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教育革新,2007.

[4] 何足兴.中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机技术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09.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 信息技术

一、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有限,持久性差,会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服务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开放、富有情趣的学习新知识的探究氛围。多媒体具有大容量、多趣味、高效率等优势,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以及悠扬的乐曲、生动的画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通过欣赏美伦美奂的景色,学生大胆猜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逐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技能技巧,同时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

多媒体的融入有利于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实验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中学数学实验由于受到实际器材的限制,有些实验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对一些几何量(包括动态图形的几何量)进行及时的度量和计算,于是许多图形的几何性质、某些条件对图形性质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了。

例如,在探索正比例函数中y随x变化的规律时,可以演示几何画板课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k任取不同的数值,观察图像的位置,给出图像上任意一点测量出此点的坐标,拖动此点变换它的位置。观察此点的横纵坐标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几何画板课件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展示了“形”与“数”的转化。

三、巧借多媒体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上网查阅资料,让课堂跨越时空界限

计算机和互联网蕴涵了无穷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去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乐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比如学习统计知识时,教材中呈现的数据反映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情况。这些内容在互联网上都能查阅到(可以直接进入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去查一查相关的数据,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篇10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践

环境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各种污染控制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1]。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教学的各个领域,对推动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与利用,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融为一体,声色并茂地传播了比传统教学方式大的多的信息量,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乏味与教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2]。文章结合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特点,阐述了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提出了在环境微生物学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值得注意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并为进一步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提供思考。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及遵循原则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常涉及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的口头讲述加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学生听过之后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频繁板书,不但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使得讲课思路的连贯性被破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的多媒体信息要素,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把抽象性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通过增强和丰富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此外,利用多媒体进行环境微生物学课堂教学还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利用图片解释问题。笔者在长期讲授环境微生物学的过程中,利用网络等资源积累了上千张微生物的图片,多媒体授课中用大量的图片解释问题,尽量少用文字。在讲述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时,配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生物滤池处理有机废气、垃圾填埋场处理城市垃圾、堆肥法生产有机农肥等图片,使学生对小小微生物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及对污染物的处理效率惊叹不已,也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微生物知识在环境工程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加了学习责任感。

2、采用动画解释知识难点。在细菌遗传变异一章中,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过程中配以精美的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提高学生兴趣。在讲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用动画描述噬菌体吸附、入侵、复制、释放过程,形象生动。在细菌遗传变异一章中,使用动画演示微生物遗传的三个经典转化实验,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立即记住了核酸是负载遗传信息的真正物质基础。

此外,教师在课下还需做好讲授的课件,把课程要点、难点、思路、授课过程设计好。上课时针对所列条目展开讲解,学生在听取讲解的同时,才能把握问题的整体性。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把实验仪器、课本、教材、实物等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起来,使抽象的微生物知识和某些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

环境微生物学多媒体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包括课件研制,依据新的课程体系内容及课程特点,研制了界面友好、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从事多媒体教学,要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料。通过收集、整理、制作获取大量课程相关的图片,参考国内外一些优秀教材的多媒体内容,通过阅读、整理归纳,不断提高和创新改进,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结构简明、重点突出、内容先进、形象化、具体化的多媒体脚本。目的是把优真和动感的画面及清晰的、环环相扣的图表和文本,展示给学生,使课程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建立一个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的多媒体库。多媒体库中收集制作了多幅图片、通过静态拍摄自制的典型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食用真菌的标本片、采集的多张图像;通过电镜拍摄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如细菌细胞壁结构、酵母菌固定化显微结构等图像;通过荧光和倒置多媒体显微镜、电视录像、多媒体连接等手段拍摄的微生物真实动态图片,如孢子萌发、细菌二等分裂繁殖、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等。按示意图、光镜图、电镜图、动态图等分门别类进行收集、整理和处理。然后进行图片组合、布局、处理,将图片用扫描、屏截、扫描仪引入或数码相机拍摄等方式引入于计算机内。最后通过photoshop、flash和3Dmax等软件进行图片修饰处理,获得可插入的静图片、图像、动画等。制作的课件具有优真、动感的画面及清晰的、环环相扣的图、表和文本,展示给学生。教师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直观、简洁,启迪学生的多方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再加上课堂上老师的指点,使学生对感性知识加深了理性认识。同时,使环境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目前已成为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多媒体从其使用功能上讲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而非替代手段。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反而会给教学效果带来负面影响――在我校近几年的教学交流讨论会上总是有学生反映教师在授课时过多依赖课件的问题,甚至有的教师整堂课没有一点板书,而是长篇累牍地对着课件念,有对教学不负责任的嫌疑。学生们戏谑这种教师为“电影放映员”。由此看来,教学工具的不合理利用使得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不认可既而会对课程产生排斥[4]。

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学生一直反映的问题是不能随堂做好笔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及时采取了改进措施。课前先将本堂课所要讲的内容大纲或某些重点内容提要列出来,将备课笔记经过整理后作为课堂讲授的文字材料发给学生,还可以把教案经过适当整理后拷贝给学生,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课而不是记笔记上[5]。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学生的满意率也有了明显地提高。

结 语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时代与科技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手段。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得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而且能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易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教与学的效率能得到同步提高。教学既要与时俱进,做好、用好多媒体,也不能生搬硬套,完全依赖。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力求做到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避免滥用,要重视教学主体的参与性,重点在于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深入研究多媒体教学,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取长补短,必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祖华,张柯,张浩玉,等.《环境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9(7).

[2]王君,于智勇.多媒体手段在“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姚晓华.多媒体在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