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

篇1

1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1.1 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脱节

目前,国内产品设计专业多数设置在艺术设计学院,多个设计类专业并存。基础课程的设置往往是通用式的素描、速写和色彩,并没有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特点,去训练学生对产品内部结构的把握能力和整体塑造能力。这种万金油式的教育,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之间衔接不到位;同时,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产品设计专业的许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被勉强塞进后两年,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1];另外,许多院校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践基地的缺乏,材料与工艺、产品模型制作、模具制作工艺等课程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1.2 设计理论与专业设计课程呈割裂状态

设计理论课的教学因学时和上课方式的限制,缺乏设计实践的训练,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设计课也因学时所限只是展现了一定的设计方案,而缺乏理论的归纳与总结。因此,学生无法把相关的艺术美学、设计理论、工程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客观地运用到设计之中[2]。

1.3 设计类课程之间存在重置现象

每一门专业设计课程均包括市场调研、设计草图、模型制作、工程制图、方案展示等环节。然而,受课时量的限制,许多设计课程无法深入开展,造成许多环节的缺失,整体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在教学模式上,许多专业设计课程采用独立的单元制授课方式进行,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需要保持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使得该课程与其他课程衔接不够,造成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重置现象。

2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2.1 学习借鉴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探索出许多丰富的成功经验。首先,明确产品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交叉、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应该打破应用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壁垒,实现艺术与科技的新统一;同时,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树立专业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设计表达的能力,设置产品速写、设计草图、产品设计快速表现、产品设计表现技法等多种形式的手绘课程,以及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等三维训练课程,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三,将设计项目带入课堂,以此来整合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设计中探讨设计方法,了解材料工艺与加工流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组建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

产品设计专业需要依托设计学科、机械学科的教学资源,突出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融合,突出以创新为中心、“艺”与“工”相结合,实施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并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课堂教学与项目教学并行的培养思路[3]。积极打开学科前沿窗口,打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卓越的产品设计专业设计师的教学模式。以齐鲁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在满足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将课程按相互关联度分为造型艺术、设计基础、表达基础、工程基础、设计理论、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等多个课程群。其中,表达基础课程群主要针对学生创意思维的表现,设置了设计草图、产品设计手绘技法、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等课程,借以训练学生的手绘、软件和立体模型制作能力;专业设计课程群分为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和交通工具设计两个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组班上课。在学时安排上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系统整合,重点提高学生的手绘表现能力、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模型制作能力、设计思维创造能力、设计交流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2.3 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设计课程

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远离抄袭与模仿。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西方设计文化类课程拓展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同时可适当增设中国设计文化类课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民族文化情操,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齐鲁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结合齐鲁文化的地域特色开设了《旅游产品设计》课程,在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中屡次获得优异成绩,也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设计方案已被有关企业或机构采用。开设特色课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产品设计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办学特色尤为重要,有特色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要结合地方特色优势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这样不仅形成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2.4 校企双方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共建实践课程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既要安排高校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详细了解相关产品的设计程序与方法,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又要聘请企业资深设计师担任兼职教师,进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际课题的设计训练[4]。邀请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设置环节,共同设立校企双方互利的实践课程,形成“高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方式。

3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学生能力培养

3.1 创新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就是指运用创造性思维开拓性地解决产品设计中的问题。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的产品设计教育十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提倡多元化的设计形式,反对模仿和抄袭。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和引导式教学,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实践、交流的时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鉴于CDIO教育模式的成功之处,我们在上课方式上要杜绝满堂灌、照本宣科的现象,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消化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承与掌握,更要培养独立思考、开拓性创新的能力[5]。

3.2 交流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习,由于其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和产品设计流程的需要,交流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课堂上,在专业学习方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需要交流,走上工作岗位,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需要交流,设计师与客户之间需要交流,可以说交流无处不在。总之在设计方案形成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好的创意还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设计方案面对客户时,设计师还需要将设计方案完整地展现出来让客户认可并接受该方案。这种交流不仅是语言的准确表达,还需借助设计草图、产品效果图、工程制图,甚至是精细的产品立体模型。这就要求一位合格的设计师,不仅具有开拓性的创意思维能力,其手绘表达能力、計算机建模与渲染能力、立体模型制作能力都要具有相当的水平。产品设计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设计师可以扩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而设计出打动客户的设计作品。

3.3 实践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国外大学课程设置了大量的专业实践内容,并且大多数学校具有较好的实习基地,甚至有些课程直接到企业授课,学生成绩由企业或实习基地来评定。国内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课时偏少,评价方式也不够完善,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不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最大效率的满足教学需求,力所能及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结语

篇2

〔关键词〕 三维产品动画 动画设计专业 市场需求

近些年,我国动画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受国外动画行业影响和带动,三维动画成为当前主流的动画表现形式。相对于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更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2016年国产动画《大圣归来》上映,人们被精美的画面、绚丽的特效、逼真的形象所吸引,掀起了国内三维动画新一轮。

C械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大多都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繁琐的工作原理和精密的零件设备。传统形式的拍摄,无法精准、详细和全面地表现出产品的原理和优势。而三维产品动画可以逼真地将产品的内部结构剖析得一清二楚,哪怕是一些特殊的机械产品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生产,也能模拟并真实地表现出来。因此三维产品动画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业最佳的产品信息传播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动画,详尽地了解和掌握产品的相关资料。

一、高校动画设计专业与工业设计专业的不同优势?

1、高校动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动画设计专业都是以动画创作为主,兼顾电影、游戏、多媒体等学科的学习创作以及相关理论和史论的研究。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为例,该学院是我国目前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动画专业院校之一。学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向,主要重心还是放在传统剧情动画上,同样并没有把机械产品动画作为重点。不光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如此,全国很多高校都是如此。

另有一些高校把机械产品动画人才的培养,放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向里,然而实际课程开设并不理想。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主要侧重于设计,不开设动画课程。因此工业设计专业擅长设计,在产品的动画表现方面,则比动画专业稍逊一筹。就好比,油画家们可以画得很好,但是并不能让油画动起来,除非他们再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动画相关知识和软件。

2、动画设计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从笔者对自己所任职学院连续9届动画专业学生的调研看来,他们普遍希望将来能从事剧情动画或电影的制作,或者从事游戏制作。极少有学生知道动画还可以应用于产品的表现。

一般来说,动画专业本科毕业生,都掌握了较好的动画相关知识。了解动画的发展历史,知道制作动画的流程,参与过动画短片的制作,到掌握了一门三维软件,并能够利用软件制作三维动画。

同一所院校、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毕业的同学,能力上不免也有差别。相对于三维产品动画而言,剧情动画的难度就高了很多,因为剧情动画牵涉了动画圈内公认最难的一个环节――角色动画。而制作机械动画就相对简单许多,学生只需要把学习重点放在建模和材质灯光上,即可独立完成三维产品动画。

3、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各大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设计概论、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媒体设计技术、模具设计、人机工程学等。由此可见,工业设计专业更侧重于产品功能和外形的设计,而并非产品的展示。如果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要想完成三维产品动画,需要额外学习的课程就太多了。

综上所述,动画专业学生制作三维产品动画更有优势和可行性。

二、市场上对于三维产品动画的需求

1、传统机械制造业宣传需求。机械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大多都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繁琐的工作原理和精密的零件设备。传统形式的拍摄,无法精准、详细和全面地表现出产品的原理和优势。

例如:汽车广告中,需要在汽车行驶中,展示内部的零件。这是除三维动画之外任何形式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见图1)。

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整个汽车以零件的形式全部散开,分区域展示各个关键部位,充分展现机械的极致精美,画面效果非常逼真,让观众了解该品牌汽车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又如:月球探测时,展示机械在月球上的运动和工作过程。这是人们无法拍摄到的,只能通过三维动画设备真实地模拟出探测仪等机械设备运行工作的过程(见图2)。

无论是无法实现的零件散开,还是极端环境时的“嫦娥”探月,这些人们无法拍摄的影像,三维动画都能完美地可以呈现出来,达到逼真的效果,正因为三维动画在真实还原和现场模拟领域的强大,三维机械产品动画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产品出口额及国际市场份额均居全球前列。作为世界工业制造领域第一强国,如今三维动画已经成为他们产品宣传的重要形式(见图3)。

由此可以看出,三维动画在机械、设备的介绍和宣传方面,具备超强的表现力和真实感,因而市场上的需求也非常大。

2、VR技术的需求。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简称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VR技术的影像,主要由三维技术支撑。如果没有三维技术,虚拟现实便只剩下了交互,缺乏内容。近几年,VR技术飞速发展,受到各行各业的追捧。特别是工业领域,对于VR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在产品的宣传和推广过程中,VR技术可以让客户在购买产品前更好地体验和感受产品的性能和价值。随着工业企业对VR技术的需求增加,三维动画的人才需求也水涨船高。

结语

从只有声音的吆喝叫卖,到图文并茂的平面广告,再到如今视、听、文全方位打造的影视广告,传播媒体表现形式的更新进步,越来越贴合人们的感官。

而技术上,唯有到了今天――三维动画的出现,才能把过去制作形式所能表现和无法表现的方面,都呈现在大家面前。

对于工业制造业而言,生产的产品往往都有较高的技术知识和机械原理,而最能把这些介绍得清楚明白的方法,就是把产品介绍制作成三维动画。因此,市场上对三维产品动画人才有很大需求。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专业优势、市场需求、发展前景,还是就业形势而言,三维产品动画都应该列入高校动画专业课程计划。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央互联网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2016年6月.

[2] “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组. 虚拟现实[DB/OL].百度百科,2016年6月.

[3] 张若斧.工程机械展示动画的创作方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 《产品结构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0 引言

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是通过学习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培养具有应用造型设计原理和法则处理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结构与功能、结构与材料、外形与工艺、产品与人、产品与环境、市场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统一表现在产品造型设计的基本能力的学生。从培养要求里我们可以看到结构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专业院校中专门开设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很少,大都以机械类的课程来代替这门课。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而此课程主要面向的是机械专业的学生,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出现听不懂、学不会的情况,因此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结构是产品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不同的功能要求具有相应的结构形式。[1]工业设计专业重造型少结构和机械原理会导致社会对工业设计师能力的怀疑,也限制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能力和实现能力。而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了解机械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的关系,掌握产品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准则,使学生在产品设计的同时考虑到产品的内部构造,进一步了解其加工制造工艺,为产品设计的合理。因此,现阶段工业设计专业开设产品结构设计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体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去进行研究探讨。

1 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主要设于属工科的机械学院和文科的艺术设计类学院,前者依托制造技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现实性;后者依靠丰厚的人文知识与艺术精神能量,富有挑战性和创造力。现在工科院校招生有艺术类文科学生、理工类理科学生及文理兼收三种模式。[2] 本文主要针对工科院校下《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研究与探讨。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不仅考虑到产品的造型,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内部结构,进而研究产品的加工工艺和可制造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学习工程图学、造型材料与加工工艺、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为开设产品结构设计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结构设计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刘宝顺教授所编写《产品结构设计》,这本书根据机械结构的功能来划分,全书分成七个章节,分别为壳体、箱体结构设计,连接与固定结构设计,连续运动结构设计,往复、间歇运动机构设计,密封结构设计,安全结构设计,绿色结构设计。本课程重点讲述的是连接与固定结构设计,连续运动结构设计,往复、间歇运动机构设计和安全结构设计,其中将机械结构原理中最重要的部分“齿轮机构”、“凸轮机构”、“连杆机构”、“步进机构”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启迪学生将以上结构应用到设计中去,并制作成模型,提高学生的结构创新意识。产品结构的创新可以带来造型的创新,结构创新是产品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2 教学方法

2.1 强调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工业产品的设计包括外部造型设计和内部结构设计两部分。据调查,刚毕业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多数学生对产品的内部结构不了解,设计产品的造型实现往往会遇到加工和制作的问题,设计构想图不能顺利实现,造型设计师需多次与结构设计师沟通与商榷,与此同时也浪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产品开发方案的顺利执行。而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专业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产品内部结构实现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减少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对结构设计不了解的问题。本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属于属工科的机械学院,对产品结构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可以更加突出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的特色,因此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2.2 组织趣味化的课程模式

本课程是开设在三年级上学期,二年级有太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希望更有趣的上课组织形式。本课程采用的授课方式是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设计展开、作业点评。这种授课方式是将基础理论通俗化,将原理课程趣味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课程的兴趣,其教学过程让我们思考趣味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将来又会有何种更适合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方式为设计报告、结构原理模型、最终设计作品、设计作品交流展示。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水平。

2.3 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课程教师讲授是必然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首先,针对部分章节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要求学生根据本章的主要内容,去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设计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其次,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切身深入到教学中来。讲到第二章“连接与固定结构设计”时,要求学生拆解生活中的小产品,比如鼠标,研究其各个部件间是如何实现连接与固定的,用到了课堂中讲到的哪些连接与固定的方式,是否还有其他新的连接与固定的方式等。讲到“齿轮机构”时,要求学生拆解具有齿轮结构的机械式发条闹钟,分析机械式发条闹钟是如何实现传动,并要求学生以“齿轮机构”为基本单元,设计相关具有转动或者移动功能的产品。学生最终作品是经过多次的实验、制作与修正,最后才能与其他同学的作品共同展示与交流。设计展览活动的举办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对这门课程教学成果最好的检验。

2.4 采用真实项目带动教学

利用学院工作室的设备和场地,将真实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项目来驱动教学,通过参与真实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按照“专业课堂就是工作环境,指导教师就是项目主管,课堂作业就是项目成果”的思路,完善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3]通过项目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项目开展的同时,企业设计人员及相关结构技术人员来课堂上进行指导与讲解。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与企业互动交流的机会,学生可更直接的听取企业人员给出的设计意见并及时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修正。

3 结语

结构设计是产品设计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中最复杂的一个工作环节,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结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产品的设计离不开对结构的考量。在工业设计教学开设产品结构设计课程,旨在学生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重视对结构的把握,进而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产品,特别是对工科院校下的工业设计专业来说,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学习对突出专业特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为今后开展教学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伏波,白平.产品设计:功能与结构[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 康辉,卢国新,王静.工科工业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1):89.

[3] 白平,伏波.高职院校产品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9

(3):94-96.

篇4

【关键词】技术伦理教育;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实践

对高职学生而言,技术的掌握、应用是其能够从事未来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但由技术应用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能力如技术约束、技术判断、技术评价,则是支持其长远职业发展的内在价值需求。通过强化学生在技术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以规范的道德意识及行为方式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同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自我约束力去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使技术应用的价值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因此,以专业课程作为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课程体系架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来准确解读及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价值及作用,同时有效促进技术熟练、能力递进及德智养成,使学生在专业技术掌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能够以技术道德规范自我分析、约束、判断及评价未来职业岗位中的各类技术问题。

一、以构建课程体系促进技术伦理教育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载体。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规划整体课程,主要包括认知技术伦理概念的通识课程体系,以及以专业为抓手、引导技术道德规范养成的专业课程体系。1.通识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是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目标,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围绕学生未来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将典型社会生活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设计由思想品德类、生活通识类、身心健康类、创新创业类、公共艺术类等构成的系统化通识通修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通识课程体系中开展技术伦理教育,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开设专门的技术伦理课程。专项课程的开展主要用于讲解技术伦理的基本概念、功能及作用,并采用理论分析、案例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责任意识及道德准则,在引导行为规范与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形成践行技术伦理的内在自觉。此类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效弥补原有通识课程体系中缺乏技术伦理“规范引导”内容的困扰,强化社会伦理规范对各类技术活动的良性影响,使学生能够对专业技术、社会、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相对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对各类技术伦理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及探究[1]。另一方面,促进技术伦理教育在其他通识课程中的渗透。首先,以思政理论课程为抓手,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构筑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同时,借助社会主义价值观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伦理规范的认识与理解,形成有益于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的意识导向[2];其次,人文课程强调道德品质对自我行为的影响与作用,能够以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意识形态及价值体系来思考专业技术所面对的各类社会问题。因此,在此类课程中适当增加技术伦理内容来拓宽其社会人文视野,使学生能够对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技术责任的重要性有深刻理解,从而激发其对技术的多元思考并构筑新的技术道德伦理观。2.专业课程体系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专业兴趣发展需要为目的,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分析、提炼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并遵循学生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而构建起来,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实践课等。在专业课程体系背景下开展技术伦理教育。首先要将技术伦理标准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的具体能力要求中,并将专业课程中专业技术标准、应用的具体细则作为专业能力培养规格及质量的评价指标,从而确保技术伦理教育的成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落地;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技术伦理教育。或是结合服装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专业性技术伦理案例的分析,或是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讲解本专业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各类社会影响。总之,这种渗透式技术伦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真实、深刻地了解服装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作用,使其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及使命感面对未来从事的技术工作。但是,这种方式要注意整体专业课程之间知识、技能的彼此衔接,并采用递进式的系统专业学习来巩固技术伦理教学的深度及广度;再次,以专业实践课程为抓手提升技术伦理教育的体验感。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资源效应,依托专项技术实践、顶岗实习等课程来提升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性及体验感。引导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积累各种技术应用经验,深刻了解技术应用所产生的良性或劣性社会影响,使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所需各项技术技能有清晰的应用、判断,并最终以健康正确的技术伦理观念及行为方式去支持其终身发展。

二、以课程教学实施促进技术伦理教育

1.课程理念设计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服装设计”为例,该课程的学习领域为服装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流程,并依据服装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情境,主要包括设计前准备、典型单品设计、系列产品设计及创意产品设计。课程注重从单件产品设计、创意服装产品设计及系列拓展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实用性和创意性的充分探讨,并通过设计构思、实践及展示等环节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思维模式。在专业能力要求方面,课程秉承服装产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总目标,力求弘扬并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面料设计能力、工艺制作能力,使其具备单件服装产品设计、系列服装拓展设计及创意服装产品设计的相关专业技能及思维模式。而在社会能力要求方面,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语言及文字表达、信息搜集与分析、团体协作及沟通等社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从事专业工作。而在技术伦理教育的背景下,要尤其注意在设计行为中开展包括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伦理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服装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作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服装设计行为中所需遵循的道德原则,强化服装技术应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去应用、评价及判断各类服装技术问题。2.教学组织设计“服装设计”课程学习情境共包括“前期资料搜集”、“服装单件产品设计”、“服装系列产品设计”和“服装创意产品设计”等四部分。其目的在于探索创意思维、创新设计理念对以市场为导向的服装产品设计的影响与作用。其中,情境一“前期资料搜集”共8课时,工作任务包括设计素材来源及设计思维方式。技能要求涵盖服装市场调研及信息分析、流行趋势主题版制作、服装品牌风格比较分析等;情境二“服装单件产品设计”共20课时,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单件产品的色彩、面料、款式、图案及工艺设计,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不同服装要素的设计方法,如绘制表现、款式设计、工艺开发等;情境三“服装系列产品设计”共16课时,其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典型风格品牌服装系列拓展开发、系列效果图图册制作,所对应的技能包括在主题风格把控下的系列化服装设计、设计方案制作与表达等;情境四“服装创意产品设计”共20课时,其工作任务包括创意服装设计构思、款式开发及工艺实现。“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主要涉及理论学习、设计开发及技术实践等环节,可采用理论讲解、任务驱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充分利用各环节教学实施特色融入技术伦理教育,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伦理的良性价值引导作用。如在情境一“前期资料搜集”中教师可通过案例讲授法、现场演示法为学生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及地域传统文化,在拓展学生设计思维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而在情境二“服装单件产品设计”及情境三“服装系列产品设计”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基于地域传统手工技艺的单件服装产品设计开发,并通过技术应用、技术创新来获得关于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体验;或是鼓励学生在系列产品设计中引入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及新面料,通过进行技术探索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情境四“服装创意产品设计”中开展以不同文化理念为导向的服装创新设计,并把中国传统技术伦理的核心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技术实践中,在培养学生专注敬业、求实创新的精神中进一步去了解各类服装技术的目的、价值及作用,使其在真实情境中产生对技术的自我约束及判断能力。3.教学评价设计该课程采用“多角度、多形式、差异化”的考核体系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多角度”指的是由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组成的考核客体;“多形式”指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的设计能力、技术能力及行为能力。如情境一中流行趋势与市场调研方案、情境二及情境三中的服装产品设计方案、情境四中的创意设计方案等,无论是实物成果或是能力评估,都是学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及探索后所体现的经验认知,是综合评价学生设计思维、技术应用及素质能力的质量标准;而“差异化”则是基于服装分类产品设计中不同阶段、不同工作任务的技术难度及能力需求所决定的,并通过在最终考核中占据不同权重比例进行体现。因此,课程以考勤占10%、情境一占10%、情境二占20%、情境三占30%、情境四占30%的权重比例获得学生的最终学习考核结果。

三、总结

技术伦理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基于具体的课程学习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分析、判断与抉择,使其在获得有关于职业岗位真实体验的前提下更深层次地探索技术的本质,审视技术社会中的诸多道德伦理问题,进而以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去推动专业技术的不断前进。因此,依托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教学实施开展技术伦理教育,是推动高职德育素质养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不断强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架构、立足课程教学的引导与体验行为,才能使技术伦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最大效能。作者简介:高星(1982-),女,湖北宜昌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志海,陈张杰.高职院校学生技术伦理教育的理性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88-91.

篇5

(一)基于产品设计应用技能培养的“双轨道”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设计创意与表达和设计实现为核心培养内容,既要注重创新意识与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创意思维的快题与效果图表达训练,又要注重产品后期物化阶段的材料选择,加工成型工艺等技能的积累。根据学生毕业后的从业岗位将课程体系构架确立为两类核心能力和两类核心技能模块。两类核心能力:产品设计创意与表达能力、产品设计实现能力。两类技能模块:设计创意与表达模块、设计实现模块。同时,将四年总的专业主干课程分解为:一般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培养———产品设计初步(创意思维实践)———产品设计(设计哲学实践),专业技能由低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二)层进式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服务就业为导向,做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设计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并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规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灵活分配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设计实践课,培养学生设计服务生活的意识与理念,构建层层深化,综合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递进式课程系统的阶段性目标规划课程子系统,其中包含几门基础课,以及至少一个设计实践课,每个课程子系统内形成相互支撑,重点培养学生阶段性的专业知识与设计能力。课程子系统从低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子系统之间的课程具有知识体系的继承性与逐步完善性。

二、注重实践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应用型专业技能以适应职能需求

针对学生毕业后的从业岗位将课程体系构架确立为两类核心能力和两类核心技能模块,探索具有突破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专业核心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积极开展合理适用的课题项目,实现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一方面教师可自定长期科研课题研究,结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分阶段由浅入深的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并指导学生完成特色课程设计。例如,结合“‘坐’的艺术”为主题的长效课题规划设计专业主干课的部分实践课程。综合造型基础课要求学生完成“瓦楞纸的承重‘坐具’设计”的实验课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到“坐”与材料、结构、造型、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关联,接着学生会在人机工程学课程中学习掌握人体坐姿生理尺寸的知识,并完成公共空间座椅的快题设计实践,同样在产品结构设计、材料工艺学、产品设计程序等专业课程中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内容拟定诸如“坐”的骨骼、“绿色”座椅、座椅开发设计流程等实验课题,逐层深化“‘坐’的艺术”的课题研究,如此的“教、学、做”一体化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理论体系、掌握产品设计所需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教师依附工作室平台承接合作企业的实训项目,展开产品设计实训实践,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项目在项目实施流程、团队合作、作品呈现等方面更接近企业内部真实的设计项目:“Kickout———项目规划———前期调研———创意操作———效果图———物化实现”及各项任务的规划实施。”

三、服务区域经济,融合地域特色的专业课题研究

篇6

论文摘要:文中以机械产品设计师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背景,探讨了目前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的以就业职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为了满足企业用人单位对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针对本校已有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各专业学生的培养,以机械产品设计员(师)就业为导向,建立机械产品设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进行研究;大力培养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就业意向学生机械产品设计能力,以适应国家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现实背景及意义

机械是工业的的基础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机械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各种新型机械设备、机械传动产品能更好地满足生产及社会的需要。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师是机械行业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的重要岗位,近年来这一岗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专业学生可以以机械产品设计师能力为培养方向,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改革措施下,完成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寻求机械产品设计的职业和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特别是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大好形式。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指导思想上,新的人才观念和办学理念正在形成。在办学方向上,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并以此来推进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开展“定向”或“订单式”培养,走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现有较多的高职院校对探索培养技能型人才模式作了较多的研究与实践,但是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的以就业职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研究与实践。

(1)企业机械产品设计员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2)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定义;(3)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4)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实施方案与实践等。

以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建立以机械产品设计员职业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建立以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研究和课程开发。具体为:教学体系中技术基础课前二年培养计划不变,第三年第一学期重点开设与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相关的课程,增设机械产品设计相关选修专业课程。第二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训。在岗位任务分析前题下,对机械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开发进行正确定位,编写机械产品设计专业教材。以企业产品设计实例为教材开发的主体内容。以计算机三维设计软件应用为主要培养技能,以适应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职业技能的要求。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工程设计人员和兼职教师共同研究打造机械产品设计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对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以机械产品设计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改革和课程开发。大方培养学生的机械产品设计能力并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和创造的高技能型人才,使他们出了校门就能投入机械产品设计工作和自主开发创业。

3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紧密结合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以机械产品设计师就业为导向,对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等进行研究与改革实践。使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更加适应社会企业用人需求,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积蓄个人职业发展潜力。

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研究与实践。有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辅导,学生参与的课外科技小组活动;有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多环节、多方位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等数字化机械设计实践活动,参加大学生的各种创新大赛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企业结合共同做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训,共同编著出版具有机械产品设计的就业导向专业教学教材,使本课题研究成果更适用于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4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

通过在企业调研、互联网资源查询,充分掌握机械产品设计师职业的内涵、职业特点、职业任务、职业等级和社会企业需求等信息。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指导下,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培养模式研究,打造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各专业学生毕业就业为机械产品设计师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与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机械产品设计职业人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材、教学手段的改革上创新。编著“机械产品设计”教材,教材内容定为,以机械产品设计师(员)就业为导向,按照机械产品设计任务和流程,较全面讲述机械产品的设计理念、设计要求、设计方法、标准、设计工具软件和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程序,配有可实际操作的机械产品设计实例,提供实训任务等。

篇7

【关键词】工业设计;理工类;技术与艺术;融合

工业设计是兼具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和艺术门类知识的一个交叉和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是培养具有综合性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当前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一般分为理工类和艺术类两种,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在教学发展的初始阶段,专业课程建构是以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借鉴,最初的师资配备是由理工类教师和艺术类教师组成,专业特色发展相对缓慢。在现今高等教育发展下,如何寻求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特色,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合理,提高工业设计专业理工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已成为各大高等院校的研究主题。在近年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发展中,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教学计划中“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涉及到课程目标、标准、内容选择与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是专业课程理论完善、成熟、体系化的具体体现。

1 工业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相互作用

现代工业设计教育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上,伴随着工业设计专业的创办而发展起来的,涉及的内容包括社会、文化、心理、经济、技术等各学科领域,充分地体现出了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的思辨性。在工业设计中,技术是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艺术思维的物化过程和工具;艺术使技术的产物即产品,在艺术的层面上更为合理化,也就是说使产品更为艺术化,更加人性化、更贴近人本身。在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消费、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中技术与艺术融合发展并相互制约。工业设计是以技术发展为基础,将艺术形式运用到产品的设计当中,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表现形式紧密相连。首先,在工业设计中,工业技术使得设计师们的艺术构想得以实现。技术是设计方案艺术化、实物化的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为设计的艺术性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现代工业设计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新技术的发展,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诞生,并促使新的产品艺术形式的产生。因此技术是产品实现的手段,对艺术有着制约的作用,但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会给艺术带来新的契机,从而推动艺术的发展。工业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可以随意地主观想象,它生来就是技术与艺术相互作用的产物。

2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教学的特色研究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教学以“技术与艺术”作为设计教育的切入点和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指导专业发展的总指挥,也是专业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改革现今专业教学内容对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发展十分必要。

各大高等院校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思考问题比较冷静,发散思维不够,缺乏创造力表现技法,在感性知识及形象思维能力表现上都较弱,热衷于工艺制作的内容,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薄弱,知识综合能力不够。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教学安排大多以工科类课程加上绘画类课程为主,典型的设计教育模式三段式进行教学体系构建,即理工知识、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块,在这三大块中又划分了若干自成体系的教学课程。

结合理工类学生特色及三段式教育模式工业设计理工类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首先需加强设计基础教学(尤以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如三大构成课题训练等),强化感觉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其次需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理论和文化艺术素养课程融合;再次提高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质。

3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教学“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

3.1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相互融合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在教学培养模式中以技术与艺术协调的关系为指导,在教学课程中应深入探索挖掘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和方法,才能产生最终的创新教学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要注重技术和艺术的紧密结合,根据学生情况调节比重和课程顺序。首先,在课程顺序上,强调技术类课程比重,如工程基础、机械制图、材料与工艺等课程的开设,以体现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专业基础课如素描、色彩、效果图技法等课程应该跟设计方法学、设计心理学等设计理论课程同时进行,这些理论知识到应用环节也会让学生应用到设计技法,有利于理工类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将设计技法学以致用。第二,多增加一些艺术鉴赏与评论、艺术美学等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指导理工类学生增强对艺术的理解,提高对优秀产品的分析能力,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

3.2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方法的相互融合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及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手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需要不同知识领域的教师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长期合作教学研究,把“技术和艺术”融合到教学环节中。

①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以“师生互动”为主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者,是双向互动的关系,通过在课堂相互交流中大量设计创意展示出来,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设计思路拓宽了,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要以“师生互动”为主,使课堂气氛活跃,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注重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技术与艺术”融合与综合应用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课程建设注重专业课程间的关联与综合应用,应打破陈规、开拓思路,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应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综合运用,如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人机工程学、产品模型制作、创新性产品设计等专业课程都能体现出。表1为工业设计理工类教学课程“技术与艺术”分析表。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研究深入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其专业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③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在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应以包含自拟课题、设计竞赛课题、企业课题三类实践教学课题,从各个方面培养理工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自拟课题能提升学生整体专业设计能力,通过课题训练能增强学生细节设计的能力,强调创造力、美学、设计方法以及各种技术的培养。设计竞赛有助于使学生进入良好的设计状态,锻炼学生产品设计的感悟能力与把握能力,提高“技术与艺术”表现能力。现今我校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多次在国内外设计大赛中获奖,使大家对理工专业学生能力刮目相看。院校在发展专业基础教学中也可邀请企业中富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客座教学,让他们为学生讲授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设计专业知识,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院校向企业提供设计构思、设计方案图、设计模型以及设计报告等研究开发成果;企业向院校提供一定的产品研发经费、加工技术与设备、市场信息、管理信息等,真正达到“技术与艺术”融合合发展。

4 结语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的建设要致力于新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好的,既符合大工业的生产要求,又为人们所喜爱的产品。 技术与艺术都是新型工业设计人才所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内容,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这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为此目标和方案的实施进行不断的摸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工业设计教育[J].装饰,2002(4).

[2]郭芳.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2 (6).

[3]汤震启,汪晓春.工科院校在综合化进程中的工业设计教育策略[J].艺术百家,2008(3).

[4]马兰.理工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J].美术大观,2011 (5).

[5]杨先超,张久美,余红.工业设计业发展前景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青春岁月,2010(22).

篇8

【关键词】产品设计 工作室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5jyxm727)。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29-02

1.引言

国内设计教育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诸多问题,诸如大规模招生,以至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学模式与就业市场脱节;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业界学者探索总结出的经验成为设计教育发展动力,为改革指明方向。

工作室教学是指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引入实际项目或虚拟案例,将社会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或模拟社会工作岗位的环境,在培养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锻炼实践能力,从而缩小学校教学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差距,提高就业竞争力[1]。

工作室教学起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该学院具有一整套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教育教学体系,其中作坊式教学是现代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雏形,该模式以师徒制传授手工艺技术与艺术训练相结合,学生一方面跟随导师完成手工技术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艺术训练提高艺术修养。目前,工作室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外培养设计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教学体系也处于不断完善之中[2]。

2.工作室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

产品设计专业是设计学科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艺术素养和工艺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结合就业市场对设计人才技能的要求,在校企合作培养的背景条件下,本文对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具体课题体系的实施作如下探讨。

2.1工作室框架

根据产品设计培养方案,建立艺术基础工作室、产品设计工作室、产品造型工作室和用户体验工作室,将教学计划依据不同专业方向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艺术基础工作室承担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产品设计工作室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而校企共建的两个专业方向工作室则要完成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任务,如表所示。

在工作室教学模式框架下,形成产品设计专业“3+1”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即一年级,学生要在艺术基础工作室中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在二年级末段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三年级则要在专业方向工作室中,通过实际项目或者课题、竞赛等形式完成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任务;第四阶段,通过合作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任务。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穿插在前三个阶段中。

2.2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最终需要由具体的课程体系来体现,在“3+1”培养模式下,按照课程类型、先后顺序以及学时分配,将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设计理论、专业技法、实践技能和选修课等四个模块,分别融入到不同阶段相应的工作室教学中,如表所示。

从课程模块划分中得出,一二年级注重设计理论的教学和学生设计表现能力的培养,三年级则在专业方向课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锻炼。工作室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相关项目课题的结合,因此,项目和课题的设定,以及设计竞赛的选择,必须与每个工作室承担的课程群中相应的课程对应。教学内容则按照以下四个原则确定,第一,参与课题训练,培养动手能力;第二,参与设计竞赛,培养创新能力;第三,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综合能力;第四,承接实践项目,检验综合素质。

3.教学团队与管理体系

师资建设是工作室教学模式最终实现的基本保证,在“3+1”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将现有教师进行整合,教师根据自身专长选定工作室,形成每个工作室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构建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职称结构合理,年龄梯队均匀;第二,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分布均衡;第三,外聘教师能力较强,占据比例合理;第四,企业导师实践能力较强,项目管理经验丰富,同时根据专长承担最合适的教学任务。

设计工作室实行系领导下的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保障教学模式顺利落实的关键因素。由于工作室是一个虚拟企业环境,教学过程中要制定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符合企业标准的规章制度,例如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工作室主任要由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主要负责教学计划实施、日常管理、人员分配和校企合作沟通等相关事务。另外,工作室管理模式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在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例如承担理论课程教学时,要按照正常的课堂教学规范和制度管理;承担专业技法方面的课程教学时,采用半开放式的管理方法,学生可以以自习的方式完成任务;在学生进行实战技能训练时,采取全开放式的管理,即随时对学生开放。

总之,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团队建设和管理体系构建,都应当紧紧围绕教学需求展开,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关系,校方与企业的关系,以及设计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关系。

4.结语

工作室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方式灵活,课程设置系统化,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互融合等优点,是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强有力的探索。构建一套完整的工作室教学体系,应充分尊重设计学科发展的特点,理论教学注重艺术与设计的结合,实践训练要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并重,以便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0(05):176-178.

[2]周师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6(20):205.

作者简介:

金燕红(1987―),男,安徽安庆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产品造型设计。

篇9

由于我国的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国内早期的产品专业课程设置,相当一部分是在借鉴和照搬国外的模式和思路,尤其受包豪斯学院的影响,早期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处在探索和摸索阶段。在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走出课堂,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成果,用具体的实践加深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认识。以前曾现场聆听过李乐山教授的讲座,他对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也有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和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加重了创意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诸如头脑风暴、快题设计等,旨在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探索全新授课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不断的增强和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国家现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提倡和鼓励在校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各高校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寻适合自身的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和措施。以项目为引导,通过具体的设计项目增强学生的参与热强,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工作室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真正的让学生体验产品设计的乐趣和价值。有条件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基地采用物业化管理,采取公司化的运营模式,达到条件的可以帮助其注册公司,逐步实现收益。

三、提倡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级别的设计竞赛,提升综合竞争力

课堂教学主要是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的设计竞赛。全国每所高校都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开展一些的设计竞赛活动。有的高校在组织学生参赛的时候非常的有目的性,组织前会认真的筛选,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来甄别对待;部分高校会专门跟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训练或课题研究。无论是哪种形式,出发点都是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比赛的方式,可以更大范围的接触其他高校的师生,对照别人的作品来审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突破口。再加之现在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给自己增加砝码。

四、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引导学生提前就业

篇10

【摘要】笔者通过旅行社专业实习学生与实习旅行社企业单位反馈的意见,分析目前我校旅行社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并与旅行社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整,提前让旅行社企业介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水平。本文详细阐述了改革方案的实施步骤,最终得到了旅行社企业、学院与学生的认可,达到“三赢”局面。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可大量运用于高职旅行社类专业课程。

【关键词】高职学院 教学模式 改革

一、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现状

为了适应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旅行社方向类的专业课程教学普遍要求较高,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要求高,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对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安排一般相对偏少,且实践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过于笼统,缺乏明确、具体的要求,学生学习效果欠佳,技能要求达不到旅行社企业的认可。

二、旅行社反馈的学生实习现状

笔者走访了以中青旅、省国旅、新旅程旅行社为代表的几家旅行社,主要以实习学生的在旅行社实习过程中的能力表现作了一个调查,旅行社普遍反映实习学生出现以下问题:

(一)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不能熟练地将理论实际运用到实践中。

学生的岗位技能操作能力差,上手慢,学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到一起。

(二)人际关系与团队协作意识较差

学生对于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比较稚嫩,缺乏与同事、顾客打交道的经验。

(三)主观思维错误导致实习表现差。

现导游证的过关率低,大部分学生实习时没有导游证,出去实习的时候选择以门市接待、计调或外联销售岗位居多,刚上岗时对实习所在旅行社的线路产品不熟,缺乏业务经验,旅行社要求学生从打杂开始熟悉。有部分学生觉得学不到东西,或认为旅行社在敷衍他们,出现混日子的想法,失去积极性,继而影响以后在旅行社实习的表现。

三、实习学生回校后对课程改革提出的建议

笔者通过与03―08级实习学生回校后的交流和其毕业实习报告反馈的情况,提炼出实习学生对在校学习的课程内容提出以下建议。

(一)希望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更多更实际的案例

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的案例应具有现实性,符合行业阶段性变化,信息更新快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行业内的真实情况。

(二)学院加强与旅行社企业的合作

学生提出学院的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将旅行社企业引入到学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形式增加学生与旅行社企业的接触,甚至可以与校内教师一起合作授课,特别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由双方一起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

(三)专业课程同一岗位教学的任务细分化

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时,可根据旅行社不同部门同一岗位的操作情况进行以“任务导向的教学”的细化,树立学生对岗位的全面认识。如旅行社计调课程,可分为省内线路、省内线路与出境几种方式进行教学实训。

四、旅行社专业方向课程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与调整

笔者走访了多家旅行社企业部门、门市部,了解到现旅行社企业的工作流程,及现阶段的紧缺岗位是计调与外联营销。部分旅行社提出要求,计调与外联合为一体,面对顾客采取谁接待谁负责到底的“一条龙”服务,这对学生技能操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根据企业的建议,学生提出课程的重复性问题,初步试着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并相关课程,做模块式教学。合并的课程包含:旅行社计调与旅行社外联合为一个模块教学,旅行社产品设计与旅游营销合为一个模块教学。每个模块仍由二位教师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二位教师需要经常沟通,交流课程进度,共同制定课程的实践、考核项目。

(二)与旅行社企业深入探讨合作方案,进行试验性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与旅行社企业进行深入探讨,决定在最后的综合实训中试介入旅行社企业,引入旅行社的产品进行真实环境的销售实训。最后的综合实训部分是将学生按5-6人/组进行分组实训,根据本地区就近的商业、政务服务区域进行划分,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区域的市场调查与旅行社产品推销服务。提前让旅行社准备产品介绍、名片等宣传资料,综合实训分为以下步骤:

1.第一周:初步筛选目标单位企业实施计划。

各组学生通过网络、查找黄页、现场走访等途径收集本区域范围内政府、企业资料,进行初步筛选,选出50个单位企业重点关注。全组共同商讨由市场调查至产品成功推销的可实施步骤(在老师的协助下),按每周分划行动进程,实施时间为一个月。每周选取固定的时间授课一次,同学们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整理交上来,并说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总结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各组的同学相互讨论,经验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组的行动计划。

2.第二周:完善单位、企业客户资料,电话预约

每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完善这50家单位企业联络人的资料。有的组采取直接登门拜访的方式,有的组采取的是通过电话预约收集资料,有的组员电话预约加登门拜访。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筛选,选出各组认为可进行下一个阶段任务的客户资料,大概20个左右的单位企业。

这种方式非常考验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网络、黄页查找的信息如果没有及时更新,资料有误,学生就有放弃的,但有的同学通过登门拜访的方式,与保安聊天查找到需要的信息,进行电话验证与预约。

3.第三周:登门拜访

经过电话预约与客人的沟通,了解到客人的需求,携带相关的旅游产品资料登门拜访,收集客户的重要个人信息与公司信息。

与客人交流过程中,如果有客户有购买旅游产品意向,所在小组联系旅行社指定联络人,由旅行社开始介入,学生全程跟随,到签合同截止。根据需要,也可请旅行社派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销售培训。

4.第四周:总结

学生根据小组的实施方案情况进行总结,讨论出方案实施的问题,将资料完整的单位、企业客户信息资料做成表格,做成PPT向其他各组成员进行展示,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怎样做才是更好地与客户交流的方式方法,怎样才能达到销售的目的。

将各组学生的资料进行汇总,交给旅行社,旅行社重新整理,利用有效信息重新与客户取得联系,售卖产品。

五、改革达到的效果

通过这套方案实施,学生反馈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收获颇大,对学生实训的成果,旅行社企业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兴趣,对于企业产品销售、开拓市场非常有用。

(一)学生感受的收获

这次通过旅行社产品设计与旅游营销这个模块的综合实训,学生感受到对于旅行社的产品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学习如何根据客户需求变更或调整旅游产品的内容,学习如何跟客户进行接洽,如何商谈,对客服务技能技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掌握了旅行社产品市场的阶段性销售动态,了解旅行社针对不同的主打产品有不同的长短营销目标与营销行为,也构成了旅行社的营销目标与行为。

(二)旅行社给予的评价

当笔者将学生收集整理的较全面的客户资料交给旅行社后,旅行社企业认为这次校企合作的实训项目非常完美,突破了以前在校实训课程的呆板,也为旅行社与学院校内合作创出了一条新路子,打破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训项目中旅行社参与是单方面一味付出的局面。旅行社企业方面与学院合作,不用出太多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便收集了实训地周围客户的详细信息,为旅行社拓宽销售渠道与销售面作了铺垫。

六、总结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旅行社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改革必须与旅行社企业进行合作,如何提高旅行社企业与学院合作的参与热情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旅行社产品设计与旅行社市场营销为例,提前将旅行社企业介入到课程的实训内容中,取得到较好的成效,也证明了这种课程改革是可行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旅行社类专业课程可以此为借鉴,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调整,加大旅行社企业与学院的合作力度,真正达到“三赢”的合作局面。

参考文献:

[1]何忠诚,王励.对高校旅行社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 .北方经贸. 2011(08);

[2]林绍贵.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初步探索与实践[J]. 中州大学学报.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