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项目工程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项目工程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重规范抓落实,提升管理能力
a.日常管理。制定完善管理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型以上水闸工程管理办法等,并严格按章执行;对堤防、穿堤建筑物、河道整治工程等均明确责任主体并落实到人;坚持日常检查、定期复查、重点抽查,落实工程维修养护及运行现状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按照江苏省《水闸注册登记管理办法》、《水利水电工程闸门及启闭机、升船机设备管理等级评定标准》、《水闸安全鉴定管理办法》开展水闸注册登记、等级评定和安全鉴定工作。
b.防汛防台。通过加强防汛宣传、落实防汛责任制、健全组织指挥网络、强化防汛检查、开展安全鉴定、落实除险加固措施、备足备好防汛物资、严格专项执法检查,扎实做好防汛工作,成功抗御了近年多次台风袭击,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稳定。
c.工程监测。工程管理范围内特别是险工险段布设观测点,按要求定期开展工程的沉降观测;通过规范的日常巡查机制强化堤身的外观观测包括裂缝观测等,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通过对重点地段定期开展近岸河势变化观测和定期获取岸线占用单位河势变化观测资料的方式,以及时掌握沿线河势演变及近岸河床冲淤变化情况;加强对资料的分析整编,并指导运用于岁修、急办、除险加固等工程项目的编报,确保工程的运行安全。
d.涉水项目管理。正确处理沿线开发开放与防汛保安的关系,切实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的管理,形成了一套全面规范的涉水项目建设管理服务办法。严把项目审批、开工许可、项目检查、项目验收、违规事件控制、考核管理等重点环节,建立项目管理长效机制,提高了广大企业、群众的水法律意识,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同时不断提升涉水项目管理服务水平,为沿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重团队抓管理,创造和谐环境
在拥有完备的硬件设施、规范的管理机制前提下,一个和谐稳定、勤政务实、开拓创新的管理团队是保持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
a.人才引聘、培养。坚持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近年来先后引聘多名本科以上青年技术人员充实队伍,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技术交流、轮岗锻炼、干部带岗等一系列工作措施,提升专业人员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培养技术能手、岗位多面手,充实一线岗位,构建了一支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要求的科技人才队伍。
b.廉政、效能建设。坚持加强党风廉政和思想作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廉政风险排查、“5?10”训廉日活动、廉政文化进单位、廉政承诺公示、廉政格言上墙等以“弘扬正气作表率、创新业绩当先锋”为主题的勤廉双优教育活动。以强服务提效能为专题,汇编水利工程管理与服务手册、组建行风监督员队伍、公布监督举报电话、设立监督举报箱,着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c.文明、群团工作。积极参与文明行业创建,通过加强职工文明道德教育、印发文明宣传小手册,设立文明示范岗、党员先锋岗,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广大干部职工文明素质;以创建安全单位为专题,通过不断健全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并强化检查、督促机制,实现“五无”,确保一方平安;通过工会、妇女群团职能的全面发挥,以及职代会制度的执行、文体娱乐活动的定期组织开展、离退休老同志和困难职工关爱制度的建立等方式,维护职工权益、丰富职工生活、陶冶职工情操、关爱弱势群体,营造团结友爱、和谐有序的工作氛围。
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的几点体会
a.考核责任的落实。对照工程管理考核四大项即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安全管理、经济管理,将相应的考核责任落实到办公室、工管科、水政科、财务科,并制定考核细则,将工程管理考核具体要求体现在日常目标管理考核过程中,实行每季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与年度奖惩挂钧,实现了考核工作的常态化,确保了管理水准的延续。同时经常组织管理骨干学习工程管理办法,对照相关的管理标准、要求,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逐一细化体现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形成一种长效管理机制,同时注重相关管理资料的积累,便于真实、及时体现管理效果。
篇2
1.1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完善工程管理制度体系,按照精细化、流程化、现代化管理理念,严格执行水利工程管理法规、技术标准,总结多年来积累的工程管理经验,修订工程管理办法、技术管理制度、应急预案、考核规定等制度体系,制定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重点规范各类成果资料标准格式,进一步规范工程管理工作。推行工程维修养护规范化管理。加强工程的档案管理,形成较完备的档案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软件建设,推行档案管理数字化。
1.2安全管理
开展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根据水利部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管理办法,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知识学习、宣传,开展安全生产检查、考核,推进安全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加强单位安全文化建设,对安全标识、设备安全标色、警示标示牌制作、安全管理资料等制订相对统一的标准,对重要设备安全管理、工程设施安全巡查等明确管理流程,使得安全生产管理更精细、更规范、更有效。
1.3维修养护
提高维修养护项目管理水平。根据工程安全状况,在短期内不能进行加固改造的工程,要统筹规划,围绕目标,分批分期进行维修,加强工程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形成具体细致的工作检查与维修体系。做到汛前检查、汛中保养、汛后维修相结合,设备运行时的巡查巡视、数据分析与设备停运时的检查、维修相结合,保证设备完好率,消除工程安全隐患,改善工程管理面貌,发挥工程应有效益。
1.4水情测报管理建设
建立和完善水文水情测报系统和信息查询系统,加强水文水情测报队伍建设,不断充实技术力量,引进技术人才,调整完善基层站所水文技术人员结构。加强调度运用方案的实践与研究,不断加强调度运行方案的实践运用与研究,着力加强各类控制指标与调度手段的分析、确定、应用、调整,探讨其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更好地指导调度实践,以适应现代水利的要求。
1.5工程的调度运用与减灾
加强防洪减灾公众信息服务,提高水情、雨情、汛情、工情等信息的频度和广度。提高工程调度水平,强化实时监控,完善调度方案,优化运行方式,提高工程的减灾效益。完善灾害应急反应系统。根据工程现状的不断变化,修订完善工程的各类防汛预案;完善防汛抢险突击队建设,加强防汛抢险模拟实战演练;加强防汛物资储备。提高水资源供给的保障率。保证工程设备的安全完好率,进一步优化灌溉供水时工程的调度运行,从管理上提高供水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流域地区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1.6信息化、自动化建设管理
立足于水利工程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适应水利工程在流域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管、水环境保护、应急抢险与处置等方面的应急会商需求,逐步强化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模式,利用先进的物联网、云计算、三维仿真、GIS、GPS、多媒体、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技术,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满足信息化成果展示、工程运行监管、巡查监督、安全管理、办公管理、应急会商等综合业务需要,逐步实现“数字工程、智慧管控”。
1.7水利工程达标考核
把工程管理考核和达标建设作为推进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及考核标准,认真组织开展好工程管理考核工作。
2管理支撑
2.1改革创新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管养分离,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工程维修养护体系。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建立体制顺畅、机制灵活、机构合理、人员精干、运行高效、管理规范的工程管理良性发展体系。
2.2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单位现状以及今后发展需求,遵循水利人才成长规划,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基层人才为重点,积极创造良好的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机制,力争在五年、十年内改善现有人才结构,使职工队伍进一步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2.3水文化及水利风景区建设
注重单位先进文化的传承、影响,发挥文化的力量,是一个单位长久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水利行业精神和单位传承的优良文化作为引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通过水利风景区建设,改善单位面貌,同时在职工中大力宣传和弘扬,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形成单位发展的良好氛围。推进“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充分利用河湖、工程景观资源,挖掘水文化内涵,理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工程水利向水生态文明建设迈进,提高水利工程的形象。
2.4工程管理的资金保障
通过对工程安全现状的准确把握,积极争取工程除险加固机遇和维修养护、防汛应急经费,按照流程化管理、精细化管理、高标准、严要求、上水平等理念,保障单位各项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结语
篇3
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各行各业都在与信息时代接轨,引入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也引入了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虽然相较于发达国家运用的时间短,但经过不断地探究和研发,逐步提升了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水平。水利工程的价值不能仅用市场经济价值来体现,它们是保障民生、防洪减灾的重要工程。《水利工程管理》一书将实际应用作为教学的重点,从水库调度运用、土石坝的检查观测、土石坝的养护维修等多个方面讲解了水利工程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还对用水管理、混凝土与浆砌石坝的运用管理、水闸与溢洪道的运用管理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同时运用经典案例来强化学习,达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水利工程管理》一书中提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复杂繁多,需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在数据管理、建筑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上都不能出现差错,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庞大,一点点小错误,哪怕是计算时数值的小小偏差都有可能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而在信息化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蒸蒸日上的今天,计算机相关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记录数据,还可以更快捷、更方便、更准确地帮助人们进行数据计算、信息整理、信息合并等工作。当然,像水利工程这类信息庞大的工程项目,能够引入计算机技术进行一定的辅助管理,必然能够提高精准度,提升工作速度、管理效率,达到资源共享和科学化管理、决策的效果。想要探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了解水利工程的检查观测、养护维修、运行调度等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的管理办法是基础,还要较为全面地了解计算机技术,如此才能更好地甄别、选用适合水利工程管理的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工程管理方法相互结合,建立更有效的信息化水利工程管理方式。计算机相关技术有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中间技术等多个方面。网络技术又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的构建、网络化的构成以及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应用。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系统运用多种形式的以太网结构、采用HP服务器配置磁盘阵列柜和双机热备份等,建立HP服务器与管理站及分支交换机之间的联系,保证数据的安全,防止他人的恶意攻击。
网络化构成就是运用水文预报子系统、大坝监测子系统、河道管理子系统等多种子系统建立集中的网络管理系统,方便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计算机技术还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数据收集的速度、计算的准确性、分析的科学性。数据库的应用是利用研发的软件进行数据管理,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进程模拟分析、概预算、材料、档案信息、质量监控等多方面管理都是数据库软件的应用范畴。通过对相关计算机技术的了解不难看出其应用为水利工程管理带来的益处,技术的应用和研发是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提升水利工程的价值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现在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信息系统软件落后,直接影响整体的工作进度;第二,管理体系不完备、建设准则不统一,现阶段的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会限制工作开展和数据处理的范围,而不相同的建设标准同样会影响资源的共享、数据的联动,进而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第三,信息系统安全保护不牢固,往往一个项目的建设是分为不同的部门完成的,不同部门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不同,任意环节出现信息泄露都会影响整体。根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一定要及时做好调控和管理,从计算机技术方面增强研发和更新,确保软件的先进性,提升对工程数据的保护,并且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增强对工程整体的把控,做好监督和安排。
信息化管理系统早就应用于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作为信息时代的特征,对实现水利工程资源共享优化、信息数据优化都是一种提升。计算机技术的灵活应用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为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防洪减灾等工作提供极大的助力。因此,一定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提高水利工程项目信息数据的收集、传输、保存、分析和运用水平,增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联动。相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水利工程管理带来更广阔的前景,为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提供强大动力,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更快更好更强发展。
篇4
1“平台”建设原则
①工程审计平台系统建设,需充分调研运营企业工程建设及财务管理现状,结合公司工程审计管理办法做好系统需求分析。②系统功能方面需要尽量保留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的功能,简单实用的功能。
2“平台”工作流程
2.1准备阶段(1)审计项目创建:工程审计工作由分公司或省级公司工程管理单位提出审计申请,由省公司审计部门同意后,创建审计工作项目,并统筹安排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2)材料上报:省级公司审计部门向被审单位审计通知,被审单位组织整理上报材料,经省级公司审计部们复核的发被审单位重新上报或补充上报。
2.2审计阶段报审材料审核完成后,组织审计人员或委托第三方审计单位开展现场审计工作,并最终提交审计报告,期间“平台”应支持提交文档,更新进度计划,主动报告问题等功能。
2.3审计报告现场审计完成后,由省级公司审计部们通过“平台”审计报告,系统应具备汇总和管理审计报告的功能,还应该具备通过本系统将审计报告发送到现有OA公文系统中按照公司规定完成会签、审批的功能,签发的审计报表作为施工单位结算、财务部门付款的依据,至此,整个审计流程完成。
3“平台”的用户及角色说明
工程审计平台主要使用对象为省级公司审计部门及各建设管理单位。具体使用人员应与公司OA用户保持一致。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按照不同的岗位配置角色:
3.1审计主管具备如下功能角色:①查看报表职能;②审批功能(如向被审单位审计通知书,最终审计报告,委托第三方审计等)。
3.2审计工作项目经理一般由省级公司审计部员工担任,具备以下功能角色:①创建审计项目;②审计通知;③制定和修改审计工作计划;④负责校对审计材料;⑤委托审计中介机构;⑥协调解决审计工作中的问题;⑦查看历史审计文档。
3.3建设单位项目经理一般由分公司审计人员担任,具备以下功能角色:①提请进行工程审计、整理审计材料;②上报审计进展情况和协调现场审计工作;③查自己相关的审计工作内容。
3.4审计单位主管一般由外部审计单位的项目主管担任,负责协调解决审计工作、组织现场审计工作。
3.5审计员由外单位具体负责现场审计的人员担当,仅负责具体的审计工作相关的工作。
4“平台”进度管理功能
“平台”根据审计流程的三个阶段中设置八个时间控制点,分别是准备阶段的审计申请、签报、审计通知书下达,审计阶段的现场审计、定案、报告,阶段的报告等,每个控制点包括计划完成时间、实际完成时间,并有指定的人员,控制点可作为进度考核,进度展示的依据。在时间点即将到期时,系统可以向指定负责人发送短信提醒,并在系统界面上进行提示。
5“平台”任务工单功能
为了方便系统内部的日常工作和任务处理系统提供多种任务工单功能,审计管理的各个阶段通过任务工单将各个阶段的工作“串联”起来,不同的任务工单使用不同的表单格式,并全部固化在信息系统中。这些表单通过程序进行控制,支持在线填写和发送。并永久保存作为审计项目的原始文档。
6“平台”与各系统的接口
“平台”需与公司现有其他工程建设相关系统建立结构并实现数据互动,使“平台”完成工程审计在工程建设事前、事中、事后实现全过程参与,以便大大缩短现场审计时间,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6.1OA系统审计工作的大部分内容都与OA系统紧密相关,“平台”和OA系统的用户统一、组织机构统一管理功能,实现和OA系统的单次登录并和OA系统实现统一待办功能。
6.2“招投标审计子系统”将招标文件的会签、标底的编制、开标、评标、定标等全过程的管理工作纳入管理范围,以便及时了解情况,发表审计意见,同时完成相关资料储备,为竣工结算审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6.3“工程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将审计平台的审计结果输出到相关系统,作为后续工程竣工决算及财务付款的触发条件,以确保工程审计过程及结果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6.4“通信工程概预算定额、软件”考虑工程项目审计的定额化属性,可考虑将通信工程定额及通信工程概预算软件在“平台”中进行固化,建设“工程结算审核子系统”,实现电子审计。
7“平台”统计报表功能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思考
一、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建筑工程行业日趋多元化,建筑工程管理显的越来越重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效益、成本和安全等方方面面,但是,就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来说,工程管理在现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部分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不足,工程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普遍是以项目经理部的组织管理方式来管理工程项目的建设。由于大部分项目经理部的组成是临时性的,管理人员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很多管理人员对工程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致使概念模糊不清晰。主要表现在工程管理部门组织不够规范,职责不清晰,部门之间协调性差,从而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大量窝工浪费。加之,工程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阶段,许多建筑企业往往只注重其中一个阶段和环节的管理,这样,工程管理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断层,尤其是在工程结算和核算方面,许多建筑企业往往存在管理责任不清晰的问题,几个项目混合核算,表面看简化和节省了成本,实际上造成了更大的混乱。
(2)部分工程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整体效应较差。
和外国相比较,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起步较晚,具备专业知识并专业从事工程管理的人才较少。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特别是一些中小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很大一部分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技术工人转变而来。因此,首先由于系统性理论知识方面存在着不足,所以对国外引入的一些先进建设理念,理解和贯彻的难度较大。其次,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法律法规意识相对而言也比较淡薄,这样使得一些施工单位在招标投标时就存在违规操作的情况,分包,“以包代管”等现象的大量存在,影响着工程管理整体效益的发挥。
(3)工程管理人员权责利划分不够清晰,制约着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职能的发挥。
工程管理人员权责利划分不够清晰,制约着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职能的发挥。我国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着工程管理部门和人员权责利划分不清的问题和现象,尤其是利益方面,更是含糊不清,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量化的考核和奖惩机制,不能有效的调动基层工人和中层管理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益的最优化配置。
(4)目前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
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个别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和有效针对性还是显得不足,一些法律法规还是缺乏具体的指导意见和详细可行的实施准则。此外,国家各部委之间还缺乏一定的协调,个别条例规定的出台还是缺乏实际操作性。
二、加强和改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途径和建议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管理是重点,效益和质量是根本。因此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应将工程管理贯彻在各个环节,提前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和措施,中间动态跟踪并控制落实,最后总结和持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工程建设走向良性发展。针对以上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努力改进。
1、实行管理责任问责制。
现在建筑工程项目往往规模较大,专业分工较细,因此这中间必然涉及到工程管理责任的问题。要保证管理职责落实到人,只能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上实行创新和变动。减少管理层次,明晰管理人员的职责。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经理负责、全员管理、标价分离、指标考核、项目核算、确保上缴、集约增效、超额奖励”的复合性指标考核责任制,做到“项目经理部科学管理到位,企业法人层次宏观控制机制到位,产品质量提高和安全监控机制到位”,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使得谁干活谁负责落到实处,真正的实行责任问责与追究。
(2)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精湛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从根本上来抓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一方面要不断的通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在管理中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的与国际接轨。
(3)完善相关的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
建筑行业的法律规范一直是建筑行业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建筑行业本身存在着法律空缺,另一方面,视法律法规为无物。“无法可依,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严格规范建筑行业企业的运行,就必须从根本上制定具有可指导和实施意义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让法律能融入和渗透到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制定适合的激励机制,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建筑工程企业要实现良性和谐运转,必须发挥好管理和服务两大职能。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协调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关键。一方面,严格审计监督程序和制度。要在管理办法可行、组织制度健全、任务责任明确的基础上,加强重点对施工、竣工,分包环节的审计,对规模大、工期长的建筑工程,要分阶段分步骤审计,保证每一阶段都合法合理。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具体的考核指标,对管理环节实行动态跟踪,不断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此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和规范,做到有权力,有规范,有监督。让人民参与其中,推行“管理事务公开”,增强经营管理的透明度, 切实发挥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
(5)加大信息化的建设力度,让管理适应时代。
21世纪是电子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个行业各个部门都已纳入了信息化的高速路上,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因此,加大信息化的建设力度,让建筑工程管理电子化,信息化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时代的必然要求和潮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成为建筑工程管理的必然和客观要求。作为建筑工程企业,将管理与信息化结合,一方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有效便捷传递,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简便化,现代化,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施工项目进行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全面的管理。我国建筑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不断规范自身管理组织的同时,严格把关,层层规划,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管理走上一条良性和谐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冯好彬.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之我见.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9
[2] 帅传敏,付晓灵,宫培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 袁成斌, 由淑艳.施工阶段的过程管理方法及实施.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3
[4] 方燕,白明,杨向杰.对当前建设单位工程管理的几点思考[J],陕西综合经济,2010,9
篇6
【关键词】 建筑 智能化 项目管理信息化
1 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房地产行业的大力发展带来的就是相关的建筑智能行业的飞速发展,而慢慢地随着建筑承包方的不断壮大,开始逐渐暴露出在进行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各种不足,像当承包商所接的项目在各大城市分布较广时,往往会导致管理任务日益繁重,项目庞大的信息量导致在进行工程管理审批时难度加大,再加上原有的管理技术手段又相对来说的落后,并不能让各部门做到在各地有效的全面共享,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项目无法高效实施。所以进行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变的必不可少。
而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将从建筑智能化工程承包商的单个智能化项目的综合管理方面入手,加强与整合全面智能化工程管理的业务流程,并实现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的业务数据信息的规范与处理的及时性。
2 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表现方面
所谓的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其实是指网络设施建设、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终端提供、信息内容整合等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集成运用。下面简单介绍下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其是进行全面的智能化日常管理、运营分析、查询统计、预测和决策等帮助。目前我国主流的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进行项目报价信息的管理工作:及对各个项目的报价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在规范报价方式的基础上,对报价进行统一的管理,最后还能对整个报价过程进行审批控制和实时监控。(2)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系统: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对整个公司所持有的流动资金进行有效控制,还能有效的规范公司还款、报销与财务输出情况的有效管理。(3)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系统:简单说就是将项目建设全过程中签订各类合同按照设置的条件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集中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物资清单为基础管理办法。通过清单的具体情况对合同进行管理;还可以通过对合同的审批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对合同中的履行过程的变更、收款/支付、结算进行自动化处理等,这些都是对合同实行全周期管理的保证。(4)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项目实施管理:其不仅可以从项目细化方案编制,经过多次的调整后再进行评审,然后进行方案交底,对项目进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项目工程设计变更、签证的跟踪和管理;及时的管理竣工资料的归档,对项目最后的工程结算和售后服务等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3 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3.1 管理层次的划分
有的施工企业总部的管理层使用网络版项目管理软件,进行分头管理,统一协调,对各工程之间人、材、机械进行协调调度,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
3.2 项目部管理层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现场的管理层。主要是对工程的进度计划作出具体的实施与实际的进度控制、安全、工作联系、质量、资源加载等进行信息收集,然后由相应的管理人员定期向总公司上报工程施工进度、资源与费用的情况。方便公司进行相应的系统化的工程信息掌握情况。
3.3 施工方的管理层
当由该层提供的现场的实时数据,与其根据具体的进度计划通过合理的安排施工任务,然后进行施工。再由工程的项目管理人员同过收集的具体的资源与费用情况、工程的进度情况。然后将其输入到企业的内部管理软件上,以保证企业内能保持工程具体情况的数据更新与信息化控制。
4 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未来的额发展趋势
我们知道,随着科技的进步,工程项目也开始逐渐扩大,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开始逐渐影响着的项目管理工作中的效率与相应的质量成本,甚至决定着项目后期的运营能力与企业总体的竞争力。现如今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主要是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工程信息进行收取、储存,然后进行加工处理,做出决策等。未来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在此基础上从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入手,还有就是目前我国的项目管理信息化还存在着责权不明、信息化绩效评价缺失、信息化管理与控制体系缺失等问题。所以未来的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以下方面:(1)过程管理。按企业经营目标体系,自顶向下,先高层次的过程,后较低层次的过程,进行业务过程优化设计,简化、调整、适当归并业务过程中的操作单元(或作业单元、工序、环节),确定各业务过程的联结方式;对每一业务过程进行定义和描述,确定业务过程的功能目标、投入和产出,确定作为管理重点的关键业务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业务过程模型。(2)可视化管理。可视化管理是指利用IT系统,让管理者有效掌握企业信息,实现管理上的透明化与可视化,这样管理效果可以渗透到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客户管理等各个环节。可视化管理能让企业的流程更加直观,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实现可视化,并能得到更有效的传达,从而实现管理的透明化。(3)自动化信息项目管理。自动化工程作为高新技术的范畴。与传统的工程施工相比,不仅具有技术复杂,科技含量高等特点。但其因为安全性与高效性必将成为以后工程发展的必然路径。(4)信息化不仅需要软件,还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建筑工程作为一个劳动密集的产业,实行建筑智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还是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信息收集,
5 结语
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不仅可以协助企业对相应的工程业务进行管理,还能促进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总之,其整合企业与智能化工程相关的各类业务,这样才能全面监督各类组织机构。才能帮助企业建立智能化工程业务数据库,实现知识沉淀积累,从而做到推进建筑智能化工程承包商向技术型、管理密集型企业转变。为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郝文勇.项目管理在智能化建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篇7
【关键词】信息化;平台化;市政工程;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逐渐的推动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近几年城市化快速发展带动着建设行业的崛起,市政施工建设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断的完善和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电子政务已经逐渐的走向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然建筑行业也不例外。针对目前存在的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管理方式上,这样造成管理的形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尤其是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
一、信息化和平台化管理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市政工程管理中的主要特点
1、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大;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常常包含十多个施工工程来共同作用和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复杂和繁琐,根据对施工特点的分析发现,其中还包括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同时对技术的要求也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定。在施工的材料、计划、安全、合同等都是其管理的主要内容,呈现出巨大的工作量。
2、制约性比较强。市政工程的项目中还会涉及到一些建筑物的拆迁,和新建筑项目同时建设的过程,这样的局面对城市化的交通和运输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因此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抓紧时间来进行快速施工。其中施工场地狭小,流动性大是其主要的受制约特点。
3、信息量大。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非常多的步骤来支撑,例如,工程的招投标、合同的洽谈与签订、施工的前期预备、具体的施工程序、工程的验收等等在这一系列的施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
(二)市政工程中信息化和平台化管理的必要性
信息化的管理实质上是指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以计算机的和互联网的的新型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陈旧的管理办法,进而提高市政工程的管理水平。在这样现代化的电子管理模式当中,能够使市政施工拥有一个更加高效的服务。平台化的管理主要是指将施工中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共享,使需要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利用和吸收,以此来达到更加高效的的管理。其存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1、信息化和平台化的管理是市政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和互联网带入到各行各业的管理中去,以实现更加高效、快捷的管理目标,市政施工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人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而信息化就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更加高效的完成相关的工作,在服务群众的同时集中大家的统一思想来进行综合评价和选择,以便采取更加符合要求的方法和办法。
2、信息化和平台化管理是市政工程施工的主要内容。市政工程施工中涉及的项目工程非常的多,然而这些内容都要求在涵盖面上做到科学化的管理目标。其中涉及的条件也很多,受制约的因素种类繁多,只有结合信息化的管理才能使市政工程建设顺利的实施和建设。尤其在一些先进的技术运用上更是需要信息化的管理来体现市政管理的高效性。
二、信息化和平台化管理的具体应用
(一)信息化和平台化管理是整个市政工程的质量保证
市政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落实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影响,例如,在我国的南方城市市政施工的过程就非常的复杂,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了项目建设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流通问题。再加上各种自然气候的影响必然会影响到施工工程的进一步落实和实施。一些测量工具的使用是保证信息准确化采集的必备条件。目前拥有比较专业化的施工队伍在上海地区,他们将数字测量仪器充分的运用到施工的过程中来,进而有效地保证了市政工程施工高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了市政施工的综合。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施工中是体现市政工程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指标,这样有利于简化各种工程程序,例如招标信息的以及相关的施工技术更新等,在完全透明的情况下实现组建队伍的优化,并能够集合各个专家的思想来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二)信息化和平台化管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
市政工程施工是一项关系着人们切生利益的项目工程,对其施工的工程项目的质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安全管理问题就成了市政施工工程中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更应该将质量安全保证作为落实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流动化的信息管理来落实具体的施工项目建设,确保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能充分的把握相关技术特点。在平台化的管理模式中能够使整个的施工工程都透明化,同时结合各种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以便选择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和办法。将市政工程中施工步骤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以利于节点的跟踪和监督,将这期间产生的动态信息以一个数据库的方式来落实整体信息的管理。其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确定,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下使市政施工工程顺利的实施,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三)信息化和平台化管理是优化市政工程项目的主要措施
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对非常复杂的信息做简单的管理和归纳,这种电子化的管理模式无形中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了资源还在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项目管理的的内容对管理的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和性质来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办法。以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使管理的功效真正的发挥出来,同时这样科学的信息输出平台对市政工程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对施工中的人员进行科学、统一化的管理,实行有效责任的控制和监督。以信息化的平台建设来完善整个市政工程的管理,能够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在项目的管理职能上也体现的非常具有价值。以新型的领导模式来带领市政管理的整体工作,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市政工程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四)信息化和平台化是检验管理的主要手段
市政工程的建设目标就是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产生的,而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检验是确保这项工程施工安全的主要方法和途径,结合不同的市政施工环境来进行针对化的管理和监督,其中主要体现在管理平台的运用和具体工程施工方面,信息化的管理为承建方提供了一个自我控制的公众环境,在这样公众平台的监督下保证每一个施工过程都是符合实际要求的,起到一个自我规划和要求的作用,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必须结合这项先进的管理机制,实现我国市政工程信息化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魏晓艳.浅析市政公用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J].商品质量,2011(11)
[2]史春燕.浅析信息化和平台化管理在市政施工中的具体应用[J].科技资讯,2012(25)
篇8
关键字:建筑工程、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业作为跟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命、财产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并不是很到位,造成各种各样的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筑管理在工程质量的好坏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工程的施工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工程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作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方面,施工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施工管理的加强,避免建筑工程因为施工质量不合格而出现返工、补强甚至是重建工作,从而对建筑工程承包单位带来资源、资金上面无法挽回的损失。加强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提升工程项目的质量,而且对施工企业的信誉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有一定帮助,避免造成国家以及百姓的财产损失。
2 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参与人员越来越多的重视整个工程的管理工作,虽然管理的加强对工程整体质量有一定提升,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一定帮助。但是,目前在建筑工程的管理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2.1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多数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将工作的中心放在了对施工的监管上,但是对于整体的管理工作没有建立一个详细的体系,使得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不是很有效。比如,当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时,项目的管理者找不到相应的责任人,不能及时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为现阶段建筑工程的工程项目较大,参与的主体单位较多,如果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很容易出现各主体之间的管理协调不到位,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同时,建筑工程的各项目主体单位为了减缩部门内部的开支、提高经济效益,一味的减少管理人员,造成参与管理的人员不充足,责任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管理工作不能达到应有的目标。
2.2 技术和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中对相关技术的监管不到位,造成建筑工程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没有深入到项目实际中,对整个工程项目没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只是凭借经验或者早期的勘察资料去设计,导致设计的图纸与施工实际不相符,造成施工中的一些误工或者资源浪费。同时,因为管理中对技术的不重视,施工前没有进行必要的施工图纸会审,使得施工中一旦出现技术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甚至找不到问题的根本所在,为后续的施工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施工工艺时刻在发展,如果在管理中不加强对施工技术的重视,不可避免施工中因为技术问题而影响工程质量的现象。
2.3监管体制不健全
建筑工程管理中法律法规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国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的从业人员进行约束。同时,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对工程项目进行控制和监管,但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因为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到位,加上整个工程项目的参与主体过多,使得整个建筑工程管理的监管工作不能落实到位,这就使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有了可乘之机。在工程项目中材料问题、擅自变更等问题都经常出现,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监管体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2.4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国内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因为,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分工,责任的落实不到位,使得大家相互推脱。再者,建筑工程的施工参与人员多为农民或者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员,所以,一旦管理不严格,很容易出现施工质量问题,造成一些安全、质量隐患。这也进一步要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在提高自身管理意识的同时,加强对施工参与人员的控制、管理,使每一个工程人员都切实负起管理责任。
3 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
现阶段,随着建筑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何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也得到广大工程参与人员的重视。但是,目前的管理工作主要还是局限于安全、进度和施工质量等方面,没有对建筑工程的实际进行考虑,提出比较高效的应对策略,使得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效果不甚理想。下面就从施工技术管理、施工现场管理以及施工的数值化管理几个方面提出应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措施。
3.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在充分了解工程项目情况的前提下,制定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并将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从而避免施工中因为技术管理不到位而出现技术问题。比如,在工程项目开工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管单位等相关参与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对于会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定要组织相关人员在工程开工前解决,避免对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带来影响。同时,应做好每道工序之间的技术交底工作,使得工序之间能够很好的衔接,避免因为工序之间不协调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和项目的施工质量。
3.2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
3.2.1 健全施工现场管理体系
施工工作开始前,管理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而健全的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定详细的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将施工中的管理工作落实到相关的负责人,使每个施工阶段、每道工序都有管理负责人,并使每个管理人员明白自身应负责的管理责任。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从而达到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目的。
3.2.2 加强材料、机械设备管理
对于材料的管理一定落实到位,管理人员对于进场的材料一定要严格检查,必须有材料合格的相关证明,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材料一律不能进场。同时,施工过程中随时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抽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找到问题根源。对于一些新型的材料,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做到正确的使用这些新型材料。机械设备要及时的保养,并要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以应对施工现场出现的复杂多变的情况。
3.2.3 注重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管理,对施工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地方进行严格监控,施工中加强质量控制,对于质量问题及时解决,不能出现因为加快工期进度而质量控制不到位的情况。
3.3 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建筑业的管理是通过监管部门制定一系列制度并要求工程管理人员人工完成管理工作,这样的管理办法不仅效率比较低,而且管理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不确定性。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信息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将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运用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就很有必要,也将成为今后我们实现高效的工程管理工作依靠的一个重要力量,对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也将带来很大帮助。
所谓的数字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就是通过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系统的模拟仿真等方法与实际的智能化施工的结合,将建筑工程的管理的工作模拟控制,提前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虽然这比起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点复杂,对专业技术和施工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只要参与的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在管理中运用得当,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对工程进度的加快、造价的节约和质量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4 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只有加强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才能很好的完成工程项目的各项目标。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现场的施工管理以及施工的数字化管理等措施,并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从而达到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保证工程项目整体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泛华建设集团.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措施;安全事故;塔式起重机;物料提升机;施工升降机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ki.11-4406/n.2015.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建筑物越来越倾向于高层数、大体积的发展趋势,于是塔式起重机、物料提升机、施工升降机、高处作业电动吊篮等建筑起重机械得以广泛应用。这些机械的投用大大节约了劳动力,使施工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频频发生的起重机械安全事故却让人触目惊心,这些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得建筑企业遭受恶劣的影响。一个个血的案例警醒人们加强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1 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问题
1.1 操作人员素质低
这里所说的操作人员主要是指设备安装、拆卸及施工现场的设备操作工人,目前操作人员无证、持假证、人证不符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很差,他们中有的人从来没有经过专业的业务技能培训,仅仅是“老师傅”临时带出来的学徒;有的则是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却是哪里需要哪里搬、什么机械都敢开的“多面手”。这些人往往缺少安全操作常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对机械设备自身性能及日常运转状况并不熟悉,因此操作风险极大。据统计,超过70%的起重机械安全事故是由于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足以看出人为因素诱发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应该说,施工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内部管理松懈是出现人员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建筑成本上涨,利润缩水,加之管理单位监管不严,也是导致施工单位铤而走险,违规作业的重要原因。
1.2 设备不达标
设备问题是建筑起重机械安全问题的“硬伤”,硬件问题一旦存在,便是贯穿于从设备安装、使用直至拆卸这一全过程的安全隐患。我国的施工企业对建筑起重机械大多采用“以租代养”的管理模式,由于对租赁企业缺少配套的管理制度,导致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问题设备”,这些设备有的陈旧老化,有的已超出使用寿命,有的是自行拆借拼装而成,有的则产权归属不明。
1.3 管理滞后
与建筑起重机械的普及程度相比,与之配套的安全管理水平显得尤为滞后,具体表现为:(1)管理脱节,缺乏对中间过程的实时动态监管。特种设备的使用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使用人员、场地环境、作业内容、设备参数等条件发生改变时,配套跟踪管理往往不能及时跟进;(2)标准不统一、制度不健全。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办法,但在实际中发现,许多管理办法缺少统一的标准,管理流程、事项尚不全面,从而导致各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管理模式;(3)建筑起重机械具有种类繁多、使用周期短、流动性强等特点,设备登记管理的信息量极大,要想准确地掌握某一台起重设备的使用动态十分困难。因此看来,信息化管理滞后确是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中的一大软肋。
2 加强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建议
2.1 全员参与、齐抓共管
对于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而言,不是哪个单位或哪个人孤立的工作,而是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项目在开工之初,就应该迅速构建起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在这个机构里,每个成员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分工与责任。机构成员应主要包括以下单位:设备产权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公司、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站、设备检验检测机构。
2.2 加强人员管理
加强人员管理,重在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特种设备从业人员必须加强业务能力及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并通过省建设工程主管部门的考核,取得操作资格后,方可持证上岗作业。此外,从事项目管理的相关人员也应加强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熟练掌握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切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3 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起重设备的市场准入与淘汰制度,对其实行动态化登记备案管理,对已达使用寿命或陈旧老化的设备实施批量报废处理,施工企业自有的起重机械设备在进驻备案和资质延续审核时必须同步审查登记。对起重设备产权单位实行差别化管理和黑名单制度,定期对区域内的租赁公司进行评比考核,每年选定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公司固定作为区域内的设备租赁供应商。建立租赁公司经营行为信息档案,将多次出现不良行为记录的公司列入黑名单,直至清理出当地建筑市场。
在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手续办理方面,各地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应尽快明确并完善管理流程和具体管理事项,统一标准、出台制度,尽快形成行业管理的固定模式。综合一些地市的管理办法,安全手续办理可统一采取以下流程:产权备案安装告知检验检测使用登记拆除告知。各单位应严格按照流程提报相关手续,并接受工程所在地建筑工程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
(1)产权备案指的是设备产权单位在设备初次使用前,向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的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办理设备备案手续;(2)安装、拆除告知指的是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单位在设备安装、拆除前,向工程所在地的建筑工程管理部门进行书面告知安拆活动的相关事项;(3)检验检测是指在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完成后,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对其进行检验检测并出具检验检测报告。业务开展前,应提前到工程所在地的建筑工程管理部门进行业务项目告知;(4)使用登记指的是施工单位对使用的起重机械依法向工程所在地建筑工程管理部门进行动态登记。
2.4 加强现场管理
(1)在设备安装完成并经检验检测机构验收合格后,应由施工单位组织监理、产权单位、安装单位四方共同进行设备使用前的现场验收,最终形成由四方技术负责人签字确认的验收记录资料;(2)强化监理的管理职能。监理人员要加强对起重吊装作业的现场巡视,发现安全隐患应责令施工单位及时整改;(3)施工单位要加强设备日常管理工作。专人专管,定期对设备进行隐患排查和维护保养,并记录详实,决不能让工作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弄虚作假,应付检查;(4)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日常监管,严查企业资质和人员资格,严禁施工、安装单位挂靠、假借资质及从业人员无证上岗等行为。对设备的现场运转、维修保养情况加大抽查频率,也可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5)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规范作业,特别是当遇到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时必须停止室外吊装作业,要做好平面与立面作业区域的安全防护,塔式起重机存在多塔交叉作业时要制订可靠的防碰撞措施;(6)为了实现对施工现场塔式起重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可推广在塔机上安装安全保险电子集成系统,此系统具有风速报警、超载报警、限位报警、防倾翻控制、实时数据显示等功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因违章操作导致的塔机安全隐患和事故发生。
2.5 加强信息化建设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建筑起重机械保有量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安全管理信息量十分庞大。建设高效、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可有效提高信息检索效率及动态管理能力,促进安全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3 结语
建筑起重机械像一把“双刃剑”,管理得当,可以是提高施工生产水平的利器;管理不当,则会成为诱发安全事故的根源。建筑施工是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起重机械则是房屋市政工程的重大危险源。因此,加强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意义重大,广大企业单位及个人必须要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管理、落实责任、健全制度,切实提高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水平。
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审计质量;改进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
(一)经营方式存在特殊性
施工企业经营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且施工项目分散、远离企业注册地且跨地区项目居多,施工材料和管理人员等生产要素也是流动的。以上特点导致企业的管理措施难以及时传递到工程项目现场管理过程中,这无疑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二)施工产品存在多样性
施工企业的建筑产品每一项都有特殊的建设要求,且施工的条件千变万化,施工企业的产品在其结构、功能、工艺方面均存在独特性。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结合施工产品的特点选择恰当审计程序和方法以满足审计需求。
(三)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
(四)工程项目计价存在特殊性且金额较大
工程项目计价有其特殊性,建筑施工项目中使用的物品,常常由于价格的调整、政策的改变造成较大的波动,且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的情况比较普遍,工程变更原因有设计原因、人为干预原因。审计人员要对工程项目计价原理、施工项目工艺流程等有所了解,这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当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施工企业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良好的审计工作开展需要审计人员了解工程造价、招投标、工程管理、材料采购和施工工艺流程,能看懂施工产值进度报表、主要材料和分包分析表等各类报表,从而切实发现施工项目存在的问题。但大多数施工企业内审人员大多是具有财务、审计知识结构人员,具有工程管理、施工预结算、法律、金融、信息技术等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匮乏,知识结构的单一、学历和职称层次偏低、人才储备不足、人员配置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内审效能的发挥,大多数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信息技术审计、投资项目审计、境外审计未开展或开展不充分。
(二)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大多数施工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性不够,内部审计部门是形式存在部门,主要是应付上级单位检查和企业升级的需要。有的企业没有专门内审机构,只有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有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有的企业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机构合署办公,有的企业内审工作没有专人负责,内部审计独立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无法发挥内审监督与服务并举的作用。如集团施工企业往往分级设立审计机构,若上级对下级审计,审计监督力度较大;同级审计力度较弱、权威性不足;特别是二、三级审计机构存在从本单位利益出发,不愿上报真实审计情况,上级机构对下级审计机构监管不到位,无法形成提升审计质量的合力。
(三)审计技术与手段无法满足审计工作需要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使用的审计技术与手段无法满足现阶段审计工作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与方法仍然是以手工查账为主,利用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经验判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计,未利用科学的审计抽样方法和专业化的审计软件,审计手段比较落后,无法确保内部审计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不能对风险进行量化;二是仍然是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较少考虑风险控制因素,未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成果利用率低;三是很多施工企业,由于审计资源的限制,很少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审计,往往简化审计程序,如审前调查不充分,制定的审计方案缺乏指导性,对重大问题没有查深、查透,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足,无疑加大了审计风险。
(四)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
施工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监管薄弱,主要表现在:审计机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存在“为完成任务而审计”的应付思想,对审计工作质量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价;未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系列制度,质量控制标准、质量责任界定不明确,审计程序不规范,未形成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就一些大中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及标准建设情况来看,一是缺乏业务规范,许多业务领域没有审计管理办法,如境外工程项目审计管理办法、对外投资项目审计办法等;二是缺乏审计工作管理制度,如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办法等;三是更缺乏具体的业务工作标准,如各种业务审计操作手册等,审计工作标准难以衡量,随意性较大等。
(五)审计范围较狭窄,制约了审计效能发挥
大多数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期间成本审计、以及上级下达的必审项目,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估、管理审计等涉及较少,工作重点依然是查错纠弊,并未真正实现降低风险、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开展不充分,特别是未严格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效能发挥不到位。
(六)审计成果利用效果不高,审计追踪整改不力
一方面,由于审计机构组织地位不高,内部审计报告发现的工程项目的违规、违纪问题、内部管理控制缺陷、提出的审计建议等往往得不到企业决策层的重视,审计整改不到位、审计成果转化困难;一方面,尚未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的追踪整改机制,不能及时督促有关部门与所属单位认真落实整改,不利于审计结果的贯彻落实和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设计
一方面,可根据产权关系、法律地位、经济关系等实际情况,选择与内部审计职能所需层次相适应的模式。内部机构健全的集团企业可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集团下属子公司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其审计负责人可由集团委派,其考核和选聘由集团公司进行,业务上接受集团公司指导,确保其独立性;集团下属核心分公司,可派专职审计人员或设立审计派出机构,加强日常审计监督。另一方面,对于审计机构由财务部门分管的情况,应改为由董事长或总经理直接领导,提高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的情况,应尽量避免,审计机构应独立设置,审计人员应专职专责。
(二)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建立审计人员准入制度,人员的选聘上,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吸收具有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税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二是加大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积极参加内审协会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特别是加强施工企业经营流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加速其知识更新,提高其执业能力。三是加强审计人员沟通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审计过程中能与被审计单位有效沟通、建立互信,提高审计效率;提交的审计报告重点明确,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切中要害、提出的审计建议切实可行。四是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审计准则,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是大力推进内部审计师职业化建设。通过建立内部审计激励机制,完善内审人员监督、考核和评价体系,调动内审人员积极性。
(三)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方式与技术
一是加强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并完善审计抽样、内部控制测评以及风险分析等方面的方法。二是加强审计机构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和使用计算机审计软件,适时开展非现场审计和云审计,建立在建工程项目审计数据库,对全部工程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工程的进度产值、付款、合同等相关信息,努力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核查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三是加强内外部审计相结合。健全购买社会审计服务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社会审计质量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四)完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标准
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及评价标准,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并结合施工企业实务特点,量身打造具体的审计实务质量标准,如审计工作方案质量标准、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标准、审计报告质量标准、审计档案质量标准等;二是根据施工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具体的业务管理办法,如工程项目审计管理办法、项目后评价审计管理办法、境外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等;三是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机构,健全内部审计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制定相关规范,规范具体审计行为,如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审计部设立专门人员从事内部审计质量监管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构建基于定性、定量的考评标准体系。四是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通过明确审计责任督促内部审计人员认真履行审计职责,规范日常审计行为。五是引入外部评价机制。可以由上级监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再审计,抽点、金额大、有代表性的审计项目,通过同业互查促进内审质量提高。
(五)拓宽审计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审计效能
一是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建立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三结合的审计模式,及时发现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施工项目效益得以顺利实现。实际工作中,既要对施工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大采购业务等进行事前审计;又要事中监督评价施工预算、进度产值、工程成本、经济合同、资金使用等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可通过建立现场巡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审计评价体系等加强施工阶段审计监督;工程办理工程结算和财务决算后仍要对工程效益进行审计。二是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内审人员应深入施工一线,研究施工项目进度特征,广泛收集风险数据和风险资料,并注意总结施工项目中的共同问题,致力于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框架,将风险管理渗透到施工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职能中,实现发现型审计向预防型审计转变,平均分配资源审计向风险导向型审计转变。
(六)强化施工企业后续审计,确保审计成果贯彻落实
一方面,建立审计追踪整改落实台账,规定整改时限和责任单位,定期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确保整改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应注重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对其采取的整改措施和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后续审计,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程项目部和高级管理层应发挥各自的作用,根据改善后的情况或被审计单位表明已经或将要采取的措施对企业控制环境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并计入审计档案,持续报告后续审计发现。此外,还要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审计过程中发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时,及时移交纪检部门或司法部门立案查处。
参考文献:
[1]朱黎明.浅析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5(30),322-323
[2]黄康.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6),174-176
- 上一篇:供应商关系管理制度
- 下一篇:农机安全生产月工作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