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集体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村(组)内的集体企业、鱼塘、铺位、山地、荒坡地等集体资产和水利设施、道路、学校等公益事业工程项目的发包方案以及续包或延长承包期限、增加工程项目预算,按照民主决策的有关程序,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均实行公开招标发包。
二、村成立招标领导小组,负责招标的组织实施工作,方案在开标前十天张榜公布。对工程造价50万元以上项目,要进入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公开招标,任何人不得以权压价和垄断承包。对工程造价50万元以下的项目要报经镇招标领导小组审核,然后按有关程序进行公开竞标。招标后的工程合同,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工程竣工时,由招标领导小组会同专业部门进行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要及时做出结(决)算,办理固定资产交接和入帐手续。
三、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干部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利用不法手段取得经营权或承包权,不得利用职权指定承包单位或个人。
四、村委会和村民小组要加强承包合同的管理。承包合同须到镇农办或镇司法所进行鉴证,指定专人负责抓好承包合同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并对承包项目,承包数量和金额指标等,实行造册登记。每年在承包合同到期前的一个内,认真检查合同兑现情况,及时清收到期的承包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纠纷。
篇2
【摘要】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来说,支票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举措既是规范资金使用、杜绝资金混乱、防止过多现金使用不安全产生的一项有效的方法,也是企业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监管理念的重要保障。本文就目前一些企业在支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加强支票管理的几点措施,从而促使支票管理制度规范化,进而完善企业内部支票管理制度。
【关键词】
企业;支票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企业及个人的支票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不断被人们所接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加强。然而,从目前企业及个人支票管理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企业对支票使用的管理工作仍须加强。
一、支票管理制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支票业务的管理工作得不到重视,并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
许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意识到支票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资金使用、杜绝资金混乱、防止过多现金使用不安全的一项有效的方法,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支票管理制度,支票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监督。
(二)对于支票业务的管理工作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计算机得到了普及,并逐步应用于财会领域。会计工作的电算化已经被人们接受,并逐步替代了传统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等工作,其所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而目前,多数企业以及个人对支票的领用、发放、核销、查询等管理工作仍然采用人工办理的方式,支票业务的办理依然没有摆脱繁杂的重复性劳动。
(三)支票使用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不少支票持有人未经正规业务培训,对支票的正确使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支票法”和相关的税务知识知之甚少,以至于在支票的填写过程中出现内容不齐全、随意涂改、上下联次不一致、字迹模糊不清、随意转借支票等现象。由于一些企业的财会人员对企业支票的收支性质存在认识模糊,不能有效的辨别财政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一般往来款项,对公司财务的收支不能按支票的使用范围开具。
(四)支票的购、领、缴、存等管理环节存在漏洞
对于有些企业和个人来说,在支票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其使用支票在购、领、缴、存等环节存在严重漏洞。支票的领用、核销手续也同样存在着严密的漏洞,于此同时处置作废、退费支票时其相关的办理手续不全,对支票的内部核销控制制度不够严密;企业对无法收回的支票处罚力度不够,造成支票的回收和收缴款不及时;支票管理人员更替移交不清,责任不明等。
二、加强支票管理的新思路
支票管理制度的良好邢,对规范企业的资金回笼、杜绝资金混乱和防止大量现金使用不安全现象的产生,缩短资金回笼的时间,促进企业资金可以高效运转,更加有力地保障企业各项收支的平衡,这些对完善企业支票管理控制制度,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健全支票管理制度
支票管理是企业及个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及个人进行社会经济往来的有效途径。企业应建立健全支票的管理制度,制定收费支票管理的暂行规定,明确支票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可由企业财务部门进行企业支票收支的管理,也可聘请专人具体负责企业个人支票的领取、检查、回收、保管、核销等管理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人员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使企业的支票管理制度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二)推行支票电算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愈发普及,支票的收支以及定期的汇总等程序都可以由相应的电算化软件来实现,以此达到实时高效而准确地进行支票的管理。这样对于支票的数据详尽全面的管理,可以成立一个支票的各类数据库,使得相关信息的查询、统计、修改变得轻松快捷而又准确,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
当然,这些数据库的建立,还有利于对支票的发放及缴销等实时管理,在其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错误时,能够及时发现,并提醒管理人员做出相应的决策及措施;这样也就使得整个支票的管理信息化、智能性提高,在数据库的数据不断更新以及备份的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可靠存储;同时方便查询和修改,而且使得操作具有一定的自检性,在具有事件追忆等功能时,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可追忆性,支票管理工作也变得更为高效。
(三)加强支票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对于支票这种财务票据的保管,个人和企业都有自己相应的责任,尤其是相关财务部门要做好相应政策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使用支票的个人也要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使用知识,对自身的支票实施有效地管理。同时,这样做也可以避免支票使用、管理中的违规行为发生。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部门内部的管理要做到责任心强,办事认真细致,对支票的使用与开具有理可依有规可循。并促使企业设立专门针对支票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度,对支票开具收入人员进行培训并做到培训时间、内容及方法都充分因地制宜,在保证财务部门支票管理业务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得每个个体提高支票管理的基本素质;增强各自的责任感。确保企业在支票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规范有序。
(四)加强支票的稽核工作
作为财务部门的一个内部支票考察制度,支票稽核地位十分重要,财务信息化只是支票管理的技术手段,而要真正做到财务可靠,还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考察,对收支数据进行全面检查或者定期的抽检,对其中的程序进行规定的监督,包括其中的详细内容与格式:比如支票的填写格式,金额甚至上下联一致情况。同时还需有专业复核人员对支票的收支进行复核,做好企业中的各项收支数据的第二道稽核防线。随着会计电算化愈加成熟,企业财务核算系统中可以分设专门的支票复核子系统、
总之,加强支票管理对规范企业支票使用行为、保证资金合理合法而有序的流动、减少大量资金流入流出安全隐患等现象的产生,保证企业的资金运转健康透明以及可持续性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企业应制定一系列的支票管理控制制度,促使支票管理制度规范化,从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足重要的财务保障环节。
参考文献:
[1]郭磊.商业银行个人支票业务推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02:2124
篇3
关键词:土地管理制度;矛盾问题;对策
几十年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人们对传统意义狭义的土地制度理解上已经改变,注重对土地管理制度广义概念上的理解,特别是我国推行以后,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一制度改变了农村旧的经营管理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得到重视的同时,土地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新形势下产生了新的土地发展关系。一方面土地管理制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另一方面也表现相对不足的地方,其中突出问题就是农民收入增加的减缓,主要原因即是受到制度的制约,所以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我们还要进行积极地改革,解决现今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农民各项收入都能得到快速地增长。
1我国现今土地制度
目前我国土地制度已不是狭义上的概念,不是人们理解的仅仅局限于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所有制度和使用制度,更是一种广义上概念,实际意义上它不仅是一种法权制度,还是一种经济制度,同时反映出人与人、人与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广义上的土地制度囊括了一切土地问题,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及土地利用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
2我国现今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国《宪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及《民法通则》都有条例明确表明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而土地所有权里的“集体”一词定义较为模糊,没有指定是哪一级别的集体,就会有土地所有者上的缺位,加上土地关系的法律法规不清晰及农民们各自的不同理解,土地权属问题更是形成了混乱的局面,农民对土地使用权上会产生许多疑问,这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土地经营的热情,可能就会导致土地的荒置,土地盐碱化、沙化、荒漠化等恶劣现象逐渐加重,笔者身处内蒙古,目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矛盾尖锐,亟待政府进行来改变这一现状。2)土地承包经营与土地使用率的矛盾问题。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较多已经开始采用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模式,规模化生产加大了农业生产规模,专业化分工则是生产组织内部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两者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进而使农业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时代变迁而目前我国沿用的《土地制度法》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制定的,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弊端与漏洞,土地承包时在土地使用审批管理方面有所偏重,缺乏与土地经营管理有关的明文条例,土地有偿期限抵押、转让、出让等方面规定也比较含糊,对现在的土地承包经营不能起到统一规范的作用。土地归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土地制度已经不适合现在市场经济的需要,土地不能通过市场而流动,整体来说土地没有真正流转起来,应运而生了土地承包经营与土地使用率的激烈矛盾。3)农民利益与征地补偿制度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国《物权法》里确定对农用地进行补偿范畴主要有劳动力安置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土地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社会保障费,农民其他方面的损失不予补偿。征地补偿是按照土地原用途的年产值的倍数来进行补偿的方式,没有体现出土地潜在收益和利用价值,没有考虑土地对农民承担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从而导致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更没有体现土地市场供需状况,不符合现今市场经济规律,实属不完整的补偿标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显得很不科学。
3讨论问题的对策并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珍惜国土资源为前提,为了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快更好的发展农业经济,我们必须要制定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土地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核发证书还没得到全面的开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政府强占土地所有人的地权,国家可设立专门的农村土地管理机构,发给土地所有者地权证,对全国土地进行统一编码的工作,积极全面负责农村用地的分配、经营及管理。同时国家应建立土地调查机构,并派监督人员对土地调查机构人员进行监督,进一步健全且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确保全方位且准确地提高国家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掌控。2)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改变农村用地的抵押权的现状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比如农村用地可以抵押的话,即能保证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其一可以有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其二可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面对前面阐述的相关矛盾,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土地在集体范围里的自由流转,以“依法、有偿、自愿”为原则,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看准时机实现农村用地在农民间的自由流转与规模经营。3)继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依据市场原则,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应依法给予公平补偿,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公平补偿是按照反映出土地真实价值的市场价格标准来进行的,补偿标准制定后,还要全面考虑,即有土地用途补偿,又要有土地用途转化后的补偿差异,着实充分为农民的生产权益和发展权益着想。
4结论
结合上面的阐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与农民密不可分,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要切实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文中对我国目前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些许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可行的对策,希望能给有关工作人员一些建议。政府工作人员在改革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时,从农民利益出发的同时还要把各条款落到实处,最后达到促进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作者:韩飞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杨春玲.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8:45-46.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原因分析;措施
Abstract: :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management, not only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function and value engineering quality of the product itself, also be the mark of social credit and government credit. Currently in our country combined with own work experience, the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struction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for peer reference.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Root cause analysi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922.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建筑工程质量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日益扩大。但是从总体方面来看,目前建筑工程质量的水平并不乐观。这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表现:
(1)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合格,严重影响其使用功能;
(2)许多工程结构隐患严重,甚至导致建筑倒塌;
(3)装饰工程质量低劣,给排水、电气、燃气、消防等设施不能满足安全防护要求;
(4)尚未建立相应的机构与可行的运行程序。广大群众对建筑住宅质量问题,经常投诉无门,无人受理;尚未在建筑部门就贯彻《 产品质量法 》 制订可行的实施办法。如关于建筑住房质量事故的赔偿标准及索赔程序、关于建筑工程质量的仲裁机构及仲裁程序等。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没有建筑工程质量的法制管理,尚未形成经常性的社会监督机制。目前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还只是停留在喊一阵、抓一阵的状态,风头一过,又恢复原状。
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招投标的监督管理问题。
《建筑法》规定,工程建设项目要实行招标、投标制度。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的发展,或者出于工程建设主体各方自身的利益,对这一制度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给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而名义上的公开招标,实际上的私下议标。有的业主为了达到把工程发包给某个施工单位的目的,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双方私下作出交易。有的承包商与业主串通,找几个陪衬单位参与竞标,工程到手后本身不具备相应资质就找个公司挂靠。其后果一是给腐败分子提供了机会,二是给监督管理带来许多麻烦,互相扯皮和经济纠纷增多。
2.2 设计质量问题。
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错、漏、碰是设计上的通病,有的甚至危及结构安全。这类问题只有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发现。所以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从设计阶段就应开始实行监理,监理公司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进行全面检查。对一般的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工程师要特别重视施工图设计交底,在详细阅读图纸的基础上,针对涉及公众安全、防火、隔音、节能、环保等内容进行审查,必要时对工程结构的力学计算进行复核。对检查出的问题提交业主和设计单位,由他们研究解决。
2.3 施工阶段的问题。
目前的建筑队伍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设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技术基础知识非常有限,缺乏责任心,不按规范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工程质量问题都是由于施工人员素质低下造成的。有的施工单位出于自身的利益或者外部压力所迫,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顾施工质量。有的建筑队伍自身技术水平低,缺乏技术装备,质保体系不完善,组织措施不落实,必要的技术质量人员和等级工数量达不到要求,挂靠某个建筑公司承包工程建设,公司对其管理不到位,工程质量没有保障。
2.4 材料、施工工艺的监督管理问题。
材料(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 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其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施工工艺和方案,是进行科学施工的措施和手段,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施工工艺和方案,包含建筑施工整个周期内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验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这些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必须慎重监督。
3、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对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是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对建筑市场的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初,结合我国国情,参照国际惯例,政府对工程质量实行监督。相继建立健全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全国形成了质量监督体系,有效地把工程质量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加强了企业质量管理,促进了工程质量的稳定提高。
3.1 完善监督检验机构。
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的出台,目前关于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已基本健全。依据法律法规对业主的建设程序是否规范、各方主体资格与所有承担工程是否相适应、主体各方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工程建设材料的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工程建设资料是否真实和完整、各方主体的职能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到位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以确保工程质量的全过程受控。完善检验机构,广泛深入地开展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方法鉴定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结构构件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情况。通过检验,试配合理地使用原材料,推广新技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检验基础薄弱,检验机构不全,检验人员数量质量都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检验仪器不足,有些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根本没有检测手段,无法对产品进行严格检验,在施工企业中,有部分企业没有试验等,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为了有效地检测工程质量,近几年,各地、州、市建设局都建立了检测机构,正式开展工作与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检测和质监相互配合,开展监督检验工作。
3.2 加强对项目法人行为的监督
项目法人是投资者的代表,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加强对项目法人行为的监督应注意:加强合同管理,避免项目法人在建筑设计、施工中签订各种虚假合同,逃避国家的监督。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的监督,严格审查建设单位是否依照法定程度和方式进行了公开招标;是否公正地择优选择了中标单位。严格施工许可证制度,建设单位必须按有关程序,经过严格的审批,领取了许可证方可开始施工。严格项目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准交付使用、不办理产权登记、不准进入市场交易。
3.3 严格资质审查,把好建筑市场准入关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参与基本建设全过程的各责气单位的资质审查,严格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凡无资质或资质较低的建筑设计、施工单位,计划部门不予立项,规划部门不发建筑许可证,建筑安全管理部门不发施工许可证。全面推行质量认证制度,由国家质量监督机构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建筑材料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或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检验和检查,考核合格后,以颁发产品质量证书、标志等方法,确认和证明企业生产的产品已达到某一质量水平,企业在特定的产品范围内具有必要质量保证能力。未经认证或认证不合格的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不允许从事相应业务。当前应重点查处无证、越级、超范围承接建筑设计施工、监理业务行为;挂靠承包、转包、非法分包行为;同体监理行为;认真组织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年检,取消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单位从事相应业务的资格或降低其资质等级。
4、结束语
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质量问题贯穿于土建工程的整个进程。这需要我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共同研究和改进,达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质量监督的目的,使建筑工程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问题及对策
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思想僵化,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讲“以人为本”的管理口号,但事实上却多是传统封闭式和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并制订了一系列针对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需要学生遵守的规定。因为思想观念保守,致使对学生的管理是重管理,轻服务。殊不知民办高校学生也多是成年人,对很多事情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加上他们的个性鲜明,喜欢自由和不拘一格,这样做的结果更容易压抑学生张扬的个性,甚至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使效果适得其反。
2.管理重心偏移,且方法单一
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学籍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两部分,现实中,我们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心偏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就管理方法而言,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主要表现为管理过于精细化,不仅给管理人员带来了诸多麻烦,给学校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学生心理需求高与高校办学层次低的矛盾
民办高校的学生年龄多处于18~24岁之间,正处于身心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由于多数学生意识到自己高中成绩与公立大学里的同学之间存在着差距,内心会产生一种自卑或者自我否定感,感觉自己和同类高校的学生有差距,他们的身心有着强烈的被肯定和被接收的需求感,整体上缺少成就感和归属感,思想上的包袱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学业。不仅如此,刚进大学时的期待、好奇和憧憬,也逐渐被现实和这些思想观念逐步消磨,诸多疑问和困难在学校里也得不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会变得精神低迷,随波逐流,慢慢地开始放弃学业而混日子。这种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被忽视,这也是目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亟须加强的。
二、完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1.管理与服务并重
民办高校应该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扭转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让更多的“管理”转化为更多的“服务”。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上,切实从学生的年龄和思想观念的现实出发,使得相关制度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天性,更加能够被学生所接收。学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充当宏观方向指导人的角色,不应该过多插手生活细节的管理。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依赖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他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来自学校的贴心服务。
2.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让有着强烈被认同和被肯定需求特点的民办大学学生参与到自身管理中来,放开学生的话语权和自,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及合作意识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可以更快适应社会,同时也有利于节省学校经费开支,提高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效力。让学生“自治”――自己管理自己,放手让学生去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资源,会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取得突破和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热情,即使出现错误也应正确看待,在失败和不足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凝练出更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和技巧。
3.加强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设
一方面,民办高校应该不断优化学生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降低年龄偏大而又思想保守的老教师的比例,加大年轻又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所占比重,使他们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当前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而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还要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使得他们的工作不能质量与数量并重。故对辅导员工作的精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其管理质量。另外,民办高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育和财力投入力度,提高教师课堂管理及对学生言传身教及“传道”与“解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倪胜巧.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87-89.
[2]马烨.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管理问题分析及途径探讨[D].长春:吉林大学,2011.
篇6
关键词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流转 改革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国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驱动力,其中地方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土地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政府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限制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低价征收农民土地后,以市场交易价格出让土地,获得了巨额的土地收益。土地出让金成为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许多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的房地产收入已经占到了其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高达60%~70%。此外,土地交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形式也从根本上刺激了政府更多地出让土地,为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来源。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从过去政府“以地生财”向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根本性转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减少了土地征收对于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侵害,把城市化带来的土地级差地租归还给农民,可以缓解目前土地征收过程中产生的农民和政府的对立性紧张关系。减少土地征收,也可以抑制城市蔓延,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和减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毫无疑问,将直接减少土地征收数量,减少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这就要求政府要转变城市土地经营的思维,从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转变为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提高城市土地质量和改善人居环境,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城市土地资产的保值和升值。通过实现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土地的合理配置,最终增加城市的土地收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减少政府土地出让收益来源,并不意味着政府不能“以地生财”。 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也都依靠“土地财政”,但国外主要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等方式创造财政收入,这样既体现了公平性,也保证了政府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从某种程度而言,物业税本质并不是为打压房价而设计,而是旨在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税源,改善区域内的公共服务,促使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 向“公共财政”转型。
二、管理改革的前提:保证集体建设用地来源的合法性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和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的过程。由于土地非农开发收益远高于农业用地收益,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农地转用,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和严格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使之成为土地用途管制的前提和依据。凡是土地利用规划上没有确定为建设用地的,就不能使之成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利用规划必须按照生产布局的要求来配置土地资源,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不可能按照各个土地所有者的要求来平均分布,其受到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和区位条件的制约。划分为基本农田的地区,其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的经济产出低,划分为城镇用地的,其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的经济产出高。即使同为城镇用地,商业用地的土地资产价格也高于工业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同一个区域中的土地确定为不同的用途,实际上是赋予了不同的开发权利。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必须要建立起不同土地用途之间的利益均衡机制。对于土地利用收益高的土地非农开发,应该适当征收土地增值税,使因土地规划而形成的土地级差收益归公。例如,英国规定所有土地的开发权都属于政府所有,土地开发都必须经过政府许可,要缴纳土地增值税,实际上是落实“涨价归公”。相反,对于土地规划规定只能作为基本农田保护的地方,实际上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剥夺了其土地开发权,政府应该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即购买土地开发权。至于土地规划公布实施以后,有的土地使用者要求要改变土地用途,或者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实际上是对于土地开发权的再分配,政府在维护土地利用权威性的同时,应该容许不同土地使用者之间进行土地开发权交易。土地用途由农用地转变为工业、商业或住宅用地的,或者要求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建筑容积率)的,在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容许其购买土地开发权;相反,愿意保持农业用途和生态用地的,或者要求降低土地开发强度(建筑容积率)的,或放弃土地开发权的,应该从周围地块开发权增加而获得的级差地租中给予补偿。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有符合规划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才能视为合法。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必须兼顾土地所有者的合法土地财产权益,建立起不同的土地用途之间的土地开发权的经济补偿机制,使土地开发在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只有实现每个农民拥有平等的土地利用开发权利,或者在实际获得的土地利用开发权利不一致时能够获得经济补偿,农民才不会违背土地利用规划使用土地,土地利用的违法现象也必然减少。
三、管理改革的重点:维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存发展能力为前提。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其农民就业非农化程度较高,土地已经从以农民生存发展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功能为主转变为以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土地资本功能为主。上述情况的出现,并非是指其在宁波农业地位的下降,而是由于目前当地农业经济收入占农民经济收入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一个较低水平,农业也主要依靠外来人口和边际劳动力支撑,宁波农业发展对于宁波农民的重要性程度降低。宁波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高,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了许多创新机制,使之能够成为企业家的摇篮,形成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需要和最难得的资源。如果让宁波能够拥有更加多的建设用地,宁波就可以兴起更加多的、具有市场活力的企业,将可以吸引更加多的外来人口在此就业,也就能够为全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做出贡献。因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为了扩大城镇化和工业化需要的建设用地供给,为企业家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仅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而是为了吸引更加多的资金,加快产业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发展更快更好,农民对于农业的依存程度更小,农业不再成为农民的生存负担,而是成为享受自然和生态文明的源泉。
在倡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同时,应严防外来剩余资本通过招商引资进入,并凭借资本优势直接占有乡土社会资源,从根本上挤占本土农民的发展空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成为外来投资促进本土开发,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催化剂,而非成为农民获取土地收益的绊脚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保证土地流转收益能够长久维持,为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靠保证,这就要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时不能投机,而必须采取非常稳妥的策略,即农民建设用地应以作价入股的方式从事基本建设,以租赁的方式与工商企业结合。由于基本建设可以长期获取收益,土地投入的风险较小。无论是建车站、码头还是建水厂或电厂,农民土地作价入股后都可以占有相当比例的收益,它不仅降低了基本建设用地的成本,并且开辟了农民收入的来源。但是,针对工商企业,农民绝不可出让土地,更不能把土地作价入股,由于农民本身的局限性,很难在土地出让后获取长远利益。目前我国很多工商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到三年,因此农民把土地卖给工商企业也就存在风险,如果企业破产,农民不仅得不到分红,并且有可能损失赖以为生的土地资源。在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结构还不尽完善,腐败现象并不鲜见的情况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警惕上述现象的发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决不应成为金融资本对于农民剥夺的最后方式。
此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还承担着为农村基础设施筹集资金的任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可以为实行无偿划拨的农村公共设施用地及公益性用地提供保障。只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能够获得足够的经济收益,农村才有可能投入足够的建设用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发展。因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要处理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发展的关系。
四、管理改革的措施:建立完善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建立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应结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实需要,对于已经建立的土地交易有形市场进行扩容和完善,尽快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纳入土地交易有形市场的服务范围,健全交易规则,提供相关服务,形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公平、公开、公正交易的市场环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要实行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条件进行必要的审查,未获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农户同意,不符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条件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得入市交易。
土地交易市场要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全程公开、透明深入贯彻到实际工作,着重把公开办事程序、公开业务规则、公开交易信息作为实现阳光操作和市场平等竞争的基础。要通过公告栏、告知单、互联网,以及公布交易活动即时信息、设立咨询投诉电话等多种形式,把地块信息、操作流程、进度安排、参与方式、注意事项、咨询答疑等内容充分、及时地予以披露,确保交易当事人对土地交易中的每个步骤、环节以及流程都能清晰地了解和掌握。此外,还应加大土地市场信息披露力度,各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计划、土地公开交易信息、土地公开交易结果等,必须及时和准确地向社会公布。要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市场、分析市场,研究完善调控土地市场的政策措施,科学地进行土地价格管理,有效地防止集体土地资产的流失。要加强对有形市场的监督管理,对不按规定进入有形市场交易或不按规则进行交易的行为适时进行纠正,对拒不改正者,不予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并按违法用地查处。对政府部门或土地交易机构人员在办理土地交易过程中接受贿赂、、泄漏机密、的,按情况给予纪律处分,对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完善的土地市场服务体系,可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避免人为地抬高公开交易竞争门槛,提高土地交易的成功率,也可以降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成本,通过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获得满意的土地成交价格,能够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得到充分和有效的维护。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政府从土地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的根本途径,必须依照土地总体规划的要求保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合法性,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维护农民的长远利益,并结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实需求,建立土地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保证土地市场交易的公正、公开、透明,形成完善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美球.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思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陈勇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政论坛,2009(3).
[3]高圣平.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现实与法律困境.管理世界,2007(3).
[4]高中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的收益分配研究.经济师,2008(11).
[5]龙开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再思考.国土资源,2009(1).
篇7
关键词:质量监督;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如今的形势下,各项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能发生了质的转变,作为建筑工程,也不例外,明确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和程序,是确保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得到一致性、统一性的质量监督管理方法的有力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抓好工程建设的的源头,以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从而做好质量监管工作。
(2)确保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全过程受控.从而做好质量监管工作。
(3)明确工程监督管理程序,改正监督方法,从而做好质量监管工作。
2、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一些建筑工程开发商和建设方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违法违规操作,没有按照施工设计的方案来进行施工,而根据自己所谓的施工经验执行操作,从而带来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隐患。结合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工作来说,开发商和建设方违法违规的行为已经成为了建筑工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的源头,这此违法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不办理任何合问和手续,而是先施工后申报,即使工程竣工了也不申报,甚至是先出售后建设等,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另一方面还回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筑工程涉及到的各个企业单位因为受到利益的驱动,过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比如承建方、承包方,采取的方法是打着高资质企业的牌子,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层层地进行分包、转包、发包.最后干脆由包工头直接进行施工等手段,建筑工程建设中为了赶工期和省工程造价的钱,使用伪劣材料和设备,偷工减料、粗建滥造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工程质量,企图用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对工程的质量不放在心上,这对建筑质晕的监督管理工作来说是个严重的阻碍,在这个方面的工作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或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少,有的施工人员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岗前培训就直接上岗,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难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建筑行业的健康向上发展和建筑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顺利地开展,对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和工程质量监管工作是个很大的阻碍因素。
(4)建筑工程承建单位的监督管理人员在监督力度上有所欠缺,质量监管意识淡薄,岗位大多数的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人员多数是受雇于施工单位的,无形中就会造成惟命是从的情况,工程建设单位说什么,就是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从而导致不能充分发挥自独身的独立性,独立职能决策度不强.权威性不高,最终造成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力度不强,不能很好地对建筑质量进行监管。
(5)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单位.是代表政府行使建筑工程监督管理职责的,但是在实际的人才结构优化、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上把握地还不够到位,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要求,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作为监管单位的监管力度也不高,疏于管理.这些对于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来说是个阻碍,在这方面的工作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6)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规范和法规上不完善,表现在一些合同或条款内容在语言表达上不够具体和明确:一些合同或条款的政策性虽然强,但可操作性却很差;部分合同或条款自身的规范和法规就不完整,从中能发现大量的规定没有做后续可操作方法的补充,使得规范和法规缺乏效用性;部分合同或条款前后表述不一致,前后矛盾现象严重,在执行过程中的规范度不高;部分合同或条款表述不简洁,语言过于冗长和复杂。
3、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进行应对和管理,具体表现在:
(I)规范施工行为。由于一些建筑工程开发商和建设方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而违法违规操作,没有按照施工设计的方案来进行施工,而是根据自己所谓的施工经验执行操作.从而带来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隐患,因此要规范施工过程中的行为.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方案或有关合同进行施工,同时要直面迎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而不是去回避。
(2)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管。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筑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施过程中进行分包、转包.发包,虽后干脆由包工头直接进行施工等手段,同时为了赶工期和省钱,使用伪劣材料和设备,偷工减料、粗建滥造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因此要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管,以顶防这些姆问的产生。
(3)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由于有的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岗前培训就直接上岗,缺乏专业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难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加强专业技术培训,从而更好地做好建筑质量监管工作。
(4)加强质量监管力度和监管意识。由于监管力度上有所欠缺,质量监管意识淡薄,最终造成建筑质量监管的力度不强.因此要加强质量监管力度和监管意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建筑质量监管工作。
(5)把握和到位实际的质量监管工作。由于在实际的人才结构优化、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建筑质量监管等方面的工作上把握地还不够到位,影响监管质量.因此要把握和到位实际的质量监管工作,从而更好地进行建筑质量监管工作。
(6)完善建筑质量监管的规范和法规。由于规范和法规不完善,在合同和条款上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规范问题,给建筑质量监管工作带来阻碍,因此要完善建筑质量监管的规范和法规,以确保建筑质量监管工作得到有效保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这需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来应对,笔者相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让建筑质量监管工作得到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傅诗正.如何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相关问题的浅析[J].建村与装饰(下旬刊),2008.
[2] 肖军,谭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和措施的探讨[J].四川建材,2010.
[3] 陈人海,章表,钟云海.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要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0.
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 国库集中支付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97-0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环节,自2004年起,全国高校陆续实施国库集中支付以来,国家对教育投入的财政性资金拨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高校的财务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故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对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结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或劳务提供者账户实施直接监控的一种管理制度。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长期以来高校经费自行支付的状况,经费支付主体由预算单位变成财政部门,经费账户由预算单位基本账户变成了国库单一账户,单位经济活动的资金结算不必经过支出单位而由国库管理部门根据高校细化的部门预算,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的方式,改变了过去财政性资金层层拨付、单位自由支配的现状。
一、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高校财务管理诸多方面如经费缴拨方式、经费支配权限、财务报销方式、财务管理重心等都发生了的变化,对强化高校的预算管理,规范财务管理,监督财务支出,防范财务风险和加快财务工作信息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由于高校运行的特点与高度集权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相适应,所以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自实行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管理与运行,集中表现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利于法人地位的确立,与高校办学自相矛盾。将高校的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全都纳入国库统一管理,由财政部门对高校从预算编制到办理支出实施全程监督,高校的资金不再划拨到高校开设的银行账户,而仅仅是可使用指标。高校的每一笔支出,必须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打破了原来由学校按照财政下达的预算指标自主使用经费的财务管理格局,财务管理职能成为单一的预算管理和执行活动,高校的财务自一定程度上被限制,高校独立法人地位也难以落在实处。不利于高校办学自的发挥,不符合《高等教育法》关于高校办学自和独立法人地位的规定,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的要求相违背,也与国家相关法规相矛盾。
2.削弱了高校的筹资能力,与高校财务制度的矛盾。改革前,财政性资金可以直接拨付单位账户,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合理调配和自主使用财政性资金,通过调剂各银行的存款额度,来吸引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和提供配套服务。同时,由于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和办学形式的多元化,以及资金运行“收入的集中性和支出的分散性”特点,每年秋季开学周期性的资金沉淀成为金融机构十分看好,并向高校积极投资的主要原因。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资金权向财政集中,高校必须在商业银行开立零余额账户,且由财政部门指定,高校的学费、住宿费收入也将直接上缴财政专户,减少了高校的存款额度和对资金的调度权,高校的存款变成了一种额度,资金直接由财政支付,降低了资金的流动性,高校财务因此将出现无“货币资金”的形态。①高校失去了短期资金沉淀的优势,账户上没有了存款资金的诱惑力,也就自然失去了与银行交易的法码,削弱了高校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基础,影响到银行对高校的服务质量与投资的积极性,学校资金运作和经费筹集难度加大。高校作为法人实体筹资能力降低,在目前大部分高校负债办学的情况下,对高校的建设贷款、助学贷款、高校资信评级都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甚至因此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行。
3.降低了高校管理的效率,与现行会计制度相矛盾。从1998年开始,高校取消了预算内和预算外分别核算模式,实行“大收大支”的综合财务预算,打破了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之间的界限,收入按来源划分,支出按性质和用途划分,财政按月将财政性资金直接拨付到各高校的基本账户上,资金由学校自行掌握使用,学校在预算控制范围内对结存资金进行合理调度。改革后,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一律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高校没有资金的调配权,必须按月编制和上报用款计划,待财政厅批复后,方可通过零余额账户办理支付。众所周知,由于高校学费收入季节性的特点,全年3/4的时间,即1―9月仅有按月拨付的财政拨款,使得大多数高校在这个期间,资金极为短缺,运转困难。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上半年的教学活动、教师课时费、学生管理支出等,不得不用其他专项资金进行垫支(有的是经办人垫支)。而财政部门为了防止高校资金被变相挪用,规定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资金“不得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和上级主管单位、所属下级单位账户划拨资金,”②造成高校本身及二级单位或个人垫支的资金将无法归还,使学校的内部往来结算成为难题。
4.不利于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与提高工作效能相矛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政府直接行政管理高校转变为宏观调控,要求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主。目前高校已基本形成“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新格局及办学形式多样性的特点,由于高校资金来源和支出的多样化,使得高校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相对于政府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就困难得多。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政府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对高等学校的办学行为管得过于具体,更不可能对高等学校的每一项经济行为进行审核与控制。政府按照行政部门的管理模式,将高校办学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通过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实施对高校具体事务的直接管理,间接地控制了高校的“财权”与“事权”,同时也使政府陷入了繁杂的具体事务之中,不利于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削弱了政府从宏观上对教育事业的管理职能,它所带来的正面效益,远比控制高校支出而带来的负面效益要小得多,有悖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的改革要求,不利于理顺国家、社会、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几点建议
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必须正视这些不足,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势必将会对高校的正常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因而,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虽然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在实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加强预算管理、促进廉政建设的需要,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这一新生事物涉及面广,问题较多,情况复杂,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因此,高校应从大局出发,积极沟通、互相配合,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集思广益,支持改革。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与业务培训工作,充分认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库制度改革的内涵,并积极宣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积极推进这项改革。
2.修订法规、完善机制。一是针对高校行业特点突出、核算较为复杂的特点,结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需要,及时修订现有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满足实行国库支付后财务管理的需要;二是取消基本建设投资核算主体,将基建会计核算并入高校会计核算中,配合部门预算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高校会计制度中增设相应的基本建设核算科目;三是对于高校零余额账户与校内二级独立核算账户之间划拨资金的具体问题,可以根据学校签订的有关协议,经财政厅批复后,允许高校用财政资金归还因事业发展垫支的自有资金和归还的银行贷款;③四是修订完善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办法、财务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等相关法规、制度及管理办法,杜绝不合理支出;五是赋予高校作为独立法人享有更多自主管理和自主使用经费的权利。
3.细化部门预算,强化预算执行。部门预算是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国库集中支付是部门预算执行的必要保证,预算编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预算的执行。首先,要高度重视预算编制工作。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严格预算安排顺序,保证专款专用,落实“四个确保”。要按照资金的来源和性质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尽可能细化到每一个预算项目,要全面反映高校经费需求状况和支出安排方向,确定哪些项目是财政直接支付,哪些项目是财政授权支付。其次,要强化预算的执行。要建立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财务预算和支出的透明度,严格预算的执行,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刚性,预算一经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校内各用款单位及相关资金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准确、按时报送用款计划,使资金严格按计划支付,杜绝无预算的支出,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4.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技术与政策的改进。对目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存在的垫支问题、向学校其他账户划拨专用基金、专项资金问题等作出技术与政策上的改进;对于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造成筹集资金困难、财务风险凸现问题,政府部门应通盘考虑,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应做到保证资金安全,简化用款计划、改进零余额账户使用规定,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支配资金的使用权,建议将学费等预算外资金及其他资金由财政转入学校的基本账户中,高校可根据垫支的实际情况,报财政部门审批后,可以向校内其他账户和二级独立核算账户内划转资金,以适应高校内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需要,既便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和细化的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支付需要,确保用款计划的及时报批和支付申请的渠道畅通,并做好年终资金结转对帐工作,弄清楚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支出数、额度结余数等,从而提高高校财务工作的效率。
5.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高校,争取银行对高校工作的支持。在当前高校贷款数额多,还贷压力大的形势下,高校、银行、财政三者应形成互动合作与良性发展新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应通过立法、规划、拨款、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与效益,真正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财政部门应积极发挥其财政职能,建立高校按时偿付银行贷款本息的机制和评级授信新办法,拓宽高校融资渠道,消除银行的顾虑,争取银行对高校贷款工作的支持。
6.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会对高校的会计核算方法与核算体系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会计科目、预算项目、用款计划、年末结余及账务处理都将发生改变,财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银行和高校需要建立信息互通平台,以实现统一、规范和系统的基础信息。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现代财政经济管理知识、会计电算化及金融管理等综合知识的业务培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规范会计操作,提高管理和核算水平。
注释:
①刘天佐.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误区及负面影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9):34
②河南财政厅关于印发《省级财政国库管理改革资金支付管理办法方案的通知》.2003年5月8日,豫财库[2003]13号
③张庆伟等.国库集中支付的度在高校实施中的问题及完善措施.科技管理,2007(2):91-93
篇9
[关键词]职位分类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050 ― 04
公务员分类制度是公务员制度体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正如20世纪著名的西方行政学家怀特指出的“当代的人事管理有两大支柱:一是选拔人才,一是职位分类,两者缺一不可”。我国公务员法实施以来,一直采用“大一统”的单一公务员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与全面深化改革、政府职能转型及依法治国方略要求极不适应,日益暴露出管理上的弊端和不足,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健全职位分类管理体系,是我国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实行公务员分类管理,有利于拓宽公务员职业发展空间,形成多渠道、畅通式的职业发展通道;有利于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增强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本领;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管理科学化水平,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和人才保障。
一、当前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不足及原因
我国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职位分类管理的制度,但到目前为止一直按综合管理类进行管理,不同类别、层级的公务员,无论从事综合管理、政策研究,还是一线执法、辅助岗位,全部混同招录、选拔和使用,“考核一根尺、升迁一把梯”,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带来了许多弊端。当前,公务员管理突出存在着职位分类缺乏配套法规支撑,职务管理手段单一,内部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
(一)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缺乏相关配套法规和制度设计
公务员法实施后,从上到下先按照公务员范围对符合条件人员进行了入轨登记、依法确定了公务员身份,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后制定了公务员考核、录用、奖励、调任、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申诉、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任职定级、日常登记等配套政策办法,纵向建立了单一的职务和级别序列,横向仅制定了综合管理类非领导职务设置管理办法。对按职位分类改革一直处于试点阶段,推进比较缓慢。
到目前为止,有关职位和职位分类在公务员法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有关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细化的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各类别适用范围、进入方式、职位设置、职务与级别、职务任免与升降等没有明确,在不同地方和系统进行的试点以及形成的分类管理制度还需深入调研论证。一系列以人为本的制度性安排在基层、执法一线等单位都还没有提及,如,基层公务员怎么发展晋升,尤其是高学历人才到基层后,发展瓶颈怎么解决?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还没有具体的单项法规,与公务员法相配套的职位分类法、各类别管理办法还需要继续突破,职位分类的顶层设计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 公务员范围宽泛,职务序列单一,尚未突破“大一统”管理模式
1.范围宽泛,分类交叉。从公务员法适用范围看,既有七类机关又有群团部门,还有参照管理单位,只要有法律法规授权的职责,都按照公务员法甚至争相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这必然导致政府机构臃肿、公务员队伍膨胀、财政负担过重。从列入公务员范围看,七类机关,既有权力机关又有权力执行机关,还有审判、检察机关,都按公务员法统一管理,不利于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从公务员分类方式看,我国虽然明确了职位分类原则,但现实中更多是品位分类,即按职务进行管理,存在明显“官本位”色彩;同时对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公务员实行统一管理,发挥不了各自作用。
2.职务单一,通道不畅。公务员职务只有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这种仅以职务序列进行管理的方式,既引起各单位千方百计增加领导职数的冲动,又导致公务员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竞争行政职务的无奈,不但进一步强化了“官本位”意识,还导致公务员“跑官要官”、“拉关系”、唯上是从、不安心工作,同时不利于高层次、专业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县乡基层和市以下公安、工商、税务等执法单位,处于基层一线,人数众多、职数较少、职级很低,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产生大量压职压级、年龄知识老化、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乡镇层级,一般核定领导职数7-9名,领导职务最高正科,一名公务员长期在乡镇工作、晋升顺利的话,6-7年就能达到正科级,再向上就没有奔头了;况且乡镇领导职数少,工作一辈子还是科员的现象比较普遍。
3.管理粗放,执行不严。没有科学的分类就没有精细的管理。在公务员考录上,对职位所需资格条件没有加以分析、没有明确的职位说明,导致公务员不知岗位职责,人岗相适度不高,“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基层公务员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考录机制还不够合理;考录与遴选没形成合理搭配,不同层级的考录、遴选交叉进行,导致基层公务员无法安心工作,“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在公务员考核上,没有区分不同类别岗位的工作性质、没有根据岗位职责设置具体科学的考核指标,也没有把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有效结合起来,导致考核程序化、“大呼隆”,最后“唯票”、“唯分”,没有引导到改进公共服务、为民执政上。在公务员任用上,没有形成职业发展的“多车道”,“专业的人未做专业的事”,导致“半路出家”、“角色客串”,造成人才资源极大浪费,政府治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强调公务员“凡进必考”,导致其他渠道不畅;领导职务任期制执行不到位,存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对干部队伍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等。
(三) 公务员内在激励机制不足,地域之间、上下之间不平衡
1.体现在职务晋升上。受传统“官本位”及当前社会评价影响,公务员从政担任领导职务愿望强烈,这与92%以上为科级职务的现实相比反差巨大。一方面僧多粥少,就那么几个领导职数,受益面很窄;另一方面机构级别很死,尤其是基层县市,一般是科级,再就是处级,上升空间很小,这些因素给予基层公务员的往往是“负向”激励,容易滋生浮躁心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体现在工资待遇上。公务员工资由职务、级别工资和工作津贴、生活补贴构成。从全国看,职务和级别工资标准一致、但基数较小,工资差别主要体现在津补贴方面,区域经济实力及个人职务起决定性作用。以职务确定职务工资,职务对应级别和津补贴标准,级别对工资影响不大;工资晋升按考核年度称职结果每2年晋一档、5年晋一级的正常晋升机制时间跨度较大。区域之间层级的差异,从部委到省级再到县乡级,工资呈倒金字塔结构,以职定薪的格局带来工资正向激励作用小,导致基层公务员工资普遍晋升不上去、享受不到改革发展成果。
3.体现在权责均衡上。基层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最前沿,政策落地、为民服务的第一线,与省级以上机关形成鲜明对比,基层工作任务重、责任压力大、条件比较艰苦,与可支配的资源、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公共权力不相称,权责利不对等,“人往高处走”、“孔雀东南飞”现象普遍,导致基层公务员来源不足、队伍不够稳定、能力素质和思想作风不适应等问题。
二、完善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指出: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因此,加强公务员队伍分类管理,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公务员积极性,必须切实加强不同类别职位研究,及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形成职位分类管理的法规体系,健全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不同类别间公务员交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务员制度体系日臻完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和法律保证。
(一)加强顶层设计,及时研究出台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管理办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科学完备的公务员制度体系和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作支撑、作保证。推进公务员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环节多、有些还牵涉到利益格局调整,必须从宏观、全局和战略上统筹谋划。当前,最紧迫的就是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把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作为公务员制度建设的重点,充分吸取公安系统、深圳等地试点经验,着手文件起草,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听取基层声音,尽快出台《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和相配套的有关办法,加快形成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
同时,两项法规出台后,抓紧按照自上而下、先易后难、稳妥推进的原则,结合各部门和地方实际,科学界定职位范围,根据条件成熟程度逐步入轨实施,尽快把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从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分离出来,实现不同类别公务员分渠道发展、精细化管理,彻底改变以往“大一统”的粗放管理方式,切实解决公务员职业发展通道单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薪酬待遇不公等问题,努力提高公务员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调查研究,健全完善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应实现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前,深入推进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迫切要求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健全完善:
1.适时修改,缩减公务员法适用范围。将公务员范围七类机关中审判、检察机关单列出来,实行统一、分类管理,推进法官、检察官等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取消参照管理单位,与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将已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剥离出去,全部推行岗位管理和聘任管理,减少公共财政负担,增加向基层转移支付力度。
2.加快建设,形成职位分类法规体系。在完善公务员法基础上,牢固树立问题导向,结合我国职位分类管理模式的推进和实践经验,借鉴西方比较成熟的职位分类法律制度,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及时研究出台《职位分类法》,细化完善与之相配套的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等管理办法,加强不同类别不同职位分析研究,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明确职位资格、规格、职责、权限、责任等具体标准,切实推进公务员机关的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规范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形成各级各类公务员“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构建起以职位分类法为主体、以综合管理类等管理办法为支撑的立体式职位分类体系,保证各类公务员分渠道发展、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建设,为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提供制度保障。
3.注重立法公开透明。公务员法规定: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设置、与级别的对应关系等,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另行规定。在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特别是涉及到基层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上,更应认真听取基层声音,汲取人民智慧,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制度,激发党政机关各类干部队伍活力
1.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主要目的就是在基层县市职务晋升难的情况下,通过强化职级规范提升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调动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
(1)普遍提高公务员基础工资。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提高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水准,缩小不同职务间工资差距;规范地区间津补贴发放标准,实现东西部、上下级之间动态平衡,防止差距过大;建立工资正常增长与GDP增长、CPI涨幅正向浮动机制,确保改革发展成果同步共享。
(2)改进公务员职务设置办法。突破公务员法“乡镇不设科级非领导职数”的规定,按照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办法,适时在乡镇设置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数,将符合条件晋升、暂时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予以调整提拔。改进当前领导职务多、非领导职数少的现状,适当精简领导职数,扩大非领导职数设置比例,如调研员、主任科员按正处级、正科级1:1配备,副调研员、副主任科员按副处级、副科级1:1.5配备,把非领导职务成为晋升领导职务的必要台阶,实行择优竞争晋升,确保即使晋升不上领导职务也可以享受有关待遇。
(3)实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当前,在公务员法规定的制度框架、保持现有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晋升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建议改变工资晋升2年1档、5年1级为1年1档、3年1级,建立依据任职年限、工作实绩、考核结果等条件晋升职级的制度,坚持职务和职级“两条腿”并行,强化职级在确定干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作用。
2.加快建立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
(1)科学划分职位范围。将机关中单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为机关履行职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公务员,如法医、刑事技术鉴定等人员,划为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进行管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转型期机关工作对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进一步拓宽专业技术类职位设置范围,如宏观经济部门经济学方面专家、环保部门环保方面专家、卫生计生部门医保计生方面专家、权力机关法律方面专家,都可以实行专业技术类管理,确保让“专业的人专心做专业的事”,实现“适才适用”。将机关中依照法律、法规对行政执法相对人直接开展征收、稽查、强制、处罚等一线执法人员,划为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进行管理,实行单独的职务序列。
(2)建立符合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特点的管理制度。专业技术类公务员,重点是建立符合专业性人才成长规律的引进、培养、选拔、评价和使用制度,形成“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任用制度,解决机关急需的专业人才引不进、管不好、留不住的问题。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重点是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设立与综合管理类对应但有区别的职务与级别晋升制度,使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获得除行政级别提升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通道;通过建立相应考核体系激发公务员安心本职工作、提升技术等级、提高工作效率,从内部激发公务员积极推进政府从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为社会、群众提供更好更优的公共服务。
(3)完善聘任人员管理制度。着眼为机关少量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职位提供更为开放灵活、高效便捷的用人方式,打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通道,明确聘任职位范围,完善职位聘任配套制度,创新聘任合同管理,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和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体系,增强制度的吸引力。
3.完善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实施分类考录、分类考核、分类培训,形成务实管用、简便易行考录机制
(1)改进考录管理机制。公务员考录作为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的主渠道,必须坚持依法科学考录,把考录各个环节的作用都充分发挥出来。继续把“凡进必考”和“阳光考录”放在首位。特别注重报名前职位分析和资格条件设置,坚持职位、条件、政策、程序和结果“五公开”,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注重录用公示和试用环节,发挥考录各个环节有序衔接、同频共振的整体效能。改进考录管理机制。畅通考录和遴选机制,考录主要面向社会没有公务员身份的人员报考,遴选由市级以上机关面向基层机关公务员进行竞争性转任,畅通基层公务员上行通道;考录每年组织一次、遴选每2年组织一次,不同层级遴选交叉进行,确保基层安心工作。改进省市县乡四级联考机制。基层乡镇录用公务员,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授权由设区的市统一组织考录,便于降低考录成本,提高考录质量。
(2)完善基层录用制度。基层公务员是党在基层的执政骨干,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做好基层公务员录用工作,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改善公务员队伍来源结构。针对完善基层公务员考录、适当降低进入门槛,中央近期制定了《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降低职位学历、放宽专业限制、调整报考年龄、扩大报考范围、合理确定开考比例、单独划定分数线等6方面举措,应在基层公务员考录中切实落到实处。当前,应加大从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定向考录比例,组织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县乡事业单位人员、非干部身份人员和“两新组织”等一线人员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确保把熟悉基层情况、安心基层工作、为民服务意识浓的“永久牌”干部选拔到基层工作。
(3)推进分类管理配套制度。公务员分类入轨实施后,及时加强分类考录、培训、考核等相关配套政策研究。把好公务员进口,分类确定不同职位资格条件,分类设置考试测评内容,真正把机关、职位需要的人才选。加强公务员考核,根据不同类别公务员岗位职责,设置符合职位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把考核用在平时,坚持定期集中考核,用好考核指挥棒,充分发挥考核的管理、导向、激励、约束功能,为公务员培养和任用提供依据。坚持分类开展培训,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履职能力和更新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公务员专业化水平。
(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突出好干部标准,实现不同职位公务员有序交流
1.坚持党管干部。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用人权是最重要的执政权。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区别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首要特征,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体现。因此,公务员职位分类改革的入轨实施、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出台及公务员队伍科学管理等,都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进行,都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允许走“两官分途”、政务官和事务官分设那一套,真正把党管干部原则和依法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鲜明地体现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
2.突出好干部标准。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是由一个个好干部组成的。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好干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标准,是德才兼备在当今形势下的具体化,必须贯彻到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全过程。分类改革后,应把好干部标准精准落实到不同职位类别、不同层级公务员行为理念中,成为每名公务员的坚定信仰,落实到公务员管理的方方面面。分类入轨实施后,要在党的领导下,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特别注意选拔原则性强、一身正气、不跑不要,一心工作、敢抓敢管、口碑好、贡献大的干部,牢固树立起重品行、重基层、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
3.推进各职位公务员有序交流。交流是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丰富工作履历、提高素质能力的有效举措。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入轨实施后,在一个单位内部既有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又有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必须统筹把握各类别公务员职位特点,建立健全不同职位类别公务员有序交流的激励机制,保持各职位类别公务员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推进各职位公务员分渠道发展、专业化建设,推进实现精细化管理、有序化交流,充分调动每一名公务员积极性,凝聚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参 考 文 献〕
〔1〕张柏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03-04.
〔2〕公务员法学习读本〔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39-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Z〕.2006:24-35.
〔4〕袁Z.浅论深圳市公务员的分类管理改革〔J〕. 魅力中国,2011,(21):239.
〔5〕徐莉萍.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18-19.
篇10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 解决措施 会计制度
1.概念界定
医院财务管理是指以医院的财务报表以及其他资料为根据和起始点,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医院过去以及目前的经营活动、财务基本状况以及变动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解医院的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其他方面了解医院的现状,从而为医院的管理者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目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医院的管理层缺乏充实的财务知识
对医院财务管理及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公立的主要负责人是由组织部门来委派的,他们代表政府来管理和进行医院经营,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他们大多数懂的是医疗,而对于财务知识则是不精通甚至是不太懂。财务知识欠缺,就会导致不重视对财务的分析和管理,也就认识不了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把精力放在医疗上,没有兼顾财务管理,一旦经费不够则多向政府要,这就是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的缺陷。
2.2医院的管理层缺乏重视财会队伍建设
医院的领导对财务分析和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深,或专业知识不足,就会导致领导不重视财会队伍的建设以及影响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任用那些并不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担任财会工作,或者任用非财会人员来从事财会工作,就会导致财务管理的无序性以及无效性。
2.3运用财务分析,疗法单一
在运用财务分析时,方法单一就会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比较低,在分析工作中,不能够熟练的使用财务分析及管理的其他有效方法,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用得较多,但是相对复杂的因素分析法以及动态分析法用的不多,就会影响到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
2.4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够充分的利用财务现代管理技术
在当今时代,计算机这一项新技术、新创造、新发明,在各行业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利用,但是在有的医院,计算机软件只是简单的用在电子病历生成、医生工作站管理、叫号系统、收费系统、财会记账和报表生成方面,并没有在其他方面进行创新性的使用及开发,这就使得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得不到利用,医院的经营活动也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3.在新会计制度下做好医院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3.1领导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深知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医院领导要大力支持财务分析工作,并协助解决好财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财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从而确保财务工作的质量,使得财务分析可以及时给领导给出高效率、适应性强的决策信息。
3.2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搞好财务分析管理工作,除了领导的重视、制度的保证以外,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须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管理工作主要是由财务人员来承担,其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财务工作的质量,因此医院领导必须要重视财会队伍专业素养的提高。
3.3综合运用多种财务分析管理方法,进行趋势分析
目前来说,在某些医院里,因为财务人员对财务分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或根本就是缺乏专业的知识,财务分析不深刻,财务分析的方法较单一,不能够对医院进行动态的趋势分析,这就很难使得财务分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揭示医院经营活动的规律,在数据中找出联系,财务人员就要综合的运用多种财务分析管理方法,如比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来对数据以及资料进行总结,从而发现数据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医院的经济增长点,为医院长远发展未雨绸缪。
3.4大力研发财务软件,提高财务分析效率
医院领导在进一步重视财务分析管理的同时,也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来研发引进先进的财务分析管理软件。要以适用性、先进性为原则,节约资金,以现有系统为基础,新引进的软件系统要与先前系统做好对接,使得数据传输时没有阻碍,从而自动生成财务分析报告。一方面节省了人力物力,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财务分析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使财务分析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众所周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很有限,但是医院要保证职工的福利待遇提高,还要兼顾到医院自身的持续发展。这也就进一步显示出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做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财务分析在医院经营管中越来越重要。做为财务人员,我们要重视财务分析,更好的掌握财务分析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多种财务分析的方法,更好的完成财务工作,生成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从而为医院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曦妍.财务分析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分析方法[J].中国卫生经济,2008.10.
[2]徐迅.构建公立医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医院管理论坛[J],2007.07.
[3]陈丹.加强财务分析,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J].中国医药导报,2007(28) .
[4]姚洁.关于加强"两权分离"改革卫生院财务监管工作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07(10).
- 上一篇:高中数学奇偶函数总结
- 下一篇:家委会监督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