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再生资源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再生资源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可再生资源;资源管理制度;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2-0012-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2.03

一、引言

可再生资源是指在短时期内可以再生或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自然能源。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用完了就不可能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一样,可再生资源既是生产的投入品又是可贸易商品,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可再生资源的错误管理最终会影响经济发展、增长和福利。

二、文献综述

很多文献研究可再生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Aghion 和Howitt(1998)率先将可再生资源融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框架中,认为中间品的知识积累有可能推动长期经济增长[1]。Baldwin, R(1992)使用AK模型分析认为经济的正向增长率很难达到:当资本存量增长时,更严格的排放规制也应该被采取,而这会减少资本的回报率,当资本回报率足够低的时候,资本积累就不会发生,经济增长不会长期持续[2]。Sachs(1999)认为当可再生资源可以被随意使用的时候,劳动力会大大偏好于开采部门,最终导致资源被过渡开采,经济稳态增长率为零,但是如果存在国际贸易,情况就会不同[3]。McAusland (2005)分析了封闭经济下的增长,认为长期增长的失败来自于政府无法设计完全产权制度,即可再生资源是在可以随意使用的资源管理制度下[4]。他的模型把可再生资源作为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并认为劳动在开采资源中是一种竞争性的投入。Connolly(2007)和Peretto(2010)将再生资源被整合到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框架内,发现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是由垂直创新和水平创新共同作用的[5-6]。当现存企业进行研发,学习如何提高效率来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这属于垂直创新。当企业家设计一个新的产品进入市场,增加了产品的种类,这属于水平创新。经济长期增长的驱动力只来自于垂直创新。当一个经济体既有垂直创新又有水平创新,这被认为是处于发达阶段,而一个经济体只存在水平创新的时候被认为是处于发展中阶段。发展阶段的升级转型有赖于企业规模,当企业规模足够大的时候,企业才会开始进行研发和集聚知识,只有研发和知识积累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Copeland(2009)和Taylor(1997)以及Jinji, N(2006)从政府或是规制者应该监管可再生资源使用这个角度来分析,认为如果政府有效控制资源使用,该制度与完全产权制度是一样效果的,否则等同于许可政策的情形[7-9]。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将可再生资源整合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强调了不同的资源管理制度对经济发展稳态和增长路径的影响,不同的资源管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动态转换的影响。

三、模型

在封闭经济中,假设一个经济体开始实施完全产权制度,后来实行许可政策。经济体有三个生产部门:最终产品部门,中间制造部门,初级产品部门。最终产品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最终产品的生产要使用劳动力、初级产品和差异化的中间制造品。

本文的模型基于Peretto(2010)的研究。第一,中间制造部门企业使用劳动力生产产品并进行自主研发,研发带来正外部性(知识外溢)到整个行业,这是持续经济发展的引擎。制造业面临的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结构,因此企业有从事研发活动的动力。尽管新的企业有机会进入该市场,但是会有固定进入成本,这对于新进入企业生产现有产品来说是个劣势。因此,新进入者不会生产和现存企业同样的产品。第二,对于初级产品部门,可再生资源遵循逻辑性增长函数,并且开采技术符合沙佛生产函数(即开采数量有赖于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和现有的资源储量)。第三,劳动力市场和可再生资源市场均为完全竞争结构,且借贷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第四。为了最大化效用,人会选择消费路径和资源开采水平(开采水平取决于资源管理制度)。

(一)最终产品部门

设名义工资等于1,企业使用劳动力L,初级产品H,中间制成品X来生产最终产品Y,则道古拉斯生产函数为

Y=AL■■H■■X■■dxi (1)

式(1)意味着对于每一个独立的投入要素,规模报酬是递减的;对于所有要素,规模报酬不变。其中,A>0是最终产品的全要素生产率,β、α、l-α-β分别是劳动力L、初级产品H和中间制成品X的要素收入比。在完全竞争市场,初级产品和劳动力的报酬等于边际产出,最终产品企业最大化利润的条件是边际产出等于要素价格。

投入要素L、H、X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L■■=βP■Y (2)

H■=■ (3)

X■■=■■ (4)

(二)中间制造品部门

根据Peretto(2008)的研究,中间制造品生产存在水平型创新和垂直型创新。水平型创新指产出增加或是企业数量增加,垂直型创新指现有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制造品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因此现存的厂商可以得到超额利润,有研发的动力。当企业从事研发,产生的共同知识有助于减少未来研发的成本,企业家通过比较预期利润的净现值与进入壁垒成本两者的差值来决定是否进入市场。

对于现存企业,设存在N种不同的中间制造品,每个企业的生产函数是:

X■=Z■■(L■+φ) (5)

其中,Z表示企业特质的知识,θ表示该知识的全要素生产率 ,L是生产产品i所用劳动力,φ是固定劳动成本。因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增,且企业通过研发累计知识,故有

Z■(t)=k■L■ (6)

式(2)表示企业特质的知识的动态性有赖于在研发部门的劳动力数量以及边际生产率(外生参数k和公用知识K乘积)。允许对称性,公用知识K接近于制造业的平均知识。企业通过定价以及分配研发部门的劳动力数量来最大化产品质量提高带来的回报现值Vi(t)。给定中间制造品X的需求以及研发技术,有

Vi(t)=■e■∏■(s)ds (7)

其中,e-δt是死亡概率,该参数表示允许企业退出市场。

其中∏■=(PXi -Z■■)X■■-Φ-LZi (8)

净现值汉密尔顿函数,以及允许对称性,有

P■=■ (9)

知识回报率r■=k■-■-δ(10)

对于新进入者:

假设制造业可以自由进入,但是在进入之前,企业必须付出沉没成本且是预期收入的一定比例(ψPXiXi)。只有当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净现值超过其进入成本,企业才会进入该行业。因为,如果Vi(t)>ψPXiXi有限的资源会被投入到产品种类的扩张中,不能达到均衡状态;如果Vi(t)

V(t)=ψP■X=γ■=(1-α-β)ψ■(11)

均衡状态下的新产品回报率为:

YNi=■+■=1/ψα+β-■(Φ+■)+

■■-■-δ(12)

(三) 初级产品部门

可再生资源是初级产品,设其存量S。为了简单化,设可再生资源的自然增长率为G,有

G(s(t))=ηS(t)(1-■) (13)

其中,η是固有增长率,■表示一个国家拥有的最大的资源储量,有

S(t)=G(S(t))-H(t) (14)

式(4)表示资源存量的变化有赖于G函数和开采的数量。

由于开采生产服从沙佛(SCHAEFER)生产函数,有

H(t)=BLH (t)S(t) (15)

上式表示开采水平不仅仅依赖于劳动力和开采函数的全要素生产率(B),同时也依赖于存量。生产函数表现为对所有生产要素的规模报酬递增,B是不变的。

观察(14)式,当G(S(t))=H(t),资源的自然增长大于开采数量,结果是资源存量增加。当开采数量超过资源的自然增长量,结果相反。当(S(t))=H(t),资源存量保持不变,换句话说,经济保持资源存量S不变,资源自然增长就会带来可持续的收益。

(四) 人(家庭)

人使用L数量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分配到五个不同的部门:最终产品部门、中间产品、初级产品、研发创新和启动行为。模型假设没有人口增长也没有闲暇的偏好,人的效用函数为:

U(t)=■e■logC(t)dt (16)

其中,?籽>0是时间偏好率,C是t时刻的加总消费。

人总收入来自于持有资产a(t),劳动力收入以及开采利润。资产指的是如股票类的金融资产,资产收入取决于单位资产回报率r(t)以及人拥有资产总数量a(t)的乘积。人从劳动力获得工资收入,由于劳动力是竞争性市场,各部门的工资率是相同的。劳动收入和资产收入之外,人能够从卖出初级产品获得收入。人总收入用来购买产品以及累积更多的资产。因此,人的资产变化如下:

a(t)=r(t)a(t)+L-L■+P■(t)H(t)-P■(t)C(t) (17)

受式(17)和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人选择消费路径和开采数量。应用净现值汉密尔顿函数,人效用最大化条件为:

■=λα (18)

rλ■■=?籽λ■-λ■ (19)

λ■■+λ■η(1-■)=?籽λ■-λ■ (20)

其中,λ■■为金融资产的影子价格,λ■为资源存量的影子价格。

式(18)表示消费的边际效用应该等于资产的影子价格,将(18)和(19)两式相乘,得到:

r■=p+■+■ (21)

式(21)表示人会选择消费数量以使得储蓄的回报率等于消费的回报率。

四、两种资源管理制度

本文将资源管理制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开放许可政策:资源所有权不清晰,只考虑采掘的单位成本而没有考虑未来资源存量减少的成本,政府忽视资源存量的未来可获取性,并且劳动力的分配只取决于目前的劳动生产率,因初级产品的价格没有反映其生产全部成本,初级部门的经济租金消失殆尽。在这种许可管理制度下的可再生资源有海洋渔业、野生动物、森林和公地等。另一种类型是完全产权制度:人对资源具有完全所有权利,人将未来资源存量融入其目标函数中,选择最优化开采水平。

(一)开放许可制度(open acess)

在开放许可政策下,开采者不会考虑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直到来自于开采的利润为零才会停止开采。当租金逐渐趋于零,意味着资源存量的影子价格趋近于零。oa表示许可政策,式(20)变成

λ■(PH-■)=λ■=0(22)

P■■(t)=■ (23)

如果初级产品的价格高于单位开采成本,在初级产品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必是无限的,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如果初级产品价格低于单位开采成本,没有人愿意开采资源。因此,均衡状态下的初级产品价格一定等于单位开采成本。给定最终产品对初级产品的需求量,初级产品的均衡状态:

H■(t)=αBS■(t)P■(t)Y■(t) (24)

最终产品市场出清条件:

Yoα=Coα (25)

由于最终产出只用于消费,在均衡状态下,最终产品数量一定等于消费量。

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

Loα=LY,oα+LH,oα+LX,oα+LZ,oα+LN,oα (26)

假定劳动力供应完全无弹性,上式意味着均衡状态下,能够达到充分就业。劳动力分配到不同部门:最终产品生产、初级产品生产、中间半成品生产、知识生产和企业家。

资产市场出清条件:

r■=r■,■=rz ,■=rn ,■ (27)

在均衡状态下,中间制造业企业的资产回报率一定等于人持有的金融资产回报率,等于知识的回报率,等于开发新产品的回报率。如果以上条件不成立,会有套利机会,市场机制会自动调整直到均衡。

另一种表示资产市场均衡的方法,人拥有的金融资产价值等于企业拥有资产的价值:

α■=N■V■=γP■■■Y■ (28)

考虑企业对称性,将式(21)和(28)带入到式(17)中,得到

■=γ?籽 (29)

设■=y人均收入,式(29)可以写作yoα=■,该式表示在许可政策下,人均名义收入任何时点都是固定的,其中r=?籽。

根据式(10)并考虑对称性之后,知识的变化率为:

Zoα=k■=k(1-?琢-?茁)2?兹■-(?籽+?啄) if n■oa

其中noa=■,noa=k(1-?琢-?茁)2?兹■是经济体开始研发的分水岭。

式(30)表示当且仅当企业规模或每个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大,知识增长率是正值。否则,如果企业数量人均值足够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每个企业的利润较少,则没有动力从事研发,知识的增长率为零。因此,产品数量或企业数量的变化如下:

noa=■[?琢+?茁-?兹(1-?琢-?茁)-■(?覬-■)■]-(?籽+?啄) if noa=noa

(31)

式(31)表示产品多样性的增加率与进入成本以及产品X的固定劳动力成本呈现反向相关关系。

(二)完全产权制度(Full Property Rights)

完全产权制度下,人重视可再生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则资源的影子价格h是正的,人在获得资源收入与保护资源之间进行权衡。用pr表示完全产权, 人的欧拉方程、最优化条件以及预算限制分别如下:

rpr=?籽+■+■(32)

■=?姿a,pr(33)

■(PH,pr-■)=?姿S,pr(34)

式(34)表示在?姿S,pr和PY,prYpr是正值情况下,开采部门的利润也是正值。

一般均衡条件:完全产权制度即人的资产等于制造企业持有的股票总价值,即:

apr=NprVpr=?酌PY,prYpr(35)

对时间t取偏导数,可得式(36)

ypr(t)=(■)(1-■)=(■)(1-■)(36)

由于完全产权制度下人均名义收入ypr(t)是正值,则必然有LBSpr(t)>Hpr(t)。式(36)表示ypr(t)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来自于经济活动的收入,另一部分是来自于没有过渡开采自然资源带来的收入停滞(这可以看作是储蓄的另一种形式,为了子孙后代保护可再生资源,而不是拥有目前的金融资产)。可以看到,人均收入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它取决于开采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开采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又取决于开采数量同资源存量之比。

五、稳定状态比较

(一)开放许可制度下的稳态

在稳定状态下,可再生资源的增长率以及制造企业数量的增长率为零。可再生资源稳态存量为S■■,由式(14)等于零,则有

S■■=S(1-■)(37)

?浊>■(38)

如果(38)式不成立,可再生资源将会枯竭(唯一的稳态就是S=H=0),因此资源存量的稳态S■■为正值。

将式(37)带入式(24)中,得到开采的稳态水平为

H■■=aBLSy■■(1-■)(39)

让式(31)等于零,可得制造业部门企业数目的稳态:

n■■=■y■■

if ■

n■■=■y■■

if ■>=■(41)

知识稳态增长率为

Z■■=■-(?籽+?啄)(42)

经济稳态增长率为

g■■=(1-?琢-?茁)?兹Z■■=(1-?琢-?茁)?兹(k?兹(1-?琢-?茁)2■-(?籽+?啄))

(43)

式(43)表明,稳态下经济增长率既不有赖于劳动力数量L,也不有赖于可再生资源的存量S。

(二)完全产权制度下的稳态

与上述分析类似,经济稳定状态下

y■■=■(1-■)(44)

稳态经济增长率:

g*pr=(1-?琢-?茁)?兹Z*pr=(1-?琢-?茁)?兹(k?兹(1-?琢-?茁)2■-(?籽+?啄))(45)

(三)比较

许可政策下的稳态资源存量低于完全产权政策下的稳态资源存量。因为在完全产权制度下,开采可再生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其长期可获取性。而许可政策导致不受约束的开采行为,即S■■

许可政策下的稳态开采数量较高,原因是资源存量的经济和逐渐消失为零,初级产品的价格等于其单位成本,许可政策下的初级产品稳态价格低于完全产权制度下价格,开采数量更高,即H■■>H■■ 。

许可政策下,由于初级产品利润等于零(每个时间节点的经济和会瞬间消失至零),人均名义收入水平低于完全产权制度下的人均名义收入水平。完全产权下,保护资源被看作是未来的储蓄,因此稳态下人均名义收入更高,即y■■

企业数量与人均名义收入水平正相关。既然许可政策下,人均名义收入较低,那么人均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少,即n■■

稳态下,人均收入与企业数量人均值之比在两种制度下是相等的,即■=■。

稳态下知识的增长率仅仅有赖于人均支出与人均企业数量之比。因为在两种制度下知识稳态增长率是相等的,即Z■■

因为资源存量增长率以及企业数量增长率在稳态都是零,由于经济增长率与知识增长率是成比例的,因此两种制度下的经济增长率相等,即g■■

六、增长路径

当企业数目不断减少,企业规模足够大时才有动力进行研发,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才会发生。经济体从发展中阶段转换成发达阶段的快慢取决于资源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初始数量的人均值,有

ZJ=k■=0 if nJ>nJk(1-?琢-?茁)2?兹■-(?籽+?啄) if nJ

其中,nJ=k(1-?琢-?茁)2?兹■。当企业数量超过某一水平(nJ),知识增长率为零。相反,当企业数量低于该水平,知识增长率为正值。

很容易看到,noa

两种制度下的发展路径之差异如下:当n(0)>npr,经济起初没有研发。当政府实行完全产权的资源管理制度,企业数量下降到某点以后,经济开始进行研发且知识增长率为正值。在许可政策下,经济开始研发更为迟缓。当npr>n(0)>noa,完全制度下,经济体一开始就存在知识的正向增长。在许可政策下,一开始不存在知识的正向增长,随着企业数量的变化达到某点之后,经济体开始研发且知识正向增长开始。当n(0)

七、发展阶段的动态转换

企业数量人均值的动态变化

noa(t)=x0-x1noa(47)

其中,x0=■(?琢+?茁-?兹(1-?琢-?茁))-(?籽+?啄),x1=■

noa(t)=■,noa(0)表示许可政策下企业初始数量。

当noa(0)>n■■,企业数量高于稳态水平,经济体有太多的企业,知识回报率和净现值下降,导致一些企业没有利润退出市场。反之亦然。

给定一个可再生资源的稳态水平服从沙佛生产函数,可再生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

Soa(t)=v-■(48)

v=?浊-■(49)

Soa(t)=■(50)

其中,Soa(0)表示资源存量的初始水平。

式(50)表示,当Soa(0)

对式(1)求导数,得到经济增长率等于消费增长率,也等于最终产品的增长率,即

goa=coa=■(51)

goa=?茁LY,oa+aSoa+(1-?茁)noa+(1-?琢-?茁)?兹Zoa(52)

式(52)表示经济增长率有赖于最终产品使用劳动力的增长率、可再生资源存量的增长率、企业数量增长率以及知识增长率。在稳态下,S=n=0。

综上,经济的动态增长可以被描述成:第一,如果经济起始于较低的资源存量,Soa(0)0。类似,当n(0)相对较低,知识的增长率较高,这给新企业家们提供动力。因此,企业数量以递减的增长率增加,直到其达到稳态水平,如果经济起始于低水平的资源存量或是较低的企业数量,经济增长率提高直到达到稳态增长率。第二,如果经济起始于较高的资源存量,那么经济增长的变化不太明朗,经济的动态变化有赖于两种相反力量的相对程度,即资源存量的增长率和企业数量的增长率之差。

八、结论

本文分析不同资源管理制度下的经济体的稳态增长,可得如下结论,第一,如果可再生资源的自然再生率太低,“公地悲剧”发生,如果政策无法设计完全产权制度,经济无法保持长期持续增长动力,政策制定者有压力和责任保护自然资源。毫无疑问,当资源(比如石油、金属或化石能源这些不可再生能源)存量趋近于零时,经济崩溃。第二,如果可再生资源的自然再生率足够高,经济稳态下的增长率在两种制度下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稳态增长率不取决于劳动力或是资源禀赋。

另外,不同的资源管理制度对经济增长路径有重要影响。相较于开放许可政策,完全产权制度下的经济体从发展中阶段向发达阶段的转换会更早发生。这种转换取决于中间制造品企业的规模(当规模足够大,企业数目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对现存企业来说,有动力去进行研发)。假定企业数量相同,在完全产权制度下的企业规模要比许可政策下的规模大。因此,相对于许可情形,完全产权制度下的经济体会更早开始转换,经济体会更早的开始进行研发活动,更加快速的积累知识,这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本文研究结果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关于自然资源,如果一国无法设计完全产权制度,可能会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最终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资源所有权形式基本上都是公共产权,国家掌握着大部分自然资源所有权,而个人产权基本上可以忽略。特别是对一些具有较大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自然资源,如果采取公共所有权形式,就可能使得其竞争力与市场效率极大的降低并对市场机制的发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想要增加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就必须充分引入私人所有权安排制度

参考文献:

[1]Aghion, P. and Howitt, P.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MIT Press.1998.

[2]Baldwin, R. Measurable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100):162-174.

[3]Rodriguez, F. and Sachs, J. Why do resource-abundant economies grow more slowly?[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9, (4): 277-303

[4]McAusland, C. Learning by Doing in the Presence of

an Open Access Renewable Resource: is Growth Sustainable? [J]. Natural Resource Modeling. 2005, (18):41-68.

[5]Peretto, P. Resource abundance, growth and welfare: A Schumpeterian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0, (12):38.

[6]Peretto, P. and Valente, S. Resource wealth,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J] CER (ETH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2010.

[7]Brander, J. and Taylor, M.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consumer and conservationist coun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7, (19): 267-297.

[8]Copeland, B. and Taylor, M. Trade, tragedy, and the common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725-749.

篇2

一、土地资源管理中超规划开发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地与人们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近些年人地矛盾的出现,使人们更加关注土地资源管理。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由于管理体系不健全,从而导致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有着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突出的问题有结构分散、主体不明、权责划分不明确。在划分土地资源的时候,若是由于规划不科学而导致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会对土地资源的长远使用有着不利的影响。当资源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找不到明确的负责人,各管理人员相互推卸责任,这就导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1]。另外,虽然我国具有严格的土地资源规划制度,但在实际规划土地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制度进行规划,对制度的落实程度较弱,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管理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开发和管理不协调我国是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土地资源会出现紧缺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是势在必行的。目前,我国人地矛盾已经被激化,因此,必须重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虽然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实际开发管理土地的过程中,与国家的法律相冲突,出现用地指标和实际用地不符的情况,从而导致开发和管理不协调。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房屋建筑越来越多,占地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占用,占地面积已经超出了土地资源的开发规划计划。超规划现象的出现,对土地资源的长远使用有着不利的影响[2]。

(三)盲目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若是不能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终有一日会出现无地可用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将对人们的生存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无地可用的情况,在使用土地资源的时候,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若是没有管理制度为其支撑,管理工作将会寸步难行。面对这样的情况,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制度是迫在眉睫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中,应该明确规定管理的核心,对管理工作进行细致的划分,明确职责,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人的现象。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在相关制度的规定下开展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另外,管理工作并不只是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不能盲目的开发利用。很多企业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严重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围湖造田、毁林地的情况,这些问题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了不利的影响,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加剧了人地矛盾。

二、解决土地资源管理中超规划开发问题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它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有效的发挥管理工作的作用[3]。在城市建设中,会需要使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政府在审批建筑用地之前,应该对建筑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建筑企业能够合理的利用土地之后才可批准。

(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具有有限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必须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在城市建设中,会使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利用土地资源之前,建筑企业必须要得到批准才能使用土地,在这一过程中,制定科学的预审制度,严格的按照制度进行审核,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土地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在审核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谨慎,对建筑企业以及需要建设的项目进行审核,在确定建设项目具有价值之后,要结合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制定出合理的利用计划,从而达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土地资源利用思想水平要想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思想水平,让每一个人都能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全民共同保护土地,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不能只依靠管理部门进行约束,而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树立这种思想,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5]。另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宣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让人们知道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培养人们的忧患意识,从现在开始,节约土地资源。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011-03

1 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现状

2002年,由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发起、再生资源从业人员加入的贵阳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成立,编制了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规划。以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为纽带,经过多年的发展,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1.1 回收站

在居民区内或者在企业聚集的地方建立了超过600家的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站,专门用于收集居民生活过程或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的建设标准为:在城市(含县市政府所在地)按每1000户设立一个回收站;对乡镇的废旧物资回收,依托贵阳市供销社已经实施的“万村千乡”农家店的村级综合服务(便利)店完成。在居民居住分散的区域以及不能设置回收站的区域配置流动收购车。每个绿色回收站不小于10平方米,工作人员平均定员3人。每3个回收站配置一辆微型货车。

对于生活性再生资源,在一般情况下,回收站对于生活性再生资源的处理方式是“日产日清”。而通常生产性再生资源的单次运输量都比较大,可以直接将其放入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上一层级,而不需要通过回收站,因此回收站的建立主要是针对生活性再生资源。

1.2 回收中心

按照贵阳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的提法,回收中心也称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主要由废旧物资分拣中心和报废汽车拆解中心组成。在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规划中,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功能应当是负责区域内各回收站所回收到的再生资源的汇集、储存、整理等作业,同时也可将生产性再生资源在此汇总、整理、打包。通过对废旧物资的预处理,增加废旧物资的附加值。而对于报废汽车拆解中心来说,基建工作已经完成,但是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功能。

1.3 集散交易市场

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一般应设置在城郊且交通便利的位置。在回收中心将再生资源整理打包以后,统一将其运输到集散市场交易。完成后,再将其运输到深加工中心进一步加工,以使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或者直接在集散市场出售给再生资源需求企业。

根据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规划,贵阳市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由贵阳废旧金属市场和闲置设备调剂市场、旧货市场和废旧物资交易市场组成。

1.3.1 贵阳市废旧金属市场和闲置设备调剂市场

市场位于贵阳市花溪大道69号贵州柴油机厂内,就改造后的规模而言,市场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4600平方米,货场面积6200平方米,停车场3100平方米。同时,设置20吨地磅及吊装设备。市场经营户主要以经营废旧物资、残次钢材、闲置设备等为主。市场拟设财会、保卫、行政等部门提供协调、管理、监督等服务。

1.3.2 贵阳市旧货市场

贵阳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经过前期基础调查而进行筹建,位于贵阳市南明区解放西路,市场建设规模13762.46平方米。既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和居民卖废、旧难的问题,又达到了城乡互补的目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可再生资源的良好回收。

1.3.3 贵阳市废旧物资交易市场

在贵阳水口寺红岩村筹建,建设规模为10800平方米,主要经营报废汽车拆解中心和废旧物资分拣中心拆解进行预处理后的各类废旧物资。

1.4 加工中心

根据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规划,贵阳市再生资源加工中心拟建在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设想的主要运营项目有:

①将回收后的大量废塑料、废纸、废旧电器、废铜等废旧物资采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设备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使其变成具有高质量的品牌产品和生产原料,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产业发展。

②对回收的家用电器进行鉴别,将还具有使用价值的电器进行维修、清理等处理后,送到旧货市场出售。对无法再使用的废电器送往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进行拆解,最大限度地回收有用资源。

1.5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信息系统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信息系统,可覆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回收管理、仓储管理、分拣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和查询决策等经营管理内容。可通过其开设行业自律、政策宣传、教育培训、信息资讯、合作交流、管理咨询、鉴定认证、技术推广等综合服务功能,搭建起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桥梁。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再生利用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

目前,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信息系统,尚处于规划设想中,但在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规划中,已经提出要建设一个适合贵阳市使用的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和适合该系统的运行环境,逐步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2 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存在问题

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在总体看来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很高的物流技术应用水平,简单拆解再生资源并进行分类销售是其主要的层面,深加工环节极为缺乏,资源资源的效益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无法实现成本利用的最大效益化,而且有可能会出现二次污染的问题。整体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集中表现为如下问题:

2.1 对利用再生资源的意义认识不足

市民整体缺乏再生资源的利用意识,很少有人会自觉维护社会环境,主动参与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废旧物资经营者的社会地位不高,仍被当作“拾破烂的”,会在经济活动中受到市民的排斥。

2.2 对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认识不足

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作的大多数人员,因为对现代物流理念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认识上的缺乏,无法真正理解现代物流所具有的特征,如反应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信息电子化等。类似于收集、分拣和处理等单个功能活动,是他们当前所停留的认识层面,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同时无法充分的认识到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特点以及运行规律,无法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系统的设想和构建。

2.3 回收利用率低

贵阳市总体再生资源有效回收利用的比例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废钢铁的回收量占整个社会回收量的65%,废纸、废塑料、废橡胶约占45%,其他可利用资源特别是新生的电子废弃物资源流失更加严重。目前,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不完整,大多数经营者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由于回收渠道多元化,加工利用手段落后,产生的附加值低,导致许多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塑料、橡胶、玻璃等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变成生活垃圾。

2.4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主体基础设施落后

从物流的角度而言,贵阳市相当一部分再生资源回收的企业及个人,普遍存在露天存储再生资源、全手工装卸搬运再生资源,以及道路运输的不规范等现象,落后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基础设施使得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效率低下,在整个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过程中存在过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通常来讲,对再生资源进行回收是为了“二次资源”被更好的利用,但是,在其回收利用的过程中因为受到一定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致使回收利用不当会产生大的负外部性。就目前贵阳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而言,在回收利用的过程中存在过多的追求回收数量,而忽视对回收物流整个过程的优化与整理的现象,因而在回收物流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2.5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

电子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随着不断加快的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而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电子产品被列为污染环境的“危险物”,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有机物。目前由它们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电子废弃物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规范的电子电器废弃物回收体系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在贵阳市建立,也没有具有相当规模的处理工厂。

2.6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不健全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是再生资源得以重新利用的保障和前提,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一般由点多面广、功能齐全的现代回收物流网络、集散交易市场和先进的综合利用加工中心三大部分组成。目前,无论是回收物流流网络中的回收网点、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或集散市场,还是综合利用加工中心,均尚未形成规范、有效、健全的系统。

2.7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信息化程度低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主体逐渐已经开始采用信息技术,但究其发展而言明显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不确定性以及复杂形势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管理所具备的特点,在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服务的资讯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必须保证再生资源回流物品信息准确并且充足,这可以极大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发展。

2.8 管理职能交叉,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以及供销社和物资局自身的改革,再生资源行业企业准入许可制度取消,行业进入门槛降低,众多个人和企业纷纷涌入。而与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行业相关的管理部门有商务、公安、工商、城管、环卫、街道、居委会等,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在管理上没有确定性,较多交杂,各种管理职能相互交叉,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根本难以形成。更何况,不健全的行业体系,不规范的经营模式,所造成的隐患严重影响着税收、治安、市容、公用设施安全。很多没有经营证件的商贩大行其道,乱收乱购。经常做出惊扰市民的行为,另外间接导致的恶有恶性竞争、地下收购、污染环境等,使得有效的管理机制与协调体制的形成对于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3 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优化

3.1 科学统筹,全力打造“三网三点”模型化结构体系

从循环经济思想的角度出发,可以设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由相互关联的三大系统组成。即社会化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社会化的再生资源拆解及加工利用系统,社会化的废物无害化处置系统。从而形成再生资源通畅、有序的物流平台;规模化的回收品种分类标准制订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平台;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规范管理平台;具有再生资源的市场交易网络特征的信息平台。推动再生资源行业从松散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型、产业效益型方向转化。

由此,可以设想贵阳市再生资源物流网络体系建设的目标为:将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体系分解建设为三大网络和三大节点的模型化结构。

3.1.1 三大网络

3.1.1.1 覆盖城乡便民服务的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根据合理布局的原则,贵阳市未来可以利用3-5年时间将90%以上的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在90%以上的社区建立规范的回收站。具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开展:

①回收站点应符合相关标准。回收站点的设置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文件下达的标准,这可以已建设的贵阳市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站为参照进行建设。一般而言,简易收购站点要配备绿色遮护栏、遮阳伞和必要的设备,并一律标注国际通用的再生资源无限循环标识。社区固定收购站点的营业面积不应低于10平方米,建筑设计及装饰装修要与社区环境相符,要突出绿色环保主题。流动收购车由各区、县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公室统一设计,统一管理。

②从业人员的组织与管理。首先是对本市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进行优先招用,让其中符合条件的来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如果录用人员不足,可以组织具备资格的外来人员参加。进入工作岗位后,其日常业务管理由区、县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就业登记、社会保障与劳动事务管理则由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从业人员服务规范由市商委负责制定,并且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服务规范,由市劳动保障局进行统一的培训大纲教材的开发。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可由区、县劳动保障局会同区、县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及社区所在街道、居委会组织,并进行职业培训,相应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可在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个人及收购站点,包括在各社区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站点,均应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开展经营业务。

③收购品种。除国家、市政府法令法规有特殊规定的品种外,应尽可能多的开展回收物流种类,随着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规模的扩大,配合垃圾减量,逐步增加收购品种,广开再生资源回收渠道。

3.1.1.2 工业废旧物资回收网络

针对工业废旧物资回收组建专门化的网络,全面提升对工业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的组织化管理程度。具体实现的办法是通过专业的回收公司来进行工业废旧物资的收购、拆解和转卖,这样,通过专业设备和工艺流程,对集中后的工业废旧物资进行综合利用,提升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商业价值。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也可进入集散市场进行交易,或者直接流向利废企业。

3.1.1.3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管理信息网络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架构一个完整的,覆盖城乡的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可以对再生资源的供求信息进行和撮合成交,对再生资源无害化处理提供技术指导等。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建立准确快捷的信息采集系统,对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物流领域的产品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其次,建立并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信息处理系统,从入口到最后处理的全过程进行信息跟踪处理,显著缩短回收物流处理周期;最后应当建立可靠有效的信息传递网络,及时更新供需信息。

3.1.2 三大节点

3.1.2.1 回收中心 通常一个区域设置一个回收中心,主要负责对区域内各回收网络所收集的生活性再生资源进行汇集、储存、整理等作业,同时也可将工业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所收集的工业废旧物资在此进行汇总、整理、打包。

3.1.2.2 集散交易市场

①再生资源集散市场的设立。集散市场应符合城市服务功能与环保要求,与居民区相对隔离,避开高等院校集中地区,且便于运输。再生资源市场须按规划设立,不符合规划的应及早迁移。申请开办再生资源市场的,要经有关部门审批,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取得《市场登记证》后方可开业。

②集散市场功能与设施。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应同时具有储存、集散、初级加工功能,必须配备污水、污油及固废处理系统,且备有合格、完善的消防设施。储存场地要相对固定,有围墙隔断,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为确保运输车辆出入通畅,市场内应有规划合理、符合公安消防要求且无障碍的通道;有可对再生资源进行初级加工的必要设备。场内每个摊位经营面积不应太低。再生资源市场必须实行服务区、经营区分离;摊位内实行储存区、工作区分离。服务区、经营区、工作区要有与各自职能相符的设施。

③市场管理。应由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负责集散市场的建设,继而由不同的经营户来分包。对集散市场的管理由各区、县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来负责同时进行一定的业务指导。各种管理制度如经营、治安、消防、外来人口、卫生及各工种岗位责任等,都应是市场应该具有的,区、县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可对其进行监督执行。依法对开办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进行登记,同时营业执照也是各个处于市场内的经营主体所应具有的,同时要严格按照市场分类管理的要求,对国家、政府的相关法律法律要严格遵守。

④再生资源加工。在集散市场完成再生资源的初级加工,对该环节各再生资源市场应充分利用,实现从一用到多用的改变,对再生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再利用。根据不同材质、用途对所收购的再生资源进行分类是各再生资源市场应该具备的能力,并是且能够实现初级加工,可能包括:

废旧玻璃类:实行分拣、加工粉碎后用做工业生产原料;

废旧易拉罐类:按不同材质进行分类,切割成瓶盖形状后用做生产原料;

废旧报纸书刊及纸包装类:实行分拣、分装后打包;

废旧橡胶制品类:分类分拣后按用途打包后用做生产原料。

废旧塑料制品类:实行分拣后加工粉碎成颗粒状,用做生产原料;

废旧金属类:分类分拣后按材质切割成型,按用途打包;

有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深加工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开展对不同种类和品质的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使其向最终产品的深加工方向延伸,逐步实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产业化,进而打造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3.1.2.3 深加工中心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发展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单纯的“买废卖废”企业势必为市场经济所边缘化。所以,加工中心承担的职能一定是对再生资源的深加工。即对初加工后的再生资源产品进一步加工,以增加其附加价值,提高再生产品的售价。对贵阳市来说,再生资源深加工中心可考虑建设专属的工业园区或产业园区。这样,就能够方便建设比集散市场更完备的污水、污油、固废处理系统;且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提高企业效益、降低运营成本,这也是产业园区能够吸引再生资源深加工企业入驻的主要诱因。

关于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发达国家所采用的空间模式是产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企业分散经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由此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而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在阳市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行业的发展方面,也应尽快建立起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使得不同类型的再生资源得到有效的加工利用,并尽可能在循环经济园区内设置深加工中心,以改变区域内企业分布较为分散的局面使其向园区集中,使行业的集中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行业的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完整的产业链经济和行业配套体系能够逐步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加快推进。

3.2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社会化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必须有龙头企业做支撑。要推动再生资源企业规模扩张,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贵阳市应当在培育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可以通过增资扩股方式,组建新型的再生资源工贸公司,申请相应的商标,实施品牌建设,聚集起企业合力,进行有效市场扩张,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样,就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具体可以设想为以下做法:

3.2.1 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回收系统,以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为龙头,将社会零散收购队容纳其中,使得再生资源行业市场主体的自律引导作用得以发挥,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实现管理上的高效有序。所有收购的再生资源务必进行在制定场地的验收,从而统一再生资源回收的物流、人流和资金流。为确保货物的真实性,应在收购、整理加工、仓储和销售等基本环节进行收购政策关、品种关、安全关和质量关的严格把握。

3.2.2 对所有再生资源从业者和工厂均建立档案以备核查。推行从业者一人一档制度,档案包括身份证复印件、从业证明、近照等。

3.2.3 提高查验力度。再生资源类别要仔细甄别,拍照制成光盘存盘,特殊类别的再生资源附监测报告后再收购。

3.3 对接利废企业,建立社会化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系统,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再生资源行业是国家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骨干力量。贵阳市应当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以市场经济为手段,放大功能,广泛联合,构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互为依托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发展平台,积极探索和尝试与利废企业的联合合作,延伸产业链,积极开拓终端市场。实现回收企业与利废企业的有效对接,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具体可实施如下做法:

3.3.1 对具有较新技术的再生资源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提炼加工并利用复合材料的再生资源,流转单一质料的再生资源到相应的企业以实现再利用。

3.3.2 对销售对象实行总量和预警机制。利用由国税部门提供的利废工厂基本情况登记表,对其利废总量和废旧物资利用类别进行进一步核实,监督卸货时业务员应该随车到达利废工厂,比对当月销售量、合同以及登记标数量,如果有异常情况发生供货应立即停住,并向国税部门报告并核查。

3.3.3 废旧物资严格禁止向经营企业销售,原则上要将全部废旧物资就近销售给利废企业。

3.3.4 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是针对那些暂时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物,该处理由专门的废物无害化处理企业进行,要做到监管有效控制严格,以科学合理的拆解和加工处理废弃物,使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现象尽可能的减少。

3.4 实施项目拉动,增强发展后劲

从扩大经济总量,带动全系统再生资源行业整体规模效益提升的角度出发,贵阳市可在一定时期内确定相应的再生资源建设重点项目。再生资源重点项目的建设,必将成为拉动再生资源产业经营规模和效益提升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万玉良,王岩.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模式探索[J].再生资源研究,2006(4).

[2]章和杰,张琦.构建浙江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路径探索[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1).

[3]王蓉,尹海萍.北京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2).

篇4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

Abstract: the forest resources is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material basis of forestry production and any activities must be based on the above basis. How to do well at this stage of the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work,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policy of forestry, forest resources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Keywords: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DF4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现阶段基层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林地管理工作。虽然近几年人民的法律意识、生态意识有所增强,但一段时间以来存在只有“长大树的地方才是林地,不长树的地方就不是林地”的不正确认识,群众意识有待增强。

2、森林资源权属管理工作有待强化。由于历史遗留和其他种种原因,个别地方还存在林地、森林、林木存在权属不清现象,不能及时确权、登记发证,使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极大地挫伤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3、森林林木采伐限额管理过于严谨。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实施,虽然有效控制了森林资源的年消耗量,对森林资源有序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对人工商品林经营者、栽植“四旁”树的林农以及承包管理天然林的集体或个人的造林积极性起到了负面影响,“年年经营不见利”极大地挫伤了他们投资的积极性。

4、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由于缺少经费、缺少有经验与技术的调查人员,以及现代化设备,使用监测队伍的建设步伐明显滞后,不能及时开展森林资源的调查工作,建立和更新森林资源档案、森林资源数据库,致使对现有森林资源底数不清,不能为林业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5、森林资源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工作还很薄弱。随着国家政策对林业投入的倾钭,森林资源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费不足,交通工具缺少已成为当前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对策

1、依法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坚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严格的保护管理制度,把加强林地管理做为当前森林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把林地管理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上,严加保护管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做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按照分类保护、分区管理的原则,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等级,制定分区域的林地主导用途和利用方向,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格依法审核审批各项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加强工程建设征用占用林地全过程的监管与服务,对征用占用林地选址情况、用地规模实行预先论证,确保工程建设不占或少占林地;加强征用、占用林地实际使用情况的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未批就占、未批就建、少批多占、超范围或异地使用林地;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行为,杜绝林地的非法流失,加大对违法使用林地的查处力度,对于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林地 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规定进行查处,限期恢复植被,补办征占用林地手续,绝不姑息迁就。

2、加强林权管理。为切实保护好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给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对权属明确无争议的及时核发林权证,保护广大林权所有者的利益。对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要及时进行调查、调解,尽快确定其权属予以发证,保护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抓好林权交易流转工作,特别要做好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发生流转的档案管理,同时要制定有效措施,掌握流转动态,监管服务到位,确保林权登记手续完备,发证程序合法。

3、进一步调整林业政策。对森林资源的管理要分区施策,分类管理。在管理中不断探索新的有利用于林业大发展的成功的林业政策改革。对于不同类型的林分要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政策和模式。对公益林要认真落实公益林管护补偿政策,完善公益林管护管理法规,严格管护,科学经营,使其充分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对商品林要依法放活,集约经营,特别是人工商品林要依法放活,在管理采伐方面要给予充分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为林农提供优惠政策,使其最大限度地发展经济效益。要积极推进承包、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招标、拍卖等多种形式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4、做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工作。要采取切实有利措施,积极争取各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增加监测经费,引进人才,更新设备,加快高新技术应用步伐,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森林资源监测队伍。要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地一步摸清森林资源家底,实现对森林资与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为本地区林业如何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篇5

关键词:经济发展;林业资源;过度开采;林业造林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林业资源状况

1资源发展区域及前景广阔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对较大,所以林业资源在我国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区域。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林业资源的严重破坏。国内林业资源种类及数量急剧下降的同时,现有资源的使用率大大超过了其生产率,长时间发展之后无疑会加剧林业资源种类的稀缺。这充分说明了资源的被破坏程度,林业资源的现状更是如此。庆幸的是林业资源虽然生长周期较长,但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林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依然乐观。

2产量及品质不高

虽然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阔,但是林业资源的分布较为集中,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人均数量就显得比较低。在加上地理环境的限制,大多数区域种植过于单一化,不能实现资源之间的有效共享。林业资源的产量及品质都是会对林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林业资源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及控制保护工作应受到足够多的重视,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对国民生态环境改善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课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3林业保护监管力度不够

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对林业资源的重视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有效的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起到了政策制度上的保障,监督管理机构对违法征用林地的现象作出了及时有效的制止及补救,但是一部分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还不够,对林地用途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占用林业用地的监督审查力度不够深入,林业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

4人造板工业落后

作为林业的最终产业形式,国内从事人造板业的企业数量很多,但是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及产品质量差的问题,这些问题除了对人造板业相关企业自身整体水品影响外,对林业材料的利用及加工手法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生产材料的严重浪费,最终导致国内林业加工的整体水平不高。

5林权结构模式受约束

我国的林业资源所有权大多数属于国家及集体所有,这种林业产权结构在一定层面上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条件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经济制度在立业产权上的直观体现,并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造林方法及注意事项

1造林地清理

作为林业造林工程前其准备工作的重要工序,造林地的清理及造林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期造林工程的整体质量及效果。在造林前对现有土地可以进行合理的改造,清除灌木及杂草,也可以通过小幅度的地形改变,使透光性增加或减少,这完全视造林种类而定。地形的整理工作是整个造林成活率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条件,对造林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的清理方法可以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化学药物清理,整地方式可分为全面和局部整理。

2直播造林法

直播造林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将林木种子播种到土地里面,这种播种方法具有高种植效率的优点,适合大面积的林业播种,采用直播造林发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后期对树苗的虫病防护管理。根据具体操作方法的不同,直播造林法又可以分为块状播种法、穴播法、条播法和撒播法等。

3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是通过利用树木根、支、干及地下根茎作为造林材料进行林业造林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的节省树苗培育时间和育苗费用,且技术措施简单、成活率较高。新造幼苗通常具有较快的生长周期,同时还能有效遗传母体的优良性状。但是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是分殖造林,其造林材料受母树的分布及数量状况限制。

4造林树种的选择

林业造林最终要的前期工作就是树种选择,进行林业造林时,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环境及地区发展状况,在树种的选择上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西南地区气候环境适合树木生长,对于生长能力较弱或对气候条件要求较高的树木种类,不应选择在西部或北部地区。比如阔叶树通常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比较低,自身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不仅能丰富林业资源,还对当地环境具有很好的美化作用。所欲,造林树种的选择时林业造林的一项关键内容,直接关系着林业造林的长期发展。

5合理选取种植时间

林业造林的种植时间,一般应选择在春季为好。近些年来由于各个林业区域的树木特征不一样及造林工作进行的较为顺畅,造林时间有所提前。在冬末春初时,由于气温不高,植被地上区域都处于休眠模式,种植时不会散失过多的水分。对于冬季严寒区域的造林工作,造林时间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造林时间应选择在阴雨季节,较多的突然水分或者较大降雨量都不适应林业种植。

6建设发展混交林

现实实践中不难发现,单一的林业资源并利于改善土壤地力,林种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林木环境适应性差 ,较容易引发自然灾害。在林业造林中加大阔叶树木的引入及培育,实行多种林木混交,营造良好的林区环境,同时良好的林区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林木的生长。

结语

林业资源及林业造林方法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今年来林业资源开采较为严重,虽然其作为可再生资源,但是却有着较长的生长周期,在再生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科学造林方法得不到有效的运用,种种问题都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存环境的提升。现代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应通过科学的林业资源管理方法,形成多种成熟可靠的林业造林方法,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效果,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林业产业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篇6

(一)生态税是一个税收体系而非一种税种

对于生态税的理解有狭义、广义和更广义三种。生态税在狭义上讲仅仅指的是排污税,排污税由垃圾税、废水排放税、二氧化硫税等组成;生态税在广义上讲又可以分为排污税类和资源税(如矿产资源税、抽取地下水税、土地使用税);生态税从更广义上讲又可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环境破坏程度及环境污染程度较大的成品征收的消费税。例如我国税收制度下对不可再生资源及对环境污染较大产品征收高额燃油税,就具有生态保护意义。二是资源税,这是指对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以更好的体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三是排污税,即按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和种类向排污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四是准环境税,相当于税收里面的各种收费,如排污费、管理自然资源使用时所收取的各种费用,例如开发使用费(土地使用费、水资源费)、补偿费、保护管理费等。五是其他税收手段,即对有害环境的产品或环境友好产品或者企业采取其他税收手段,如差别税类或税收优惠等。

(二)生态税收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

征收生态税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环境污染,促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从生态税的目的性出发,生态税又兼具工具性。首先,生态税是作为一种筹取征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工具,生态税金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通常作为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保护的专款来发挥执行其作用的。其次,生态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性工具。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生态税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反之,政府可以通过生态税这种激励性工具来刺激企业研究和开发治污、节能的新技术新方法,使企业或个人起到降低污染量,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最后,生态税是使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工具。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明白:首先,生态税不能成为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措施,不能用来防范环境资源的有偿出让。其次,生态税金并不能代替环境损害的赔偿金。生态税金主要用于弥补国家环境资源管理费用及无法确认环境资源损害人而又需要对环境资源恢复、治理的公共投入部分。同时也是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基金和生态补偿基金的资金来源途径。

(三)生态税收具有正反调节作用

生态税制可以通过设计差别税率或者优惠措施来激励或抑制纳税人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中所造成的正负生态影响。同时,生态税所传输的市场信号也可以通过利益诱导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而抑制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

二、构建我国生态税制的构想

(一)我国生态税制目标模式的选择和确立

从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生态税的目标可分为短期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三种。而生态税制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由其目标模式决定的。生态税制短期目标可以包括三方面:一是减少污染产品的消费;二是筹集资金;三是取代现有规章制度。而中介目标主要包括:减少污染、减少能源使用、减少自然资源使用、发展及引导循环利用、促成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此,保护环境,提升财政收入,矫正市场失灵,以提高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生态税制的总目标。

(二)我国生态税制目的实施的模式选择和步骤

选择一定的生态税目标实现模式才能实现生态税制的目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一般国家生态税目的实现模式多是循序渐进的,即修正现行税制,剔除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税收因素和税法条款,引入有利于生态保护功能的税因素和条款,逐渐增加生态保护税收要素比例,而这只是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对具有生态税收基础的税种的改革,并开征新的生态税种,初步构建生态税种体系,形成基础性生态税制。第三步是使税种之间更好地协调和配合就要完善生态税制,细化生态税种。第四步是对税制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革要根据生态税制目标的总体要求来进行,即实现生态税收改革。目前,我国实现生态税制目标的模式第一步已经走完。第二步实施阶段,是确定我国生态税制的目标实现模式,以加大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效,因为我国目前生态税制缺位、税制设计中没有生态税收的思想和生态税种,因此,应借鉴国外与我国经济发展背景相同的国家在生态税制方法的经验,例如波兰等一些发展中国家。

(三)我国生态税具体税种制度的构建

迄今我国确保实施生态税制目标的模式是对通过对生态税收基础的水中进行改造,从而开征新的税种,创建初步的生态税种体制,并形成基础性生态税制。因此,按照不同进程逐步有序实施,重点突出突出税负调节的预防功能和坚持税款专用等原则,构建我国生态税制的两大税种,下分自然资源税制度及排污税制度两大子税制。其中,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税(狭义上的)虽然在当初设定目标上市调节级差收入的,但在实效上是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效应的,所以属于本文所说的具有生态税收基础的税种,只需要对其加以改造,就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税种,我们也可以将其成为生态资源税。

(四)我国生态税征收管理制度的构建

篇7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问题;措施

林业资源作为最为重要的环境能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能够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木材、纯天然绿色产品,同时还能够起到调解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声及防风固沙等重要作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加强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在保证林业良好的生态效益的同时,确保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林业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生态环境中,林业资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前社会发展中将环境和发展作为两大主题,但这种发展并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一旦不顾环境盲目的发展,则必然会产生负作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人类与自然只有和谐共处,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由于林业资源作为生态系统中重点保护对象,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对其进行管理,在数量上加以保护和维持,提高林业资源的质量,确保充分的发挥出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林业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通过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的保证资源的永续性,更好的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林权改革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林业资源所有权还归属于国家和集体,林农个人所有的只占较小的一部分。虽然我国林权改革实施了好多年,并没有对当前森林资源所有权的现状进行有效的改变,这就导致当前森林资源作为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产物,更多体现出来的是政治的意愿,没有将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充分的体现出来,这种不科学的林权模式对于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和束缚。

2.2补偿制度有缺陷

林业资源作为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因此在使用林业资源过程中,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基于此,国家制定了林业资源补偿制度,特别是公益生态林,对于管理者国家出台了专项的补偿制度,但由于补偿制度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这就导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补偿制度的有效落实,无法真正的实现对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

2.3监管制度不给力

要想实现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则需要加强林业监管。特别是针对当前各地非法占用林地和毁林等现象,更需要进一步强化林业资源的监管。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监管部门存在着监督力度不够的问题,对于毁林事件无法有效阻止,从而导致大量林业资源被破坏,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3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措施

3.1生态系统保护,禁止出现乱砍乱伐现象

为了有效的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必须杜绝乱砍乱伐现象,保证森林覆盖面积以及林地的保有量,并且对地方政府下达硬性指标,必须将森林蓄积量、林地面积以及保有率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定期对林地情况进行监测。对于集体林地可以实行个人承包的制度,但是要确保稳定的承包关系。对于国有林区,要加强限额采伐制度的实施,严禁乱砍乱伐,提高森林集约化管理水平。加强对森林管理的监护,一旦发现违法砍伐现象,一定要严惩。为了提高森林管理效率,还要加强抚育的力度,提高森林经营质量。将限额采伐制度下达至基层乡镇,对于采伐行为一定要严格把关,凭证采伐、运输以及加工,严格控制违法采伐行为。

3.2经营性策略管理,以林养林效果好

林业发展不仅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并且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营林质量,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的目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林业经营管理应该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再单纯的以林木加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而是可以进行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以及创造具有自身的品牌苗木基地等,从而进一步提高林业经济效益。通过对森林的合理规划,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工程,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现有的林木,并且能够创造额外的经济收入。根据林区本身的特色,建立花卉苗木基地,引导基地的市场化运作,培育自己的品牌产品,从而提高市场经济增长点。在适度经营的过程中,可以发展进行林下经济,通过林药、林草、林畜、林特等方式,实现林业经济多样化经营,并且形成林业副产品的加工链,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实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3解决林地逆转问题,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加强林权采伐证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制,对乱砍过度砍伐现象要坚决查处,对非法占用林地行为坚决清理和制止,杜绝毁林造田事件的发生。对一些低产林改造,对疏林地进行密植更新,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坚持植被重建与封禁相结合管理方式,对一些林草植被要加以认真保护,强化禁樵、禁牧、禁垦制度,促进荒漠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优化。还可以结合治沙绿化措施,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聚集全社会力量参与到荒漠化防治上来,确保治理高质高效。要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测体系。检测和森林调查相结合,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还能及时掌握林分情况,对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建立相应的检测体系,可以为建立科学森林档案提供帮助,这对进一步控制林业资源消耗发挥重要作用。

3.4加强制度化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为了有效的提高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资源管理制度,利用制度来规范管理行为,提高林业经营水平。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内容繁多及繁琐等特点,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约束,能够更好的落实各项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进行采伐和抚育管理,有效的实现林业资源的保护。在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还要加快推动执法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林政稽查队伍,进一步完善执法队伍的考核机制,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实现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加强林业资源科学管理是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强化林业资源的管理,并进一步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成效,能够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有效地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完成林业资源和生态林业的和谐发展,使林业资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桂平.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8).

[1]吴清文.谈如何加强森林资源管理[J].科技:科技天地,2011(17).

篇8

关键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数量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多方面因素不仅造成土地这一非可再生资源急剧减少,而且价格也成倍上涨。最近几年,国家又出台了相关土地政策,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地方发展与土地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一、当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工业、房地产行业、商业、服务业等发展,我国的地方经济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逐渐形成了一种土地财政经济模式。地方政府依靠“卖地”维持经济发展速度、养活庞大的公务员群体,不健全的政绩考核制度、疏漏松散的监管体系、垄断式的土地市场模式使得“城市土地”陷入了依靠扩张换取增长的怪圈。由此可见,政府掌控的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双轨制”土地管理滋生众多问题

双轨制土地管理主要是指:第一,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对土地资源资产出让、转让进行的管理;第二,沿用原有管理体制,针对划拨使用的土地资源资产所实行的管理机制,这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以下问题。首先,各利益全体(小群众集体、地方政府、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等在国家法律之外进行大量的土地隐形交易,导致国有土地资源严重流失。其次,引发土地寻租,滋生腐败。地方政府拥有对土地拥有无可争辩的支配权,领导无论于公于私,都可以通过强制行政力划拨城市土地使用权,整个利益链条中必然产生腐败。最后,造成国家对土地调控的效果不佳。土地管理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宏观调控被变相的“绑架”,国家难以从市场上获得真实有效的土地信息。

2.城市发展缺乏合理长期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科学、合理、正确、长期的规划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市容市貌的改变,而且对于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协调各个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条件。国外一些著名的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无不是精心规划历经百年而不衰,但是中国的城市规划是在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完成的:第一,为了提升业绩,地方政府在没有科学论证规划的基础上,盲目的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导致城市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浪费严重;第二,官员的升迁影响城市土地应用,地方领导在位时间较短,主政期间进行规划建设。当其离职时,新领导会原有法案重新规划,这就造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乱局面,城市土地资源浪费也是顺理成章。

3.城市土地市场规范不健全

我国的城市土地市场分为三级,一级市场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通过招标、协议、拍卖等方式将土地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转让给使用者,土地使用者向政府缴纳出让金,有一定的垄断意义;二级市场是指已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集体、企业或个人直接将土地或在土地上所建的建筑投入市场进行交易;三级市场是指在二级市场的基础上,以房屋产权交易的方式对土地使用权进行支配。国家对城市土地资源总体策略是:拥有控制一级市场,放宽二级、三级市场的管理。由于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市场发展不成熟,一级市场带有垄断性,二、三级市场缺乏有效的规范,发展比较混乱。加上近年来我国发地产行业投资火爆,一级市场的土地供应难以满足下游市场的需求。受短期发展利益的刺激,地方政府无形之中放松了对一级市场的管控,造成城市土地使用乱象产生。

4.对土地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和利用

有些土地开发商在得到了土地的使用权之后,为了尽快收回其投入的成本,对土地进行肆意使用,过度的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超过了土地本身所能承担的范围这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环境的基础上,与我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国策是相悖的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权本位意识浓厚,特权就是行政,在土地的使用权上占得一份位置而广大民众因为弱势地位,在集体中没有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被排斥在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之外。

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创新建议

从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原因主要在于机制。因此,对现有的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是摆脱城市发展困境的关键。

1. 改革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机制

首先,打破原有的“双轨制”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对当前相对模糊的土地使用方案予以裁撤、合并,创建一元化的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实施细则。其次,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实际问题加强土地使用立法,扩大法律对土地管理的覆盖范围,避免出现隐形交易。第三,将土地使用纳入政绩考核,责任到人,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效力。

2. 借鉴新进经验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吸取国外城市规划的先进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切实做好本地区的城市布局工作。在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过程中要树立长期发展目标,根据地方实际需求有条理有步骤的开展项目建设,杜绝盲目性的大拆大建。另外,建立城市土地使用评估机构,赋予该机构否决权利,对地方政府不科学、短视的发展规划进行“过滤”。最后,加强此方面的体制监督、社会举报,让城市土地使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运转。

3. 完善创新城市土地市场规范

根据当前土地三级市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设定管理规范。一方面,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进一步的剥离,提高一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打压二、三级市场土地交易乱象;另一方面,创新对二、三级市场的规范管理,将现有规范进行多元化扩展,在适应下游市场发展的同时,增加对其控制力,为国家对城市土地调控、房地产市场改革创造条件。

4.全面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依法治理,最终依靠的力量还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人员的现状是: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索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特别是缺乏整体索质高的专业人才土地资源管理是个中介性强的领域,这就要求相关人才必须熟悉这些领域,知道这些专业领域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更专业,所以土地管理需要那些具备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特点的人才加入进来。

5.投资主体应遵循市场规律办事

在目前的土地投资中仍然是政府的投资占据主体地位,民间的投资则相对较少目前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个企业应该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投资,而进行了土地投资的企业则应该充分的尊重市场规律,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紧缺、流失、浪费现象严重,关键在于管理机制问题。只有改革创新原有机制,才能缓解当前城市发展的土地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平.我国土地资源资产管理主要问题及机制创新[J].特别策划,2010(06).

篇9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障碍对策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循环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同为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并且开始着手将其纳入实际操作层面。然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亟须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惟此,才能促进其从先进的理念发展成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2.5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1)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针对物质在传统线性济体系中不能环状运行的技术根源,研发环境友好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大气、水、噪声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生产技术,包括:废弃物分解技术,分解物再生产成原材料的合成技术,把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的制造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技术。近期重点是开发引进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构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探讨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前提。依据其构建原则,通过筛选,我们初步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表1)。

篇10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在新的历史和社会阶段,对于人力资源来说她具有以下特点:改变以往的人力资源的被动局面,人才的自主选择权增大。这主要是因为在新的时代,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知识的主体人才,它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如果林业企业要想继续生产和持续发展,就要选择高素质人才,同时在企业内部更应该具有人才管理体系,这样既方便管理人才,又能够为林业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林业企业拥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后,首先为培养人才创造条件,同时还可以利用资源优势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自身的优势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最大限度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林业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1、有助于扩展林业企业的经营范围,壮大林业企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林业企业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现代人才的重要性上看,林业企业也是需要抓住人才的优势,为扩展林业企业的经营范围做出努力和改变。人力资源现在是各企业争夺的资源,人才能够减少林业的资源浪费现象,因为林业本身就是消耗资源的大产业,而林业资源又是再生资源,而再生的时间却很长,这就需要合理的分配资源,通过人才的优势,为林业企业节约成本,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在新的环境下,林业企业应该抓住人力资源的优势,为企业的发展建造人才队伍,加强对林业企业的人才管理和重视,制定合理的政策留住人才,为迎接市场的竞争做准备。

2、增加林业企业的竞争力

林业企业的发展面对市场中的竞争和挑战是必然趋势,也是林业企业发展的途径,因此林业企业需要正确面对市场竞争的问题,合理的运用自身的优势,迎接挑战,对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现在林业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因为合理的人才管理能够挖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挖掘他们的工作灵感,进行工作方法的创新,而这些都是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人才对市场的敏感度和适应性,也是林业企业参与市场的有利条件,因此做为林业企业为了自己更好的增加市场的竞争力,就应该合理的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3、能够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的经济对外开放以来,林业这个传统的企业时刻受到经济开放的冲击,在国内外企业的共同压力下,林业经济逼迫自己不断地强大,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林业企业适时的调整产业格局,调整人才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为林业经济状态的改变以及适应全球化进程做基础,迎接挑战。

4、有助于进行林业经济体制的创新

在林业企业发展转型的阶段,从传统的单一经济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迈进,因为要顺应时代的需要,进行生态发展、绿色发展,虽然这样的发展对于消耗资源的林业经济来说有很大的压力和改变,因此促进林业经济要实现人才强林,就是一个战略目标,所以林业企业应该注重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首先要达到一个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在林业经济人才的发展上,我们有成绩也有缺陷,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虽然经费不足人才数量有限,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改变,对经济体制创新,改变工作方法,建立完善的机制,寻找合理的措施及时改变,为了给林业经济创造更多的价值,也为了促进林业经济的科学发展,我们可以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

二、加强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举措

(一)利用人才信息化,构建人力资源的团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内部分工也越来越明确,因为林业经济的专业性很强,这就对人才的专业技术要求也要过硬,所以为了满足这两点对人才的需要,林业企业就应该合理的利用现代的人才信息化技术,多方渠道的进行人才的招聘,挖掘人才,组建人力资源的团队,构建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机制,科学利用人才的优势,实现人才的资源共享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制定措施,激发人才的潜能,留住人才为林业企业的发展工作。构建人才信息库,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统一规划人才管理,整合人才资源,为林业经济发展做好人才的保障工作。

(二)利用市场的作用,完善人才机制

市场的调控作用,是林业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依据,因此做为林业经济发展人才主力,对人才的培养是要依托市场的,以市场的需要为标准,合理对人才进行布局,挖掘人才市场的潜力,同时林业经济也要做好人才制度的制定,保证各项制度的规范性,尤其是奖励机制,因为这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手段,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人才被吸引到林业经济的建设中,才有利于做好林业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同时林业企业在吸纳人才以后,要不断的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依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合理进行人才结构调整,保证人才向着市场的方向发展,因为人才带动着林业产业的发展,这样林业产业也是向着市场发展,这有利于促进林业经济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合理利用市场的调控作用发展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三)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大力发展林业基础教育

林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林业经济都离不开教育,所以国家应该支持发展林业基础教育,为林业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为此应该加强对林业基础教育的管理,落实国家对林业经济的扶持政策,加快林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大林业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培养林业经济专业人才。同时积极鼓励发展林业教育工作,完善教材和扩大师资力量,加强职业院校的建设,增加队林业学员的补助,使更多的人进入到林业院校学习,实现林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同时鼓励志愿者参与到林业经济建设中,对林业经济发展设置多方面发展的人才项目,开设各种和林业经济发展有关的课堂,帮助培养林业经济的人才,还帮助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结束语

我们在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林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后,我们要在林业企业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的工作方法,在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要实现资源共享,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林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影响着林业人才的创新工作,所以林业部门也应该积极发展人才基础教育工作,激发市场的调节作用,对人才进行培训,建立人才信息库,对人才的发展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样才能利用人才的团队建设,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提高林业企业的优势,为林业经济的腾飞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林业企业中的运用[J]. 徐晓飒. 林业经济.2015(05)

[2] 基于SWOT 分析法的现代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分析[J].张珊珊, 李红勋. 中国林业经济. 2015(02)

[3] 试论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郭文德.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