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制度改革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展大潮的推动下,我国各高职院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逐渐形成各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而在传统与现代办学模式的融合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境,这些都需要学校积极面对,并加以解决。本文着重阐述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探索。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时展的需求,为企业解决了人才难求的问题,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其综合素质提高。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在校企合作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应问题。学生的管理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为此高职院校在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同时要加大学生管理制度深化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和院校的教学质量。

1.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时代感

任何时候学生管理制度改革都必须与时展相适应,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新时期,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传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更要紧跟时展步伐,使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具备新时代的气息,抓住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渐进性、目标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在校企合作实践工作中使之更加完善。高职在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条件下,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经历了摸索和创新的过程,其与时代的发展及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有必然联系,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不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管理制度完善,更是为适应新时代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而进行的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调整,进而促使高职学生规范行为,有效学习,成为高素质的时代人才。

2.明确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院校可从院校本身和公共政策角度确定高职学生管理制度方向。“公共政策”体现了国家意志,更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价值观,因此既明确了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又规范了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而院校本身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校企合作工作开展的实际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学生管理制度方向。学生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有效规范学生行为,是校企合作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新时期的校企合作既引领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为社会培育所需人才,又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具体合作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学校急需大量高素质的综合型教师及相应学生管理人员,还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实习时的行为得到有效规范,促使学生努力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3.丰富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

规范性、规制性与文化认知性是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主内容和形式。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对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运行与改革来说,主要指学校和企业的专业工作岗位的标准及学生实习时的管理规范。高职院校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结合校企合作方式产生的校企合作制度,合理选择学生管理模式,科学制定学生的管理制度,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更多地融入与产学研、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关的条款,使学生管理制度具备更为全面的、多层次的特性,使之更加规范,更加有效,满足校企合作发展和运作的要求。

4.融合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学校每年都在扩大招生规模,大量培养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高职院校学生通常都有上万人的规模。针对这一庞大的学生群体,高职院校须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呢?这成了学校急需解决的难题。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是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引导下的产物,在校企合作条件下,顶岗实习的管理必须与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相互融合,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制定必须与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相结合、相适应,它们之间的融合没有矛盾,不仅能使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更加全面、具体,更加人性化,而且能更适应校企合作的需求。

三、结语

简单、机械式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已无法适应时展,无法满足校企合作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都须认真考虑与研究学生管理和管理制度制定的各种影响因素,找出管理中的问题,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与规范,满足校企合作需求,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标.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1.

[2]施向军.浅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6.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目前辅导员在进入企业实地走访和对学生进行管理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做借鉴,运用原有的方法进行管理,会影响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总结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独立学院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挑战

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思想变化复杂,情绪受身边环境影响更加明显。给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难度。繁杂、单调的工作取代了丰富的校园生活,学生容易出现烦躁,身体不适应等状况;当今学生普遍眼高手低,当期望与现实反差较大时,就会出现情绪低落、行为反常、消极怠工等现象。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我们有必要对学生从思想上进行疏通,使学生能客观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正确应对身边环境的转变。

(二)安全问题愈发凸出

学生的安全问题是该项目面临的最大的挑战:(1)车间生产安全操作隐患。学校和企业把学生安排到基层一线岗位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就容出现安全事故。(2)生活交通安全隐患。学生大都处在22-25岁爱玩的年龄,在下班后去玩,会带来交通、饮食方面的安全隐患。

(三)学生实践、总结、升华的能力薄弱

首先,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的理论学习氛围不如学校,学生回到宿舍只有少数人对实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大多数都是倒头大睡,错过了提炼升华的最好阶段。其次,学习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企业要利用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设置培养计划。再次,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到企业实习被动学习,学习目标模糊。

(四)企业对学生的过程管理需要在辅导员配合下不断完善

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必然希望学生能够尽早融入企业中。因而,辅导员需要积极主动了解企业文化和特点。一方面要与企业进行沟通,以积极地心态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辅导员需要与企业的管理人员保持联系,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工作进展情况,并代表学生对企业不合理的地方发声,进而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通过对合作企业的走访,以深圳腾盛工业设备有限公司为蓝本,前后共历时2年的时间,去企业后与学生同吃住,同上下班。关注学生实习初期、中期、后期、毕业就业后的心态变化,结合自身经验将遇到问题的思考罗列出以下几点,仅供参考学习。

二、学生实习前后遇到的问题

一是辅导员对校企合作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学生能否接受企业,校企联合培养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辅导员起着重要的纽带关系。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如果辅导员对政策了解不足,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那么对学生的动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打折扣,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出现被动局面。

二是辅导员在学生专业方向和职业认知水平上参差不齐。首先,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较年轻,大部分跟自己专业不想关,不了解学生今后专业发展趋势。在学生实习期内不能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第二,辅导员能力参差不齐,在遇到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时不能很好地处理企业与学生的关系,桥梁纽带的作用不明显。

三是制度建设不完善。首先,职责不明。目前各系做校企联合培养利用当届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动员,对校企合作模式下职责的规定没有明确的细化,各个系部目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个人承担着学生管理的全部工作。除了要应对日常班级管理,还要处理本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而与实习学生、用人单位沟通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激励才更容易调动辅导员参与校企工作的积极性。

三、辅导员在校企合作中开展工作的有效措施

第一,加强责任意识。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如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遇到一位负责的辅导员,将会对他人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辅导员,要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抓好企业内部班委培养选拔工作。班委是所有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企业里选好班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并将学生信息传达给企业,方便企业对优秀学生的选拔。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本文为中国冶金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类课题,课题编号:20100623150220781;课题名称:高职建筑类专业“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类别:重点课题;课题负责人:张现林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类专业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3日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的基础上的结合。实际上是使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当前,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摸索出成功的校企合作之路,对于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搭建四方联动的多元合作平台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与对校企合作的分析与总结,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依托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被批准为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旨,互惠共赢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总体协调校企之间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兼职教师培训及聘任、学生实习与就业、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技术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事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二、构建“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互惠双赢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首先要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建筑工程系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分析其行业的旺季与淡季,教学计划调整为三学期制,以保证企业在生产的旺季有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在大量的工程项目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二是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放宽政策并加大顶岗实习的时间。建工系在每年10月初完成大量的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之后,进入综合实训之前将举行一次双选会,邀请大量的企业参加,根据企业的需求允许学生在企业一起完成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这样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为6个月。既可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又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企业付给学生报酬远远低于职工报酬)。这样可以受到企业的欢迎和好评。

2、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全面合作。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一是由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负责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相互兼职,聘请企业有关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为学校客座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三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使得他们劳有所得;四是制定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五是将具有教学能力、曾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退休老职工返聘至学校担任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六是派学校的老师去企业进行锻炼并完成企业的项目,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

3、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健康合作。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约束。

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校企合作协议顶岗实习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

4、情感机制:奠基校企长期合作。构建情感机制,一要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二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交往产生感情,升华彼此关系;三是经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四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与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劳动,关心其疾苦,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

以上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实施的“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机制,以此为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等问题,并且在近两年的招生与就业上也初见成效,学生的第一志愿的投档率、录取分数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达到了98%,基本实现了学生零距离就业与双向选择。

主要参考资料:

[1]袁银枝.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6.

篇4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如下。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1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3合作的稳定性较弱,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类型方面可以较为随意,随机性较大,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而临时联系一些企业,客观上表现为合作的稳定性较弱,没有深入的联系和接触。在以后的合作中往往会由于一定的事情,如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问题或者组织人员等原因而搁置,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双赢,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自愿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一个关键角色,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校企合作开展的主动者,只有积极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才能建立起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议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

2.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离不开对合作内涵的研究。要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共创育人条件、共建育人平台、共管育人过程的运行机制,研究在课程、教学、科研层面上如何开展合作教育。

财经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这些改革中,应当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来发挥作用,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性因素。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2.1.1向企业高度开放,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训和课程设计

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情况、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解决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的有效措施。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邀请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听取意见与建议,确保开设课程定位的准确性。

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有很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出来的,主观设想很好,但是实践性不强,缺乏实践体系的连贯性,财经类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往往引入一些模拟软硬件,但是由于不了解它对实际生产经营的作用,缺乏背景数据资料,使得实验室的使用仅仅是表象上的模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邀请企业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采取传帮带或按订单方式培养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

2.1.2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

企业家进校园、上讲台,所传递的社会信息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新鲜的社会气息,如同身临其境,比教师的演讲更有说服性,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能从企业家身上梦想自己的将来。学校应该创造机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传播企业信息,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1.3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实体,在校企合作中,只有实现双赢,才能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关注企业利益,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了解企业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以自身科研力量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益处,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2.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中更多的是处于自发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稳定发展的有效条件。

2.2.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联谊沟通

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灵活的,如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校企联合会等,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有较为固定的机构定期通报校企合作发展情况,了解双方发展,获得双方需求信息。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性联络,增进感情,推进校企合作教育。

2.2.2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

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外聘工程师和兼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在合作中,学校要把企业作为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22积极了解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等机构对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及优惠措施,是否有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费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教育事业等措施,并充分利用这些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教育事业的动力。学校也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研究能力,参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解决企业难题,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企业以实际的帮助。

2.3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制度,这些评价制度较多的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也应积极建立评价机制,这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开展。

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对课程适用性的评价、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评价结果可用于对教学课程的分析,课程体系的改进,修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各种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3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方主体,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角、动力源泉、决定性因素。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8-59.

[4]张春玲.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8.

篇5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1.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模式是指实训基地的土地房产和主要设备由校方投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校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学校单独设立具有企业性质的实训基地管理机构,或者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学校作为出资主体享有选择管理者、资产受益和作出重大决策等主要权利,保证投资目的得以实现;学校不再直接干预基地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积极引导其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激励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参与社会竞争,协助其挖掘潜力、增强活力、提升竞争力。基地作为独立经济实体拥有学校出资所形成的法人财产权,逐步发展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基地内部形成责权分明、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发、生产、销售、经营以及对外合作等活动,同时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生产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协调工作,完成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任务。基地管理人员由学校聘任,享有企业法人的所有权利和义务,履行相应的职责,在用工、薪酬等方面与校内教师完全分离。学校采用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形式,以产生经济效益和完成实训任务为依据,用以考核和评价基地管理部门的实绩;根据其所提供准确的财务报表,用以考核和评价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

2.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模式是强调企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校方提供生产场地,企业通常为基地的投资主体,由于其生产规模不大,加上地方中小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管理体制比较多见,凭借其自身在设备、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发挥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功能。企业把整条生产线或一个车间设在学校,可以节省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借助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利用学校的科技研发能力和特殊的优惠政策,以及优质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学校与企业之间必需形成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分配,相互约束,共创双赢。

3.校企共管

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模式是指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共同出资、协作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形式,实行股份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管理体制,该模式综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是目前校企合作管理实训基地的主要途径。校企双方通过契约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可以设立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双方选派代表参与对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学校方面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引导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产品更新等工作,协助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和运作,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在提供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层次教学,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基地的生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基地长官负责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其特点:一是产权独立,可以使基地脱离对学校或企业的依附,进行独立经营;二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经营者专心从事经营,避免发生短期行为;三是管理过程更加民主、科学。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一)学校与企业合一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不是两个并列的机构,而是体现双重功能的同一个实体。通过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学校与企业成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融合体。

1.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形成动力机制

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有利于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另一方面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保证工人质量,避免出现技工慌、招工难的状况,同时节省人力资源的培训费用,产生经济效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先进完整的设备、产品生产、实训指导师傅、企业管理模式、职业文化氛围等软硬件设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办学活力,使学生在产品生产中进行真枪实战,提高职业能力。

2.以基地为中心,形成共建共管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需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在制定基地建设规划之初,学校要主动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讨论,广泛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充分体现企业方面的意愿,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对于某一个基地的建设,可以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方案,共同参与方案论证,共同承担建设费用,共同分担运行成本。在基地运行过程中,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独立机构,共同参与管理,例如共同制定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流程,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共同承担训练任务等等。

(二)实训与生产同步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突出实训与生产同步进行的特点,在实训的同时进行着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着实训,两者不分时空,有效地避免了教学与实习脱节、实训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1.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基地顺利运行

根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和定位,必需建立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类制度,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条例和细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常规》等;二是行政工作管理制度,如《会议制度》《行政值班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采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三是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学工作规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学生学分制实施办法》等;四是实训管理制度,如《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安全文明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考核制度》《生产性实训教学检查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设备管理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工、量具使用管理制度》等;五是其他相关制度,如《仓库管理制度》《易耗品领用制度》等等。

2.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基地实训教学

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与规律,应把开展目标管理与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以ISO9000系列标准为框架和基础,全面渗透目标管理的思想,在涉及到生产和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制定出切实可操作的总目标、层级目标以及子目标,把一切影响到生产性实训质量的因素全部处置受控状态。校内生产性基地质量保障体系应由基地内部质量管理、政府质量监控、行业企业质量评价三方面共同组成,其中基地内部质量管理是核心,政府质量监控是导向,行业企业的质量评价是主要依据。

(三)育人与创利双赢

企业需转变观念,由关注用人转变为关注育人,从订单培养向全程参与延伸,学校需强化市场意识,挖掘身边资源,采取多途径、多方式积极寻求企业合作,真正实现育人与创利共赢。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方位管理

校内生产性型实训基地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环境和训练方法的改变,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符合时代要求、为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因此基地运行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激发学习动机。校企双方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从“监督管理”转变为“自主管理”,从“纪律约束”转变为“措施激励”,进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发展要求的人才。

2.以效益为先导,体现互惠互利原则

学校与企业长期顺利合作的关键是能否真正体现双方的利益。学校要为企业提供合适的生产环境、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输送合格的员工,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生产工艺日趋先进,从而促使学校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出为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强能力、技术娴熟、适应快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改变了企业职工的结构,提高了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使企业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直接为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效益,实现双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它所形成的“教室与车间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运行模式,是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杨金华.产学紧密结合建设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

[2]方桐清.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出“四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3]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篇6

关键词:畜牧兽医 校企合作 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需求与学院教学安排不同步,学生实践时候需要到企业去,企业的生产任务岗位不足。另一方面缺乏长期的深度合作,学生方面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家长的观念及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导致部分学生在生产一线不能完全安心,所以,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促进产学结合,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共育”、“定单培养”等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需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合作的体制、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

1.为使校企深度合作,学院成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小组、校企合作委员会,来制定和修改合作委员会章程制度、建立了校企合作学院管理制度及项目评估反馈体系。并成立畜牧兽医理事会, 畜牧兽医理事会是我院与畜牧兽医相关行业、企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致力于推进动物科技学院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就业、实训基地建设、产品开发、社会服务、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是创新办学模式、构建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探索有特色的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理事会旨在创新畜牧兽医专业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活力,互相促进,成果共享,提升办学质量和企业效益。

2.成立订单班,与辽宁辉山乳业集团合作,借鉴BTEC职业教育模式,与荷兰阿瑞斯教育集团合作成立辉山BTEC班,引进先进的职教理念,启动中外合作办学,与合作企业实施“订单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3.成立“双师”工作室

为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技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打造一支结构优良、科研能力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创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动物科技学院决定设立“双师”工作室并制订本管理办法。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设立“双师”工作室,由企业选派技师,学院选派教师入驻“双师”工作室,技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新课程,完成授课任务,指导青年教师生产实践。学院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技术开发服务,成为企业的“后方”基地,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引进、储备高端技能型人才、合作育人中发挥主体作用。

双师工作室的成立利用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优势,提升教师技术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发挥校企合作育人的作用,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技能培养,提升职业能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4.建立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学校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指导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提高文化知名度。

5.建立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

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整合优质资源,校企进行商讨、交流、学习,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享实训设备,学院与企业共育人才,建立行企校互兼互聘机制,学校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到课堂上课,企业每年接受2-3位教师参与实践锻炼,实现教师和专业岗位的对接,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互兼互聘机制,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使用机制。实现学院与企业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

6.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为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学院、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多元评价反馈系统,评价行校企合作效果,行校企共同制定和完善《校企互兼效果评价制度》、《基地共管效果评价制度》等制度,重视过程监控,教学质量的评价,从而推动行校企深度合作,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行校企合作的良好效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完善建设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机制

篇7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校企合作 生产性实习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所谓校企合作,是指中职学校主动与企业接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办学观念与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同时,校企合作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企业间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校企合作的常见模式有: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引企入校、组建职教集团。

二、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产性实习的特征

1、实习项目的真实性。生产性实习是以真实项目驱动的实习过程,必须体现“学做合一”,实习目标即企业的生产目标,实习过程即企业的生产过程,实习结果是能生产一定的产品。

2、实习过程的职业性。实习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实习车间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按照企业真实的工序流程、管理模式建成类似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能生产产品并产生经济效益。

3、实习管理的企业化。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期间,严格施行企业的管理模式,按照企业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工作任务。在实习中学生的身份就是企业的“工人”,所有要求特别是加工产品的要求必须严格按企业的标准进行。

三、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产性实习的建设途径

当前,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虽逐步在推进,但多是以参观性实习或消耗性实习为主,与企业的生产实际严重脱节;从利益的最大化角度考虑,即使允许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也只有优秀的学生参与,这样生产性实习的覆盖面很小,这种实习方式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发挥生产性实习的作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生产性实习可采取以下建设途径:

1、来料加工。学校利用现有设备,承接校企合作企业的各种产品加工业务,学生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和实习任务。这种生产性实习学校的主动权最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保证,当然实习的效果也是最好。

2、引企入校。学校提供场地,引入相关企业进入实习车间,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实习,学生在实习的同时根据情况可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当中,真正实现“学做合一”。

3、顶岗实习。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第三年到合作企业顶岗进行生产性实习,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挡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4、订单培养。合作企业与中职学校开设“订单”班,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习计划,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并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并选派高级技术人员或培训中职学校教师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习。

四、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产性实习的方式

1、工学交替。学校学习和生产性实习交替进行,可以扩大学生参与面,进行多工种的轮换。同时要与其它实习、实训形成互补、形成系统。

2、稳步推进。选择部分学生先进行试验,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学生参与面;让企业逐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积极倡导项目式、过程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3、按学生层次分类进行。可以将学生分层次,参与各项相关工作,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情况安排工作岗位,如,机床操作水平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生产加工,能力较弱的学生让其参与一些简单工作慢慢适应(去毛刺,清洗、装配工序等),这样不管学生能力如何,都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在真实的企业环境里锻炼自己。

五、建立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产性实习的运行管理机制

要想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产性实习有序运行,并达到理想效果,就必须有系列的政策、制度、管理等作为依托和保障。

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机制,确实发挥政府在资助、评估和协调三个方面的主导作用;二是建立市场导向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提升中职学校综合实力,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三是建立互惠共赢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机制,发挥校企合作双方人才培养的优势;四是建立持续发展的校企健康合作约束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生产性实习的系列制度。

(1)除了对资金、设备、场所、人员、项目管理等做出约定外,还必须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明确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企业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时间、多少项目用于学生实习和顶岗实习。

(2)要建立健全实习基地内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机制,落实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保证教学、实训功能的实现。

(3)成立由实习生代表、家长代表、企业代表和校方代表组成的“生产性实习管理委员会”,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比如:制定校企双方相互监督制度、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等;协调并仲裁校企合作特别是学生生产性实习期间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平衡各方利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4)对一定时间内无法提供一定项目、工种供学生实习的,先给予一定期限的整改,经整改仍然不符合要求的,终止与企业的合作。

3、构建适应生产性实习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和调整,积极倡导项目式、过程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生产性实习的要求;加强生产性实习前的集中训练以及仿真实习、模拟实习,缩短适应生产性实习的时间;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优化实习项目,体现实习内容的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

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酒店是旅游行业主要的组成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受到了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并对于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也逐渐提高了重视程度,对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着重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以教师为主要建设力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为核心,合理的安排学生到合作的企业中就业实习,使得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中完成酒店教学训练以及岗位实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1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第一,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方案。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专用方案的过程中,要与合作的企业进行友好的沟通交流,以合作企业设立的相关岗位为基本范本,以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为基础,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将工学合作的教学模式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任务当中,并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必要途径。双方详细的制定校企合作对人才的基本培训目标、课程学科设置、教学基本内容、人才素质评价以及教学培训方法等内容,满足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校企双方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及能力,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特定岗位的专业型人才,使得学生能够具备专业性的管理技能以及应用知识。

第二,完善储备师资力量。学生在酒店的实习期间,学生要共同兼任学生与员工两个角色,将企业工作当成课堂教学,按照企业提供的实际环境实施教学任务,学校的教师要根据企业的真实情况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酒店内的管理人员要兼任教师一职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能够有效的将学校的师资力量与企业的管理资源进行有效结合,使得学生学到更加专业的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轮流上岗。学生在进行工作岗位选择时十分关注自己在酒店中未来的发展以及就业方向,因此企业合作要考虑到学生这一点,在进行分配实习地点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半年内在不同的企业部门进行轮流上岗,例如酒店实践工作、客房服务部门、餐饮部门以外,还应该向酒店企业的职能部门进行轮岗分配,例如酒店企业市场部、企业人力资源部与企业财务部门等,使得学生能够轮流上岗的次数超过两次以上,并对学生的管理能力进行定期培训。学生在轮岗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确定自身的就业方向以及未来的发展,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作出更明确的选择。

第四,科学规划校企共同合作的教学时间。对校企合作时间的规划不仅要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还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合情合理,不能只满足合作企业的基本要求,忽略教学的重要性;酒店企业也不能为了满足教学现状而脱离经营状态。在具体的时间方面,校企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合理的穿去,以课程教学为指导,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将课堂上的实践课程与酒店内的经营管理环境进行有效融合,将教学课程逐渐融入到校企合作当中。除此之外,企业合作还可以将酒店企业的经营场地作为主要的教学基地,学生的学习主要以对酒店的管理培训与学生的实践为主、教学基本课程为辅助的教学形式。校企双方应该逐渐在协商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基本状况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以及安排。

2 优化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学校的建设措施

就目前的基本状况而言,校企双方合作的达成需要机关政府、企业协会、企业酒店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合作实现,就学校的层面而言,要想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就需要建立起一定的制度、法律协议以及相关的组织机构等能够有效确保校企进行良好合作的重要保障措施。

2.1 建设有关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校企双方建立起能够有效管理校企双方合作项目的专用型管理部门,对学校内部一定要做到调节好学生团体、教学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后勤部门等相关的事项,对外部与企业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处理好产生的矛盾。管理组织机构应该由学校内的领导进行管理,酒店专业负责人有效领导,针对一些较为具体的合作项目可以由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参与管理,对项目实施全权负责,确保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有效实施。

2.2 建立校企合作相关的规章制度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想要实现全面性的实践并且得到相应的支持,就应该有目的性的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规章管理制度,例如:校企之间签订合作协议书、校企合作发展方向规划、校企合作基本管理制度、校企合作教师聘用方式以及校企合作办学管理条例等,采用不同的规章制度对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进行规范,通过这些较为基础性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

2.3 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严格要求

强化对校企合作学生的管理,是确保校企进行良好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学生的管理应该从学生的基本思想进行着手处理,按照学生的思想内涵,与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进行有效结合,并且能够专门性的制定出适应校企学生管理的制度规范以及行为规范,进而形成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

2.4 对校企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建立

较为传统型的教学模式包括合理规划的教学时间、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进度设计等内容,对学生采用统一形式的培养方式,进而忽略掉R当旧砭弑傅奶厣以及教学形式,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特殊性的教学地点以及教学环境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中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以及创新,逐渐使学分制度以及学期制度进行有效完善,改进教学过程中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酒店专业在我国的高校的管理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以及应用性,即使是本科毕业生仍然需要从基层的员工做起,但是较为普通的员工并不能够满足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要求。本科生们通常将就业目光放在大型酒店企业、酒店类集团的高级管理层上,因此高校教学要着重于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基本教学目标。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就应该涵盖经济类学科与管理类学科等,逐渐培养学生具备酒店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徽,李小芳,蔡雪洁等.课程整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科学导报,2014(24):212-213.

[2]乔淑英,金磊.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琼州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4(17):128-129.

[3]唐羽,蔡永鸿.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商情,2013(37):240-240.

篇9

良好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推进学校的发展,助推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促进企业生产经营,能够搭建互利多赢的平台。但目前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表面合作上,签一个合作协议,开个交流会,没有实现学生在岗的体验和实践,即使有也是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第三年顶岗实习。

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选择校企合作具体模式时,采取以“工学交替”为主要合作模式,即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全日实践,学生在企业顶班劳动,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反思总结,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实际岗位去锻炼提升技能水平,真正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到企业实际岗位技能,就业时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建设中聘请了多名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对岗位职责的分析,确定学生完成特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建“工学交替”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企校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时聘请物流企业专家兼职参与学校教学,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有效实现校企“零距离”衔接。通过实现“工学交替”,企业模式早期注入教学实践过程,有利于学生对企业模式的认识与了解,帮助学生更早的确立职业需求,规划职业目标。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

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形式,以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教学主线,根据岗位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重组教学内容,实施项目一体化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借助“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一)岗位认知学生一年级在校学习期间,形成初期的岗位认知,以理论知识加校内仿真实训室实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并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对物流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岗位体验学生二年级在校学习期间,实行中期岗位实习,即每学期中期有一个月的时间全日制到企业学习、实训和生产实践,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体验企业模式和行业文化,使学生得到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提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经过一个月的锻炼学生再回到学校总结实践经验来完善理论知识,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做中学、做中教”,实现了学习与生产“零距离”对接。

(三)顶岗实习经过如此两年时间的循环反复学习、实训、生产,第三年即可直接进人企业顶岗就业实习。

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了一批适应企业需求的物流实用型人才,并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四、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保障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构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长效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引进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发挥他们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运用能力强的优势,发挥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相互融合的互补效应,搭建校企合作的有效平台。

(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完善和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各项组织管理制度,制定《校企合作方案》、《顶岗实习方案》、《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校内实训室管理制度》、《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办法》等管理制度和文件。

(三)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与多家优质企业合作,签订协议,共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人才,既扩充了校企合作数量,也提高了校企合作质量。

(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一是引企入校,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的建设等;二是与优质企业合作,与企业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企业员工到学校兼职等诸多方面合作;三是利用企业优势,实施订单合作培养,搭建“共享互利”平台,实现“专业校企共建、人才校企共育、师资校企共组、管理校企共抓”,摒弃原有订单培养只要企业订单,不要企业参与管理的弊端。

五、“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成果

(一)形成了“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聘请多位物流行业专家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聘请企业业务骨干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并参与教材审定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贏”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构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工学交替,必须采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派教师到公司实践,掌握企业业务流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还是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编写、审定,都是为实现教学过程和企业实际业务过程有效衔接,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达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目标。

(三)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课程内容和企业岗位能力对接,完成企业人才所需技能与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目标的对接,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人才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四)助推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几年来,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按照物流企业生产经营流程,重点建设了物流综合模拟实训室、运输配送模拟实训室、模拟超市等仿真校内实训基地及叉车实训场地,为师生提供教学、实训的场所,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设施设备及企业运作流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了理论到实践的学习桥梁,为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条件,缩短了学生转变为员工的时间。

篇10

关键字:中职 校企合作 教学模式 G717

一、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它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它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成功关键。

二、我国中职学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职教育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职教育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中职学校还存着如: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实习设备落后;专业设置不合理,一成不变;教学内容滞后,不具有实用性等诸多实际问题。这些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中职学校存在问题,使中职业教育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并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有效途径。

2006年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宏伟蓝图。经过十来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已初见成效。但是,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大多只是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并不多,企业对合作缺乏积极性。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与学校在经营理念上存在差距,校企双方难以形成资金、资源和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利益共同体。行业协会、权威机构等其它类型的组织也没有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不同场合都强调校企合作,中职学校也努力探索研究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是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使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监控保障,校企合作寸步难行。此外,我国校企合作还只停留在“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个层次,缺乏有深度的合作内容,这种粗浅的校企合作方式,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到中职的教学过程当中。

三、为解决我国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根据企业需要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的范围和深度

校企合作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前提之下。如果对“双赢”认识与运用不足,就会影响企业的积极性,使校企结合存在不确定性。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中职学校不仅在企业顶岗实习,而且还应积极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创新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与质量等,扩大合作范围,挖掘合作深度,为企业提升在行业中竞争力。使合作企业亲身体会到教育与产业结合带来的成果与效益。认识到校企作是提升人力资与科技资源的有效途径。

2、学校建立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促进校企合作有序、健康发展

要想使校企合作有效、健康开展,学校有必须建立相关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该部门有对外、对内的两种的职能。对外,该部门代表学校与企业联系校企合作事宜,签订合作协议,促成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项目,为学生的实践教学铺路架桥。对内,该部门要制定、健全专业实纲,人才培养方案,实习成绩考核办法、专业实习管理制度等,此外,该部门还需要制定合作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管理方案,协调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保证合作教育的顺处进行。在合作其间,该部门协调人还要经常走访合作企业,征求企业对学生的意见,不断改善和促进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3、政府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

我国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保障措施,这么多年来从根本上没得到改善。行业协会、权威机构等其它类型的组织也没有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现有的校企合作主要是校企双方的自发行为。

政府、企业、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要以法律法规形式予以明确,写明各方不予配合将要承担的各种法律后果。要求校企合作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在协议框架基础上,校企双方要建立合理的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劳动保障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等等,确保学生实习的顺利展开。规定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和教师进修中的相关义务。如果企业与学校任何一方在合作中没有履行其义务与职责,导致合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津责任。此外,法律还要明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

4、政府完善校企合作财政制度,保障校合作的资金来源

校企合作从教学研究到合作项目实施,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上的支持。目前尚无具体政策对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财政投入进行明文规定。国外,灵活多样的资金筹措方式有力保证、维系了校企之间紧密结合的关系,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奠定了经济基础。借鉴国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我国的校企合作资金,应由政府、学校、企业等共同参与筹措。

首先,政府作为主导者,应该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校企合作。中职学校所属的地方政府部门需建立校企合作所需的专项经费,同时对经费的划拨数额、使用办法以及使用效果的评估做出详细说明。还必须确立规范的资金审查制度,保证专项经费落到实处。同时,政府还可以引入竞争性的拨款机制和免税政策。采取哪家企业提供校企合作与培训,就把合作经费划拨给哪家企业,并给予该企业规定性免税。这样,就调动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其次,学校和企业作为合作的实施主体,也应在资金的筹措方面做出贡献。地方政府与当地学校、企业可共同设置“校企合作奖励基金”。通过对年度校企合作项目展开评比,对合作效果显著的中职学校和企业,对政府的参与部门以及校企合作项目负责人给予奖励。

4、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制度,助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校企合作真正进入政府统筹之后,还应及时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制度。首先,校企合作的成功离不开多部门的通力配合。各地方政府应着手组建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依托校企合作委员会,调研当地教育发展、经济形势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合作项目,提供合作平台。通过以上方式,学校和企业能从自身需要选择合作项目和合作对象。校企合作进入实质阶段后,合作协调委员会,还要对合作过程进行实地考察,监督校企双方是否履行既定方案,最后对学生实习实训效果进行检验,对项目做出总结评价。中职学校依据合作效果的评价、总结经验找出差距,进而制定更加合理的合作培养方案。